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策略

2024-05-17

康复策略(精选12篇)

康复策略 篇1

0引言

据卫生部组织的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高居世界首位[1,2]。由于发病时病灶部位的神经组织受到损害,导致大多数的存活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是偏瘫,且发病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自发改善,但是自然功能恢复慢又有限,病程时间长还会出现废用综合症等情况。因此,国内外提出了6个月系统、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成为偏瘫患者最大程度得到康复治疗的保证[3]。

下肢康复机器人是辅助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完成临床上要求的康复训练内容,并能向患者和治疗师提供反馈信息的辅助康复治疗自动化设备。目前,国内外有关康复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策略都是以运动功能康复理论和病患机制为依据[4]。而根据病程、肌张力和肌力的变化,可将偏瘫的整个恢复过程分为软瘫期、痉挛期及恢复期三个阶段[5]。软瘫期,患肢没有随意的肌肉收缩或仅出现细微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联合反应是这一阶段的典型异常运动模式。康复的目的是改善近端关节(髋关节)的控制能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痉挛期,以典型的痉挛运动模式为主,康复训练的目的是抑制痉挛运动模式,促进关节分离运动的产生;恢复期的目的是进一步完善关节分离运动,增加各关节运动的协调性,促进随意运动的产生[6,7]。

因此,本文在已有的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上,针对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过程进行了控制策略研究,并在d SPACE平台上搭建了半物理仿真实验系统,对人体下肢的康复策略进行了实验研究。

1机器人机构模型

康复机器人机构原理如图1所示。该机器人有两套机构,分为左腿机构和右腿机构,利用传动带约束了左右腿机构的滑块,因此,该机器人具有三个自由度。自由度1是电机通过齿轮驱动传动带,完成左右腿的往复运动,实现双下肢髋、膝、踝关节的训练;自由度2、3是利用电机驱动左右脚踏板转动,实现对踝关节训练的调整,也可完成踝关节的分离运动训练。同时,脚与脚踏板之间安装了力传感器,人机之间的作用力可转化为作用在P点的力与力矩。康复过程中,要求P点作用力满足人体正常的舒适度要求。

该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提供主动、被动、辅助运动以及主被动训练模式,并且在不同的训练模式下,机器人可以给患者提供关节协同运动和分离运动的运动模式。

2控制策略分析

2.1主被动控制策略

主被动控制策略如图2所示。软瘫期,最基本的康复训练是预先规划训练轨迹,利用机器人牵引患肢进行单关节或多关节复合训练,控制系统适合采用被动控制策略。即开关选择在1状态,通过位置控制器进行轨迹跟踪控制,实现训练轨迹跟踪期望轨迹;若康复过程中出现异常运动模式,导致人机之间接触力发生较大变化,控制系统采用阻抗控制方式,可提高康复过程的安全性。痉挛期采用被动控制策略。即开关选择在1状态,通过模糊变阻抗控制器进行抗痉挛训练,既能完成预先规划的训练任务,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减轻痉挛症状。恢复期,患肢各关节的运动较灵活,协调运动大致正常,康复训练的要求是增加患肢的肌力、耐力,控制系统适合采用主动控制策略。即开关选择在2状态,利用患肢驱动机器人进行康复训练。如果患者单侧肢体运动功能较强,控制系统适合采用主被动控制策略,即利用运动功能较强肢体带动患肢进行主被动训练。

2.2助力控制策略

由于康复过程中患肢的肌力会发生变化,当患肢具有一定的主动性,但是不具备足够的肌力完成主动训练时,可以对患肢进行助力运动模式训练。助力运动控制策略如图3所示。

当患肢对机器人施加主动力后,利用传感器检测出足底接触力,获得力变化量ΔFRx,并对ΔFRx进行判断,分析患者的主动运动趋势。根据主动运动趋势给定控制系统期望的电流信号,使电机工作在电流环控制模式,实现对电机输出力(矩)的控制,完成患肢提供一部分力、电机提供一部分力辅助患者进行康复的助力训练。

3实验研究

选择实验室的学生进行研究,实验过程中,受试者躺在机器人平台上,脚缚在脚踏板上,选取右髋关节为坐标原点,水平向右为xR轴方向,脚踏板水平时转角θR为零度,足底力传感器测量脚与脚踏板之间的正压力为NR,将正压力分解为作用在机器人末端PR点处沿xR轴方向的作用力FRx以及与脚踏板转动方向相对应的力矩MR。康复过程中,脚踏板转角θR保持不变,给定机器人右腿机构往复运动的位置信号xR,对髋、膝、踝关节进行关节复合训练。

3.1主被动实验研究

(1)轨迹跟踪控制实验

轨迹跟踪控制实验曲线如图4所示。图4(a)中,“-”线为期望轨迹,“﹣﹣”线为实际训练轨迹,可以看出,训练轨迹能够跟踪期望轨迹,完成预先规划的训练任务。由图(b)和图(c)可以看出,训练过程中力变化平稳,不会因为力冲击而对患肢产生二次损伤。

(2)阻抗控制实验

阻抗控制实验曲线如图5和图6所示。由图5可以看出:随着k1的增加,位置误差减小,接触力的变化增大,说明人机之间接触刚度增加,反映出弹簧特性。由图6可以看出:随着b1的增加,位置误差增大,接触力的变化减小,说明在驱动力不变的情况下,机器人偏离期望轨迹的误差增大,要想移动相同的距离,系统消耗的能量增加,导致接触力的变化减小,反映出阻尼特性。

(3)模糊变阻抗实验

实验过程中,模拟了膝关节在康复过程中发生痉挛(腿抽筋)的情况:即膝关节在伸展过程中发生痉挛,实验曲线如图7所示。由图7(a)和(b)可以看出,当膝关节在伸展过程中发生痉挛,机器人牵引患肢沿着训练方向运动,到达极限位置并停止10s。当痉挛消失后,继续带动患肢进行训练,实现了训练轨迹跟踪期望轨迹,对痉挛膝关节进行了抗痉挛训练。只是在痉挛发生时,位置出现了较明显的偏差,人机之间接触力与力矩都出现了非常大的突变(图c和图d)。

(4)主动控制实验

主动训练实验曲线如图8所示。

由图8(c)可以看出,主动训练时机器人移动关节轨迹的周期性变化不规则,是由人的主动性造成的。由图8(a)的人机接触力与阻抗控制实验中的人机接触力对比可以看出,主动训练时人机接触力较被动训练时接触力的变化大很多,说明主动训练时肌肉的收缩幅度大,对患肢肌力和耐力的训练非常有效。

3.2助力实验研究

助力训练实验曲线如图9所示。

由图9(a)、(c)和(e)可以看出,ΔFRx为正时,电机提供了一个正向驱动力,辅助右腿完成伸展训练;ΔFRx为负时,电机提供了一个负向驱动力,辅助右腿完成弯曲训练。实验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患者的意愿判断患肢的主动运动趋势,利用电流环实现对电机输出驱动力(矩)的控制。由于接触力和力矩是耦合的,进行关节复合训练时引起了脚踏板在转动方向上的力矩、转角发生变化,导致了脚踏板电机输出的驱动力矩也发生变化。

4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被动控制策略实现了软瘫期和痉挛期的康复训练,主动控制策略实现了恢复期的康复训练,而助力控制策略实现了对肌力的强化训练。该控制策略能满足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三级康复治疗的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文志.中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J].2011,11(2):134-137.

[2]赖翠薇.应用FMEA改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2):2226-2228.

[3]胡永善.脑卒中三级康复治疗方案的探讨[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12):712-714.

[4]徐国政,宋爱国,李会军.康复机器人系统结构及控制技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4):717-720.

[5]倪欢欢,崔晓,胡永善,等.针刺结合功能训练对社区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6(1):27-30.

[6]许平华.脑卒中康复期的护理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5):36-37.

[7]于维东.偏瘫康复的理论与实践[J].现代康复,2001,5(2):5-8.

康复策略 篇2

自闭症儿童的状况各不相同,针对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方法,针对同一个孩子的不同教育目标也需要不同的方法。所以,对机构来说康复方案是康复效果的核心和保证。我们力求提高每个自闭症儿童的综合能力,设置康复方案如下:

1、行为干预、人际游戏、运动理论、认知理论四大理念和方法融会贯通

行为干预可以将课题分解到适合孩子的难度,有效进行行为矫正,及时强化孩子的正向行为。人际游戏有效地提高孩子对人的关注,从而提高社会性。感觉统合运动和口腔运作对促进孩子的身体发育及语言发展很有帮助。认知理论从根本上提高了孩子的各方面技能及行为的规范性。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将四大理念和方法灵活有机地运用到康复手段中。

2、个案评估分组,一对一康复训练

采用自闭症儿童心理教育评量(简称 PEP-3评估,引自香港,目前是最先进的专业评估工具)。通过发展和观察两个量表从发展、行为、自理、社会四方面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测评,根据评估结果制订有效的个别训练计划(IEP)。完善孩子的训练档案和教学体系,保证每个孩子都能获得针对性的训练和实际的提升效果。每个孩子在入学之初和离开之际都需要做一次评估,在就学期间每6个月进行一次阶段性的评估。评估为个别训练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对个别训练的效果也起到数量化的评价。

3、个训课、学习能力课、精细课、感统课、音乐课、电脑课等课程完美融合 课程目标设置:

(1)自闭症儿童根据年龄和程度进行分组编班(2)各教研组编写各小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3)在实施过程中定期修改与调整

课程以ABA为基础,结合感觉统合训练法、奥尔夫音乐训练法、RDI游戏训练法、情景训练法、电脑教学软件等,让孩子们通过各种课程提高身体运动能力、手部精细能力、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等,从而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4、儿童训练与家长辅导同步进行

康复策略 篇3

【关键词】融合教育;儿童自闭症;康复策略

4月2日是“世界自闭日”,据统计,美国每50个学龄儿童中就有一名自闭症患者,而据中国残疾人普查表明,儿童自闭症已经占据了我国精神残疾的首位。自闭症儿童的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语言障碍、行为方式刻板甚至智力发育迟缓,而正是由于他们懵懂茫然的行为习惯,人们亲切地称之为“星星的孩子”,即他们就像一个个降临在地球的外星人一样,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又恐惧,固执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自拔,而我们对这些孩子能做的就是关注、理解、接纳与帮助,又能够融合教育的理念,让这些孩子慢慢地打开心门,认识世界,接纳世界。

一、融合教育概述

1.融合教育的含义与起源

融合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平等、参与、共享”,即它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如肢体伤残、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自闭症、语言障碍等)跟同龄学生一起进行常规性教育,让其在与主流教育的融合中发挥潜能,从而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融合教育起源于教育界对特殊儿童隔离教育的反思,在过去,人们会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开设特殊教育学校,让这些同质的学生在一起,以方便统一教学,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具有专属性,但是进入了这种教育体系中的孩子都会被贴上特殊的社会标签,而因为有了这个标签,这些学生在生活与学习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例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会降低教学的期望值,将教学质量长期维持在低水平,而这些孩子在未来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也会受到排斥甚至歧视,这样的隔离教育对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就像一个死循环——越不能融入社会,越让他们脱离正常的社会,最后他们只能在孤独的世界里越陷越深。

2.融合教育的发展

基于对隔离教育的改革,教育界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了融合教育的理念,其目的就在于利用接纳、平等、尊重的方式去除这些孩子身上的标签,使他们能正常地接受校园教育,接受人文关怀,融合教育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

(1)“正常化”。二十世纪中期,北欧的文化界掀起一股“正常化”的文化思潮,其核心理念就是帮助所有的人过上正常的生活,“正常化”思潮的倡导者认为,隔离的养护机构使许多有特殊需求的人群终身游离在主流生活之外,这对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应该让他们从被隔离的机构、学校回到社区,回归到正常的主流社会中来。这一思潮是融合教育的开端,它掀起的“非机构化运动”使得许多人开始关注隔离措施的弊端。

(2)“一体化”与“回归主流”。受北欧“正常化”思潮的影响,二十世纪中期,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国家开始将特殊学校与普通学校进行重组合并,从而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并轨,这一改革运动被称为“一体化”,它在实践的层面上为特殊儿童 进入普通学校和主流社会提供了机会,也为北美的“回归主流”运动奠定了实践基础。 “回归主流”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掀起的一场融合教育改革运动,该运动迅速在北美地区蔓延,使“融合教育”的概念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回归主流”运动提倡把被隔离的特殊儿童安置到主流的普通学校进行教育,强调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让他们回归主流生活。这场教育改革是“正常化”的延伸,它正式拉开了融合教育的序幕。

(3)全纳教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教育界兴起了全纳教育的思潮,它倡导普通学校应该接纳所有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坚决反对教育中的排斥与歧视,主张在统一教学的大环境下探索差异性的教学措施,以满足所有儿童特殊的教育需求,促进所有儿童能够平等、健康地发展。在全纳教育思潮的影响下,世界各地开办了许多全纳学校,这些学校不考虑儿童在身体、智力、情感、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以接纳的态度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

二、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理念下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策略

1.随班就读的含义

经过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融合教育在我国逐渐走出一条具有实践意义的发展途径——随班就读。对自闭症儿童而言,随班就读就是让其在普通教育机构的普通班级接受与普通孩子一起接受正常教育的安置形式,因此,随班就读是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是我国目前自闭症儿童的主要安置方式之一,是促进自闭症儿童平等融入同龄人集体的重要手段。

2.随班就读策略的要点

随班就读就是在共同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将普通课程与特殊课程相结合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程准备阶段要在充分了解班级特点的情况下,照顾到自闭症儿童的差异性。

首先,教师运用科学的手段了解随班就读中自闭症儿童的学习起点,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利用资料查看法,即将自闭症儿童的病例资料、教育资料进行全面的汇总了解;谈话法,即教师利用口头语言或肢体语言与自闭症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其自闭症的行为障碍特征;询问助学伙伴法,即教师可以向自闭症儿童的相邻同学,或者助学教师询问其主要行为特征;家庭访问法,即教师可以通过家访,详细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情况以及儿童的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要合理安排随班就读中自闭症儿童的座位。教师在安排自闭症儿童座位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儿童的行为特点,根据其心理状态,选择既有利于其自我调节,又能够方便学习的位置进行安置,例如对于不喜欢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自闭症儿童,教师应该在其周围安排一些比较安静的同学,避免一些好动同学的行为激起自闭症儿童的焦虑情绪。

再次,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照顾自闭症儿童的差异性。教师应根据“面向群体,注重融合”的教育理念,进行差异性备课。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培养情感三个方面入手,引导自闭症儿童在融合中接受教育。所谓传授知识,就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准确把握本学科的知识范围、知识容量和学习程度;所谓培养技能,就是教师要利用教具的辅助,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以及绘画、制作等动手能力;所谓思想情感,就是教师要针对自闭症儿童情感交流障碍的缺陷,通过反复强调以及模仿教学等方式,让自闭症儿童逐渐学会接纳情感,以增强其对外界社会的兴趣。

最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自闭症儿童学习及心理状态进行适当的教学调整。教师可以在不改变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以变通的理念对普通教学内容的课堂呈现形式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调整,使自闭症儿童能够在足够理解,充分参与中获得知识和情感;教师可以对教材中某些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充实扩展,利用教具的辅助,缓解自闭症儿童重复机械的行为方式,使其能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儿童自闭症的患病程度以及其学习需求对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学习目标进行适当的改变,使普通教学的学习内容更符合特定班级学生的接受水平;教师可以利用资源教室联合特教教师对一些有严重信息接收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化教育。

三、案例分析

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研究自闭症儿童的康复策略是接纳、理解、帮助自闭症儿童的主要方式,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一步阐述融合教育对自闭症儿童康复的影响。

1.沟通阶段

某校教师在接纳自闭症儿童加入普通学生集体之前,开展了全面的沟通工作,该工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与家长的沟通,融合教育在推行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不光来自普通教育机构,还来自自闭症儿童的家庭,一些家长深知自己孩子的缺陷,害怕其在普通孩子中受委屈,对于这种心理,教师主动向家长讲解学校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并邀请家长在教学前期参与到早课或其他教学活动中来,以保持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的畅通性;其二,与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通过与家长交流,教师了解到自闭症儿童的兴趣点是小鸭子,因此教师利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了他即将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情况;与其他同学的沟通,教师为了让自闭症儿童尽快地融入到普通学生集体,将对即将接纳他的班级同学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以保证这些孩子正确看待自闭症儿童,不要将其看作一个特殊的个体。

2.心理指导阶段

在自闭症儿童顺利进入班集体以后,教师也没有放松对学生心理状态的观察和指导,这种指导一方面是对自闭症儿童的心理建设,即利用该儿童喜欢的话题,引起他与外界交流的兴趣,进而帮助其利用语言或行动将愿望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是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建设,即教师通过思想教育约束这些学生的行为,避免其过激动作激起自闭症儿童的攻击行为,同时也防止其不良行为引起自闭症儿童的机械模仿。

3.课程设计

教师利用“同一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对课程进行设计,使课堂教学在保证多数同学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又能够兼顾自闭症儿童。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为所有学生设计了相同的教学内容,并时刻关注自闭症儿童随堂就读的状况,对于其不当的学习习惯要予以纠正;然后教师将学生分组,将自闭症儿童编入到某一组中,让其在同龄人的帮助下,获取知识;教师通过对自闭症儿童学习情况的测试,适当调整其教学任务,将自闭症儿童的学习内容控制在其可接受的范围内。

4.教学评价

通过一段时间的融合教育,教师发现该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障碍有明显的缓解,例如之前该儿童对教师态度默然,不会主动打招呼,而经过与教师的一段相处之后,在一些情况下,该儿童已经能够说出“老师好”的简单问候语;之前该儿童几乎不会与人进行目光对视,但是在与同学交流一段时间后,他已经能够顺利接受同学的帮助,对于熟悉的教师或同学能够进行一定的目光交流,或者简单的语言交流。

四、结论

融合教育理念下的自闭症儿童康复策略是指将这些“星星的孩子”从教育隔离机构中解放出来,利用自然、灵活的融合方式弱化治疗的人为痕迹,让这些孩子在同伴、教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帮助下,走出自己的小世界,在融合教育中感知世界、理解世界,进而接纳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洁华,朱剑平,吴筱雅.融合教育背景下上海市宝山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机制的策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No.18701:16-21.

[2]唐美丽,李金燕,王波,李博,吴瑕,沈静,张劲松.探析我国当前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5,No.41510:99-100+103.

[3]高环环,陈佳欢.融合教育视角下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及教师教学策略的研究[J].求知导刊,2015,No.2509:71.

[4]李乐乐,李苗.中国自闭症儿童的融合教育[J].绥化学院学报,2015,v.3510:94-98.

康复策略 篇4

一、残疾人康复策略和措施简介

康复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 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各种权利的重要手段。从有关残疾人康复文献的研究看, 目前康复的策略和措施主要涉及3个方面: (1) 残疾人医学康复。这是目前残疾人康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是临床疾病造成残疾后果时的医疗康复, 如肢体残疾患者组织实施矫治手术及康复的体会等。 (2) 残疾人的社区康复。这类研究多从具体工作出发, 对工作中积累的一些资料进行分析与总结, 主要涉及社区康复的组织建设、资源中心的建设、工作制度、经费、宣传和评估等方面;通过对社区康复服务情况的调查, 探讨以社区服务为基础, 利用社区现有资源开展社区康复是一条经济、有效、可行的途径。 (3) 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涉及残疾人特殊教育的产生、发展和教育状况, 以及不同类型残疾人职业康复状况等。

二、自然灾害残疾人前期康复策略和措施

医学康复是全面康复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步。它能够使残疾人的身体功能以及心理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在此基础之上, 残疾人全面康复的其他内涵可以更加行之有效,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 肢体残疾是自然灾害中最大量的残疾群体, 且大都是不可逆转的肢体残疾。对这类残疾人的康复措施主要有: (1) 首先进行必要的矫形性、替代性和补偿性手术治疗。 (2) 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包括残存功能的训练指导,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及生活自理的康复。在进行康复功能训练时, 要针对患者的职业和日常生活功能的需要及其它需要来进行, 这样才能增强康复治疗的目的性, 提高患者康复训练兴趣和信心, 加快康复训练的速度, 提高康复训练的质量。饮食、排泄、清洁、更衣、移动等是生活必要的基础动作。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及自助具学会吃饭、清洁、翻身、起床以及从床至轮椅、从轮椅至厕所的移动动作, 从而提高和改善生活自理能力。另外, 在康复训练中, 还要注意维持和发挥健全肢体的功能。

三、辅助器具在自然灾害残疾人康复过程中的应用

残疾人辅助器具是指由残疾人使用的、特殊生产的或通常可获得的用于预防、代偿、监测、缓解或降低残疾的任何产品、器具、设备或技术系统。在残疾人康复过程中, 辅助器具可以起到保护、固定、训练、辅助等各种作用。 (1) 辅助器具配置要与残疾人状况相适应。随着残疾人状况的不断改善和能力的不断恢复, 辅助器具需要适时配备和调换。掌握各类辅助器具的功能, 在残疾人整个康复过程中提出辅助器具的配置计划, 帮助残疾人配置适宜的辅助器具, 使残疾人的各种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2) 辅助器具的配备还要考虑残疾人功能障碍的个体差异。结合残疾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居住环境、文化程度以及未来发展的愿望, 综合经济条件和需求的迫切程度, 为其选择适宜的产品。例如, 同样是大腿截肢者, 年轻人的首选是安装大腿假肢, 但对老年人, 需要结合身体情况进行评估, 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假肢、轮椅或拐杖。对单侧上肢截肢者, 适宜的选择是装饰假手和工具手, 而不是机械手和肌电手。手摇三轮车对下肢功能障碍者是经济实惠的代步工具, 但对居住在山区或周围环境坡道较多的残疾人就不适用。

四、自然灾害残疾人心里康复

几乎所有的后天残疾患者都会出现一些心理的异常, 如:不能接受残疾现实、不适应残疾后的生活及周围的社会环境。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 不仅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康复, 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患者与家人的关系。因此必须重视心理问题的治疗和康复。

一次突然的、意外的自然灾害给致残者造成了终生残疾, 这种后天致残者常有“心理不快”等情绪反应, 如“欲想不能”、“欲速不达”、“理想破灭”的心理, 甚至有一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观厌世的心理, 易产生不安、焦虑、抑郁、轻生的念头。康复服务者要经常关心并帮助他们, 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 帮助做好心理康复。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让患者感到温暖和关心, 赢得患者的信任, 便于开展以后的工作。 (2) 对敏感问题应采取灵活的办法。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 对于这些问题要掌握患者的心理和特点, 注意解释的技巧和方法, 让其尽可能顺其自然。 (3) 重视家庭成员关心与支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 同时也是患者回归社会后第一个接触的小环境。一个相互理解、相互支持、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对患者的身心康复十分重要。家庭成员要在生活上给予患者周到细致的照顾, 使其合理的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让患者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理解与关心, 感到家人十分重视自己, 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残疾而被嫌弃。 (4) 帮助患者完成角色转换并正确接受残疾。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让患者充分认识到残疾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康复训练对残疾康复的重要作用, 进而正确面对现实, 接受残疾。使他们早日适应残疾后的生活, 认同新的社会角色, 勇敢地面对现实, 树立新的生活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愿望, 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五、重视灾害残疾人社区康复

与医疗康复和补救性康复不同, 社区康复强调的是以社会为依托, 配合社会资源, 促进社会总体的介入和对残疾人物质环境心理机制的调整, 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和实现自我, 把残疾人重返社会的责任扩展到整个社会, 让残疾人参与设计自己的人生观。目标是让残疾人全面康复, 享受均等机会和重返社会, 它包含着医疗康复、职业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康复。针对自然汶川地震致残者, 社区康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将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列入政府及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目标;成立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并开展工作;多渠道筹集残疾人康复资金;让灾害残疾人, 包括灾害农村残疾人享受医疗及康复保障;建立街道乡镇医疗康复技术指导机构。制定残疾人康复服务工作达标率、配备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社区康复协调员。 (2) 为康复对象建立档案, 由康复人员进行评估并制定康复方案, 提供康复咨询、职业咨询与培训、受教育机会, 教授患者及家属掌握简单实用的康复技术并进行训练, 开展健康教育和文体活动等, 对患者进行动态及全面管理, 及时客观的对康复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针对残疾儿童, 还可以动员社区中的妇女, 尤其是那些残疾儿童的家长, 在家中工作, 通过开展以家庭为基础的康复方案来培训技能, 以形成早期家庭干预及社区康复的基础。 (3) 自然灾害残疾人中, 残疾儿童是主要群体。对他们来说, 恢复学业将遭遇巨大障碍。他们已经在灾害中遭受身心的双重伤害, 不能让他们再因为学校环境遭受第三重伤害。在灾区重建过程中要考虑这一群体的需求。在灾后重建时, 新学校的设计要把截肢儿童和其他残疾儿童考虑在内。例如学校要有为残疾人提供的轮椅和其他专用通道。 (4) 在灾后重建规划中, 为解决残疾人生活、工作中因残疾造成的障碍, 应该将基础设施无障碍纳入规划, 尤其农村地区, 目前农村地区严重缺乏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基础设施无障碍有利于扩大残疾人活动范围, 增加社会融合的机会, 对残疾人的心理康复无疑起到重要作用。 (5) 尤其是在我国至今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的情况下, 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障率不高, 保障水平偏低, 大多数农村残疾人还必须通过农业生产解决自己的生计, 所以针对农村户籍的灾害致残者, 应该为他们提供生计保障, 提供适合他们生产和生活的知识和技术培训, 预防他们因残疾而导致贫困, 避免因此造成的更严重的心理负担影响他们社会融合。

摘要:自然灾害致残者康复应该重点注重灾害残疾人前期康复、充分发挥辅助器具的作用、灾害残疾人心理康复、灾害残疾人社区康复等策略和措施, 最终达到使他们身心健康、融入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灾害致残者,前期康复,辅助器具,心理康复,社区康复

参考文献

[1]自然汶川强烈地震专题[EB/OL].http://www.sina.com.cn, 2008-06-12.

[2]曲镭.临床康复:从认识到实践道路还将有多长[J].中国临床康复, 2002, (7) :941-942.

[3]罗瑜.残疾人康复在中国[J].社会工作研究, 1994, (6) :36-39.

[4]国家GB/T16432-2004.残疾人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5]张雪.英肢体残疾患者的康复护理训练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 2007, (1) :41-44.

[6]施肖峰.中国社区康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国外社区康复的启示[J].医院管理论坛, 2004, (7) :56-59.

[7]卫生部, 民政部, 财政部, 公安部, 教育部, 中国残联.关于印发《中国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审评方案》的通知[Z].残联发[2006]12号.2006-06-08.

康复科住院患者康复治疗工作制度 篇5

1.实行组工作制,每个康复小组包括医师、治疗师及护士。

2.康复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入院评定,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目标、康复计划,小组成员、患者或家属均在制订的康复目标和康复治疗计划上签字。

3.康复医师负责协调整个医疗诊治过程(包括在必要时请其它临床医生会诊),与患者及其家属相互沟通,调整治疗方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康复计划、康复目标及预后预测。让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签署康复治疗知情同意书。

4.护士对患者进行全面护理评价,帮助处理患者各方面的护理情况,包括各项观测指标、吞咽情况、活动度、膀胱直肠功能、皮肤完整性、疼痛控制和预防并发症。

5.治疗师对患者实施治疗计划,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治疗的内容、训练目的、禁忌等,对患者实施治疗前确认患者病情及所承受能力。

6.康复小组对入院患者1-2周内进行中期评定,共同评价康复治疗效果。

7.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舒适程度、愿望与意见等项目进行评价,在组内汇报讨论。

8.康复小组对将出院或转诊的患者在出科72小时内行出院评定,提供出院后或转诊后康复训练方案。

9.任何一位康复小组成员对患者的无效康复训练均可提出中止建议,经小组病例讨论后可中止无效康复训练。

康复之路:卒中单元 康复之路 篇6

中风又叫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我国是中风高发国家,全国每年因其死亡的人数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中有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在传统治疗中,医生和患者及其家属侧重于疾患本身的治疗,缺乏对机体整体和心理的调养。结果是,老病治好了,新病出来了,命救活了,人却“废”了。更有部分人对“康复治疗”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揉揉胳膊,摩摩腿就是康复治疗了。他们不知道,不恰当的按摩不仅无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甚至可能加重残疾。

提倡卒中单元,规范康复治疗

为让患者尽快全面康复,走出传统观念和治疗的误区,应提倡卒中单元这个全新的观念。

卒中单元以患者为中心,由神经科专家、康复专家、专业护士、语言训练师、心理医生、针灸师、推拿按摩师等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小组。卒中单元工作小组为患者制定最优化的个体治疗方案,同时进行多种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第一时间的抢救、规范化的药物治疗、个体化的中西医理疗、康复训练及患者和家庭所需要的脑卒中防治健康教育等,使患者在医院、康复中心、家庭、社区接受系统、连续的康复治疗。它不仅可减少中风患者的死亡率,还可以缩短患者的病程,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后遗症,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活质量。国际医学界已经证实,卒中单元的治疗是治疗与帮助中风患者康复的最佳方法。

卒中单元的治疗与传统治疗卒中的方法相比有以下优势:

它不单是药物治疗,而是把药物治疗与肢体康复、心理康复、语言训练、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指导结合起来,建立起整体的综合治疗模式,使脑卒中的治疗更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

强调“急”与“早”。中风后什么时间进行康复最好?中风发生后,康复治疗应在急性期生命特征稳定后就立即开始。这是因为中风患者在发病头3个月中,功能改善最大。卒中单元的成立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内就能够得到规范化的药物治疗及早期的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

提倡科学、可靠、正规的康复训练

在卒中康复病房,患者的出院率比普通病房显著增高,中风后合并症发生率显著降低。集中的中风康复医疗程序可促进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经过正规、科学的康复治疗,60%的患者有机会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没有进行过正规、科学康复治疗的中风瘫痪患者,80%会永远躺在床上。

常见康复治疗方法:

1.运动治疗 它是最重要的康复方法。主要解决患者肌肉乏力,不能坐、站立、步行等问题。

2.物理治疗 采用电疗、超声波、激光等手段,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缓解疼痛、肿胀等并发症。

3.作业治疗 主要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训练患者自己吃饭、穿衣、大小便、修饰等。

4.言语和吞咽治疗 如果患者有失语或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就需要言语和吞咽治疗。

5.心理治疗 中风患者抑郁或焦虑的发生率非常高,心理治疗很重要。

6.康复工程 给有肌肉痉挛、关节畸形、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进行矫形器训练、生活辅助器具的制作和使用训练。比如给患者使用特殊的碗筷、汤勺吃饭,使用穿鞋器、纽扣钩帮助穿衣穿鞋。

7.针灸推拿治疗 可有助于神经组织的再生,改善偏瘫肢体血液循环,降低肌张力等。

在中风急性期,患者的肢体不断地由康复治疗师摆放成相关姿势,防止异常体位形成,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许多患者经过治疗2~3天后,就可以离床下地,这时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运动、语言、心理方面的早期康复训练。不过,康复训练应长时间坚持,以防功能减退。

专家简介

康复策略 篇7

1 智障儿童在应用康复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分析

(1) 不能集中精力。智障儿的特点就是注意力不集中, 主要表现为:不能够长久的依靠意志力注意某一事物, 很容易三心二意受到外界的干扰, 做事有始无终, 难以集中精力。

(2) 自伤、攻击、冲动行为。在智障儿童中, 男孩容易具有攻击、冲动行为, 主要表现症状为:辱骂、踢打他人、破坏物品、冲动、激动;年纪过小的智障儿童主要表现为:打人、咬物、咬人, 从而来发泄自己急躁不安的情绪。

(3) 性行为怪异。通常情况下, 儿童一般在四岁左右开始出现性差异, 在大人的提示下能够分出男女之间的不同。有时男孩会特别注意自己的外生殖器官, 经常用手去玩弄, 随着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意识的逐渐增强, 以及儿童年龄的增长, 这种不良行为会慢慢消失。但由于智障儿童的自制力和道德规范意识都比较低, 尤其是高度智障男孩, 常常胡乱玩弄性器官, 女孩子是经常会出现"夹腿"行为。

(4) 吞食异常食物的行为。有些智障儿童经常会吞食非食物性东西, 如:咬吃污物、头发、灰泥、油漆等, 由于这些东西很难消化, 很容易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

2 针对智障儿童应用康复教育的策略探讨

(1) 矫正智障儿的心理和行为。要想改善智障儿童的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 康复中心和家庭的教育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家庭对儿童的一生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作为智障儿童的家长要尽量改善家庭中的不和谐因素,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不要溺爱儿童也不要不理睬, 要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成员关系, 培养智障儿童活泼开朗以及克服困难的心理素质。作为接受系统、全面教育的主要阵地, 道德教育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因为思想决定行动, 所以应该加强对智障儿童明辨对错能力的培养, 规范他们的行为。

(2) 对智障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和辅导。心理教师、家长, 在平时生活中都可以采用"鼓励孩子"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辅导。这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并且增强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 (1) 善于鼓励。让孩子从鼓励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线, 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解决问题。 (2) 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到成功。因为成功所带来的喜悦能够提高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以要想为智障儿童建立稳定的自信心, 就要让他们在平时生活中感受成功, 体验成功。

(3) 对智障儿童异常行为的治疗。对于智障儿童出现的一般性行为问题可以采用矫正法, 如:替代疗法、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暂时隔离、忽略消退法、奖励法等;或对其进行特殊的培养, 比如:认知和感觉上的训练等等, 根据智障儿童的实际情况来计划康复教育策略, 每个孩子和每个孩子之间都存在差异性, 所以并不是一种方法可以适用于很多孩子。像:忽略法、强化替代法等在平时生活中也非常的使用。还可以为孩子们建设治疗室和训练室, 由专门人员进行康复训练和康复治疗。

(4) 转介要及时。如果在智障儿童中出现恶略的行为和情绪异常造成危害或难以控制时, 比如:躁动、兴奋、严重的对他人进行攻击等;以及具有严重智障性精神病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

(5) 控制智障儿童情绪的方法。提高智障儿童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利用压制法和动作法帮助智障儿童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通过投篮、踢球、拍球等方式来缓解智障儿童精力过剩造成的异常行为。培养教师与智障儿童之间的默契, 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有助于智障儿童的发育。

(6) 要善于运用忽视教育法。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危险, 针对智障儿童的奇怪行为, 教育者要适当的进行忽略。比如:有的智障儿童趴在地下打滚, 不起来, 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而不是强行拉起他们。

3 小结

智障儿童也是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社会资源。只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帮助这些孩子, 那么这些智障儿童就能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尽管针对智障儿童应用康复教育是一项比较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 但是教师要坚持不放弃, 充满耐心的对他们进行教育, 采用恰当的教育和训练方式, 把智障儿童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段玄锋, 章永.四川省智障儿童学习活动支持程度调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10) .

康复策略 篇8

一、在掌握词义时进行思维训练

从词的音、形、义三方面来说, 听觉障碍儿童可以凭视觉来认识字形、通过练习掌握字形, 因此, 他们掌握言语的主要难点则在音和义, 特别是义。因为每一个实词都概括地反映了现实, 掌握词义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

1. 丰富表象,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教学中应丰富听觉障碍儿童的表象,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听障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授“鞋子”一词时, 老师要出示各种式样、颜色、大小不同的鞋子, 如皮鞋、球鞋、凉鞋、拖鞋、雨鞋等, 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领悟“鞋子”的概念。另外, 可通过动作、表情的演示来让学生领会词语的意思, 如教授“走”、“坐”、“开门”、“关门”、“笑”等词语时可利用这种方法。教授“风”、“雨”、“打雷”、“闪电”等词语的时候, 应及时抓住这些自然现象进行教学, 给聋生一个生动、形象的表象。教授“银行”、“医院”等词语时, 最好带学生去参观一下, 让他们身临其境, 丰富视觉表象, 发展形象思维。

2. 在词义比较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比较是研究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 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新词语的记忆和理解, 同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因此, 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听觉障碍儿童的各种感官来比较两种事物, 找出不同点, 真正理解词义。如教授“高”和“矮”、“胖”和“瘦”时, 可让听障儿童利用视觉去观察图片或具有这种特征的同学。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 理解了词义。这时老师应注意通过多次的比较使学生懂得, “高、矮”、“胖、瘦”是相对于另一人来说的, 并非一成不变。又如教授“冷”和“热”时, 可让听障儿童利用触觉去比较, 体会两个词的含义。在教授“多”和“少”的时候, 先让聋生用视觉去比较两堆东西的多少。这样, 听障儿童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同时在语言信号与具体形象转换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

3. 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发展思维能力。

听障儿童学习掌握了一些词语以后,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能马上得到运用, 时间一长就容易忘掉。因此, 老师需要借助于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听障儿童对词义的理解, 同时也发展其思维能力。例如经常进行词的归类练习, 先把学过的词语按学习用品、体育用品、武器、动物、蔬菜、水果等进行归类, 然后按课文中的句式说出:“铅笔、橡皮、文具盒是学习用品”, “熊猫、老虎、大象是动物”, “菠菜、芹菜是蔬菜”等句子, 这种练习既可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培养了说话能力, 又可培养听障儿童分类、判断的能力, 为他们理清概念间关系奠定基础。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概念, 如体育用品、水果等, 让听障儿童写出属于这一类物体的名称, 这样有利于聋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做组词练习, 就是用学过的字或词组成新的词。如“书”可组成“书包”、“书架”等新词。此种练习可让听障儿童通过大脑中的视觉表象进行再塑造, 实现了由形象到语言信号的飞跃, 同时又可扩大视野, 积累新词,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学句中进行思维训练

1. 在句式练习中培养思维能力。

正常儿童有口语基础, 因此他们学会一个新词以后, 可以较容易在句子中运用。而听障儿童没有口语基础, 学会词语以后, 不能运用到句子中进行思想交流, 而需要学习了一定的句式后, 把词语在句式中进行替换, 才能学会说句子。比如说, 学习了“衣柜”、“箱子”、“沙发”、“凳子”等词语后, 如不经常使用则容易忘掉, 因此, 这些词语应力求在句子中运用, 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对照画面感知了具体形象后, 又把画面内容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 理解了例句“屋里有床和衣柜”的意思。然后再对照其他画面, 用其他词语来学说“什么地方有什么和什么”?的句子。例如, 根据不同的画面, 可说出不同句子:“屋里有沙发和凳子”, “教室里有桌子和椅子”等。再接下来, 要求聋生不看画面, 而把平常的视觉表象在脑子中再现出来, 把这些表象与句式联系起来, 说了更多的句子。最后让学生通过演示, 或对照画面, 把自己写出的句子的句意显示出来, 这样就培养了聋生把抽象的语言形式经过思维转变为具体的看得到或可模仿的形象。经常进行这种说句、写句练习可帮助聋生积累词语, 丰富句式, 培养发散性思维, 使之掌握用描绘各种形象的词句, 去表达不同的形象, 并丰富了语言。

2. 通过情境演示, 有效理解语言内容, 发展形象思维。

句子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单位。在听障儿童掌握了词语以后, 老师还要教会他们说、写正确、完整的句子。首先应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 并设计好一些必要的补充演示以充实完善听障儿童的表象, 使他们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领悟语言。如教授“小云和小强打乒乓球”一句时, 光看挂图显得不够生动, 老师可通过情境演示, 表达出语言内容, 即让两个同学分角色演示打乒乓球。表演可调动起聋生的动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 能有效地感受语言内容。不但使表演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内容, 提高表达能力, 而且其他同学也能通过观看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演, 有效地理解语言内容, 发展形象思维。

3. 在认识句子的内在联系时培养思维能力。

老师应根据句子成分设计问题, 有利于听障儿童从感性上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 理解句意。如:在教授“乒乓球室里摆着乒乓台”时, 老师一边对照画面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摆着什么东西?”一边联系句子使学生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 了解句中词语的先后顺序及内在联系, 初步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授复杂的句子时, 要注意阶梯训练, 如“写字台上放着一个笔筒和两本书”。老师可由浅入深地提示不同的句式, 如:“哪儿放着什么和什么?”、“哪儿放着多少什么或多少什么?”引导学生边看图, 边说出相应的句子:“写字台上放着笔筒和书。”、“写字台上放着一个笔筒和两本书。”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句子表达训练, 逐步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低年级的词、句教学是聋校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也是中、高年级节、段、篇章教学的基础。因此, 在词句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来补偿听障儿童的听觉缺陷, 并进行语言表达与思维训练, 为中高年级的教学扫清障碍, 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正常发展, 以至今后进行社交流、融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融合教育理念已在中国的特殊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可并推广。言语能力的发展及思维水平的提高是听觉障碍儿童有效融入社会的关键。本文旨在对部分听力没有得到康复的听障儿童的言语及思维发展提出一些看法。

康复策略 篇9

一、大腿后群肌肉的功能

大腿后群肌肉主要由腘绳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的统称)构成,其功能是伸展髋关节及屈曲膝关节。在短跑技术中,向后扒地的动作及勾腿前摆的动作主要会发挥大腿后群肌肉的功能,故该肌群是短跑运动员使用最频繁的肌群之一。

二、大腿后群肌肉损伤原因分析

(一)大腿前后群肌肉力量不均衡

短跑运动要求运动员的大腿屈伸肌群具有协调的力量特征。据调查,我国的短跑运动员大腿屈伸肌力量比值为1:0.6到1:0.8,而国外的顶级短跑运动员的大腿屈伸肌力量比值为1:0.8到1:1。在跑进运动过程中,大腿的前后肌群一方用力收缩时,另一方的力量是与之对抗的,起到一个缓冲、制动、延缓运动的作用。屈伸肌有一方力量较大,与另一方的比例失调,就容易使另一方损伤。如果大腿后群肌肉过于薄弱,那么就容易造成损伤。

(二)柔韧性不足

短跑运动除了爆发式发力的特点外,也具有动作幅度大的特点。步幅是决定短跑速度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步幅的大小取决于力量和髋关节的柔韧性。运动员的肌肉力量提高后,柔韧性如果没有相应提高,肌腱无法承受肌肉的力量,容易导致拉伤或者断裂,尤其大腿后群肌肉中,半腱肌、半膜肌有很大一部分是肌腱而非肌肉,肌腱的延展性没有肌肉那么好,故容易发生损伤。

(三)肌肉协同工作能力受限

大腿前、后肌群的工作性质复杂,大腿后群肌肉有时是前群股四头肌的协同肌群又是对抗肌群。当动作协调时,前群肌肉用力收缩时,后群肌作为对抗肌群是处于正常放松状态;反之当后群肌收缩时,前群肌是处于放松状态的。当动作不协调时,大腿前肌群收缩,后肌群就来不及相应放松,极易引起大腿后群肌的损伤。

三、大腿后群肌肉康复策略

(一)康复训练早期(急性炎症消除后1~2周)

这个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以功能恢复为主,轻重量力量训练为辅,主要让运动员的肌肉紧张程度降低,预防关节内粘连,防止肌力和肌肉耐力下降及关节僵直,改善循环,以刺激康复进程。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不需要增加外在负荷,可采用方法:小幅度压腿练习、小腿后折叠练习、弓步走。

(二)康复训练中期(急性炎症消除后2~3周)

这个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力量训练,适当加入耐力,让运动员增强肌肉力量,增大关节活动幅度,掌握借助器械活动的技巧。可采用方法:弹力带俯卧勾腿(阻力强度要在健康状况时的肌肉强度上大幅降低)、弓步走(适当负重)等。

(三)康复训练后期(3周以后或受损部位力量恢复到伤前的95%)

这个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力量耐力的平衡发展训练,可采用常规的大腿后群肌肉力量训练方法,但还是要注意强度和负荷量的安排以及避免复发,同时注意伸展大腿后群肌肉,增加柔韧性和髋关节的灵活性。

(四)康复训练结束期注意事项

康复策略 篇10

关键词:高职,康复技能竞赛,训练方案

技能竞赛与技能训练的联系十分紧密, 一个好的技能竞赛成绩必然与一份完善、细致的技能训练方案密不可分。熟练的技能操作和扎实的理论水平是训练的基础, 严格的科学管理是训练的保障, 而训练方案中融入人文关怀策略是实现训练效果最大化的终极因素[1]。回顾我院2011年7月选拔优秀在校生组队参加8月12—15日在安徽安庆举行的全国首届高职康复技能操作大赛。面对任务重、时间紧的现状, 在大赛前20天的全封闭集训中, 笔者担任集训队的技术总负责人, 有意识地在技能训练方案中引入人文关怀理念, 凸显人文关怀因素, 得到学院的大力支持, 实现了教师与训练选手之间的情感互动, 从而对提高训练效果起到直接的激励作用, 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了受训选手的训练效率, 在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 大大提升了学院的知名度, 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传统的封闭式技能训练方案缺乏人文关怀因素

在传统的封闭式技能训练方案中, 指导教师与选手间突出“教与学”, 仅仅强调动作的标准化、模式化和熟练化。指导教师只忙于指导选手完成动作的标准和熟练程度, 忽视了动作的主体———训练选手, 反映在具体指导过程中忽视选手的心理体会和对其人性的关注;不能换位思考, 疏于沟通。对选手在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如自觉性不够, 刻苦程度不足, 不动脑筋, 操作时生搬硬套, 在更换场地后易操作失常, 模拟比赛中易因紧张出现失误等, 指导教师不够耐心细致, 语言生硬, 态度冷淡, 从而影响了训练效果和竞赛成绩。

2 人文关怀策略在技能训练方案中的引入

2.1 精心设计训练方案, 凸显人文关怀因素

在组建集训队之初, 教练组就确立了一个基本思路, 即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 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整个训练流程体现指导教师以理解、关爱、尊重为核心的人文关怀。大赛考核内容多, 既有理论又有技能操作。教练组反复论证训练内容, 精心设计训练计划, 在保证全覆盖的同时又要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从7月下旬开始20天封闭式集训, 每天早晨8∶00起开始, 理论考核技能训练安排精确到20 min的时间段, 而夜晚则进行操作动作的反复训练, 理论知识的查缺补漏, 安排指导教师值班, 选手每天的训练内容按计划进行, 指导教师与每位选手结成一对一, 通过真诚的关心, 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使选手从“要我练”变成“我要练”。虽然天天大负荷的训练使选手身体和心理负担都极重, 但依然能愉快接受并圆满完成训练任务。

2.2 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 保证训练质量

对这次大赛,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 多次到训练场地看望选手, 指示后勤安排好选手的食宿, 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教练组结合学院领导的指示, 要求指导教师将以选手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融入训练中, 以情换情、以心换心, 要求选手做到的指导教师首先做到。在集训过程中, 每天指导教师辅导前都进行细致的准备, 结合在指导过程中的亲切关怀、耐心解答等一系列人文关怀策略,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选手, 保证了训练质量。

2.3 注意带教方法,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融洽的训练环境

教练组明确要求指导教师“双有”, 即每天在训练过程中对选手有笑容, 在技能训练中对选手有赞扬。即使指导教师需要批评教育选手也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合适的时机, 同时又要把握分寸, 注意与选手的沟通。如有的选手在训练初期的理论模拟考试中连续出现大范围失误, 在严格的训练环境下产生厌倦情绪, 技能动作失误较多, 此时, 指导教师没有简单地宣布淘汰该选手, 而是主动与他们交流, 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进行心理疏导。对培训中表现突出的选手, 指导教师不吝啬表扬, 以点带面, 使选手保持训练热情, 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训练环境。

2.4 严格管理, 引入人性化的竞争机制

封闭式训练前, 通过学院内技能竞赛初步选拔成绩较好的7名选手, 作为3名正式选手的候选人;20天封闭式集训之始, 教练组对所有选手明确表示:是否成为正式选手主要看随后的训练成绩。严格考勤制度, 严格建档制度。建档方案在集训中起到了精确评估的作用。对每名选手分别建档, 不但有考核成绩、知识薄弱点分析、试卷分析结果, 还有每天心理状态的评估。选手之间有对比, 看不足;选手自己也可做纵向比较, 看进步;指导教师和选手通过建档和阅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 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对培训成绩不理想的选手, 做好心理疏导, 鼓励其转变角色, 树立做红花光荣、做绿叶也光荣的集体荣誉感;激发选手的学习自觉性, 形成你帮我促、你强我优的训练氛围。

2.5 注重多种形式的心理沟通

在训练中, 教练组指定指导教师一对一跟训, 在结束一天训练后, 晚饭前与受训选手进行一次当日训练的交流, 总结当日表现, 包括积极性、主动参与意识、发言情况等, 同时也反馈其在相应内容中的理论薄弱环节和实际操作方面的不足等。在集训期间每隔4~5天即组织集训队全体成员参加夜晚交流会, 每位选手谈谈近期的感受和体会, 思考不足, 放下包袱, 轻装上阵。

3 体会

人文关怀策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基础上, 强调以人为中心, 关注人的价值、自由和发展的一种全新管理机制, 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2]。在康复技能竞赛训练中, 人文关怀策略的实施集中体现在为选手营造轻松、和谐的人性氛围。我们首先从感情和需求上激励学生, 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给予其充分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怀;了解他们的需求并尽量满足, 营造一个能使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良好的训练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人文关怀策略的初步实施, 选手在赛前积极进取, 准备充分, 心态从容;在赛中沉着冷静, 发挥出色, 取得7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其中有含金量最高的团体一等奖。学院的知名度显著提升, 学院对本专业的满意度也随之上升;师生关系融洽, 选手对指导教师怀着深深的感激, 指导教师与选手之间的情感互动在提高整个技能竞赛训练效果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康复技能竞赛训练中融入人文关怀理念既体现了当前康复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 又为我院康复专业教学改革开拓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李爱芹, 于洋, 孙黎慧.医学标本采集中的人文关怀策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22) :2689~2690.

康复策略 篇11

【关键词】快速康复护理;肝胆外科;术后康复;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43-01

术后康复不仅是患者的期望,更是医务人员追求的目标。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FTS)是是指采用询证医学的围手术期处理的一系列优化措施,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主要包括快速通道麻醉、微创技术、最佳镇痛技术以强有力的术后护理等。国内外已有将快速康复外科应用于疝修补术,胃癌根治术,结直肠癌手术研究报道。近年来,有研究显示,快速康复外科在但胆道外科疾病的应用中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减少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的恢复[1]。我院于2014年2月至5月对50例肝胆外科的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护理,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00例肝胆外科手术的患者,纳入标准:⑴均为择期手术的患者;⑵无严重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⑶年龄≤75岁;⑷入院前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⑸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腹部恶性肿瘤患者;⑵合并有心、肺、肾等重要器官严重疾病的患者;⑶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者。其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23~75岁,平均(45.6±5.7)岁。胆囊结石56例,胆囊息肉32例,胆总管结石12例。开腹手术21例,腹腔镜手术89例。将该组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的年龄、性别、疾病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询问病史、常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种途径,均符合研究条件。两组的手术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采用普外科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准备、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体位护理、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功能锻炼及治疗配合等,观察组采用快速康复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术前护理

进行充分的术前教育,告知围手术期的治疗措施,缓解患者的压力,稳定情绪,使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手术,同时告知患者快速康复护理各阶段可能出现的状态及解决的方法。术前不进行常规肠道准备,不留置胃管、导尿管,不进行营养支持,术前1h静脉注射抗生素.。

1.2.2术中护理

使用短效的静脉或吸入麻醉剂,全麻的麻醉方式。采用空气加热器、恒温水毯给予术中保温。限制补液,<1500ml(加用了适当的人工胶体和缩血管药)[1],术中注意给氧,维持足够的基础血压,保证肝脏供血供氧。胆囊意外破裂使用温水冲洗腹腔,不进行输血,不进行吻合口架管。

1.2.3术后护理

手术麻醉清醒4h患者肠鸣音恢复后给予流质饮食,静脉营养液。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术后1d开始创伤提臀活动,术后不使用抗生素[2]。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输液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能正常经口进食和自由活动后可出院)、治疗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恶心、呕吐、排尿困难、感染等)。

1.4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不仅决定于外科医生的手术构成,更重要的在于对围手术期各种损伤因素和外科应激的有效控制。肝胆外科的患者受其特殊解剖结构病变的影响,往往具有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恢复慢等特点。如何采用现代护理手段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快速康复外科是近年来国外新近出现的一种新的外科模式,其是用有循證医学证据的围术期处理的一系列围手术期多学科技术综合的运用,以减少或降低手术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创伤应激,加速患者的康复[2]。

本研究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应用于肝胆外科的围手术期护理中,其中术前快速康复护理的应用,减少了患者的手术心理应激对患者机体的影响。不进行肠道准备减少了患者的不适和肠道菌群的移位。术前不置管进一步降低了术后恶心呕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活动。术中保温有效减少了体温的降低,减少了氧耗,防止低血氧症的发生。术中限制补液量,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胃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的输液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与传统护理方法相比,快速康复护理有效减轻了患者围手术期的创伤,加快了患者术后的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经济负担。综上所述,快速康复护理在肝胆外科是安全、可靠的,其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王刚,孙备,姜洪池,等.快速康复外科在胆道外科中应用的初探[J].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9,15(1):31-35.

康复策略 篇12

1 传统视角下护理人员介入结核病人康复过程的问题

1.1 以病理取向为主, 忽视病人的社会心理需求

由于学科之间的界限, 更加细化和限定了不同领域的分工, 即是在医疗卫生领域, 医生、护士与病人之间的角色都相距甚远。由于长期以来, 护理人员作为医疗领域的最末端, 这部分群体主要以协助医生、看护病人、料理相关事宜为职责, 在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和使用方面, 主要集中于其在上述方面的考核标准。这就导致, 在临床实践中护理人员主要以补充者的角色出现, 目的是为了协助医生改善病人的病情, 促进其康复。这种导向的护理实践, 以病理为核心, 强调了病人的病理性需求, 忽视了结核病人的社会、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状况和需求。这容易导致结核病人在康复过程中产生被歧视、被排斥、被隔离等焦虑、悲观、忧郁心理问题[1], 不利于其有效康复。

1.2 结核病人的角色模糊、角色困境与冲突明显

由于结核病具有易传染性、病程长、显效慢等特征, 当结核病人被诊断为结核病时, 其自身会出现剧烈的角色转变:从“正常人”变为传染性“病人”, 他们对自身的角色认同出现危机, 在两种角色之间进行选择时, 出现了明显的角色困境和角色冲突。而传统的医护观念一般较难注意到结核病人的这一特性, 结核病人的正常社会化进程受到阻断, 容易导致其产生一系列不适应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现象。这期间, 若结核病人得不到亲人、朋友的积极关心和支持, 在以疾病康复为导向的医院环境中, 容易加剧病人的不良情绪, 会产生精神性妄想、支持性缺失、歧视性耻辱等状况[2], 进而会通过医、患, 或者护、患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这是易于出现类似温岭事件的直接诱因。

1.3 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和态度参差不齐, 缺乏关怀理念

护理人员处于医疗领域的末端, 在医疗护理知识、技能、态度及行为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护理人员对结核病人的关怀是其人性和情感的体现, 是一种专业性关怀, 其能力主要体现在利用以关怀信念、关怀伦理为精神基础, 给予病人爱的体验[3]。医护人员关怀能力如何, 直接影响最后对患者关怀护理的效果。相关调查显示, 有42.9%的护理人员缺乏循证实践素质, 55.4%的护理人员仅是初步具备循证护理实践素质[4]。同时, 医院对护理人员人文方面教育与培训还不够完善, 护理实践还不到位[5]。表明目前在医护领域护理人员的实践素质和护理态度等方面参差不齐, 在对待结核病人康复时, 人文关怀理念未能得到较好的体现。这些方面很难让病人在康复过程中感受到温暖。

2 社会工作理念及其对护理人员介入结核病人的启示

社会工作是西方国家为了应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个人、家庭、群体、社区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产生的, 通过提供助人服务、倡导公民参与和影响社会政策, 帮助弱势人群、维护社会公正、协调利益以及整合社会关系等[6]。其本质是整合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逐渐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7,8]。因此, 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 如同理、关怀、自决、接纳、个别化等, 对护理人员介入结核病人康复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2.1 同理

同理是社会工作的首要价值理念。所谓同理是指设身处地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和处境来考虑问题, 有助于从服务对象实际出发, 找出有效的问题应对机制。护理人员借助同理理念, 是指在帮助结核病人康复过程中, 除了帮助其进行病理护理以外, 要加强对其心理护理, 要尽可能站在病人的角度, 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 以此作为进一步促进其康复的重要原则之一。同理已成为护理人员实践的重要理念[9,10,11]。

2.2 关怀

关怀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原则。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根本理念和宗旨, 即通过帮助服务对象, 让其学会自助, 并帮助别人。社会工作的关怀原则, 很大程度上就是“助人自助”理念的体现。在护理实践中, 护理人员坚持关怀的原则, 秉持人本理念和价值观, 在帮助结核病人疾病康复的同时, 让其感受到被重视、被关心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 既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建立, 也有助于病人在积极、健康心态下促进其康复进程。

2.3 接纳

接纳在社会工作领域是指社会工作者要对服务对象无条件地接纳与对待, 而不论其身份、地位及各种特征;接纳是社会工作有效建立专业关系, 介入服务对象问题, 回应服务对象需求的重要保证。护理人员可以借助无条件接纳的理念, 在结核病人康复过程中, 多一些对病人的倾听和关注, 对其处于结核康复时期予以接纳, 为病人创造一种无歧视、无隔离的环境气氛, 降低或消除结核病人的不良情绪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

2.4 自决

自决即案主自决, 是指在社会工作服务过程中, 社会工作者要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通过与服务对象一起面对其处境和问题, 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并由服务对象自主决定、自行选择困境解决策略的过程。在护理实践中, 护理人员可以坚持结核病人自决的原则, 多听取病人自己的心声和需求, 让他们对自己的康复事宜具有自主决定权和独立选择权。尊重病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 是创造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内容。

2.5 个别化

个别化是指每一个服务对象都具有自身的特质, 他们有着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特征和需求;进而在面对服务对象困境和需求时社会工作需要特殊地、个别化地应对每一个服务对象。同样在结核病人的康复进程中护理人员不能将所有结核病人视为具有共同特征或需求, 而要考虑结核病人的不同类型、家庭环境要素、个性特征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康复护理, 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3 社会工作视角下护理人员介入结核病人的主要角色

结合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理念及其对护理人员的启示, 护理人员在结核病人康复过程中可以扮演如下角色。

3.1 服务提供者

护理人员在结核病人康复过程中进行的护理, 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护理服务。因此, 护理人员扮演的首要角色, 就是服务提供者角色, 这是由护理人员的职业属性所决定的。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此过程中要做到敬业, 这是护理人员对护理职业和实践的根本态度, 是其安身立命之根本。对于当前护理人员中存在的护理实践素质不高、态度积极度不够等现状, 强化护理人员的职业本位, 培养其敬业精神, 是根本要求。

3.2 同行者

所谓同行者, 即与服务对象一起面对其所处困境和问题, 共同寻求应对困境之出路。结核病人除了面对疾病康复之外, 还面临着角色适应、角色认同的任务, 同时, 在此过程中他们还承受着被歧视、被排斥、被边缘化等现象造成的压力和困境。护理人员应该积极扮演同行者的角色, 与结核病人一起, 支持与陪伴、关怀与接纳并存, 帮助结核病人共同面对上述困境, 促进其早日康复, 回归正常生活轨道。

3.3 管理者

管理者角色是护理人员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之一。每个护理人员可能面对着数个、数十个病人不等, 他们对于病人的康复进程, 日常生活状况, 以及病人生活习惯、用药等方面具有直接的管理职责。虽然护理人员一直在践行这一角色, 但在实践中也容易出现管理不当、管理过度或者管理缺位的现象, 因此, 结合社会工作的人本理念, 今后在协助结核病人的康复进程中, 护理人员应该实施人本理念下的管理职能。

3.4 资源整合与政策倡导者

由于结核病人面临的不仅是疾病康复需求, 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还面临着生活料理、经济困难、精神心理抚慰等需求, 在护理人员缺乏满足上述需求之能力的前提下, 可以帮助病人链接资源, 如向本院心理科或医务社工科进行转介。同时, 护理人员处于医疗领域的末端, 最能了解和倾听病人心声, 可以通过了解病人对当前医疗卫生体制的评价, 倾听他们的诉求, 进一步向医院, 甚至相关卫生决策部分进行政策反馈与政策倡导, 以推进当前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从制度性根源的角度缓解和消除不和谐医、患和护、患关系。

4 社会工作视角下护理人员介入结核病人的基本策略

结合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 探索护理人员介入结核病人康复的基本策略, 对于改进目前医疗卫生领域频繁发生的医疗纠纷、医患、护患关系紧张和冲突等,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改变原有工作思维和模式, 创新护理工作机制

在新型医学模式指导下, 改变传统的、以病例恢复为取向的工作思维模式, 坚持“生物—心理—社会—精神”多元一体的医学模式, 不仅关注病人的生理恢复, 更要注重其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及其对生理康复的重要性, 进而不断创新现有的护理工作机制。

4.2 履行人本理念和多元角色, 创造和谐就医环境

在结核病人护理过程中, 坚持同理、关怀、接纳、自决、个别化等人本理念, 积极发挥护理人员在实践中的服务提供者、同行者、管理者、资源整合与政策倡导者角色优势, 可以为病人创造温馨、人性的就医环境, 也为和谐医患、护患关系的建立创造条件。

4.3 加强研究实践与反思能力, 提升护理人员能力

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具有较多的沟通、交流机会, 可以以此为契机, 加强自身研究能力, 通过对病人康复效果、病人满意度等方面的研究, 进一步反思护理工作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自身护理知识和技能, 改进护理态度等, 以从整体上提升护理人员素质和能力。

4.4 反应诉求与倡导相关政策, 改善医疗卫生体制

【康复策略】推荐阅读:

肢体康复07-15

睡眠康复07-17

康复环境07-18

中医康复10-15

中风康复10-16

加速康复05-10

康复评定05-12

康复手法05-14

职业康复05-15

心理康复05-23

上一篇:开关电源的检修方法下一篇:记者作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