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应对

2024-07-24

官方应对(共3篇)

官方应对 篇1

摘要:晚清民间办报出现了两次高潮, 这是随着近代救国思潮的演进而出现的。民间报纸的大量出现危及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因而清政府试图对民间报纸加以控制, 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 但事与愿违。这体现了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清政府控制能力的低下。

关键词:晚清,报纸,清政府,官方应对

中国最早的报纸是邸报, 是西汉封建王朝的政府机关报。历来各封建王朝都严禁邸报以外的任何报纸出版。宋、元、明、清等朝虽出现过小报、“小本”、“小钞”或“报条”等不同称谓的民间报纸, 但都遭到了当时政府的查禁。究其原因, 在于阶级社会里, 报纸是一个阶级与敌对阶级进行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鸦片战争以来, 近代化报刊在我国出现, 我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中文近代化报刊, 是外国侵略者创办的。到十九世纪末, 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创办了近200种中、外文报刊, 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与此同时, 国人自办的民间报纸也逐步走向繁荣, 并且在晚清出现了两次民间办报高潮。本文试图对晚清这两次民间办报高潮和清政府官方的应对进行探讨。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 国内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化报纸, 它们是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萌芽, 最先创刊的是在香港出版的《中外新报》和《华字日报》。到八十年代末, 在上海、广州等地, 陆续出现了中国人主办的报纸。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 这些报纸经常受到来自帝国主义和封建政府的冲击, 大多被迫停刊。

甲午战后到戊戌政变前, 随着维新思潮的兴起, 近代报刊大量涌现, 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报业在晚清的第一次繁荣,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资产阶级宣传改良思想的客观需要。第一个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利用来传播它们的思想的报纸, 是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 它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 在政治改良思想的传播方面,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 在19世纪90年代发展到了高潮。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们是以办报来开始它们的政治活动的。“在整个戊戌维新运动时期, 它们一共创办了30多种报刊, 在扩大变法维新思想的影响, 推动改良运动的开展等方面, 起了很大的作用”。[1]731895年8月, 改良派机关报《中外纪闻》 (初创时名《万国公报》) 在北京创刊, 每隔一天出版一次, 刊发了大量以宣传“富国”、“养民”、“教民”之法;1896年上海强学会创办《强学报》。这两份报纸基本上是秉承康有为《上清帝书》中的变法主张, 宣传了资产阶级改良派观点。1896年8月9日, 《时务报》创刊, 由梁启超担任主笔, 这份报纸对于推动维新运动的高涨和“诏定国是”的实现, 起了很大的作用。严复于1897年10月26日在天津创办《国闻报》, 它以“求通”为目的, 以自强相号召, 成为当时北方最重要的报纸。1897年7月在澳门出版的《知新报》和1898年3月在湖南创刊的《湘报》分别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华南地区和华中地区的重要机关报刊。此外, “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上海、苏州、无锡、杭州、温州、成都、重庆、太原、福州、桂林、广州、南昌等地也出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1]94这些如雨后春笋兴起的报纸, 对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维新变法的实现, 起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改良派报刊活动的开展, 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清朝统治者在争夺舆论阵地上进行了剧烈的斗争。封建统治者对维新派报刊进行了打压。其采取的措施有:一是查禁维新报刊。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顽固派指责改良派的办报是“以笔舌倾动人主”, 是“藉报章鼓簧天下”。一些顽固派官僚纷纷写奏折, 对《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进行致命的攻击。在顽固派的打击下, 《中外纪闻》发刊仅一月零五天即遭封禁, 《强学报》也仅出了三号就被迫停刊。二是控制报刊言论。如张之洞曾对《湘学报》中某些言论, 以“似涉新奇”为辞, 给予警告;对《湘报》则攻击其言论“其偏尤甚”, 要求地方官对其“谕导阻止, 设法更正”。三是将维新报纸改为官办,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时务报》。《时务报》总经理汪康年为张之洞亲信, 主笔则是梁启超。梁启超在《时务报》的一些言论, 危及到张之洞的洋务利益, 因此《时务报》创办不久之后, 即出现了“汪梁之争”, 实际是张之洞操纵下的汪康年和改良派的一场政治斗争。这场斗争的结果是梁启超愤而去职, 最终百日维新期间, 《时务报》改为官报, 昭示着这场政治搏斗结果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维新运动失败之后, 国内的维新报纸大多数偃旗息鼓, 宣传维新运动的主阵地转到了国外, 维新派在海外创办了一些新的报刊。

20世纪初年,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 中国又出现了一次创办报刊的热潮。晚清民间创办报刊的第二次高潮的出现显然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需要。但由于国内政治环境的问题, 革命派创办的报刊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等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宣传活动, 大体上是从1894年资产阶级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以后开始的。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 革命派在兴中会成立后的最初几年, 还没有创办出自己的机关报刊。直到1900年4月25日, 被称为“中国革命提倡者之远祖”的《中国日报》在香港出版,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才有了自己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中国日报》进行了大量的革命宣传, 如关于发动会党进行武装起义的报道、关于反清和反对民族压迫的宣传以及关于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宣传。在《中国日报》以后, 革命党人在香港创办的报刊还有《世界公益报》、《广东报》、《有所谓报》。20世纪初期, 留日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在东京、横滨等地创办了一批报刊, 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鼓吹, 使日本成为革命派报刊的重要基地之一。留日学生创办的宣传革命思潮的报刊主要有《国闻报》 (1901) 、《游学译编》 (1902) 、《湖北学生界》 (1903) 、《江苏》 (1903) 、《浙江潮》 (1903) 等。这些刊物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另一方面则公开地把矛头指向清朝政府, 展开了激烈的反满革命宣传。和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相呼应, 1903年前后, 国内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开始在沿海地区和个别大中城市创办或接办一些报纸, 进行革命鼓吹,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在上海租界内出版的《苏报》。《苏报》起初是“日商”报纸, 1900年由陈范接办, 1902年开始宣传革命, 1903年以后, 革命色彩越来越浓厚, 对镇压革命的清朝政府极尽调侃嘲骂之能事, 成为革命派的公开讲坛。除此之外, 创办于上海的《国民日报》、创办于江苏松江的《觉民》、创办于重庆的《重庆日报》等二十余报刊也是当时国内宣传革命思潮的重要报刊。在近代报刊勃兴的同时, 革命派还出版发行了许多宣传鼓动性的小册子, 据统计, “到辛亥革命前共编印一百三十种左右”[2]141。其中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警世钟》与《猛回头》广泛流传, 影响极大。总而言之, 这些宣传革命的报刊对于20世纪初期国内外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起了很大的影响。

面对国内外革命报刊的大量出现, 清朝统治者再次加以干预。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报》案的发生。1903年, 《苏报》聘请了章太炎担任主笔。其“就任第一日, 首撰论中国当道者皆革命党一文, 以松动当世视听”[3]368。《苏报》陆续刊出了《驳康有为革命书》、《<革命军>序》、《介绍<革命军>》等“放言革命”的文章。《苏报》的不少文章一经刊出, 各地革命报刊纷纷转载, 使清朝统治者极为震惊, 决心将《苏报》置之死地而后快。两江总督魏光焘秉承清廷意旨, 下令查禁《苏报》, 逮捕一干人等。章太炎、邹容等被捕;7月7日, 《苏报》被正式查封。清政府意图将《苏报》案涉案人等引渡出租界, 但未获帝国主义者认同, 最终此案由租界的司法机关会审公廨负责审理。于是, 一场以清朝政府为原告, 以《苏报》一方为被告的特殊审讯活动出现了。最终经过前后七次庭讯, 会审公廨最终于1904年5月21日作出判决, 章太炎、邹容入狱, 《苏报》“永远停刊”。《苏报》案爆发后清政府本想借《苏报》案镇压方兴未艾的革命思潮, 然而事与愿违, 它不仅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而且推动了更多爱国志士革命化的过程。《苏报》案之后, 清政府还妄图整顿国内的报刊出版秩序, 于1908年3月14日颁布执行《报律》, 对报刊发行前的审查、对报道的内容以及对违犯者的处罚措施等进行了规定。显然, 清政府意图加强对报刊的管理, 但以当时清政府的内外交困的处境来说, 这无疑是难以实现的。

晚清民间创办报刊的两次高峰的出现, 归根到底根源于报刊舆论宣传的政治功能。正如毛泽东所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 总要先造成舆论, 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因此, 民间办报的出现, 自始至终就对清王朝的统治形成威胁。面对这一威胁, 清政府也试图在其日益衰落的统治下对民间报刊加强控制, 试图将这一舆论口舌纳入其可操控的轨道, 以维护其岌岌可危的反动统治。然而却事与愿违, 清政府虽采取一些措施, 但并未取得成效。这显示出清王朝控制力的日益低下, 究其原因,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因为落后的社会制度必将被新制度取代。

参考文献

[1]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册[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1.

[2]苑书义, 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3]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

官方应对 篇2

2014年6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移动互联发展大会上, 由人民网研究院编制的《中国媒体移动传播指数报告》发布, 其中中国报纸移动传播百强榜中, 重庆地区的报纸媒体被分为了第二梯队, 重庆晨报 (排名16位) 、重庆时报 (41位) 、重庆晚报 (83位) 、重庆商报 (99位) 四家都市报媒均上榜。榜单通过对报纸媒体的移动传统指标体系中的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自有APP四项内容进行了测评, 提出了报纸微博同质化现象普遍, 给受众传递了过多冗余且深度不足的信息这一问题。在长期对重庆四家都市报媒微博的关注中, 笔者也发现内容同质化这一问题确实存在。对此, 此次任意抽取了四家报媒官方微博进行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

重庆晨报官方微博每天8点发第一条早安微博, 会放当天的报纸头版图片, 编发4条当天的见报新闻。15日当天发送微博48条, 其中转发重庆晨报报纸的内容10条, 报网互动的原创内容仅2条, 其余的都是转发其他媒体官方微博或政府部门的政务微博。重庆时报官方微博媒体会发早晚安微博, 内容为“心理鸡汤”。15日当天发布了44条微博, 有6条是转发的重庆时报报纸内容, 3条是试吃等活动微博, 其余的都是转发的其他媒体的微博。重庆晚报官方微博15日当天发布了34条微博, 有9条是转发的重庆晚报的报纸内容, 一条是现场报道的报社活动, 其余的都是转发的其他媒体的微博。重庆商报官方微博15日当天发布了71条微博, 其中6条是转发的报纸内容, 有3条是结合当天的报纸重磅新闻天府可乐复出而做的相关微博, 有征集市民试喝、重庆老字号、天府可乐掌故。但其他的都是转发的其他媒体的微博或段子, 甚至使用精彩微客这一定时发布微博工具转发网络段子。

通过对四家报纸媒体微博15日当天的微博横向对比发现, 四家报媒的官方微博内容都以转发或编发其他媒体的新闻为主, 内容的选择上偏重于吸引眼球、口水率高的社会新闻, 同时, 同城媒体微博内容相互转发情况严重, 这样造成报媒官方微博形式单一, 内容同质化。在转发信息时, 媒体官方微博也存在不对内容进行筛选与求证, 只抢及时性、争夺粉丝眼球, 造成信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大打折扣。例如, 在7月14日, 重庆晨报官微转发重庆日报官微的消息——重庆至首尔航线下月开通, 但日报将发送的航班写错成了每周一班, 实际是每天一班, 重庆晨报没有进行对这一消息进行查找核实, 而是照搬日报的内容, 同时没有发现日报官微后来的更正。从而使网友在微博上找重庆机场官方微博求证, 而机场官微进行了转发更正后, 并对此进行“吐槽”称“不是日报更正么, 怎么没有看”。这样对于官微自身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一项伤害。

二、报媒官方微博同质化的危害

内容同质化曾一度困扰过都市报, 不仅造成了媒体资源的浪费, 还形成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而报媒官方微博的内容同质化, 同样造成了媒体的资源浪费。受众刷新媒体官方微博客户端, 接连几个报媒官方微博转发的都是同一内容, 在官微“千人一面”的同时, 也让受众产生了对信息的疲惫感。复制粘贴、内容照搬, 也降低了对受众的吸引力, 降低了媒体的影响力。内容的同质化, 紧跟网络的热点, 也容易让媒体官微失去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人云亦云, 沦为和营销微博同一层次的微博, 有时甚至会引发读者的反感和质疑, 反而是对自身美誉度的伤害。

三、报媒官方微博同质化的原因分析

分析报纸官方微博中的的内容同质化的原因, 则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 微博本身特点所决定。在中国, 所谓微博, 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新浪微博。新浪推广博客和微博, 都是以将它们“广播化”的方式进行的——推出带有明显“一点对多点”特征的名人博客、名人微博是其主要方式。大量的博主属于相对沉默的大多数, 真正具有话语权的是形形色色又本质同一的名人博主。他们开通微博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发送信息。这一特点决定了微博信息的品质遵守大众传播中的两大法则。一是“两分钟法则”, 即信息量是受到严格限制的——收听和阅读信息的时间不能超过两分钟 (这个法则最初源于广播和电视新闻, 在微博上, 具体化为140个字) , 深度信息的传播是不被允许的。第二个法则是“平均数法则”。即在微博上面对众多的粉丝众口难调的结果是取平均数, 发布无论何种身份的人都供同感兴趣的信息。这两条法则决定了微博上的信息看起来五花八门, 但说到底都是同质化的。虽然每天发布的内容很多, 但真正吸引人、关注度高的只有那么几种, 于是为了能吸引受众, 于是各家媒体甚至营销微博、段子微博转发的都是最有口水率、猎奇的消息。

(2) 对微博重视度不够, 微博运营个人化。从微博的身份上, 媒体官方微博应该代表一个群体而不是个人, 但传统媒体没有真正重视和研究如何运营官方微博, 从事媒体运营的常常是二线队伍或者是职业新手, 对自身媒体的特点和新闻理念把握不准, 加上媒体微博在机构内部往往受到的审核较少, 官方微博的态度被微博编辑个人所代表, 有些甚至轻易被网民意见所左右。

(3) 版权意识不足。部分纸媒微博转载图文时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 并未说明出处。网民在浏览微博时看到的往往是雷同化的微博内容, 应该尊重版权, 标注来源以尽量减少版权争议。

(4) 片面追求“粉丝”量, 对媒体价值认识存在偏差。有些媒体认为“粉丝”量就等于发行量, 转评量就等于影响力, 发行量加上影响力就等于价值, 动用各种手段提升其自身的“粉丝”量, 对运营人员的考核目标也是“粉丝”量为主要指标, 这样会造成暂时的繁荣而使大量优质“粉丝”或潜在“粉丝”流失, 是得不偿失的短视行为。

四、报媒官方微博去同质化的方法策略

(1) 培养设置专职微博编辑, 确定操作规范。一家媒体的官方微博发布人, 就像机构的新闻发言人一样, 在微博上的言行、转发、评论、互动都代表了这家媒体的立场、观点。在此前提下, 就要求媒体不能将微博当成一个可有可无的宣传平台, 也不能将微博的发布人当成新入职人员的练习场。微博追求短平快, 只有短短的140个字, 常常不可能将整条新闻内容完全包括。这就对微博编辑的编写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如果只是对原有新闻普通的剪切拼接显然不能满足需要。因此, 身为一个微博运营人员, 不仅要会写、会编, 还要抓得住热点;不仅要能谈论时事, 还要能聊花边;不仅要会沟通, 更要会灭火;最重要的是能做好原创内容, 抓得住发布时机。这就要求媒体必须安排精兵强将来负责微博, 培养专职的微博编辑, 并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

在此, 可以借鉴《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操作规范。作为《人民日报》法人微博操作规范上要求有6点:一是准确。要求法度的微博对于其中的“5W”等要素需要再三确认。网络转载的新闻必须找到新闻原发处, 发布时也必须注明出处。特别在对待敏感新闻时, 要求一定要找到至少两个确切的信息来源相互印证, 坚持无可靠信源不发布。二是平衡。给新闻事件设计的各个主体公平的解释机会。三是谨慎。不随意转发、评论、关注。在涉及政策性的问题时, 向报纸记者求证核实。四是风格。坚持亲和但不随意, 严肃但不古板。五是职业。要求工作账号和私人账号分开, 避免将个人好恶和价值判断带入工作账号的表达。六是安全。坚持两人负责。每一条内容至少经过两个人审查, 避免差错。对于配发图片、链接也应严格核实准确性。发布前应当大声通读全文, 避免差错。这样明确细致的操作规范, 对微博编辑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要求, 避免了随意化和个人化。同时, 确保了微博编辑专业、规范。

(2) 打造微博矩阵。微博矩阵是指在一个大的企业品牌之下, 开设多个不同功能定位的微博, 与各个层次的网友进行沟通, 达到360度塑造企业品牌的目的。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在全媒体的发展中, 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新闻纸, 已经发展出了自己的多个内容和品牌。因此, 在微博平台上也不是一个官方微博就够了, 可以细化内部产品, 分门别类的形成侧重点不同的官方微博。形成微博矩阵, 相互协同合作, 形成合力, 更好的突显自己的特色和扩大媒体的影响力。

在此可以借鉴南都的官方微博群打造方式。南都的官方微博从架构上把官方微博分成两级, 一级官方微博中有五个南都媒体集群, 南方都市报的主号, 南都评论、南都社区、南都吃喝玩乐, 五个一级官方微博。还有40多个二级官方微博, 构建成了南都的官方微博群。南都将一级官方微博定义为展示的大平台, 二级官方微博则是与当地人气和信息来源互动, 作为他的功能, 一、二级官方微博中形成很好的互动。在战略架构层面上采取这样的设计, 打造了很好的官方微博生态系统和互通互联的管理架构。

至于矩阵运营的好处则非常多。首先, 功能细分。将不同类似和区域新闻, 通过不同级别官方微博输出, 这样能够细分受众, 让微博内容更加细化精准, 吸引用户的关注, 增加受众的粘连度。其次, 能够起到信息防火墙的效应。其他官方微博可以对一级官方微博形成保护, 在发布一些可能有争议的话题, 或者商业内容的时候, 可以用其他的账号发布, 主号有时候可以自由选择的进行转发, 而不是作为首发, 这样可以降低主号的风险。第三, 信息筛选的机制, 在不确定某一条信息可能引发热度的时候, 可以先发布在二级官方微博上, 如果受欢迎, 主号再进行参与, 扩大其影响力。第四, 互助成长。不仅主号能带动其他官方微博的账号, 主号也能够获得二级官方微博提供的信息, 相互促进。

(3) 延伸媒体品牌, 打造微博个性。根据喻国明对中国媒体官方微博运营现状的定量分析上得出的结论显示——不同类别媒体微博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电视微博的比重较高, 但综合影响力不如纸质媒体, 说明不同类别的传统媒体在进入微博平台时依然带着自身媒体渠道的烙印。媒体微博对主流人气的覆盖超过其他机构账号, 通过主流人群的二次传播, 媒体微博的覆盖率和影响力会以几何级数的方式激增。报媒的官方微博是报纸在移动互联时代, 在新媒体上展示自己的一扇窗口, 也是延伸其媒体品牌的绝佳平台。因此, 对官方微博的运作不能单纯地追求吸引粉丝, 沦为和一般的微博明星大V、营销账号比拼, 而是要展示出自身媒体的气质, 展现出自身的个性。

微博的内容团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生产机构, 但是要与母报密切的保持联系, 多发布原创的内容, 多开展报网互动。如在发现一个热点时, 可以直接和相应的记者联系, 请求协助采访或者确认事实, 这样对于网上流传的内容, 就有了自己的独家原创内容, 相比简单的转发更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在内容设置上, 可以设立固定栏目, 分门别类的发布相应的内容。例如, 《重庆晨报》的早安微博, 固定以改编的《重庆晨报》的广告词——“这座城的早晨都由一条微博和两条大江开启”打头, 编发当天报纸的4条新闻并配头版图片, 这样形成了自己特色, 也锻炼了微博编辑的新闻水平。

同时, 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也要有互联网思维, 在采写独家时不仅仅只想到第二天见报是独家, 而是可以在官微、官网上首发。这样不仅为官微提供了原创独家内容, 也提升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传统媒体全媒体的发展不仅只是谈, 更要切实的做。在新闻的发布上抢的第一, 不仅是在传统的媒介上, 更要在新媒介上, 而这还需要进一步转变从业人员的思想。

摘要:移动互联网络的发展在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同时, 也改变着媒体的业态。在此浪潮下, 重庆市传统媒体纷纷触网, 其中注册官网微博, 成了与读者互动、迎合新媒体战略、促进传统媒体发展、扩大媒体影响力的方式之一,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内容的同质化相较最为突出, 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自身的发展。本文以重庆市报纸媒体的官方微博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微博的内容重复、同质化的原因, 并为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维护、运营提出可供借鉴的策略。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报媒,官方微博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中国媒体官方微博运营现状的定量分析[J].

[2]庄慎之.如何在微博信息同质化中脱颖而出[N].

[3]吴伯凡.微博强大而短暂的“同质化”[Z].

官方应对 篇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简称中国政府网) 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10月11日在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开通, 是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的又一重要平台。国务院重要政务信息将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 向社会公众公开。

微博用户可登录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主页 (新华微博网址http://t.home.news.cn/zhengfu, 腾讯微博网址http://t.qq.com/zhengfu) 或扫描中国政府网微博二维码加关注, 微信用户可通过微信账号搜索中国政府网或扫描中国政府网微信二维码加为好友。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和微信主要发布国务院领导同志政务活动信息、国务院重要会议信息、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的政策文件及解读稿件等政务信息。

上一篇:政府补助及其会计处理下一篇:碳酸钙晶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