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2024-06-18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共12篇)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篇1

在《阿拉木图宣言》发布30周年之际, 为总结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状况, 借鉴国际有益经验, 进一步推动中国农村卫生事业深入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举办了这次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国际研讨会。

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是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全球卫生的战略目标, 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关键。

1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以后, 面对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低下, 卫生资源短缺, 传染病、地方病危害严重的现实, 中国政府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 在绝大多数人口居住的农村地区, 逐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农村卫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 被誉为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三大支柱”。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卫生模式与当时农村集体经济相适应, 用较少的卫生投入, 满足了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基本卫生需求, 显著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 到1981年, 全国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67.9岁, 婴儿死亡率降至34.7‰。这种低成本、广覆盖、能充分体现出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独特模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极大发展, 卫生筹资机制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 人们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提高, 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政府为保证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两个战略重点得到加强, 从当时实际水平出发, 在总结农村卫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了中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 强调把初级卫生保健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级政府组织领导下, 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下, 到2000年, 绝大部分农业县达到或基本达到了规划目标要求。

然而, 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 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城市而言,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政府坚持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 依靠科技进步, 动员全社会参与, 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 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农村和基层、缩小差距、改善公平的理念, 积极研究和探索促进农村卫生改革发展、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政策措施。

为推动新一轮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国家颁布了《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 (2001—2010年) 》, 在前10年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基础上, 新增了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基本医疗管理规范、主要慢性病管理, 结核病控制、公共场所卫生、劳动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管理等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强调, 要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卫生工作方针, 全面落实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 满足农民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 从整体上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全国各地按照国家的总体部署,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 积极推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2006年《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中期评估结果显示, 全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参评县达到评估衡量标准。

根据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 中国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是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合作医疗制度。这包括了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农村卫生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 建立高效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以期实现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为实现上述目标, 国家制定并实施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组织了对中西部地区卫生人员的“定点招生、定向就业”的试点和农村基层卫生人员岗位培训项目, 启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实施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项目, 开展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灭新生儿破伤风项目, 实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使历史上的“三大支柱”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作为政府承诺和职责, 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2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现状与经验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是保障农村居民卫生公平的基础,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中国政府围绕新时期农村卫生目标, 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卫生人员业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防治, 农村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农民健康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1 农村卫生三级网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

政府在每个县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妇幼保健等卫生机构, 在每个乡镇举办了一所卫生院, 支持每个行政村设立了一个卫生室。同时, 政府鼓励在农村发展多种形式的医疗机构。县级卫生机构在提供卫生服务的同时, 承担对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乡镇卫生院集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管理等功能于一体, 是综合性卫生机构;村卫生室在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常规诊治的同时, 协助乡镇卫生院提供部分公共卫生服务。

到2006年, 全国在县级已设立医疗、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共10 165个, 平均每县有6.22个卫生机构;设立乡镇卫生院4.0万个, 平均每个乡镇有卫生院1.12个;设立村卫生室60.9万个, 平均每村有卫生室0.97个。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2.2 农村卫生人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依据《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 在全国农村实行执业注册制度, 法律法规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准入有明确要求。国家制定了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特别是近年来, 中央财政安排部分培训工作补助经费, 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开展了大规模岗位培训。从2004年到2007年, 对乡村两级卫生技术人员累计培训145.2万人次。从2005年开始, 国家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由中央财政支持, 对60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县级医院及其这些县所辖的乡镇卫生院进行支援。仅卫生部门组织城市卫生支援乡镇卫生院一项, 就累计派出医疗队员近1.6万人次。医疗队在为当地农村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传播健康知识的同时, 也对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的培训, 提高了他们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达到“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服务一方群众、培训一批人才”的任务要求。从2002年起, 实行城市医生在晋升一定的专业技术职务之前, 必须到农村累计服务1年的制度, 同时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截至2006年, 全国农村县级卫生技术人员为147.6万人, 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7人;乡镇卫生院拥有卫生人员100.0万人, 每千农业人口有1.15人;村级卫生人员有106.1万人, 每千农业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1.22人。

2.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重点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与传统合作医疗比较, 这项制度的主要特点:一是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 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助, 体现了国家对农村的支持和对农民的关爱;二是农民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 体现了农民互助共济的合作原则, 也表现了政府对农民意愿的尊重;三是以县为单位统筹和组织实施, 增强了抗风险和监管能力;四是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为主, 重点减轻农民因患大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矛盾;五是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 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 同时赋予农民知情权和监管权, 提高了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六是同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改善最贫困人群的基本卫生保健问题。这是历史上中国政府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问题而对农民直接进行补助, 是目前农民医疗保障的主要形式。

各地区以县 (市) 为统筹单位, 实行农民个人、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共同分担的筹资机制。2003年开始,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平均每年每人补助10元, 中西部地区各级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总额不低于每年每人10元, 农民以家庭为单位按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的标准自愿缴纳合作医疗资金, 人均筹资水平为30元。东部地区的筹资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6年开始,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的补助标准均提高到每人每年20元, 农民个人缴费水平不变, 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50元。对东部省份也按中西部地区的标准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东部地区平均筹资水平为人均62元。多渠道筹资形成的合作医疗基金, 在代理银行建立基金专用账户, 用于补偿报销。

目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偿模式有3种, 其中大病统筹结合门诊家庭账户, 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 (市、区) 的68.3%, 主要在中西部地区;住院统筹结合门诊统筹形式, 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 (市、区) 的16.1%, 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主要对住院和部分特殊病种门诊费用进行补偿的大病统筹形式, 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 (市、区) 的15.6%, 也主要是在东部地区。

参合农民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可到所在县内任何一个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县外就诊需要办理转诊手续。大部分地区实行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结算时当场报付, 在规定的药品目录和诊疗目录范围内, 按一定比例享受报销补偿。所需资金由定点医疗机构先行垫付, 定点医疗机构统一与县级经办机构结算, 经经办机构和财政部门审核后由代理银行直接将资金转入医疗机构银行账户。基金实行封闭运行, 保证了安全。

为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信于民, 从组织上、制度上强化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监督管理, 农民代表在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中都占有一定比例。各地区将基金的收支情况、大病医药费用的补助情况列入了政务公开的内容, 定期在县、乡、村公示。一些地区还设立了监督电话、意见箱, 聘请了义务监督员, 广泛接受农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

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 加强了配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是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资助贫困农民参加合作医疗, 并对合作医疗补偿后个人医药费用仍难以承担的贫困农民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逐步解决贫困人口看病就医和大病经济负担过重的问题。二是健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 改善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条件;加强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和队伍建设, 提高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强化农村医疗服务监管, 努力降低医药费用。三是加强农村药品监督和供应网络建设, 通过多种形式, 保证农村药品供应质量, 降低药品价格。

2002年国家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年在全国陆续开展试点。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探索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经济承受能力、医疗服务供需状况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措施、运行机制和监管方式, 为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供经验。国务院连续3年召开了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 总结经验, 部署进一步推进试点工作。经过4年多的努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已基本形成, 试点目标已基本实现。2007年, 国务院又召开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由试点阶段转向全面推进阶段。

4年来,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逐年增多, 农民受益程度逐年提高。2006年对部分首批启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评估报告显示, 与未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区相比,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地区农民两周就诊率提高了8.3%, 住院率提高了52.7%, 两周应就诊而未就诊率降低了10.7%, 应住院而未住院率降低了15.0%。

到2007年6月底, 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县达到2 429个, 占全国县 (市、区) 总数的84.87%;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达到7.20亿。

2.4 农村卫生状况持续改善, 农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改水改厕力度加大。农村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由1990年的75.4%上升到2006年的90.8%, 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从30.7%上升到61.1%。2006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5.0%, “十一五”期间, 国家将再投入655亿元资金, 用于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疾病预防与控制取得了显著成绩。2003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儿童卡介苗接种率为95.4%, 百白破疫苗接种率为87.0%,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为88.6%, 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3.7%。2002年中国政府将乙肝疫苗列入国家免疫规划, 2007年将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结核病、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脊髓灰质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出血热、炭疽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结核病管理和财政投入的力度, 2006年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以县为单位达100%, 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为79%, 治愈率为92%。在艾滋病防治中, 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为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对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检测试剂;艾滋病病死率由2000年的57.8%下降到2006年的20.0%。2003年非典之后, 中国探索了符合国情的传染病管理模式, 并于2004年建立了国家卫生信息网络直报与管理系统。截至2006年10月底, 全国100.0%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93.5%的县级及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和70.3%的乡镇卫生院已经实现了网络直报。

孕产妇保健取得了重大进展。国家投资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灭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促进住院分娩为目标, 通过接生员职能转变、贫困孕产妇救助和专家下基层蹲点督导, 使农村孕产妇保健服务普遍可及, 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由2000年的65.2%上升到2006年的84.6%,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由2000年的1.88/万下降到2006年的0.64/万。

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农村孕产妇与婴幼儿死亡率持续下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据监测数据显示, 农村孕产妇死亡率由1990年的112.5/10万下降到2006年的45.5/10万, 同期婴儿死亡率从58.0‰下降到19.7‰, 2005年全国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2岁。农村居民健康状况的改善直接提高了全国的健康水平。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数据统计, 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和中、重度发育迟缓比例远低于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作为世界人口大国, 中国尤其是中国农村健康指标的改善对全球健康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要贡献。

2.5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经验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认识, 也积累了宝贵经验。

2.5.1坚持把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放在首位, 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保护和增进人的健康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历史证明,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 中国政府都始终不渝地坚持和维护人民的健康权益。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政府进一步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 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 保障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维护人民健康, 已成为政府卫生工作的重要目标, 从而促进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5.2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 探索中国特色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模式。中国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拥有量低, 地域广阔, 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尽相同, 需要基于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 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加以解决。20世纪50年代, 中国农村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卫生资源贫乏, 面对的主要卫生问题是预防控制急性传染病。在这种背景下, 通过政府主导, 构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培训乡村医生, 举办合作医疗, 在较短时期内初步解决了农民缺医少药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 中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生产力水平发展较快, 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升, 农村卫生面对的突出问题是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 卫生服务的提供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种情况下, 主要措施是调整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鼓励多种形式的卫生服务提供, 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中国政府更关注城乡的统筹发展、区域的统筹发展、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 促进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中国政府加大投入力度, 将农村卫生和公共卫生作为重点投入领域, 巩固和发展了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 依法管理农村卫生队伍, 建立了以财政直接投入为主要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普遍可及的医疗卫生保障。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和阶段, 我们坚持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策略, 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2.5.3坚持政府推动、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整体推进。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需要在政府的组织领导下, 统筹规划, 各部门协同推进, 全社会积极参与。坚持把农村卫生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纳入卫生事业发展大局。全国普遍形成了农村卫生的多部门协调机制, 明确部门责任, 各负其责, 密切合作, 共同研究农村卫生工作的重点、难点和有关政策, 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在初级卫生保健的实施过程中,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和社会各界的作用, 形成合力。通过社会动员和长期实践, 健康的作用与大卫生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全社会共同参与初级卫生保健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2.5.4坚持改革与创新, 促进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乡村医生队伍、合作医疗一直是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支柱。不同的历史时期, 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内涵也不同, 构建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三大支柱”, 成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我们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 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了农村卫生人员的执业准入制度, 推进卫生队伍专业化进程;建立了以住院费用为主, 兼顾门诊费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模式, 同时确保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这些改革与创新, 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变化和农民对卫生服务需求的改变, 也使得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有了新的发展。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不同人群间的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结果不均衡;农村居民同时面临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负担;环境因素所致的健康风险、人口老龄化和流动人口给初级卫生保健带来新的压力;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滞后, 人员业务素质偏低, 服务能力不高, 这些都对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展望

中国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正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们应当站在新的起点上, 更加自觉地推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适应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促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 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四件事。

3.1 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 更好地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健康权益

保障农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政府要完善法制建设, 逐步将初级卫生保健纳入法制化管理;制定国家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 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调整与完善;逐步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 保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可持续发展。

3.2 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保证农村居民获得普遍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

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到2010年之前覆盖所有农村地区。要完善制度, 创新机制, 规范管理, 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程度, 最大限度地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居民受益。同时,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 进一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衔接。

3.3 重点加强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 不断提高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水平

2010年以前, 明显改善农村地区,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卫生基础设施状况。健全农村基层卫生人力资源保障和稳定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定向培养等学历教育和在岗培训等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要培养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农村卫生管理队伍;一方面要培养一支技术扎实、作风优良、立足基层的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队伍。建立有益于农村卫生人力发展的激励机制, 鼓励合格卫生人员到贫困、边远地区工作, 吸引和留住农村卫生人才, 稳定和发展农村卫生队伍。

3.4 提倡全员参与, 增进伙伴关系, 形成发展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合力

要重视开拓社会各界、各部门的潜能, 加强与国际组织、各级政府、政府不同部门、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与交流, 分享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不断建立和发展健康领域中的伙伴关系, 凝聚各方资源, 形成促进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良好社会氛围。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 共享健康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和期望。中国政府将坚持以人为本, 注重民生, 坚持改革创新, 积极响应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1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倡导, 一如既往地巩固与发展农村初级卫生保健, 总结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的适宜模式, 应对我们所面临的健康挑战, 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我们愿意为实现中国农村居民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进行不懈努力, 为中国, 进而为全球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篇2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读后感

潍城区仓南路学校四年级一班周雨璇

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是专家们精心选编的一套好书,我非常喜欢读。这套书拓宽了我们的阅读范围,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在阅读中受到教育,感受震撼。特别是我读了《唱响和谐》这本书后感慨很多。它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珍贵和保护动物的重要。

或许你也见过动物流泪,那只疲惫的老猫留下最后一滴泪是在向主人做永远的辞别,那头老牛知道自己要被送往屠宰场而泪如泉涌,这是来自生命深处的泪。它唤醒了人类保护动物的良知。

当人类的发展加快了对环境的破坏,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更是十分猖獗,而换来的却是环境的恶化和动物的报复。这是在警示我们应该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在生物物种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动物与人类一直是共享一个地球和谐相处的。充满生命力神奇的自然界始终是人类灵感的重要来源,仿生学就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界生物尤其是动物的模仿基础上的学科。雷达就是根据蝙蝠夜里飞行的超声波定位原理而发明的。声呐则是模仿虎鲸和海豚发明的。由此可见动物对人类的帮助是多么大。

敬畏生命,也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向学生示弱:共享和谐课堂 篇3

一、示弱的定义

“示弱”被这样定义:它其实就是缩回拳头的过程,它的目的是为了在关键时刻把生命的那只拳头伸得虎虎生威。其实,教学上的示弱在本质上也可以这样理解,而不同的是老师的示弱不是为了自己某天能够如何如何,而是以自己的退为进,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追求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公的价值。

二、示弱的方式

1.大胆的“示弱”

不可否认,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专业知识和各方面的综合素养确实不是学生所能匹敌的,但是奇思异想的主意是不是就比学生多了,这个倒未必一定。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定性的教学方式和思維的条条框框往往束缚了教师的想象力,“不敢想”和“荒唐”往往抑制了课堂教学很多种可能出现的结果。例如,当一个老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圆,问一些3岁左右的孩子,这个圆是什么的时候,他们可能告诉我们很多在我们看来搞笑和大人不会想到的答案。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敢去想,他们脑海中没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很多时候,学生往往担心自己说出的答案会与参考答案相差甚远,被同学和老师笑话。但是如果老师能大胆地在课堂上示弱,就能让学生发挥更多的主动性,积极思考问题和说出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该时刻铭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要灌输式地去教授学生知识,而是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2.正确的“示弱”

面对学生的问题时,老师应该能够清楚地认识在哪些方面自己应该示弱,以怎样的示弱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想象的能力。孔子认为,不论是培养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掌握知识,都必须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以现在的话说叫做有学习需要才能有学习动机;必须使学生自己对问题能加以深入思考,获得切实的体验和感受,才是有效和可靠的。

3.真诚的“示弱”

教师自己应该明白虽然自己现在作为学生的指路明灯,但是并不代表自己就是万事通,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优于所教授的学生。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何况,一个老师教授这么多学生,那该有多少个三人呀。同时作为一位人民教师,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职业操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的对象也是不分尊卑贵贱的,孔子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有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老师在对学生示弱的时候,不能抱着一种欺骗和敷衍的态度,而应该能够用自己的真诚让学生折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有时候,当老师在讲到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时,突然忘了怎么说,此时,不应该蒙混过关,而应勇敢和大方地说出自己的尴尬,让学生来帮忙一起思考。

3.示弱的结果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话:“我听,我忘记;我看,有印象;我做,我记住。”填鸭式教育前两项都占全了,就是没有“做”这一环节。但是与之不同的是启发式教育就充分考虑到了做的重要性。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大胆的、正确的、真诚的示弱就是启发式教育的重要体现。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向学生示弱,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配合。教师应该用自己真诚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行动去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在思考中学习,在自由中翱翔,在想象中驰骋,在学习中进步,在引领中成长,让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的地位充分显现出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226015)

构建和谐课堂共享语文美味 篇4

一、“和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和谐的构建体现在情感维的和谐、认识维的和谐、发展维的和谐三方面。情感维的和谐是指师生关系和谐、生生关系和谐。认知维的和谐是指教师目标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和谐, 教学内容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和谐, 教学手段与教法、学法之间的和谐, 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和谐。发展维的和谐是指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差异的和谐。学生各项素质发展水平的和谐、教育的社会需要与学生自身需要的和谐, 课堂上的三维和谐, 有利于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 消除彼此间的情感障碍、行为障碍和意义障碍, 有利于确立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全体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较为全面的发展,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如何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

语文教学是一门纯美的艺术, 语文学习更是一个追求纯美的过程。柏拉图认为, 协调就是美, 反之就是不美。在语文课堂教学里, 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 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 领会欣赏语文的美。

1.营造师生关系的和谐——平等对话

一切可以称其为美的作品、话语、行为等, 都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关系, 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无法沟通, 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平等、尊重、合作的需要, 才会因此发展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 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 感到自身的价值和人格得到尊重、承认, 才会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避免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因此, 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 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 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 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 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 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 (马斯洛语) , 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一起学习,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 尊重每一个学生, 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更应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思维技巧, 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过程。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 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 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 同悲欢、同离合。在和谐的氛围中, 师生一起学习、一起探求, 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营造学习方式的和谐——合作共享

在我们教学中,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在德育工作中是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的, 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团结互助的班集体, 遇到问题, 组织全体学生来讨论, 发挥集体每个成员的力量来解决。而在日常教学和学生学习中, 我们更多地强调靠个人钻研独立完成, 没有重视群体之间的互相切磋、各展所长, 乃至不同见解的碰撞、互相启发。语文课堂应该是活跃的思想交流的场所, 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场所。善于让别人理解自己, 也善于理解别人;善于帮助别人, 也乐于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既是未来融入社会的需要, 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 就是一种快乐, 一种美的享受。我们不要在语文学习中把学生变成“鲁滨逊”。

合作学习作为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 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 就是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它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 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 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比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一开始就将其分组, 第一步学生们自由读, 读时选择喜欢哪个角色;第二步选择角色, 分角色朗读, 之后同学们评价;第三步课堂讨论: “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你对小孩的哪句话有何感触 ”;第四步进行排演课本剧的试验阶段。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我想这节课的合作学习基本完成了。当然, 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 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 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学习中合作和共享, 是学习心理的一种需要, 如能得到满足, 将使教师和学生的身心都感到愉悦和甜美。

3.营造教学过程的和谐——流畅自然

完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行云流水式的, 其间没有任何的阻隔和块状感, 它给人的感觉是自然连贯、一气呵成。

语文教学过程的流畅, 讲究的是能否从整体出发将教学内容有机融合, 能否用一条主线将教学内容串连起来, 能否在步骤过渡间用精妙的语言将其连接起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其中有宏观的把握, 也有微观的实施。在教学时, 我经常先让学生总览文章, 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初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得提出想解决的问题,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 筛选有价值的、全班学生必须要掌握和解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再次细读甚至多次品读课文, 使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缩短到最小, 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融入课文的情理之中, 达到“我中有书、书中有我”, 人文合一的境界。在读中理解文章、掌握知识、感悟情感、品味语言、增强语感、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呈线型, 而这条线就是学生的读、问、思、品、悟、解。

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多、跳跃性比较大的时候, 处理不好, 教学过程就会出现块状的感觉。我们在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时, 应精心编排问题的顺序, 并在问题的过渡上花心思、巧安排。

4.营造学习内容的和谐——丰富有效

课堂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简单性, 只会令学生觉得索然寡味。要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 并使之长久地保持下去, 终生不弃, 甚至发展为研究的动力、方向, 内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材内容涉及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 但由于种种原因, 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 还有许多尚待完善的地方, 这也留给教师许多发展的空间。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对教材的传授、分析上, 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思考, 许多教师以为完成了对教材的教授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这是对教学的片面理解。教学内容的丰富, 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 尽可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他们的阅读量、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热情, 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

如学习《春》一文时, 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引入描摹春天的诗文, 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作者以声写春, 描写了春光、春风、春雨, 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之情。又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诗人以春风、春雨写春天。此外, 杜甫的“迟日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描写了春天阳光照射下美丽如画的江山;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描写春游踏青的乐趣;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作者以色彩来写春天。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 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 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 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 是值得永远向往的季节, 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共享激情奥运,共创和谐校园 篇5

盼望着,盼望着,圣火来了,奥运的脚步更近了。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它雄伟健壮的身躯,似乎已经嗅到了它阳光活力的气息,似乎已经感觉到了它“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

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对于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为了这一天的到来,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等待,作出了太多的努力,积聚了太深的奥运情感。历史的风霜没有吹倒我们,反而磨砺了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岁月的风雪没有压垮我们,反而锻造了龙的传人的不屈灵魂

终于,奥运来了,2008年8月8日,我们将向世界展现渊源历史五千年的大国风采,向世界展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民族风范。

奥运,是一个魅力的舞台,展现着力量、意志、技巧、自然的美,在这里,挑战生理的极限,赢得数亿观众的青睐。人们为胜利所鼓舞,替失败而惋惜。赛场上每一个精彩的瞬间都将留在观众心中,每一项记录的创造都将载于史册。

从1984年,许海峰获得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牌开始,20多年过去了,我国的体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次次金牌榜记录的不断刷新,一批批体育健儿的不断涌现,《义勇军进行曲》在奥运赛场上的一次次响起,中国已然是一个体育大国。

面对奥运,这一所有中国人,乃至所有世界华人的喜事,我们都希望能够为她做些什么,献上一份自己的力量。有人说,我们没有中国飞人刘翔的速度,没有小巨人姚明的能力,没有中国跳水梦之队的技巧,就算是做一名北京奥运的志愿者,这个梦想,对我们来说都是那么遥远。共享激情奥运,共创和谐校园,让我们的实际行动为奥运加油呐喊,为祖国争光添彩。和谐校园,像一盏明灯,照亮每一个热情;像一滴清水,汇集成每一片海洋;像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创建和谐校园,需要你的参与!

首先,构建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文明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其次,构建和谐的校园需要建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校风。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茫茫学海中,我们要做勇敢的水手,乘风破浪、共赴前程。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岁月需要知识的滋养。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向文明和谐校园的彼岸前行用我们的智慧和勇气扬起理想的风帆,用我们的青春和生命奏响时代的强音。我们抛弃了迷茫,把握了航向。我们共同努力,不懈地摇桨,校园的乐章终将奏响。

动物与人共享的和谐家园 篇6

红脸猴·黑脸猴·白猴

见过猴子的人,都知道猴子的脸是红色的,一年四季,天天如此。而小湾子村附近的猴子,每年总有一段时间要成为“黑脸包公”。

小湾子村种着许多核桃树,这既为家园丰富了绿色美景,也增添了乡亲们的收入来源。核桃成熟的季节,既是村民喜上眉梢的时候,也是猴子乐满心怀的日子——它们可以大快朵颐了。这时的猴子,显得兴奋异常不说,也比平常勤快了。它们呼唤着,在树枝上跳来跳去,这棵核桃树上摇一摇,尝尝味,那棵核桃枝头坠一坠,试试鲜。猴子可是鬼精灵,尝到哪些核桃树上结的果儿又饱又好吃,就集中精力对付它们。既然是朋友嘛,村民们自然要让猴子分享美味的。更何况,猴子们帮了人们收获的大忙,免去了人们上树的麻烦和辛劳呢,让它们吃一些,就算犒劳它们吧。可猴子们乱摇乱采核桃的办法,糟蹋也确实太大了些——果实一多,猴子便“选嘴”,不把每个核桃仁儿吃干净,而且,很多核桃落在涧水里,被冲走了。于是,村民们就在附近隐蔽着,等猴子将核桃摇得差不多了,就跑出来站在显眼处,又是敲击响器,又是舞动红旗,将猴子惊走,然后,将掉落在地的核桃拾进篮筐(落在水中的自然也打捞上来)。而那些落进石缝里和灌木丛中的核桃,就有意留给猴子返回来打扫战场时充作“战利品”了。

刚成熟的核桃,硬壳外还包着一层绿皮。猴子们可不犯愁。它们旋转着核桃,运动着灵巧的爪子,瞬间即剥光这层绿皮。然后,它们或用牙,或在石头上磕,一会儿工夫就能把香甜的核桃仁嚼在口中了。核桃的绿皮里含着浆液,这种浆液会使动物的皮肤变黑。而猴子在就餐时似乎很顾体面,边吃边不时往脸上抹一把,以显示出一副绅士派头,保持干净和雅相。殊不知这一抹,将“手”上的浆液涂到了脸上。经风一吹,浆液一干,猴子们的一脸“包公相”便显露出来了。

这就是猴子的红脸变成了黑脸的秘密。粉嘟嘟的脸蛋变得一片黝黑,而且这一黑就要黑上两三个月。猴子们大约感到了难为情,便天天跑到一个叫“彩虹瀑布”的地方去洗脸洗澡,有时一天要去洗上数次,边洗边瞧自己水中的倒影,瞧瞧还不干净,再瞧仍不干净,就反反复复地搓啊搓,洗啊洗,直到洗得一副俏脸蛋重新泛出红晕。

村民们也时常到“彩虹瀑布”下面去洗个“风暴澡”,时常“一不小心”就与猴子们相遇。人与猴便隔着一定距离交换眼神,互相致意,然后各享一段清流,互不相扰。一次,村民们见猴群中有一个全身雪白的成员,甚为惊异,便上前欲亲近它。毕竟猴子的身手更为灵便,几纵几跃便没了影儿。后来,这只白猴被相邻的松坪乡永红村人所得,取名为“南南”,送到了昆明动物研究所。据专家称,作为珍禽异兽,南南是中国大陆最早发现并招呼在手的一只纯白猕猴(时为1979年6月)。

家鸡上山·野鸡入户

山上活食多,山上地面宽,山上更自在潇洒。小湾子村人家的大门随时大开着,院子随时敞豁着,任由鸡们在家呆着朗诵蓝天,或是上山吟哦清泉。若是呆在家里,充足的食物不会让它们的嗉子“空灵”一角的,可是被“惯”坏了的鸡们往往更愿意到山上去体会诗意。

是的,村民们都把鸡放养在山上,让它们成为地地道道的“绿色鸡”。获得高度自由的鸡们,自是快乐无比。公鸡们在小道上、清泉边高视阔步,左丢一眼,右瞅一眼,仿佛一个个视察领地的王子。某只公鸡到了惬意处,便长长地伸了脖子,歪歪地偏了冠子,舒舒坦坦地吼上一嗓,别的公鸡听到了,或是不服气,或是想来个回应,也纷纷拍翅扭脖地高啼起来,你来它往,山坡上便铺开了一场热热闹闹的赛歌会。母鸡们呢,则勤勤勉勉地搜寻在树脚下,刨抓在草丛中,猎获食物,直到吃得嗉子沉沉重重地歪挎着了,才在土窝里滚左滚右洗个干澡,歇一会儿。它们仿佛是要用这多吃食、多攒蛋的实际行动,报答主人给予的自由生活。

傍晚时分,自在了一天的鸡们回到主人家中,主人泼给他们几瓢包谷,补充它们的食物“硬件”,然后漫不经心地点一点鸡的数目,很多时候也懒得清点,它们虽然一时可能会少了一只两只,但到了后面只会多出来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母鸡们产蛋也是产在山上草窝里,主人见哪只母鸡脸儿红了,出现了下蛋的症候,就悄悄尾随着它,去把鸡蛋收回来。有时候主人疏忽了,或者找不到鸡蛋,母鸡就暗暗得意地在山上抱起了窝,直到把小鸡“抱”了出来。当上了妈妈的母鸡,领着一群小鸡,低垂了脑壳走回主人家,一副做错了事而羞愧难当的样子,似乎想要说:主人啊,真不好意思,冒冒失失带了这一群小崽崽回来,给你们添麻烦了。而主人家看到了这一群活蹦乱跳的小宝贝,欢喜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呵斥责备乃至“惩罚”那有功之臣呀。

家鸡们不怎么恋家,而野鸡们却常常把山村人家当作自己的家,它们时不时地飞到村民家中来,在树梢上闲一闲,唱段曲儿,在房梢上耍一耍,梳梳翅子,要不就干脆歇落在院中,从从容容地散开了步,留下一地竹叶图案。人吆一吆,它晃一晃身子,人走拢了,它跳动几步,一副逗着人们玩、顽皮又撒娇的情状。

野兔与穿山甲:探望友善人家

人和野生动物都是地球母亲的儿女,共处于一个大家庭中。人对野生动物待以亲善,野生动物哪能不解除对人的严密防范,将人当作自己的异类朋友。在小湾子村,到人家来做客的,不仅有野鸡,还有其他许多野生动物。

有一天,有一个叫陈荣相的妇女到山上去割草。和往常一样,她选定一个地方作为“大本营”,在周围割到的草,都堆到那里。草堆渐渐扩宽,渐渐升高,眼见着够了分量,准备将草捆起来背回家,却见草堆一簸一簸地动了几下,她以为是风在吹动,也就没在意,顾自勒紧了绳索。陈荣相把草背到家解开时,只听嗖地一声,从草里面跃起一个四只脚的东西,从她双腿之间钻了过去,她着实吓了一跳,还没回过神来,嗖嗖嗖,跟着又从草丛里跃出来几个东西,她定睛一看,原来是小野兔,一共5只。这些小野兔蹦蹦跳跳地在院子里追着撵着,绕着圈子玩儿,一点也不怕人。正当陈荣相想不通小野兔们胆子咋这么大时,喜滋滋的神色又飞上了她的眉梢:小野兔们一跃一跃跑到了猪圈里,左瞄瞄,右闻闻,然后翻几个滚儿,与小猪崽子们玩到了一起。

就是在陈荣相家,还有更神奇的事儿哩。

一天清晨,陈荣相的小姑早早地就起了床,准备去赶集。因为怕影响家里的人休息,她就没有开灯。走过堂屋时,她脚尖无意中踢到了一样软软的东西。她打开堂屋门,回过头来一看,咦,昨晚睡觉前才收拾过的堂屋,怎么搁了一堆物件。她揉揉眼睛,借着透进屋里来的晨光细瞧,那堆物件原来是新鲜的泥土。这就怪了,好端端的怎么会有泥土飞来家中?她找来工具,准备把土搬出去。扒开泥土,又见一团黑乎乎的“怪物”趴在地上,它的旁边,则有一个大洞。这时,天也更亮了一些,她看清了那“怪物”原来是一只穿山甲!这家伙真有能耐,一夜之间,竟从屋后山坡上将洞打穿到了堂屋里。它是瞄错了方向,还是故意要来人家户里赶赶热闹?约莫是困乏上来了,“任务”也完成了吧,进到屋里,它便爪子一缩,眼睛一闭,宽宽心心地睡开了大觉。

“请”牛回家

小湾子村人均占有黄牛数很多,但村子里却看不到什么牛圈,平时也难得碰上一头牛的影子。偶尔有牛的叫声,也是隐隐约约的,听来不甚真切。到这里探奇的人很是纳闷,莫非村民们把牛关到地窖里了?还是牛儿们学得了眼下人类中时髦青年的“酷”,爱到野外去撂脚,去露宿?

对了,牛们白日夜晚都在山上(当地人称之为“打野”),自自在在地吃草、饮露、哞山、望江,自自在在地磨蹄擦痒、打盹下榻、“拍拖”相恋与生儿育女,村里人不必劳神费力为它们营造安乐窝,更没有什么地窖约束它们。日子过到这份儿上,要是在人类,只怕可以算得幸福了。

牛们生活在野外,难道就没有危险?难道就不怕野物伤害?危险是有的,伤害也是潜在的,它们却不怕。家家的牛都放养在山上,自然“牛多势众”,牛气十足。它们群体意识特别重,团队精神分外强,虽然不是成天挤搡在一起,相隔却不太远,一有什么动静,便彼此呼应,互相驰援,不大一会儿就排出了一方威武的“牛阵”,谁敢动它们一下,真是冒失。牛们在山上,天高地阔,风清水秀,还有聚集生存所散发出来的竞争天性,它们胃口特别好,吃草如拼抢,饮水似比赛,日久天长,便都长得膘厚毛光。加之每日里爬坡下坎,追日溜风,哪一个成员不锻炼得健壮强悍,雄雄赳赳。

说到团队精神群体意识,这里的牛平时还真有点小团体主义。人们虽然没有刻意向它们灌输什么情感,可与主人家有一点亲戚关系的,他们家的牛也爱认“亲戚”,找拢在一起,白天在一处啃草喝水,溜达休闲,彼此还时不时地闻一闻体味,蹭一蹭痒痒,到了晚上,则又一起住宿在一处峨崖下,歇息在一个岩洞中。牛长期“寄”养在山上,村里人怕它们淡了口味,饮食不振,便每隔十来天时间,就去喂一次盐。喂盐却不去到牛身边,而只是将盐撒在平整的石板上,然后向牛发出呼唤。牛自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转动着舌头依次上来舔食。有趣的是,“自觉”来舔食盐巴的,只是放盐人家的牛,别的牛则站在远远的一旁观望,直到这边一再向“亲戚”们示意,请它们过来共享美味,“亲戚”们才一步一客气、两步一忸怩地靠拢过来。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篇7

一年来, 协会及各运营公司在推进共建共享工作方面, 敢于突破, 有所创新, 主要抓好一个创新、一个突破、一个试点:

一是创新轨道谈判模式。2009年9月, 经移动、电信、联通三家公司总经理共同签署, 成立了苏州市轨道交通通信设施建设领导和工作小组并签署了《授权委托书》, 委托协会及其授权小组在轨道交通通信建设中, 代表各运营公司全权进行技术、商务洽商。正是协会及其授权小组创建了轨道谈判新模式, 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 奠定了和谐的企业运营氛围, 使得三家公司在后续的合作中, 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和互信。

二是突破新建项目共建。协会采取多项举措搭建各运营企业协调沟通的桥梁和平台, 多次组织召开各运营公司各专业相关人员联席会, 就落实工信部、通管局文件情况、共建共享中存在问题等听取各方汇报, 积极协调, 以立足共赢寻求协商解决方案。各运营公司同意由协会牵头做好操作框架的推进细化工作, 不管是框架协议, 还是操作细则等, 都有一个过程, 在发生矛盾、利益冲突时, 靠沟通、协商, 反复修正, 定期修订, 在求大同的前提下达成共识。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篇8

构建协调磋商机制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南京行协始终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促进通信业持续健康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区域发展实际, 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尤其是在2008年电信行业新一轮重组后, 协会根据新形势、新环境, 深入学习、贯彻省通信管理局相关经营、服务、管理等文件精神, 积极构建“行协座谈会”、“总经理例会”、“市场规范协调会”等沟通机制, 通过定期组织召开专题会议, 重点加强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磋商, 及时解决在市场经营、网络建设、服务管理、技术支撑等各领域中所遇到的一些焦点问题。比如在部分居民小区发生的电信管线资源侵占事件中通过市公司主要领导层面的沟通磋商, 最终达成共识, 使问题和矛盾得到了较好地化解处理。

与此同时, 协会重点加强了与南京市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联络汇报, 建立了季度行业沟通会、市长恳谈会等协调机制, 主动汇报通信发展情况, 反映通信行业在运营发展、建设服务中的需求及面临的困难, 力争取得政府的理解和支持, 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今年1月21日, 南京市政府陈刚副市长在市发改委、经信委、信息中心、政务信息中心、旅游园林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 来到南京市通信行业协会, 组织召开了2011年度南京市通信行业新春座谈会。三家运营企业分别详细汇报了运营发展情况。针对各家运营商提出的合理化建议, 陈刚副市长高度重视, 表示要深入研究, 逐一解决。对于基站选址、管线下地等基础性问题将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 通过立法手段, 增强基础信息化建设能力, 降低电信企业运营成本, 提升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实力;对于三网融合、青奥会保障等重点工程, 要建立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 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 提前介入布局, 加强研讨分析, 扎实努力推动, 共同创造南京通信行业“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优化沟通规划体系加快通信设施共建共享

协会认真贯彻执行工信部和省通管局有关文件精神, 在铁塔、机房、杆路、管道等电信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共建共享工作。协会专门组织各家运营商相关负责人至镇江、无锡、苏州等地进行实地考察, 深入学习其他周边城市在电信规划、共建共享、综合管理等领域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加强资料整理收集, 开展流程体系的分析研究, 并紧密结合南京地区通信和信息服务发展需求, 初步订立了由各家电信运营企业共同认知的共建共享框架协议和执行协议, 为全市共建共享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协会坚持共建共享例会制度, 专门成立了共建共享领导小组, 制定了共建共享实施细则, 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切入点, 迅速打开共建共享工作局面的新思路。在南京长江隧道、地铁、中山陵、火车南站等大型项目共建工作上实施突破, 在不断实践、分析、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进一步完善南京共建共享操作流程, 建立南京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常规运作规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长江隧道共建共享工程的创新体系化运作:南京长江隧道全程6100米, 是目前国内贯穿长江直径最大, 设计行车速度最快的江底隧道, 施工难度大, 设计标准高。在协会的统筹规划下, 南京移动、电信、联通三家主要运营企业抱着开诚布公、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 圆满完成了整体工程室内分布工程招标, 不仅减少电信重复建设, 节约了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消耗, 而且提高了电信基础设施利用率和建设质量。同时, 在全省率先形成了三家运营商共同组织的招标流程, 逐步建成了一个强有力的联合规划建设团队, 打开了南京共建共享工作的新局面。《人民邮电报》、《江苏邮电报》等行业媒体都对该成功案例进行了重点报道, 受到了通信业界的广泛关注。2年多时间里, 南京市实施共建基站93个, 共享铁塔172个, 共建管道161公里, 共享杆路114公里, 累计节约投资约2亿元人民币, 取得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抓好放心消费创建提高行业整体服务水平

协会积极引导, 认真组织, 不断推进创建活动的开展。一方面, 组织召开了各运营企业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题会议, 对创建工作提出具体部署和要求, 不仅印发了“服务社会、放心消费”专项行动的通知, 而且各运营企业都制定了实施方案。通过行业内各企业放心消费活动的不断深化和细化, 全面提升了南京市通信行业整体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 协会持续畅通综合服务渠道, 在内部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 及时将客户所反映的行业性热点、难点问题在市场规范协调会上提出, 以便找出服务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尽快出台解决方案。为加强外部沟通, 增进社会理解, 南京通信协会与市消费者协会、政府监管部门和新闻媒体建立了长期的沟通与交流机制, 以征得社会各界对通信行业的理解和支持。为进一步提升行业服务, 协会要求各家电信运营企业与市工商、市消协、市物价、行风评议办公室、行风评议代表等建立绿色通道, 通过定期走访、专题汇报, 听取各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强化整改, 有针对性地提升服务质量。

另外, 持续抓好创建重点活动, 将工作落实到位。每年在3.15消费者权益日及5.17世界电信日期间, 协会与消协等联合组织开展了现场服务咨询、电信之旅等多种公益活动, 公开对外服务承诺, 发放宣传单页, 让用户亲身体验综合信息化服务。近2年来共接待用户各类咨询300多人次, 发放业务宣传资料3000多份, 为用户解决相关问题30多个, 受到广大用户的一致好评。

强化协会内部管理提升行协综合支撑效能

近年来, 协会将提升日常管理服务能力作为自身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好。始终坚持理事会、总经理例会、互联互通例会、秘书长例会以及各项专题会议制度, 通过通报交流工作情况, 研究讨论重大事项, 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形成了大事达共识, 小事讲风格的和谐发展氛围。

协会始终坚持科学化建设, 认真落实并积极做好服务支撑工作。及时沟通会员与通信管理部门之间、会员之间的关系, 协调会员与广大用户之间的关系, 向有关部门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做好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调研工作, 积极宣贯有关的国家、行业标准等, 提高了会员单位的整体素质。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篇9

一、群策群力, 共谋发展大计

1. 努力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 源头维护、源头参与的主要渠道。电厂始终坚持以提高职代会质量为着力点, 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不断完善会议制度, 在规范运行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 会议质量逐年提高。各基层工会按照电厂职代会的运作模式, 建立了职工大会制度, 会议由基层工会主席主持, 职工听取单位行政工作报告和班子述职报告, 对单位生产经营计划、职工培训、经营承包方案、职工生活福利等重大事项, 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和基层职工大会, 增强了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加大了民主监督力度, 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 密切了干群关系。

2. 认真落实厂务公开、质询制度。

电厂领导深刻认识到:做好厂

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是落实“依靠”和“维护”方针, 促进企业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保障广大职工对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集中广大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实现科学决策、正确决策;有利于引导职工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 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建设。工作中, 电厂领导自觉带头接受群众监督, 并通过检查、考核、测评等制度机制, 在全厂形成了“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了由主要领导挂帅, 工会、纪监部门牵头, 各部门配合, 横到边, 纵到底, 全方位的组织网络。多年来, 电厂基层单位厂务公开民主测评满意率在95%以上。电厂职代会民主测评厂务公开工作满意率均为100%。每年坚持集中召开厂务质询会, 拓宽了公开渠道, 确保职工民主权利的行使, 密切了干群关系, 深化了厂务公开, 推动了电厂的和谐发展。

3. 严格执行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

为规范信访工作程序, 强化信访工作责任, 依法及时处理信访问题, 电厂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了领导接待日制度。定期定时, 由厂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值班接待信访。在每次的接访过程中, 领导态度和蔼, 耐心听取情况反映, 并严格为来访者保密。对来访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咨询, 能够当即解答的, 一定现场给予答复, 当场解决。不能当场答复、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接待领导说明原因, 并做好记录。问题处理与答复由接待领导负责一抓到底, 相关部门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报电厂领导集体审定, 予以解决。通过深入开展信访接待工作, 密切了干群关系。

二、齐心协力, 共担发展重任

1. 全员参与, 狠抓精细管理要效益。

由于煤炭价格持续走高, 电厂生产经营压力很大。胜利电厂以集团公司每年一度的热电竞赛为契机, 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 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促进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一是向电量要效益。坚持发电供热一体化, 精心组织生产, 力争多发、多供、多创效益。每年电厂在完成承包任务的基础上, 在局生产部的大力支持下, 千方百计向山东省申请增加发电指标2—3亿千瓦时, 摊薄固定成本增效1000多万元。二是向节能减排要效益。坚持向煤质要效益。严把来煤质量关, 2009年入厂煤、入炉煤热值差控制在347千焦/千克, 比集团公司电厂平均水平低299千焦/千克。坚持向节能要效益。搭建了对标管理平台, 逐月对先进, 查不足, 定措施, 强管理, 优运行, 多措并举, 节能降耗。2009年电厂煤耗336克/千瓦时, 比电力行业平均水平低6克/千瓦时, 比集团公司电厂平均水平低17克/千瓦时。坚持向减排要效益。2009年一、二期脱硫系统全部投运, 脱硫效率95%以上, 年减排二氧化硫6.3万吨。为了集团公司和油田“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 电厂新上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 7月份投运。2007年建成国内首家油泥砂焚烧厂, 首创“集中硫化焚烧法”, 累计无害化处理油泥砂11万吨。三是向挖潜增效要效益。持续开展“精细管理、挖潜增效”活动, 建立预算、内控、考核、监控四道防线, 发扬“干毛巾也要拧出三滴水”的精神,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可控在控, 连年超额完成经营承包任务。

2. 齐抓共管, 开展特色管理模式创一流。

电厂按照集团公司和油田塑造特色管理模式的要求, 创一流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实行对标管理制度化。以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暨精细管理年”活动为契机, 在增强活动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以对标管理为抓手, 设立了涵盖四大板块、1865个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每月讲评、考核、公示排名, 实现了由活动驱动向机制驱动转变, 促进了管理提升和指标优化, 煤耗、水耗、油耗、飞灰等多项指标处于同类机组先进水平。二是实行管理制度信息化。开发“信息一体化系统”, 促进制度文本、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融合, 2008年荣获“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三是实行基础工作标准化。按照油田“三基”创建“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的总体思路, 全面深化“达标、创优、争银、夺金”活动。把“三基”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实施目标化管理, 确保各级各部门创建职责到位。持续加强基层建设和班组建设, 在规范、创新中夯实“三基”工作, 努力做到“三基”创建与生产经营工作和谐统一, 相辅相成。2009年共创建油田金牌队5个、银牌队4个、油田“红旗班组”2个、电厂四星级班组12个、三星级班组59个。

3. 攻坚克难, 尽职履责三期工程保核准。

为确保电厂可持续发展, 为胜利油田提供可靠电力和热力保障, 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项目筹建工作在管理局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于2005年启动, 历经8年, 电厂筹建处干部职工抛家舍业, 风尘仆仆, 以扎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顺应国家政策, 多方协调, 兼顾各方, 理顺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关系。砥砺前行先后取得了75个专题报告和支持性文件。于今年5月28日以发改能源 (2012) 1523号文件正式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山东胜利油田发电厂‘上大压小’三期工程项目核准的批复》。三期工程项目由胜利石油管理局 (股比51%) 与国电山东电力有限公司 (股比49%) 共同出资、建设、运营, 注册地为山东省东营市, 先期建设1×600MW级热电机组, 可研估算总投资约26.4455亿元, 建设场地位于胜利发电厂二期扩建端西侧, 总占地约430亩, 建成后可供采暖面积1200万平方米, 取代燃油、燃煤小锅炉134台, 锅炉容量1458吨, 年供电量约33亿千瓦时。两台机组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经济总量30亿元, 增加税收2.5亿元, 既促进市域经济发展, 又改善城区居住环境, 是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合作的示范性工程。

三、以人为本, 共享发展成果

1. 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电厂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今年以来, 按照基层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更新办公设施, 改善工作条件, 根据检测工作需要, 不断加大办公设备更新力度, 大多数基层部室办公设备在性能、配备比例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提高了职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 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为丰富电厂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多方筹措, 先后建设了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多项大众体育文化设施。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娱乐设施建设, 为基层配备图书、电视机、影碟机、各类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 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的业余文化生活。多年来, 电厂坚持每年举办职工篮球、排球、乒乓球比赛, 组织队伍积极参加油田排球赛和乒乓球联赛, 并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丰富职工体育文化业余生活, 实现了既锻炼身体, 又增强团结的目的。同时, 按照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胜利文化的要求, 构建了“全胜”子文化体系, 以文育人、以文铸魂、以文塑形、以文聚智, 促进了文化落地生根, 先后获得4项国家级和1项省部级荣誉。

3. 心系职工冷暖, 定期走访慰问。

电厂党委始终关心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电厂检修运行工作一线环境相对艰苦, 多年来, 电厂领导坚持每天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今年进入暑期以来, 电厂领导分区分片到所有基层单位进行走访慰问, 温暖了人心, 鼓舞了士气;关心困难群体, 严格按照油田规定为职工遗属发放救助金, 定期到退休职工、困难家庭进行帮扶、慰问, 让困难职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篇10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二、马鞍山市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实践

马鞍山市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临江近海,素有“江南一枝花”之美誉。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荣誉称号,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这几项荣誉称号的城市之一。现辖三区一县,即:花山区、雨山区、金家庄区和当涂县,全市土地面积1868平方公里,人口126万[2]。

2003年7月,中共马鞍山市委明确提出了“马鞍山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在实际工作中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年度绩效考核,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2006年,市第七次党代会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出了未来五年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加速构建和谐马鞍山的阶段性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现正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理想,成为全市矢志追求的精神动力,成为引导各行各业开拓前进的旗帜[3]。

要构建和谐马鞍山,必须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一) 在物质文明和谐方面,马鞍山市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解放思想,大力抓好招商引资活动,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马鞍山紧邻南京,是南京都市圈的重要一员,距离上海、杭州也只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马鞍山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占有先机。为抢抓机遇,当好安徽奋力崛起的排头兵,全市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协调发展不动摇,把思想解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以思想解放促进效能建设,为率先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先后于2002年组织开展了“敞开东大门、实现大开放”,2006年组织开展了“东向发展、全民创业”等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运用多种形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实干中解放思想,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激发全市人民为共同理想团结奋斗的豪迈热情。大力倡导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努力形成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鼓励干部干事业、企业创产业、百姓创家业,努力营造创业氛围。正是因为有了统一的思想认识和发展动力,近几年来,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当涂工业园区近几年的招资引商工作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引进外资和内资的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有明显的转变,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40亿,2003-2007年均递增17.6%[2]。

2、高度重视农村拆违工作,大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为了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面遏制近郊农村违法建设愈演愈烈的趋势,实现农村没有新增违建的目标,全市各区精心组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稳妥推进农村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为向广大群众宣传开展集中整治违法建设的意义和目的,积极营造强大的舆论攻势,通过散发《致广大村民的一封信》,张贴宣传标语,悬挂横幅,设立宣传橱窗,出动宣传车进乡入村宣传,上门讲清讲透整治意义,并定期刊发《农村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简报》等不同途径宣传整治活动进展情况,使整治工作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此外,出台相关规章制度,落实保障措施,整体推进整治工作。通过印发《农村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各工作组 (室) 近期任务分解表》,并出台农村违法建设集中整治工作信息上报制度和联系点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区、乡镇分别落实并保障查处大队、巡查队伍的经费,设立了专门办公场所,配备了服装及必需的装备。成立农村违法建设查处大队,投入经费用于人员、装备等。为从源头上遏制违建材料进入各区,各区在重点村入口处均设立了卡点,并开展日夜巡逻。有的村集体组织力量到农民自拆现场收购砖头等建材,防止建材流入新的违法建设地段。同时,公安、建委、市容等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力量严厉打击非法施工队伍。经过努力,违建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另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

3、健全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在城镇实现了五大保险全覆盖,并在全省率先实施非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农村全面实施了新型合作医疗和被征地农民养老及保障制度,年内将在全市建立起农村低保制度,并积极探索和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同时,社会救助、慈善事业和老龄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备,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大大增强了广大市民的归宿感和幸福感。

(二)在精神文明和谐方面,马鞍山市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开展以人为本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受到人民群众广泛好评。

在创建中,全市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和谐文化,包括诗歌文化:自1989年开始,马鞍山连续举办了16届以弘扬李白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国际吟诗节,2005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诗歌节,让诗歌节真正成为“诗歌的海洋,人民的节日”。广场文化:自1986年起,坚持每年举办一届,共举办了21届“江南之花”大型群众歌咏演唱活动,目前,这项活动的范围已扩大到机关、厂矿、街道、学校。社区文化:作为安徽省“双百工程”重点扶持6家民间艺术团体之一的“映山红艺术团”,2007年初应邀参加第三届香港“金紫荆花”舞蹈艺术大赛,荣获大赛最高奖项“金紫荆花大奖”。半山花园、西苑等一批社区文化、科普工作也独具特色。企业文化:在创建创新型城市号召下,马钢,十七冶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广泛开展创建创新型企业活动,引导广大员工大力弘扬黄山松精神和奋进马精神,立足岗位,奋发进取,努力创新,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另外,每年11月份还举办全民健身长跑活动。

2、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内心世界。

弘扬社会正气,正确引导社会热点,注重疏导公众情绪,形成心齐气顺、凝心聚力求发展的社会氛围。从1988年开始,马鞍山市连续开展了17届“十佳集体、十佳市民”评比表彰活动,共表彰了340个十佳集体和个人,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活动。在全市评选的历届“双十佳”中,涌现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女杰、“钢城张海迪”侯晶晶,“中国骄傲”年度人物武警马鞍山消防支队烈士管志彦、郑飞、叶晓辉等全国、全省先进人物[4]。此外,市民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一种新的形式,凭借着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等优点,成为社区开展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各社区利用市民学校开展学习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开展以诚信和家庭美德为主题的各类教育活动,把和谐内心精神纳入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全市大力宣传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创新举措、先进典型和生动事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培育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在为共同理想奋斗的实践中得到了升华,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又成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在政治文明和谐方面,马鞍山市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近几年来,马鞍山市下大力气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存环境和条件。

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针对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确定为民办实事、解难事项目,已经形成制度。根据城市建设要求和广大市民的愿望,市政府确定了“碧水、蓝天、绿地”等十大工程,目前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另外还加大了对城市绿化的投入。近几年,市绿化工程稳步发展,道路绿化、厂区绿化、小区绿化等公共绿地每年大约以60公顷的规模增加,全市建成区绿化率已达到43%,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

2、为促进经济发展,优化发展环境,马鞍山市先后开

展了机关效能建设、机关作风评议、人民满意的基层站所创建活动,设立了一站式行政服务中心、12345市长公开电话和政风行风热线,建立了离岗告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一系列制度,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人人都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

3、加大打击商业贿赂力度,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腐败问题是一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关乎民心向背的问题,马鞍山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加大了反腐败的力度,同时对发生的腐败问题决不姑息养奸。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近几年来,全市社会治安环境良好,老百姓有较高的安全感和认同感。“勤政廉政促发展,构建和谐马鞍山”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三、结束语

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一美好愿景正在马鞍山这一古老的江东大地变为现实。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中央在新世纪初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是当前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主要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定义, 详细介绍了马鞍山市在构建和谐马鞍山过程中的一些创新性作法。

关键词:和谐社会,马鞍山,创新

参考文献

[1]http://www.people.com.cn胡锦涛强调: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2]2007年马鞍山市统计年鉴[S].2007

[3]凝聚率先崛起的精神动力——我市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综述之一, 2007-05-14.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篇11

11月15日,中关村768创意产业园“和谐共享双生态建设论坛”在园区“工业生命”大厅召开。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党委书记李德友介绍了“768创意产业园”在建设“双生态园区”取得的成绩。

“768创意产业园”创建于2009年11月,是经北京大华无线电仪器厂、也就是58年建厂的原国营第768厂的老工业厂区重新定位和改造再利用而来。园区以设计创意、文化创意、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产业为主,持续打造“产业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双生态园区”,聚集了一批具有专业实力和产业影响力的公司及“高精尖”人才;带动了一批创业型团队的成长和成熟;引导和助力入园企业共享、创新,形成了产业聚集,实现共同发展。

首先,双生态是指“产业生态”和“自然生态”。“产业生态”是指,园区积极推动和促进入园企业间交流、共享、合作、发展,形成“产业生态网”,推动同一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相互合作;同一专业领域的企业相互切磋;不同行业的企业跨界融合,互相提供专属性、创新性和差异化的服务。“自然生态”不是简单的“绿化工程”,园区充分利用入园企业在自然生态设计、建设方面的优势资源,对园区自然环境进行全方位的升级改造。在改善园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又推广和实践了节能、环保理念,更进一步提升了园区的生态、节能、环保的特性和景观的功能性和观赏性。

截止今年10月底,768创意产业园通过“产业生态”建设,入园企业达150多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0家,拥有专利139项,并已经初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以中国风景园林、清华生态所、阿普贝思为代表的建筑景观设计集群,聚焦节水园林、绿色建筑、海綿城市等领域;以春雨医生、易随诊、橙奇科技为代表的互联网+医疗产业集群,聚焦肿瘤、口腔及建设医患平台等领域;以知乎、葡萄互动为代表的互联网+社交集群,聚焦平台开发、专业知识问答、文化及娱乐等领域;以海智网聚为代表的互联网+大数据集群,聚焦微办公、大数据、数字驱动管理等领域;以鱼果动画、上造影视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和多媒体设计集群,聚焦数字视觉全案设计、专业影视制作领域;以摩拜单车、美科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聚焦智慧出行、创客教育等领域。768创意产业园共享、创新、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已经凸显。

通过“自然生态”建设,园区保留了原有的树种、小灌木、“杂草”,并引进了节水抗旱型植物。目前,园区内林灌木树种达70余种。通过与入园企业一起共同进行园区绿地的改良、景观再造和升级等工作,园区企业在景观、植物、绿色建设、生态节能、海绵城市等方面的优势技术得以展现。现在园区已经建成雨水花园、企业绿地、立体绿化、室外交流平台等微生态、微景观15处。通过“自然生态”建设,园区企业建设雨水花园面积达1500多平米,企业认养的绿地达2000平米,园区种植节水抗旱型植物面积达2万平米,园区全年雨水收集、下渗量达1万吨,2015年全年绿化用水量比2012年下降65%,768园区正在朝着建设“海绵园区”的目标不断迈进。

768创意产业园“双生态”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实现了传统工业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协调和统一,实现了园区自身发展与入园企业融合发展的协调和统一,实现了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与的生态建设、节能环保的协调和统一。“双生态”园区的建设,实现了768园区、入园企业、及周边外界各方的多赢。768“双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发展模式,已经成为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的一个典型和示范。

李德友表示,768创意产业园将继续聚焦创意设计与科技服务业,持续建设“双生态园区”,积极探索建设园区线上服务体系,并不断提升园区的智慧化服务与功能,努力为入园企业提供更为丰富和贴心的产业服务,努力为北京建设设计之都、世界城市,建设和强化“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做出新的贡献。

心理健康 共享和谐 篇12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9年11月, 我们对河源市3所中学不同年级的900名在校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82.08%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499名, 占56.96%;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有184人, 占21%;重度已形成心理疾病的学生有36名, 占4.11%, 综合分析有25%左右的学生急需心理疏导。[2]虽然我国的中小学也积极建设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但仍难以满足学生急切的需求, 资源建设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1. 稀少的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需求

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虽有所认识, 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不够。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资源较少, 多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难以满足需求。目前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少数学校, 他们有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 (设备、场所、机构) , 也有优秀的软件 (专家、专职教师) , 而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尤为突出, 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甚至还是空白。

2. 已有的资源基本不能互联互通

虽然近些年各地中小学开发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但大家都是各自为战, 互不相关。由于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地理上分布较广, 各种资源在底层数据格式、实现方法、运行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再加上各部门之间存在协调、管理、以及版权保护等问题, 使得各学校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有很大的困难。[3]另外, 各教育机构的系统开发软硬件不统一, 产品兼容性差, 资源分类和对资源数据的处理不规范, 资源的管理模式不科学, 致使资源检索困难。不同的资源服务机构之间也存在“资源孤岛”现象, 各教育机构的资源不能互联互通, 无法实现共建与共享, 导致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 合格的师资配备不足

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特别是优秀的心理健康师资即使在全国都是凤毛麟角。从河源市各中学来看, 专业及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缺乏, 师资配备严重不足, 部分中学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但90%的成员为兼职, 基本上是其他学科教师持经市统一组织培训、考核后发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合格证兼职从事此项工作。[2]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一对一的门诊咨询, 一名咨询老师一天最多只能接待2至3个来访学生, 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在课堂中互动式教授几十名学生, 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要。

4. 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渠道尚未形成

在我国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 真正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降低了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意愿。资源开发和利用基本上是各自为战, 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效的共建共享管理运行机制来协调各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利益和职责, 缺乏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在资源共享渠道上, 还没有充分利用最新的共享网络技术, 依靠传统的资源共享渠道 (师资交流、网页互访等) 难以形成真正的资源共享, 多数情况下由于各校之间的距离远、网速慢和登录难等原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流于形式。

二、云计算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中的优势

云计算是最新的网络应用技术, 它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的产物, 它通过网络把多个相对较低成本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集成的超级计算与资源环境, 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 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 并借助基础设施服务 (Iaa S) 、平台服务 (Paa S) 、软件服务 (Saa S) 等先进的服务模式按需向用户提供服务, 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各种资源全面共建共享。[4]

1. 云计算能轻松实现广域范围内的信息共建共享

云计算能把因特网上不同地方的用户计算机整合在一起, 在逻辑上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 把所有资源和信息孤岛联为一体, 并且支持在大范围内完成动态异构资源的互访, 它为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提供了新的网络手段。科学家们这样来形容云计算的带宽:“如果把因特网和今天的道路相比, 那么网格的带宽就相当于N条车道的高速公路”。[5]云计算网络系统里的计算机越多, 计算速度、数据处理速度和存储能力就越强大。我国云计算涉及的各个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应的规范和协议, 为广域范围内实现信息共建共享提供了条件。

2. 云计算能轻松实现自主式或合作式学习

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能轻松实现协同工作或合作学习, 云计算系统内的虚拟组织之间可以通过协作共同解决某一问题。云计算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联网, 而是一个经整合的计算机资源云海,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 以自己喜欢的习惯与形式访问或使用各种“云”中资源。用户不管其何时接入以及在哪里接入, 只要接入了“云”中, 就能够使用相同的工作环境。云计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调度不同位置的众多计算机、应用程序、信息资源等, 能够实现自主式或合作式学习, 开展广泛的协作学习。[6]

3. 云计算能轻松实现不同平台间数据的正常通信

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主要威胁正在由电脑病毒转向恶意程序及木马, 云计算通过采用数据隔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安全存储、剩余信息保护等技术手段, 为用户提供端对端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从而保障用户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云安全技术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 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 网络使用者越多, 每个使用者就越安全, 因为用户群越庞大, 网络覆盖面就越大, 只要某个新病毒在网络一出现, 就会立刻被截获并查杀。云计算提供的通信和验证协议还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 保证不同平台间的数据通信正常进行。

4. 云计算能轻松实现服务的应需性

云计算服务的应需性体现在它以服务用户为中心, 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地生成新的教育资源, 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 从而实现按需学习。云计算将大量资源存储于“云”海之中, “云”中的资源是可以无限扩展的, 并且可以随时获取, 按需使用, 随时扩展, 按使用付费, 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5]云计算可以通过互联、组合、协同解决用户的各种复杂问题, 从而产生出具有附加值的新服务、新数据和新信息等资源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三、云计算如何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1. 云计算能把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成“云”

云计算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整合, 可以促成异构教育资源的共存, 并且无需过多改动现有数据运行平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利用云计算把全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资源整合成“云”, 各中小学可以相互共建共享对方的优质资源, 实现各取所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云”是全国各中小学优质资源的有机会集, 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课堂“云”, 开设在线必修课堂, 学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和学习进度, 通过与心理教师互动教学, 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理论;二是专题讲座“云”, 学生根据需要来选择急需的心理健康专门知识和理论, 深度掌握某个方面的心理调适技能。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这些资源“云”, 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师生来说, 使用设备要求也最低, 只要拥有可以上网的终端设备, 用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 以自己习惯的形式访问和使用资源“云”。

2. 云计算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访问安全与速度

过去各学校在资源共享时经常因为网络病毒攻击和网络拥塞而造成网上资源无法访问。云计算通过采用数据隔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安全存储、剩余信息保护等技术手段, 为云计算用户提供端对端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 从而保障用户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 用户心理健康方面的隐私保密要求较高, 云计算的通信协议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 保证不同平台间的数据通信正常进行, 为资源的日常访问和使用提供保障。云计算通过监控资源的负载情况和复制策略, 按照一定的优化目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很好地解决多个资源工作时出现的预约、协同以及调度的问题, 极大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和效率。[7]

3. 云计算能有效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当中, 中小学各自为战、互不相关, 导致资源的重复、雷同建设, 并且良莠不齐, 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用率低, 造成极大资源浪费。利用云计算来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可以提高优质资源利用率。云计算通过标准化协议, 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各种使用者和提供者的行为进行记录, 实现计费和支付功能, 也可以防止优质资源被长期恶性占有。通过“云”计算的计费和支付系统,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广为利用的优质资源提供者实行补偿或奖励,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根据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特点和优势, 组建不同方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团队, 对他们进行明确分工, 资助到位, 有利于资源建设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4. 云计算能实现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测量系统的共用

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超容量带宽和视频3D技术建立在线心理测量系统, 并设计自动反馈体系, 使得教师能够及时通过计算机的统计获得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数据统计, 以此来实时评价和及时干预学生。在线心理测量系统主要有两部分子系统组成:一是普查心理测量系统, 主要是每个学生必测的普查心理健康量表库 (如SCL90、16PF等) , 这些量表用于每年或每学期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和筛选;二是特殊心理测量系统, 主要是特殊心理测量量表库 (如焦虑量表等) , 这些量表用于筛选出有某方面心理问题的学生进一步的测量, 确定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测量的量表来自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云”系统里的心理测量资源库, 它们是现存于各学校或相关机构联网计算机系统的心理测量量表, 测量的结果或数据可以保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用户的档案里, 作为诊断或干预的重要资料供用户随时随地调用。

5. 云计算能实现“现场感”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

云计算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沉浸感”的可视化可交互、协同式网络互动平台, 它支持跨地域、大规模、实时性、多媒体式的交互与协作。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可以有两种, 一种是文字互动平台, 可以指定留言回复, 还可以建设成“微博”式论坛;另一种是“现场感”的视频互动平台, 是利用云计算的超容量带宽和视频3D技术建设成的视频互动平台, 师生在线互动时具有“现场感”, 就像沉浸在教学实景中, 能实现跨时空的情感和体验的交流。[7]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心理急诊室, 学生可以即时登录心理急诊室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视频咨询或干预;二是专家门诊, 学生可以在专家门诊里预约自己喜欢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线上或当面咨询干预;三是大众讨论区, 这是网上的朋辈咨询, 学生之间交流与讨论可以调动起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 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他助—互助—自助”立体教育模式。

6. 云计算能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的个性化移动教育

云计算可以构建3类教学环境[学校教学环境 (SLE) 、群体学习环境 (CLE) 、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环境 (PLE) ]和3类教学系统 (教学信息自动传递系统、教师指导调控系统、学生自主学习系统) 。[8]利用云计算多元化教学环境和系统, 可以轻松搭建个性化移动教育“自助餐”系统。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自助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心理书屋, 提供相关著作给学生, 由其自主选择心理健康理论书籍来学习;二是心理影院, 提供相关影视剧给学生自主选择观赏;三是心理游戏场, 提供自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游戏。在云计算条件下, 师生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手机、PDA或者笔记本电脑在线实现互动视频教学, 实现个性化移动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 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可以为全部中小学提供一个量大、质优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服务系统, 可以消除“资源孤岛”和避免重复建设, 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和专业化建设, 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个性化服务平台, 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

[2]曾文雄.中学生“四级联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教学与管理, 2011 (6) .

[3]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电化教育研究, 2007 (8) .

[4]聂倩.网格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9 (21) .

[5]孙来福, 王朋娇.基于网格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5 (5) .

[6]要海斌, 杨威.基于网格的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

[7]曾文雄.变精品为日用品:云计算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中国远程教育, 2011 (7) .

上一篇:项目反应理论下一篇:商业银行转型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