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

2024-09-20

阿尔茨海默(共12篇)

阿尔茨海默 篇1

目前, 美国约有530万AD患者, 至2050年, 将增至1600万[1], 用于AD的财政支出将难以估量, 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费用支出每年将高达1000亿美元, 其中包括个人和政府财政支出, 因此, 迫切需要找到一种合理方案以阻止这种痴呆性疾病的蔓延, 否则必然引发全球性的社会和金融灾难。

姑息治疗可以缓解AD患者的痛苦, 但不能误认为其有望治愈AD, 稳定AD患者的病情并缓解其认知能力下降是有意义的, 但迄今为止, 药物临床试验及康复治疗的综合分析表明, 所有针对AD及血管性痴呆的药物干预及认知恢复训练均无统计学意义[2]。可悲的是,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 AD治疗药物的研制依然是一个难题, 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一旦失去便无法恢复, 因为调控认知能力的神经网络及其连结已经坏死或损伤, 坏死的脑细胞是无法恢复并发挥其功能, 即便是可能替换这些脑细胞, 但无法保证患者思维本性不变, 因此治愈AD似乎是不可能的, 本文将从实用性目的对经验性的结论进行总结, 以期为AD当前的临床提供指导。

1 治疗AD的现状

当前, 一些制药企业或其研究人声称可通过药物清除脑内的老年板 (SP) 而恢复死亡或坏死的神经网络, 然而治疗AD相关的脑损伤的尝试往往在进入临床试验时失败[3], 在Elan's AN1792的临床试验中, 该药物可完全清除AD患者脑内老年斑, 然而该药物并未阻止或减轻神经进行性病变, 原因是Aβ高度沉积与AD脑萎缩、脑细胞凋亡及认知能力下降并没有必然联系, 它并不是导致AD发生的根本原因, 相反, Aβ仅仅是AD患者脑组织的病理性产物。尽管如此, 在AD药物开发过程中, 医药企业仅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全然不顾伦理道德而开发Aβ干预药物而忽视了更为有效的方法得开发。事实也证明, 在过去20年里Aβ假说仅仅是一句空话。

因此, AD最迫切的是预防而不是寻找治愈的新药, 预防的目的在于保证患者拥有正常的认知功能, 如果可能应在认知功能下降前应用有效的药物或其他手段, 预防AD的最佳时期应是中年尚未出现明显症状的人群, 按照当前的技术条件和医药水平, 年龄越大越难预防。

2 AD治愈的可能性

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脑干神经元及其神经节主要调控人体运动、感觉及生命现象, 可以想象一下, 它们一旦出现损伤或凋亡, 如果认知能力未受到严重影响理论上应该可以移植新的神经元以恢复机体的功能, 然而感觉-运动神经元移植技术上却难以实现。因此, 调控认知能力的神经网络的凋亡所引发神经退行性痴呆, 其难治愈程度是显而易见的, 神经影像学研究也表明某一特定或大范围神经网络或连结的坏死是导致AD发生的决定性因素[4]。因此, AD、Nie Mann-Pick病、血管性痴呆及科萨科夫综合征均为难治愈的神经紊乱性疾病, 这些疾病与暂时性“痴呆状态”完全不同, 后者多由抑郁、药物、酒精及代谢失衡等原因所导致, 通常很容易治愈。

根据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Clinical Dementia Rating, CDR) , 可将AD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AD (CDR=0.5) 以近期失忆、性格改变、判断能力下降、语言障碍、抑郁及情感淡漠;从神经学上看, 即便是这种轻度AD, 其内嗅皮层的lamina II和IV也分别有60%和40%的神经元损伤, 内嗅皮层是内颞叶记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在AD的早期就出现损伤;在中度AD中 (CDR=2) , 中度AD一般持续8-10年, 期间出现持续性记忆缺失, 行为能力急剧下降, 内嗅皮层、海马、脑缘其他区域、及大脑皮质进行性神经元缺失;重度AD (CDR=3) , 也是AD最严重的时期, 其特征是对人物和场所的认知完全丧失, 生活无法自理, 由于身体极度虚弱易感, 一般几年内便死亡, 其内嗅皮层的lamina II和IV神经元损伤分别达90%和70%, 额、顶叶及颞叶皮质锥体神经元严重缺失, 大脑皮质明显萎缩。

很难想象如何才能够改善AD的三个阶段所表现出的认知功能下降, 除非替换死亡或退变的脑细胞, 即便是技术上可行, 也难免会导致新的认知产生。神经退行性痴呆可使人的思维意识完全丧失, 如果替代这些坏死的神经网络或连结必然导致人的性格发生变化, 因为神经网络或连结调控人的情绪、记忆、抽象思维、推理、语言及认知功能, 这正是AD之所以难以治愈的原因。

3 AD的预防

目前, AD临床前危险发病因素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而研究表明, 许多血管性危险因子可影响AD的疾病进程[5,6], 如果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真实可靠, 那么对于患者来说, 早期诊断并针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将有助于延迟认知损伤或预防AD的发生, 显然, 揭示AD临床前危险因素是至关重要的, 但如果不能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案来消除这些危险因素而仅说明其有可能导致AD的发生似乎并无意义。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20多种危险因素与AD有关[5,6,7], 其中包括多种心脏病与AD的发生有关, 为了更好地对患者和医生进行教育, 就必须更加明确地说明这些因子与AD的关系, 理解其可能导致AD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针对认知能力下降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严格分析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并将其应用于循证证医学, 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措施。

3.1 AD临床前危险因素

事实上, AD的病因极其复杂, 主要包括年龄、病史、病情、生活方式、性别、受教育程度和遗传等因素。一方面, 临床应用血清或脑脊液标记物、认知度检测及神经影像来预测AD的发生可能, 其局限性在于只能依此推断可能导致AD的临床类型, 而无法确定其病因和延长无症状期最佳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 目前, 在采取AD预防措施时, 尚无任何医疗机构能够对无认知损伤的患者进行临床前风险因素检测, 上述原因使得AD预防存在如下问题:a.忽视了相关风险因素对AD疾病进程的重要性;b.缺乏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标记物来识别相关风险因素;c.检查和治疗具有潜在害处;d.对相关风险因素缺乏有效的治疗。忽视相关风险因素对AD疾病进程的重要性这一点可通过对患者和医生进行教育而得到克服;缺乏可靠的诊断方法和标记物主要是由于AD复杂的病理机制, 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AD病因的揭示;治疗所产生的害处需与预防认知下降或AD的益处权衡进行取舍, 依据循证医学制定临床决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法[8]。另外, 对相关危险险因素缺乏有效的治疗, 现有的治疗手段缺乏一致的临床证据, 因而在降低或消除风险因素上存在较大争议, 如预防认知下降可应用他汀类药物、抗高血压药、叶酸[9]、维生素E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3.2 循证医学

颈动脉超声心动图结合踝肱指数 (CAUSE+ABI) 可对无症状的中年人群进行普查来检测可能导致认知下降或AD的风险因素, 亦有可能确定相应的干预治疗措施从而延迟或消除这些风险因素, 其原因在于通过CAUSE+ABI检查可获得影响AD疾病进程的心脑血管病理信息, 此外, CAUSE+ABI检查简单可行、成本低、无身体伤害性及结果判断相对准确, 通过严格分析临床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并将其应用于循证证医学;循证医学 (EBM) 通常有悖于医生及一些学者的直觉思维, 原因在于其目的性和有效性并不容易理解和得到认可, 简单讲, EBM是制定临床决策的一个过程, 即通过综合分析临床证据提出一个最佳治疗方案。例如, 当建议一个认知正常但确存在AD隐患的患者接受治疗时, 必须预先对相对风险降低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无论是相对风险降低还是绝对风险降低均指有益的治疗疗效, 治疗组较非治疗组所产生的不良因素小, 就说明该治疗方法是有益的, 因此一种治疗方法的利弊需要通过临床加以权衡。

4 结论与讨论

对于选择性损伤运动和感觉神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可治愈;而对于认知功能损伤的痴呆性疾病 (如AD) 是难以治愈的, 因为调控认知功能的神经网络或脑细胞一旦损伤或凋亡, 也就失去了主要的思维能力, 而受损的脑细胞或神经网络又无法替代;因而认清两者的区别是至关重要的。认知能力包括记忆、抽象、推理、判断、语言和情绪, 显然这是无法替代的, 既然治愈AD或类似痴呆性疾病不具有可能性, 通过预防来延迟认知下降不失为最佳选择, 神经系统认知检测、神经影像技术、血清或脑脊液标记物、病史对于AD高危险因素的患者检查是可行的, 但这些方法都无法既检测相关风险因素又能明确相应的治疗方法。颈动脉超声心动图结合踝肱指数 (CAUSE+ABI) 可对无症状的中年人群进行普查来检测可能导致认知下降或AD的风险因素, 亦有可能确定相应的干预治疗措施从而延迟或消除这些风险因素, 循证医学可很好地评价临床前风险因素并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Alzheimer's Association.Alzheimer's disease facts and figures.Alzheimers Dement 2009, 5:234-270.

[2]Schneider LS.Current Alzheimer's disease clinical trials:meth-ods and placebo outcomes[J].Alzheimers Dement 2009, 5:388-397.

[3]Aisen PS.Alzheimer's disease therapeutic research:the pathforward[J].Alzheimers Res Ther 2009, 1:2.

[4]Bokde AL.Assessing neuronal networks:understandingAlzheimer's disease[J].Prog Neurobiol 2009, 89:125-133.

[5]Qiu C, Epidemiology of Alzheimer's disease:occurrence, deter-minants, and strategiestoward intervention[J].Dialogues Clin Neurosci2009, 11:111-128.

[6]Piguet O.Vascular risk factors, cognition and dementiaincidenceover 6 years in the Sydney Older Persons Study[J].Neuroepidemiol-ogy, 2003, 22:165-171.

[7]de la Torre JC.Is Alzheimer's a neurodegenerative or a vasculardisorder?Data, dogma and dialectics[J].Lancet Neurol, 2004, 3:184-190.

[8]Barratt A.Relative risk reduction, absolute risk reduction andnumber needed to treat[J].Can Med Assoc J 2004, 171:353-358.

[9]Malouf R.Folic acid with or without vitamin B12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ealthyelderly and demented people.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08, CD004514.

阿尔茨海默 篇2

该病起病缓慢或隐匿,病人及家人常说不清何时起病。多见于70岁以上(男性平均73岁,女性为75岁)老人,少数病人在躯体疾病、骨折或精神受到刺激后症状迅速明朗化。女性较男性多(女∶男为3∶1)。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已发现AD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有痴呆家族史者其患病率为普通人群的3倍。建议上55岁开始做好预防,平时可以采取一些脑力的锻炼、注意饮食等。

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等 篇3

黄手环是专门为患有阿尔茨海默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准备的,家属可以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手环上,防止老人走失后无法联络。热线编辑按照网络上的信息联系到这六家医院,大部分医院都表示没有黄手环,只有安贞医院精神心理科表示可以领取。热线编辑又联系到发放黄手环的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说,今年发放的是第三代黄手环,最好去位于海淀区大慧寺12号的基金会办公室领取,同时须提供患病老人的姓名、身份证号。并解释,基金会几年前与一些医院有合作,但醫院发完黄手环后就不做了。除此之外,患者家属还可以登录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的官网申请。

安贞医院精神心理科工作人员表示,黄手环在防止老人走失方面,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它没有定位功能,病人也能自己摘掉,塞进黄手环记录患者家庭住址和电话的纸片若掉出来,手环也失去了作用。

(5月9日)

户外晒伤 切勿乱用植物和药

有听众打进新闻热线反映,五一期间和家人出去玩,去的地方阳光比较强,皮肤有点晒伤。她家养了一些芦荟,不知能不能直接掰下来涂在皮肤上。

热线编辑联系了协和医院皮肤科医生张涛,他说自家种植的芦荟,包括黄瓜等蔬果,最好都不要直接用来缓解晒伤,因为每个人的皮肤敏感程度不一样,所以不主张用。最快速有效的办法应该是冷敷,可以把蒸馏水或纯净水放在冰箱里,然后用化妆棉蘸取冷敷;如果家里有含胶原蛋白的冻膜,拿来冷敷也是可以的。

此外张涛医生提醒,虽然春季阳光并不强烈,但是紫外线强度已经可能对皮肤造成损伤,应该做好防晒工作,尤其是小孩子皮肤比较薄、比较嫩;皮肤比较白皙的女士抵抗能力相对也弱一些;再就是脸部有炎症,皮肤比较敏感、反复过敏的患者。

(5月4日)

银行卡被异地盗刷8万多元 责任由谁承担

王先生打进新闻热线反映,他女朋友4月中旬突然收到一条银行卡余额变动提醒短信,显示消费了8万多元,当时人和卡都在北京,便立即确认,确实被盗刷,并于当天下午挂失。然后他们去派出所报案,拿到了回执,可银行一直在拖。

王先生事后被告知,这笔交易发生在沈阳,有可能是因为银行卡被复制。他对银行的处理不满意,决定起诉银行。盈科律师事务所郜捷律师说,市民如果遇到自己的银行卡被复制、被盗刷的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到当地公安机关报案,并且向银行提出止付的要求,证明人、卡和消费没有发生在同一地区,做好证据保全的工作。郜捷表示,在实际司法的判例中,如果银行方面在识别克隆卡的过程中存在过错,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郜捷律师提醒,储户在使用银行卡的时候须谨慎,比如不要在微信等聊天平台上披露卡号、密码,个人账户尽量减少出借给他人使用。另外,尽早把磁条卡换成芯片卡,不用简单密码等做法,也能有效保障银行卡的安全。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因素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89例AD患者, 男40例, 女49例;年龄60~98岁, 中位年龄76.12岁;病程1~12年。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析年龄、家族遗传、头颅外伤、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时AD发病的影响。

2 结果

AD的发病与年龄, 家族遗传、头颅外伤、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有关 (P<0.05) 。见表1。

3 讨论

3.1 AD的发生因素

3.1.1 年龄因素:

调查显示, <65岁的患病率<1%, 65岁则为1.5%, 以后每增加5岁, 患病率就增加大约一倍, 85岁以上约为30%。在欧美发达国家, 痴呆中的50%~60%是AD。欧洲老年人AD的患病率65~69岁为0.6%, ≥90岁为22.2%, 年龄标化患病率为4.4%[5]。

3.1.2 性别:

马丽娜等[6]报告216例痴呆中, AD126例, 血管性痴呆 (VD) 90例, AD女性患病率为2.5%, 男性为1.8%。对西安地区4850名55岁以上人群的调查[7]同样发现女性AD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女性AD患者较男性多, 这种差别主要存在于绝经后的女性。

注:自身对比, *P<0.05

3.1.3 痴呆家族史:

痴呆家族史已是公认的AD危险因素之一。丁玲等[8]对美、日等国有关AD的研究进行了再分析后认为, 痴呆家族史是与AD最密切、最稳定的相关因素。

3.1.4 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的文化程度与智能下降休戚相关。大量研究证明, 文化程度越高, 痴呆的发病率越小。受教育程度与痴呆发病比例依次为:受教育年限≤8年, 痴呆发病率为20.4%, 9~11年为15.0%, 高中为13.2%, 大学或大学以上为11.2%。意大利一项对778位老年人 (年龄>59岁) 调查发现, 教育与痴呆发生呈明显的负相关, 文盲患痴呆的几率是受过教育 (仅完成中学教育) 人群的16倍。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的职业工作者痴呆的发病率高2~3倍。教育程度越高, 痴呆发生的危险性越低。这一结论适用于所有类型的痴呆, 包括VD和AD[9]。

3.1.5 其他因素:

头部外伤, 低促甲状腺激素 (TSH) 、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Hcy) , 慢性病毒感染、脑缺氧、代谢、内分泌疾病、维生素缺乏等均可影响痴呆的发生, 均与AD有关系;未发现饮酒与AD有关联, 饮茶可能是AD的保护因素, 吸烟本身可能对AD具有保护作用, 另外可能通过血管事件增加患AD的危险。饮茶、吸烟对AD的保护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10]。

3.2 AD病因和发病机制

AD脑重量减轻, 可有脑萎缩, 脑沟回增宽和脑室扩大。

3.2.1 老年斑 (SP) 的形成:

Aβ的沉积导致SP的形成, 可能是所有因素导致AD的共同途径。正常情况下, Aβ的产生和降解是平衡的, 当出现如APP基因突变或过度表达的特殊状况会引起Aβ的异常沉积, Aβ促进细胞凋亡、神经细胞钙稳态失调和自由基代谢异常、AD相关基因突变及多态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铝中毒等机制[11]。

3.2.2 双股螺旋细丝 (PHF) 导致神经元纤维缠结 (NFT) :

PHF主要由微管相关蛋白的tau蛋白组成, 在病理情况下, tau蛋白发生异常高度磷酸化, 丧失与微管的结合能力, 破坏了细胞骨架系统的稳态, 引起分子间广泛交叉连接聚集而形成PHF, 导致NFT形成, 同时微管扭曲变形使其不能正常输送营养物质导致神经细胞末端的树突和轴突发生营养不良性萎缩[12]。

3.2.3 神经化学:

研究证实[13], AD患者脑脊液和脑组织中胆碱乙酰转移酶 (Ch AT) 和乙酰胆碱酯酶 (ACh E) 活性及ACh的合成、释放、摄取等功能下降。所以AD时, 脑组织中胆碱能神经细胞数量减少, 胆碱能受体 (如M和N受体) 密度降低, 胆碱能活性与SP数量呈负相关。同时研究还表明[14], 胆碱能系统与人的学习和记忆功能有关。

3.2.4 AD遗传分子学:

Alzheimer病多数为散发, 少数有家族性, 称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症 (FAD) 。研究发现一些FAD具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特点。人们又把FAD按发病年龄区分为早发性FAD (发病年龄<65) 和迟发性FAD (发病年龄>65) [15], AD病属于家族性、早发性。三种早发型家族性常染色体显著性遗传 (FAD) 的AD致病基因, 分别位于21号染色体、14号染色体和1号染色体[16]。

3.3 AD临床表现

AD起病隐匿, 为持续性, 进行性, 无缓解, 由发病到死亡一般8~10年。

3.3.1 记忆障碍:

AD发病最初的症状是记忆障碍, 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的健忘;随着疾病发展, 远期记忆也会丧失, 会出现错构、虚构及妄想。记忆障碍严重时表现为不认识亲人, 甚至不认识连镜子或照片中的自已。对时间和地点的定向力逐渐丧失。

3.3.2

计算能力障碍和理解力、判断力的下降:轻者计算速度明显变慢, 不能完成稍复杂的计算, 或经常发生极明显的错误。严重时连简单的加减计算也无法进行, 甚至完全丧失数的概念。表现为对周围的事物不能正确的理解, 直接影响对事物的推理和判断, 分不清主要的和次要的。

3.3.3 个性和人格改变:

多数表现为自私、主观, 或急躁易怒、不理智, 或焦虑、多疑。还有一部分人表现为性格孤僻, 以自我为中心, 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 缺乏热情, 与发病前相比判若两人。

3.4 AD治疗

AD是神经变性疾病, 目前无根治办法, 某些疗效, 仅仅是改善某些症状:

3.4.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

较常用和有效的是石杉碱甲[17], 石杉碱甲是从中草药中提取的具有新型结构的生物碱, 易透过血脑屏障, 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胆碱酯酶抑制剂, 通过抑制人脑中的Ach E活性。减少Ach的分解, 可明显提高大脑中Ach的含量, 改善记忆脑区的神经传递功能, 起到加强大脑学习记忆功能的作用。

3.4.2 控制精神症状药物:

针对痴呆精神症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药物, 如:焦虑不安, 睡眠不良时, 可在医师指导下选用抗焦虑药及助眠药。情绪抑郁时, 可选用抗抑郁药, 由于痴呆患者多为老年人, 要选择不良反应少而轻的药物。可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或选用盐酸文拉法辛, 主要是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双重再摄取抑制剂。有幻觉、妄想以及攻击行为等症状时, 应选择抗精神病药[18]。

3.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知信行理论认为, 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 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3], (1)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AD的定义, 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症状及治疗原则等是十分必要的。 (2) 科学进餐。坚持低脂低盐、荤素搭配的饮食原则, 防止动脉硬化。 (3) 补足维生素。如维生素B6、叶酸可减少体内的同型半胱氨酸, 阻止动脉硬化;维生素B12可防止AD的发生;维生素E能直接消除人体内的氧化物, 保护脑细胞免受其害。因此, 维生素是预防痴呆症的又一“秘密武器”。 (4) 坚持用脑。不少老年人退休后脑子也退休, 容易加速脑功能退化。正确之举是晚年仍要坚持阅读、下棋、猜谜、吟诗作赋等脑力活动, 可活跃脑细胞, 防止大脑老化。 (5) 加强体育锻炼。运动还可促进神经生长素的产生, 可预防大脑退化, 散步或慢跑等脚部运动可为大脑提供更多的“能量”;手指运动可直接刺激脑细胞, 应尽量多活动手指, 叩齿运动可增加颜面及脑部的血流量;均有利于脑保健。 (6) 心情愉悦。家庭和睦, 亲近、尊重、关怀老人, 保持心理健康。 (7) 健康教育要坚持三早: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3]。

总之, AD发生与年龄, 家庭遗传、头颅外伤、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有很大关系;AD的发病不容忽视, 健康教育和药物治疗刻不容缓。

摘要: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 (AD) 的发病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社区门诊治疗的AD患者89例, 分析年龄、家族遗传、头颅外伤、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对AD的发生影响。结果 年龄、家族遗传、头颅外伤、环境因素、教育因素对AD的发生影响较大 (P<0.05) 。结论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AD的发病不容忽视, 健康教育和药物治疗刻不容缓。

阿尔茨海默症会遗传吗 篇5

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大约有1000万左右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占世界发病总数的1/4。此病症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越是老龄化的国家,发病率就越高。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以认知功能缺损为核心症状的获得性智能损害综合征,其智能损害的程度足以干扰社会或职业功能,是慢性进展性的疾病,其损害的范围涉及记忆、行为、人格、判断、注意力、视空间技能、语言、逻辑推理等多种高级神经功能。

绝大部分的流行病学研究都提示,家族史是该病的危险因素。某些患者的家属成员中患同样疾病者高于一般人群,此外还发现先天愚型患病危险性增加。进一步的遗传学研究证实,该病可能是常染色体显性基因所致。最近通过基因定位研究,发现脑内淀粉样蛋白的病理基因位于第21对染色体。可见痴呆与遗传有关是比较肯定的。

让老人远离阿尔茨海默病 篇6

健忘是老年痴呆的最早症状

人到老年,身体各个系统的器官功能逐渐减退。脑的老化像人一定要衰老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脑老化症状中最常见的是健忘,主要表现为外界信息输入后,印象不深,且保存时间缩短。情绪改变比较明显,如抑郁感等,这与生活经历有关。记忆力减退恐怕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一般从四五十岁左右就会开始。人老了,记忆力减退是最常见的机体障碍之一。

老年人经常忘记物品放在何处,难以记住客人的姓名、住地,往往需要借助于笔记。但是,一般是不会影响自己生活的。健忘的老人不仅能料理自己的生活,甚至还能照顾家人,对重大事件的认识能力基本上不减。健忘只是老年人生理变化的一种表现,而老年痴呆症则属于病理性的。老年痴呆患者,开始仅有动作古怪,常自言自语。随着病情的进展,痴呆表现就会越来越严重。比如,说话时口语不清,条理颠倒,记忆显著减退,前说后忘,有时连自己的姓名、年龄都说不清楚,外出时甚至忘记自己的住处而不能回家。病情后期,则完全呈现痴呆状态,行动迟钝,精神萎靡,终日不言语,或答非所问,语无伦次,大小便不能自理等,需要他人精心照料。健忘与痴呆是不完全相同,但互相之间有紧密联系的。据统计,每年大约有15%的进行性记忆力损害的老年病人会转化为症状明显的老年痴呆。

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有效延缓改善

如果老年人在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出现记忆下降、智能衰退、人格改变和定向障碍,而又没有发现能导致这些异常的躯体或其他神经系统疾患,那么建议家属携带老人到医院进行相关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或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以免误诊。

针对老年性痴呆的治疗,医学上目前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尽量减轻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延缓痴呆就是胜利,能改善症状当然更好。如果患者出现兴奋躁动和攻击行为,可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情绪抑郁者可用抗抑郁剂治疗,如用药物难以控制或有明显自杀倾向者可在密切观察下进行相关改良治疗。

多陪陪老人家,适当引导活动

对于大多患者而言,在家属的陪护下,实施正确的心理治疗和精心调理比药物治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病情尚未充分进展时。患者家人对患者是否关怀、是否配合治疗,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当然,要使已丧失的记忆、理解、抽象思维等能力完全恢复正常是不可能的,但经过适当的心理治疗也可使患者的行为能维持在普通水平或社会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为改善或保持患者的记忆功能,可让患者读每天的报纸,看电视,听收音机,按规定的时间核对钟点等。在家属的陪护下,可同意老人到附近熟悉的街上按列好的清单购买物品,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果病情许可,可让患者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和做一些手工劳动。如果患者存在定向障碍,可实施定向治疗,例如在门上或墙上等地方贴上醒目的标志或给予诸如时间、位置等简单的信号提示,以帮助患者正确定向。在治疗中,家属不能随便改变患者已经熟悉了的生活环境。

勤学善思,防范从动脑开始

老年性痴呆治疗和防范的关键是防止脑细胞损伤,保持信号传导的通畅,以及提高对这些损伤的抵抗力。勤学善思就有助于防范老年痴呆。研究发现,即使患有脑病变,受教育程度高的患者比受教育程度低的患者的大脑认知功能要好得多。所以,老年人要想方设法保持思维活跃,善于联想。可以多参加脑力劳动,如看书、下棋、绘画、做智力游戏、跳舞、演奏乐器、上老年大学等。这些都对防范老年性痴呆有一定帮助,能显著降低老年人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治疗新进展 篇7

1 抗炎

1.1 基础理论

淀粉样蛋白斑块由β-淀粉样蛋白肽的不溶纤维组成, 由各种分泌酶加工跨膜淀粉样蛋白的前体蛋白得到, 当β-淀粉样蛋白肽异常增加时, 形成淀粉样蛋白斑块, 后者诱导微神经胶质引发炎症, 表现为AD[1], 故抗炎药治疗AD可能有效[2]。

1.2 临床效应

流行病学证据表明, 非类固醇性抗炎药虽降低AD发生率, 但对轻~中度AD无效,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环氧合酶-2抑制剂也无效, 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对心血管有不良反应[1]。目前, 抗炎药不作为治疗AD的适应证[3]。

2 抗氧化

2.1 银杏

银杏是一种抗氧化剂, 可防止自由基损害, 增加缺氧耐受性, 有神经保护作用[3];银杏还有抗凝血和扩血管效应, 如抑制血小板因子, 改善血流量, 改善脑血栓引起的注意和短期记忆减退。

2.1.1 有效证据

一项北美试验证明, 309例AD患者用银杏治疗52周, 中度改善AD评定量表认知因子分, 但不改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分。Mazza等[4]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给50~80岁的轻~中度AD患者分配服银杏叶提取物160 mg/d、多奈哌齐5 mg/d或安慰剂24周, 结果银杏叶提取物治疗AD的效果与多奈哌齐相似。看来, 银杏能改善AD患者的认知和社会功能达0.5~1.0年[3]。英国药理学会声明, 银杏治疗AD的认知损害中度有效, 但效量较小, 可能无临床意义。

2.1.2 无效证据

36例AD患者和87例老年记忆损害者服银杏或安慰剂治疗半年, 两药疗效无明显差异。另2项研究用银杏分别治疗5年和7年, 结果未降低AD发生率[3]。

2.2 维生素E

维生素E有抗氧化效应, 对自由基引起的神经变性可能有预防作用。目前无证据表明, 维生素E能延缓轻度认知损害发展为痴呆[3], 但有证据表明, 高剂量维生素 E能延缓AD的恶化[3]。再分析发现, 维生素 E>400 IU/d能增加心血管病病死率, 从而限制了维生素E在AD治疗中的应用。

2.3 司来吉兰 (Selegiline)

商品名:思吉宇, 其有抗氧化效应, 对自由基引起的神经变性可能有预防作用, 能阻碍AD恶化;司来吉兰还抑制B型单胺氧化酶, 从而增加儿茶酚胺传导, 改善认知功能[3]。一项双盲对照试验将341例中度AD患者 (临床痴呆量表评分2分) 随机分配服司来吉兰5 mg, 2次/d (N=87) 、维生素E 1000 IU, 2次/d (N=85) 、司来吉兰5 mg联合维生素E 1000 IU, 2次/d (N=85) 、或安慰剂 (N=84) 治疗, 结果3个治疗组均比安慰剂组显著推迟临床痴呆量表评分达3分的时间。所谓3分, 是指除进食、修饰和上厕所以外, 有2种日常基本生活能力减退, 其中维生素 E组推迟时间的中位数为230 d (P=0.001) , 司来吉兰组推迟215 d (P<0.02) , 司来吉兰联合维生素 E组推迟145 d (P<0.05) 。但用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评价15.6个月, 或用AD评定量表评价12.4个月, 在改善认知症状方面, 3个治疗组的疗效与安慰剂组无明显差异 (P均>0.05) [3]。

2.4 依那西普 (etanercept)

肿瘤坏死因子-α是一种致炎症细胞素, 与AD的发生有关。Tobinick等[5]采用前瞻性、单中心、开放性研究, 给15例轻~重度的AD患者用依那西普25~50 mg脊索周围鞘外注射, 1次/周, 治疗半年, 认知功能显著改善, 其中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评分增加 (2.13±2.23) 分, AD评定量表认知因子分降低 (改善) (5.48±5.08) 分, 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增加 (16.6±14.5) 分。用药数分钟即有改善, 药物可能是通过脑脊索静脉系统快速进入中枢而发挥治疗作用的[6]。

2.5 α-脂肪酸

α-脂肪酸产生能量, 激活胆碱乙酰化酶, 增加葡萄糖回收, 供应更多的乙酰辅酶A, 以增加乙酰胆碱合成;α-脂肪酸清除反应性氧核素, 增加还原性谷胱甘肽水平, 抗氧化[7]。鉴于此, α-脂肪酸能推迟AD发病, 延缓其恶化。给43例服胆碱酯酶抑制剂的AD患者加服α-脂肪酸, 600 mg/d, 观察4年, 轻度痴呆患者 (AD评定量表认知因子分<15分) 疾病进展极其缓慢 (AD评定量表认知因子分±1.2分/年,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表评分-0.6分/年) , 中度痴呆患者疾病进展速度虽为轻度痴呆患者的2倍, 但在治疗第2年, 这种进展较不治疗患者或单服胆碱酯酶抑制剂患者显著为慢, 提示α-脂肪酸对AD有显著保护效应[2]。

2.6 脑活素 (Cerebrolysin)

脑活素有保护神经效应, 能提高脑的抗缺氧能力,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改善记忆。Wei等[8]分析了6个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 轻~中度AD患者用脑活素30 ml/d, 溶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 以30~60 min缓慢静脉滴注, 1次/d, 每周滴注5 d, 连续4周, 与安慰剂相比能显著改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分。

3 抗胆固醇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液和脑脊液中的胆固醇, 从而降低β-淀粉样蛋白肽合酶的量, 借以减少β-淀粉样蛋白肽合成。流行病学证据表明,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AD的发生率[3]。

3.1 对轻~中度AD疗效好

轻~中度AD患者服阿托伐他汀 (Atorvastatin) 80 mg/d, 能降低胆固醇水平, 治疗半年后, 与对照组相比能显著改善AD评定量表认知因子分, 但并非所有AD患者都是如此。阿托伐他汀治疗越早, 有效率越高[9]。

3.2 对高胆固醇者疗效好

AD患者无论血清胆固醇水平是否增高, 与安慰剂相比, 服阿托伐他汀能改善AD评定量表认知因子分, 但治疗前血清胆固醇≥2 g/L者比<2 g/L者更有效[9]。

3.3 对携带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者疗效好

不携带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的AD患者服阿托伐他汀, 其AD评定量表认知因子分与服安慰剂比较无明显改善, 而携带载脂蛋白E4等位基因的AD患者服阿托伐他汀有效[9]。

3.4 争议

最近有文献表明, 神经保护因子Seladin-1能催化胆固醇合成的最后一步, AD患者神经元的Seladin-1下调, 可导致胆固醇合成不足。尸检分析表明, AD患者的脑胆固醇含量下降, 这使他汀类药物治疗AD的合法性受到质疑。Zhou等[10]分析了他汀类药物对痴呆和AD发生的防治效应, 经随机效应模式调整后, 相对危险性在痴呆组为0.77, AD组为0.81, 提示他汀类药物不能明显降低痴呆或AD的发生率。

3.5 ω-3脂肪酸

ω-3脂肪酸能降低胆固醇。生物学观察和流行病学证据提示, ω-3脂肪酸对痴呆有保护效应, 但最近一项试验显示, 轻~中度AD患者服ω-3脂肪酸治疗0.5~1.0年, 并不能明显改善认知, 只有病情很轻的AD患者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分>27分, N=32) , 在服用ω-3脂肪酸以后, 其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分分值下降较服安慰剂者慢 (即痴呆恶化减慢) , 当安慰剂换成ω-3脂肪酸时, 也有类似效应[3]。

3.6 雌激素

雌激素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故有降胆固醇效应。目前对雌激素降低痴呆危险性的结论有争议。一方面, 大量证据提示, 雌激素能保护和改善认知, 绝经开始用激素替代治疗, 能降低10年后的AD发生率[11]。另一方面, 一项大型试验给轻~中度AD患者用雌激素替代治疗1年, 未证明其有效[1]。最近的研究发现, 绝经后服雌激素易引发AD和轻度认知障碍, 故目前不用雌激素预防或治疗痴呆[3]。

4 抗β-淀粉样蛋白

4.1 Alzhemed (tramiprosate)

Alzhe-med为β-淀粉样蛋白肽聚集抑制剂, 能结合固体β-淀粉样蛋白肽, 抑制其聚集。Aisen等[12]采用双盲研究随机分配38例轻~中度AD患者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分为13~25分) 服Alzhemed 50 mg、100 mg、150 mg或安慰剂, 2次/d, 治疗3个月, Alzhemed能降低脑脊液中的β-淀粉样蛋白42水平, 且轻度AD患者 (入组时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分19~25分) 比中度AD患者 (入组时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分13~18分) 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42下降更多。Alzhemed使用安全且耐受良好, 其作用有剂量依赖性。

4.2 R-氟联苯丙酸 (氟比洛芬, Flurbiprofen)

淀粉样蛋白的前体蛋白经过γ-分泌酶裂解为β-淀粉样蛋白, R-氟联苯丙酸抑制γ-分泌酶, 从而抑制β-淀粉样蛋白形成, 在鼠AD模型中, 长期服用R-氟联苯丙酸能减轻脑中淀粉样蛋白的病理改变, 预防学习和记忆损害, 在AD的Ⅱ期临床试验中, R-氟联苯丙酸血药浓度高 (>75 mg/L) 的患者效果最好, 使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操作改善了36%~48%, 与安慰剂相比, R-氟联苯丙酸能显著降低精神症状发生率, 缩短首次精神症状的持续时间, 总的耐受性良好[13]。

5 拟胆碱

5.1 石衫碱甲 (Huperzin A)

商品名双益平, 另一商品名哈伯因, 为胆碱酯酶抑制剂, 有抗氧化和神经保护效应, 易穿透血-脑脊液屏障, 适用于良性记忆障碍, 也可改善痴呆的记忆障碍。在美国, 该药作为营养药使用, 其治疗AD的疗效正由Ⅱ期临床试验验证 [14], 因为石衫碱甲拟胆碱, 故禁用于癫痫、心绞痛、机械性肠梗阻, 慎用于心动过缓和支气管哮喘, 清除t1/2为4 h, 以原型或代谢物形式经肾排泄。故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服用方法:应从小剂量开始, 渐增至100~200 μg, 2次/d, 最多不超过450 μg/d。

5.2 苯羟基丙氨酸 (Phenserine)

为胆碱酯酶抑制剂。Kadir等[15]的研究前3个月为随机双盲阶段, 10例AD患者服苯羟基丙氨酸, 30 mg/d×3个月, 10例AD患者服安慰剂×3个月;4~6个月为开放性研究阶段, 安慰剂组改服多奈哌齐5 mg, 1次/d×3个月, 苯羟基丙氨酸组依然服苯羟基丙氨酸。在治疗4和6个月时, 苯羟基丙氨酸比多奈哌齐能显著改善成套神经心理试验得分。

5.3 硫辛酸

硫辛酸从3个方面阻抑AD发生和发展: (1) 激活胆碱乙酰化酶, 增加葡萄糖回收, 以供应更多的乙酰辅酶A, 合成乙酰胆碱; (2) 清除反应性氧核素, 增加还原性谷胱甘肽水平, 抗氧化; (3) 向下调节致炎性蛋白, 包括肿瘤坏死因子和一氧化氮合酶表达, 抗炎症。开放性研究给43例服胆碱酯酶抑制剂的AD患者加服硫辛酸600 mg/d, 观察4年, 轻度痴呆患者 (AD评定量表认知因子分<15分) 病情进展极慢 (AD评定量表认知因子分改善1.2分/年,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评分-0.6分/年) , 中度痴呆患者则无明显改善。

6 拟谷氨酸

6.1 安帕金 (ampakines)

安帕金拟谷氨酸, 能激动红藻氨酸受体、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 受体和卡因酸盐受体, 其中红藻氨酸受体促进相邻的NMDA受体, 打开离子通道, 提高认知, 改善记忆, 安帕金治疗轻度认知损害已进入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3]。

6.2 高丽红参

阿尔茨海默病20例临床分析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性别、年龄及病程:男10例,女10例,男∶女为1∶1.发病年龄50岁~73岁,平均年龄(65±3.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5年,其中6个月~1年者4例,1年~2年者8例,2年~5年者8例。(2)文化程度及职业、婚姻:文盲7例,小学9例,初中以上4例;农民9例,工人10例,干部1例;已婚13例,丧偶5例,离婚2例。(3)病前性格及家族史:内向13例(65%),外向4例(20%),中间3例(15%);家族史阳性者3例(15%)。(4)起病形式及发病诱因:慢性起病者16例(80%),亚急性起病者4例(20%);有明显发病诱因者2例(10%),为丢失钱财。(5)合并症:合并躯体疾病者8例(40%),其中4例高血压,2例糖尿病,2例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肌梗死。(6)诊断:老年型AD 17例(85%),老年前期型AD 3例(15%)。

1.2 临床表现

4例亚急性起病者,2例系出现精神症状就诊,表现为多疑、骂人、伤人、毁物等,2例系丢失钱财后,记忆力显著下降,不能理事入院。16例慢性起病者,均存在记忆力下降和智能减退等初始症状,其中记忆力减退10例,职业工作或家庭职能受损3例,人格改变3例;其中有9例因出现精神症状而就诊,伤人、毁物5例,多疑、骂人4例;7例因痴呆加重而就诊,其中生活不能自理者4例,不识亲人、走失等3例。

1.3 精神症状

20例患者中有18例(90%)存在精神症状:(1)行为障碍16例(80%):有一种或多种行为障碍,其中11例饮食不知饥饱,7例出现大小便失控,6例具有攻击行为,5例时常外跑,2例收集破烂;(2)妄想10例(50.0%):被窃妄想7例,嫉妒妄想3例,合并存在夸大妄想2例;(3)情感障碍12例(60%):情感表现幼稚8例,情感淡漠2例,情绪抑郁1例,欣快1例;(4)幻觉6例(30%):幻听4例,幻视2例。

2 治疗及预后

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15例,其中利培酮7例,平均剂量(2±1)mg;奥氮平6例,平均剂量(5±2.5)mg;喹硫平2例,平均剂量(100±50)mg;其他治疗5例。住院最长时间为90 d,最短3 d,平均20 d.疗效:进步(症状部分改善)7例,无效11例,死亡2例,死于全身衰竭。

3 讨论

AD大多发病于老年,本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5±3.5)岁,大部分为慢性起病,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全面认知功能减退,生活、社会功能下降。本文通过近5年住院病历回顾性调查发现,在慢性起病的16例(80%)中,初期均出现记忆力下降、智能减退表现,但由于与老年人正常的生理功能衰退难以鉴别,常被患者家属所忽视,直到出现痴呆症状严重(本组为10例,占62.5%),不识家人、走失等才就诊。另外,在慢性起病的病例中,有6例(37.5%)患者就诊原因系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异常,家人难以管理或存在伤人、毁物等。本病起病隐匿,疾病诱因不明显(有诱因者2例,占10%),而记忆力下降、智能减退是本病的主要特征,提示家属对症状的初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争取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本组90%的患者有精神症状,此结果高于国内报道,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由于诊断和调查方法的不同,AD的精神症状发生率差异较大,国内报道为妄想34%,幻觉20%,情感障碍40%,行为障碍50%~75%.而本资料显示,妄想50%,幻觉30%,情感障碍60%,行为障碍80%,高于国内报道,可能与本组调查病历均来自精神科有关。

本调查发现,所有病例都不同剂量地使用了脑复康、复方丹参、B族维生素等,但只有7例(35%)获得了进步疗效。有报道脑细胞复能剂、胆碱酯酶复能剂等药物能够延缓AD的发展,改善症状,但尚需临床进一步观察。本调查还发现,临床疗效评定为进步的7例患者,也仅为精神症状的基本控制。我们注意到,其他13例中,有11例无效,2例因全身衰竭而死亡。因此,寻找确实有效的治疗措施,仍然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摘要:目的 分析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特点,探求切实有效的治疗措施。方法 从我院近5年的住院病历中筛选出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病共20例,对其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有18例存在精神症状,临床疗效欠佳,2例因全身衰竭死亡。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疾病诱因不明显,但记忆力下降和智能减退是其主要特征,临床医生应重视此病的精神症状和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症状,临床特征,治疗

参考文献

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篇9

1 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Single-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Alzheimer病病理改变主要集中在顶叶、颞叶、额叶联合区等, 如大脑皮层、海马以及前脑。SPECT显示额颞顶皮质脑血流量明显减少, 尤其是双颞叶较明显, 减少程度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2]。该技术能较好反映阿尔茨海默病的脑部组织功能的变化, 对临床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2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 (voxel-based mophometry, VBM) [3]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 有大量研究表明大脑内的灰质有明显的流失[4]。可以将全脑看作一个整体, 来研究脑灰质结构体积的异常。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不需要任何先验知识, 而且可以方便地研究这些异常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用优化的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方法 (optimized voxel-based mophometry, OVBM) [5], 研究AD患者脑灰质的体积异常, 这种方法由于使用研究对象产生模板, 使得对于AD病的分析更加准确。

3 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脑内代谢产物方法

对Alzheimer患者NAA、Cr、Cho、MI等4种主要代谢产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结果, 其中波谱位置分别为:NAA位于2.01ppm;Cr位于3.03ppm;Cho位于3.22 ppm;MI位于3.56ppm, 水位于4.7ppm。波谱的信号强度从高至低的顺序为NAA、Cr、Cho、MI。对此4种产物做代谢物信号强度的比值, 发现Alzheimer患者颞叶和海马区的MI/Cr明显偏高, 额叶的NAAPMI明显偏低[6]。

4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DTI是在常规MRI和扩散加权成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发现病人的颞叶白质、前、后扣带束以及胼胝体后部的FA值均较前者明显降低 (P<0.05) , 后扣带束FA值降低最为显著 (P<0.005) 。其顶叶、枕叶皮层下区域的FA值亦均较前者降低, 其FA值降低提示轴突数目的减少或轴流损害, 或两者兼有[7]。

5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Alzheimer病是用对脑葡萄糖代谢率 (MRglc) 、AB沉积的显像、胆碱能系统异常变化的显像, 发现脑内B样淀粉样蛋白 (AB) 沉积和乙酰胆碱 (Ach) 神经元代谢障碍。AD的典型病理表现为脑部出现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神经元细胞丧失等。老年斑主要由神经纤维网、B-淀粉样蛋白异常突触和胶质细胞等构成[8]。因此PET对AD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6 在脑脊液中检测Tau蛋白

Tau蛋白主要存在于神经轴索中, 神经元崩解后释放到脑脊液中, 其沉积水平反映了神经元的衰亡。AD患者脑脊液中总Tau蛋白水平在AD早期、尚未出现临床痴呆症状之前已有异常增高, 而且持续增高于整个疾病发展阶段, 提示AD早期诊断有特殊的参考价值[9]。

7 辅助检查手段

7.1 神经心理学检查

研究发现, 在临床诊断为AD的患者前9年就存在多项神经心理学可查到的认知功能的损害, 尤其是事件和语义记忆的损害。最早的记忆损害可能是事件记忆, 其它的比如语义记忆对于预测也有一定价值。此外, 空间、定向及计算能力在早期亦明显下降, 这提示不仅记忆力损害, 计算力、定向力障碍对AD早期诊断也具有重要意义[9]。

7.2 定量瞳孔对光反射的观察

研究表明老年性痴呆病人的瞳孔对光反射比正常老年人低, 其机制可能为, 老年性痴呆的一个特征是内源性乙酰胆碱不足, 神经传导速度慢, 导致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因此进行瞳孔对光发射的观察有助于Alzheimer的诊断[10]。

目前,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尚不完善。根据近几年科学家的研究进展, 蛋白组检测是最有前途的方法。例如在老年痴呆症发病早期, 也就是病人刚刚出现轻微记忆力和智力下降时, 病人脑脊液里的贝塔分泌酶就已显著升高。贝塔分泌酶是产生贝塔淀粉状蛋白的关键酶, 贝塔淀粉状蛋白是引起阿尔茨海默病的首要原因。蛋白组检测的特异性和准确性都很高。现阶段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导致异常表达的指针性蛋白质还未发现。随着蛋白组学的发展和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进展, 在不久的将来会找到这种蛋白质, 从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诊断做出突破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宋小燕, 赵永波.辅助检查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 6 (2) :147-149.

[2]刘桂芳, 冯亚青, 王建华, 等.Alzhei mer病和血管性痴呆60例临床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6, 27 (5) :416-418.

[3]ASHBURNER J, FRISTON KJ.Voxel-based morphometry-themethods[J].NeuroI mage, 2000, 11 (6) :805-821.

[4]李淑宇, 蒲放, 蒋田仔, 等.阿尔茨海默病脑灰质体积异常的MRI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6, 22 (8) :1162-1164.

[5]KARAS GB, BURTON EJ, ROMBOUTS SA, et al.Acompre-hensive study of gray matter loss in patient s wit h Alzhei mer’sdisease using opti mized voxel-based morphometry[J].NeuroI mage, 2003, 18 (4) :895-907.

[6]安维民, 蔡幼铨, 邱本胜, 等.磁共振波谱定量分析脑内代谢产物鉴别诊断早老痴呆和血管性痴呆[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4 (1) :11-15.

[7]高光峰, 祁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2006, 29 (4) :233-237.

[8]周玲, 蒋雨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在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5 (7) :496.

[9]宋小燕, 赵永波.辅助检查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6, 6 (2) :147-149.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进展(综述) 篇10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神经干细胞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多病因神经变性类疾病, 为年龄相关性疾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近期记忆功能障碍, 随后为持续性学习记忆能力减退, 判断推理能力丧失、失语、运动障碍等, 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AD的确切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有研究表明约25%的AD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 其发病机制与编码APP, 早老素1及2等蛋白基因的突变有关[1]。早老素1基因突变可影响APP的加工, 使β淀粉样蛋白 (Αβ) 生成增加, 同时能与糖原合成酶激酶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 导致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形成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2]。AD的病理特征为广泛的大脑皮质萎缩 (尤以额叶、颞叶更明显) , 显微镜检查可见皮质神经元丢失, 尤以海马及基底神经核最显著, 伴有胶质细胞增生及皮质下继发脱髓鞘。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域出现老年斑, 神经元纤维缠结, 神经元颗粒空泡变性, 平野细胞, 神经元突触异常、星形细胞增生样反应等。β淀粉样蛋白 (Aβ) 是老年斑的主要成分。Aβ的主要作用形式是Aβ42和Aβ40混合其他多肽如Aβ26239、Aβ26240、Aβ26242及其他蛋白如Apo E等组成, 其病理毒性机理为这些Aβ肽和其他蛋白形成Aβ纤维, 导致细胞外自由基出现, 引起神经元细胞膜破坏, 通透性增加, 大量Ca离子涌入细胞内, 依次激活钙依赖性激酶、蛋白酶、脂肪酶, 致使细胞内自由基生成, 从而导致细胞损伤乃至死亡[3]。神经元纤维缠结由于tau蛋白发生异常高度磷酸化。目前认为Aβ及其前体淀粉样前体蛋白APP、tau蛋白、Apo E、早老素等在AD发病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4]。

1 AD的生物学药物治疗

1.1胆碱能系统改善药物

1.1.1补充胆碱 (Ach) 前体药物

胆碱前体药物主要为卵磷脂和胆碱。较有意义的是盐酸乙酰L一肉碱, 该药1986年在意大利上市, 在欧美洲进行的早老性痴呆Ⅱ期临床试验表明它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但对早期AD患者的疗效不甚理想。

1.1.2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 (Ach EI)

Ach EI是迄今为止唯一获许用于AD主要治疗用药。近年上市的第二代Ach EI如多奈哌齐、利伐司的明取代了肝毒性较大的他克林。在多奈哌齐结构基础上研发的TAK2147、T282已在日本进入临床研究。我国研制的天然提取物石杉碱甲具有较强的胆碱酯酶抑制作用, 可增强患者的记忆力, 副作用少, 但有严重心动过缓及低血压者不宜使用。

1.1.3乙酰胆碱M1受体激动药

乙酰胆碱M1受体激动剂对神经元具有营养和保护作用, 能逆转Aβ诱导的细胞凋亡[5], 延缓AD病情发展。已开发出多种药物如占诺美林、ta Lsclidine、cevimeline等, 这些药物正处于Ⅱ期、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1.2作用于非胆碱递质和受体的药物

此类药物通过改善脑内其他神经递质异常, 达到改善AD症状。目前主要有: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腺苷受体拮抗剂、NMDA受体拮抗剂。成功的药物如美金刚 (memantine) 是一种NMDA受体拮抗剂, 可以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神经毒性而不干扰学习、记忆所需的短暂的谷氨酸生理性释放。在欧美等国家, 美金刚是唯一被批准用于治疗中、重度AD的药物。

1.3抑制Aβ形成和沉积的药物

1.3.1 Aβ形成过程中的分泌酶是新药开发的重要切入点。一是通过增强α分泌酶活性, 抑制β和γ分泌酶活性减少Aβ生成, 目前尚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其二是寻找β和γ分泌酶抑制剂。目前通过已筛选获得多种γ分泌酶抑制剂, 如LY一411, 575、BMS-289948。这些药物有一定效果, 但存在副作用, 如LY-411, 575会导致胸腺萎缩、炎症细胞浸润等[6]。

1.3.2免疫干预治疗是治疗AD的一个重要方向, 应用Aβ多肽疫苗,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启动吞噬细胞来清除抗原抗体复合物, 从而达到清除斑块的目的。2000年Elan和Wyeth-Ayerst公司研发的疫苗AN-1792和QS-21进行了临床试验, 但在Ⅱ期临床时发现极少数病例出现亚急性无菌性脑膜炎, 其不良反应使得对主动免疫的研究一度受阻。有研究报道将Aβ特异性的抗体片段预先设计成不与细胞受体结合, 从而避免激活细胞免疫反应[7]。

1.3.3利用Aβ抗体治疗AD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直接给AD患者注射可避免老年人因免疫力降低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不引起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可控性好[8]。临床前期试验已取得阳性结果, 多克隆抗A抗体治疗6个月, 患者认知功能即有显著改善。目前, 正在进行A单克隆抗体的I期临床试验。

1.4抑制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药物

实验表明糖原合成激酶3 (GSK一3) 可增加Tau蛋白过度磷酸化, 与临床上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减退有明显相关性。Tau磷酸化酶抑制剂是此类药物的研究热点。目前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有葛兰素史克公司开发的SB-415286和强生公司开发的GSK313等[9]。

1.5抗氧化药物

抗氧化药物通过消除活性氧或阻止其形成来阻止神经细胞退化。如含具有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维生素E及内源性抗氧化激素褪黑激素。研究指出, 长期应用褪黑激素可改善转基因小鼠行为学障碍, 显著抑制Aβ的沉积和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10]。从1997年开始, 欧洲已陆续进行过多次银杏叶标准提取物EGb用于改善AD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能力的临床试验, 均取得肯定结果。2006年, Mazza M在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的6个月的临床研究中发现EGb与第二代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奈哌齐在治疗轻、中度AD时疗效相当[11]。

1.6抗炎药物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 经常服用阿司匹林或消炎镇痛药的老人患AD和认知障碍的危险性明显降低, 提示抗炎药物具有治疗AD的潜在应用价值。目前正在进行AD临床研究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有布洛芬、耐普生及新一代的A-SAIDs-II型环氧脂酶 (COX-II) 抑制剂Celecoxib及Rofecoxib等。

1.7雌激素替代疗法

虽然从基础的生物资料提示雌激素可以有保护神经和增强神经的功能, 但雌激素对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研究结果仍存在有争议[12]。采用标准剂量的雌激素治疗绝经后的AD患者, 未见认知功能的改善[13]。Miller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 观察到对女性AD患者, 采用雌激素的临床研究已见效果。雌激素能够降低老年妇女AD的发病率的机制可能与雌激素具有抗氧化能力、减少淀粉样蛋白沉积对细胞的损伤、促进神经元的修复功能、防止神经细胞死亡有关。正常人的神经细胞可以不断地产生新的离子通道及受体, 产生新的蛋白质及神经细胞膜。AD患者神经细胞的这一修复功能受损, 造成淀粉样蛋白和缠结的沉积。

1.8神经细胞营养药物

神经生长因子 (NGF) 对中枢胆碱能神经元有营养作用, 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由于NGF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的特点, 研究的替代疗法之一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把表达NGF的成纤维细胞植到脑内。另一途径是寻找能刺激NGF合成、释放或直接作用于NGF受体的药物。最具代表性的当属Neotrofin (AIT-082) , 曾一度被认为是第一个口服有效、能透过血脑屏障的NGF拟似剂。但是最近Neotrofin在AD的Ⅲ期试验结果未显示比安慰剂更优的效果[14]。不过神经生长因子作为治疗AD的一个新思路值得重视。

1.9钙离子拮抗剂

细胞内钙离子超载, 可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或凋亡。钙离子拮抗剂可以抑制钙离子的超载, 对细胞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目前应用较多的有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维拉帕米等药物。

1.10代谢增强药物

脑缺血脑摄取营养不足及脑老化现象是AD患者普遍存在的临床症状。因此, 改善脑代谢、增加脑部营养可以缓解症状。麦角生物碱类药物中最早应用的是氢麦角碱作为代谢增强剂。吡咯烷酮衍生物如吡拉西坦、奥拉西坦, 主要通过促进能量代谢, 增强神经传递达到治疗目的, 但长期用药观察对认知能力的效应不明显。

2神经干细胞与AD治疗

人们以往认为中枢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 但多年来对神经营养因子及干细胞的研究使人确信, 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在一定条件下中枢神经细胞是可以再生的, 新生的神经元可以修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15]。因此, 神经干细胞治疗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以及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最有价值的潜在治疗手段。目前已经有报道关于AD疾病状态时的ENSCs再表达, 其分布部位主要在大脑皮层, 脑干, 脑室周围等。有报道已经观察了ENSCs在未经诱导干预时的增殖分化状态。但这些再表达的ENSCs, 还不能达到修复神经功能缺损的目的。ENSCs的激活时机、激活条件以及定向分化的控制是目前科研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3总结

阿尔茨海默病听起来“很傻” 篇11

2009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在得到自己摘取“科学王冠上的明珠”的消息时,高锟的阿尔茨海默病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他不能理解自己为何被称为“光纤之父”,也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所能够获得的最高荣誉。

其实,早在20年前,50岁的高锟就已经出现了一些认知障碍的早期症状,然而他两次去看医生时,都被告知“健忘或者偶尔糊涂是很正常的情况”。当高锟的太太问及他所患的是否为阿尔茨海默病时,美国医生予以否认并解释说:“阿尔茨海默病在亚洲人身上很少出现。”

传统上,中国人的确并没有意识到“老糊涂”是一种病。近年来,“老年痴呆症”这个病名被人们越来越熟悉,它比阿尔茨海默病听起来更“通俗”。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内地还是香港地区,调查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率并不比其他地区低——内地的发病率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为6%左右;而香港的发病率则接近10%。

由于亲身经历过因无知而导致的病情延误,高锟夫妇在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年,就用其奖金的一部分成立了“高锟基金会”,用以提醒公众正确对待和重视阿尔茨海默病。目前,高锟基金会主要与大学和护理机构合作,培养专业的护理人员和教育者。

高锟夫妇的举动其实不乏先例。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就曾在卸任后公开了自己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消息,并于1995年创立了里根-南希研究所,专门从事对阿尔茨海默的研究。里根留下的遗产之一,就是引起美国乃至全世界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关注。在他的影响下,有更多的人勇于公开地承认和谈论自己的病情。

更名与耻辱感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去年的这一天,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了《2012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这份报告的标题为:克服“痴呆症”引发的耻辱感。《报告》除了对全球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现状进行分析外,还包括9篇讨论阿尔茨海默病引发歧视与困境的文章,以及一份来自54个国家、超过2500人参与的问卷调查——其中有143名来自中国的参与者。

根据这份报告,75%的痴呆症患者和64%的家庭护理人员认为他们遭受到“负面的联想”;40%的痴呆症患者称被排除在日常生活以外。在报告中,多名来自中国的受访者表露了心声,其中一位患者说,“我不敢告诉邻居和领导我有阿尔茨海默病,不然的话我的处境将会更加困难。”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预计,在全球范围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数量每20年将翻一番,到2050年,将有超过1.15亿人患有此病。从今年开始,原本为期一天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将被延长至一个月。阿尔茨海默病带来的人文主义思考,使今年的活动聚焦在减少对该病的歧视与耻辱感上。

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为契机,中央电视台自9月份以来联合多家媒体推出大型公益活动“我的父亲母亲”,呼吁中国人关注全国高达1000万人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群体。其中,央视在全国范围内为该病征名的活动最为引人注目。2012年10月10日,卫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此回应说,1995年审定公布的“神经病学医学名词表”中没有“老年痴呆症”这个名词。医学术语对其严格的表述是:阿尔茨海默病(曾称老年早期痴呆症)。

然而中国的现实是,一个拗口的洋名字虽然“正规”,却不如一个俗称更容易流传。在香港,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认知障碍症”,台湾地区则将其命名为“老人失智症”。根据从各大网络平台上汇总的数据,截至2012年10月10日,央视征名活动的总投票数接近90万,其中得票数最高的是“脑退化症”。

美国乔治亚大学老年病学中心副主任安娜·格拉斯曾针对中国老年医学的状况发表过论文,对于中国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更名行动,格拉斯有所关注,她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比起‘认知障碍症’‘失忆症’等各种名词,‘阿尔茨海默病’这个名称界限清晰,是一个更为严谨的医学名词。”格拉斯说,“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在美国也面临着不少难题,然而我对中国民众对这种病症的缺乏了解,更加感到震惊。”

疫苗与年轻化

1907年,德国神经病学家艾洛斯·阿尔茨海默报告了第一例老年神经认知退化的病症,阿尔茨海默病由此而得名。该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患病率增高,例如,80岁以上的老人患病率高达15%。作为一种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从发作到恶化通常持续几年时间。初期症状为健忘,后发展为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障碍、注意障碍、学习障碍、空间认知机能障碍等。

起初,专家们认为阿尔茨海默病源于基因异常。美国科技畅销书《基因战争》就是从该病入手探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研究亦证实,发生在人体第21条染色体上的变异,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该原因引发的病症有50%的概率遗传到下一代,这种由遗传因素导致的病症,其发病年龄也通常较早。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基因异常导致的发病只是极少数情况,大部分阿尔茨海默病并不遗传,其原因通常较为复杂:饮食习惯、职业与经济状况、甚至头部遭受重击都可以导致发病。全球65岁以上的老人中,平均每20个人中就有一个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由于发病率高,一个家庭中有不止一个病人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因此会造成遗传的错觉。

由于至今没有治愈该病的药物,疫苗成了抵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惟一希望。10月初,在维也纳召开的欧洲阿尔茨海默病大会上,专家们宣布阿尔茨海默病疫苗将首次开始进行人体试验。这标志着使用疫苗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设想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作为世界上“最贵的疾病”之一,2003年全球花费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上的资金高达1560亿美元,相当于一个中小国家一年的GDP总和。因而,阿尔茨海默病疫苗研发上的进展,让人们看到了攻克该病的曙光,也具有重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为“老年痴呆症”正名不仅是充满人文关怀的举动,而且对该病的认知也有实际的意义。长久以来的俗称掩盖了一个事实——所谓的“老年痴呆症”让人产生该病只发生在老人身上的错觉。事实上,阿尔茨海默病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资料显示,世界上最年轻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一名13岁的女孩。而普遍来说,家族性遗传,也就是基因异常导致的阿尔茨海默病一般出现在30岁—60岁之间。病症的年轻化不仅意味着巨大的医疗资源需求,更预示着更强烈的心理和社会落差。据美国乔治亚大学老年病学中心副主任安娜·格拉斯介绍,在美国,阿尔茨海默病年轻化的趋势明显。但由于对该病的医疗资源一般只为65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年轻人如果不幸“中招”,则很难得到帮助。

《2012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报告》的作者之一迈克·艾伦伯根在39岁时就出现了该病的症状,在确诊后,他丢掉了通信行业高管的工作。4年来,他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宣传上,以期减轻公众对这一疾病的误解。“年轻的时候被阿尔茨海默病击中,就好像是残废了一样。” 艾伦伯根谈到这个残酷的事实,“然而,如果你失去了胳膊或腿,社会会给你各种帮助;但如果你失去了记忆或者认知能力,人们却会躲开你。”

严峻的现实让不少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或家属开始身体力行地宣传这种疾病。“我的建议是,教育,再教育。许多人不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甚至对其感到害怕。”美国生命关怀中心环境服务部主任莫妮卡·沃落斯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的机构定期组织活动来引导公众接近这一群体,比如,这周末就刚刚举行了‘陪阿尔茨海默病病人散步’的公益活动。”

格拉斯说,“在中国,由于老龄化加剧和医保体系尚未完善,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将要面对更为复杂的困境,这是任何公共卫生专家和政策制定者都需要着力应对的局面。”

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进展 篇12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症,诊断方式,治疗手段

阿尔茨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AD) 是一种多发生在老年期的、多病因的大脑皮质经系统变性病变[1], 其病理特征主要为大面积大脑皮质萎缩, 大脑及海马区出现β淀粉样蛋白 (Aβ) , 并在细胞外积累形成老年斑 (SP) , 脑神经细胞内tau蛋白异常聚集, 出现由成对螺旋丝 (PHF) 组成的神经纤维缠结 (NTF) 、脑皮质神经细胞减少等[2]。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记忆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阿尔茨海默症的病因、发病机理至今不明, 给临床的预防及治疗带来了很多困难。笔者从其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等方面, 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病因及各种发病学说

1.1 基因学说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 已经为AD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较好的试验基础。研究表明, 有4种基因与AD有关, 涵盖了大约50%AD患者的病因[3]。 (1) APP基因与早发性家族性AD:APP蛋白是一种跨膜糖蛋白, 存在于全身组织细胞膜上, APP降解生成Aβ, Aβ自聚形成极难溶解的沉淀, 不断沉积导致老年斑及tau样蛋白, 诱导慢性炎性反应, 最终导致神经元功能减退, 出现阿尔茨海默症。 (2) 载脂蛋白E (Apo E) 基因与迟发AD及散发AD。 (3) 早老素-1 (PS-) 和早老素-2 (PS-2) 基因与AD的关系。

1.2 碱能学说

近事记忆障碍是早期AD的主要临床症状, 而大脑内乙酰胆碱 (Ach) 浓度被认为与近事记忆相关[4]。胆碱能神经元能合成大量Ach, 经投射纤维输送至大脑皮质和海马。研究表明, 在AD患者的脑脊液和脑组织中, 胆碱能神经元部位的严重缺失、变性以及功能缺陷, 损坏了乙酰胆碱能神经, 导致学习记忆减退和认知障碍, 产生阿尔茨海默症症状。

1.3 钙代谢紊乱学说

血清钙低还能影响到细胞通透性、细胞间相互作用, 干扰细胞的生长发育, 同时低钙可使氧自由基生成增加, 使神经细胞发生变性, 促进AD的发生发展。另外, 钙缺乏或钙吸收障碍能够导致血清钙降低, 细胞外钙的增加导致钙沉积, 而细胞内钙的减少影响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导致APP的异常裂解和神经纤维缠结的形成[5]。

1.4 铝中毒学说

铝具有神经毒性, 在脑内的以硅酸盐的形式存在于脂褐素颗粒中, 容易沉淀于大脑皮质、海马及枕叶等部位[6], 其中海马内含量最高。大脑内铝含量的增高, 拮抗镁的作用, 阻断磷酸化反应的可逆性, 造成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 引起了个体的记忆功能减退和大脑内局部特殊物质的沉积。

1.5 自由基损伤学说

在细胞及组织衰老及凋亡过程中, 神经元产生大量自由基[7], 而自由基可能损伤细胞膜、细胞器, 诱导神经元功能凋亡, 导致功能严重损害, 从而促使AD的形成。另一方面氧自由基增加能促进Aβ的毒性和聚集, 使其在脑内过度活跃, 导致神经元退行性变而发生AD, 而Aβ的聚集也可使自由基的生成更多, 这样会造成一种神经细胞受损和功能紊乱的恶性循环。

1.6 其他学说

有研究表明, AD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 与同龄老年人相比, 炎症患者长期服用抗炎药物后AD患病率显著降低[8]。另一些资料表明, 在AD患者血清中相关病毒抗体浓度增加, 所以考虑AD与病毒感染有关, 目前已知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 (HSV) 、麻疹病毒和腺病毒。另外, 胆固醇水平与AD有关。

2 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

2.1 生物标志物

大量实验研究证实在AD疾病中存在生物标志物[9], 它们广泛存在于脑脊液、血液、尿液中, 可以有助于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 以及追踪疾病的进展。

目前常用的脑脊液 (CSF) 生物学标志物有Aβ1-42、总tau蛋白 (T-tau) 、磷酸化tau蛋白 (P-tau) 、特异位点磷酸化tau等[9]。在AD患者CSF中, P-tau提高了诊断AD的特异性, 其中P-tau231及P-tau181可以分别用于鉴别AD和额颞叶痴呆及路易体痴呆, 并且两种标志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在CSF中, AD患者T-tau、P-tau、特异位点磷酸化tau升高, CSF Aβ42降低[10]。T-tau和Aβ42的特异性较差。而可以用VILIP-1预测AD的进展, 反映AD造成脑细胞损害的程度。

近年来, 无创性血浆生物标志物的研究逐渐增多[11]。学者研究表明, 在轻中度AD患者血液中可以检测出不同浓度的信号蛋白, 如白介素-3、-11、-1α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的浓度。同时, 在AD患者尿液中, 也可检测到AD相关神经丝蛋白 (AD7c-NTP) 水平升高, 痴呆程度越重, AD7c-NTP可作为AD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在疾病早期阶段检测。

2.2 影像学检测

影像学是作为临床诊断AD及轻度认知障碍 (MCI) 的辅助手段之一, 用于对MCI向AD转化的预测、早期干预治疗效果的评价[12]。目前影像学手段用于AD诊断方面运用较多的是MRI。AD影像学表现为脑萎缩, 脑回变窄, 脑沟增宽, 尤以额顶及前额叶的萎缩最明显。研究提示, 利用MRI显示MCI患者的脑萎缩结构改变, 通过MRI测量海马结构体积, 内嗅皮质体积及海马角角度, 有助于鉴别诊断AD与皮层下缺血性痴呆患者[1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是利用β+衰变核素成像的放射性核素体层显像技术, 是一种无创探索人体神经系统生化代谢和功能的新技术。运用氟脱氧葡萄糖PET显像剂诊断AD诊断, 能反应脑葡萄糖的代谢水平, 了解脑细胞受损的情况。因为, 在AD患者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之前, 脑内糖代谢的生理学改变已经存在, 通过氟脱氧葡萄糖一PET检测, 可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14]。

3 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

3.1 胆碱能递质相关的治疗途径

胆碱酯酶抑制剂 (ACHEI) 为目前最常用的胆碱能递质相关药物。如:加兰他敏、石杉碱甲、卡巴拉汀等, 它们能选择性增强脑皮质和海马等部位乙酰胆碱的作用, 明显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明显缓解病情严重程度[15]。

3.2 脑代谢改善药物

银杏叶提取物能增加脑血流量, 改善脑正常代谢, 其黄酮类药物成分具有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 增强中枢胆碱能功能等作用。如脑复康等[16]。

3.3 钙通道阻滞药

如盐酸氟桂嗪、尼莫地平能选择性扩张脑血管, 改善脑血液循环, 从而预防脑部缺血、缺氧及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所致的细胞损害。

3.4 抗炎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的抗AD作用可能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的异常增生而影响AD的进程。如丹参酮、雷公藤多甙等可通过抑制大鼠海马区炎症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而减轻神经细胞的炎性损伤, 改善认知功能[17]。

3.5 抗氧化药

自由基可加速Aβ的沉积聚集, 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 细胞变性坏死。如褪黑激素、红景天提取物、姜黄素等具有对抗细胞氧化性损伤、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减少神经细胞死亡的作用, 通过减少生物体内自由基的水平, 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自由基攻击, 避免氧化应激损伤的发生[18]。

3.6 抗淀粉样蛋白

通过阻止Aβ的合成和沉淀, 可以改善神经元的退变及凋亡。如三七总皂苷等可以减轻细胞对Aβ的毒性反应促进细胞突起生长[19]。

3.7 雌激素替代治疗

研究表明雌激素与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密切相关, 使用雌激素的妇女AD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未使用患者[20]。

3.8 神经营养因子治疗

NGF能改善老龄动物基底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 防止中枢胆碱能神经元的变性坏死, NGF在改善AD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及记忆力方面效果较明显[21]。研究发现AD患者海马和顶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与特定区域神经元变性有关[22]。

3.9 中药治疗

老年性痴呆的病机是本虚标实。本虚为肾精亏损和气血不足;标实为痰浊阻窍, 气滞血瘀[23]。因此临床治疗需要补虚扶正、祛实攻邪和活血化瘀。临床上多使用的中药依次为菖蒲、茯苓、当归、远志、地黄、陈皮、甘草、白术、半夏、川芎和党参。

上一篇:功能康复治疗下一篇:命名实体识别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