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共12篇)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1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庆祝我国第21个教师节大会上曾寄语全国人民教师:“中国教育当前面临的第一大任务是普及义务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 关键靠中小学教师。中国教育改革一直在发展变化, 新课程改革在整个教育领域中进行得如火如荼, 越来越多的学校都在进行各种各样形式各异的教学活动。教师之间会经常谈论到:“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还好当吗?”看看全国各地的同行, 除了急慢性咽喉炎、颈椎、腰椎、肩肘炎病等众多职业病在一步步伤害老师的身体外, 越来越多的隐形压力也在侵蚀着老师们的心理。根据网络与资料的收集显示, 我国有60%多的教师出现焦虑、烦躁、失眠、精神萎蘼等心理问题, 严重的发展到扭曲变态, 甚至丧失师德犯罪或自杀, 这一切都在警示我们, 教师的心理健康已亮出了红灯。
我教过中学也教过小学, 以上的情况在我本人身上也同样存在。我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 不希望以不良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因此今天, 我也来当一回心理医生。对教师中出现的心理健康障碍进行诊治, 找出病根, 消除障碍, 使我们的教师心理健康起来。
教师在心理上存在多方面的“结”:
一、事务繁杂压力重
新课程改革步伐越来越快, 教师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老师们的压力虽然很少在领导面前表现出来, 但同事之间经常在课余相互倾诉。一是要承受来自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压力。针对新课程改革上级主管部门与学校会制定许多工作计划, 从开学入校到放假, 各种备课、学习笔记、反思、论文、故事、论谈的收集撰写, 语文、数学老师每天批阅大量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 校、市级听课、评课、公开课、大量的新课题申报与结题及教学大比武等接踵而来。特别是现在中小学生要进行语文、数学期末统考, 其他学科要进行考查, 给教师增加了更大压力。此外, 还要完成每周的课堂外的大量琐碎繁杂的活动事情, 尤其是班主任以及教务教科处的老师, 因此现在许多老师对当班主任并不积极, 而语文、数学老师当班主任是不得以而为之。另外, 学生家长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 像“作业布置过多”“下课拖堂”“提早下课”“某某老师带多了家教收费多”“动了某某的小孩”等等各种小报告送上学校。教师仍要顶住各种压力继续工作。
二、学校校园安全责任重
从学生、家长、学校、主管部门到社会, 安全责任如孙悟空的紧箍咒时刻压在老师们心里, 如同一座座“大山”一样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尤其学生上学期间在校园内、校园旁出现安全意外, 教师责任压力更大。这是在2005年11月14日清晨, 发生在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郭道镇的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一部带挂东风大货车突然驶入正在公路上晨跑的沁源二中学生队伍中, 造成20名学生和1名教师死亡, 另有17人受伤。去年10月14日~10月25日连续发生4起校园学生踩踏事故, 造成几十名学生伤亡。惨痛的事件让一个个花季少年瞬间消失了, 带给学校相关老师的是遇难学生家长的责备, 上级主管部门的处分和社会舆论。这样的事例在报刊杂志网络上经常能看到。哪个学校领导老师有一点点疏忽就有可能酿成重大事故。为了不让重大事故发生在自己的学校里, 经常要在课堂上、在教师会议上强调学生安全高于一切。学生在校内外发生任何事都可以往学校、老师身上推卸, 即使是这样, 老师仍要树立教育信念安心工作、生活。
三、教师同事、家长关系隐形紧张
面对众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压力, 许多教师都向往轻松舒适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在敏感的人事安排、开学的课务安排、学校组织学生竞赛安排、教师进行课内外辅导以及职称评定竞级方面出现有部分不公正、公平、公开现象, 甚至循私作弊等。有的老师为此对某些同事产生猜疑、妒忌心理, 造成同事关系隐形紧张, 表面上同事关系都很融洽, 事后说三道四;有的教师因为学生调皮受学生气, 造成与学生家长关系不融洽。
四、职业焦虑心严重
美国教育协会主席麦古瑞曾经感叹:“心理枯竭感受正打击着无数有爱心、理想、乐于奉献的教师, 使他们逐渐放弃自己的专业工作, 这个重大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师职业, 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纠正, 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我经常在网上和报刊看到教师心理疾患案例, 其中有一份是一名从教数十载的教师, 一直以来成绩还不错, 各种奖励证书也有几十个, 论文多篇获奖发表, 领导和同事的评价都很好。可是近来好像出了问题。虽然平时讲课面对学生非常自如, 可一遇到上大课, 一看到其他老师, 特别是有学校领导在场听课时, 就感到紧张万分。这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教育改革的深入,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能否站稳讲台, 能否受学生喜爱, 能否被同事领导认可, 造成越来越多的教师失眠、经常腰酸背痛, 脾气暴躁。
既然教师压力沉重, 那如何来“解”?我们需要借助学校和自我来进行调适。
1. 学校调解方面
(1) 学校领导本着关爱教师的目的, 需要经常为教师们定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或寒暑假, 采取继续教育的形式让老师接受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邀请心理学教授进行授课, 帮助老师解除心理困惑。课余时老师们相互之间也要多宽慰,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职业。
(2) 同时, 学校还可以与医院联系电话热线, 教师自己多上网寻找心理健康咨询。鉴于有些教师碍于脸面或虚荣心等原因, 羞于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 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减少他们的心理负担。课余时间多交朋友, 经常与朋友交流倾诉, 释放自己心中的压力。
(3) 学校工会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 去郊外呼吸新鲜空气, 为老师多松绑减负。
2. 个人诊治方面
对策一:学会宽容, 学会生活
工作生活每天都要继续, 我们要学着去“宽以待人”。人只要活着就会有压力, 有竞争, 要放平心态, 正确看待压力, 看待竞争。宽容领导的严厉、宽容同事的不足、宽容亲人的过失, 心平气和对待学生所犯错误, 他们毕竟只是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学会尝试用“爱”和“微笑”来对待生活, 以快乐的心情来面对每一个人, 以积极的心态对待每一件繁杂的事情。一个善于宽容的人会在日后成为一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人。
对策二:合理宣泄, 放松情绪
紧张的心态和烦恼忧虑由少而多慢慢增加, 但千万不要积聚在心中。紧张的情绪积聚一段时间就要释放。去郊外、去公园、去乡村以各种方式来释放自己的压力。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合理的方式, 想休息便休息, 想娱乐就娱乐, 不要太禁锢自己。有时间就进行各种体育放松训练,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压力, 不做自己力所不及的事, 培养良好的个性。同时还可以经常听听音乐、笑话、相声、小品, 从内心释放紧张情绪。
对策三:快乐学习, 培养心境
二十一世纪科技日新月异, 信息时代在飞速发展。中小学生的好奇心强, 求知欲旺盛, 教师的一桶水不随时灌满就倒不出一碗水给学生。莎士比亚说过“书是最好的营养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要想从繁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就是读书, 每天不间断地读书,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天天不间断地读, 知识就会像“潺潺小溪, 每日不断, 注入思想的大河”。许多教师不太喜欢翻阅厚重的教育理论书籍, 我们可以在清闲的时候欣赏一些薄而短小的教育教学杂志和报刊, 从中吸取教育教学的新鲜氧氛。这四年间我们市教育局每年都为老师们买教育教学书籍送书到校, 这些教育理论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帮助有明显的效果。这样, 多读书就能使身心得以放松, 同时又增长见识, 开阔视野。
关心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需要和谐, 教师也需要和谐, 需要的是整个人、事、物、景、情的和谐, 而人的和谐是关键。对于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而言, 教师的人际关系往往表现出积极而活跃、协调而融洽的特征, 这种气氛是一种催人向上的教育情境, 它有助于提高和优化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行为方式, 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以人为本, 就是要关心人, 尊重人, 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所以, 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我相信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总之, 教师的良性心理发展是教育规律的良性体现, 和谐教师文化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是一个需要随着教学、科研和学校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过程, 更是一个长远的征程和永恒的主题, 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全面参与, 不懈努力。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安全是我们生存的前提条件,是个人、家庭、集体、社会最基本的生命线,更是维系个人享受生活和集体保持稳定的最重要的保障线。无论是双耳失聪创作世界名曲的贝多芬,还是轮椅上的勇士霍金、张海迪,他们用生命的奇迹诉说着生活的真谛:珍爱生命,感恩社会,追寻梦想,健康成长!
为了远离伤痛与不幸,为了我们自身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为了我们能有一个舒心、优雅、文明的学习环境,特向大家发出以下倡议:
一、加强自我教育,提高个人思想素质。积极参加“构建和谐校园,健康安全成长”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提高我们的安全、文明意识,不因小事和同学争吵,不参与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违法违纪行为,杜绝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注意课间活动安全。课间不要在楼道或操场上做剧烈的、过激、过猛的运动,避免发生各种伤害事故;上下楼梯做到右行礼让;不追逐嬉戏,不打闹,不攀爬门窗、栏杆,不拥挤,不抢道。
三、遵守交通规则和交通秩序。遵守交通法规,行走要走人行道,骑车要行慢车道,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放学时,各班要整齐有序地出校门;来校、回家做到文明行路,不追逐打闹,不攀肩搭背,不玩球,不骑自行车;节假日外出,不乘坐农用车辆、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不乘坐超载车辆;
四、强化“防火灾、防触电、防侵害”意识。不吸烟、不玩火,不焚烧废弃物;不随意使用各种电器、热得快、电热毯等电器;不接受陌生人的接送与来访,遇到形迹可疑的人要及时报告保安或老师。
五、防溺水安全
夏季是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多发的季节,学校提醒各位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要加强对孩子防溺水安全教育,严禁孩子私自或结伴到野外河流游泳、戏水,坚决杜绝溺水事故的发生。
六、讲究饮食卫生,养成良好习惯。拒绝三无食品,不吃腐烂变质食品,坚持做到勤剪指甲、勤洗手勤换衣服、勤洗澡,不喝生水、不吃零食、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吃或少吃生冷、凉拌的食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抽烟,不喝酒,不嚼槟榔。
七、不断增强健康意识,每天锻炼一小时,劳动半小时,确保睡眠10小时,提高健康生活能力,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
八、认真学习,珍惜时光。远离网吧,远离游戏厅,拒绝毒品,不吸烟,不酗酒,不赌博,不看不健康的书籍不同社会闲杂人员交往。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3
一、交流沟通,疏通教师紧张心理
作为学校的主心骨,学校领导如能充分尊重教师,时时与教师沟通,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让教师工作时心情舒畅,对保持健康心理极为重要。
1.先期调查,让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放矢。每学期,集团科研师训中心都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调查,这就为随后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和心理卫生知识的相关培训打下了前提和基础。
2.建立定期交流沟通制度。学校领导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对于维护教师群体的健康心理极为重要。为此,学校领导定期与教师对话,从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了解教师的需求,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帮助教师缓解紧张、焦虑和困惑情绪,使他们安心工作。针对学校教师的网络运用水平比较高的特点,学校领导都建立了个人博客,并用msn、QQ等网络工具与学校老师随时沟通。新的沟通手段消除了双方面对面谈话的拘谨,且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样,学校通过制度化的交流沟通,有效地疏通了教师的紧张心理。
二、改变评价,缓解教师心理压力
1.寄语评价。学校领导每年在辞旧迎新之际,都会为教师送上一张祝福的贺卡。贺卡上有学校领导亲自写的寄语,肯定老师过去一年的工作,激励老师为实现来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收到这样的贺卡,老师心头总会涌动起一股股暖流。有的老师说,看到领导的肯定比拿奖金还高兴。
2.团队评价。传统的评价多是针对教师个人的,这使得许多教师在工作中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为改变这一弊端,学校把评价更多地指向了团队,让教研组、年级组成为评价的主体。如,“先进教研组”的评比,学校要求每一个教研组都要对自己组内有不足的老师实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老师的不足之处将会因为相互合作而得到有效的补强。学校设立了许多团队奖项,如:“最佳合作奖”“和谐团队奖”“最佳进步团队”等,多方面地鼓励教师的合作行为,多角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在团队评价中找到归属感和荣耀感,从而减轻了因个体评价造成的巨大心理压力。
3.档案袋评价。学校重视教师日常工作中的表现,为每位教师设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档案袋中收集了教师工作计划与总结、教学成果、教学案例分析、自我反思记录、自学笔记、教学日记等相关资料,让教师在回顾、交流与反思中获得激励,不断成长。
4.引导专业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还应该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以促进每一位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此,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仅停留于描述其过去的表现,还会制定新的要求,目的是引导教师从个人未来专业发展的高度,制定出发展规划,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懈地努力。
三、营造环境,保持教师和谐心理
1.合理布局,打造主体“硬环境”。学校一直注意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校园主体环境布局合理,温馨似家。教学主楼之间有小花园,其中摆放一些石凳,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交流时经常首选这里;办公楼底层的僻静处设有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师生走进校园,就如同迈入了童话般的美丽殿堂,在不知不觉中,心情得到了放松,心灵获得了净化。
2.涂抹底色,营造背景“绿环境”。学校坐落在栖霞岭下,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全体师生在绿化、美化、净化、诗化、香化的环境里生活、学习,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从而放松心情,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对于教师工作的办公室,学校同样也很注意良好环境的营造,每学期学校都会拨出一定的经费,用以美化办公室环境。一走进各年级组的办公室,人们就会看到,教师的办公桌上除了作业本和教材之外,还有一盆盆绿色植物,让教师在紧张工作之余能放松心情。
3.完善制度,建立“软”环境。在总校长提出的“教师十项修炼”之中,其中有一条就是“给学校提建议”。每学年,学校都要到各年级组收集教师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每年召开的教师代表大会上,学校重要决策的出台都要先听取教师的意见,经全体讨论后表决产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四、全面培训,提升教师心理适应能力
信息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超大且更新速度极快,这使教师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如果没有培训,教师不仅不能顺利上岗,就是在岗位上工作的也会很快被淘汰。为了提升教师的岗位适应性,缓解教师心理的危机感,学校组织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
1.上岗培训。凡是进入西湖小学教育集团的教师,在正式上岗前,都要接受专项培训,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培训的内容包括集团精神传递、集团文化解读、集团制度学习、科研制度学习及培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培训等。
2.中层干部培训。中层干部在学校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让这些中层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状态呢?学校专门对他们进行了相关培训。干部培训注意突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以提高干部素养为目标的理论培训。比如,学校行政会开始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干部理论培训,每次由一位中层干部主持,时间大约是半个小时,讲一个管理理论。二是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学校为干部专门设立了以“十项修炼”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培训。针对十项修炼课程,还要求每个干部进行书面自查。这样的培训效果非常好。此外,学校还要求全体干部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在行政会上汇报自己的工作,定期写下自己的“管理手记”。这些文字除了能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其实也是调节情绪的一种有效方式。
3.全员教师培训。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遇到了很多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缓解教师的焦虑情绪,并让这些具体问题在短时间内能得到有效解决,学校专门成立了新课程实验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专项培训,让老师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这些培训中,教师不仅提升了专业水平,更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心理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
(作者单位: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
学生心理健康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篇4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
关于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至今尚无定论, 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所下的定义是: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感情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能、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 心态平和, 能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 能愉快地接纳自我, 承认现实, 欣赏美好的事物, 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从容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反之, 心理不健康的人则容易表现为冲动、易怒、浮躁、焦虑、不满、自私与极端自我、依赖性强、报复心强, 不能平等、友善地对待他人、他事等等。其结果不仅给自己带来精神痛苦, 也容易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和伤害, 甚至给社会造成麻烦, 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和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 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温和、豁达的性格, 才能理性、平和、宽容地面对校园中发生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 才能与他人达成谅解、形成共识、理顺情绪、协调行动、化解矛盾、消除冲突, 与同学、老师和谐相处, 相互帮助、协作, 促进校园和谐。
学生心理健康是增进校园人际和谐的重要保证。心理健康的人喜欢与人交往, 与人交往的频率高, 关心他人, 待人友善, 乐于分享他人的快乐和忧愁, 对人热情、正直、友好、尊重, 乐于助人, 善于与人和谐相处, 容易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以, 有健康的心理, 就能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
学生心理健康是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求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广泛开展健身活动, 提高其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素质。与此同时, 也要通过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 健全心理咨询网络,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健康心理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每个学生都有健康的心理, 有健康、理性的积极心态, 保持心态平衡和心理和谐, 从而实现与同学的和谐相处, 最终构建和谐校园。而一个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获得心理健康、使心理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 要创建和谐校园, 一方面要减少学校负面事件发生的几率, 增强校园和谐的程度;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实现和保持学生的心理和谐, 探索有效提高其心理承受力、疏导与化解不良情绪的方式方法, 在学科教育、心理保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部门之间建立起协调互动的机制, 共同为构建和谐校园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 塑造学生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
构建和谐校园, 需要学生拥有乐观、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构建和谐校园有许多事情要做, 难免会遇到一些矛盾和困难, 如果消极颓废、瞻前顾后, 就不可能实现和谐。因此, 每个学生都要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对构建和谐校园充满必胜信心。要努力学习, 积极开展活动, 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 都要乐观应对, 以饱满的热情和百折不挠的毅力, 战胜困难, 勇敢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构建和谐校园, 需要学生拥有宽容、谦让等健康的人格特征。在学校生活中, 与同学相处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 如果心胸狭窄、自私自利, 必然会导致矛盾越积越深、冲突越来越大。因此, 构建和谐校园, 就要努力塑造学生宽容、谦恭、忍让、诚信、友爱等良好的人格特质, 做到与人为善、善待他人, 积极消除和化解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 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增加和谐因素, 为促进学校和谐贡献力量。
(二) 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体现之一, 因此, 构建和谐校园就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不断强化自律意识。要使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 知道什么是荣、什么是耻,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善于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 遇事要冷静, 善于克制忍耐, 决不冲动, 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 学会控制消极情绪和言行, 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珍惜自己的前途和美好的青春年华,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促进校园的和谐。
(三) 提高学生文化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对健康心态的塑造起着基础性作用。个人文化素质高, 就会对社会问题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分析力, 一分为二地看待社会问题, 理性对待社会问题, 有利于推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发展;文化素质低下, 往往会非理性对待社会问题和发生不当的言行, 很容易因社会和生活变化而产生不良心态, 影响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 先进文化的熏陶, 对于人们健康心态的形成和保持至关重要。应当大力发展学校公共文化事业,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提供多元的健康文化产品, 在先进文化的熏陶中, 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 提高其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为塑造健康的心态奠定文化基础。
(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要营造和维持校园和谐, 就要重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 积极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 有效预防可能产生的不健康心理和可能发生的偏激言行, 及时疏导和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增强热爱学校的情感, 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珍惜学校荣誉、维护学校和谐。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举办专题讲座
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让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 懂得常见的心理问题, 掌握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 塑造健康的人格。举办系列心理健康讲座, 如良好的学习方法指导、心理健康与成才、消极情绪的调适方法等等, 拓宽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面, 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这将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2.开展心理咨询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聘请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 通过开展个别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咨询,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排解困惑、提高适应能力、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尤其要关心和做好心理、行为有异常的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及时帮助他们解开心结, 化解内心冲突, 克服障碍。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学校要积极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教育, 对新生要及时进行心理普查, 建立心理档案, 对于心理有问题的学生, 要立即进行心理干预, 提供有效的帮助, 及时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 重新获得健康。要构建学校、学院、班级、医院四级心理预防网络和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整合的心理预防体系, 早发现、早干预, 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
4.疏导、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
个人处于挫折、困境中, 会出现紧张的情绪反应, 如果不能适时宣泄出来, 日积月累, 就会引发心理疾病、极端行为。所以, 要加强调查研究, 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 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要求、心理困惑和关注热点, 掌握其心理动态, 预测其发展趋势, 建立学生交流、倾诉的平台, 如采取个别交谈、设意见箱、电话热线咨询和网络咨询等方法, 让学生自由倾诉烦恼、忧愁和苦闷, 把消极情绪宣泄出来, 避免其不良心态、不良情绪的积累和恶变, 保证其心态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为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五) 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积极营造和谐、轻松的人际关系环境, 为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保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让人倍感温馨、愉悦、满足和安全, 有助于学生保持心理健康,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所以, 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人际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其独立的人格, 维护其自尊、权力、地位, 倾听学生的心声、建议, 激发并保护其创新精神, 以赢得学生的尊重, 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教育学生见利思义、先人后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培养他们真诚守信、谦恭礼让、友好宽容的美德, 理性对待同学间的矛盾, 避免冲突、化解矛盾、顾全大局, 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竞争和协作的关系, 建立起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和谐同学关系。
参考文献
[1]吴黎宏.略论精神和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
[2]陈少涵.论和谐德育”与学生的心理健康[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 .
[3]金一波, 王大伟.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5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创建省健康促进学校工作总结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创办于1979年。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学学生生命奠基”的办学理念,以打造“县内领先、市内品牌、省内知名”的现代化学校为目标,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大语文教育”、“珠心算”、“健美操”三大特色。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充满现代气息,蕴含丰富人文底蕴的学校,下设城南分校、实验幼儿园和龙泰御景湾幼儿园。小学部有49个教学班,3233名学生,153名教职员工,市、县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68名。学术报告厅、雏鹰活动中心、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等现代化场所一应俱全。所有教师配有笔记本电脑,所有教室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一流的办学条件,优秀的教师队伍,让这里成为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的摇篮。
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学校荣获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全国基础教育名校、全国阅读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书香学校、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工人先锋号、盐城市教育教学管理水平示范校等100多项殊荣,以强大的办学实力和出色的办学成就,走在本地区同类学校的先锋行列。
近期,我们在创建省健康促进学校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孩子的健康是家庭幸福、民族兴旺、国家昌盛的标志。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未成年人基本素质的前提,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为我校的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直以来,学校争取一切有利条件,按照健康促进学校的标准逐步改善学校硬件条件与学生健康环境设施,将健康教育纳入到了整体办学工作中,深入到了老师、学生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并取得了社区各部门及家长的广泛参与,让所有的孩子从小增强健康意识,养成健康习惯,培育健康心灵,提升健康技能,收获健康人生。
一、落实政策,确立目标
1.树立“健康第一”的办学理念。
我们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把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重要工作去抓。学校领导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和谐发展”的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口号。首先成立了“健康促进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为了搞好创建工作,学校召开 “创建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铜牌)”会议和学习健康促进学校基本知识讲座,及时向全体教职工和学生传达了有关精神,使师生员工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在制订学校工作计划时,把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纳入其中,积极实施“健康第一”的战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持强壮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2.制定全面详实的健康制度。学校制定了《健康促进学校章程》,并在宣传橱窗展示。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的健康促进规章制度:包括师生体检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学校控烟制度、卫生室工作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制度等。同时,还制定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保护学生安全的系列应急机制等相关制度,完善了配套措施。学校从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全面详实的健康制度为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服务,树立意识
1.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
在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我校能因时因地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橱窗、黑板报等渠道,积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学生具有预防疾病保护自己的能力。还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倡议书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学校还要求每位教师在本学科教学活动中有机结合健康相关内容,促使学校全体教师职工都承担起对学生健康的责任。
2.构建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学校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与全体教师签订“师德承诺书”,评选“校师德标兵”,还开展学生评选“优秀班主任”活动。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老师,在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多种形式的活动,为教师搭建更多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施展才华的机会,让教师体验自己工作的成就,强化了师德与师风。
几年来,我校没有任何校园打架斗殴和欺侮事件的发生。学校还加大了对特殊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3.提供优质高效的卫生服务。
(1)学校设立了卫生保健室,给学生提供了健康保障。①卫生保健室逐步完善了内部的配套设施,配备1名兼职保健老师,给学生平时意外挫伤或身体不适等提供及时有效的的服务。保健老师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做好“六病”(营养不良、龋齿、沙眼、肠蠕虫、肥胖、近视)的防治工作,努力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几年来,我校学生健康指标都达到相应的标准。②建立和完善了师生健康档案,及时汇总学生的体检结果并对学生体检中发现的主要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将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学校还针对师生中主要健康问题安排知识讲座活动③健全了因病缺课登记制度,每天早上由班主任负责检查班内学生身体状况及教室环境卫生、学生个人卫生。保健老师负责全校的异常情况统计排查及上报。④面对各种疫病,先后制定了疫情应急预案,明确了一系列防控措施,避免了疾病的进一步蔓延和交叉感染,真正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2)学校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4.营造校社互动的健康氛围。
近年来,我们学校与警、社、家、校手拉手,共建健康网络。我们学校专门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定期邀请法制副校长给学生和家长上法制教育课,每学期都会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参加一些社区组织的以健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慰问敬老院孤寡老人、到社区义务劳动等。学校也会定期邀请社区人员参与我校开展的以健康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如邀请社区医院来我校进行卫生知识讲座;邀请消防中队来我校进行消防演练,邀请交警中队来校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等,营造了校社互动的健康氛围。
四、特色活动,提升内涵
特色活动的开展是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不仅为孩子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展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同时也赋予健康促进更丰富的内涵。
1.沐浴体育阳光。
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开齐上足体育课程外,还组建了多个社团。如田径、象棋、围棋、数棋、国际象棋等,特别是把健美操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并实施健美操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助于全方位、多角度开展艺术活动,努力打造特色品牌,促进了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为阳光体育增添了无限魅力。学校领导坚持贯彻“健康第一”的办学宗旨,建立激励制度,给予人力、物力、时间上的保证,继续抓好“阳光体育活动”,并组织人员经常性地进行检查督促,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真正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
2.倡导绿色环保。
学校把绿色环保教育一直列为办校特色的主要目标之一,深入有效地开展环保教育活动,以活动促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学校还将环保教育引进课堂,纳入经常性教育内容。如“绿色环保”黑板报和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各类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激发了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环保的热情,而且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提高了全体师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在环保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为获得终身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的二实小校园,整洁优美,绿草如茵,形成了一种较为浓厚的校园文化教育氛围,真可谓“喜有绿荫伴书香”。通过营造绿色校园,开展绿色活动,使全校师生员工树立了绿色理念,倡导了绿色行为,领悟了绿色之美。学校已顺利通过了常州市绿色学校的验收。
3.放飞科学梦想。
科技节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和有效途径。它丰富了多彩多姿的校园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的科学环保意识,培养了动脑思考和动手创造的能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一种浓厚的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科技氛围。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叩问科学殿堂的机会,孩子们自己寻找钥匙,勇敢地开启那新奇、神秘而又充满魅力的大门。他们完成了一次次课堂外的学习、观察、实践和创造,把一件件闪耀着创造火花的智慧结晶献给了科技节。科技节活动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意识、创新能力,更培养了孩子们的脚踏实地、勇于实践、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健康心理品质。
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实施“健康第一”理念的步伐,多途径、多渠道渗透健康促进理念,认真做好创建工作,争取顺利通过省健康促进(铜牌)学校的评比验收工作,使我校的健康促进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下车中学创建于 1958 年,校园占地面积 105 亩。现有 42 个教学班,174 名教职工,在校学生 3100 余人,其中住校生 2700 多人。多年来,学校“以全新思维看待开拓者,用前沿理念培育现代人”为办学理念,以培养思想品德好、学习效果好、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好的“四好”学生和造就有远大理想、有健全人格、有道德标准、有适应能力、有创新精神的“五有”新人为育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自上个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考成绩已连续 21 年居于全县农村中学之首,成为灌云县农村教育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学校先后获得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市县文明单位、连云港市优秀教师群体、市绿色学校、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市县教育教学质量先进集体、中考综合评估先进单位、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管理规范示范校、市百佳校园、市健康促进金牌学校、县十佳名校、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县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县信访稳定先进单位、县先进党支部、县青年文明号、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等荣誉称号,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赞誉。
在五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下车中学始终关注师生健康,特别是 2007 年 9 月开展创建市级“健康促进学校”活动以来,在市县卫生局、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把促进师生的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树立了“健康第一”、健康教育从孩子抓起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标准,扎实有效地开展创建工作,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有效地推动了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浓厚健康文化氛围
(一)正确理解健康内涵。
健康在现代人的意识中,已不再是简单的肌体不生病,它涵盖的内容相当丰富:良好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 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 健康教育 , 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 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幸福、创造快乐的能力。
(二)深入理解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意义。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著名的医学家吴阶平也说过:“健康不是一切,但没有健康就没有一切。”“以人为本”是我校的管理理念,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为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最终成才、成人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与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与我校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健康促进学校”工作落实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按照国家的需要健康成长的大问题。初中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健康教育就是要让大家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这是一项使学生终生受益的重要工作。
(三)加大宣传力度,让健康观念深入人心。搞好“健康促进学校”创建活动,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首先从提高思想认识做起。学校在新学年开学初对全体教职工及新生全面体检,师生一进校门就感受到“健康第一”的氛围。学校医务室对体检结果逐一分析比较,教会每一位教职工学会算“健康账”,改变“重治疗轻预防”的社会习俗,增强师生的保健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卫生纪念日,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使卫生保健意识深入人心。我校利用4 月 7 日世界卫生日、5 月 8 日世界红十字日、5 月 31 日世界无烟日、6 月 16 日全国爱眼日、6 月 26 日国际禁毒日、12 月 1 日世界艾滋病日等位切入口,通过张贴宣传画、制作主题展板、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和校园广播、校园网等多种途径方式进行各种季节传染病知识、禁毒、禁烟和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向学生宣传健康教育常识,帮助师生了解常见病的防治,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领导班子的各项决策都在“健康第一”的理念下进行,从运动面积的确定、活动场所的设置、健身运动器材的配备、餐厅食谱的确定、饮水卫生到学生在校时间、作息时间的规定、课外活动的安排、健康知识技能的培训、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等,都能做到以师生的健康为本,把培养健康人才作为学校的第一追求目标,让校园充满着浓厚的健康文化氛围,使“健康第一”的理念扎根在广大师生的心中。
通过长期不间断地宣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知识,丰富了师生对疾病防控的知识,增强了师生健康意识,提高了师生的保健技能水平,改变了其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校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始终坚持以提高全校师生健康水平为宗旨,坚持以学校卫生室为中心,加强学校三处一室(校长办公室、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的协调配合,建立了完善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系统和监测工作机制,切实提高了我校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水平与能力,切实发挥其在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中所应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调动学生参与健康促进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每学期,在政教处的组织下,校红十字会的招新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展开,卫生室就定期对全校卫生委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心肺复苏、简易外科包扎止血、红十字青少年救护队员常规工作训练等等。近些年学校红十字会在学校健康教育促进中起到骨干作用。青海玉树地震、特大泥石流灾难发生后,我校师生员工情系灾区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号召,踊跃捐款、捐物,献出爱心,支援灾区。
二、制定学校健康政策,推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贯彻实施
1.建立工作网络,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由一把手校长亲自挂帅,分管校长、各处室主要负责人、年级主任、校医、家长代表和社区骨干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校长亲自抓,分管校长具体抓,层层落实,步步督察。既分工负责,又通力合作。学校明确创建思路,提出了以人为本,以绿为核,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建设绿色校园、健康校园的理念,坚持以建设“绿化文明、和谐校园”为目标,通过健康校园建设,达到“传播健康知识、增强健康意识、掌握保健方法、选择健康生活、追求健康人生、建设健康校园”的目标。
2.划拨健康专款,提供财力保障。学校按照师生员工的数量比例,拨出“健康促进学校”专款,专门用于师生伙食补贴、健康教师专业培训、健康器材添置、学校与安全健康有关的隐患消除;师生健康体检等等。所拨款项,由工会统管,教代会审议,认真落实“健康促进学校章程”中的内容。
3.建章立制,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每学期开学初,学校都将“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之中,同时制定专门的创建工作计划,做到目标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充分利用行政会、班会、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的时间,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健康促进学校评价指标》、《健康促进学校章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文件,力求师生员工对“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耳熟能详;制定并完善了《灌云县下车中学控烟、禁烟奖惩制度》、《灌云县下车中学传染病预防制度及应急预案》、《灌云县下车中学健康教育制度》、《灌云县下车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办法》、《灌云县下车中学安全隐患呈报与整改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加大检查制度落实的力度,将检查结果纳入处室工作考核、教师工作考核、以及“三好学生”、优秀学干的评比之中。
三、落实措施,把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一)改善学校物质环境
1.确保硬件设施完全达标。教室人均面积、升降桌椅、采光照明、厕所蹲位、宿舍卫生安全等符合《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要求;一着不让地抓好校园净化、美化工作。责任到人,措施到人,奖惩到人,以硬性的制度保证环境的清洁、卫生,净化、美化。2.重视发挥学生在校园保洁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干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治、自律,学生会、团支部组织了环境卫生、安全监督员,自觉担负起检查卫生、检查纪律、维护校内安全的责任, 进一步动员全校学生不吃口香糖,不乱丢果皮、字纸,尽量不使用塑料袋,人人保持清洁卫生,人人做好个人卫生,人人参与清洁卫生。
3.办好食堂,保证师生饮食安全。按照食堂等级标准,一方面改善食堂的硬件设施,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培训提高食堂从业人员的水平和健康卫生意识。严把食品采购入口关,实行统一采购,关注食品安全标志,有登记、有检查,经常邀请食品安全检查单位和专家来校检查,不断提升食堂管理的水平,确保师生的饮食安全。
4.重视安全管理,关注安全细节。学校领导每天都把学生安全工作放在心上,他们一天要在校园里巡查许多遍,查找安全漏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放过。即使是厕所里一盏灯不亮了,都会在当天换掉。放学时,三个楼层的学生都会错开,在三楼上最后一节课的教师必须“拖堂”2-3 分钟,确保学生上下楼梯的安全;学校后勤领导每周都要对学生床铺进行安全检查,看看护栏是否牢固,上铺床板下面是否有铁钉凸出,以免伤害到下铺的学生;周末学生回家后对公用房屋进行消毒;天气寒冷时要求学生不要用水拖地,以免地面结冰留下安全隐患;冬天下雨下雪时用草帘铺在餐厅前的地面上,防止前来就餐的学生滑到„„可以说,凡是能想到的地方都想到了。到目前为止,我校没有发生过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二)重视健康课程开发
学校教师无论从事管理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要重视健康课程开发,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内,因地制宜地参与创建工作。
1.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按每双周 1 课时的标准,将健康教育排入课表,编写《灌云县下车中学健康教育校本教材》,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与技能,学期末进行考查,考查成绩统一汇兑到教务处。
2.开设健康知识讲座和健康教育专题活动。专职健康教师主要精力在上课,而兼职健康教师包括校医则侧重于开设专题讲座。各年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健康教育方面的主题,综合实践和社区活动必须有一定比例涉猎卫生、环保、心理、健康方面的学习或调查内容。
3.加强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务处规定每一位科任教师不管担任哪一门学科的教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上必须有健康教育的内容,并且在教案上有所体现,特别是生物教师、地理教师及人文类的学科的教案如果没有健康教育方面的有机渗透,一律不得评为优秀教案。
4.集中教师的聪明才智,拓宽健康教育的渠道。心理健康教师开通心灵驿站;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通过健康教育橱窗报廊等进行宣传。
(三)建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
1.坚决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等现象。学校开展学生评教活动,把有偿家教、体罚和变相体罚作为一项教师职业“高压线”,让学生参与监督、举报;建立校长接待日制度,面向校内外公布校长电子信箱,随时接受家长的来信来访,对家长及学生反映的教师违规违纪现象,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几年来,下车中学没有出现一起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
2.绝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困难而影响学习和健康。除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住校生补助的相关政策外,学校对有特殊生活困难的学生,还给予生活费贴;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了分层验收、结对帮扶、重点安排辅导教师等方法。对特困学生,学校行政干部实行结对帮扶,每一个行政干部帮助解决帮扶对象的生活费,同时呼吁社会各界提供资助。
(四)不断加强健康服务,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 1.落实学生体检和教师体检制度。定期为教师和学生进行体检,教职工每年体检一次,每学年为学生体检一次,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常见病的发生,做到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及早纠正。健全了师生健康档案。
2.建立校医预警报告制度。制定了常见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有计划的对学生常见病进行观测。在一天的时间里,如果有 2 位以上学生到医务室诊治同样的疾病,校医必须在当天向学校领导汇报,随时采用应对措施;在每年师生体检完毕以后,校医必须对结果进行分析,并向学校领导班子和“健康促进学校”领导小组汇报。3.重视学生常见病的预防治。在常见病多发季节,校医务室及时向学生家长发放信件和宣传资料,介绍一些常见病的预防方法。在六病防治的工作中,我校认真贯彻上级预防政策,成立预防传染病领导小组,每天认真做好公共场所卫生、消毒预防工作,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等对师生进行预防常识的宣传,提高师生预防意识。
4.切实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壮大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拨出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和提高,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的内容,目前心理健康咨询工作不仅为学生服务,有时还接受家长关于心理方面的咨询,增强了家长、学校在健康教育方面的有机联系;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小组,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学生心理档案。
5.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全面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学生个人保健技能 1.培养师生实用、有效的健康技能。如教给师生如何测量体温表、血压表,如何在紧急情况下自救、逃生等。
2.加大宣传力度。团委、医务室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学校电视台等传媒,大力宣传健康第一的观念和健康知识,宣传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意义及学校的创建章程。
3.开设专题讲座。校医定期为学生开设健康技能专题讲座,现场演示正确的刷牙方法,正确的用眼卫生和急救方法等。4.加强体育锻炼。学校重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时间的使用,按常规上好每两周一节健康教育课,坚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上好体育课,在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要有课外活动课,所有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学生的活动时间及空间,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健康知识知晓率逐年上升,另外坚持学生在校每天做一次眼保健操和广播操。
5.规范师生各种安全行为。定期开设有关交通安全的讲座;进行“火灾等突发性灾难时模拟逃生演练”;播放“传染病”的宣传碟片等等。
6.巩固控烟、禁烟成果。校领导多次在教职工会议上反复强调控烟制度,并按制度规定的数额及时兑现控烟奖惩措施,要求全体教职工以“控烟”为己任,齐心协力使学校真正成为“无烟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了“我帮家长改陋习”、争创“无烟家庭”的活动;召开禁烟主题班会,各班级编写禁烟、禁毒墙报,作控烟调查;以“校园安全”、“青少年远离毒品”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与社区建立持久的健康互动关系
学校与所在社区密切配合,以“家长学校”为纽带,实现社区、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以创建为契机,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开办了家长学校,定期邀请有关专家来校给学生、教师、家长开健康教育讲座;学校还不定期的安排学生到社区去参加劳动和进行卫生宣传,受到家长的欢迎;学校还设有校长信箱,密切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开学初和期中考试后都要召开家长会,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家访一人次,向家长传递有关健康促进学校活动的信息,在收集家长对学校工作意见和建议的同时,为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行为提供必要的家庭帮助。
在今后的办学过程中,下车中学将不断地加强研究,积极探索,努力建设有利于学生和教职工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创设和谐、信任、合作的工作氛围,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树立健康第一办学理念 促进校园健康和谐发展 我校根据市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围绕省健康促进学校的相关规定,认真组织学习“健康促进学校”实施方案,使全校教职工充分认识健康促进工作的深远意义。一年多来,我们在市、县主管部门领导下,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知难而上,不懈努力,并将创建工作的总体思路和要求融入学校素质教育之中,把“健康促进校”的创建工作与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突破口,以各项规章制度为保障,以加强检查评比为动力,勇于开拓,务实进取,为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扎扎实实地做了一些工作,现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网络
为了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创建工作有序而全面地推进,学校专门成立了以副校长刘剑划为副组长,教导处、总务主任、卫生保健教师、班主任为组员的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小组成员职责分明、分工明确,校长王海林全面负责创建“健康促进校”的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了工作计划、明确人员职责、健全规章制度、常规检查办法等一系列保障措施。从而保证了此项工作开展的规范性。
二、全员参与培训,夯实理论基础
为了使健康促进的理念根植于每个参与者的心中,学校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组织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学校健康促进的相关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
1.专门培训与交流学习相结合
学校一方面安排分管领导和保健教师参加市县教育和卫生部门组织的培训。另一方面还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学习。
2.集中学习与自我学习相结合
学校一方面利用升旗仪式、集体晨会、专题讲座、教工大会等形式,组织师生进行集中学习;另一方面还要求师生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黑板报等资源进行自学。3.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 学校除了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外,还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告家长书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
三、制订健康政策,完善保障体系
为了使学校的健康促进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建立健全一系列的健康促进规章制度,努力构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的政策保障体系。1.合理安排课表
学校从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表和作息时间表,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学习时间不超过6小时,每天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2.切实制订制度
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了创建工作例会制度、师生体检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控烟制度、卫生室工作制度、文明班评比制度、学生行为规范评比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学生常见病定期上报制度、食品卫生定期检查制度等。3.健全应急机制
为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预案,包括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及其它事件工作预案、处理消防及校舍发生险情时工作预案等。
四、注重“三风”建设,培育和谐环境。弘扬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把物化环境的熏陶、日常行为的规范、校园活动的引领有机地整合起来,努力创建适合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人文环境。
1.不断优化校园的物化环境,切实发挥其隐性教育的功能。
我校在注重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方面,做到整体规划,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学校“三风”上墙,文化长廊的设计,各室门前的字画匾牌等,积极营造了人文校园,努力把校园装点成绿化、净化、美化的学习活动天地,引领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标语牌、提示语,指导学生举止文明,爱护环境;橱窗、画廊、黑板报,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的书香校园,充分展示教师、学生、班级的良好精神风貌。
2.加强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积极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总体要求为目标,注重制度建设,推行自主教育,加强检查评比,并把检查结果与文明班级的评比挂钩,切实规范教师、学生的健康行为,努力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学校关爱校园里的弱势群体,为困难学生建立了档案卡,并按不同的困难情况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帮困活动。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对红”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养成乐学、善学、勤学的良好习惯;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开展“你进步我光荣”活动,关注与鼓励特殊困难学生的点滴进步,帮助他们尽快改掉陋习;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通过免费赠送校服和学习用品,开展 “爱心捐助”等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的阴影。
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定期举办心理教育专题讲座,与心里专家对话。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早日走出心理误区,从而健康愉快地成长。
学校切实开展控烟活动,制订控烟制度。
五、加强信息沟通,形成共育氛围
学校突破了狭小的校本主义,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强与社区、家庭进行健康信息的交流与沟通,积极探索三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形成共建、共管、共育的社会大环境。1.学校与社区
学校与居委会结成共建单位,签定了共建协议,定期开展共建活动,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另外,学校也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和为社区提供健康促进服务。组织学生到北厍敬老院等地方进行义务劳动,为孤寡老人,为社区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活动场地等。2.学校与家庭
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不定期组织“家校活动日”、发放告家长书、寒暑假教师进行家庭普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学校和学生的相关信息,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家校一体,主动、积极地为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3.社区与学校。
学校积极争地方居委会、派出所、文化部门、工商部门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维护学校周围的良好环境不受污染。
六、加强规范管理 建立良好关系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江苏省中小学常规管理办法》,结合校情,制定了关于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规定,制定了防治打架斗殴与欺侮行为的决定。对教师师德问题作了学生问卷调查。积极推行小学生参与管理制度,加强自主教育,学校制订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评比细则》,组织少先队大队委轮流值勤,值勤的内容有:路队纪律、个人卫生、环境卫生、活动安全、“两操”情况等。进行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内化。加强检查评比 学校对日常行为规范评比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及时表扬,对发现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
七、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健康问题广泛存在。因此,要求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知晓符合年龄特点的健康知识,掌握相应的健康技能,对其将来一生的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1.开设健康教育课程 我校规定,每周五下午第三节课为健康教育主题班会课。积极落实 “五个有”即有课程、有教材、有教案、有教师、有评价,努力提高每周健康教育的效益。2.拓宽教育教学渠道
学校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专项活动、开设专题健康讲座、观看健康宣传片、发放健康宣传资料、进行健康知识测试等活动,加大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的力度。3.重视卫生检查评比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班级的环境卫生、学生的个人卫生、广播操、眼保健操等进行检查评比,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健康技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目前,我校学生健康知识的知晓率达85%以上。
八、开展健康服务,提高总体水平
在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的基础上,我校与同济医院、县防疫站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有目的、有重点地为师生提供基本的健康服务,保障并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1.对师生实施健康检查
学校为每个教工、学生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全体教工的常规体检二年一次;学校对全体学生进行一年四次的视力检查、一年一次的体重检测,体检结束,卫生保健老师还对师生总体的健康检查资料进行及时的统计,并作相应的分析。对体检中发现异常问题及时通知教师或家长,并督促其及时治疗。2.切实开展常见病的防治 学校遵循“预防为主,习惯培养为重”的原则,每年制订常见病的防治计划和措施,每确立重点监测的项目,家校联手,切实有效地开展常见病的防治工作。近3年,学生“六病”的发病率和因病缺课率等均符合标准。3.积极开展传染病的防治
学校遵循“预防为主,严堵源头为重”的原则,重点抓了晨检、特殊从业人员定期健康检查、隔离消毒、患者隔离治疗等工作,还健全了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工作预案,切实保障师生的健康和安全。至今为止,学校未发生过传染病流行或食物中毒的事故。4.对学生实施计划免疫
学校积极推行常规计划免疫接种人人过关、计划免疫一律凭证入学的政策,目前我校学生常规计划免疫接种率、计划免疫凭证入学率均达100%。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6
为了落实《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有关精神,大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业务水平,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使广大教师了解更多教师专业化成长标准、优秀示范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及校园心理剧活动的开展形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在各省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单位的支持下于2006、2007年及2008年已成功举办了十一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两千多名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班主任及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了学习。
应广大教师的要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洛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及洛阳市教育局等单位的支持下,将于2009年春季一年一度牡丹节之际在中原古都洛阳组织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培训班将以专家培训为主,辅以不同形式的交流、研讨及学生工作坊活动。学习之余可于洛阳检察官学院免费参观小浪底水库及游览白马寺、欣赏盛大牡丹节景观。在此我们诚挚邀请您在百忙之中参加此次活动,会议详细情况请登录www.xinlifuwu.cn,www.ourfeeling.com或www.gghelp.com网站即可查询。
一、会议日期及地点:2009年4月25~30日;河南洛阳
二、会议主题(详细内容见上述网站)
三、报名方式:
1.请学校及个人提前填写回执表(见上述网站)传真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会务组或电邮至:ltr88257943@126.com,希望各单位积极组织人员参加。
2.北京联系方式:010-51959335 13681575637
传 真:010-51959335 68062199 联系人:吴文庆 赖泰荣
3.洛阳联系方式:0379-63253328 15896676177联系人:张老师 刘老师
电子邮箱:gghelp@163.com
四、投诉
投诉电话:010-82562023,13911131061(24小时为您服务);
邮诉电邮:chen.rainbow.hong@gmail.com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7
体育是承载我国社会与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 理应担负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 体育作为传承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 必须构建起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物质、制度、精神体系, 唤起体育事业管理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文化意识, 立足于体育工作实践, 构建校园和谐文化, 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 为我国的和谐发展提供向心力和内在推动力。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形成的一个特定的体育文化环境, 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基于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以校园作为主要空间, 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作为一个群体的文化, 体育和这个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作为校园的主要特征。精神文化活动与学校纪律、办学特色、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式密切相关。在学校教育中凡具有较高声誉, 有培养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特点的重点学校, 其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氛围和无形的目标, 是一个和谐的人文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树立鲜明的健康、活泼的校园体育文化已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重要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教育环境的主体, 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 是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体育环境, 是校园文化氛围的核心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是拥有一个健康校园氛围的基础。体育文化塑造了学校, 也是校园的无形资产以及良好形象的标志。校园体育文化塑造着学校的形象, 不仅在学校中起主导作用, 对校外也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
校园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校园文化的亚文化, 具备一定的品位, 作为高层次的文化, 它集体育、卫生、娱乐、审美等功能, 是一个独特的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健康生活的流行文化气息, 借助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团体、体育俱乐部、体育文化节、体育比赛以及校园沟通行为等的其他运动在校园中传播。体育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 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的延伸。校园体育文化与学校德育、智育、美育和其他文化活动共同构成了校园文化群体, 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校员工和学生身体素质、精神风貌及审美情趣。是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与体育课程的文化本原
和谐校园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是传播知识和技能, 形成文化的主要社会场所。校园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的思想、理想和信仰, 社会习俗、规范、价值观念。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 为学生成长和成功、提高知识和技能结构、提高质量提供一个必要的平台, 并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育人、文化造人。
首先, 我们要清楚, 体育课程建设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文化为主体的存在。一个独立的文化模式在社会和文化的进步、创新和创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传统的课程观认为, 逻辑和实践为文化的载体, 简单地解释了传统课程形成, 一方面是受文化影响, 在文化形成过程中完成的, 课程完成受制于文化的“文化锁定现象”, 从而造成对文化课只能前沿防御, 只有静态复制而不能动态生成的局面。由被动适应到主动建设, 所有这些是课程的最基本的职能, 只能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实现, 即课程产生的动力、势头———文化传承的需要。课程在文化中的主导地位的需求, 来自于文化现实和超越现实的课程和文化建设, 这使得课程具有文化性质和“非经常性”的形成表现, 而不是接受重建。该文化的属性, 不是复制而来的定性的“原始文化”或“他文化”, 而是一种探究或自成的生成性文化。课程来源于社会文化, 但不等同于社会文化, 从课程到社会、文化, 社会和文化, 有一定的联系, 其核心根源在于课程对学生完整人生、完整心理世界的全面关注, 也是对学生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的内部根源, 实现全面的心理世界的关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重新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涵与文化。体育课程的标准和教育目标是“健康第一”, 它决定了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指导思想文化价值取向, 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以人为本”, 即重视人和社会科学的全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体育课程不再是生物学水平上的传递, 不再是简单地培养身体素质和教授运动技能, 而是要通过对文化意义的传递, 不断地改组和重构社会文化。胡锦涛总书记曾谈到文化建设方面的内容, 同时指出: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给我们提出了体育健康课程建设中应遵循的一般性原则。未来的体育健康课程建设可以细分为五个方面来实现。即:运动参与目标、健康发展目标、运动技能目标、社会适应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实现上述五个目标, 就是要是培养健康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内在和谐发展的要求。体育课程标准是身体和精神健康的内涵和外延的标准解释, 其主要实质是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 有一个坚强的意志与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健康的身体、良好的体魄和优秀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体育健康课程文化要素的构成
体育健康课程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常广泛的延伸, 它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它反映了作为一个整体社会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和生活层次的标准。社会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 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教育的促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是一种软实力, 文化作为一种重要手段可以创造生产力, 提高吸引力, 增强竞争力, 促进凝聚力的形成。建立协调一致、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体系, 创建一个和谐的体育文化氛围, 并用先进文化内涵塑造人与培养人, 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内涵, 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精神, 使其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振奋精神状态, 形成高尚的品格, 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身心, 从而奠定和谐的校园物质和精神内涵基础, 促进学校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物质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 包涵了所有校园体育场馆设施与器材设备等, 以及各式各样的体育雕塑、广播、电视、校园报刊、宣传栏以及虚拟化的校园网络所构成的体育文化平台。另外, 还包含了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等。这些客观的物体对象是学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基础和内涵, 学校体育物质基础是学校进行体育文化传承的主体, 是进行各种体育实践的重要保障。它本身不具有情感和生命, 而是由体育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精心创造与设计出来的, 因而, 体育文化就具有了活力。要成为一所体育环境建设有序的学校, 就要使其校容校貌充满着蓬勃向上的青春活力和散发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 能让学生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 以及力与美的享受, 对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观念和体育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
在制度文化层面的体育健康课程, 其主要包括符合标准化规章制度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规则和相关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评审规则及多种多样的健身课程。另外, 还包括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各种体育协会、各类体育俱乐部、各竞技运动队等各类体育组织的构建原则和管理方案等。学校制度是校园体育文化中最具权威的因素之一, 而不是制约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但为了更好地指导和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科学有效发展, 其提供了合理的有序的学校体育环境。体育就是按照制度行事, 能够更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 规范学校体育生活和学习。学校体育文化的系统发展关键是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体育文化, 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决定于各级教育参与者、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和谐相处、携手共进。因此, 要严格按照民主的组织原则开展工作, 完善制度, 用完善的制度来指导体育教学的实施。同时, 也用制度来预防和制约不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各种现象的发生。
在行为文化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 主要包括学校各类行政人员, 教师和学生在体育健康课程实践中以常规的方式构成的体育健康课程的行为规范。同时也构成了对体育的行为准则, 也反映了运动习惯, 其中隐含着体育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念和体育的审美等。一般来说, 各种传统的和学校的各种物质文化条件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主体的体育行为, 校园体育文化还受到各种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观和体育审美观等意识形态的制约, 而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体育价值观念, 它必然决定了和谐的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体育行为文化属于学校的价值观, 与学校精神文化和办学理念紧密相关, 它反映了在学校专属环境内所有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体行为背后表现的内在规范, 对在其中的参与者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无形之中刻画了一个人的体育行为方式。体育行为文化是学校的历史积淀在特定阶段的体现, 它在传承基础上的完善与丰富是较容易进行的, 也是相对容易改善的, 但跟上时代的步伐与创新发展是学校的体育教学中最困难的。一所学校的体育理念被校内全体师生认同, 并坚持不懈地发展, 才能形成群体性的体育行为, 才可以以某种内在形式融入个人的思想中, 并逐步形成校园体育行为文化。
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 包涵体育的思维方式、体育价值观、体育审美等, 其主要表现为每个学校自身形成的体育传统和文化风气, 教学环境的心理氛围, 以及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和人格表现。而学校体育健康课程的精神文化更是通过学校领导、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体育实践经历的历史发展、积淀、凝练、选择演变而来的。体育健康课程的精神文化所承载与倡导的体育精神和道德价值早已附着和浸透在校园体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并形成了带着普遍性, 且重复出现, 同时保持稳定性的思想行为风格。精神层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无形之中具有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 形成浓厚的教育环境氛围, 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在的体育能力, 使其充分享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乐趣, 同时获得体育运动的技能和知识, 逐步提高对体育的欣赏、感受、创造能力, 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心灵。如果说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体育健康课程是学校体育核心的文化, 即最高层面上的文化, 那么也就是说, 精神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 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 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项目中的基础, 行为文化则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动力。
四、和谐的校园文化与体育健康课程建设的文化扬弃
学校是所有思想与观念交流和碰撞的平台, 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影响相互交织, 新兴文化和落后文化同时存在的情况之下, 如何把握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实现校园自身文化的和谐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题目。现今的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是时代精神、民族精神, 是时代改革和独立精神的积累、凝聚, 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以最强有力的思想道德基础和保障, 它集中代表了学校校园文化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 概括起来说就是:以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为指导、培养“四有”合格建设者科学的、创新的、民族的、大众化的、和谐的社会主义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所有学校在其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与和谐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与文化引领。
到目前为止, 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一些体育教师感到迷惘困惑, 究其原因, 就是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当成一次重建式的改革, 而不是当成一次在继承中创新的机遇;看到新的课程标准里的很多陌生的词汇概念, 却忽视了体育健康课程的目的与性质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 国内的学校体育课程标准在一次次的改革中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 形成了现在这样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校园体育健康课程体系, 五十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 现在确实也存在着许多与时代进步文化发展不和谐、不同步的问题。因此, 采取积极的态度, 扬弃而不是放弃、丢弃, 正确地客观地认识传统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优缺点, 寻找一种在继承原先基础之上的改革创新体系, 已成为现今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与当务之急。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植根于当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掘和抢救、奥林匹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当代奥林匹克文化因为其文化的全球性与包容性已不再被当作外来的异化的强势的文化。它反映了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全世界各民族对和平的向往与自身健康平等和谐发展的共同追求。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包括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价值情趣、道德观念, 并且也包含了尊重自然、了解人生、追求健康、理解生命等许多促进人类发展的启示, 体育健康课程绝不能从两种文化主线中脱离开来。目前, 一些由时代的快速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新兴体育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传入我国, 其他民族体育文化也正悄悄地走进我国社会, 并逐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不乏一些群众所喜闻乐见并适合我国情况, 便于开展推广的体育项目。对此, 在我国体育课程建设中必须有更加包容的广阔的胸怀, 汲取其中的精华, 创造性地丰富体育健康课程体系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能干, 李吉远.高校和谐人文校园体育文化与特色体育课程构建.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4) .
[2]岳兵等.校园体育文化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7 (7) .
[3]王娟娟.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构建.考试周刊, 2010 (10) .
[4]杨旭峰.试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文化.中国成人教育, 2007 (4) .
[5]张万海.浅论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8
教师心理异常主要是教师工作压力大造成的, 而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 概括起来主要是“落差”“挤压”“强度”诸项因素。教师工作的高投入与低回报之间的巨大落差, 令教师失望, 也会令教师产生恐惧感, 即难以体验职业的成就感。社会、家长、学生和学校对教师的高期待令教师战战兢兢地工作。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家长望子成龙、不能输在起跑线的互相攀比之风愈盛, 升学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学校以分数论英雄的态势愈演愈烈。教师的工作量过大, 劳动强度过大。不少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 大多当班主任, 早晨六点起床, 到晚上十一点回家, 每天睡眠时间不够六小时, 全天都扮演“保姆”或“警察”角色, 超负荷运转, 使得教师太累了。除职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外, 教师还存在学习心理、人际心理、生活心理、适应心理和人格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那么, 如何以人为本, 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呢?
一、以理解为桥梁, 给教师创设良好的职业心理
1. 提高教师地位, 关心教师生活。
国家兴盛, 系于教育, 党和政府要从现代化建设战略高度上来办教育, 社会全员支持教育。政府要多想办法来逐步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 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师工资待遇, 缩小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福利待遇, 提高山区、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并让教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学校也要多关注、多关心教师的生活, 多送温暖。因为教师同样面临子女教育或就业、经济负担 (如住房、能否及时发放工资) 等实际问题。我们应让教师走出尴尬的处境, 让教师自信起来、乐观起来。
2.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对学生要减负, 对教师要减压。教育主管部门应少弄些各类形式主义的检查, 少些让教师怨声载道、苦不堪言的评比, 改革教育教学评估标准, 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年度考核与职称晋升制度, 摒弃把分数作为衡量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3. 家长、学生要多尊重教师的劳动。
教师整天与学生打交道, 总是担心出各类问题或者担心自己能否被学生接受, 千方百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压力很大。一旦与家长的期望发生偏差, 家长不能轻易迁怒教师;一旦学生与教师发生冲突, 学生不能忘记尊师爱师。教师已成为全社会监督和社会舆论的焦点, 如果社会多些理解和宽容, 多些尊师的氛围, 教师就能有较好的职业心理。
二、以人为本, 为教师营造和谐的人际心理
不少教师认为单位人际关系复杂, 言外之意牵涉到“利益”的分配, 如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种类评优、工作分配、分房等敏感问题。学校领导工作要做仔细些, 量化标准体现公平、公开、公正, 尽量避免出现利益冲突。考核教师要全面些, 不要让学生的分数一票否决教师的全部工作。另外, 学校要正确引导教师面对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多体现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再者, 学校应多举办文体活动、社团交流活动、旅游活动, 让教师走出去, 领略大自然风光, 改变教师社会交往太少的状况。如果教师人际心理和谐, 就能形成一种凝聚力、向心力, 从而推动学校各项的工作的开展。
三、以事业为号令, 为教师提供发展的平台
“教师的信念和职业理想是教师在压力下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职业理想就是教师的事业, 也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一个仅仅把教书当做谋生手段的人, 他 (她) 永远成不了气候;倘若把教书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经营, 那他 (她) 的天地就宽阔了很多, 就能迸发出永不倦怠的激情。
1. 精心培养青年教师, 让他们较快地成长。
一般的学校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 培养青年教师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学校要在政治上给教师奔头, 在思想上给教师引导, 在业务上给教师帮助, 在生活上给教师关心, 在心理健康方面给教师疏导, 让他们迅速健康地成长。学校还要采用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 不拘一格, 大胆使用和大胆提拔青年教师, 并给他们创设宽松愉快的氛围, 搭建发展的平台。
2. 研究“四十岁倦怠现象”, 为教师寻找奋斗的动力。
人到中年万事休, 到了四十岁的教师容易产生工作倦怠, 很多教师以前曾经有过的积极致力于教育教学的工作热情少了, 思想上更是不求进取, 得过且过的情绪蔓延。因此, 学校一方面要多想办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引导与鼓励, 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 让他们重温昔日的职业理想, 彰显职业情操, 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工作动力。
3. 让每个教师都有成功的机会。
每个教师都有发展的目标, 学校的大合唱才能奏响和谐的主旋律。教师的成功, 学生的成功, 也就是学校的成功。因此, 学校对教师要实行成功教育, 根据年龄和知识层次对教师进行分类指导, 给他们定目标, 挑担子, 进行量化考评, 然后运用激励机制, 挖掘教师发展的潜力。事业是美丽的, 它很有感召力, 在它的旗帜下汇聚着一大批忠于教育、奉献教育的有志之士!
四、以沟通为纽带, 积极化解教师心中的纠结, 促进健康心态形成
学校是个大家庭, 任何时候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想法和见解, 唯有沟通和理解才能形成意见的统一, 才能获得大家的支持。学校的民主生活会、例会、教研活动、各类专题会议等, 这都是教师加强沟通的好途径。还有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之间的针对性交心谈心更是有效化解教师内心各种矛盾有效办法。唯有这样, 各种矛盾才会逐步化解, 教师的内心才会舒畅, 使纠结随风而去, 从而使健康的心态逐步形成。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9
一、构建和谐校园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 教职工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职工的付出与努力, 和谐校园的建设, 教职工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 教职工健康的心理可以使校园充满活力、焕发士气、团结友爱、安定有序, 不健康的心理可以使校园气氛紧张、士气低沉、自私冷漠、混乱失衡。
2. 维护教职工心理健康是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看, 维护教职工心理健康,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是新时期工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拓宽工会工作思路, 改进工会工作方式方法上有了创新性的举措, 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当前教职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 面对压力形成的心理紧张和焦虑
现代社会里, 高校教职工要承受来自多方面的压力, 在主观上教职工自我塑造的“完人意识”过重。
2. 工作劳累造成的人际关系淡漠和自我认识偏颇
由于高校扩招, 教师数聚增, 师生比例扩大, 教职工的工作负荷越来越大,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使得高校教职工筋疲力尽, 产生工作疲劳。
三、发挥教育培训作用, 维护教职工心理健康
加强高校心理辅助工作力度,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及时排除教师存在的心理障碍系统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通过对心理健康、心理素质的分析, 心理学知识的传授, 对教师中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辅导, 采用讲授、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 全面系统地训练教师的心理素质。
1. 关注教职工的各种需要,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工会应关心教职工的工作、生活状况, 充分了解教职工的各种需要, 尽量满足教职工的合理要求, 切实为教职工排忧解难。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 让教师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充分的了解。主动维护教职工的精神文化权益, 维护教职工心理健康, 提供人文关怀, 重视心理疏导, 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教职工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校工会可以结合学校实际, 多渠道、多形式、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让教职工认识到拥有健康的心理与拥有健康的身体同样重要。建立教职工心理健康档案, 及时掌握教职工心理发展状况, 了解教职工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 及时发现教职工的心理问题, 以便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
3. 创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与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校园文化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 充分利用好校园广播, 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宣传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 学校社团也可以开展一些心理健康的节目, 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以此来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 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激发教师的参与兴趣, 在校园里营造关心教师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教育, 搭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让每位教职工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用人文关怀感动教职工。
4. 开展丰富文化生活活动, 陶冶教师的精神文化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为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同时, 最主要的是发挥教师的内因作用, 加强自我锻炼努力提高自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教育归根结底都是要转变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 树立起主体意识。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优化心理品质,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 内化为教师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以促进其自身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工会应鼓励教职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组织教职工外出考察活动, 引导教职工通过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来放松心情, 陶冶情操。这不仅是教职工工作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同时也是教师心理自我调适, 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阮文杰.当代教师心理健康驾驭的探讨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 (4) .
[2]管敏.我国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及其对策思考[R].华中师范大学.
[3]张莎莎.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4]张景莹.大学心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在高等教育高度重视自身发展的时代, 繁荣校园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近半比重的高等职业教育, 肩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任, 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创建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近年来, 受来自社会、家庭及学校自身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加上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发生了改变。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堂文化和课余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 因为学生行为和心理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构建和谐大学校园的重要因素, 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氛围也是学生心理和谐的体现。心理和谐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的概念, 指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 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影响。
大学校园的和谐涵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从根本上说, 指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校园环境之间关系的和谐。只有当作为主体的人内心和谐, 心理健康, 才会有和谐校园的基础。否则个人心理的不健康就会阻碍个体的正常发展, 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个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 从而对构建和谐校园产生消极作用和影响。因此,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条件, 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
(二)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
和谐的校园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平台, 是培养和建设社会人才的前提。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中, 教师才能乐于施教, 发展创新;学生才能安心求学, 快乐成长。因此, 要把和谐校园的发展纳入到大学发展的主要任务上,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把学生置于学校各项工作发展的中心位置, 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激励学生,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开发学生的潜能, 最终实现学生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原因
广大的高职院校有着历来不受重视的历史原因,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学校升级而来的, 校园文化建设相对滞后, 所以在构建和谐校园方面就需要作更多的努力, 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变得更为迫切, 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落差感导致的心理冲突。
首先,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学生相比, 高职院校的学生自卑感比较强烈, 尤其是作为在高考中失利, 没有发挥正常水平而步入高职院校的学生, 看到原来的同学都上了理想中的大学, 难以平衡自己的心态, 强烈的落差感导致心理失衡。其次, 学生家长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期望, 容易给学生造成强大的压力。尤其是家长对于子女就读高职院校所表现出来的自卑感放射到学生身上, 会更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最后, 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 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一高再高, 导致了高职学生对于自身价值的错误判断, 强烈的落差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二) 学习问题导致的焦虑心理。
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群体最大的区别, 在于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掌握。由于高职院校的学习更注重实用性、自主性和灵活性, 需要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具有实践动手的能力, 这对于文化基础比较薄弱的高职生而言是一种挑战。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方法欠佳, 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虽然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诉求, 但是仍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成绩和有效的突破, 于是出现紧张、焦虑的心理。
(三) 人际关系问题导致的困惑心理。
在笔者进行学生访谈的记录中,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反映出在人际交往方面有迫切需要帮助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宿舍同学关系的处理, 同学之间的交往, 与陌生人的沟通及情感问题的处理等方面。处于青春发育成熟期的高职学生, 一般自尊心和好胜心都比较强, 对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需求都比较敏感, 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身份及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弱势, 往往因为缺乏自信, 而在交往过程中小心谨慎, 畏缩胆怯, 甚至产生严重的压抑心理。
(四) 自我认知问题导致的消极心理。
虽然说高职学生的心理已渐趋成熟, 开始自主地思考人生, 反省自己。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人情世故,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总是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于是产生了发展自我、实现自我的需求。但是受外部和自身各种因素的制约, 发展受到挫折时就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和否定, 从而因为自我认知的不完善而产生消极心理, 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和成长发展。
三、重视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面对高职学生目前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构建一个和谐温暖的校园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在和谐的校园文化中, 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就要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和表达能力入手, 引起学生的心灵感悟, 引发学生学习的渴望, 供给学生发展的动力, 构建学生成长的环境。
(一)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风尚。
首先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必修课程, 重视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咨询工作。在校园中极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 帮助学生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 确立起安全心理的自我成长目标。同时, 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各种条件,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向学生提供人际交往及与人沟通的机会, 促进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逐渐被重视, 本科生中已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但是在高职学生中, 受学生人数较多、师资力量有限的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在积极准备中。
(二)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做好教育和咨询工作。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首先要求学校要有一支以心理教育专职教师为主, 素质较高、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工作队伍, 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高效运行。因此, 学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培训, 制订长远可行的培训计划,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 还要重视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使他们在日常的工作中就能帮助解决学生常见的普通心理问题,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和普及程度。
(三) 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 跟进后期辅导咨询工作。
针对学生有心理问题却没有重视, 甚至因为羞怯不愿求助一味压抑的情况, 高校要积极创造条件, 在学生中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妥善运用心理健康评定量表, 针对新生入学、毕业生入职等特殊情况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普查,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于测评出来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 要进行重点关注, 及早发现、及时干预并有效控制。笔者所在的学校对于所有入学新生都有心理普测, 针对排查出的结果, 确定重点关注人群, 制定辅导方案, 对于后期工作的开展很有帮助。
(四) 借助校园文化建设, 分享健康教育理念。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风会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学风会激发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会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学校应该关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以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 吸引广大学生的参与, 同时利用校园媒体、主题班会、咨询接待等方式方法, 鼓励学生回顾总结自己的感受, 分享学生的情感意识, 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激发学生的乐观勇气, 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引入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五) 增强学生活动的集体意识, 鼓励学生社团积极活动。
人是社会属性的, 所以需要来自群体的支持, 群体的支持会使人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 有更强的心理承受力。学生有校园的群体环境, 因此学校要形成良好的群体属性, 在班级、专业的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组建不同的学生社团, 让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学生彼此认识, 亲密接触,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 也有利于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后有陌生且亲近的朋友可以倾诉。良好的团体互动氛围, 能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环境中得到思想的提高, 意志的磨炼及心理的调适,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蓓颖.谈教育管理视阈下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探索, 2012 (11) .
[2]胡红霞, 张涛.论先进校园文化与创建和谐校园[J].科教文汇 (下旬刊) , 2009 (06) .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11
严格要求与正面引导相结合,使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阶段正是身体、心理成熟的重要时期,学生普遍存在敏感、焦虑、叛逆等不良情绪,留守学生还容易形成孤僻、自卑、易怒等性格,甚至发生冲突、破坏公物等行为,他们的违纪比例大于一般学生。因此,对这部分学生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做好正面的引导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新生入校,我们先组织八天军训,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团结、互助、拼搏、顽强、坚韧,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与意志品质。我们还充分发挥“关工委”的作用,邀请有影响力的老教师、老模范来校讲座,让学生树立理想,明确生活目标,并且这些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党员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全校50名党员,每人与三名学生结成对子,做到每周一次学习检查、每月一次谈心、每学期一次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个别学生经济上的困难,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工捐赠,并联系扶贫协会、人大代表等社会有识之士帮扶,既从生活上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后顾之忧,也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温暖,鼓励他们今后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奉献去回报他人、回报社会。
建立同伴互助制度,让留守学生感受集体温暖
班级将留守学生均匀分到各组,通过组内活动,尽快消除他们自卑、敏感的心理,更重要的是搭建展示留守学生的平台,展示他们积极、乐观、自律、灵活的一方面。如在班会上,让这部分学生介绍父母打工地的风土人情、手工艺品、美食小吃等,使他们受到关注,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在体育节、艺术节上有意识开展集体项目,如拔河、传球、运水、接力、大合唱等。突出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让他们成为集体的一员,以为集体做出贡献而自豪。
家校合作,创造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机会
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合作作用,采取家长会、听报告、看录像、感恩教育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与子女沟通等方面的培训,让家长认识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让家长认识到关心孩子不是给他们买吃的、穿的、玩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沟通,平时的呵护与理解。我校多次开展感恩励志教育、亲子活动、“最美瞬间”摄影展、“最美孝心少年”演讲等活动,这些活动得到家长的高度好评,活动中多次出现两代人相拥而泣的感人场面,给人以“多年坚冰一朝融化”的喜悦。这些使家长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掌握了正确的教育方法,也使学生理解了家长的艰辛与期望,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优势,及时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
我校在1993年以实施国家级课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研究》为起点,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分别实施了省、市级课题《中学阶段单亲家庭子女教育的对策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早恋作用的影响》,不间断的专题性的课题实施,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了师资、提供了经验、打下了基础。目前,我校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两名,还有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爱好者,可以开展较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教育讲座。学校以此为基础,坚持开展亲情教育、考前辅导,开设“心里话信箱”,创办《心理健康报》,每周开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及时解决、疏导学生心理上一些问题,效果显著。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 篇12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含义、标准
健康, 是一个随着时代的推移, 在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下不断演变的概念。它最初是指身体健康, 强调身体没有缺陷和疾病。1989年,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规定为“躯体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良好”。心理健康其实就是能够感受快乐、能够感受幸福!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能够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快乐、创造出幸福!这是现代人健康概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今天的健康不再仅仅是没有疾病, 身体只是一部分, 还有我们的心理也需要健康。正像世界卫生组织所说的, 健康是一种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完满的状态。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 根据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特征, 我们认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主要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正确的自知。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 即明白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是心理健康的第一标准。
(2) 稳定的情绪:人的情绪常常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着的, 随着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刺激还会发生较大的情绪变化。心理健康的人会有能力控制自己情绪的变化, 使之保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维持相对稳定的情绪状态。
(3) 和谐的人际: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是我们本能的需要, 更是我们社会性的心理需要。心理健康的人是有能力接纳身边绝大多数人、并能与他们和睦相处的。
(4) 健康的行为:心理健康的人的一言一行是会努力地对他人、对社会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的, 是会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5) 健全的人格:人格因素是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 人格是否健全将直接关系到前四条能否实现。因此, 有无健全的人格应是心理健康最核心的标准。
二、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危害
总的来说, 我国多数高职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 他们有较稳定的情绪, 学习上乐观自信, 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在经济飞速发展, 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 高职学生中一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 心理疾患发生率逐年呈上升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 但部分同学因为种种原因 (家庭因素, 专业调配等) 入学, 学习目的不够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对所学专业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 出现了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考试焦虑、怯场、甚至厌学等现象。
(2) 自卑心理:部分学生存在心理素质较差, 自卑心理严重等问题, 主要由家庭收入与地位、自身的外貌与身材、专业知识成绩低、动手能力不强等诸多因素引起。
(3) 人际交往方面:高职院校有相当数量的学生是来自农村, 因为从小受所处环境的影响, 入校后有些不适应, 自我封闭, 缺少正常的交际技能, 少言寡语、对人冷淡, 游离在同学的圈子之外。而城市独生子女也在适应能力方面有些欠缺, 心理适应性较差, 难以正确处理宿舍间、班级内的人际关系。同时师生之间也存在代沟, 有的同学想向老师请教, 却不知如何与老师沟通。
(4) 自我意识方面:部分学生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 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自我体验有较多的情绪性和非理性, 表现为悲观、空虚、抑郁、敏感、紧张;自我控制缺乏持久, 存在自由散漫、懒惰、沉沦、失落、迷茫等问题。
(5) 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比例较大, 经济收入、家庭背景等多方面的压力造成他们精神负担过重、情绪波动大、焦躁不安、抑郁、自卑等心理方面的问题, 在学习、生活、交往、成长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也较其他同学突出。在近年的诸多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 需关注的群体中贫困生所占的比例居多。
近年来, 有些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而辍学, 还有些学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等原因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 给学生家庭带来极大的心灵伤害, 在高校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 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 影响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
三、创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当前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是为了构建和谐校园, 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首先是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而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问题与心理障碍问题往往混杂在一起, 要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很重要的, 这就需要一定的“价值干预”。其次是教育手段与方法的进一步结合。诸如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可根据中国大学生将自我调节作为首选的解决心理问题方式的特点, 采用课堂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普及心理健康理论和方法, 培养和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在意识层次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实现二者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的有机结合, 从而为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创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2. 高职院校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路径
多渠道、全方位提高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一是建立健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根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责的要求, 条件好的高职院校应设立一个包括心理辅导室、咨询室、治疗室、档案室等在内的结构完整、设施齐全的心理教育中心。各高职院校都应该注重机构的建章立制、人员配备、经费投入、场地建设、资料设备配备、心理教育评估体系等方面的建设。二是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和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 心理咨询机构在教师和学生中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员。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工作有: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辅助新生入学适应和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测评、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 制订相应的制度, 如《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办法》。三是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就是甄别学生心理特质, 以便制订相应的预防措施。因此, 学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比如, 在新生入学后, 学院可通过健康诊断测验, 开始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从心理品质的角度来说, 大多数的危机是逐步形成的, 是有其根源的, 或在某个过程中已经潜伏危机。由此,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是大学生危机干预的重要一步, 对于我们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及时给予干预和化解奠定了基础。
3.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是夯实和谐校园的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取决于这支队伍的素质。首先, 必须下力气建设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 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坚持少量、精干的原则, 配备一定数量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下力气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 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相关规定和要求, 逐步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其次, 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 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培训, 使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 根据大学生身心发育的主要特征,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加强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培养健全的情绪;教育大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气质特点, 养成良好的性格;教育和帮助大学生顺利地渡过青春期等。
参考文献
[1]魏冬云.走出困惑:高职学生心理问题探析[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谢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4 (6) .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推荐阅读:
《构建和谐校园 健康安全成长》 安全教案 四一班 李小丽06-06
和谐健康09-05
“身心”和谐健康08-30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06-18
党员进社区 健康促和谐08-09
体育运动与和谐健康论文09-22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10-12
和谐校园的三大关系10-20
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