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康复运动(共12篇)
功能康复运动 篇1
摘要: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较为常见,对运动功能进行正确的康复评定直接影响了儿童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以及儿童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和预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儿童的运动功能评定。本文从一般状况评定、原始反射的评定、运动发育的评定、肌张力的评定、肌力的评定、协调功能的评定、步态分析以及综合活动能力评定等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目前在国内运动功能障碍儿童常用的一些康复评定方法、内容和优缺点,从而有助于康复评定在儿童运动功能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利于更多的专业人员正确掌握儿童的运动功能状况。
关键词:儿童,运动,康复,评定
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致残原因之一[1],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心身发育,若不能及时得到诊治,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对儿童进行系统的康复评估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这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的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同时也用于评价治疗效果,确定是否继续康复治疗,是否需要修订原计划方案,是否需要另外制订治疗方案。但是脑瘫评估方法各家不一,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近年来康复界正在寻求一种简单易行、全面评价脑瘫及康复疗效的方法,如任永平等以修改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对620例3个月~5岁正常儿童的运动功能发育及62例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动态改变的评价;黄东峰等以儿童功能独立评测法和儿童行为量表对脑瘫评估的研究等。本文旨在介绍一些国内常用的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内容和方法。
1 一般状况评定
一般状况评定包括病史、营养状态、心肺腹部的检查、头围、身长和体重的测量。高危病史有助于诊断和功能评定[3]。及时发现运动功能障碍对于儿童日后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4,5]。通过对患儿的一般状况评定可以判断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孪缩等情况。
2 原始反射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常用的有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颈反射、握持反射、交叉伸展反射、翻正反应、平衡反应等。
3 运动发育的评定
运动发育的评定是儿童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6],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瘫儿童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水平或表现为主动活动较少。常用的运动发育评定量表有运动年龄评定(motor age test,MAT),包括上肢运动年龄评定及躯干和下肢运动年龄的评定等。
4 肌张力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患儿可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检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检测时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5 肌力评定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育前期,患儿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但当患儿会坐、爬,甚至会站、走路后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则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由于小孩较难取得合作,姿势、肢位较难保持固定,特别是肌张力较高患者,MMT(徒手肌力检查)难以准确判定肌力,故肌张力异常时肌力评定意义不大。对于年龄相对较大能取得合作者可采用Lovett分级进行肌力评估。
6 协调功能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较常用有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轮替动作等。
7 步态分析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显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估和矫正提供必要的依据。脑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最常见的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垂足(划圈)步态及各种肌无力步态,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态等。
8 综合活动能力评定
对于临床表现典型的患儿,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评定量表是大体运动功能评测法(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7],共含88项,2000年又推出66项版本。虽然GMFM被认为是目前运动功能评定的标准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程度较轻,能完成某项动作,但在速度、协调和流畅性上仍属异常,大体运动功能分类(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GMFC)的敏感性则较差等[8,9]。
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rsure,FIM)则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残疾者日常生活包括自我料理、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的指标。包括6个方面的功能,共18项,最高分为126分,最低分为18分。适合年龄较大的脑瘫儿童使用。
运动功能障碍有时常合并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功能异常,最终表现在交流、自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缺陷[10]。因此临床上根据需要有时采用由北京博爱医院胡莹媛制订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主要应用于脑瘫儿童,是一个既能合理、客观评估脑瘫患儿的某方面的功能障碍又能全面、综合反映脑瘫患儿障碍水平的评价量表。
儿童运动功能障碍虽然很常见,但是其康复评定内容国内并没有统一规定,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评定方法。单一的评定虽然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出深入的判断,操作起来却容易忽视某项其他相关因素。而综合能力的评定量表多存在使用繁琐或者评分不细致的缺陷。因此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在诸多方面尚需深入研究,就目前而言,根据研究目的等综合因素,多量表、多方法结合使用还将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Nathaniel ZB,Muriel KB,Odeya ZZB,et al.Risk factors for epilepsy in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J Hur Pae Neurol,2010,14(1):67-72.
[2]Shelly V,Kavis W,Waters W,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life and functioning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DevelopmentalMedicine Child Neurology,2008,50:199-203.
[3]Martha WJ,Elaine M,Jean ES,et al.Cerebral palsy introduction anddiagnosis(part I)[J].J Pediatr Health Care,2007,21:146-152.
[4]Becher JG.Pediatric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gen-eral management,classification of motor disorders[J].Journal of Ortho-tists and Prosthetists,2002,14(4):143-149.
[5]Piggot J,Paterson J,Hocking C.Particpation in home treatment programs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lasy:a compelling challenge[J].Qual healthRes,2002,12(1):1112-1129.
[6]李晓捷.人体发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32.
[7]王绮,肖农,任永平,等.婴幼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26):2643-2644.
[8]Josenby AL,Jarnlo GB.Longitudin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GMFM-88total score and goal total score and the GMFM-66 score in a 5-yearfollow-up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9,89(4):342-350.
[9]吴绪波,张海蒙,孙克兴.互动式头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3):177-179.
[10]Gad M,Bialik,Uri G.Cerebral palsy classification and diology[J].ActaOrthop Traumatol,2009,43(2):77-80.
功能康复运动 篇2
(第一个)康复科即将成立了,在这里真的非常感谢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到东北最大的康复中心——辽宁省医大二院滑翔分院学习的机会,又购进了先进的康复设备,为康复科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随着康复医学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作为新兴科室的康复科也迅速发展起来,据我所知,周边的各大医院,像中心医院、石化医院都在尝试酝酿创建康复科。而我们医院却走在他们前面,成为屈指可数拥有康复科的医院。这都归功于我们医院领导正确而长远的规划。现在由我代表康复科为大家做康复设备的介绍。
在介绍康复设备之前先让大家了解一下脑血管康复治疗的作用与疗效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其致残率高达70-80%,生存的病人一般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精神症状、心理障碍及吞咽困难等后遗症,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
目前,经过手术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可以明显降低,但致残率却居高不下。现在医学认为在增加药物治疗同时,还应积极进行偏瘫功能的训练,即康复治疗。脑血管病后肢体功能恢复最佳时间在发病后1个月以内,2-3个月仍有明显恢复,多数患者在3-6个月达平台期,故一般把发病6个月以上者称为后遗症期。根据病人疾病发生障碍的部位和程度,首先进行综合康复评定,设计适合患者的个性康复治疗方案,协调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如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指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等。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运用有 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大致可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3个阶段,后两个阶段又称功能康复期。康复治疗目的是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病人卧床1-2个月后,可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骨质疏松、直立性低血压和精神障碍等,故卧床期要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变换体位,保持良肢位,预防感染,给予适当心理治疗并预防抑郁症或神经衰弱。发病2周后病情逐渐稳定,即进入离床期,应进行坐位、平衡、起立、言语、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步行期可应用减重步行训练器、平衡杠等进行步行训练,很多患者对康复知识了解不多,认为是可有可无或只有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其实,偏瘫的康复宜尽早开始,早期康复治疗具有预防压疮,避免或减少今后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可以为以后的全面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来说脑梗塞发病后2~3天,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10天左右,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资料报道,脑血管病人经康复后,第一年末约60%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20%只有在复杂活动时需要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只有5%需要全部帮助。在工作年龄的病人,约30%在病后第一年末可以恢复工作,康复的作用与疗效己得到科学证明并被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经过康复治疗的脑血管病人,可以降低致残率,防止并发症,预防关节挛缩、变形,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我到华翔进修的时候,就和我的老师治疗了一位二十三岁的脑出血患者,他是东北大学在读的研究生,放假时和 同学聚会喝了三瓶啤酒,第二天就因脑出血,住院做了开颅手术,半月后到康复科治疗,来时左眼已失明,左上肢、左下肢肌力二级,经过半年的系统康复治疗,除左眼失明外,生活已经能够自理。可见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介绍我课的康复设备。
(下一张)首先介绍的是减重步行训练器它是脑血管病疾病康复的主要设备,不但是我们康复科最重要的设备,也是抚顺市目前唯一台减重步行训练器。它由龙门吊、气泵、跑步机、悬吊背心,心率监测器组成。
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而 减重步行训练装置通过人工操作用气压选择性地将人体向上悬吊,减轻了步行时下肢的负重和相关肌群的收缩负荷,传送带的强迫性运动使髋关节被动过伸,对支撑末期髋关节屈肌有拉紧作用,而这一牵拉会提高髋部屈肌的收缩,使肢体向前摆动,并促进患侧抗重力肌的活动,提高患侧负重能力。支撑末期对腓肠肌的牵拉可增加踝关节跖屈,增加地面的推进力。
同时减重训练可解决患肢无力问题,使肌力2级的患者能提前进行步行训练。大量的重复训练可看作一种强制性使用,传送带不断向后运动,强迫患者迈步,强化下肢的运动任务,如果这种强制达到一定时程、频率和强度,可防止发生肌肉废用及萎缩。
通过吊带保护确保了患者在平衡及步行训练时的安全性,减轻了患者因为心情紧张而使肢体痉挛加重,有效地避免早期训练所导致的误用综合征。
传统运动疗法强调的是对下肢各关节分离运动的诱发,它是对步行中迈步、平衡、重心转移等的分解、单独训练,偏瘫侧肢体不能足够负重而更多依赖健侧肢体负重,表现为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缩短,而健侧肢体支撑期显著延长,影响了步行中动能和位能转换,使步态变得间断而不平滑,增加了 能量消耗和摔倒的危险。(大家想一想平时看到的脑卒中患者步行患肢好像画圈,就是这个道理)
减重步行训练比传统康复治疗更有助于促进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减重步行训练将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正常步态模式的建立,缓解了因早期负重行走出现异常的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在姿势控制的同时,训练平衡、协调和步态有助于肌张力降低,早期反复的完整步态练习可使躯干肌得到锻炼,减重步行训练为患者提供安全治疗环境,消除恐惧感,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并获得下肢功能的最大恢复,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换下张)现在大家看到这张蓝色的大床叫电动起立床
电动起立床主要针对下肢肌力0-1级的患者,通过将患者固定于床上,在电动控制下任意改变其体位,角度可在0-90度之间任意选择。
电动起立床主要治疗瘫痪病人(截瘫、偏瘫、四肢瘫)由于体能减弱,瘫痪肢体主动运动不足及肌张力异常而长期卧床,从而引起全身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体位性低血压等多种并发症。起立床训练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脊柱、骨盆及下肢的应力负荷,是促进病人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换下张)它的治疗作用归纳为三点是
第一提高下肢肌力,适当的方案可促使患者尽早站立,提高有效率。
第二对重症颅脑外伤、中风患者中神智不清甚至为植物人状态的,通过电动直立床训练还有促醒作用,恢复神智。
第三点改善多系统功能。
针对第三点具体改善的功能有:
①、预防骨质疏松,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
②、预防压疮
③、增加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
④、改善血液循环功能
⑤、改善肾功能、促进排尿通畅
⑥、改善消化功能
⑦、改善长期卧床者站立后的眩晕感
(下一张)这个我想大家都认识,它叫平衡杠,它的主要用途是:
(1)站立训练。帮助已完成坐位平衡训练的患者,从座位上站立起来,训练立位平衡和直立感觉,提高站立功能。
(2)步行训练。用于所有步行功能障碍者,如偏瘫、截瘫和其他下肢麻痹患者,类风湿、下肢骨折、外伤等下肢疼痛者,以及步态失调患者者
(3)肌力训练。利用平行杠做身体上举运动,可以训练拄拐杖步行所需要的背阔肌、上肢伸肌肌力。也可用于步行所需臀中肌、腰方肌肌力的训练。
(4)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骨折、偏瘫等患者,手握住平行杠,前后左右摆动患侧下肢,做保持或增大髋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下一张)它叫站立架,它的治疗用途和平衡杠很相似,用于站立训练。都是适用于偏瘫等站立功能障碍者。不同的是可以用固定装置对人体加以固定,使其稳定保持在站立位。对多数患者,应长期坚持使用站立架,一般需每天使用一定的次数和时间。可以预防、改善并发症,如骨质疏松、压疮、心肺功能降低、泌尿系感染以及心理障碍等。
(下一张)这个像柜子一样的是OT(作业疗法)综合训练台
它的组件有立式套圈、木棍插板、几何图形插板、弧形分指板、上肢协调功能器(手指)、上螺丝、上螺母、动物图形插板、模拟工具、卧式套圈共十 件。
它的用途是改善手指功能,提高手眼协调功能提高患者感知及大脑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并能训练上肢稳定性、协调性提高上肢活动能力。(下一张)它叫做辅助步行训练器
它的主要用途是患者进行步行训练的辅助用具,能增加上肢支撑的面积,提高辅助步行的效果,适用于神经、骨关节系统疾病患者室内外进行步行训练。
(下一张)它叫磁控阻尼康复车
它主要适用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等需要作康复锻炼的患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老化、压疮,防止肢体功能进一步丧失。并有效增强肢体的协调能力及肌肉力量,促进坐立、站立、以及行走能力的提高。
关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设备就到这里,下面介绍的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设备。
(换下张)这四个先进的设备,它们是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器,它们的作用是通过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以防止关节强直,关节挛缩,关节黏连。促进关节组织迅速恢复的功能。
它们主要适用于:1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2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的术后康复训练。主要特点是:
1、手动遥控,操作简便,带有存储个人治疗数据的记忆芯片以及同步监控器。
2、设有超负荷自动反转的安全功能(力矩控制),机器运行时遇到异常阻力能自动反转,动作时的力矩大小可任意设定,确保病人使用安全。(下一张)这个叫多功能电脑治疗仪,它的主要作用:它能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加速组织的生长修复,镇痛,降低肌张力,解除肌痉挛。广泛应用于康复理疗科、骨伤科。
(下一张)这两个设备分别是DYY-5微电脑多维腰椎治疗机、DY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仪
(下一张)腰椎治疗仪和颈椎牵引治疗仪临床治疗腰脱和颈椎病,已经多年了,效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我们这次引进的这两台设备DYY-5微电脑多维腰椎治疗机、DY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仪,用计算机控制牵引力,具有力值补偿功能,数值更加准确。在做腰椎、颈椎牵引的同时,又增加了通过磁、热效应,脉冲刺激和中药透入进行辅助治疗,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中枢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止痛的最佳的疗效。而且还配备患者急停开关,由患者自己控制,感到不适时按此开关,设备复位。
与神经康复相比较,骨科康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明显的优势。我们康复科也可以开展这方面的治疗。
功能康复运动 篇3
【关键词】 康复护理; 脑卒中; 运动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R543.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156-02
脑卒中是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较高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约为185~700/10万人,死亡率约为44.7~185/10万人,其中约有2/3的患者预后不良造成残疾,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脑卒中患者发病后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康复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康复技能指导,达到改善患者运动功能的目的。康复护理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4]。本研究观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9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与观察组46例。纳入与排除标准:①通过临床病史、影像学检查等确诊脑卒中。②患者均为初次脑卒中,且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③排除不能完成6周康复护理的患者。④排除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平均年龄(57.25±7.36)岁;脑卒中病程(3.16±1.03)d。观察组男26例,女20例;平均年龄(58.14±7.55)岁;脑卒中病程(3.28±1.13)d。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脑卒中常规护理,包括健康宣教、心电监护及常规康复护理措施。
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病情评估:康复护理前对患者运动功能、理解程度、恢复情况等进行详细的评估,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程序提供依据。②急性脑水肿期康复护理: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病情分期阶段进行康复训练计划。第一阶段即急性脑水肿期(发病1~7d内)由康复治疗师、护理人员共同制定患者康复训练计划,由护士指导进行一对一训练,具体包括功能体位摆放、关节被动活动、定时皮肤按摩刺激,每个内容2h进行一次,每次持续15~20min,可配合家属一同进行。③弛缓期康复护理:第二阶段即弛缓期(发病8~14d),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患者进行卧床运动包括卧床单双桥运动、排尿、排便,鼓励患者上举双手、握拳、夹腿、起床等日常生活能力(ADL)等,指导患者卧床时进行提肛训练以提高膀胱功能,同时,可预防便秘。在患者病情稳定期卧床时可指导患者抓取重物、刷牙、穿衣等基础日常生活训练。④痉挛期康复护理:第三阶段即痉挛期(发病15~21d),此阶段患者具有一般运动功能,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ADL),此阶段主要指导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康复训练,包括平衡杠行走、上楼、下楼及语言功能训练,每日2~3次,每次持续约30min。注意陪护防止跌倒,同时,注意强度不要太大,防止低血压性休克及低血糖发生。⑤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行高蛋白、高膳食纤维食物摄入,并增加水的摄入以预防便秘。⑥并发症护理:指导患者咳嗽、咳痰,每天定期协助患者翻身拍背,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及咳嗽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肺功能。每天清洁患者卧床部位,使用湿热毛巾擦拭患者背部、臀部。对有褥疮的患者进行消毒换药,使用碘伏清洁褥疮伤口。使用冰棉棒擦拭患者口腔有助于刺激患者咽反射,依据患者口腔内pH值选择合适的漱口液,一般复方氯己定含漱液及硼砂溶液效果较好。病房保持通风换气,地面与墙面使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患者进食时应将病床调整至30度以上,指导患者将头偏向喂食者。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前后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及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由表1可知,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由表2可知,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多合并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临床治疗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研究表明[5-6],脑卒中发病前3个月为康复护理效果最佳时期,目前临床大多数护理干预多关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忽略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本研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观察组康复护理后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护理具体包括病情评估、分阶段康复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针对患者脑卒中运动功能缺损程度制定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运动能力,还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7];有效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
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不能单纯强调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康复护理干预主要从患者自身病情入手,着手运动功能改善,针对脑卒中患者不同康复时期采取不同手段。脑卒中早期主要选择卧床康复护理,保证患者病情稳定的同时,逐渐进行力量训练,可以刺激患者大脑皮层兴奋。研究表明[8],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脑卒中后瘫痪的发生率。此外,康复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病情稳定采取多方位、适量强度、实用性的运动功能指导,例如肘关节、肩关节、髋关节外展、外旋或外翻的训练,有助于患者提物、抓取、行走等活动,为保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供了基础[9]。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不仅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具有较好的改善效果,还可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脑卒中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志宏, 王彦丽, 刘海萍,等.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 河北医药, 2011, 33(10):1594-1595.
[2]钟梅.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改善的应用进展[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8):14-15.
[3]广珊珊, 姜丹.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 2012, 27(1):53-54.
[4]金晓琼, 陈欣琼, 林斯,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4):373-375.
[5]Duncan P W, Propst M , Nelson S G. Reliability of the Fugl-Meyer assessment of sensorimotor recovery following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J]. Physical Therapy, 1983, 63(10):1606-1610.
[6]张雅静, 张小兰, 马延爱,等. 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J]. 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5):30-32.
[7]周红艳, 张少茹, 卢丹丹,等. 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 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18):1674-1675.
[8]蔡南哨, 翁子梅, 陈少君.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的疗效观察[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1):131-132.
[9]张建华. 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08(6):29-30.
功能康复运动 篇4
1 运动损伤机制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 肌肉关节产生疼痛感与肌肉的痉挛有着很大的关联,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肌肉关节产生的疼痛感都是由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 疼痛感是因为人体肌肉长时间收缩, 导致肌肉缺血引起的。长时间的肌肉收缩, 人体会感受到强烈的疲劳感, 最终导致人体能够维持姿势和产生运动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关节力量的转变也会导致肌肉的疼痛感产生, 主要是因为肌力失去平衡, 促使运动模式转变而引起的。无论是急性疼痛, 还是慢性疼痛都会导致肌肉失衡。急性疼痛会导致肌肉做出强烈的反应, 促使运动模式发生转变, 不能对受损区域进行保护。长时间作用下, 这种转变的运动模式会在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固定。虽然通过不断地研究, 与疼痛和痉挛恶性循环相关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是慢性疼痛恶性循环理论已经十分明确。
1.1 肌肉失衡
人体产生的慢性疼痛感与肌肉自身具备的保护性, 以及适应性反应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会导致人体的主动肌所具有的张力下降, 但是拮抗肌所具有的张力会提升。这一神经系统反应, 在人体内特定的肌群中可以看到肌肉紧张和衰弱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时, 会抑制拮抗肌, 促使拮抗肌逐渐地衰弱, 最终不能支持肌肉保持平衡, 从而导致运动员承担的损伤风险增加。
1.2 受伤运动模式与运动姿势改变
人体在产生疼痛感后, 姿势必定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这一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人体可以通过提升屈肌反射, 来加强对受损区域的保护。代偿性运动的产生, 最终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模式发生更改。依据谢灵顿定律进行深入分析, 拮抗肌处于紧张状态阶段, 会导致人体的主动肌受到一定的抑制, 这种肌肉失衡情况也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模式发生改变。因为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传统的运动模式以及肌肉反射会重新地出现, 这样必定会导致运动员受损情况加深。
1.3 错误性的动作编排和学习
可以了解到, 当原始的动作模式出现后, 对于运动员的运动模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运动员动作学习的限制, 不断地对错误的运动模式进行练习, 最终导致错误的运动模式完全地取代正确的运动模式。该阶段错误的动作编排, 会被指定为某种限定的运动模式, 归纳为正常性的动作编排, 对于运动员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1]。
2 人体动作系统的科学基础与康复功能锻炼原理
人体的动作系统可以细致化地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是肌肉系统, 第二部门是骨骼系统, 第三部分是神经系统。人体在产生运动的过程中, 会依据生物力学的规律, 并且依照相关的动力链进行产生。其中包含的规律众多, 这3部分如果能够长期地保持在健康状态中, 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效率, 同时还能减少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促进运动员损伤的康复。
2.1 运动姿势异常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损伤的原理
(1) 人体关节联动原理。
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 必须要保持人体的重心点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支撑面上。所以当人体骨骼的某一个关节排列发生变化的时候, 与之相邻近的关节排列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例如运动员在进行膝内扣动作的时候, 可以发现人体足部关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的讲述就是, 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如果运动姿势异常, 将会促使肌肉发展出现失衡的状态, 很有可能导致运动员受到损伤。
(2) 肌肉的长度张力关系曲线。
人体的肌肉并不是可以无限地拉伸的, 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制, 那么运动员就会产生肌肉拉伤。我们了解短跑运动员对于爆发力有着很高的需求, 在上场之前运动员需要做一些准备动作, 避免比赛过程中肌肉拉伤。在运动前和运动过程中, 运动员能够保持良好的姿势, 原动肌肉也会保持在良好的长度状态下, 这时肌肉的工作效率是较为良好的。在上文中也提到。当某一个关节位置排列发生变化时, 与之相邻近的关节排列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那么肌肉的工作长度也会发生变化, 这时肌力不能产生足够的力量维持运动员的动作。
2.2 杠杆原理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 不仅与肌群的动员和肌肉围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与肌肉的杠杆系统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关节处于不同状态中, 人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矩也是不同的, 关节内部所产生的压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的讲述就是人体关节的位置在发生一定变化的过程中, 肌肉的力矩也会发生改变, 关节的活动范围也会发生更改。所以也就印证了肌肉的工作效率与关节结构以及功能位置密切相关。因为受到关节联动原理的限制, 在关节结构域位置发生一定变化时, 人体内部整体的动力链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 每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会具有与之相对应的肌肉工作方式, 动作形式众多, 很多动作都是由多个肌肉协同完成的。人体动作的运行模式, 与肌肉协同力偶存在很大的联系, 最佳的力偶状态, 才能使得运动员做出理想的动作。详细的阐述就是最佳的肌肉状态, 良好的力偶关系, 以及正确的关节排列方式, 这样才能使得运动员处于良好运动状态中, 避免运动过程中受到损伤, 或者为运动员创造较为良好的损伤康复环境[2]。
2.3 姿势、动作障碍、肌肉平衡与损伤风险
正确的姿势能够降低运动员的损伤风险, 提升运动系统的效率, 当然也需要人体的众多部分达到最佳整合状态。人体动作的效率, 以及姿势保持的持久性, 都需要依靠人体各部分的良好整合。结构效率就是人体内部的众多部分结构能够保持较为良好的排列关系, 能够长久地保持人体的平衡性。功能效率就是市场肌肉群体的协调性, 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激活工作, 并且产生一定的力量, 依靠最小程度的能量消耗, 以及最低程度的压力刺激完成标准化的动作。运动员需要了解的是较为良好的结构效率和功能效率, 可以使得运动员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中, 能够有效地避免过度训练, 降低人体运动系统承担的负荷。
3 损伤康复和预防的功能锻炼流程
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康复的初期阶段, 最为主要的就是降低运动员的肿胀程度, 缩减运动员承受的疼痛感。依靠科学的处理流程以及运动损伤康复原理, 抑制运动员损伤情况加重, 帮助运动员快速地恢复到健康状态。
3.1 姿势、动作与肌肉评估
评估工作是功能锻炼的基础环节, 只有依据具体的评估结果, 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方案。评估工作的开展需要从静态评估开始, 然后再对动态部分进行评估, 最终才能对运动员的肌肉平衡进行评估。所有的评估信息都需要真实、准确地记录, 并且将所获得的众多评估信息绘制成为图标, 便于管理和分析。同时还能作为对照资料, 从而对功能锻炼所产生的成效进行审核。
3.2 康复功能锻炼流程分析
运动员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各项体育动作的完成都是依靠肌肉骨骼系统的, 同时还需要依据神经系统发布相应的指令, 协同完成体育动作。人体所具有的肌肉系统是主要的动力系统, 运动员标准动作的维持, 以及正确运动模式的建立都需要依靠肌肉协调完成。人体肌肉产生的需要问题, 是运动员损伤康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中人体肌肉过度紧张是处理关键所在。所以对于功能锻炼, 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运动员肌肉的紧张程度, 加强运动员肌肉力量的恢复, 提升运动员对于肌肉的掌控能力, 以及相关的整合训练, 从而达到损伤康复的目的[3]。
3.3 肌肉力量的恢复
运动员肌肉力量丢失, 最终会导致肌肉变得越来越松弛, 具有的肌力也会逐渐地减弱。一般情况下, 我们称肌力减弱的肌肉为低张力, 或者是受压制的肌肉。从功能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肌肉反应的灵敏度会下降。导致运动员肌肉力量丢失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可以概括性地分为神经类和适应类两种类型。运动员力量消减的肌肉, 很多都是与控制人体的稳定性相关的, 恢复力量的主要方式以静力性, 以及慢节奏、重复性的练习为主, 练习的次数需要控制在每周3~5次, 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康复教练进行陪护, 并且对练习成效进行全面性地评估。
4 结语
很多的运动员因为在训练, 或者是在比赛过程中受到损伤, 导致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不得不提早结束, 这对于每一个运动员而言都是噩梦。对于运动员的损伤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功能锻炼, 从而对不良损伤进行有效地预防, 并且帮助受损伤的运动员提早恢复到最佳状态。相关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研究力度, 避免损伤成为运动员的噩梦。
参考文献
[1]周建伟.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8) :77-78.
[2]孟龙.对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8) :85-87.
康复功能评定学实践技能考核 篇5
一、形态测量 1.直立姿势评定 2.上肢长度测量 3.下肢长度测量 4.四肢围度测量 5.躯干围度测量
二、关节活动度测量 6.肩关节屈/伸 7.肩关节内收/外展
8.肩关节水平内收/水平外展9.肩关节内旋/外旋 10.肘关节屈/伸 11.前臂旋前/旋后 12.腕关节屈/伸
13.腕关节桡侧偏/尺侧偏 14.髋关节屈/伸 15.髋关节内收/外展 16.髋关节内旋/外旋 17.膝关节屈/伸 18.踝关节屈/伸 19.踝关节内翻/外翻 20.躯干屈/伸 21.躯干侧屈/旋转
三、徒手肌力评定 22.肩关节屈肌/伸肌 23.肩关节内收/外展肌 24.肩关节内旋/外旋肌 25.肘关节屈/伸肌
26.腕关节屈/伸肌 27.髋关节屈/伸肌 28.髋关节内收/外展肌 29.髋关节内旋/外旋肌 30.膝关节屈/伸肌 31.踝关节屈/伸肌 32.躯干屈/伸肌
四、感觉与反射评定 33.浅感觉评定 34.深感觉评定 35.复合感觉评定 36.浅反射评定 37.深反射评定 38.病理反射评定
五、特殊试验检查 39.杜格氏征 40.痛弧试验 41.Neer’s征 42.空罐试验
功能康复运动 篇6
方法:对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组和对照组,社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社区康复组进行社区规范康复治疗和随访,对照组只进行随访调查。康复治疗6个月后进行Barthel指数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表对两组患者进行数据评定。对结果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
结果:对社区康复组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的评分进行统计学比较,社区康复组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好,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社区康复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规范化,专业化的社区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93-02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安全的疾病[1],患此病的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于其他脑意外疾病。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但是80%的患者在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障碍,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50例,为社区康复组,另一组5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颅脑CT诊断为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初次发病患者,并且均存在肢体运动功能性障碍症状。治疗前均签署治疗同意书,且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其中男性61例,女性39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6岁,病程为25~150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均相差不大。
1.2方法。对社区康复组的患者进行规范化的社区康复治疗,并由康复治疗师为患者家属对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行详尽的介绍,使患者家属对该病有更多地了解,并能积极配合治疗师的治疗,平时要求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并根据患者的康复程度对康复治疗进行随时调整。对照组的患者只进行随访调查[3]。
1.2.1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的体位进行校正,逐渐扩大患者被动活动的肢体及关节范围,对患者肢体主动活动进行训练,使患者呼吸功能,腰腹肌功能及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功能得到充足的训练,还要进行床上翻身及坐卧体位转移训练。与此同时要注意患者并发症的预防。
1.2.2中期康复治疗。加深康复治疗的程度,在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训练的项目的同时,进行坐位平衡,站立平衡,站立重心转移,借助平衡器材行走平衡,上下阶梯等各项平衡训练。
1.2.3末期康复治疗。在继续前两阶段的各种训练基础上,将各种训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强面部肌肉功能,吞咽功能,语言功能的训练[4],还要加强手指的精细功能的训练。
1.3评定。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t检验比较各项功能NIM及MBI评分,对数据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社区康复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平衡能力,收治精细功能运动的恢复情况均比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好。社区康复组治疗前MBI指数积分为36.1±6.42分,治疗后指数积分为72.3±3.43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MBI随访前指数积分为36.7±5.98分,随访后指数积分为42.1±4.44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社区康复组治疗前的FMA评分指数为27.2±4.54分,治疗后的评分指数为48.3±4.32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随访前FMA评分指数为26.5±4.65分,随访后的评分为31.2±4.32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目前对脑卒中的康复医学知识及技术水平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水平,患者及家属还未对社区康复完全理解和接受[5],然而社区康复对减轻疾病及降低致残率还是有极大作用的。有些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影响了治疗疗效。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各个功能的康复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律性,按照有规律、有计划、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康复训练会对患者的恢复情况有极好的作用。社区康复的脑卒中患者中大多数都是年龄偏大的患者[6],并且有多种并发症,患者意志容易在康复期逐渐消沉而产生过度依赖的心理。脑卒中后患者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还有患者本身对康复治疗的自主性是杜区康复能否成功的主要因素。
综上,社区康复治疗能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规范化,专业化的社区康复是脑卒中患者康复过程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云旗,覃浩强,李金兰.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05,4(5):290
[2]Bolotin HH,Sievanen H.Grashuis JL.Patient-specific DXA bonemineral density inaccuracies:quantitative effects of monuniformextraosseous fat distributions[J].J Bone Miner Res,2003,18:102m-1027
[3]郭紅,赵慧.阎心丽,等.纽曼系统模式指导下脑卒中患者康复模式的设想[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6):979
[4]解庆凡,王爱平。史艳.等.综合康复护理方案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3):226
[5]张悦,张玉杰,曲丹,等.社区康复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7):570
功能康复运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4例均来自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神经外科住院脑动脉瘤破裂患者, 所有患者出院时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脑梗死患者74例, 脑出血患者40例, 男55例, 女59例, 年龄42~79岁, 平均 (61.4±4.5) 岁;住院时间12~34 d, 平均住院23 d。114例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各5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偏瘫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两组患者出院回家后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对照组出院后自行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训练的项目和时间均由患者自己或家人决定, 康复锻炼方法主要是由患者和家属住院期间获得, 也可以在出院后经过网络、相关专业书籍、医学期刊等方式获得, 然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康复训练计划。康复组由康复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为患者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康复计划。患者出院后按照康复师所制定的康复计划, 严格执行康复训练。康复师每周至少1次去患者家进行康复训练相关指导。同时开设咨询热线, 排专业的康复师24 h值班接听患者康复训练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两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 连续3个疗程后总结疗效。指导康复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床上训练:关节活动训练, 翻身训练, 教会患者及家属保持瘫痪肢体各关节的功能位和被动功能锻炼方法, 防止关节变形而失去正常功能, 使患者尽快恢复肌力。 (2) 坐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 坐位作业训练。 (3) 转移训练:卧位向坐位、轮椅, 立位双向转移。 (4) 立位及步行训练:站立平衡, 单腿负重, 重心转移, 步行练习, (5) 日常活动能力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进食, 穿脱衣服, 梳洗和入厕训练, 帮助患者独立或半独立以促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训练时间为2次/d, 30~40 min/d, 康复训练技术由患者及家属在住院期间获得和康复人员定期指导康复护理人员上门追踪随访1次/周, 评估康复效果每次随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关知识的指导, 以提高家庭康复训练的质量。
1.3 疗效标准
显效:肢体运动功能提高3~6级, 有效:肢体功能提高1~2级, 无效:肢体运动功能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家庭康复3个月后效果比较, 康复有效组总有效率为87.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0%, 康复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3]。尤其是神经外科脑动脉瘤破裂患者, 其预后比较缓慢, 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 仍会遗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因此, 除了有效的治疗外, 还需要长时间高质量的康复护理, 从而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 提高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目前, 将康复护理工作从医院延伸到家庭, 集医疗、护理、健康教育于一身, 探索出患者出院后仍能进行有效科学、连续的康复途径和方法, 是降低脑动脉瘤破裂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此种方法由康复师制定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护理计划, 然后让患者按照计划执行康复锻炼, 康复师定期去患者家中进行康复指导和评估, 从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地展开康复训练, 康复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严格监控训练时间, 从不同的训练姿势、训练地点等方面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神经外科住院脑动脉瘤破裂患者114例, 对照组患者出院后自行进行康复功能训练, 康复组患者由康复师制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训练3个月后,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由康复师制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并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有效率显著高于自行康复训练的有效率,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以君.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综合护理措施的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4, 2 (18) :185, 187.
[2]陈巧风.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观察 (附36例报告) [J].中外健康文摘, 2014, 11 (5) :212.
功能康复运动 篇8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脑卒中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我国急性脑卒中发病率约为120~150/10万,其存活者中致残率高达70%以上[1]。为降低致残率,给予合理、有效的康复治疗,最大限度地恢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帮助其回归社会,是现代临床康复的重点课题。本文于患者发病早期即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均为首次发病并伴有偏瘫,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认知障碍;排除原发疾病未控制、恶性肿瘤、智能或交流障碍、视觉障碍、体质虚弱或入组期间出现各类并发症而不能继续治疗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1~72岁,平均62.8±,3.1岁,病程2~12周,平均10.1±1.9周;脑梗死16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1.4±3.2岁,病程1~12周,平均10.3±2.1周;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于15天后开始康复治疗,如针灸、推拿、气功治疗等,肌肉或关节疼痛者配合中草药循经热敷。目前对早期康复治疗较为一致的认识是:康复训练时间为发病后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增强肌力等早期康复治疗[3];脑出血患者在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无明显高颅压症状和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在此理论指导下,治疗组于病后第2天即在床上进行体位摆放、被动运动、翻身等康复措施,以预防并发症(褥疮、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炎、关节挛缩变型、肩手综合征等)、抑制肌痉挛,同时促进正常的身体姿势和平衡反应恢复。两组康复治疗均每次30min,每天2次,1个月为1个疗程,3个月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runnstrom分期标准评定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4]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
治疗后,治疗组的Brunstrom分期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后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的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3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其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否有效改善肢体功能是康复成功的重要环节。本研究选用的改良Barthel指数及Brunstrom分期能较全面地反映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治疗组运动功能及ADL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康复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重获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中,传统康复方法在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方面作用不太明显,而早期康复治疗正可弥补其不足,通过协助患者进行肢体活动以激活患者的神经和反射能力,促进大脑功能重组,实现肢体早期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5]。脑卒中康复治疗介入越早,其康复效果越好。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抑制或减少联合反应及联带运动的出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不增加或降低住院总费用[6],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邢德莉,周淑杰.脑卒中的康复治疗[J].中国综合临床杂志,2001,17(6):45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余慧华,傅志雄.不同治疗方法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结局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3):158.
[4]袁东运.早期高压氧与康复治疗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6,4(18):158-160.
[5]马惠莉,李玉敏,赵巧艳,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8,29(5):737-738.
功能康复运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人均为我科2009年4月—2009年8月住院病人, 入选对象为脑血管病恢复期病人, 其中男40例, 女20例;年龄 (66.58±9.53) 岁;病程2.28±0.19月;合并糖尿病7例, 冠心病4例。均经CT或磁共振成像 (MRI) 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30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6年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1]进行诊断, 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中医证型诊断亦参考上述标准。纳入标准:年龄40岁~80岁;生命体征平稳, 意识清楚;中风恢复期病人;中医诊断符合气虚血瘀型。排除标准:双侧瘫者, 弛缓性瘫痪者;生命体征不平稳, 失语、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有严重的心、肝、肾及感染性疾病者;中医诊断不符合气虚血瘀型。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腹针合康复运动疗法+中医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康复运动疗法+中医对症支持治疗。均每周治疗5次。
1.3.1 腹针
选用规格为0.30 mm×25 mm天协牌一次性灸针, 按《腹针疗法》[2]所示方法, 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侧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上风外点、下风湿点、下风外点、健大横。以上各穴均为直刺, 其深度为穿过皮下, 进入脂肪层, 肌层之上。进针后先侯气, 再行气, 继之催气。针后由治疗师行康复运动训练, 被动运动与主动运动相结合, 并强调病人的动性, 留针30 min。每周5次 (星期一至星期五) , 连续4周。
1.3.2 康复运动疗法
主要采用康复运动训练, 被动运动与动运动相结合, 并强调病人的主动性, 具体训练治疗师执行, 天均训练2次, 每周5次 (星期一至星期五) , 连续4周。
1.3.3 中医及对症支持治疗
两组病人均统一服用补阳还汤为中医药治疗, 并因个人差异行对症处理 (控制血压、血脂、糖等) , 禁用营养神经药、扩张血管、抗凝、降纤、溶栓等治疗。1.4疗效评价标准肢体运动功能评定:采用国际上较为公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方法;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采Barthel氏指数法。评价方法:采用我科评价表格, 按规范评并填写;所有项目在治疗观察前后进行1次评定;注意排除评时的各种干扰因素。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若资服从正态分布, 而且两组资料的总体方差相等 (方差齐) , 则选t检验。否则选择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
2 结 果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1)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2) P<0.05
3 讨 论
脑血管疾病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病人在急性期后病情稳定而转入康复科治疗。针灸在康复科中担任特色治疗并发挥着一定的治疗作用。腹针疗法源于中医基础理论, 其提出的神阙布气学说, 认为神阙形成于胚胎期的人体调控系统, 是人体最早的调控系统和经络系统的母系统, 具有向全身输布气血的功能及对机体宏观调控的作用。其认为在腹部有一个形似神龟的全息图, 针刺腹部可以达到治疗肢体疾病的目的, 如针刺病人的腹部中腹针理论体系规范的穴位, 病人可感到痪肢体轻松甚至肌力增加, 疗效立竿见影。
腹针疗法属于微针系统的范畴, 原理在于腹部穴位的全效应。它是通过刺激腹部穴位调节脏腑失衡来治疗全身疾病一种方法。腹部除了是人体分布脏腑最多的部位, 还分布着量的经脉 (肝经、肾经、脾经、胃经、胆经、任脉、带脉、冲脉、阴脉、阴维脉) , 腹部既有阴经, 也有阳经, 还有阴中之阴的任脉, 外还有带脉束腰一周与背部的阳经督脉、膀胱经相连, 本身腹属阴, 因此, 在腹部不仅可以调阴, 而且可以调阳, 有沟通全身气血的作用。脏腑的募穴是脏腑之气结聚的地方, 也是治疗疾病的重要部位, 大多数募穴位于腹部。因此腹部具有脏腑最集中、经脉最多、途径最短等优点。这是体针的作用不能所及的。我们观察腹针所用的腧穴以腹部的任脉、肾经、胃经中为多, 具有后天补先天之意, 脏腑之气得到补养, 则病人的气血得到补益, 疾病得以祛除。其亦以中医的理、法、方、穴, 通过在腹部进行针刺调节脏腑、经络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新方法, 由于腹针是以调整脏腑的功能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因此, 腹针的治疗以调动肌体气血以及调节人体的内脏功能为目的, 使之运转逐渐地有序化。中风病人大都因脏腑气血极度失调而发病, 所以调理脏腑气血功能在恢复期是必要的。腹针疗法治疗中风, 其选穴为:引气归元 (中脘、下脘、气海、关元) 为主穴, 中脘、下脘调脾胃兼主肺气肃降, 气海、关元补肝肾以通任脉, 四穴合用以后天养先天。滑肉门、外陵为足阳明胃经的穴位, 为腹四关, 通调气穴、疏理经气使之上输下达肢体末端, 是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的妙穴。并根据全息理论用上风湿点、下风湿点使末梢神经的营养血供得到改善。
本设计立足于中西医结合, 在进行中医腹针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运动疗法, 避免进行体针治疗的同时限制康复运动疗法的实施。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 脑血管疾病梗死或出血的部位、范围对疾病的恢复有重大影响, 这一点在今后的观察中应予考虑。
摘要:目的 观察腹针治疗中风气虚血瘀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风后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各30例, 治疗组采用腹针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康复运动疗法。均每周治疗5次, 连续治疗4周后观察其Fugl-Meyer评分、Barthel氏指数评分。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Barthel氏指数评分均有提高 (P<0.05) , 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腹针疗法对气虚血瘀型中风有效, 在于腹部穴位调节的全息效应, 使其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流通, 进而有助功能恢复。
关键词:中风,腹针,康复,运动疗法
参考文献
[1]任占利, 王顺道, 王永炎, 等.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
功能康复运动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3月收治脑卒中患者160例, 随即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所有患者经过头部CT和MRI检查后, 均被确诊为脑卒中。观察组男48例, 女32例, 年龄38~71岁, 平均 (54.21±1.9) 岁;脑梗死53例, 脑出血17例, 综合性脑卒中10例。对照组男女各40例, 年龄37~72岁, 平均 (53.99±2.0) 岁;脑梗死55例, 脑出血15例, 综合性脑卒中10例。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如血压控制、抗凝溶栓和细胞复活剂治疗,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脑卒中治疗和护理的相关知识宣传教育。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程序, 整个程序如下:基于患者的整体需求, 资料搜集-制定康复护理计划-执行康复护理措施-评价结果。具体护理方法由神经内科派发本院康复中心所编制的脑卒中风患者的康复手册, 按阶段进行, 具体表现: (1) 第1阶段, 急性脑水肿期:这个阶段一般在发病后的第1周内, 由专业的护理人员、临床医师以及康复人员对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一对一的康复治疗和训练。分别有全部关节被动活动、功能位摆放肢体、中高等强度的皮肤刺激和按摩、定期转变体位等, 一般这些康复活动每隔2 h进行1次, 一次控制在1~30 min内。 (2) 第2阶段, 弛缓期: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发病后的1~2周内, 等到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后, 专业的护理人员、临床医师以及康复人员就可以鼓励患者在床上做单双桥活动训练, 给患者排尿和排便, 帮助患者翻身, 做上手上举、起坐平衡和夹腿的活动训练, 同时帮助患者进行洗漱、手背移动物体等方面的ADL训练, 这个训练每天要做1~2次, 每次时间控制在0.5~1 h。 (3) 第3阶段, 痉挛期: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发病后的第2~3周之间, 专业的护理人员、临床医师以及康复人员协助患者 (除脑出血患者以外) 进行上下坡、平走及一些语言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每天要做1~2次, 每次时间控制在0.5~1 h。 (4) 第4阶段, 改善期: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发病后的第3~4周, 在该阶段, 康复人员要引导患者 (除脑出血患者以外) 在室内进行行走训练, 同时, 进行书写、阅读书籍、下棋等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每天至少要做1~2次, 每次时间控制在40 min~1 h。该阶段后, 患者可出院持续进行家庭康复, 每隔半个月返医院1次, 3个月后就可以每个月返医院1次, 要维持1年的时间。脑出血患者卧床1个月后可适当进行其他上述护理。
注:出院后与对照组相比, *P<0.05。
注:出院后与对照组相比, #P<0.05。
观察指标:使用四肢运动能量表Fugl-Meyer来判定患者的运动功能, 使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能量表来判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10项的总分100分, 所有的评分都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和康复人员评定。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其组构成比较用χ2检验, 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患者出入院的运动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1月后均进行运动功能检测, 使用Fugl-Meyer评分表进行评测。结果显示, 入院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均较低, 且两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出院后, 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所提高,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两组患者出入院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出院1个月后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检测, 使用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测。结果显示, 入院时两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低, 且两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出院后, 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所提高,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康复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显效48例 (60.0%) , 有效27例 (33.75%) , 康复有效率93.75%;对照组显效30例 (37.5%) , 有效21例 (26.25%) , 康复有效率63.75%。观察组的康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病症, 具有发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2]。即便是一些存活患者, 也会有运动功能性障碍和生活功能较低的问题, 临床主要表现在偏瘫上。据相关研究表明, 将近15%的患者是无法自理自身日常生活的[3]。可见, 脑卒中不仅影响了患者自身的运动机能, 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所以, 最大程度地帮助脑卒中患者恢复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是临床护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周蓉等在对160例脑卒中患者给予康复护理的研究中表明, 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的恢复和改善有重要作用,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身体健康[4]。本研究结果显示, 入院时,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功能评分均较低, 经过护理后, 两组的两项评分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这表明了康复护理能良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机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同时, 观察组的康复有效率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3.75% (P<0.05) , 这表明, 在脑卒中患者的护理中, 康复护理比常规护理更具优越性。本研究结果与以往文献数据相符[5]。
综上所述, 康复护理程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显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包括四肢功能在内的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护理程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治脑卒中患者160例, 随即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结果:护理后, 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均得到有效改善, 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康复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康复护理程序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显著, 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康复护理程序,脑卒中,运动功能
参考文献
[1]王清芬, 张佩霞.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30 (4) :11-12.
[2]裴学惠, 姚树贵, 邓小农.不同中成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3 (1) :30-31.
[3]官华芳.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14, 9 (36) :17-18.
[4]方英, 叶民, 曹桂华.1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与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 33 (5) :28-29.
蜡疗在手功能康复中护理体会 篇11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43-02
蜡疗在手功能康复方面有着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安全、舒适、收效长、重要的是它采用了外敷法等特點,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自2011年10月至今,我院运用蜡疗恢复因类风湿或各种损伤所造成的手功能障碍(如手关节僵硬、关节肿胀)共50例再配合治疗师积极有效的指导和患者刻苦不懈的功能锻炼效果显著,手功能得到改善,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
本组患者50例,男9例,女41例,男女之比1:4.5,年龄最大51岁,最小18岁,平均44.2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11年,平均7.4年,其中手关节功能受限13例,关节肿胀44例,晨僵感49例。
方法:
1、治疗护士做好治疗前准备(熔解的石蜡温度控制在55—60℃),检查治疗部位、治疗部位要清洗干净,保持干燥,有无不宜治疗的情况,叮嘱患者治疗注意事项:浸蜡后不得任意活动治疗部位,浸蜡的深度。
2、患者可在蜡疗机内浸蜡,第一次浸蜡的深度至手腕部第一痕纹上1.5寸—2.0寸,第二次浸蜡一定低于第一次蜡层3—5cm,以后均在第二次浸蜡的范围内浸蜡(防止蜡液倒流而引起烫伤)。
3、当浸蜡厚度达到1—2cm后,套上手套(治疗时间30分钟),外加厚棉布包裹。
4、治疗时间到后,治疗护士去掉棉布,轻柔手套,去掉蜡壳,擦干手部的水分,擦掉残留的石蜡即可。
5、叮嘱患者,一定注意在1小时内,治疗部位严禁接触冰冷物体,治疗结束。
结果:
在蜡疗前后我们对手关节僵硬、关节肿胀、晨僵感进行了评定,也加强了手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训练项目包括扣纽扣、进食、取物、倒水、饮水、梳洗、拧手巾、穿脱衣服、开关水龙头、旋转门把手、系鞋带等,蜡疗一周后结果显示:蜡疗前后手功能有显著改善,如下,蜡疗前手僵硬、疼痛、手指及腕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上肢肌力明显降低,手只能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蜡疗后,手僵硬、疼痛较前减轻、手指及腕关节活动范围增大,上肢肌力明显增加,能完成较复杂的动作,但不熟练。晨僵、组织水肿、紧缩感、手指主动屈曲受限明显减轻、疼痛已缓解,手胶原纤维减少、变细、结节状的硬结已软化、变平、手关节活动范围变大。
讨论:
1、蜡疗与关节肿胀
一方面,我们利用石蜡的温热作用,蜡疗时蜡区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大大加速了组织液的重吸收,热投入可达皮下0.2—1.0cm,较强而持久的热透作用,使局部汗腺分泌增加,致使局部大量出汗,故加速了水肿消退,另一方面,利用石蜡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由于石蜡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稠性,能与皮肤紧密接触,在冷却过程中其体积变小,对皮肤及皮下组织可产生机械压迫作用,即使防止组织淋巴及血液的渗出,又能促进渗出的组织液吸收,以利消肿。
待蜡疗30分钟后,移去蜡饼,将患肢进行主动运动,肌肉主动收缩,具有泵作用,消除水肿最简单的方法是主动握拳,握拳必须用力,使指关节背侧皮肤变白,然后向心性按摩手指,水肿严重时,带弹性手套,以利消肿。
2、蜡疗与手僵硬
利用石蜡的导热性,可塑性、润滑性等,热透入皮下使关节束松驰使关节利于锻炼。
蜡疗30分钟后,鼓励患者对僵硬关节进行被动和主动范围练习,被动练习实施手法时,治疗师双手放在被活动关节轴两端,轻轻分离关节,避免压迫活动节段,在所需方向活动关节,直至有轻度的阻力感,关节在牵伸维持几秒钟,然后放松关节,并再次重复,主动活动范围练习,练习项目有:
1)肌腱滑动
2)促进指深屈肌独立活动
3)指浅屈肌独立活动
4)指外展和内收
5)拇指、外展屈曲和伸展
6)腕屈曲和伸展,尺偏和挠偏
7)前臂旋前和旋后
8、作业疗法也同等重要,能增加手僵硬的主动活动范围,增加肌力和耐力。
参考文献:
[1] 朱言丽.《大众健康?学太版》[M].2010年第8期.
[2] 张子辉.《中国伤残医学》[M].2011年第4期.
[3] 张红梅.《中国实用护理杂志》[M].1993年第5期.
功能康复运动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2年9月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91例,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3], 排除意识障碍、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 多有患者参与研究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1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58~79 (67.2±6.8) 岁;脑出血18例, 脑梗死27例;住院时间27.5±5.2d。对照组中男21例, 女25例, 年龄56~78 (66.3±7.1) 岁;脑出血20例, 脑梗死26例;住院时间26.9±5.4d。经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变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脑营养剂、脱水、溶栓等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内容包括:体位功能护理、被动关节活动训练、早期床上活动、主动运动指导、心理护理、认知功能训练、日常活动能力训练、健康教育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运动功能评定[4]。采用Fugl ̄Meyer运动功能积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50分以下为严重运动障碍; (2) 采用Barthel Index量表[5]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60分为良, 患者生活可自理;41~60分为有功能障碍;<40分为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 Index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情况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arthel Index量表评分见表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卒中可导致患者产生认知、躯体、行为及情绪等一系列的障碍, 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而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地改善缺血半暗带残存脑细胞的功能, 使脑机能重建, 从而促进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6]。康复护理可帮助大脑皮层运动区完成“动作定型”, 同时也训练了协调性, 肌肉和关节的运动向中枢神经系统提供本体运动及皮肤感觉的冲动输入, 有效地预防并发症的产生, 降低肢体痉挛及非麻痹的肌萎缩的发生率。康复护理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有针对性的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同时从心理上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及社会支持, 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从而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 提高依从性, 改善预后[7]。本研究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 Index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综上所述, 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将91例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6例, 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护理干预。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 Index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降低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康复护理,老年,脑卒中
参考文献
[1]朱怡然.临床护理全书.内科特护分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1.237-238.
[2]唐銮玲.脑卒中偏瘫的家庭康复护理[J].当代护士, 2007, 5 (11) :31-32.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38.
[4]庞小萍, 莫显娇.关节功能康复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11) :144-145.
[5]张雅静, 张小兰, 马延爱, 等.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5) :30-32.
[6]陈晓玲.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 (12) :1175-1176.
【功能康复运动】推荐阅读:
运动功能康复治疗10-20
盆底功能康复05-27
功能康复治疗09-20
神经功能损伤康复07-31
喉功能康复护理11-09
恢复功能的康复治疗07-03
偏瘫手功能康复训练法10-08
康复运动锻炼10-10
运动员康复07-07
运动康复疗法:脑卒中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