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应对(精选12篇)
现状应对 篇1
伴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并在现实中进行了多种自觉的尝试。虽然目前关于“媒介融合”的理论构架尚未形成, 但由它所带来的诸多媒介生产方式的变革已悄然展开, 并且, 不同类型的媒介还会借助新的介质而呈现出进一步的融合态势。
媒介融合的现实意义
媒介融合, 又被称为媒体融合, 简单地说, 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媒体形态所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 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莱恩·布鲁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讲座中解释说, “媒介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 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 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 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 (1)
这一设想最初是源于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兴媒体时的竞争压力。比如报纸受到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 其市场不断被侵占, 出现了发行量下降、广告收益滑坡的现象, 在这种形势下, 传统媒体势必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 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的前提下, 与新兴媒体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融合, 从而更好地占有媒介市场。例如, 1992年美国的《圣何塞信史新闻报》就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电子网络版报纸, 中国的《杭州日报》也在1993年成为国内第一份拥有网络版的报纸,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自觉融合网络媒体的最早尝试。而开办于2002年3月的北京“千龙网”, 则首次以产业的形式实现了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的融合, 随后上海九家单位联合成立的“东方网”、广东报业集团与广播电视、出版单位联合打造的“南方网”, 都成功地实现了跨媒介的融合。
如果这些还只是媒介融合的浅层次尝试, 那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则是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它是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www.TBO.com新闻网站组成, 这三家媒体同属于Media General公司, 在同一写字楼同一平台上办公, 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 但实行资源共享。 (2) 它设有一个“多媒体新闻总编室”, 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 这样同一新闻信息就可能通过不同的形式, 被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 从而使三种新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
从目前全球范围内媒介融合的实例来看, 它具有明显的存在优势。各种大众媒介从独立经营转向联合运作, 这样在新闻信息的采集发布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闻生产成本, 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并且, 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 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 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 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 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 各媒体间的强势联合又会牢牢占据市场, 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正如莱恩·布鲁克斯教授所指出的:“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3)
媒介融合的限制因素
政策限制。由于我国目前的政策体制, 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 特别是在进行跨地区、跨媒体的新闻采访时, 除了少数中央级媒体外, 多数媒体仍然要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报道权, 同时也不允许兴办电视台、报纸杂志;而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 但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台。在这种情况下, 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多媒体平台往往搭建不起来, 至多成为报纸加网络或电视加网络的简单模式, 这就抑制了我国新闻媒介融合向纵深化和多样化的尝试和发展。
管理模式简单, 融合深度不够。就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 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 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各自为政的层面上, 如央视与央视国际网站、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等媒体, 类似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新闻中心这样的融合媒体在我国尚未出现。
人才匮乏。媒介融合需要的是能够进行跨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 在作同一个报道时, 他们既要为报纸提供文字报道, 又要为广播电视提供音响报道、音像报道, 还要为网站提供网络报道。而目前能够胜任这种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还极其匮乏, 新闻院校也往往停留在单一类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上,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闻从业人员或在读的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多方面培训。
公众素养有待提高。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 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是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新闻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也主要依靠职业新闻工作者。而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不断介入, 使得普通公民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等手段自由发布新闻, 例如在东南亚海啸和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中, 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报道都是出自普通公民而非职业新闻记者。这表明新闻传播的主体正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而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 原来单一的传受关系也将随着这种公共交流平台的建立而改变。因此, 对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是要能熟练掌握新兴媒体技术, 提高对新闻信息的识别和采集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 倡导规范的社会伦理道德, 从而营造出更好的媒介环境。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打破政策限制和行业壁垒。推进媒介融合, 做大做强我国的媒介集团, 必须加快推进我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向新媒介授予新闻采访报道权, 扩大新媒体在我国新闻采制和传播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 使其具备传统媒体的部分特点, 并将其与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 逐步向集团化、融合化的媒介组织发展。其次是要逐步打破现有新闻体制区域限制和行业限制, 推动现有传媒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 特别是要鼓励传统传媒向多媒体经营, 因为只有在多媒体的经营过程中才能使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得到复合性使用, 才能使传统媒体的品牌产生更大效益, (4) 从而打造一批具备一定示范作用的媒介集团。
强化媒介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 促进资源整合。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内部的体制与管理也提出了挑战。传统新闻业务以单一媒介形态为基础, 它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有限, 如报纸新闻以文字和图片传播为主, 电视新闻以图像和声音传播为主, 在此基础上, 各媒体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新闻采编流程。而媒介融合就是要打破这种限制, 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 从而产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新闻信息的采编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事, 而将变成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在这一背景下, 新闻报道小组不再是单纯的报纸记者或电视记者, 而是为媒介集团中所有媒体采集新闻的专业记者团队。新闻报道也将以网络、电视、文字等多种形式, 依据不同媒介在时效性和受众互动方面的优势以不同的时间和形式发布, 从而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 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这也使得新闻采集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了, 很难严格区分某一次新闻报道是从属于某一个单一媒体的, 而是从新闻传播效果最优化的角度, 运用尽可能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新闻的制作和发布。这也就是说, 新闻采集是一次性完成, 新闻的加工方式与发布渠道却是多元化的, 新闻信息资源由此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开发, 新闻产品链由此形成。 (5)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促动媒介融合的分工重组。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新闻体制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类似于美国坦帕新闻中心这样的融合媒体, 即便将来产生也只能是少数巨头式的多媒体集团。现有媒体仍要立足于自身的既有传统和优势,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 与不同媒介进行分工合作, 尤其是要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分工的专业化, 使各个媒体包括单一媒体在这种大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正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向全国39家党报集团发出的倡议:组建全国报业内容联盟, 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 合理利用价格杠杆, 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 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 让新闻内容回归自己的价值。 (6) 由此可见,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是媒介融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放日报的呼吁既使我们看到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性, 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现有的分配机制是不尽合理的, 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加快“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对职业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 能够同时为报纸撰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这类人才的培养通常有两个渠道, 其一是对现有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 如对文字记者进行摄像技术的培训, 让报纸编辑学习一些音频视频编辑技术等;其二是对目前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改革, 多借鉴国外一些优秀新闻院校课程设置的经验, 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 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而对于一些专家所提到的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 则必须在媒介融合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地锻炼产生。
参考文献
[1][3]《聚焦媒介融合和公共新闻——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 Brooks教授系列讲座》, 《国际新闻界》, 2006 (5) 。
[2][4]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 《国际新闻界》, 2006 (7) 。
[5]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 《新闻战线》, 2007 (1) 。
[6]肖景辉:《报业巨头羊城“论剑”》, 《传媒》, 2006 (3) 。
现状应对 篇2
九年级语文复习已经开展一段时间,现就我校的语文复习情况并结合本届学生的特点及自己的体会实践,对近阶段语文复习情况及应对策略作以下分析。
一、复习现状
目前,我校完成了第一轮复习。第一轮为整册复习(3月下旬――4月中旬)。以考纲中确定的基本篇目为复习重点,复习按“重点知识梳理与强调——学生练习巩固——教师例题分析与重点讲解”三个步骤进行。通过这一轮复习,指导学生总体把握初中阶段语文的基本知识与复习要点。目前,本轮复习已经结束,复习情况较好,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把握有思路。我校已经进入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
二、复习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复习和期中检测,我们结合学校情况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1.基础知识不牢固。比如古诗文背诵默写、名著的积累等。2.语文知识运用能力偏弱。最明显的是综合性学习、病句修改等。3.阅读、写作还是短板。
三、应对策略
1、基础部分
由于我校学生水平制约,加上这部分的考试范围基本是初中教读篇目中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诵复习不但要强化记忆还要理解记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但篇篇背诵,还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平时默写时经常出错的字,更要时时“温故”。切记:一字出错,满“盘”皆输。具体做法:
(1)《中考指南》上的字词作为重点,人人过关。
(2)《中考指南》上的名句默写人人过关。
(3)反复默写练习。
(4)《中考指南》上的“改病句”“综合运用”题,精读多练。
(5)名著方面习题通过背和读结合,适当印发名著阅读快餐。
2、文言文部分。
首先要抓好重点,对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词语,要拎出要点,总结规律。其次要选好课外的阅读篇目注重由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运用。第三,要把握考点。文言文比较阅读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考查,试题一般从横向(字、词、句、篇)和纵向(文章内容及批判继承等)两方面设计考题。第二方面应注意作者的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3、现代文阅读
(1)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进行复习。
(2)用两节课归纳一种文体的阅读知识点,命题趋势等。
(3)精选了这些文体的中考试题,一般选3—4篇,作为当天家庭作业完成。
(4)讲评试题时,注重方法的指导,特别是有一些问题,可归纳出一个统一的答题格式,教给学生。
4、作文部分
作文是学生语文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语文水平和语文素质的全面反映。作文复习中要注重以下几点:
1、继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了解生活,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观察生活的习惯就能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源泉,从而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2、指导学生仔细了解作文命题方式和评分标准。明确作文评分标准,可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改正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3、帮助学生熟悉、掌握题型特点熟悉掌握各类作文题型特点。印发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优秀考场作文,给学生以借鉴。
四、三“补”措施
中考考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创新运用与表达能力,同时也要考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阅历与认识、答题技巧及其思维能力,三“补”就是针对这些非智力方面的考查而用的。一补是充实生活素材:在复习中指导学生勤于进行语文素材的积累、课外知识的补充、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事件的思考、学生个人思想火花的记录,可以拓展学生的思想空间,为知识的运用与写作做准备。二补是提供中考信息:即教师注意搜集并呈现给学生新的出题方向、题型设计、学习资料、方法技巧等可用考试信息,让学生把握考试动态和方向。三补是提高应考能力:包括应考心理准备、临场发挥能力的培养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养成等,三“补”可以通过个别辅导、谈心等形式进行。
五、综合训练。在前两轮复习的基础上,重点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模拟考试,通过这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积累考试经验,并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查缺补漏,教师侧重点拨指导,并进行知识归类、考试方法与技巧的辅导。
学生写作现状和应对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写作素材 写作能力 提高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05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六岁开始就接受系统的教育,但由于年纪较小,生活阅历有限,学生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因此学生在写作训练中常常会出现想和写不同步的情况。如果这时语文老师不采用积极、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学生就很容易对作文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帮助学生积累素材,解决学生在作文时思路狭窄、无话可说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现阶段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1.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真实的文章才最动人,哪怕辞藻简单,只要将生活的感悟真实地写出来就能称之为一篇优秀的作文。但是当前的现状却是大部分学生写作时生搬硬套,胡编乱造,不来源于实际甚至抄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大多假大空,没有任何的真情实感,导致学生不爱写、教师不爱看的后果。
2.作文写作思路狭窄
由于学生年纪较小,生活阅历有限,再加之阅读量偏少甚至因为学习兴趣不高,使得学生的作文写作思路过于狭窄,常常语文课堂上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学生却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写什么、怎么写。
3.作文趋向形式化
在写作教学指导中,存在部分教师过于心急,一味追求教学进度的情况,这些教师期待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写作任务,便要求学生生搬硬套,将积累的优美词句生硬带入作文,形成一种单一的套路化作文模式。这样的作文指导虽然见效很快,但是扼杀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学生只会追求作文的形式化,缺乏自身对生活的思考。
二、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
1.培养写作兴趣
作文是美好生活的再现,生活中处处包含着美好的事情。学生写不出作文常常是觉得生活平淡无奇,激不起写作的兴趣,可是教师如果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学生就会对生活产生热情变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此时教师再适时介入,点拨学生思维,固化学生想法,作文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尊重学生选材的主动性
“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这句俗语同样适用于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教师给出了作文题目,就不要去限制学生的写作内容,也不要去要求学生一定要写一件事或几件事。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让学生明白自己要为自己的作文负责。只要学生写出来,就不要去做太多的限制,因为学生一旦开始写,就会有他们想要表达的主题。只要学生把作文写得清楚明白,具有行文顺序,具有真正的情感,就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目的。
3.扩大阅读面,搜集写作素材
小学阶段,课外阅读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内的学习应该与课外的阅读相辅相成。因此,教师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学生扩大现有的阅读面,完善写作素材,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开展阅读讲座。读书要得法,好书要交流。教师可以适时开展一些阅读讲座,指导学生和家长选择书籍,告知读书方向,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推荐好词佳句给学生,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己到课外书里摘抄积累。通过阅读摘抄,学生不仅增长了见识,还在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作者的影响,不自觉地学习作者的语言艺术、行文风格。
(3)举办班级的读书笔记汇报会。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当众表达能力,又可以督促学生定时完成自己的读书笔记,将阅读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4)要有一定程度的积累背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在背书的时候也许还不一定能理解全部的意思,但印象早已深深地存在脑海里,等到积累成熟时,这些背诵的内容就会自动生成文字,帮助学生行文。
总而言之,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乐趣。只要采用了正确的办法,并持之以恒加以训练,相信学生的写作一定会有大的突破。
我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4
(1) 概况石油安全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观点:一是石油供给安全说, 即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正常需求的石油供给保障的稳定程度。该观点认为石油供给需持续、稳定, 不能出现供应严重满足不了需求的状况, 且不能出现使消费者难以承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油价。二是石油使用安全说, 即社会的石油消费和使用行为不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造成严重破坏[1]。
(2) 判断标准石油安全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性指标;石油供应的经济性指标;石油供应的可持续性指标。其中石油供应的经济性指标包括了石油利用效率指标、单位产出石油消耗指标和石油价格指标[2]。石油供应的可持续性指标是指石油生产的增长能够在较长时期内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 同时石油的消费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污染。
(3) 影响因素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等。其中资源因素作为影响石油安全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之一[3]。一个国家自身的石油资源越丰富, 则其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程度就越高。但同时资源因素也受其他一些地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使得石油安全问题更为重要。
2 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
(1) 储备制度尚不完善当前, 绝大多数的石油消费国都是利用自身石油的储备量来应对国际出现的一系列石油匮乏及中断问题, 欧美及日韩等一些石油消费国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石油储备体系, 其储备的石油可以应对几个月不等的石油中断情况, 而我国的石油储备制度尚不完善, 尤其近年来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飙升, 中国油价飞速上涨的背景下, 更加突显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机制的不完善[4]。造成一定的石油安全问题。
(2) 供需不平衡中国国内石油资源不足, 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 供需矛盾突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可是其所占有的石油资源匮乏, 使得人均拥有石油量较其他国家严重不足[5]。中国大多数所需石油仍需要依靠国外进口, 并且其力度不断增大, 国外石油很大程度的限制着我国石油的使用率, 使得石油安全问题日益突显, 并且形势不容乐观。
(3) 节油技术不达标准我国的运输行业等是我国主要的用油地方, 虽然我国的用油客车及货车等在油量使用上已经最大可能的节约, 可是其较发达国家相比, 仍存在一个很大的差距, 节油技术的不完备使得我国的石油消耗明显增大, 不能很好的节约利用, 也造成了一定的石油安全。
(4) 运输安全问题中国进口石油运输方式单一, 中国进口石油运输方式单一, 运输的线路安全性较差。大多数通过海运, 而所经过的运输海域是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是世界政治斗争的焦点地带, 并受外部势力的影响, 使我国的石油运输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 未来中国如不改变单一的进口石油运输方式, 则石油安全的前景堪忧[6]。
3 应对策略
(1) 加强国内石油的开发利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 全国各行各业对石油的使用力度增大, 仅仅依靠国外进口不能最大限度的使供需我国石油的使用, 并且危险较大, 因此, 开发国内石油能源, 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其他国家的依赖性, 降低我国的石油危险。
(2) 采用多元化的石油进口路线中国原油进口主要依靠海上油轮运输, 其中马六甲海峡为主导[7], 单一的运输线路和恐怖袭击的风险致使中国石油进口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一旦海上被封锁或者发生一定的暴力冲突, 将会使中国石油进口路径切断, 国内出现石油短缺等情况。为此中国必须开拓多元化的运输线路和运输手段, 分散风险, 提高原油进口运输的安全性。
(3) 提高科技, 节约用油中国石油消耗量大、利用率低的现状亟待改变。每年我国相同工具消耗石油的数量较其他国家明显增大, 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必须转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 从过去的粗放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同时努力的研发新科技, 达到相同效果更节约石油能源, 相同石油能源达到更好的效果, 减少我国对石油的依赖性, 降低石油安全问题。
摘要:石油安全问题成为我国原油的主要关注问题, 如何以长期稳定的价格取得石油供应, 直接关系我国石油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石油的安全现状并对其提出一些策略分析。
关键词:石油安全,石油储备,策略
参考文献
[1]程美娥.中国能源安全的政策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2) :29-31.
[2]舒源.中国石油安全—挑战与应对[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2, (10) .
[3]郝瑞彬.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现状及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
[4]倪健民.国家能源安全报告[M].人民出版社, 2005, 189.
[5]孙通.中国石油安全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山东工会论坛, 2014, 20 (3) :108-109.
[6]奚望.中国石油安全问题研究[D].吉林:长春, 2012.
中国水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5
吴裕兴
学号:3110817133
中国水环境现状及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困扰着我们,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过处理就随便排放,我国水环境形势严峻,着实令人担忧。水污染严重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我们有必要对中国水环境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采取相应措施治理。
当前我国水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水资源调配能力弱,开发失调,保水节水意识不强,水浪费现象严重,水污染令人担忧。近年来,我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大,因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导致水环境成为威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工业生产的大量污染和城市化进程规模的扩大,使生产和生活污水大量进入水体,影响水环境的质量。据统计,工业排污占污水总量70%,这些污水不仅排放量大,而且还含有害有毒物质,加大了水环境的污染程度。生活污水中的含氮、磷等物质,以及病原体污染物对水环境也构成了很大的污染。大气中的污染物通过降水可形成酸雨,一方面使水体酸化;另一方面,可溶解土壤中的矿物质,使水环境中的重金属和盐浓度增高。另外,大量堆积的固体废物,可通过降水溶解使有害物质进入水体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目前我国因污染而不能饮用的地表水占全部监测水体的40%,流经城市的河段中78%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64%的人正在使用不合格的水源。据水利部门对全国约七百条大中河流近十万公里河长检测的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河流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流长期污染严重,水已失去使用价值,这使前述缺水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污染严重,目前淮河上游一半支流的河水完全失去利用价值,干流在枯水期完全不能利用的水占62.5%。水资源占全国总量12%的珠江由于污染也出现缺水,不少河道发黑、发臭;广州市区河段水质已劣于五类标准,江水中含有毒物质超过了20余种,为此广州市被迫花巨资改向几十公里以外的西江和东江去取水。长江排污量与日俱增,上海市的取水口已由昔日的黄浦江伸向了长江干流中心。目前,我国以水库作为供水水源的能力为每年5400亿吨,虽然多数供水水源的水质良好,但已有1/3的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以上是对我国水环境污染总体状况,现在重点分析重金属对我国水环境的污染情况。影响水质的重金属元素很多,而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的含量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土壤条件、水质酸碱特征、水体氧化特征、工业废水的排放等等。因此,不同水体常常存在不同的重金属污染。江西鄱阳湖受江西德兴铜矿开采的影响,目前其沉积物中Pb、Cu、Zn、Cr、bin、Cd、Hg含量均高于正常土壤背景值。其中,以zn、Pb、Cu、cr较为严重,这些重金
属可以随着水体的活动而稀释出来,造成湖水重金属的含量明显增高。浙江于岛湖湖底沉积物中,Cd、Hg、Zn的自然富集系数大于正常值的两倍,呈现Cd、Hg、办污染的迹象。南京玄武湖属浅水型湖泊,湖水主要靠钟山北麓雨水供给,湖底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均超过南京相应地区冲积土中重金属的平均值,主要重金属污染物为Zn、Cu、Cr、Hg。四川凉山州大桥水库是一座大型综合利用工程,流域内无大中型工矿企业分布,工业污染源极少,监测结果表明,水体中仅铜元素超标,底泥中重金属检出项目较多,含量大体与上游背景值相近,主要是库区地壳矿物质背景条件偏高所致。长江干流地区重金属污染尚不存在超标情况,但 在某些支流地区仍存在重金属亏染,有的还比较严重,如江西境内铙河cd和Pb超标;赣江cd和Pb超标,靖江六价Cr为主要污染物,长江某些江段即使在丰水期仍有Hg轻度超标。
针对水环境重金属污染,我们的预防措施又分为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措施和消减底泥中重金属的措施。我们可以采用离子交换法、化学沉淀法、电解法、上浮法、吸附法等方法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生物吸附法是一种新兴的处理方法,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放线菌,真核微,E物中的酵母菌、霉菌都具有吸附重金属的能力,某些海藻也表现出极强的吸附重金属能力。近年来,鸡蛋壳膜、红树叶碎屑也被用于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此外,应加强基因工程研究,构造具有强吸附能力的工程菌,继续加强多组分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和加强生物吸附机理的研究。消减底泥中重金属的对策有:
1、减少外源性重金属的进入。要大力控制污水中重金属的排放,尽可能建立污水处理厂。
2、调节水质的氧化特性和酸碱度。以控制河流底泥中重金属向水体释放,造成二次污染:
3、对严重污染的戚泥的治理。对E层底泥疏浚,并填入清洁泥沙或碎石,可以有力地抑制底泥对河水的二次污染,若用具有吸附功能的粘土作为铺填物,则有望进一步改善水质。
4、进行水体生态修复、重建。有必要栽培一些耐性较强且速生的植物,攀取底泥中的重金属。
5、开展植树造林,防止水士流失,以减轻重金属污染、迁移扩散。
我们现在重点分析一下长江。在长江干流21个城市江段中,污染带总长452.3km,其中南京长122.8km、武汉77.3km、上海52.3km、岳阳29.5km、重庆27.4km、镇江21.2km。在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等21个沿江城市被调查的790km江段中,已形成560km的污染带。水土流失将农药、化肥、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及一些动植物腐殖质带入水体,使水体中悬浮物、BOD、COD、总磷浓度增加。近年来,随着流域内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流域内地表水体污染日益严重。全流域污水排放量已达150亿t,占全国工业废水总量的45.2%;生活污水量35.8亿t,占全国生活污水总量的35.7%。尤以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江苏、上海7个省市为甚,污水排放量共计120.5亿t,占全流域总
量的84.6%。这些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全流域污水排放量以3%的速度逐年递增,其中大部分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排入江。长江干流运输船达10万余艘,绝大部分船只未安装油水分离装置和生活污水处理装置,每年数百万t含油污水,近亿t生活污水和7.5亿t生活垃圾排入长江,构成了长江不容忽视的流域污染源。不仅如此,近年来还不断发生运输化学品船只翻沉事故,大量硫酸、甲苯酚、煤油、原油等化学品倾覆入江,对长江水资源的破坏更是雪上加霜。长江沿岸堆积的大量固体废弃物是污染长江水质的另一重要原因。这些未经处理的固体废弃物经洪水冲刷和雨水淋溶,各种有毒物质极易进入水体,严重污染长江水质。工业生产排放的烟尘、废水,经直接降落或雨水淋洗而流入水体;降雨和雨后的地表径流携带大气、土壤的污染物进入水体;海水倒灌或渗透,污染沿海地区地下水源或水体;城市地表的污染物进入水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长江水质的污染。
针对长江现状的对策:
1、人们必须更新观念,提高保护水资源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水资源保护意识。
2、完善水环境监测站网,加大水质监测投入力度,提高监测应急能力,优化布设饮用水源地,对重点保护江段和重大排污口的测站或测点,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总量。
3、进一步完善取水许可的管理,加强对入河排污总量控制监督,推进水资源保护建设,加强以源头控制为主的水污染综合治理。
4、完善法律制度,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通过对长江现状对策的分析,以及对中国水环境现状的总结,现提出一些建议。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根本和切入点,制定水环境保护规划,分步实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全民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
2、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
3、要大力做好污水资源化的工作4.建设污水处理厂应与配套管网同步实施,加强对投入运行的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不适应新排放标准水质要求的老污水处理厂改造项目出台优惠政策,落实污水处理费的收取。
6、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无公害化最终处理,避免二次污染源的产生。
7、依法治水,完善水资源保护立法及法律修改工作,并且积极落实。
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应对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新课标
一、历史教学的现状
1.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高
专职老师不多,遇到疑问或者想教研,做不到共同探讨;教学资源配备不足;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如:课时的计算、评优、职称等得不到保障,都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长期以来,忽视方法的培养;忽视与社会的联系,造成历史学科与社会严重脱节。好多教师仍是拿着新教材,使用老方法教学,一言堂式讲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3.对历史学科的厌倦和不重视
首先,学习激情不足。背着包袱学历史,学习上缺乏一种激情和钻研精神,只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结果学得很死、很苦。其次,历史“副”课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如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歧视、非专业人员充任历史教师等。
二、应对措施
1.掌握网络平台,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通过网络聆听专家理论指导,和同行一起交流常见的难题;学习别人高超的教学手段,精妙之方法;体会和高手的差距,建立学习的榜样。
通过网络了解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
(1)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2)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3)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赋予课程以新的内涵与时代特征
2.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内容、结构及教学要求,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促进新课标的有效实施
(1)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2)突破学科中心,尽可能体现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3)改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3.深化职业理解,优化职业心理
转变教学理念,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历史是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应该充满人文关怀,努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本源。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培养学生用逻辑思维、联系的观点看待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努力达到运用所学解决历史问题和类似历史情境的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创造性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一句话,让学生感觉学历史有用。
4.具体做法
(1)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应有一种“甘为学生谋发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
坚决反对满堂灌、一言堂,还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教学相长,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补充。这样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坏的。
加强学法指导,其实,大部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会学,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关键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研究新课标、教法,更应该研究学习方法。
(2)历史教师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所谓态度决定一切。计划再好、方法再有效、没有积极负责的教师去执行,最后就很难保证学习效果的真正有效。包括一些历史教师都认为,历史无关紧要。如果连教师都不能认真负责,则可能导致学习全军覆没。教师的认真负责主要体现在:首先,转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其次,努力争取提高学校对历史学科的认识,保证充足的课时,积极寻求班主任的配合;最后,做好教师分内的事,不能怕烦怕苦,不能流于形式!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才会使我们历史教育做得更好。
农村中学德育现状与应对策略 篇7
农村学校大多入了困境。重智育轻德育由于农村的道, 而且大量的留守学德教育普遍边缘化,
中源匮乏生滞留、年龄和在农村, 学科结构失调大批农村学校、缺乏德育专职存在着教育资
学教师等问题育的部分缺失, , 农村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造成了农村孩子面临着道德教,
德群体和谐相处的原对不幸同胞的同情、怜悯之心则和能力都, 与自然比较缺乏、他。人、
育农一、农村中学德育现状村的决大部分祖辈们文化知识少, 他
现◇们不懂得怎样正确教育孙辈, 在加上年老体
状衰, 力不从心有怎么谈的上教育呢?有的稍微负责的父母会在电话中对孩子进行一些简单的说教, 但由于距离遥远, 电话中的说教也谭德会与只是隔靴抓痒, 孩子无法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应年没有回过家无法接受家庭, 多数孩子对的正常教育, 父母的长相都模有的父母外出多对母糊, 那里得到的就只有生活费有的孩子甚至一点记忆都, 父母没有, 与孩子之孩子在父策境中长大的孩子间剩下的就只有, 他们对生金钱关系, 活失去信心在这样的家, 他们庭环略经过长期的德育实践小小年纪就说生活没有意思, 。我们在对学生的
问卷调查中发现当代的中学生接受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如下一些特点: (1) 学生的民主意识明显增强, 不愿接受训导式唯书、唯上、
唯长的教育, 乐于以平等、民主和探讨式的态度接受教育。 (2) 喜欢独立, 求实精神大大增强, 不喜欢机械、空洞的说教, 喜欢在实践中明辨是非、善恶、美丑。 (3) 渴望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文化生活中发展兴趣和特长, 接受美的熏陶, 创造美的生活, 不愿意接受乏味的、教条的、抽象的伦理教育。 (4) 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 渴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判断, 但独立能力明显不足。
二、应对策略
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 学校应建立以养成教育为重点的德育系统;发挥学科渗透德育的功能;开展丰富多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优化德育小气候;努力构筑良好的大环境;形成师生参与的全员德育管理网络;协调课内外、校内外的影响, 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从而走出困境, 提高农村中学德育的效果。学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增强德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中起主导作用, 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直接关系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要缩短品德形成的“滞后期”, 德育工作者必须有坚定的信念, 有献身于德育工作的热忱, 有透视、研究种种德育现象和把握本质的能力, 能处理好一元导向和观念多元化这一矛盾的认识准备, 有勇于创造, 开拓新局面的探索精神。
第二, 克服软化德育工作的不良倾向。在升学机制的作用下, 不少学校的德育工作被严重软化。有很多校长甚至不支持德育工作者, 他们认为德育教育浪费了时间和经济, “说起来重要, 干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是人们对德育软化的通俗概括。在德育严重软化的氛围中, 德育机构形同虚设, 德育活动也只是走过场和应付上级检查, 德育工作总结也有一套应变之术, 把学校方方面面的“典型事例”都作为德育工作成果的佐证。
上级主管部门用“累累硕果”掩盖了软化德育的现实。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一肥遮百丑。在这样的环境中, 品德形成的“滞后期”只会延长, 而难以缩短。“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为克服软化德育的倾向带来新的契机。
第三, 把握品德的三维结构。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意系统和行为系统, 是形成品德的三维结构。我们的德育过程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过程, 就必须符合三维结构特征的要求。“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导之以行”这一德育实践的三维性正确地反映了品德形成的三维性。但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 依然存在两种不良倾向, 一是偏爱认知, 片面强调品德知识的传授, 忽视必要的行为引导, 甚至忽视情感的激发。二是忽视认识引导, 简单规范行为。学生在没有对行为意义产生内心体验时, 就不得不接受行为要求, 时常产生一种被教师强迫的感觉。这很难培养出自觉的品德践行者。这种倾向主要存在于班主任的教育工作中。两种倾向虽各执一端, 但它们之间是能够彼此互补的, 然而由于教育内容不同、组织系统不同, 往往班主任不知任德育课程的老师在讲什么, 德育课程教师也不知班主任在干什么, 即使彼此沟通, 也难以充分互补。只有克服上述现象, 德育实践结构才能符合品德形成结构的要求。
第四, 突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品德形成过程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是主体内化行为规范并将行为规范外化为行为的过程, 是主体在教师指导下塑造自我和改造自我的过程。学生只有真正成为品德和知识体验者、品德行为的践行者, 即成为真正的德育主体, 才能实现德育目标。在这个意义上说, 德育是地道的“通过自我”的教育, 不“通过自我”的德育, 是形式主义的德育, 似乎学生处于德育之中, 实则游离于德育之外, 至多是“听客”或“看客”, 对教育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 很难产生积极性。这是学生在德育中失去主体地位的必然表现。要改变这种状况, 不能简单地谴责学生, 而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思想。
第五, 做好“留守学生”和“孤儿”的心理辅导工作。
1、创建新的班级机制, 管住“留守学生”。动员“留守学生”在校寄宿, 建立“留守学生”专用花名册及其家庭住址、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日常行为、父母联系电话等档案资料。班主任为本班“留守学生”的直接代管责任人, 全体教师与“留守孩子”结对, 成为孩子“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职责是:定时找“留守学生”谈心, 交流感情, 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定期清理“留守学生”生活费用, 让孩子少有余钱、绝不少钱;监督“留守学生”学习, 对不同学习情况的“留守学生”因材施教。学期末对进步较快的“留守学生”给予表彰奖励。
2、实行“谈心日”制度。班级定期召开留守孩子会议, 通过正面引导, 让“留守孩子”和“孤儿”深切感受班主任、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开设心理教育课, 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 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 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磨砺教育, 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 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让每位学生得到发展。
3、建立应急机制, 关爱“留守学生”。建立“‘留守学生→学校→家长 (监护人) →政府”之间完备的联系方式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孩子”在校期间遇到突发事件, 及时告知委托监护人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使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成长。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办公室开设专用电话, 让孩子跟家长保持联系;通过书信与家长定期联系, 通过下发《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 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 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 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 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 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火灾事故调查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8
1. 火灾事故调查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
在经济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 城市内的环境日趋复杂, 从而使得火灾发生的几率及危害都大为加强。拒不完全统计, 近些年来, 城市内的火灾发生率呈逐年上涨的趋势。而导致火灾发生的原因也越来越复杂, 从而使得火灾事故调查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火灾事故调查主要是从火灾现场中根据现场燃烧所留下的痕迹、燃烧物等根据破坏过程的规律来查找火灾事故发生的起因。在现今的火灾事故调查中, 由于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产品的使用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中受到多方的制约, 新技术、新材料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人员不易在短时间内掌握以上这些技术材料等诱发火灾发生的机理, 从而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在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不利于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开展。同时在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 由于火灾事故调查涉及到责任划分使得近些年的民事纠纷、上访案件增多, 这些都会对火灾事故调查带来一定的干扰。同时由于租赁业务的发展, 一个建筑可能涉及到多个当事人, 如火灾事故调查结果与当事人的期望不同会引发当事人的投诉或是上访。为减少甚至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需要在火灾事故调查中进行更为细致、高标准的工作。
2. 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所面临的内部问题
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项系统性、专业性的工作, 为做好对于火灾事故的调查, 需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火灾事故调查队伍。但是现实情况是火灾事故调查属于消防部门的附属机构, 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并不属于专职人员, 随着火灾事故调查任务的加重, 这一火灾事故调查模式及人员配置将远远无法满足火灾事故调查的需求, 因此急需加强对于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配置。同时在火灾事故调查中由于调查人员属于兼职工作, 专职人员很少, 这些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及引发火灾事故知识的学习, 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多依靠的是经验, 未能有专业的现场勘查、调查取证等向配合, 致使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容易出现错判、漏判等问题, 致使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不准确。在现今的火灾事故调查技术装备的配置中, 虽然根据相关的装备配置标准进行了配置但是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的培训使得火灾事故调查装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不会用或是不愿意用, 从而造成现有装备的闲置, 从而影响了火灾事故调查的效率与结果。
3. 增强火灾事故调查水平的措施
火灾事故调查是消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 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对于提高消防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增强火灾事故调查的水平关键是要从加强执法规范化的建设入手, 做好对于火灾事故调查的规范, 充分将火灾事故调查与消防工作相结合, 使得两者相辅相成, 为消防工作的顺利进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增强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做好对于火灾事故调查首先需要对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火灾事故调查的组织结构, 建立起完善的火灾事故调查体制, 对于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的人员缺乏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持火灾事故调查队伍的稳定性。在火灾事故调查的体制建设上应当确保消防总队、支队应设置专门的火灾事故调查机构, 在各大队至少设立一名专职的火灾事故调查员, 从而使得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全面铺开。火灾事故调查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功, 在建立起完善的火灾事故调查机制与组织之前应当将有限的火灾事故调查力量结合起来, 针对火灾事故调查中专业人员力量不足的缺陷在提高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整体水平的同时, 根据需求建立起跨区域的火灾事故调查协作机制, 通过成立专业的跨区域火灾事故调查小组, 采用分区协作的方式负责对火灾事故调查小组辖区内的复杂、困难的火灾进行分析, 提高火灾事故调查的成功率。
(2) 现今的火灾事故形成的原因极为复杂, 由于构成起火的因素众多, 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等应用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人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考验。在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要求火灾事故调查人员需要具有广阔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在积极引入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同时要积极做好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培养工作, 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以及经验交流等的方式, 增强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火灾事故原因分析的能力。此外, 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拓宽火灾事故调查人员的视野与知识面, 从而使得火灾事故调查人员能够建立完善的火灾事故的知识架构, 对火灾事故调查中所涉及的各类物质的理化性质、燃烧特性、火灾所产生的危险性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电气线路特性等方面的知识, 充分培养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分析火灾事故问题的能力和借助各种科学仪器来辅助分析火灾事故原因的能力。
(3) 在火灾事故调查分析中合理的应用各种先进的测量仪器是提高火灾事故调查成功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要根据国家标准完成各种火灾调查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 从而使得火灾调查器材能够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4) 规范火灾事故调查程序, 确保火灾事故调查及时、客观、公正、合法。在火灾事故调查中需要在火灾发生后第一时间赶赴火场进行证据的收集工作, 在现场进行火灾事故调查时要进行明确的分工, 观察火场的火势, 并做好火灾现场的调查和询问。要及时组织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对火灾报警人、发现人以及火灾扑救人员、消防官兵的调查工作, 及时掌握第一手的资料, 在做好资料收集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资料的对比归类, 通过交叉对比重复性较高的部分的可信度较高。同时在火灾事故发生后要技术组织人员做好火灾现场的封锁与保护, 避免无关人员进入现场破坏火灾现场的。在火灾现场的勘测过程中要遵循火灾现场的勘验规则, 规范火灾事故现场证据的提取、送检程序, 对火灾事故调查中所获得的重要证据需要做好分类, 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对于火灾事故现场所获得的物证需要及时送交专业的鉴定结构进行分析鉴定, 通过科学的数据来为火灾事故调查提供决策依据, 对于火灾事故证据的鉴定不能通过主观的判断, 而是需要通过科学分析与检测火灾事故调查分析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4. 做好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
在完成了对于火灾事故的调查取证后, 需要对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认定, 并通过对火灾现场的勘察与统计核定出火灾所造成的损失, 同时还需要做好火灾事故责任的划分。在对每一起火灾进行原因认定时都需要严格按照《火灾事故调查程序》来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执行, 不得随意简化程序, 对于火灾事故的责任认定必须以《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书》的方式出具书面的认定, 并为这一书面认定承担行政、民事以及刑事责任提供依据。火灾事故责任认定书中需要立足与事实, 不大对火灾事故责任夸大或缩小, 火灾事故调查的结果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分析与详细的调查取证的基础上, 不得凭主观进行臆测也不得凭经验进行草率地认定。同时也不得出现不负责任的推诿式处理。
结语
火灾事故调查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作, 现今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等应用为火灾事故调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火灾事故调查人员需要在积极学习相关火灾知识的基础上不断积累经验, 努力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工作, 正确划分火灾事故责任。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城市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城市的防火、消防带来的不小的挑战, 据不完全统计,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火灾发生率呈逐年上涨态势, 城市的消防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火灾事故调查是在火灾发生后对火灾发生的起因所进行的调查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依法对火灾事故的责任人作出处理, 并对火灾所产生的教训进行总结分析, 便于以后进行借鉴。本文将在分析火灾事故调查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火灾事故调查水平从而充分发挥火灾事故调查在火灾预防、火灾扑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火灾事故调查,合理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汪清波, 黄泉生, 黄友银.关于火灾事故调查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 23 (1) :92-94.
[2]伍林.对《火灾事故调查规定》有关问题的探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5, 24 (6) :776-777.
浅析电子票据现状及应对措施 篇9
2003年6月30日首个全国统一的网络化的报价系统“中国票据网”的建立, 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电子化开始起步。随着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出台为电子票据业务提供法律基础, 我过电子商务发展进入发展阶段。
2005年国内第一张电子票据随着“票据通-网上票据”全面业务合作协议的成功签署问世, 打破了传统纸质票据统揽票据市场的格局。2007年, 人民银行推动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建设, 支持保留支票, 依托小额支付系统开放办理银行汇票业务, 银行票据业务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电子化。2009年, 继民生银行推出国内首张电子商业承兑汇票之后, 深发展财富广场支行推出期限为30天的面值万元的电子银行承兑汇票, 此举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银行票据业务电子化发展。
2009年10月28日, 人民银行正式运行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ElectronicCommercial-DraftSystem, ECDS) , 为电子票据业务提供了一个电子化的共享交易平台, 标志着我国票据市场由此迈入电子化时代。ECDS已上线运行以来, 全过程运行平稳。图一:
二、国际电子票据的概况
20世纪末, 联合国和许多国家纷纷从国家的立法, 基础设施, 体制安排和支付系统的其他方面, 以促进电子票据的电子化发展。
在1998年, 新加坡颁布《电子商务法》, 继新加坡之后, 许多国家相继颁布了《电子商务法》。比如有澳大利亚, 韩国, 加拿大。美国的立法和联合国的立法关于电子票据方面步调一致, 都是针对解决企业的票据的电子和传统的基于纸质的法律冲突。日本的《数字签名及认证法》是一个核证机关的责任问题的法律。该法规定, 如果产生认证错误是因为认证机构单方面导致的, 本法亦没有在这方面有明文规定的, 应当参考其他法律处理。日本的这一立法为电子票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解决的灵活性。新加坡的《电子交易法》其中有规定认证机构的法律责任问题。即只要在合理的法律程序下行为, 认证机构不承担责任, 不以票据本身的虚假和真实为转移。因为用户的过失造成证书被盗用, 向认证机构挂失之前造成的损失由用户自行承担。如此, 认证机构的权益得到法律保护, 进一步的推动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有利于电子票据市场往一个良好的方向迈进。
三、电子票据的特点和优势
电子票据是一种以数据电文形式签发、流通的, 到期无条件支付的可流通的电子支付指令。电子票据是纸质票据的继承和发展。
电子票据相比纸质票据, 最为显著的特点是无形——体现在数据以电文形式签发和流通;其次是网络传输, 相比繁琐, 高成本, 高劳力耗费的人工传递, 数据电文通过计算机为载体传输, 更为方便快捷, 节省成本;最后是电子签名成功的取代人工的实体签章, 签名于无形。
电子票据是一种新事物, 其特点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彻底的电子化和无纸化的票据行为克服了传统的纸质票据的票据行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票据行为低效率, 高风险, 易遗失损毁, 易出现假票仿票等缺陷。电子票据使票据行为透明化和高效率, 大大提升了票据市场发展的水平。
四、我国电子票据存在的问题
(一) 电子票据参与主体范围狭窄
从央行的数据显示, ECDS电子商业汇票业务处理了234209笔, 共计7689.9亿元人民币。但是其中电子票据的比重只有2.4个百分比。究其原因是自ECDS上线运行, 首次参与的机构比较少, 只有13家银行, 3家农信社和4家财务公司。由于电子票据办理业务的机构没有得到推广和普及, 作为纸质票据主要主体的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电子票据业务的可能性极小。绝大多数中小金融机构没有携电子票据进入电子票据市场, 进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使用熟悉的纸质票据, 没有贸然进入新的电子票据市场。由此, 电子票据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彻底取代纸质票据是一个艰苦漫长的过程, 期间需要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完善其自身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二) 电子票据流动性较低
第一是普及程度较低, 流转渠道少。电子票据的票据行为是通过参与ECDS的银行的开设的网上银行完成的。这就对票据行为的双方和票据行为本身有条件限制。首先, 电子票据的票据行为必须在参与ECDS的银行发生, 并且要求必须是开通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其次客户要求发生的票据行为不一定能够发生, 因为其他有条件的企业不一定乐意接受, 即使该企业在参与ECDS的开通有网上银行业务的银行开通有电子票据功能, 相对来说, 这种符合条件并且乐意接受背书转让的企业在少数。这种限制导致电子票据的流通渠道非常狭窄, 限制了其长远的发展。
第二是各个企业的网上银行操作系统良莠不齐, 制约了电子票据的自由流通。各个金融机构的网上银行操作系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业务操作员在充分熟悉本系统的操作的情况下, 很难同时了解并熟悉掌握它机构的操作流程, 目前的市场状况也没有要求业务操作员有如此高的综合的技能, 企业不会冒险投入巨额培训资金培训其业务操作员做不确定回报收益的事情。从而面对跨行转让票据总是比较被动。
第三是客户端要求高, 中小金融机构积极性差。电子票据业务是借助于企业网银业务而运行的, 这就要求电子票据的出票人、收款人及流转过程中的各个被背书人都要开通企业网上银行业务。中小金融机构有自身的条件的限制, 比如本身的资金支持和科技实力都是相对较弱的。农村金融机构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与大中型商业银行和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相比,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 都明显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求这些条件欠缺的金融机构发展建设网上银行业务是需要相关的援助政策的。另外, 电子票据所依赖的实际商品交易多数是大型企业原料及配件采购, 资金流向有从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流转的特点, 由于小型企业不愿接受电子票据, 所以也影响到大企业电子票据的签发。
第四是贴现业务缺失相应操作指南, 导致电子票据不便利。虽然电子票据本身的特点给票据市场注入了活力, 原则上能为参与票据行为的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率的服务, 但是事实上, 由于缺乏与之匹配的操作指导书, 现实情况就没有充分的条件发挥票据的便捷性质。电子票据就缺乏竞争力, 企业使用电子票据没有得到便利, 降低了使用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了其票据的签发与流通。
(三) 电子票据定价较困难
由于尚未形成有效的转贴现和利率报价机制, 金融机构对期限从6-12个月的电子票据难以准确定价。对于延长了的电子票据这类新事物, 各金融机构为降低风险, 极少冒险尝试, 签发的电子票据大多数是1-6个月的, 与纸质票据无异。从风险管理的角度, 各金融机构保守的态度和行为对报价机制的形成产生制约影响。另外, 电子票据业务的流程本身没有相应的得到简化, 程序繁复, 并且相关的支付费用方面与纸质票据没有优势。如此没有形成优势的作为新事物的电子票据对于企业是没有什么吸引力的, 从而外部推动报价机制形成的动力也消失了。
(四) 法律法规不健全。
随着电子票据业务的开展, 现行《票据法》已经滞后于电子票据发展的要求, ECDS系统上线运行之后, 尚未对电子票据进行一个明确的司法解释。目前的法律缺失关于电子票据的法律保护, 如此并不利于电子票据市场的长远发展。
第一是针对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的求证。《电子签名法》中的电子签名是否具有真实的法律效力, 有待探究。在《票据法》中未曾明文规定电子签名具有实体签章的法律效力。由于这一方面的模糊不清的情况, 严重影响到了电子票据的票据行为的效力和安全性。
第二是金融机构对电子票据业务的定位的问题。定位的准确与否, 都将影响到商业银行对电子票据业务的管理。《贷款通则》中明确表示将票据贴现业务等同于贷款业务进行管理, 但是票据贴现不同于银行贷款, 票据贴现是企业已实现的销售收入的变现, 不以此增加企业的负债。贷款业务则以企业的负债为其一条件。
《票据法》与《电子签名法》两者没有在条款上保持一致, 导致电子票据没有确定的司法解释, 从而没有可靠的法律保护, 参考联合国的法律, 应该给电子票据予以司法解释, 保护电子票据的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应参考国际经验, 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五、应对措施
(一) 完善ECDS系统, 加大电子票据推广力度
首先完善ECDS系统, 提高系统本身的安全系数。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ECDS的充分运用需要其业务操作人员具备相当的业务知识和高水准的业务技能水平, 所以人民银行应针对各个地区, 尤其是对农信社遍布的广大农村地区, 进行专项的技术扶持, 从强化业务培训入手。要求其业务操作人员能够熟悉系统的特有功能, 熟练地掌握操作程序, 并且熟知系统的会计理论等方面, 以此为培训目标。
(二) 开发建设统一的网上电子票据交易平台
第一是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票据实现全国自由流通奠定基础, 我国应开发建设一个统一的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网上电子票据处理平台。此电子平台要求对票据进行集中处理, 规范票据行为, 进一步提高电子票据的交易效率, 提升电子票据市场的安全系数, 优化市场秩序。
第二是网上电子票据交易平台应当具备独立性, 是经由国家法律认可的公共性质的权威机构。此平台应当是“中国票据网”的继承和发展, 勇于担起交易系统的重任。
第三是网上电子票据交易平台上的所有的票据行为均应当进行登记保存。各种票据行为均有据可查, 为业务纠纷的及时解决提供便利, 进一步促进电子票据市场的规范化与安全性。此平台向客户提供客观的有效及时的信息, 能够有效防范票据欺诈和票据违约, 提高交易质量。平台应参考淘宝网的信用评级方法, 给予经由人民银行统一核证的电子票据的用户信用评级, 此类符合认证的用户, 各大银行才认可, 交易双方评级公开的方式运行, 对我国形成良好的电子票据市场秩序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三) 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利率定价机制
首先要求密切关注市场利率。对于一个新事物, 需要克服的东西比较多, 需要参考更多的旧事物的优点, 取长补短, 从而形成自身优势。发展初期的电子票据业务的报价体系尚未形成, 该贴现率应当参考相应期限的短期贷款利率, 根据市场的变化灵活的变化定价。
其次是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适合电子票据的利率定价机制。根据市场的变化发展, 电子票据将会逐步的推广, 在市场票据量逐步增多的基础上, 应该慢慢的摸索报价的规则, 相应的参考相同期限的货币市场利率, 逐渐的建立起电子票据报价体系, 完善利率定价机制。
(四) 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立法机制
第一是修订《票据法》, 对电子票据给予充分明确的司法解释, 并且调整《电子签名法》和《票据法》其中相应的条款相一致, 给予票据行为充分的法律保护。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完善各类实施细则, 补充修订有关电子票据的法律条文, 使票据市场在更为合理的更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下得到长远发展。
第二是建立健全电子票据的运行体制, 充分保护票据行为双方的合法权益。国家成立认证机构, 针对准入认证进行严格的监督, 监控。并且出台相应的法律对此进行法律规范。首先, 建立健全ECDS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的安全运行系统, 加强网上银行业务的监督, 确保日常业务安全运行。然后, 加强征信系统对客户自身的信用评级, 明确银行与客户在交易中的权益和责任, 明晰交易双方的风险及处理出现风险时双方的法律责任。从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电子票据的运行机制, 切实保障电子票据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庞贞燕.试论我国电子票据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N].金融时报, 2011-1-17 (009)
现代企业如何应对人才流失现状 篇10
1 现代企业的人才流失现状及影响
从概念来讲, 人才属于人力资源的范畴, 是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基层, 能够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活动的劳动者。人才流动是指人才从一种工作状态到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变化, 从客观上讲, 人才流动的目的是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化, 做到人尽其才。而人才流失是一种狭义的概念, 是企业人力资源计划之外的有利于企业运行和发展的专门人才的离职, 是非正常的人才流动。现代人才的流失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受各种因素影响, 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人才环境是人才生存和发展的保证, 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点和制高点。而企业人才流失则是人才环境的不足引起的。
一般来说, 企业员工存在15%以内的人员流动是合理的, 但当超过这个数值时, 企业就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危险。据数据统计, 我国现代企业人才流失率平均接近35%, 特别是部分中小型的企业人才流失率有时高达70%。现代企业存在的人才流失主要体现在人才从国内流向国外, 从中小型企业流向国企及三资企业, 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从农村流向城镇特别是国内一线城市及省会城市。
人才是企业重要的资本, 人才的流失意味着企业资产的流失, 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增加了企业的成本。首先, 人才流失给企业增加了成本。企业在进行人才引进时投入了大量的有形成本, 包括招聘费用、培训费用、实习费用等。当企业出现人才流失时, 企业内部的经营成本上升, 企业生产效率下降, 严重时可能生产停工, 损失无法估量。其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降, 企业的高层管理人才或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带走了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关键性技术, 企业在无形中损失了产品优势及企业信誉, 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 高层技术及管理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及精神支柱, 其离职会给企业员工带来心理上的冲击, 导致部分员工认为企业没有发展前途, 增加了人才流失率。
2 现代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2.1 企业内部控制机制的缺陷
企业内部自身体制观念的问题是导致人才流失的主要因素。首先, 在一些企业的管理层认为经济资源是最根本的资源, 人力资源只不过是实施工作的因素而已。在这种落后的支配意识之下, 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多的放在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层面。众所周知, 人力资源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资本, 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都必须由人力资源中人才的支持。其次, 在企业制度方面, 企业内部没有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企业中论资排辈, 唯亲是用的情况屡见不鲜, 真正的人才无法脱颖而出得不到选拔和重用。再次,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 职位的评价完全没有按照市场劳动力定义薪金标准, 不能有效地根据人才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性质进行薪资安排, 体现不了收入差距与劳动差距之间的相应关系。企业高层管理一手遮天的现象比比皆是, 更不用谈及实施绩效评价, 不公平的失落感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下降, 造成了人才流失。最后, 企业文化不能与时俱进, 文化缺失严重。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全体员工共同认可的价值规范。其他原因诸如企业的工作条件差, 工作脱节, 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不够, 福利待遇差, 造成了员工普遍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 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2.2 人才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人才的薪金要求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相一致的。人才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时, 往往会进一步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需求, 人才的工资待遇达不到生存的需要时, 其自然导致人才流失。此外, 人才的形成过程除自身付出了较多的努力外, 还投入了大量的物质资本, 在这种高投入的压力下, 人才自然要求高回报。在经济社会, 实质资本影响人才的就业取向。在社会负担重的今天, 当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高工资或高待遇对企业员工必然造成吸引, 成为了人才流失的外部作用力, 加之企业内部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 这样在内外双重作用下, 人才流失也就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2.3 企业内部员工的价值得不到实现
现代企业忽视员工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现代企业在人才重置过程中, 往往希望能够立即应用人才, 而忽视对人才的培训, 忽略员工的职业规划。而对于员工而言, 职业生涯能否得到发展, 能否在某一领域获得成功是进入企业的首要原因。如果企业忽视了员工的整体规划, 这就违背了人才和企业共同发展的初衷。当企业无法满足人才自身发展需要时, 员工自然会另谋出路, 寻找更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环境。依据勒温的人才环境理论, 当个人无法对环境改变时, 改变的方法就是离开这个环境, 转换到更适合的环境中去工作。
2.4 人才竞争程度加剧
从整个国内外环境来看, 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趋势决定了企业越来越注重自身的发展, 这就进一步促进了人才的竞争。尤其是进入2010年以后, 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 逐步扩大了人才竞争的范围。企业不仅仅向同类优质企业争夺人才, 而且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向跨国公司争夺人才。人才争夺的广度也由原来的科技型人才扩大到管理型人才、创新性人才、操作性人才。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 现代企业已经告别了低价格支付高层次人才的历史时代。人才的价格也随着管理制度的成熟而与国际接轨了。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 人力资源的配置也由国内化走向了国际化。人才的流通更加流畅, 人才的资源配置也逐渐的合理和完善。企业在争夺优秀人才的过程中, 提供优厚的薪金待遇及福利, 更诱人的职位和发展空间来吸引人才。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 没有意识到人才的成本与价值的比例, 没有意识到人才创新的重要性时, 优秀的科技管理人才就会流失。
3 企业应对人才流失的建议
3.1 以人为本, 实施人才强企的战略
现代企业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充分意识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在于人才, 要留得住人才, 用好人才, 牢固增强“人才强企”、“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这一观念。企业如果想得到长远的发展, 就要重视运用干部管理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 建立科学的任用制度, 为企业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用好人, 只有让人才各司其职, 才能将每一项工作, 每一个战略目标做好、做实, 只有充分将人的工作做好, 才能做好事。在争夺人才日益白热化的现代经济体制中, 获得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已经成为了企业经营战略的首要目标。
3.2 建立人才管理机制
现代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机制, 在营造内部环境的同时, 和谐地处理好人才与发展的矛盾。企业应与国际接轨, 建立新型的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树立人才管理理念, 摒弃传统的用人机制和办事方法。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 结合市场环境, 制定企业市场竞争方案。企业要实施科学的、全过程的人力管理方法, 对员工的招聘、培训、上岗、薪酬、福利等统筹规划, 企业还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增加企业人才的含金量,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现代企业要勇于实践, 要寻找自身资源配置的优势, 结合企业的结构调整、资产重组等战略目标实施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 探索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分配政策、制度及办法。在分配制度上, 要真正贯彻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涵义, 充分体现知识第一、能力第一的思想, 最大程度上实现员工的价值。要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成功案例, 大胆地对有创新的员工进行奖励。要启动优胜劣汰的管理模式, 员工上岗要定期实行考核考试, 关键职位要竞争上岗, 不计较地位高低, 以能者居上的原则选拔和运用人才。
现代企业要努力为员工营造完善的体制环境。体制问题是人才选择企业的标尺, 也是人才环境问题的首要因素。建立一个有利于人才发展、生机勃勃的人才流动管理体制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关系着企业的方方面面。企业的体制要健全, 就要做到机动灵活、责权明晰、关系顺畅。现代企业在建立用人机制的同时要与市场经济体制保持一致, 突出人才管理的重点, 实现人事信息化、透明化。
3.3 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
现代企业内部控制下的绩效评价体系是用人机制的成熟模式。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有效的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薪酬分配上的绩效评价, 给员工更科学合理的薪资待遇, 才能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参考国内外人事管理的成功经验, 建立适合企业发展的薪酬制度, 通过绩效考核, 利用薪酬的高低体现员工的能力和贡献。现代企业不仅要从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和留住人才, 还要在业绩和能力上主导人才、激励人才。
3.4 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构建良好的企业环境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凝聚力和发展力的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发展积淀的结果, 是企业价值观的表现形式。企业要建立以共同的利益观、发展观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用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企业文化是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准则, 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指南针, 它会影响企业对员工的根本看法, 并影响企业的领导方式和组织结构, 企业文化在自身素质、个性理念、目标范围上规定了员工的行为方向。在旧的企业体制和机制下, 良好的企业文化很难形成, 所以塑造全新优秀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必要。企业文化的成长和发展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成功案例, 是企业发展的最高境界。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旗帜, 在优秀的企业文化下, 员工可以快乐、享受的工作, 既提高了员工劳动的积极性, 创造了更高的价值, 又给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此外, 企业除了构建企业文化外, 还要在企业环境上下功夫。企业环境是企业的实体氛围, 它包括文化环境和人际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讲, 在企业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劳动的适度宽松、公正公开和民主自由的人文环境是企业不可缺失的环节。要鼓励员工在竞争的机制下干事业。在用人机制的人际环境中, 要做到“亲贤远佞”, 构筑员工人际发展的微观环境, 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情商和智商。这样才能更好的带动员工创造价值。和谐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姚哲晖, 吴广谋.国有企业人才危机与对策的系统分析[J].中国人才, 2002 (3) .
[2]乔治.T.米尔科维奇.薪酬管理 (第六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3]文晓璋.人力资源风险防范与控制[J], 人才开发, 2007 (7) .
高考作文的现状和应对技巧 篇11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创新性;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高考是高中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最为严峻的考验,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与发展。从应试角度来看,作文一直是学生的重点失分环节,语文学科的知识点虽然烦琐复杂,但其知识内容的考察模式是固定的,并不能拉近高考语文成绩差距,因此作文教学显得特别重要。虽然不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满分作文,但是学生的整体作文成绩仍然有待提高。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通过创新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作文课堂的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素质的提高。
1、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作文教学多是重视文章的结构与文体,高中语文教师往往会给予学生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写作,并在下一节语文课中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与比较。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只是结合作文题目,讲解文章的结构,可以从哪些方面构思,根据题目可以选择什么种类的文体,其实一篇作文的质量好坏取决于内容。而且,部分学生会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偷懒,在听别人的作文时不能做到虚心求教,全心全意的学习,反而是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在听,因此,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不高。
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一味的向学生分析和讲解一些优秀作文,对于文体的选择上也过于固定,根据作文题目,叮嘱学生就写某个文体,这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不擅长写这类题材的文章,而教师规定写这个文体,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其极为不利。
2、高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材的弊端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依据,高中语文的教材一般可以分为合编教材和分编教材两类。合编教材属于传统的教材,对作文的训练目标不是很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并且在教材中编排的开放性严重不足,有很多的知识点都涉及不到,直接导致了运用性不强的结果。在合编教材中,作文知识的讲解和训练处于从属地位,不是相对独立的。因此,作文训练目标的完整性严重不足,不可避免地会漏掉一些知识,导致知识断层,从而影响作文训练的目标完整。
2.2 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教学活动通常由教师组织,以教师主导,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教师主导写作教学活动,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往往使学生丧失写作的兴趣。此外,在写作教学中,课堂主要是围绕着教师来展开,学生没有足够的表现机会,而且教师多重视对作文写作方式的教授,从而导致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往往都缺乏真情实感。
2.3 审题标准化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诚然审题是一种仁者见仁的事,每个人因为阅历不同、认知迥异、境遇差异自然对事物的看法不尽相同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现目前的作文评改教学,对于审题的评改却标准化得令人咂舌,有的不仅对立意有标准的要求,甚而至于差一点就连题目都做相应的要求。这样严苛的审题要求显然违背的作文评改的多元性。
3、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实用性的方法策略
作文不仅是词语句式的罗列叠加,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感悟体会,对生活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这也是作文实用性的体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就是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是让学生能够掌握作文考试中的得分点。首先,要教会学生鲜明的开题。文章鲜明的开题往往能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才能使读者更加深入的阅读文章。同理,学生也要懂得如何完成恰到好处的结尾,进而起到画龙点睛、首尾呼应的效果,并取得高分。我们不应该把写作当成是一种教学任务,而是要把自己对人生、生活的感悟体会跃然纸上,通过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指导生活的纲领。其次,教师也可以通过分析作文的得分点或亮点,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通过叙述的形式可以使象征的中心思想和主旨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加深读者的理解,同时也能提升文章的内涵与高度。
4、提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性的方法策略
相对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创新性似乎与之互相矛盾,但是,实际上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历年高考中,作文最常见的一种文体是议论文,许多学生写出来的议论文看起来好像是俗语中说的流水账,就算加入素材,也感觉是在叙述一段故事。议论文的要点分为论点、论据,为了使文章更具说服性,通常会在文中加入素材,素材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所以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找到写作的灵感和写作的素材,不断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要求学生多去阅读优秀作品,让他们从文章中获取信息、知识,同时借助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认知世界、发展思维。
但是,与此同时,创新作文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学生把握得体,创新成功,就会取得高分,如果创新失败,就会取得低分。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创新成功,发挥创新作文的优势呢?首先,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会学生打破常规,用新颖的思维、不同的视角、超常规或反常规的方法去思考问题,最后得出与众不同、独到、具有创意性的思维成果。
5、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受到教师的普遍重视。我们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必须积极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作文写作教学模式与批改模式,在激发学生作文写作兴趣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在该写作理论的运用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以适应高中作文教学的需要,满足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学以致用,并做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高中生通过非构思写作理论的学习对作文产生兴趣,切实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徐进.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109.
[2]娄士华.高中作文教学“打假”势在必行[J].语文知识,2015,06:75-77.
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其应对策略 篇12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是充实国库,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本国汇率的重要基础。外汇储备规模过小,会危及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但是外汇储备规模过大,则会影响国内的利率水平、物价水平,造成通货膨胀,使外贸政策、外汇政策和货币政策处于被动局面,而且如果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大于收益,会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外汇储备第一。伴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飞速增长,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以及在金融危机下我国外汇储备不断缩水等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外汇储备保持高速增长的现在,如何保持外汇储备的适度规模,优化外汇的结构,已经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1 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
我国的外汇储备由于政治等原因在90年代前增长较为缓慢,90年代后进入了快速而稳定增长的阶段。1996年底突破1,000亿美元,2006年2月突破8,000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存量已突破20,000亿美元。目前衡量一国外汇规模主要有两个指标:目前各国最普遍使用的是外汇储备占进口额的比例,一般而言,一国的外汇储备与贸易进口额之比,应该保证满足三到四个月的进口需求。但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规模大大超出了正常值范围。其次,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率。按照国际经验,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比率保持在30%—50%为宜。我国这一指标远远超出了这一标准,表明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远远超出外债偿付的需要。
2 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原因
造成我国高额外汇储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政策原因,近年来我国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逐年提高,外汇储备迅速增长。其次,经常性项目和资本性项目的“双顺差”格局是我国形成高额外汇储备的直接原因。经常性项目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奉行出口导向的经济政策,鼓励出口,加之我国本来的人力成本优势使得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大量的对外出口是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来源。资本性项目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吸引了大量国外资本投入到中国。大量国外资本的投入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
3 我国外汇的结构
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没有对外明确公布过,目前属于国家金融机密。据估计,美元资产占70%左右,日元约为10%,欧元和英镑约为20%,依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路透社报道以及中国外贸收支中各币种的比例。我国外汇储备中的美元资产,主要是以美国国债、美国机构债等有价证券形式存在。根据美国财政部年度调查数据显示,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到64.12%、欧元资产占到26.51%、英镑资产占到4.07%、日元资产占到3.11%。我国的美元资产占外汇储备的规模超过国际一般水平。目前美元贬值趋势明显,根据币值稳定原则,我国持有过高比例的美元是不合适的。但如果在外汇市场上大量减持美元资产必然会造成美元汇率下跌,从而影响到外汇储备中存量美元资产的价值。因此我国减持美元资产要循序渐进的进行。
4 对我国外汇储备管理运作的建议
4.1 坚持扩大内需,减少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规模应是适度的,并非越多越好,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适当地控制其规模。当前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于我国国内需求不足造成的。我国国内需求不足必然促使企更多的转向国际市场,而要扩大消费就要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和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达到改变居民预期,减弱居民对未来的风险预期程度,降低居民预期支出的不确定性,才能最终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真正实现扩大内需。另一方面要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劳动力的成本,提高中国劳动力待遇,只有收入增长才能提高国内消费。
4.2 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
从我国的外汇储备币种结构看,我国外汇储备中美元资产占据着很大比重,在当前美元不断贬值的情况下,我国蒙受了的巨大财富损失。所以,我国应适当调整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首先,尽可能将新增外汇储备以欧元资产或新兴亚洲国家货币资产形式持有。欧元己取代美元成为国际债券市场上的主导货币,自2005年以来欧元债券的市场份额连续两年超过美元债券。2006年未偿付欧元计价债券占全球市场的45%,而美元债券只占37%。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是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必然选择。其次,应更多的考虑外汇储备的收益,将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外汇储备更多的转换为抵押债券、企业债券以及股票等形式,因为后者的收益率较高,能有效减轻外汇储备减值损失。
参考文献
[1]虞兢珍.我国外汇储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8.
[2]王俊籽“.外汇储备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S]《.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
[3]田晓林.通胀预期下的外汇储备投资机会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6.
[4]吕进中.中国外汇制度变迁[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188-189.
【现状应对】推荐阅读:
现状和应对10-19
南海问题的现状及其应对策略07-20
港口安全生产现状及应对措施06-30
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以及应对措施08-08
我国面临的绿色贸易壁垒现状及其应对09-05
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11-20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与应对策略论文12-24
大型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现状及应对01-13
小学生习作难的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