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组织结构

2024-05-09

盆底组织结构(共7篇)

盆底组织结构 篇1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盆底功能障碍已成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5种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本文探讨分娩方式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影响,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2月我院分娩的健康初产妇100例, 其中剖宫产50例 (剖宫产组) , 阴道分娩50例 (阴道分娩组) 。

1.2 方法与仪器

产后6~8周进行盆腔器官脱垂情况评估和盆底功能张力的评定。盆腔器官脱垂情况评估采用Bump教授提出的盆腔器官脱垂定量分析法 (POP-Q) 。盆底功能张力评定使用法国PHENIX盆底张力功能诊断仪USB2, 按照一类和二类肌纤维肌力和疲劳度及阴道动态压力5个方面进行测定盆底功能张力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剖宫产组发生盆腔器官脱垂情况轻于阴道分娩组 (P<0.05) 。见表1。剖宫产组盆底功能张力测定5项指标均优于阴道分娩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阴道分娩组比较, *P<0.05

注:与阴道分娩组比较, *P<0.05

3讨论

正常女性盆腔压力施于内脏器官是按液体动力学定律来反应的, 即压力平均分布在各内脏器官上, 压力指向腹腔的侧方周围, 于吸气时在膈肌下形成一负压区, 所以子宫承受的压力在平常并不大, 也不会因日常工作使用腹压而发生子宫脱垂。另外子宫常为前屈前倾位, 其压力作用于子宫后壁, 盆腔器官的重力作用与盆底的支撑力的合力是向后下方向的, 以向后为主[1]。远离生殖裂孔, 腹腔内压力增加将盆腔内器官向骶骨窝推挤, 肛提肌反能防止其下降。1994年, De-Lancey提出了阴道支持结构的3个水平的理论。第一水平垂直支持子宫阴道上1/3, 是盆底最为主要的支持力量。近年的研究表明健康未产妇正常阴道的远端1/3为垂直状态, 上2/3几乎水平坐于肛提肌上, 腹压增加时上段阴道水平位更为明显, 避免了阴道向下膨出。而在妊娠期间, 子宫在盆腹腔的位置也逐渐变直, 至孕晚期子宫几乎变成了一个垂直的器官, 从而使更大的力量直接压向盆底的支持组织。随着子宫的长大、脊柱向前弯曲, 盆腔逐渐承受到向前下方向的压力, 加之妊娠晚期盆底韧带胶原溶解增加, 韧带松弛, 宫颈环受到的合力虽仍向后下为主, 但部分以向下为主, 作用于生殖裂孔, 所以妊娠对盆底和生殖裂孔的压力不仅有因子宫增大而增加, 同时也有方向的改变。阴道分娩时, 会阴撕伤、会阴侧切对盆底深层肌肉和浅层肌肉及神经具有一定程度损伤, 使会阴张力下降;子宫收缩致宫口扩张, 宫缩时宫腔压力最高可达100~150mm Hg, 同时腹肌收缩腹压增加, 均可使盆底支持组织扩张和撕裂, 导致盆底及尿道周围肌肉松弛、膀胱颈及尿道支撑结构破坏。盆底肌肉代偿性增加肌肉收缩的力度或时间, 盆底肌肉结构直接受到分娩侧切或盆腔手术切割等影响, 失代偿后, 代表肌肉收缩力度的疲劳度指标增加, 肌力下降。所以阴道分娩在一定程度上对盆底支持组织功能较剖宫产损伤更大, 但应权衡利弊, 严格掌握剖宫产适应证。

参考文献

[1]李靖.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9) :84.

盆底组织结构 篇2

关键词:逆向工程,人体盆底组织,三维重建

0引言

逆向工程技术 (Reverse Engineering, 简称RE) 是指将实物转换为CAD模型的相关数字化技术、几何模型重建技术以及产品制造技术的总称。在本文中狭义地将其定义为从相关模型数字信息的获取、数字信息的处理到CAD模型形成这一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过程。目前逆向工程的医学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设计和制作种植体:医生可利用医学三维模型来设计制作种植体, 而不是仅依靠标准的解剖学几何数据, 这极大地减少了种植体出错的空间, 并能达到更好的手术效果;②手术辅助:外科手术规划及复杂外科手术教学往往需要在三维模型上进行演练以确保手术的成功, 由于有了解剖模型, 医生可以有效地与病人沟通, 此外, 医生在手术之前也可利用模型进行手术规划, 这在很多复杂手术中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利用三维模型进行手术演练教学也正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③生物力学研究:用人体生理结构的三维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研究也是当前的一个方向, 目的是建立人体的运动力学模型, 这对人体仿生、生理功能分析、运动功能修复等都有深远的意义。

Mimics是Materialise公司开发的交互式医学图像控制系统的简称, 是对医学CT和MRI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的专业软件。该软件能输入各种扫描的数据 (CT、MRI) , 建立3D模型进行编辑, 然后输出通用的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FEA (有限元分析) 、RP (快速成型) 格式, 是介于医学与机械领域之间的一套逆向软件。

1女性盆底组织的三维模型重建

女性人体盆底组织结构复杂, 功能强大, 对其进行医学研究及生物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盆底组织的三维图像和数据信息是其研究不可缺少的一步。但目前国内外的医学科研领域中, 这方面的相关技术资料和数据相对欠缺,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完整、准确的女性人体盆底组织三维重建模型, 为后续的生物力学分析和其它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1.1 数据采集

本文选择一位已婚未育女性志愿者作为模拟对象, 对其盆底组织进行超薄横截面位核磁扫描, 获取用于三维模型重建的相关MRI图像。图1为获得的女性盆底组织MRI图像。

由于女性盆底组织结构复杂, 但三维重构方法类似, 本文以组成女性盆底结构的重要组织肛提肌为例, 介绍其整个三维重构过程。

1.2 图像的预处理

在数字图像的生成和处理过程中, 为确保图像质量, 首先要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图像的预处理主要是指滤波处理。在医学图像的获取过程中, 影像设备由于受各个电子器件的随机扰动, 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噪声, 因此必须对图像进行滤波或者平滑, 以抑制噪声, 从而增强图像特征, 提高信噪比。但是要想把噪声全部滤除而不损失原信号的强度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 对滤波提出两点要求:①最大限度地保持信号不受损失, 不能损坏图像的轮廓及边缘等重要信息;②尽可能多地滤除噪声, 使图像清晰、视觉效果好。

1.3 边缘的提取、处理

由于盆底组织中大部分为软组织, 密度相近, 在图像上体现出的灰度值也比较接近, 各部位的阈值不好选取, 通常会出现其它组织也被选取上的情况, 因此我们选用手动的方法来对重建部位增添阈值。边缘提取和处理的步骤如下:①确定重建部位, 标记轮廓:肛提肌解剖位置贴近骨盆, 较扁, 选择相对较为清晰的冠状面进行标记, 见图2;②选定阈值:Mimics中提供了单层编辑工具 (Editing) , 用自定义阈值 (threshold) 的方法来确定所重建部位的阈值, 在上一个步骤中已经将需要重建的肌肉边界勾画出来了, 所以将其用阈值全部填充即可, 图3为阈值填充示意图;③修整图像:以上操作已将重建肌肉填充阈值, 但选定阈值范围过大, 并不是只覆盖重建区域, 因此对重建部位阈值的修整十分必要, 利用擦 (erase) 工具沿着重建区域边界擦拭, 将重建区阈值与其它多余选定的部位分开, 为区域增长操作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序列MRI图像中, 图像的每一层都与上一层相差不大, 因此在擦除重建区域边界阈值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多层编辑工具直接对图像阈值进行多层复制, 之后再对复制图像单层细微修改, 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1.4 三维模型重建

区域增长 (Region Growing) 操作可以将重建部位更加独立, 重建模型效果更好, 同时此操作可以滤除一些杂小的选定阈值, 起到除噪声的作用。点击Segmentation Menu里的Calculate 3D, 设定合适的质量参数 (Quality) 后, 点击Calculate按钮便开始计算3D, 生成3D图形, 见图4。

建好的三维模型效果不是很好, 有一些尖角和粗糙, 为了得到更好的效果, 便需要对所建好的模型进行后期处理。

(1) 剪切 (Cut) :

将建好的三维模型中明显不符合解剖结构的突出部分去除。

(2) 光顺 (Smoothing) :

刚建好的三维模型表面粗糙, 运用Mimics软件提供的光顺功能可以得到平滑表面, 使模型重建效果更佳, 图5为经过光顺处理后的肛提肌三维模型图。

(3) 重新网格划分 (Remesh) :

经过上述工作所得到的肛提肌重建模型还不能满足我们力学分析的需要, 仅仅是直观上重塑了其几何外形, 所形成的图形表面实际上是由许多三角面片构成的, 在这些三角形面片中, 并不是每一个都很优化 (等边三角形最佳) , 我们针对这些不优化的三角形 (坏三角) 需进行适当操作方能进行力学分析。首先, 查看属性, 确定所处理三维模型是一个壳 (Shell) , 没有坏三角面片;同时需要设定参数值, 检查图形质量好坏有许多标准, 其中质量参数 (Quality parameters) 用处很大, 可以评估这部分的网格质量;之后再通过缩减三角片 (Triangle reduction) 、狭长三角形过滤器 (Filter sharp triangles) 等一些去除坏三角的工具处理三维模型。图6为优化后的肛提肌三维模型。

利用类似的方法, 可以重建盆底的其它主要组织结构, 图7为闭孔内肌、肛提肌和骨盆三维重建模型。作为最终目标, 需要将这三个独立模型组合在一起, 形成完整的盆底解剖复位, 所以对三个模型进行重定位 (Reposition) 、STL配准 (STL Registration) 等处理。利用合并 (Merge) 命令将定好位且配准好的模型处理, 生成一个优化模型, 并在输出模块中以IGES文件或DXF文件格式导出, 成为有限元软件可以接收的文件格式。最终形成的盆底三维重建结构见图8。

2结束语

逆向工程在医学上的应用是一门边缘学科, 涉及到机械工程、生物材料科学和医学工程的不同领域, 其应用领域和深度也将随着各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医学上对生物材料和医学影像重构精度的要求高, 且其处理过程复杂, 对操作员的要求较高, 这些都是阻碍逆向工程在医学上应用的主要因素。但应该看到, 现在的研究还是取得了较大进展, 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金涛, 童水光.逆向工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2]段严静, 孙文磊.逆向工程和快速成型技术及医学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 2006, 27 (10) :31-32.

[3]姜海波.基于CT图像的人体股骨逆向工程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7 (1) :130-131.

[4]胡小春, 郭松青, 叶铭.基于CT图像建立人体足部骨骼三维有限元模型的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2005 (9) :1188-1191.

[5]梁远蕾, 王宗彦.基于断层数据的三维重构技术[J].华北工学院学报, 2002 (1) :38-41.

盆底组织结构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妇产科确诊为子宫脱垂Ⅱ期及以上的患者30例(脱垂组),其中Ⅱ、Ⅲ期患者20例,Ⅳ期患者10例,合并不同程度的阴道前后壁脱垂。所有入选者既往无盆腔手术史,且经过临床问卷调查、尿动力学检查、POP诊断采用POP-Q定量分度法进行分期。选择健康无POP女性志愿者2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无MRI检查禁忌证且基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MRI图像数据采集

MRI检查前0.5小时嘱受检者排空膀胱,采用Siemens 3.0磁共振成像仪,四通道体表线圈。取仰卧位,双手抱头,双下肢稍外展,正中矢状面与床面垂直。扫描范围:矢状位由耻骨联合外侧至骶骨后突外侧,横断位上至骶岬水平下至肛门口下2 cm。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分别扫描。

扫描参数:矢状位采用快速MRI HASTE成像:TR1000 ms,TE 91 ms,层厚4 mm,层间距1.2 mm,视野300 mm×300 mm,矩阵300×256,带宽781 Hz/PX;横断位采用TSE T2WI序列,视野280 mm×280 mm,矩阵512×512,层厚2 mm,层间距0.4 mm,扫描像素大小为0.55 mm×0.55 mm,激励次数1次,TR 8610 ms,TE 9.8 ms,带宽315 Hz/PX,采集时间约20分钟。

1.3 三维建模、参数测量及比较

1.3.1 将MRI横断位薄层扫描图像导入Amira5. 2. 2 商业软件中,分别创建子宫、膀胱、阴道、尿道、直肠、尾骨、骶骨、骨盆、耻骨联合、肛提肌等标签。调整灰度,从各结构最清楚的平面开始到消失的平面结束仔细辨别各结构的边界,手动分割,选择不同的颜色标识,选定合适参数,完成三维重建。

1.3.2将矢状位图像导入Amira 5.2.2商业软件,选择最佳平面,利用3D测量器分别测量PCL、H线、M线、G1角、G2角、宫颈长度、C线、B线,然后在三维重建模型上任意角度旋转检验测量标志线是否准确,选取最佳位置测得最佳值。MRI影像学图像在正中矢状位上评估脱垂程度最准确,以PCL为基准线,PCL即耻骨联合下缘与骶尾关节之间的连接线,H线是耻骨联合下缘到肛门直肠交界水平处直肠后壁的距离,提示肛提肌裂孔的长度;M线是H线直肠末端到PCL的垂直距离,可间接反映盆底缺陷的程度;G1角为提肌板角,是提肌板和水平线形成的角度,G2角为肛直肠角,是肛管长轴与直肠后壁形成的向后开放的夹角,G1和G2角提示肛提肌的收缩功能;宫颈长度是宫颈内口到宫颈最低点的距离,C线是宫颈最低点到PCL的垂直距离,B线是膀胱颈到PCL的垂直距离,PCL以上为正值,以下为负值。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脱垂组和对照组)基本资料及两相位(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各参数测量值均为正态分布数据,两组间同相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同组间两相位差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MRI影像学观察情况

对照组盆腔脏器包括宫颈、膀胱底、阴道穹隆、肠管在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均在PCL以上(见图1A);脱垂组静息位可以在PCL以上,Valsalva动作时出现不同程度地位于PCL以下(见图2A);脱垂组Valsalva动作时G1、G2角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大(见图2B);横断位MRI在尾骨尖平面很好显示肛提肌形态,对照组肛提肌呈倒“八”字形,两翼对称,光滑,完整,包绕直肠(见图1C);脱垂组可见肛提肌两侧不对称,右侧明显薄弱,平直,有缺损(见图2C)。

2.2 三维重建

我们获得了所有患者和志愿者基于MRI的三维重建图像,能够直观地观察盆腔器官如膀胱、子宫、直肠之间的关系。正常组见图3,脱垂组患者膀胱、子宫阴道壁明显膨出,直肠前突(见图4)。以PCL为指示线,正常女性子宫位于PCL线上(见图3A),脱垂组患者子宫位于其下方(见图4A)。正常女性肛提肌饱满,左右对称,裂孔宽度较窄,长度较浅,形态呈“V”字(见图3C);脱垂组患者肛提肌有缺损,裂孔增宽,长度变深,形态呈“U”或“O”字(见图4C)。

(B:膀胱;U:子宫;R:直肠;V:阴道;C:宫颈;PS:耻骨联合;Co:尾骨;S:骶骨;LAM:肛提肌)

(B:膀胱;U:子宫;R:直肠;V:阴道;C:宫颈;PS:耻骨联合;Co:尾骨;S:骶骨;LAM:肛提肌)

2.3 两组几何参数的测量及比较

见表2。

差值为各组间Valsalva动作减去静息位的值;B线和C线中的正值表示最低点位于PCL以上,负值表示最低点位于PCL以下

脱垂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的PCL、H线、G1角、G2角、宫颈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线、C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线静息位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Valsalva动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位与Valsalva动作的差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示:两组的PCL长度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线、G1角、G2角、B线、C线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线对照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垂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POP是一种随人口老龄化发病率不断升高的疾病,虽不致死,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POP的诊断多采用POP-Q脱垂定量分度法,然而该评分系统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如对阴道膨出程度及内容物不能判断[4],因此需要更科学客观的评判方法来评估POP。MRI是一种非侵入无辐射的检查工具,具有对软组织分辨率高、质量高等优势。随着MRI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可很好地观察盆底的解剖结构[5]。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是将二维医学图像转换为3D模型的方法,已有学者将此技术用于女性盆底的研究[6],但尚未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采用基于MRI的女性盆底三维重建模型对POP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PCL作为衡量POP程度的基准线广为使用,有文献对该线的起止点进行研究,认为PCL起于耻骨联合下缘中点,止于骶尾关节,而并非尾骨尖,以避免尾骨因盆腔运动产生位移所致的误差[7]。我们的研究证实了此观点,静息位时脱垂组与对照组的PCL长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6),且两组PCL长度在静息位与Valsalva位时的差值也无统计学意义(P=0.386;P=0.303)。H线反映肛提肌裂孔的长度,M线间接反映盆底缺陷的程度,文献报道盆底正常者H线<6 cm,M线<2 cm[8],我们的研究中对照组的H线和M线静息位时和Valsalva动作时均在正常范围内,而脱垂组的H线和M线静息位时在正常范围内,Valsalva动作位时H线(67.57±9.12 mm)和M线(36.84±10.15 mm)均超过正常范围,说明POP患者肛提肌和盆底结构本身存在缺陷;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两相位差值情况:脱垂组M线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00),H线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129),对照组M线和H线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说明对照组肛提肌功能良好,脱垂组肛提肌功能受损,因此M、H线可以作为衡量肛提肌功能的指标。肛提肌板角(即G1角)是由肛提肌的肌纤维在尾部融合而成,正常人在力排时向尾部增大不超过10°,否则提示盆底支持结构薄弱[9],本研究中在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两组间G1角的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61;P=0.917),虽然两组的G1角和G2角两相位变化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但脱垂组的G1角两相位差值12.26°±7.52°,超过了10°,说明盆腔在用力时盆底会向下移位,且脱垂组移位更明显。肛直肠角(即G2角)在静息时约90°~105°,排便时约120°~180°,反映盆底功能[10],本研究两组的G2值情况与报道的基本一致,但两组两相位的变化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可间接反映耻骨直肠肌功能,说明在盆腔用力时该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宫颈长度>4 cm诊断为宫颈延长,两组的宫颈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3)。B线提示膀胱位置,C线提示宫颈位置,分别反映前、中盆腔脱垂情况,研究发现两组不同相位的差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说明盆底用力时前、中盆腔均会向下运动。脱垂组C线在Valsalva动作时为负值,说明在PCL以下,提示为子宫脱垂;B线在静息位两组比较无差异(P=0.451),Valsalva动作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提示中盆腔缺陷的患者易合并前盆腔缺陷。因此,在PCL恒定的前提下,各几何参数均可衡量POP和盆底缺陷的程度,但是M线和H线的敏感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由图3、图4可见,3D模型中可直观地看到对照组盆腔器官均在PCL以上;而重度脱垂患者阴道外翻,膀胱、子宫位于外翻的阴道内,均在PCL以下,膀胱受压变形,形态不规则,直肠前突,肛提肌裂孔变深变宽,呈“U”形甚至“O”,对照组呈“V”形。单独显示各器官可获得更为细致准确的信息,以重度脱垂患者3D模型为例,发现膀胱不仅为哑铃状,其右侧膨出比左侧明显,结合MRI图像发现此部位肛提肌薄弱,有缺失,阴道旁组织存在缺陷,因此在行重建术时右侧是修补缝合的重点,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利用3D模型也可对各参考线进行测量,且不断旋转角度选择最佳测量平面;而二维平面固定,无法避免因检查时患者体位摆放不准确或骨盆畸形导致的误差。有学者进行了3D模型上的测量[11],认为三维测量更直观准确。因此,基于MRI的盆底结构3D模型为我们理解和研究正常女性及POP患者盆底结构毗邻关系提供了新的学习途径;利用该模型可全面了解盆底缺陷部位及形态,以制定更合理的手术方案和评判手术效果;盆底手术因各解剖结构位置深在而学习困难,利用该模型可模拟各种盆底手术,缩短学习曲线,且为进一步力学分析提供模型。

该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在Valsalva动作时患者用力会不同,可能会产生结果的偏倚,MRI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长,且后续的三维重建耗时较长,在临床上应用会受到一定限制。但是对于存在多部位或盆底隐性缺陷的POP患者,基于MRI的三维重建模型能够提供准确诊断及分析,指导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并为盆底手术教学和力学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目的:利用女性盆底磁共振成像(MRI)图像,建立子宫脱垂患者盆底结构三维重建模型,探讨子宫脱垂患者盆底MRI三维影像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子宫脱垂患者30例为研究组(脱垂组),选取健康女性20例为对照组,于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行盆底MRI扫描。利用Amira商业软件,对MRI图像进行分析及3D建模。结果:建立了两组盆底结构的3D模型。脱垂组与对照组比较: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的PCL、H线、G1角、G2角、宫颈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线、C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线静息位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lsalva动作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静息位和Valsalva动作时差值比较:两组的PCL长度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线、G1角、G2角、B线、C线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H线对照组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垂组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能清楚显示盆底结构,H线、M线、G1角、G2角可衡量盆腔器官脱垂的程度;其构建的3D模型能直观显示各结构的空间毗邻关系,可评价复杂的盆底缺陷,有利于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进行盆底解剖教学及生物力学研究。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盆腔器官脱垂,肛提肌,三维重建

参考文献

[1]Alas AN,Anger JT.Role of apical support defect:correction in women undergoing vaginal prolapse surgery[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14,26(5):386-392.

[2]Richter LA,Carter C,Gutman RE.Current role of mesh in vaginal prolapse surgery[J].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14,26(5):409-414.

[3]Luo J,Betschart C,Chen L,et al.Using stress MRI to analyze the 3Dchanges in apical ligament geometry from rest to maximal Valsalva:a pilot study[J].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y Journal,2014,25(2):197-203.

[4]Swift S,Morris S,Mc Kinnie V,et al.Validation of a simplified technique for using the POPQ pelvic organ prolapse classification system[J].International Urogynecology Journal and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2006,17(6):615-620.

[5]Lalwani N,Moshiri M,Lee JH,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J].Radiol Clin North Am,2013,51(6):1127-1139.

[6]Chen L,Hsu Y,Ashton-Miller JA,et al.Measurement of the pubic portion of the levator ani muscle in women with unilateral defects in 3-D models from MR imag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y and Obstetrics,2006,92(3):234-241.

[7]Madill S,Tang A,Pontbriand-Drolet S,et al.Comparison of two methods for measuring the pubococcygeal line from sagittal-plan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2011,30(8):1613-1619.

[8]Hsu Y,Summers A,Hussain HK,et al.Levator plate angle in women with pelvic organ prolapse compared to women with normal support using dynamic MR imaging[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2006,194(5):1427-1433.

[9]Chi TW,Chen SH.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used in evaluation of female pelvic prolapse:experience from nine cases[J].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07,23(6):302-308.

[10]孙小兵,李殿国,孙小刚,等.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粪失禁患儿盆腔磁共振成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5):439-442.

盆底组织结构 篇4

关键词:盆底支持组织功能,分娩方式,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妇产科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 常见的类型有压力性尿失禁以及盆腔器官膨出等,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1]。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阴道分娩是引起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因素, 有学者认为, 实施剖宫产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盆底, 但也有学者持不支持态度。为了解不同分娩方式以及产科相关因素对于产妇盆底支持组织功能的影响, 本文对比分析了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初产妇在分娩后近期盆底支持组织功能,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 我院妇产科收治的健康初产妇134例, 根据其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 (70例) 和剖宫产组 (64例) 。剖宫产组的年龄在20~34岁, 平均为 (27.3±2.1) 岁, 均为选择性剖宫产, 第二产程时间在0.4~2h, 平均为 (0.9±0.5) h;阴道分娩组的年龄在21~33岁, 平均为 (25.9±2.7) 岁, 均为未实施胎头吸引或者产钳助产, 第二产程时间在0.2~2h, 平均为 (0.8±0.6) h。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方法

设计尿失禁症状调查表, 于产妇分娩以后6~8周时进行调查。采用Femiscan诊疗系统 (Mega公司生产) 进行盆底肌电图测定。嘱产妇将膀胱排空, 取膀胱截石位, 并将探头缓缓置入阴道内部, 嘱产妇作反复提肛以及阴道收缩动作, 详细记录盆底肌在舒张和收缩时的肌电图值。

1.3 诊断标准

女性尿失禁诊断标准参照2003年国际尿控协会所制定的标准, 即患者在喷嚏、咳嗽、大小、改变体位或者运动时不自主漏尿。盆底肌收缩及舒张功能的评价主要根据盆底肌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判定。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左右盆底肌在收缩以及舒张时的肌电图活力值、功能值、峰值以及两侧的差值。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分析, 以 (±s) 表示计量资料, 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 并经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在分娩前, 阴道分娩组有12例 (17.1%) 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剖宫产组10例 (15.6%) , 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在分娩后, 阴道分娩组有14例 (20.0%) 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剖宫产组6例 (9.4%)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两组盆底肌电图检测指标比较

阴道分娩组的右侧活力值、功值以及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 (P<0.05) , 左右两侧活力值差值显著高于剖宫产组 (P<0.05) , 两组速度值无明显差异。详见表1。

2.3 产科相关因素与产后尿失禁及盆底肌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

2.3.1 产科相关因素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之间的关系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产妇的年龄、分娩前体质量知识、第二产程时间 (阴道分娩组) 以及新生儿出生时的体质量均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 (OR=1.141、1.122、0.003、1.010, P<0.05) 。

2.3.2 产科相关因素与盆底肌电图变化

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两侧功值差值均与盆底肌电图变化密切相关 (r=0.223、0.207, P<0.05) 。其中, 分娩前后的体质量指数差值与活力值均值显著相关 (r=0.181, P<0.05) ;第一产程时间与右侧功值显著相关 (r=0.292, P<0.05) ;侧切口长度与右侧功值呈显著正相关 (r=0.232, P<0.05) , 而与两侧速度值均值呈显著负相关性 (r=-0.279, P<0.05) ;侧口角度与两侧活力值差值及两侧速度值差值呈显著正相关 (r=0.264、0.248, P<0.05) 。

3 讨论

女性妊娠期以及分娩期间, 体内激素水平以及体质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 这对于盆底组织具有较大影响[2]。对于初产妇而言, 在分娩后其阴道周围支持组织将受到严重扩张、牵拉, 容易造成损伤, 导致产后盆底组织松弛、盆底肌收缩功能降低以及盆腔气管脱垂等, 同时, 膀胱的活动度及位置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尿道的闭合压降低, 极易引发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相关研究资料显示, 剖宫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相比于自然阴道分娩的发生率明显更低[3]。本研究结果亦显示, 剖宫产组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显著对于自然阴道分娩组, 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在盆底肌电图各项指标中, 阴道分娩组的右侧活力值、功值以及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剖宫产组, 左右两侧活力值差值显著高于剖宫产组, 两组的左侧活力值以及速度值并无明显差异。提示阴道分娩产妇在产后6~8周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肌损伤, 认为盆底肌功能降低可能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此外, 研究还发现, 产妇的年龄、产前体质量指数、第二产程时间以及新生儿的出生体质量均是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 阴道分娩后盆底肌功能改变与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阴道分娩所致盆底肌神以及肌肉损害持续时间较久, 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诱发盆底肌功能障碍性疾病。因此, 掌握妊娠期、分娩中及分娩后的盆底肌功能康复情况, 对于预防和控制产后盆底肌功能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林丽莎, 黄吴健, 宋岩峰, 等.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28 (9) :785-788.

[2]胡孟彩, 王锐, 徐冬梅, 等.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肌力影响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7) :884-885.

盆底组织结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门诊行产后42~60天复查的女性,诊断为产后PFD的患者127例。患者入选条件:①单胎分娩存活婴儿;②育龄妇女;③既往无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④既往无盆腔手术史。患者年龄30.03±3.57岁,分娩孕周39.32±1.10周,产后天数44.67±4.58天,均为初产妇。根据国际尿控学会(ICS)的标准[2],127例PFD患者中,POP患者40例,UI患者87例,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59例,急迫性尿失禁(UUI)10例,混合性尿失禁(MUI)18例。按POP-Q定量评分法[3]测定,40例POP患者均为Ⅰ度轻型患者。

1.2 方法

1.2.1 分组

1.2.1. 1 治疗组

能够保证时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87例),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Urostym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Myo Trac Pro型,加拿大Though公司),插入阴式探头,电刺激电流大小以患者感觉肌肉有跳动而无疼痛为最佳,每次治疗前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重新调整参数以达到上述标准,并通过阴式插头上肌力传感器转换盆底肌力强度为视觉信号,收集生物反馈信息并进行不同场景下的模拟训练。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分别于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进行盆底肌力评估。

1.2.1. 2 锻炼组

因路途遥远或在医院接受治疗有困难的患者为锻炼组(4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由专人指导实施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盆底肌功能锻炼(Kegel锻炼法)指导。具体方法:吸气时尽力收缩肛门持续5秒,呼气时放松,避免腹部吸气加压和腿部及臀部肌肉的参与,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每次15分钟,每天3次,6~8周为1个疗程,可在站位、坐位及卧位时进行。嘱患者逐渐延长每次收缩时间、锻炼时间,1个疗程后来院进行盆底肌力评估复查。

1.2.2 盆底肌力评估

盆底肌力采用肌电图描记法,使用Urostym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仪中Glazer盆底功能评估程序,进行产后盆底肌电图的描记,分别以10秒持续收缩描记来反映Ⅰ类肌的收缩力度(持续收缩力);以快速收缩5次,求得其平均值,来反映Ⅱ类肌的收缩力度(快速收缩力);微伏(μV)为单位,自动记录检测结果,打印报告。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F检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Fisher's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锻炼组一般情况比较

治疗组87例,其中UI 54例,占62.1%;POP 33例,占37.9%;完成1个疗程87例,2个疗程35例。锻炼组40例,其中UI 33例,占82.5%;POP 17例,占17.5%。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组与锻炼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肉收缩力的比较

治疗组与锻炼组分别于1个疗程后与治疗前或锻炼前比较,快速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的持续收缩力增长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锻炼组(t=2.115,P<0.05);而快速收缩增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0,P>0.05)。见表2。

2.3 治疗组2个疗程与1个疗程两类盆底肌收缩力的比较

治疗组1个疗程与治疗前的快速收缩力、持续收缩力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个疗程的快速收缩力优于1个疗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疗程的持续收缩力与1个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①与治疗前比较,P<0.01;②与1个疗程比较,P<0.05;③与1个疗程比较,P>0.05

3 讨论

3.1 产后进行盆底功能康复的重要性

PFD是妇女常见疾病,更是普遍性公共卫生问题。妊娠与分娩是PF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围生期是PFD发病的高峰时段。由此,产后盆底康复是PFD防治过程的重要环节及起始阶段,是妇女PFD防治终身计划奠定的基础性工作。目前,盆底肌锻炼、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是近年来产后盆底康复常用手段,通过患者主动和被动收缩或刺激盆底肌,促进妊娠和分娩过程损伤的神经和肌肉得到恢复,从而改善远期盆底状况,降低因解剖结构改变和年龄增长发生PFD的机会。研究表明,孕期盆底训练可以降低初产妇产后3个月的PFD发生率,产后康复治疗明显降低产后6~12个月PFD的发生率[4]。同时,分娩1年后,治疗组盆底肌力显著高于未治疗组,尿失禁的发病率低于未治疗组[5]。产后尽早地进行盆底功能的康复锻炼,是预防日后发生PFD的关键。

3.2 Kegel锻炼是产后增强盆底肌力的首选方法

育龄妇女盆底肌功能是生殖健康的重要部分,产后PFD与盆底肌收缩力下降有关,POP与Ⅰ类肌力下降有关;UI与Ⅱ类肌力下降有关[6]。由此,加强盆底肌收缩力是改善盆底功能的关键和基本点。对于去医院治疗有困难的轻症患者,可选择在家Kegel锻炼法锻炼。Kegel锻炼法是1940年美国妇产科医生Kegel针对产后妇女SUI、子宫、膀胱直肠脱垂和阴道紧缩度降低等问题,创建了盆底肌肉康复锻炼法。在本研究中,40例患者经过专人指导后,回家坚持Kegel锻炼,1个疗程后复查,快速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都明显提高(P<0.01)。通过产后6~8周坚持每天缩肛锻炼,有助于盆底肌肌肉的康复,并改善SUI和POP等。Kegel锻炼法具有不受时间、地点及体位限制等优点,是产后增强盆底肌力的首选方法。

3.3 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是提高产后盆底肌力的主要手段

电刺激是一种较早应用于临床盆底肌肉损伤及萎缩的方法,起到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盆底肌肉收缩强度和弹性,有助于提高产后盆底肌力[7]。生物反馈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让患者通过声音及可视图像反馈刺激大脑来调控身体的功能,从而学会在一定范围内由意识调控内脏器官的活动,纠正偏离正常范围的内脏活动的一种治疗和锻炼方法。多数文献报道其治疗的有效率在70%~80%[8,9,10],Dannecker等[8]报道390例SUI患者接受生物反馈治疗,总有效率达95%,随访3个月至7年,有效率仍达71%。电刺激治疗对SUI症状的改善率为35%~60%[9]。在本组资料中,对87例患者先给予电刺激治疗,促进肌肉的被动收缩、恢复盆底Ⅰ类和Ⅱ类肌收缩的本体感受。而后再给予生物反馈治疗,让患者在可视图像的引导下,学会收缩会阴动作,锻炼Ⅰ类和Ⅱ类肌力,纠正偏离的收缩方法,巩固和加强肌肉的自主收缩力,并于1个疗程后复查,快速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明显提高。产后PFD症状有所改善,电刺激和生物反馈疗法在促进产后盆底肌力康复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3.4 不同治疗方法的比较

盆底肌肉锻炼、电刺激和生物反馈都能提高盆底肌收缩力,可以改善盆底血液循环,增强盆底肌收缩力量,有助于改善UI和POP等产后PFD。锻炼组和治疗组的盆底肌肉收缩力的增长值比较显示,两组的快速收缩力增长值比较无差异(P>0.05),说明两种方法在盆底肌Ⅱ类肌的康复中均有效。而两组持续收缩力增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盆底肌Ⅰ类肌康复中,电刺激加生物反馈优于单纯的盆底肌肉锻炼,对POP患者康复更有效。在有生物反馈声像的引导下,患者可能更易掌握盆底肌正确收缩的方法,增加收缩持续时间,有利于Ⅰ类肌的康复。同时,本研究显示,2个疗程的快速收缩力高于1个疗程,但持续收缩力1个疗程与2个疗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Ⅱ类肌可短时间内康复,而Ⅰ类肌康复需要更长的时间,这也解释了临床上UI患者在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后改善症状较POP患者明显的原因所在。因此,对于医院治疗有困难的轻症患者,可选择在家进行Kegel锻炼,但要注意需由专人指导,让患者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坚持6~8周,1个疗程后复查。对于能够来医院接受治疗的产后PFD患者,可采用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最少坚持2~3个疗程。加强和重视产后盆底保健,尽早地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增强和改善盆底肌力,对产后PFD的防治具有很好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康复疗法在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产后42~60天的妇女,有产后尿失禁或盆底器官脱垂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127例,其中能在医院接受电刺激和生物反馈治疗的87例患者为治疗组,其中的35例完成了2个疗程;而无法在医院接受治疗,在家进行Kegel锻炼法的40例患者为锻炼组,6~8周后来医院复查。并分别比较两者治疗或锻炼前后、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的盆底肌收缩力的恢复情况及疗效。结果: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两组1个疗程治疗前后比较,快速收缩力和持续收缩力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持续收缩力增长值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锻炼组(P<0.05);而快速收缩力增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P>0.05)。4治疗组2个疗程的快速收缩力优于1个疗程(P<0.05),持续收缩力与1个疗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产后Kegel锻炼法、电刺激加生物反馈对提高盆底肌收缩力均有效,但电刺激加生物反馈优于单纯的盆底肌肉锻炼,疗程长效果更优。

关键词:产后,盆底肌肉,Kegel锻炼法,生物反馈

参考文献

[1]张珂,贺晶.产后盆底功能重建的研究进展[J].国际妇产科杂志,2011,28(1):24-27.

[2]国际尿控学会.国际尿控学标准化指南[M].关志,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58.

[3]谢幸,苟文丽主编.妇产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87-288.

[4]杨晓,刘玉玲.盆底肌肉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3,40(2):164-166.

[5]MOrkved S BOK.Effect of postpartum 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urinary inconti-hence:a one-year followup[J].BJOG,2000,107(8):1022-1028.

[6]张珂,王澜静,贺晶,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与盆底肌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10):757-759.

[7]黄健,丁岩,陈丽梅,等.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盆底肌力减退的疗效评估[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3):547-550.

[8]Dumoulin C,Hay Smith J.Pelvic floor muscle training versus no treatment for urinary incontinence in women.A Cochrane system article view[J].Eur J Phys Rehabil Med,2008,44(1):47-63.

[9]许晓英,任红红.电刺激结合生物反馈及康复锻炼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疗效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0):4785-4786.

盆底组织结构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产妇112例, 入选标准:正规产前检查, 单胎, 足月产。排除标准:患有器质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盆腔手术史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产妇56例, 年龄为21~36 (27.0±3.1) 岁, 孕周为38~41 (39.3±0.6) 周, 新生儿体质量为2.8~4.2 (3.6±0.5) kg。观察组产妇56例, 年龄为20~37 (27.2±3.0) 岁, 孕周为38~40 (39.1±0.5) 周, 新生儿体质量为2.9~4.3 (3.6±0.6) kg。两组产妇年龄、孕周、新生儿体质量比较时,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仅给予常规康复指导, 未行盆底康复训练。观察组产妇行盆底康复训练, 内容如下:电刺激时, 设定频率为8~33 Hz, 脉宽为320~740μs, 行Ⅰ类肌纤维训练;设定频率为20~80 Hz, 脉宽为20~320μs, 行Ⅱ类肌纤维训练。20 min/次, 2次/周, 6周/疗程。Kegel运动时, 患者平卧, 让双腿屈曲后稍分开, 指导吸气时收缩肛门10 s, 呼气时放松10 s, 间隔10 s, 连续做20 min/次, 2次/天, 6周/疗程。

*通讯作者:E-mail:651509166@qq.com

1.3 评定标准。

手测盆底肌力的评定标准[3]:医师指导下行阴道收缩, (1) Ⅰ级。能感觉到肌肉轻微收缩但不能持续。 (2) Ⅱ级。能明显感觉肌肉收缩, 仅持续2 s, 完成2次。 (3) Ⅲ级。肌肉收缩能使手指向上向前运动, 持续3 s。完成3次。 (4) Ⅳ级。肌肉收缩有力, 能抵挡手指压力, 持续时间4 s。完成4次。 (5) Ⅴ级。肌肉收缩有力, 能持续对抗手指压力达5 s以上。完成5次以上。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见表1。治疗后, 两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 、盆底Ⅱ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 均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 、盆底Ⅱ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 盆底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产妇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 从诸多方面均有多体现, 如持续收缩时间增加。分析原因如下:电刺激时, 使用特定频率的电流, 可以刺激盆腔组织器官, 也可刺激支配器官的神经纤维, 通过效应器作用[[33]], , 影影响响神神经经通通路路活活动, 达到改善膀胱的功能, 激活盆底肌后, 可重建神经肌肉兴奋性, 增加增强其活性。

注:*为两组产妇治疗后相比较P<0.05

给予产妇长期电刺激后, 还可增加盆底横纹肌的抗疲劳性, 增加肌纤维数量, 能产生传导性神经冲动, 抑制逼尿肌收缩。强化盆底肌肉收缩, 应区分不同纤维类型, 效果更好, 故认为, 盆底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4]。

摘要:目的 探讨盆底康复训练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效果。方法 选取产妇112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56例产妇未行盆底康复训练为对照组, 56例产妇行盆底康复训练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产妇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结果 治疗后, 两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 、盆底Ⅱ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 均明显改善。观察组产妇手测肌力、电测肌电值、盆底Ⅰ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 、盆底Ⅱ类肌纤维 (持续收缩压、收缩个数)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盆底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肌功能。

关键词:盆底康复训练,产后,盆底肌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艳, 金春香, 冯丽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对女性生活质量的诠释[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33) :5412-5414.

[2]刘浏, 张妤, 卫兵, 等.3种盆底康复训练治疗产后盆底肌力的疗效分析[J].安徽医学, 2015, 36 (5) :522-525.

[3]蔡江美, 寿亚琴.不同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J].健康研究, 2014, 34 (5) :545-547.

盆底组织结构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31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10例中, 年龄18~40岁, 平均 (29.13±2.51)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40.01±1.36) 周;对照组102例中, 年龄18~40岁, 平均 (28.76±2.37) 岁, 孕周37~42周, 平均 (39.91±1.41) 周。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排除本次次孕前尿失禁病史、孕前粪失禁史、孕前盆腔器官脱垂、既往怀孕>28周分娩或引产史、多胎妊娠、急产、肥胖、哮喘、长期腹压、糖尿病、坐骨神经痛、盆腔手术史等疾患。

治疗方法:对照组产后给予常规健康指导和盆底训练, 包括常规功能训练、合理运动、饮食指导等。治疗组产妇接受盆底肌肉康复治疗。从产后42 d开始, 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康复治疗。第1阶段方法:学会会阴收缩, 采用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 参数:频率8~33 Hz, 脉宽320~740 us;时间:2次/周, 20min/次。第2阶段:二类肌纤维的初级训练, 参数:频率20~80 Hz, 脉宽20~320 us;时间:2次/周, 20 min/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指标:盆底肌张力评分标准:无收缩、稍颤动、微弱收缩、完全收缩、正常收缩、轻微对抗记、强收缩、持续对抗分别记0分、1分、2分、3分、4分、5分。子宫脱垂根据POP-Q评分, 分0度、Ⅰ度、Ⅱ度、Ⅲ度、Ⅳ度。分别于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测。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17.0软件包,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肌力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前, 两组肌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0, P>0.05) ;治疗6个月、12个月, 观察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73, 21.73, P<0.01) , 见表1。

两组尿失禁发生情况:观察组210例中,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发生尿失禁61例 (29.05%) 、2例 (0.95%) 、3例 (1.43%) , 对照组102例中, 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分别发生尿失禁31例 (30.39%) 、10例 (9.80%) 、11例 (10.78%) , 治疗前, 两组尿失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6, P>0.05)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均为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4, 14.02, P<0.05) 。

两组POP-Q评分情况:观察组210例,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观察组Ⅰ度脱垂的比例分别为10.00% (21例) 、7.14% (15例) , 对照组分别为25.49% (26例) 、14.71% (15例) , 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87, 4.52, P<0.05) 。

性生活质量:观察组210例, 治疗后6个月、12个月, 性生活水平较高的分别为66.19% (139例) 、70.48% (148例) , 对照组分别为39.22% (40例) 、50.00% (51例) 。均为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43, 12.46, P<0.05) 。

讨论

分娩时产道扩张、产钳操作、产程延长等因素均可导致盆底肌纤维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肌肉强度降低, 支持组织削弱[2], 出现子宫脱垂、尿失禁、性生活质量下降等并发症。产后及时进行盆底肌肉的训练可有效恢复其功能。早期盆底肌训练利于提高女性控制盆底肌肉的意识和能力[3]。盆底康复治疗中的电刺激是在低频电流的作用下刺激阴道, 使盆底肌肉和神经产生自主收缩, 增强盆底肌肉的弹性和强度, 促进其肌力的恢复, 并能有效预防肌肉萎缩。另外, 电刺激能抑制膀胱兴奋性, 从而减少尿失禁的发生[4]。生物反馈可帮助产妇学会控制生理过程。

本组资料中, 观察组经过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治疗后, 盆底肌张力明显高于常规盆底训练的对照组, 尿失禁、子宫脱垂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性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改善、恢复盆底肌力是有效的, 并能减少尿失禁、子宫脱垂的发生, 提高性活质量。

总之, 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产妇产后盆底肌力, 减少尿失禁子宫脱垂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其产后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寇金玲, 党丽君, 冯秀清.产后康复治疗对改善盆底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5) :55-56.

[2]蔡江美, 寿亚琴.不同产科因素对孕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及盆底肌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观察[J].健康研究, 2014, 34 (5) :545-547.

[3]潘孝英.产后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对产妇盆底功能的近期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9 (S3) :202-203.

上一篇:斜井提升下一篇: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