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

2024-09-25

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精选7篇)

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 篇1

和谐校园建设的宗旨,是为儿童的生命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优秀学生和谐校园主题国旗下讲话,仅供参考。

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篇一】

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初一(2)班的王星雨,今天我讲话的主题是《反对校园欺凌,共建和谐校园》!

校园,是培养人的地方,是文明的殿堂;校园,应该是一方净土!然而近来,却常常看到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很多同学总是出口成脏、恶语伤人,有些同学总是横行霸道,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欺负弱小,甚至打群架。这些现象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要知道,没有和谐的校园,就没有安宁的学习环境;没有校园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校园欺凌主要有以下表现:

1、语言暴力。有的同学喜欢耍派头,总是盛气凌人、目空一切,一副很了不起的样子,把脏话都变成了口头禅,一说话就扯开嗓子喊,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

2、以大欺小,以众欺寡。有的同学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常常因为“鸡毛蒜皮”的小纠纷,由口语辱骂升级到拳脚相加。

4、讲所谓的“义气”,用暴力手段争论长短。这类事件,往往由个人与个人之间,升级到群体。

校园欺凌现象不仅给同学们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影响了我们的健康成长。同学们,面对校园欺凌现象,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应该行动起来,反对暴力,远离暴力,共建和谐校园,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健康成长。

在此我倡议,在校园内不做以下不良行为;

1.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乱丢果皮纸屑,不说脏话,不说不文明的语言;

2.不破坏环境卫生,不破坏公物;

3.不欺负同学,不搞小帮派;

4.严格遵守学校的作息时间,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5.上下楼梯靠右走,一定要做到不推、不挤、不跑、不跳;

6.放学后排好路队,出校门后到指定位置及时回家,不在路上玩耍,不搭理陌生人。一旦被坏人纠缠,要冷静与其周旋,并设法向路人或警察求助;及时将情况向家长、班主任报告。

恰同学少年,我们应该满腔热血!在这花样的年华里,我们怎能荒废了美好的时光!同学们,让我们远离校园欺凌,共建和谐的校园!

和谐是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惊艳,令人回味!和谐的校园——会给空虚的心灵带来希望,会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会给卑微的灵魂带来自信。让我们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希望看到奋发有为的同学;我希望看到充满活力的校园!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氛围中愉快学习;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乐园中陶冶情操;

花开的日子,让我们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我今天的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篇二】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构建和谐校园》。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我们走进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校风。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才”。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同学们、老师们,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任前方荆棘丛生,我们将持之以恒。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当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当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和谐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谢谢大家!

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篇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三系师生手拉手,共创和谐校园2021年11月11日至11月16日,三系依次在我院大礼堂举行了“三进两联一交友”的启动仪式。

通过此活动为家庭,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沟通垫定了良好的基础,增强民族大团结,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是每一个铁院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院以系部为单位陆续开展了“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

陈光副院长指出此活动的开展是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孟毅军同志要求老师们做到规定的六个内容一个都不能少,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创新,尽全力深入、贴近学生生活。党政办主任刘志强、党政办副主任杨继平、纪检监察审计室主任令立丰、学院副院长管委会主任陈捷等人分别代表各系中层干部与同学们签定了联系卡。老师们在活动开展期间,来到我们的班级、宿舍,了解我们的学习状况和课余生活。我们一起吃饭,聊天,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个活动让外出求学的我们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此次活动使得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家校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更加方便系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加强教学和学生管理,维护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该活动的受惠者,我们更应该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尊重每一个教过我们的老师。在校园内碰到他们,无论你认不认识,都应该主动打招呼问好。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一种传承。老师不仅仅是课业的传授者,更是我们生活中的小伙伴。同学们,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吧!让民族团结的暖流遍布整个校园!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 篇2

1.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和谐

现在高职院校重技能教育轻思想教育现象普遍存在, 以班级为依托的德育载体已极具弱化, 思想政治辅导员人数普遍偏少。而高职学生年龄绝大多数在17-21岁左右, 自我价值实现需要以及期望被关注的渴求非常强烈。高职学生社团组织可作为重要的德育载体填补职业院校德育载体的薄弱环节, 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和社团管理等途径。有助于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 全局观和集体观;同时对抑制当前高职学生的自卑、自大、自我封闭和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等个人主义观念也起到积极作用。

2.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实现学校和社会的和谐

首先, 社团组织为高职学生社会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场所和基地。社团组织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会员聚集在一起, 有助于学生对社会有全面的认识;其次, 社团组织潜移默化力强, 影响着高职学生社会化。高职生在社团中学会沟通、合作和竞争, 学会克制冲动, 有利其以后快速融入社会;第三, 社团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高职生和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 及时修正自己的职业生涯与愿望, 使自己的认知和素质跟上时代步伐, 与社会协调一致。

3.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实现学习和创造的和谐

首先, 学生社团在课余时间举办的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可以开阔学生视野, 也利于学生把学习之余的时间和精力用得其所, 避免参与不健康的活动。其次, 学生社团是从高职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组织活动, 其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锻炼。

4.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当今高职学生, 基本是90后, 心理发育正处于走向成熟的阶段。社团内部宽松和谐的环境, 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社团成员间的交流和接触, 有助于他们尽快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促进心理成熟, 培养健康人格。

5. 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实现校园文化的和谐

高职院校建校时间普遍较短, 校园文化大多处在一个建设、成型期, 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提升层次, 构建载体, 凝聚学生, 示范群体的作用。

二、和谐校园视角下高职学生社团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成绩显著, 但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社团参与学生多, 管理力量少;社团成立数量多, 坚持规律活动的少;娱乐性社团多, 学术科技性社团少;社团建设随意性多, 长期规划考虑的少;社团活动自发性的多, 指导性的少;社团数量多, 场地和经费少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原则及路径

1. 提高认识, 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学校各级各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社团建设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这是建设好学生社团的前提。

首先, 把学生社团工作作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重要推手, 纳入到学院整体工作规划中去;其次, 理顺社团的领导体制机制, 提高其建设效率。形成党委直接领导、团组织垂直管理、其余部门积极参与的管理格局。第三, 加强对社团工作的引导, 切实做到学生社团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活动形式多元化的结合。

2. 注重管理, 加强学生社团的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设

建立健全社团组织制度和工作机制是实现学生社团规范化管理的保证。首先, 要健全学生社团的组织系统。随着职业院校体制改革的深入, 学生社团规模快速扩张, 其功能也在不断拓展。为了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 学校应建立起联合性学生社团组织系统。就职业院校目前的管理体制而言, 建立院党委宣传部监督, 校团委领导, 校级学生社团管理机构具体执行的组织系统, 有利于学院对全院学生社团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 确保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其次, 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社团管理监督制度。学生社团具有广泛性、松散性、自由性等特点, 要强化学生社团的管理必须依靠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 尽力优化社团发展的制度环境。

3. 加强指导, 引导社团可持续发展

学生社团通常具有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特点, 具备这些特点并不是说学校可以放手不管, 为了确保学生社团健康有序的发展, 团委及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和指导。首先, 要充分发挥好共青团组织在学生社团建设中的指导和服务功能。团委应把学生社团纳入大团建和第二课堂的范围, 对学生社团的管理要重在引导和服务, 既保障学生社团的自主性, 又可以松而不放;其次, 选派部分德高望重、有专业特长、教育有方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学生社团的指导者。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社团实施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双导师制效果良好。专业导师侧重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侧重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团组织的指导, 两个导师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 实现了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第三, 社团也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整合社会资源, 邀请知名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和专业人士参与、指导学生社团活动, 如苏州工艺美院成立多个校友专业指导委员会, 与学院社团互动, 从而促进学院学术技能型社团进入良好的发展轨道。

4. 制定社团总体发展规划, 注重品牌建设

社团虽是学生自发性组织, 但学院应按照和谐校园建设的需要, 遵循社团发展的内在规律, 主动对学生团体进行规划和引导, 打破系别、专业、条块的限制, 对现有的学生团体进行整合, 形成横向结构合理、纵向层次清晰的结构体系。首先, 对学生社团要逐步进行结构性调整, 结合全国“挑战杯“等大学生课外活动作品大赛, 大力倡导知识型、技能型社团, 加大社团的科技含量, 拨出专门经费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其次, 注意引导社团之间的竞争, 竞争的过程也就是建设优秀社团和优秀社团脱颖而出的过程, 通过树典型、立榜样, 以点带面, 发挥典型的带动示范效应;第三, 注意品牌效应, 社团管理部门每年对全院学生社团举行星级社团评选, 同时开展诸如社团文化艺术节、社团科技节、社团成果展等活动, 通过活动创造社团活动品牌。

5. 建立社团干部责任制度, 加强学生社团骨干队伍建设

社团管理部门首先要重视社团负责人的培养选拔, 使那些思想好、作风正、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其次, 定期邀请学生工作方面的专家对学生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 大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第三, 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度, 每一届干部要有明确的工作目标, 任期内要接受成员的民主评议, 离任时要接受财务审计, 同时推荐下一届拟任干部, 从而确保社团发展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第四, 把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到学生干部管理和考核体系, 在综合测评、推优评先中充分考虑他们的贡献, 从而增加其工作的动力, 鼓舞和凝聚更多的学生, 通过学生社团凝聚在团组织周围, 形成更大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6. 加大支持力度, 保证社团经费的投入和场地的配置

经费缺乏是影响一些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学院应当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经费支持, 一方面, 学院应设立学生社团发展专项经费, 将其纳入学院整体经费预算;另一方面, 社团主管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社团自身对外交流的综合优势, 积极支持和引导监督学生社团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 以集团化的运作模式, 与社会接轨, 多渠道筹措资金。

7. 巩固社团活动主阵地, 积极占领网络新阵地

建设良好校园文化, 需要依托学生社团建立各种日常活动阵地, 同时还要依托互联网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 允许优秀社团建立网页、设立微博, 利用新技术使互联网成为反映社团风采、开展社团活动的窗口, 为网络德育系统的建设和和谐校园的构建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建国.构建和谐校园的理性思考[N].光明日报, 2007-3-2.

[2]翁成理, 苏静华.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几点思考[J].高教探索2006, (1) .

[3]刘川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校园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11) .

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 篇3

一和解制度在实现过程中的难点

和解的前提条件是在尊重当事人意志,如果尊重了当事人的意志,那么就可以进行相应的协调。协调的标准为通过两方的让步而达成平衡点,实现谅解的目标。但是协调实现的前提必须是双方对于自己的权利能够自由的使用。学生利益诉求和解制度目前实施的范围不是很广泛,它的存在和实行会受到现行制度和一些传统理论的限制,学校不积极实施此项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和解制度会影响学校公权力的行使

和解在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必须尊重两方的意志,并且也能够让两方能够做出一定的让步,并且通过让步来找到平衡点,从而实现谅解的效果。但是如果需要实现谅解,就需要两方能够处理自己的权利。可以说总体上使得学校的权力不断弱化。基于这种观点,和解制度就是学校将自己所拥有的各项权利进行让出或是进行交易。但是传统的理论认为学校的权力是国家授予的,因此学校在使用权力的过程中不能将自己的权利进行出让或是放弃,也就是说不能自由将自己的管理权进行处理。因此高校不得擅自通过让步与管理对象(学生)之间实现和解。

(二)和解制度会影响学校公共利益的流失

学校在处理学生利益诉求和解程序时往往会涉及到学校的很多公共利益,在和解过程中可能会把学校被授予的权力与学生进行交易,而在此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国家和社会的权益被出卖或变相出卖的情况,因此学校如果需要和解,那么就会必然对学校的公共利益进行损害。

(三)和解制度会影响到双方真实的意愿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如果在和解的过程中两方的地位无法在同一平面,那么就会出现地位较高的一方将自己的意愿强行加在地位较低的一方,逼迫另一方接受方案,其中两方达成的和解意愿也就无法保证。在学校处理学生利益诉求的过程中正是校方行政管理部门和学生之间的地位是绝对不平等的,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了和解的存在基础。

(四)和解制度会影响到教师的权威性

在我国的文化体系中,教师的尊严被无限拔高,因此学生是不允许对教师进行谈论,或是向教师进行挑战的。在现代的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以及学校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一定的威信作为基础,不允许他人挑战。如果可以讨价还价的话,学校和老师的权威和威信将会被削弱。

二从司法和解制度中得到的启示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校实行学生利益诉求的和解制度的困难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和解制度的推行是促进和谐校园甚至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方式,这种方式已经在司法制度中实施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得到一些启示。

从2006年开始,国家关于《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实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标志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为新的刑事司法政策出炉。司法界就开始新的思考和讨论,当年湖南省和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就出台了关于刑事和解方面的规定,开始有条件的实行刑事和解,对一百多件能够和解的刑事案件进行刑事和解,并且不得起诉。这项规定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可以成为推动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重要创新点。随后全国各地检察院和法院纷纷效仿。

2007年~2008年期间,最高人民法院也连续出台了一些关于行政诉讼和解方面的意见,这种处理机制是新形势下解决行政争议的比较有效的制度,也是很好的促进“官民”之间的和谐要求。从司法界的这些较为成功的事例可以看出,在校园中实行学生利益诉求的和解制度是有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的空间的,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就是民主和法治,而民主和法治的目标就是追求更加和谐的社会。对于校园而言,和谐校园的建设就能够保证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校园立法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到构建起积极的和解制度,以保证校园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校园的和谐建设。因此在高校中建立起学生和解制度以及利益诉求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三和解制度实行的理论基础

(一)价值理念下的必然趋势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要具有十分明确的价值理念以及价值观,在价值观以及价值理念方面就能够十分鲜明地体现出社会的本质特征以及本质规定,并且也能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以及规范作用,为社会的需要进行十分完善的表达。在目前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基本的价值观也是和谐,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以及价值观念,是具有较为特殊的价值以及实践性的,同时和谐也具有一定的调节效果。在当今这个社会环境下和谐的意义就是能够化解以及协调在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并且也可以为日后的协调过程提出理论指导,在校园中的和谐也是当前社会和谐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校园和谐的基础以及核心理念就是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和谐相处,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对于高校而言,学生是组成基础,在高校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的各项发展为基本原则,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理念的建立是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学校中的健康发展。而从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和解制度的建立以及完善也是解决学生和高校纠纷的最佳选择。由于学生需要利益诉求以及和解制度,因此建立起这一制度也能够实现学生的价值合理性和高校的工具和理性统一。

(二)哲学理论下的必然选择

校园的和解制度主要是解决学生个体和学校行政体之间因为某特定事件或者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纠纷或者冲突,纠纷的两个当事人在哲学理念中就是矛盾的双方,和解制度在辨证基础上表现为在纠纷和矛盾的双方统一又对立的关系中。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结、互相吸引的属性和趋势。概括起来,同一性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矛盾中的两方是互相残在的,同时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在一个共同体中,而在另一种情况下,矛盾两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和解制度能够实现的前提条件,并且在这其中可以看出重点是矛盾的统一性。因为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原因,两者的地位并不相同,由此可见矛盾不同方面的侧重点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将矛盾的统一性重视起来,并且将相同点进行相应的分析,是完全能够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化解矛盾的目标下,构建起学生的诉求和解制度是完全符合在哲学理论中的矛盾发展情况的。

(三)诉求制度完善的发展基础

目前,学生在利益诉求方面的目的以及时间是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不同的制度设计就会有着不同的实践情况。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深入,也会让目的随着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就必须根据人的需要以及人的目的等内在尺度让客体目的性发生变化。

由此可见,根据学生在利益诉求上的理念改变以及实践的发展情况,学生在利益上的诉求与制度上的发展以及完善也有着社会上的发展影响。诉求是为了能够将纠纷解决,和解又能够更好的将纠纷解决,因此学生的和解制度和利益诉求也就显得十分重要。

(四)和解制度结构的构建设想

从整体的结构协调来看,和解的程序就必须设置在诉求在审理完成后,在此之后,委员会就能够对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进行相应的判断,但是不能够像民事诉讼那样在审理前就可以进行和解。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诉求机制的功能是需要对学校的处分行为的正当性以及合法性进行相应的审核。

在功能发挥的情况上,学生的和解制度以及相应的诉求必须在委员会的主持下进行的,而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许处分单位以及被处分的学生在私下进行和解的。

从和解的程序来看,这个程序的开展主要是以学校学生的诉求委员会根据自己的权利以及职能的启动为主,学生的申请启动为辅,一定要坚持自愿的原则不能强求开展。

从合法性来看,对学生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是不允许学生和学校之间就行政处分的合法性进行和解,同时也不允许违反法律,也不能损害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以及第三方的利意。

目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学校学生在和解制度以及利益诉求所需要追求的和谐社会构想以及价值目标高度一致。因此就需要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力的改变学生利益诉求的机制框架,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应用以及丰富和解的理论,为和谐社会以及高校法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S].2006.

[2]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司法保护的若干意见[S].2007,1.

[3]张庆旭.理论逻辑与实务设计: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和谐校园主题国旗下的讲话稿 篇4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创建安全和谐校园”。

蓝天和白云的心一样,希望白鸽自由翱翔。老师和父母的心一样,希望我们健康成长。

生命,是细胞孕育而成,人的生命是物种生命中最伟大的生命,珍爱生命,能得到上帝的恩赐,父母的钟情,作为人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万分的荣幸。生命使我们能想象宇宙、游览世界、更看到我们美丽的校园,生命使我们体验到人间的真情、温暖和幸福,生命使我们能够报答父母、慰问老师、创造辉煌回报学校,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努力拼搏,让生命积聚更大的能量,将来学校会因我们而光荣,国家会因我们而强大。

花开的日子我们走进灵武一中这个美丽的校园,在平安校园愉快歌唱; 花开的日子我们遨游在灵武一中这个知识的海洋,和老师一起编织梦想; 花开的日子我们愿意用心情的音符,去谱写和谐校园的欢快乐章。

为了实现这些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就让我们先从每天生活的校园开始吧。

构建和谐文明校园需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汲取养分。尊重老师的劳动,珍惜他们的辛勤付出。让我们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以待人,用以心换心的方法与同学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出和谐的人际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良好的学风、校风。我们倡导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诚实、勤奋、团结、进取”。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同学之间相互信任、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学生和谐校园国旗下讲话稿 篇5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深化安全意识,共建和谐校园》。校园安全与我们每个师生密切相关,它关系到同学们能否健康成长,能否顺利地完成学业;也关系到我们老师能否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教书育人。

据有关部门统计,校内外安全事故已经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原因。我国每年大约有16000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就有40多名中小学生死于非命。这意味着每天就有大半个班级消失。数字是枯燥的,但它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青少年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差。校园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但有关专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预防,80%的中小学生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安全无小事”、“隐患就是事故”;必须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师生生命健康高于一切”的观念;保持警惕的头脑,绷紧安全之弦;防微杜渐,将一切不安全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警钟长鸣。

同学们,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是我们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我们每一名学生都要做到:

1、要时刻保持高度的安全意识,认真学习中学生安全自护自救知识,切实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要注意课间的运动安全,每天做操、整队集合时,上下楼梯一定要有秩序地靠右行走,注意互相避让,不追逐打闹。不能争先恐后,宁可多等一分钟,也不争抢一秒钟。

3、要注意上体育课的安全。上体育课前要作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遵照老师的要求,不剧烈碰撞,不违规运动。防止运动器材伤人。如果身体不适合体育活动,要和老师说,保证身体安全。

4、要注意用电安全,不乱动教室及寝室内的电源插座,不要用湿布擦电器开关。信息课上要按规定程序操作电脑。

5、要加强行为自控能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同学之间遇到矛盾时,一定要冷静,要理智,切忌用拳头代替说理,应与同学、老师保持和谐的关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 篇6

两个故事讲给大家:

第一个故事是《好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说的是一家外企公司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有很多应聘者去参加答辩考试,一个个考下来,虽然对答如流,但都没有被录取。轮到最后一个人了,他走进房门时,发现干净的地毯上有一个纸团,有卫生习惯的他很自然的捡起纸团放到纸篓里。这时,考官说:“请你看看捡起的纸团。”这位应聘者打开纸团,只见上面写着:“热情欢迎你到我们公司来任职。”后来这位应聘者成为一家大公司的总裁。这么一个小小的习惯,竟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大的福音。在让人无限感慨之际,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良好的习惯,简直就是无限的财富。

第二个故事《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国庆节后的天安门广场,随处可见的口香糖残迹,显得格外刺眼,40万平方米的天安门广场上竟有60万块口香糖残渣,有的地方不到一平方米的地面上竟有9块口香糖污渍,密密麻麻的斑痕与天安门广场的神圣和庄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可见我们有些中国人还没有养成文明的习惯。

和谐校园最基本的特征应是师生行为文明、校园整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一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善于发现,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要主动向老师请教。二是要养成文明礼貌习惯,会用文明用语,看见老师、客人会问好,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三是要养成良好的纪律习惯,上下楼右侧通行,在楼道里不大声说话,不随便跑动,保持校园的安静。四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每天按时清扫卫

生,保持校园的清洁;五是要养成节约的习惯,不浪费水电,为国家节约资源。

校园就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其中的一个小个体,校园的和谐是靠我们一起努力才能创建的。首先构建和谐校园同样也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暖。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才能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其次构建和谐校园更需要文明的作风。考试时坚决不能有作弊的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谦虚严谨、讲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如果校园里人人都讲文明,那我们离和谐校园也不远了。

和谐校园优秀学生国旗下的讲话 篇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各个子系统实现和谐。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同时, 高校通过培养人才、传播知识、创新技术、服务社会等功能,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建设高校和谐校园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又是高校自身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 人的和谐与否, 决定着校园和谐的成败。所以, 构建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根本所在, 是衡量教育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2]。大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将直接影响到和谐校园的构建。

一、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现实意义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定义, “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志之一。其要求能承认别人, 限制自己;能接纳别人, 包括别人的短处;在与人相处中, 尊重多于嫉妒, 信任多于怀疑, 喜爱多于憎恶。对于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大学生, 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缺乏友好人际关系的大学生, 心里充满压抑、焦虑或痛苦, 许多大学生都因无法调节好人际关系而苦恼, 严重的甚至导致退学;而与同伴关系融洽的同学, 心态则以欢乐、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别人为主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人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3]。

2. 大学生社交的内在需求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 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 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 社交需求又叫归属与爱的需求, 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 突出的就是人际交往的需求。因此, 同学关系良好、朋友众多、值得信任是大学生社交需求的重要内容, 是大学生不断成长的内在动力。同时, 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状况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3. 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否健全主要表现于社会适应的过程中, 人格的评价也以社会适应的水平作为重要指标。大学生时期是“人格再造期”, 大学生的人格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也就是说, 大学生的人格是在与人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并健全的。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4]。在与他人良好交往的过程中, 大学生可以听到来自不同侧面对自己的评价, 发现自己的人格偏差或人格缺陷, 进一步了解自己、定位自己;大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建立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使自己的人格在社会互动中逐步走向健全。

4. 大学生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础

大学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生活的准备阶段, 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4]。大学生通过接触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同学, 有利于提高自己有效沟通、与人合作、分析问题、情绪控制与应变等能力, 并通过相互间的交流建立和谐、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取长补短, 促进自身思想行为的完善,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同时, 良好的校园人际关系可以为大学生积累人脉, 有利于建立层次相当、情谊深厚的人际关系网, 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和事业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3]。

二、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

人际冲突是指由于利益矛盾、意见不一、个性差异等原因而引发的人际交往对象之间的紧张状态和对抗过程, 包括背离、排斥、侵犯等方面, 表现为不满、拒绝、对抗、破坏、暴力、报复等形式[5]。

大学生人际关系冲突有很多种, 如师生冲突、群体冲突、大学生与家庭或社会的人际冲突, 等等。本文探讨的大学生人际冲突仅指大学生同学间的个体冲突。这里所指的“同学”, 不仅包括本班同学, 还包括宿舍的室友和其他在校大学生。

人们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所存在的个人状态及动机、需求等方面的差异, 使得冲突的原因亦纷繁复杂。笔者认为, 应分清引起大学生人际冲突的直接与间接原因。如一些论文中提到的“家庭因素”、“社会影响”、“制度结构”等[6], 应属于间接、深层次原因。对于直接原因, 已有较多论文进行了阐述。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大学生人际冲突案例与调查访谈, 总结出导致大学生人际冲突的直接原因如下。

1. 沟通障碍

沟通障碍是大学生最为经常的冲突来源。因缺乏与他人沟通的技能技巧, 当面临沟通渠道不畅, 信息交流不够或信息被曲解而造成双方误会时, 容易产生人际冲突[7]。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 大部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沟通技巧, 以及自我平衡能力缺乏, 遇到人际冲突后, 采用容忍退让, 甚者大打出手或者是用出言辱骂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这些处理方式不利于冲突的解决, 反而容易将矛盾激化;冲突过后有较多的人采取回避或者迁就对方的方式, 这样的人际交往策略加剧和恶化冲突。

2. 习惯差异

生活习惯差异是导致同班同学尤其是寝室室友之间人际冲突的最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平常做事及生活易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宿舍内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 其原来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和家庭教育方式等都迥异。当他们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面对面地进行“亲密接触”时, 冲突就在所难免了。现实中有很多同学就是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 尤其是作息时间不协调, 我行我素, 不注意他人感受, 从而成了宿舍里不受欢迎的对象, 产生冲突[8]。

3. 利益冲突

指冲突双方在有形资源和无形利益的争取上所发生的冲突。大学生尽管很少有直接的利益冲突, 但随着高校与社会日渐密切、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大, 以及市场经济不良影响的渗透, 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逐渐渗入大学校园中, 大学生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功利心态有增大的趋势, 导致大学生中对学校有限资源的分配、各种荣誉进行争夺[9]。如自习室的占座、学生干部的岗位、参赛名额、指标的争夺和奖学金的评比, 等等, 在这些过程中大学生明争暗斗、不择手段, 一旦对方成为竞争者, 就不能以正常的心态面对, 极易产生冲突。

4. 认知偏差

指由于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判断, 对客体的看法不一致而引发的冲突。一方面,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在民族文化、受教育层次、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导致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不一。另一方面, 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处于塑造期, 在人际、事物、问题的认知上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狭隘性、情绪性, 以及第一印象、刻板效应、晕轮效应等[10], 对周围人和事物不能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 导致对问题的分析带有片面性、主观性, 而易于产生冲突。

5. 个性品质

指由于个性差异或人格特质而引发的冲突。在这个讲求个性的时代, 几乎每个大学生都在追求或培养自己的个性。大学生中彼此性格差异过大时, 往往感到难以合作甚至出现冲突。当代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 做事大都以自我为中心, 不善于考虑别人的感受、迁就别人,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受到委屈和不满后, 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另外,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非常关注自我, 注重个性表达, 情绪体验丰富, 自身尚不成熟, 性格不稳定, 情绪波动较大, 不能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与人交往, 缺乏共处共赢的意识, 容易发生人际冲突[8]。

三、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

正如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样, 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与人际冲突的应对能力,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需要大学生、老师、学校、家长、社会等多方共同努力。笔者从工作的角度出发, 认为学校与老师针对大学生人际冲突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高校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 就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中, 要以人为中心, 突出学生的发展, 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 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 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注重发展个性, 发掘创造潜质。

高校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 要坚持“以人为本”, 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 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引导、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实施人性化管理, 促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1];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 给学生以关爱, 始终贯彻以“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 以诚待人,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要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环境, 让各类人才获得均等的展现与发展机会;并将合理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人性化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强制度建设, 减少随意性行为[11]。

2. 加强科学冲突观与心理健康教育

冲突观是人们对冲突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大学生冲突观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妥善应对所面临的冲突。对大学生进行冲突观教育就是通过对冲突进行分析使大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冲突, 认识到冲突产生的原因、双方责任、解决策略, 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从而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对待冲突的态度, 为其建设性地应对所面临的冲突问题奠定基础[5]。学校应开设有关人际交往或人际冲突方面的课程或讲座, 传授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 使大学生从理论上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能、人际冲突应对策略, 学会使用恰当的人际沟通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是调节人际冲突、保障社会和谐的有力措施, 是提高个人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 进而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前提条件, 对实现大学生同学间和谐共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8]。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作为必修课,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全面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培养他们尊重、理解、宽容、信任等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开设人际关系学系列专题讲座, 向大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交往的艺术、人际冲突的原因, 以及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等相关知识, 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能力;针对新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宿舍人际关系学专题讲座, 通过一些典型的案例, 引起大学新生对宿舍人际关系和人际冲突的重视, 提前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并学会与室友和谐共处的技巧和方法, 尽快融入宿舍集体生活[12]。

3. 建立并健全干预机制

教育只是预防, 并不能杜绝大学生人际冲突;一旦人际冲突发生, 学校就需要及时进行干预, 以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概括地说, 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

首先是进行宿舍干预, 这是朋辈干预方式之一。大学生之间一般具有同辈影响力, 因而由同为大学生的朋辈进行人际冲突干预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具体方式为:在大学每幢宿舍或每个宿舍区设立一个由学生选举成立的宿舍协调委员会, 专门负责协调各寝室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次是辅导员干预。当宿舍协调委员会无法干预或非宿舍人际冲突发生时, 应及时反映到辅导员那里, 辅导员应及时参与矛盾冲突的调解, 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或心理疏导或借助学校有关方面的力量来妥善解决冲突。

最后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干预。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引导工作, 扭转学生以往认为“心理咨询是看病”理解的偏差, 发挥心理心理咨询老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训练等方法, 使问题大学生认清自身问题所在, 及时纠正认知上和行为上的偏差, 塑造健康的个性心理[12]。

4.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最好的教育是实践。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并举行运动会、文艺表演、文学写作、社会调查、支教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增加同学们接触的机会, 发挥其整合作用, 让同学们在广泛的人际交往实践中逐渐培养自己良好的竞争和协作意识, 提高沟通、合作、协调、情绪控制等能力。一是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 灌输相同的价值观念。如大一新生入学时候的军训, 就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整合, 培养共同的习惯, 通过共同的紧张训练和生活增加学生之间的亲密感, 加强了解, 增强信任, 从而有利于减少由于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的潜在冲突。二是各种活动让学生有了宣泄过剩心理能量的渠道, 从而有效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三是集体性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荣誉感, 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形成个体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改变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从而有效地减少学生间人际冲突的发生。

摘要:积极应对大学生人际冲突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简述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分析大学生人际冲突直接原因的基础上, 从学校教育与管理的角度上, 提出了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应对策略框架, 为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建立校园和谐的人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和谐校园理念,人际冲突,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军旗.论和谐理念与构建和谐校园的关系[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7, 12:17-18.

[2]孙建华, 吉玉萍.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的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7, 36:1-53.

[3]郭韶敏.试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09, 12:89-91.

[4]孙莉.构建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意义及途径[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8, 9:97-98.

[5]张翔,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野:冲突教育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4:59-63.

[6]张翔, 樊富珉.大学生人际冲突来源及其处理策略[J].青年研究, 2003, 9:45-49.

[7]朱晓静.浅议大学新生人际孤独与冲突的成因及对策[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1, (1) :38-40.

[8]姜美霞.大学生同学间人际冲突及应对[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50.

[9]程海云, 姚本先.浅论大学生人际冲突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铜陵学院学报, 2006, 5:107-108.

[10]张欣.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与冲突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2:234.

[11]太良.高等学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内涵和根本途径.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1-4.

上一篇:乡镇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情况汇报下一篇:县委宣传部领导班子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