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信息

2024-09-03

应对信息(通用12篇)

应对信息 篇1

1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

1.1 帐面失真

资产的帐面价值背离实际价值。有的固定资产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计价,帐面价值始终不变,而重置价值则随物价变化不断“增值”,因此造成按帐面提取得折旧基金无法补偿固定资产耗费,引起帐面成本或费用低于实际成本费用,帐面利润高于实际利润。有的通过潜亏挂帐;待摊费用,待处理财参损益长期不予摊消处理;固定资产折旧提取不足或干脆不提;把递延资产作为转移潜亏得调节期,期末将一些该由当期负担的费用转入递延资产科目,形成了企业看似庞大的资产规模等。

1.2 报表失真

一些企业为了达标升级,向上请功,甚至有些领导人为个人前途,搞虚假报表;也有的一些企业为了扩大职工奖金数额,获取局部利益,或是在经营状况不佳时为了确保利润任务完成,或是在企业效益较好时为了给下年留有余地,通过调整成本、虚开发票等方法任意调节利润数,搞虚盈实亏或实盈虚亏,使得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本无法反映。

1.3 收入失真

一些单位为了逃避财政税收及银行对现金的管理和监督,将一些本应按会计核算程序记录的销售收入、产品加价收入、劳务收入、出租收入、出手残次品收入、处理报废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以及应上交财政的各项罚没收入,设置帐外帐,另行登记和保管,即进入“小金库”。这些资金由单位领导或者个别人处理,使之脱离企业财务资金循环而在帐外运行,成为腐败和经济犯罪的“温床”。

2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2.1 监督管理不规范

经济监督包括宏观经济监督和微观经济监督。同时就目前来看,主要是宏观经济监督存在组织结构建设滞后。国家审计机关缺乏组织、人事、经济的垂直独立性,无法摆脱地方政府对经济监督活动的干预,监督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各宏观经济监督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银行、计划、工商行政管理、统计、审计、价格、计量、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缺少横向联系和协调组织,难以形成密切、系统、协调的监督合力;各宏观经济监督部门之间没有建立健全相互之间的制约机制和交叉监督,缺少对监督者本身的再监督,导致一些监督部门执法犯法,或与企业单位串通一气,粉饰会计信息。

2.2 制度执行不严格

尽管为了加强财务管理,各单位、企业等明确规定了财务公开制度,但大多存在执行不严格的情况,尤其是财务公开制度是为了确保出资人和债权人权益不受侵犯而建立的一项定期公开发布财务报告、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制度。它将企业会计信息置于公众监督之下,无形中会强化企业在会计核算和会计报表编制中必须遵守会计准则意识。上市公司企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不规范,有的搞“假包装”,非上市公司企业和非股份制公司企业基本上没有向公众披露会计信息,甚至企业内部职工也不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加上法定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尚未到位,会计信息失真在所难免。

2.3 会计素质不适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会计管理制度的日趋建立健全。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会计科目、记账方法、会计内容都出现了新变化,会计服务领域更宽广。现在由于大多数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越来越多地要求会计人员参与决策目标制定,这就要求会计需要增添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功能,单凭传统的财务会计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2.4 奖惩措施不规范

主要表现为:考核指标不统一、考核主体不明确以及奖惩措施不易确定三个方面。

3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建议

3.1 建立完善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

定期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进行检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措施之一就在于严惩。有效的监督机制应当做到使违规成本大大高于违规收益。企业会计监督主要包括两个层次:内部会计监督和外部会计监督。

3.2 规范基础工作

会计工作规范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会计人员、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档案规范等都要达到管理有序,责任分明,核算真实,监督有力,决策有序。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细则规定,对会计基础的管理、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及单位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规范,同时认真落实《会计法》。建立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使记帐、算账、报账等工作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达到制度条理化、帐簿设置规范化、会计凭证统一化、凭证装订整齐化。

3.3 改革管理模式

目前企业会计人员的人事管理权掌握在企业领导手中。绝大多数会计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地位的依附性,尽管发现企业领导有违纪行为,心存疑虑,不想管、不敢管、不能管,致使企业费用开支失控,数据失真。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应大胆推广尝试会计委派制。企业所需要会计人员不得自行选派和招聘,一律向政府会计管理部门申请,由其委派,委派的会计人员与其服务的单位在经济上脱钩,也没有管理体制上的隶属关系,定期转换、定期考核,使会计人员从对企业依附中解放出来,增强独立性。

3.4 提高职业素质

会计工作秩序的改善和会计工作秩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会计人员树立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服务经济等职业道德观,增强职业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其次要加强在职会计人员培训,努力学习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手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水平。

摘要:会计信息是评价财务状况,做出财务决策的重要依据。人为会计信息失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最大的问题是虚假会计信息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竞争,滋生腐败、掩盖腐败,损害国家及社会公众利益,加剧信用危机。本文从失真现状、成因入手,针对性的论述了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胡洪杰,石少梅.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分析[J].交通财会,1999,(05).

[2]张杰明.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若干看法[J].会计之友,2000,(01).

[3]张杰明.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苦干看法[J].会计之友,2000,(02).

[4]武继福,姜芝,刘万成.试述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J].林业财务与会计,1997,(05).

应对信息 篇2

如何应对职场信息过量]

“命令-控制”模式并未消失,也永远不会消失,老板还是老板。如果我的老板吩咐我做件事,我会立刻起身去做。如果巴茨让手下做什么事,而他们没有立刻照办,就会有麻烦了——而这与互联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传统的管理方式已寿终正寝。互联网让“命令-控制”模式不复存在。如今,人人都可以抢在老板之前,对他们的`一举一动加以分析和奚落,对员工颐指气使已不再可能。

上述观点是雅虎(Yahoo)新任CEO卡罗尔•巴茨(Carol Bartz)在《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的年度特刊《的世界》(The World in )中提出的。它听上去十分新颖,也貌似有理,我差点儿就被哄弄住了,以为“信息洪流”或许真的彻底改变了管理方式。但随后我向四周张望了一下,看到许多人平静地趴在办公桌边,做着自己拿钱要做的事情:工作。

“命令-控制”模式并未消失,也永远不会消失。老板还是老板。如果我的老板吩咐我做件事,我会立刻起身去做。如果巴茨让手下做什么事,而他们没有立刻照办,就会有麻烦了——而这与互联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巴茨说的不错,可获得的信息量,的确改变了公司运作以及我们相互沟通的方式。但看上去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老板与下属的沟通方式。被海量资讯歪曲和吞噬掉的,都是其它方面。

Traditional management is over. The internet has killed command and control. Now that everyone can analyse and ridicule their chief executive’s every move almost before they’ve made it, it has become impossible to order people about.

This view is put forward by Carol Bartz, the new head of Yahoo, in The Economist’s “The World in 2010”. It sounds pacey and plausible and for a second I was lulled into thinking that perhaps the “Niagara of information” really has changed management for ever. But then I looked around me. I saw lots of people at desks calmly doing what they were paid to do: working.

Command and control is not over and won’t ever be. Bosses are still bosses. If mine tells me to do something, I’m inclined to get up off my bottom and do it. If Bartz’s employees don’t get off their bottoms when she tells them to, there is a problem –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internet.

She is right that the amount of information available does change the way companies are run and the way we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But it seems that the only line of communication that has not changed is between boss and underling. It is all the other lines that have become distorted and muffled by the sheer amount of stuff out there.

In the past couple of weeks, I’ve come across two ways in which companies are managing this – and both of them are quite worrying.

The first comes from a friend who works in communications for a large organisation. She has noticed that her staff are responding to the information overload not by digesting too much of it, but by stopping to digest anything at all. She tells me that, in her company, the written word has lost almost all its power. No one reads e-mails any more – with the exception of those from the boss. Messages from anyone else are either deleted unread or given a cursory glance and then ignored. Messages on Twitter have slightly more impact, but 140 characters seem to be too many for some, and the sheer number of these messages means many of them miss their mark.

Her answer is to bypass the written word and convey simple messages in little snatches of video instead. Watching these snippets, I wanted to laugh. Here was a woman with a first class degree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talking as if she were a manically smiling children’s TV presenter. The camera showed her delivering a simple, upbeat message before moving to a man who wrote the same message – “Keep it simple” – on a flip chart with a chunky felt tip marker.

Isn’t that a bit patronising? I asked. Quite possibly, she replied. But because people seemed to be listening, she didn’t care.

Other companies have decided to deal with too much information by giving up any attempt to manage it on the grounds that to do so costs too much. Since the recession began, many have closed their libraries and taken the axe to their knowledge management divisions, set up with such pride and optimism barely a decade ago. In one big consultancy, all the people who used to sort information into usable chunks have just been fired, and consultants have been told that they will have to “self-service their knowledge needs”.

This is almost certainly a mistake. Self-servicing our knowledge needs is something most of us are pretty bad at. Which is why, as Bartz points out, we need business leaders who will not only tell us what to do but help us know what to think.

Bartz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do this successfully, leaders must acquire two skills. First, they must listen more than before. I’m not so sure about this. The trouble with the information age is that there are so many people talking simultaneously. Leaders surely need to do not more listening but more ignoring. More than ever, the good leader surely needs to learn how to become selectively deaf.

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的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 企业会计 信息失真 应对策略

企业长期持有和运用的资金(或资本)来源不同,性质也不同。由国家拨给国营企业供长期经营之用的,构成国家基金。国营企业对于国家基金负有明确的经济责任,除非得到国家批准或经过合法途径(如折旧基金的结算),不得任意增减。国营企业通过经营活动,在其内部形成的那部分可供长期经营用的资金来源,构成企业基金。在集体企业,除国家或团体的投资外,由出资人投入企业供长期经营用的资金构成股金。股金归出资人集体所有。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营双方或数方投入企业供长期经营用的资金构成合营企业的投入资本。

1. 企业会计的工作内容

企业会计核算和监督企业的资金运用、资金来源,企业的成本和费用,以及经营所得的财务成果,借以分析得失,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經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其具体内容随企业的性质和经济业务的繁简而异。按企业的性质,有商业企业会计、工业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和交通运输企业会计等。按会计内容和侧重面,有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以企业为主体,以其经营资金运动为对象,旨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与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不同,企业的创立和存在,是以获取利润为其基本目的;因此,作为企业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会计,必然要为企业实现其获取利润的目的服务。

编辑本段主要特点

2. 企业会计的主要特点是:

(1)企业的获利能力与偿债能力必须提供方面的信息,以满足投资者与债权人的决策需要。(2)在企业内部管理方面资源使用的效益变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服务。既要为企业管理提供有关的信息,还要进行经济预测,制定经济计划和预算,参与经济决策。(3)用权责发生制作为记账基础,正确核算盈亏。

企业会计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可分为工业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铁路运输企业会计、民用航空运输企业会计、邮电通讯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保险企业会计等。(2)按照企业会计服务的着重点不同,可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或者,分为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3)按照的组织形式不同,可分为独资企业会计、合伙企业会计与股份公司会计。(4)按照企业是否有外商投资,可分为内资企业会计与外商投资企业会计。

3. 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危害极大。首先,失真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现状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根据失真的会计信息做出的生产经营决策必然会产生严重的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影响企业对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其次,容易误导公众和债权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做出错误判断,从而盲目认购企业债券、股份或提供贷款,造成投资失误,甚至资金无法收回,使其受到较大的经济损失。第三,虚假的会计信息为各种违法行为和腐败行为提供了掩体,加大了惩治的难度,败坏了社会风气。第四,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妨碍了会计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降低了会计人员的信誉,而且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会计部门在经营管理中所处的地位。

4. 如何防止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通过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我们应从完善机制入手,采取以下有效措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4.1切实建立起各级领导对会计信息质量真正负责的机制。修订后的《会计法》强调了单位领导人对会计信息的法律责任,因此学习、宣传、贯彻新《会计法》,对于做好企业会计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大会计人员今后要以新《会计法》为武器,在与会计作假行为做斗争的同时,加强自我约束,绝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企业资金。各级领导要提高对会计信息质量负责的意识,建立下级对上级负责、上级支持下级工作、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

4.2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为防止信息失真提供制度保障。完整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即会计基本制度、会计核算与管理制度和会计操作规程。要按照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切实防范风险的原则,制定统一的会计规程,减少人为的调账、调数、调表的可能性,从严格会计日常操作入手,确保会计信息质量。

4.3建立和深化会计人员在职继续教育机制,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为减少会计工作差错,会计“三假”给国家、单位和自己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要建立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扎实的业务知识两道防线,企业会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学习,跟踪会计前沿理论发展,不断充实金融、计算机、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要把会计人员在职继续教育纳入制度化轨道,建立有效的培训、考核、评价机制,培养确立正确的会计道德,按章按制处理一切会计事项,时刻提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4.4完善会计监察机制,提高监察效果。企业年年开展的会计监察工作,对于规范会计操作、强化会计基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要继续改进会计监察工作的方式,拓展会计监察内容,加大责任认定力度。在继续监察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同时,应加强会计机构会计账务处理等方面的会计内控制度,对是否合乎制度规定、是否存在人为调账、调数、调表等方面进行检查监督,真正发挥会计监察的作用。

4.5积极探索有效的会计人员组织管理机制。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廉政建设,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避免会计人员完全听命于企业领导,保持会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在保证会计反映职能情况下强化会计的监督职能,使会计人员更好地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会计原则,也有利于从会计人员的管理体制上控制和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4.6建立和完善会计“三假”举报制度。一是应建立一种机制,鼓励广大职工对“三假”现象进行举报,并确保人员免遭打击报复;二是建立公示制度,对群众关心、操心、疑心的问题,要让经办人员说清楚,形成一种有效制止“三假”的氛围;三是实行竞争上岗制、末位淘汰制,确保会计队伍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纯洁性;四是建立对坚持原则、拒绝“三假”会计人员的保护制度,确保这部分人香起来,硬起来。只有确确实实地弘扬正气,扶正祛邪,“三假”之势方能逐渐得到有效遏制,新《会计法》方能得以顺利实施。

应对信息 篇4

1 开放信息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分析

我国信息技术涵盖了诸多内容, 因此在运用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问题, 这些安全问题给信息用户及国家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就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而言, 我国信息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信息破坏问题

计算机信息网络中有较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些资源能够为用户的工作与生活提供帮助, 正是由于信息资源这一功能性, 一些人利用各种传播软件程序对网络内部信息资源进行任意破坏与攻击, 导致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出现泄露、丢失等状况, 破坏了信息数据资源的完整性与真实性, 破坏严重的话会致使计算机硬件损坏, 给用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比如病毒、邮件炸弹、木马等都是一些恶意破坏程序, 这些恶意程序的存在给计算机信息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1.2 信息污染问题

计算机信息网络中有多种有效资源, 部分用户不懂得信息安全相关内容, 将各种信息通过多种形式录入计算机信息网络中, 这一状况, 会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干扰, 用户在信息应用中需要在大量无用信息或者劣质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 这样会消耗用户很多的时间, 并且对真正有用的信息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1.3 信息泄密问题

信息泄密就是储存在计算机中或者终端中的商业机密信息、各类私人信息等文件遭到一些恶意侵入, 并对该信息进行肆意传播、使用、泄露给他人, 这一过程就会造成计算机中的信息资源被泄露, 从而影响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整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1.4 信息侵权问题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信息含量也随之不断增加, 在这一状况下难免有一些不遵守相关法规的人破坏信息制度, 出现信息侵权现象, 像知识产权、商标权及专利的篡夺都属于信息侵权行为, 这些侵权行为会对我国信息环境秩序造成一定的影响。

2 信息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上述已经详细阐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 这些问题给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破坏了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基于信息安全问题这一威胁性, 对其进行及时解决刻不容缓, 以下是笔者针对信息安全问题提出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2.1 政策及法律措施

计算机网络信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工作中, 给用户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为了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功能性, 采取信息安全保护措施十分必要。那么如何保证信息安全是诸多研究者尤为关注的话题。笔者认为要保证整个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首要任务就是我国政府应制定一些相关法律或者政策, 将信息安全保护贯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法律是确保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途径, 这是由于法律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法律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强制性与权威性,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信息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 为管理人员提供正确的管理方向, 从而达到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目的。

2.2 信息安全技术措施

(1) 信息认证。现如今, 我国计算机信息环境较为开放, 这一环境让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信息的安全性却无法保证, 为了保证信息安全, 可以在计算机内部设置信息认证, 在网络中必须通过交流双方认证后才能获取信息资源, 采取这种方式就像是为信息资源设置了一扇防盗门, 可以有效拦截不良信息及劣质信息。

(2) 信息加密与伪装。对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采取信息加密措施, 能够强化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安全等级。信息加密就是将计算机网络中的明文信息转化成密文信息进行发送, 这样即使信息被恶意拦截, 也会由于没有破解密码而无法对信息资源实施破坏, 从而保证计算机信息资源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3) 防火墙、防病毒技术措施。以上两个信息安全技术是对计算机信息资源直接进行信息安全防护, 那么要大力强化信息安全措施, 还需要一些防止病毒、木马等恶意行为入侵的辅助技术, 比如防火墙及防病毒技术,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的安全。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维护中要全面贯彻落实信息维护措施, 提高计算机信息资源的时效性与完整性, 为用户及时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

2.3 提升信息用户的道德素质

信息安全问题并非都是由于他人恶意破坏与篡改, 部分是由于信息用户的问题。网络环境是另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 两个人在交往中常牵涉到信息往来, 提升信息用户道德素质, 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为广大信息用户提供一个安全优越的环境, 便于网络信息用户的及时交流。一些素质偏低的信息用户会随意将他人信息泄露出去, 造成信息安全问题, 为了避免这一状况, 应制定网络信息道德规范, 约束信息用户的行为, 从根本上杜绝信息外传的状况, 使信息用户行为趋于规范化。

3 总结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由于计算机信息量大, 信息种类较多, 导致我国计算机网络信息环境面临一些威胁, 这些威胁有人为因素、恶意软件等多种形式, 给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信息环境中的这一矛盾, 全面采取信息安全维护措施势在必行, 它是提高计算机网络信息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利用上述信息安全维护措施, 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安全的信息环境。

参考文献

[1]姜伟.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中的信息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系统安全, 2013 (20) .

[2]邹生.开放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问题[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2010 (39) .

办事处舆情信息应对处置工作 篇5

多项措施加强舆情信息应对处置工作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通知,大龙路办事处办事处组织机关全体人员认真学习了毛书记《关于舆情应对的要求》的文件精神。通过对文件的深入学习,加强了大龙办街道对于舆情信息应对处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为了更加及时、准确了解民众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提升舆情信息的应对处置能力,进一步增强街道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近日大龙路街道办事处通过多项措施加强舆情信息的及时应对处置工作。

一、是抓好队伍建设,时时关注舆情民意。

办事处各科室、各社区选派责任心强、工作严谨、文字功底扎实的同志担任信息员,及时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做到归口信息定期上报,热点焦点立即上报。

二、是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成立大龙路街道舆情监管工作领导小组,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处理舆情的指挥与协调工作;具体做好舆情的发现、收集、整理、监控和处置工作。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发展动向,加强对舆情的监控和网上舆论的正确引导。

三、是强调迅速反应,各个部门协调落实。对舆情信息,按照规定以最快的速度上报相关部门、领导。按照问题性质归口各部门调查、核实,妥善解决。舆情信息队伍根据问题办理情况,采取适当形式进行信息反馈及舆论引导。

四、是注重归纳总结,深层次寻找解决问题。

办事处在对舆情信息做好梳理、归纳、提炼工作的同时,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深入挖掘,探究诱因,寻本溯源,从理性角度由点到面,总结事件发生、发展规律,从根本上遏止各类舆情的发生,并对已经发生的舆情问题进行及时、全面、彻底地解决。

五、是明确主抓部门责任,完善制度提升效能。明确舆情信息处置的汇总、整理及反馈工作的负责科室,每周通报信息员的信息报送情况,将该项工作列为科室、社区及个人的年终考核指标之一。建立完善奖惩制度,推行量化考评,激励和约束并重,提升舆情处置工作效能。

六、是加强联动,形成合力。

上级政府、学校、医院、市场、公安等单位建立网络舆情定期通报制度,确定联合处置方式。形成与有关单位的联动、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七、是加强督察,落实责任。

以信息化来应对绿色制造 篇6

笪开源 资深独立顾问,培训师

■ 主持人:王培培

6月1日,欧盟正式实施《关于化学品注册、评估、授权与限制》法规(简称REACH法规),该法规规定,在今后的3-11年内,欧盟将逐步对其境内所有化学品的生产、进口、流通和使用进行限制。表面上看,REACH法规是对化工产品的管理,但实际上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的实施不仅会对石油和化工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下游相关产业如纺织、轻工、电子、汽车、制药等行业即将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REACH法规是继2005年的WEEE指令和2006年的RoHS指令之后,中国企业遭遇的又一个“绿色贸易壁垒”。据报道,REACH法规在未来将影响我国大概3万多家企业,使我国出口欧盟产品的成本提高约5%,进口欧盟产品的成本增加约6%。

我国是制造业产品出口大国,随着“绿色壁垒”这一系列指令法规的逐步实施,中国的制造企业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果不及早摆脱现状,迎接面临的挑战,将可能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改变传统思维理念,利用高科技手段改革、提升传统制造业已势在必行。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来促进绿色制造的实现,建设绿色企业,从而帮助企业冲破贸易壁垒,实现全球化运营呢?本次我们邀请两位嘉宾跟我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王培培: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绿色制造”这个理念可以说是为了应对欧美屡屡制造的“绿色贸易壁垒”而提出的,这个概念主要影响了哪些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

吴文琦:我认为,绿色制造理念的觉醒对于我国企业而言,是“诱之以利”的结果。在当今贸易战中,各种壁垒无处不在,特别是准入的“门槛儿”。各国鉴于对各自环境保护策略的考虑,当然也不排除对自身贸易的保护,出台相关的绿色环保法令法规来控制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的污染。例如,与我国贸易最为相关的就是欧盟REACH指令,其直接构成我国许多产品进入其市场的壁垒。所涉及的行业主要分布于电子、玩具、服装等,进口国借绿色之故,要么限制进口配额,要么直接拒其国门之外。这是绿色制造的一个直接影响,而在这个大趋势下,受到冲击的可以说不仅仅是电子、芯片、服装、玩具等产业,绿色制造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影响到各行各业。

笪开源:绿色制造的概念虽然是从贸易中产生,但影响的不仅仅是外贸行业,也不仅仅是制造业。一听“绿色制造”这个词,很容易就把它与制造业联系在一起。但其实绿色制造影响的应该是所有的产业和行业,其影响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对衡量企业的业绩和贡献的标准方面,价值观将会发生最巨大的变化。以大家熟知的芯片业的摩尔定律来讲,由于绿色制造概念的导入,其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由原有的关注速度和功能,如CPI(Cycle Per Instruction),开始向关注综合性能与能耗转变,如CPI/POWER。

也许有人说,不管怎么样,芯片也属于制造业。那么第三产业呢?其实,服务业的价值除了服务于人外,就是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成果必须附加在具体的实体上才有价值。因此,绿色制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会影响脑力与服务产品的输出评价。同时,第三产业对绿色制造的关注,将会对其他产业绿色制造技术的丰富、模式的实现及效能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绿色制造是一个趋势,是一个标准,是给各行业开辟的一片蓝海。谁先进入这个蓝海,谁能游得最远,就决定了企业在市场中以后的竞争能力。

王培培:绿色制造是企业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挑战,那么企业需要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这种挑战?

吴文琦:从贸易壁垒方面来看,我们的应对策略也存在不同的层面:比较消极的应对是根据进口国的要求去做;较为积极的应对则是依照国际贸易的规则,据理力争,争取对苛刻规则的豁免;最积极的应对则是参与制定本国相关法规和标准,增加谈判桌上的砝码。当然,我们推崇的是积极的应对,也就是我们企业推进绿色设计和制造,实现有害物质在产品中的替代或减量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依据“污染防治,预防在先”环境保护原则,长期化、法制化,将产品污染控制作为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的基础性工作;通过政府的监督和指导及企业的自律实现对公众私权、环境享有权、生命健康权的保护。执行环境保护政策以获取贸易利益的主体还是外贸型的制造企业,因此执行绿色设计和制造必须成为其自觉行为。为了将绿色壁垒对企业的影响减至最低,最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绿色制造技术,建设绿色企业,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企业冲破国际贸易壁垒,为中国企业打入国际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们必须清醒地反省自己产品的环保缺陷,顺应绿色制造、绿色设计的理念,去适应标准,求得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才能逐渐做大、做强。总结起来,最主要遵循两大原则:一是企业及行业树立“绿色”意识并加以贯彻;二是融入国际监管的体系。

笪开源: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应对绿色制造需要做的事很多,包括流程的变革、管理模式的调整、生产运营模式的变化、人力资源的配合等等,几乎涉及企业管理的每一个角落。但说到最核心,最根本的,还是观念理念的更新,并把这种更新落实到企业的业绩评估体系中去。因为业绩评估体系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倡导什么、实践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企业除了要关注内部绿色制造理念与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应该紧密关注政府的政策和国际投资的相关动向。充分掌握和运用好这些信息,对于企业以后的发展,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企业的资源合理运作入手,帮助企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运营,建立绿色供应链,从而做到本质上的环保、节约和高效,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戴尔之所以取得成功,秘诀就在于用绿色的流程,绿色的材料,通过绿色的业务模式,实现绿色运营。

王培培:应用科技手段来推动绿色制造的实现是企业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信息化手段,对于绿色制造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笪开源:信息化对于绿色制造的实现有重要的推动、促进和保证作用。首先,信息化是推动绿色制造能够实现的重要因素。无论如何,对于企业来讲,实现赢利,保证股东的投资价值,还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而这个单一标准显然无法满足绿色制造的要求。因此,依靠信息化系统来搜集信息,充分了解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从而实现精细化制造与精细化管理,这些都能够充分推动绿色制造的实现。

其次,推动信息化,有利于促进绿色制造的早日实现。经过数代IT人的努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IT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技术范畴,更多的是一种业务的实现手段。离开了信息化,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就将成为无本之木。因此,绿色制造要想得到普及,尤其是要将前期的成果固化下来,要全面推广先进经验,依靠信息化系统来固化、优化和加速流程是必需的手段。只有当我们在更深更广的范围内推动信息化,才能促进绿色制造的早日实现。

第三,只有在信息化环境下,绿色制造的实现才有保证。绿色制造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平衡。这就要求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协同,需要各企业间供应链的协同,甚至是多产业的互动协同。只有通过协同,才能实现最佳的制造效益与最少的环境代价。同样,由于制造业的分工越来越专业,离开了信息化支持,全生产命周期管理几乎是无法实现的。通过信息化数据强大的数据管理、搜集、分析和跟踪功能,绿色制造才有保证。

吴文琦:信息化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的虚拟性、共享性及可追述性对绿色制造起到促进作用。具体地讲,信息时代的制造业要求在产品的设计、制造和使用过程中减少所需要的材料投入量和能源消耗量,尽可能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短缺资源的代用、可再生或易于再生资源(如太阳能和可再生生物资源)以及二次能源的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资源、原材料的节约和合理利用,使原材料中的所有成分通过生产过程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和副产品,从而消除废料的产生,减少环境污染。用信息技术改革制造工艺,开发新的工艺技术,实现资源和能源利用率高、原材料转化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减少制造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污染物的产生,使中间废弃物能够回收再利用,最终废弃物可以分解处理,尽最大限度实现少废或无废生产。

王培培:企业应该怎样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推动绿色制造的实现?具体来说,通过哪些系统使绿色制造落地?

笪开源:从上面的论述来看,几乎所有的信息化手段都会推动绿色制造的实现。目前来看,直接让绿色制造落地的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

SCM(供应链管理)。现代生产是一个在精细化专业分工背景下的供应链协同生产。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信托劣质的供应商生产出优质的产品。精细化分工与协同生产的背景下,SCM就有了一显身手的机会。通过供应链管理,供应商与客户之间打破企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快速响应,实现同样的产品价值,整个环境付出的代价当然就更低了。在SCM的协助下,不仅是企业内部的客户关系被建立和巩固,也会使得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合作关系变得空前的丰富。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只关注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成本,忽视产品的废弃成本显然是不符合绿色制造的理念的。比如说目前我们大量合作的塑料袋、一次性用品,其生产和获得成本极为低廉,但废弃处理成本却极高,使我们的环境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如果将回收成为强制要求,企业就必须依靠PLM来建立全产品生命周期的管理,还必须与上游供应商以及废弃处理的相关协作伙伴协同。其实在这方面,日本已经有很好的经验。作为一个资源极度紧缺的国家,他们扔大件的垃圾都是要交税的。所以,PLM在这方面也大有可为。

ERP(企业资源计划)。作为企业资源管理平台,ERP当然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如果要适应绿色制造的概念,ERP应该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在流程方面、在进行资源的平衡方法,计算的逻辑和标准都要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而且绿色制造对于跨企业,甚至是跨行业的ERP的整合和接口提出了需求。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当然,作为政府的监督部门来讲,要使绿色制造落地,也需要有一些专门的信息化手段和系统,来监测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计算每年的经济收益与环境代价。在这方面,信息化市场好像还是比较空白的。

吴文琦:我认为,信息化可以有多种渗透途径,比如依据新要求进行的产品重新设计或设计改进;进行材料需求与替代物分析、试验;将限制有害物质方面的要求发给配供应商;使用检测手段,供应商审核,绿色供应链建设;物料数据库与自我声明数据库的建立,新型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自我声明建立与完善等等。

应用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动绿色制造有这么几种技术方向:

绿色制造环境内部的信息化,实现制造过程的集成;

绿色制造环境与整个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实现绿色制造环境与企业中工程设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各子系统的集成;

企业与企业间的信息化,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组合与优化利用;

通过网络,实现异地制造。

目前,有很多信息系统都会直接推动绿色制造,但我认为最为适用的系统还是绿色制造模式下的PLM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是个全新概念,是一种企业级信息化解决方案。它具备一个完整的技术框架,为企业中对应于产品设计、制造、管理等环节的应用软件提供基础集成平台,并进行有效整合、扩展和延伸。其中产品全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需求开始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部历程,包括产品需求规划、设计、生产、经销、运行、使用、维修保养、回收再用处置等主要阶段。传统的以物流为核心的制造理念正为以数据流为核心的现代制造理念所取代。PLM就是典型的一例,系统集数据库的数据管理能力,网络的通信能力和过程的控制能力于一体,管理着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和产品有关的信息和过程,实现了分布式环境下产品数据的统一管理,给出了一个信息基础框架,它是实现并行工程的一个技术保证,也是实施信息化环境下绿色制造系统的技术基础。能够实现供应商、制造企业、运输商、销售商、消费者以及回收商之间建立更快、更方便、更精确的电子化联络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和信息管理的决策支持。产品各个阶段信息有效管理有利于实现绿色制造在产品的各个环节都达到与环境相容的要求,从而为绿色制造系统的实施奠定基础。

王培培:绿色制造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企业在信息化初始阶段就需要考虑到绿色制造的需要。在布局信息化时,或者说在做IT规划时,企业怎样将“绿色”概念融入进去?

吴文琦:其实这个问题,本质是IT战略适应企业总体战略中“绿色”的概念。绝不能只简单地理解成是技术性的一二三步骤和方法,要从战略规划的高度入手。首先,要确定“绿色”战略在总体战略的权重,才能确定IT规划时给与其多大的份额。例如,产品的“绿色”已经成为企业进军某市场领域的“准入条件”,这一市场又是企业强劲的增长点,IT的投入将会对其倾斜。其次,以管理需求为导向,在“绿色”需求的急迫性与技术的可行性需求平衡,尽量提倡使用公认的IT技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建立统一项目组织,统一协调IT项目与“绿色”项目。再次,“绿色”在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IT规划策略要与之对应。最后,突出IT“创新”元素,将“绿色”从自救手段升华到核心竞争力。

笪开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这可以这样理解:首先,IT系统本身的配置和规划就体现了绿色概念。IT系统由软件和硬件构成。不同的软件平台对系统硬件的配置都会有要求,追求软硬件资源与性能的平衡匹配,是体现绿色的重要方面。有些IT部门在硬件配置的时候,片面强调技术性和先进性,往往花很多钱买了当时最先进的设备来进行配置。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浪费的。一方面,配置超过需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浪费;另外,硬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而软件更新是有一定的周期的,一般会是两年左右。而那时,又会根据当时的主流设备来调整配置,所以,那些2年前超前的设备,这时候又落后了,又是另外一种浪费。另外在IT系统配置的时候,考虑到服务器和客户端的更新周期,以及用户的需要,来进行配置和规划都很重要。

但是,适用并不代表配置和规划的时候就能忽视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现在的企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而系统则是通过把流程和逻辑相对固化来提高效率。因此,通过保证IT配置和规划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是保证IT弹性,以支撑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否则IT变革成本太高,也不符合绿色理念。

其次,推动绿色流程计划,提高企业运营效率。IT规划要面向运营流程,这是帮助企业实现绿色制造的核心作用。充分考虑IT系统与业务运营的匹配,通过IT手段实现运营和管理流程的绿色化。这一点应该是配置和规划时应该考虑的核心因素。

那什么叫绿色流程呢?对于信息化辅助运营和管理流程实现来讲,一个绿色流程应该是一个低成本、高效率的流程。比如说,更短的流程运作时间、更少的人力投入、更少的物质资源的占用、单次更多的处理量、更简单的数据获取等等。将业务流程的目标视为IT配置和规划的目标,共同的目标能够使信息化更好地推动企业绿色制造的实现。

第三、将绿色的理念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和量化。前面讲过,绿色制造要过的第一关就是绿色的理念。由于信息化手段的逻辑性和程序性非常强,可以通过系统将企业符合绿色理念的流程固化下来,持续改善;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将绿色概念涉及的相关数据和指标量化,甚至是图形化,可以为业绩评估与改善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直观的依据。

王培培:“绿色制造”是企业遇到的一个挑战,随之而来的也会有机会,怎样看待绿色制造给企业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笪开源:在传统制造的时候,由于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被人视作是一种技术手段。而近来随着信息化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运营影响越来越大,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多地被大家认同为一种管理手段了。

在绿色制造时代来临的时候,应该说企业信息化与其他管理职能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

首先,企业信息化将改变传统制造的管理理念。传统制造业的理念是规模化、效率化。但是,这种规模化对于资源的占用和消耗非常大,环境付出的代价也非常惊人。而绿色制造与信息化概念的整合,会更好地导入单元化生产的模式,即以什么样的规模和效率来生产,可以实现成本最低,且环境代价是可以接受的。而单元式生产会给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模式带来很多变化。在这方面信息化管理如果提前进行研究,就会走在管理理念的前列,对传统制造的管理理念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带动整个产业提前进入绿色制造时期。

而当信息化成为管理理念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的时候,企业信息化的本身又可以得到更为长足的发展。企业和整个产业在人力和物力上的投入资源会大大增加;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如何用信息化来推动管理,这些都会进一步促进信息化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企业信息化将与其他管理一样,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由于绿色制造对于数据的要求空前巨大。因此,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需要被数据化和信息化管理起来。而这种需求对信息化管理在企业内实施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影响的。信息化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名员工身上,才能真正全方位地发挥作用。绿色制造成为了信息化普及与渗透的机遇。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绿色制造必须依靠整个企业的协同和平衡来实现,而信息化正是信息整合的必备工具。这时,信息化将不再是我们硬塞给业务部门的任务,而会成为业务部门的需求。

第三,企业信息化将成为企业绿色制造不可或缺的管理平台。如前所述,在绿色制造时代,信息化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企业的管理都将建立在信息化的平台上来进行管理。信息化将与外语一样,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必备工具,而不是象牙塔里只被少数人掌握的技巧。企业运营和决策对于信息化的依赖程序将非常高。当然这对信息化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吴文琦: 如同非典时期“火”了各种网站一样,外界的变故总会对信息化有着促进作用。因为我们的世界处在信息时代,信息需要流动,空间的差距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得以补偿。“绿色制造”是全球化的行为和规范,需要企业间的信息交换。给了企业信息化在信息发布、产品数据跟踪、虚拟化等方面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分析与应对 篇7

多年来, 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屡禁不止, 会计信息弄虚作假层出不穷, 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而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科学管理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依据, 也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依据。所以,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灵魂。

1 会计信息真实性及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会计信息是经过加工处理的会计数据, 它反映了特定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计信息真实性是在真实的经济交易基础上, 对企业经济行为客观、及时、准确的记录和反映。体现在会计核算上为内容真实、要素完整、数字准确、时间及时、手续齐备、资料可靠, 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 帐户设置规范, 会计确认合理, 会计计量准确, 会计记录完整, 会计报告充分, 这样就可以认定其产生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真实的会计信息才能据以作出正确的决策。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审计人员缺乏独立性、外部监管乏力等。

1.1 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 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产生了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取决于股权结构, 多数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央企的股权结构是流通股比重小, 国有股一股独大, 但国有股主体缺位。因为国有股通常是政府通过授权投资机构或职能部门代表国家来行使国有股股权的, 这个机构并非实际的委托人身份, 仅是委托代理链中的一个环节, 结果形成“代理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现象。正是由于股权结构的畸形才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畸形。 (1) 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大股东在公司拥有控制权, 许多中小股东因持股数量限制而无法参加股东大会, 更谈不上行使股东权力。而大股东委托的代理人控制下的股东大会不一定真正为股东利益进行决策。 (2) 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的相互制衡机制失效。在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主体缺位条件下, 国有股董事实质上只是代理链中的一环, 很容易与经理层合伙共谋私利以至损害全体股东的利益。 (3) 董事、监事对自己的责任认识不到位, 多数董事、监事以为自己的责任就是表决时举举手就行了, 不过是个摆设, 在公司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中根本发挥不了作用。 (4) 独立董事的独立性难以发挥。在现实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由于股权结构的畸形, 独立董事的来去实质上由公司经营者决定, 独立董事津贴的多少也由经营者决定。如果非要坚持对经营者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制约, 他们的报酬是要受到威胁的。况且, 大部分独立董事都是兼职的, 自己有繁忙的本职工作和各种社会活动, 根本无暇对受聘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 所做出的判断大多依据企业向他提供的财务资料, 如果企业在向他提供材料中有所隐瞒, 那么他所得出的结论也就失去了真实性。

1.2 单位内部监督未充分发挥作用也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从企业内部监督的主体看, 企业的内部监督部门负责人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的, 内部监督人员的工资报酬是由企业经营者直接决定的。内部监督人员依附于企业, 听命于企业负责人, 这就意味着内部监督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会随着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改变, 所以内部监督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

1.3 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低使会计信息在源头上失去真实性成为可能

有些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职业道德素质低下, 执行国家各项财经法规的能力较差, 在工作中抵制违法行为的自觉性不够。甚至一些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 为了个人利益或讨好领导, 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 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1.4 审计机构缺乏必要的独立性, 使会计造假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

注册会计师审计是防范企业财务造假、治理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的外部防线。然而, 注册会计师既具有经济警察的身份, 又具有经济人的身份。经济警察的身份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必要独立性, 而经济人身份则要求注册会计师保持广泛的经济业务关系, 它所进行的社会审计是一种有偿服务。在一个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中, 聘请审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应该掌握在所有者手中。但我国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下的一股独大”治理结构缺陷, 公司的经营者实际上掌握着聘用注册会计师的生杀大权。如果注册会计师坚持原则, 审计意见与管理层的期望差距较大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则有可能遭到解聘, 所以, 一些不能坚持原则的会计师事务所很容易妥协, 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

1.5 政府部门监管乏力也是财务造假的的根本原因

目前, 政府对企业进行监督的部门主要有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等行政部门, 但由于监管部门分散, 分工不明确、职责重复, 甚至相互冲突, 弱化了政府监管的职能, 加之部分监管部门缺乏应有的专业人员, 也影响了政府监管的效率和质量。例如, 多年前“银广厦”事件, 经过了政府多部门多次的例行检查, 都未曾发现问题, 被记者曝光后造假的丑闻才曝光于天下。

2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加强独立董事职责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调整股东的持股比例, 分散大股东的股权, 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问题, 增强不同持股者之间的互相制衡, 是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良好举措。比如, 2001年实施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就使部分企业成功分散股权, 引进其他投资主体, 形成真正的多元投资主体, 有效地解决了“一股独大”问题, 充分发挥股东大会的职责和权力, 使“内部人控制”受到有效遏制, 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会计信息真实化。

另外, 为了让独立董事在财务管理活动中真正独立行使职权, 应该采取必要措施加以保证:第一, 在独立董事的产生程序上进一步独立。在选举和聘请独立董事时, 采取大股东回避的方式, 由中小股东推荐选举独立董事, 这样, 独立董事在惠及全体股东利益的同时, 就会强调对中小股东的利益进行保护。第二, 独立董事应职业化, 由兼职董事转变为全职董事。这样, 独立董事就能深入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并及时对财务决策进行审核。

2.2 强化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法律责任

财务造假归根到底是人的因素, 特别是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因素。要从源头上解决财务造假的问题, 首先要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制观念。《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从法律上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会计资料、财务报告的责任主体。企业单位负责任人有义务采取措施防止会计信息造假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其次, 会计人员是企业经济业务的直接核算者, 是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 《会计法》明确规定会计人员有权拒绝、纠正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纠正违反法律、制度的事实, 有权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独立处置会计事务。因此, 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应认真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力和责任,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为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把好源头关。

2.3 改革外部审计的聘任主体

改革外部审计的聘任主体, 可以进一步保证审计师的独立性。比如, 可以实行审计机构委托聘任制度, 由被审企业委托政府监管部门聘任审计机构, 每年向监管部门交纳合理的审计费用, 监管部门通过招标等方式为其选择合适的审计师事务所。这样, 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审计师事务所受雇于被审企业的状况, 为审计师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审计业务提供了必要保证。

2.4 强化外部监管职能

目前, 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等监管部门由于部分监管职责重叠, 缺乏专业人士, 造成监督乏力, 所以, 要强化外部监管责任, 首先应改革监管部门的体制。例如, 对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等部门的类似监管职责进行业务合并或重组, 聘请社会上专业的会计、审计人员对监管人员进行补充, 由一个监督部门统一管理, 形成纵向的链接监督关系或横向的互助监督关系, 监督做到无缝对接, 从而及时发现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 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2.5 引入民事赔偿制度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还有一个根本原因是造假成本与收益不对等。会计造假几乎不涉及物质成本, 只需要玩弄数字游戏, 便可获得巨额利润。只要造假收益大于处罚成本, 企业就有造假的动机和需求。因此, 除了对那些蓄意造假者加大处罚力度外, 还应引入民事赔偿制度。对那些出具虚假财务报告而给广大投资者或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应由造假企业通过规定途径给予受害人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样, 可以使蒙受损失的投资者得到一定的补偿, 又给造假者形成真正的压力, 从而抑制其违法造假的冲动, 从根源上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可靠。

3 结论

虽然国家多次启动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专项行动,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全社会一个共同的长期的任务, 各级监管部门应不断加大监管力度, 完善监管制度, 改革监管体制, 从根源上改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能给投资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使国家经济更快更稳的健康发展。

摘要:真实的会计信息是国家对企业加强监督和调控的依据, 也是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内部等进行决策的依据。就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含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对策进行了探讨, 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真实性,治理结构,独立性,监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Z].2000-07-01.

[2]王成秋.独立董事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J].财务与会计, 2001, (9) .

如何应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篇8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会计目标做出明确规定, 会计信息必需满足宏观经济调控, 必需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企业外部重大决策三方面的需求。这就意味着会计信息质量成为影响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因素。真实性是会计信息安全最根本的要求。这就需要企业在会计信息管理方面下大功夫, 切实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安全。但是, 由于一系列的会计信息案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法律规范的空子, 手段更加高明, 会计造假层出不穷。

最近几年, 经国家审计署审计的1290家国有控股企业, 他们的资产负债损益会计报表严重失真的占68%, 违纪违规交易总金额达1000多亿元。这不仅扰乱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还助长了腐败的滋生, 严重扰乱会计行业的工作秩序, 得出错误的财经信息, 使决策者失去正确决策依据, 造成宏观决策失误。因此, 深入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从中得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良策, 以大幅减少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 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持续向前发展。

二、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原因

(一) 计信息编制者受外部利益驱动造假

会计信息编制者与其他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有一定的利益交换关系, 以至于这种无形的利益成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不断泛滥的内动力。此处所谈的“利益”, 既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 也包括会计信息编制者及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利益;既包括直接金钱利益, 也包括间接的权利利益。

(二) 在与会计信息相关的利益中, 处在第一位的是企业利益

他们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骗取投资者对对他们进行投资, 骗取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的信任, 并因此获得投资、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

(三) 个人利益

在利益诱惑下个人欲望的放纵, 弃原则于不顾。一方面是单纯个人行为。会计人员在实际会计信息编写工作中, 违背法律规定, 虚报胡夸冒领等卑劣手段, 扰乱了会计行业工作的原则性。另一方面, 造假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有能力也有条件影响会计人员, 通过权力职位筹码的交换, 会计信息制作者也会经不住丰厚利益的诱惑, 发布违背会计行业规范的失真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有关的利益中有些是直接利益, 即相关人员可直接通过制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所获得的好处, 如过虚计利润骗取奖励等。也有些是间接利益, 如企业负责人通过为企业谋取非法利益并因此获得相应的好处, 会计人员为讨好企业负责人, 按其授意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好处等。

(四) 法律不健全

针对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 这一块的法律环境缺陷是滋养其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 从1999年开始我国不断的对《会计法》进行修订完善, 但是在责任承担上依然有明显的不协调问题, 直接负责人员和间接负责人员的具体法律责任没有全面落实, 存在漏洞。

(五)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企业要实现良好的目标战略和发展状态,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经营手段, 其中对会计信息的审核和控制对企业的各项预算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当前仍然有一部分企业缺乏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识, 对会计活动的审计、监督、控制等不到位, 会计人员在没有约束力的情况下, 操作程序不规范或者私自化行为出现, 更容易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

(一) 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和专业培训力度

企业在招聘会计员工是应严格考核标准, 从事相关工作者不仅有专业的技能和经验, 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随时进行培训, 以便给会计员工更新先进的技术和相关知识, 全面的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为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做足预防工作。

(二)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在互联网知识经济时代下, 企业内外部都面临着更严峻的竞争, 企业必须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客观精确的掌握自己内部信息, 及时灵活的反应到执行中去, 特别是对会计人员的工作程序、信息审核都必须加强控制监管力度, 鼓励会计人员揭露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污点, 因为他们对会计信息有很高的职业敏感度, 非常了解整个运作及产生过程。这有利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及时准确的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 随时做出调整。

(三) 建立权责分明的惩奖机制和强烈法律意识

扩大会计信息负责人确保信息真是性和完整性的责任范围, 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造假和舞弊行为的人员, 必须严厉惩罚, 从根本上杜绝这种行为产生的内动力。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 会计信息除了会计人员有意失误和无意失误的情况, 还可能遭到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技术进行不法行为给会计信息及企业的资金造成损失, 所以要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工作灵敏度, 在规范程序工作的同时若发现有任何不对的信息, 立即进行查询和审核, 必要时报警, 避免遭受巨大损失。而企业应对类似员工进行合理的奖励, 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四) 加强管理者的管理结构和法律规范

企业法人在某方面代表着整个企业的法律行为, 依然存在很多企业法人本身的法律意识不够强, 这对企业的治理在主观上起着引导作用, 这就导致包庇会计信息的失真行为, 与会计人员、财务人员一起对财务报表造假, 损害国家的利益。或者是企业管理者的管理结构不优化, 全责不分明, 起不到相互监督相互协作的整体性、统一性作用, 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所以优化管理者之间的管理结构和治理企业手段的规范化很有必要。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浅议会计信息失真的应对策略 篇9

1、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1 会计人员素质低。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这种″产品″的″生产者″, 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然而我国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却不高。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国家政策、法规, 甚至对于专业知识也达不到要求。在一线从事财会工作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数甚少, 会计后续教育缺乏力度, 许多会计师并不熟悉新的会计制度, 一些年轻的会计人员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 对比较复杂的会计业务很难较好地处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坚持原则、严格执法、敢于同违规违纪作斗争的少, 相反对违规违纪熟视无睹, 甚至主动为领导出谋划策的多。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 或是不自觉地违反了国家政策、法规, 或是对经济业务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帐务处理和会计核算, 或是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马马虎虎, 缺乏应有的责任心, 或是唯上司意志是从, 丧失原则。无论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都与会计工作规范化, 法治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造成了会计信息质量低下和会计信息失真。

1.2 企业管理部门、企业领导人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

一些企业负责人出于种种目的, 利用自己的权利, 指使会计人员造假, 他们有的虚增利润骗取贷款, 有的隐瞒利润逃避交税, 有的甚至虚列数据来掩盖其贪污受贿的罪行。这些人把国家、集体的企业当成自己的小作坊, 胆大妄为, 无所顾忌, 任意造假, 致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是当前的普遍现象, 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源头.企业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授意并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以达到控制、占有或骗取国家及企业、出资人资产的目的, 出现贪污腐败、群体犯罪等行为, 从而导致大量造假案件的产生。虽然会计对于做假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大多数假帐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会计, 而在于有权支配会计的人, 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

1.3 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尽管我国的会计法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 使得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 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2.1 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首

先, 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业务素质, 既要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又要能通过对会计核算资料的考核分析来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 为企业的现代化经营与管理提供参考。其次, 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 做到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搞好服务、保密守信, 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 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 做到自律、自重, 依法理财。同时各个管理层次要投入相当的财力、物力, 加大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力度, 组织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促使会计人员不断更新、补充、拓宽业务知识与技能, 以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不断提高。

2.2 改革现行会计队伍管理体制。

现行体制下, 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从属与依附的关系, 会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难于依法办事, 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及单位的各项经济指标、财务状况, 传递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实行委派制, 是对会计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它可以摆脱会计与单位负责人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依附与从属关系, 增强会计工作的独立性, 保证会计人员依照《会计法》办事, 正确行使会计职能, 公正、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提高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同时, 实行委派制, 可以把会计人员放到市场竞争的氛围中去, 这将促使会计人员认真努力工作, 更加勤奋地钻研业务、依法履行自身的职责。

2.3 健全会计监督体系。

首先, 企业内部要建立以内部审核为主的内部监督体系,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 发挥对会计信息的内部监督、监管作用。其次, 要加大财政、税收、审计、工商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等部门依法监督检查的力度, 严格执法, 对于查出的违法、违纪案件决不姑息, 依法处置, 并坚决杜绝检查中的钱权交易, 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 提高监督检查的质量, 第三, 要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 发挥其社会监督职能。

2.4 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

关于档案信息系统应对灾害的思考 篇10

一、灾难对档案信息系统造成的影响

我国《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划的指南》对灾难给出的定义是“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 造成信息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 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达到特定的时间的突发性事件, 通常导致信息系统需要切换到备用场地运行”。从档案自身具有的特点来分析, 灾难对档案信息系统造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档案凭证信息的损毁。档案是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一旦在灾难中遭到损毁, 必然会影响到机关行政工作和企业生产建设等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 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混乱。二是对档案史料信息的损毁。由于档案具有孤本性, 一旦损毁就很难恢复, 将给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巨大损失。三是对数字档案信息的损毁。随着档案数字化进程的推进, 数字档案信息成为了人们利用、查阅档案的重要渠道, 一旦数字档案信息在灾难中遭到损毁, 不但会造成数据失真或丢失, 而且对一些珍贵档案史料进行重复数字化操作也会加速原件提前老化破损。四是对档案信息科学整理体系的损毁。档案信息系统作为一个有序的科学系统, 一旦在灾难中遭到损毁, 这个有序的整体将被打乱或破坏, 必须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进行重复性劳动, 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五是对档案信息所依赖的软硬件系统的损毁。档案信息系统主要依赖于主机、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和系统软件等软硬件系统, 一旦计算机的软硬件系统遭到损毁, 档案信息系统将会出现故障甚至瘫痪, 无法正常使用。总体看来, 灾难对档案信息系统造成的损毁是巨大的, 有些是无法弥补的, 为此, 我们要充分做好档案信息系统应对灾害的准备工作。

二、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现状

1. 影响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隐患众多。

一是档案信息系统自身存在安全隐患。档案信息系统自身存在档案信息集中化、存储载体脆弱、对系统具有依赖性等问题, 这些问题是实现档案信息共享不可回避的课题, 也是档案信息系统自身难以克服的安全隐患。若平时没有对档案信息系统进行备份, 那么灾难一旦发生, 后果将不堪设想。二是外在安全隐患对档案信息系统构成严重威胁。一方面来自于自然灾难, 如地质灾难、气象灾难、水灾、火灾等对档案信息均可造成大范围内的丢失或损毁, 系统将陷入完全不可用状态。另一方面来自人为灾难, 如战争、恐怖事件、危险物质、故意破坏、管理不善、操作失误等也可能造成局部范围内的档案信息丢失或损坏, 造成系统业务中断。

2. 档案信息系统灾难备份现状不容乐观。

档案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是指当突然发生对档案信息系统的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灾难时, 档案信息系统应具备及时转移档案信息载体和启动档案信息备份系统的功能, 以保证档案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转。目前, 由于认识不足和经费紧张等原因, 档案信息系统的灾难备份工作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一是备份力度不够。尽管大部分档案信息系统都设置了备份功能, 但是普遍存在本地备份和备份不足的现象, 处在容灾级别的最低端, 若没有异地备份数据, 事实上根本不具备真正灾难恢复的能力。二是备份技术落后。目前, 档案信息系统的备份技术多采用档案信息拷贝备份、磁盘阵列方式备份和双机备份等三种备份技术。这些备份技术应对一些局部范围内的小灾难尚还可以, 但由于本身的局限性, 一旦遇到像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难是根本不具备抵御灾难的能力的。三是备份管理不科学。目前, 许多档案管理部门普遍存在档案一经备份就不需管理的现象, 对备份数据的管理维护不到位。一旦发生灾难需要利用备份数据恢复系统时, 许多备份却因为载体损坏、数据无效、系统不兼容等问题而无法起到备份作用。

三、制定档案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方案应注意的事项

鉴于档案机构规模不一、经济实力不一、档案信息重要程度不一以及灾难备份系统投资较大、使用概率较低等情况, 在设计档案信息系统灾难备份方案时, 一定要因需制宜。笔者认为应注以下六个问题:一是灾难备份原则的遵从。 (1) 安全原则。针对来自各方面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使用与之相对应的安全技术与备份设备, 对软硬件系统及人员等进行严格管理, 确保档案信息系统的绝对安全。 (2) 使用原则。由于不同档案信息系统所管理的档案信息的重要程度不同, 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档案信息的重要性、面临风险的大小、业务中断所带来的损失等因素, 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风险, 防止过度保护和欠保护的现象发生。 (3) 兼容原则。为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需要充分考虑档案业务的扩展性和软硬件系统的兼容性, 选用的备份方案应符合国际、国内的相关技术标准, 能支持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及各种典型应用, 能有效地解决系统升级带来的信息迁移和数据导入、导出问题。 (4) 经济原则。在选择灾难备份方案时要充分考虑投资回报率问题, 选择适宜的备份设备和技术, 选择最经济适用的灾难备份方案。二是灾难备份存放地的选择。档案信息的备份可选择本地存放和异地存放, 其中异地的程度决定了抗灾的能力, 异地备份站点的选择“至少要大于20公里, 最好在200公里之外”。三是灾难备份内容的选择。灾难备份内容应包括对档案数据、业务数据以及档案信息所依赖的软硬件系统数据的备份。首先要将需要永久保存的档案进行优先备份;其次要将使用频率高、时效性要求高的档案进行备份, 以确保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使用。四是灾难备份方式的选择。灾难备份方式的选择是灾难备份方案实施的核心, 主要存在非实时备份和实时备份两种方式。非实时备份主要是基于磁带的远程数据备份, 实时备份主要是磁带库、光盘库、远程镜像磁盘备份。五是灾难备份类型的选择。根据备份的更新能力、使用频率, 可分为活备份和死备份。根据备份与服务的同步性, 可分为离线备份和在线备份。根据备份的策略, 可分为完全备份、增量备份和差异备份。六是灾难备份周期的选择。备份周期常见的有实时备份、日备份、月备份、年备份等。对于一些使用频率和时效性要求高的档案信息、网上办公流转形成的电子文件等可采取日备份或月备份的方式, 数据库要每周做一次备份, 差异备份要按天做。

参考文献

[1].谭晓虎.由汶川大地震引起的对城建档案信息容灾的思考.消费导刊, 2009.6

中职教师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 篇11

关键词:中职;应对;教育信息化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日趋深化,其对学校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也日益广泛,特别是对转变教育模式、思想、观念及教学手段都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时代下,如何在教育信息化面前从容应对,如何通过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养来促进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使之更能切合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求呢?

1 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根本目标,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一致,即“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是教育信息化的原始动力,也是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以及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2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其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较为严格,除了要具有广博的理论知识,娴熟高超的操作技能,以及可贵的探索和创新精神,还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首先要明确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目标不改变教育的本质,只是转变了学习方式。将各种信息技术和资源特别是网络技术资源充分地应用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注重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协作”在学习中的作用把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联系,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强调发展性评价,主张评价的过程性和多元化,最终培养出具备行业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人。其次还要对培养主体——学生有正确的认识。他们都是具有主体地位的,都蕴藏着巨量的财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开采这些财富,而教师在其中要起指导作用。通过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及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另外还要明确所有的学习及培养方式的改变,都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学习,学会学习,学会通过信息技术自主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从而不断累积知识财富。教育信息化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痛点、重点、难点,应用先进的IT技术数字化传统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共享教育资源和显著提升教学效果,并不改变教育的初衷。其特点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IT技术为支撑,强调教学模式的新颖性,教学内容的时代性、丰富性,教与学的融合性。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可以自主探究亦可以合作式学习的平台。

3 利用互联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育信息化,关键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计算机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模式和方法带来一场深刻变革。毋庸置疑,它正以强劲的势头向教育界渗透,特别是互联网和校园网的对接,给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让网络教学变成现实,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开辟了新局面。面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要让学生学会如选择资源、获取资源、下载资源。其次,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生怀疑精神的塑造也意义重大。数字文化所造就的DIY学习理念往往培养的是一种互动精神,这种互动能帮助学生不断成长,不断培养开发其自身的价值,互动过程中训练其分析力、判断力、评估力、批判力及协助他人的能力。基于此原因,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通过IT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最后,通过不断地对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选取和利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从教师主讲模式变成学生自主建构性、发现性学习模式。从学生被动学习模式变成为主动学习模式,完成知识建构同时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 转变教师观念

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冲击,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教师要进行角色转变,要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现代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注重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拥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如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了解和应用必需的软件,设计和制作课件及进行单机教学和网络教学等。其次,信息化时代,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必须有新的认识和定位。数字信息化时代已经扑面而来,这势必对传统教学模式构成巨大挑战,获取知识的渠道和媒介越来越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书本,还有电子书、音像教材以及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和MOOC平台,教师和学生有相同的条件,共享相同的教学资源,这毫无疑问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学生往往表现出比教师更多的优越性,教师不但不能回避装作没看见,而应该给予极大的鼓励和表扬,“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和诉求在于超越。面对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重新确立现代教育教学的侧重点。面对同样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科和课程的前沿性和前瞻性问题将成为教学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有关学科和课程的重点问题进行讲解,还要就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做出自己的理解、评价和前瞻,并对前沿性问题进行介绍讲解,从而培养学生形成敏感的问题意识,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其未来发展提供知识系统的延伸和引导,形成其专业素质。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原因与应对措施 篇12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对策

一、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状况

(一) 会计信息对企业生存的重要性

会计信息是企业领导层做决策的重要信息依据, 它是企业的基本记账数据, 经过会计人员的处理、加工、整合而来的。更加精细化的来说, 会计信息是指企业的财务会计部门依据财务报表或者财务会计报告来反映出企业这段时间来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揭示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信息是从会计行业的专业视角来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 是企业从会计视角所揭示的经济活动, 具有针对性。20世纪以来, 经济飞速发展, 这也依赖于会计行业的崛起, 会计信息是经济运营的基础, 《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条项也指出了会计信息的基本目标和深刻含义:我国的会计信息满足现阶段我国宏观调控的经济新形式的要求, 也顺应了相关的部门或者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了解的需要, 为加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提供动力与机会。会计信息发挥作用的第一要义就是要保证其真实性, 这也是会计原则中的第一条, 所以, 会计信息的本质的要求就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 会计信息的失真现象

会计信息的原始来源以及在加工过程中违背真实性原则称为会计失真现象, 这样一来, 会计信息就不能准确的反应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核算工作者必须按照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业务为前提, 以及具有法律效益的经济凭证为依据, 从实际出发, 真实的反应经济效益。也就是说, 会计记账需要注重细节, 要做到无论凭证数额的大小都要有据可依, 可以经得起相关检查部门的考核, 虚假的、捏造的会计报表是不能够通过考核的。任何一个企业的公开信息, 《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 都要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去反应一个企业的财务状况, 如果其失去真实性, 也就是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外界机关或者组织, 如当地政府部门, 外企的管理层, 新入驻的商业投资者, 债权人了解企业的唯一途径就是企业真实的会计信息, 并且作为最终决策的重要依据。当今全球都在实行市场经济, 这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的重要。然而, 目前我国的经济状况下, 现实与其刚好相反, 我国许多企业的会计失真现象非常严重, 甚至有许多优质的事业企业也是, 在财务考核过程中, 检查机关地位会质量信息显示, 在被调查的200企业单位中, 出现虚拟资产, 就是信息失真现象的企业高达八成, 有160户。累计虚拟的增量资产达到19.55亿元, 虚拟减额资产达到24.60亿元.虚拟增额利润14.72亿元, 虚拟减额利润19.43亿元。与此同时, 我国的审计机构在最近几年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风波, 比如在证券市场上, 许多类似传销的虚拟公司出现, 导致一系列的造价案。

二、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因素

我国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诸多的问题, 比如企业固定资产的减少、股民或者市民对上市企业的信任逐渐降低以及部分私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增多。这些经济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信息的失真有关, 虚假的会计信息会牵扯到企业的财务评估, 下面综合了几点原因。

(一) 利益使然, 推动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最根本的因素就是利益问题

在企业内部, 涉及到财务工作者领导层的利益。在企业外部, 有地方政府的利益。在《公司法》中, 对公司发行股票、上市以及上市公司配股或发行作了一些硬性规定。在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许多企业为了上市, 不择手段, 过分的采用包装手段, 比如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或者报表, 导致企业会计信息持续失真。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昙花一现的东方电子, 猴王等企业。进一步来讲,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是通过政府机关, 这样的管理使得经济会受到政治的较大牵扯, 有这很浓厚的政治色彩。政府对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其任职期间内的纯净收入以及资产等具有代表性的经济经济指标进行分析考核。通过这些考核来评价一个单位负责人, 判定他是否能够胜任这个工作以及提拔贬职, 惩罚奖励等方方面面。这就是中国实习的业绩评价体制, 政府对这一体制过分的依赖, 但对于会计信息的来源和加工就有所马虎, 甚至忽视, 这必然导致许多企业的领导者为了个人利益或者达到某种目的, 会指使威胁财务工作者去做假账, 制造假的财务报表,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频繁发生。

(二) 投资方向模糊, 主体缺位

现阶段, 我国的国有还是占据这主导地位, 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在国有企业中也是频繁发生。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许多充当管家身份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以企业改革为幌子, 变卖企业的设备甚至直接买卖企业。制作虚假的财务报表, 使企业出现年年亏损的假象, 随后自己在私底下寻找投资人, 转手变卖, 使得国家的钱流入自己的口袋

(三) 缺乏监督管理

对企业的监督包括企业内部的监督和企业外部的监督。外部监督包括政府审计部门和社会上的监督组织或者机构。比如审计局、税务局、工商局等, 这些部门都是专一的监督机构, 只能从一方面进行监督, 在管理上各自分开, 但是功能上却相互制约, 这就导致两者无法有机结合, 再者, 监督部门也会受到财力物力的制约, 不能很好的发挥监督作用。企业内部的监督包括本身的监督功能和企业内部的审计考核部门。由于企业会计人员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制约, 可不能制作出完全真实的会计信息,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监督管理没有落实。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方法与对策

以上分析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几个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 从四个方面来解决或者克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一) 完善会计法

做到任何会计工作都有法可依, 单一的有法可依还是不够的。法律的颁布需要会计工作者去执行, 就是有法必依, 这需要提高财务工作者和管理层的会计法意识, 加强对其进行法律意识的灌输和职业道德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法律的建设也应该更是时代发展的步伐, 回看中国的历史, 在不同的时代, 根据其需求, 不同的社会阶层或者集团都会变革有关的法律。从秦代的《效律》到国民党政府颁布的《会计师法》, 新中国成立《核定会计师管理准则》, 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都有相关的条项去规范会计工作, 这足以说明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职业道德方面, 对会计工作者的要求更加严格, 必须以诚实守信作为自己工作道德的第一要义。严格遵守企业的法律法规, 坚决反对做假账, 不断学习会计专业技能, 保障自己的工作效率的同时, 财务报表, 财务报告等会计信息成果不能出现错误。

(二) 完善现阶段的会计人员管理体质

完善现阶段的会计人员管理体质, 增加纪委的试点, 建立并完善企业单位内部的监督体质, 要想统计部门能够履行自己的义务, 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监督, 完善精细化管理体系, 赋予企业审计部门更高的权力, 方便加大审计力度, 使财务工作者能够自觉的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

(三) 严厉打击做假账行为

严厉打击做假账行为, 加大处罚力度,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只有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才能发挥出法律法规的最基本最用。使得以后的财务工作者不敢效仿做假账的行为。

(四) 加强对财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加强对财务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颁发有法律性质的会计法学习制度, 把会计人员的知识框架整合提高, 这样一来, 财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质也会跟着提高。会计人员在上岗前, 必须接受一段时间的继续教育。然而, 许多企业在招聘过程中, 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形式, 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所以, 政府应该注重继续教育, 改变授课方式, 如网上授课;创新内容, 提高财务工作者的知识水平, 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 原因复杂多样, 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得到完全的根治, 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姜娜.对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解读与应对[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5 (01) .

上一篇:就业风险下一篇:农业服务平台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