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教师

2024-10-25

康复教师(精选10篇)

康复教师 篇1

近年来我国在康复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很多中医院校相继开办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是专业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培养专业化、规范化、高素质又具中医特色的青年教师是康复教育长远发展的关键[1]。短时间培养青年教师胜任本职工作,组成专业化、充满活力、社会急需的康复专业人才,对促进康复医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1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现状

优点:青年教师受过正规化、专业化、系统化全日制康复医学教育,具备扎实的康复医学专业知识,且富有激情、朝气,有创新思维,可接受新思想、新理念,思维敏锐。不足:目前中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大多数由其附属医院的康复医师和少数刚毕业的青年教师承担,这些青年教师为医学院校毕业的非师范生,没有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教育学科学习,欠缺教学方法及课堂驾驭能力,教学经验不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2]。

2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措施

2.1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2.1.1 教学试讲

为加强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实行青年教师试讲规范化培训[3]。青年教师承担康复治疗学系本科教学理论课讲授任务前,先要认真备课、搜集相关资料并融入教学、书写教案,然后试讲,年资高的教师对青年教师的讲课质量进行现场打分,以评促教,试讲合格后才可正式讲授理论课程。

2.1.2 知识结构融合和互补

中医药院校应培养既熟练掌握现代康复理论知识,又能熟练运用中医康复技术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康复专业教师需进行中医基础理论普及,重点加强传统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建设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医学相结合的师资队伍[4]。

2.1.3 勤于学习,善于反思

康复专业青年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专业化素养,领悟康复教育的真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不断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要养成在康复教学工作中记录教学过程、教学反馈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定期归纳、分析和总结。

2.2 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培养体制建设

2.2.1 教师岗前培训

青年教师入职后均参加学校举办的教师岗前培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及爱岗敬业精神,并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需具备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熟悉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教学规律[5,6];针对康复岗位进行专业的教学能力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岗位,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2.2“传帮带”观摩有丰富康复治疗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教学,并做听课记录,记录典型、优秀的康复教育方法和理念。

采用新老结合的方法,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高年资教师授课为主,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康复治疗本科教学理论课授课为辅,专业理论教学以高年资老师为主体,实践课教学以青年教师为主体;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并将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7]。

2.2.3 加强师资培训

为扩大视野、增进学术交流,可陆续选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每年参加国内举办的康复专业学术会议,追踪学科发展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举办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互助小组,让青年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帮助。

2.2.4 加强青年教师继续培养工作

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深造学习,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教学需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在职研究生、博士。

2.2.5 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的激励机制

积极组织与选派青年老师参加各种教学活动,教研室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及其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推动信息化康复治疗教育向高层次发展。

3 小结

康复治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康复治疗教育要求培养具有扎实康复理论知识及熟练实践操作技能的康复人才[8,9],因此教师的综合素质与其教学水平对康复治疗毕业生的专业化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研究及完善,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康复教师培养模式。

摘要:根据中医院校的特点及康复医学现状,中医院校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需要提高青年教师自身素质及建设相关体制。

关键词:康复治疗专业,青年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措施,现状

参考文献

[1]潘翠环,于瑞,李胜活,等.康复治台疗专业化培养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98.

[2]肖灵君,薛晶晶,燕铁斌.康复治台疗专业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初探[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11):74.

[3]蒋小云,李易娟,杜敏联,等.提高儿科青年医师教学学术水平的措施和成效[[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0):142-143.

[4]郭永明,闫丽娟,张健,等.康复医学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2):101-102.

[5]郭民,李玉成.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2(9):170-173.

[6]唐亚厉.谈适应教师专业化趋势的高校师资培训[J].继续教育研究,2009,(3):43-45.

[7]潘翠环,于瑞,李胜活,等.康复治疗专业教师专业化培养及教学基地建设与发展探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11):99.

[8]张凤仁,李洪霞,崔泓.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99-600.

[9]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06.

康复教师 篇2

她们没有的太多了,为了给智障小朋友一些温暖和快乐,我们党支部的全体成员决定和武汉禧乐康复中心的儿童共同度过晚来的“六一”节日,策划部的熊紫莹本来定的时间是在六月一日但是由于党支部的同志有考试,为了大家一起看望孩子们,我们就决定六月二日去看,之前自己没有接触过智障的孩子,自己还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和这些孩子沟通交流。在昨天晚上我特意看了一些和这样的孩子交流的视屏,查了他们的喜好。许多的视屏上都说这些孩子喜欢五彩的画,自己还喜欢画画。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心里觉得很难受,他们是那么的不幸啊连正常的生活都不能得到,之前老觉得自己不够幸运,还老是懊怨:一些朋友不和我联系、父母不理解、烦心事太多等等,了解了那些智障孩子之后,才知道自己拥有健康就是最幸福的人。出身、名利、家庭、工作远远比不上健康。拥有健康就拥有了最大的财富。总以为自己得到的关爱太少。其实需要关爱的人太多,他们更比我们需要关爱。

6月2日大家7点钟我们在北二门集合一起踏上了去那里的车,在车上大家一起讨论和小朋友交流的方法,要给小朋友买什么礼物啊等等,大家心里很激动,也很担心。我就很担心怕按自己的方式他们不习惯,怕给他们画画他们不喜欢,总之心情很复杂。到了地方我们买了一些东西在老师的招待下就进去了,我们出现在孩子的面前时,孩子的表现将永远在我的脑海中,他们在跳,然后就一直叫,但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一些智障不严重的孩子就说:“哥哥、姐姐。”那一刻我的心就软了,心里好酸好酸。她们比我想象中的要好的多,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会讲话,有些孩子有自闭症讲话会少点,她们中的一些孩子很喜欢乱跑,所以她们活动的范围就在一个不大的楼层里,看到他们看到我们还是那么的高兴,一进去就有一个女孩一直拉着自己的手,叫姐姐、姐姐给我画画,我就把昨晚临时学会的画交给她,没想到他一学就会了,还会写自己的名字,当我问老师这个孩子有什么问题以及她的家庭情况时,老师说她母亲去世,父亲在很远的地方打工,小孩有点多动和自闭。听到这我心里很难受,这样的孩子如果好好的治疗的话,一定会康复的,顿时觉得自己很无能啊,只能帮他们度过短短的一天,她们将来该怎么办?

还有一个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残疾儿童,大脑没有什么问题,我看他和王聪交流的很愉快,就过去听下他们在聊什么,听了让我很震撼,他们在聊当今世界上的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并且自己很有见解,真心希望那个孩子早日康复,永远保持这份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和这里的小朋友玩时,总会见到一个小朋友自己说,我姑爹回来接我的,他常常这样说,一会拉住我说,我就安慰他说姑爹一会才来,我们玩好吧。他就很沮丧。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

盆底肌康复:全面康复是王道 篇3

Pedraza 认为盆底肌康复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模式,应涉及到诸多康复治疗内容,如调整和训练盆底肌肉和功能上相关肌肉的力量和耐力、生物反馈、电刺激以及认知行为治疗。他描述了一种用于管理盆底肌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标准的盆底肌康复训练方案。该治疗方案整合了盆底肌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评估,并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诊断评估

通常先对有盆底肌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主要是询问症状及严重程度、既往史、产科病史、用药情况、社会和精神压力情况。症状的系统回顾用于鉴别造成当前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如胃肠道、内分泌、泌尿系统或盆底肌障碍。同时给予患者一系列的调查问卷,评估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之后进行全面的体检评估盆底肌功能解剖情况。

直肠测压

使用 CTS2000 通路仪进行直肠测压评估盆底肌及辅助肌肉群的生理和功能状态。测将压力感受器插入肛门内可以量化盆底肌肉的张力和收缩力。基于盆底肌的压力结果可以鉴别盆底肌功能的改变情况,并将其分为两类:高张力组和低张力组。

肌电图检查

使用肌电图对 4 个时相进行记录和分析:(1)最初的基线相:患者静息时记录 60 秒钟以确定患者的基线。(2)快速收缩相:当患者进行 5 次快速地盆底肌收缩时记录肌电活动。(3)张力性收缩和耐力相:盆底肌和腹肌收缩 10 秒钟,放松 10 秒钟,连续 5 个循环,记录肌电活动。(4)后静息相:患者收缩盆底肌后再次静息时记录 60 秒钟,评估最终基线。

康复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盆底肌肉评价结果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每隔一周进行 8-10 组训练,并根据患者治疗表现给予适当家庭训练方案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总体治疗方案包括以下方案的一种或多种:(1)孤立辅助肌群训练;(2)增强盆底肌收缩意识训练;(3)盆底肌力量性训练;(4)盆底肌耐力性训练;(5)下调盆底肌肉张力训练;(6)盆底肌电刺激。

另外,当患者存在有因提肛肌和盆底肌痉挛造成的二便失禁、慢性疼痛等问题时,可以给予辅助的物理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盆底肌、内脏手法按摩以及扳机点放松,错位骨矫正。认知行为疗法包括为个人或情侣设置的各种心理辅导课,但这个更多的依赖于患者与治疗师关系。

盆底肌康复方案提供了一个标准的诊断和管理盆底肌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方案,该方案比传统的生物反馈治疗方案有潜在优势,因为该方案包括其他的干预措施,持续的盆底肌评估,并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调整管理方案。

康复教师 篇4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 职业情感的产生基于职业本身满足了从业者的某种需要。教师的职业情感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情感, 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

儿童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 是促进病、伤、残疾儿童恢复健康的学科。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职业、对将来的教育对象即有特殊需要学生充满积极的情感, 才能做好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工作。面对教授对象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师, 研究表明, 现在有着很多的专门针对普通教师职业情感的提升策略, 但是却疏忽了特殊教育教师这一不可缺失的部分, 这也使得社会弱化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对待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所以就凸显出了特殊教育教师对待职业情感的消极态度等。作为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儿童康复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在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科学系2011级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共发放网络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85份, 有效回收率达92.5%。其中性别上:男生12人, 女生173人。生源地:城市103人, 农村82人;专业:听障33人, 脑瘫33人, 孤独症119人;家教经验:59人有, 126人没有。此次问卷共有设21个选择题, 1题开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职业情感培养途径的调查, 第二部分调查职业情感培养效果。

2 调查结果

2.1 职业情感培养途径的现状调查

2.1.1 本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

通过对儿童康复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查, 42.7%认为合理, 54.3%认为不合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认为学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有课程不够专业化 (38.9%) 、课程内容不够综合化 (60.5%) 、课程内容不够终身化 (35.1%) 、课程实践类课程的缺乏 (78.9%) 等问题。

2.1.2 关于教育技能实践类

(1) 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对毕业班师范生进行教师实践类的调查, 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在儿童康复专业的教育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在系科举办的教学设计大赛, 说课比赛等。 (2) 教育实习的调查。大多数毕业班师范生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专业对口的教育实习单位实习, 调查表示:64.3%的学生实习与专业对口, 35.7%是不对口的。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与实习指导教师沟通在实习当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感受在沟通中遇到问题的比率:42.7%经常存在问题, 42.7%只偶尔存在, 10.8%和3.8%的学生是很少或者没有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安排, 对于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满意的学生占总数7.6%, 较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25.4%和63.8%, 所以学生认为学校在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方面都表现一般。

2.2 职业情感培养效果的调查

2.2.1 职业认同感

大多数学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 特别是康复教师职业的意义理解, 调查显示92.4%的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45.6%的人对特教教师职业的真正热爱, 50.3%认为教师职业稳定, 只有3.8%表示无奈之举。由此显示, 大多数学生是真正的出于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教师职业的稳定, 驱使他们为以后选择职业时垫下认识基础。学生认为有其他工作的薪资高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薪资水平时, 42.7%选择可能会选择其他职业, 仅有17.8的学生选择不会。说明学生们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没有产生较高的认同感。

2.2.2 敬业、爱业感

学生在通过长达近两年的儿童康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将近3个月的实习过程, 还是十分喜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 并且能够很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能够达到一种敬业的态度。通过对始终如一的从事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调查:49.7%和46.5%的人会或者可能会始终坚持下来。

通过儿童康复专业的学习更加热爱康复教师职业的学生占82.2%, 大多数学生都十分喜欢康复教师这个职业, 他们不愿意就那么随便的丢弃掉三年的知识体系, 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回答了否, 其中包括了8位男生, 占男生总数的绝大多数。他们主观上不愿意成为特殊教育教师, 特别是康复教师。即使经过了3年的专业学习, 还无法形成对康复教师的热爱。

2.2.3 对学生的热爱

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后, 在进入到将近3个月的实习期, 经调查69.7%的学生更加喜欢与残障学生接触, 15.1%对此不确定。在“是否愿意主动帮助残障儿童的调查”中91.9%的学生回答的是, 4.3%不确定。学生超过一半的人数更加喜欢与残障学生接触, 能够与他们和谐相处;在施测的对象当中, 有近乎全部的学生, 能够在这些残障儿童或学生遇到困难时, 积极主动的去帮助他们。

3 分析和讨论

3.1 职业情感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对于儿童康复专业职业的认同不够全面, 缺少积极的职业情感。迫使学生在面临康复教师职业选择时, 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还是只是为了就业而择业, 这就使得我们的特色专业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也使得社会浪费了一部分优秀的康复教师资源。

3.1.1 从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育实习安排进行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校在专业类师范课程设置不合理, 尤其表现在教育实践类课程缺乏;然而专业课教师在对于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介绍;学校虽开设了职业道德的课程, 但也是泛泛而谈。在培养方案方面, 学生普遍认为系科举办的赛事以及公开教学活动过少, 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教师技能训练的需求, 达不到对于技能训练的要求和强度。

在教育实习安排方面, 学生绝大多数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专业对口单位实习, 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够经常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以及谈及实习的感受等, 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匮乏。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 尤其在职业情感培养方面, 没有十分满意的肯定, 少数学生认为, 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开始时间太晚和教育见习活动流于形式等。

3.1.2 从学生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访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靠, 在平时的专业课上, 课堂效率低。专业课, 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几乎没有不能形成互动, 造成一个填鸭式的教学。其次各系科虽然也曾举办各类有关专业技能、教学教法技能比赛, 但是也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进去, 这就导致还有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融合, 处于一个停留阶段。最后部分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后, 不经常去参加一些见习、实践。

4 建议

4.1 学校增加儿童康复专业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课程

学校对于开设课程应当考虑到学生日后的就业、择业观, 所以也应开设相应的教师职业情感的相关课程, 增加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开发, 拥有一套系统的专门针对于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课程;在教育教学当中, 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达到沟通有无, 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观众。

学校可以采用“请过来, 走出去”模式, 请工作在第一线的优秀工作者到学校做报告。给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 职业体验等。或者不定期组织学生分批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见习和那里的老师座谈, 使学生真正认识特殊教育事业, 升华对特殊教育的热爱。

4.2 着重打造系科专业教学技能类活动

系科应当着重打造富有特色、新意、建设性、奖励性的各类有关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赛事, 将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技能赛事打造成系科的特色活动, 吸纳更多更有才华的大学生群体参入到我们的技能训练活动当中;经常观摩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公开教学活动, 增加他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信心和感染力。

4.3 校内、校外实习有效结合

在实习期间遇到的相关问题与指导老师之间交流沟通, 并且得到解决;校内和校外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经常开会总结, 根据每一位实习生的具体情况, 帮助他们寻找问题, 提升他们在实习期间的教育教法技能。指导教师以身为范,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4 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活动平台

力争从大一下学期开始, 规定要求每名同学每学期必须去对口单位实践, 见习或者实操。由一年级开始直到三年级, 以学分制计算。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让学生们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去。联系相关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让学生开拓视野, 巩固专业思想, 培养学生乐业的职业情感。

4.5 提前安排教育实习, 增加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

不要让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稳定扎实长久的教育实习。职业情感形成的关键是要有个人自己的“体验”, 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 学生需要准备的事情比较多, 要写论文、找工作等等一些问题, 所以教育实习应当提前。

摘要:通过对185名儿童康复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了解儿童康复专业教师职业情感培养途径和效果的现状。通过分析讨论, 对儿童康复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途径, 如相关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育实习安排等提出建议。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走上特殊教育教师岗位, 做好本职工作。

关键词:儿童康复,职业情感,培养,调查

参考文献

[1]尚勇.试论职业情感的科学界定[J].理论与观察, 2007 (1) :23.

[2]李志英, 王戈.谈教师的职业情感[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6) :11-13.

康复科康复设备功能与介绍 篇5

(第一个)康复科即将成立了,在这里真的非常感谢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到东北最大的康复中心——辽宁省医大二院滑翔分院学习的机会,又购进了先进的康复设备,为康复科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随着康复医学日益为社会所重视。作为新兴科室的康复科也迅速发展起来,据我所知,周边的各大医院,像中心医院、石化医院都在尝试酝酿创建康复科。而我们医院却走在他们前面,成为屈指可数拥有康复科的医院。这都归功于我们医院领导正确而长远的规划。现在由我代表康复科为大家做康复设备的介绍。

在介绍康复设备之前先让大家了解一下脑血管康复治疗的作用与疗效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其致残率高达70-80%,生存的病人一般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如偏瘫、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精神症状、心理障碍及吞咽困难等后遗症,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

目前,经过手术药物治疗,患者病死率可以明显降低,但致残率却居高不下。现在医学认为在增加药物治疗同时,还应积极进行偏瘫功能的训练,即康复治疗。脑血管病后肢体功能恢复最佳时间在发病后1个月以内,2-3个月仍有明显恢复,多数患者在3-6个月达平台期,故一般把发病6个月以上者称为后遗症期。根据病人疾病发生障碍的部位和程度,首先进行综合康复评定,设计适合患者的个性康复治疗方案,协调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如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指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力训练等。作业疗法,作业疗法是运用有 目的的、经过选择的作业活动为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自理、工作、休闲等日常生活能力。

脑血管病康复治疗大致可分为卧床期、离床期和步行期3个阶段,后两个阶段又称功能康复期。康复治疗目的是防止并发症和“废用综合征”的发生。病人卧床1-2个月后,可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强直、骨质疏松、直立性低血压和精神障碍等,故卧床期要进行肢体被动运动,变换体位,保持良肢位,预防感染,给予适当心理治疗并预防抑郁症或神经衰弱。发病2周后病情逐渐稳定,即进入离床期,应进行坐位、平衡、起立、言语、认知功能、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步行期可应用减重步行训练器、平衡杠等进行步行训练,很多患者对康复知识了解不多,认为是可有可无或只有待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其实,偏瘫的康复宜尽早开始,早期康复治疗具有预防压疮,避免或减少今后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可以为以后的全面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般来说脑梗塞发病后2~3天,脑出血可稍推迟至7~10天左右,在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同时,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对患者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资料报道,脑血管病人经康复后,第一年末约60%可以达到日常生活自理,20%只有在复杂活动时需要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只有5%需要全部帮助。在工作年龄的病人,约30%在病后第一年末可以恢复工作,康复的作用与疗效己得到科学证明并被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经过康复治疗的脑血管病人,可以降低致残率,防止并发症,预防关节挛缩、变形,促进患者功能康复,提高了生活质量。我到华翔进修的时候,就和我的老师治疗了一位二十三岁的脑出血患者,他是东北大学在读的研究生,放假时和 同学聚会喝了三瓶啤酒,第二天就因脑出血,住院做了开颅手术,半月后到康复科治疗,来时左眼已失明,左上肢、左下肢肌力二级,经过半年的系统康复治疗,除左眼失明外,生活已经能够自理。可见康复治疗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介绍我课的康复设备。

(下一张)首先介绍的是减重步行训练器它是脑血管病疾病康复的主要设备,不但是我们康复科最重要的设备,也是抚顺市目前唯一台减重步行训练器。它由龙门吊、气泵、跑步机、悬吊背心,心率监测器组成。

脑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而 减重步行训练装置通过人工操作用气压选择性地将人体向上悬吊,减轻了步行时下肢的负重和相关肌群的收缩负荷,传送带的强迫性运动使髋关节被动过伸,对支撑末期髋关节屈肌有拉紧作用,而这一牵拉会提高髋部屈肌的收缩,使肢体向前摆动,并促进患侧抗重力肌的活动,提高患侧负重能力。支撑末期对腓肠肌的牵拉可增加踝关节跖屈,增加地面的推进力。

同时减重训练可解决患肢无力问题,使肌力2级的患者能提前进行步行训练。大量的重复训练可看作一种强制性使用,传送带不断向后运动,强迫患者迈步,强化下肢的运动任务,如果这种强制达到一定时程、频率和强度,可防止发生肌肉废用及萎缩。

通过吊带保护确保了患者在平衡及步行训练时的安全性,减轻了患者因为心情紧张而使肢体痉挛加重,有效地避免早期训练所导致的误用综合征。

传统运动疗法强调的是对下肢各关节分离运动的诱发,它是对步行中迈步、平衡、重心转移等的分解、单独训练,偏瘫侧肢体不能足够负重而更多依赖健侧肢体负重,表现为患侧单肢支撑期明显缩短,而健侧肢体支撑期显著延长,影响了步行中动能和位能转换,使步态变得间断而不平滑,增加了 能量消耗和摔倒的危险。(大家想一想平时看到的脑卒中患者步行患肢好像画圈,就是这个道理)

减重步行训练比传统康复治疗更有助于促进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减重步行训练将负重、迈步、平衡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正常步态模式的建立,缓解了因早期负重行走出现异常的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在姿势控制的同时,训练平衡、协调和步态有助于肌张力降低,早期反复的完整步态练习可使躯干肌得到锻炼,减重步行训练为患者提供安全治疗环境,消除恐惧感,扩大患者的活动范围,并获得下肢功能的最大恢复,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

(换下张)现在大家看到这张蓝色的大床叫电动起立床

电动起立床主要针对下肢肌力0-1级的患者,通过将患者固定于床上,在电动控制下任意改变其体位,角度可在0-90度之间任意选择。

电动起立床主要治疗瘫痪病人(截瘫、偏瘫、四肢瘫)由于体能减弱,瘫痪肢体主动运动不足及肌张力异常而长期卧床,从而引起全身肌肉萎缩、关节僵硬和体位性低血压等多种并发症。起立床训练可以帮助病人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维持脊柱、骨盆及下肢的应力负荷,是促进病人功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换下张)它的治疗作用归纳为三点是

第一提高下肢肌力,适当的方案可促使患者尽早站立,提高有效率。

第二对重症颅脑外伤、中风患者中神智不清甚至为植物人状态的,通过电动直立床训练还有促醒作用,恢复神智。

第三点改善多系统功能。

针对第三点具体改善的功能有:

①、预防骨质疏松,防止病理性骨折发生

②、预防压疮

③、增加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

④、改善血液循环功能

⑤、改善肾功能、促进排尿通畅

⑥、改善消化功能

⑦、改善长期卧床者站立后的眩晕感

(下一张)这个我想大家都认识,它叫平衡杠,它的主要用途是:

(1)站立训练。帮助已完成坐位平衡训练的患者,从座位上站立起来,训练立位平衡和直立感觉,提高站立功能。

(2)步行训练。用于所有步行功能障碍者,如偏瘫、截瘫和其他下肢麻痹患者,类风湿、下肢骨折、外伤等下肢疼痛者,以及步态失调患者者

(3)肌力训练。利用平行杠做身体上举运动,可以训练拄拐杖步行所需要的背阔肌、上肢伸肌肌力。也可用于步行所需臀中肌、腰方肌肌力的训练。

(4)关节活动度训练。下肢骨折、偏瘫等患者,手握住平行杠,前后左右摆动患侧下肢,做保持或增大髋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下一张)它叫站立架,它的治疗用途和平衡杠很相似,用于站立训练。都是适用于偏瘫等站立功能障碍者。不同的是可以用固定装置对人体加以固定,使其稳定保持在站立位。对多数患者,应长期坚持使用站立架,一般需每天使用一定的次数和时间。可以预防、改善并发症,如骨质疏松、压疮、心肺功能降低、泌尿系感染以及心理障碍等。

(下一张)这个像柜子一样的是OT(作业疗法)综合训练台

它的组件有立式套圈、木棍插板、几何图形插板、弧形分指板、上肢协调功能器(手指)、上螺丝、上螺母、动物图形插板、模拟工具、卧式套圈共十 件。

它的用途是改善手指功能,提高手眼协调功能提高患者感知及大脑对图形的识别能力,并能训练上肢稳定性、协调性提高上肢活动能力。(下一张)它叫做辅助步行训练器

它的主要用途是患者进行步行训练的辅助用具,能增加上肢支撑的面积,提高辅助步行的效果,适用于神经、骨关节系统疾病患者室内外进行步行训练。

(下一张)它叫磁控阻尼康复车

它主要适用于偏瘫、下肢功能障碍等需要作康复锻炼的患者,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关节老化、压疮,防止肢体功能进一步丧失。并有效增强肢体的协调能力及肌肉力量,促进坐立、站立、以及行走能力的提高。

关于脑血管疾病的康复设备就到这里,下面介绍的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设备。

(换下张)这四个先进的设备,它们是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器,它们的作用是通过关节的被动运动可以防止关节强直,关节挛缩,关节黏连。促进关节组织迅速恢复的功能。

它们主要适用于:1关节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2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的术后康复训练。主要特点是:

1、手动遥控,操作简便,带有存储个人治疗数据的记忆芯片以及同步监控器。

2、设有超负荷自动反转的安全功能(力矩控制),机器运行时遇到异常阻力能自动反转,动作时的力矩大小可任意设定,确保病人使用安全。(下一张)这个叫多功能电脑治疗仪,它的主要作用:它能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炎症,加速组织的生长修复,镇痛,降低肌张力,解除肌痉挛。广泛应用于康复理疗科、骨伤科。

(下一张)这两个设备分别是DYY-5微电脑多维腰椎治疗机、DY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仪

(下一张)腰椎治疗仪和颈椎牵引治疗仪临床治疗腰脱和颈椎病,已经多年了,效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我们这次引进的这两台设备DYY-5微电脑多维腰椎治疗机、DYJ-3微电脑多功能颈椎治疗仪,用计算机控制牵引力,具有力值补偿功能,数值更加准确。在做腰椎、颈椎牵引的同时,又增加了通过磁、热效应,脉冲刺激和中药透入进行辅助治疗,从而达到疏通经络、调节中枢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炎、止痛的最佳的疗效。而且还配备患者急停开关,由患者自己控制,感到不适时按此开关,设备复位。

与神经康复相比较,骨科康复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果明显的优势。我们康复科也可以开展这方面的治疗。

康复教师 篇6

一、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1. 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初期, 我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康复医学。近年来,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以及几次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 我国需要康复的人群达到1. 3亿, 康复医学事业进入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由于康复医学重视功能障碍的治疗, 因此康复治疗师在整个康复团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甚至决定了康复结果的成败和疗效的优劣。现代康复治疗学是以现代医学为基础, 以物理疗法、作业疗法、矫形器假肢学及其他人工辅助装置等作为干预手段; 而中医康复治疗学则立足于整体观、自然观、阴阳观等中医理论, 采取运动导引、针灸、推拿、沐浴、食疗等简便廉验的手段, 几千年来为国人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 传统中医药学在康复医疗中独特的优势和良好的临床疗效, 亦逐渐被现代康复医学界所接受。我国康复治疗师社会需求量非常大, 目前约有35 ~ 50万人才缺口, 作为应时应势之举, 多所中医药高校相继增设了康复治疗学专业 ( 本科) , 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和传统中医技术, 并能把中医康复理念融合到现代康复中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 中医院校康复学科起步晚, 基础薄弱, 在人才培养和师资力量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2. 中医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师资力量情况

中医院校康复治疗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 1) 国内个别中医院校于90年代末期开始探索性培养中西医结合型康复医学人才, 但是主要以培养康复医师为目标, 康复治疗师的培养则以高职院校专科教育为主。近5年, 一些中医院校才有康复医学及理疗学硕士授位点, 但是并无康复治疗专业硕士授位点, 高校教师要求硕士以上学历。因此, 康复治疗学教师大多数并非该专业毕业, 往往是中医学专业转行而来, 对于现代康复治疗学相关内容的掌握是通过在国内的康复机构进修一段时间而获得的, 这使得教师本身对于现代技术的掌握不够全面系统。

( 2) 一些中医院校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的教师接受的是医师教育而非技师, 故在教学时容易生搬硬套, 脱离实际。

( 3) 康复技师以专科学历居多, 一些有经验并且从业较久的康复技师又都是从护士转行而来, 在医学理论方面颇显不足, 不适于本科生教育。

( 4) 很多中医院校现代康复技术方面的课程仍需聘请西医院校的教师讲授, 这种局面造成了中、西医不能很好的融合, 甚至有某些理论观点互相背离, 导致学生在实践时难以学以致用, 教学实效性差, 在临床上没能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对中医院校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改革的建议

1. 重视继续教育, 树立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 健全规章制度, 构建良好教育氛围

与传统中医学科不同, 现代康复技术的知识交替更新速度极其之快, 作为该专业教师, 应积极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改变以往高等教育管用一生的观念, 逐步增强学习的使命感和紧迫感。重视继续教育, 重视更新知识储备库, 使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和生活状态, 提高对于继续教育的意识和兴趣, 从观念上认识到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同时,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 确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完善考核制度, 加强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危机感, 但应避免制度僵化, 设置应人性化, 从思想观念角度优化继续教育管理机制, 构建良好教育氛围。

2. 加强专业教师的跨学科领域教育, 有针对性地选择继续教育课程

继续教育一般分为公需科目、专业科目和个人选修科目三类,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 专业科目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在专业课程的选择方面, 中医类转行从事康复治疗学的教师, 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课程的学习, 除了要掌握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法外, 应加深对于现代康复技法的研修, 尤其要加强康复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 可选择在设有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国内外各大知名院校进修, 学习课程包括医用物理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人体机能学、生物工程学等, 掌握这些基础学科有利于更充分的理解和应用现代康复医疗技术。

3. 适时转变观念, 学以致用, 确保继续教育实效性

在学习过程中, 要学会不断转换理论观念, 如中医理论是从整体出发, 而康复医学则更注重的是局部, 要学会中西融会贯通; 不但要学习课堂知识, 更要注重把所学应用于教学, 以康复医学而言, 一般教科书是从神经或肌肉器质性改变→功能→障碍→症状表现的顺序进行描述, 而在实际应用中, 则是先遇到问题再做出诊断, 推知病因, 随后找出解决方法, 正好与上述过程相反, 如何做到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 促使学生将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工作, 提高临症能力, 是专业课程继续教育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明确学习每一门课程的目标, 在学习中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真正使继续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 拓展多元化继续教育渠道, 紧跟康复治疗学科前沿发展步伐

康复医学领域的知识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 为了紧跟前沿发展脚步, 必须拓宽继续教育渠道。作为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师, 应积极参加国内外康复机构举办的各类现代康复治疗技术的培训班和康复学术会议, 掌握本学科最新动态; 也可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 使继续教育更具实效性; 进一步加强实践教育, 康复治疗学作为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 要求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这就意味着教师不能脱离临床, 照本宣科, 即便是专业教师, 也应该定期从事临床工作,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能力。

三、结语

综上, 中医院校康复学科尚属起步阶段, 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格外受到重视, 应大力开展师资教育培训, 从业务水平和专业培训等各方面加大继续教育力度, 提高师资整体水平, 充分发挥师资力量对于教育的决定性作用, 才能为培养康复治疗人才奠定夯实的基础。

摘要: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推进康复治疗学专业教师继续教育机制改革, 是培养合格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学人才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康复治疗学,高校教师,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中国康复医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 (01) :1-4.

康复教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8月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自愿接受康复治疗的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40例,并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但试验结束时观察组剔除1例、对照组剔除2例,最终纳入研究者观察组19例、对照组18例。其中观察组男11例、女8例,年龄3~11个月,平均7.62±4.25个月;肌张力高10例,肌张力低6例,肌张力大致正常3例。对照组男9例、女10例,年龄3~12个月,平均7.59±4.52个月;肌张力高11例,肌张力低6例,肌张力大致正常1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围生期高危因素

产前、产时或新生儿期危险因素是中枢性协调障碍早期发现和诊断的第一步,一般认为窒息、早产低体重和重度黄疸是最重要的高危因素[2];临床发现,双胎、孕母高龄及剖宫产也需列为高危因素。

1.2.2 早期症状

中枢性协调障碍的早期症状无特异性,但运动发育是从胎儿时就开始的一个持续过程,经观察分析后认为某些症状特点在出生前、新生儿期产生的脑发育障碍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孙世远、王彩英等[3,4]提出了4个早期表现,包括生后哺乳及护理困难、过分安静或易被激惹、3个月内反复惊厥或婴儿痉挛症表现、智能反应落后。临床总结来说,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早期主要有五大症状,即易惊、打挺、自发运动减少、喂养困难、异常哭闹。

1.2.3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姿势异常,其中Vojta的7种姿势反射是主要依据[5],具体为:①拉起反射;②俯卧位悬垂反射;③倒位悬垂反应;④侧位悬垂反应;⑤Collis水平反射;⑥倒位悬垂反应;⑦Collis垂直反射。而中枢性协调障碍诊断标准为:①极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有1~3种反射异常;②轻度中枢性协调障碍,有4~5种反射异常;③中度中枢性协障碍,有6~7种反射异常;④重度中枢性协调障碍,7种反射均异常,并有肌张力异常。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CCD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12个月,性别不限;③家长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2 排除标准

①年龄<3个月或>12个月;②不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③癫痫、遗传代谢性疾病、心脏病、重度营养不良等疾病;④住院未满3个月;⑤中途退出本试验。

1.4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儿均行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关节松动、手功能、推拿、点穴、作业训练、经颅磁、脑循环、电子生物反馈、肌兴奋、神经肌电促通、中药塌渍、中药熏蒸、言语训练、水疗、针灸、穴位注射等,根据患儿年龄及病情需要而定。另外,于治疗满1个月时,对照组由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对患儿进行康复评定,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入康复治疗师对患儿进行康复评定,观察其对患儿康复效果的影响。

1.5 观察指标GM

FM-88主要用于测量脑瘫患儿及脑瘫高危儿的粗大功能运动状况随时间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也可用于运动发育落后患儿,可提供原始分、百分比及总百分比,是目前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使用最广泛的量表之一[6]。1989年确定的GMFM初版量表包括88个项目和5个能区,其中第一区为卧位与翻身能区、第二区为坐位能区、第三区为爬与跪能区、第四区为站立位能区、第五区为行走与跑跳能区[7]。由一名康复医师和治疗师对患儿进行评估,评估环境设定为安静、独立、采光较好的房间,采用GMFM-88量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进行测评,以评价患儿的康复效果。

1.6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自身前后对照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GMFM-88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的GMFM-88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3讨论

脑瘫的诊疗提倡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明确诊断脑瘫年龄必须在1岁以后,因1岁以后患儿的异常姿势和运动模式已有不同程度的固定,待1岁确诊后再进行治疗的效果将较1岁内的早期治疗差[8]。目前我科也应用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倡“评定-康复-再评定-再康复”及“全人康复”的诊疗方式及理念,其中“全人康复”即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及康复治疗师均参与患儿的全程康复。

康复评定(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订康复诊疗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评价治疗效果的客观标准[9]。我科对每一位新入院患儿均应用Vojta姿势反射、粗大运动评估及Peabody发育量表等进行各方面评估,科主任根据病情及评定结果制订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案,每位康复医师根据评定结果制定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根据住院的日期进行中期和末期评定,完善治疗方案[10]。我科在对患儿的评定中,除了康复医师,还有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参与康复评定。康复治疗师是康复方案的具体执行者,与患儿及家属接触的时间长,能够多方面交流[11],因此在康复治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康复治疗师参与康复评定,可对患儿病史、高危因素、目前情况、治疗方案了解较详实,实施治疗时针对性、个体性较强,从本研究结果可见观察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较显著,且末次评估时观察组肌张力、异常姿势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综上所述,康复治疗师参与康复评定可显著提高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疗效。康复是综合性的康复,是全程、全人的康复。在康复治疗中,医师、护士、治疗师及家长均应参与康复的每一重要环节才能使康复效果最大化,从而让患儿快速康复,早日生活自理、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摘要:目的:观察康复治疗师参与康复评定对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7例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均按患儿情况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并于治疗1个月后由康复医师、康复护士对对照组进行康复评定,观察组则加入康复治疗师进行康复评定,观察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GMFM-88评分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治疗师参与康复评定可显著提高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的康复疗效。

康复教师 篇8

关键词:康复按摩:产褥期,健康宣教,产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产妇关注自己产后的健康问题, 并且对产后形体健美的需求日益增高。产后康复按摩将传统中医学, 现代医学, 生物信息理论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结合起来,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和多种按摩手法, 预防和治疗产后并发症, 促进产后恢复[1]。2008年3月—2008年9月我院产科将产后康复按摩术引入产后康复护理中,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08年9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初产妇246例, 均为足月单胎;排除低体重儿及妊娠并发症等。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126例, 对照组120例, 两组产妇年龄、产式、职业、文化程度、产后体质指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产妇在产褥期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康复按摩;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按常规产褥期护理给予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和母乳喂养指导。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恢复情况。

1.2.1 康复按摩

在产褥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积极宣教康复按摩, 由一经验丰富的专业护理按摩师对产妇身心评估, 与之交流, 了解其对产后康复知识的需求, 介绍产后康复按摩的目的、方法。征得产妇同意后, 按摩师根据评估结果, 列出重点按摩部位, 制订个体化按摩计划。于顺产12 h, 剖宫产24 h后, 在温暖舒适的家庭式按摩室中, 轻松悦耳的音乐下开始康复按摩。康复按摩遵循特殊规定的技术、技巧、使用专业按摩油, 用推、拿、按、揉、擦、抹、拍、点穴等手法作用于产妇体表和穴位。每次40 min~50 min, 每日1次, 15次为1疗程, 共2个疗程。在按摩中, 加强与产妇的目光接触与语言交流, 与产妇建立和谐、信任的关系, 使之愉快接受康复治疗。按摩结束后, 指导产妇及时佩戴腹带。第2天进行回访及评价按摩效果, 并记录。

1.2.2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1.2.2.1 产后疼痛情况

疼痛程度采用数字评分法 (NRS) , 0分表示无痛;1分~3分表示轻度疼痛;4分~6分表示中度疼痛;7分~9分表示重度疼痛;10分表示剧痛。

1.2.2.2 排尿情况

采用膀胱叩击法, 于产后6 h、24 h评定顺产排尿情况 (自然排尿后耻上叩诊阳性诊断为尿潴留) [2]。

1.2.2.3 乳汁分泌

①泌乳始动时间:用正确手法挤压乳房, 首次挤出乳汁的时间;②泌乳量:以满足新生儿需要, 哺乳前乳房胀满感, 哺乳时有下奶感, 不需添加代乳品为乳汁充足, 否则为不充足。

1.2.2.4 子宫复旧情况

嘱产妇排空膀胱, 用手按摩宫底5 s, 测量耻骨联合上缘到宫底距离。

1.2.2.5 形体恢复情况

产后6周末对产妇进行体重指数计算, 即体重 (kg) /身高 (cm) 2, 测腰围、臂围、腹部皮褶指数[3]。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5)

例 (%)

例 (%)

cm

3 讨论

3.1 产后康复按摩对局部疼痛的影响

孕妇在妊娠晚期, 子宫增大, 身体重心改变, 腰背和腿部肌肉伸张, 加上分娩时体力透支、引起腰酸背痛, 产后宫缩痛, 切口痛也增加其不适。产后按摩可疏经活络, 消除组织水肿, 松弛过度紧张的肌肉韧带, 诱发大脑和身体产生内啡呔, 即天然止痛剂, 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4]。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产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2 产后康复按摩对排尿的影响

分娩过程中, 膀胱受压导致黏膜水肿、充血, 肌张力降低。产后伤口疼痛, 不习惯卧床排尿, 可导致尿潴留。产后按摩运用手法及热效应可改善下腹部血液循环, 消除尿道周围组织肿胀淤血, 增加膀胱壁张力和腹壁紧张度, 预防和治疗尿潴留。本研究显示, 两组产妇产后6h尿潴留人数无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产后24 h尿潴留及留置尿管人数少于对照组 (P<0.05) 。

3.3 产后康复按摩对乳汁分泌的影响

大多数初产妇对孕期乳头护理及母乳喂养知识了解不全, 加上乳头皮肤较薄, 乳腺管不通畅, 易发生缺乳及乳胀。产后早期乳房按摩, 根据泌乳原理疏通乳腺管, 改善乳房血液循环, 将兴奋上传至垂体引起催乳素释放, 加强泌乳反射, 增加乳汁分泌, 并能使乳房变软, 乳头和乳头颈弯曲度自如, 易于新生儿吸吮, 促进母乳喂养的成功[5]。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早泌乳产妇及泌乳量充足产妇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 (P<0.05) 。

3.4 产后康复按摩对子宫复旧的影响

产后极易发生因子宫复旧不良引起的产后出血。产后按摩作用于骶尾部使盆腔肌肉收缩, 筋膜张力增加, 带动子宫韧带运动, 消除盆腔淤血;作用于乳房可引起神经垂体释放内源性催产素, 诱发宫缩;作用于下腹部, 间接刺激子宫肌肉兴奋性加强, 促进宫缩, 又由于按摩的压力, 排出宫内出血, 有利于子宫复旧。本研究显示, 产后24 h后观察组宫底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按摩对子宫复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5 产后康复按摩对形体恢复的影响

传统产后休养即“大吃静养”模式, 使产妇在产褥期结束后, 体重上升, 腰围增粗, 体形改变。产后按摩促进腹壁、盆底肌肉张力和腹部、臀部、大小腿皮肤弹性的恢复, 减少脂肪的堆积, 增加乳房韧带的弹性, 防止乳房下垂。同时母乳喂养可帮助产妇释放体内过多的热能, 有利于瘦身。本研究显示产后6周末, 观察组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腹部皮褶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康复按摩有利于产后形体恢复。

产褥期是女性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时期, 身体恢复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健康。按摩治疗作为产后康复新模式, 变被动恢复为主动恢复, 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各种产后并发症, 加快产妇的整体恢复。

参考文献

[1]张万红.产后康复按摩技术在产科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2007, 10 (17) :111.

[2]孙婷婷.腹部叩诊尿意法评估产后尿潴留可靠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249-250.

[3]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203-206.

[4]吴西英, 邱翠竹.产后康复按摩对产妇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J].现代护理, 2007, 13 (22) :2064-2066.

重症脑出血康复期康复护理体会 篇9

1资料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患者, 男39例, 女27例, 年龄59~83岁;脑出血行保守治疗19例, 手术治疗23例;发病3周后为康复期。效果评估标准: (1) 应用Barthel氏ADL指数进行康复前后效果评价, 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 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 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 100分为ADL自理。康复前后进行对比。 (2) 采用焦虑、抑郁评定量表 (HADS) [1]进行康复前后效果评价。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

因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 生活不能自理, 情绪低落, 自认为成为“累赘”, 对治疗和护理持怀疑态度;对于经济不富裕的患者, 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 产生抑郁情绪。针对上述情况应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了解病人对疾病的情绪反映、生活自理程度和经济条件等情况, 制定系统有效的护理措施。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了解其心理活动, 做好心理疏导, 引导患者将“内心的苦闷”疏泄出来, 减轻心理压力, 增强战胜抑郁的信心。向患者讲诉康复训练的重要性, 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指导家属协助, 鼓励家属、亲友多与患者进行交谈, 使其充分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让其主动参与康复治疗, 改善抑郁状态。

1.2.2 加强康复训练:

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 (ADL) 的训练。对于不能在床上主动活动的患者, 应做肢体关节的被动活动, 每天2次;应先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要作肩外展、外旋和踝关节背屈及指关节的伸展活动;肩关节外展或屈曲不得超过90°, 若出现痛楚的表情即停止活动。也可以让健侧带动患侧活动, 每次每个关节至少活动5~7次。坐位训练 : 坐位训练在脑血管病后5d即可进行, 先取30°~40°位, 每2~3d增加10°, 每天持续5~10min, 达到能维持90°、持续30min后可训练坐位耐力。为防止肩关节半脱位, 可将患肢前臂以三角巾吊于颈部。床上动作训练有: (1) 翻身:患者平卧屈肘, 用健手把握住患肘, 将健腿插入患腿下方, 在躯干旋转的同时, 用健腿拖动患腿, 即可转向健侧。 (2) 移动、平卧:先将健足插向患足下方, 由健足钩住患足向健足移动后, 用健足和肩支住臀部将下半身移向健侧后, 再将头顺移至健侧。 (3) 搭桥主动训练:两下肢屈膝, 如能立住, 可由护理人员或家属一肢屈膝、一手扶持, 使患者两膝屈起并拢, 两脚心朝床面而立, 另一手扶住臀部以后, 嘱患者抬起臀部, 如此形成桥形, 可反复进行。 (4) 步行训练:病人站立位能保持平衡后, 即可开始训练。当指导患腿向前迈步时, 患者躯干伸直, 用健手扶杆, 重心移至健腿, 膝关节轻度屈曲。护士站在患者患侧的后方, 双方扶持其盆骨向前下方运动, 并防止患腿向前迈步时外旋;当健腿向前迈步时重心前移, 护士一手放置于患者患腿膝部, 防止向前迈步时发生膝反张, 另一手放置于患者患侧骨盆部, 以防其后偏。健腿开始只迈至与患腿平齐位, 随着患腿负重能力的提高, 健腿可适当超过患腿。 (5) 穿脱裤子训练:在床上穿裤子, 取坐位, 先将患腿伸入裤腿中, 再穿健腿。然后再躺下, 用健腿支撑抬起臀部, 以便裤子提至腰部。 (6) 从床到轮椅的转移:轮椅改在患者健侧, 与床成45°左右, 患者利用健手、健腿站起, 健手扶外侧扶手, 以健腿为轴转动躯干使臀部正对椅子, 重心前移并弯腰, 缓慢而平稳地坐下。如不能站者, 护理人员给予扶持。 (7) 入厕动作:患者驱动轮椅至坐厕旁, 使轮椅与坐厕呈30°~40°角, 闸住车闸, 向两侧旋开足托板, 向前弯腰, 用健手抓住对侧扶手或远侧的坐厕盖圈上, 以健腿支撑起身体, 并以此为轴转动身体, 坐到坐厕上。返回轮椅时以相反的顺序进行[1]。

1.2.3 记忆力康复训练:

(1) 根据记忆力障碍的程度, 护士扮演不同角色。对记忆力极差者, 扮演母亲角色;记忆力尚可者, 可扮演朋友角色;对特别固执者, 护士可扮演子女角色。 (2) 训练言语能力和记忆力:可让家属与患者对话, 提问简单问题, 同时用各种刺激法强化应答能力, 如听音乐、认人、认数、简易加减法。对失写者, 要求抄写小学课本, 每日1篇, 逐日增加, 有能力者背诵短篇文章, 反复强化记忆, 增强脑细胞活力。 (3) 注意病人性格类型, 病人说错话或表达不畅时, 绝不能笑话病人使其难堪。并把病人缺乏的知识引为交谈和讲课内容, 增强病人的自制力和自信心。

2结果

第12周随访: 应用Barthel氏ADL指数进行效果评价, 康复前后功能缺陷明显改善 (见表1) 。本组患者采用焦虑、抑郁评定量表 (HADS) [2]进行效果评价。康复前无抑郁表现18例, 有抑郁表现48例。抑郁表现48例中, 康复后临床症状消失、无抑郁表现 (0~7分) 29例, 临床症状有改善、可疑有抑郁表现 (8~10分) 17例, 临床症状稍有改善、有抑郁表现 (11~21分) 2例。康复前后抑郁症状明显改善。

3讨论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一种疾病, 其具有病死率、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由于病灶的影响及病后致残的痛苦, 清醒者会出现恐惧、焦虑、烦躁、担心、绝望等复杂心理, 多表现有心理障碍, 以抑郁较为常见。因此, 医务人员给予热情、耐心、安慰、信心、鼓励特别重要, 教育病人重新建立病后的学习、生活、娱乐、情趣和工作内容,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及相应的护理对策, 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和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使其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偏瘫患者在精神愉快时, 可使大脑神经系统保持平衡, 增强人体抗病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遇到困难能正确对待。对于肢体偏瘫患者, 必须使其把住自我意识的度, 跳出烦恼之圈, 摆脱自卑的困扰和固执的性格, 保持精神愉快。在抑郁忧愁时, 会出现食欲下降, 胸闷气短, 甚至呼吸不畅;在焦急暴躁时, 会出现心悸、血压升高, 甚至再次脑出血加重偏瘫。康复期进行较大量的主动和被动运动及ADL训练, 可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 并将看物记忆与书写记忆相结合, 这对脑出血病人尤为重要。在脑功能训练的同时, 配合肢体训练, 根据病情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这样针对性强, 疗效稳定, 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残亡率, 提高其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德利.现代康复护理 (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326-327, 119-120.

康复教师 篇10

一、注重助听设备使用, 是做好听音学语的关键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培养聋儿学会说话, 让聋儿开口说话是我们康复教育工作者的目标。而对于患儿, 学说话又是以听说话作为基础。尤其是那些听力障碍比较严重的聋儿, 唯有借助助听设备, 他们才能感知外界微弱的声音。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的佩戴是他们感知外界、捕捉声音所迈出的第一步。

在平时的工作中, 我们总会发现, 我们教师不厌其烦, 反反复复地教, 但聋儿却并未产生相应的反应。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很多教师都会归因于是聋儿心情不好, 状态不佳或态度不端正, 而忽视聋儿助听设备本身的问题。我曾接触过一个患儿, 他的听力受损程度并不十分严重, 但仅仅两年时间里未关注其佩戴的助推器, 没有正常进行调试, 导致他的语言学习效果每况愈下。后来根据测听结果调试了助听参数后, 再对该聋儿进行康复训练, 他对声音的感知能力明显发生了变化, 并对辨别声音, 康复训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能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言语交流了, 一段时间下来, 康复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现在, 他已进入本地的一所重点小学学习, 成绩优异。

可见, 在聋儿康复训练中, 我们绝不能忽视助听设备的使用, 家长及康复训练人员要时刻注意聋儿的助听效果, 观察其是否工作在最佳状态, 发现问题后应及时调整, 科学调试, 并经常为聋儿进行听力测试, 评估使用效果, 从而合理选择, 这样, 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才会取得显著效果。

二、构建良好的语言环境, 帮助聋儿完善认知系统

语言学习的过程是复杂的过程, 尽管目前对此仍有一些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 但无论哪一种观点, 都认为环境对幼儿的语言学习至关重要。同样, 聋儿所处的语言环境, 将对他们语言康复训练具有重要影响, 语言环境可谓聋儿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外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通过提供一些丰富的语言刺激, 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 提高聋儿的语言能力, 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在平时的教学中, 对教室中获取的知识, 尤其是语言知识, 如果我们缺乏生活中的巩固和运用, 很容易就会忘却, 这就要求我们康复训练的教师, 要多为聋儿创设生动多彩的有声语言环境, 引导他们多参与交往, 多运用语言, 给他们创设机会, 培养他们相互交流, 感受相互运用语言带来的快乐。如开展一些活动, 让聋儿进行角色模仿, 在游戏、表演中将聋儿置于特定的情境中, 让他们在活动中产生表达的欲望, 进而有一吐为快的强烈愿望。此外, 我们也可将聋儿带入到真实多姿的现实生活中, 依托真实、生动的情境吸引聋儿开展语言学习。

以购物为例。聋儿在教室里参加过类似的游戏, 他们有了这样亲身经历的感受, 自己参与过“表演”, 涉及到一些词语和基本的交流。在生活中, 我们可以请家长多将聋儿带到商店超市去试着购物, 学会正确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技巧, 达到自己的目的, 并感受相互交流带来的乐趣。此外, 在训练中, 对聋儿的语言训练内容要丰富多彩, 涉及多个方面, 多个领域, 尽量帮助聋儿构筑起较为完善的语言符号系统。

三、帮助家长调整心态, 为聋儿营造良好的交往环境

对聋儿开展语言康复训练的基础是进行心理教育, 而对聋儿进行心理培养首先要对家长进行相关的培训。很多家长对家庭中出现聋儿觉得丢人一等, 视聋儿为家庭的隐私和包袱, 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意地加以回避, 导致聋儿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 自闭心理, 不愿意与人交往, 脱离社会, 从而形成了孤僻、烦躁的性格。

聋儿是家庭的成员, 更是社会的一分子, 聋儿最终必然要面对社会, 我们家长要清醒的认识这一点。况且聋儿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样, 他们本身好玩好动, 有展示自我, 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愿望。我们家长要树立正常的心态, 淡化孩子身体上的缺陷, 在思想意识中将聋儿视为常人, 并积极鼓励他们, 创造机会让他们融入同龄孩子, 引导他们与正常孩子交谈交往, 那么不仅可以避免造成聋儿心理上产生自卑、孤僻, 更容易让他们融入群体, 还会提升他们语言康复的机率。因此, 作为聋儿康复教师, 我们应不断引导家长,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调整自己的情绪, 为聋儿创造最佳的交往环境。

四、引导聋儿参与游戏活动, 促进交际能力发展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 游戏活动更是孩子的最爱, 游戏活动中既可让孩子们敞开心扉, 更可拉近彼此心灵, 培养孩子们的社会群体意识。在游戏活动中, 孩子们尽情展示, 尽情追逐, 他们使用的语言最真实自然, 真正实现动作、语言、表情最真实的流露。因此, 我们教师在康复训练中, 要多引导聋儿, 让他们与正常儿童一起游戏, 引导他们做好朋友, 从而在这样良好的语言环境中, 促进聋儿的语言学习。

【康复教师】推荐阅读:

肢体康复07-15

睡眠康复07-17

康复环境07-18

中医康复10-15

中风康复10-16

加速康复05-10

康复评定05-12

康复手法05-14

职业康复05-15

康复策略05-17

上一篇:施工方案答辩法下一篇:学校家庭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