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泰山

2024-08-19

阿尔泰山(精选11篇)

阿尔泰山 篇1

曾经广泛分布于贝加尔湖地区、北美部分地区以及我国阿尔泰山地域的滑雪运动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运动之一,并成为了我国古代北方民族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该地区历史悠久的滑雪运动已经成为了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传承滑雪文化、保护滑雪传统、丰富文化内涵、弘扬华文明、发展民族体育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阿尔泰山一带的自然特征和气候特点

位于蒙古西部和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交界处的阿尔泰山是我国著名的山脉之一,亦是中国、俄国、蒙古三国滑雪文化的起源。阿尔泰地区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滑雪文化最早起源地, 首先是源于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阿尔泰山是中国积雪时间最长、降雪最早的地区之一。每到冬季,山体长达五百多公里、最高海拔可达三千多米的阿尔泰山冰雪满地、银装素裹。最低温度达到零下62摄氏度的气候为当地滑雪文化奠定了良好的自然基础,并成为我国北方滑雪文化的发源地[1]14。

二、中国北方及阿尔泰地区的滑雪运动发展概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北方民族的滑雪活动也各有不同。 通过研究北方民族活动的起源、演变和发展,我们可以对中国北方民族滑雪活动的概况进行类比、归纳和总结。“住在阿勒泰地区的人们拥有山羊角,冬季在雪中奔驰。”(希罗多德《世界史》)北方民族滑雪活动以阿尔泰山地域最具代表性。

关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滑雪运动起源的直接原因在于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工具的演变发展。在我国北方,人类为了满足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求,通常采用狩猎和采集果实的方式来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因此,人们就需要学会发明和使用滑雪板来实现自我迁徙、采集、狩猎的需要。在滑雪的过程中,人们首先要设计和发明滑雪板。根据《中国冬季运动史》中的记载,中国北方的人们在冬季时为了狩猎,不得不在深雪中行走。偶然的机会, 他们踩在了林海雪原中的树枝或树干上,产生了行走轻松的感觉,因而他们就萌生了发明和设计代步工具的想法。另外为了保暖,阿尔泰地区的先民将脚上捆绑上各类动物的毛皮,以此增加在雪地中行走的摩擦力和滑行的速度。正如《海内经》第十八卷中所说———“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已下有毛马踬善走。”而这种毛皮随着不断的改进,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滑雪板的雏形[2]241。

其次,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北方民族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对日常生活的滑雪板进行不断的改善和改进。在此过程中,滑雪活动也开始逐步变成了滑冰活动。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气候的变化,北方民族的湖泊和河流等会发生季节性的变化,滑雪运动中又开始衍生出了“滑冰活动”。时代变换、岁月更替,滑雪活动在宋朝时期已经由滑雪变为了“冰嬉”。由此可见,滑雪运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已经由传统的生存手段变为了一种集健身、娱乐、观赏等功能为一体的运动。

三、阿尔泰山一带古典式运动项目的概况

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王博曾经对世界的滑雪历史进行了研究:瑞典发现了具有4500年前的滑雪板;而后,在公元前2500年前后,雕刻着巨大滑雪板的岩石画像在挪威北部出现。但是无论是瑞典的滑雪板还是挪威的滑雪岩画,实际都比我国阿尔泰山周围的滑雪历史要晚五千多年。由此可见,阿尔泰一带滑雪运动的历史堪称是世界滑雪运动最早的起源地。

1.“毛雪板”活化石中的阿尔泰滑雪运动。“有丁令国,其民白膝下有毛,马蹄善走。”(《山海经·海内经》)在古代典籍中记录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一带从事的游牧活动和滑雪活动等。如今,毛雪板已经成为了阿尔泰滑雪运动的活化石[3]362。古代阿尔泰山地区的原著居民都是以狩猎和游牧活动为主的,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地区大多位于深山老林之中,相对单一和闭塞的环境对他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古代阿尔泰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寒冷区气候, 以雪量大而闻名于世。在每年的七月或八月时,这里已经有了一米以上的降雪量。 大雪封山的自然环境不仅仅无法让车辆通行,而且牛、马、骆驼等大型的牲畜在此时也很难充当交通工具。因此,人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充分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各类动物的皮毛制作成了用于冬日滑雪出行的“毛雪板”。“毛雪板”是一种简单方便、实用便利的冬季狩猎和代步工具。这种工具只需通过一支单柄木杆就能满足阿尔泰地区先民们狩猎迁徙、行走雪原的重要需求,是原始先民们智慧的重要象征。初期设计的毛雪板是最早由“察纳” 木板制成的。在使用此类毛雪板的过程中,人们只需要站在“察纳”上,再用一根棍子在地上作支撑即可,这种毛雪板滑行速度极快,最终成为了冬季狩猎和步行的必备工具。随着科技的进步,金属类的雪板又被当地先民发明出来,被称之为“刺”。这类滑行工具既可以在滑行时能够实现“顺茬”,又能够在上坡的过程中增加滑行阻力,保证安全,实现了既能上行又能下滑的特征,并最终在当地流行起来。《通典》曾经有“隋时闻焉,在北庭北海南,黠(结)骨南,依山散居,去敦煌九千里,有渠号,号王号,其人雄健,能射猎” 等记录。该类历史文献充分证明了阿尔泰山地区的滑雪狩猎活动在隋唐时期的发展状况[4]259。

2.岩石壁画当中的阿尔泰滑雪运动。阿尔泰山一带的先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创造发明了毛雪板滑雪,并在各种岩画、典籍、歌曲中有着充分的证明,并对传承和保护滑雪板滑雪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作为人类活动重要的记录方式之一,岩石壁画被各国专家学者都视作“人类最为生动的历史语言”。在我国北方地区,拥有万年滑雪历史的阿尔泰先民滑雪运动都被镌刻在岩石之上,留给后世众多的参考。在当地被考古发现的洞穴彩绘中含有大量的人物彩绘图像,这就足以证明阿尔泰山一带的人们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学会了滑雪。在阿尔泰山一带的墩德布拉克岩棚画上就绘有各类滑雪的图形。其中一幅岩画中就绘制了四人滑雪的图像,在牛和马等牲畜后面有四个人,其中三个人手持棍子,踩着一条长方形的雪板。这是标准的狩猎滑雪图片。据相关专家学者考证,该岩画产生于旧石器时代,距今已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反映了阿尔泰一带先民的实际生活。此类岩画已经成为了充分证明人类滑雪起源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证据和考古资料。

四、如何对阿尔泰一带的现代滑雪文化传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交通工具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起源于阿尔泰一带的滑雪板已经丧失了其原始的交通功能。然而作为中国滑雪史的活化石,毛雪板应该受到人们的关注和保护[5]745。

首先,政府和物质文化类的保护组织应当鼓励工匠艺人对毛雪板的制作工艺进行传承,并对毛雪板制作产业进行政策补贴等扶持。例如,新疆地区已经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其中毛雪板的制作工艺已被纳入其中,其文化地位已经得到了有效提升。

另外,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将有效地促进当地滑雪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每年的冬季是阿尔泰地区的旅游旺季,政府可以利用该时机鼓励工匠艺人们售卖他们的毛雪板;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毛雪板博物馆,对毛雪板的历史、制作工艺、规范标准等进行展示,并让游客参与到制作中来,让人们接触毛雪板的制作,体会阿尔泰山一带深厚的滑雪文化等。这不仅仅有助于当地经济收益的增加,也有利于滑雪文化和毛雪板制作的传承和推广[6]27。

民族历史悠久的中国北方拥有源远流长的体育文化。它们不仅仅是中国北方民族狩猎和交通的重要活动,更是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体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以阿尔泰地区为代表的滑雪运动已经成为了中华传统民族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几乎代表了整个中国古代的滑雪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物质的演变,滑雪运动已经不再是古代先民们拓展生产工具或生存技能的内容,而是变成了一种具有观赏性、娱乐性的冰雪娱乐活动,有时甚至变成了一种军事训练活动。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应当进一步对滑雪运动的历史和特征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类文明的产生、进化、发展等有着更深刻的认知,从更广泛的角度认知我国古代滑雪发展的整体性思考,以便于我们对不同民族、地区、形式的滑雪运动和冰雪文化进行更好的延续和传承。

摘要:作为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运动,滑雪在我国北方尤其是阿尔泰山一带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对该地区古典式滑雪运动项目进行探究的基础上,本文还对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滑雪发展状况以及保护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关键词:我国北方,阿尔泰山,古典式滑雪运动

参考文献

[1]金城,胡昌吉,丁璐.新疆岩画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征、起源的探索[C].民族体育论集—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民族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集,2007.

[2]魏国忠,郭素美.黑龙江古代民族史料初编[M].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3.

[3]吕光天,古清尧.贝加尔湖地区和黑龙江流域各族与中原的关系史[M].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12.

[4]张碧波,董国尧.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5]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学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编.中国古代地方各族简史[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79.

[6]刘永年.新疆阿尔泰地域是人类滑雪发祥地之一[J].体育文史,1994(4).

阿尔泰山 篇2

(第一首)

雄嶺嵯峨入望遙,風高萬木冷蕭蕭。

月湖靜臥憐浮玉,天馬爭馳歎卷潮。

雲淡北庭春草發,燕輕西極雪塵消。

故城猶憶唐都護,塞上彎弓比射雕。

(第二首)

阿尔泰山花卉稠,青峦湖泊境清幽。

一池溢翠一池锦,万木争辉万木秋。

北国风光临绝顶,人间净土在神州。

观云亭上苍天近,斜月湾中景更优。

(第三首)

阿尔泰山雄古今,不独沙砾产黄金。

冰河橫过水精殿,石径直穿玉树林。

白桦含羞情脉脉,云杉对客礼彬彬。

哈族老太真豪爽,杀马屠羊尽娱宾。

(第四首)

蒙蒙冷雨半山虚,冬雪斑驳尚阴余。

青青野草黄花瘦,烟霭沉沉隐仙居。

(第五首)

放眼一览马牛羊,极目远眺红绿黄。

翘首观天云拂面,低头看水可梳妆。

(第六首)

金山南面大河流,河曲盘桓赏素秋。

秋水暮天山月上,清吟独啸夜光球。

(第七首)

雄岭嵯峨入望遥,风高万木冷萧萧。

月湖静卧怜浮玉,天马争驰叹卷潮。

云淡北庭春草发,燕轻西极雪尘消。

故城犹忆唐都护,塞上弯弓比射雕。

(第八首)

雄岭嵯峨入望遥,风高万木冷萧萧。

月湖静卧怜浮玉,天马争驰叹卷潮。

云淡北庭春草发,燕轻西极雪尘消。

阿尔巴尼亚人的“大阿尔巴尼亚” 篇3

民族分布如“马赛克”

到了巴尔干半岛,我才真正感受到这里民族分布的复杂性。在这儿,不仅南部斯拉夫民族包括多个民族,非斯拉夫民族也是如此。在巴尔干半岛,不少民族还越国而居,由此又产生跨界民族认同与界内民族分离的问题,进而使相关国家的内部民族关系、相邻国家间的关系以及地区国际政治都变得复杂起来。巴尔干半岛的这种跨界民族分布被形象地称为“马赛克”,而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在不同国家的存在。科索沃独立、“大阿尔巴尼亚”等“热点”或“难点”问题都与此有关。

阿尔巴尼亚族人主要分布在巴尔干半岛西南部的阿尔巴尼亚(约310万)、科索沃(约220万)、马其顿(约51万)、克罗地亚(约5万)、黑山(约5万)和希腊(约6万),总数近600万。阿尔巴尼亚同马其顿、黑山、克罗地亚、希腊以及刚刚宣布独立的科索沃相连,阿尔巴尼亚民族的跨界主要是在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

阿尔巴尼亚族人的祖先是巴尔干半岛的伊利里亚人。8世纪以后,伊利里亚人名称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它的一个叫阿尔本部族的名字。阿尔本意为白色的,因为这一地区多山,冬天白雪皑皑。阿尔巴尼亚一词就是由阿尔本演变而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阿尔巴尼亚人虽然也曾建立过公国,但总的说来是处于大国或异族的统治和压迫之下。虽然遭遇如此之多的侵略、奴役和压迫,阿尔巴尼亚人仍然保持了自己的民族身份。然而,由于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阿尔巴尼亚人在建立独立国家的同时,自身也被“碎片化”了。

在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阿尔巴尼亚成为希腊、塞尔维亚、黑山等国同土耳其交战的主要战场,争夺阿尔巴尼亚的领土是这些国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被瓜分的危险迫在眉睫的情况下,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者要求独立,建立一个包括巴尔干半岛上所有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国家。俄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和奥地利等六国外长在伦敦召开会议,虽然承认了阿尔巴尼亚在形式上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国家,但实际控制权必须掌握在六大国的手中。更为主要的,独立后的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和人口都不及阿尔巴尼亚人所希望的一半,许多阿尔巴尼亚族人被留在相邻的国家里。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之间的边界直到1926年才划定,生活在科索沃、黑山西南部、马其顿西部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就成了当时南斯拉夫王国里的少数民族。

“大阿尔巴尼亚”之梦

于是,建立一个包括巴尔干半岛上所有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大阿尔巴尼亚”就成了一个梦想。

“大阿尔巴尼亚”的主张最早可以追溯到1878年。当时,各地阿族民族主义者提出,未来阿尔巴尼亚国家的领土还应当包括科索沃、马其顿西部、黑山南部和希腊北部,是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共同国家”。正因如此,阿尔巴尼亚族人普遍认为,阿尔巴尼亚现存的疆界是1912年六大国强加给它的,并没有包括巴尔干半岛上所有阿尔巴尼亚族人,1912年“诞生”的阿尔巴尼亚是“人造的”而非“自然的”。另一方面,留居在科索沃、黑山、馬其顿、克罗地亚和希腊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又成了少数民族。由于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他们回归“母国”的情结也特别强烈。然而,对阿尔巴尼亚族人来说,“大阿尔巴尼亚”只是可以想,在特定的语境下也可以说,真正实施起来却是非常难的,在正常的环境中甚至几乎没有可能。

不过,“大阿尔巴尼亚”在非正常环境中也有过昙花一现。1939年,意大利出兵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并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之后占领了南斯拉夫,将南斯拉夫的马其顿西部和科索沃大部分地区划归阿尔巴尼亚。阿尔巴尼亚傀儡政权喜出望外,声称意大利此举归还了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和人口,帮助实现了“大阿尔巴尼亚”的理想。但好景不长,意大利1943年9月投降后,阿尔巴尼亚被德国占领并扶植了新的傀儡政权。1944年11月,随着阿尔巴尼亚的解放,这个“大阿尔巴尼亚”也就烟消云散了。

“大阿尔巴尼亚”不过是一出“闹剧”形式的“悲剧”,对后来阿尔巴尼亚同南斯拉夫的关系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在冷战期间,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两国的关系总的说来不是很好。二战结束前夕,美国、英国和苏联等国确定了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格局,希腊属于西方势力范围,其他国家则属于苏联势力范围。在整个冷战期间,“巴尔干版图”是被锁死的,以改变这种版图为目的的“大阿尔巴尼亚”主张没有任何市场。当然,在诸如科索沃这样的阿族人聚居区里,要求分离的言行时有发生。在作为“母国”的阿尔巴尼亚,“科索沃属于阿尔巴尼亚”,“黑山、科索沃、塞尔维亚南部都是阿尔巴尼亚的领土”之类的言语也时常出现。冷战结束之后,“巴尔干版图”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南斯拉夫的解体,阿尔巴尼亚族人的跨界问题涉及的国家也就更多了。在这种形势下,除了科索沃的独立愈闹愈凶之外,阿尔巴尼亚还出现了一种“自然阿尔巴尼亚”的主张。持这种主张的人提出了“同一个民族,同一部历史,同一个立场,同一个国家”的口号,要求通过全民公决的方式建立阿尔巴尼亚族人惟一的民族国家。根据这种主张,巴尔干将要重新划定六个国家和地区的边界,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和人口将分别扩大一点五倍和一倍。但是,这些话也只是说说而已,阿尔巴尼亚并没有公开谋求改变“巴尔干版图”,国际社会也不会允许它打破巴尔干半岛上的地缘政治图谱和力量均势。

他们是科索沃问题的主角

由于威胁着大国规划的“巴尔干版图”和周边国家的领土与主权,“大阿尔巴尼亚”主张的践行成了非常敏感的国际政治问题。科索沃从“问题”到“危机”,到“战争”,再到“独立”,就像一部连续剧,而其中的主角就是阿尔巴尼亚族人。

所谓科索沃问题,实质上就是:科索沃这个地方到底是阿尔巴尼亚族人的“故乡”,还是塞尔维亚人的“摇篮”。阿尔巴尼亚族人是巴尔干的早期居民之一,塞尔维亚族人虽是6~7世纪才南下到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但在12世纪末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王国,而科索沃就在这个王国的中心。14世纪末,塞尔维亚人和阿尔巴尼亚人都在科索沃这个地方英勇抵抗过奥斯曼帝国的入侵,对科索沃有着特殊情结。在奥斯曼人统治的500年里,皈依了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越来越多地迁入科索沃,而信仰东正教的塞尔维亚人则纷纷迁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地区。土耳其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被打败后,塞尔维亚收回了科索沃。在20世纪先后出现的南斯拉夫王国(1918~1945年)、南联邦(1945~1991年)、南联盟(1992~2003年)、塞黑(2003~2006年)、塞尔维亚(2006年以后)中,科索沃始终处于塞尔维亚的控制之下,而阿尔巴尼亚族人始终是少数民族。

然而,科索沃的阿族人想挣脱塞尔维亚、回归“母国”的情结也从没断过,后来的“危机”、“战争”和“独立”都由此而来。1944年初,科索沃的阿族人不仅通过了并入阿尔巴尼亚的决议,而且组建了军政府,后被南共领导的军队镇压了下去。在南联邦期间,科索沃的阿族人退而求其次,要求改变少数民族的地位并将科索沃升格为共和国,但都未能如愿。南联邦解体之后,科索沃问题全面走向危机,阿族人开始诉诸武力并使科索沃问题国际化,与塞尔维亚的矛盾与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导致1999年科索沃战争。战争之后,科索沃由联合国托管,事实上已脱离塞尔维亚的控制,2008年2月宣布独立。截至2010年7月,科索沃的独立获得了69个国家的承认,其中就包括阿尔巴尼亚。

实际上,对科索沃独立最感振奋的就是阿尔巴尼亚,将此视为实现“大阿尔巴尼亚”的重要步骤。不过,一方面,国际社会对阿尔巴尼亚出现的“大阿尔巴尼亚”言论施加比较大的压力,另一方面,阿尔巴尼亚继2009年加入北约之后,如今又全力以赴申请加入欧盟。在这种情况下,阿尔巴尼亚官方尽量避开“大阿尔巴尼亚”话题,表示不谋求改变阿尔巴尼亚的边界。但是,以我近距离的观察,阿尔巴尼亚对科索沃乃至其他周边国家阿尔巴尼亚族人聚居区的“回归”还是非常期待的。

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作品浅析 篇4

1 诗意的缘分

阿尔托毕业于赫尔辛基大学时正值20世纪20年代现代建筑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阿尔托在积极投身这场运动不久之后,在设计理念上就和极端现代主义者有了分歧,走上了自己人情化和地域性设计的理念。这与伴随他一生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芬兰遍及疆土的北国森林,是阿尔托设计审美气质上的天然因素。他一生对树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深情地说:“树木的保护包围感仍深藏在芬兰灵魂中。”树木特有的微妙机理丰富感,在短促的春夏季节里戏剧性的光影变化,都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和诗意。北国的寒冷赋予了阿尔托对光线独特的感知力,这在他一生的建筑实践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尔托的建筑就是这样一种与自然所做的诗意的对话。

年轻时的经历使阿尔托深深迷恋地中海的古典建筑文化,但和大多数人对罗马帝国纪念碑式的钟情不同,他更喜欢的是爱恋卡尼(Tuscany)的民俗古典和意大利落日余辉下极富人情味的山城。芬兰所临波罗地海(Baltic),与地中海南北相对,有“北方的地中海”之称,阿尔托曾梦想把当时芬兰中部的家乡建成“北方的佛罗伦萨”。

阿尔托对庭院的喜爱给浪漫的诗篇添上了灵性的韵脚,庭院作为建筑与自然的过渡空间,体现了建筑对于自然最深情的依恋。在庭院中,阿尔托大多是使用自然的平面,模仿自然本来的形态,有许多学者认为他在众多设计中的庭院意在隐喻芬兰大大小小的湖泊,或碧蓝或幽绿的湖水像是大自然的眼睛,传达着清澈的精神境界和灵性的情结。

2 结合阿尔托建筑作品几则实例对诗意的诠释和表达

2.1 木色诗韵

玛丽亚别墅作为阿尔托战前最重要的作品,集中体现了他当时的建筑风格,同时也被他自认为是最得意的作品。在玛丽亚别墅设计中,处处展现了他对木材的偏爱。别墅室内抽象“木屏”是对森林印象的模拟,在设计中的某个阶段就曾企图展示“竹”的形象,在我们亚洲人看来,确有种竹的意味在其中;天花板与隔墙之间的波形瓷片在灯光照射下,更是森林日出的绝佳比对。入口处雨篷侧面粗糙不规则的木柱排列呼应着树木森林,也对应于室内主楼梯精细的“木屏”。作为对可预见性和理性的反叛,阿尔托将这个别墅作为一种尝试,去避免任何“人造”的建筑韵律,因此室内各承重柱被游戏般装饰,被涂上不同颜色。粗细大小也不同,有时两根或三根柱子并置,并以藤条绑扎,或以板条饰面。柱子的位置也很随意,并不在乎是在房间的中央还是端部。这样柱子的结构功能被弱化,亲和性大大增强,强调的是浪漫气息和人情味。

2.2 古典情节和民主人文

阿尔托在珊纳特塞罗市政厅的设计中集中体现了他的古典主义情节和终极的民主人文关怀。

珊纳特塞罗市政厅位于城市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中心,包括一个“U”形的会议室和一个独立的公共图书馆,并组成了内向的院落。向心性的院落布局隐喻了卡累利农舍聚落的空间,而与院落主入口对景的会议室,则是一个有着倾斜屋顶的立方体量,占据着基地的中心。当沿着森林小径通过逐渐抬高的土地,走上台阶进入内院,人的空间体验是自然而变化的。从外部森林到入口台阶再到内部院落,所有的差异通过自由形态的台阶曲线得到统一和弱化,不同空间之间的连续得到了加强,建筑向外部的发展同时成为可能性,建筑、基地和自然得到了完美融合。珊纳特塞罗市政厅设计,通过对当地传统的尊重、对芬兰原始村落原型的借用以及对基地周边环境的契合,展现了充满自然诗意的营建方式。尽管空间序列的变化暗示着空间仪式的存在,最终达成的是充满着当地文化色彩的公民空间,并作为斯堪的纳维亚城市生活与乡村世界之间的中介。

阿尔托寻求二元解决方式的理念在这组建筑群中得到充分体现。它有两面台阶入口,一面的台阶是严整的花冈石,另一面则是长满青草的草坛式;一面体现市政中心的庄严感,另一面则体现它的草根性;一面是理性,崇高,权力,另一面是自然,亲密,感官。整个设计将几个很难同时体现的特征融为一体:纪念碑式与质朴亲密,政府与私人,城市与农村,文化与自然。会议厅是至高点,抵达室内要从入口拾级而上,然后进入庭院内部面临草地和池水,穿过阳光灿烂的走廊,沿室内楼梯踏入天花板高高向上的会议厅。天花板上,则是原木束状房梁,在灯光设计的映视下,束状房梁向上展开,支撑屋顶,象征着成长、运动、社区与公民责任。这被称为是现代建筑中杰出的时空次序之一,在达到一种正式和重要仪式感的同时,却保持规模上的亲密,以及与自然的相伴。

在珊纳特塞罗市政厅的设计中,阿尔托完整的贯彻了人民才是政权核心的设计理念,可见他对古典主义绝不是简单的继承和对立面、比例及细部的研究,而是更深的继承了古典主义中的民主精神。在不规则的布局中却达到了建筑,景观和场所精神的和谐统一,这和雅典卫城的设计是如出一辙的。这在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的规划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2.3 庭院围合的浪漫

正如海德格尔的梦想“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阿尔托的庭院情节也是贯穿其设计生涯的,这些同样反映了他对自然、对传统的向往,而这一个个精心雕琢却又浑然天成的庭院、池塘、花草、灌木却又给本来很精彩的设计注入了生命和灵魂,作为阿尔托建筑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达着深切的浪漫诗意。

而这种向往在玛丽亚别墅上得以体现:置于茂林之中,简洁明亮的红与白,宛如童话中的小屋;而粗石地坪、木条饰面、木栅栏、木花架、竹筒滴水和手工绑扎,又分明是传统的芬兰农舍。在设计中,L形的平面西侧用不完全围合的围墙和林木池塘围合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庭院,池塘的形状看似信手拈来,但却犹如自然生成,和周围的美景融为一体,在外形基本规整的别墅和完全的大自然之间搭建了完美的过渡空间,这就给建筑本身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精神特质。

同样,在珊纳特塞罗市政厅的设计中,阿尔瓦同样采用了庭院围合的方式传达民主自然文明的建筑内涵;而在他自己的工作室设计中,也采用了庭院的方式,设计手法接近日式庭院,体现了他对自然的追求。

3 结语

以上从阿尔瓦·阿尔托的几个实例作品出发,简要赏析了他的作品所传达的建筑所特有的诗意及诗意产生的背景和诗意的体现。我们对于阿尔托建筑作品的深深感动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淡化,正如建筑本身,谦逊而又坚稳,倾听四面来风。在传统与现代、乡土与世界、理性与感性、标准与个性、技术与艺术等诸多矛盾中,这位“抒情性的温和主义大师”默默地按照自己的方式,以智慧、善良、浪漫重新界定建筑的含义,赋予建筑更多的诗意与人性。这也正是我们要不懈追求的。

摘要:概述了阿尔瓦.阿尔托赋予诗意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与诗意的缘份,通过对阿尔托几则经典建筑分析,从而进一步赏析阿尔托在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上对这些作品所赋予的诗意表达。

关键词:建筑,设计,诗意

参考文献

[1]司徒娅.自然化倾向的三种维度——阿尔瓦.阿尔托建筑作品解读[J].安徽建筑,2006(1):16-17.

[2]李宸.非凡的阿尔托,建筑评论[J].华中建筑,1998(3):21.

[3]薛恩伦.阿尔托的建筑风格与设计理念[J].世界建筑,2007(7):103-104.

阿尔塔什传奇 篇5

我无法说服自己,去淡忘对一个小村庄的记忆,更无法稀释这个小村庄在我心中留下的深深印记。而事实上,它只是我梦中出现的一个小村庄,却与眼前第一次见到的这个“昆仑第一村”一模一样。那么多年,情节相同,画面相同的梦境隔些日子就会重现一次,就像挂在天上的一个梦,总是迷雾般萦绕在我记忆的长河里,似远似近,若有还无。好像仅仅是一个梦,也的确是一个梦,一时之间让我分辨不清虚幻与现实。

今天,当我站于崇山峻岭之间俯视脚下的“昆仑第一村”时,阿尔塔什村呈弯月状的村落静静舒展于群山之间,初春柔和的阳光正撒满远远近近的山岭与田野,环绕村庄的一道道河湾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缓缓地静静流淌,一簇簇红粉相间的杏花、桃花正娇艳迷人地盛开着,在清风的吹拂下惬意地摇荡着,清新自然的风用朴素的手为每个村庄之外的来客佛去一身的疲惫,岁月仿佛都在这弯月亮的怀抱中静止了。只第一眼我就惊奇地发现,这不就是我梦中的地方吗?

站在达坂的观望台上,面对这个未经雕琢的原始古村落,带着梦境中美妙绵长的回味,莫名地就对这个叫做阿尔塔什村的小村落充满了柔情。

昆仑第一村——阿尔塔什

阿尔塔什村位于莎车县霍什拉甫乡,自古以来就是进入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的必经之路,是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被中外探险家誉为“昆仑第一村”。

这里,有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景,有着“玄奘取经东归路,巍巍昆仑第一村”的神秘,更有“九曲叶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磅礴。沿此西行可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伊朗、古罗马等国。当年马可波罗沿此线路进入中国,大唐高僧玄奘经此线路东归故里。相传,在公元643年春,唐代玄奘取道巴基斯坦北上,翻越帕米尔高原,经阿尔塔什村进入莎车,在莎车今朱具婆佛塔遗址讲经。

此时,站在我身侧的几位作家正激烈地争论着什么?他们似乎情绪激动各不相让。走近细听才知道,他们正在探讨当年唐玄奘取经路过时究竟走的哪条道?还是另有别的路径?他们引经据典摆出了许多论据以表明各自的论证才是最有依据的,最靠谱的……

我哑然失笑,其实历史就是这样总是被不同的时代所更替,再被时光的碎片所掩藏,将遥远而迷离的传说故事留给后人评说遐想。让历史的兴衰与谜底供西风流云来解读。

无来由想起了一首诗:“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不正是阿尔塔什村的真实写照吗?

其实,一个村庄只要存在着,它就会鲜活地成长,一段历史只要流传着,它就会滋生出更多更离奇更玄幻的故事版本。

此时,当一束光柔柔地抚向阿尔塔什村的刹那,月牙般的阿尔塔什村完全清晰地呈现在我眼前,我似乎才有点醒悟,或许阿尔塔什村就是我精神家园的一块圣地。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我总像一只困兽,不停地四处游走奔突,又总是焦头烂额地怀疑自己的碌碌无为。我开始迷茫,迷茫自己的生活学习,迷茫眼前的是是非非,于是我学会了逃避,学会了敷衍,想把自己装进套子里生活,好像这样就不会有失去的恐惧,然而,怎样挣扎好象都无法逃脱宿命这张网。

于是,我相信,“昆仑第一村”是一个能够生长故事的地方。

天赐之石

这块巨大的石头原本就屹立在那里,像极了一块天外飞来之石。可能它已历经了几千上万年的洪荒岁月,被风雨侵蚀的满目沧桑。

大自然不愧为最神奇的造物主,对阿尔塔什村尤为慷慨。且不说赐予阿尔塔什村世外桃源般的幽静恬淡,是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梦想乐园。单单就撷取天外之石赐予阿尔塔什村,不偏不倚端端就安放在了阿尔塔什达坂的山尖上,而且是鸟瞻月牙般阿尔塔什村最佳角度的高山之巅,大小刚刚好,角度刚刚好!

以我个人肤浅的理解,不管在哪个国家,设计师想创造一件相对来说比较成功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诸多范畴的限制,即使在最发达国家的顶级设计师。一件完美的艺术作品,最初的设计方案也是最严谨最细致的工作核心,成功与否都取决于设计师最初的设计定位。然而,凡事都有个例外,在这座阿尔塔什山上,设计师只用最简易的手法按常规雕刻,用这块巨大的天赐之石轻而易举便创造了可以流芳百世到海枯石烂的经典之作。

现在我们来看这块天赐之石,经过设计师精心的抛光打磨,巨石黑黝黝的外表显得很光滑,沁色柔润,再搭配红色的“昆仑第一村”几个苍劲的大字,显得古拙质朴,更接近于自然,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这是真正的“天石合一”。在它面前,所有的设计教条似乎都变得毫无意义,唯独这块天赐之石。

因为,它本身就是一道景观。

晒经石

沿着峰势拐了一个很大的弯儿,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广阔而湛蓝的天空。

我们一行人站在河滩上抬头远眺,在那重峦叠嶂黄茫茫、黛苍苍的山峦之间,在某一个山梁峁头上,悬崖绝壁的阳面一侧果然出现了一块“晒经石”,这块儿“晒经石”约有十余平方米,略呈长方形,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上面犹有字迹,在叶尔羌河上游河道中,很是醒目。再定睛细看,确实像极了大自然鬼斧神劈为人类雕琢出的一页经卷,它使得唐代玄奘高僧经此线路东归故里的故事更具有几分神秘气息了。

对于这块“晒经石”,这里的人们有着两种传说版本。

一种说法是“棋盘石”。说那块被风雨剥蚀的大山鳞甲原本是一个大棋盘,是孙大圣当年在此处下棋的地方。

另一种说法就是“晒经石”,是唐僧师徒在这翻晒经卷的地方。

nlc202309031259

我更欣赏后一种说法,我看过莎车县孟星先生整理发表的《晒经石的传说》,感觉非常精彩。至今,晒经石上犹有字迹。

有诗为证:自此清平归正觉,从今安泰到仙乡。晒经石上留踪迹,千古无魔到此方。

陶醉在神话传说的遐想中,我们一行人又顺着河滩缓缓走向不远处的叶尔羌河。

只见,河滩上散布着无数奇形怪状大如巨蛋的石头,很奇怪它们都朝一个方向整齐划一地摆列着,步伐一致地仿佛要汇聚成千军万马一般。我忽然就产生了一种想法,何不用河滩里的大石头为前景,重新拍张“晒经石”的片片呢?为了让镜头里的大石头显得更有冲击力, 叶尔羌河就在前方,藏在道道山岭之间的谷地里,这条河水面宽广,水色呈碧蓝色,清澈透明,可谓水天相融,浑然一体,每个到过这里的人整个灵魂都仿佛被纯净的河水洗涤了。

据说,叶尔羌河里的水是天宫里的琼浆玉液,喝了能健康长寿,盼着要孩子的人喝了这里的水立马能如愿以偿。这里也是各类水鸟成群迁徙时中转与休憩之地,沿河四周围的大山里常有野兔、旱獭、黄羊、等野生动物栖居,河中盛产高原的冷水鱼,河区周边还生长有贝母、甘草、雪莲、大芸、麻黄草、肉苁蓉、锁阳等名贵中药材。

阿尔塔什水库的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就是未来阿尔塔什水库的坝址。将来要在这里修一座类似葛洲坝一样宏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有防洪、发电、蓄水等功效,这一伟大的工程,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巨大水利枢纽工程之一。

由于阿尔塔什水库的水主要来源于昆仑山上冰雪融化的雪水。一般来说,到春夏季节,受暖气流影响,使得昆仑山的冰雪融化,山麓绿洲水量充足,极易造成洪水灾害与水资源浪费。而在冬季里,山脉、盆地、沙漠都被积雪覆盖,发源于山地的河流结冰,除靠近水源的山区外,盆地与沙漠大部分地区干旱、缺水,昼夜温差很大。阿尔塔什水库就能在水量充足的季节引水截流,将昆仑山一带大大小小所汇聚成的溪流注入到这个大坝之中,实现了大河截流、节水、蓄水、发电等功能。以后,在水量少的时候就可以将水分流,灌溉周边的土地。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将来的坝底核心,如果阿尔塔什水库大坝建好了,我们现在呆的地方就在水底至少100米之下的位置。

我们一片哗然。

佛脚印

站在横跨叶尔羌河面的铁索桥上,只觉得脚底的河水浩荡,水流湍急,奔流之声轰隆轰隆,令人十分震撼。

站在这里,面对四周绵延不断的群山峻岭,心里不免升起无限的豪气。从这个角度,可以更清晰地欣赏群山之中“佛脚印”的风采。那“佛脚印”就像一对横空出世的巨脚踏在高耸陡峭的山梁上,瞬间就将拥挤在四周起起伏伏的山峰劈为了两半。极具灵性的叶尔羌河水刚好乘机挤出一道蜿蜒的河道,恰似银色的长龙缠绵在大山的腹地流连忘返。

关于这个“佛脚印”的传说故事有无数的版本。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唐玄奘取经路过此处时,发现这里大山横亘,荒草凄凄,水路不通,果然慑人心魄。数千年来,这里没有任何一条通往外界的路,哪怕是一条小路也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着闭塞、落后、贫困的日子。那些担夫、马帮还有商队往返于这条古道上,他们肩挑马驮,挥洒着汗水翻山越岭、历经艰险。经一双双草鞋还有马蹄踏过的山峰变得更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

玄奘低头望着脚下一片片荒山秃岭,再眺望远处人烟稀少的寥落村庄,一种悲天悯人的凄凉感油然而生。一声“阿弥陀佛,我佛慈悲”,顿时,逼仄的大山迅速向两侧推移,只一瞬间,便分出一条蜿蜒的通天大道。

更奇妙的是,经玄奘跨过的山峰之上完好地保存下了一对巨大的脚印。

不管神话传说有多少种流传版本,神话总归是神话,但看着那一对“佛脚印”我仿佛又听到了古道上那悠长的马帮铃铛声,看到了唐玄奘取经道上渐渐隐入深山中的身影。

我不禁释怀一笑,或许,这种禅悟似的体会,便是这次再走玄奘路,春游“佛脚印”的馈赠吧。

猴王山

这样走走停停地游览,该走的地方差不多都走遍了,该看的景点基本也转了一大圈。一路走来,感觉天地开阔,苍茫辽远,雄山大川景色万千,我们置身其中,那么多景致可供欣赏,别有一番滋味。

天色尚早,县里负责陪同的人员领着我们去欣赏一个本县尚未来得及开发的好去处。好像离这里不远,常规旅游的规划方案还没有触及到那里,因此,那里除了极个别的几个摄友不辞辛苦地赶去拍摄,基本没什么游人。他们也是无意间开车路过那里,发现那里的险峰异岭很原始自然,奇形怪状的样子更吸引人,征求大家意见是不是有兴致拐过去看看?

我们一下又来了精神,再说这么远的山路,来一趟不容易,大家一致决定去一趟。

无论什么季节,这里蜿蜒的山岭,都有着雄浑的气势。

车子顺山势而行,面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独坐在车窗前,望着遥远的天际。一路上有一句没一句的和邻座的朋友们随意说着话,闲来可以扭头看看车外风景。发觉我们行进的这条山间公路越往前行,山势越奇特,山路也坡陡弯急路窄,车子像扭麻花一样扭来拧去,颠簸的很厉害,有时候就把我们几个坐在车后的人高高地抛向车顶部,引起车里一片惊呼声。车子突然打了一个大弯,几乎要倾斜着飞出去,我心里咚咚直跳,真让我体会到“蜀道”之难的感觉了,但这里的自然风光很美。

远远地,我看到有座山峰酷似猪八戒与沙和尚在看管行李的造型,于是,指给他们看。无奈,车不在那儿停,想拍下来是不可能了,只能等以后瞅机会个人组团过来再拍。

正说笑着,车子忽然停了下来。当我的脚刚刚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不经意间一抬头,真是吃惊不小,高山深谷之间,竟然真出现一座“猴王山”。

这确实就是一座“猴王山”,就赫然矗立在一碧如洗的天空下。像金色的城堡,让每个仰望的人屏住呼吸。无法直视。我又想起了那个奇异的梦,那种奇怪的感觉真是令人不可思议。真的,在我这次的采风活动中,它总是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景物中一次次向我袭来,那么令人猝不及防,它好像是藏在身体里某个神秘空间的手,拽着一条细细的看不见的法线,那一头拴在我的某种意念上,只要稍稍地一碰触就开始无声无息地舞蹈,我真纳闷,凝住眉头想,这种感觉到底意味着什么?但我不可能知道答案,比如高山无语,我怎么可能猜透这世间的奥秘呢?

人们都因为见到无尽的群山显得特别兴奋,尤其是一些摄影的朋友,更是凑到“猴王山”的跟前,对着“猴王山”的局部狂拍个不停。这座山上的确有不少类似石钟乳的奇石图形,像人工雕刻上去的,像百鸟朝凤、像悬浮在空中的百兽奔走、像妖魔鬼怪的各类化身,又宛若在山体上建筑的巨大浮雕,肃穆而凝重。凭你想象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很自然,很形象,栩栩如生地很吸引人,也见证着古丝绸路上的繁盛与兴衰。

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它就是一座我心目中的“猴王山”。我更相信,“昆仑第一村”是一个能够生长故事而让人记忆的地方。

稳如泰山二十年情谊续写泰山传奇 篇6

2015年,是泰山酒业建厂七十周年。古语云,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对于泰山酒业来说,七十岁的她却正处于茁壮成长阶段。今年伊始,泰山酒业完成了掌门人的新老交替,在总经理位置上兢兢业业十五年的张铭新成为了泰山新的掌门人,他的老搭档——马西元对于张铭新的上任曾表示:“企业的董事长就如同一个拉车的老牛一般,需要拉着企业向前奔跑。虽然深知拉车的辛苦,但是我相信张铭新能够拉好这辆车。因为我们默契合作了二十年,他也是最懂泰山酒业稳健发展节奏的那头‘老牛’。”被马西元寄予厚望的张铭新,在未来将会带领泰山酒业走向一个怎样的巅峰?

迎合时代应对市场有策略

众所周知,近两年,受国家政策调整和宏观经济放缓的影响,中国白酒行业步入一寒冬。随着以政务消费为核心驱动力时代的结束和白酒产能的严重过剩,白酒的生产经营承载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行业整体效益严重下滑。而且随着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和消费的日趋理性,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根本的变化。在如此严峻的的行业形势下,泰山酒业同样不以独善其身。张铭新表示泰山酒业2015年主要面临两大挑战。

首先,产口销售面临更残酷的竞争环境。随着白酒调整的不断深入,高端市场需求疲软,名酒产品线下移、价格下压,使得中低端市场竞争加剧,挤压式增长更加突出。如何巩固大本营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确保区外重点市场的稳定发展,是泰山酒业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

其次,资本市场的变化带来一定风险和挑战。泰山酒业自涉足资本市场以来,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投资回报,资本运营成为公司“一体两翼”格局中的重要一翼。但是资本市场瞬息万变,泰山酒业也意识到了规避风险的重要性。

如何化解这两大挑战,张铭新给予了八字总结“顺势而为,稳中求进”。他对记者说道,企业每一步的发展都离不开改革和创新,尤其改制十年来,泰山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行,取得的成绩大家也都有目共睹。在行业发展遇阻的今天,泰山酒业力图通过改革创新来摆脱当前的困境,实现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综合考虑多方面原因,泰山酒业把2015年的发展基调确定为“整合创新”。之所以提出“整合创新年”,这是战略调整的需要,也是对2014年提出的“成本管理年”的一个承接。

而第一个调整的,便是泰山酒业的销售系统。十年前,山东省内市场泰山品牌还相对薄弱,为了应对竞品的冲击,泰山酒业成立了营销公司、直销公司、金泰山公司等多个销售子公司。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和精心运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巩固了山东省内市场和泰安市场,对提高泰山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可以肯定地说,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此举对企业健康较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环境的变化,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某些市场重叠、个别产品冲突、有些职能重复和效率偏低等等。因此,营销的整合便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想要更快的发展,就要彻底解决目前市场存在的问题。张铭新提出,要从泰安市场、山东省内市场、省外市场三个大的层面,科学布局,划清范围;要根据巩固老市场、开发新市场的原则,既要突出核心市场和重点市场,也要兼顾全面,从而达到科学合理、界定清晰、权责明确;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充分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这是队伍整合的关键。

除了更合理地布局各个子公司的经营半径外,整合还体现在优化产品结构上。目前泰山酒业产品有几是消费者,有的产品就连企业内部人员也很难分清。某些产品定位不清、交叉重复、价格重叠,难以在市场上形成统一的产品形象,也不利于泰山品牌的打造和资源聚焦。张铭新表示,虽然此次调整会在短期内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但从长远看,则有利于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可以看出,2015年甚至之后几年,泰山酒业所追求的依旧是稳健,而这源于泰山酒业长久以来企业自身形成的文化,也是领导层所传承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既成就了泰山今天在鲁酒市场上的地位,也成就了泰山品牌文化中的一种内涵。

续写泰山新传奇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最近网络上爆出一则富有诗意的辞职信,从跟踪报道中我们得知,这个辞职报告的申请人,是一位在学校工作十五年的心理教师。十五年,足够将一切热情磨灭,这大概是这位老师选择离去的原因。然而,同样是十五年,在总经理的位置上,张铭新却表现出了他对工作一如既往的热情。

抛去时间磨平每个人的耐心是不是绝对的命题,我们且不说,张铭新似乎就是跳出了这个怪圈的人,以至于记者每次见到他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雷厉风行的干练。在探讨行业形势的时候,他总是直言不讳,却从不说空话、大话,这大概是缘于像泰山这样的企业其决策者应具有的品质。那么,站到事业巅峰的张铭新,面对“董事长”这样的一个身份,又有哪些准备呢?

对于泰山来说,2015年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泰山酒业不仅要迎来她七十岁的华诞,更因营销整合而显得不同寻常。军人世家出身的张铭新做事雷厉风行、坚韧不拔,有着超强的执行力。他将自己的能动性带入了企业,为企业带来了新活力。正是他的这种韧性,不光获得了企业员工的认可,也获得了经销商的认同。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营销模式,适合的就是好的。所以张铭新提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营销观念,大胆探索新的营销模式;要注重研究、学习和借鉴其它企业好的营销做法,既要向大企业学习,也要向小企业学习,从而加强对市场的掌控力,延长市场的生命周期。

除了经营模式外,经销商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张铭新对记者表示“要激发经销商活力,对经销商队伍实施动态管理,打破经销商的‘大锅饭’”。长期以来,泰山一直以“朋友”的相处模式来带领经销商队伍。朋友不会相互挖角,只会相互依靠。能够选择泰山,是认定泰山有实力带领大家实现双赢;而泰山选择有实力、有活力的经销商,也是希望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今后,泰山将不断创新市场管理方法,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比如微信管理、专业市场管理软件等等,来提高市场管理水平,增强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把控。

当前,白酒行业正在经历转型期,销售收入和利润的下滑成为这个行业的不安定因素。但是,泰山稳健的发展模式显现出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和竞争优势。2014年,泰山酒业销售收入保持稳定,利润率有所提升;2015年春节期间,市场整体表现优于去年,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也是泰山酒业的连续二十年保持稳健发展,并在鲁酒阵营保持领军状态的关键所在。

阿尔泰山 篇7

1.灵感来源于自然

阿尔托和高迪都认为人和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在本质上统一的,都在作品中模拟自然元素。

阿尔托的作品在造型方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建筑要突出于自然之外。相反,出于对自然的深层理解与尊重,阿尔托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和景色,建筑外形尽量与环境协调,与环境融为一体,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感,他的建筑总是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低调的一面。阿尔托认为,自然与人是和谐统一的,大自然总是主角,而建筑是大自然的陪衬,应该尽量减少人工建造的痕迹。在山尼拉纤维素工厂的设计中,阿尔托充分地利用了地形,使建筑物因借地形和环境而错落有致,工厂像是从山地生长出来的一样,与山地有机的融为一体,为建筑的地域性设计做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图1)

高迪对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热爱,“创作就是回归自然”。他崇尚大自然,自然是他灵感的源泉,高迪从不挖空心思去“发明”什么特别的形式,只想仿效大自然,像自然那样去建筑,他说:“只有疯子才会试图去描绘世界上不存在的东西!”他的原创精神和浪漫精神在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方面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努力在建筑与自然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塑造不打扰大自然的建筑,设计属于大自然的建筑。海浪、蜥蜴、神话人物、熔岩、花瓣等自然元素都出现过在高迪的建筑中,用它们来抒发自己的激情,塑造出动人的造型,拉近建筑与自然的距离。因此,高迪的设计自然主义风格突出。除了自然主义之外,高迪的设计还糅合了东方风格、哥特主义风格,以及现代主义等,创造了独特的难以模仿的“高迪风格”。

2.塑造动感曲线建筑

在阿尔托和高迪的设计中都加入了曲线的动感元素,塑造了塑性有机建筑。阿尔托擅长在设计中模仿大自然的曲线线型。也许是受到当地蜿蜒的海湾、起伏的等高线的启发,阿尔托采用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更丰富的内部空间,满足使用者更为细腻的心理需求。在他的作品——麻省理工学院的贝克楼设计中,学生的宿舍被设计为蜿蜒的脊状物,每个单间的墙体方向和视线朝向都是各不相同的。增加了每个房间的可识别性,塑造了个性十足的房间,增强了空间的趣味性,成功地在保证建筑功能性的前提下提高了建筑的艺术性,使该建筑成为一件具备建筑功能的艺术品。位于德国Essen的阿尔托大剧院,被设计成手风琴的造型,流畅的转角,起伏的形体,仿佛建筑本身就是一曲动人的乐章。(图2)

高迪迷恋动植物以及山脉等大自然的造型,同时吸收了东方艺术和哥特建筑风格,通过自己的摸索,创作出以曲线为特色的的建筑造型和装饰语言。他发现自然界并不存在纯粹的直线,“直线属于人类,曲线属于上帝”。因此他的作品当中几乎找不到直线,而是充满了具有生命力的曲线与有机形态的物件。他的作品造型独特,具有让人震撼的视觉美感,至今无人能够模仿。采用自然主义手法建成的古埃尔公园,与大自然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美的整体,有着与“深山藏古寺”同样的意境,与阿尔托的山尼拉纤维素工厂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柱廊的柱子没有一根是笔直的,都是模仿天然森林中的树干建成的。小桥、道路、长椅等景观小品元素蜿蜒曲折,有着非常优美的动感,流动感极强,像是塑造了一个梦幻的童话王国。(图3)

不仅高迪的建筑设计是这样的风格,在室内设计方面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室内设计作品中都有类似海洋生物的螺旋形的天花板。在著名的米拉公寓设计中,塑造了曲线的类生物造型,在艺术家达利的眼中,米拉公寓的立面就像是“海浪的化石”,其起伏的造型,大大的窗洞,像海浪,像蜂窝,像是被海浪侵蚀后的岩石,所以与其说这是一座建筑,不如说是一个遗落人间的古生物,它不属于任何一个物种,在不断的生长变化,没人能认出它是什么,却吸引着人们的好奇心去观察它、研究它。大自然的魅力在他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图4)

3.受地理环境影响,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地方特色

芬兰是个北极圈之内的国家,海岸线绵延曲折,全国湖泊密布,盛产木材和铜,素有“千湖之国”之称。阿尔托的设计取材从木材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植被景、观充足的阳光等自然资源,其设计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充分展示出芬兰森林资源丰富,海岸线、山地、湖泊等线型曲折优美的自然特色。是二战后“人情化”与“地方性”建筑发展方向的旗帜性代表,与同时期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不仅延续了当地的文脉,形成地域性的建筑特征,更节约了成本,使本地自然资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在提倡建筑低碳节能设计的今天,阿尔托的设计思想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图5)

高迪生活在岛国西班牙,独特的海洋风貌赋予了高迪浓厚的海洋情结。流动性、曲线等海洋的特征在高迪的心理根深蒂固,把这些特征赋予了他深爱的建筑,设计中处处可见类似于海浪的弧度、海螺的纹路等曲线,使建筑具备了浓厚的地域特色,与当地的景观有机融为一体。这些无不说明地理位置在高迪设计风格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图6)

4.严谨缜密的科学精神,精致的细部

为了能用木材做出更优美的家具设计,阿尔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经过反复摸索中终于在30年代创立了“可弯曲木材”技术,将桦树巧妙地模压成流畅的曲线。阿尔托将多层单板胶合起来,然后模压成胶合板,这些实验创造了当时最具创新感的椅子。其具有精致的细部设计、线条流畅、结构简单而不失牢固,即便是在今天,他的椅子造型仍不失设计感和时尚感,得益于这种严谨的实验精神,阿尔托在建筑和家具设计领域取得了很多傲人的成绩。

高迪的建筑以复杂的装饰著称,但这并不影响其建筑中深藏的科学精神。在圣家族教堂建筑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经过反复试验,把直线元素的逻辑科学性加之于曲线元素的丰富造型语言中。虽然建筑看似荒诞不经,墙面凹凸不平,结构上却无懈可击,几何学上也很精确。任何一个曲线都不是随便的堆砌,而是经过精确计算的,曲线造型的表象之内,不是完全为装饰而装饰的,而他对建筑结构的探索与思考,充满严谨缜密的科学精神,正是这样的科学精神,使得他那看似软绵绵的曲线建筑屹立百年而仍然牢固。理性的建筑结构与感性的建筑外观在圣家族大教堂的设计建造中达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图7)

5.小结

通过简单分析,不难发现在完全不同的设计风格背后两位大师设计的相同之处。他们都关注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他们的作品都与当地的环境一脉相承。在我们大量学习国外设计甚至直接“拿来主义”的今天,两位大师的设计思路值得我们学习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金燕.高迪建筑表现形式的感性与理性通融.安徽文学[J].2011第10期

[2]王莉莉,陈思源.关于高迪建筑风格的成因探究.美与时代[J].2011第4期

泰山灰树花 篇8

选育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品种来源泰山野生种经野生驯化与常规人工选择育成

省级审定情况2009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子实体覆瓦状叠生;菌柄多分枝, 末端生重叠状菌盖;菌盖扇形, 直径2~7厘米, 朵形匀称, 表面灰褐色, 有细毛 (老后光滑) , 有放射状条纹, 边缘内卷;菌肉厚1~3毫米, 白色, 肉质;管孔延生, 孔面白色, 管口多角形;肉质致密, 口感脆, 浓香;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18~25℃, 耐受最高温度32℃、最低温度4℃;子实体原基形成温度为16~24℃, 生长温度16~28℃, 子实体耐受最高温度30℃、最低温度12℃;子实体生长湿度85%~95%;子实体生长需散射光;鲜品需在0~4℃条件下贮存, 干品室温下避光贮存。

产量表现适宜条件下, 层架袋栽的生物学效率在70%以上, 脱袋覆土栽培的生物学效率在100%以上。

栽培要点常规熟料栽培, 原料以棉籽壳和木屑为主, 适量添加麸皮等辅料。春季栽培于12—2月份接种, 翌年3—6月份出菇;秋季栽培于6—8月份接种, 9—10月份出菇。室内发菌, 发菌温度宜控制在18~25℃,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5%以下, 注意通风、避光;菌丝发满后, 将菌袋移入菇棚;子实体原基形成需6~8℃的昼夜温差刺激, 湿度以85%~95%为宜;子实体采收后应及时清理料面, 保湿通风, 进入下潮出菇管理。子实体分化时需氧量较大, 通气不良易产生畸形菇;子实体生长需散射光;注意加强病虫害防治, 栽培场所应设防虫网。

阿尔蒙特剧院 篇9

设计单位:Donaire事务所

主设计师:Juan Pedro Donaire Barbero

设计团队:Jesús Núñez Bootello,Carmela Domínguez Asencio,Tibisay Cañas Fuentes,

David Rapado Moreno,Ignacio Núñez Bootello,Beatriz Hacar Hernández,Celine Nelke,

Delia Pacheco Donaire,Pablo Baruc García Gómez

完成时间:2010年

项目面积:3,265.70 sq.m

摄影:Fernando Alda,Kavi Sanchez

Location:Huelva,Spain

Architects:Donaire Arquitectos

Architect Authors:Juan Pedro Donaire Barbero

Architect Team:Jesús Núñez Bootello,Carmela Domínguez Asencio,Tibisay Cañas Fuentes,

David Rapado Moreno,Ignacio Núñez Bootello,Beatriz Hacar Hernández,Celine Nelke,Delia

Pacheco Donaire,Pablo Baruc García Gómez

Completed:2010

Project Area:3,265.70 sq.m

Photographer:Fernando Alda,Kavi Sanchez

剧院所在的位置从前是一座酒厂。设计面临的挑战是要将新建筑与原有的老建筑相结合,既要表现出文化意义,又要将新建筑建造成三座建筑和一个公共空间所组成的文化综合体的一部分。这座建筑成为了城镇的主要集会场所。

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光线、材料和空间,这种巧妙的手法就是对比——室外与室内的对比、新与旧的对比、纪念碑尺度与人体尺度的对比。贯穿整座建筑的路线很好地连接并解释了不同的设计手法。入口区域面积较大,可以容纳大量观众,但在高度上加以限制。将欢迎观众到来的休息区域设计成大规模的休息厅,也展示了公共建筑的特点。

位于西班牙“文化城市”阿尔蒙特的该剧院,与周围的公共图书馆、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和艺术)相邻,并被公共广场所环绕。

材料对于这座建筑格外重要,这是一个利用传统材料和新材料共同翻新建筑的工程。为阿尔蒙特剧院的观众提供食品的场所是由混凝土建造的,这也呈现了整个工程的主线。传统的客栈景象与剧院景象形成对比,成为这个公共空间的焦点。石砖与白色混凝土亦形成另一种对比。

The building is located on the site of an old winery.It has the challenge of integrate the existing old buildings,declared as cultural interest,and being part of a cultural complex of a total of three buildings and a common space.This space turns into the main place of the town and an important meeting area.

An opportunity to work on light,material and space.The path chosen to work on these concepts,is the contrast.Contrast between outside and inside,between old and new,including a monumental scale and human scale.And the journey as the thread that sews and explains the intervention.A large area covered with large proportions and controlled height works as a high threshold.A monumental scale lobby welcomes the visitor showing the scale of a public building.

It is situated in the“Culture City”in Almonte,suh of Spain,next to the Rehabiltation of the Warehouse for use as a public library,and School of Arts(Music,Dance and Art)and enclosed within a public square.The intervention rigorously respected and maintained the different morphologies of each of the next buildings and this itself constitutes a strong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ject.

孔子、《论语》、泰山 篇10

两千年的风霜并没有让泰山失去它的秀丽,两千年时间的流逝也没有让孔夫子失去他的光辉。

孔子,一个贤者,一个君子,一个仁人。他的时代因为他的著作而得名,他的学说深深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并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他被称为圣人,香火不绝,饱受世人的尊敬。但在他的时代,他的命运却是一波三折,大起大落,有志无处施展。但是孔子毕竟是孔子,他是范仲淹说的“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孔子名传千古。

孔子一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生于乱世,孔子一生最大的幸运也是生于乱世。因为处在乱世之中,儒家思想的仁爱、礼乐、王道不可能有诸侯采用。也正因为处在乱世,天下大乱,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孔子的学说才有机会产生并傲立于这个混乱的社会。

不管是卫灵公,齐景公,还是季恒子,楚昭王,不管是贼臣阳虎还是贤臣晏婴,都因为畏惧孔子的贤能而不敢委以国政。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容下他的思想,所以最后还是回到了鲁国。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孔子也正如泰山一样,任世间沧桑变换,仍保持真正的自我。如青莲一般绽放于浊世,留下阵阵清香,流芳千古。

即使政见得不到统治者的垂青,孔子依旧不断学习,让自己更加完善。孔子又兴办私学,有教无类,培养出了颜回、子贡、子路、冉求、曾点这样的学生,也留下了一部《论语》。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不知是否有那么夸张,但《论语》这本孔子教育弟子的“语录”,也可以教育天下人。一部《论语》,终生受用。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态度。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孔子告诉我们,做学问要诚实,做人更要诚实。表面的名声,表面的功绩对你自己又何干!?不懂装懂是没有任何必要的行径。别人的评价,别人的看法,别人对你的一切认识,难道比你对自己的认识更清楚吗?所以,可以大胆说出“我不知道”的人,也是一种智慧的体现。让我们谨记孔子的这句教诲,时刻提醒自己要忠于自我。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是孔子在乱世的感叹,也是孔子人生的真实写照。太平之时大家看起来都是一样的,只有在关键的时候,有能力的人的光芒,才会格外耀眼。在寒冷的冬天,方能显出松柏的青幽,在混乱的天下,方能显出孔子的仁心。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是做如木叶尽脱的枯树,还是做青绿不改的松柏,这取决于我们自己。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的身边总是围绕着许多人,有才能品行高过自己的也有低于自己的。我们对他们,无需嫉妒,无需嘲笑,对于他们的优点,我们学习,向他们看齐,对于缺点,我们反省自己是不是和他们有一样的过错。这样我们就可以完善自己,朝着孔子所向往的、真正的君子仁人境界,迈出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对于孔子,对于《论语》,我自知没有任何资格来发表什么言论,也没有任何资格去评价孔子或者儒家思想。我只是仰望着泰山之巅,仰望着北斗星空,以微不足道的语言来写下我看见的美丽。

两千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年兵戈剑戟,战马驰疆,都化为过眼云烟,飘散在泰山的黄昏中。我像一个朝圣者一般在泰山脚下,雨点轻轻撒过,圣人孔子好像就在我的眼前。阵风吹去,眼前的还是泰山,但圣人的身影却从未远离。他在泰山中,他在《论语》中,他在我们的心中。

有眼不识“泰山” 篇11

那是几年前, 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 市里举行“小学生手工制作”比赛, 学校要求每班选送五件优秀作品。讲清参赛要求后, 我提醒同学们认真准备, 争取为班级争光, 并特别关照几位优生要精心准备参赛作品。一周后, 同学们如期上交作品。数量虽多, 但没什么特别出色的, 我重点关照的那几位优生的作品也是平淡无奇。看来获奖的希望不大。就在这时, 小林举手了:“老师, 我也有作品要交, 不过胶水还没干, 我能不能下午交?”这个小林, 其貌不扬, 成绩平平, 无任何过人之处, 他又能做出什么好作品呢?我并不抱什么期望, 就随口一答:“你下午想交就交吧。”

回到办公室, 我马上挑选出五件作品上报给学校, 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

下午一到校, 我就看到小林着急地在办公室门口张望, 手里还拿着一件用报纸包着的东西, 鼓鼓囊囊的。一看到我, 小林献宝似地打开报纸:“老师, 你看, 我做的‘老鹰’!”我眼前一亮, 真是一件好作品:一副用贝壳和树皮粘贴成的老鹰图, 特别是老鹰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作品构思巧妙, 做工精细, 看得出下了一番功夫。看着小林闪闪发光的眼睛, 我真是始料不及。小林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 喜滋滋地放下作品就跑出了办公室。

看着“老鹰图”, 愧疚、后悔、自责一起涌上心头:我为什么从没想过要等一等小林呢?为什么从没想过他也能做出一件好作品呢?可能, 我在用固定的思维、单一的标准和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学生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因为小林成绩平平, 在学习上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所以我就断定他不可能做出什么好的手工作品, 只凭主观臆断就剥夺了小林证明自己的机会。看来, 当一个教师思维简单, 用单一的标准、静止片面的眼光看待学生时, 教育教学的误区就已经不可避免了!

我不由想起给学生讲过的一个成语故事: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 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 每隔一段时间, 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 看上去不良不莠, 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 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事隔数年, 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 忽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 技艺已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顾客争相购买。一打听, 人们告诉他, 是鲁班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做。鲁班大吃一惊, 想起当初错辞泰山, 深感惭愧, 叹道:“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长久以来, 我们习惯用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我们想当然地认为他其他方面也一定很好, 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我们就认为他在其他方面也一定乏善可陈。我们总在说“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 “没有不适应教育的学生, 只有不适应学生的教育”, 但在实际行动中我们又总是用固定的标准、静止不变的眼光去对待不同的孩子, 我们习惯了造就人才的“模具化”、共性化、统一化, 我们忽视了生命形态的独特性, 忘却了生命的自由和丰富。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要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如果我们都能用心去发现寻找, 我们一定会发现孩子的许多优点, 即使再差的学生, 他都有美好的一面, 正如一位教育学者所说的:如果一朵花不美, 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 就请赞美它的枝干;如果枝干不美, 就请赞叹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也不能使你产生感情的冲动, 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是啊!如果是在今天, 我一定会这样做:

“小林, 能给同学们讲一讲你做的是什么样的作品吗?”

“听起来就是件了不起的作品, 老师等着看你的‘老鹰’哦!下午千万记得要带来!”

“同学们, 小林可真是个小能人啊!让我们把赞美的掌声送给小林!”

那时的小林心里该有多美啊!

可是, 一切都不能重来……

上一篇:媒体热点下一篇:服务创新与团队建设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