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运动锻炼

2024-10-10

康复运动锻炼(共10篇)

康复运动锻炼 篇1

对于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进行深入分析, 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慢性损伤, 具体指的就是运动员长期超负荷运动, 也被称之为劳损。另一种损伤较为严重, 反复性较强, 运动员在经过治疗后可以逐渐康复, 但是在训练或者比赛过程中容易复发。很多人认为, 运动员身上带有损伤是不可避免的, 也有的人认为, 损伤一旦产生就不会痊愈, 损伤所具有的反复性也是正常的, 带着伤痛继续参加训练也是运动员的唯一选择, 走入了错误的思想误区。所以对于运动损伤康复与预防的功能锻炼思路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下面就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 运动损伤机制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 肌肉关节产生疼痛感与肌肉的痉挛有着很大的关联, 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肌肉关节产生的疼痛感都是由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经过长时间研究发现, 疼痛感是因为人体肌肉长时间收缩, 导致肌肉缺血引起的。长时间的肌肉收缩, 人体会感受到强烈的疲劳感, 最终导致人体能够维持姿势和产生运动的能力大幅度下降。关节力量的转变也会导致肌肉的疼痛感产生, 主要是因为肌力失去平衡, 促使运动模式转变而引起的。无论是急性疼痛, 还是慢性疼痛都会导致肌肉失衡。急性疼痛会导致肌肉做出强烈的反应, 促使运动模式发生转变, 不能对受损区域进行保护。长时间作用下, 这种转变的运动模式会在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固定。虽然通过不断地研究, 与疼痛和痉挛恶性循环相关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但是慢性疼痛恶性循环理论已经十分明确。

1.1 肌肉失衡

人体产生的慢性疼痛感与肌肉自身具备的保护性, 以及适应性反应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会导致人体的主动肌所具有的张力下降, 但是拮抗肌所具有的张力会提升。这一神经系统反应, 在人体内特定的肌群中可以看到肌肉紧张和衰弱的情况, 具体表现为肌肉处于紧张状态时, 会抑制拮抗肌, 促使拮抗肌逐渐地衰弱, 最终不能支持肌肉保持平衡, 从而导致运动员承担的损伤风险增加。

1.2 受伤运动模式与运动姿势改变

人体在产生疼痛感后, 姿势必定会发生一定的改变, 这一情况是非常常见的, 人体可以通过提升屈肌反射, 来加强对受损区域的保护。代偿性运动的产生, 最终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模式发生更改。依据谢灵顿定律进行深入分析, 拮抗肌处于紧张状态阶段, 会导致人体的主动肌受到一定的抑制, 这种肌肉失衡情况也会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模式发生改变。因为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传统的运动模式以及肌肉反射会重新地出现, 这样必定会导致运动员受损情况加深。

1.3 错误性的动作编排和学习

可以了解到, 当原始的动作模式出现后, 对于运动员的运动模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运动员动作学习的限制, 不断地对错误的运动模式进行练习, 最终导致错误的运动模式完全地取代正确的运动模式。该阶段错误的动作编排, 会被指定为某种限定的运动模式, 归纳为正常性的动作编排, 对于运动员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1]。

2 人体动作系统的科学基础与康复功能锻炼原理

人体的动作系统可以细致化地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是肌肉系统, 第二部门是骨骼系统, 第三部分是神经系统。人体在产生运动的过程中, 会依据生物力学的规律, 并且依照相关的动力链进行产生。其中包含的规律众多, 这3部分如果能够长期地保持在健康状态中, 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运动员的运动效率, 同时还能减少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损伤, 促进运动员损伤的康复。

2.1 运动姿势异常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和损伤的原理

(1) 人体关节联动原理。

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 必须要保持人体的重心点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支撑面上。所以当人体骨骼的某一个关节排列发生变化的时候, 与之相邻近的关节排列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例如运动员在进行膝内扣动作的时候, 可以发现人体足部关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具体的讲述就是, 运动员运动过程中如果运动姿势异常, 将会促使肌肉发展出现失衡的状态, 很有可能导致运动员受到损伤。

(2) 肌肉的长度张力关系曲线。

人体的肌肉并不是可以无限地拉伸的, 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制, 那么运动员就会产生肌肉拉伤。我们了解短跑运动员对于爆发力有着很高的需求, 在上场之前运动员需要做一些准备动作, 避免比赛过程中肌肉拉伤。在运动前和运动过程中, 运动员能够保持良好的姿势, 原动肌肉也会保持在良好的长度状态下, 这时肌肉的工作效率是较为良好的。在上文中也提到。当某一个关节位置排列发生变化时, 与之相邻近的关节排列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那么肌肉的工作长度也会发生变化, 这时肌力不能产生足够的力量维持运动员的动作。

2.2 杠杆原理

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力量, 不仅与肌群的动员和肌肉围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与肌肉的杠杆系统也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关节处于不同状态中, 人体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力矩也是不同的, 关节内部所产生的压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的讲述就是人体关节的位置在发生一定变化的过程中, 肌肉的力矩也会发生改变, 关节的活动范围也会发生更改。所以也就印证了肌肉的工作效率与关节结构以及功能位置密切相关。因为受到关节联动原理的限制, 在关节结构域位置发生一定变化时, 人体内部整体的动力链也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 每一个动作的产生都会具有与之相对应的肌肉工作方式, 动作形式众多, 很多动作都是由多个肌肉协同完成的。人体动作的运行模式, 与肌肉协同力偶存在很大的联系, 最佳的力偶状态, 才能使得运动员做出理想的动作。详细的阐述就是最佳的肌肉状态, 良好的力偶关系, 以及正确的关节排列方式, 这样才能使得运动员处于良好运动状态中, 避免运动过程中受到损伤, 或者为运动员创造较为良好的损伤康复环境[2]。

2.3 姿势、动作障碍、肌肉平衡与损伤风险

正确的姿势能够降低运动员的损伤风险, 提升运动系统的效率, 当然也需要人体的众多部分达到最佳整合状态。人体动作的效率, 以及姿势保持的持久性, 都需要依靠人体各部分的良好整合。结构效率就是人体内部的众多部分结构能够保持较为良好的排列关系, 能够长久地保持人体的平衡性。功能效率就是市场肌肉群体的协调性, 运动员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地激活工作, 并且产生一定的力量, 依靠最小程度的能量消耗, 以及最低程度的压力刺激完成标准化的动作。运动员需要了解的是较为良好的结构效率和功能效率, 可以使得运动员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中, 能够有效地避免过度训练, 降低人体运动系统承担的负荷。

3 损伤康复和预防的功能锻炼流程

运动员在运动损伤康复的初期阶段, 最为主要的就是降低运动员的肿胀程度, 缩减运动员承受的疼痛感。依靠科学的处理流程以及运动损伤康复原理, 抑制运动员损伤情况加重, 帮助运动员快速地恢复到健康状态。

3.1 姿势、动作与肌肉评估

评估工作是功能锻炼的基础环节, 只有依据具体的评估结果, 才能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功能锻炼方案。评估工作的开展需要从静态评估开始, 然后再对动态部分进行评估, 最终才能对运动员的肌肉平衡进行评估。所有的评估信息都需要真实、准确地记录, 并且将所获得的众多评估信息绘制成为图标, 便于管理和分析。同时还能作为对照资料, 从而对功能锻炼所产生的成效进行审核。

3.2 康复功能锻炼流程分析

运动员在进行体育运动的过程中, 各项体育动作的完成都是依靠肌肉骨骼系统的, 同时还需要依据神经系统发布相应的指令, 协同完成体育动作。人体所具有的肌肉系统是主要的动力系统, 运动员标准动作的维持, 以及正确运动模式的建立都需要依靠肌肉协调完成。人体肌肉产生的需要问题, 是运动员损伤康复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中人体肌肉过度紧张是处理关键所在。所以对于功能锻炼, 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运动员肌肉的紧张程度, 加强运动员肌肉力量的恢复, 提升运动员对于肌肉的掌控能力, 以及相关的整合训练, 从而达到损伤康复的目的[3]。

3.3 肌肉力量的恢复

运动员肌肉力量丢失, 最终会导致肌肉变得越来越松弛, 具有的肌力也会逐渐地减弱。一般情况下, 我们称肌力减弱的肌肉为低张力, 或者是受压制的肌肉。从功能的层面进行深入分析, 肌肉反应的灵敏度会下降。导致运动员肌肉力量丢失的因素有很多, 但是可以概括性地分为神经类和适应类两种类型。运动员力量消减的肌肉, 很多都是与控制人体的稳定性相关的, 恢复力量的主要方式以静力性, 以及慢节奏、重复性的练习为主, 练习的次数需要控制在每周3~5次, 在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康复教练进行陪护, 并且对练习成效进行全面性地评估。

4 结语

很多的运动员因为在训练, 或者是在比赛过程中受到损伤, 导致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不得不提早结束, 这对于每一个运动员而言都是噩梦。对于运动员的损伤原理进行深入分析, 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进行功能锻炼, 从而对不良损伤进行有效地预防, 并且帮助受损伤的运动员提早恢复到最佳状态。相关人员还需要进一步地加强研究力度, 避免损伤成为运动员的噩梦。

参考文献

[1]周建伟.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损伤因素调查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8) :77-78.

[2]孟龙.对学校体育训练中运动损伤原因分析与恢复方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28) :85-87.

[3]张诗阳.运动损伤康复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12) :17-18.

中风病人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篇2

下面的这套家庭功能锻炼程序,不仅适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也适用于脑炎、意外事故等所致的半身不遂患者。

1.防止肩关节僵硬的功能锻炼

平卧于床上或地板上,两手相握,肘部保持伸直,以健侧手牵拉患侧肢体向上伸展,越过头顶,直至双手能触及床面。

2.防止前臂伸肌挛缩的功能锻炼

仰卧,屈膝,两手互握,环抱双膝,臂部稍用力伸展,使双肘受牵拉而伸直,臂也受牵拉伸展,重复做这样的动作,也可以只屈患侧腿,另一腿平置于床上。

3.保持前臂旋转功能的锻炼

坐在桌旁,两手掌心相对,手指互握,手臂伸直,身体略向患侧倾斜,以健侧手推动患侧手外旋,直至大拇指能触及桌面。反复锻炼,逐渐过渡到两手手指伸直对合,健侧手能使患侧大拇指接触桌面。

4.保持手腕背屈的功能锻炼

双肘支撑于桌面,两手互握,置于前方,健侧手用力按压患侧手,使患侧手腕充分背屈。这一活动可在看电视、书报时反复进行。

5.防止腕、指、肘屈肌挛缩的功能锻炼

站立于桌前,两手掌对合,手指交叉互握,将掌心向下,支撑于桌面,然后伸直手臂,将体重施加于上,使手腕充分背屈,屈肌群受到牵拉伸展;或坐在椅上,用健侧手帮助患侧手腕背屈,掌心置于椅面,并将蜷曲的患指逐一伸直,然后以健侧手保持患肢伸直,稍倾斜身体,将体重施加于患肢。

6.防止跟腱缩短和脚趾屈曲的功能锻炼

将一条手巾卷成一卷,放在患肢脚趾下,站立起来,用健侧手按压患侧肢膝盖,尽量使足跟触地。站稳后,抬起健侧腿,让患肢承受体重,并反复屈伸膝关节。在做这一锻炼时,可用手扶持椅背,以保持平稳。同时,臀部应尽量保持向前。

7.保持患臂水平外展的功能锻炼

康复运动锻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冠心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35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 女17例, 年龄36~72岁, 平均年龄 (55.2±10.8) 岁, 病程1.4~8.5年, 平均病程 (4.3±0.6) 年;实验组男20例, 女15例, 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 (54.6±9.7) 岁, 病程1.2~7.9年, 平均病程 (4.2±0.5) 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现代冠心病学》[2]中有关冠心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老年痴呆、严重听觉语言障碍等不能配合的患者及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患者,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方案

遵医嘱指导患者科学用药和治疗, 开展健康宣教和心理疏导, 向患者发放宣传手册, 普及冠心病基础知识, 积极与患者沟通, 建立良好医护关系, 减轻患者精神压力。

1.2.2 实验组强化运动锻炼计划方案

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分期运动锻炼计划。 (1) 适应期:主要为低运动强度的关节伸展运动, 可进行3~10min的快步走或体操, 目的在于使肌肉和体温升高, 伸展关节, 以使机体适应下一步运动, 避免关节损伤, 适应期时间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做适当调整。 (2) 有氧运动期:主要为动态有氧、伸展和阻力运动锻炼, 可进行0.5~1h的走跑交替运动、太极拳或舞蹈广播操等, 有条件的可进行游泳、踏车、乒乓球、排球等运动。走跑交替运动应以2~3km/d, 走0.5min、跑1min交替进行为宜。目的在于改善肌肉张力, 增加热能消耗和功能贮量。 (3) 平复期:运动内容可同适应期, 在于放松肌肉, 逐渐降低有氧运动水平, 使心率、血压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运动锻炼计划制定一定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 掌握好运动锻炼强度、频率及时间, 循序渐进, 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SF-36) 量表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质量, 该量表共有躯体功能 (PF) 、生理职能 (RP) 、身体疼痛 (BP) 、活力 (VT) 、情感职能 (RE) 、社会功能 (SF) 、精神健康 (MH) 及总体健康 (GH) 8个维度, 采用正向赋分, 总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2) 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 (SDSS) 评价两种护理方式对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 SDSS有目前症状、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及依赖程度4个分量表, 0分为正常, 各项规定0~7分, 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社会活动和适应能力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相关处理,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两组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干预后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更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干预后两组社会适应能力比较

实验组干预后社会适应能力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0.71, P<0.05) 。见表2。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 ①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 ②P<0.05。

3 讨论

有氧运动是运动锻炼的主要内容, 有氧运动可使外周动脉和肌肉产生适应性改变, 改善心血管功能。研究证明[3], 通过有氧运动等运动锻炼方式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此外, 运动锻炼还可使与p选择素表达有关的血小板反应性降低, 考虑这种变化可能与高敏C反应蛋白及胰岛素敏感性有关[4]。早期针对性的运动锻炼可提高峰值摄氧量和氧脉搏, 改善安静状态和应激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等, 从而改善静息血流动力学, 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5]。林爱翠[6]学者也认为运动锻炼在冠心病患者康复治疗中作用显著, 这与本文显示运动锻炼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结果一致。

综上, 规范化的运动锻炼计划可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恢复期的生活质量, 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顶凤, 蒋芬芬, 汤爱红, 等.生活方式干预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6) :23-24.

[2]江一清, 刘朝中, 朱国英, 等.现代冠心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345-571.

[3]王正斌, 邱春光, 卢文杰, 等.康复运动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4, 36 (6) :449-453.

[4]卢玉兰.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24) :39-41.

[5]郑迎夏, 俎德玲, 邱婷, 等.冠心病患者共病状态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4 (14) :1644-1647.

心率——心梗病人康复锻炼的尺子 篇4

当然,在住院期间由于病情严重,康复锻炼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那么出院后是否需要继续康复锻炼呢?回答是肯定的。患者出院后只有坚持进行康复锻炼,才能真正恢复健康。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锻炼不同于正常人的体育锻炼,既要让心脏受到一定的锻炼,又不能让它负担过重。如何正确掌握这个尺度呢?最简便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心率。康复锻炼心率值的计算方法是:出院时先在医生的监测下作一次低水平的运动试验,或登1~2层楼,测出最大耐受量的心率值(称峰值心率)。康复锻炼心率值=(峰值心率-休息心率)×60%或70%+休息心率。比如,峰值心率为160次/分,休息心率为60次/分,那么,康复锻炼心率值=(160-60)×60%或70%+60=120~130次 / 分。这位患者在康复锻炼中应尽量达到这一心率值。

康复锻炼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一般开始时先采用运动量小的活动,如自理生活、养花种草、家务杂活、气功站桩等,逐步进展到散步、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打网球、慢跑、轻体力劳动等。活动项目的选择可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体力及环境条件自行决定,只要能达到康复锻炼心率值即可。

在锻炼过程中还应注意:

1.康复活动后不应感到疲劳。患者应学会自我评定锻炼后的感觉,如果没有持续的疲劳感,没有关节与小腿的疼痛,以及失眠等现象,说明活动量是合适的。否则就要减少活动量。

2.每次康复锻炼前后,都要进行8~10分钟的准备活动和还原活动,方可正式开始锻炼或休息。准备活动和还原活动可采取一般速度的步行或弯腰伸臂等活动。

3.学会在10~15秒内计算出1分钟的心率,以防活动时心率超过康复锻炼心率值。锻炼后,必须充分休息15分钟以上才可进餐或洗澡。

4.每次进餐以八九成饱为好。忌食刺激性食物或饮料,如酒、咖啡、浓茶等。夜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8~10小时),中午适当午休。衣服要宽松易于穿脱,保持不冷不热。鞋宜软底,或垫以厚软垫。

5.遇有天气变化,过冷或过热、下雨潮湿等,都会额外增加体力的消耗,需适当减少活动量。如遇感冒发热等,应暂停活动,待痊愈后再根据体力情况进行活动。身体特别衰弱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重新由低水平活动量开始。

6.消除不利因素,如戒烟,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7.定期去医院检查,经常取得医生指导,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调整康复锻炼的活动量,以便获得最好的效果,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8.要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乐观豁达,切忌抑郁。许多患者由于病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身体的担忧,对家庭和工作的责任感,以及对性生活的忧虑等,往往情绪低落。对待这些问题除了需要医生的指导,主要靠自己正确认识。生活方式改变了,有利于防止心肌梗死复发,所以要努力去适应;既然已出院,说明危险期已过,不必过于担忧;只有积极康复锻炼,才能早日恢复工作,并承担起家庭的职责;凡能自己登上2~3层楼的人,大体能过正常的性生活。

康复运动锻炼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0月—2012年11月我科收治乳腺癌病人216例, 均为女性, 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82例, 保乳术23例, 乳房重建术11例;病人意识清楚, 对答自如, 无听力及视力障碍, 各肘关节、肩关节活动正常。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 观察组年龄26岁~71岁, 平均41岁;改良根治术90例, 保乳术12例, 乳房重建术6例;引流管放置平均7.5 d。对照组年龄28岁~68岁, 平均40.8岁;改良根治术92例, 保乳术10例, 乳房重建术6例;平均引流管放置时间8 d。两组病人的一般状况良好。两组病人年龄、病情、病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功能锻炼方法

科室选定工作5年以上的护士担任乳腺癌康复护士, 均接受规范的康复培训, 为病人建立个人档案, 应用循证护理制订乳腺癌功能康复及功能康复评估表。护士及时对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执行情况记录和注意事项, 出院病人电话随访功能锻炼情况。对照组按照原有的传统功能锻炼方法进行锻炼, 包括握拳运动、腕部运动、爬墙运动、上举运动等, 锻炼方式为自行锻炼。观察组应用有氧运动康复操, 锻炼的方式是自行锻炼加集体锻炼。集体锻炼在病人活动室内进行, 由护士组织练习, 播放VCD光盘指导。 (1) 有氧运动康复操第1套 (早期康复操) :适用于术后1 d~5 d拔除引流管前的病人, 体操共10节。准备活动:第1节~第7节训练活动分别为:上肢运动 (手部运动、肘关节运动) ;颈部运动 (颈前屈、后伸、左右旋转) ;辅助按摩 (病人向心性按摩及合谷穴、内关穴) 。第10节为结束活动, 松肩运动。 (2) 有氧运动康复操第2套 (中晚期康复操) :适用于拔除引流管至康复期的病人, 体操共10节。第1节为准备活动 (摆臂步行) , 第2节~第9节训练活动分别为:抬高患肢运动;健肢助力运动;收展运动;甩手运动;扩胸运动;环绕运动;体转运动;联合运动;第10节为结束活动 (原地踏步;屈肘;双手放置胸前;轻轻左右抖动;还原) 。 (3) 有氧运动康复操第3套 (康复期舞蹈) :这套舞蹈配合维吾尔族舞曲, 针对乳腺癌病人患肢达到功能位后, 而进行的此套舞蹈锻炼。舞蹈共5节。第1节~第5节分别为上举旋腕、颈部运动、侧伸展运动、肩部运动、侧举运动。以上3套体操的运动程度根据病人主观劳累程度监控, 掌握注意要领, 持之以恒的练习, 循序渐进, 以运动后出汗、肌肉酸痛休息后恢复为宜。

1.2.2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评估肩关节功能和病人满意度。肩关节功能评定疼痛 (P) 、肩关节活动范围 (R) 、日常活动能力 (A) 、肌力 (M) 、关节形态 (F) 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总分为100分。P:根据病人自觉疼痛和影响活动评分, 总分为30分;R:根据患侧肩关节ROM评分, 总分25分;A:根据7项日常活动能力评分, 总分35分;M:根据Lovette分类法, 徒手肌力检查肩关节5大肌群 (前屈、后伸、内旋、外旋和外展) 的肌力进行综合评分, 总分5分;F:根据肩关节有无脱位、畸形、假关节形成及其程度进行评分, 总分5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测评, 分值越高, 肩关节功能越好。病人满意度评价条目自制问卷评估。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3.1 乳腺癌术后引发机体生理变化及功能障碍

目前国内乳腺癌的手术主要是根治术、改良根治术和保乳术。由于手术范围大、创面大, 使肌力下降、部分感觉异常、患肢上肢水肿等功能障碍。早期、科学的功能锻炼, 一方面可使患肢、肩部、颈部等相关肌肉群得到强化训练, 防止胸部和腋窝瘢痕组织的粘连, 另一方面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加速静脉回流, 加快侧肢循环的建立, 预防和减轻水肿, 有效促进功能康复[5]。本研究通过对108例病人进行有计划的有氧功能康复训练显示, 其对乳腺癌术后康复有显著作用。

3.2 有氧功能康复操的价值

传统的患肢功能锻炼主要借助于图片及护士讲解, 但由于语言因素、理解能力、护士专业水平、表达能力等原因, 使得锻炼不够深入和详细, 花费时间较多、效果也不佳。多媒体有氧运动康复操图文并茂, 为病人提供了最需要的和规范的有氧康复技术, 让病人能更直观地了解有氧康复全过程, 便于学习和记忆, 并可以使病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安排锻炼时间, 增强学习效果, 提高了病人坚持康复锻炼的主动性和依从性[6]。本研究显示, 对病人的肩关节功能评定疼痛 (P) 、肩关节活动范围 (R) 、日常活动能力 (A) 、肌力 (M) 、关节形态 (F) 5个方面进行综合评评估估, , 观观察察组组有有计计划划地地进进行行有有氧氧功功能能康康复复操操锻锻炼炼病病人人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的病人 (P<0.05) 。同时由于有护理人员参与指导, 增加了与病人之间的互动, 及时解决病人在功能锻炼中的问题, 病人的功能恢复及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有氧功能康复操的价值, 建议加大推广力度。

有氧运动康复操顺应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 科学地将康复医学、生物力学、心身医学、中医经络等融为一体的科学锻炼方法, 非常适合乳腺癌手术病人。文献报道, 它还通过增加机体需要量, 消耗多余的脂肪, 减少雌激素的生成, 改变免疫系统的功能, 调节抑郁情绪, 通利大便等功能达到抗癌的作用。运用有氧运动康复操有利于病人的患肢功能康复,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一帆.乳腺癌病人手术及化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9C) :2466-2467.

[2]张淑霞, 沈效速, 翟林伟.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的康复护理[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6 (4) :589.

[3]吴玲, 钱艳.新型健康教育方式对乳腺癌病人功能锻炼的临床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 2012, 10 (4C) :1144-1145.

[4]张俊, 成文娟.58例乳腺癌手术病人的术后功能锻炼[J].全科护理, 2011, 9 (12A) :3154-3155.

[5]徐爱玲, 王萱, 白光梅.功能锻炼方法的改进对乳腺癌病人术侧上肢康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9, 23 (11C) :3063.

康复运动锻炼 篇6

关键词:骨折后关节僵硬,康复锻炼,肘关节功能,护理

骨折后患者极易出现关节僵硬现象,主要由于关节腔及周围软组织之间粘连及瘢痕化,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组织水肿,并逐渐渗出表面,致使纤维蛋白停留在组织间隙中,形成粘连[1]。骨折患者往往由于对术后并发症认识不足等导致预后质量差,影响病情康复。有效的康复护理,可以预防关节僵硬发生,提高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鉴于此,笔者对我院骨折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锻炼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行骨折手术治疗后出现肘关节僵硬的患者50例,均行X线检查确诊为骨折后关节僵硬,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有感染性疾病、高血压及神经性疾病病史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其中观察组男16例,女9例,年龄17~53岁,平均31.5±3.9岁,病程2~11天,平均5.6±1.2天;骨折类型:肱骨外髁骨折9例,肱骨内髁骨折8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6例,尺骨鹰嘴骨折2例。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17~54岁,平均31.9±4.1岁,病程3~12天,平均5.8±1.3天;骨折类型:肱骨外髁骨折8例,肱骨内髁骨折9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5例,尺骨鹰嘴骨折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对僵硬关节进行推拿:患者仰卧位,将患者肱骨固定,手握住患者桡骨远端进行牵拉,舒展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者桡骨背侧,掌心向外侧推;然后扣合患侧手大鱼际,固定尺骨、肱骨近端,手掌向桡骨长轴发力;之后施术者一手环绕其前臂固定尺骨,另手环绕患者桡骨头部,向掌侧推桡骨头,同法施治桡骨远端,每次5min,每周3次,共4周。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锻炼:对于骨折严重者,可从被动运动开始指导,其需在治疗一开始就指导家属进行,主要对损伤关节进行屈伸活动,按摩上肢肌肉,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天3次左右,每次约30min;之后逐步指导患者过渡至主动伸缩关节,做前壁旋转运动,同时训练患者伸直能力,如高空取物品、地上捡东西等动作;自身承受能力、康复进程、病情等多方面调整锻炼内容和强度,使训练保持持续性和规范性,训练时若患者感到疼痛要及时停止此动作,护理人员做好指导工作。

1.3 疗效评定

护理1个月后,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2]评价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其包括关节疼痛、稳定性、活动范围及特殊动作,总分为100分,90~10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中,<6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有序分类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R)表示,采用Ridit分析,由DPS 7.0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为88.0%,对照组优良率为68.0%;两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3讨论

骨折是骨科常见疾病,多指骨骼的完整性、连续性中断,关节僵硬为其常见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可能留下后遗症,将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骨折后关节僵硬为气血壅塞、经络不通引起,患者经脉肌肉不能被气血濡养,使肌肉失养萎缩、挛缩,导致关节僵硬[3]。本文利用牵引、摆动等技法推拿松动关节,牵伸患者关节韧带,松解关节内粘连,促进滑液浸透、扩散,缓解疼痛,从而改善患者关节活动范围;通过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先行被动锻炼,待患者病情稳定、肌力逐渐提高后,逐渐过渡至主动运动,并鼓励患者用健侧肢体协助患侧肢体运动,之后逐步过渡至自理生活乃至完全恢复。

结果显示,观察组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康复锻炼应用于骨折后关节僵硬具有较好的辅助效果,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肢体恢复。

参考文献

[1]王清芬,张佩霞.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4):269-270.

[2]杨明,张殿英,付中国,等.开放肘关节松解术治疗17例肘关节僵硬患者[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6):870-873.

康复运动锻炼 篇7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延续性,功能锻炼,康复质量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 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患者解除病变关节造成的疼痛、纠正关节畸形、改善患膝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1]。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为此类患者提供了一个改善膝关节功能的条件, 若需达到较为理想的恢复效果, 术后康复锻炼和护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学者[2]提出, 院外延续性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部分, 是住院护理的延伸, 能够使患者得到持续的卫生保健, 促进其康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 在院期间由医护人员进行康复锻炼指导, 但大部分康复时间在出院后, 其系统性和科学性难以得到保证, 从而使患者康复效果无法达到预期, 延缓其康复。我们以延续性护理为延伸, 开展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 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在我院骨科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5岁~78岁;意识清楚, 能正确回答问题;出院时间为术后14天。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或出现某些并发症, 不能配合者;出院后独居, 无人看护者。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 其中干预组5例、对照组3例因电话号码更换而无法联系, 故实际完成本研究的患者为70例。

(二) 方法

1.对照组。对照组TKA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功能锻炼指导。术后当日, 麻醉期过后进行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保持每小时10~30次。术后1天~3天, 除进行术后当日锻炼外, 适度进行被动抱大腿屈膝练习及患膝伸直压床练习, 所有锻炼以不引起疼痛为宜, 频次为每两小时5~20次。术后4天~7天进行主动抱大腿屈膝练习, 病情允许者可进行床边屈膝, 患足轻压健足并适度上举练习, 每次3~4组, 每组30次。并进行助行器辅助行走练习, 每天2次, 每次10分钟。以上训练方法持续至患者出院。出院时, 对照组患者给予必要的出院指导, 未制定详尽的康复锻炼指导措施, 出院后如有疑问可电话咨询, 除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患者复查前进行电话联系, 以保证HSS评分按时、准确外, 不进行主动电话回访。

2.干预组。干预组患者住院期间, 给予康复锻炼指导措施与对照组相同, 出院后实施如下措施。

通过视频演示方式给予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术后15天~30天, 患者进行伸腿练习, 并做到主动屈膝伸腿, 仰卧位主动屈膝, 站立屈膝, 弓步练习及适当下蹲, 每天3组, 每组30次左右。术后30天以后, 患者进行平路行走, 蹲下起立练习, 每天3组, 每组30次左右。病情允许者, 可适度进行上下楼梯练习。视频制作中演示者为医护人员, 并给予讲解。

每周进行电话回访, 询问患者延续性康复锻炼措施执行情况, 并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三) 评价方法和工具

两组患者均由同一位医师及护士进行评价。评价工具选择膝关节HSS关节评分[3]评价置换膝关节的康复程度。项目包括:疼痛30分, 功能22分, 活动度18分, 肌力10分, 屈曲畸形10分, 稳定性10分及8个减分项目。HSS标准满分为100分, 总分≥85分为优, 70~84分为良, 60~69分为中, <60分为差, 分值越高, 康复效果越好。

(四)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膝关节HSS评分比较, 出院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比较干预组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三、讨论

(一) 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质量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首先, 目前临床上, 针对TKA患者的功能锻炼指导大多局限在住院期间。患者出院时, 医护人员会给予出院后功能锻炼指导, 都缺乏详细的内容。患者及家属对指导内容的记忆不够全面, 对某些专业术语不能彻底理解, 往往是出院后根据自身的情况, 进行一些膝关节活动, 有的过于保守, 有的活动不当, 反而影响置换关节的功能。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 不仅为患者提供详尽的视频演示, 还提供语言解说, 通过定期的电话回访, 解答患者疑问的同时, 对患者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由于我们制定的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措施以时间段为单位, 因此电话回访为康复锻炼措施的执行提供了保障, 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特别提出的是, 本研究研究对象年龄65岁~78岁, 属于老年群体。据调查[4], 60岁以上老年人骨性关节炎的发病率达50%, 7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中有80%的人患有骨关节炎。李东文等[5]研究显示, 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康复训练不及时、功能锻炼方式不正确等状况, 再加上老年患者理解和配合能力相对较差, 常导致术后患者的膝关节恢复情况不理想, 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质量等。与此同时, 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下降, 术后功能恢复的过程较为缓慢。我们的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方法, 老年患者更容易接受, 加快了他们的康复进程。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 干预组医护人员通过与患者的不断沟通, 改善了医患及护患关系。患者更加信任医护人员, 以感激的心态与医护人员进行交流, 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同时, 也增强了医生与护士的责任心。

(二) 关于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的思考

本研究中, 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对TAK患者康复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纪艳萍[6]等提出了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中提出了其康复效果与生理、心理, 患者自身因素及外界影响因素等诸多方面相关。我们能否根据影响因素给予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 并使其细化, 是以后的研究方向。另外, 我们的想法源于延续护理, 除针对此类患者外, 其他骨科疾病康复过程中, 是否可以制定相关延续性康复锻炼指导措施, 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质量, 是我们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卫东, 吴岳嵩.人工膝关节手术与康复[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1:10.

[2]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3) :89.

[3]吕厚山.人工关节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352.

[4]Silman A J, Hochberg M C.Epidemidology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M].Oxford:Oxford Uniuersity Press, 1993:257.

[5]李东文, 杨晓媛, 王红梅, 等.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家庭康复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23) :2083-2085.

康复运动锻炼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经我科住院治疗的58例慢性心衰患者, 所有患者的诊断均符合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的标准[1]。按基础疾病分类:冠心病14例、高血压心脏病1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11例, 风湿性心脏病8例、老年退行性心瓣膜病7例、心肌病2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康复组37例, 其中男27例, 女10例, 年龄56~76岁, 平均年龄60.9岁;心功能分级II级8例, III级28例, IV级1例, 平均3.0级。对照组21例, 男14例, 女7例, 年龄57~80岁, 平均年龄61.3岁, 心功能II级4例, III级16例, IV级1例, 平均2.9级。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所有患者必须是稳定的慢性心功能不全者, 剔除不稳定型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肥厚梗阻性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癫痫病、脑卒中偏瘫。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的原则[1],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 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及β受体阻滞剂, 间断应用利尿剂等药物治疗。康复组在严密的医学监护和医护人员指导下配合进行康复锻炼。

1.2.1 康复锻炼 (1) 运动锻炼方式:运动方式主要为症状限制性有氧运动, 包括医疗步行、踏车、腹式呼吸、气功、太极拳、放松疗法、医疗体操等。要求运动强度适中、节律适中、肢体放松、呼吸匀畅, 不要过分用力, 不应有呼吸困难现象。对轻症心衰 (心功能分级II级, III级) 进行小强度的有氧训练, 如步行、踏车, 体操等;对重症心衰 (心功能分级IV级) 做床上活动、呼吸运动、肢体被动活动以及其它放松治疗。 (2) 锻炼方式:以间歇性训练为主, 运动训练在开始时每运动1~2 min休息1 min, 耐力差的每运动30 s休息1 min, 总时间为5~10 min。随活动耐力的改善, 运动时间可以按1~2 min的长度逐渐增加, 直到30~40 min。一般采用3~5次/周。个别患者酌情增减。 (3) 锻炼强度:主要是根据医学监测和自我感觉来调整, 要求患者运动时及运动后微微出汗, 但无明显不适, 无明显呼吸短促, 运动后及隔日无明显疲倦、乏力感;目标心率须调整在低于预测心率10次/min以上, 并能在10 min内恢复到运动前水平为宜;运动前后及过程中用彩超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LVEF) 无减小 (由同一名医师测定) 。

1.2.2 健康教育 让患者了解有关心脏病和心脏事件的知识, 在训练中要注意: (1) 根据自身情况, 制定合适的运动量, 避免运动过量。 (2) 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 逐步适应。 (3) 运动时如发现上身不适 (包括胸、臂、颈或下颌出现酸痛, 烧灼感, 缩窄感或胀痛等) 、无力、气短、骨关节不适 (关节痛或背痛) , 应停止运动, 及时就医。 (4) 饭后不宜剧烈运动。 (5) 天气变化较大, 如天气过热或过冷时可适当降低运动量。 (6) 衣服要宽松、舒适、透气。 (7) 饮食以低热量、易消化、高纤维素为主。

1.2.3 实验检测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用ELISA方法测定脑利钠肽 (BNP) , 6个月康复锻炼后所有患者再次抽血监测BNP (BNP正常值<100 pg/mL) 。

1.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运用SPSS12.0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 两组间数据采用t检验, 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前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BNP均明显下降, 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与对照组比较P<0.05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再入院例数分别为5例 (13.5 %) 和9例 (42.9 %) , 康复组的复发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

3 讨论

CHF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为4~5年。虽然目前CHF的药物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但CHF的致死率仍高居不下, 是临床心脏专家面临的一个挑战。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男性为25 %, 女性为38 %。近十几年针对CHF除了病因治疗和对症的药物治疗之外, 运动治疗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研究中, 对37例CHF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积极的康复锻炼, 以BNP和左室射血分数为指标, 进行康复锻炼效果评价。BNP为由心室肌细胞分泌的一种钠利尿肽, 主要反应心室负荷情况, 且BNP比较稳定, 受运动的影响不大。BNP浓度升高是机体对CHF的自然反应之一, BNP浓度与心力衰竭分级密切相关[2], 不仅可作为临床医师诊断心衰的重要指标, 亦可作为临床评价心衰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本研究康复组患者均采用间歇锻炼的方法, 这是一种较新的锻炼方法。2001年 5月, 欧洲心脏协会已将这种方法列入《慢性心衰的诊疗指南》中[3]。Meyer等[4]就曾采用间歇性训练的方法对CHF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甚至施用于严重的心衰患者。本研究在经过6个月的康复治疗和锻炼后, 其LVEF均较对照组提高, BNP浓度较对照组降低。该研究证实,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经过一定时间的康复锻炼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同时本研究发现, 康复锻炼亦明显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再入院率。另外有研究证明, 在稳定的心衰患者中, 规律运动能安全地增加体能, 并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5]。故康复锻炼可对CHF患者各方面产生良好作用。现在认为, 通过运动治疗, CHF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张力降低, 长期训练使儿茶酚胺的分泌减少, 交感兴奋性降低、迷走活动增强, 从而使心率变慢, 降低了心肌耗氧量而有利于心功能的改善;同时运动治疗通过外周适应作用改善骨骼肌机械效率, 包括增加骨骼肌内线粒体数目、有氧代谢和酶活性, 通过这些机制改善和增加CHF患者的运动耐力、无氧阈值 (anaerobic threshold, AT) 、肢体最大血流、最大动静脉氧差并减少乳酸堆积、延迟无氧代谢的发生。因此运动治疗对CHF的作用是由于外周血管阻力的减低和骨骼肌的效能增加, 相对的改善心功能。

CHF患者运动治疗时的安全性是目前临床医师所关注的, 本研究的37例患者中无一例在运动中出现突发心脏病事件。Wielenga等[6]对80例患者的随机研究显示, II-III级CHF患者进行运动治疗是安全和可行的。事实上, 一般人运动治疗时发生心脏事件的几率是每运动565 000个人小时发生1例次, 心脏病患者则为每120 000个患者小时发生1例次, 造成死亡则仅为每784 000个患者小时发生1例次[7]。总之, 在因人而异、个体化的原则下, 对CHF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 采用以运动治疗为手段的康复治疗可取得安全、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闺柱.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1) :7.

[2]葛咏梅.血浆BNP检测在慢性心衰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9, 13 (11) :1572-1573.

[3]Remme WJ, Swedberg K.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task for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J].Eur Heart J, 2001, 22:1527-1560.

[4]Meyer K, Foster C, Geogakopoulos N, et al.Comparis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during interval versus steady-state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Am J Cardiol, 1998, 82:1382-1387.

[5]郑欢.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康复[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3 (1) :25-28.

[6]Wielenga RP, Huissveld IA, Bol E, et al.Safety and effects of physicaltraining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results of the chronic heart failure and graded exercise study[J].Eur Heart J, 1999, 20:872-879.

股骨头坏死如何进行康复锻炼 篇9

目前,临床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其中采用保守治疗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在发病后的3个月内,应卧床休息,不可进行正常的活动,以免造成股骨头的进一步缺血、坏死,引起骨小梁断裂、股骨头塌陷等并发症。不过,此类患者也不能绝对地卧床休息,否则会使股骨头周围的血液循环速度减慢,加重患肢肌肉的萎缩,从而影响其病情的恢复。因此,处于卧床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应进行一些康复性的锻炼。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处于卧床期的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方法,下面就将这套方法介绍如下:

1.第一阶段的功能锻炼

此阶段的功能锻炼适合股骨头坏死患者在卧床后的30天内进行,其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减少患肢肌肉的粘连,预防患肢肌肉的萎缩。具体的锻炼方法是:①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患者取仰卧位,将双手放在双膝关节的上方,将双腿伸直,将足跟用力向下蹬,使脚背伸直,同时收缩股四头肌,然后保持此姿势5~10秒钟,还原。这套动作可每天做90次。②踝关节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脚的前脚掌以踝关节为轴做前伸、后勾的动作,可每天做90次。③臀肌收缩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腿伸直,将双臂放在身体的两侧,收缩臀部的肌肉,然后保持此姿势10秒钟,还原。这套动作可每天做90次。

2.第二阶段的功能锻炼

此阶段的功能锻炼适合股骨头坏死患者在卧床后的31~75天练习,其目的是增强患肢肌肉的力量和患肢关节的运动能力。具体的锻炼方法是:①做直腿抬高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腿伸直,将患肢抬高、外展,然后保持此姿势2~3秒钟(可逐渐增加保持此姿势的时间),还原。可每天做90次。②做屈髋、屈膝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腿伸直,屈曲患肢的髋关节(屈曲的角度应小于90度)和膝关节,并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达到能用双手抱住膝关节的程度,然后保持此姿势3~5秒钟,还原。此套动作可每天做60次。③做髋关节外展内收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腿伸直,将双手放在身体的两侧,将患肢的髋关节外展、内收。此套动作可每天做120次。④做踝关节的内收、外旋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将双腿伸直,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将双手放在身体的两侧,然后将双脚以脚跟为轴做内收、外旋运动。此套动作可每天做120次。⑤做蹬空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将双手放在身体的两侧,屈曲双腿的髋关节和膝关节,使小腿悬于空中,然后做蹬踏运动(像蹬自行车一样)5~8分钟(可逐渐增加运动的幅度和时间),此套动作可每天做1~5次。

3.第三阶段的功能锻炼

此阶段的功能锻炼适合股骨头坏死患者在卧床后的76~90天进行,其目的是加强髋关节周围肌肉和韧带的力量,使髋关节的活动范围进一步增大,同时使股骨头的供血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由于此时患者髋关节的疼痛已经明显减轻或消失,故可下床进行锻炼。具体的锻炼方法是:①进行站立扶拐训练:患者坐在床边,先用健侧腿着地,再将患侧腿着地,然后拄双拐,利用健腿和双拐的支撑力站立,开始时连续站立2分钟左右即可休息,以防止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以后可逐渐增加站立的时间。可每天练习3~6次。②缓慢下蹲运动:患者用双手扶住固定物体,将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然后缓慢地下蹲,再缓慢地站起。可每天做90次。③做屈髋运动:患者取站立位,拄双拐,用健侧腿站立,挺胸抬头,屈曲患肢的髋关节(屈曲的角度应在90~110度之间)和膝关节,然后保持此姿势3~5秒钟,还原。这套动作可每天做120次。此项运动可增加屈髋肌群的力量。④做抬腿运动:患者取站立位,拄双拐,用健侧腿站立,挺胸抬头,将患肢向前抬起至最大限度,然后保持此姿势3~5秒钟,还原。这套动作可每天做120次。此项运动可增加股四头肌的力量。⑤髋关节外展运动:患者取站立位,拄双拐,用健侧腿站立,挺胸抬头,将患肢以髋关节为轴向外侧分开至最大限度,然后保持此姿势3~5秒钟,还原。这套动作可每天做120次。此项运动可增加臀外展肌群的力量。

4.第四阶段的功能锻炼

此阶段的功能锻炼适合股骨头坏死患者在卧床后的90天以后进行,其目的是使患者能放弃拐杖、独立行走。具体的锻炼方法是:患者取站立位,拄双拐,挺胸抬头,然后用双拐和健侧腿负重进行行走,患肢可着地但不要负重。可每日练习3~6次,每次行走10~15分钟。患者在进行此项锻炼的过程中,应根据自己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行走的时间和次数,待身体的平衡能力完全恢复以后,可逐渐用患肢负重行走,并由用双拐改为用单拐,直至行走能力完全恢复。

康复运动锻炼 篇10

关键词:COPD,稳定期,康复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COPD) 是呼吸科最常见的疾病, 典型表现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 呈进行性发展。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 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给患者及家属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我科将康复锻炼应用于COPD稳定期患者,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科确诊的80例COPD稳定期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各40例, 对照组男性27例、女性13例, 年龄 (66.3±7.6) 岁;观察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 年龄 (65.1±5.9) 岁。两组患者均符合COPD的诊断及病程分期标准[1], 在年龄、病程分期、疾病严重程度、营养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并劝导其戒烟。对照组行长期家庭氧疗、药物治疗 (支气管舒张药、祛痰药、糖皮质激素等) 及合理饮食;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康复锻炼, 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有效咳嗽和6分钟步行试验 (6-min walking test, 6MWT) 。 (1) 缩唇呼吸:病人闭嘴经鼻吸气2~3秒, 再缩唇用嘴缓慢呼气4~6秒, 病人可调整缩唇大小程度, 呼出气流能使距口唇15~20 cm处的纸条吹动为止, 每次大约5~10 min, 每天至少1~2次。 (2) 腹式呼吸:呼吸时尽可能保持胸部不动、用鼻深吸气、将腹部隆起、缩唇缓慢呼气, 尽量使腹部回缩, 呼气时间要比吸气时间长1~2倍, 每次大约5~10 min, 每天至少1~2次。 (3) 呼吸操:在呼吸平缓、心态平静的情况下, 立位时吸气, 身体前倾时呼气;单举上臂时吸气, 双手置于腹部时呼气;上肢平举时吸气, 双臂下垂时呼气;上肢平伸时吸气, 双手置于腹部时呼气;手抱头部时吸气, 身体旋时呼气。患者可视具体情况选择锻炼方法, 30 min/次, 3~5次/周。 (4) 有效咳嗽:病人取坐位, 双脚着地, 身体略前倾, 双手环抱一个枕头, 进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 深吸气末屏气, 然后缩唇, 缓慢呼吸, 在深吸一口气后屏气3~5秒, 身体前倾, 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 张口咳出痰液, 咳嗽时收缩腹肌, 或用自己的手按压上腹部, 帮助咳嗽。 (5) 步行锻炼:在30 m长的平地上嘱患者步行往返运动, 开始时20 min/次, 运动强度增加以不引起患者明显不适为度, 每周至少行2~3次步行锻炼。若康复锻炼过程中出现COPD急性加重, 则暂停锻炼, 稳定好转10 d后继续锻炼。康复锻炼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 MRC评分、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6MWT的变化;康复锻炼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发作次数、平均住院天数和再住院次数方面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本组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m MRC评分、肺功能指标、动脉血气分析指标、6MWT、COPD急性加重次数、平均住院天数和再住院次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表2、表3。

a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b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a表示与治疗前比较P<0.05, b表示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a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COPD诊治指南中明确指出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对稳定期COPD患者进行教育和管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自身处理疾病的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缩唇呼吸可有效减慢气流呼出的速度, 增加气道内的压力, 避免外周的小气道闭合、塌陷, 有助于将肺泡内的残余气体排出。腹式呼吸深沉而缓慢, 以膈肌运动为主, 使COPD患者浅促的呼吸方式得以改变, 在提高了潮气量的同时也减少了无效腔, 增加了肺泡通气量, 改善了气体分布, 从而使患者的缺氧症状得以缓解[2]。呼吸操可促使残留在肺内的空气呼出, 增加肺容量, 使身体活动所需要的氧气得到充分供给。有效咳嗽可使患者及时有效地咳嗽、咳痰, 从而防止肺部炎症迁延不愈, 防止病情加重。步行锻炼可使人体骨骼肌和呼吸肌群得到锻炼, 从而改善肺功能。总之, 康复锻炼可以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运动耐量、呼吸困难症状,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在临床工作中, 对于患者来说康复锻炼容易理解和接受, 易于推广应用, 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再英, 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66.

上一篇:新型人才下一篇:大中型企业特定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