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文化的扩散特征(共3篇)
和谐文化的扩散特征 篇1
和谐文化的时代特征, 依笔者之见, 可以表述为:继承性、民族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
继承性
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 而昨天里复有前天, 由此上溯以至于远古……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注重和谐、求同存异,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关于和谐的思想主张, 在汗牛充栋的典籍里俯首可拾。概而言之,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和而不同、对立共存的辩证哲学。如《论语》“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二是持中贵和的价值取向和中庸之道的人生态度。如《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中庸》“中也者, 天地之大本也;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三是厚德载物、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苏, 协和万邦。”《论语》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远人不服, 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则安之。”在我国历史上, 曾多次出现四夷臣服、远人来朝的盛况, 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不断融合成为中华民族。这种极强的民族融合力, 得益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和谐文化底蕴。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顺应时代所需的新生事物, 它的提出既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也有未来文明的呼唤。我国优秀的和谐文化传统,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 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今天, 我们建设和谐文化, 要坚持毛泽东概括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十二字方针, 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而丰富的思想资源, 对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学分析, 融入时代精神而加以利用、改造和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促进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共同精神追求。” (胡锦涛语)
民族性
中华文化曾长期领先:先秦文化堪与希腊文化媲美;两汉文化也足可同罗马文化齐驱;而唐代文化在当时更属举世无双, 也许只有印度文化能望其项背。仅就文学家而言, 早在公元前, 便出现了闻名遐迩、堪称世界文学巨人的屈原、司马迁等。许多世纪以来, 优秀的文学家生生不息, 倍增迭出。他们的作品象条条巨川, 汇入浩瀚的海洋, 构成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一部文学发展史。
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总体称谓。在我国科学文化史册上, 少数民族也写下了引人注目的篇章, 创造了许多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的《割圆密率捷法》, 独立研究出具有世界水平的13个公式;受到世界许多学者重视的《突厥语词典》的编篡者是维吾尔族的马合穆德·喀什噶里;我国第一个地球仪是元代回族著名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扎马鲁丁创造的;我国最早的一部水利专著《河防通议》, 是元代回族水利专家瞻思所著;我国第一部水利工具专著《河工器具图说》, 是满族水利专家麟庆撰写的;元代维吾尔族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 是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与营养学专著;8世纪著名藏医宇陀·贡布编写的《四部医典》, 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份重要遗产;赫赫有名的云南白药是彝族曲焕章发明的;闻名世界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是清代的满族人;被称为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的藏族的《格萨尔王传》, 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提出, 并非空穴来风。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 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文化的产生是随着民族的产生而产生的, 这就使文化烙上了民族印记, 并以民族的形式发展起来, 最终形成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正是这种民族性, 使人类的文化充满丰富性、多样性、互补性、地域性。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社会主义在中国这个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空间内存在并进行, 因此,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天然具有中国及其各个地方的地域性特征, 而不是超时空的、无主体的和谐文化。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 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文化。民族性是文化最根本的属性。文化, “越是民族的, 就越是世界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的文化, 同时又是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其他民族文化因素的文化。如印度文化、埃及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和谐文化的民族性, 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主要标志, 是中华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根本标志。它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淘汰、洗礼, 已经在中华民族成员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发生而且还将发生巨大的作用。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要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强人们和谐精神的文化成果, 使和谐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 而且适应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 并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出自身的民族性。
兼容性
共荣共存、共同发展是和谐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和谐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和”, 它所指的是不同的文化或者相同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各自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和相互间的差异, 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个整体, 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
当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 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 所以格外需要尊重差异。在世界文化之林中, 有四大文明古国, 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 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 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 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原因何在?这便是中国文化的兼容性。
从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点不难看出, 春秋战国时期, “华夷之辨”开始式微;秦王朝“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 治理, 更是强化了华夏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四海之内”共“天下”的观念。汉唐以降, 中华民族虽然几经战乱波折, 如“五胡乱华”、蒙古族、满族先后入主中原等, 但按照“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征服了的民族底较高文明所征服”的规律, 中华文化均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雅量容纳了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佛教文化和基督教文化, 中国历史上多次呈现出民族大融合景观。而在这一过程中, 中华文化又多方面地吸收了新鲜养料, 如游牧人的骑射技术, 边疆地区的物产、技艺, 从而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由此可见, 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之间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而是可以统一的, 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共生共荣的。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抛开偏见, 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 求同存异, 尊重不同文化存在的价值。
多元性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和而不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 (语出《中庸》) 。文化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性, 是它的丰富性、多样性。千篇一律、单调划一的文化毫无生命力可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虽然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 但它绝不是一花独放、一支独秀, 而是尊重多元文化, 主张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和而不同” (费孝通语) 。
从中华民族整体的根本利益上看,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是、也只能是一元的;但就世界文化格局而言, 由于有多元的经济和政治主体 (种族、民族、阶级、阶层、宗教、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和个体等) 存在, 文化多元化, 多种文化共存, 仍是不争的事实。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主导下的文化和谐, 必须坚持“面对外部多元、发展自身一元、用一元引导多元”的立场。
是的, 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 世界各种文明、社会制度和文明模式应该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 在和平竞争中取长补短, 在求同存异中共谋发展。时至今日, 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政府仍然片面追求国家利益, 企图强行在全球推进美国的社会模式, 坚持按意识形态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划定为“邪恶轴心国”、“流氓国家”、“非民主国家”、“暴政前哨”等, 把恐怖活动视为“文明冲突”。其结果, 美国自视越高, 朋友越少。美国越“治”, 世界越乱。难怪英国《卫报》网站坦言:世界因为美国的政策变得更加危险, 美国总统布什与他痛恨的仇敌拉登是对世界和平威胁最大的人。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创新性
对立统一规律, 是宇宙的普遍规律。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展, 都要服从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正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体现。继承与创新, 肯定与否定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两者互相渗透, 不能截然分开。没有创新, 一切效法前人, 亦步亦趋, 抱残守缺, 发展必然停止;没有继承, 一切从“零”开始, 那么就只能回到动物状态, 当然谈不上创新。
和谐文化建设, 基础在继承, 关键在创新。继承传统, 就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继承传统, 一定要推陈出新。要在建设和巩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 大力提倡艺术民主和学术自由, 大力倡导文化创新, 大力发展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和学术派别, 推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推动各种文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在再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奋斗中, 不断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摘要:本文试图从继承性、民族性、兼容性、多元性和创新性五个方面对和谐文化的时代特征进行探讨, 为建设和谐文化抛砖引玉。
关键词:和谐文化,时代特征,理论研究
和谐文化的扩散特征 篇2
一、和谐学校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在和谐学校文化背景下, 作为学校文化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教师专业发展必然有其新的内涵。
(一) 教师专业发展的定向——价值观引领下的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
和谐的学校文化价值观源于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独特理解, 是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导向和期望。它影响着教师教育理念与专业精神的不断重构与塑造, 丰富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体系:一是科学价值。给予学生科学系统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二是人文价值。高度关注学生的精神发展, 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 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一个发展中的独特个体来看待;三是个性价值。体现学校独特的培养观, 同时充分发挥专业自主, 对普遍认可的教育存在进行卓有成效的突破。
(二) 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基于广泛学习的专业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
基于“和谐”的学校文化建设, 就是要使每一个教师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高品位的文化人, 而这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基。如果没有文化的深层次支持, 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是没有生命力。因此,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的广泛学习上, 还要不断拓展非专业知识, 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专业发展。
(三) 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反思日常教学行为能力的不断提升
反思文化是构建和谐学校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标志就是教师的教学工作达到圆润贯通、自由和谐的状态和境界, 也就是教育智慧的形成。它的形成离不开教师对教育实践的自觉感悟与反思。教师正是在学校和谐文化的浸润中, 在理论学习和教学工作的不断感悟和反思中, 生成对教育教学规律性把握、灵活应对以至创造性驾驭的综合能力。
二、和谐学校文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特征
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自己的专业自主, 更离不开学校的文化环境。在和谐学校文化建设背景下, 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时代的文化特征。
(一) 专业发展的人文化
以人为中心, 尊重教师心理发展需要和专业发展需求是学校和谐人文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受其影响, 教师的专业发展呈现出人文化的特征:注重提升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专业人格;崇尚和谐、维护和谐、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专业伦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追求创新与超越的专业个性。
(二) 专业发展的科学化
科学有序是和谐学校文化的特征之一。在制度文化建设中, 学校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制定目标, 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层级, 如将教师的发展阶段按“3、6、9”来划分, 即3年内成为一名合格教师阶段, 3-6年具有一定教学风格阶段, 9年跨入成熟期。或从教师创造的角度, 把教师发展划分为“合格教师、教育教学能手、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教育家型教师”等几个阶段。或对教师工作能力进行肯定, 如骨干教师、名师、学科带头人等, 并凸显每一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特定条件和要求, 使教师专业发展走上科学理性的轨道。
(三) 专业发展的合作化
营造一种适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 是学校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学校常通过集体备课、校本教研、听课评课、教师帮扶和专家引领等方式, 帮助教师超越个人局限, 在合作中互相学习, 共享资源, 发展专业技能。在和谐学校文化背景下,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合作发展下的自主发展, 教师队伍应该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关注每个教师的精神发展, 使教师在精神上成为一个相互承认、相互关爱的统一体, 使每一个教师精神的健康发展都以其他教师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
(四) 专业发展的情境化
学校是教师专业实践的情境, 制约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热情、目标与途径。教师专业素养中最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和个人化的教育理想正是教师依存于特定的环境, 以特定的教室、特定的教材、甚至特定的学生为对象, 在真实的教育教学场景中形成的。在和谐学校文化建设背景下, 教师专业发展的情境化得到突出与强调, 呈现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在“文化情境”中, 教师的专业发展得以规范、确认与呈现, 在建构中生成, 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五) 专业发展的多元化
文明多样性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 培养师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文化批判力, 是时代要求, 也是学校构建和谐多元文化的需要。因此, 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呈现多元化特征。拥有多元文化意识、会用多元文化视角看待教育现象和不同文化传统中吸收丰富的课程资源, 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结语
长期以来,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 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需要学校文化的参与。换言之, 教师专业化发展应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 以文化的意义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以教师的发展达成学生的最大化发展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没有和谐文化的重建, 教师专业发展必将走向形式化, 最终无功而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64.
[2]宋广文, 魏淑华.论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研究, 2005 (7) :71-74.
[3]史根林.学校制度文化的现时缺失和建设取向[J].中国教育学刊, 2007 (11) :32-34.
[4]邱伟光.科学把握和谐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J].思想理论教育, 2007 (5) :42.
[5]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10) :11.
[6]王雯姝.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与内涵[N].光明日报, 2007-4-25:11.
[7]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01) .
和谐文化的扩散特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2—12月招募36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18~77岁,平均(43.6±17.6)岁,年龄分布见图1。所有受检者均无神经系统症状和阳性体征,并排除既往有神经系统疾病史、MRI检查禁忌及MRI扫描T2像在颈髓内出现高信号者。
1.2仪器与方法
常规MR扫描采用Siemens 3.0T MR TRIOTIM扫描仪,通过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对所有受检者行T1WI矢状位及T2WI轴位、冠状位、 矢状位扫描。T1WI扫描参数:TR 735 ms,TE11 ms。T2WI扫描参数:TR 3130 ms,TE 91 ms。 矢状位扫描视野(FOV)300 mm, 层厚3.0 mm, 层间距0.3 mm。轴位T2WI扫描第1颈椎至第7颈椎(C1~7)水平,FOV 160 mm,层厚3.6 mm,层间距0.4 mm。采集矩阵448 × 314。T2WI矢状位3D容积扫描参数:TR 3000 ms,TE 502 ms,层厚1.0 mm,层间距0,层数128层,FOV 250 mm × 250 mm,采集矩阵256 × 256。DTI采用敏感编码回波平面成像(SE-EPI),在3D扫描基础上进行矢状位tensor序列扫描。扫描参数:FOV 240 mm × 240 mm,TR 5600 ms,TE 93 ms,层厚3.5 mm, 层间距0, 采集矩阵128 × 128, 共38 层。另扫描一幅b =0 的无扩散加权图像。激励次数1 次,b =1000 s/mm2;扩散梯度方向数(NDGDs)12 ;相位编码方向:头- 脚方向。DTI扫描时间约为1 min 31 s。
1.3图像后处理
应用NUMARIS/4软件syngo MRB15版本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采取和影像重建,由2名影像科主治医师采用双盲法完成,所有DTI参数的最终测量值取两者实际测量值的平均值。
1.3.1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定
在Neuro 3D环境下启动tensor序列,于b值为0 的FA图上在C1~7水平勾画出感兴趣区(ROI)。每个ROI直径为7 mm,位置选择在正对每个节段颈椎椎体中央。此时软件可自行运算得出各个颈髓水平的FA值和ADC值。
1.3.2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diffusion tensor tracking,DTT)的生成
在扫描生成的38 层矢状位图像中选取正中层面生成DTT。设置纤维示踪停止条件:轨道角35°,FA =0.18。纤维束生成后与颈椎管3D矢状位图像对应,观察其走行及完整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软件,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多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差异有显著性,则进一步以Bonfferoni法行多组间均数的多重比较;两变量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FA、ADC图效果及DTT效果
分别见图2、3。DTT图像可清晰显示颈髓内白质纤维束结构,未出现图像扭曲和失真现象。纤维束呈现头尾方向,具有3D效果,可以通过任意角度旋转观察。T2WI证实为正常颈髓的纤维束呈现出饱满、顺滑且完整的结构(图3)。
2.2 FA值、ADC值与年龄的关系
全颈髓FA值、ADC值与年龄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A值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801,P<0.001);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426,P<0.05)。见图4。
2.3 FA值、ADC值与性别的关系
不同性别受检者全颈髓FA值和ADC值比较,FA、ADC值在男、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06、0.362,P>0.05),见表1。
2.4 FA值、ADC值与颈髓水平的关系
C1~7颈髓水平FA值比较,最高FA值出现在C2水平,最低在C6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1~7颈髓水平ADC值比较,最高ADC值出现在C6水平,最低在C2水平,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DTI用于定量分析的原理
扩散加权成像能够探测、衡量组织中水分子的移动。水分子发生位移现象后会对扩散加权扫描时的信号产生衰减效应。由于其特性所致,中枢神经系统中白质轴突结构会促使水分子主要以平行于轴突纤维的方向扩散,而不是垂直于轴突纤维[2]。垂直于纤维方向扩散受限的原因除髓鞘的因素,更多的是源于细胞膜[2]。DTI利用这种与方向有关的扩散特性,可以推断轴突纤维的定位和划定解剖界限。DTI采用张量的框架来表征三维空间内的分子运动。通过计算沿3个主轴方向的扩散系数,即可产生DTI参数,故所有DTI参数都能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得到。尽管其计算公式复杂,直接进行手工计算困难,但是软件的应用使这项工作变得容易。与DTI有关的参数有ADC、FA、RA、VR及DTT。其中FA值介于0~1之间,1代表假想下最大各向异性的扩散,其数学计算公式为[3]:
其中,λ1、λ2和λ3分别为椭球体最长径、前后径和左右径的扩散强度,λ=(λ1+λ2+λ3)/3。
3.2颈髓DTI参数特点
目前关于颈髓DTI正常值的文献报道少见,且报道的数值差异较大[4,5,6]。研究样本量的大小及DTI采集参数如ROI所取面积的大小(体素的含量)和NDGDs等均会对FA值造成影响,其颈髓FA值为0.6~0.7,标准差约为平均值的10%,即0.06~0.07[4,5,6]。本研究在C1~7水平测得的平均FA值为0.678~0.721,标准差为0.056~0.071 ;较上述报道结果平均值略高,标准差略低,推测变异较小的原因可能与所取样本量较大、受试者年龄跨度较大有关。FA值、ADC值在各颈髓水平间的分布呈从头侧向尾侧FA值逐渐下降,ADC值逐渐上升[4],该分布特点的可能原因是颈膨大使低位颈髓中灰质成分增多,或臂丛神经根进出低位颈髓造成此处的FA值降低[6];但Chang等[7]报道无此差异。本组资料FA值在颈髓的这种变化趋势不明显,尽管其最高值出现在C2水平,最低值在C6水平,但FA值在不同颈髓水平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可能是b值取1000 s/mm2,造成低位颈髓信噪比较低,FA值被高估。同样,这种差异体现在ADC值上也不明显,但是ADC值与FA值呈显著负相关。各颈髓水平的ADC平均值为1.072~1.205,标准差为0.178~0.237,变异大于FA值,提示FA值是DTI更可靠的定量分析指标。在DTI检测脊髓损伤[8,9,10]和颈椎病[11,12]微结构变化方面,FA值是敏感指标。
目前关于FA、ADC值与年龄关系的报道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颈髓水平。Mamata等[13]在研究一组颈椎病患者时发现,在C3~4正常脊髓区域,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ADC值与年龄呈弱正相关;Agosta等[14]针对上颈髓的研究表明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但Brander等[4]报道DTI参数值与年龄无关。本研究结果显示,DTI参数值与年龄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FA值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ADC值与年龄呈正相关,进一步证实FA值对与年龄相关的脊髓结构改变敏感,同时提示对脊髓病变行DTI研究时需要设立年龄匹配的对照组。
3.3颈髓DTI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
DTT是利用扩散张量所含的信息,运用各种示踪技术重建出三维的白质纤维束。目前DTT大致分为线形扩展技术和能量最小技术,后者又可分为快速行进法和模拟退火法。本研究采用线性扩展技术,FA阈值设为0.18,轨道角35°。示踪时沿具有最大本征值的本征向量方向扩展,当FA值小于所设阈值、两个夹角>35°时终止进程。低位颈髓易受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造成空间分辨率降低。本研究受益于3.0T MR扫描仪的应用,减少上述不利影响。3.0T扫描仪可生成具有更高分辨率和更高信噪比的图像。尽管不会直接影响DTI参数值,但是高场强可以提高参数值的精确度,增强灰白质区的对比度,并促使纤维束示踪进程更加准确、有效[15]。Holder等[16]报道,在轴位和矢状位上测量的FA、ADC值无明显差别。因此,本研究仅采用矢状位上的DTI参数值测量。NDGDs会对DTI图像质量造成影响。随着NDGDs增大,尽管可获得更高信噪比的图像,但扫描时间也随之延长,患者可能不能忍受而易产生伪影,造成图像质量下降。b值取值越高,产生的信号衰减越大,信噪比越小,得到的图像信息越少;b值取值过低,又会使对比度下降。激励次数设高后,信噪比提高,但同时扫描时间也成倍延长。扫描的层厚也会影响图像质量。层厚越厚,尽管信噪比越高,但部分容积效应也被放大。因此,具体实施时应经多方面权衡后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组合。本研究在正式实施前用多种参数组合进行预实验,最后采用NDGDs =12、b值取1000 s/mm2、激励次数1、层厚3.5 mm的组合,认为由此产生的图像质量最好,一次扫描成功率高达97.2%。后处理过程中ROI的选取也可影响成像质量。ROI取值越小,容积效应越小,理应获得更准确的测量值,但也丧失了部分扩散信息。本研究的做法是在尽可能避免周围非脊髓结构的基础上选取最大面积脊髓的ROI,由此ROI获得的测量值比较稳定。
3.4颈髓DTI的局限性
由于椎管空间狭窄的特性、磁敏感性伪影的存在及呼吸循环脏器的运动,使得DTI技术在脊髓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获得足够的空间分辨率仍然是一个难题,并且也很难成像出白质中的每一条纤维束。扫描时间对于急性脊髓损伤患者尤其是一项限制,这些患者因疼痛等原因更难忍受附加的扫描时间。此外,信噪比在整个颈髓中呈现不均匀现象,越往尾端信噪比越低。低信噪比可导致各向异性测定值高估,特别是在低各向异性组织如灰质结构。虽然3.0T MR扫描仪的使用可提高信噪比,但目前还不能普及应用。此外,有必要开发出标准化的软件来处理张量图像,使之在临床常规使用成为可行。
【和谐文化的扩散特征】推荐阅读:
和谐企业文化的构建05-15
建设和谐的网络文化07-22
和谐企业文化的魅力08-10
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10-12
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10-27
和谐文化促和谐05-13
儒家文化里的和谐思想10-11
文化引领下的和谐校园11-11
加快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途径08-28
如何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