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康复治疗

2024-09-20

功能康复治疗(通用10篇)

功能康复治疗 篇1

由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等构成的下肢骨骨折是临床中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则对患者的身体机能及生活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目前治疗下肢骨折的方法较多,且都各有优势。但是单一治疗方法的疗效不是很明显,且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综合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综合康复治疗由早期康复治疗、功能锻炼、心理康复、功能康复等多种治疗方法组成。我院近年来对下肢骨折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下肢骨折患者,其中男40例,女10例;年龄为6~75(平均35.2)岁;病程为5~98(平均41.6)d;三处以上骨折5例,两次以上骨折15例,单处骨折30例;髋部骨折脱位10例,股骨干骨折8例,胫腓骨骨折26例,跖趾骨骨折6例;受伤原因:摔伤3例,建筑物等砸伤和挤压伤28例,高处坠落15例,牵拉和旋转受伤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后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1)心理治疗: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稳定其情绪,做好家属的配合工作,关心并掌握患者思想动态,减轻其心理包袱,使患者积极参与康复治疗。(2)肌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咳嗽及咳痰,以避免肺部感染的发生;同时进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踝背伸肌的等长收缩运动,每组12次,每日5组,以预防肌肉萎缩。(3)关节松动术:分离牵引髌骨、侧方及上下滑动增加髌骨的有效活动范围;长轴牵引以及前后向、后前向、侧方滑动股胫关节以扩大膝关节屈伸范围。(4)电针治疗:采用电针治疗仪取患侧鹤顶、伏兔、内膝眼、外膝眼、阴谷、膝阳关、足三里,疏密波,30min/次,qd。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患者均行Lysholm评定,采用普通测角器测量关节活动度,分析患者的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治疗后,患者关节活动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Lysholm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下肢骨折作为最常见的一种骨损伤病症,其引起的原因是多种多样,以直接暴力为主,间接暴力为辅。下肢骨折完成手术后,由于必须得长期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其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对于下肢骨折的治疗,单一的治疗方法疗效欠佳,因此临床往往会选择综合康复治疗,主要以早期介入、功能锻炼、心理康复与功能康复相结合。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患者经康复综合治疗后,关节活动及日常生活能力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由此说明,早期康复和功能锻炼相结合、心理康复和功能康复相结合的综合康复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功能康复疗效显著,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尹清,武继祥,刘宏亮,等.综合康复治疗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1,26(5):304-305.

[2]Bozkurt M,Ocguder A,Turktas U,et al.The eval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in Turkish Red Crescent Field Hospital following the Pakistan earthquake in 2005[J].Injury,2010,21(3):126.

[3]陈凯敏,张伟明,陆廷仁.早期康复治疗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志.2012,26(9):145-146.

[4]贾雪,何成奇,孙增春,等.综合康复治疗体系对54例地震致下肢骨折患者功能康复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9,24(3):121-123.

[5]毛陵森,胡华亮,吕家珍,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1,5(6):28-29.

功能康复治疗 篇2

【关键词】盆底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14-02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各种病因导致的盆底支持组织薄弱,盆腔脏器移位引发的盆腔器官位置异常和功能异常,成为严重影响女性日常生活的常见病。据报道,其患病率高达40%-60%。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妇女的健康意识日渐增强,改善盆底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多,盆底功能障碍防治工作越来越得到重视。这种盆底康复功能治疗技术的核心是使产妇的盆底组织结构和功能逐渐地恢复正常,使其最大限度地恢复正常的组织机构和功能。[1]我院于2013年引进盆底康复治疗新技术以来。收治的患者效果显著,而且越来越多的患者要求治疗。现将来我院治疗的患者中抽取96例,患者的疗效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治的96例患者,年龄在25-69岁,平均年龄38.5岁,接诊的患者盆底肌障碍的症状不同。主要症状有:轻、中度阴道前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轻、中度子宫脱垂,腰部不适及会阴堕胀等。多数患者存在两种以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时间为8次一个疗程,其中有6例患者做了1个疗程,82例为两个疗程,8例患者为3个疗程。

1.2治疗方法

1.2.1由临床医生进行盆底肌功能障碍筛查,筛选出需要治疗的病人。由一名经验丰富且专门接受培训的助产士对患者实施盆底康复仪的操作治疗。治疗前应与患者做好盆底康复治疗技术要达到的目的及治疗中所要注意问题的宣教工作,让患者清楚盆底功能障碍发病原因,及盆底功能锻炼知识和康复治疗的疗效、优点和目的。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1.2.2采用PHENIX USB4治疗仪对患者进行治疗目的是通过电流刺激引起生物电反馈,从而指导患者训练盆底肌,达到提高盆底肌收缩力,以改善盆底肌松弛的作用。治疗前根據患者的年龄、肌力测试等级及机体耐受来调节不同的电刺激从而制定不同的个案护理治疗。治疗时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腹部、髌骨处贴上极片,阴道内置入盆底肌肉治疗头,连接电源给予电刺激,根据患者肌力选择不同的电刺激。护士耐心地指导患者按照操作屏幕的画面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每星期3次,每次30分钟。8次为一个疗程。一般建议做2个疗程以上。每次治疗结束后,嘱咐患者回家后进行盆底肌训练,训练前需排空膀胱。训练时可根据患者需要选择站位、坐位或卧位都可,每天2次,每次做提肛运动3-5秒,然后放松3-5秒,连续重复做10-15分钟左右。疗程结束后患者在家继续训练。

1.3疗效评价:患者疗程结束时,由病人填写医院自制的疗效调查量表,量表的内容:患者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消失(护垫实验阴性)或好转(尿失禁程度减轻,漏尿次数减少),子宫脱垂症状消失或缓解,阴道前后壁膨出症状消失或缓解,会阴堕胀症状缓解。另外,治疗3个月后,患者返院做肌力测试,测阴道肌张力增加Ⅲ级以上为有效果。

2结果:

采集以上数据进行研究分析,接受治疗的96人中各种症状的治疗效果如下:

阴道肌力增加Ⅲ级以上者92例,占96%;阴道前后壁膨出52例,治愈13例,缓解20例,有效率63%;压力性尿失禁74例,症状消失48例,症状减轻23例,有效率95%;轻、中度子宫脱垂45例,治愈11人,减轻8人,有效率42%;腰部不适及会阴堕胀症状12例,症状缓解9例,有效率75%,由此可见,盆底康复治疗仪对有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3讨论:

女性的盆底主要由肌肉群和筋膜组成,就像一张吊床,紧紧地吊、托住尿道、膀胱、子宫、直肠和阴道等脏器,牢牢地将它们分别固定在正常的位置,维持排尿、排便等生理功能。如果这张“床”的弹性变差,“床”上的器官就不能固定在相应的位置,就会出现相对应的功能障碍性疾病,如子宫脱垂,压力性尿失禁等盆腔脏器脱垂症状。欧美发达国家二十年前就重视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问题并且普及对产后女性盆底肌肉训练。女性盆底支持组织因退化,创伤等因素导致其支持薄弱,从而发生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组女性常见病,由于妊娠和分娩对女性盆底造成损伤,以及盆腔脏器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衰老,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患病率也日益增加。随着医学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增加了。盆底肌锻炼可使盆底神经改变(如有效运动单位和兴奋率增加),肌肉收缩力量和张力加强,为膀胱,尿道提供结构支撑,同时增强尿道括约肌的力量。

PHENIX USB4盆底康复治疗仪的原理是:通过电刺激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唤醒部分因受压而功能暂停的细胞,锻炼肌肉收缩力,防止肌肉萎缩,促进神经细胞功能的康复,增加盆底肌肉群的张力。通过生物反馈治疗,使放置在阴道内的盆底肌肉治疗头将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的信息传输到计算机控制系统,再以图像和声学信号反馈出来。护士应结合图像和声学信号指导患者进行盆底肌肉训练,使患者掌握盆底肌收缩运动的正确方法。达到真正训练提肛肌的作用。其原理是通过神经肌肉刺激增强肌肉的收缩能力,使盆底肌肉强度和弹性增强;同时反射性抑制膀胱收缩功能,降低逼尿肌代谢,增加膀胱容量,提高膀胱储存功能;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自主的盆底肌肉训练,使尿失禁及子宫脱垂及阴道松弛得到控制,加快阴道和会阴肌肉的弹性恢复,从而提高肌肉收缩力和延长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以改善盆底肌的张力。因此采取盆底功能的治疗是有效解决盆底与膀胱颈尿道括约肌收到的损伤,从而对女性产后出现压力性尿失禁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2]

从临床效果来看,对盆底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的方法,可通过生物反馈机制来灵活实时调控治疗进程,针对性强。同时,也具有无痛、无创、无药物副反应、简单易操作等种种优点。这将会大大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疾病的发生率及手术率,保障妇女的身心健康,提高妇女的生活治疗。值得在广大妇女中大力推行。

参考文献

[1]吴君,周蓉.不同产科因素对产后尿失禁的影响[J].吉林医药,2006,27(5):551-552.

功能康复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门诊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97例产后阴道松弛患者, 年龄22~34岁, 均提前告知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并签署同意书;所有患者均为单胎阴道分娩, 无巨大儿, 无第二产程延迟和会阴侧切等, 妊娠期无严重合并症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排除有经阴道手术史及盆腔手术史患者, 剔除依从性较差患者 (连续2周凯格尔运动未达3次, 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未达2次患者) 。

1.2 治疗方法

采用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相结合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治疗设备为PHE-NIXUSB-4型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 (法国PHENIX) 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治疗前先连接好治疗仪, 根据个人适应程度, 调整好电刺激参数, 嘱患者取仰卧位, 将中性电极片贴于腹肌表面和髂骨表面皮肤, 涂抹导电膏于探头后置入阴道内电刺激10min, 再给予生物反馈模块15min, 频率、脉宽根据个人情况调节, 2次/周, 15次为1个疗程;进行凯格尔运动150~200次/d, 3~5次/周。至个人感觉盆底肌力明显改善可停止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 但仍坚持凯格尔运动。

1.3 观察指标

(1) 盆底肌力:根据法国国家卫生诊断论证局 (ANAES) 修改的会阴肌肉测试标准 (GRRUG) 将肌力分为0~Ⅴ级[3], 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压力治疗头进行Ⅰ类肌 (40%高度) 和Ⅱ类肌 (60%以上高度) 力检测。检测时将治疗头置入阴道约5cm处, 根据测试模块收缩会阴对肌力进行测评; (2) 阴道压力及收缩时间:测试前告知受试者盆底肌收缩要领后, 将PHENIX压力探头一端连接于治疗仪上, 另一端气囊端套上避孕套, 置入阴道口2cm进行盆底肌力检测。阴道静息压:无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值, 反映盆底肌基础张力;阴道收缩压:主动收缩盆底肌肉时的压力差值, 反映盆底肌应激力;阴道收缩持续时间:主动收缩盆底肌肉的持续时间, 反映盆底肌耐力[4]; (3) 性生活质量: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 采用3级评分法, 对以下五方面进行调查: (1) 性高潮减少 (0分) 、无变化 (1分) 、增加 (2分) ; (2) 性生活频率减少 (0分) 、无变化 (1分) 、增多 (2分) ; (3) 性欲降低 (0分) 、无变化 (1分) 、增强 (2分) ; (4) 性快感无 (0分) 、无变化 (1分) 、增强 (2分) ; (5) 性生活不适感增加 (0分) 、无变化 (1分) 、减少或消失 (2分) 。满分为10分, 以总分>7分为满意, 5~7分为基本满意, <5分为不满意;分值越高表明性生活质量越高。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经本院4位专家就项目的适用性、明确性和涵盖面进行审阅, 经预调查反馈结果修改后最终定稿。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t检验, 多个样本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法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前97例患者Ⅰ类肌和Ⅱ类肌Ⅳ~Ⅴ级构成比例仅为23.71%和20.62%, 治疗后Ⅰ类肌和Ⅱ类肌Ⅳ~Ⅴ级构成比例均提高到38.14%,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5) ;治疗后患者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阴道收缩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延长 (P<0.05) 。详见表1、表2。

2.2 性生活满意度比较

97例患者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前无1例对性生活满意, 基本满意率仅为12.37%;治疗后12个月, 患者性生活满意度为22.68%, 基本满意度为48.45%, 性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阴道的解剖结构包括阴道前壁和后壁, 其中后壁贴近直肠, 前壁与膀胱、尿道相邻[5,6]。阴道壁的组成包括肌层、黏膜及弹力纤维, 其前、后壁横向黏膜皱褶构成了前、后皱褶柱, 阴道侧壁阴道括约肌部分肌纤维跨越至后壁黏膜下层, 收缩时与提肛肌产生协同作用, 可紧缩阴道[7]。阴道松弛产生的原因是上述阴道生理功能和解剖结构受到各种因素的破坏, 导致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一系列变化, 包括弹力纤维变薄伸长, 弹性降低失去张力甚至断裂, 导致阴道壁松软, 腔隙扩大形成阴道松弛症[8]。分娩是阴道松弛症发生的重要原因, 因此产后女性是阴道松弛的高发人群。阴道松弛一方面会影响女性的性生活质量, 导致夫妻性生活不和谐而影响家庭和睦, 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女性的生殖健康。其一是阴道松弛后会降低阴道的自净能力, 阴道前、后皱褶柱里长期有细菌、毒素、未排净经血及死皮细胞等残留, 出现异味、瘙痒甚至腥臭白带, 引发宫颈糜烂、阴道炎等[9,10]。其二阴道松弛后阴道壁肌张力下降, 黏膜萎缩, 雌激素分泌减少, 经期紊乱, 卵巢得不到充分滋养而功能衰退, 提前出现老年斑、皱纹、眼袋、肥胖、黄褐斑等衰老症[11], 因此阴道松弛不容忽视。

目前治疗阴道松弛症的方法有缩阴产品、缩阴运动及阴道缩紧术等。缩阴产品见效快, 但无持续效果, 缩阴运动见效慢, 效果不佳。而阴道缩紧手术要在阴道黏膜下缝合缩小阴道腔或切除阴道黏膜组织, 部分患者还需缝合提肛肌, 创伤大、操作复杂, 阴道后壁黏膜的切除还影响了女性的性感受, 不利于性交过程中的性兴奋激发, 同时术中还可能发生直肠损伤。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包括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和电刺激等。凯格尔运动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由Kegel提出的[12], 凯格尔运动的目的是增加盆底肌肉的张力和收缩力, 而且凯格尔运动不受时间、地点限制, 坚持每天练习, 可维持和恢复运动器官的功能和形态, 激发神经恢复。生物反馈通过模拟视觉或听觉信号反馈异常或正常的盆底肌肉活动状态, 从而对患者盆底肌收缩提供正确的指导, 并对盆底肌收缩的强度和力量进行记录, 有助于掌握患者治疗进展及治疗情况。电刺激是将不同脉宽、频率的电流作用于盆底肌肉群, 对血管横纹肌和平滑肌产生刺激, 从而增加盆底肌肉群的血液循环, 促进组织修复和生理功能的恢复。研究表明, 局部组织在电流刺激下兴奋性可明显提高, 可唤醒部分去神经化肌肉, 促进阴道壁组织功能恢复。

功能康复治疗 篇4

【关键词】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盆底肌;康复治疗

相关报道称孕前女性性功能障碍发生率占1%~38%,而产后上升到49%~83%,且以性交疼痛为主,给广大女性患者家庭生活及心理带来较大的伤害[1]。由于产后性功能障碍主要与产道、盆底肌损伤及性激素改变有关[2],为此产后加强盆底肌康复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对我院诊治的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给予盆底肌康复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诊治的64例产后性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出现不同程度的性交痛、性高潮障碍、阴道松弛等症状,排除产前性功能障碍、严重创伤、配合度低等患者。患者年龄在23~40岁之间,平均(26.6±1.3)岁,病程在1~3个月之间,平均(1.5±0.2)个月。随机将6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产前产后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盆底肌功能因妊娠、分娩产生变化,盆底肌康复训练等内容。指导患者掌握自行缩肛运动,1天1~3次。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盆底肌康复治疗,包括两点:①盆底肌锻炼。产前由专业护士指导个人盆底肌锻炼,帮助孕妇选择平卧位,两腿微微屈曲分开,吸气时开始收缩肛门,3~5秒,呼气时则放松,必要时护士将擦有液体石蜡的手指慢慢插入孕妇肛门,帮助其行肛门运动。1次3~5分钟,1天根据孕妇情况确定运动次数。另外,产妇产后第2~3天指导其行盆底肌功能锻炼,1次10~15分钟,每隔1个星期锻炼1次。②电刺激及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指导患者掌握盆底肌功能锻炼方法,电刺激时帮助患者选择平卧位,将电极片与专用阴道电极连接,并将阴道电极放到患者阴道内,电流强度从0mA慢慢增加到30~60mA。另外让患者依照不同场景的生物反馈训练模块训练,并根据显示器结果给予适时指导。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综合肌力、性生活质量及性交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盆底综合肌力以阴道肌肉收缩状态为依据,护士把两根手指轻轻放入患者阴道,感受阴道肌肉状况。分为6个等级:0级——手指没有感觉到阴道肌肉收缩,1级——阴道肌肉微微颤动;2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2秒,重复2次;3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3秒,重复3次,没有对抗;4级——阴道肌肉收缩持续4秒,重复4次,轻微对抗;5级——肌肉收缩持续超过5秒,重复5次,持续对抗。另外性生活质量及性交痛通过本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综合肌力具体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性生活质量及性交痛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性生活高质量率78.13%,对照组性生活高质量率18.75%,两组比较χ2=22.58,P<0.01;另外观察组性交痛发生率9.37%,对照组性交痛发生率50%,两组比较χ2=12.65,P<0.01。见表2。

3 讨论

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主要包括性高潮障碍、性交痛、性欲低等诸多表现,典型特征为产前正常,产后性障碍,主要是由妊娠、分娩造成盆底肌受压、损伤等引起。为此积极加强盆底肌康复治疗对预防或减少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盆底肌康复治疗包括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及盆底肌功能锻炼,其中盆底肌功能锻炼由凯格尔(法国)医生于上世纪40年代提出,最开始着手的是张力性尿失禁治疗,随后逐渐在盆底肌松弛预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经盆底肌功能锻炼及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患者阴道肌肉收缩产生刺激,提高会阴和腹部收缩力。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4级高达71.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63%。另外观察组性交痛发生率为9.3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可见盆底肌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盆底肌力及性生活质量,性交痛发生率低,值得在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治疗中进一步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宝良,胡冰,张晓瑜,等.盆底肌功能锻炼对产后女性性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疗前沿,2011,6(3):86-87.

[2]孙岚,文勇,张源,等.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疾病诊断及康复治疗效果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10(10):121-126.

功能康复治疗 篇5

关键词:脊髓损伤,早期康复,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发症

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 SCI) 常造成截瘫或四肢瘫,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给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早期康复训练可提高SCI的康复效果, 降低致残率和预防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使其能重返社会。本文研究重点观察早期康复治疗对SCI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80例SCI患者 (年龄17岁~60岁) , 损伤平面及程度评定:按ASIA2006标准[1], 按照康复介入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患者的具体情况见表1) 。其中早期康复组为术后2周入住我院开始进行系统早期床边康复训练的患者, 对照组为术后3个月后方入我院进行康复训练的患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系统的康复训练, 时间为90 d, 在减压、修复、复位加内固定或非手术治疗的前提下, 根据患者损伤的不同平面、不同程度制定康复目标和康复方案, 依据不同临床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2]。

卧床期康复治疗: (1) 良好的肢位摆放:保护骨折部位的良好位置, 预防褥疮、关节挛缩和高度痉挛的发生。 (2) 呼吸训练:治疗师对患者进行腹肌肌力训练、胸廓活动训练、耐力训练、辅助咳嗽训练。 (3) 关节被动运动:被动运动瘫痪肢体可促进血液循环, 保持关节和软组织的最大活动范围, 每日活动关节2次, 动作应轻柔, 避免用力过大, 每一关节在各轴向活动20次即可。 (4) 肌肉长度保持训练:对上肢的肩胛带周围肌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手指屈肌群、屈髋肌群、股四头肌、跟腱等进行牵拉训练, 预防肌肉严重挛缩。 (5) 主动运动:对有神经支配的肌肉进行轻柔的辅助主动运动, 并逐渐过渡到无辅助的主动运动, 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上肢的独立性功能运动。

离床期训练: (1) 起立床站立:尽早进行起立床站立训练, 倾斜角度每天逐渐增加, 以不出现头晕等低血压不适症状为度。 (2) 坐位平衡训练:对脊柱稳定性良好者在伤后、术后1周左右进行坐位训练, 每日2次, 每次30 min~1 h. (3) 肌力训练:增强肌肉的力量对SCI患者非常重要, 肌力训练主要包括背阔肌、肩和肩胛带肌, 常用的增强肌力的训练方法有:利用重物、徒手抵抗运动等。 (4) 垫上训练:治疗垫上可进行翻身训练、牵伸训练、垫上移动训练、手膝位负重及移行训练[3]。 (5) 转移训练:转移是SCI患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包括帮助转移和独立转移。 (6) 步行训练:包括治疗性行走、家庭功能性行走、社区功能性行走。 (7) 矫形器的使用:配合适当的下肢矫形器, 为很多截瘫患者站立步行所必需。 (8)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如:吃饭、梳洗、上肢穿衣等。

膀胱控制训练: (1) 控制液体入量, 每天液体总入量控制在2 000 m L左右, 每次入量控制在400~450 m L. (2) 间歇导尿:视残余尿量每天导尿4~6次, 每次导尿300~400 m L. (3) 排尿反射训练:如轻叩耻骨上区、牵拉阴毛、摩擦大腿内侧、挤压龟头等。

1.3 疗效评定

2组分别在康复治疗前后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arthel) 指数、功能独立性评定 (FIM) 标准进行评定[4], 并比较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以x±s表示, 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包, 2组间均数采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康复训练前FIM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早期组, Barthel指数评分相近;康复训练3个月后, FIM和Barthel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提高, 2组间比较, 早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2.

SCI后常见并发症发生率早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见表3.

3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对SCI患者非常重要, 美国最大的SCI中心1997年的临床调查显示:伤后2周开始康复者, 住院时间较短, 运动功能评定最高为功能独立性评测 (FIM) 41分;而伤后3个月才开始进行训练的患者, 住院时间相对较长, FIM最高仅为22分。SCI患者早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肢体功能、大小便控制以及因卧床和其他原因导致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等感染, 压疮, 骨质疏松, 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5],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患者的运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因此在SCI患者伤后2周就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康复治疗。本文早期组患者在发病后14 d即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及护理, 并根据患者功能恢复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训练计划, 循序渐进地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避免患者继发障碍的发生, 使得中远期的康复训练能按正常的顺序顺利进行。对照组虽然在康复干预前FIM评分明显高于早期组, 但康复干预后FIM及Barthel评分则明显低于早期组, 提示脊髓损伤后随着时间的延长, 肢体功能会有一些自然恢复, 但患者病程长, 并发症较多, 影响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及增加康复难度, 故肢体功能恢复缓慢。因此,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减少和有效预防SCI后的并发症, 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使其尽早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周红俊, 孙迎春, 等.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 (第6版, 2006) [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7, 13 (1) :1-5.

[2]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91-125.

[3]南登崑.全国高等学校教材·康复医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29-23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 (上册)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8:63-94.

功能康复治疗 篇6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急性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20~150/10万,其存活者中致残率高达70%以上[1]。为降低致残率,给予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其回归社会,是现代临床康复的重点课题。本文于患者发病早期即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并伴有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认知障碍;排除原发疾病未控制、恶性肿瘤、智能或交流障碍、视觉障碍、体质虚弱或入组期间出现各类并发症而不能继续治疗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1~72岁,平均62.8±,3.1岁,病程2~12周,平均10.1±1.9周;脑梗死16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1.4±3.2岁,病程1~12周,平均10.3±2.1周;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于15天后开始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气功治疗等,肌肉或关节疼痛者配合中草药循经热敷。目前对早期康复治疗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康复训练时间为发病后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增强肌力等早期康复治疗[3];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无明显高颅压症状和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在此理论指导下,治疗组于病后第2天即在床上进行体位摆放、被动运动、翻身等康复措施,以预防并发症(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炎、关节挛缩变型、肩手综合征等)、抑制肌痉挛,同时促进正常的身体姿势和平衡反应恢复。两组康复治疗均每次30min,每天2次,1个月为1个疗程,3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标准评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4]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

治疗后,治疗组的Brunstrom分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后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3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否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是康复成功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选用的改良Barthel指数及Brunstrom分期能较全面地反映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运动功能及ADL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康复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重获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康复方法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方面作用不太明显,而早期康复治疗正可弥补其不足,通过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以激活患者的神经和反射能力,促进大脑功能重组,实现肢体早期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5]。脑卒中康复治疗介入越早,其康复效果越好。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抑制或减少联合反应及联带运动的出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不增加或降低住院总费用[6],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德莉,周淑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杂志,2001,17(6):45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余慧华,傅志雄.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3):158.

[4]袁东运.早期高压氧与康复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4(18):158-160.

[5]马惠莉,李玉敏,赵巧艳,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5):737-738.

功能康复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3月本院接收的5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5例。对照组男10例,女15例,年龄最小60岁,最大82岁;治疗组男12例,女13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使用冷刺激吞咽反射区的方式,用10枚无菌棉签,蘸5%浓度葡萄糖溶液,平铺于一次性输液包装袋内,进行冷冻2 h后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用冰冻棉签刺激软腭、舌根及咽后壁,反复进行3次/d,之后患者用鼻腔呼吸,进行空咽动作反复几次。患者的饮食以流食为主,医护人员要为患者提供饮食和饮水,避免干硬食物摄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患者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的方法如下:(1)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提供合理的饮食内容,进食要慢,喂食者要在患者将口中食物完全咽下后再进行下一口的喂食。完成进食后,让患者静坐30 min,然后再活动。(2)面部活动训练,患者进行张口、鼓腮、咀嚼、摇头等活动,如果无法主动完成,应该要协助患者完成。(3)舌头训练,患者将舌头左右上下运动。(4)咽喉功能训练,在鼻腔深呼吸后闭气,然后发音,在呼气的同时挤压胸部,然后咳嗽数次。(5)直接摄食训练,指导患者半坐前屈颈部,喂食糊状食物,视情况来增加进食量[3,4]。

1.3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经过1个月治疗后的吞咽功能恢复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1)唾液吞咽测试。主要是用于测评患者吞咽功能是否能跟上吞咽反射节奏,观察在30 s内患者吞咽唾液的次数,如患者因为口腔干燥无唾液无法完成测试,可根据具体情况在其舌头上注入约1 ml水湿润喉咙后再进行吞咽测试,部分年纪较大的患者30 s内完成1次即为5分。(2)饮水试验。本方法将吞咽功能障碍分为3个等级(5、3、0分)打分,5分为6 s内一次性喝完40 ml温开水,无阻碍;3分为6 s内分2次以上喝完,无阻碍;0分为饮水过程中一直有停顿,而且不能把水全部喝完。(3)治疗效果。吞咽困难症状消失,饮水吞咽能力无障碍,评价5分表示显效;饮水吞咽能力有改善,评价3分表示有效;吞咽障碍无明显改善,评价0分表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52%,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对患者的身体和生命产生威胁[5]。根据本文探讨分析,可知传统治疗和物理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式能够使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和营养不良并发症的几率下降,对患者的进食进行严格的控制,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显著的改善[6]。

总之,康复训练能够让患者的自主进食能力获得提升,生活质量也有较大的改善,所以医院应该重视患者的护理工作,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能够让患者的心态平稳,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这样治疗过程能够连续不中断,患者的吞咽障碍康复进度能够提升,所以获得的治疗效果比较好,患者的自信心增加,家庭负担和精神负担均得到了缓解。该种治疗方式的效果突出,是非常优秀的康复治疗方式,所以在临床中推荐广泛使用,为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生活带来改善。

参考文献

[1]王爱丽,徐正梅.舒适护理对126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重庆医学,2014,43(16):2105-2106.

[2]王爱丽,王燕,李保兰,等.健康教育路径对168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能力的影响.重庆医学,2014,43(13):88.

[3]崔俊晔,于淑燕,曲锦莲.临床康复护理路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1):115-117.

[4]凌卫仙,欧小凡.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和营养支持护理体会.护士进修杂志,2013,2(12):56-77.

[5]程丽楠,吕会玲,崔文香,等.国内早期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的Mela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15):36-40.

功能康复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由CT检查确诊, 患者膀胱功能为无反射性[4]。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0例;年龄26~72岁之间;损伤原因包括:意外车祸导致12例、高处跌落伤12例;胸椎损伤10例、腰椎损伤14例。观察组男16例, 女8例;年龄30~68岁;损伤原因包括:意外车祸导致10例、高处跌落伤14例;胸椎损伤11例, 腰椎损伤1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一般脊髓损伤后截瘫护理措施, 对家属做好护理工作指导, 院内护理人员为患者做好身体清洁工作, 为其垫成人尿垫, 及时查看大小便情况, 做好皮肤清洁工作, 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尽量安抚其自卑心理, 对其进行疾病知识宣教;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 做好用药指导, 注意及时协助患者翻身拍背, 防止压疮发生。观察组进行间歇导尿配合。包括: (1) 与患者先行自我介绍, 减小距离感, 态度良好, 尊重患者, 行其他基本治疗措施, 告知患者行间歇导尿的目的及大概流程, 使患者主动配合。告知患者治疗期间饮水量控制, 告知其在进行间歇导尿护理期间, 指导其每日应摄入水分在2000ml以下, 告知家属分时间段均匀摄水, 避免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大量饮水, 避免膀胱短时间内过度充盈[5]。 (2) 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饮水计划, 将白天划分为3个阶段, 每个阶段饮水量制定目标为400ml;可以将早晨、午间及晚间三个时间段的时间再各自划分, 包括早上8点、上午10点, 中午12点、下午2点及4点及晚8点等时间内分别保持饮水量在200ml, 当晚上8点以后一直到次日早上6点期间内, 不再饮水。 (3) 正式为患者进行间歇性导尿法训练, 包括:每日间隔4~6h即为患者进行导尿, 以保证膀胱内有一定的残余尿液, 膀胱内容量大概小于500ml, 同时加以限制饮水量, 如果患者在一段时间内导尿后其自身膀胱内残余尿液均保持在100ml以内时, 护理人员即可停止为患者进行导尿[6]。 (4) 为患者进行导尿时需要间隔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隔4~6小时进行一次, 每日总导尿次数控制在6次以内, 当观察发现患者尿量较多时, 应嘱咐其控制饮水量。当患者出现前一次与下一次导尿期间, 患者可以自行排尿, 量大概在100ml左右、膀胱内剩余尿量小于300ml, 这种情况下应为患者每隔6h导尿一次。当两次导尿之间患者可以自行排尿达到大于200ml时, 剩余尿量小于200ml时, 可将导尿间隔时间再次延长, 改为每8h进行一次;间歇导尿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排尿情况, 当患者每次导尿后, 膀胱剩余尿量低于100ml时, 即可停止训练。对有适应指针而需要接受长期间歇性导尿训练的患者, 向其耐心讲解, 指导患者家属掌握间歇导尿的护理及训练重点, 告知患者出院后还应及时来院复查[7]。 (5) 注意观察患者膀胱内残余尿量, 判断残余尿量的要点为在进行测量前让患者饮水保持在300~500ml之间, 用手触摸皮肤, 当发觉患者膀胱充盈后帮助患者取坐位, 采取相关措施后, 嘱咐患者自行排尿, 准确记录量, 当结束自行排尿过程后, 及时为患者进行导尿, 此时得出的数据即为残余尿量。 (6) 同时需要注意为患者进行其他辅助训练措施, 包括指导患者进行逼尿肌用力, 做排便状;最后进行盆底肌肉收缩训练。 (7) 告知患者应做好各项基础检查, 如每周进行尿常规检查, 做一次细菌培养, 及时观察有无出现感染情况, 及早使用药物进行控制[8]。 (8) 对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工作, 由于病情危重且导致机体残疾, 患者会出现各种不良心理, 此时护理人员则需要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 告知其疾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及治疗, 后期可能会对疾病带来积极影响, 提高患者配合度。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出现感染情况、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情况及生存质量评分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感染情况、自主排尿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感染情况为9例 (37.5%) 、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为5例 (20.83%) ;观察组出现感染情况3例 (12.5%) 、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为13例 (54.1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脊髓损伤后造成截瘫的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及康复训练, 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其死亡, 且此种情况会出现其他并发症可能性较大。因此针对脊髓损伤后的患者, 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应做好病情控制、早期针对并发症给予预防, 进行早期康复训练, 加以防治, 给予患者良好的康复治疗, 会对患者生存质量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帮助其提高病情恢复情况, 部分患者接受早期护理干预及康复治疗后, 病情恢复较好[9]。

有学者研究得出[10], 针对我院收治的脊髓损伤后出现截瘫的患者, 对其进行早期间歇性导尿训练, 患者膀胱功能康复效果较好, 且生存质量评分较高。本文得出观察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及护理后, 其泌尿系统出现感染情况较少, 其康复效果较好。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较低, 后组较高。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 对患者进行一般宣教及其他护理措施, 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较低, 且康复效果一般。观察组进行早期膀胱功能训练、间歇导尿及其他康复训练措施干预, 与患者做好病情宣教, 提高其疾病认知能力, 与患者做好沟通, 对为其制定一系列康复计划, 与患者保持沟通, 患者康复效果较高且生存质量情况较好。与上述结论相符。

综上所述, 针对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而言, 对其进行早期间歇导尿训练及其他康复指导工作, 与患者进行积极沟通, 告知其训练目的及流程, 取得患者的理解与支持。为患者制定每日饮水及训练计划, 注意观察患者恢复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计划, 观察是否出现其他并发症情况, 早期进行药物干预措施, 帮助患者提高康复效果及提高其生存质量。

摘要: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8例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积极进行间歇导尿护理措施, 对照组实施一般护理, 对比两组膀胱功能康复情况。对照组中出现感染情况为9例 (37.5%) 、训练后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例数为5例 (20.83%) ;观察组出现感染情况3例 (12.5%) 、治疗3个月内可以自主排尿的患者为13例 (54.17%)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脊髓损伤导致截瘫患者行早期间歇导尿训练, 可显著改善患者膀胱功能, 提高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

关键词:间歇导尿,脊髓损伤,截瘫,膀胱功能,康复

参考文献

[1]时丽萍, 徐海艳, 周端鹏, 等.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居家自我间歇导尿患者尿路感染率[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1) :18-19.

[2]李晶.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的观察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8) :759-760.

[3]方小群, 贾书磊, 汪秋艳, 等.自我间歇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5, 37 (11) :846-848.

[4]刘翠青, 刘静, 李延飞, 等.导尿术评估单在清洁间歇导尿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16) :1528-1529.

[5]时美芳, 顾旭东, 沈雅萍, 等.居家自我清洁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2) :1182-1183.

[6]潘胜桂, 陆红, 刘忘萍, 等.间歇导尿结合盆底肌训练对脊髓损伤病人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6, 30 (4) :453-455.

[7]李巧玲, 代妍, 肖湘贻, 等.清洁间歇导尿技术在脊髓损伤排尿障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 2015, 14 (11) :1049-1051.

[8]伊仙琼, 朱文宗, 黄建平, 等.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 2013, 12 (12) :1159-1161.

[9]陈燕群, 谢小兰, 韦贞决, 等.间歇导尿联合艾箱灸对脊髓损伤截瘫病人膀胱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J].护理研究, 2014, 28 (7) :834-835.

功能康复治疗 篇9

【摘 要】 目的:观察手术配合功能康复治疗在手部烧伤挛缩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采用手术治疗配合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功能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洗脸、穿衣、吃饭、剪指甲等日常生活能力等情况,并统计两组手功能评分优良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两组生活能力评分指标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洗脸、穿衣、吃饭、剪指甲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手动功能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配合功能康复治疗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手部的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手部烧伤;手术;功能康复;瘢痕挛缩

【中图分类号】R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61-02

手部深度烧伤后极易出现瘢痕挛缩,使手的功能活动受限,甚至使患者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并且影响美观,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目前,其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研究显示,手术配合功能康复治疗,才能最大限度的恢复手的功能[1]。鉴于此,笔者选取25例手部烧伤瘢痕挛缩患者作为研究,采用手术配合功能康复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烧伤整形科住院治疗的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50例患者作为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6.34±8.25)岁,手掌部挛缩9例,手背部挛缩8例,指蹼瘢痕挛缩5例,虎口瘢痕挛缩3例;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7.32±8.41)岁,手掌部挛缩7例,手背部挛缩9例,指蹼瘢痕挛缩6例,虎口瘢痕挛缩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烧伤后造成手部瘢痕挛缩伴手指畸形且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②完成治疗疗程并且获得随访者。

1.3 排除标准 ①手部肌键断裂、神经损伤及骨折引起的畸形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及严重肝肾功能损害不能耐受手术者;③手术治疗后不能按照要求完成功能康复治疗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手术治疗配合常规功能锻炼。手术方式:根据瘢痕的部位、形状和挛缩程度决定手术方式。①手掌部瘢痕:主要手术方式为松解、切除瘢痕及植皮。对于直线性瘢痕挛缩可采用 “Z字”成形术或四瓣成形术等。对于手掌严重畸形要彻底清除瘢痕,缺损创面用中厚皮片或全厚皮片移植,对于骨关节及肌腱暴露者行皮瓣转移修复。②手背部瘢痕:病变局限于皮肤,只行瘢痕切除,创面游离植皮;对于手背瘢痕挛缩的“爪形手”畸形采用瘢痕切除植皮、挛缩松解、克氏针固定手指处于伸直位;对于面积更大的手背部瘢痕采用游离皮瓣移植术。③指蹼瘢痕挛缩:若瘢痕瓣的组织充分可行“Z”成形术或五瓣成形术,若瘢痕瓣组织不充分,可用“Y-V”皮瓣推进,创面用游离皮片覆盖。对于虎口的指蹼瘢痕通常行连续多“Z”改形或五瓣法改形术。常规功能锻炼:主要是手指的屈伸、内收和外展,拇指对掌等功能锻炼,多在术后第2天进行,每次练习以患者耐受为度, 每天3 次, 每次10~30min。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功能康复治疗。功能康复治疗方法:①可塑性夹板的应用:白天功能锻炼,夜间用夹板将手指固定在白天锻炼的最佳关节活动位置,持续半年。关节功能位或对抗挛缩位固定巩固白天治疗效果,防止术后瘢痕挛缩畸形的再次发生。②加压治疗:在手术创面愈合后即可佩戴弹力绷带、弹力手套等进行加压治疗,持续半年以上。③温水中锻炼和防瘢痕药物应用:创面愈合后手即可在温水中运动,水的温度以40℃为宜,另外,可使用瘢痕贴等防瘢痕粘连药物。④日常生活锻炼:根据患手功能恢复情况指导日常生活锻炼,如拿筷子、穿衣、拿杯等动作。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1 日常生活能力 参照范振华[2]的ADL评分方法测试日常生活能力:洗脸、穿衣、吃饭、剪指甲等活动能够独立完成者为4分,需要帮助者为2分,不能完成者为0分。

1.5.2 评价标准 参照潘达德等[3]的根据感觉、运动、外观及工作能力进行手功能评定,并统计优良率。优:13~16分, 良:9~12分, 可:5~8分,差:4分以下。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洗脸、穿衣、吃饭、剪指甲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生活能力评分指标均有所提高,观察组洗脸、穿衣、吃饭、剪指甲等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手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 随访半年,观察组手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手部烧伤后由于创面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纤维蛋白渗出,沉积在肌健和关节等部位,导致组织粘连,瘢痕增生,从而导致挛缩畸形的产生。目前,治疗瘢痕挛缩的方法较多,但是只有通过手术的方法才能切除瘢痕、松解挛缩,并最终消除瘢痕。但是,手术不能解决瘢痕挛缩带来的所有问题,一方面,仅仅依靠手术,手功能很难恢复到正常;另一方面后,手术后可能再次发生局部组织粘连及继发的瘢痕挛缩,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出现,手部功能康复治療就变得十分重要。研究表明,手术后的功能康复治疗对预防粘连、恢复手的功能有非常好的作用。

手指的屈伸、内收外展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活动锻炼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减轻术后瘢痕增生,使皮片伸展,加强手部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温水疗法也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关节的活动度,防瘢痕药物有利于软化消除瘫痕组织;使用弹力套等加压治疗方法可以可以使瘢痕组织缺血缺氧,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从而抑制瘢痕增生,此外,还可保持术后皮肤的柔软性[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采用手术配合功能康复治疗的方法治疗手烧伤后瘢痕挛缩,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单纯采用手术治疗的对照组高,这与胡摇等[5]的研究结论一致。其次,观察组的手功能评分优良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手术配合功能康复治疗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的疗效肯定。

综上所述,手术配合功能康复治疗手烧伤后瘢痕挛缩的方法能明显改善手部的功能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程景武.手部烧伤后瘢痕挛缩的防治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4):63-64.

[2]范振华.骨科康复医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59.

[3]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 [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16(3):130-135.

[4]陈芙莉,朱建莹,吴军成,等.手部烧伤后瘢痕的综合治疗[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13,19(5):351-353.

[5]张亮,郭金龙,朱承亮,等. rb-bFGF联合纳米银敷料在小儿非功能部位深II度烧伤创面临床研究 [J].青岛医药卫生,2O14,37(6):433-434.

功能康复治疗 篇10

关键词:脑卒中后抑郁,神经功能,康复,焦虑/抑郁 (HAD) 情绪测定量表

脑卒中后抑郁是指脑卒中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且症状持续2周以上,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1]。也有学者称之卒中后抑郁状态[2]、卒中后抑郁障碍[3]。现将我院收治的脑卒中伴抑郁患者的具体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8月-2010年2月收治脑卒中抑郁患者60例, 符合综合医院焦虑/抑郁 (hospital anxiety/depression scale, HAD) 情绪测定量表得分≥8及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4], 无严重躯体疾病史及癫痫、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病史, 意识清楚、无严重功能损害。治疗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年龄50~85 (69.5±8.2) 岁;脑梗死19例, 脑出血11例;首次发病22例, 复发8例;合并高血压21例, 糖尿病10例, 感染3例, 冠心病6例。非治疗组30例, 男16例, 女14例;年龄45~89 (69.8±9.8) 岁;脑梗死17例, 脑出血13例;首次发病20例, 复发10例;合并高血压19例, 糖尿病14例, 感染2例, 冠心病5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降颅压、控制血压血糖、使用细胞保护剂等治疗, 同时采取相同的康复治疗, 每天由经验丰富的康复治疗师进行40min物理治疗及作业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按病程分阶段一对一心理干预, 1次/d, 15min/次。在心理干预同时给予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治疗。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性质、部位、合并症、治疗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通过对比脑卒中患者出院时疗效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早期治疗对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1.3 评定标准

疗效标准:偏瘫、失语基本恢复, 能独立下床做一般活动, 但精细活动较差为治愈;偏瘫、失语等体征恢复不完全, 但扶杖能下床大小便为好转;症状同发病时相同, 偏瘫、失语等体征较严重, 有严重假性球麻痹症状, 或病情加重、恶化、死亡者为未愈。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均数比较t检验。

2 结果

两组治疗后3个月:非治疗组治愈4例 (13.3%) , 好转10例 (33.3%) , 未愈16例 (53.3%) ;治疗组治愈9例 (30.0%) , 好转14例 (46.7%) , 未愈7例 (23.3%) ,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治疗组优于非治疗组 (P<0.01) 。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 它不仅导致患者躯体残疾, 而且对患者的心理也有较大的损害。脑卒中发生后, 患者常常出现各种情绪变化, 其中尤以抑郁症状最为常见。PSD是脑卒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 几乎有20%~60%的脑卒中患者出现抑郁, 其发病高峰为中风后3~6个月[5]。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卒中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 增加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6]。

PSD是一种心境障碍, 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 尤其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7]。脑卒中发病较急, 患者往往对突如其来的躯体功能障碍引起的日常生活的自理困难难以接受, 加上对预后的害怕和担心, 易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反应。随着短时间内躯体功能恢复希望的破灭及担心自己的残疾在生活、经济上给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 往往陷入绝望、担忧、抑郁、焦虑, 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在日常生活中过分依赖他人、对治疗缺乏信心等, 从而不主动配合治疗, 最后导致康复治疗的失败。因躯体残疾未能恢复, 又加重了抑郁焦虑。最近的研究也提示抑郁不仅仅是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一种心理反应, 而是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影响[8]。而脑卒中发生后3~6个月是康复最佳时期, 尤其在3个月内肢体功能恢复最明显, 而PSD也发生于此期。另一方面, 临床医师又往往把患者的这种消极情绪, 看作是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的一种正常反应, 因此, 其临床表现不易为神经内科医生所重视, 没有把它列为值得深入研究并进行积极干预的一种并发症, 而是等待患者的自行适应, 或是给予一些一般性的鼓励。故笔者认为神经科医生应该对患者的抑郁情绪进行评估, 并且把对所伴发抑郁的处理纳入整个治疗方案的核心内容之中, 及早发现患者抑郁情绪, 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和神经康复训练, 做好心理疏导, 加强健康教育, 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治疗与康复训练, 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吕文国, 张分明, 王济明.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研究 (J) .临床荟萃, 2003, 18 (15) :858.

[2]龙洁, 刘永珍, 蔡焯基, 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1, 34 (3) :145-148.

[3]刘伯聪.卒中后抑郁障碍的临床康复治疗 (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5, 11 (2) :155.

[4]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 (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1-379.

[5]Huff W, Steckel R, Sitzer M.Poststroke depression:risk factorsand effects on the course of the stroke (J) .Nervenarzt, 2003, 74 (2) :104-114.

[6]刘永珍, 龙洁.卒中后抑郁状态对预后的影响及治疗进展 (J) .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 2001, 9 (4) :245-247.

[7]郝伟, 主编.精神病学 (M) .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0-108.

上一篇:工地现场下一篇:阿尔茨海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