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

2024-06-16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共9篇)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 篇1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是以子宫脱垂, 阴道前后壁、膀胱、直肠膨出等为特征的一组妇科疾病, 多发于老年妇女,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2011年8月~2012年12月本科对10例盆腔器官脱垂Ⅲ~Ⅳ度患者实施阴道全封闭术 (子宫或宫颈存在者同时切除) , 现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8月~2012年12月10例患者均以外阴肿物脱出, 行走不便为主诉入院。诊断标准:根据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七版《妇产科学》盆腔器官脱垂分度 (POP ̄Q分类法) 。年龄61~79 (平均71) 岁, 丧偶6例, 绝经年限8~31 (平均20.1) 年, 阴道顺产次数3~8 (平均4.6) 次。POP ̄Q分类Ⅲ度3例, Ⅳ度4例, 均有子宫脱垂。子宫切除术后阴道前后壁脱垂Ⅲ度2例 (腹式子宫次全切除1例, 腹式子宫全切除1例) , 阴式全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后8年复发阴道后壁脱垂伴直肠膨出1例。会阴陈旧Ⅱ度裂伤6例, 阴道壁溃疡4例, 宫颈溃疡1例, 张力性尿失禁2例, 尿不净1例。前使用过子宫托2例。10例患者均有多种合并症, 其中高血压病7例, 糖尿病4例, 混合型高脂血症6例, 冠心病3例, 病态窦房综合症1例, 健忘症1例, 甲减1例, 甲亢型心脏病1例, 慢性支气管炎2例, 肺气肿1例, 尿路感染1例。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体检及辅助检查, 宫颈存在者常规宫颈TCT检查, 积极治疗合并症。患者术前1~2周阴道壁涂抹雌三醇软膏 (商品名:欧维婷) , 术前3d 0.5%碘伏消毒阴道, 术前1d肠道清洁准备。1例病态窦房综合症患者术前安装临时起搏器。

1.2.2 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

1.2.3 手术方法

取膀胱截石位, 常规消毒后, 膀胱置入双腔导尿管, 子宫或单纯宫颈存在者先行阴式子宫全切或宫颈切除。此后所有病例阴道各壁注射"肾上腺素"或"宫缩素"稀释液, 从处女环残迹内侧缘环形切开阴道壁全层, 向上分离阴道前后、侧壁至顶端, 切除全部阴道壁。若有尿失禁者, 4号丝线“U”字缝合尿道两旁韧带, 0/2可吸收线从顶端至下端荷包缝合膀胱与直肠筋膜达阴道口, 再从上至下间断缝合阴道口边缘, 封闭阴道腔。合并会阴陈旧裂伤者行修补重建。

2 结果

手术历时50~110 (平均86) min, 术中出血50~350 (平均183) ml, 渗血多者接近阴道口间隙置入橡皮引流片, 术后24~48h取出, 术毕常规肛查未发现异常。围术期至术后常规预防感染共48 h, 术后留置尿管2~7 (平均4.8) d, 9例停尿管后排尿通畅, 残余尿监测正常范围, 1例术后3天停尿管排尿不畅, 再次置入尿管4天后停管测残余尿15ml。术后6~8 (平均6.8) d出院。病理检查报告:阴道壁慢性炎症10例, 伴角化不良5例;宫颈慢性炎症8例, 伴糜烂、坏死、腺体鳞化5例;宫内膜均萎缩7例。术后随访3~18个月, 大小便通畅, 外阴尿道口下方至会阴体上方组织内陷, 愈合好, 阴道腔消失, 无肿物膨出, 无溢液、流脓。尿失禁及尿不净症状缓解, 生活质量改善。2例偶感下腹抽搐痛但能够承受。

3 讨论

盆腔器官脱垂是由盆底缺陷或盆底支持组织薄略, 进而盆腔脏器移位, 连锁引发其他盆腔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异常。随着人口老龄化, 老年女性发生盆底障碍性疾病越来越多。该病在绝经后妇女中发病率高达50%, 尤其农村妇女多胎多产, 加上生活条件差, 超负荷的重体力劳动, 使得盆腔脏器脱垂的发病率高于城市。盆腔器官脱垂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长期使用子宫托保守治疗不方便, 容易导致局部感染、阴道组织溃疡。传统的阴式子宫切除、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 国内外资料显示复发率达33%~45%[1]。近年经阴道置入网片修补降低了脱垂的复发率, 但其费用高使得农村患者难以接受, 另网片暴露、侵蚀、感染、疼痛、排尿等问题带来了负面影响。本组病例平均年龄71岁, 其外貌显得比城市同龄人苍老, 且内科合并症多, 寻求一种有效、便捷、经济、复发率低的治疗方法是本组治疗的目的。

阴道封闭术作为一种古老且传统的术式, 临床应用至今已逾百年。它起源于欧洲, 1823年Gera ̄din首次提出阴道闭合术设想, Le Fort首次实施该手术, 形成经典的部分阴道闭合术, 也称Le Fort手术。1925年Dujarier和Larget在Le Fort手术的基础上完成阴道全闭合术[3]。阴道全封闭术有着成功率高 (90~100%) , 并发症发生率低, 手术时间短, 术后康复快等优点。本组10例患者中丧偶6例, 另4例已多年无性生活需求。3例既往子宫已切除, 其中一例8年前传统阴道修补手术后复发。所有病例经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后选择阴道全封闭术, 手术时间平均86 min, 出血量平均183ml。术后伤口愈合满意, 与术前局部应用雌三醇软膏, 增加阴道黏膜厚度、弹性及抵抗力, 便于阴道黏膜全层分离有关[2]。术后平均6.8d出院, 随访3~18个月, 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大小便正常。封闭术本身即可达到修补膀胱直肠膨出的效果, 又能缓解大部分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术前的排尿困难和残余尿, 缓解率在36~89%之间[3]。

盆腔器官脱垂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年龄、症状轻重、身体条件、经济状态、医疗技术水平而选择, 强调治疗的个体化、人性化及知情选择。阴道封闭术治疗老年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主客观成功率高, 对年老体弱、无阴道性功能要求、不能耐受盆底重建手术的患者是一种安全、简便、经济、出血少、创伤小、疗效持久和满意度高的良好术式, 在老年重度盆底器官脱垂患者中的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当然, 本组治疗例数少, 随访时间不长, 其远期确切疗效还在观察随访中。

参考文献

[1]孙秀丽, 王建六.应用网片盆底重建手术术后感染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 (6) :426-428.

[2]陈玉清, 裴慧慧, 常亚杰, 等.保留子宫Prolift全盆底重建术与传统手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2, 28 (7) :513-516.

[3]朱馥丽, 韩劲松.阴道封闭/半封闭手术的术前必要检查和评估[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1, 20 (7) :518-521.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 篇2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便秘

【中国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55-01

便秘是由多种疾病病例引发的复杂性临床症状,便秘不仅会使患者肠道对营养的吸收及食欲降低,还可加重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结肠癌[1]。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又称盆底缺陷,常发病于中老年女性[2],由其引发的便秘发病率较高,而且还会并发烦躁、失眠、口臭、肛门疼痛、会阴部坠胀等一系列的亚健康症状,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我院从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共对11例成年女性患者实施了手术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成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患者11例,患者年龄33至78岁,平均54.86岁,病程均超过一年,主述症状为排便困难。11例患者均有直肠前突表现,其中8例同时存在直肠粘膜内套叠、3例合并1至2度直肠粘膜脱垂、4例盆底肌存在失弛缓综合征。所有患者均经反复体检、钡灌肠或结肠镜排粪造影确诊,并排除结肠慢传输及IBS型便秘。

1.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经肛直肠前突修补、经阴道桥式直肠前突修补术 、 STARR手术(即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经肛门吻合器部分直肠切除术)、多点错位结扎直肠粘膜内脱垂术等手术方式,所有患者视手术需要及个体状况采用硬膜外低位麻醉或腰麻。

1.2.1 经肛直肠前突修补术

在患者直肠前壁齿线的上方0.5厘米位置做一长5至6厘米的纵行切口,深度直达黏膜下层,使直肠阴道隔显露出来,然后沿黏膜下层将黏膜瓣向两侧游离,游离宽度依据前宽度约为1至2厘米。在黏膜游离时,用食指插入阴道进行压迫止血和引导,用2-0肠线在食指的引导下将两侧肛提肌边缘间断缝合4至6针,以达到将直肠下端阴道隔膜薄弱区良好修补的目的,并且缝合时注意避免将阴道后壁粘膜刺破,避免感染及直肠阴道瘘的并发。黏膜伤口实施连续或间断缝合,若患者黏膜出现松弛可在缝合前实施适当的修剪。

1.2.2经阴道桥式修补术

对直肠前突患者采用阴道桥式修补术实施治疗,用电刀在阴道后壁黏膜实施宽2厘米的纵行电切,上至穹窿顶端1.5厘米處,下至阴道外口1厘米左右,使之形成桥状,并向两侧实施分离,使肛提肌充分暴露,最后将两侧黏膜缝合,缝合中将电烫部位包埋。

1.2.3 STARR手术法

先用扩肛器实施扩肛,将扩肛器经肛门置入并实施缝合固定,在直肠齿线上方大约5至6厘米的层面处即直肠前突上部的黏膜下层做一半荷包,并同样在齿线上方大约4至5厘米的层面以及2至3厘米的层面分别做半荷包。从肛门镜外侧将挡板(压舌板)紧贴直肠后壁插入并将直肠后壁挡住,然后将吻合器置入,将以上三根荷包线从侧孔引出然后拉紧,将吻合器启动切除直肠前壁黏膜并实施吻合。同样方法再在直肠后壁黏膜下层做3层半荷包,同法切除直肠前壁黏膜并实施吻合,然后仔细检查吻合口,发现活动性出血点时采用可吸收线实施8字缝扎止血,必要时将两个吻合口连接处地黏膜隆起剪除,最后检查吻合口是否有狭窄现象,手术结束后将明胶海绵置入。

1.2.4 多点错位结扎直肠粘膜内脱垂术

对合并存在直肠黏膜脱垂的患者采用多点错位结扎术实施治疗,在距离前突疝环外缘约0.15厘米出实施进针间距约0.13厘米的荷包缝合,缝合采用1-0肠线且在包埋前先将前突黏膜上皮用电刀破坏,包埋中将荷包圈内的肌层及黏膜包埋在阴道黏膜下,再行两次8字状缝合实施加固。对于合并直肠粘膜内套叠治疗中应采用黏膜自上而下的多点错位结扎并注意不宜将一次结扎的残端保留过大。

1.2.5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实施24小时的持续导尿,并在阴道内留置12至24小时的碘仿纱条,禁止性生活6周,日常活动时尽可能将双膝并拢。

1.3 疗效判断

症状消失或改善显著为痊愈;症状改善明显为显效;症不存在明显改善或未改善为无效。

2 结果

11例患者均未出现感染状况和异物排斥反应,1例出现肛门坠胀经保守治疗缓解,便秘治疗结果中痊愈者6例、显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9例,有效率达81.82%,见表1。

3 讨论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前盆腔器官脱垂;中盆腔阴道壁膨出及疼痛、子宫脱垂;后盆腔直肠前突、脱垂、肛门坠胀、排便功能障碍等,主要是盆底支持组织的松弛,还涉及到消化、生殖、泌尿系统的组织结构异变,此类疾病病变往往不具有单一性,如阴道后壁脱垂可能会合并直肠粘膜脱垂、直肠前突可能会合并阴道后壁脱垂等。

由其引发的便秘发病率较其它因素所致的便秘发病率高,症状也比较严重,但目前尚欠缺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所致便秘的诊治规范,在临床诊治中应对患者的病史进行详细的了解问询并作系统全面的检查,充分考虑整体盆底功能并实施综合治疗,因此,在手术治疗中要综合考虑患者是否存在各类合并症状并做适当处理。

由于目前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尤其是顽固性慢性便秘的研究尚不完全,对其认识以前盆腔及中盆腔的诊治为主,欠缺对后盆腔肛肠部位深入性研究,以至于部分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要达到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便秘的有效治疗必须加大对其治病诱因的研究深度和力度,并在实施治疗时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参考文献

[1]任汉阳.便秘和衰老相关性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5):84-86.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所收治的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患者79例,年龄为63~81岁,平均 (70.2±5.3) 岁;产次为1~7次,平均3.2次。全部病例中单纯子宫脱垂者19例,单纯阴道前后壁膨出者12例,子宫脱垂同时并发阴道前后壁膨出55例,合并陈旧性会阴裂伤者17例,合并压力性尿失禁19例。全部病例依据患者本人及家属的意愿选择治疗方式,治疗组50例,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孕次以及合并疾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全盆底重建术

予治疗组患者术前阴道冲洗、消毒、肠道准备、灌肠与留置导尿等,然后予联合阻滞或是全身麻醉,取截石位 (屈腿与身体呈90°直角,以充分露出闭孔) ,开始手术,在膀胱宫颈附着处远端1 cm处施纵行切开阴道前壁直达尿道下横沟处,分别向两侧分离阴道膀胱间隙到闭孔,以完全暴露闭孔。取穿刺点约于尿道口上2 cm与会阴纵褶外1 cm的交汇处为第一点,第二点则取第一点下2 cm、外1 cm处。然后注入止血水于阴道后壁,行纵向切开,自近端到阴道断端外1 cm,远端到距会阴后联合1 cm。而后分离阴道直肠间隙,从侧方到坐骨棘韧带,再分离阴道断端黏膜下间隙,后从各处穿刺点 (6处) 自外向内施穿刺,引入导管、导线,拉出网片两翼,使网片行于阴道黏膜下,依据具体情况调节补片 (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所生产的) 的松紧度。

1.2.2 非手术治疗

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盆底肌肉训练、予子宫托、电磁神经刺激疗法等。平日保证摄入足够水量,有正确排尿习惯;饮食上增加水和纤维素摄入;排便时不可过度用力;防止过多负重和用力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长达12个月的随访发现,治疗组全部病例达到治愈标准,治愈率达100%;未见复发。对照组29例治愈7例,治愈率为24%,有9例复发。两组患者在疗效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目前,盆底损伤与盆底功能退化所导致的盆腔脏器脱垂以及压力性尿失禁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这严重影响了中老年女性的健康与生活质量,因此很多妇科学者专家也正不断探讨更加有效适宜的治疗与诊断方法[2]。我国针对PFD的研究刚刚起步,发展却较为迅速,于2005年成立了全国女性盆底学组并定期召开学术交流会议进行新理念的宣传[3],以便于推广新的诊治方法。近些年来,相关手术治疗方法也正在不断得到发展改进,新的术式的出现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曙光。我院开展的临床观察发现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的疗效十分显著,值得在临床加以推广。这种新的手术方法能够通过进行重建盆底解剖结构,以改善盆底的功能,大大降低了术后复发概率。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老年女性患者,在手术前后应加服雌激素或类雌激素样作用的药物。非手术治疗方法能够实现预防盆腔器官脱垂加重,缓解症状,增加盆底肌肉的强度、耐力以及支持力,可延缓或避免手术干预时间的目的,但较易复发。因此临床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提倡手术治疗。总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尚属一个崭新领域,仍需不断探索,因此提高广大医护工作者对于本病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治疗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我院外科收治的79例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治疗组50例, 应用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对照组29例, 采取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间疗效差异,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故具有可比性。结果 治疗组经全盆底重建术后未见复发;对照组9例复发。结论 治疗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应用采用补片的全盆底重建术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临床上值得推广。

关键词:老年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全盆底重建术

参考文献

[1]温春燕, 焦鲁霞.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 33 (1) :112.

[2]廖镜芳, 周冬梅, 钟东彩.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解剖学研究, 2010, 32 (2) :130.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 篇4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电刺激;生物反馈

1 资料来源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进行盆底功能康复治疗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70例为实验组。年龄在25~80岁,以围绝经期女性居多;症状包括各种尿失禁37例,盆腔脏器脱垂包括单纯的子宫脱垂及伴/或不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26例,便秘3例,慢性会阴疼痛4例,其中急迫性尿失禁者多伴小腹坠胀,部分尿失禁患者妇检发现子宫颈在坐骨棘下;盆腔脏器脱垂者多伴有慢性腰骶或/和盆腔疼痛,其中4例合并尿潴留,12例合并便秘;7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症状最多的是性欲减退,其次是性高潮延迟或/和无性高潮。

2 方法

2.1 实验组 利用法国PHENIX U4盆底康复治疗仪,根据不同年龄、症状、体征、电生理检测指标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选择不同的程序(即不同的电刺激参数和生物反馈波形。电刺激参数包括:电流类型、波形、频率、脉宽、强度、时间等)、疗程和康复锻炼等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部分病人配用盆底康复器锻炼。

2.2 对照组 指导其运用kegel锻炼法。

3 结果

3.1 尿失禁

尿失禁的电生理特性:肌纤维Ⅰ类肌力为0,肌纤维Ⅱ类肌力为0,肌疲劳度可为0%~-6%,肌电位为5~20uV。

其中1例混合性尿失禁患者行盆底网片悬吊术后,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其症状虽有好转,但并未完全消失。

3.2 盆腔脏器脱垂

脏器脱垂的电生理特性:肌纤维Ⅰ类肌力为0,肌纤维Ⅱ类肌力为0,肌疲劳度可为0%~-9%,肌电位为<8uV。由于肌电位恢复较慢,病人很难坚持做第3、4疗程的治疗,影响了治愈率。

3.3 慢性会阴疼痛

4例慢性会阴疼痛患者选择经皮促进内啡肽分泌和盆底康复治疗后症状全部消失。

3.4 性功能障碍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和指导,性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4 结论

4.1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围绝经期妇女,其临床表现复杂,涉及泌尿、生殖和消化系统。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且年龄偏小,多表现为性欲降低、性高潮延迟或无性高潮;尿失禁次之,年龄大者(>45周岁)以混合性尿失禁居多;盆腔脏器脱垂以阴道壁膨出居多且有部分伴发子宫脱垂,单纯子宫脱垂只占1/4,多伴有下腹坠胀、腰骶疼痛,部分伴有尿潴留和便秘等症状;慢性盆腔疼痛多伴随脏器脱垂而存在;慢性会阴痛一般是由会阴切口愈合不良造成。

4.2 症状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共同的电生理特性是肌力为0。

4.3 治疗效果以压力性尿失禁显效最快,子宫中度脱垂显效最慢;年龄较轻者,电生理功能恢复较快。

4.4 混合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者,需进行第二或第三个疗程。

4.5 自己进行规律而有效的盆底肌锻炼是治疗和巩固疗效的必要手段。

4.6 在场景反射未建立之前限制重体力活动,疗效较快。

5 讨论

盆底功能分基础的盆底电生理功能和压力控尿功能、张力支持功能、生殖与性功能。盆底组织损伤发生的过程:各种诱因如妊娠、分娩、肥胖、盆腹手术等均可导致盆底肌肉细胞的损伤,在诱因持续存在的过程中,受损细胞出现生物化学变化——细胞电生理特性改变——组织生物力学变化——盆腹动力学出现变化——盆腔脏器出现病理解剖变化——影响机体生理功能——临床出现一系列症状。[1]由此看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病缓慢,在出现压力控尿功能障碍症状漏尿、张力支持功能障碍症状脏器脱垂、生殖与性功能障碍性冷淡等之前,盆底电生理功能已经发生相应功能障碍变化。因此盆底电生理检查能及时发现盆底组织的损伤,对盆底进行电生理治疗可以预防和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及发展[2]。而对已经出现临床症状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盆底肌的功能锻炼是恢复盆底功能、巩固疗效的必要措施。

因此利用生物反饋,可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组.子宫妇女盆底功能障碍防治项目培训教材[Z].2009:16.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 篇5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是由于年龄、激素、分娩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女性盆底筋膜韧带损伤、盆底肌薄弱、结构异常、功能减退的一类疾病, 主要表现为盆腔器官脱垂 (POP) 和压力性尿失禁 (SUI) , 其发病多见于老年女性, 给老年女性带来严重困扰[1,2]。超声检查具有无创无放射、可重复、医疗花费少等优点, 在临床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目前, 发达国家已将超声检查用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中, 而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3,4]。本院使用经会阴三维超声对老年女性盆底进行形态观察和诊断,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4年3月在本院就诊的已绝经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患者80例, 根据国际控尿学会 (ICS) 的规定, 将80例PFD患者分为尿失禁组48例和器官脱垂组32例。尿失禁组患者在用力咳嗽等情况下可有尿液流出, 而器官脱垂组患者POP定量分度法 (POP-Q) 评估均在Ⅱ度以上。尿失禁组患者年龄60~75岁, 平均 (65.7±5.0) 岁, 产次1~5次, 平均 (2.5±0.5) 次;器官脱垂组患者年龄60~75岁, 平均 (65.0±4.5) 岁, 产次1~5次, 平均 (2.2±0.1) 次。选取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女性患者40例, 患者年龄60~75岁, 平均 (65.9±5.1) 岁, 产次1~5次, 平均 (2.3±0.4) 次。对照组中健康体检者进3个月内无激素使用史, 且无尿失禁、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严重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 且盆脏器官脱垂分度均为Stage 0。三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检查前排空膀胱、直肠, 采取仰卧截石位。使用IU-22彩色超声诊断仪、腹部容积探头, 且探头佩戴消毒薄膜手套。将中轴放置在尿道外口和阴道口之间, 以或得正中矢状位图像, 可包括膀胱尿道、肛门直肠连结及耻骨联合等。之后行容积扫描, 扫描横轴位耻骨联合中线、纵轴以经耻骨联合下缘并与之垂直线, 建立坐标系, 根据患者调整选择框, 对包括耻骨联合、尿道、阴道、直肠、肛管等进行扫描。采集患者不同状态下的信息, 并进行三维重建和图像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并记录盆底在不同状态下 (静息、Valsava动作和缩肛) 的形态学变化和相关参数: (1) 肛提肌裂孔前后径 (M) ; (2) 肛提肌裂孔横径 (N) ; (3) 耻骨内脏肌厚度 (C) ; (4) 肛提肌裂孔容积 (A) ; (5) 肛提肌左右支的夹角 (γ) 。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状态下检查结果的比较

Valsalva状态下, 尿失禁组、器官脱垂组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缩肛状态下, 器官脱垂组M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静息状态下, 尿失禁组、器官脱垂组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Valsalva状态下, 尿失禁组、器官脱垂组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缩肛状态下, 器官脱垂组A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3。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老年女性盆底形态学观察

本研究所有对象容积扫描所得数据经图像处理后得到图像。

2.2.1 健康老年女性盆底扫描图像

健康老年女性三维图像从腹侧到背侧以此为肛提肌、尿道、阴道和直肠: (1) 肛提肌高回声, 呈带状且左右对称, 而肛提肌裂孔多表现为菱形。 (2) 尿道横切面为环状低回声。 (3) 阴道前后壁贴合在一起而呈现低回声, 中央有高回声, 可能是气体所致。 (4) 直肠横断面为圆形, 肌层为低回声而黏膜表现为高回声。

2.2.2 PFD老年女性盆底扫描图像

(1) 静息状态时, 阴道呈“蝶形”且闭合良好, 肛提肌清晰可辨且呈连续性, 两侧对称性好, 回声均匀致密。 (2) Vasaval动作时, 肛提肌裂孔增大, 阴道闭合好且规则、对称, 肛提肌变薄。 (3) 缩肛时, 肛提肌裂孔缩小, 结构紧凑, 肛提肌明显增厚。

2.2.3 压力性尿失禁老年女性盆底扫描图像

(1) 静息状态时, 阴道“蝴蝶”形态消失, 阴道腔不能完全闭合, 两侧不对称, 周围围绕的结缔组织疏松, 回声不均匀。肛提肌肌肉组织回声欠均匀, 两侧支不对称。 (2) Vasaval动作时, 肛提肌裂孔略增入, 阴道腔增入、形态不规则, 不对称。肛提肌无明显变薄, 回声不均匀, 两侧支不对称。 (3) 缩肛时, 肛提肌裂孔缩小, 阴道腔仍不能闭合, 肛提肌增厚不明显。

2.2.4 子宫脱垂老年女性盆底扫描图像

(1) 静息状态:阴道未完全闭合, 回声不均匀, 图像显示肛提肌两侧支不对称。 (2) Vasaval动作时, 肛提肌裂孔和阴道腔不规则增大, 肛提肌侧支肌层变薄, 可见脱垂到阴道的子宫回声。 (3) 缩肛动作时, 肛提肌裂孔和阴道腔缩小, 但闭合不完全且不对称, 无脱垂物;肛提肌两侧支肌层变厚。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PFD) 是中老年妇女多发的疾病之一, 且近年来发病率正逐渐增加, 已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治疗。PFD的发病原因复杂, 可能和盆底肌肉松弛, 筋膜损伤, 甚至断裂等原因有关, 并导致盆底结构缺陷和功能异常[5]。目前, 临床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 以弥补解剖几个的缺陷, 并尽可能恢复功能。传统的实验室检查及物理检查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PDF, 从而造成手术治疗后再次手术率高, 因此, 寻找一种能有效发现以盆底形态异常和功能障碍的诊断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6]。近些年来, 影像学对女性肛提肌的研究有所进展, 其在盆底肌肉中起着支持作用, 肛提肌的功能异常是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Weinstein等[7]采用三维超声检测耻骨内脏肌, 研究发现采用三维超声观察肛提肌裂孔和耻骨直肠肌功能效果较好, 重复性高, 变异系数低。而在Shobeiri等[8]的研究中, 通过阴道内超声探头对未孕健康女性进行三维超声成像比与新鲜尸体标本解剖结构对比发现阴道三维超声扫描女性盆底结构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尿失禁是PFD的常见类型之一, 也是中老年女性的高发病, 其发病率可达52%左右, 其中又以压力性尿失禁较为常见, 占所有尿失禁患者的六成左右。压力性尿失禁又能分为3种类型, 其中Ⅰ、Ⅱ类多存在解剖结构的异常, 且临床以这两种类型最为多见。Ⅲ型压力型尿失禁多是尿道内括约肌缺血造成的[9,10,11]。健康女性尿道括约肌关闭功能以及腹部压力经耻骨膀胱筋膜、阴道前壁向膀胱颈和后尿道传递, 并能够盆底肌的收缩来增加尿道关闭压力, 最终维持女性控尿。随着年龄增加, 女性患者盆底的支持结构退化, 包括尿道括约肌功能异常, 而绝经后随着雌激素水平改变, 盆底肌群和韧带功能下降更为明显, 并可最终导致尿失禁, 研究显示:尿失禁的发病率岁年龄的增高而增高, 且多集中在绝经后[12,13,14]。赵颖等[15]的研究发现, 妊娠、分娩和衰老以是引起尿失禁乃至盆腔气管拖垂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发现, 耻骨直肠收缩肌松弛造成尿道内压力降低;而肛提肌裂孔大小可反映肛提肌的生物功能。Valsalva状态下, 尿失禁组、器官脱垂组M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缩肛状态下, 器官脱垂组M明显高于对照组;静息状态下, 尿失禁组、器官脱垂组A明显高于对照组;Valsalva状态下, 尿失禁组、器官脱垂组A明显高于对照组;缩肛状态下, 器官脱垂组A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本研究条件有限, 样本量较小, 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量, 以提高说服力。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调查分析 篇6

1 调查对象

为在我社区居住的100例产妇, 无论剖宫产还是顺产, 在产后42d接受盆底功能障碍筛查。对筛查出的76例阳性病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8例。指导观察组进行盆底功能锻炼, 方法为:有意识、有节律地收缩盆底肌肉3s后放松;连续做15~30min。每日进行2~3次, 或每日做150~200次[2]。6~8周为1个疗程;坚持锻炼3个月。对照组只进行健康教育, 不进行锻炼。

2 结果

肌力≤3级的为盆底肌肉受损, 在接受检查的100例产妇中, 患有不同程度盆底肌肉受损的76例, 其发生率顺产大于剖宫产, 但是剖宫产后做盆底检查的重要性依然不容忽视。见表1。

对患病者进行分组调查后, 观察组通过进行盆底肌肉训练3个月后, 肌纤维收缩力与持续时间均明显升高, 见表2。

通过卡方检验对两组肌力治疗前、后人数构成比的差异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P<0.05, 可见观察组与对照组肌力恢复的人数构成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在治疗后肌力恢复呈显著递增趋势,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产后女性的一种常见病。妇女在怀孕时由于腹压增加, 对盆底肌肉压力加大, 再由于分娩过程中胎头的挤压, 肌肉的收缩性受损, 导致盆底功能障碍[3]。如果受损的盆底肌肉不及时恢复,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机能减退, 日后会出现漏尿等压力性尿失禁表现。在这次调查中发现约有76%的妇女, 在产后有不同程度的盆底肌肉受损及肌纤维疲劳度减低, 这是以后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的潜在危险。然而现在大多数妇女, 并没有认识到盆底功能检查的重要性, 再加上传统观念的影响, 现实中接受盆底检查的人数连1/2都不到, 很多人都感觉这个检查可有可无, 特别是剖宫产后的产妇。产后3个月是盆底修复最佳时机, 盆底康复锻炼可以有效地收缩盆底松弛的肌肉, 恢复肌肉的张力和弹性, 治愈尿失禁等问题[4]。产后盆地修复项目的开展, 可以提早发现盆底功能障碍的高危人群, 并及时进行宣传教育和康复指导, 通过一定时间的康复功能锻炼, 可以使盆底肌肉尽快回复, 减少日后漏尿等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 提高产后妇女的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5]。

摘要:目的:了解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病情况及盆底康复训练对改善盆底肌肉收缩性和弹力的作用。方法:抽取在本地居住的100例产妇, 在产后42d进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筛查中的阳性病例分为2组, 指导其中一组进行盆底肌肉收缩锻炼, 和对照组比较肌力恢复情况。结果:大多数妇女产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 给予盆底康复训练后, 有一定的好转趋势。结论:应采取措施, 加强对孕产妇的宣教和指导, 使其意识到盆底功能障碍筛查及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及早进行治疗, 可有效防止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发展。

关键词:产后,盆地功能障碍,康复训练,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菊凝, 李蓉, 王未, 等.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0, 21 (1) :17.

[2]陈翠辉, 许雪梅, 黄丽.Kegel运动和全程性健康教育对产后性问题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24) :186.

[3]曲坚, 张晓薇.妊娠及分娩对盆底功能影响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4) :624.

[4]杨俊玲, 谢丽, 张培莲.盆底肌功能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5) :254.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2008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4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人, 其中子宫脱垂合并阴道前后壁膨出15例, 阴道前壁膨出伴张力性尿失禁25例, 阴道前后壁膨出8例;年龄35岁~73岁, 平均48岁;46例病人均实施阴式手术, 其中经阴道闭孔尿道中段悬吊术 (TVT-O) 34例, 阴式全子宫切除同时行阴道穹隆骶棘韧带悬吊术加TVT-O 6例, 应用网片的全盆底重建术6例;1例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及骶骨固定术, 1例在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及双附件切除及骶棘韧带悬吊术加TVT-O 。

2 结果

48例病人手术过程顺利, 45例术后7 d拔除导尿管, 顺利排尿;3例在拔除导尿管, 解尿数次后出现排尿困难, 再次留置导尿管, 定期开放24 h后拔管, 解尿顺利。经1个月~12个月随访以了解阴道创面愈合情况及有无补片 (网片) 侵蚀、感染及脱出等, 结果48例病人术后均无尿失禁、尿潴留及器官膨出、感染等症状。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病人年龄均偏高, 对手术多有恐惧、焦虑的表现, 应向病人介绍手术的特点, 着重强调本手术具有简单、微创性的优点及良好的预后;介绍手术成功的病例;多关心、多交流, 让病人了解负性情绪可加重心血管负担致原有疾患加重、降低免疫功能而不利于手术;教会病人有意识地使用放松术;术前晚按医嘱口服安定, 保证睡眠质量。

3.1.2 阴道准备

脱出部位有溃疡的病人每日碘伏抹洗阴道后用红霉素软膏和欧维婷涂抹患处, 并还纳脱出部位, 直至溃疡面愈合。术前3 d碘伏抹洗阴道每日1次或2次。

3.1.3 饮食及肠道准备

①饮食:术前3 d给予少渣饮食, 术前1 d流质, 晚上08:00后禁食。②肠道排空: 术前1 d下午14:00口服甘露醇250 mL导泻, 伴有糖尿病病人改服番泻叶泡茶, 术晨清洁灌肠。

3.1.4 安全护理

由于病人的年龄偏高, 多伴有内科疾病, 应积极控制原发病;肠道准备时预防摔倒的意外, 注意营养及电解质的补充。

3.2 术后护理

3.2.1 生命体征观察

术后按麻醉方式去枕平卧, 头偏向一侧;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持续心电监护6 h后, 生命体征平稳者改每班1次。

3.2.2 观察阴道及创面流血

观察阴道及创面流血的量、性质, 术后24 h~48 h取出阴道塞纱。

3.2.3 留置尿管护理

术后留置尿管7 d, 每天会阴抹洗2次或3次, 注意妥善固定、保持通畅, 观察引流液性状、量;留置尿管开放3 d~6 d后定时开放1 d~2 d后拔管。

3.2.4 饮食与活动

术后6 h进流质, 术后1 d半流食, 肛门排气后进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 鼓励多喝水。术后根据麻醉要求予平卧6 h, 必要时给予弹力绷带绑双下肢6 h,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6 h后协助病人2 h翻身按摩1次, 24 h可床边活动, 48 h下床行走。

3.2.5 观察排尿情况

拔除尿管后, 经过2次或3次排尿训练, 在B超监视下测定残余尿量, <100 mL为合格, >100 mL则重新留置导尿, 再经过1 d或2 d的恢复后重新测定, 直至残余尿量正常为止。

3.3 出院指导

3.3.1 骨盆肌训练

骨盆肌肉训练可以增强盆底及尿道周围肌肉的张力, 所以术后需指导病人进行必要的骨盆肌及肛提肌的收缩训练, 加强其功能。方法:用力收缩肛门, 每次连续进行10 min, 每日2次或3次。盆底肌锻炼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1], 事实上有效的骨盆腔提肛运动对大部分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的妇女都有一定的疗效。此训练简单易做, 出院前均要教会病人。

3.3.2 生活指导

应避免重体力活动及跳跃动作, 指导其避免腹压增高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如长期站立、蹲位、负重等。术后1个月可恢复一般活动, 术后禁性生活至少3个月。

3.3.3 定期随访

由于盆底重建术术中植入的多股聚丙烯编织的吊带、网片,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侵蚀和感染, 发生率约为1.7%[2], 阴道后壁置入网片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前壁置入的网片, 主要并发症是直肠损伤、便秘及会阴体疼痛[3]。网片、吊带将在2个月~3个月后与组织逐渐融合, 成纤维细胞生长入网带中, 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人工韧带。术后1月、以后3个月~6个月随访1次, 如出现排尿困难、疼痛、血便应及时就诊。

4 体会

盆底重建外科是在古老、传统的问题和技术基础上新兴的集妇产科、泌尿外科、肛肠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盆底重建术是一种新型的手术, 其创伤小, 出血少, 效果确切, 不易复发, 直接解决了女性病人在生活、工作中不便, 提高了生活质量[4]。由于发展的时间不长, 随访时间有限, 主要注重术前评估病人身心状况, 综合考虑病人其他系统的疾病, 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确保围术期的顺利度过, 指导病人长期自我护理的方法, 使病人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总结女性盆底重建手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48例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病人施行各种盆底重建手术的护理措施, 除术前、术后身心护理外, 更应注意观察术后排尿情况、测定残余尿量和训练膀胱功能, 并指导正确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出院指导。[结果]经术后随访, 48例病人均治愈, 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盆底重建手术的围术期护理重点是术前准备、术后的病情观察、导管护理、预防并发症护理及出院后的健康指导。

关键词: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重建术,护理

参考文献

[1]袁浩斌, 钱晓路, 张美娟.盆底肌锻炼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的系统评价[J].现代护理, 2004, 10 (1) :3-5.

[2]Fox SD, Stanton SL.Vault prolapse and rectocele:Assessment of repair using sacral colpopexy with mesh interposition[J].BJOG, 2000, 107:1371-1375.

[3]Antiphon P, Elard S, Benyoussef A, et al.Laparoscopic promontory sacral colpopexy:Is the posterior, recto vaginal, mesh mandatory-[J].Eur Uro1, 2004, 45:655-661.

[4]郎景和.妇科泌尿学与盆底重建外科:过去、现在与将来[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3) :145-147.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 篇8

关键词:分娩方式,盆底肌,尿失禁,影响因素

妊娠和分娩是盆底肌功能减退的主要危险性因素,易导致尿失禁和盆底肌功能紊乱[1,2,3,4]。但是产后尿失禁和盆底肌功能与分娩方式的关系尚不明确; 此外,选择性剖宫产与阴道分娩的产妇相比,是否尿失禁发生率更低也不确定。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的分娩方式与盆底肌功能及产后尿失禁发生率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产科进行定期产检和分娩的产妇312例,根据分娩方式分为两组: 阴道分娩组175例,选择性剖宫产组147例。所纳入产妇均满足下列标准: 单胎初产,年龄20 ~ 35岁,无禁忌证,新生儿体重为2. 50 ~ 4. 00 kg。 所有产妇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盆底肌功能的 测定采用Myomed 932( EnrafNonius,Delft,Netherland) 仪测定。测量方法: ( 1 ) 最大自主收缩力( MVC) 的测定。要求产妇进行盆底肌收缩3次,每次尽量保持5 s,每隔10 s测定一次; ( 2) 盆底肌耐力的测定。要求产妇尽可能保持盆底肌收缩直到压力测定为零,记录保持的时间,至少进行10次重复; ( 3) 分别采用触诊法和阴道压力计测定法对盆底肌功能紊乱进行测定。尿失禁诊断根据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 ICI-Q-SF) 和1 h尿垫试验而定。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回归分析采用95% 置信区间( 95%CI) ,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和新生的基本情况

见表1。

注: 括号内为百分比

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妊娠期体重增加,新生儿体重及头围,以及妊娠期和产后1年内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2.2分娩前后盆底肌功能的比较

见表2。

表2显示,产后( 产后6 ~ 12周) MCV、盆底肌的耐力与孕妇妊娠中期( 孕20 ~ 26周) 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01) 。

2.3两种分娩方式产妇妊娠中期及产后盆底肌功能比较

见表3。

表3显示,阴道分娩和选择性剖宫产分娩后产妇盆底肌强度均出现下降,阴道分娩下降更明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01) 。但两种分娩方式产妇盆底肌耐力下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232) 。

2.4盆底肌功能紊乱多因素回归分析

见表4、表5。

分别采用触诊法和阴道压力计法对产后盆底肌功能进行评估,两种检测方法对产后盆底功能紊乱多因素分析表明,产前体重的增加≥15 kg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的关键因素; 产后尿失禁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分娩方式并不是1年内尿失禁发生的风险性因素, 妊娠期尿失禁可以增加产后尿失禁发生的风险( OR = 8. 8,95% CI: 3. 2-23. 4) 。

3讨论

有研究认为,经阴道分娩是盆底肌功能障碍和减退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5,6,7],经阴道分娩可以导致阴道收缩压和盆底肌强度及耐力的降低[8,9,10],而选择性剖宫产则可以保护盆底肌的功能。此外,Elenskaia等[4]研究结果表明,产后盆底功能会出现明显减退, 本研究结果与其相一致。

妊娠和分娩被认为是尿失禁发生的主要病因,初产妇分娩前后盆底肌的强度和耐力会降低,这与尿失禁的发生相关[2]。有学者研究[11]发现,剖宫产的产妇 ( 均无经阴道分娩史) 持续性和长期性的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分娩组,但即便如此,选择性剖宫产组仍有较高的尿失禁发生率,同时产妇年龄和体重也与尿失禁的发生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并未证实选择性剖宫产可有效地预防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这可能与观察时间短( 1年) 有关。本结果表明,选择性剖宫产组仍有较高的尿失禁发病率,这与文献[11]报道研究结果类似。此外也有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性剖宫产并不能阻止尿失禁的发生[3]。

尿失禁已经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重要问题,是盆底肌功能性紊乱的主要表现。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分娩后盆底肌强度和耐力均显著性减退; 妊娠期体重增加≥15 kg是产后盆底肌功能紊乱的主要风险因素; 分娩方式并不是尿失禁发生的风险性因素,而妊娠期尿失禁是产后尿失禁发生的关键影响因素。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物理疗法对女性尿失禁进行管理和预防性治疗,此外手术也是盆底肌功能紊乱常用的治疗方式[12,13]。

老年性盆底功能障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本院行全子宫切除术后80例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 年龄为34~71岁, 平均 (53.5±8.3) 岁, 体重为45.4~92.4 kg, 平均 (61.4±7.7) kg, 产次为0~4次, 平均 (1.4±0.6) 次。其中, 45例压力性尿失禁 (SUI组) , 35例盆腔器官脱垂 (POP组) 。再选择32例全子宫切除术后非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者为对照组, 年龄为35~72岁, 平均 (53.4±7.9) 岁, 体重为45.1~91.2 kg, 平均 (62.0±7.6) kg, 产次为0~4次, 平均 (1.5±0.4) 次。排除全子宫切除术前存在功能障碍性疾病、慢性疾病史、盆底手术史及放化疗治疗史患者。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仪器与方法

检查前患者需保持膀胱适度充盈、排空大便。取膀胱截石位, 探头前端涂抹耦合剂, 套上无菌套后, 将受检者阴道外口、尿道外口间放置中轴 (耻骨联合处) 为指示点, 获得正中矢状位平面 (耻骨联合、膀胱颈、尿道及阴道等) 。再给予容积扫描, 将探头调整到耻骨联合下缘水平线与联合中轴线夹角为45°, 清晰显示出耻骨联合、膀胱颈、尿道、阴道与直肠肛管连接处等部位。两级坐标系, X轴为耻骨联合中线, Y轴为经耻骨联合下缘且与该线垂直。再于缩肛、静息与Valsalva状态下获取盆底横断面图像, 并冻结图像。

1.3 临床测量参数

在缩肛、静息与Valsalva状态下测量3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 (M) 、肛提肌裂孔横径 (N) 、耻骨内脏肌厚度 (C) 、肛提肌裂孔面积 (A) 及肛提肌左右支夹角 (γ) 。

1.4 统计学方法

经SPSS 18.0统计学软件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并经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缩肛状态下超声测量参数比较

在缩肛状态下, POP组M为 (5.87±0.64) cm, A为 (18.06±3.06) cm2,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3组静息状态下超声测量参数比较

在静息状态下, SUI组M、N、A、γ分别为 (6.15±0.76) cm、 (5.03±0.88) cm、 (16.31±5.68) cm2、 (69.93±7.72) °, POP组M、N、A、γ分别为 (6.05±0.79) cm、 (4.99±0.79) cm、 (16.41±5.71) cm2、 (68.92±8.59) °,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3组Valsalva状态下超声测量参数比较

在Valsalva状态下, SUI组M为 (6.12±0.53) cm, POP组M、A、γ分别为 (6.37±0.63) cm、 (23.29±6.02) cm2、 (78.01±9.85) °,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注:t1、P1表示SUI组与对照组比较;t2、P2表示POP组与对照组比较。

注:t1、P1表示SUI组与对照组比较;t2、P2表示POP组与对照组比较。

注:t1、P1表示SUI组与对照组比较;t2、P2表示POP组与对照组比较。

3 讨论

在临床妇科中全子宫切除术是较为常见的妇科手术, 可有效治疗各种妇科疾病[3]。但全子宫切除术会将子宫主韧带、骶韧带及圆韧带切除, 使膀胱底部向下方或者后方移动, 增大尿道倾斜角, 破坏了正常盆底解剖结构, 损伤盆底自主神经系统, 进而提高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4]。并且由于女性肛提肌与周围组织、韧带等部位具有雌激素受体, 全子宫切除术后卵巢功能下降, 降低雌激素水平, 阻碍雌激素受体表达, 进而降低肛提肌与周围组织功能, 降低韧带韧性, 并使上述结构对盆腔支撑力减弱, 导致盆腔器官向下方或后方移动, 发生盆腔器官脱垂[5]。

相关研究显示, 全子宫切除术与PFD联系密切, 术后PFD发病率显著上升。当今人口趋于老龄化发展, 女性PFD早期诊治得到广泛关注[6]。现主要治疗方式为根据解剖结构行手术修复促进功能重建。但盆底组织与器官较为隐匿, 通常采用物理检查与生物学试验难以诊断PDF, 导致再次手术率较高[7,8,9]。因此, 在PDF诊治过程中准确评价盆底支持结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在盆底肌肉中肛提肌主要发挥支持作用, 因此影像学主要针对肛提肌进行研究, 肛提肌形态学及功能变化在PDF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0]。盆底超声可准确评价患者盆腔情况, 清晰显示出耻骨直肠肌功能、肛提肌裂孔情况, 重复性较高。本研究中, 对80例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 (45例SUI组, 35例POP) 及32例全子宫切除术后非PFD患者 (对照组) , 3组均经盆底超声检查, 观察在缩肛、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形态改变, 结果显示, 在缩肛状态下, POP组M为 (5.87±0.64) cm, A为 (18.06±3.06) cm2,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静息状态下, SUI组M、N、A、γ分别为 (6.15±0.76) cm、 (5.03±0.88) cm、 (16.31±5.68) cm2、 (69.93±7.72) °, POP组M、N、A、γ分别为 (6.05±0.79) cm、 (4.99±0.79) cm、 (16.41±5.71) cm2、 (68.92±8.59) °,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Valsalva状态下, SUI组M为 (6.12±0.53) cm, POP组M、A、γ分别为 (6.37±0.63) cm、 (23.29±6.02) cm2、 (78.01±9.85) °,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PFD患者超声结果显著优于非PDF患者。

综上所述, 应用盆底超声检查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可清晰显示盆底解剖结构, 利于疾病预防治疗。

摘要:目的 探究采用盆底超声评价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于该院行全子宫切除术后80例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 其中, 45例压力性尿失禁 (SUI组) , 35例盆腔器官脱垂 (POP组) , 另选32例全子宫切除术后非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对照组, 3组均经盆底超声检查, 观察在缩肛、静息及Valsalva状态下形态改变, 并测量参数。结果 在缩肛状态下, POP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 (M) 为 (5.87±0.64) cm, 肛提肌裂孔面积 (A) 为 (18.06±3.06) cm2,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静息状态下, SUI组M、肛提肌裂孔横径 (N) 、A、肛提肌左右支夹角 (γ) 分别为 (6.15±0.76) cm、 (5.03±0.88) cm、 (16.31±5.68) cm2、 (69.93±7.72) °, POP组M、N、A、γ分别为 (6.05±0.79) cm、 (4.99±0.79) cm、 (16.41±5.71) cm2、 (68.92±8.59) °,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在Valsalva状态下, SUI组M为 (6.12±0.53) cm, POP组M、A、γ分别为 (6.37±0.63) cm、 (23.29±6.02) cm2、 (78.01±9.85) °,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盆底超声检查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可清晰显示盆底解剖结构, 以利于疾病预防治疗。

关键词:盆底超声,全子宫切除术,盆底功能

参考文献

[1]徐莲, 刘菲菲, 陶均佳, 等.超声定量评估女性盆底器官脱垂[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28 (12) :2229-2232.

[2]王慧芳, 陈华, 折瑞莲, 等.经会阴超声评估前盆腔器官脱垂程度与临床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期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3, 22 (8) :684-687.

[3]刘宏改, 岳青芬.三种不同术式行非脱垂子宫全切术后对患者盆底功能及性功能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15) :41-43.

[4]王竞宇, 陈艳, 张恩荣, 等.经会阴超声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 2013, 25 (12) :112-113.

[5]黄峥, 张晓薇, 欧璐, 等.绝经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胶原分解及雌激素受体表达[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0, 26 (6) :439-442.

[6]宋梅, 朱建平, 江丽, 等.会阴三维超声观察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2011, 8 (1) :117-122.

[7]王雅迅, 何君怡, 蒋素珍.低频脉冲在治疗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7) :1817.

[8]单淑芝, 石彬.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及相关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 26 (4) :304-306.

[9]宋梅, 朱建平, 江丽.会阴三维超声观察生育后无盆底功能障碍女性盆膈裂孔的形态结构[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 2011, 8 (1) :117-122.

上一篇:自愈能力下一篇:农村中学健康教学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