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应对

2024-09-17

引导应对(精选10篇)

引导应对 篇1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信息自由时代, 网络早已不再局限于发邮件、聊天、购物、打游戏, 其已经能够产生现实的经济效益和长远的社会价值, 广大网民也由信息的被动获取者, 转变为信息的主动发布者, 手机用户更可以随时随地的现场拍摄上传, 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今年7月,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2014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 32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5. 27亿, 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随着网民数量的高速增长, 网络已经形成了新的网络舆论场, 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 网络舆情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为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网络舆情是网民思想情绪、群众利益诉求和对社会事件以及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 舆论监督力量不可小视。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的重大事件, 还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经网络传播, 短时间内网民意见铺天盖地, 就有可能被炒作, 放大, 延伸, 发酵, 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 演变为振动各界的社会热点事件甚至形成危机事件。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的好可以让网络舆情成为社情民意的粘合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网络舆情紧扣着社会舆情, 面对当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不断凸显的各种社会矛盾, 互联网为其提供了一个让大家尽早发现的平台。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民意,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做到早发现, 早应对, 早处置, 早解决。这样就消除了社会问题的日积月累, 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大型群体事件。相反, 如果采取隐瞒、打压的措施, 唯恐消息公开影响社会稳定, 主动放弃舆论引导, 这种不利的应对方式既违背信息的传播规律又造成工作的被动。尽早的收集网络舆情, 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进行判断, 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对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 开展网络舆情研究正成为热潮, 如何在网络监督环境下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积极的引导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要研究网络舆情就要先了解网络舆情的载体。网络舆情载体可以分为公共载体和个人载体两大类型, 公共载体主要以新闻跟帖、网络社区、网民留言、BBS等公共环境为平台, 个人载体则以博客、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为主。公共载体如同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版, 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消息、提出观点, 每天的访问量以亿为单位进行计算, 很多人都会爆料和讨论问题。以天涯社区为例, 它犹如公共茶馆, 并不偏重于某一种观点, 而是追求观点的平衡, 不批判、不唱反调。近几年, 个人载体的影响力持续壮大, 已经大大的冲击了公共载体在网络舆情中的霸主地位, 极大的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网络与手机的结合日益紧密, 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信息、发表意见、上传视频。其中, 微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 2014) 》指出, 超过3亿手机用户使用微信, 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第一大舆论场, 是2014年舆情事件的最大信息源。以上这些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 有的在萎缩, 有的在发展, 在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各种舆情载体在传播方式上的变化。

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舆情载体, 在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建设。按照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 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涉及范围, 将网络舆情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具体区分为红、橙、黄、蓝四色预警。根据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具体需要, 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组织机构, 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状况应急机制, 制定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监测、调查、应对等应急方案。从发现网络舆情问题, 监测网络舆情发展, 搜集网络舆情信息, 分析网络舆情内容, 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以及协调运作等都要有完备的应急机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对全面掌握与网络舆情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 形成处置领导体系和协调运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立顺畅、高效的协调联动机制, 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由专们人员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警监测, 发现可能诱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情况及早通知有关部门, 保证第一时间获知, 做好应对准备。网络时代, 一件事从发生到成为全国议论的热点只需要几十分钟, 回应网络疑问就像打仗, 要在第一时间抢占山头, 山头谁先抢占谁就是主动, 另一方要想打上去, 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在这个山头空白的时候, 要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制高点。根据网络舆情议题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热点平均存活时间和最大关注度出现的天数等特征, 注重因势利导, 适时、规范的发布权威信息, 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做到早发现, 早应对, 早处置, 早解决, 争取时间, 争取主动引导舆论。

构建网络舆情分析应对系统。及时组织专门人员对相关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进行查找, 对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核实, 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和材料。善于将部分责任人和整体果断的进行切割, 对于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问题, 要及时、主动、准确的发布权威网络信息,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尽快澄清事实真相。不能让单独的个体代表了整个机构, 甚至整个系统, 这样网民就不会把整件事情与整个单位联系, 网络舆情自然就会去谴责个人行为。相反, 如果不计代价的盲目维护则会将本来与整体关系不大的个别问题复杂化。

网络舆情事件的第一要务还是解决实际问题, 千万要警惕技术决定论, 丢弃有了负面东西就找关系花钱删贴的想法。试问, 你封得住吗? 谁有能力把所有网站都封住呢?要积极妥善面对网络舆情, 有误解的要积极澄清, 有错误的要敢于道歉, 有责任的要敢于承担。哪里出了问题, 哪里先去解决问题, 解决好之后, 才能去做宣传, 问题没有解决, 单凭宣传是没有用的。当然很多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一时解决不了, 这时千万不要试图用一次虚假的信息发布将事情掩盖, 这样只会让网友失去信心。其实不妨查清一点公布一点, 循序渐进, 用滚雪球的方法发布信息, 因为一旦贸然说出去再想改就不容易了。

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舆论议题和参与对象的引导。根据议题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 放大主流, 缩小负面, 进行正面的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网络和网民进行沟通, 引导他们去正面评论, 疏导民意。要重视网络舆情参与主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他们起着重要的过滤和影响作用, 往往他们的一个行为会对很多社会普通公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非韩寒莫属, 他的每一条微博都有上百万次的点击, 号召力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当然, 我们遇到的网络舆情不一定都被名人关注, 但我们可以利用本地论坛, 本地问题本地解决, 影响自然也就小了。绝不能固执的认为本地论坛不能有负面的东西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形势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老百姓没有在本地的发泄平台, 自然要去外面寻找, 本地论坛搞的好, 外面的负面消息也就少了。

参考文献

[1]蒲红果.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

[2]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8) .

[3]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 2013 (4) .

[4]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

引导应对 篇2

正确理解政府与媒体之间的关系

政府和新闻媒体可以说是一对“欢喜冤家”,彼此之间的关系既是相互合作、相互依赖,但有时又会产生矛盾。政府工作需要通过媒体来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媒体也对政府部门丰富的新闻资源更欢迎。同时,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监督力量,有对政府部门实施监督的义务。面对媒体有失客观的负面报道时,有些政府部门无疑会感到愤怒和委屈。其实,政府部门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只要从大局出发,把握住了相互需求,相互体谅,努力实现双赢,很多方面会取得一致。如果我们只考虑自身需要,不考虑媒体和群众需要,强硬要求发布对自己有利的消息,不准发布不利消息,不仅会引起新闻媒体和社会群众的反感,也违背了政府执政的基本原则。

加强舆论引导工作的策略和方法

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关键是提高舆论引导的有效性。政府部门通过对外加强沟通合作,对内强化自身素质,提高媒体应对的能力,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争取社会舆论的主动权。对外沟通合作要求有关部门要善于和媒体搞好关系,要以交朋友的态度,以诚相待、主动沟通、加强联系,通过媒体来促进政府的工作,以新闻的形式来达到宣传意图,有效扩大正面评价,及时化解或减弱负面评价,塑造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优化政府工作的外部环境。常态工作中的媒体应对。一是搭建与媒体的互动平台,定期发布消息,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实现双赢。建立定期的新闻发布会制度,主动、诚恳地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充分向媒体提供政府工作信息,达到实现政务公开和占领舆论阵地的双重目的。同时,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根据工作的需要举办见面恳谈会、听证会等,及时向媒体通报情况,倾听媒体的意见和建议,以赢得媒体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做好舆论引导的策划。在新政策、新规定以及工作推进中的新举措出台前,预先制定舆论引导的工作方案,以保证舆论引导在前。根据政府工作进展,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舆论引导,既有效地开展了工作,又避免引起媒体的负面炒作。

突发事件状态下的媒体应对策略。处理突发事件媒体舆论应对的策略主要在于,通过与媒体的合作,快速收集事件信息,发布官方信息,解疑释惑,最大限度地控制危机信息传播,化解或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其中,在信息发布上主要体现三说原则,即抢先说、不断说、统一口径说。突发事件发生后,应该立即启动舆论应急预案,主动联系媒体,力求在第一时间准确发布信息,及时、坦诚表明官方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才能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引导受众理智客观地看待问题,平息萌芽中的受众非理性舆论压力。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恳谈会、听证会等互动形式,及时答复来自媒体的各种质询,有针对性地向媒体做好说明解释,不给媒体进行炒作性报道的机会。同时,还可以组织正面宣传,树

立正面典型,引导媒体和公众更多地关注正面信息。对内强化自身素质,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领导干部媒体应对能力和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引导应对 篇3

关键词:舆论引导;负面舆论;实践创新

舆论的正确引导,是学校名誉得到社会认可的方式之一,是高校发展建设过程中的对外形象,更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性的理论武器。学院宣传思想工作以学院党委为中心,服务学院建设发展大局,关心关爱学生成长成才,建校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在舆论引导和负面舆论应对方面也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了一些特有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摸索出一些应对方法。

1 舆论引导及负面舆论应对问题的现实存在

第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独立学院应运而生,并且不断完善,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独立学院自身历史并不久远,文化底蕴很难和百年名校相比,同时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与重点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比较,学生的高考成绩处于总成绩的中间水平,成绩不高不低,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独立学院较其他高校的收费水平偏高,因此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从小娇生惯养,思想意识活跃,有较强的塑造性。学生在正确舆论引导上的兴趣远远低于负面舆论,很容易“跟风倒”,缺乏对问题实质的认识,容易进入误区,甚至被社会不良舆论所蛊惑;当下大学生年龄段已经进入了“95后”,更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拥有着独立自由的个性,但政治意识薄弱。学校在处理突发负面舆论时,处理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突发事件的发生得到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也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处理上报,但是有时还会受到学生的质疑,原因包括事情处理过程未能及时公布,问题处理不彻底,甚至包括日常性问题多次被投诉但处理时间长并未给予说明等等。

第二,社会舆论的冲击和自身的特点。独立学院的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的每一点优势都会被社会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同时学校的每一点问题也会成为他们关心的焦点。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进步,点击量已经成为各大媒体宣传报道能力的体现,进而一些不实新闻,夸大消息备受大家高度关注,往往这些不负责任的虚假报道将成为一所高校发展的拦路虎。我院在自身机构设置方面,学院党委主抓宣传和舆情监管,在人才引进和设备采购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工作内容繁杂,针对性不强,工作范围广等多种因素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影响工作效果;在舆情监管问题上,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信息的传达不及时,内容不完善情况依然存在。学院网站管理与建设存在一定的漏洞,存在信息丢失等问题。

第三,创造性不足。舆论引导及负面舆论应对如何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满意,让学生满意,是学校宣传工作的首要问题,如何创新工作思路,符合社会发展;如何创新手段,满足学院发展需要;如何创新形式,得到学生关注,这种创造性依然有待解决。

2 舆论引导及负面舆论应对

第一,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主动参加国家、省市相关培训,接触时代最前沿的舆论引导方式方法,结合学院发展有目的有选择地创新;再次建立舆论引导宣传途径,建立官方微信平台、网站、QQ等网络平台;组建以校领导和基层干部舆论引导小组,媒体互通小组等团队组织。通过会议,文件,消息等等多种途径上传下达,将舆论引导保持常态化;建立舆论引导反馈机制,形成校领导到中层领导再到基层领导最后到学生的正向反向反馈机制,让领导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让学生更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的关心,进而达到舆论引导的作用。加强与新闻媒体单位沟通,保证报道的真实性,了解学生通过个人途径报送虚假信息的真实目的,以便更好帮学生解决实际苦难。

第二,负面舆论问题的应对。在面对负面舆论的问题,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第一时间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明确问题的真实性。对真实存在负面舆论问题,要积极面对,不要回避,不要推诿,组织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给予明确解释和答复,在事情的处理过程中要有凭有据,与公众保持良性的舆论互动,在真诚沟通中赢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对有明显失实、非理性、发泄式的负面舆论,应予以明确态度,展开“正面辩论”, 通过真切的交流互动澄清事实真相,同时要求相关报道不实的新闻媒体给予明确解释和说明,将舆论引导的影响降到最小化。同时积极反思虚假舆论的形成和发布,吸取经验,应用到实际工作上,防止重复犯错。高度重视危机防范意识,真切关怀大学生切身利益。随着舆论监督通过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等网络媒体在大学校园风靡传播,进一步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更加规范化,同时也给负面舆论监督带来了压力。因此,应对舆论监督,学校不能单一地靠事后被动应对,更应该将提升自身危机防范意识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加强自身管理和监督,提升公信力,全力保证校园舆情环境风平浪静。

第三,完善组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结合学院实际,进一步明确组织管理部门的工作分工,将具体工作明细化,将明细工作责任化,要求层层把关,逐级管控,将出现负面舆论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建立由学院领导任组长,二级学院领导为副组长的舆论监督引导小组,时时监管,时时教育。小组成员要主动走到工作第一线,了解舆论关注者的心声,定期组织谈心谈话,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要关心生活困难的同学、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和思想意识上进的同学,尽最大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让同学们接触到学院的组织机构领导,接触到学院官方的言论,在他们的帮助下缓解自身存在的困难,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地减少学生对舆论的不良看法,特别是把持对不良舆论的自我认知。高度重视学院领导、机关单位、基层管理人员三个群体的组织互通关系,这三个群体是教育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给予学生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老师。

第四,建立基层舆论引导与监督队伍。鼓励基层辅导员主动投入到舆论引导和监督工作上来,因为辅导员队伍是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更是同学们了解最深的教师队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注意到舆情空间尤其是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再具体舆情引导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树立正确舆情观进行指引与教导。①辅导员应通过班级班会,主题教育活动,党团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形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而培养学生正确面对舆论是非,有明确的判断能力;弘扬正气,积极主动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保持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认清负面舆论的真实面容,保持头脑清醒,从容应对;辅导员还要培养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帮助同学们看清突发事件的问题所在,立足正确的政治立场,看清西方敌对势力的真实目的,引导大学生独立、理性、客观看待突发事件。

3 舆论引导及负面舆论应对的实践创新

第一,转变观念,树立科学应对舆论引导及负面舆论应对的理念,有信心有能力面对重大舆情,主动回应社会,利用各种媒介澄清误解,强化正面引导,有效化解舆情危机,转劣势为优势,争取舆论主动权,保证校园正常和谐的生活环境。

第二,强化防范意识,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网络舆论无小事,充分调动班主任、班级干部、团学干部、社团组织以及实习单位的力量,从大一到大四进行全程监控,从学校到社会,从班级到工作单位,从学生到工作者,多方面多渠道做好舆论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整合资源,提升舆论引导和负面舆论监督功能。加强舆论阵地建设。树立大局意识,整合网络、纸媒等等信息资源,打造网络宣传平台,建立舆论引导校园宣传媒体和校园多彩学生活动联合互动新模式;创新传播方式,加强网络引导;拓展传播渠道,保障正能量传播;丰富传播手段,做好合理管控。

建立健全负面舆论监测报告机制,建立高效的舆情监测分析队伍,各院系设立舆论监督员,及时分析相关网络舆论信息,有重点有依据地做好及时上报工作,并对内容进行初步分析,将学生关注的大事要事时时反映给相关领导,保障信息准确,信息畅通。

注释:

引导自主学习 应对开卷考试 篇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 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精神, 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 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的要素是行为的主体。

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传统的课堂中, 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 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 因此, 真正的课堂主体不是学生,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 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 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 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自主学习方式, 例如, 学生可以有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 这些都是围绕学生主体来考虑的, 因此,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 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自由。自主学习的方法要做好以下几点:

(1) 制定计划, 并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学习; (2) 目标意识, 确立一个目标, 有利于学习中的坚持; (3) 范围的确定, 从所用的教材到知识面要先确定下来, 除特殊情况, 一般不能改动, 不能今天以这为主, 明天又改成以其他为主了; (4) 注重学习的氛围和环境,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开展学习上的比赛, 让学习的环境活起来; (5) 自我检查。课改实施了几年, 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定位、教学方式方法都有了许多变化, 同时作为终结性评价方式的考试也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一是中考加上了历史学科;其二是政治和历史合科并实行了开卷考试。

闭卷考试时期, 师生对开卷希冀盼望, 真正实行了开卷考试, 师生又都有了老虎吃天——无从下爪的感觉。历史地对比, 政史成绩普遍比闭卷试时下降的幅度大。因此, 如何开展政史课, 特别是历史课的教学工作?如何应对开卷考试, 并取得较高的教学成绩?便成为历史课教师常常要思考并必须探讨尝试寻求较佳解决之道的问题。近些年任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有所设想, 也有点滴尝试, 现归纳如下:

1 让学生自主广泛阅读, 学会浏览储备历史知识信息

说起历史课, 许多老师认为好教, 学生也都爱学、乐学, 但面对新课改形式的教材及考试, 许多师生又觉得无所适从。这是因为现行初中历史教材内容高度概括、凝练, 史实浓缩, 时空跨跃幅度大, 部分内容庞杂, 涉及多学科, 知识综合性强。如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只编成了一课 (八年级下第6课) , 当然对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出生的人来说, 中国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史实现象是易于知道、理解、掌握的, 然而对于六、七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特别是现在初中学生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 通过一课的学习和了解是很难认识、理解的, 掌握起来也就更难了。加之现在考试试题注重主观性测试, 注重考察学生收集知识信息, 分析加工、综合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尽管学生爱学、乐学, 但要想取得高成绩也并非易事, 因此我认为让学生自主广泛阅读, 学会浏览储备历史知识信息是教好初中历史课的第一步。为此笔者要求学生: (1) 自主阅读课文, 读课文不但细读正文 (大字) 还要细读注解 (小字) 及每幅图片, 甚至课后习题及有关说明; (2) 细读有关辅导材料, 如《资源与学案》等; (3) 其它历史读物及相关传说; (4) 网上浏览; (5) 相关历史影视节目。

2 引导学生读后思考讨论, 会解答相关问题

课内外阅读及有关媒体的观看浏览只是学习的第一步。读后或观后思考讨论是学习活动的进一步延续, 因此, 每堂课上, 我都会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或有关材料或观看相关媒体材料, 然后出示相关问题, 让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回答, 当然这些问题的回答方式并非单一的以避免单调、乏味, 为了激趣, 增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堂上指名回答, 集体评判、纠正;或小组竞答, 计分评比, 奖优罚差, 或小组齐答;或全班齐答;或师生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回答。

这些方式中, 其中小组竞答效果最好, 但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 (如无抢答器) 或问题设计的过于简单化易出现课堂秩序或时间控制上的麻烦, 因此需多种方式交叉使用, 回答问题虽是很传统的授课方式之一, 但通过问题的解答会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内容, 并对第一步阅读观看获取的信息进行反馈回顾、或简单概括、或要点关注或难点理解。

3 让学生学会归纳每一课的历史知识要点

读是第一步, 答是第二步, 课堂上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历史知识要点。每学一课, 我都要进行这一环节。当然初一开始时这一步老师要示范引导, 大约几周后就训练让学生自己进行了, 初中学生学科多, 历史学科课时少, 这时就要考虑让学生尽量当堂学习, 课后不学或少学, 为学生减轻负担, 为此必须引导学生精化、简化、准化历史知识要点, 以便易解、易记。读是初步, 答是深化, 归是储备。如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2课人民政权的巩固时, 在进行完第一步的读和第二步的议答之后, 我引导学生将新中国整顿经济的措施概括归纳如下: (1) 发动群众、严打投机; (2) 大调物资、平抑物价; (3) 统一收支、调资、管金。大部分学生当堂课就掌握了。

4 让学生学习自主设计问题, 互相解答

在初一阶段时, 读后的思考, 讨论问题由学生自主设计, 有一定的难度, 可以由老师设计示范, 经过一学年的学习引导, 在初二时, 就可以过渡到让学生自主设计问题了, 为了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学习, 满足其学习表现欲, 我将学生划分为四人小组, 在自读完课文内容后, 每组思考讨论至少设计一个问题, 然后选一个代表将其写在黑板上或打印在大屏幕上进行展评, 每进行这个环节时, 学习情绪高涨, 热情激烈, 气氛空前活跃,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你方写罢我登台, 他打正揩字, 我键艺术图, 这种方式的使用, 既使学生高度关注学习内容, 又锻炼了学生的多种才能, 充分展现了自我。

当然, 展评的问题有时有很多重复, 为节约时间, 老师要引导、要精简, 最后问题的回答让学生完成, 出题组初评, 老师及全体学生评判。初二时多次这样组织学生学习, 课后调查反思, 自感教学过程轻松愉快, 学生爱学乐学, 效果显着。

5 采用“考考你”的复习方式

传统教学法中, 不管是平时的课后复习, 还是期末试前的总复习, 我们习惯的做法是老师布置习题或出题, 学生完成, 老师查阅讲评, 老师主动, 学生被动, 老师疲累, 学生讨厌、抵触, 最终效果也十分欠佳, 老师往往心情郁闷、情绪沮丧。课改培训, 我充分认识感受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 于是在历史复习时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变学生被动为主动, 改“师忙生厌”为“师生同乐”, 那就是让学生当小老师, 人人设计测试题, 复习完一个单元, 让学生人人设计一份单元测试题, 老师检查学生互评, 同座或伙伴互答互判。

引导应对 篇5

今年下半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市项目建设工作进程减缓。面对危机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因素,市民营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密切关注各个项目工程的建设情况,对项目困难做到及时发现、抓紧解决,力争实现项目建设在危机中的平稳顺利进行,圆满完成“第四个项目建设年”的工作。

一、成立项目建设督导小组,全程关注项目进程

为落实督导职责,保证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市民营局专门成立了“项目建设督导小组”,全面负责今年民营经济项目扫尾、申请上级政策资金、储备明年项目等工作。小组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专人负责,保证信息迅速掌握,情况及时了解,政策快速传达。

二、建立项目跟踪服务体系,做好今年项目扫尾工作

今年纳入我市重点的民营经济项目有86个,到目前,有27个项目已竣工投产,33个项目的基建工程已结束,还有10个项目也完成了投资计划。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项目建设的进度有所放缓。市民营局在月调度、月通报的基础上,积极协助企业尽量克服各种困难,加快进度,确保顺利完成今年的项目建设任务。

三、积极争取项目政策资金,保证资金链条不断

为帮助民营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市民营局加大了工作力度,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研究应对策略。先后将我市清韵家纺有限公司的“新增年产75万套床上用品技术改造项目”、山东招金卢金匠有限公司的“硬质千足金饰品加工工艺改造项目”、山东天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的“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项目”等多个项目申请省、市政策资金,预计均可获得20万元扶持资金;将张星镇、温泉街道办事处、金岭镇三个特色产业镇,申报省及市政府扶持计划。并随时关注相关信息,积极为企业争取。

四、创新开拓项目建设思路,做好明年项目储备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明年“大项目突破”的主题,市民营局创新思路,深入开展第五个项目建设年活动,全面促进项目建设扩量提质、实现突破,计划在明年的项目建设工作中:

一是健全项目评估论证机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全市产业结构状况,加大对项目立项的考察论证力度,帮助企业从财税政策、科技含量、投入产出速度等方面科学论证,确保项目的成活率和成功率。

二是强化项目推介和信息传递。组织企业参加项目推介会,加强对外联系,及时传达项目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相关信息,以“民营经济信息”的形式向全社会编发,提供产业和项目目录,帮助民营企业了解掌握项目的有关情况和发展前景,形成上大项目、建好项目的良好氛围。

三是破解项目建设的资金瓶颈。健全金融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投资担保机构的作用;深入推进银企项目对接;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最大限度启动民间资本;建立(来源:好范文 http:///)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等措施,帮助企业缓解项目建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

四是注重建成项目的培育发展。以建成项目和现有项目为载体,加强嫁接改造力度,积极帮助企业挂靠高新技术企业和大专院校,帮助申报高科技项目,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及各种质量体系认证。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应对研究 篇6

目前急需加强引导应对的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突发事件引发的话题焦点和舆情热点, 这些热点往往会迅速放大事件造成巨大影响;另一类是虚假恶意信息, 包括谣言、偏激言论、人身攻击、语言暴力、危险反动等信息损害了政府公信力, 也容易造成社会离心, 营造负面情绪, 这些需要警惕。目前对于网络造谣传谣还很难用法律手段根治, 需要相关部门合理有效地引导舆情来消散网络戾气, 下面就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一、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等级和技术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主要流程是舆情收集、筛选、跟踪、研判等几个阶段, 监测方式主要采用搜索引擎、搜索软件和人工浏览等。

(一) 舆情监测的等级和预警

舆情监测分为常规和特种两个类别。日常情况使用常规监测, 主要针对非重大舆情, 每日自动监测相关舆情动态和趋向, 舆情达到一定峰值可自动预警, 舆情监测人员可做日常引导和疏解, 如发现重大舆情则及时上报, 监测等级随即上调为特种监测。在进行特种监测时, 针对舆情爆发性强, 发展变化快的特点, 大范围掌握与食品安全事件有关的各种信息, 迅速过滤次要信息, 找准症结和信息来源, 高强度快速处理。在监测系统中根据轻重情况逐级设置预警级别, 由低到高可设定为蓝色、橙色、黄色、红色等四级, 其中蓝色、橙色为日常监测, 黄色和红色属于特种监测范畴。

(二)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数据库技术

在舆情监测系统中, 根据不同情况, 组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数据库, 从网络信息中计算并获取食品安全热点信息和关键词, 将重点热词作为预警标签, 使用搜索引擎技术和舆情软件对相关网络流量与数据库进行配比, 估算热度, 形成统计报告。数据库技术主要包含:一是采用分词技术进行计算, 对网络信息进行自动分类, 建立数据库分类标准, 设置预警标签;二是对网络信息实时监控, 由系统自动计算出时新热词, 补充数据库;三是采用文本相似性监测, 跟踪信息传播源头和传播路径, 自动预警, 提高效率;四是统计舆情倾向分布及趋势。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从海量信息中过滤无关信息, 对与数据库匹配的信息重点监测, 统计标题、源头、时间、摘要、点击数、评论互动数等, 最后形成标准文本格式, 便于审阅和自动化处理。

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引导体系的条件与要求

(一) 舆情监测引导机构的建立条件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引导要系统运作, 首要原则是将监测引导工作常态化, 设定专职机构和岗位, 并配套专门的资金保障正常运转, 有固定工作场所和必要设备。监测部门负责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宣传、网络维护等, 一般有监测、技术、研判等岗位。

(二) 舆情监测引导员的能力和素质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要求相关人员具备专业的网络舆情知识和经验, 熟练掌握网络监测软件和技术, 对舆情热点和拐点准确判断;具备食品质量安全的专业知识, 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健康安全标准和国家有关食品安全的政策;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基础, 善于沟通和表达, 应变能力强。在一些特别重大和极为敏感的舆情事件中, 还应做好保密工作, 与有关各部门协调一致做好舆情引导工作。

(三) 舆情监测引导的时效性

处理危机公关六字箴言是“说真话, 立即说”, 说真话是指公开发布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可信、客观公正的, 但可以灵活处理, 有所保留。立即说, 在网络传播上已经出现“黄金4小时”的说法, 而且对食品安全舆情引导人员来说, 这么快的时间发出的声音, 还要求是经过调查和斟酌之后的慎重表态, 由此可见提高舆情引导部门和人员在应对网络舆情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是多么重要。

(四) 舆情监测报告的撰写标准

监测引导员得到预警后要及时撰写监测报告并上报, 报告文本首先应简明扼要, 关键信息突出显示, 避免长篇大论, 为科学决策提供便利;另外论证和结论也须严谨科学, 要充分掌握舆情的正反两面, 洞察舆情的大势, 不要一时冲昏头脑, 务必保持客观平衡。

(五) 建立舆情监测引导标准流程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的标准流程包含主动发现、密切关注、科学分析、及时报告、启动预案和反馈调节等六个关键步骤。

三、多方协同正确引导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在遇到食品安全危机时, 能在第一时间组织各种力量, 形成舆情应对的联动力量。应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网民的相互协调配合。以往对于负面消息, 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总是被动应对, 不敢主动承担责任, 这很难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其实有关各方及时协同传递权威声音, 这既能监督食品安全, 又能正确引导舆情, 利国利民。

(一) 政府应在舆情引导与安全监管上双管齐下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关系百姓生命健康和社会稳定, 是党和国家要做的大事。根据中国社科院2011年2月24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显示, “食品安全的信息发布是各级政府透明度的短板。不少地方政府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网站无法打开, 或者信息栏目内容极少。有的地方虽然设有食品安全信息网, 但网站无法打开。还有不少网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一两年之前的, 相关栏目或者整个网站处于“休眠”状态。在研究者调查的43个地方政府官方网站、食品安全信息网以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网站中, 包含2010年食品安全宣传普及知识信息的仅有23家。”[1]

有的部门建立的网站或博客信息更新慢, 缺乏互动, 难以达到及时传递主流声音的作用, 目前需要各级政府改善舆情应对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 政府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信息, 积极主动地与网民互动, 增强网络舆情应对引导意识和能力是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 发生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 更应该第一时间公布权威信息。这方面, 要重视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善用网络语言发布消息, 用诚恳冷静的态度积极答疑解惑。舆情危机出现时, 管理部门与各类媒体联合起来, 及时适量发布权威信息, 发扬网络民主, 保障正常信息交互透明畅通, 不给小道消息以传播空间。

除了信息交流以外, 还要在食品安全管理上做出实际行动, 发挥监管职责,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食品安全事件要严肃处理, 严查事实真相, 严格追究相关企业和部门的责任。在传播领域, 对于肆意传播扩散虚假信息造谣生事的相关单位和个人也要依法追究责任, 依法打击虚假传播。加强网络立法, 借鉴美国、韩国和新加坡的网络传播法规和管理方式, 加强网络注册实名制, 鼓励畅所欲言而不是禁锢言论, 同时加强对个人违法传播的惩处。

(二) 食品企业应增强信息传播力

食品企业在负面舆情的压力下, 应清醒认识自身问题和不足, 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主动进行信息发布和沟通, 积极整改, 争取网民的信任和谅解, 化解危机重塑形象, 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正确应对网络舆情, 不逃避、不造假、不隐瞒, 组织专业团队与媒体配合澄清真相, 与网民诚恳对话, 回应质疑。对于造谣中伤的情况, 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依法处理。

以往, 一些企业面对有关自身食品安全的负面信息, 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 往往是硬着头皮否认、掩饰、雇佣水军黑贴删帖托贴、缄口不言等方式, 这些鸵鸟政策在网络时代被网民撕扯地七零八落。不但无法消除恶劣影响, 反而增加了网民的戒备和不信任感, 只有开诚布公、诚恳交流、增加开放度和透明度才有出路。当然对企业来说, 最关键的还是食品质量过硬, 才能在信息透明的状态下身正不怕影子斜。

(三) 媒体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媒体要担负社会责任, 在配合党和政府工作的同时, 也要发挥媒体的环境监测职责, 及时公布事实, 与民众沟通通畅。媒体要加强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能力, 做到不造谣、不传谣, 平息谣言, 正确引导舆情。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积极配合, 加强联系和沟通, 引导舆情。当网络出现热议时, 传统媒体在议程上引导受众的话题, 新媒体和网络意见领袖发挥网络亲和力, 以真切客观来感染网民, 对一些故意捏造诋毁的网民, 经调解劝说无效, 必要时可采取删帖、封账号等强制措施。

重视舆论领袖的作用。当出现众口不一的情况时, 舆论领袖对普通网民的影响力非常大, 把舆论领袖纳入引导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舆情引导时, 网络管理员和舆论领袖联合起来, 在最佳时间最佳版面发出主流声音, 将影响力强的精华文章及时推广出来, 并真诚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 从道理和情感上说服和鼓舞人心。对于封杀IP、删除负面消息、过滤包含敏感内容、审核发言, 这些比较“硬”的方法可适当使用。

(四) 加强公民网络素养教育

新媒体时代, 人人都用自己的麦克风发布声音, 但缺乏信息监管, 也容易造成虚假不良信息的扩散。从根本上说要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 善于辨别信息增强传播责任格外重要。这需要, 一是提高信息判别能力, 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不盲从不跟风不恐慌, 冷静客观地看待问题;二是提高信息获取能力, 在遇到食品安全事件时, 能够获取准确信息;另外, 网民要增强传播责任, 为自己把关, 热情关注社会, 积极参与议事。网民要充分参与舆情监督, 促使政府和媒体关注食品安全事件, 解决问题。

对政府和媒体的工作人员而言, 时刻注意职责所在, 个人网络言行要适当, 一些重要的职业信息应遵循保密规定, 不能肆意扩散。英国BBC对其所有员工在推特和脸谱网的实名言行都有详细的规定, 就是防止泄露暂时不宜公开的信息。[2]网上网下监督相结合, 满足群众知情权, 提供一个透明健康的信息环境, 注重舆情疏导, 多方联动, 全方位预警和引导。

四、结语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一是完善舆情监测体系, 获取准确的信息源、完善监测方法、准确判断舆情倾向和情绪态度, 建立更符合实际的监测体系;二是舆情研判技术, 需要融合计算机技术和文字学知识精准摸清真实舆情现状, 科学预测舆情未来走向;三是妥善解决好言论民主和遏制流言这对矛盾体, 不仅要探讨网络媒介素养, 而且要从法律层面来介入网络传播, 让政府、企业、媒体和网民有法可依, 权责分明;四是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研究还要从多学科角度, 对网络舆情产生、传播和引导等方面进行深度研究, 促进我国自主网络舆情安全的技术研发, 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网监人才, 满足政府和公众的需求。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引导策略, 其中包括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的等级和技术;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引导体系的条件与要求, 包含引导机制的建立条件、对舆情监测引导员的要求, 舆情监测引导的时效性, 舆情监测报告的标准, 建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引导标准流程。探讨了如何多方联动正确引导食品安全网络舆情, 其中包括政府应在舆情引导与安全监管上双管齐下, 食品企业应增强信息传播力, 媒体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加强公民网络素养教育。

关键词: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引导应对

参考文献

[1]董伟.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成政府透明度短板[N/OL].中国青年报, 2011-02-25 (03) [2011-02-25].http://zqb.cyol.com/html/2011-02/25/nw.D110000zgqnb_20110225_5-03.htm?div=-1.[1]董伟.食品安全信息公开成政府透明度短板[N/OL].中国青年报, 2011-02-25 (03) [2011-02-25].http://zqb.cyol.com/html/2011-02/25/nw.D110000zgqnb_20110225_5-03.htm?div=-1.

引导应对 篇7

一、高中与大学之间的“代沟”

有人用“代沟”来形容高中和大学之间的差异, 笔者觉得既形象又生动。以高考为分水岭, 中学与大学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

1.培养方式不同

中学是基础性教育, 为了升学率, 为了顺利通过高考的选拔, 三天一小考, 一月一大考, 大多数学生都成了名副其实的“考”生;大学则不同, 学生不仅要“学会”, 更要“会学”, 大学教育强调的是适应性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生要适应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努力成为全面型的人才。

2.生活方式不同

在中学阶段, 学生大多过着两点一线、读书考试的有规律的生活, 有家长、教师提醒着、管束着;到了大学, 学生耳边没有了父母的唠叨, 开始了“天高皇帝远”的“自由人”生活。学习靠自觉, 时间由自己安排, 要寻求自主发展、弘扬个性的空间。

3.教学方式不同

在中学阶段, 教师整天围着学生转, 上课速度慢, 解题示范多, 生怕有没讲到、没讲透的知识点, 时时“撵”着学生朝着考上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大学阶段, 教师讲课精、少、快, 一讲就是几章几节, 常常“故弄玄虚”“且听下回分解”,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鼓励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而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 要自己去寻求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可以说, 在大学是学生“追”着教师跑。

4.学习内容不同

在中学阶段, 大多数学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即使有一些特长和爱好, 有的为了考特长而学, 有的则因为与高考有冲突暂时忍痛割爱;在大学, “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自主选修学分。借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学大家忙一样, 大学大家不一样的忙。”

5.学习方式不同

高中是“要你学”, 大学是“你要学”。在中学阶段, 学生的学习思路紧跟着教师走, 学习时间被课程表挤得满满的, 偶尔有些有难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往往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在大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许多时间需要自我打理、规划, 教师讲一节课的内容, 学生往往需要几倍的时间才能消化和理解, 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哈佛大学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差距是怎样炼成的?就是“别人看电视的时候, 你在锻炼, 或参加各种培训班;别人嘲笑的时候, 你在闷头苦干”。

6.评价标准不同

在中学阶段, 学生之间以学习成绩论英雄, 只要学习成绩好, 似乎就能“一俊遮百丑”。到了大学, 学习不是大学生活唯一的重心, 而是以综合测评论英雄。大学里成绩的评定更为灵活, 有的是通过考试, 有的是通过考查, 考试分数不再像高中那样被过分地看重。只会学习不会生活的传统“学霸”已经成为过去, 新时代的“学霸”多才多艺, 把热情带入各个领域, 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成为考查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评价指标。

7.对专业缺乏实质性了解

专业名称只是一个符号, 专业学习需要许多“软实力”来支撑。且“隔行如隔山”, 各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学科范畴。中学阶段, 迫于学习上的压力和认识上的局限, 学生对心仪的专业只有一个表面的、模糊的认识, 对报考的专业只是停留在“望文生义”的理解上, 在报考专业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选报专业可以说是在选择职业、选择未来。有的学生不顾自己的实际条件去削足适履, 最后“选错了专业, 入错了行”, 体会不到专业学习的兴趣, 感觉不到专业学习的热情, 最终庸庸碌碌, 无所作为。实际上, 专业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只有眼中的亲与疏,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做个有准备的专业追逐者, 一切将变得轻松愉快, 学习就会有滋有味儿, 生活也会很通泰。

二、理智应对大学生活的基本对策

企业家冯仑在《理想丰满》的演讲中告诉学生:“人有了方向感以后, 人会快乐, 生命会变得简单, 你就不会在现实中变成‘纠结哥’, 你会变成‘淡定哥’。”当理想丰满但现实骨感时, 怎样规划才能让自己拥抱理想?

1.做好心理准备

高中生应更多地了解大学生活, 客观理智地看待大学生活, 不要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中学阶段憧憬的大学生活是轻松洒脱、丰富多彩的, 考试60分万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因此学生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避免心理的落差。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智慧的实质就是适应。”每个人进入新的环境都会出现不同的心理反应, 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在为冲刺理想做好充分知识储备的同时, 也要学习、存储一些“心理知识”, 学会调试自己的心理状态, 通过多种渠道客观地了解大学的现实生活, 不要让自己生活在对大学生活的主观勾画中, 要学会跳出理想看现实, 增加对大学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和释放, 才能具备一个准大学生的姿态。

2.做好能力准备

在充分了解现实版的大学生活后, 高中生就要为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全方位的准备, 尤其要在自我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 在自我能力的提升上做文章。中学阶段, 特别是高中阶段, 在高考的压力下, 学生们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参加课外活动的机会较少;进入大学后, 各种社团活动“渐欲迷人眼”, 集体活动机会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 量身定制自己的社团活动, 在节奏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寻找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会安排时间和空间, 学会自我规划, 学会交往, 学会实现并承担责任, 学会以自己的努力去追求自由、自主与超越”。

3.做好独立生活准备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在家过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 走进大学校园, 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面对新的生活环境, 随时都会遇到过去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因此学生要彻底告别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 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 不要自己“娇惯”自己, 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 多与同学交往, 对周围的人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逐渐从依赖家人的生活方式转变为独立的生活方式。

4.上好“大学第一课”

军训是每一名大学新生的必修课。军训期间, 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方言的同学聚在一起, 开始“大家庭”的生活, 进行练队列、站军姿、整理内务、实战训练等项目。这期间的经历对刚开始的大学生活很有帮助, 因此, 上好大学第一课对提高新生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很有帮助。

5.大学是一笔财富

引导应对 篇8

关键词:网络舆情,互联网,高校,应对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指的是高校中的学生, 通过高校网络平台对社会中所出现的焦点现象进行自身意见和情感的表达。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主要网络群体是高校中的大学生, 他们思想上容易接受新事物, 求知欲强烈, 对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但有时也会因为自身社会经验的欠缺, 对事物的认知缺乏准确客观冷静的判断。所以, 高校中的管理部门如何面对高校网络, 如何引导以及应对高校网络舆情, 已经成为了当下高校管理中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问题

(一) 教务管理的投入较少

和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而言,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还属于探索阶段, 受到一些传统教学思维的影响, 有些教务部门对于高校网络舆情容易忽视,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活动中, 很多教员还是习惯用传统的沟通管理方式与高校中的学生们进行沟通, 面对网络上出现的学生评教以及学生们反映学校生活等问题, 往往还停留在传统的了解方式上, 不能用现代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思维方式去认知解读。在一些高校中, 因为高校网络舆情得不到充分的重视, 从而缺乏专业的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人员, 对于从互联网上所捕捉到的信息也往往容易陷入感性理解, 缺少对信息处理的量化分析和应急策略。

(二) 处理方式过于简单

有些高校在引导高校网络舆情的方式上过于强硬, 往往为了追求快速解决问题, 而粗暴的通过删帖、封号、断网等方式进行处理, 最后的结果不但没有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朝着积极有利的一面引导, 反正促使其生成负面舆论。造成这样的结果, 一般是高校在应对的过程中, 没有抓住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 依然用传统的“删”“堵”代替疏导, 从而恶化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

(三) 监管滞后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网络传播的模式较之过去更为快捷迅速, 但是也因此出现了网络信息监管不力的情况。在互联网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往往发布者因为一些利益的驱动, 而发布一些低俗化的信息, 与此同时, 一些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缺失使得信息在一味追求快捷的同时, 缺乏了真实性和准确性。传播过程中的功利化, 使得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失去了价值。

(四) 网络素质教育缺乏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参与主体大多是高校中的学生, 而在求学阶段的他们, 正是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在信息的接收过程中, 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 不仅有助于自身成长, 也会对形成正确积极的网络舆情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一些学生辨别能力差, 意识淡薄, 就容易给负面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可乘之机。所以, 选择什么样的网络信息, 不仅是高校管理者们所要关心的, 同时也是高校学生自身所要甄别的。

二、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对策

(一) 正面“意见领袖”的培养

“意见领袖”往往在网络环境中具有舆论的主导地位, 所以高校对于“意见领袖”的培养一定要引起重视。正面的“意见领袖”要参与到高校网络建设的工作环节中, 发挥对网络舆情的引导作用。高校培养的“意见领袖”一定要了解当代高校学生思想动向, 了解他们的意见和需求, 并且能在第一时间内甄别网络信息, 给予积极的引导。与此同时, “意见领袖”不仅是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者, 同时也应该是广大高校学子与学校之间沟通的联结者。

(二) 重视网络管理建设

高校应对网络舆情, 在人员队伍的建设基础上, 还要加强思想主阵地建设, 建设校园论坛和学生网站, 从内容层次上进行全方位的覆盖, 通过微博、微信、博客以及视频网站, 主动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互动, 科学的运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进行积极有益的思想文化传播, 将传统的管理模式同网络时代的传播技术相结合, 建立一套符合自身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机制。与此同时, 联合高校中的学生会和社团联合会, 经常在网络上开展一系列健康有益的网络活动, 丰富大学生们的网络生活。另外, 加强高校的网络舆情监控软件的投入, 通过对专业网络舆情软件的投入使用, 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通过专业软件的量化分析, 可以帮助高校的管理者对舆情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决策判断。

(三) 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网络环境下, 面对诸多的网络信息, 高校学生的自身素质至关重要。高校对学生进行“网络素质培养”, 增强高校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 用案例教学法为学生们深入剖析网络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让学生们增强在网络世界的辨析思考能力, 自觉抵御和分辨不良信息。开展“网络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们在网络环境下的责任感, 不信谣和不传谣, 坚持正确的舆论的导向。

参考文献

[1]曾润喜.网络舆情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情报杂志, 2009, (8) .

引导应对 篇9

一、社会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重大公共事件突发后, 社会各种舆情纷起。此时, 为了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 在形成负面舆论之前, 政府和媒体要进行舆情引导, 从而对人们的行为能够产生“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 引导公众态度的转变。按照诺依曼的理论, 舆论是社会的皮肤, 这意味着, 舆论的过于分散, 并不利于社会的整合, 舆论的极度混乱甚至可能会带来社会的崩溃, 所以网络时代仍然需要形成一定的主流舆论。由于舆情引导不具备法律的强制约束力, 因而政府和媒体在引导舆情时要特别讲究方法和艺术。文章提出, 为实现引导效能的最佳化, 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行事。

(一) 及时性原则

当重大公共事件突发时, 应当发挥首因效应, 避免公众的“刻板成见”。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 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大多数人在接受信息时有先入为主的心理。特别是重大公共事件突发时, 公众处于对自身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的关心, 迫切需要获得有关信息。这时如果政府和媒体反应迟钝或信息缺位, 公众就会转向其他的非正规渠道求得信息。传播学的“刻板成见”原理告诉我们, 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如果政府和媒体的信息长期缺位, 将不利于政府和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建立。同时, 非正规渠道的信息往往夹带有谣言, 因为传播中“先入为主”的规律, 当谣言先于媒体进入人们的认知领域, 以后再纠正就难免事倍功半了。

(二) 针对性原则

在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策略, 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不同阶段, 舆情引导的侧重点应有不同。首先, 在突发事件潜伏期要树立公众危机意识。事件突发初期, 政府和媒体应尽快公开权威信息, 在第一时间告知公众真相, 这既是公众的“知情权”体现, 也是政府对公众应该承担的义务。这时媒体要掌控突发事件的发展动态, 不致信息“缺席”, 更不能让事件的发展失去控制。其次, 事件爆发时期媒体要引导公众对突发事件进行正确解读, 要承认事件变化的不确定性, 并且要提醒公众采取应对措施。再次, 在突发事件发展期, 媒体应及时梳理公众的理性, 坚持科学报道, 坚持对整个事件以正面宣传为主, 消除公众的种种疑虑, 公布有关政策、措施, 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增强人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希望。相信公众是理性的, 相信他们在媒体提供事实的基础上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媒体还要做好信息流量的调控, 既防止主导渠道的信息不足, 造成流言和小道消息泛滥, 也要防止在一些事件上进行煽情主义的过度报道, 引发受众的逆反心理。最后, 在恢复期, 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重点应该转向那些受事件影响最严重的人, 给受害者的心灵以安抚, 他们有可能出现“后危机综合症”。如果事件是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失职造成, 又因政府部门救助失误延缓了事件的解决, 有关部门应该为此向危机事件的受害者及大众道歉, 进行危机公关。

(三) 主动性原则

化被动为主动, 掌握主动权, 政府应该主动介入媒体的“议程设置”。大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媒介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够起到传递信息, 协助进行危机预防、反应和恢复, 提高政府形象的正向作用。因此, 正如传播学揭示的, 传媒的覆盖面越广, 持续的时间越长, 甚至是反复的“轰炸”, 信息对于公众的影响就会更大、更深远。主动介入“议程设置”, 能够把公众对相关事实关注重点和方向引导到有利于解决危机的正向的方向上来, 从而赢得主动权。对于那些可以预见的事件要未雨绸缪、预先策划、做好准备, 以便事件发生时能掌握主动, 从而赢得主动权。我们相信, 网上舆情经过合理的引导之后, 网络将不会变成一个只发泄个人心中不满的非理性空间, 而是成为促进社会建设的思想宝库, 成为我们美好的精神家园。

总之, 在目前网络自我引导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强调它与传统媒体的合作以把握舆论导向, 是一个较为可行的解决办法。当然, 除此之外, 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冲击波, 还需要完善的司法制度去规范和引导它, 有效地管制网络公共空间, 使网上舆论真正反映民众呼声, 能为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助力。

二、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一) 宏观策略

在宏观方面, 可以从信息内容的源头、受众、法律和伦理道德几个方面来考虑。首先, 加强具有权威性的政府网站和社会网站建设。调查显示, 新闻访问量最大的五个网站依次为新浪新闻、搜狐新闻、新华网、CCTV (央视国际) 、人民网。权威性网站在网民中的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在社会突发事件中, 公众最信赖的仍然是主流媒体的声音。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直至结束, 甚至是事件发生前的征兆预警, 媒体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 媒体

*注:本文是河南省科技厅2010年度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网络环境下社会突发事件应对研究》 (编号:102400450333) 的阶段性成果。

尤其是权威性网络媒体应该发挥桥梁作用, 连接政府和公众, 沟通并共同解决突发公共事件。其次, 开展媒介素质教育, 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也称为媒介教育, 简要地说, 就是在大众传媒时代, 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 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 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 并形成理解媒介所传递信息意义、判断其价值的认知结构。第三, 制定网络管理法律。法律作为公民行为规范的基准, 人们必须在此范围内进行活动。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负面舆情的有效保障。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则规定, 新加坡的3家ISP (网络服务供应商) 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 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 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2003年中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 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30多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共同签署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 承诺自觉接受管理和公众监督, 坚决抵制“有害信息”。同时, 我国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互联网的发展, 政府没有关闭不负责任的商业门户网站, 而是用现代法治社会的通则来规范网络, 并参与网络发展的进程, 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现有的针对网络言论的法律法规对于网络言论内容的认定、对于违规行为特别是违法行为的处罚, 仍然显得单薄,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言论实际情况、实际问题的研究, 提高相关条文的可操作性。第四, 倡导网络伦理道德。发挥传媒优势, 大力宣传“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等网络道德自律规范, 加快和推动“网络文明工程”的建设, 把互联网塑造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阵地。由于网络的隐匿性, 传统道德在网络时代发生了异化。网民所奉行弗洛伊德所言的“快乐原则”, 他们发表言论时无所顾忌, 很真实的表达了其内心的渴望。虽然网民的网络行为是在匿名状态下发生, 但其行为主体终究还是现实社会中真实的个人。个人综合素质的高低将决定其网络行为的文明程度。因此, 对现实社会的公民进行相关的道德教育, 是防止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基本前提。和在现实社会中一样, 网民要明确在虚拟网络中的道德需要和道德义务, 增强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从而建设自主型网络道德。

(二) 微观策略

在微观层面, 还应该从完善保障信息畅通、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意见领袖”、运用技术过滤四个方面来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水平。首先, 保障信息畅通。在当前的信息社会, 信息透明是沟通引导的前提, 否则会形成信息反复博弈, 造成虚假信息蔓延, 增加引导的难度。我国处理突发性、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通常实行以国家通讯社消息为准。这样的议程设置有它的合理性, 其目的是为了社会的稳定, 避免出现恐慌。在互联网出现之前, 大众传媒和受众的关系是你播什么我接受什么。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媒介有了新的变化, 信息传播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知道, 在互联网出现之后, 传媒和受众的关系己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大众媒体并非传播信息的唯一渠道, 突发事件发生后, 受众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信息, 甚至是信息的“出口转内销”。

引导应对 篇10

随着我国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 网络舆论在社会舆论形成和传播格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网络信息的应对、处置和引导已成为当前党和政府亟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08年6月20日, 胡锦涛总书记在在人民日报创刊60周年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 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舆情引导”作为一种可以影响大众思维, 推动公安事业和公安工作前进的巨大社会力量, 越来越为各级公安机关所重视。面对涉警事件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 加强涉警舆情引导的规律性、策略性研究, 使公安机关更加重视网络舆情, 加强网络舆论的应对、管控和引导, 不断提高公安机关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涉警舆情”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的公正、文明、廉洁执法水平, 这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应对和化解舆情危机能力, 推进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切实服务保障法治化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2 当前涉警舆情的特点

涉警舆情是指与警察或警务活动有关的社会舆论的情况, 既包括街头巷尾老百姓的议论, 也包括网络中网民们的舆论动向。而且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民的力量不容小觑, 网络涉警舆情更加受到公安机关的关注。随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通信传媒日益现代化、网络化的今天, 涉警舆情呈现出新变化。《半月谈》报道, 涉警舆情呈现出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差别多样性、主题集中性、聚焦持续性、信息偏差性等明显特征。研究近年来, 影响全国的重大涉警舆情, 具体还有以下特点。

2.1 传播速度快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9年6月30日, 我国网民规模、宽带网民数、国家顶级域名注册量 (1296万) 三项指标仍然稳居世界第一。《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09年12月, 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 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 手机网民年增1.2亿, 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的新增长点。在网络新闻中, 如果当事方是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及其公职人员, 极容易成为舆论关注热点, 当出现“政法机关”、“警察”、“警车”、“官员”、“富豪”等一些显著性的、标志性的符号因素时, 就很容易引起舆论热炒。网民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而且是信息的传播者, 涉警信息一旦发出, 经过转载转发, 瞬间就能通过一点扩散开来, 受众群体迅速膨胀。

2.2 社会关注性强

公安工作的广泛性、群众性、特殊性, 决定了其易成为媒体挖掘新闻资源的对象。尤其是在当前公权与私权博弈加剧的特定社会环境下, 代表国家执行法律、行使公权的公安机关, 一举一动特别是涉及民警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徇私枉法、违法违纪等负面信息, 更为公众所瞩目, 哪怕是一件普普通通的小事 (案) , 也可能因为公安机关涉于其中而成为大众的看点、新闻的卖点, 处于舆情的风口浪尖。如“哈尔滨警察打人”事件, 由于参与其中一方是公安民警, 全国各地, 网上网下无不议论纷纷, 一时间成为公众谈论的焦点。

2.3 负面效应多

由于涉警信息社会和公众关注程度高, 极易成为新闻爆料和炒作热点, 引发“舆论风暴”。每一起涉警舆情无一例外的是, 无论起因如何, 由于公安机关职能的特殊性, 最终均是形成舆论对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的指责与批评。特别是一些媒体, 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存与发展, 打着“客观”旗号, 选择性报道, 不断用公安机关和民警的负面刺激公众神经, 致使公安负面舆情愈演愈烈、越发突出。由于是在网上, 身份的匿名性、言论的自由性、传播的即时性、跟帖的盲目性, 加剧了炒作的轰动性。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 出于种种目的, 借机发难、借机发泄, 恶炒热炒公安, 负面舆情不断。致使一些“个案”被泛化, 负面效应无限放大, 形成不利于公安机关的社会舆论, 进而引发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事件, 甚至转化为实际警民冲突。这样的网上网下转化事例, 近几年不在少数。

2.4 隐蔽性极强

互联网是获取信息的平台、信息交流的平台、电子交易的平台、滋生违法犯罪的平台、敌我双方进行政治较量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中, 网络舆论的威力巨大:“炒谁谁死, 捧谁谁红。”由于网络具有特殊的“匿名性”, 网民可不以真实身份进入网络, 广大的匿名网民根本不必担心为自己在网络的非理性行为承担责任, 因而很多参与者是抱着一种娱乐心态、看客心理、从众意识, 不乏唯恐天下不乱者、借机发泄不满情绪者和非直接利益参与者混杂其中, 甚至有敌对势力伺机插手对其进行诋毁、攻击、捣乱、破坏, 他们往往肆意炒作司法个案, 以我国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题, 打着民主、正义、人权的幌子, 对事实进行歪曲、扩大、渲染, 将个别问题扩大化、将单一问题复杂化、把所有问题说成是“社会制度弊端”的结果, 极力煽动社会的“仇官”、“仇富”、“仇警”情绪, 企图摧毁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信心, 摧毁群众对政法机关的信任和信心, 达到“点火”、“松土”、“掘根”的目的, 对此要进一步清醒思想认识、坚定立场态度、冷静分析应对。

2.5 管控难度大

在网络中,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并不一定需要太熟悉, 只要有共同话题, 人们就有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个“相对自发的、无组织的”联系, 网络信息24小时滚动更新, 具备可复制性、可传播性、可定制性、可记忆性和反复性, 短时间内网络集中跟帖极易引发群体事件。现行的宪法、刑法、集会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及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等仅对具体的社会群体性事件有一定的规范作用, 但对网络上的群体行为, 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 均未作明确规定, 除危及国家安全、涉及国家机密或工作秘密, 方可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处理, 因而规范管理难度很大。

3 公安机关对涉警舆情的应对措施

当前社会环境下, 涉及警察工作的突发应急事件不可能完全避免。随着公众敏感性的增强, 也容易诱发群体性事件, 在警察突发事件中涉警舆情也将随之产生, 因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及时、全面、有效地掌握舆情动态, 加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 做好舆情应对工作, 引导社会涉警舆情的走向, 化解矛盾和危机, 避免网络舆情次生灾害, 最大程度降低涉警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3.1 建立专门的涉警舆情机构, 掌握处置涉警舆情的主动权

公安机关“一把手”的观念要进行更新, 充分认识到加强涉警舆情的引导和应对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公安机关要密切关注尤其涉及警察方面的舆情、动态, 特别是一些群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上访案件, 完善信访接待制度, 认真受理信访案件, 对重大疑难案件逐案分析, 找准症结, 落实专人跟踪采访、回访, 并做好法制宣传和劝访工作, 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 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 行为违法的依法处理到位, 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 真正使涉法涉警问题在源头上得到解决。

3.2 健全新闻发言工作机制, 抢占网络舆论的制高点

积极培养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 提高专业素质, 应对公共危机, 引导舆论向有利于警察的方向发展。一是构建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对一些重大案件、涉警突发性事件, 充分尊重群众知情权, 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 争取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 坚持用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 以正视听, 消除不实传闻, 及时解决和防止一起突发涉警舆情事件的发生, 维护了公安机关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新闻发言人关键时候不“失语”。第一时间利用新闻发言人发布权威信息, 及时发出客观、真实的声音, 正面回应社会媒体。如果警察管理者不尊重客观事实, 一味搪塞、回避、甚至“胡言乱语”, 势必加剧舆论的极度偏斜, 进而出现“集体失语”的尴尬局面。要对曲解的事实进行澄清, 要对偏激言论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蓄意炒作, 要进行有力批驳。

3.3 建立和完善涉警舆情信息收集、分析和研判工作机制, 提高危机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对警察网络舆情的信息收集、分析研判与形势预测, 是增强舆情引导准确性和有效性工作的前提条件。一方面要加强事前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通过社会各界对公安机关的意见, 梳理警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整改措施。另一方面, 要加强事中的信息收集和分析研判。从2010年开始, 我省公安机关成立舆情监控工作小组, 指定专门的网络舆情监督员, 对互联网上涉及公安机关的网络舆情进行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危机研判, 将网络舆情信息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过程, 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 努力做到提前预知、及时预警、尽早防范、妥善应对, 最大限度的为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决策提供辅助信息。以互联网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和论坛 (BBS) 三大渠道为信息源, 以其他类型网站为辅对涉警舆情进行跟踪分析。在舆情分析研判中, 一是注重时效, 捕捉具有苗头性的信息;二是把握总体态势, 加强深度分析;三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四是根据涉警舆情分析, 预测和判断事件的发展和走向, 以期做到未雨绸缪, 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3.4 沟通协调, 形成合力, 做好网络涉警舆情的管控工作

各级公安机关在处置和应对突发应急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涉警舆情时, 既要处理好与各部门对突发应急事件的联动工作, 采取及时有效措施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害, 还要与网络、传统新闻媒体进行有效引导和沟通, 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舆情应对措施和机制, 强化正面引导, 积极引导舆论为我所用。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 争取新闻舆论支持, 与新闻媒体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构建警察与媒体的沟通联谊机制;二是通过技术手段, 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 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发布等, 加强涉警舆情控制。三是关注涉警舆情的利害关系人和活跃分子, 加强对“意见领袖”的引导。网络上的“意见领袖”, 指网络上具有影响力、活动力和号召力的人。他们的一句话就可能顶的上普通网民的百千句话。积极培养和争夺“网上意见领袖”为我所用,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5 建立网络舆情快速反应机制, 尽量消除社会负面影响

根据新闻传播学原理, 如果没有权威声音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阵地, 小道消息就会大行其是。当出现关于警察的负面涉警舆论时, 保持沉默、消极敷衍绝非明智之举。因此在保持冷静态度同时要予以积极应对。及时汇报、统一口径、整合力量, 做好信息传播策划。要充分尊重和认识新闻传播规律的三原则:即“以我为主的说、迅速的说、全面的说”。做到重大问题不得回避、媒体询问不得推诿, 重要事件不得失语, 热点问题不得搪塞。通过及时、准确、真实的信息迅速澄清谣言, 掌握主动, 占领舆论制高点。要培养一支专门在网络发帖对舆论进行干涉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根据警察应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要求, 主动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 对涉狱涉警的负面信息, 多向导流, 化害为利, 形成警察新闻发布与网评队伍的有机配合呼应。网络评论员必须是政治坚定、语言能力强、应变能力好、关心时政、善于利用各种媒体、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在职民警或工作人员, 他们以网民的身份运用网络语言对网络话题进行发帖或跟帖, 干涉网络舆论, 让整体舆论朝着有利于警察管理和执法工作的方向发展。

3.6 加强涉警舆情评估总结, 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涉警舆情的应对能力

涉警舆情处置和平息后, 要认真进行评估和总结工作。评估内容应包括危机情况、应对措施、对事件结束后一段时间内网络舆情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通过对涉警舆情评估和总结, 能够更有效地建立或完善网络涉警舆情工作的规划, 对将来的工作进行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说, 好的评估和总结机制, 每经历一次危机, 就是对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涉警舆情能力的一次大提升。

3.7 加强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 着力提高民警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能力

坚持严格、公正、文明、理性执法, 是警察工作的生命线。要从根本上防范网络舆情对公安机关的影响, 还在于警察民警自身执法立得住、站得稳、过得硬。应当看到, 很多网络舆论炒作究其本源是警察在工作中的不慎重、说话的不严谨、管理活动的不认真和执法过程的不负责任引起的。因此, 必须首先做到规范执法, 把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民警执法能力作为事关警察工作全局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转变执法理念, 注重执法效果。在当前复杂的执法环境下, 警察执法活动必须着眼于“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 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统筹考虑网上网下两个因素, 既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又要坚持理性、平和、规范执法, 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二是改进执法方式, 规范执法行为。要按照规范、公正、文明、理性执法的要求, 改进执法方式, 切实从言行举止、方式方法上规范和改进民警的执法行为, 使民警尽可能地在执法活动中做到明之以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真正融法、理、情于一体, 使罪犯通过民警执法活动, 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 又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暖, 实现执法形式与执法目的有机统一。三是健全执法制度, 规范执法流程。要以警察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 从基层民警日常执法活动最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入手, 健全执法制度, 细化执法标准, 严密执法程序, 规范执法环节, 确保民警在各项执法活动中、各个执法环节上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吴正国·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如何有效防控“网络群体性事件”[J].四川警察, 2010 (3) ·

[2]胡晓娟·警察形象塑造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研究[J].湖北警察, 2010 (4) ·

[3]乔成杰·警察突发事件时“集体失语”的反思[J].江苏警视, 2010 (3) ·

[4]李玉娟·网络涉警舆情的特征、影响与应对策略[J].公安教育, 2010 (7) ·

[5]刘正强·关于公安舆情信息机制建设的思考[J].公安研究, 2007 (12) ·

[6]马翠琳·论新时期警媒关系从控制性管理到合作性博弈的转变[J].公安研究, 2008 (9) ·

[7]叶皓·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上一篇:速度有效值下一篇:实际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