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专业(共12篇)
康复治疗专业 篇1
1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会服务现状及问题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萌芽于16世纪, 但“为社会服务”作为高校的第三职能普遍为世人所接受, 却是在20世纪初期, 即“威斯康星思想”, 其内涵就是大学应该将资源和能力直接用于解决公共问题、为社会服务。我国高校社会服务起步较晚, 1984年潘慰元教授首次提出高校社会服务职能, 指出“根据科学技术与生产、生活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应当承担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技术指导、成果转让、业务咨询、职工培训、社会工作等) 的责任, 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结合起来”。高职院校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 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各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其社会服务功能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以及咨询服务。
目前职业院校逐步意识到院校间竞争的实质是社会服务水平的竞争, 竞相开展社会服务方面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就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现状来看, 工科专业由于其专业或科研活动直接面向生产、成果是有形产品, 通过向社会人士提供生产技能培训、帮助企业解决生产难题等就能很好地彰显其社会服务功能, 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模式, 如职教集团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岗位技能再培训社会服务模式、高校对口支援模式及“三下乡”服务模式等。
卫生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内容也应包括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4个方面。但卫生职业院校与工科类职业院校区别非常大, 因其行业特点社会服务面较窄, 社会服务功能难以实现: (1) 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高, 教学科研能力强, 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培训及科研项目的愿望不强; (2) 行业准入标准高, 无法通过对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开展社会服务; (3) 行业职业资格准入标准制度不完善, 无相应的卫生部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 难以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方面的服务。但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 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需求量增大, 护理专业以面向基层、农村开展社会服务为突破口, 进行初步尝试, 但尚不成熟。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护理专业相比, 发展历史短, 面向行业服务面更窄。因此, 如何有效体现并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成为困扰康复教育工作者的一道难题。
2 找准切入点, 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优势, 与政府、行业、企业或社会相结合, 全面开发基地的生产功能, 通过产品生产、社会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过程, 实现经济效益, 并在生产中实现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一种实训模式。校内生产性 (服务性) 实训基地应具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和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服务的3个基本功能[1]。由此可见, 卫生职业院校人才服务、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和咨询服务功能完全可以通过校内生产性 (服务性) 实训基地来实现。
3 建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现实基础
3.1 社会康复服务需求巨大
随着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个人和公共卫生环境改善以及各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完善, 人口谱、疾病谱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伴有功能障碍者增多, 因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导致伤、残人数不断增加, 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十分巨大。
3.2 社区康复是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康复服务资源有限, 康复机构, 即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的康复科, 仅能接收极少数有康复需求的患者, 康复机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 但收费较高, 大部分患者难以承受。社区康复服务覆盖面广、收费低廉、受益人群广。因此, 为实现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 必须大力推进社区康复服务。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胡向阳副主任在题为《推进社区康复, 夯实服务基础, 为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 应将社区康复站 (点) 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 依托基层卫生机构建立社区康复站 (点)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残疾人康复机构, 为其提供方便, 给予支持。
3.3 多种因素制约社区康复发展
(1) 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社区康复应该是在社区内实现所有的康复需求。实际上, 社区康复应是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 应着眼于以社区为载体, 通过社会资源整合, 使残障人士获得所需服务, 该服务或者来源于社区内的自生资源, 或者来源于外界的专业力量。 (2) 社区康复的定位没有从专业化角度考虑。传统社区康复是“就近、就便、简单、低成本、广覆盖”等, 实践中更是有意无意地将专业化服务与社区康复对立起来。在各地蓬勃发展的社区康复中, 其主力依赖的服务力量有两大类, 一类是康复协调员、残疾人专干、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 (大部分是退休人员与家属) , 另一类是社区全科医生;前者对一般的康复指导知识和技能掌握有限, 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在能力上还显不足, 而社区全科医生从临床内科转岗培训而来, 对系统性康复知识和技能掌握也有欠缺, 严重影响社区康复服务质量。 (3) 康复经费短缺, 影响社区康复的可持续发展。康复训练需要长期坚持,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也没有专项社区康复服务经费, 影响了康复服务的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因此, 在康复服务资源有限, 特别是人力资源有限情况下, 如何实现社区康复专业化、提升康复服务质量, 成为困扰社区康复管理者与服务者的难题。
3.4 专业化社区康复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目前, 各地社区康复由专业康复机构承办的很少, 康复中心或综合医院康复科多在技术上给予支持;民间的康复服务机构又很难得到社区康复管理者的信任, 管理者不愿意将资源放手;此外, 传统社区康复不依托机构进行。实质上社区康复要想做得有效果, 是离不开专业化服务的。
3.5 社会分层次、多元化康复服务需求
通过文献调研发现, 当代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的趋势集中体现为服务内容多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2]。我国医疗服务内容层次可以概括为预防服务、医疗服务、保健服务及康复服务4个方面, 每一层次服务内容又可以分为若干服务内容层次。随着经济条件改善, 人们对身体功能健康的要求提高, 社会对康复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 我们将调研的焦点集中在社会对分层次、多元化康复服务的需求上。课题组设计了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调研问卷, 与苏家屯区残联合作, 对区域内残疾人的康复服务需求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 (1) 不同类型残疾的康复需求由高到低分别为肢体残疾康复、听力残疾康复、精神残疾康复、智力残疾康复、视力残疾康复。 (2) 康复服务内容层次分别为康复治疗 (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言语康复治疗) 、康复预防、康复宣传及教育、职业训练。 (3) 90%的残疾人希望能就近在社区内进行康复训练, 目前社区康复机构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 我们选择以专业化社区康复服务为载体, 搭建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平台, 建设集教学、实训、服务于一体的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 满足学生仿真实训、服务性实训的需要, 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咨询服务的功能。顺应我国医疗卫生改革发展趋势, 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4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社区康复服务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4.1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仿真实训和社区康复服务要求, 学校、医院、社区三方合作完成实训基地的布局、环境设计及设备规划,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投入资金300万元, 基地总使用面积713平方米。其中, 一楼服务性实训功能区400平方米, 呈现与社区康复中心一致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及文化氛围, 设有导诊区、功能评定区、运动训练区、作业训练区、传统康复训练区、小儿脑瘫综合训练室、专家工作室;二楼理实一体仿真实训功能区313平方米, 完成理实一体教学及仿真实训, 包括运动疗法一体化实训室、物理因子 (含评定) 一体化实训室、作业疗法一体化实训室、言语疗法实训室。
4.2 构建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的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依托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设施器材和技术优势, 依托专兼一体的教学团队人才优势, 依托学院、医院、社区的广泛社会资源优势, 从服务内容分层次、提供主体多元化角度构建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分层次”是指服务内容分层次, 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的服务内容包括人才培养、技术服务 (康复治疗) 、培训服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实用康复技术培训) 、咨询服务 (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康复预防与宣传) 4个层次。其中人才培养又分为仿真实训、观摩实训、服务性实训3个层次;技术服务是在康复医生及康复治疗师技术支持及指导下, 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 为区域内肢体残疾患者 (偏瘫、脑瘫) 提供免费的康复功能评定、物理治疗 (运动、物理因子治疗) 、作业治疗、言语治疗、传统康复治疗;培训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 由专业教师为社区康复从业者、残疾患者家属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开展免费的实用社区康复技术培训, 每月1次;咨询服务是在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或由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患者家庭,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家居环境改造咨询、心理咨询、康复教育等服务。
“多元化”是指提供康复服务的主体多元化, 不再只是单一的专业医疗机构、社区, 而是以学校为纽带, 搭建三方合作平台, 资源互惠互补, 为区域内有康复服务需求的人提供免费的专业化的康复服务, 学校提供场地、设备、管理、康复治疗服务;社区组织患者, 初步筛选患者, 协调管理患者;医院帮助筛选患者, 提供技术支持与指导。
通过专业化康复治疗服务、实用社区技术培训、社区科普讲堂、社区科普展览等形式, 提升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提高了社区康复工作水平, 取得了良好的康复效果和社会效益, 2013年康复治疗技术集体被评为“服务沈阳突出贡献集体”。康复科普提升了我院周边社区残疾人、功能障碍者以及慢性病、老年病患者与其家属的家庭康复理念、康复意识, 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获得了社会的好评及认可, 2014年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内服务性实训基地被评为“辽宁省第九批科学技术普及基地”。
参考文献
[1]何应林.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八论[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 (1) :18-21.
[2]蔡立辉.分层次、多元化、竞争式: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共管理改革[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1) :92-100.
康复治疗专业 篇2
------------------
康复治疗专业教育教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性康复治疗方向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有较高的康复治疗技能,知识面较宽,素质较高的技能型应用性人才适用于医院、社区、康复中心、老人院、儿童福利院及疗养院。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发达国家引进了现代康复理念。国际著名残疾人社会活动家邓朴方也早在那时就对“ 康复”的概念说过一段意义深刻的话语,他说:“所谓康复,实质上就是能让残疾人恢复像健康人一样的权利”。作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领袖人物,20余年来,邓朴方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康复是一个帮助病员或残疾人在其生理或解剖缺陷的限度内和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根据其职业愿望和生活计划,促进其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生活上、职业上、业余消遣上和教育上的潜能得到最充分发展的过程。
康复医学是一门研究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应用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生活训练、技能训练、言语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手段,使病、伤、残者尽快地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使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达到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劳动和工作等能力,为病、伤、残者重返社会打下基础。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独立的医学学科,积极培养人才是发展这门新兴的医学学科的关键。现代康复医学从20世纪80年代初被引进我国以来,康复医疗事业有了快速的发展,新建的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然与此形成鲜明对
照的是,康复治疗专门人才却是严重地供不应求。我国拥有13亿人口和6千万之多的残疾人,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的现状远远跟不上实际的需求。在卫生部的组织协调下,有关方面近期曾对我国的康复治疗专业人才现状做过调查: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
康复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括四个方面;基础康复学、康复残疾学、临床康复评定学和临床康复治疗学。
基础康复学的主要内容有:运动学、人体发育学、运动生理学、组织再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和运动治疗学等。
康复残疾学的主要内容有:骨关节肌肉系统残疾学、神经系统损害残疾学、功能障碍学等。临床康复评定学的主要内容有:身体的评定、语言和听力功能的评定、心理功能评定、职业评定和社会评定等。
临床康复治疗学的主要内容有;物理治疗学、作业疗法学、社会福利和保障学、康复护理学等等。
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有:物理和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文体疗法、中医疗法、康复工程、康复护理、社会康复服务、职业康复治疗。
开设课程
公共课《思想道德与法律》、《毛泽东邓小平三个代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体育》、《英语》、《计算机基础》。
基础课《人体解剖学》、《医用化学 》、《组织胚胎学》、《中医学》、《医学遗传学》、《医学论理学》、《生理学 》、《生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药理学》、《病理学》。专业课《运动学》、《针灸学 》、《医学影象学》、《外科学总论 》、《康复学导论》、《康复心理学》、《言语治疗学》、《运动疗法 》、《推拿学》、《 康复工程学》、《作业疗法 》、《临床康复学 》、《理疗学》、《临床疾病概论》。(部分课程有所出入与实际教学为准)
实验设备与器材介绍
PT治疗室(以运动疗法为主的物理治疗室)主要设备有: PT 训练床、PT训练凳、肋木肩梯、平衡杠、训练用阶梯悬吊架及配套装置、支撑器、股四头肌训练器、双轮助行器、平衡板、单人站立架、体操棒、电动起立床、髋关节内收外展训练器、坐式踝关节训练椅波巴式训练球、运动垫子、哑铃车、滚筒、踝关节纠正板、四脚拐、肩关节旋转器、前臂旋转器、下肢关节训练活动器和腕关节旋转训练器。还可采取蜡疗,磁疗,电疗,热疗 冷疗等。
OT治疗室(以作业疗法为主的日常生活训练室)主要设备有:平行杠、腕关节活动器、砂磨板及磨具、木钉板、套圈、手指分离板、平衡木、站立架、作业疗法桌、姿势镜、练习用阶梯、肋木、肩梯、体操棒和花生球。
ST治疗室(以语言治疗为主的实验室)主要设备有:失语症评价训练工具、语言发育迟缓训练工具、构音障碍检查图片、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和语言发育迟缓检查用具等。心理咨询室(以智力测验评估为主)主要测验器材有: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修订韦氏记忆量表、儿少生活治疗评定表、神经心理测验评定表和艾森克人格测验量表等等。
康复工程实验室(以假肢矫形器制作为主)主要设备有:颈托(颈圈)加固定器、索米矫形器(SOMI)、肩关节外展支架、腕关节保护器、奈特—泰勒型胸腰骶椎矫形器(骑士泰勒背架)、奈特型腰骶椎矫形器(骑士背架)、软性腰骶椎矫形器(弹性护腰带)、背姿矫正带、锁骨带、脊背侧弯背架、成人髋关节外展支架、膝关节支架、护膝、踝足矫形器(托足板)、护踝、脚拇指外翻夜间固定器、矫形鞋(舒行鞋)和“X”、“O”形腿支架。
小儿脑瘫治疗(以治疗小儿脑瘫为主)主要设备有:训练平衡用儿童用品、走道、玩具、爬行用品、书写绘画用品。
康复治疗专业 篇3
关键词:微课程;康复治疗技术;临床经验
所谓微课程(Microlecture),指的是利用建构主义原理方法而形成的实际的教学内容,它具有时间短、内容多、效果好等优点,主要用于学生网络在线学习或者是下载后实现移动学习。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微课程以视频教学为主要载体,通过教师对教材中某个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展示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组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引入微课程的可行性
1.创新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
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来说,重要的手段就是为学生创设一个临床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学习并使用所学知识。微课程的出现为这一手段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渠道。传统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学,绝大部分教学都是靠教师用抽象的文字解说,可以利用的视频资源也很有限。通过微课程的设计,将传统的和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展现给学生,创新了康复治疗技术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
2.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技术,该专业学生除了要掌握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娴熟的操作能力,而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处于被动的一方,在“灌输—记忆”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压制,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有抵触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将微课程引入康复治疗技术教学中,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将传统的、枯燥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声音等展现给学生。微课程的在线功能,使学生课前预习得以实现;在这个移动工具寸步不离的信息时代,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功能,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让学生参与微课程的制作,训练学生临床思维及思维的严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及表达能力等,使学生实现主动参与,体现自我。这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3.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从人的记忆规律来讲,生动形象的事物能直接刺激人的视听感官,增强记忆效果,比起单纯依靠抽象的文字及简单的重复说教,生动形象的事物的记忆效果要更好。微课程将简单枯燥的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知识、操作,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我们可以在微课程中,创造一种学习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具体的知识,同时能够体会到康复治疗技术的具体使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微课程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笔者将《康复评定学》中步态评定这一章节采用PPT式进行微课程设计。PPT式的微课程比较接近真实授课的讲授方式,它与平常老师利用多媒体投影PPT授课的方式很类似。这种微课程一般是录制老师讲课的声音作为背景音频,主要屏幕显示的是相关内容的PPT幻灯片,最后转换为视频形式传播。
1.运用微课程进行导入,将作业任务分配给学生
按照这一章节的内容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吩咐每组同学通过组内合作将所分到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主学习课本的理论知识,更要理解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转换成操作来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運用微课程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展现
利用微课程对学生所制作视频加以点评,指出优点及不足之处,并一次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通过反复地接触这些知识,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最后完善本章节的微课程,供学生反复学习。在此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微课程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根据临床经验,将本专业的重点及难点进行归纳总结,有针对性地制成微视频,通过微课程的在线及移动功能提供给学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运用微课程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的连贯性
康复医学是以改善残病患者的能力障碍,提高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回归社会、生活及工作岗位为目的,这就决定了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将面临不同病种的病人,从长远发展,康复治疗师需掌握全面的医学知识;运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某些典型疾病的发病,疾病发展、评定、诊断及治疗,甚至是出院康复,制成微课程,使学生对疾病有整体的认识,并将自己所学相关专业知识横向联系起来,形成严密的临床思维,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作为一名康复治疗师的使命感,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探究欲渴望。
总之,充分地利用微课程的优势,结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科的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中引入微课程,将枯燥的专业内容转换成形象、生动的微课程展现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可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实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吴玉祥.论高中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语文教学通讯,2014.
康复治疗专业 篇4
关键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教育部所倡导的一种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以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 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2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互动和长期合作, 将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提倡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经历一致, 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的一体化, 从而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操作性强, 在以往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情况下, 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突出, 学生胜任力差, 岗位过渡期长, 难以适应岗位需求, 故进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改革很有必要。
1 方法
1.1 改革方案
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与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共同研讨并制订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三年制) 的教学分成一年半加一年半2个阶段, 即采用“1.5+1.5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前一阶段在学校学习人文素质课程和职业基本技能课程;后一阶段到康复中心进行职业技术课程学习、实训和顶岗实习, 并择优安排就业。
1.2 工学交替
在后一阶段, 企业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岗位群技能标准 (康复治疗师国家职业三级) 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训, 为期半年 (1个学期) 。课堂通常设在康复中心的康复训练大厅, 有时甚至就设在仪器、设备旁边, 使学生边做边学, 实现做、学、教一体化。教学师资由企业选派, 一般由具有教学资质的教授、副教授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师承担。主要课程包括:康复疗法、中国传统康复疗法[1]、社区康复、临床康复、假肢与矫形器、临床医学概论等。总学时为468学时, 理论与实训内容各占50%。
1.3 顶岗实习
工学交替阶段结束后, 由企业根据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为期一年 (2个学期) 。
1.4 学生管理
后一阶段, 学生吃住在康复中心, 由兼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和日常管理工作, 协助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2 结果
自2008年3月~2009年12月, 我院已连续安排该专业2届学生进行实训, 每年40人, 共计80人,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1 学生对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评价 (见表1)
注:满意率 (%) =[满意人数 (人) +基本满意人数 (人) ]/总人数×100%
2.2 毕业生就业率
我院该专业2009届毕业生40人, 就业率为100%, 其中20人留在实习单位, 占50%;2010届毕业生中, 90%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用人单位争相录用该专业的毕业生, 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2.3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用人单位对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评价很高, 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上岗、顶岗, 很受欢迎。由此可见,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 讨论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是发展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实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不仅提高了学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而且为企业提供了劳动力, 缓解了当前企业技术工人紧缺的状况,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模式[2], 突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校企双方根据对培养对象职业素质和职业岗位群技能的要求, 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制订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课程体系[3]。由于课程是根据企业提供的需求信息安排的, 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同步性, 学生除能掌握行业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外, 还能接触到行业的最新动态, 通过实习接触社会, 增加了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认识, 使其能真正与行业接轨。学生学完专业课能直接顶岗实习, 既延伸了学校课堂教学, 又节省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 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适应环境能力的锻炼机会;学生能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 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 增强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开阔了知识面, 扩大了眼界, 必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4]。
参考文献
[1]范秀英.高职传统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8, 14 (12) :1171~1172.
[2]罗治安, 陈卓颐, 罗洪英, 等.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 (4) :398~400.
[3]马金, 张景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10) :143~144.
康复治疗专业就业前景 篇5
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中心(康复医院)从事康复治疗师技术工作,也可到疗养院、保健中心、体育医院或运动队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单位从事康复治疗工作。就业岗位:康复治疗师、医疗器械销售代表、康复理疗师、康复耗材产品销售工程师、护士、康复医师、主任医师、康复师、康复技师、康复医生、康复科医师、康复科医生等。
康复治疗学专业大学排名:
1、中山大学
2、同济大学
3、首都医科大学
4、中国医科大学
5、南昌大学
6、哈尔滨医科大学
7、重庆医科大学
8、上海中医药大学
9、南方医科大学
10、河北医科大学
11、南京医科大学
12、天津医科大学
13、广州中医药大学
14、成都中医药大学
15、湖南中医药大学
16、南京中医药大学
17、广东医学院
18、广西医科大学
19、福建医科大学
康复治疗专业 篇6
【摘要】本文从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入手,探索了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认为《运动学》的课程设置是本专业改革的重点,并从构建以运动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计、应用教学技术、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制度、配备教学资料等,探讨运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运动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9-0145-02
在高职院校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康复治疗技术所必备基础知识和专业特长的掌握程度,使学生成为拥有现代康复医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我国约有100所高职高专院校设置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缓解了我国康复治疗师缺乏的现状,促进了医疗市场的全面发展,但是高校培养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质量较差,难以与世界水平持平 [1]。在实际教学中,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直接影响后面技术课程的学习效果,造成学生从业水平能力的缺乏。为了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符合高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要求,促进康复教育事业的发展,我院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学课程进行改革探索,以推动高职康复教育的顺利发展。
1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截止到2010年,开设康复治疗专科专业的高校有67所,计划招生总人数超过2000人,约为本科康复治疗学教育的2倍,从而看出,国内市场对康复治疗类高职人才的潜在需求量巨大[2]。但是,由于我国高职院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办学经验较浅,软硬件设施较差,发展比较缓慢,对人才市场的供应不足。因此,急需进行教学改革,使之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按照我国市场的实际需求,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治疗人才(PT/OT)教育,实现我国PT/OT教育的现代化[3]。在康复治疗专业的教学中,《运动学》是专业治疗技术学和运动治疗技术学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关键课程,所以《运动学》的课程设置是本专业改革的重点[4]。
2运动学课程设计思路
2.1构建以运动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康复岗位的实际要求进行课程设置。我校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时以执业考试大纲为参照标准,并在实际的市场调研分析后,结合学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的指导意见,确定《运动学》为高职康复治疗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并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构建以运动学为核心的学科课程体系 [5]。
2.2优化运动学课程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可以依据“学以致用”的原则,优化精选课程内容,增强实际应用教学,尤其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注重知识点的交叉联系,形成一个教学系统群。《运动学》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人体学的相关教材,一般分为正常人体运动学、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障碍学、运动生化学、运动心理六大块内容,它与体育专业的课程要求不同,教学侧重点也不一样,即《运动学》是强调运动训练与康复治疗的联系,所以课程改革应以此为教学导向[6]。为了杜绝与体育专业的教学类同,部分内容必须调整教学重点,突出专业技能教育的特点,课程设计如表1。
3运动学课程改革措施
3.1应用教学技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课程内容,先进的教学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运动学》是康复治疗的首门课程,老师可以用康复知识为联系纽带,培养学生重视残疾人功能康复的思维。由经验丰富、兼顾康复与医学的老师采用学导法、讲解法、讨论教学法等进行课程教学,采用情景式、案例式、讨论式等进行一体化互动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深入了解运动障碍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贯彻高职教育的“实用为主”的原则。同时,立体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①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运动学信息量,与其它院校互动教学;②三维人体构造平台能促进学生了解人体构造和运动技能,利用软件制图可以直观清晰的模拟运动功能的实现方式;③利用智能手机微课堂与学生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并为学生提供信息查询。
3.2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满足相应的岗位要求,是高职教育必须重视的教学环节。《运动学》的实践安排能让学生掌握运动功能障碍出现的原因,树立科学的运动训练方式。为此,必须增加老师的实践教学时间,改善实践条件,提高实践地位,可以按照理论与实践的课时比2∶[KG-*3/5]1设置,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注重运动功能学习。根据康复治疗师的工作岗位要求和专业后期技能内容的安排,加强学生运动学基础、表面触诊解剖、关节运动特点和运动分析等方面的集中实践教学,在真实的岗位中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自主选择知识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工作的分流,成为市场满意的专业康复治疗师。
3.3完善考核制度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制定全面的考核方式,内容包括期末成绩(50%)、平时成绩(25%,主要由作业、测验、回答问题组成)、实践能力(25%)。其中,理论内容采取闭卷考试,实践能力采用案例分析考核。理论考核以教师提供的重点知识为主,而在实践考核环节,重点考核骨骼肌功能、表面触诊解剖、关节运动特点、姿势控制与步态基础等方面,注重学生实践运动的分析报告。
3.4配备教学资料为了更好地切合实际需求和加强学生的个人能力培养,我校编写了《运动学》参考书及习题册,帮助教学实践体系的完善,增加教学的真实性、可靠性,确保课程教学的成功进行,方便学生在课后总结、学习。
4总结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康复医学事业不断发展,但一些服务单位急需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康复治疗人才却得不到满足。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中,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任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教学改革的立足点及出发点,因此,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改革应以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为方向,培养专业技能强、职业素质高、专业基础夯实的技能型人才。
为了改革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我校对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人员经过专业的培训后,并设计了调研问卷,问卷内容由专家论证确定,在分析问卷数据和总结就业情况的基础上,优化了专业的课程内容、学时、实践基地的建设及教师队伍的建设,确定了以运动学课程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改革后,学生的理论课考试成绩(80.1±8.5,n=81)与改革前的平均成绩(74.3±8.2,n=79)(题目随机出自于同一试题库)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问题调查环节,75.5%的学生认为课改后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均有很大提升,尤其是对各种运动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普遍得到提升,1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能力略有提升,而其它的学生(13.0%)感觉相关知识未得到改善。
总之,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运动学课程需要不断改革和探索,以实现培养高技能康复人才的目的。我校在改革和优化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运动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高技能康复人才的培养作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张黎明,吕尤焱,金建明,等.高职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运动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9):941-943.
[2]唐栋.对我国体育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 2011,1 (17): 105-106.
[3]薛晶晶,肖灵君,燕铁斌,等.中山大学康复治疗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就业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0):953-956.
[4]商敏,王玉凤,杨凤梅,等.系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 (23):6551-6553.
[5]欧阳辉,宋秀豹,王玉苹,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轻中度膝骨关节炎骨髓水肿的疗效[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5,36(2):182-185.
[6]李莹莹,张备,李策,等.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功能独立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33(4):303-307.
康复治疗专业 篇7
1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现状
优点:青年教师受过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全日制康复医学教育,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且富有激情、朝气,有创新思维,可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思维敏锐。不足:目前中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大多数由其附属医院的康复医师和少数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承担,这些青年教师为医学院校毕业的非师范生,没有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学科学习,欠缺教学方法及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经验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2]。
2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措施
2.1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2.1.1 教学试讲
为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实行青年教师试讲规范化培训[3]。青年教师承担康复治疗学系本科教学理论课讲授任务前,先要认真备课、搜集相关资料并融入教学、书写教案,然后试讲,年资高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讲课质量进行现场打分,以评促教,试讲合格后才可正式讲授理论课程。
2.1.2 知识结构融合和互补
中医药院校应培养既熟练掌握现代康复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中医康复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康复专业教师需进行中医基础理论普及,重点加强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建设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4]。
2.1.3 勤于学习,善于反思
康复专业青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专业化素养,领悟康复教育的真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不断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要养成在康复教学工作中记录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定期归纳、分析和总结。
2.2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培养体制建设
2.2.1 教师岗前培训
青年教师入职后均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师岗前培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及爱岗敬业精神,并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需具备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教学规律[5,6];针对康复岗位进行专业的教学能力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岗位,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2.2“传帮带”观摩有丰富康复治疗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教学,并做听课记录,记录典型、优秀的康复教育方法和理念。
采用新老结合的方法,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授课为主,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康复治疗本科教学理论课授课为辅,专业理论教学以高年资老师为主体,实践课教学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7]。
2.2.3 加强师资培训
为扩大视野、增进学术交流,可陆续选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每年参加国内举办的康复专业学术会议,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互助小组,让青年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2.2.4 加强青年教师继续培养工作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学习,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教学需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博士。
2.2.5 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
积极组织与选派青年老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教研室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及其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信息化康复治疗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3 小结
康复治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康复治疗教育要求培养具有扎实康复理论知识及熟练实践操作技能的康复人才[8,9],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其教学水平对康复治疗毕业生的专业化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研究及完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复教师培养模式。
摘要: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及康复医学现状,中医院校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需要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及建设相关体制。
关键词: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措施,现状
参考文献
[1]潘翠环,于瑞,李胜活,等.康复治台疗专业化培养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98.
[2]肖灵君,薛晶晶,燕铁斌.康复治台疗专业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1):74.
[3]蒋小云,李易娟,杜敏联,等.提高儿科青年医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措施和成效[[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0):142-143.
[4]郭永明,闫丽娟,张健,等.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2):101-102.
[5]郭民,李玉成.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9):170-173.
[6]唐亚厉.谈适应教师专业化趋势的高校师资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9,(3):43-45.
[7]潘翠环,于瑞,李胜活,等.康复治疗专业教师专业化培养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99.
[8]张凤仁,李洪霞,崔泓.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99-600.
康复治疗专业 篇8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需要培养从事康复治疗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适应康复治疗技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康复治疗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来说, 除了专业技术之外, 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病人的同情心。只有获得真正的职业幸福感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康复治疗师。
在2012年度的中国积极心理学大会上, 被誉为“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他的幸福理论——PERMA理论, 他认为幸福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 (Positive emotion) 、投入 (Engagement) 、关系 (Relationships) 、意义 (Meaning) 、成就 (Accomplishment) 五大要素。作为一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教师, 需要思考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这五个要素, 最终帮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获得持久的职业幸福感, 这既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也是提高康复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通过有效的学习培养积极的情绪
要提升学生的积极情绪, 关键在于在平时学习中改进教学方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要因材施教, 选择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以任务为驱动, 让学生在自主钻研与团队合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积极的情绪。
二、让学生在心流中感受职业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产生如此高度的投入, 有赖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要倾向去做这件事情, 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兴趣。其次是要有清晰地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任务驱动、问题驱动等教学策略, 为学生造就合理的目标。第三要有及时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要善用过程中的反馈, 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及时的鼓励。第四, 对这项活动要具有控制感, 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还要不断优化障碍, 即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 在客服障碍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积极的人际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 这就避不开如何去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一个技术精湛却态度生硬的康复治疗师其康复治疗工作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 要注重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要让学生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确的职业观, 将康复治疗看作身心合一的过程, 在工作过程中对病患具有同情心, 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地理解病患的病痛和生活困难, 唯有如此, 才能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在工作中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 既有利于提升康复治疗的效果, 又可以让康复治疗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的体验。
四、让学生明确康复治疗工作的意义
我国共有各类残疾人近一亿, 同时人口的老龄化等又增加了康复养老的需求。2012年卫生部颁布的《康复医院基本标准》指出, 康复医院的康复专业床位数占医院床位总数的75%以上, 每床位配备0.2名康复医师。可见康复人才有较大缺口。在日常学习中, 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社会对康复治疗工作的肯定, 感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对康复治疗的迫切需求, 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意义, 这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幸福感。
五、让学生在成就感中感受到幸福
要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幸福感, 让他们感受到职业成就感是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康复治疗技术的学生来说, 提升职业成就感的方式是多样的。例如院校合作让学生在实习见习过程中感受康复治疗工作的成就感;或者在校期间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为残疾人和孤寡老人排忧解难, 这同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总起来说, 康复治疗工作不仅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 同时康复治疗师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人文关怀。而一个生活中充满怨气和负面情绪的人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幸福感, 不仅对提升学校学习的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康复治疗师的自然要求。康复治疗是一种带给人希望和阳光的工作, 唯有不断提升自我的幸福感, 才能在工作将阳光撒播到病患的心中, 让更多人享受到高质量的康复治疗服务。
摘要:康复治疗师既要有专业的康复技能, 又要有良好的职业心态。只有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 才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如何才能提升康复治疗专业学生的幸福感呢?本文尝试通过PERMA理论梳理相关的方法, 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幸福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幸福教育,康复治疗技术
参考文献
[1]张灵, 郑雪等.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 2:116-121.
[2]严标宾, 郑雪等.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 2003, 9 (4) :22—28.
[3]孟建伟.教育与幸福——关于幸福教育的哲学思考[M].教育研究, 2010 (02) .
康复治疗专业 篇9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
1.1 康复医疗需求巨大
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 296万人,其中有康复需求者近5 000万人[1];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 765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1 883万人[2];还有慢性病患者2亿多人,需要提供康复服务的超过1 000万人;因交通、工伤事故致残的伤残者,每年增加约为100多万人,其中大部分人都需要康复服务。但由于我国康复机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严重缺乏康复治疗技术人才,所以为上述人群提供康复服务的能力非常有限,还达不到20%的覆盖率[3]。
1.2 康复专业人才紧缺
根据卫生部《2010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政府所办医院有13 850所,按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第四章规定的最低标准计算,现阶段康复治疗技术人才需求量为194 362人,而目前我国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两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12 523人。因此,还需要康复治疗师181 839人才能初步满足康复治疗的需求。2011年4月,卫生部关于《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基本标准》中要求每床至少配备0.5名康复治疗师,据此估计到2015年,我国康复人才缺口至少为35万。
1.3 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培养出来的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单一、实际操作能力弱,与职业岗位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从而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康复治疗职业岗位的对接。
2 创新“三结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合”:通过与医院、残联、社区等多方合作,以教学医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与社区康复服务紧密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将教育教学与康复临床实践、康复技术服务3者有机结合,并把对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其中,从而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综合能力,在服务中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教育—实践—服务”三结合(见图1)。
“递进式”:能力培养递进式。(1)第一阶段: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在第一、二学期分别安排两周让学生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医疗工作认知见习,参与社区残疾调查,协助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档案。通过早期接触临床,使学生较早进入康复治疗师角色。(2)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第三学期安排两周让学生到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康复评定技能、临床医学基本技术和康复治疗基本技能的见习、实习,再到社区进行康复知识普及宣教,指导社区残疾人进行康复训练,巩固专业核心技能。(3)第三阶段: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在第四学期安排两周让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中有康复需求的老人、脑瘫患儿、残疾人等开展康复治疗技术服务。通过直接参与康复服务,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拓展能力。(4)第四阶段: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第五、六学期对学生安排48周的顶岗实习,其中4周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在第三、四学期,结合“保健按摩师”、“反射治疗师”等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对学生进行培训考核,帮助学生获得“双证书”,从而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见图1)。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配套项目
3.1 构建基于康复治疗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康复治疗技术岗位与职业能力的分析和对典型岗位工作任务的调研,明确我国康复治疗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应用物理治疗技术、作业治疗技术和言语治疗技术等对患者施行康复治疗[4]。
依据临床康复医疗的工作过程,归纳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行动领域”——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理疗等,从而推出“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科学地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形成以职业素养养成为主线,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见图2)。
3.2 打造“互聘互培”、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以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互聘互培”机制,加大从行业一线选聘专业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力度,落实青年教师培养的“青蓝工程”计划,实施专业教师在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外康复医疗机构轮岗培养的计划,打造一支实践能力强、整体素质高、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3.3 校院合作共建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
按照现代康复医疗的要求,与附属医院合作共建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共享型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能更好地满足现代医学发展对康复治疗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3.4 多方合作共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与残联、医院、社区等多方合作,共同修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方法与手段,构建由行业、医院、社区、学校、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校外实训、社区实践、顶岗实习等主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评价体系。
3.5 服务社会,促进地方康复事业发展
3.5.1 面向基层开展康复技术培训
我院以校院共建的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附属医院、社区康复人才培养基地为平台,对盐城市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社区康复人员等进行康复技术培训,提高基层人员的康复服务能力;同时,对本市各级康复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奠定基础。
3.5.2 立足社区开展康复技术服务
依托盐城市残疾人联合会、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社区脑瘫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提供康复技术服务,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能力。
3.5.3 利用现代康复治疗实训基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
我院利用国家级康复治疗技术实训基地的鉴定功能,承担盐城市保健按摩师、反射治疗师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专业技术的考核及认证工作,并不断拓展鉴定的专业领域。
4 改革成果
(1)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于2010年6月被遴选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于2011年9月获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3)我院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已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并多次荣获学院“优秀教学团队”、“课程改革与专业建设先进集体”等表彰,其专业带头人获江苏省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4)近两年我院培养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多次在全国、全省技能大赛中获奖,且毕业生在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方面得到了用人单位和社会的认可。经第三方麦可思公司调研评价,我院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率连续2年在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在95%以上。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继续探索校院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三结合、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R].2006-12-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报告[R].2010-6-16.
[3]胡忠亚.对我国康复专业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2):165-166.
康复治疗专业 篇10
关键词:上海,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市场调研康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于2011年5月—2012年10月对上海地区卫生、民政、残联系统的康复机构以及相关院校等60家医疗相关机构进行调研。
1.2 调研方法
采用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设计的调查问卷, 并由康复治疗技术教研室教师修订, 制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市场调查表”。该调查表内容包括在岗康复治疗师的学历现状、调研单位对康复治疗师的学历要求、录用康复治疗技术岗位人员的侧重因素、对高职学历康复治疗师的满意度、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培养情况等。对上海市具有开展康复治疗工作能力的卫生、民政、残联系统的60家机构的康复科进行调查分析, 包括三级医院11家、二级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家、民营医院2家、老年护理院2家、福利院1家、康复中心1家。实际发放问卷60份, 回收59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8.3%。调研结果采用Office Excel 2007进行数据分析。同时, 现场访谈了24家单位的康复科主任、科教处负责人。
2 调研结果
2.1 我国及上海康复治疗需求
近年来, 我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迅速, 残联、民政系统、社会新建的康复中心、康复医院等康复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一般, 综合医院的康复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科也越来越普及、床位越来越多, 同时也对能够在医院康复科、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疗养院、老年及儿童福利院等机构从事康复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
上海卫生事业正面临着体制与结构的改革, 人们评价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已经不再局限于急救和医疗的水平, 而对改善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 上海残疾人有94.2万人, 占总人口数的5.29%[1];截至2011年底, 上海市户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347.76万, 占总人口数的24.5%;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62.92万, 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的18.1%[2]。作为我国第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上海, 老年人口比例始终高于全国8%~10%, 是迄今为止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2011年8月, 《卫生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评估工作方案》开始启动, 上海、北京等14个省份成为首批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上海作为首批试点城市, 实施方案包括构建康复服务网络、部分二级医院、老年服务机构等。随着方案的实施必将带动对康复治疗师的持续需求。
2.2 康复机构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的卫生医疗机构包括:三级医院40家、二级医院1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3家。目前全市真正拥有康复治疗能力的机构只有180家左右, 康复治疗师754名, 与卫生部标准相比, 康复治疗师的缺口有一千余名, 与国际标准相比, 缺口达一万余名[2]。
2.3 各机构康复治疗师的学历现状
调研单位在岗康复治疗师主要学历分布见表1。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民政福利院、残联康复中心以本科学历为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院、老年护理医院的康复治疗师以高职学历为主。
2.4 毕业生的需求情况分析
2.4.1 调研单位对康复治疗师的学历要求
59家调研单位近3年 (2009—2011年) 录用康复治疗师的学历情况见表2。数据说明:本科学历录用人数最多, 高职学历录用人数与本科学历接近, 中职学历最少。
2.4.2 岗位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技能要求
调研用人单位录用康复治疗技术岗位人员的侧重因素中, 93.2%的单位看重毕业生的操作技能, 这充分体现了对“以能力为本位、以应用为主线”的职教特点。此外, 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与性格因素也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中主要考虑的因素, 见表3。
2.4.3 对高职学历康复治疗师的满意度
除9家调研单位未招收高职毕业生, 其余50家调研单位对高职学历康复治疗师的满意度见表4。对技能和职业素养两项调研, 基本满意的单位数占总数的76%和82%。数据显示, 高职学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基本能够胜任岗位工作, 且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 但操作技能与职业素养还需进一步提升。
2.4.4 康复治疗技术岗位未来需求
针对未来三年 (2013—2015年) 招聘康复治疗师的计划, 除3家调研单位没有计划外, 其余56家调研单位均有不同人数的招聘计划。按照调研单位2013—2015年预期新增康复治疗师数目的均值计算, 56家调研单位今后3年的招聘人数预计有200多名, 见表5, 而此次调研的56家单位只是上海卫生、民政等系统的部分代表。以卫生系统为例, 本次纳入调研的三级医院11家 (占同类医院的27.5%) , 二级医院11家 (占同类医院的8.7%)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家 (占同类医院的6.7%) 。另从专家访谈中了解到:目前的需求人数是相对保守的, 随着康复医疗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对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还会增加。
2.5 上海市开办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校情况
上海市先后有5家院校开办了康复治疗相关专业, 见表6, 层次包括本科、高职及中职3类, 年培养学生数可达250名左右。其中有3家院校开办了高职高专层次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构成了本市康复治疗专业学历教育的主体部分。
2.6 中职康复治疗专业就业率
康复治疗岗位属于技能性强且对熟练程度要求高的岗位, 调研显示, 多数康复机构希望该岗位的治疗师能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这导致近三年康复技术专业中职生升学人数呈上升趋势, 见表7。
注:就业率= (就职人数+升学人数) /毕业生数, 升学/就业比=升学人数/ (就职人数+升学人数)
2.7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各类院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 未能明确体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侧重点。医学院校、体育院校、中医院校均结合自身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的特点或优势开课, 课程设置与康复治疗师岗位要求的必备综合技能之间常有脱节现象, 不能很好地满足该专业的执业能力要求。另外, 各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健全, 2009年教育部高职高专相关医学教指委对国内高职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办学调研中统计的专任教师中, 真正具有康复医学和康复治疗学背景的教师仅占22.39%[3]。
3 结语
根据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了解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 老百姓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病愈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 大多数医院的康复科以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和理疗技术为主。随着康复理念的转变与康复服务项目的增加, 对岗位操作技能的要求进一步提升。专家认为:目前中职和高职均为三年制, 学时数较少, 课程设置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对康复治疗师操作技能的需求, 尤其是对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所欠缺, 而行业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高。另外, 中职和高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重复率达70%以上。而实施中高职贯通后的长学制, 既能满足康复治疗岗位对学历的要求, 又能通过一体化课程的设计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所对应的岗位是临床康复治疗师。目前, 我国还没有按照国际标准区分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和言语治疗专业, 而是统称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一名称职的康复治疗师不仅要懂物理治疗 (PT) 的知识与技能, 还要懂作业治疗 (OT) 和言语治疗 (ST) 的知识与技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不仅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要求较高, 而且对学生的独立临床推论和分析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因此, 中高职贯通后由于学时的增加、课程的一体化设计, 使“工学交替”模式的临床阶段性见习成为可能。阶段性见习与该学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相配套, 有利于学生更熟练地掌握技能, 有利于学生感受病患的真实痛苦, 提高职业素养。“教、学、做一体化—阶段性见习—顶岗实习”螺旋式上升的实践教学模式将成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中高职贯通“医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参考文献
[1]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领导小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二号) [R].北京: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2007.
[2]郑洁皎, 俞卓伟, 张炜, 等.上海市康复医疗资源调查报告[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 (1) :143-147.
康复治疗专业 篇11
【关键词】角色扮演法 RPT 康复治疗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79-02
“角色扮演法”是给学生设定一种工作情境,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模仿服务对象和自己所要担当的工作角色),通过体验自己担当角色的心理情感、工作方式、沟通方法等,使自己和其他学习者从“表演”中受到启示,然后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1]。作为对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沟通和协作能力的要求都很高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应重视并开展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角色扮演法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方式
角色扮演法(role playing teaching,RPT)是美国精神病学家Moreno于1960年所创建的一种社会心理技术,就是使人暂置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为一式和态度行事,以增进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角色的理解,从而学会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2]。角色扮演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国际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之中。
角色扮演法通过创设与生活原型相似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并担任某个角色,通过学生的角色认知、角色体验和角色扮演活动,促使他们进入角色,并在角色活动中内化角色规范、学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由此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社会生活技能,使学生在类似现实生活的条件下,与他人进行社会性相互作用[3]。
二、角色扮演法的构建与实施
角色扮演法根据角色的数目可分为双角色、三角色和多角色;根据角色关系,可分为合作、对立和竞合;根据角色数量可分为单人和团队[4]。角色扮演法的实施步骤主要包括情境设置、角色设定、角色定位、角色演出、评估与总结等。
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该情境应当具有可操作性、趣味性和价值性,如面对首次实施康复诊治的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治疗士(师)应如何和其他医务人员共同配合问诊、评定、制定治疗目标、方案和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解释和沟通等。其次,教师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和指定各组负责人;依据角色扮演的主题、目的和要求,分配角色。再次,角色设定后,让学生明确其所扮演角色的定位和要求,并进行相应的知识准备和实践练习。然后,各小组根据规定进行角色演出,模拟情境。最后,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所扮演角色的体会和感受,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并对学生全面评价和总结。在此期间,教师要对学生监督和引导,以确保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一直与教材内容紧密结合。
三、角色扮演法的实施效果
角色扮演法,通过生动有趣、操作性强的教学情境和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角色设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模拟现实生活的角色扮演,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临床工作的氛围,有利于缩短学生生产实习时的适应期;通过扮演治疗对象及其家属的角色,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和理解到治疗对象及其家属感受与需要,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更体谅和更富有耐心;通过扮演医生、护士等角色,换位一个角度看问题,有助于拓宽思路;通过治疗士(师)的扮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速知识、经验的转换;通过讨论、评价和总结,能不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授课的过程中也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教师和学生的观念,难以全部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灌输式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思维模式;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准备和表演,加重了授课和学习的负担;一部分性格腼腆内向的学生无法主动自如的融入表演,不能体会角色扮演的乐趣,学习的积极性欠佳;教学为了调动所有学生的兴趣,过度重视课程气氛的活跃,不能全程紧扣教学内容,弱化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理解、记忆和巩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修正和改进,如合理选择进行角色扮演的教学内容,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正面鼓励和引导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进行表演、讨论和总结等。总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适当实施角色扮演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小青,贾往彦,马雪春,等. “角色扮演法”、“角色换位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和探讨[J].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20):80-83.
[2] 章志光,金燕华. 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67.
[3] 王炳元,张媛,吉宇波,等. 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操作形式刍议[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36:797-800.
康复治疗专业 篇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生产力的持续提高, 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后, 越来越关注健康问题。康复治疗专业是现代新兴的医疗领域专业, 其发展越来越收到人们的重视。然而, 由于该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国内的康复治疗教育领域存在着规范性、技术性不够等问题, 着极大地限制了该行业的正常发展。本文列出几点以下问题, 并做出解决问题的探讨, 以供参考。
1. 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国内关于人才的培养没有统一的规范
在我国, 医疗专业众多, 康复治疗专业却寥寥无几。缺乏明确的分类和精细的人才培养计划。有的学校开设独立的医疗康复专业, 而有的学校是将该专业混入其他其他专业学习, 没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统一规范, 国内缺乏起规范带头作用的“领头羊”, 各学校没有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1.2 各学校教学大纲落后, 缺乏康复治疗的实践教学
这方面在专科学校尤其突出, 学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不能实现与时俱进, 甚至有的学校仍然在使用上个世纪的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没有突出性。教科书的编写缺乏科学性, 没有一套适应专科学生的教科书, 现有教科书不能较好的适应学生需求。学校缺乏让学生实现康复治疗的实践, 学生康复治疗经验缺乏。
1.3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足够的专业康复治疗的师资力量, 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具有临床经验的医学教师兼顾着教学, 这些教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但缺乏康复治疗的经验, 或者是有专业经验的老师太少, 学生太多, 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1.4 没有能够很好的与国际接轨的教学体系, 教学设备落后
在我国现阶段, 医疗康复专业的教学人才培养体系比较混乱, 不够向国外那样明确精细, 发展比较粗犷, 我国培养出的往往是综合治疗师, 不同与国外专门的康复治疗师[1]。教学设备比较落后, 更新速度慢, 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1.5 缺乏全国性统一的康复治疗资格认证[2]
在我国在某些省份有该专业的资格认证, 但不同省份认证的条件不同, 有的认证条件在其他省份还不能被接受, 缺乏国家统一的认证标准。这不利于不同省份之间行业的交流和发展。
2. 探求上述问题的举措
要想突破上述问题带来的瓶颈, 必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方法。以下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以供参考。
2.1 由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制定行业规范
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教育部应当改革教育体系, 在各高校增添康复治疗专业, 明确康复治疗的教育理念, 创建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借鉴国外领先国家的经验, 改革更新教学大纲, 由有经验的康复治疗专家重新编制不同层次的教科书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明确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 使教育中的细节得到实际化。卫生部应当积极制定治疗的统一标准, 接纳更多地康复治疗方面的专业人才投入医学治疗领域。同时积极组成专家协会帮助康复治疗领域的建设工作, 建立相关团体、科系, 开设康复治疗协会、诊所, 帮助建立康复治疗案例数据库等。
2.2 引进国外康复治疗专业的专家培养专业人才
教育部应当引入国外先进的权威专家教导部分学生, 培养学生进行独立康复治疗病人的能力, 再组织有经验的学生同国外相关机构进行交流学习, 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体系,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建立起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积极同国外机构的交流, 更新教育体系, 积极与国际接轨。
2.3 教育部加大对康复治疗行业的扶持力度
教育部应当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选取康复治疗专业, 将专业细分, 做到专业人才专门培养, 同时在较大城市开设教学示范试点, 树立规范作用。加大教育投入资金, 提高教育支出, 对开设专业的学校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助, 帮助更新教学设备, 同时鼓励社会康复机构同学校合作, 帮助学校解决学生实践困难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经验, 以适应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2.4 国家开设康复治疗资格认证
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效仿医学护理专业开设在校大学生康复治疗职业资格证, 加快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格认证体系, 以教育机构评审学校教学水平,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可以结合卫生部开设营业资格考试。使康复治疗认证能够得到全国范围内的认可, 方便行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沟通交流。在交流中相互提升, 提高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水平。
2.5 媒体的宣传
媒体可以帮忙宣传该专业的市场需求, 明确市场供求关系, 使更多人了解到这个专业, 同时可以开设专业的期刊, 学术范围的团体。积极同国外康复治疗团体进行学术性的研究, 与时俱进接, 借助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己, 同时可以促成国际康复治疗协会, 加强国际范围内的合作, 使国内水平同国外接轨。专业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结束语
康复治疗作为医学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现代医学的新兴科学。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某些程度上还制约着行业的发展。但是我们应当看到过去短短几十年中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们总结过去成功的经验, 制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 相信在我国的治疗专业教育将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机遇, 我国的康复治疗教育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以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摘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们对社会医疗保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康复治疗专业作为现代新兴的医疗科学,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由于行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其教育在我国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就其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探讨。
关键词:康复治疗,发展问题,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卓颐, 曾德昕, 张晓霞.我国康复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与高职高专康复治疗专业教学改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