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总结

2024-10-18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总结(共9篇)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总结 篇1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总结

我校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健康”、“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干预和控制影响师生健康的危险因素、规范公共卫生行为、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以开展各种健康促进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校园健康、环境健康、人群健康、心理健康,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发展。

一、加强理论学习,确保组织落实

创建健康校园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通过学习大家感到:积极开展健康校园创建工作能有效地帮助师生认识健康的概念,确立健康的信念,形成健康的行为。为此,我们成立了由校长全面负责、副校长主要分管、卫生教师具体指导,由学校、班主任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健康校园工作领导小组。

二、具体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健康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批示,组织学校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传染病防治法》,充分认识搞好学校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学校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只有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才能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2、加强组织管理,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人员作用

健教人员组织开展健康教育课,已成为学校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宣传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通过学生把健康知识带给每个家庭,形成良好效益。学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课,在各年级中开展心理活动课,以提高健康知识掌握程度为目标,能够把上课、宣传、活动等内容融为一体。做到学生有教材,有笔记,有年终考核成绩。另一方面使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减轻学习压力。使健康教育多层次、渠道广、领域宽,成为建设“健康校园”必不可缺一部分。

3、加强环境卫生,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响应号召,积极开展绿化、净化、美化学校环境。积极开展全国爱国卫生活动,推进学校的整体卫生水平。努力创设整洁、文明、优美的学习环境,陶冶师生的情操。督促师生每周进行集体打扫卫生。

4、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健教质量

每年因气候,季节,危险因素等变化都会有突发传染病危害每个青少年,对此要加强学校预防传染病宣传防治工作。加强预防接种意识,确保学生健康。学校也相应的增强清洁卫生的管理力度,加强晨检工作,开展乙肝、手足口病、肺炎、近视眼等疾病防治工作。先后开展了预防手足口病、预防近视眼、胃肠炎知识讲座,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具体工作有:

(1)定期检查学校黑板报、宣传栏,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做到有检查有记录。

(2)每学年为各学校开展卫生知识讲课,传授季节性、流行性疾病,突发性疾病等健康防治知识。

(3)积极开展禁烟教育。

5、积极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增强学生体质 在此项工作中,学校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积极开展“六病” 防治工作,以预防龋齿、沙眼、近视为重点。主要开展工作:(1)、关于预防龋齿教育学生从小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睡前不吃零食的良好习惯,定期检查口腔和牙齿,确保龋齿早发现早治疗。

(2)、对于预防沙眼工作中,教育学生注意用眼卫生不与别人共用一条毛巾,要经常杀菌消毒。不要用手揉搓眼睛,如果发现沙眼要及时治疗。特别要发现一人患病全家预防,有效制止疾病人与人直接传播及蔓延。

(3)、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认真做眼保健操。做好眼保健操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提高学生做操质量。做好视力检查和防近工作,严格控制近视率。

(4)、督促学校对有疾病的学生及时通知家长带学生到医院确诊并将资料反馈给学校,督促学校将及时通知体育教师,注意学生运动负荷,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6、继续加强学生疾病的巡视工作和相关疫情登记报告 督促学校卫生老师,加强对学生因病缺课的统计检疫工作,以利学生常见病及传染病的动态观察,发现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提高学生出勤率。认真做好学校治疗收集汇总工作,及时上报疾控监测课。

7、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工作 我校在重视学生健康活动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鼓励广大教师走进操场,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快乐五十年,幸福美满一辈子”。

8、开展各项体育活动,让学生拥有健康的身体。

(1)、抓好“两操”是学校管理工作方面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好“两操”更能促进学校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一年来,体育活动继续严格规范校园集体舞、广播操和眼保健做操质量。做到了出操静、齐、快,动作规范、美观。针对全年级广播操质量不高的情况,通过组织全年级广播操比赛,以比赛促质量,大大地改进了全校做操质量及组织纪律性。

(2)、学校每学期为每班学生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安排跳绳、跑步、篮球、乒乓球、踢毽子等各项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锻炼学生的身体。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总结 篇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当前, 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 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有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 乐观自信, 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 对未来满怀憧憬, 对生活有满足感, 有较健全的一面, 不怕苦难, 果断、顽强, 有自制力, 人格完整统一, 敢于竞争, 努力向上, 积极进取;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 能较好地认识自己,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交往广泛, 有知心朋友;对社会现状有较客观的认识, 善于进行自我调节, 适应良好。

然而,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有研究表明, 目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大学生中因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休学、退学人数的比例相当高, 而且呈现上升的趋势。因大学生心理障碍引发的各类校园突发事件有增无减, 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创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

第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光荣使命, 心理健康教育事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高素质人才, 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促进他们的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是新时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第二,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学生为本, 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要求。学生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象。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益复杂多样, 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 竞争压力的增大, 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 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 于是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休学、自杀、凶杀等事件屡屡发生, 充分说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创建和谐校园

在创建和谐社会时提出了关注人的身心和谐发展, 应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人身上, 以人为本, 让健康人更加健康。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 心理健康本身就是教育的目标之一, 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达到目标的具体措施与可靠保障。开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能促进人的心理和谐。

1、学校与家庭双管齐下

学校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场所,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 如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在学生管理部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并提供场地、设施和经费保证等, 从而消除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

家庭成员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 家长的心理素质以及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家长应该而且必须配合学校, 继续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学校也应当与学生家庭建立广泛密切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家长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心理状况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 指导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学校、院系、班级“三步走”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 就必须有一个严密的体系。

第一步,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组成, 设立专门办公室并每天开放, 重点负责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日常工作, 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举办宣传教育活动和系列讲座、开展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咨询服务, 及时解决大学生遇到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为学生成长与发展提供服务平台。

第二步, 在院 (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 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院 (系) 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 协助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及早发现和报告问题, 与学校相关机构和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对心理不适学生及时提供帮助, 解决一般性心理问题。

第三步, 成立学生心理自助组织, 由班级中有一定心理学基础、心理素质高的学生干部和同学组成, 包括寝室长、班级心理健康委员、心理协会成员等。

3、注重发展良好信任的师生的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与痛苦告诉老师, 不愿与老师开诚相见, 那么, 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 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由此可见, 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基本条件, 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条件。人际信任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 公开、透明和信任的校园环境是大学生关系和谐的客观基础, 人际关系缺乏或孤立的学生多表现为自我封闭或退缩不前。所以作为教师和辅导员就要遵循“尊重与理解学生”的原则, 努力建立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 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而为情感、信息的交流奠定基础。

丰富健康活动,创建幸福校园 篇3

摘要:本文阐述了如何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以及发展需求,开展健康活动,丰富幼儿园的活动形式,创建幸福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幼儿园 健康活动

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创建幸福校园。素质教育倡导幼儿园根据幼儿的性格特点、认知能力,创新幼儿园各类活动,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真正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一、创设情境,让健康活动“活”起来

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是促进幼儿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方式。在传统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很多教师只采用“灌输式”的方式带领幼儿学习和参与各项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导致幼儿对各项活动产生抵触心理。

幼儿正处于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实际认知能力、性格特点,开展各式各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情境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将教育活动与幼儿生活相结合,符合幼儿的性格特点,有助于幼儿感受到参与健康活动的乐趣,并在活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品质。

一位法国学者对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做了精辟的比喻:“如果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是难以下咽的,但将这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地全部吸收了15克盐。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其活力与美感。”由此可见,教师创设并利用良好的教学情境,会让幼儿“在喝汤时吃下难以直接吃掉的盐”,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图片、音乐、儿歌等创设适合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情境。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幼儿播放农场里一群小羊的视频, 然后向幼儿提问:“夏天太热了,小羊的羊毛太长,所以它们都热坏了,你们能不能帮这些小羊剪羊毛呢?”进而引导幼儿练习剪刀的使用方法,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最后,教师还可以教唱儿歌,不断巩固幼儿使用剪刀的技能,如“小小剪刀不可怕,固定位置使用它,剪刀不动不危险。要用剪刀它帮忙,弯曲胸前咔嚓嚓,做完事情送回家”。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细致观察幼儿的操作行为,避免不良情况的发生,真正发挥健康教育活动的价值。

二、一物多玩,让体育活动“乐”起来

幼儿天生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周围的一切事物,所以教师不能用过多的规范来干涉、禁锢他们的思想,而应该鼓励幼儿去发现、去探索。体育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体质,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敏度。在体育游戏中,幼师要将主动权还给幼儿,引导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单一器械的多种玩法,将快乐的理念有效融合到体育游戏中,做到一物多玩。

在一次体育游戏中,笔者曾经给幼儿每人一个沙包,然后告诉幼儿:“小沙包要和你们一起玩,看看谁和小沙包玩得最高兴。”在游戏中, 笔者没有给幼儿任何提示,不料幼儿创造了多种玩法:有的幼儿把沙包放在肩上、头顶上、手心上、脚背上走,有的幼儿把沙包抛起来,有的幼儿把沙包夹在两腿中间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把简单的东西玩出了精彩。又如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一物多玩的兴趣,笔者为幼儿创设了恰当的情境,让幼儿根据情境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活动材料。幼儿对教师创设的情景很感兴趣,叽叽喳喳地问:“老师,今天我们要做什么游戏?”“老师,我们要带着绳子去森林里玩吗?”看着草地上摆放着很多的草绳,幼儿们自由发挥,有的幼儿把绳子圈在头上,走过独木桥;有的幼儿把绳子变成“小水沟”,双脚并拢往前跳;有的幼儿把绳子变成“山洞”钻过去……最后发现“光头强”在偷伐树木时,幼儿把草绳结成团变成“炸弹”投掷过去,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发展了创造能力。

爱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更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让幼儿在快乐、自主的游戏中参与健康活动,是幼儿体育活动的目标。体育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理解力和想象力。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实际身体素质,开展丰富的体育健康活动。一物多玩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体育健康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了幼儿探索新玩法的欲望,促进了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挖掘了幼儿的创新潜能。

三、结合幼儿发展需求,开展合作健康活动

教师设计幼儿教育活动需要基于幼儿的实际发展需求,关注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当前,每个家庭基本都只有一个孩子,由于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合作是游戏成功的保障,让幼儿学会合作游戏、体验合作的乐趣是很重要的。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加强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促使幼儿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学会合作的方式,明确合作的价值。

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参与“两人三足”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由两名幼儿共同配合完成,能有效锻炼幼儿的合作能力;教师也可以安排两名幼儿为一个小组,让各小组进行竞技比赛,最快完成的前三个小组可以获得适当的奖励。这些健康的体育活动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热情,也让幼儿感受到参与体育健康活动的价值,使幼儿形成合作意识。

合作是幼儿未来适应社会的重要素质,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说过:“合理的体育训练能促进儿童的欢乐和健康,培养团体精神和兄弟般的情感。”开展竞赛性体育游戏, 能有效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协商的能力,帮助幼儿从合作中体会快乐、收获成功。

四、结语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身体素质和发展需求, 开展合作健康体育活动等,激发幼儿参与健康体育活动的热情,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娜.“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健康”课程教学创新与实践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5,(2).

[2]赵辛.多元优化整合,实现幼儿教育健康发展——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实践活动课程合作开发[J].华夏教师,2015,(9).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汇报材料 篇4

卫生是人类健康生活的前提,健康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正常状态,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保证,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为此,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在我校开展多年,在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该项工作在我校开展得既深入又扎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位于县城友谊西路12号,占地18703平方米,宿舍面积约4408平方米,床位数1008个,厕所蹲位共153个,现有教学班50个,学生共计2705余人,教职工240人,学校环境整洁,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创建一个健康、和谐、向上的教学环境。现将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职责。

为了加强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了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做,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卫生健康环境。

祁县二中健康校园领导小组

组长: 温平生

副组长:戴琳 范蔼欣 李晋苏 严瑞华 袁钟焕

王泉良 李俊

组员:李峰 王亚远 胡雪艳 郝巧慧 政治教研室、体育教研室所有成员 各班班主任

二、开展全员培训,夯实理论基础。为了使卫生和健康理念根植于每个参与者的心中,学校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组织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了学校卫生和健康促进的相关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夯实理论基础,提高实践能力。学校还利用升旗仪式、班会、黑板报、教工大会等形式,组织师生进行集中学习。

三、规章制度健全,保障体系完善。

为了使学校的卫生和健康促进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学校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的卫生和健康促进规章制度,努力构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的政策保障体系。①合理安排课表。学校工作计划中包括了卫生和健康教育的内容,确保学生每天在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②切实制订制度。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完善了一系列的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包括师生体检制度、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管理制度、控烟制度、卫生室工作制度、文明处室评比制度、学生行为规范评比制度、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学生常见病传染病防治制度、食堂卫生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培训制度等。③健全应急机制。为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建立了一系列的工作预案,包括学校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工作预案、学生伤害事故及其它事件工作预案等。

四、档案资料齐全。

学校卫生和健康工作有计划,有反映工作动态或工作经验的简报,做到半年小结,年终总结。学校在校园各个角落均配备了美观适用的垃圾桶、垃圾袋等卫生设备设施,室内配备了各种卫生工具,为学校的卫生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五、优化办学条件,美化校园环境。

学校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拥有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物理、化学、生物标准实验室、图书阅览室。学校采用市政供水,有专门集中供热水系统。食堂装有餐桌椅和校园卡售饭系统。学校的建筑和设施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设计规范和学校卫生标准,教室室内环境整洁,做到了门窗壁地整洁,通风、采光、隔音情况良好,课桌椅按照国家标准定做,黑板无反光,教室照明符合卫生标准,无裂缝、无眩光。厕所蹲位男女生均达标,厕所卫生良好,学校厕所为水冲式厕所,有专人负责打扫和冲洗,学校还给每位清洁工发放洁厕工具和化学药品,确保厕所的清洁卫生。学校食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具有卫生许可证,食堂环境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食堂从业人员有健康证,有合理营养的菜谱。学校积极开展消灭鼠、蝇、蚊、蟑螂的工作,除四害设施齐全。学校院坝道路平整、硬化,校园绿化工作有专人负责。校园环境既有专门的清洁工分区每日打扫,又划分成公共卫生区域到各个班,每周两次大扫除。校园内无废水、废气、废渣、黑煤烟,无噪声污染。

六、抓好疾病防治,倡导健康生活。

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良好的卫生习惯。学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切实抓好疾病防治工作,努力倡导师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

1、积极开展卫生健康教育。一是开设健康教育课,系统讲解健康教育知识。二是采取校园讲座、板报专栏、发放卫生健康宣传单等方式,对师生进行健康教育。三是学校图书室、医务室、总务处订有各种卫生及健康知识报刊杂志,指导学校卫生健康教育。

2、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学校积极协助配合疾控中心做好传染病防治工作。一是为疾控中心提供场所进行学生流感、乙脑、风疹、伤寒等疫苗注射。二是针对周边地区出现的一些疫情,加强对学生进行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例如流感、肝炎、霍乱等呼吸道、肠道传染病。三是及时关注媒体公布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如非典、禽流感等,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四是每年都开展禁毒教育活动和预防艾滋病教育活动。五是制定有传染病防治制度和传染病紧急处置预案。

3、定期组织学生体检。每年9月份入学后安排学生参加体检,并对学生的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4、积极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学校配有心理学专业教师,开设心理健康课,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咨询,矫治和减轻了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七、狠抓食品卫生管理,提高师生生活质量。为了让师生在学校吃得放心,学得安心,学校坚持抓好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学校的食品超市管理规范。

八、我校与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创造和维护学校周围的良好环境,避免污染和噪声影响,发现问题及时与社区联系解决。我校还与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等单位签署了共建协议为学生交通安全和校园治安卫生提供了保障。

由于领导高度重视,师生认识到位,工作措施落实,学校的卫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师生学习和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提高了师生生活质量,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但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深化,争取更大的成绩。

健康校园创建 篇5

一、创建“健康校园”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把健康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度,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与应用为重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促使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创建“健康校园”的总体要求

我校创建“健康校园”的总体要求是:努力做到“健康教育经常化,师生身心健康化,健康文化特色化,硬件保障标准化”,创建“健康校园”。

三、创建“健康校园”的主要目标

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的实践性和实效性,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3.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学生乐观的、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4.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5.力争在2012年6月前达到“健康校园”的建设标准,实现创建“健康校园”的目标,使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轨道。

2011.3创建“健康校园”的具体措施 21世纪的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备优良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

(一)健康保健措施

1.不断加强对师生健康的保障措施,完善传染病预防和隔离措施,保证学校不发生大的传染病,严格做到“三无”,即做到:无重大疾病传染发生,无不健康食品入校,无重大食物中毒事故发生。

2.做到学生卫生监督检查经常化,卫生一日三清扫,隔日一消毒,每周检查评比一次,建成“无烟”学校。

3.加大体育课授课时数,强化眼保健操、课间操,延长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实施“阳光体育”活动,建立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档案。

4.成立学校田径队、篮球队和排球队,组织学生晨练,召开学校趣味运动会,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活动时间,增强学生体质。

5.成立学校合唱队、舞蹈队,每周训练不少于一次,坚持课前唱“一歌”制度,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6.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质检测,注射防疫针苗,有效防治传染病,学生常见病发病率逐年下降。

(二)教育教学措施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实施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创造新型的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努力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营造良好的教

学氛围。在学生管理和教育中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提倡赏识教育,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2.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每一学科的教材均从不同方面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训练要求,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的因素,是各科教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实现课堂教学与心理教育的整合。

3.树立良好的班风、学风。班风、学风是班集体在情感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班主任教师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育管理模式。

4.开展健康有益的班队活动。各种活动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通过开展主题班队会、辩论会、体育活动、参观、兴趣小组、文娱活动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5.指导小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老师应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1)学会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2)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受益。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

6.制定综合实践课实施办法,利用博物馆、图书大厦、大型超市等校外教育资源,开设综合实践课,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7.帮助学生克服孤独、依赖、由学习和环境的不适应所带来的困惑和交往障碍。测验表明,很多学生学业成绩低下(文化科学素质欠佳)是由于心理素质造成的,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习问题是大多数学生所困扰的问题。很多学生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主要是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考试焦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等。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要给予科学的有效的指导,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懂得如何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

8.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做到人员、计划、教材、教案“四落实”,师生健康卫生知识知晓面达到80%。

创建健康校园实施方案 篇6

工作实施方案

为保障广大师生身心健康,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根据《中共兰州市西固区委办公室兰州市西固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西固区创建国家健康创建区试点项目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制定中小学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围绕“预防为主、减少疾病”目标,到2018年4月,全区50%的中小学校达到健康促进学校标准,95%以上的学生体质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以上。

二、主要任务

(一)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成立分管校长为组长的健康促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定期召开例会。将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所需经费在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有专人负责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定期邀请专业机构开展专业培训,提高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创建能力。制定健康促进学校工作计划,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主要健康问题,选择合适的健康问题作为切入点。整理收集工作记录,完成工作总结。

(二)学习生活环境。学校环境整洁优美,无卫生死角,无安全隐患。使用卫生厕所并保持清洁。新建教学楼每层设厕所。女生15人一蹲位,男生30人一蹲位,有洗手设施。符合无烟学校参考标准。校内无人吸烟,无烟头,无烟草销售和广告,有禁烟标识。教室人均使用面积小学不低于1.15平方米,中学不低于1.12平方米;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不低于2米;桌椅每人一席;教室应配备9盏以上40瓦荧光灯。提供安全、合理的营养膳食,提供充足、安全的饮用水。学生食堂三证齐全,有洗刷、消毒池等清洗设施,生熟分开。成立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开设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对困难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如减免学费、捐款、心理支持等。不体罚辱骂学生,学生无打骂、斗殴行为,相互关心、信任和友好。

(三)健康服务。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非寄宿制学校可视学校规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保健教师。寄宿制学校或600名学生以上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0名学生以下的非寄宿制学校应配备保健教师。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保健教师应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为学生提供健康教育、医疗服务和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健康管理机制。新生入学建立健康档案。每年组织师生健康体检,将健康评价结果告知学生和家长。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管理机制。配合有关单位,开展传染病监测和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工作。提醒学生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机构接种常规疫苗和应急疫苗,儿童入学时查验预防接种证和接种记录。无集体性食物中毒和安全事故发生,无传染病暴发流行。积极预防控制营养不良、视力不良、肥胖、龋齿、贫血等学生常见疾病。

(四)健康素养。开设高质量的健康教育课程,每学期《体育与健康》等健康教育类课程中有6学时用于健康教育。采用规范的健康教育教材,教学过程中配合使用有针对性的课件和健康传播材料。授课教师定期接受健康教育技能培训。体育课课时应达到小学1-2年级每周4学时,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体育锻炼时间和运动负荷应达到《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WS/T101-1998)》要求。40%以上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良好以上等级,并逐年增长。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开展特定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养。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心理信箱、心理咨询等渠道的心理援助。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导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特定主题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中小学生在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等5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健康素养。主题活动可包括专题班会、主题讲座、健康咨询、健康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健康征文、健康绘画等形式。应配合使用健康教育材料。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具备基本的健康素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注意个人卫生。指甲清洁、饭前便后洗手、读写姿势正确、正确做眼保健操、早晚刷牙、睡眠充足、不吸烟、不饮酒。

(五)社会互动。定期召开健康教育主题家长会,为家长开设健康讲座,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健康教育活动,宣传健康促进学校理念,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家长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家校互动,开展家庭健康支持。如家庭饮食结构改善、家庭成员行为改善、家庭健身计划等。争取政府和社区支持,共享体育文化场地、设施等资源。学校周围环境清洁安静,有明显的交通提示。与社区联合开展健康相关活动,每年至少组织学生参加两次社区健康实践。

三、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动员阶段(2016年11月-12月)。教育局制定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实施方案,各学校按照统一部署,制定各自的实施方案,召开会议层层进行动员和部署。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1月-12月)。教育局选择部分学校作为创建健康促进校学校试点学校,重点进行工作指导,使其基本达到创建目标。各中小学校对照创建健康促进学校的标准进行自查,健全领导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基础建设,提高管理水平,全面开展创建工作。

第三阶段:自查整改阶段(2018年1月-3月)。各学校在全面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向区卫计局、教育局提出验收申请,区卫计局负责检查验收。

第四阶段:督导评估阶段(2018年4月-6月)。全面推进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按照分类标准进行效果评估,50%以上的中小学校完成创建任务,整体提升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为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教育局成立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教育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教育局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为各中小学校长。各学校要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校长要亲自负责,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逐级列出创建计划和时间表,制定创建方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完成创建工作任务。

(二)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卫生条件。各学校要加大对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的投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按标准配备体育设施,努力改善学校教室、宿舍、食堂、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厕所等重点部位的设施设备。

(三)加强督导检查,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长效机制。为使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区教育局将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作为考核评价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学校要对照标准,进一步规范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教学环境和生活设施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把创建活动扎扎实的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四)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知晓率。各学校要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校刊、黑板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等形式,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校和师生及学生家长的知晓率和参与意识。要配合新闻媒体加大对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的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西教发[2017] 3号

关于印发《西固区教育系统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区属各中小学、中心校:

为进一步做好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现将《西固区教育系统创建健康促进学校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总结 篇7

1 建立四项机制,形成长效工作基础

科学的运行机制,是形成平安校园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建院以来,通过多年不断探索,我们逐步建立了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内部保卫工作责任制、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和安全稳定一票否决制等四项机制。通过四项机制建设,变保卫处单打独斗为各单位积极参与,变少数人责任为全员责任,变重防范治理为教育、防范、管理、服务于一体,形成“点、线、面”联动的大平安工作格局。

1.1 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

是指在运行机制上我院要求“一把手”院长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同时,他的责任要逐级向下传递,形成学院内部各层级“一把手”领导负责制。学院规定,安全稳定工作必须列入各级党政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年度《工作要点》,纳入目标管理,将安全稳定和中心工作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定期召开全院安全稳定工作暨责任签状大会,分析形势,交流经验,明确责任,落实措施,推进工作。

1.2 内部保卫工作责任制

内部保卫是保平安的重要承载体,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后,我院将内部保卫工作的重心下移,形成二级单位内保工作责任制。学院保卫处主要抓好面上工作,在做好分类指导、督促检查的同时,年终要对各二级单位进行评价考核,从而使安全稳定工作渗透到各个部门。这是安全工作领导负责制的延伸和细化,从而形成学院安保工作全员有责,全员参与,点线面联动的工作格局。

1.3 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

为了推动和落实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避免在工作中一旦发生了安全责任事故,出现隐瞒不报,相互推诿,相互包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等现象,近几年,我们相继建立了安全形势通报制度,出台了安全考核工作规则,完善了问责办法和责任追究细则。通过对以上各项制度的落实,在安保工作各个环节中,我们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充分发挥了问责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有些人心有所忌,起到教育本人、警示他人的作用。

1.4 安全稳定一票否决制

业绩考核是风向标,具有导向作用,完善平安校园建设运行机制除了实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之外,必须实施安全稳定一票否决制。在业绩考核中纳入一票否决,在政策上产生导向作用,凡发生安全责任事故的应坚持在干部任用、评优晋级、职称评定等方面实施一票否决制,高调地宣示安全稳定工作的“高压线”的警示作用。

2 构筑四防体系,形成立体防范网络

安全稳定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我院的安全防范体系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2.1 制度防

制度完善是安全管理的根本保障。建院以来,我院各项规章制度先后进行了三轮修订和完善,最新的制度体系中院级制度共237项,其中涉及安全保卫、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方面的规章有50项,内容涵盖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安全教育、安全措施、经费保障、应急预案等等。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规范办学行为,规范管理行为,是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基础。

2.2 技术防

随着现代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安全自动化已成为安全保卫、综合管理、防灾、防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近几年,我院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建立了高清智能安防系统,过去的模拟摄像机逐步被现今的高清摄像机取代,实现了对校园各重点部位的动态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在重视投入,关注硬件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监控中心管理工作,做到监控中心每天24小时有专人值班,把学院监控管理中心逐渐发展成为校园“110”指挥中心,充分发挥校园“110”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帮助师生排忧解难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3 物质防

物质防是重要的辅助安全措施,小投入可以避免大损失。近几年,我院累计投入200多万元,设置了道路减速装置、标画了校园道路交通标线,重点部位安装了防盗门窗,学生公寓设置防攀爬设施,全部消防设施和器材做好定期检查保养,及时更换,消防通道、安全出口、河沟湖塘以及电力设置等危险区域全部设置了安全警示标志和标牌。

2.4 人员防

校园安全保卫工作重复性很强,日常管理中有大量基础性工作要做,任何一所高等院校仅靠保卫处现有正式在职在编人员去完成校园的安保工作都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为了确保校园稳定,我院的保卫队伍除了在职在编人员人外,每年还专门拔出一定费用聘请了一支具有一定素养的保安队伍,共同构成了学院人员防范网络,做到“三个24”管理(即24小时值班、24小时监控、24小时巡逻),保证了“三重”(即重大活动、重点时期、重点部位)防范工作及时到位。

3 做到四个保障,夯实平安校园基础

要提升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不仅在建章立制上、组织机构上、思想认识上等方面加强软件建设,在硬件建设上即经费保障也要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工作实力,提高工作效率。

3.1 机制保障

机制保障是根本,通过前述的四项机制建设,学院通过建章立制建立了安全稳定工作机制保障,并逐步形成了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长效机制。

3.2 思想保障

安全稳定工作关键在领导,核心在领导干部认识上。建院以来,院党政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两级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干部培训内容,做到逢会必讲。由于思想上高度重视,政策上积极引导,目前,学院各级领导都会按照每年初安全工作要求,定期深入一线,督促检查指导安全稳定工作。

3.3 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了平安校园创建及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院党委办,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定期开展工作研究,统一安排布置安稳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校园综合治理。学院设有保卫处,下设治安消防科、监控中心、保安中队等二级机构,形成日常管理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力量。另外,我们还组建了安全管理员网络、学生信息员队伍、有心理咨询中心等组织机构,形成平安创建工作的组织保证。

3.4 经费保障

为使安稳工作正常有序向前推进,学院每年在经费预算上提供了必要的人员经费、物防技防建设、宣传教育经费,在硬件建设上给予了重要保障。今年学院专门投入130万元对学生公寓监控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将原来的模拟摄像机全部置换成高清摄像机,并在学院主门安装了可由电脑自动控制的车辆设别管理系统。另外,学院近几年每年投入40余万元用于其他技防物防建设及设备设施维护保养,使校园各类安全管理和教育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4 形成四位一体,培育群防群治局面

多年来,学院始终把平安校园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努力把教育、管理、预防、服务四个方面的力量协调起来,共同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

4.1 教育

学院通过每年度的安全稳定工作会议,通过两级中心组学习,通过报告会、研讨会、主题班会、119系列宣传周以及院报、网站、广播、橱窗、展板等多种方式分层次组织学习、宣传宣讲安全稳定工作;通过将法制安全课列入教学计划,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广泛开展生动活泼的防火、防盗、防毒、防震、防传销、防诈骗、防安全事故的教育,提高师生防范意识;通过开展各种消防及疏散应急演练,并将应急演练常规化、常态化,提高师生的消防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

4.2 管理

学院坚持依法治校,努力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民主治校,严格执行职代会制度,积极实施党务公开、校务公开。学院的政保、治安、消防、交通、网络、信息、涉外、食品卫生、等安全稳定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负其责。严格实行门卫管理和校园巡逻制度,阻止社会闲杂人员和外来不明车辆进入校园,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

4.3 预防

通过征集职代会提案、建立学生信息员,设立了意见箱,公开领导信箱,实施了大学生人生导师计划等途径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关注热点,及时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类矛盾;通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防范因心理健康引发的意外事件;通过学工系统每周工作例会、内部网络、公寓看板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完善物防技防设施建设,预防和震慑校园犯罪;加强内部安全隐患排查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4 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完善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校区服务功能配套,切实解决师生关注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交通出行、就餐就医、社团活动等实际困难,从而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激发师生主人翁意识,提高对学院的认同感,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创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

“四项机制、四防体系、四个保障、四位一体”四个工作模式,构成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全新治安防控体系,为扎实推进平安校园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自建院以来连续校区无恶性刑事案件、无社会影响恶劣的治安事件、无严重社会影响的群体性案件、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学院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2011年5月被命名为“江苏省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叶昭英.浅谈高校保卫工作的创新[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2):58-61.

[2]董建党,孙卓辉.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中的辅导员作用发挥[J].科技信息,2010(1)492,444.

创建无烟校园 享受健康生活讲话 篇8

享受健康生活

各位老师、同学们:

每年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世界无烟日定为每年的5月31日,就是因为第二天是国际儿童节,希望下一代免受烟草危害。

吸烟有害健康,全球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中国每天有2000人因吸烟而致病死亡。吸烟也是引发火灾的重要原因,因吸烟造成巨额财产损失、夺去宝贵生命的事例频频发生,造成了无数的悲剧。

烟草对青少年的危害巨大,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生理系统、器官都尚未成熟,对外界环境有害因素的抵抗力弱,易于吸收毒物,影响身体的正常生长;青少年吸烟可直接导致听力下降,损害大脑,使思维变得迟钝,记忆力减退,影响学习。

为响应我县卫生县城创建,树立和展现我校师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养成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创造文明、洁净、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此全校师生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从自身做起,自觉拒绝烟草,主动控烟,远离香烟,营造不吸烟的育人环境,养成良好的健康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

二、从现在做起,打造无烟校园。全体师生要自觉遵守校内任何时间、地点禁止吸烟的规定,不吸烟并要劝阻他人不吸烟。全力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学校也会用严格的制度推进本次控烟活动。

三、从家庭做起,争做控烟宣传员,积极响应社会控烟的号召,主动向家人、亲友宣传吸烟的危害,劝说吸烟的人少吸烟或力争戒烟。使每一位身边的人都拥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老师们、同学们,健康是家庭的最大幸福,健康是送给朋友最好的礼物,为了我们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为了创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氛围,开创健康向上的美好未来,让我们从今天做起,拒绝吸烟,拒吸“二手烟”,让我们用坚强的毅力,自觉地投身到“无烟”活动中去,让我们一起努力,倡导文明,共创一个没有烟草危害的清新的和谐校园,为构建和谐文明校园贡献力量。

创建健康校园工作总结 篇9

[摘要] 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行,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关心、了解贫困生,分析并掌握其心理特点,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对创建和谐校园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矫正机制研究

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据调查得出,贫困生存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以及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希望通过经济资助、精神关怀、心理防御、自我调适等矫正机制使他们能消除自卑、增强自信,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仍然存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7年全国范围的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并轨”,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随着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成逐年上升之势。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的社会问题。据2007年统计,燕山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5316人,占学生总数的29.16%。其中一般困难生人数995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的18.72%;困难学生人数2409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45.32%;特殊困难学生人数1799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33.84%;临时困难学生人数113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2.13%。通过对燕山大学不同层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除了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帮助外,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显得更为重要。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表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政治上趋于成熟理性,其主流是积极、健康、进步的,但是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大学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已经使他们的价值观念......(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开发主管孙美丽2004年8月4日透露,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而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大体上,因家庭收入少,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可以界定为贫困生。这是个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和高等院校各方面的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救助的同时,还要考虑对他们进行“精神扶贫”。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的来看,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的意志力,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认真勤奋,生活简朴,作风朴实,为人诚恳等。但就某些个体来说,也存在不少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精神贫困”。

(二)贫困大学生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有自尊感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自尊感过强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自卑心和自尊感是贫困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贫困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在做奖助贷工作过程中一位同学说他在大学虽然生活得很艰难,但一直没有申请助学金,也没有不想要求困难补助,不是因为他爱慕虚荣,而是不愿看到作为贫困生公布后,别人或鄙夷或同情的目光。他相信依靠自己也照样能够活下去,这几年打工吃了很多苦,但活得有价值有自尊。又如,另一位贫困生,当其他老师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时问到其家庭经济情况时,该同学拒绝回答,并表现出明显的敌意。从这些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贫困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心里的积郁和苦闷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释放,心理问题越积越多,以至于到了无法摆脱的地步。

2.学习、交往上的挫折感

以前把高考作为唯一目标,周围一片黑暗,自己只朝着不远处的一盏明灯前进。入大学后,天亮了,四周的一切都清晰了,贫困大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生活不宽绰的他们,与人交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底气不足的他们对别人都忍让、谨小慎微。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会使他们不断遇到挫折,较差的人际关系使他们陷入了苦闷、焦虑与孤独中,有时形成孤芳自赏的状态,贫困的“小刺猬”迷失方向。在别人眼里就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的。只不过,他们希望与人平等的交往,而不是被人特殊对待,即使是善意的关照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些贫困男生,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日常消费与开支中,就像社会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男女交往中更应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实际上他们又没有这种能力,因为怕别人说他“小气”,嘲笑和轻视他,便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索性有意躲着别人,行单影孤。

3.面对竞争时的焦虑心理

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是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同时他们每年还要应付对贫困生来说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加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剧烈,一些社会的不公平导致了贫困生发展机遇的不平等性,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这样容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的持续焦虑心理。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无法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4.偏执心理。由于贫困带来的挫折感,使贫困生对他人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同学和老师只看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错误认知,使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狭隘心理,遇事不理智。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贫困生本身思想方面

目前这几所高校部分贫困生存在不良思想状况,一部分高校贫困生不能正确地面对生活的艰辛,有些同学内心虚伪,虚荣心强,自身存在一定的自闭心态,不敢坦开心扉与别人交流,深深陷入强烈的自卑情绪中等等。个别学生无节制开销并不应是一个贫困生该有的行为。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阶层分化造成贫困生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造成贫富分化。贫困生一般都来自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贫困家庭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而进入大学后又要交纳数额不菲的学费、住宿费、书费等,这无疑加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就业问题

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2.不良的社会风气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社会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势利和虚伪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这种心理与他们贫困现实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心理困扰加剧,产生更为强烈的自卑感和焦虑感。

3.社会上一些资助活动开展不当,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贫困生各种资助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教育滞后或方法不当等原因,使一些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的同时,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三)学校教育方面

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贫与富的反差、先进与落后的反差、素质高低的反差等却突然变得明显起来。在这种反差较大的环境中,尽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等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环境中遭遇困惑。如果大学校园中缺乏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荣耀的良好学风的话,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穿着上的落伍、素质上的偏颇而滋生多种不健康心理

另外,为了让高校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学校、社会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长期以来,学校往往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担作为助困工作的全部来抓,忽视了他们身上正在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忽视了助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共建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境贫寒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家庭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才智进入高校,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本身就不容易,高校应该给与这类学生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的条件。从实践上来看,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路,必须坚持物质帮助与精神关心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我调适相结合的道路。因此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预防相结合1.物质帮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精神关心、心理引导的前提与基础。但在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中,千万不能忽视他们心理的感受,要充分尊重贫困生的尊严与人格,更不能让他们感到物质支持是别人的施舍,在得到物质支持的同时丢掉了个人的尊严。所以,在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的时候,要切实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感受,要让他们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在完善对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扶助,必须使他们从心理上彻底改变以往的自卑、抑郁等不健康的状态,以走上自强不息的光辉之路。只有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贫困生自我的心理调适

(1)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的自我一个人对自己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面对,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这其中就包括个人的贫穷境遇。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安与痛苦。贫困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树立与自己相符的理想,而不至于产生愤世嫉俗的念头。

(2)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贫困生,不管别人给他提供多少帮助,成功永远都只是建立在自己的辛苦劳动之上,不要奢望别人能替代自己。其实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不能正确面对贫穷,不付出努力改变贫穷。只有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贫穷状况,真正培养起自立自强的精神,立志成才。贫困生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以消除心理上的抑郁与忧虑。积极参加工作可以使自己发觉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建立自信心。另外,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更多地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减少以往由于自卑而带来的封闭,让自己更开朗。

(3)学会感恩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是依靠各类资助,当他们成长后,他们应该学会感恩。学校应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受助者助人”和“爱心传递”等实践活动,倡导贫困生在受到社会、他人资助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并让他们在各种助人活动中体验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学校角度来说,通常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当今世界,由于受到太多的诱惑,人们往往难以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应该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贫困是现实,但如果能正确看待人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就能扬起生活风帆,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赢得社会的赞誉与尊重,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至于陷入“人穷志短”的困境中。价值观集中体现在诚信上,有时在贫困生的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现象,如因诚信缺失不按期还贷等。因此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已变得及其重要,学校应鼓励贫困生培养诚信品质。

(2)学校要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和岗位,要通过教育引导他们走出“等、靠、要”的习惯思维模式,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穷,不努力去改变贫穷,只要自己艰苦奋斗,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改变自己的状况,拥有美好的明天。

(3)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校园氛围

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在校园内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贫困生的人格,努力营造充满爱心的和尊重的社会支持氛围。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心和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学校要关心学生心理问题,切实使他们感到他们没有被遗忘被抛弃,而是一直享受着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学会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引导。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各种因素共同孕育而成的,同学之间的相互暗示、感染、模仿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贫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意义的词语,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种比较。在解决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提倡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校园里营造鄙弃奢侈、崇尚俭朴的舆论环境,以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觉和自卑意识。增强贫困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律能力,以大学生身份角色为核心,整合性别角色、地缘角色等其它各种社会角色,确定个人的消费追求及消费行为规范,进而引导个人的消费实践。

以上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的目的就是让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尽情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创造灿烂辉煌的人生。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工作都会对贫困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心理咨询、救治,而是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包括生活救助、校园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性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光兴1 学校心理学[M]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张兰君1 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J ]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3)1

[3]程林森1 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 ]1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 ,(4)1

[4]牟艳娟1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1 广西社会科学,2004 ,(3)1

[5]龙晓东.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3(4).[6]夏金元,梁军萍.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创新助困工作.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王艳,梁仕新.浅谈高校贫困生现状及资助机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1.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杨志恒:《大学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3期。

3.魏伟:《贫困生特征与解困工作》,《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4.许科红:《高校特困生心理困扰的研究》,《青年研究》1999年第10期。

5.谢振安:《特困生抗挫行为的调查分析》,《辽宁高教研究》1998年第2期。

6.孤草:《逆境心理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李福宝、丁桂兰:《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浅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黄石)2005.2

8.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5.1

9.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唐山)2004.6

10.马旭:《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初探》《绥化学院学报》

11.刘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南宁)2005.6

12.余高:《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教育对策》,《鄂州大学学报》2005.4

13.蒋艳菊、李工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沪)2005.3

14.晓荣:《大学生心理自卑及调试》,《集宁市转学报》2005.6

15.任俊、陈小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生活因素探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6.秦启根、王新法:《贫困优秀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沪)2004.6

17.辛勇:《大学贫困新生热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4.1

上一篇:思绪的那头作文下一篇:后勤服务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