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应对

2024-10-17

家庭应对(共12篇)

家庭应对 篇1

就目前市场态势来看,中国移动TD无线座机对固定电话整体市场的影响尚不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就移动TD无线座机的发展态势而言,移动TD无线座机可能将成为锲入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固有市场的一个钉子。中国移动利用TD无线座机一方面抢夺家庭市场新增用户,一方面抢夺存量用户,增加收入并非中国移动的主要目的,打乱对手的战略部署才是关键。

中国移动的“家庭全盘计划”

其实,TD无线座机只是一方面,中国移动面对家庭市场的弱势局面,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有一套全面的计划。

据了解,除了TD无线座机外,中国移动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试水固网宽带。有消息称,广东移动提出了“万楼光纤计划”,推进光纤到楼、光纤到户的固网宽带,并计划建立5000个WLAN热点。中国移动最近还完成了以太无源光网络 (EPON) 的测试,而EPON技术的核心也是实现宽带接入。

同时,基于TD网络的家庭网关计划也在出炉,中国移动计划利用家庭网关开发更多的TD家庭宽带产品,进一步争夺国内的家庭市场。就这个目标而言,中国移动具有成功的可能,这也就给对手制造了一个潜在的“家庭危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该如何应对呢?

策略一:变相降低资费

面对中国移动TD无线座机的低资费策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固定电话市场面临的最迫切的要求就是进一步降低资费,因为这是不得不面对的竞争。毋庸置疑,这将对电信和联通的现金流产生一定影响。

不过,作为单纯的语音通信业务来说,资费竞争是重点,而对于构成家庭通信一部分的基础通信来说,资费竞争并非首要重点,关键是整体家庭通信的费用,因此,选择捆绑策略是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最基础的策略。

目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分别推出的“我的e家”和“亲情1+”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其指导原则就是利用固定电话与小灵通以及宽带的捆绑,实现总体资费的降低。

捆绑策略其实是一种迂回竞争,即避免了硬碰硬的直接竞争,又增加了原有用户的黏性,是家庭通信各项业务市场策略的基本点。不过仍有问题存在,面对新增用户,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还应在市场营销上更加细分,一方面,不断推出更有竞争力的捆绑套餐,另一方面除了在原有的固定用户群中展开营销外,还应加大在新增的移动用户群中捆绑营销的力度。

策略二:以宽制胜

目前,从收入上来说,固定语音通信收入占运营商整体收入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带宽收入成为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固定收入的主流。同时,用带宽吸引家庭用户也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尤其是基于带宽的各新产品成为带动国内家庭市场增长的动力源。

无线是移动的优势,同时也是弱势。中国移动缺乏固网资源,尤其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缺少以带宽为基础的家庭市场的相应产品。而在提供带宽的能力方面,移动网络一直落后于固定网络。

在这方面,拥有固定网络资源的运营商优势明显,因此应进一步利用这个优势。中国电信家庭组合套餐是市场风向标,其尊享e8套餐推出后月增长即超过50万户,迅速席卷各地,并在带宽的基础上带动了IPTV业务的发展,实现家庭宽带为龙头的组合产品套餐,深度捆绑和高度垄断了高端家庭市场。

中国联通也在积极借鉴电信的“我的e家”业务,在北方各省不断提升宽带速率,通过各种市场营销手段提升ADSL速率,目前,2M产品已经成为家庭用户的首选,并促进了家庭宽带的进一步升级。

策略三:构建全面家庭信息化

目前中国电信可以为家庭用户提供固定电话、小灵通、宽带接入、无线接入、IPTV、视频监控等丰富的产品和业务,并且拥有丰富的家庭客户资源,但在用户认知上,这些业务的特征依然不明显。

不过,在2009年的北京国际电信展上,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不约而同地推出了类似“家庭信息机”的终端。中国电信的家庭信息机W-Touch,集家庭各种无线电子应用于一体,具备可视电话、无线上网、在线音乐、电影播放、数码相框、网络电台等功能。

家庭网关和家庭基站是另一个杀手锏。通过家庭网关和家庭基站,固定资源丰富的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能够更加便利的实现自己的家庭信息化。他们能否继续保持家庭领域的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把握机遇,抓住融合初期中国移动在固定电话和互联网接入业务上的明显不足,做好家庭信息化产品的战略规划,积极推进数字家庭战略。

此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一方面要深化发展基于电视终端的IPTV业务,另一方面还应结合电话、手机、电脑、电视及其他新型终端各种的特点,迅速为家庭用户提供提家居生活服务、电视商务、远程医疗、健康指导、远程教育等有价值的应用和信息服务。在这一点,时间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有利,这也是他们应对移动家庭计划的一个关键。

家庭应对 篇2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电视、电脑、电磁炉、微波炉等电器进入家庭,让人们每天尽情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与舒适.但处于开机状态的家用电器都会产生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电磁辐射,危害家庭成员的身体健康,因此,了解家庭环境中电磁辐射的危害及防范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 者:李文静 李莉 作者单位:李文静(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商丘,476100)

李莉(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476100)

家庭德育缺位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缺位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62-01

一、家庭德育教育缺位现象及成因

1、家长德育观念淡漠,阻碍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

当今相当一部分家长外出打工,隔代教育比较突出。一些家长对德育问题的认识片面,认为有学校教育就足够了。有的家长自身品德言行就不规范,对孩子负面影响极大。我亲眼见过这样一幕:爷爷带着约6岁的孙子过马路,恰逢红灯,孩子立刻停下脚步,爷爷却强行拉着孙子闯红灯,孩子说:“老师说的不能闯红灯”。“哎呀,你这娃儿,老师没看到,你怕什么呀?快走!”爷爷“理直气壮”地边说边拽着孩子朝公路中央闯,这时,正好一辆货车过来,险些撞上爷孙俩。驾驶员生气的说:“你找死啊”!爷爷不但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站到车前对着驾驶员大吼:“你敢撞老子吗?你撞呀!你撞呀”!最后还是在路人的谴责下才肯让车通行。像这类现象数不胜数:乱扔果皮纸屑、损坏花草树木、损坏公私财物、违章停车、违规摆摊设点、邻里之间为鸡毛蒜皮小事互不谦让、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只找别人麻烦等等不文明行为,孩子身临其中,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像这种家长连自己都缺乏基本的道德意识,还谈什么家庭德育教育呢?

2、家长错误引导,导致孩子价值观错位

我遇到过一个叫周春城的学生,父亲是个小学毕业生,靠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加之头脑聪明,经营了一家建材店,家庭收入十分丰厚,孩子算是个富二代,在家就是个“小皇帝”,从来不做家庭作业,课堂作业要老师守着才做,不守纪律、逞强好胜,违纪的地方处处有他。我想得到家长的协助来共同教育孩子,于是去访问家长,可是家长对老师的来访置之不理,我只好主动找家长谈,家长只敷衍几句就走开干他自己的事去了。后来我从与其他家长接触中了解到,他父亲认为自己没什么文化,照样能赚钱,觉得读书无用,甚至思想上流露出瞧不起老师。一次语文课上,周春城在课堂上玩玩具车,被同桌检举,吴老师将他的玩具车收缴了。下课后吴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周春城一脸不屑的样子,吴老师生气的用书拍了一下他的肩膀,没想到周春城却开始撒泼:“你打我,我要跟爸爸告你”。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从周春城的事例折射出,孩子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家长的问题。

3、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孩子自私自利、情感淡薄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往往是几代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么多人宠一个孩子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现在有一种普遍现象,孩子上放学不但要家长接送,家长简直就是孩子的书童,书包、玩具、早餐均由家长拿着,孩子们边走边嬉笑打闹,有的孩子还将自己吃剩的早餐给家长吃,公交车上孩子们经常争抢座位。有的家长孩子提出什么要求都满足他(她),结果是一旦有什么不满意孩子就会大发脾气,有的经常在家里和大人吵架,一点没有尊老敬老的意识,也不懂得如何与别人和睦相处。过多的溺爱只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利、薄情寡义。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事各种包办,正所谓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最后导致孩子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自理能力低下,心里承受力脆弱。有时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会走极端。我所在的小区就曾发生过因为家长没满足其愿望就跳楼自杀的案例。这类事例并非偶然。

有句古话,正所谓慈母多败儿啊!父母过多的干预孩子的成长,反而让孩子不知如何迈步,孩子只有自己一次次独立面对一些人和事后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二、家庭德育教育的应对策略

1、发挥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长期以来,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全是凭借自己儿时受教育的经验、想象加观察来对孩子进行想当然的教育,出了问题,归咎于孩子,或怨天尤人。其实,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是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的,教育理念、观念也因人而异。因此,学校社会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对家长进行系统化的培训,通过系列培训,激发家长教育好自己子女的欲望。使家长能够正确、理智、现代的看待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合理的确定孩子的发展目标,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只有让家长掌握了家庭德育教育的系统知识,才能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

2、家校聯动,形成合力

一个家庭父母双方在教育上发生了分歧,孩子总是选择有利于自己的一方站队,孩子天然就会察言观色,家庭里谁对他更纵容一些,他在犯错误后马上就会去找谁庇护自己。同理,老师在学校教育孩子,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学校的教育也就白费。因此,应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交流沟通,在教育问题上与家长达成共识,从而让家长与老师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和交流孩子的得失,在家长面前充分肯定孩子的优点,正面指出不足。家长也应经常主动与老师沟通,对孩子在家的不良表现告诉老师,自己教育不了的,采取联动教育方式,让孩子无法寻求庇护的地方,从而改正错误。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3、发挥媒体正能量的引导作用

当今互联网几乎进入每个家庭,农村也普及了数字电视,可以说是一个复合的重叠的媒体社会。对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家庭都是重大的考验。

有很多孩子走极端的案例就是许多家长为了防止孩子玩电脑,玩手机,直接把电脑砸了、手机扔了。可能当下就收到效果,但实质上,已经破坏了他们之间的亲子关系,从而弄的家庭关系特别紧张,以至于孩子不得不选择彻夜不归,甚至是离家出走。媒体已经无孔不入的充斥着这个社会,仅凭一个家长怎能杜绝得了一个孩子接触媒体呢?家里断网了,行,孩子跑到同学家里玩;同学不让玩了,行,孩子跑到网吧里玩。结果只能是越堵越糟——孩子直接沦落到社会当中。

媒体的丰富,渠道的多样是社会的大环境,正确引导孩子接触媒体,认识媒体,了解媒体是每位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更是媒体工作者的责任。家长要会正确选择媒体内容,去其糟粕,引导孩子吸收正能量的东西,让孩子有健康的心理。

家庭应对 篇4

一、离异家庭对儿童造成的影响

(一) 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家庭的变化, 父母的离异, 首当其冲使儿童的心理受到伤害, 家庭给予儿童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宿感一下子消失, 使儿童容易形成变态心理, 也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如果父母不注重教育引导, 往往会使儿童形成一些不正常的心理品质, 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几位学者在对父母离婚给予子女影响的报告中指出:他们调查的离婚家庭中的子女, 其中37%的儿童在自己父母离婚5年之后, 心理上的创伤尚未消失。这些儿童情绪低落, 会出现不安全感、内疚感、自卑、猜疑、叛逆等心理变化, 他们经常希望父母复婚。[1]

(二) 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离异家庭的儿童, 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实际感受、情感体验比较特殊, 其性格特征也比较容易异常, 主要表现为性格粗野、内向、怪异和性格软弱几方面。有调查发现离异家庭的儿童性格粗野的占21.22%, 其主要表现是行为放荡, 自制力弱, 情绪变化剧烈, 遇事不思后果, 动则与人争吵、殴打、经常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2]有的则表现为行为退缩、沉默寡言、不爱社交、反应迟钝, 他们的感情比较冷淡, 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漠不关心, 自己则比较孤独, 整天闷闷不乐, 从不肯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有的儿童因父母离婚后, 既畏惧被别人瞧不起, 又有了所谓看破“红尘”的思想, 因此情绪变化大, 有时自卑感特别强, 有时又佯装乐观, 傲视一切, 令人捉摸不透, 时常表现为固执、抑郁、精神颓废、萎靡不振等。还有的儿童总是被动的服从别人的愿望, 缺乏信心和主动精神, 精力不足, 易疲劳, 凡事依赖性强, 独立生活能力差等。

(三) 对儿童学习的影响

据调查, 大部分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也有不少的问题.离异家庭的儿童由于环境、父母心境等的变化, 增加了儿童的焦虑和抑郁, 从而干扰儿童正常、有效地学习。离异后的父母一般心情都非常的糟糕, 会无心管教孩子, 他们或忙于工作, 或顾自己玩乐, 而此时的孩子, 突然陷入这般困境很容易造成自卑、苦闷、消极悲观的心理, 他们缺乏家庭的温暖和家庭教育, 对家庭无归属感, 不想回家, 沉迷游戏, 经常逃课, 必然会使学习成绩下降。可见家庭的离异给孩子学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多大。

二、对离异家庭儿童的相应策略

儿童是无辜的, 因父母离婚而给儿童带来的身心伤害, 会跟随儿童的一生, 不完整家庭的儿童, 由于得不到充分的父爱或母爱, 就可能去外边寻找“知音”,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 全社会都应关注离异家庭儿童的成长, 要通过离异家庭的亲人及社会、学校等的亲切关怀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 来弥补他们心灵的创伤, 使他们能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健康快乐成长。

(一) 家庭应采用的策略

1. 尽量避免在儿童面前争吵。

夫妻间难免会吵嘴, 但儿童的心灵是脆弱的, 经常目睹父母的争吵, 在其心理上就会产生压力和伤害。儿童纯洁天真的心灵中认为爱情是伟大的, 如果家长轻易破碎儿童这份纯真, 他们就有可能扭曲爱情观、婚姻观, 会影响儿童一生的幸福。因此父母应尽力不要在儿童面前辱骂、指责对方, 儿童和父母都是血脉相连的, 这对儿童是十分残忍的心灵虐待。

2. 离婚家庭应先做好儿童的思想工作, 文明离婚。

离婚在现代社会已不再是禁忌, 但在儿童的心中还无法做到完全轻松接受, 他们需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家长决定离婚时, 要先耐心作好儿童的思想工作, 让儿童明白, 父母这样做有自己的苦衷, 但对他的爱和生活保证是不会变的, 同时也鼓励他锻炼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同时应该做到文明离婚, 离婚后, 父母双方都应该做到继续关心儿童, 不互相拆台、诋毁, 把离婚对下一代造成的心灵创伤减少到最低限度。

3. 离异父母应共同保证对子女的爱和教。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诺特在《父母与子女》一书中提出:离了婚的父母, 虽然已经不是夫妻, 但是最好的办法是继续做儿童的父母。夫妻虽已离婚, 但是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仍然存在, 父母仍应该关心子女, 为儿童的幸福着想, 并共同保证对子女的爱和教。无论儿童是否跟随生活及直接抚养, 父母双方对儿童依然要承担抚养的义务, 都有着爱和教的责任和权利, 都要关心儿童的成长。

(二) 学校应采取的策略

1. 做好离异家庭儿童档案的建立和保密工作。

学校从入学起就要开始建立离异家庭儿童档案, 由班主任负责心理疏导, 学习辅导, 生活的关照, 行为的矫正, 定期与家长联系, 掌握离异家庭儿童在家中和社会上的情况。离异家庭儿童耻于别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情况, 学校相关老师应避免将其隐私宣扬出去。

2. 用爱心抚慰创伤、友情弥补亲情。

离异家庭儿童在家庭中难以得到完整的爱, 班主任和同学的关爱无异于一剂良药。因此, 学校要选派充满爱心、有较强自我控制与忍耐能力和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担任离异家庭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要多注意观察离异家庭儿童的情绪变化, 并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 懂得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来建立与同伴之间的良好关系。要让他感受到集体的爱与帮助, 满足儿童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及时消除焦虑、羞耻和内疚。虽然友情不能替代亲情, 但是可以弥补亲情, 让他们感到生活在一个温暖的集体里, 虽在不幸之中, 但感到特别幸运。

3. 创造活动环境, 用鼓励消除自卑。

班主任应帮助离异家庭儿童对自己所处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父母的离异已不可挽回, 要做的是调整心态更快的适应新环境。同时, 班主任要创造活动的环境, 积极鼓励他们参加班集体的各项活动和社会活动。在活动中, 要根据能力的差异分配不同的活动任务, 多用赏识的目光看待他们,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同时集体生活也能潜移默化改造儿童业已形成的不良性格, 如畏惧、自负、自私等, 使其性格趋于完善。

4. 多与家长交流沟通。

班主任除了要多与离异家庭的儿童沟通之外, 还应该及时和家长互相商讨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向家长提供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表现, 并指导家长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另外, 还应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 和家长促膝谈心, 讲清情理, 不要因为家庭的变故忽视了子女的教育, 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 共同研究, 相互沟通, 使儿童不因家庭变故而对个性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三) 社会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1. 做好开导工作, 降低儿童的自卑心和仇恨心理。

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 提醒父母慎重离婚, 多为儿童着想, 同时也应该告诉儿童, 父母离婚并不影响他们一如既往地爱孩子、为孩子负责, 父母也有权利选择自己合适的生活。让儿童明白, 离婚是父母的事情, 儿童也不易过多干涉父母的权利。除此之外, 社会可通过各种途径降低儿童对父母离婚的恐惧和仇视, 如开展社区“一对一”互助、社区活动等方式引导帮助儿童学会遗忘, 以宽容的心境从个人恩怨中解脱出来。

2. 开办家长学校, 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

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 讲授育儿方法, 讲授家庭教育方法, 给予家长具体的指导。让家长们学会多用鼓励、交谈、权威、纠正和制止等适合儿童特征的方法进行教育。另外, 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妇联、法院、学校等单位可联合组织开办婚姻学校, 帮助参加者了解婚姻的不同阶段易产生的问题及相关的生理、心理、法律知识, 帮助人们科学理智地面对婚姻及家庭的矛盾和冲突, 以达到逐渐减少离异家庭数量的目标。

3. 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工作。

在社区可建立离异家庭档案, 保持联系, 定期走访, 随时为离异家庭提供咨询服务, 开展单亲家庭俱乐部, 对离异家庭进行教育指导, 可以有计划地开办一些家庭教育的讲座, 组织单亲父母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通过这些教育指导, 可以发挥离异家庭父母相互教育的功能, 家长容易接受其中的一些教育经验和方法, 是一种较好的离异家庭教育指导方式。但当前组建单亲家庭俱乐部尚未普及, 需要政府和相关社会团体的大力宣传、扶持和积极建设。

参考文献

[1][2]http://www.tzez.com/bmzy/showArtice.asp?ArticleID=391

家庭应对 篇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的进一步深化,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由于他们长期远离父母,因此不同程度地出现情绪、交往和人格上的偏常现象,成为“问题学生”。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偏常现象的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首要表现在品德方面,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方面。在农村中小学,留守学生则是这些问题学生的主体。

一、“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模式分析

“问题学生”大多来源于“留守儿童”。他们因父母双方不在身边,学习、生活主要他人监护。他人监护是这些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学生”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归类,其管教模式可分为三类:一是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称作隔代管理教育;二是交亲朋好友监护,,称作上代管理教育;第三类是兄弟姐妹互相照顾,称作自我管理约束。

(1)隔代管理教育:老人们养了儿女辈,又要伺候孙子辈。如果孙子辈稍有闪失,他们无法向自己的儿女辈交代,所以处处让着孙子孙女,尽量在物质上、生活上全方位满足孙子孙女,而老人们绝大多数又是文盲,根本无法在精神上、道德上、学业上进行引导和管束。于是,孩子们在这种无原则的纵容和过分的溺爱中形成了放任、自私的性格,,形成了享乐主义价值观和功利主义价值观。

(2)上代管理教育:在他们心里,留守儿童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对其总不是那么体贴入微,只认为给他们吃饱不饿着就行,根本不会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更谈不上关心其学业。人本质的特性是社会性,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期,更需要情感的沟通。长期的感情空白,使他们形成亲情缺乏、内心自闭的性格。

(3)自我管理约束:这一类较前两类要好。他们长期以来生活上与兄弟姐妹相依为命、互相照顾,但钱物绝对掌握在哥哥或者姐姐手中。在生活上他们有主动权,但他们对生活的整体观念缺失——喜欢吃零食,正餐无规律,对自己生命健康成长的呵护不力,造成营养不良;他们喜欢独立自主,总认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但缺乏社会经验,见识不广,很难与周围人相处,从而造成“唯我独尊”的性格。

二、“问题学生”的问题特点与个案表象

留守儿童由于在上述三类人的监护下,缺乏家庭亲情,父母沟通,因此逐渐演变为“问题学生”。这些问题学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胆大妄为,目空一切。这种学生什么事都敢干,天不怕地不怕,一旦玩起来,什么校规班纪,什么家长老师、班干部,他统统忘了或者统统不在乎。等到事情闹大了,他也许还满不在乎,老师的教育左耳进右耳出,过后仍然我行我素。如今年九月从江西回的龚靖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同学是跟随在江西打工的父母入学发蒙的,由于父母工作较忙,全托在私立学校,受不良习气影响,自幼养成胆大妄为的坏习气。今年龚靖同学转来我班读三年级,不仅在家不服爷爷奶奶管教,在学校也是目空一切,我行我素,有时还喜欢欺负同学,偸拿同学的东西。

2、自由散漫,自控力差。这类“问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极差,也许有时也想好好做人,但只有五分钟的热度。期的恶习使他缺乏意志,想睡觉,不管什么课,照睡不误;想出去逛,只要有机可乘,就出去逛。只要没别人看住,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如家住新生水泥厂主李浩亮。该学生聪明灵活,因祖父母疼爱有加,从小就是散漫成习惯,在校不仅好说、好动,书写极差,而且常常不交作业。用其奶奶的话说是患有“多动症”,自己已无法管教,要求学校严加管教。

3、粗鲁无理,自私自利。这类“问题学生”的头脑中很少有“尊重他人”这个概念。他们一般只想到自己,不考虑别人。父母亲情、师生友情、同学之情他都很少考虑。在同学中,什么粗俗难听的话都敢说,只要别人稍有冒犯,就大打出手,说得不客气一点是流氓地痞的雏形,什么“文明友好”、“理解谦让”,他一概不屑一顾,只考虑怎么让自己痛快,使自己有利可图。例如五(1)班住宿学生叶子艺同学。该同学虽不是“留守儿童”,但因祖父辈二代单传,到他又是独生子女,父辈、祖辈视若掌上明珠,从小就宠着他,护着他,叫他打爸爸或爷爷,一家人还呵呵大笑,久而久之,小子艺一大就恶习难改了,变成现在的“小混混”。今年九月转到我校住宿就读后,不仅不搞学习,还时常打骂同学,和科任老师顶撞,尤其是当其宿舍下水道堵塞后,我早上当着他们寝室的所有学生用手将道掏通,叫他们再不要把垃圾扫入下水道,因楼上无水,白天不要用寝室的卫生间后,中午叶子艺就又专门跑到寝室将床下垃圾扫到下水道,并在便池拉了一堆大便。

4、交际广泛,呼朋引众。这类“问题学生”的交际对象决不满足于本班同学,他们多以跨班跨校交往,甚至和社会上的小混混儿常有往来,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放学后、节假日是他们交流来往的最佳时间,也是他们联手创造“业绩”的黄金时间。如现读六年级的杨浩(化名),上半年在我班上读五年级,不仅呼唤差使着本校四、六年级的一些调皮捣蛋的学生,还与中学和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纠合在一起,干出一此诸如偷鸡摸狗,酗酒擂肥的小勾当。

5、叛逆反抗,濒走极端。家长老师越限制的事情,他越想干。你不让我做,我就偷偷的去做,你不让我买地摊上的书吗?我就买来看看上面写些什么;你不让我独自外出吗?我就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到义有多精彩;你不让我谈恋爱吗?我就谈,写情书、约会;你不让我上网吗?我就去上上网,甚至上它个昏天黑地„„你们能怎样?他们就是天生一 副叛逆性,有意跟班干部作对,有意气家长,气老师。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极其偏激,诸如“游戏人生”,“弱肉强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甚至就打着“我青春,我叛逆”的旗帜,叛逆到底。例如我在从事《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研究》的一个研究对象——沈强(化名)就是一个典型的叛逆者,由于怨恨母亲离家出走,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在家不服年迈的奶奶管教,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为报复父母和奶奶,竞发展到在奶奶的饭菜里下毒。

当然除了以上五点,还有其他的如胸无大志、怕苦畏难,好吃懒做等,以上仅是最明显也最让教师头疼的毛病。

三、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应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

学生出现的问题是可以改正的。因为学生正处于学习教育最佳期,只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适时伸出援救之手,具有针对性地加以正确引导,他们是会及时改正已出现的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和转化时,采取的策略应涵盖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元素。

(一)学校教育方面:

1、多点爱心。即教师要.多与学生接触,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例如,我在对龚靖和李浩亮等胆大妄为,目无组织纪律的这两类学生的教育转化中,就是多与他们接触,用制度与纪律加以约束,规定他们哪些可以为,哪些不能为。如果违反了,就要受到相应的纪律约束。同时,老师还要具有包容的态度,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发现这类学生对打扫清洁很积极,给老师送本子也抢着干等情况,也及时给予表扬,即使犯了错,也要肯定他们错中有对的地方,从正面加以鼓励和引导。这样比一味责备有效得多,要相信爱能创造一切。

2、多点信心。一是老师本身要具有信心,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帮助他们,千万不能放弃他们。二是要对出现偏常现象的“问题学生”要有信心,要执著“相信他们也会成功”的理念,只要他们尚有一丝积极向上、健康蓬勃的发展迹象,就要视为进步的体现,视为成功的希望。在对待杨浩、沈强这两类问题学生的转化教育过程中,我就是在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并坚信他们一定会成功的信心去工作的。

3、多点耐心。学生的成长需要等待,问题的解决需要时间。甚至有些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还会出现反弹。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过程中,要持之以恒,要多点耐心,不要轻言放弃。如在对沈强同学的教育转化过程中,从四年级到六年级,我用了3年的时间配合他父母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工作:一是经常家访,及时向在家监护的奶奶反馈小沈强在校的学习情况,教育小学我强要学会感恩,要体会年迈的奶奶在家在家照顾自己已是不易;二是经常与其父母交流,劝他们要看在自己聪明可爱的儿子的份上,消除夫妻之间的隔阂,重新合好,给小沈强一个完整的家,弥补小沈强缺失的父情母爱;三是定时提供电话让小沈强与父母交流,增强父子、母子之间的联系与感情;四是动员其父母利用暑假时回家带小沈强到打工的地方生活了一段时间,让其在获得父母的亲情关爱的情况下,感受到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与不易,由原先的怨恨与报复之心渐渐蒙生尊敬与感恩之情;五是我和其父母、奶奶经常用赞赏的目光去迎接他、肯定他、鼓励他,最终达到影响他、塑造他的目的。

4、多点个别辅导。即在教学过程中要兼顾两头,要因人而异因才施教。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适当提高学习难度,让他们吃得饱,而且能消化,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可适当降低教学要求,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对这两类学生即使是进行分层要求,分层教学,也应加强个别辅导。不仅在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要求他们要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改掉拖拉的习惯,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点辅导,多点帮助,多开点小锅小灶,多给他们解疑释惑„„

(二)家庭教育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监护人)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父母而言,抚养孩子是自己应尽的职责,教育孩子、管理孩子也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时候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要经常与子女交流,密切关注孩子在家里的表现。特别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电话联系,交流沟通,多同学校教师联系,及时了解、掌握孩子在学校的的表现及学习情况,督促孩子的监护人在家里多和孩子交心谈心,坚持每天作业的辅导。对不懂的要进行耐心引导,切忌过分溺爱。

(三)社会教育方面

一是在要全社会营造关心和爱护留守学生,特别是要营造关心和帮助这些“问题学生”的浓郁氛围,让他们从中感受社会的温暖,在他们犯错或失足之时,人人都能对其伸出友谊之手拉他们一把。

二是要净化社会风气,尤其是要净化学校周边社会风气,还学校和学生安静、文明、祥和的学习和生活场景,让网吧、游戏机室远离学校和学生。

三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禁社会无业人员和游手好闲的社会“小混混”游荡于学校周围,进出学校校园,威胁、引诱青少年。

家庭应对 篇6

关键字: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状态

G78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父母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会对孩子产生耳濡目染的作用。在孩子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离异家庭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伤害,对学生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等方面都产生直接影响。

1离异家庭学生特点

从法律角度来看,“父母离异”是指父母在法律意义上解决了婚姻关系。本文中的离异家庭学生界定为以下几种情况:学生父母办理了合法的离婚手续,父母健在;单亲家庭学生一是指学生父母没有办理合法的结婚手续,未婚生子;二是指由于父母早亡,而造成的双亲不全,跟随父亲或母亲生活的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我校1768名学生进行家庭调查,属于离异家庭占据全校学生的5.1%,共有89人。父母离异的家庭学生为58人,父母丧偶的家庭学生为31人。

离异家庭的家庭结构存在缺失现象。从结构功能理论角度考虑,家庭是一个小型社会结构,家庭中所有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位置。失去家庭中任意一员都可能会导致其功能消失。从宏观角度来看,家庭人员功能包含生活照顾、生活榜样、生活经济等。从微观角度来看,家庭结构还存在一些微妙的“潜在功能”。俗话说“血浓于水”,与具有血缘关系的父母所组建成的家庭关系,对子女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等产生许多“潜在影响”。家庭结构的缺失导致无法为子女提供完全的功能。家庭结构完整的双亲家庭明显比结构缺失的离异家庭能够提供更全面、优越的家庭成长环境。离异家庭结构会对孩子心理造成一定影响。

父母离异会给孩子心灵造成伤害。这种伤害是别人无法体会的。甚至存在部分人心理创伤恢复需要好几年。离异家庭孩子人格特质中的怀疑性、敏感性、忧虑性较普通同学高。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习活动中容易缺乏热情、不能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甚至有一部分同学存在孤独感倾向、被压迫感等。由于他们缺乏有效可倾诉对象,往往将心事堆积在心底,不愿与人交谈。即使愿意交谈,由于家庭离异造成的自卑感也会阻止他们这么做。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极少数孩子呈现积极的学习状态。正是由于离异家庭造成的伤害,他们更加渴望别人的关注与关爱。

2离异家庭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分析

(1)对学习动机产生的影响

离异家庭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学生自身情绪造成。缺乏知识求知欲望与学习兴趣。不能发现学习乐趣。受到离异家庭的影响,他们情绪容易激动,比较敏感,不能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自身也缺乏提高学习成绩的动力。由于家庭结构的缺失,导致孩子不能得到及时的表扬与鼓励,本身缺乏自信心。这些属于外在动机。离异家庭的孩子本身就比较敏感,若不能及时得到鼓励与支持,则更容易丧失信心。尤其对于离婚前父母两人吵架比较频繁的孩子。

(2)对孩子性格產生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习惯等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生活习惯形成多来自于家庭影响。家庭环境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抹也抹不掉的印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待人模式会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形成相类似的性格品质。离婚的家庭或多或少存在争吵,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在吵闹的环境中,孩子的性格容易发生扭曲。丧偶的单亲家庭则会让学生过早地背负较重的生活压力与学习压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部分离异家庭的孩子与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长辈们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不能理解孩子的心情。对孩子的交际能力产生消极影响。

3离异家庭学生应对策略

(1)发挥班集体的关爱作用。

教师平时需要做好家访工作,做好班级孩子家庭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状态。帮助离异家庭的孩子进行心理矫正。离异家庭的孩子受到的关爱比普通双亲家庭孩子少。家庭结构的缺失造成的遗憾,我们无法弥补。可以加强其他方面的关怀与关爱,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大家庭的温暖。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大生活环境。我们需要鼓励同学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禁止学生用异样的眼光关注离异家庭的孩子。利于可以开展集体送温暖的活动,如在孩子生日时送生日蛋糕,在国家家节日时,组织班级学生一起出游,增进集体感情。对于性情敏感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担任班级干部,给予他更多的工作与责任,帮助其重拾信心。根据不同性格的孩子,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引导其心理健康发展。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教师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离异家庭的孩子感情较脆弱,不容易信任对方。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动态,根据学生的特性,制定以人为本的情感策略,获得学生的信任。在学生有心事需要交流沟通的时候,充当学生的长者,耐心听取他们的倾诉。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实处。得到学生的信任后,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活动中,运用恰当的鼓励评价机制,给予学生温暖的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绩有所进步后,学生会产生学习动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改变离异家庭孩子的学习状态。

(3)发挥教师在离异家庭教育中的桥梁作用

凡是离异家庭学生,都经历过恐惧、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的侵袭和影响,一个完整的家庭突然不存在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接受的事实,这也将对孩子性格或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引导得好,可以将负面或消极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家庭教育引导不够或不到位,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所以为了将伤害降到最低,这就需要学校有离异单亲庭教育经验的教师对家长进行专业的家庭教育辅导,在专业老师对离异家长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补偿教育,可能效果更好,例如:引导家长进行合理的解释、粉饰,把离婚或死亡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引导家长调适好爱的浓度,别为补偿单亲而让爱泛滥;引导家长谨防再婚,新的城堡,对孩子可能是新的保护,也有可能是新的伤害。

结语

教师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关爱需要发自内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为班级学生做好榜样,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家庭结构有缺失,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大家庭,让离异家庭孩子感受到温暖。温暖来自同龄人,也来自长辈——教师。了解离异家庭学生的真实状况,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设置适宜的心理矫正策略。学校需要设置心理矫正机构,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队伍,提高离异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性。

参考文献:

[1]]傅安球,史莉芳.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芮城.试论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教育调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

家庭应对 篇7

一、单亲家庭子女教育误区分析

1.不少家长将家庭中夫妻双方的相关矛盾及离异情况片面地认为属于大人的事, 与子女并没有联系, 与孩子的交流沟通比较欠缺。在这种情况下, 孩子会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甚至他们的内心压力会高于父母。

2.把孩子作为工具来伤害夫妻另一方。通常情况下, 夫妻双方在发生矛盾的时候, 就会丧失理智, 这时候, 处于弱势的一方就会利用孩子作为斗争的工具来回击对方, 就会忽视孩子的感受。

3.夫妻双方吵架期间, 若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不好, 或者在学校不能受到老师与同学的欢迎, 家长也会将其看作累赘, 对子女的监护责任进行推诿, 甚至丧失了父母最基本的资格, 最终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4.夫妻双方有的时候在子女面前没有什么顾忌, 不能很好地尽自己的监护责任, 仅仅关注眼前利益, 这会给孩子带来恶劣影响。

以上教育误区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对孩子的保护及教育。

二、单亲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科学做法

1.不可以没有原则地溺爱和迁就孩子。通常情况下, 当夫妻离异或者丧偶时, 抚养孩子的一方会对孩子怀有一定的愧疚心理, 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怜悯, 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 有时甚至会发展为没有原则、没有标准的溺爱。最终结果就是孩子遇事会变得自私自利, 专横任性, 没有爱心、同情心及社会责任感, 不会尊重其他人, 甚至会瞧不起自己的亲人。

2.增强子女的自信心和勇气。孩子是祖国的花朵, 但是单亲家庭会深深打击到孩子的自信心, 部分孩子会出现自卑心理, 在学习上打不起精神。所以, 要想使孩子更好地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家长就应该帮助孩子树立起面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积极鼓励孩子坚强地面对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增强他们的信心。

3.简单粗暴不可取。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动不动就又打又骂, 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 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 因害怕惩罚而不愿回家, 在外面寻找“温暖”, 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 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 要注意正确引导。

三、学校对单亲家庭子女心理教育对策

1.调查分析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和现状, “对症下药”。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同的变故对孩子的刺激是不同的, 而不同的心理障碍正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源。因此, 教育单亲子女, 就要分析、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这是关键。

2.唤醒自尊, 点亮学生心中的“灯”。自尊、信心和勇气是学生努力改正缺点积极向上的动力。因而, 教师应从尊重和爱护学生出发, 帮助他们发掘身上的优点, 及时发现进步之处, 唤醒他们的自尊, 鼓励他们振作起来, 自强不息。学生有了信心, 就有了希望。如八年级 (19) 王延军, 开始接触他时, 他郁郁寡欢, 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表现不稳定, 一提及妈妈, 泪如雨下。在后来的班级活动中, 我特意让他参加, 当他做出一点成绩时, 我适当进行表扬, 同学也投来羡慕和赞许的目光, 他切实感受到集体和他人的尊重与肯定。慢慢地, 他越来越积极, 对自己也越来越有信心, 无论课堂做答, 还是课外班级活动, 总是奋勇争先, 走出了生活的阴影, 学习成绩也有很大进步。

3.创设环境, 倾注爱心。我们可以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 解决单亲学生的经济困难, 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鼓励其他学生多与他们交往、谈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形成关心和爱护他们的风气。如我班单丽, 父母死亡, 少了家庭的教育, 自由涣散, 成绩较差, 对学习没兴趣, 不会与人交往。后来, 我发现她很喜欢唱歌, 找到了兴趣点, 我就鼓励曾学过钢琴且过八级的丽华与她多沟通, 谈谈音乐, 并指出学习音乐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这名学生在行为上有很大进步, 脸上也多了笑容。

四、困惑和思考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能彻底解决的, 社会尤其是社区应当怎样唤醒单亲家长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承担理应应有的责任, 进而解决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 使他们获得良好的发展。

摘要: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成为以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面对的难题。对于家庭来说, 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子女,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孕育着无私的爱, 孕育着力量和坚强, 培植着智慧和才能的。对于学校而言, 要制定出相关的教育管理对策, 让单亲家庭子女和父母多沟通, 建立合理化的教育体系。对于社会而言, 要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政府要从中协作, 各社区要加强对单亲家庭子女的照顾和慰问。

关键词:单亲家庭,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唐雪梅.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与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的比较[J].成才之路, 2009 (36) .

家庭应对 篇8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如何在反腐倡廉中发挥出特有的作用, 是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探索, 也是每一个家庭应该思考的问题。同时在反腐败工作中, 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障、监督是关键”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排首位, 主要起预防的作用, 制度是根本, 是规范人们言行的依据, 也是教育和监督的依据, 监督是关键, 监督是保障制度落实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教育、监督、制度, 三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不可或缺,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腐败体系。家庭的参与具有了教育和监督的双重作用, 是预防和抵制腐败的一道不可缺少的关口, 通过家庭成员防范来抵制和预防腐败, 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他的成功虽然取决于制度, 但家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是家庭和制度的合力筑起的一道钢铁防线。从另外一方面说, 腐败是影响家庭幸福和稳定的重要杀手, 因为腐败导致家破人亡的案例比比皆是, 令人触目惊心。由此可见, 家庭在助廉教育和反腐败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 对于维护家庭完整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廉洁文化进家庭工作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几年的统计数据, 腐败案中约80%的案子与家属或子女有关, 有近80%的案子与生活作风有关。尽管我们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方面有问题, 但对道德的变化, 企业领导干部家属可能了解的更早、了解得更深, 可以说, 家庭在助廉工作中, 任重而道远。综合起来, 当前廉洁文化进家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力量不齐。从根本上讲, 廉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各单位的整体联动。然而, 从现实情况来看, 由于纪委职责与职权并不匹配等众所周知的原因, 导致纪委的组织协调显得苍白无力。党委的某些部门认为廉洁文化建设理所当然是纪委一家的工作, 在配合中, 要么迫于形势, 应声附和, 要么出工不出力。很多情况下纪委处于一种单打鼓、独划船的尴尬状态, 综合协调的能力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导致势单力孤。

二是机制不全。家庭是由人组成的群体, 每个家庭成员又都各自工作、学习、生活在不同的群体之中, 廉洁文化进家庭与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班组是密切相关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纪委与相关部门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 如何有机协调、统一部署、统一行为,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以减少教育成本, 增强工作合力方面一直没有形成好的机制。而且相关的教育、预防、监督、激励等机制也尚未完善起来, 处在初步探索阶段。

三是号召力有限。廉洁文化是务虚的工作, 只有通过活动载体才能把务虚转化为务实。近年来, 相关职能单位注重发挥自身优势, 开展了各种活动, 并将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使之互相促进。但总的来看, 还是缺乏特色, 没有树立影响大、效应广、作用持久的品牌, 活动载体还需进一步拓展, 活动内容还需进一步丰富, 活动形式还需进一步改善, 才能吸引家庭成员主动参与活动、自觉接受教育。

四是信息不畅。当前的廉洁文化传播载体虽然十分广泛, 但真正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不够。如大部分反腐倡廉网站知识信息更新缓慢, 传媒便捷的电视也欠缺专题式的廉洁栏目, 很多地方仍旧较多地依赖老套的展览、板报、公益广告牌等, 遗留着“说教”“灌输”的痕迹, 难以吸引人。

三、加强廉洁文化进家庭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是整合资源, 增强“外力”。廉洁文化进家庭与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班组一起, 是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六进”工作相互关联、彼此融合, 涵盖面广、影响力大, 既需要发挥好各自作用共同构建“大宣教”格局, 也需要依托“大宣教”格局进一步扩大自身影响。要充分借力“大宣教”格局的优势和作用, 进一步整合资源、统筹安排, 聚合、借助其他“五进”活动的力量和资源, 结合部门自身工作, 形成更大合力, 扩大廉洁文化进家庭工作的影响。

二是健全机制, 增强“动力”。健全督促检查、目标考核、奖惩激励机制是确保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取得实效的保障。要开展经常性的督查, 加强工作督查、调查研究、情况交流,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总结经验。要开展定期考核, 要把廉洁文化进家庭纳入党风廉洁建设责任制考核和创建“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活动考核, 及时对考核情况进行分析, 以考核促进工作落实。要落实奖惩, 及时总结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 通过经验交流会、评比表彰等方式, 激励各界积极参与廉洁文化进家庭的积极性。要积极开展正面引导、加强舆论监督、强力惩贪奖廉等措施, 激发广大家庭参与活动的原动力, 由被动参与向主动介入转变。

三是善用载体, 增强“推力”。廉洁文化进家庭更需要多元的载体来实现。当前要借反腐倡廉大宣教之势、借文化体系建设和改革之势、借地方特色文化建设之势, 打响廉洁文化“品牌”, 把廉洁文化进家庭结合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和廉洁文化大建设之中, 形成浓厚氛围。同时, 要将廉洁文化进家庭融入“查问题、转作风、强执行、做表率”及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融入公民道德教育、融于“廉洁家风”、“文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之中, 全方位提高家庭成员素质, 培养家庭倡廉理念。要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家庭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 改进工作思路, 创新工作方法, 丰富工作载体, 巩固工作成效, 努力增强廉洁文化进家庭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前瞻性, 通过对长期推进廉洁文化进家庭, 切实筑牢家庭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四是注重宣传, 增强“合力”。要进一步加大电视广播、杂志报刊等传统传媒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单位内部网络、手机短信等现代网络的传播手段, 发布交流正确的舆论导向, 加强廉洁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经常组织家庭性的廉洁点评、观看廉洁宣教片、开展家庭廉洁讲座、建立流动廉洁剧场等多种形式, 着力开展观看警示案例、学习廉政知识、讨论思廉、座谈助廉、签状承廉、讲座导廉、评析问廉等多种家庭互动式活动, 丰富廉洁文化进家庭载体, 实现廉洁文化进家庭的形式多元多样。

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一起努力, 从我做起, 从家庭做起, 全社会的家庭就一定会充满亲情和温暖的空间, 成为远离腐败的洁净港湾。让我们每一个家庭都行动起来, 携手创建廉洁家庭, 用我们的实际行动筑牢家庭的反腐助廉防线, 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监维正.浅谈供电企业廉洁文化建设[J].企业研究, 2011 (16) .

[2]郭延文.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和实践[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2007 (04) .

[3]吴锦辉.加强央行廉政文化建设要从四方面着力[A].武汉金融, 2010 (12) .

[4]段建英.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9 (03) .

家庭应对 篇9

一、初三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误区

(一) 重智轻德的误区

1.重视智育, 忽视其它。

初三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倾向便是过分重视智育, 把学习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标准, 认为学习好是最重要的, 关系到升学和今后的前途。为此, 做父母的给孩子请家教, 让孩子上无休止的补习班, 到学校与教师交流的也只是孩子的学习;而对表现出来的自私、任性等问题, 许多家长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一俊遮百丑”, 轻视德育。初三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用做, 家长忽视对其进行必要的劳动知识的传授与劳动技能的培养, 使之丧失了“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体验, 家长忽视劳动教育。

2.重视主课, 忽视其它学科。

初三家长为让孩子升入一个好高中, 对孩子的数理化、外语等特别重视。家长认为孩子的唯一任务是搞好升学考试, 不重要的学科, 尽管孩子愿意, 家长也不同意, 如地理、历史、电脑兴趣班等, 当上这些“杂课”时学生就请假回家补文化课, 这在中考前一两个月更为明显。孩子兴趣得不到发展, 动手动脑能力差, 影响全面发展。

(二) 重身轻心的误区

绝大多数初三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异常关注, 经常补锌补钙防生病, 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孩子面对各种各样的考试, 过高的父母期望, 心理压力很大, 家长却不予重视, 还时常讽刺、打击学生, 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厌学、逃学、考试焦虑、早恋、网瘾等大多是由于抑郁、焦虑、过重的学业负担、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等因素造成的。

(三) 过度教育的误区

1.生活上过度关心和照顾。

父母总怕初三孩子学习累, 吃不好、穿不好, 经常单独为他们改善生活, 卖补品, 上学车接车送。甚至有家长以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为代价, 在学校附近租房, 对孩子百般伺候, 照顾得无微不至。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不懂得也不会考虑别人, 缺乏责任感, 社会适应能力也差。许多孩子自私、依赖的坏习性便是在父母这些“最好”的动机下养成的。

2.学习上过岢要求和期望。

在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大的今天, 父母深感学习、学历的重要性, 所以一味地要求孩子考重点上名校。学习只重结果, 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成了初三学生的惟一目标。晚上做作业至十二点是家常便饭, 初三一年中也没有几天休息, 为了节省时间吃饭还得加快速度。有的家长规定:“考试学科必须90分以上, 80分为不及格!”一位东北育才学生的家长曾对我说:“孩子现在考的是初三年组第一, 但还不是十分满意, 因为第二名就差他5分, 回去把孩子数落了一顿”。学习上过分要求, 与其说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如说是家长的无知与自私, 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3.评价上过于消极和过度打击。

初三学生很好面子, 当成绩不理想时, 失败感会和自责、自卑一齐压向心头, 这时家长的肯定、信任几乎就成为他们失败后信念的支撑, 动力的源泉。然而现在父母望子成龙心切, 表现在言行上, 轻则“你就考这点分, 你还能干啥吧?”重则“你这也不行, 那也比别人差, 干脆不如死了得了, 就当我们没养你”。为此, 众多学生感叹, 在父母眼中, 他们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被发现。

(四) 其它教育误区

1.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方面, 家长往往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 不厌其烦地陈述自己中考时如何好学上进, 自己如何懂事, 进而责备孩子“不思进取”等等。横向比较方面, 家长往往拿同事的、邻居的孩子对其说教:“你看人家, 这次又比你考得高, 什么都比不过人家, 哎!”

2.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

据某市家庭教师事务所统计, 在一些学校初三毕业班学生有70%左右接受各种类型的家教辅导, 有的家长甚至还请陪读。初三家长忙于工作或学习, 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便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 既辅导孩子学习, 又负责接送照管孩子, 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都推给家庭教师, 孩子缺少了血缘亲情的关爱。

二、主要误区的应对策略

以上是当前初三阶段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在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我们又如何逐步扭转所存在的误区呢?我认为至少可以采取以下四点策略。

(一) 淡化考试分数, 注重素质全面发展

首先, 家庭教育不是应试教育, 考试只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 事实上, 影响孩子终生发展的因素中, 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 是做人的学问, 中考的分数并不意味着孩子的一切;其次, 不和其他孩子进行盲目攀比, 淡化过高的期望, 家长要认识到人才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认真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培养其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 强化心灵沟通, 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初三阶段, 很多家长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看待, 凡事都不与孩子商量, 用父母的权威扼杀子女的思想, 上不上补习班、上什么补习班、考什么高中都是父母说的算!这样, 不仅让子女失去进取之心, 萌生逆反心理, 还往往产生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信任危机。因此, 作为家长要学会倾听、懂得倾听, 与叛逆的孩子进行书信交往, 重视亲情之间的情感沟通, 避免家庭教师代替家庭教育的误区。简单命令以至挖苦打击只能消极影响孩子, 平等沟通、循循善诱才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方法。

(三) 遵循初三特点,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 适当进行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初三阶段, 家长应多一点忧患意识, 坚定让孩子吃苦的决心。生活上过度照顾, 越俎代庖地给孩子创造一个优越环境, 是无法让他们独立自主, 成为一个真正成功者的; (2) 见微知著, 优化心理品质, 家庭中孩子最容易无意识地展露自己真实的思想, 家长应该对其只言片语加以重视, 见微知著, 矫正孩子的心理偏差, 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荣辱和升学, 使孩子形成“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 (3) 进行赏识教育, 防止心理伤害, 对孩子多一份宽容和理解, 对孩子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表示肯定, 避免消极评价和过度打击, 培养其自信。

(四) 开展咨询服务, 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

(1) 大力普及家长学校, 提升家长素质, 初三阶段比较理想的作法是:在中学附设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等, 系统地向家长介绍初三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 帮助家庭树立与主流文化相协调的教育观; (2) 引它山之石, 加强优质家庭教育经验交流, 家长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时, 要吸收其他家长的成功经验, 共同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3) 建立和完善家教咨询服务体系, 在现有基础上, 以研究、咨询机构为主体, 逐步实现融诊断、治疗、咨询、指导、救助功能为一体的家教服务体系, 为提高家教科学化水平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魏书生.与父母对话家庭教育.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3]郭红玲.中国式教育应规避的16个问题.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6.

[4]陈克仁.深圳市家庭教育研究.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1996, (4) :74-78.

家庭应对 篇10

1 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首先, 受城乡二元化体制、农村农民发展落后收入限制大, 集体养老资源有限以及传统观念等各种制度政策、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 农村老人不管年龄多大, 只要有劳动能力, 仍然需要从事体力劳动来维持生存。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表明, 农村老年人从事农业劳动的比例占到36.4%。其次, 即使老人希望和子女一起生活, 但由于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 农民的收入有限, 子女的资助也有限。子女为生活所迫, 外出打工、经商, 老人被迫留在家中的“无奈型空巢老人”大有人在。

另外, 农村空巢老人长期与子女分离, 仅与老伴为伴或独自一人生活, 子女的帮助微乎其微。他们缺乏精神慰藉, 不能享受天伦之乐, 还要饱受思念之苦。根据2006年全国性的调查数据显示, 38.7%的农村老人有轻度抑郁症, 18.6%和7.4%的人有中度和重度抑郁症状。他们通常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常年在外的子女是他们的全部寄托。

2 关于我国农村“空巢”家庭养老问题的应对措施分析

2.1 一如既往地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实行倾向性保护政策

第一, 国家应着力保障农村以耕地为主要经济收入的传统模式。例如, 通过兴修农村公共设施来加强农村与城市间的联系, 为剩余农产品的价值转换提供条件。第二, 改革土地、征地制度, 实行土地流转, 推行以土地换社保等方式提高土地的养老功能, 解决丧失劳动能力的无力耕种土地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第三, 放宽农村集体养老资源的适用条件, 降低农村集体养老资源的使用门槛, 使年老的着实困难的农村空巢老人能够享受养老服务, 解决养老之忧。第四, 适当提高新农合的待遇水平, 扩大农村低保的对象, 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不断提高其生活水平, 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经济基础。

2.2 各方主体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 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努力保障劳动者 (特别是以体力劳动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弱势外来农民工) 的利益, 减少“准城市化”现象, 让外出务工的子女为在农村养老的父母出一份力。一是司法部门应严格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收入, 使其有经济基础来供养在农村的空巢老人;严厉打击阻碍相关惠民政策落实的人员以及变相落实相关政策、以权谋私等情况, 切实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劳动部门、税务机关等应积极履行职责, 督促各企业组织积极交纳相关的社会保险, 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利益。

2.3 想办法提供就业岗位, 为部分劳动力的回流创造条件

农村剩余劳动力外流是导致农村空巢家庭出现的直接原因, 为引导部分劳动力回流, 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实施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让有一技之长者有更好收入预期。二是出台优惠政策, 支持创业。如建立农民工创业资金支持系统, 为农民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拓展农民工创业空间, 引导返乡农民工把长期打工生活中学到的技能、积累的资金、磨练的市场经验以及社会关系网络资源运用于自主创业之中, 积极兴办农产品加工业, 通过农产品深加工等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积极引导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三是开发建设项目, 安置就业。四是在尊重经济发展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将在城市买房的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 使部分农民工实现就近市民化。

2.4 倡导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目前主要倡导建立“四层次”保障模式:第一层次是完全由政府出资的基本保障部分, 第二层次是政府、集体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基本保障部分, 第三层次是个人与家庭作为主要出资人的强制补充保障部分, 第四层次是个人与家庭作为主要出资人的自愿性补充保障部分。可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困老年人救济体系, 加大对农村商业保险的宣传, 对商业保险的发展提供适当的政策支持, 以便有经济条件的农民能参加商业保险, 建立健全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2.5 发扬传统孝道文化, 顺应农民安土重迁的思想习惯, 实行社区养老模式

发挥传统家庭养老功能, 维持传统“反哺”或“反馈”的老年人赡养模式。通过孝道文化的宣传与教育减少农民养儿防老的风险, 促使年轻一代合理分配老一代和小一代代际之间的资源, 保障上一代的养老问题有着落。另外, 要发挥农村熟人社会之间的互助协作, 就地实行保障, 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整” (把特别困难的空巢家庭老人集中起来, 统一在养老院供养) “散” (让一般空巢老人散居在家中, 但他们依旧可以享受社区养老成员的基础待遇) 结合的社区养老模式。

3 小结

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决定了应该建立以家庭为主要责任主体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但不应仅局限于此, 要从不同角度和方面,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 让各方主体共同参与, 通过间接措施和直接引导使空巢老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依, 在提升生活情趣, 走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之路的同时, 全面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摘要: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少子化现象, 经济发展不平衡下的人口流动以及现代化思潮下的个人主义等原因共同导致了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我国应在政府牵头带领下, 通过各种优惠政策, 实现多措施保障的农村“空巢”家庭养老。

家庭应对 篇11

关键词: 农村幼儿 家庭教育 应对策略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方式,对子女施以一定的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终生的一种社会活动。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家庭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基础和起点。”确实,家庭教育是对人的一生影响最深的一种教育,它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一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即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那么,农村幼儿家长该如何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呢?为此,笔者试图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

随着互联网的应用与时代的发展,部分农村家长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但由于他们自身文化素质较低,缺少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束手无策,任之由之;部分家长自视能力很强,对孩子实施“小学化”或“拔苗助长”的教育,严重违背教育规律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孩子从生下来到上幼儿园这段时期还不懂事,家长没法教育,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些家长把教育简单化,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孩子品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他们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一项调查分析指出“中国的教育归根结底是家庭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思想上认识并定位对家庭教育的正确理解,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2.家庭教育实施者的教养态度存在差异

近年来,随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家庭居住环境日渐城镇化,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大部分孩子都是隔代式抚养。文化水平低下的祖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家中的独苗苗关爱有加,百般溺爱,生怕孩子受什么委屈,事事包办代替,一味迁就顺从,造就孩子自我、任性、娇气。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个性发展有极大的影响。

其次,父母就近上班的,年轻的他们在新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开始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他们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祖辈们也会出面干涉。几代人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往往持有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代与代之间在子女问题上的矛盾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最后,父母都在身边的,家庭教育不受祖辈影响的,每天给予孩子的时间极有限,他们只要一有时间就抱着手机、ipad,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家庭教育重知识轻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农村家长的职业差异、素质高低等因素,导致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和力度有所不同,大部分人重视知识教育(认字、写数、学汉语拼音等),忽略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这种教养方式导致不少孩子出现任性、个性极强;自私、霸道;孤僻、人际关系冷漠;不懂得付出,生活能力低下等畸型发展趋势。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此话道出了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行为日久成习惯,习惯日久成性格,性格日久定前途。正如陶行知所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养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使十分不易。

4.家庭教育方式缺乏艺术性

家庭教育是一门学问,所以有一个教育方法问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育孩子时,大部分祖辈家长表现出的是溺爱型,年轻父母脾气暴躁易发火则是极端型、严厉型,不管哪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中国父母有个特点:对自己孩子的满意度是最差的,比国外的家长满意度差很多。其实孩子很需要表扬,表扬会给孩子以勇气和动力,同时是一种肯定的暗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教育环境不容忽视

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孟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三次搬家,这充分说明了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家庭环境的影响说到底就是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言传身教。在农村,大多数家长都不太注重自己的言行,平时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不顾忌,不知道自己的言行举止、价值取向、兴趣爱好、处事原则等早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因此,家长要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以此影响孩子,为孩子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与愉悦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得到身心愉悦的健康发展。

家庭应对 篇12

一、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 我们发现存在着这么一部分“问题学生”, 他们在校内外的不良表现尤为突出:不思学习、任意逃学、欺小凌弱、吵嘴打架、损坏公物, 等等。虽经老师多次教育帮助, 仍屡教屡犯。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调查、了解、分析后, 知道这些孩子中大多数来自于不健全的家庭。另据有关部门统计, 在青少年犯罪中, 单亲子女也占了多数。这些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 单亲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变得日趋紧迫。单亲家庭之所以会出现为数众多的问题学生, 成因主要有三点:①学生生活在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争吵、打骂, 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 互相推诿、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 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 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 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 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 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 导致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②因家庭失去管教导致孩子流向社会。由于受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及一些道德不良的人教唆和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的侵蚀。对于学生来说, 整个社会都是一所大学校, 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 在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麻将室、台球室、KTV厅等地方, 这些“老师”往往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有更大的影响力。③学校教育工作存在缺点与失误。学校教育是培养良好品德、预防和矫正不良品德、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阵地。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 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 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 对部分“问题学生”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 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 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考虑学生层次差别, 使“问题学生”失去信心, 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 反而使学生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加强单亲家庭问题学生教育的应对措施

1.学校要加大对家长心理辅导的力度

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在家庭中, 一直与子女朝夕相处, 子女对其在情感上最为依赖。因此, 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最为直接, 也最为重要。特别是单亲家庭中的家长, 其自身情感受到了十分严重的伤害, 心理已经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 然而, 为了子女的今后发展, 家长一定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作为学校, 可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帮助家长履行好自己的职责:①举办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讲座, 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 并指导单亲家长学会自我调节, 注意个人心理健康。②积极帮助家长解决后顾之忧。一般来说, 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比完全家庭更为困难, 学校应当尽其所能, 力所能及地帮助这些单亲家庭解决部分后顾之忧, 确保其子女能够拥有平等的学习权利及人格尊严。

2.教师要积极挑起帮助和教育单亲子女的重担

一是完善全体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从学生一入学起, 就要建立起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档案资料, 通过强化对其学习、生活、心理及家庭情况等的了解, 通过详加记载, 定期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及时了解单亲家庭学生在家庭及社会上的各种情况。二是要加强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要选派既有爱心, 又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 具备较强自我控制和忍耐能力, 还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与人格魅力的教师来担任问题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 尤其是要将其中最为优秀的教师派到问题学生比较多的班级中去。班主任一定要充分重视面对单亲家庭子女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及其心理特征。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对其进行恰当的情绪疏导。三是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协作的教育网络。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倡导与参加到社区教育活动中, 将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协调、配合的全面教育网络, 这样才能让问题学生的教育成效得到显现。

三、结语

总之, 加强单亲家庭问题学生的教育, 不管对学生本人、对家庭, 还是对学校、对社会来说, 都显得十分必要。笔者由衷地希望全体教师都能抱着对教育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 深入学生, 耐心细致地做好这项工作, 让这些孩子能在爱的阳光雨露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韩红.关于单亲学生教育问题的思考[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 (1) .

【家庭应对】推荐阅读:

危害应对10-14

防御应对10-16

主动应对10-17

情绪应对05-08

应对业主05-18

舆情应对05-19

应对流程05-25

应对难06-09

现状应对06-09

应对干扰06-16

上一篇:进行小学拼音教学下一篇: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