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家庭合力

2024-10-25

学校家庭合力(精选8篇)

学校家庭合力 篇1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

1.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

学校教育有固定的场所、专业的老师、规范的教学计划、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严格的考核要求, 它是属于一种教学教育。而家庭教育, 则是基于血缘关系亲情的维系, 利用家庭得天独厚的优势, 主要是依靠日常生活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 是父母渗透于子女心田而实施的一种爱的教育和生活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基本上属于一种养成教育。

由此, 可以看到, 家庭教育的成败与否, 更多的是与家庭的自然、人文条件, 以及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教养理念、责任、态度和方法等内容有关。因此, 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及其水平, 从某种角度上讲, 就是要提高家长的育子素养和能力, 以此才能保证子女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身心健康的有生机活力的人。

2.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助手和必要补充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助手, 是整个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孩子入学之前, 一般家长都能自觉地承担子女的教育任务。但是, 当孩子入学以后, 有的家长就认为, 只要有学校教育孩子就可以了, 于是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放弃了自己的责任, 这是极其不正确的做法。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育工作者, 学校应当担负教育的责任, 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 学校教育如果得不到家庭教育的良性支持与配合的话, 就会徒劳无功。

二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1. 家长要主动到学校去拜访教师

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 家长要学会主动去拜访教师。这是因为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家庭都经常家访, 很难细心了解每一个的孩子特长与爱好, 而家长却只有一个孩子, 完全有时间去拜访老师。建议家长最好一两个月到学校去一次, 了解一下孩子的情况。

2. 家长要有意识地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

家长能否与学校配合好, 关键是有没有主动配合的意识, 有了这个意识, 在家说话、办事就会注意与学校同步;没有这个意识就有可能背离学校的教育宗旨, 甚至起相反的作用。

3. 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

由于种种原因,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校是教育机关, 有上级制约, 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一般来说都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体现了正确的教育原则, 因此家长应该向学校的教育观念靠拢, 主动改变教育观念, 否则就可能在不正确的教育观念支配下做出错事。

4. 家长要经常向教师请教, 了解并掌握好的教育方法

教师是专门搞教育教研的, 有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 家长应该有耐心并虚心地向教师学习好的教育方法, 并借用学校的力量教育孩子, 从而形成一个合力。

教育孩子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互相配合, 尤其是家长与学校的配合。如果家长能主动配合学校, 对孩子成才一定大有裨益。

三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1.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意义

平时孩子学习出现异常现象时, 家长自然求助学校。可见, 家长有此需求, 教师的指导作用责无旁贷。同时, 基础教育是系统教育, 家庭教育需要家长提高自身素养和育子技能, 所以学校指导家庭教育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主要途径

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有集体指导、个别指导;集中指导、分类指导;当面指导、书面指导;在学校指导、深入家庭指导等, 现介绍几种常用的方式:

(1) 开办家长学校。开办家长学校, 对家长宣讲有关家庭教育的理论和经验, 是指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家长学校是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知识最简便的方式, 可以集中授课, 有计划地逐步提高。现在有些学校已经制度化, 对一年级家长每学期进行四次家长学校的系统学习, 对于新生的适应、行为习惯培养、家庭和学校有机结合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

(2) 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很多学校都有家长委员会, 而现在诸多家长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努力, 已经掌握了家庭教育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也乐于将自己的所学、经验授予大家, 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的作用, 学校可以用建立家庭教育委员会来替代原先的家长委员会, 因为事实证明, 这样的合力作用更大。

(3) 召开家长会。家长会是一种传统的方法, 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形式, 是学校与家长协调, 共同教育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

(4) 家庭访问。家访是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它的特点是个别指导、针对性更强、指导更具体、更细致。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要多在教师面前肯定孩子;当教师反映孩子有不佳表现时, 家长要耐心问明原因, 不打不骂孩子。让孩子对教师的家访不惧怕、不反感, 同时又能反省自己, 这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5) 书面指导。书面联系在新生、毕业生和特殊生中运用的比较多。好处是便利、经常化。

(6) 实行开放日。学校采取“开放日”的方式也可以起到指导家庭教育的作用。每学期定期向家长开放一天, 这一天家长可以到学校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 通过到教室听课, 观察孩子的课堂表现, 与教师同学交谈等方式。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 对于针对性指导有着积极的作用。

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 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响, 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 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主要的作用, 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 家庭教育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学校也要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 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联系与配合, 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责任编辑:陈晨]

学校家庭合力 篇2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西外小学始建于1952年中,现位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叙永城西。地处县城商贸繁华、交通汇集之要冲,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学校。有教学班28个,其中小学部22个班和幼儿学前部6个教学班,小学1310人,幼儿学前班部395人,全校学生近1700人,是城区首间集幼儿、学前、小学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学校。

近几年来,学校在各级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办学条件不断完善,配有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图书室、自然实验室、体育室以及每班的电子白板等。学校教师年富力强,现有教职工61人,大专以上学历57人占94%,中级职称教师人占54%。在省、市、县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教师20多人次人,有省骨干教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县骨干教师8人,县课改中心组成员3人,校级骨干教师12人,县兼职教研员2人,师资群体专业化、骨干化,整体素质高,形成了良好的师资配备。校园环境优美,别看学校场地狭小,可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坚持“质量求生存,科研求发展,形象求效益”的办学方向,坚持“主动发展、厚实内涵、特色彰显、质量一流”的办学目标。“文明和谐、崇德尚学,追求成功!的校风;博学善教、乐业爱生、协作奉献的教风”已成为西外小学师生的宝贵财富。

学校通过不断的努力先后荣获“是四川省家长示范学校”、“全国留守儿童、流动人口示范家长学校”,县首批“最佳文明单位”、“县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县语言规范合格学校”,“泸州市常规管理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我校从本校实际出发,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影响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探索教育新领域,构建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大平台。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我们在学习中认识提高 学校教育是品德修养的重要园地。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学校教育扮演着越重要的角色,我校坚守学校教育这块主阵地,围绕新时期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热爱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途径的教育,使学生成长为会学习、能工作、知美丑、爱生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家庭教育是品行养成的首要阵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三大支柱,而家庭教育是最具情感的教育,又是最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一个人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启蒙教育,同时也是人的终身教育。家长和学校有着共同的教育目的和教育热情,和学生有着最为亲密的关系,他们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纽带,其自身经历以及社会关系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十分重视对家长的沟通与教育。

社区教育是品质陶冶的基础环境。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家庭是基础,是人的社会化的摇篮;学校教育是主体,是人的社会化的基础;社会教育是依托,是人的社会化的扩大。社区教育对促进和沟通地区的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联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大德育的格局与网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认为:社区教育是学生品质陶冶的基础环境。

成立“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家委会主任、社区支书任副组长,德育处主任、各年级组长、班主任及家委会代表组成小组成员。

成立“家长学校”,实行家校联合管理。聘请李自清同志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家长学校对学校各项工作实施监督,代表学生家长和学校进行沟通,向学校反馈学生在外情况,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监督,定期举行“家长学校”活动,聘请家教专家对监护人进行家教讨论,帮助他们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

搭建共建平台。学校与县卫生执法大队、县交警队、县派出所、县关工委、镇关工委、黄埔电力、西外社区等形成助力,搭建教育共建平台,充分利用社会团体的力量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环境,挖掘育人潜力。引进校外资源,充实教育内容和力量。学校、家庭、社区的结合有利于教育互补。学校校长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落实工作,学校分管领导重点对学校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管理;家委会主任重点对“家长学校”工作进行系统的指导;社区支书重点对校外阵地建设和家庭和睦方面进行督导。只有学校、家庭、社区结合教育才能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在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中才会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在过程中经历丰富

通过德育活动平台,充分发挥教育渠道,学校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出发,依据思想教育活动的要求,考虑活动的条件和可能性,设计了一系列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的德育活动,包括校内、家庭和社会活动,让学生在一定的活动情境中承担不同角色,自觉履行角色义务,使学生在情境中实践,在角色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进步。

(一)发挥学校主体教育,加强学生品行培养

1、利用传统节日活动教会学生知感恩

利用向雷锋同志学习、植树节、清明节、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少先队建队日等节日活动,开展各项针对性活动。精心组织各种纪念活动,引导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和社区公益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如:与社区紧密联系,建立社区中队,开拓校外阵地,并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服务社区。

2、利用节假日活动教会学生懂感恩

利用双休日、五

一、国庆等长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规定学生的活动内容,明确活动要求,如:国庆长假中组织学生在国庆期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祖国的变化、家乡的变化、身边人的变化、围绕中国了不起、了不起的中国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同时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加入艾滋病防治内容。相关征文和办一期手抄报(国庆收假进行检查评比),一、二年级进行故事收集,收假后利用班队会进行交流。

放寒暑假时,对学生假期在家表现,学校建立信息反馈卡,有学生自评、家长评、社区评,开学交回学校。由此指导家长引导学生安排社会活动,做小小好公民。

3、结合时事开展活动会感恩

结合时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使学生在接受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当前的形式,明确学习目标,如,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六十周年唱红歌献礼活动、喜庆十八大活动、献爱心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经典诵读活动等开展了系列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使每个学生都从中学到知识,了解形式,明白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4、结合综合实践课程开展活动

结合课堂教学改革,抓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机遇,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实现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二)借助家庭辅助教育,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1、落实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工作中,我们建立《学校与社区联系制度》、《学校与社区民警联系制度》、《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等各项制度,学校定期与社区取得联系,掌握学生在社区的情况;随时与社区民警取得联系,聘请专人到学校或家长学校开展法制专题讲座;教师定期家访或与家长联系,填写家校联系卡,家长学校领导小组每月对教师的家校联系卡进行检查落实,使家校联系工作落在实处。

2、精心组织召开家长培训活动,各年级、各班级针对本班情况制定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计划,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情况,也让家长全面了解子女在校的德、智、体等方面的表现。这样使每一个教师和家长明白,老师不是家长的家长,家长不是老师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是合作伙伴,有着共同的培育目标。

3、学校还要特别注重关爱“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针对留守学生的现状,真心关爱“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并有对留守学生家长、农民工子女家长,开展如何管理学生生活、安排学习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针对性的培训教育。

(三)依靠社会各界齐努力,拓展校外教育途径

1、学校经常邀请公安、司法、交警等政法部门和武装部门来校为学生作法制教育报告,并与当地派出所建起了警民共建“安全文明学校”的联谊关系,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交通安全征文和法制教育宣传等,有效地增强了学生遵规守法、安全防范的自律意识,通过武装部门的国防教育宣传,增强了学生保家卫国,爱我军队、爱我中华的自强信念。

2、学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到社区进行环境卫生宣传和打扫偏街小巷卫生;到街头进行法制宣传,分发传单;到福利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传统美德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良好品德。到机关单位走访调研,了解各行各业,亲身体验各种角色,丰富人生经历,从而了解自身的学习任务、了解家长的苦心、了解社会现状,让学生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民族勤劳美德的熏陶,使之成为学生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

三、在探索中思考升华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在课题《贫困山区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研究中,对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本课题已获叙永县人民政府一等奖,四川省三等奖。

在家教课方面。还要形成制度,定期请学校领导、派出所、关工委领导到校做向家长传达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令,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或报告;组织家长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聘请老干部和优秀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帮助孩子的父母学会做家长;

在与家长联系方面。还要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等,要有针对性的内容,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要求,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向家长讲解“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关系”、“怎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等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家庭教育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校同家长经常联系,为家长提供良好的教育方法,为学校提供好的育人经验。

在加强网络管理和方面。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家校联系方式,构建家校网络对话交流平台,以更便捷及时的交流方式服务与于家长和我们的孩子。把学校教师的QQ号(班级家长QQ群)、电子信箱告诉家长,把学校的课程改革趋势、动态、通知,孩子在校各种学习情况、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要求、对学生的评价等,可以在互动平台中和家长及时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家长的困惑、建议等也可及时与学校、教师取得联系。双方互相交流,及时改进、调整教育行为和调整教学方法。使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效益化。

探索家长开放周工作方面。学校举办 “家长开放周”教学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让家长走进新课程,让家长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学习在家辅导孩子学习的科学方法,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德育主题活动方面。社会文明需要大家参与,文明氛围要靠大家共同营造。通过“小手拉大手”,受教一个个家庭,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宁有序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存在问题与困惑

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校、教师、家长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制约了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束缚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有时还会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扭曲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

2、家庭结构中有不少单亲、留守型家庭,家庭结构不完善,给青少年教育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3、校园安全、学生安全的警钟应长鸣,但学生参与校外、社会活动也不能少。要注意安全,又要开展校外教育,学生的安全难以保障。安全责任如何认定?

4、我校家长农村家庭、外来务工家庭较多、因而文化较低、家庭教育素质较低,家校配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学校家庭合力 篇3

我校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育人德育模式,探索学校、家庭、社区合力教育的德育新路,促使三者教育的有机联系和综合功能发挥的运作机制,以解决学校、家庭、社区在教育理念、角色职责、操作方法上的认识误区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偏差,使其中诸多教育元素能在服从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之下实现有效整合,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提高了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使学校的德育工作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拓宽思路,优化学校教育策略

德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时代的发展,改革的深化,给学校教育工作赋予新的使命;观念的更新,价值的碰撞,使学校教育工作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落脚点,我校充分认识和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拓宽思路,着眼未来,建构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完善的先导理念——以“育人教书、教书育人”统领全局,以“习惯养成,态度认真”为切入点,以“快乐学习,学习快乐”为教育教学起点,实现课程育人、情感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

学校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必须在开放中求发展,在家庭、社区的结合中求高质量。因此,我校还特别注重借助社会力量扩展学校教育的时限,充分开发家庭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教育的氛围,使学校教育更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

这些举措拓宽了学校的德育渠道,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互相联动的多态的教育模式。

二、双向互动,搭建家校教育桥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因其自身的特点和功能而对孩子的发展起着独特作用,从而也使家庭教育在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而学校是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只有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架起家校之间教育的桥梁,畅通家校双向交流的通道,才能共同完成好教育人的任务。

通过系统地向家长传授家教技巧和艺术,不但使家长的教育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而且还改善了學校、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赢得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优化了家庭教育环境,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促使家校得以在更深层次上的结合。不少家长重视自身学习,改变了“唯成绩论英雄”的教子观念,主动配合教师工作。学校组织的活动,很多家长都乐意放弃手中的工作和孩子一起参与,更好地与学校教育同步合作。

三、依托社区,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环境和教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物质环境为教育提供保证,精神环境则影响教育的程度。教育不是去改变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然程序,是要从孩子出生之日起,为他们不断地创造适应每个阶段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环境刺激,与孩子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相互作用,促进孩子的发展。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如果光靠学校是完成不了教育目标的。社区是一种多元化的小社会系统,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只有发挥社区、家庭、学校的合力作用,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让孩子健康地成长。

针对社区的资源特点,我校在社区开展了以青少年为主的智能开发与卫生保健、不良心理早期干预、健康教育等项目活动,形成了一个由街道、居委会、社区、教育、卫生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家教工作网络站,使学校、家庭、社区互相联动。

丰富、健康的活动,增进了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友谊和交流,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掀起一朵朵浪花,使社区单位与学校进一步建立了联系,营造了一个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交流共享,形成合力教育网络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应该是多方面、多渠道、立体交错的,而且是互为促进、互为发展的:一方面学校作为社区教育的辐射中心,为满足家长的多方面需要,要提供多种途径、多种活动的信息与资源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开发家庭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利用社区优势,密切合作,使各方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利用,交流共享,形成一个全方位开放性的教育系统,促进教育的多样化与社会化。

首先,我校利用校园网页创办网上家教沙龙,通过专家、教师与家长的网上交流,开展家庭教育讨论活动,积极邀请广大家长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网上经验的交流与分享,转变了家长家教观念,使家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来,更好地与学校教育同步合作。

其次,我校以创建广东省“书香校园”为契机,特意开辟了一个“图书超市”,供家长、社区居民翻阅、借读,同时欢迎他们积极捐赠家教资料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营造了人人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共同推进“读书富脑”工程。

再次,学校定期更新社区宣传栏,在社区内设立建议箱,请家长参与、监督、评价学校及社区教育机构的日常教育管理等各项工作,强化社区育人氛围。

学校家庭合力 篇4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视频中这几名青少年价值观的扣子显然没有扣好。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关键时期, 形成怎样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国家未来的价值观。而在网络时代, 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更是如履薄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3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 占比25.5%。生活在网络环境, 已然成为青少年的生活常态。

然而, 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 一边为孩子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披荆斩棘, 一边又把部分孩子拖向堕落的深渊, 使青少年价值观备受挑战。网络色情、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精神污染, 使青少年一代道德滑坡、心理畸形, 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拜金族”、“啃老族”、“伪娘族”、“炫父族”等现象层出不穷, 充斥网络, 不少年轻人就此沉沦于“月光”、“月欠”、“御宅”的生活状态, 丧失梦想和斗志, 空有大好年华却逐渐被社会淘汰。家庭、学校、社会要依环境变化而变化, 优势互补、合力出击, 共同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青少年网络德育环境。

学校为青少年德育构建积极的校园网络空间

在中国社会极速发展和互联网事业取得飞速进展的今天, 青少年的成长, 尤其是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 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学校作为唯一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机构, 在青少年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学校不仅要以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为己任, 更要依据当前青少年热衷网络的新形势, 通过构建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 引领培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风尚。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的责任不仅仅在授业, 更在传做人之道, 解人生之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三者皆可以在不同层面、从不同角度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然而, 当今的学校教育, 授业有余, 传道、解惑不足, 方式方法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一方面, 学校教育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时代并未过去, 以“知识灌输”为重, 以“考试成绩”为王。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势必影响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关注和培育。另一方面, 学校局限于单纯的校园环境, 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这就注定它无法依据学生当前对教育的实际要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学校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的脱节往往导致对青少年的外推力, 无法将学生牢牢吸引在校园内学习知识、增长才干, 继而形成健康、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学校需深刻研究当前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以此为契机, 创新教育方式, 倡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同时, 学校重视并挖掘自身在培育学生价值观上的独特优势,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实际教学中, 贯穿到校园文化建设上, 深入到学生头脑中。首先, 充分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德育目标之中, 在“授业”和“习业”中传播和学习核心价值观。其次, 挖掘校园网络在构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上的潜力。一方面做好网络文明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 增强对网上有害信息的甄别、抵制、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打造学校综合性门户网站、主题性教育网站, 推进校园、班级微博及校园微信公共账号建设, 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 传播正能量。最后,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贴近学生的具体要求, 凭借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将培育青少年的价值观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传道”中体悟核心价值观。

家庭为青少年德育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对青少年的作用不言而喻。家庭离孩子最近, 产生影响最大, 家庭氛围以及家长的教育方式, 都会毫无折扣地反映到孩子身上。换言之, 家长对待网络的态度,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孩子对待网络的态度。

然而, 细观当前的家庭教育, 却存在诸多问题。其一, 拿孩子仅当“孩子”, 忽视尊重一词。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摆权威架子, 或者打着“都是为了孩子”的旗帜, 代替孩子发表意见, 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其二, 只重言传, 不重身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苦口婆心灌输大道理, 而忽视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譬如诸多家长自身深陷网络泥潭, 却教育孩子不许碰电脑, 其效果可想而知。其三, 忙于兴建家庭, 注重经济, 忽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长期对子女撒手不管, 将他们留在隔代长辈身边, 只在金钱上满足子女, 在学习教育上则将责任推给长辈和学校。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涉事青少年, 正是由于他们的父母均忙于兴建家庭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关爱和教育, 使他们成了在路边“野蛮生长”的“野草莓”。

陶行知先生强调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的教育”体现在家庭主导价值观的选择上, 体现在家长教育素养的提高上, 体现在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上, 体现在家长教育子女能力的培养上。具体来说, 首先, 家庭要以正确的价值观打造家风。近日, 招远麦当劳杀人事件, 涉事人员包括一名父亲和其三名子女, 而其全家都是邪教“全能神”的教徒。因为整个家庭价值观的不正, 自然而然导致其孩子价值观的扭曲。其次, 家长要以身作则, 正面引导。据观察, 家长沉迷网络的, 孩子一定会迷恋网络。只有家长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 青少年才能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才能将网络为我所用, 而不是被其控制。再次, 加强监督, 科学利用网络。对于自制力较差的青少年, 在针对网游等不利于控制的网络环境时, 家长要担负起监督的职责。对于诸如网络媒体发起的弘扬正能量的活动, 家长要善于运用, 发挥网络构筑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最后, 拓展兴趣, 丰富家庭生活。家长积极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多组织丰富的家庭活动, 将孩子的兴趣和精力从虚拟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 自然也就增强了抵御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

社会为青少年德育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社会是培育青少年价值观最为广阔的土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三名青少年围殴一少年事件的发生与传播, 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事件中的青少年生活在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乡接合部, 生活的重压导致家庭对他们的忽视, 校园的不挽留导致他们游走在网吧, 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浸染。他们将打人视频上传社交网络, 由于互联网的监管不力, 使得这种充斥暴力的内容无限制地对外扩散, 严重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为使网络这把“双刃剑”更好地发挥正能量, 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2014年4月中旬至11月,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扫黄打非?净网2014”专项行动, 力图为青少年打造一个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网络媒体作为网络环境最直接的营造者, 对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 作为中国最大的青少年成长网站, 中国青年网在引领青少年成长、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进程中展现的优势越来越显著。中国青年网重视挖掘自身的潜能, 以高度的责任感真正担负起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职责;充分研究和把握青少年的特点, 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青少年的心中。根据青少年喜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特点, 中国青年网开展了“青年好声音”系列活动, 其中搭载微博, 开展了“我为核心价值观代言”话题讨论, 话题被讨论30多万次, 吸引了网络名人陈里、郭明义、蹦床冠军董栋等积极参与, 微博的曝光量达3500多万次, 营造了广大青少年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

为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充分运用网络新兴媒体开展青少年德育, 自2012年以来, 中国青年网开展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共青团中央等共同指导的“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截至目前, 已连续推出530位青春励志人物。他们中既有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隐形衣”发明人刘若鹏等青年科技精英, 也有“当代雷锋”庄仕华、“民工局长”陈家顺等温暖人心的仁义典范;既有大学生村官桂千金、冼润霞等广受人民认可的全国两会年轻代表委员, 又有“最美海警”张旭、“最美校长”张伟等自主挖掘的青春榜样, 在青少年中产生了积极反响, 引发了全社会强烈关注。2013年, 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成为中国新闻名专栏。

此外, 为深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领广大青少年焕发青春热情与能量、践行中国梦, 中国青年网联合人民日报社精神文明办共同开展了“雷锋焦裕禄——我们与你同在”学雷锋漫画作品展, 用漫画的形式让青少年真切地感受到“雷锋焦裕禄”式人物身上的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 吸引了众多少年儿童前来参观。他们纷纷表示, 将结合感悟写出自己心中的雷锋精神, 传递给更多的小朋友。

最后, 善于发现规律, 以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新路径探索。譬如, 青少年喜欢网游, 深受其中价值观、思维方式的影响, 许多专家学者为此头疼。近日, 中国青年网另辟蹊径, 采取“山不动, 我动”策略, 成立国内首个非营利网络游戏公会联盟, 聚合了51家注册公会会员。18家预备公会会员和2.4万多游戏公会会员, 在虚拟网络社区建立全国首个团组织,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网络虚拟社区, 真正做到“哪里有青年, 哪里就有团组织”, 产生了积极影响。

网络安全同样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 国家高度重视, 特别成立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 体现了国家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国家利益、推动信息化发展的决心, 给网络媒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青年网将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 担负起营造清朗网络环境的重任, 充分发挥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活动, 深入推进青春励志故事网络文化活动, 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 为引导广大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学校家庭合力 篇5

侯家沟小学

杨四弘

“美丽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当前学校发展的主旋律。我认为构建美丽校园、合力学校、提升质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建设团结和谐的领导集体,是构建美丽校园的关键 美丽校园的创建与发展,教师是依靠,领导是关键。学校领导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决策者、组织者和带头人,只有学校领导率先垂范,正确引导,全校师生员工才能团结一致,形成最大的工作合力。因此,加强学校领导集体建设,是构建美丽校园的关键。

领导集体要增强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做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做良好师风的示范者。领导集体要加强与教师沟通,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师生的共同愿景,外化为师生的实践行为。对教职工不能求全责备,不分亲疏远近,要坚持用人所长。领导集体要有容人容事、淡化权力的意识,对教职员工提出的合理化且有益于学校发展的意见建议要及时采纳,使教职工感到自己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还要充分依靠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力量,使学校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坚强阵

—1— 地。

二、培育智慧型的教师队伍,是构建美丽校园的根本 教职工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是构建美丽校园、合力学校的主力军,因此,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是保证创建美丽校园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

教师的学习应该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向书本学习,要多读理论书籍,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感悟教育的真谛,丰富 “大气、正气、书卷气”的职业素养。要在实践中出真知,实践中长才干。如果说学习是一个人成为智慧型教师前提的话,那实践就是教师生长教学智慧并内化为一种教学风格的催化剂。学校要多开展交流学习活动、教学研讨活动、教学展示课活动等活动,促进教师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反思自身教学,创新教学思路,孕育教学智慧。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学智慧,课堂教学的效益也提高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在工作中才能体验到工作的幸福和美好。

三、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是构建美丽校园的基础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是能注意做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宽容、平等地对待学生,就能建立一种互相信任、和谐共处的良好师生关系。

—2— 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也有所不同。学校教育曾一度忽视对学生个性和需要的尊重,导致在培养学生上的片面性和强制性,给学生才能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形成了障碍。基础教育要充分体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需要,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以实现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

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学和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完整的人看待,与学生平等交流,宽松而不放纵,严格而不专横,做学生的知心朋友,释放学生的情感,升腾学生的灵气,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做人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经历中体验学习的幸福。

构筑兴趣发展的平台。由于学生兴趣爱好和生活背景的不同,个人发展的取向也各不相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把孩子上大学作为家庭的全部寄托。教师在这种客观背景下,要从传统教育观念中解放出来,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那些不能“齐步走”的学生,不应该歧视他们,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提供可以让他们展现自己长处的平台。

建设民主的对话环境。学生处在民主、开放的社会中,他们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而对传统习惯具有较大

—3— 的排斥性。现代社会的学习已不同于过去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生活、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或开始形成独立的社会观点和个性意识。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以全新的视野去建设民主、开放、有序的对话环境。该由学生说的话让学生去说,能由学生做的事让学生去做,要由学生明的理让学生去论,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体验“自我”的价值,创建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是构建美丽校园的保障 学校一切工作都着眼于每个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发展,浓郁的校园文化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生命发展的空气和土壤,是美丽校园的源泉所在。通过建设健康的学校文化,陶冶师生情操,启迪师生心智,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重点把握好“传承与创新”、“民主与集中”、“显性与隐性”、“眼前与长远”、“规范与人文”等关系,真正做到以环境文化陶冶人,以制度文化规范人,以行为文化雕琢人,以精神文化引领人,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强大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常言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幸福永远都是人生健康的滋补品,真心希望在创建美丽校园的过程中,让每一位师生都享有快乐的每一天。

2014年1月 日

学校家庭合力 篇6

关键词:优化;建设;形成;合力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5-2

为贯彻落实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家长学校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家长在新世纪提高人口素质中的积极作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教育和生活环境,我园在开办十多年家长学校的基础上,针对新世纪少年儿童的特点,努力构建家长学校的新模式,健全家长学校的网络建设,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机构

我园是一所自收自支性质的幼儿园,家长工作尤为重要。只有获得家长的支持和信任,幼儿园的发展和生存才更有希望。我校成立了以园长、教师代表、家长代表、社区、教育专家等构建成家庭教育的网络结构,家长学校由园长主持日常工作,将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到幼儿园的工作计划中,在经费上予以保障。业务园长负责教学业务,负责建档、归档工作。学校积极构建“三结合”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1)定期进行“家长学校”授课。在开学的工作计划中定好讲授内容,授课人及时间,家长学校不断改变形式,开展各类活动,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2)幼儿园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的形式,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把家长会和家访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有记录、有检查,并要求家访率每学期达到80%。(3)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家长学校工作,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工作例会,向家长委员会通报幼儿园工作计划和实施情况,征求修改意见和建议,了解幼儿园各项工作、重大事件,积极协调家园关系,为幼儿园发展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每学期请家长委员会对幼儿园教育工作和教学质量进行分析反馈,并作出诊断性评估。学年末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民主评议幼儿园领导、班主任和教师,同时向家长委员会发放意见和建议征询调查表,民主评议有关幼儿园收费、师德师风等情况。

二、专家师资,保证授课质量

家长学校要办好,授课质量是关键,家长学校任课教师授课做到“五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听取意见、认真考核、年终认真评选好“优秀家长”并收集优秀的家教经验论文。(1)采用“请进专家”的方法,聘请南京市明德教育研究所的幼教专家许金彩老师为我园家庭教育顾问,专家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为家长开设“科学喂养幼儿”、“建立良性亲子关系”等不同讲座。同时还聘请妇保所的医生负责幼儿保健讲座的内容。(2)采用“走出幼儿园”的方式,和社区小学携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让小学也成为我园家长学校的课堂。(3)合理利用“市民大课堂”活动,拓宽家长视野。我园始终关注“市民大课堂”活动,遇到适合的活动内容,都第一时间和主办单位联系,积极向家长宣传活动,引导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家长们都能从中获得收益。

三、多种形式,促进家园合作

(一)立体化沟通,从封闭走向开放

长期以来,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主要的沟通渠道多是接送交谈,教师和家长利用接送幼儿的时间进行简短的交谈。这样的沟通显得亲切、自然,但是因为时间有限,只能和个别家长进行沟通,大多数家长无法及时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情况,缺乏整体性。因此,开拓多种渠道,使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沟通更加开放、便捷,成为家园共育的关键。

1.新生家访,消解家长顾虑。

每年秋季的新生入学是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新生家长因为对幼儿园缺乏了解,担心孩子在幼儿园是否能得到细心周到的照顾,而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影响刚入园的孩子,对孩子顺利度过“入园关”造成障碍。因此,在假期里,新生班的老师进行入门家访,向孩子送上小礼物;和家长亲切交谈,了解孩子生活方面的各种情况,记录孩子的特殊需要;向家长宣传幼儿园的情况和班级特色,让家长、孩子对幼儿园、教师有了初步认识,消解了家长的顾虑,同时,教师也对孩子的家庭情况有了基本了解,便于开展家长工作。

2.家长委员会参与管理。

家长只有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有认识、有了解,才能主动积极地给予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成立了园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定期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各项工作,通过家长会委员及时了解家长们对幼儿园工作的反馈意见,接受家长委员会对幼儿园各项工作的督促,使家长委员会成为幼儿园工作的宣传阵地,调动了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积极性。

3.网络交流,建立有效沟通。

网络已经成为一种便捷的沟通交流工具,在家园共育中,网络充分展示了有效性,也让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透明、公开。在新生入园的时候,教师们及时将孩子在幼儿园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上,家长们能第一时间看到孩子在园内的情况,减轻了家长的焦虑。班级各项活动的信息都会在网络上发布,大到“班级家长委员会的报名”,小到幼儿丢失衣服的“失物招领”,家长们都能及时了解。网络的主人并不仅仅是教师,家长们在家长委员的组织下,也会利用网络进行信息分享和交流,或者贴上自己宝贝的有趣故事,或是邀请其他家庭参与周末的亲子活动,或是将自己的困惑发到网上,听取其他家长的经验,每个班级的论坛里都是一片热闹的景象。而班级优秀网络家长和园级网络优秀班级的评选更加激发了教师和家长们的参与热情。

4.家长沙龙,为家长答疑解惑。

每个家长对教育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了解家长的需求才能有效地做好家园共育。而家长沙龙的形式显得随意而轻松,能促使家长们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我园组织不同主题的家长沙龙,满足家长的需求。如邀请从事教育行业的家长请他们对幼儿园的工作提出建议,如根据家长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解答,这些举措都得到了家长的好评。

(二)关注教育,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1.换位思考,注重沟通艺术。

孩子是家庭的焦点,家长都希望获得来自教师的肯定。在日常沟通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孩子及其家庭的了解,站在家长的角度,针对家长的个性需求进行沟通交流。如对关注幼儿生活的祖辈就多讲孩子生活方面的事情,对年轻的父母,在肯定孩子学习发展的同时委婉的提出一定的要求;只有这样从家长角度出发的沟通,才能触动家长,引发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

2.及时反馈,激发参与热情。

在家园共育中,家长长期参与的热情是一个难题。为此,教师们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激发调动家长的参与。如将及时完成的主题调查表陈列在班级主题墙里,拍照片发布到网络上;每个主题活动结束后,将《成长纪念册》发放到每个家庭,请家长观看教师完成的内容,了解每次主题教育活动的目的后,继续完成家庭内容。通过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现场观摩了幼儿园一日活动,了解教师的专业水平,发现孩子的成长,家长对幼儿园有了充分的认识后,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在健康节、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中都能看到家长志愿者的身影。

3.挖掘资源,唤起主人翁意识。

家长们的不同职业、经历、爱好特长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弥补幼儿园教育资源的不足。我园邀请医生、警察、教师等不同职业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人体奥秘、交通安全、自我保护、教孩子们拍球、跳绳、做科学实验……还利用家长资源走进大学、参观船闸、自来水厂、部队……充分发挥了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唤起了家长的主人翁意识,真正成为幼儿园的合作伙伴。

浅谈学校教育中的“家校合力” 篇7

一、案例:“惧怕”老师的乐乐

乐乐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 长得漂亮, 身边的人都喜欢她。

乐乐妈妈工作忙, 孩子几乎天天和奶奶在一起, 每天的接送任务也是奶奶承担。一天, 乐乐奶奶心事重重地对我说:“老师, 我家乐乐有些惧怕你。”听到“惧怕”一词, 我的心骤然缩紧, 让孩子惧怕不代表成功, 因为惧怕而听话的孩子也不是真正的乖巧。我不急于辩解, 耐心地听乐乐奶奶讲述着:乐乐上厕所不敢请假, 头发乱不敢让老师帮忙梳头等等。乐乐奶奶走后, 教室里只剩下忐忑不解的我。忐忑是因为, 让孩子产生惧怕感是一个老师的失败;不解是因为, 我素来对孩子态度和缓, 对乐乐也从未严厉批评过, 为什么她会“惧怕”我呢?思来想去, 我决定约乐乐妈妈面谈。

乐乐妈妈所讲跟奶奶所言一样。交流之后, 我一方面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另一方面请家长在家里教育孩子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此后, 我格外关注乐乐, 给她更多鼓励, 当然犯错之后我也会耐心地和她讲道理。本以为会见效, 可是她和以往一样, 仍未改变, 对于老师的提醒也是充耳不闻。我百思不得其解, 便又一次和乐乐妈妈沟通, 阐述了我的观点:首先, 乐乐一定不是惧怕我, 否则对我的要求一定会严格遵守, 可是她对于我的提醒根本没放在心上;其次, 我反复斟酌、反思我的教育方法, 从未对孩子有过伤害言行, 根本不会让她“惧怕”。综合以上两点, 我觉得乐乐不是惧怕我, 而是存在与成人交流的障碍, 同时, 我觉得家庭教育本身可能存在一些让人忽略的问题, 比如消极暗示。阐述完我的观点后, 乐乐妈妈十分赞成, 并说孩子的爸爸就在与人交往上存在问题, 在单位总是躲避领导, 同时, 在家里总跟孩子说:“别怕老师, 老师对你很好。”问题的根源找到后, 我和乐乐妈妈达成共识:在家庭教育方面, 用积极暗示取代消极暗示, 要用正面评价语言鼓励她。

一个阶段过后, 我发现乐乐的变化是惊人的:敢举手请假上厕所, 遇到困难能请我帮忙了。更让人高兴的是, 每当下课的时候, 她都会来到我的身边抱抱我, 然后笑眯眯地依偎在我的身上, 很幸福的样子。

我的教育方法并没有改变, 可是乐乐的变化却是惊人的, 看来, 孩子并不是惧怕我, 而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我庆幸, 及时的思考, 不躲避问题, 与家长及时沟通, 改变了家长对老师的认识, 改变了一个孩子的童年。

二、敢于承担、敢于表达

通过这件事情我感受到了, 教育的问题应该是学校和家庭共同联手解决的问题。倾向于哪一方面, 教育都是不完整的。教师与家长的科学、及时沟通更是促使教育成功的催化剂。教师尤其要勇敢面对问题, 积极解决不躲避, 敢于承担, 敢于表达。

这个案例中, 我觉得作为教师能够心平气和地面对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方法提出的质疑, 做到不急、不火、冷静、客观, 面对问题, 并能够思前想后地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不搪塞、不敷衍, 这不但是对自己工作的负责, 更是对学生童年的负责, 对家长的负责。这种态度不但能够给自己改正教育行为留出余地和时间, 更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和理解。对于学校教育, 家长是弱势群体, 他们爱孩子, 希望老师给予孩子关注和关爱, 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现状, 班额大, 教育理念、教育行为不尽相同, 家长在很多时候会有“难言之隐”。如果教师不能够换位思考, 将学生当成“人质”, 让家长有话不敢说, 势必会造成教师和家长沟通上的障碍, 长此以往沟通不畅, 教育就不会和谐。

三、心理暗示应该得到老师、家长的重视

心理暗示, 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 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 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 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 不一定有根据, 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 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这个案例中, 乐乐明显是受到了家长认为孩子“惧怕”老师的心理暗示, 原本不存在的“怕”的问题, 被家长灌输到孩子的头脑里。所以无论什么问题都归结到“惧怕”, 而将其真正的原因掩盖住。而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也运用了心理暗示的方法, 但是不同的是, 教师提供给家长的是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因为家长的认可和支持, 积极的心理暗示在孩子的成长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终孩子得以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改变——因为老师喜欢她, 所以, 她连平时不守纪律、爱说话的毛病都改正了。

摘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无疑对学校教育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但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密切配合、协调一致, 甚至反其道而行, 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 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反作用。有效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工作者高度的责任心, 同时, 还需要家庭教育者的理智、合作心态, “家校合力”。

学校家庭合力 篇8

那到底人的成长受哪个因素的支配呢?是环境外部因素主导?是内在性格因素主导?还是各半呢?

一、外部环境因素主导期

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 已经开始了与外界的交流活动, 初期是物质的互动过程, 随着大脑的发育, 开始逐渐产生某些意识活动, 在妈妈的子宫里翻跟头, 东抓西抓的, 这种意识的形成, 是触觉和听觉共同作用的结果。

出生后, 大脑进一步发育, 各种触觉、听觉、视觉、嗅觉开始逐步提升, 在和周边环境交流的过程中, 迅速发展。

大量的研究表明, 孩子的智力及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是在7岁之前, 尤其是3岁之前。故此, 很多人都认识到孩子教育要从胎教开始, 如播放胎教音乐、抚摸、母亲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等。

由此可以看出孩子的成长, 在孩提时代绝大部分是由外在环境所决定的。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身边抚育自己的人、小伙伴、学校等的影响, 造就了孩子早期的人格形成。这个时期, 孩子基本上没有选择的权利, 如出生在哪个国家, 出生在哪个类型的家庭, 不能挑选自己的父母, 更不能左右父母的理念等。在此期间与父母之间也会产生一些互动, 但更多地还是被父母所熏陶!

因此, 可以认为10岁之前的时期, 外部环境因素是个体人格成长的主导时期。

二、内因主导期

人格的成长在早期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外在因素的, 当人格初步形成, 开始在人的学习、生活中发挥作用时, 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就会日渐消退, 内部因素便在个体的成长中显得比较重要, 甚至起到主导作用。

因为, 这个时候, 个体基本上是适应了某个社会、某个组织的生存环境。在没有强势的外力因素作用时, 个体的早期人格因素———即内因在当下的人格发展方面基本上起主导作用。例如, 在比较宽松的校园环境中, 每个孩子的个性得到发挥, 表现出来的形态各异, 各种生活模式都完全体现出来。

这个时候, 一般的外力显得苍白无力, 苦心教导好像作用不大, 当时可能有点作用, 不过, 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殆尽。

内因主导期, 表现出的反差很大, 但并不是绝大部分都有良好的表现, 无良好人格的也占了相当比例。因此, 要塑造出优秀人才, 就要在个体人格的成长中多给予规范的引导, 加强外力的作用。

三、内外因力量博弈

当个体人格基本成型时, 普通外力在其人格的后续发展中, 所能起到的作用就显得比较弱, 要塑造一个人比较困难, 也不是不可以塑造, 只是需要的外力更要强大。

青少年时期, 他们比较懵懂, 人格还尚未成熟, 但有些方面比较成熟, 表现出来的就是千奇百怪。对于优秀的, 给予鼓励支持, 对于落后的, 不符合社会需求的, 就要给予校正, 就要施加外力。

但是, 他们并不一定就服从管教。这个时候, 就产生了“内外力量的博弈”。

形成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于个人成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可能是内力胜于外力, 而这种内力主要来源于个体先前的习惯、已经习得的理念等。

也有些个体原有的思维定式、人的弱根性开始跃跃欲试, 始终想占据上风。而这种内力比较强大, 导致个体非常认同, 并且认为这就是他的本我, 对于外力要改变这个“本我”时, 表现出了极强的抗拒力!青少年的叛逆就是显著的例证。

内外力博弈的结果当然是要耗费大量的个体能量, 当然也耗费了外部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因为减弱了成长的动力, 而延缓了个体的快速成熟和人格的完善时间!有的甚至一辈子都无法完成这个使命, 生活在矛盾、失败的痛苦之中, 浪费了个体能量, 甚至成为负能量而阻碍社会的进步。

四、人格成长, 教育主导

先列举几个大家触目惊心的案例。

1.学生粗口严重, 同学之间讲讲倒也罢了, 其最终结果是人品人伦倒退, 竟然在课堂上出现, 并搞到老师的头上。

2.晚自习混乱不堪, 有的整个班级无人看书, 聚众聊天、玩手机游戏, 教师进入班级, 他们全当老师不存在。

3.早操缺勤严重。很多学生不上早操, 整个早操一个班级只有几个人到位, 有的班级甚至无人出操。

4.该清退的, 没有清退!学生的分值扣完了, 达到清退的标准, 结果没事。据说上个学期被清退的, 这个学期竟然又来上课了。有老师反映, 是学校方面的阻力, 一方面是所谓的控制“流失率”, 另一个方面是学生的后台。

5.修改成绩。学生考试成绩, 但是又不能不让及格, 尤其是不能大面积的不及格, 所以有某个方面的要求, 让老师对平时成绩等作出调整, 尽量减少不及格率。

6.忽视老师的存在。学生上课玩手机、用耳塞听音乐、睡觉, 教师发现了, 给出要求提示, 有的学生还回应一下, 老师一转身, 立马回复原状, 还有的根本不理会。最后, 老师也麻木了!但老师的威信及尊严早已没了!还如何教育他人?

7.假病耍赖。学生高兴就上课, 不高兴就说有病, 然后根本就不下床, 在宿舍里躺着。班主任也没有办法, 因为扣分最后也没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虽然是某些特例, 但是已经反映出问题所在。学生都成了这个样子, 学生的人格及学校的教风学风可见一斑!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对上述现象负有一定的责任。

一个学校必须要有所作为, 就其根本责任和义务, 也要拿出点魄力, 营造学生人格塑造的强大力量, 来主导学生人格的成长!而不能任由这些人格不健全, 甚至非常顽劣的学生占据了学校教育的这块阵地。

五、教育如何塑造主导期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 温和的教育方式, 似乎不能创造出强势的外力, 而只是某种程度的告知, 让学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做哪些会有好处。

其实, 这是对教育的认识程度还不够, 理解还不够深刻。告诉学生知识或某种理念, 是最为浅显的教育, 还需要通过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 让学生练习和实践, 并在过程中指导, 还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监督, 将某种理念贯穿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当中, 不断强化, 达到内化, 成为学员内在品质, 并能够影响学员某段较长的生命历程, 直到更为优质的理念和品质诞生, 如此才是真正的教育。在必要的时候, 对于“内力”比较强大的顽固学生, 可以采取非常的教育手段, 即强势“外力”来战胜其“内力”, 以便起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1.转变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理念落后会导致行动迟缓, 甚至决策失误!

往往就是这个落实的过程, 最容易被忽视, 也是难度最大的地方。因为, 会遇到被教育者的抵抗, 被教育者在本能上的内因产生了作用, 有些教育者尝试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改变这种现状, 但收效甚微。于是教育者开始为自己找理由和借口:教育也不听, 那就是你自己的事了!

这个也是人性的弱点, 是在逃避责任!这个过程, 教育者若采取这个模式, 只是告知, 轻描淡写的说教, 被教育者如何能改正呢?

还有的教育者顾虑重重, 害怕比较严厉的教育模式会激发被教育者的反抗情绪, 更担心学员的内心承受能力不足而产生异常举动。

痛苦往往是成长, 是某种能力的获得与提升!严格的管理, 肯定会有负面力量的抵抗, 而那正是我们需要改变他们的关键所在, 能否成功, 就看博弈的力量对比了。

2.形成强大外力。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专门组织, 在学生不服管教, 任意妄为时, 要进行扭转, 这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不能说是时代发展了, 经济发展了, 人们的思想变了, 家庭教育却不到位。而是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 帮助广大青少年加强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 这个时候学校和教育者就充当了外力!通过强有力的“外力”来激发“内力”, 取得博弈的主导地位。

学校当局管理者积极转变观念, 排除所谓的人性管理, 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 行政职能部门全力支持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 形成强大的外力。严抓各项纪律, 保证学生认真服从管理, 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让更多学子能够成才!

学校结合教学管理实际, 树立几个目标, 如消灭课堂睡觉现象, 消灭课堂玩手机行为, 消灭吸烟现象, 杜绝作业和考试抄袭, 严厉打击不文明行为等。从抓典型开始, 一旦出现违规现象, 各方力量马上反应, 严厉进行整治!

教师的教导是一个方面, 但是, 缺少强制力, 再说了, 学校也没有给予强制的权利, 就是有这个权利, 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 尤其是顽劣的一群学生时, 也是无能为力的。

建议学校为此成立专门的机构, 成立“特别学生训练营”, 将全校的问题生集中起来, 进行全封闭的训练, 开设比较独特的课程, 如感恩教育、人性教育、政治教育、心理教育、军事训练、拓展培训等。成绩合格后再让其归到原班级学习。

当然, 还有很多其他的操作模式, 各个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对治。关键是让学校成为强大的外力, 成为未成年人人格发展成长中的主导力量!

总之, 当我们认识清楚学校在青少年人格成长中起到的作用时, 学校真的要行动起来, 勇敢大胆地进行教育模式改革, 用强大的外力促成学生个体人格快速发展和成熟!

摘要:个体人格成长都受到环境影响, 经历过外部因素的主导期后, 人格逐渐形成, 内部主导期开始作用, 从而产生内外力量的博弈。对于青少年, 人格尚未定型之际, 学校需成为其发展的主导力量, 校正之前人格成长的缺陷。

关键词:个体人格,成长,责任,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钱红梅.“学生成长导师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上一篇:康复教师下一篇:传统文化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