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

2024-10-30

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共9篇)

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 篇1

阿尔茨海默病又称老年性痴呆,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慢性大脑退行性变性疾病, 多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老年性痴呆是长期慢性疾病, 可导致记忆力、认知功能逐渐减退, 最终丧失生活能力。如何延缓老年性痴呆的病情发展, 提高其生活质量, 家庭保健和护理对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 总结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护理、饮食护理、安全护理、记忆认知功能训练等方面的护理经验。

1 心理护理

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心理以垂暮感、寂寞感和不安全感为特点, 表现为烦躁、抑郁、悲伤、多疑、性格孤僻等。针对老年性痴呆患者的这些特点, 家属及照顾者要用耐心、温和的态度, 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交流, 对患者主动热情, 耐心地倾听他们诉说, 帮助他们消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以促进疾病的稳定和缓解。

2 日常生活护理

老年性痴呆患者多年高体弱、步态不稳、动作笨拙、言语不清, 生活不能自理。因此, 做好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生活护理非常重要。 (1) 起居:应有专人照顾, 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起居, 早上按时起床, 晚上按时睡觉。患者若夜间醒来, 照顾者应陪伴患者一段时间, 尽量安慰患者, 劝说其再次入睡, 保证患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2) 活动:照顾者可陪患者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对行动不便的患者, 照顾者要搀扶进行锻炼, 也可选用玩健身球、握握力器、写字等活动项目。对长期卧床者, 要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收缩全身或部分肌肉训练、活动全身关节, 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及关节僵直。 (3) 穿衣:老年性痴呆患者以选择简单、合体、纽扣较少的衣服为宜, 照顾者应避免患者自行选择衣物, 可将患者要穿的衣服按穿着顺序依次排好, 耐心向患者讲解穿衣步骤, 必要时给予示范, 鼓励患者自行穿衣。 (4) 清洁:帮助患者养成规律梳洗、沐浴的习惯, 冬季保证每周洗澡1次, 夏季每周洗澡两次, 经常修剪指甲、理发。每日清洗会阴部至少1次, 大便后及时清洗, 男患者两天刮胡须1次。对绝对卧床患者, 要预防褥疮发生, 每2~3h翻身1次, 对身体受压部位及骨隆突处经常按摩,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尿湿时及时更换, 确保患者清洁、舒适。 (5) 排泄:应经常提醒患者排尿、排便, 特别是在外出前、临睡前及夜间。如果患者将大小便排在裤内, 应及时帮助更换、清洗, 避免训斥、嘲笑患者。

3 饮食护理

老年性痴呆患者应以低脂、低盐、高蛋白、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给患者定时进餐饮水, 食物的温度应适中。多吃新鲜蔬菜、水果, 如芹菜、黄瓜、香蕉、橘子等, 禁烟酒、咖啡、浓茶等, 少食油煎、油炸食物, 吞咽困难者应嘱缓慢进食, 以进食半流质食物为宜, 防止呛咳、窒息。

4 安全护理

为防止老年性痴呆患者走路不稳、跌倒的发生, 照顾者应特别注重患者居室环境。床头、居室内、卫生间安装扶手, 地面保持干燥, 用防滑地板;室内照明应充足, 患者床头应备有照明设备, 便于患者夜间活动。家中的锐利器具、药物、暖水瓶等危险物品应妥善放置, 以免患者发生意外。老年性痴呆患者会出现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力障碍, 即便在熟悉的环境中, 也易迷路、找不到家门等。因此, 患者外出应有照顾者陪伴。家中安装特别门锁, 使患者不易独自出门, 以防走失。

5 记忆、认知功能训练

老年性痴呆患者进行性记忆障碍、智能障碍、定向力障碍, 照顾者应多对患者进行记忆、认知功能训练, 防止患者的智力进一步衰退。多与患者交谈, 让患者听轻松音乐, 观看适宜老年人的电视节目, 鼓励患者看书、看报、读卡片, 转换患者固定思维, 接受外界各种刺激, 以帮助患者记忆功能的恢复和加强脑功能的训练。同时, 尽量减少居住环境的变化, 少搬家、少变换家具位置或更换家具等。在陪患者散步时, 给患者多指周围熟知的环境, 并将家中不同房间加上醒目标识, 强化患者识别方向、事物的能力。

6 用药护理

老年性痴呆患者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切忌盲目服用药物。患者在家中疗养期间, 病情突然加重, 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 篇2

每个老年人会发现自己有以下一个或数个征兆,且程度各有不同。如果你有下列征兆,请到医院检查。

1 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尤其是近记忆力首先减退,而且回忆不起来。做事情丢三拉四,经常忘记做饭、忘记取报,出门忘记带钥匙、甚至忘记关水龙头或煤气,造成安全隐患等。

2 抽象思维困难,不能理解成语或谚语的寓意,不能完成复杂的工作。

3 在家中,工作场合,或是休闲活动中难以完成熟悉的工作,难以胜任家务,如不知道穿衣服的次序、做饭菜的步骤;难以胜任自己已经干了几十年的工作,学习新知识越发困难。

4 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概念模糊:不记得今天几号、星期几,自己的家在哪里,有些患者明明在家的附近却迷了路。不认识同事或邻居等。

5 对了解视觉影像和空间关系有困难,在阅读、判断距离远近,和决定颜色或对比上出现困难。如他从一面镜子前走过,觉得屋里有另一个人,他不了解自己就是镜子里的那个人。

6 语言沟通能力出现困难,如忘记简单的词语,说的话或写的句子让人无法理解,话讲到一半时常停下来,出现找词困难,说不出物品的名称。听不懂家人的话,常常答非所问,看不懂报纸,发展到晚期患者说话减少常常静坐。

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 篇3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1-0207-01

AD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主要侵犯大脑皮质神经元,引起痴呆的变性疾病,约占痴呆总数的2/3。AD以神经炎斑、神经元纤维缠结、神经元减少为主要病理改变。目前确切病因并不明确,大多数观点认为AD与遗传、环境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每年老龄人数的增长速度为3.3%,由此推算到2025年我国将会出现2.8亿老龄人口。可见AD已成为我国社会不可忽视的问题,给医疗保健体系带来了重大的挑战。本文就国内外AD流行病学研究作一简要阐述。

一,流行病学特征

患病率。国内外有许多关于痴呆的患病率研究,其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大多数原因是由于样本的年龄结构不同、不同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调查方法的差别及诊断标准未统一。近些年,随着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的一致,痴呆患病率大多相接近。我国在2005进行的一次有关痴呆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痴呆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患病率为7.8%,其中AD的患病率为4.8%,血管性痴呆的患病率为1.10%。年龄、人种、地域相关性。世界各国的研究均一致表明AD与年龄密切相关。几乎所有流行病学调查都显示出AD存在明显的年龄依赖性,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有调查显示在65岁以上人群中AD的患病率为1%,而在95岁以上人群中,其患病率高达50%。如果环境因素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学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么不同人种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患病率应该具有相似性,但是没有确切的这方面报道,尚待进一步研究。发病率。对于AD发病率的调查由于存在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研究难度较大,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痴呆人数的逐年增加,用于痴呆方面的花费将会越来越大,给家庭、社会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以前有研究显示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别有73%和90%痴呆患者生活在家中,明显影响了照料者的正常生活。可见AD不仅在经济上给家庭、社会带来了负担,而且给照料者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二,AD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有证据显示早发型A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晚发型AD的发生与多种基因相关。目前己确定有4个基因与AD密切相关。这些发现对进一步了解AD的发病机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基因方面并不能完全解释AD病例,只有一部分AD病人可以从基因方面来解释。关于AD的基因危险因素是一个发展迅速的领域。

其它危险因素。在AD危险因素的研究中,由于研究方法不同、研究中产生的各种偏倚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年龄与家族史,几乎所有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年龄与AD高度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家族史为AD的危险因素;文化水平,AD与受教育时间的长短有明显的关系,受教育时间短的人患AD的风险将增高,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提示文化水平是AD的危险因素,最流行的理论提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更好的能力,这会让他们更多、更长时间消耗脑功能。这种解释己被脑电图研究的相关报道所证实;性别,有一些研究报道女性的AD发病率高于男性,但这些报道可靠程度偏低,要明确此相关性需进一步做更多相关调查;生活方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社交广泛、长期从事脑力活动、规律的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等均有助于降低AD发病率,相反有增加AD的风险性;脑外伤,一部分研究显示脑外伤与AD存在正性的关系,有些研究显示无关;抑郁,一些关于抑郁症的研究报道,抑郁发病先于AD,但是并不清楚它是否是AD发病过程的先兆,至少有一个研究报道显示在痴呆发病前20年出现了抑郁,这需要更多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甲状腺激素水平,血浆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低的人群比TSH正常的人群更易患AD,其原因考虑低的TSH使血中甲状腺素水平低下,导致了脑细胞中糖、蛋白质、核酸代谢障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最终导致认知水平下降;胰岛素抵抗大脑皮质与海马区存在胰岛素受体,胰岛素水平的紊乱可导致海马区与大脑皮质 的异常沉积,从而促进AD的发展;环境暴露,国外有一些散在的报道显示暴露在苯、酚、杀虫剂、电磁场等环境下可能增加AD的发病风险;微量元素,近年有研究提示饮用水中铝含量的增加与AD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原因考虑铝易聚集在神经元纤维缠结处,同时影响其它金属元素的沉积,并参与局部炎性反应,加速了神经元的凋亡;雌激素水平,国外在对绝经后的妇女的激素水平的研究中发现,随着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下降有增加AD的风险,而适当补充可降低患AD的风险;抗氧化剂,抗氧化剂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外有一些散在报道长期使用维生素E可降低AD的发病风险,要明确抗氧化剂与AD之间是否存在关系需进一步大标本量、长期的研究;吸烟,EURODEM研究显示吸烟可降低AD的患病率,国内有研究发现AD患病与吸烟的数量呈正相关,但也有研究显示吸烟可降低AD的患病率,对AD与吸烟之间的关系,其机制并不清楚,但有学者认为尼古丁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至于两者是否相关,还是因为其它原因引起还需进一步探讨。

结语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A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AD的发病机制未完全明白,还需要更广泛的研究。只有真正了解了AD的具体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才能为A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线索。

参考文献:

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5月-2010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首次住院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26例, 均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 (DSM-IV) 的痴呆诊断标准。根椐临床痴呆评定量表 (CDR) 评定为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中男69例, 女57例;年龄 (73.5±8.0) 岁;文化程度:文盲20例, 小学21例, 初中25例, 高中及以上60例。痴呆症状进展1年以上, 无心、肺、肝、肾等脏器并发症。

1.2 方法

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早、中期患者以物理的脑反射治疗仪、穴位按摩疗法、光疗、音乐疗法等进行治疗, 同时进行强化护理干预。

1.2.1 脑反射 (M-180) 治疗仪疗法:

采用头部导入点的导入方式, 即导入点在双侧眶上孔及眶下缘于鼻翼交汇点, 给予微电流电子导入, 持续30min, 幅值为0~30、0~60、0~90 3个范围, 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来调整幅值大小, 每天1次, 10d为1个疗程, 中间休息3~5d, 持续4~6个疗程。

1.2.2 按摩疗法:

按摩双侧风池穴、翳风穴:风池穴在项部, 枕骨之下, 微低头, 耳后高骨后一横指凹陷处;翳风穴在耳垂后凹陷处, 此组穴可改善基底动脉供血情况。按摩四白穴:四白穴在下眼眶中点, 直下约0.5cm凹陷处, 此穴多气多血, 刺激该穴对颅内供血作用最好。按摩印堂穴:印堂穴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 该穴有改善脑血循环, 活化脑细胞、增强记忆力的作用。刺激委中穴:委中穴位于腘窝横纹中点, 属足太阳膀胱经, 其经脉循行可以从头顶入里联络于脑, 刺激此部位, 可直达脑府, 使头脑清利, 浑身舒爽。以上诸穴, 早晚各按1次, 每次20min, 可交替使用, 每次任取1组, 长期坚持, 能耳聪目明, 思维清晰, 反应敏捷。

1.2.3 光疗法:

有学者研究发现, 2周内坚持每天早上接受2h亮光照射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与在同一时间段处于阴暗光线下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相比, 不仅睡眠时间延长, 且睡眠质量提高。因明亮的光线会稳定其情绪, 而昏暗的环境则会加重其症状。在白天相对较短的冬天, 明亮的光线最能缓解痴呆患者的某些症状[1]。

1.2.4 音乐疗法

有实验研究证明, 音乐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功能, 增加其供血、供氧, 较好地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1]。每天2次, 每次≥30min。

1.2.5 强化护理干预:

(1) 生活自理能力的干预:包括洗脸、刷牙、吃饭、穿衣、梳头、入厕、整理床位等, 制定训练步骤, 逐步进行强化训练。 (2) 语言能力干预:护理人员要有足够耐心, 利用一切护理和治疗机会, 反复向患者讲述一些日常生活的基本知识, 让患者强化认识常用物品、水果等, 或制定认字卡片、各种动物和水果卡片训练记忆力;利用数手指、数字卡片、设计模拟购物游戏训练患者的计算能力;与患者做一些简易的棋牌游戏, 指导阅读各种有趣的图书、画报、报纸、杂志等, 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手工操作, 如搭积木、拼图、丢沙包等训练注意力;在病室及厕所设置通俗易懂、醒目的标志, 反复强化训练, 使其认识病室及厕所的位置。日常生活护理时, 反复向患者讲述日期、时间、地点、天气等, 使其逐渐形成时间概念, 来训练其定向力。鼓励患者读书、看报、听广播和音乐、看电视, 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这种强化干预法能帮助患者锻炼其大脑皮质中负责思考、语言和记忆等活动部分, 使一些因衰老而丧失的功能得以部分恢复。每天强化干预2次, 每次30min, 坚持4~6个月。

以上方法可交叉实施, 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及社会环境等制定其方案。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家庭情况, 取得家庭的支持, 并帮助和督促患者完成和协助完成治疗。要循序渐进, 注意调整患者的情绪, 保持其最佳状态, 从而使患者很好地配合。每月进行总结, 及时调整其内容和进度, 连续6个月。

1.3 评价指标

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价[2], 包括两部分内容: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PSMS) 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IADL) 。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评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 (CRRCNE) 分别对患者的听理解力、复述、阅读、计算、朗读、命名等方面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 预治前后评价指标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上述预治, 预治后患者PSMSIADLADL评分均低于预治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预治后患者的听理解力、复述、阅读、计算、朗读、命名方面能力评分明显高于预治前 (P<0.05或P<0.01) 。见表2。

注:与预治前比较, *P<0.05

注:与预治前比较, *P<0.05, #P<0.01

3讨论

M-180脑反射治疗仪是依据电子学、脑电生理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全息胚理论等诸学科, 经多年研制成。通过特殊介质, 由于AB 2组输出, 以离子渗透和能量脉冲导入形式作用于特定表部位, 经典型的眼轮匝肌反射或眼反射来兴奋反射弧, 产生神经冲动电位并传导, 调节神经血管反射不稳定状态, 加速局部及周身淋巴和血液循环, 使脑内迅速增加供氧、供血量[3], 从而达到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目的。

按摩可使经脉畅通, 气血调和, 达到醒脑安神、通利关窍、增进智力的目的。而光疗不仅能延长阿尔茨海默病睡眠, 还能提高睡眠质量。音乐疗法音乐能改善大脑皮质的功能, 增加其供血、供氧。所以上述物理疗法都能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生活质量, 延缓病情发展。

阿尔茨海默病最大的危害在于:其早期症状如记忆力下降、多疑猜忌、精力不集中等,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常被人视作自然规律而已, 根本无需治疗。而一旦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使病情恶化, 患者本人已丧失了自知、自理能力, 完全靠家人亲友付出巨大的精力予以照料,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阿尔茨海默病如在早期或轻型期被发现, 并在生活上采取相应措施, 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是完全可以控制其发展的[4]。强化护理从日常生活能力和语言能力进行训练, 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都有所提高。有文献报道, 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训练能够促进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能力的康复, 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适应能力, 改善其生存质量, 有效地延缓痴呆的进程[5]。康复护理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语言能力和生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6], 这与本结果相一致。

总之, 对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物理疗法及强化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物理疗法联合强化护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影响。方法 对126例确诊为早、中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进行强化护理干预外, 加用脑反射治疗、穴位按摩、光疗、音乐疗法等物理治疗, 每天1~2次, 每月进行总结, 及时调整其内容和进度, 连续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ADL) 对患者生活能力进行评价, 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 (CRRCNE) 对患者语言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预治后患者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PSMS) 、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IADL) 及ADL评分均低于预治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预治后患者的听理解力、复述、阅读、计算、朗读、命名方面能力评分明显高于预治前 (P<0.05或P<0.01) 。结论 物理疗法、强化护理干预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生活能力有明显提高, 并对延缓病情发展, 提高生活质量尤为重要。

关键词:物理疗法,强化护理干预,阿尔茨海默病

参考文献

[1]易璇, 齐朝晖.预防保健对老年痴呆的重要性[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 (10) :1080-1096.

[2]张明园.老年痴呆防治指南[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1.

[3]朱利元, 郑文权, 田世雨.脑反射治疗仪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1997, 8 (3) :163.

[4]马骁.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5]屠丽君, 麻丽萍, 张燕红, 等.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认知功能的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1) :845-847.

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治疗进展 篇5

1A 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AD病因迄今不明确, 有研究发现AD的发病与脑内 β 淀粉样蛋白 (Aβ) 沉积有关。Aβ 是 β 淀粉样前体蛋白的一个成约4 2 个氨基酸的短片段, Aβ 可破坏突触膜, 对它周围的突触和神经元有毒性作用, 导致神经细胞死亡。

随着AD的进展, 患者脑内的乙酰胆碱水平下降, 这支持胆碱能假说, 也是AD治疗的重要基础。另外, 患者随着年龄增长, AD发病的危险性亦增加, 具有阳性家族史的患者亦易患AD。载脂蛋白E与AD密切相关, E 4 与AD的发病危险增加有关, E 2 则起到保护作用, 这可能与载脂蛋白E的细胞修复作用有关。文化程度低、脑外伤、吸烟、重金属接触史也增加了患AD的风险。

2药物治疗

2 . 1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从而提高乙酰胆碱的活性, 减少乙酰胆碱的降解。胆碱酯酶抑制剂是目前确定对AD本病治疗有明显疗效的药物, 也是FDA最先批准使用治疗的药物, 适用于轻、中度AD患者。这类药物虽然不能治愈该疾病, 但是能够缓解智力减退的进程, 并减轻神经精神症状, 常见的有多奈哌齐 (安理申) 、利斯的明 (艾斯能、卡巴拉汀) 、加兰他敏 (洛法新) , 还有我国的石杉碱甲。

多奈哌齐商品名为安理申, 选择性作用在大脑皮质和海马, 是选择性很强的胆碱酯酶抑制剂, 由于选择性很强, 所以对于胆碱能缺乏导致的学习功能降低有减轻的作用。半衰期为7 0 ~ 8 0 h , 给药后3 ~ 5 h达最大血药浓度, 经肝脏代谢, 不良反应主要是胆碱能效应, 呕吐、腹泻、心动过缓、晕厥、失眠等, 一般在给药初期出现, 在治疗的维持期少见。

利斯的明商品名为艾斯能, 是非竞争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 除了提高脑内乙酰胆碱的含量外, 还能保护AD患者的内皮细胞。半衰期为2 h , 给药后0 . 5 ~ 2 . 0 h达到最大给药浓度, 也选择性的作用于大脑皮质和海马, 对小脑和纹状体影响小, 减少了锥体外系症状, 不仅使用于轻中度AD患者, 对于重症AD患者效果更佳。开始计量4 mg/d , 每2 周后增加至1 2 mg/d , 不良反应为昏睡、疲劳、呕吐、便秘等。

加兰他敏商品名洛法新, 是可逆性竞争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亦是烟碱受体调节剂, 对神经元中的胆碱酯酶的选择性抑制极高, 是抑制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5 0 倍, 半衰期为5 ~ 6 h , 服药后2 h血药浓度达高峰, 用法为3 0 ~ 6 0 mg/d , 不良反应为恶心、心动过速、失眠等。有研究显示, 前4 周显示较好疗效的患者对远期疗效的预测有一定意义[1]。加兰他敏在改善患者语言方面更有优势[2]。

多奈哌齐与利斯的明和加兰他敏相比耐受性更好[3]。第一个胆碱能药物他可林因其肝脏毒性太大而不再使用。

石杉碱甲商品名为哈伯因、双益平, 是我国从千层塔这种中草药中得到的石杉碱类生物碱, 是可逆性的竞争性胆碱酯酶抑制剂, 保护细胞发生过氧化反应, 作用于额叶、颞叶、海马等部位, 能明显改善A D患者的认知功能, 是治疗AD最有效的药物之一。2 . 2N - 甲基- D - 天冬氨酸 (NMDA ) 受体拮抗剂NM -D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是脑中兴奋性递质, 它过度兴奋可以导致神经元内钙超载, 使神经元受损死亡, 形成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 影响记忆, 导致痴呆[4]。虽然阻断NMDA受体介导的谷氨酸被认为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但是高亲和力的N MDA受体拮抗剂具有明显的副作用, 且患者不易耐受。美金刚是中低亲和力、非竞争性的强电压依赖性的, 它对过度开放的NMDA受体有阻断作用, 但是不影响正常的生理性的NMDA受体。在中重度A D (MMSE1 ~ 2 0 分) 多奈哌齐联用美金刚, 可得到认知行为的改善, 并且患者耐受性好。在轻度A D (MMSE 2 1 ~ 2 6 分) 的一项研究中, 美金刚对于认知终点以及其他终点都没有疗效[5]。英国国家临床质量管理研究所 (NICE) 不推荐轻度AD患者应用美金刚[6]。

2 . 3抗氧化剂自由基是人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氧化物, 自由基引起Aβ 沉积, 与神经膜产生反应, 导致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在释放大量的自由基。而神经膜的损伤可能是AD的一个重要的病理过程, 因此, 抗自由基生成的药物可能减慢AD的过程。

脑内有大量可氧化的脂质, 这些脂质需要抗氧化剂的保护。维生素E是脑内的亲脂抗氧化剂, 能阻断过氧化氢还原反应引起的细胞毒性反应。高剂量的维生素E能够延缓AD的恶化, 但是不能阻止轻度认知障碍发展为AD 。

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可以减少脑内儿茶酚胺降解, 减少线粒体自由基的产生, 有神经保护作用, 能够改善认知, 代表药物为司来吉兰。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

褪黑素可清除自由基, 减少 β 淀粉样蛋白产生, 阻止细胞氧化损害, 以后可以用于治疗AD 。

其他植物型抗氧化剂包括茶叶、维生素C 、胡萝卜素及其他类胡萝卜素。银杏[7,8]是一种抗氧化剂, 它之中的黄酮类成分起到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作用, 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超氧化歧化酶 (SOD) 可与自由基产生反应, 能够清除自由基。SOD及SOD结合物都能清除自由基。2 . 4脑代谢药物改善脑代谢药物能够提高脑细胞对葡萄糖、磷脂和氨基酸的利用能力, 增加神经信息传导, 主要药物有奥拉西坦、尼麦角林、吡拉西坦、阿尼西坦、三乐喜、维生素B1、维生素B6、脑蛋白水解物等。

2 . 5钙离子拮抗剂过度的钙流入细胞内, 而AD患者的细胞膜不具备将钙泵出细胞外的功能, 所以导致神经细胞内钙超载, 神经细胞死亡。钙离子拮抗剂包括尼莫地平、维拉帕米、氟桂利嗪等, 可抑制钙离子内流, 保护神经细胞。

2 . 6性激素雌激素通过抗氧化、抗自由基、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增加脑血流量、减少Aβ 沉积、促进神经元生长和生存等作用, 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雄激素可能通过抑制Aβ 沉积、防止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增加抗凋亡蛋白Bcl - 2 表达[9]而对AD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改善。雌、雄激素联合治疗是一个研究方向。但是雌激素由于易导致子宫内膜癌和乳腺癌而受到质疑[10]。

2 . 7抑制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药物AD患者的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后聚集后形成神经元纤维缠结[11], 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原因是磷酸酶活性下降。有研究表明, 钙调神经磷酸酶能够使细胞内过磷酸化的Tau蛋白不同程度的脱磷酸化[12], 故把钙调神经磷酸酶作为AD药物治疗的靶标, 能从中找到预防和治疗AD的新型药物。

2 . 8他汀类药物有研究发现, 高胆固醇能够影响Aβ代谢, 促进老年斑形成[13]。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Aβ 水平, 改善微循环, 降低AD的发生, 并较为安全[14]。2 . 9抗炎药物AD患者老年斑内有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 而上述两种细胞能够产生分泌补体蛋白, 杀伤正常神经细胞, 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能够减轻大脑的慢性炎性反应, 减少Aβ 生成, 对AD有保护作用[15]。

2 . 1 0针对Aβ 的药物AD患者中的Aβ 能够使神经元缺失、变性, 产生认记忆障碍。生成Aβ 疫苗作用于机体, 使体内产生抗Aβ 抗体, 透过血脑屏障后与A β 结合, 减少老年斑沉积, 减少神经元纤维缠结。第一代药物为免疫疫苗AN 1 7 9 2 , 能够减缓患者认知障碍的进展程度, 但是有部分患者出现脑膜炎, 最终试验被终止。第二代药物仍有毒副作用。另外可以于机体内注射Aβ 抗体, 外周血液的Aβ 减少, 脑内的Aβ向外周血液转移, 脑内Aβ 减少。一些金属络合物也有相似的效果。这类药物包括Bapineuzumab[16]和Solanezumab , 前者Ⅲ期临床失败[17], 后者Ⅲ期临床正在进行中。Aβ 生成需要 β - 和 γ - 分泌酶, 故 β - 和 γ -分泌酶抑制剂是广泛受关注的治疗靶点。

2 . 1 1针对行为精神的药物AD患者合并抑郁选择抗抑郁药物。在抗抑郁药物中,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有很强的抗胆碱作用, 故能够诱发患者的认知障碍, 谵妄、便秘、体位性低血压等。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 是老年AD患者的首选用药, 其不良反应较三环类发生低。药物包括帕罗西汀、氟西汀、西酞普兰。

AD患者合并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多应用喹硫平, 对AD患者的认知损害较小, 不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相比于其他的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出现锥体外系反应以及加重认知功能损害, 甚至会引起帕金森综合征等不良反应, 喹硫平的治疗效果会更佳。

A D合并焦虑患者症状多不典型, 使用抗焦虑药物可应用丁螺环酮和苯二氮类药物。丁螺环酮是新一代抗焦虑药物, 临床效果较好。对于A D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 原则上不使用苯二氮类, 使用苯二氮类药物也要遵循小剂量、短疗程的原则。

目前FDA批准的治疗AD的药物只有5 种:四氢氨基吖啶、多奈哌齐、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和加兰他敏以及NMDA受体拮抗剂美金刚[18]。但是目前AD治疗的药物只能缓解AD症状, 不能根本治疗AD , 不能逆转AD[19]。目前已经有数千的临床试验研究如何治疗AD , 但是这些研究的药物能不能逆转AD还有待实践证明[20,21,22]。我们希望经过多种检测手段, 检测到AD的前期, 针对AD前期进行治疗, 延缓或防止AD的发生, 甚至逆转AD 。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D) 是以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海马锥体细胞颗粒以及神经元缺失为病理表现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 在早期给予治疗十分重要。治疗AD的药物最主要的有胆碱酯酶抑制剂, 包括多奈哌齐、利斯的明、加兰他敏以及石杉碱甲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 (NMDA) 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另外包括抗氧化剂、脑代谢药物、钙离子拮抗剂、性激素、抑制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药物、他汀类药物、抗炎药物, 针对Aβ的药物以及针对行为精神的药物, 均对缓解AD症状有帮助, 但是不能根本治疗AD, 不能逆转AD。作者希望经过多种检测手段, 检测到AD的前期, 针对AD前期进行治疗, 延缓或防止AD的发生, 甚至逆转AD。

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有AD患者105例, 正常对照105例, 所有病例均来源于本市的三级医院, 其中, 男90例, 女120例, 年龄60~90岁, 其中60~69岁、70~79岁、80~89岁及90岁以上受试者所占的比率分别为15.5%、28.6%、45.2%、10.7%。受教育程度情况: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9.5%, 中学及中专文化者22.7%, 小学文化程度占20.3%, 文盲半文盲占47.5%;所有受试者均进行NINCDS-ADRDA评分, 均符合诊断标准。正常对照受试者主要来源于相同医院的不患AD的老年人, 其与AD患者在年龄、性别、种族及文化程度上基本一致, 同时进行了精神状况检查 (MMSE) [1], 评分大于25分, 排除患AD的可能性, 两组资料之间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1.2.1 回顾性调查

对所有受试者的病历进行调查, 并进行MM SE评分, 用来确认两组人群符合实验标准。根据病历, 收集所有受试者的一般情况 (性别、年龄、教育情况、婚史及是否有离婚史、既往病史, 现病史, 痴呆史、高血压、糖尿病、精神压抑史、肾病史等情况) 。

1.2.2 问卷调查

对于AD患者, 调查表由其家属填写, 正常受试者可以自己回答。由调查人员填写, 所有调查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吸烟情况、饮酒情况、是否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是否进行家务劳动、家庭居住情况、是否有配偶、是否有重大不良生活史等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9.2进行统计学分析。将上述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进行统计分析。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 计算OR值;其次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 用来确定多个因素与AD发生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分别有105例AD患者与105名正常对照, 对于所有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及其主要病史进行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最终发现痴呆史 (OR 3.12) 、抑郁 (OR 2.19) 、糖尿病史 (OR 2.03) 、重大不良生活事件史 (OR 1.78) 、社会活动量 (OR 0.26) 、受教育情况 (OR 0.52) 及吸烟 (OR0.78) 7个因素与AD发生有关, 前4个是AD发生的危险因素, 后3个是AD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见表1) 。

3 讨论

作为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缺乏理想治疗的疾病, AD的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1) 遗传因素:主要是PS-1、PS-2和APOE4有关; (2) 教育程度:教育程度与AD的患病成反向变化, 教育程度越低, 患病几率越大; (3) 社交运动:社交广泛, 经常运动的AD患病率较低; (3) 吸烟:吸烟与AD具有双重关系:有研究表明, 50岁以后吸烟人群AD的危险性减少, 且呈剂量反应关系;但吸烟又是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 后者可增加患AD的风险, AD与烟碱、毒蕈碱受体的关联值得深入思考[2]; (4) 饮酒:国外研究提示, 中小量饮酒特别是葡萄酒可降低罹患AD的危险性。但国内尚未发现此种关联, 已明确的是酒精依赖可显著提高痴呆和AD的危险性[3]; (5) 生活质量:经济收入高的AD的患病率降低, 丧偶者较已婚者患病率高, 与配偶子女居住一起的患病率低, 生活在农村的患病率高; (6) 电磁场暴露:长期暴露与低频电磁场的人群AD患病率较高。

摘要: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D) 患者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设计, 选取2000年1月—2011年6月在本院治疗的105例AD患者和105例对照者为研究对象, 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回顾性调查, 包括查看患者病历, 进行问卷调查等, 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病历和问卷调查, 其中痴呆史与AD关系的OR值为3.12, 抑郁与AD关系的OR值为2.19, 糖尿病史与AD关系的OR值为2.03, 重大不良生活事件史与AD关系的OR值为1.78, 社会活动量与AD关系的OR值为0.26, 受教育情况与AD关系的OR值为0.52, 吸烟与AD关系的OR值为0.78。结论 痴呆史、抑郁、糖尿病史、重大不良生活事件史与AD关系的OR均大于1, 是AD发生的危险因素, 可以增加AD发生的几率;而社会活动量、受教育情况及吸烟与AD发生的OR值小于1, 是AD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可以降低AD的发生几率。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胡瑞琅, 史雪颖.Alzheimer病与血管性痴呆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杂志, 2002, 22 (2) :142-147.

[2]仇成轩, Bengt Winbl AD, Laura Frat I, 等.瑞典斯德哥尔摩市社区人群老年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队列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882-887.

中药抗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 篇7

1 阿尔茨海默病的致病机制

AD的发病原因可能与老龄化、遗传因素、神经递质障碍、细胞骨架改变、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炎性/免疫反应有关。具体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研究透彻, 只是存在多种假说[2], 包括胆碱能神经元假说、Aβ毒性假说、Tau蛋白假说、胰岛素假说、自由基损伤假说。在AD患者的胆碱能神经元系统中有特异性神经递质缺陷, 胆碱能神经元明显受损, 特别是皮质和海马、前脑Meynert基底核和隔区等部位。这些脑区的乙酰胆碱基转移酶 (CHAT) 和乙酰胆碱酯酶 (Ach E) 活性降低, 胆碱能系统活性下降, 引起脑中乙酰胆碱 (Ach) 浓度减少。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证明, 胆碱能系统和记忆、学习能力密切有关。因此, 胆碱能系统的改变与AD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即“胆碱能假说”[3]。

Aβ是指β-淀粉样蛋白, 它在AD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AD患者中发现Aβ的沉积, 其会损坏周围神经细胞膜和线粒体膜, 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 引起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释放量减少, 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速度减慢, 表现为记忆障碍。即“Aβ毒性假说”[4]。

在体内Aβ与Tau结合形成可溶性稳定复合物, 这种结合可以促进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的聚集。更重要的是, Aβ和Tau的存在可引起Tau快速解离以及轴索结构的崩解, 会导致突触的功能障碍并最终导致神经元细胞死亡。即“Tau蛋白假说”[5]。据欧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60岁老年人群中有近一半的老人存在胰岛素抵抗。但有关研究发现, 与健康人群对照, AD患者脑脊液的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介导的糖代谢都是降低的。

由于AD的发病机理可能是多因素的, 因此中药在抗阿尔茨海默病 (AD) 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显示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对阿尔茨海默症 (AD) 有很好的预防及治疗效果。AD的治疗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若要取得突破性进展, 有赖于对AD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

2 治疗药物

在最近几十年中, 中药天然产物被发现在治疗AD中有很好的疗效。如减少Aβ的聚集, 清除自由基, 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提高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等。一些黄酮类, 生物碱类, 苯丙素类, 三铁皂苷类, 多糖类等被证明有抗AD的疗效。

2.1 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最常见的活性就是抗氧化活性。这类化合物的许多生物活性在临床中也被展现出来, 如对心脑血管的作用, 抗炎作用, 抗菌及抗病毒作用, 雌性激素样作用等。黄酮的这些生物活性构成了抗AD的基础。其中银杏黄酮, 大豆异黄酮, 葛根素, 银杏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6]。

2.1.1 葛根素

葛根素是一种从豆科植物中提取的二氢异黄酮苷, 具有扩张血管、降血脂和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抗氧化、抗血栓等作用。目前在中国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其他血管功能障碍。研究发现[6], 葛根素在由东莨菪碱或D-半乳糖诱导的小鼠模型中对学习和记忆障碍有潜在的影响。有报道称[7]葛根素可减少Aβ的生成, 因此可以缓解患病动物的学习和记忆障碍。葛根素的抗AD效果也关系到它降低脂质过氧化物酶的含量, 增加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水平, 增强脑血流量, 并改善大脑微循环[7]。

2.1.2 银杏

银杏黄酮类化合物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银杏 (EGB) , 银杏在临床上用于治疗AD。前期研究发现, 它可以体外抑制Aβ的寡聚化, 保护神经元免受Aβ毒性, 提高AD模型小鼠的认知能力。Tchantchou等[9]采用复合转基因小鼠模型Tg APP/PS1, 观察银杏对神经再生的影响。结果发现银杏能明显促进青年 (6月龄) 和衰老 (22月龄) Tg APP/PS1小鼠海马区细胞增殖, 另外可以减轻小鼠海马区Aβ的寡聚化。这些结果表明, 银杏可以促进神经发生, 这一现象有益于AD的预防和治疗。银杏在治疗AD中有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抑制脂质过氧化。目前, 在中国, 法国和德国银杏叶提取物作为医疗药物治疗AD[8]。

2.1.3 大豆异黄酮

大豆异黄酮 (SIF) 是天然植物大豆的提取物, 与雌激素结构相似, 具有类雌激素作用。研究发现SIF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降低海马组织早老素1的表达, 减少载脂蛋白E4的含量, 减少海马神经细胞丢失, 影响一氧化氮-环鸟苷酸信号转导系统[9]。

动物研究表明, 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是通过影响大脑胆碱能系统和减少神经元的丢失尤其是在雌性大鼠中。临床研究表明绝经后的AD妇女与没有绝经的AD妇女相比雌激素治疗后风险低。另一组随机, 双盲, 交叉, 和安慰剂对照试验表明, 大豆异黄酮是安全的并对认知功能有积极的影响, 尤其是绝经AD妇女中的语言记忆能力。大豆异黄酮可降低Aβ的表达, 拮抗Aβ的毒性并减少其沉积, 保护神经细胞不受Aβ的侵害, 促进基底前脑核及其投射区Ch AT活性增加, 可以促进ACh的合成。SIF可能通过影响ACh的代谢, 增加ACh的表达, 从而起到治疗AD的作用[10]。

2.1.4 甘草苷

甘草苷 (LQ) 是甘草根的提取物, LQ具有潜在的抗阿尔茨海默病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拮抗Aβ25-35的细胞毒性 (减少细胞凋亡、拮抗细胞内钙离子超载、降低细胞内活性氧升高程度) 、选择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促进M1胆碱受体表达、抑制由NF-KB介导的炎症和增强神经生长因子的神经营养作用有关, 杨等人调查甘草苷对原代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有保护作用。他们发现, 用甘草苷预处理6小时能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和由Aβ25-35引起的神经元的细胞凋亡。甘草苷也能够提高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延长神经轴突。值得一提的是甘草苷还可以特异性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促进神经干细胞分化为胆碱能神经元。神经保护和神经营养作用使甘草苷对治疗AD有很好的前景[11]。

2.2 苯丙素类

天然成分中有一类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在一起为单元 (C6-C3) 构成的化合物, 统称为苯丙素类。从生物合成途径来看, 它们多数由莽草酸通过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等芳香氨基酸, 经脱氨、羟基化、偶合等反应步骤形成最终产物。它们具有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活性。其中姜黄素、丹参酮、五味子等用于治疗AD。

2.2.1 姜黄素

姜黄在南亚是一种特别知名的烹饪药草, 是厨房里必不可少的食材。姜黄素就是从其中分离出的活性成分。近年来研究表明, 姜黄素有抗炎, 抗肿瘤, 抗AD, 抗氧化等作用。姜黄素抗AD的作用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姜黄素能有效抑制Aβ的形成。研究发现姜黄素与纤维状Aβ有较高的亲和性, 能与纤维状Aβ结合, 使Aβ失去稳定性进而降解。姜黄素还对Aβ的聚集有抑制作用, 并可清除Aβ。 (2) 姜黄素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研究表明姜黄素由于其抗氧化活性能保护神经细胞PC12和由Aβ42造成损伤的细胞。另一项研究表明用10μg/m L姜黄素预处理的PC12细胞能降低抗氧化酶的水平, 保护由Aβ25-35造成损伤的DNA。 (3) 姜黄素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在体外研究中, 姜黄素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IC 50值为67.69μM。这表明姜黄素在抗AD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也是开发中药治疗AD不可或缺的天然产物[12]。

2.2.2 阿魏酸

Ji jing Yan等人[13]研究了阿魏酸的淀粉样前体蛋白对早老素1 (PS1) 转基因阿尔兹海默症造模小鼠的作用。长期口服给药阿魏酸 (给药6个月, 年龄从6~12个月) , 剂量5.3mg/kg·d, 显著增强了小鼠的特异性识别功能, 并且降低了额叶皮质中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白细胞介素-1β (1L-1β) 的水平。这些结果表明, 阿魏酸在一定剂量可能是用于预防和治疗阿尔茨海默症。值得用于临床研究中的AD患者。

2.2.3 五味子酮

五味子酮是从五味子中分离出来的木脂素。研究发现[14], 五味子酮能够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其他ROS, 包括过氧化氢和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系统所产生的-OH并降低了产生MDA的脂质过氧化过程。此外, 华中五味子酮能显著抑制由Aβ产生的氧化应激和膨胀炎性反应。此外, 华中五味子酮抑制由Aβ引起的细胞内钙浓度升高, 从而保持细胞内钙的稳态平衡, 保护神经元凋亡。

2.2.4 蛇床子素

蛇床子素是从香豆素伞形科植物如蛇床子中分离出来的。研究表明, 它能显著改善大鼠的空间辨别和记忆障碍。蛇床子素的这种效果被认为是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和大鼠脑组织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相关。另据报道, 蛇床子素能改善三氯化铝诱导加速衰老小鼠的记忆障碍, 这归因于它的活性包括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的活性, 从而减轻ROS诱导神经元的损伤。对于蛇床子素以往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其在抗高血压, 抗心律失常作用, 免疫增强和抗感染。在治疗记忆障碍有关疾病的潜力例如AD需要今后进一步的调查[15]。

2.3 三萜皂苷

多数三萜皂苷是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 多数可溶于水, 水溶液振摇后产生似肥皂水样泡沫, 故称为三萜皂苷。三萜皂苷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菌类、蕨类、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动物及海洋生物中均有分布。其中人参皂苷、三七总皂苷对AD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2.3.1 人参皂苷

在中国人参是常见的药材, 被广泛用于提高记忆力, 延缓衰老。许多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 它在治疗老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神经变性疾病如AD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经过验证, 人参皂苷Rg1 (GRg1) 及Rb1 (GRb1) 是人参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 其作用机制是: (1) 通过调节神经突增生、抑制神经炎症的发生和淀粉样蛋白的积累, 能够起到防治AD的作用[15]。 (2) GRg1能抑制自由基形成并加快清除大脑中的自由基, 同时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保护神经元细胞。 (3) GRb1能够增加乙酰胆碱的合成和释放, 并抑制神经炎的发生和过氧化, 保护海马神经元[16]。

2.3.2 三七皂苷

三七皂苷 (PNS) 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包括抗炎, 抗纤维化, 清除自由基, 抗老化等, 这些三七皂甙的主要有效成分属于达玛烷型。郭等人报道称[17], PNS能增加通过注射鹅膏蕈氨酸到核基底核造成的核基底损伤 (NBM) 的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PNS能缓解由Aβ25-35造成的神经元损伤, 从而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此外, PNS也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 延长了轴突的长度和, 突触的可塑性增加。除了这些作用, PNS能阻止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减少, 从而增强了AD模型大鼠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这些PNS活性可能构成抗AD活性的药理学基础。

2.4 生物碱

生物碱是科学家研究最早的一类有生物活性的重要天然有机化合物。它被定义为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非初级代谢产物的一类化合物。研究发现生物碱在抗AD的机制主要集中在提高胆碱能系统的活性, 抑制令人兴奋的中枢神经系统。加兰他敏, 一种生物碱, 作为一种有效治疗AD的药物在全球已被广泛接受。其他生物碱, 包括石杉碱甲, 苦参碱等在抗AD方面也有很好的疗效。

2.4.1 黄连生物碱

黄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是我国的传统中药, 具有清热解毒等功效。黄连生物碱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菌、抗肿瘤、降血糖及免疫调节等作用, 黄连生物碱中含量最高的为小檗碱, 其抗AD的作用机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发现[18], 小檗碱可通过增加大鼠海马CA3区IGF-1和IGF-1R蛋白的表达, 减少Aβ蛋白沉积、减轻神经元丢失、改善锥体细胞形态, 提高AD模型大鼠的认知功能。 (2) 小檗碱能抑制乙酰胆碱酯酶 (ACh E) , 丁酰胆碱酯酶 (BCh E) , 和单胺氧化酶 (MAO) 的活性。提高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功能[19]。 (3) Durairajan等[20]研究发现黄连素可通过通过降低磷酸化Tau蛋白的水平, 减少了细胞内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 对脑内神经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进而预防和治疗AD。

2.4.2 石杉碱甲

石杉碱甲是从蛇足石杉中分离的一种具有抗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石松生物碱类有效单体。它也是一个NMDA受体拮抗剂其可减少脑中谷氨酸诱导的损伤[21]。它是高脂溶性的, 因而易于穿过血-脑屏障, 口服后分散到大脑中。动物研究发现, 它能够增强大鼠的记忆功能。中国的临床试验表明, 它与加兰他敏和多奈哌齐相比同样有效, 或许在副作用方面甚至更安全。1994年以来在中国它被批准并广泛用于治疗老年人的记忆障碍, 失忆或AD病人。近年来在美国和欧洲国家, 石杉碱甲在治疗AD效果上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 在美国石杉碱甲被用作膳食补充剂来提高记忆[22]。

2.4.3 苦参碱

苦参碱是豆科植物苦参的主要有效成分, 研究发现苦参碱能降低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白细胞介素1β的表达水平。因此, 在抗AD中, 苦参碱的作用可能归因于它通过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在大脑中释放来缓解炎症, 从而改善受损神经元细胞的状态并减少神经元凋亡。

3 其他类

3.1 藏红花

藏红花 (也称西红花) 为番红花属植物, 属莺尾科, 藏红花的药用部位是藏红花的柱头, 也是最昂贵的香料之一。研究发现藏红花中藏红花素是有效的抗氧化剂。它能清除自由基, 特别是超氧阴离子, 因此, 可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防止各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性病变, 如阿尔茨海默氏病。因此, 经研究验证藏红花对阿尔茨海默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3]。

3.2 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甲素, 是从卫矛科植物雷公藤中分离出来的二萜类化合物, 具有多种药理特性, 包括抗炎、抗氧化和免疫抑制等活性。研究表明, 雷公藤甲素对神经元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我们以往的研究发现, 雷公藤甲素能促进AD细胞模型海马神经元突触素的表达, 从而对海马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此外, TP可以抑制海马内Aβ的沉积与纤维化形成老年斑, 并且抑制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以及抑制COX-2的表达, 说明雷公藤甲素对AD大鼠脑内慢性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4]。

4 展望

AD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完全解释AD的发病机制。因此发现和开发预防、治疗AD的药物显得尤为重要。最近几十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一些活性成分已经从这些草药中分离出来, 对于治疗AD的效果, 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都进行了活性研究。一方面, 这些成果为临床医学上使用这些药物来治疗AD提供了基本依据, 另一方面, 发现了许多单体化合物作为有前途的药物或主要化合物, 为治疗AD来开发新药。

目前治疗AD的药物主要是症状治疗的药物, 他们能改善症状, 如记忆障碍等。在治疗AD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这些药物不能逆转AD, 只能延缓进展, 它们可能不像单一目标的药物能达到满意的疗效。黄酮类和苯丙素类中的一些制剂表现出多种生物活性, 可能代表新药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研究和开发天然抗AD的药物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重复和对比实验结果差异有时是因为它对于同一植物分离方法和提纯方法不同、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不同。此外, 由于在某些情况下缺乏阳性对照药物, 有效性很难被准确评估。研究天然产物在预防和治疗AD的起步较晚, 目前主要是一直保持在体外和动物实验研究的平台。从长远来看, 研究应集中在筛选和选择最佳的原料药、建立对药物有效性的评估标准等。

摘要: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 AD) 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近年来, AD发病率逐渐升高, 对社会和患者家庭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迫切需要开发新药来对抗AD。因AD的发病机制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最近几十年来, 研究人员对从中草药中分离出活性成分, 并对这些成分预防与治疗AD的功效进行了研究与比较。一些黄酮类, 生物碱类, 苯丙素类, 三萜皂甙, 生物碱类等成分被证实对AD存在潜在功效。本文总结了这些活性成分治疗AD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2015年接受治疗的2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70~85岁,平均年龄(77.4±5.5)岁,10例伴有高血压,6例伴有糖尿病,22例患者均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经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均为轻、中度患者;所有患者的身体状况良好,能够在协助下走动;排除脑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智能损害和精神障碍所致的假性痴呆以及良性健忘症的干扰。在对患者进行治疗前,统一进行血压、肝功、血尿常规、脑电图以及心电图检查。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例。

1.2方法对治疗组患者行安理申药物口服治疗,1次/d,睡前口服,5 mg/次,在持续1个月服用后,增加剂量至10 mg,其余均不变,继续服药5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不使用其他治疗药物。

1.3疗效评定标准[3]分别用ADL和MMSE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6个月的情况进行评分。ADL行为量表主要用以评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行为能力,MMSE主要用以评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语言、记忆和定向力等认知能力。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MMSE评分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6个月的认知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治疗组患者3、6个月的认知功能改善比较明显,分别为22.5%和30.8%。

2.2两组患者ADL评分结果比较治疗组患者治疗3、6个月的行为功能改善比较明显,ADL评分分别降低了16.0%和22.1%,对照组改善不够明显。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行为功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行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6个月的行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后CSF中P-tau含量对比对照组患者CSF中P-tau含量为(190±83)pg/ml,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的(103±36)pg/ml(P<0.05)。见表3。

3讨论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4],以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病理特点[5],多发于老年群体。患者常出现记忆障碍、执行功能障碍、人格或行为改变、失语、失用、失认、视空间技能损害等[6]临床表现,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阿尔茨海默病以老年群体为主要患病人群,随着全球老龄化的推进,其患病率随之上升,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与自理能力造成不利影响[7]。由于其病因尚未明确,当前医学界主要通过早期干预及药物控制,抑制病情的恶化,以此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减轻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异常磷酸化tau蛋白的沉淀导致了神经元纤维缠结,且阿尔茨海默病以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为病理特点,患者神经元纤维纠结度明显高于非神经系统疾病老年人,说明将测量CFS中磷酸化tau蛋白含量作为AD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具有一定可行性。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其发病率越来越高,乙酰胆碱的缺失程度决定着病变程度[3]。就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主要是通过对患者认知功能和行为功能的改善来延缓病情。安理申是由日本研制的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药物,该药物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达到增加神经递质乙酰胆碱浓度的目的,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记忆力和生活能力有着显著的疗效。该药物自1996年以来,已经在40多个国家地区投入使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显著的疗效。

本次研究选取曾就诊于本院的22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年龄普遍较高,治疗前的MMSE评分在17分左右,ADL评分在25分左右,属于中度痴呆。通过本次研究,其结果足以说明安理申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显著的疗效,在安理申治疗3、6个月后,MMSE评分分别提高了22.5%和30.8%,ADL评分分别降低了16.0%和22.1%,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行为功能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应在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虹蕾,师桂萍.安理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分析.临床医学,2007,27(7):46-47.

[2]尹汉逵,沈小琴,傅建明,等.头皮针刺结合安理申片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2):185-186.

[3]张治华,高晓峰,王珏,等.三种药物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疗效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137-139.

[4]张淑萍,王昆祥,李凤君,等.安理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研究.黑龙江医药科学,2010,33(5):33-34.

[5]鲍琳琳,赵红,张仁泽,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脊液核心生物标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9-41.

[6]闫维,张良芬.安理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疗效观察.医学信息,2015(Z22):26-27.

阿尔茨海默病的护理 篇9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危险因素,预防措施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发生于老年期的以进行性认知障碍和记忆力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性疾病[1]。临床特征为记忆、理解、言语、判断、计算、运动等多种功能障碍,可伴有幻觉、妄想、行为紊乱和人格改变,自然病程约3~15年。具有起病隐袭、致残率高、持续性智能衰退而无缓解的特点。

1 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现状

目前,我国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0.15%,从而使我国提前成为老年型人口国家。我国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较多,主要涉及患病率(确定人群内的病例数)和发病率(通常每年的新增病例数)。

1.1 国内患病率

2005年,一项跨越中国4省市(北京、上海、成都、西安)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证实,我国AD患病率为4.8%,女性(6.6%)高于男性(2.9%)。研究表明,AD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异性,其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55~64岁组为0.2%,65~74岁组为1.2%,75~84岁组为5.7%,85岁及以上组为23.3%[2]。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据此估计,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将增加到4亿,AD患者将接近2 000万。因此,阿尔茨海默病在中国并不罕见。

1.2 国内发病率

目前,我国关于AD发病率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有关调查表明,60岁以上AD年平均发病率为0.28%[3]。上海张明园和美国研究人员合作对3379名65岁以上基线调查时无痴呆老人进行了5年随访,结果65岁以上人群AD的年发病率为0.89%,且年龄每增加5岁,发病率增加1.06倍。AD的总发病率无性别差异,但在高龄女性中高发。

2 危险因素

阿尔茨海默病作为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疾病,其危险因素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已发现了许多与AD相关的危险因素,归纳起来可分为如下三方面。

2.1 社会心理因素

研究提示,除女性和增龄外,低教育水平、低职业、低认知功能、低社会生活功能、少社交活动、少闲暇活动等均与AD的发生有关[4]。同时有研究表明,严重抑郁症与阿尔茨海默病存在相关性。抑郁和不适当的应激状态会使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升高2倍[5]。所以,针对这些诱因,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避免。

2.2 膳食因素

AD的发病与膳食因素有很大关系。老年人蛋白质摄入量充足可降低AD的发病风险,而脂肪摄入过多则可增加患病危险性。铝可导致脑组织神经元纤维缠结和老年斑形成,出现痴呆症状,AD患者脑组织、血清中铝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6]。铅是一种强蓄积性的有害微量元素。过量的铅蓄积可诱发AD。AD发生的免疫学说认为,体内缺乏锌、铜、硒等微量元素时,机体免疫功能衰退,可诱发AD。综上,均衡老年人的膳食营养对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有积极意义。

2.3 血管性因素

AD本质上可能是一种慢性的血管病变,因此各种导致血管病变、脑血流低灌注的危险因素都可能是AD的危险因素。例如血管异常、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脑血流低灌注,影响脑组织的血氧和葡萄糖供应,使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患者认知和行为的改变[7]。

3 预防方法

3.1 心理关爱与保健

老年人离退休后,缺乏适当的运动、娱乐及社交活动,久而久之会产生孤独自卑感,对生活失去信心,这种心态极易诱发AD。因此家属应在思想上与老人多沟通,鼓励老人保持愉悦的情绪,消除压抑感。另一方面,鼓励老人勤用脑,多思考,读书看报听新闻,多参加社交活动等。只有这样,才会防止精神老化,延缓痴呆的发生。

3.2 早期发现AD前期症状

AD前期症状主要为学习新事物困难,继而出现智力减退、空间定向障碍甚至人格改变。此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给予恰当的认知干预,以延缓痴呆的发生。近年来,许多认知干预的方式,如益智类活动训练、角色扮演训练等,在防止认知功能下降上效果明显[8]。

3.3 药物预防

(1)自由基清除剂:人体内的自由基可增加细胞内钙离子的堆积,触发神经细胞坏死或调亡程序。维生素和褪黑激素能够通过阻止自由基的氧化作用来减轻脑内神经元的凋亡。研究发现,长期服用维生素C结合维生素E能降低AD的患病率,可用于老年痴呆的一级预防[9]。动物实验也证实褪黑激素有显著的防治AD的作用,但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

(2)降胆固醇药物:回顾性研究支持降胆固醇药物对AD有预防作用。如“士他丁”等长期服用,可使老年痴呆的发病几率降低30%[10]。细胞模型实验也提示胆固醇的消耗可直接影响淀粉样前体蛋白代谢,同时抑制β2淀粉样蛋白分泌。

3.4 免疫预防

淀粉样蛋白β(Aβ)在脑内沉积形成斑块是引起AD发病最主要的因素,其机制为AD患者体内Aβ清除机制受损,Aβ与细胞外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免疫原,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使得神经轴突出现进行性损害。Aβ免疫接种可产生抗Aβ抗体,引起单核/小胶质细胞的激活,从而清除Aβ。动物实验中,用人工合成的Aβ1242疫苗接种AD转基因鼠,小鼠出现Aβ的聚集减少,神经损害及神经胶质增生随之减少。在淀粉样斑块产生前接种可基本上阻断斑块的生成[11]。但目前免疫预防的方法尚处于研究中。

3.5 合理饮食

老年人饮食要做到“三定、三高、三低和两戒”。“三定”即定时、定量、定质;“三高”即高蛋白、高不饱和脂肪酸、高维生素;“三低”即低脂肪、低热量、低盐;“两戒”即戒烟、戒酒。同时应多补充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如锌等),保持充足的水摄入。生活中应避免摄入过量的铝。人体内铝有四种来源:含铝净水剂、含铝膨松剂、铝制炊具和易拉罐、含铝药剂。

3.6 治疗心脑血管病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病是老年人易患的常见病,可最终导致AD。目前的综合方案主要是首先对心脑血管病进行治疗,同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及能量合剂,配合适当的智能和肢体练习。

3.7 积极参加活动

老年人多参加体育锻炼和各种娱乐活动有利于改善神经元质量和认知功能的维系。老年人适宜缓慢而持久的运动项目,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通过体育锻炼,提高大脑对氧的利用率,增加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同时活动的时间长短、频率、多样化应依据老年人的个体情况而定。洪震等[12]研究还发现,从年轻时而不是从老年时开始运动,才是预防AD认知功能下降的好办法。手的运动也很重要,常做一些复杂精巧的手工会促进脑的活力。

阿尔茨海默病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它不仅是老年人群的最大健康杀手,而且是国家财政和家庭花费的主要消耗者,其带来的巨大社会负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尚待研究,但针对社会心理因素、膳食情况、血管因素、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加以预防,目前研究已获得了较为肯定的结果。这些预防措施对今后的预防宣教工作将有重要贡献,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预防措施提供了有效依据。

参考文献

[1]贺力.阿尔茨海默病的健康促进[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 (4):130-132.

[2]田金洲,时晶,苗迎春,等.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对公共卫生观念的影响[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9,11 (1):3-7.

[3]解恒革.阿尔茨海默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全科医学,2001, 4(12):933-934.

[4]洪震.我国近年阿尔茨海默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11(4):196-198.

[5]钞虹,张俊黎,赵长峰,等.阿尔茨海默病的营养及精神相关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 (12):1066-1068.

[6]杜富秀,高凤莉.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6):1422-1424.

[7]顾克敏,曾秘,刘敏,等.阿尔茨海默病的营养治疗[J].临床护理杂志,2005,4(6):68-69.

[8]冯威,李春波,吴文源.认知干预对老化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3):172-174.

[9]ZANDI PP,ANT HONY J C.两种抗氧化维生素的补充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J].神经病学,2004,61(1):82- 88.

[10]冯焕菊.关注老人健康预防老年痴呆[J].社区医学杂志, 2006,4(7):21-23.

[11]吴思缈,周黎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进展[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9,31(1):36-39.

上一篇:适宜树种下一篇:无尘车间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