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专业(共10篇)
儿童康复专业 篇1
0 引言
职业情感是指人们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所具有的稳定的态度和体验, 职业情感的产生基于职业本身满足了从业者的某种需要。教师的职业情感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工作的情感, 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
儿童康复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 是促进病、伤、残疾儿童恢复健康的学科。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只有全面深刻地认识职业、对将来的教育对象即有特殊需要学生充满积极的情感, 才能做好特殊儿童教育康复工作。面对教授对象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情感不同于普通学校教师, 研究表明, 现在有着很多的专门针对普通教师职业情感的提升策略, 但是却疏忽了特殊教育教师这一不可缺失的部分, 这也使得社会弱化了特殊教育教师个体对待教师职业的认同感, 所以就凸显出了特殊教育教师对待职业情感的消极态度等。作为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儿童康复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在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他们正确理解自己的专业特点以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 培养积极的职业情感。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是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康复科学系2011级儿童康复专业学生。共发放网络问卷2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85份, 有效回收率达92.5%。其中性别上:男生12人, 女生173人。生源地:城市103人, 农村82人;专业:听障33人, 脑瘫33人, 孤独症119人;家教经验:59人有, 126人没有。此次问卷共有设21个选择题, 1题开放题。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职业情感培养途径的调查, 第二部分调查职业情感培养效果。
2 调查结果
2.1 职业情感培养途径的现状调查
2.1.1 本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
通过对儿童康复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查, 42.7%认为合理, 54.3%认为不合理。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认为学校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有课程不够专业化 (38.9%) 、课程内容不够综合化 (60.5%) 、课程内容不够终身化 (35.1%) 、课程实践类课程的缺乏 (78.9%) 等问题。
2.1.2 关于教育技能实践类
(1) 特殊教育职业技能训练。通过对毕业班师范生进行教师实践类的调查, 由此可见, 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在儿童康复专业的教育教学职业技能训练方面存在问题, 具体表现在系科举办的教学设计大赛, 说课比赛等。 (2) 教育实习的调查。大多数毕业班师范生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专业对口的教育实习单位实习, 调查表示:64.3%的学生实习与专业对口, 35.7%是不对口的。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与实习指导教师沟通在实习当中所发现的问题和感受在沟通中遇到问题的比率:42.7%经常存在问题, 42.7%只偶尔存在, 10.8%和3.8%的学生是很少或者没有存在问题的。学生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实习安排, 对于对学校安排的实习满意的学生占总数7.6%, 较满意和一般的分别占25.4%和63.8%, 所以学生认为学校在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方面都表现一般。
2.2 职业情感培养效果的调查
2.2.1 职业认同感
大多数学生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 特别是康复教师职业的意义理解, 调查显示92.4%的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45.6%的人对特教教师职业的真正热爱, 50.3%认为教师职业稳定, 只有3.8%表示无奈之举。由此显示, 大多数学生是真正的出于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教师职业的稳定, 驱使他们为以后选择职业时垫下认识基础。学生认为有其他工作的薪资高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薪资水平时, 42.7%选择可能会选择其他职业, 仅有17.8的学生选择不会。说明学生们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没有产生较高的认同感。
2.2.2 敬业、爱业感
学生在通过长达近两年的儿童康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将近3个月的实习过程, 还是十分喜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 并且能够很好的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能够达到一种敬业的态度。通过对始终如一的从事于特殊教育教师的调查:49.7%和46.5%的人会或者可能会始终坚持下来。
通过儿童康复专业的学习更加热爱康复教师职业的学生占82.2%, 大多数学生都十分喜欢康复教师这个职业, 他们不愿意就那么随便的丢弃掉三年的知识体系, 但是也有少部分同学回答了否, 其中包括了8位男生, 占男生总数的绝大多数。他们主观上不愿意成为特殊教育教师, 特别是康复教师。即使经过了3年的专业学习, 还无法形成对康复教师的热爱。
2.2.3 对学生的热爱
经过三年的专业课学习后, 在进入到将近3个月的实习期, 经调查69.7%的学生更加喜欢与残障学生接触, 15.1%对此不确定。在“是否愿意主动帮助残障儿童的调查”中91.9%的学生回答的是, 4.3%不确定。学生超过一半的人数更加喜欢与残障学生接触, 能够与他们和谐相处;在施测的对象当中, 有近乎全部的学生, 能够在这些残障儿童或学生遇到困难时, 积极主动的去帮助他们。
3 分析和讨论
3.1 职业情感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对于儿童康复专业职业的认同不够全面, 缺少积极的职业情感。迫使学生在面临康复教师职业选择时, 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 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 还是只是为了就业而择业, 这就使得我们的特色专业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也使得社会浪费了一部分优秀的康复教师资源。
3.1.1 从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育实习安排进行分析
在课程设置方面, 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学校在专业类师范课程设置不合理, 尤其表现在教育实践类课程缺乏;然而专业课教师在对于培养教师职业情感没有系统的学习和介绍;学校虽开设了职业道德的课程, 但也是泛泛而谈。在培养方案方面, 学生普遍认为系科举办的赛事以及公开教学活动过少, 不能满足学生对于教师技能训练的需求, 达不到对于技能训练的要求和强度。
在教育实习安排方面, 学生绝大多数都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专业对口单位实习, 大部分学生在实习当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能够经常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以及谈及实习的感受等, 但还是有少部分学生在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匮乏。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 尤其在职业情感培养方面, 没有十分满意的肯定, 少数学生认为, 学校的教育实习安排开始时间太晚和教育见习活动流于形式等。
3.1.2 从学生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访谈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学生的专业知识不牢靠, 在平时的专业课上, 课堂效率低。专业课, 大多数时间都是老师讲学生听, 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几乎没有不能形成互动, 造成一个填鸭式的教学。其次各系科虽然也曾举办各类有关专业技能、教学教法技能比赛, 但是也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进去, 这就导致还有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融合, 处于一个停留阶段。最后部分学生学习了专业知识后, 不经常去参加一些见习、实践。
4 建议
4.1 学校增加儿童康复专业学生职业情感培养的课程
学校对于开设课程应当考虑到学生日后的就业、择业观, 所以也应开设相应的教师职业情感的相关课程, 增加教育实践类课程的开发, 拥有一套系统的专门针对于儿童康复专业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课程;在教育教学当中, 让学生与老师之间能够达到沟通有无, 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体观众。
学校可以采用“请过来, 走出去”模式, 请工作在第一线的优秀工作者到学校做报告。给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 职业体验等。或者不定期组织学生分批去特殊教育学校、康复机构见习和那里的老师座谈, 使学生真正认识特殊教育事业, 升华对特殊教育的热爱。
4.2 着重打造系科专业教学技能类活动
系科应当着重打造富有特色、新意、建设性、奖励性的各类有关教育教学技能方面的赛事, 将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技能赛事打造成系科的特色活动, 吸纳更多更有才华的大学生群体参入到我们的技能训练活动当中;经常观摩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的公开教学活动, 增加他们对教育教学活动的信心和感染力。
4.3 校内、校外实习有效结合
在实习期间遇到的相关问题与指导老师之间交流沟通, 并且得到解决;校内和校外的指导教师与学生经常开会总结, 根据每一位实习生的具体情况, 帮助他们寻找问题, 提升他们在实习期间的教育教法技能。指导教师以身为范, 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4.4 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活动平台
力争从大一下学期开始, 规定要求每名同学每学期必须去对口单位实践, 见习或者实操。由一年级开始直到三年级, 以学分制计算。以此来有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让学生们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去。联系相关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各类残疾儿童康复机构。让学生开拓视野, 巩固专业思想, 培养学生乐业的职业情感。
4.5 提前安排教育实习, 增加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
不要让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稳定扎实长久的教育实习。职业情感形成的关键是要有个人自己的“体验”, 学生认为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二学期, 学生需要准备的事情比较多, 要写论文、找工作等等一些问题, 所以教育实习应当提前。
摘要:通过对185名儿童康复专业毕业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了解儿童康复专业教师职业情感培养途径和效果的现状。通过分析讨论, 对儿童康复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情感的培养途径, 如相关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育实习安排等提出建议。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走上特殊教育教师岗位, 做好本职工作。
关键词:儿童康复,职业情感,培养,调查
参考文献
[1]尚勇.试论职业情感的科学界定[J].理论与观察, 2007 (1) :23.
[2]李志英, 王戈.谈教师的职业情感[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6) :11-13.
[3]毛容秋.康复医学的发展与现代医学模式[J].中国康复, 2002.1.
儿童康复专业 篇2
康复是综合地、协调地应用各种方法,使病、伤、残者(包括先天性残)已经丧失的功能尽快地、尽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复和重建,使他们在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和经济上的能力得到尽可能恢复,能够重新走向生活,重新走向社会。在常见的需要康复的人群中儿童较为常见。
儿童康复的对象是发育落后、发育异常、急性损伤的后遗症、慢性疾病恢复期的患儿。发育落后包括语言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落后、社会交往能力落后及智力发育落后。发育异常指出现异常的发育模式,如以运动发育落后和异常姿势、异常肌张力为特点的脑性瘫痪,以严重的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为特点的自闭症,各种先天遗传代谢病如脊髓肌萎缩症、肌营养不良等导致的发育倒退。其中发育落后在需要康复的患儿中最为常见,现对儿童发育落后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手段、儿童康复医学基本理论及各种康复手段的基本原理叙述如下:
一、儿童发育落后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手段:
(一)语言发育落后:
语言发育落后是指在语言发育期的儿童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在预期的时期内,不能够与正常儿童一样用语言符号进行语言理解与表达及日常生活语言交流,是最常见的儿童语言发育问题。男童多于女童。其常见的原因是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自闭症、智力低下、发音器官形态异常(先天性唇、腭裂)、运动功能异常(如脑外伤、脑炎后遗症、脑瘫等影响构音运动)等。其常见的临床表现有:
1、学语迟缓
小儿语言发育的年龄可有个体差异,如果长到2岁仍不会任何言语表达者,称为学语迟缓。常见原因为听力障碍,或与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外伤等原因有关。病情轻者,表现为表达能力低于同龄儿童,病情严重时,患儿不会讲话。
2、发声困难 多因中枢运动神经功能障碍或周围性肌肉病变,如重症肌无力时,使舌、软腭等言语器官的肌肉发生痉挛、瘫痪或共济失调而导致。表现为语言表达缓慢、费力、含糊不清。
3、吐字不准
由于腭裂、舌体肥大、舌系带过短、咬合不佳等原因导致语音不清,吐字不准。神经系统疾病、听力障碍、不良发声习惯等也可致病。病情轻者,仅某些字读不准,如舌齿、卷舌音发声障碍。病情严重者,较多字音含糊不清,不能听懂表达内容。
4、口吃 指言语节律异常。可能与大脑对言语器官的支配不协调、不正确的模仿、遗传等因素有关。常表现为首字难发、语句中断或语词重复导致说话不流畅。病情较重者,说话时伴有皱眉、面肌抽搐、摆动手臂等现象,讲话时情绪常较紧张。
患儿出现语言发育迟缓较为常见。一旦发现有语言发育迟缓迹象,要积极治疗,给予语言训练、按摩及针刺疗法。有报道语言治疗配合针刺、推拿或中药治疗对语言功能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语言治疗。针刺常选取哑门、风池、承浆、廉泉、内关、神门等穴位,对缓解口周、吞咽、构音肌群的痉挛有较好的作用[1]。
(二)、运动发育落后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是指小儿的运动发育比正常同龄儿落后。引起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常见原因围生期脑损伤如脑瘫;先天缺陷,包括肢体畸形、残缺或瘫痪;遗传疾病如脊髓肌萎缩症等。运动发育落后由于病因不同预后差别很大。对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小儿出现下列表现应引起重视: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
先天性肌肉病、先天性重症肌无力等患儿,出生后却表现为四肢松软,如同“平摊”在床上。此类患儿不仅肢体活动少,活动幅度也小,学会抬头的时间明显过晚。
2、身体发硬
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1个月时即可见到。
3、行走时步态异常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虽然不会使小儿学会走路的时间延缓,但患儿在行走时表现出异常的步态,如同鸭子走路。
4、不会准确抓握眼前的玩具 一般4-5个月的小儿已经会抓玩具,7个月时还会将玩具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如果一直不会准确抓握眼前的玩具,提示有运动障碍,也可能与智力发育落后及视觉障碍有关。
5、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提示可能为脑性瘫痪。
对于运动发育迟缓的儿童治疗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6个月前发现治疗效果最好。儿童3岁以前脑发育最快,儿童大脑具有可塑性,治疗时机越早,效果越好。治疗项目包括作业疗法和运动疗法。家长和康复师可以提供不同质地的玩具、织物,提供一些积木、饼干、画笔等,鼓励幼儿在沙地玩耍等。
(三)社会交往能力落后
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儿童社会交往能力落后多见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孤独症和脑瘫患儿。精神发育迟滞是以智力低下及社会适应能力为特征的一组疾病,智力低下越重,社会适应能力也越差,生活质量低。儿童孤独症是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特有的、严重的、全面的发育障碍,临床特点是严重孤独、对人缺乏情感反应、言语发育障碍、刻板运动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多数患儿智力低下,自我管理能力缺乏,社会交往能力落后。脑性瘫痪患儿,从小接触外界的人或事物较少,社会交往能力落后,重者不具备社会交往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儿社会交往能力落后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家长应具备较强的耐心和细心,为患儿创设良好的交往环境。利用游戏,使患儿在集体活动中获得合作的经验,逐渐懂得与他人交往,逐渐提高患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智力发育落后
智力发育落后多见于脑性瘫痪患儿,约74.5%的脑瘫患儿伴有智力障碍。一般来讲,智商越低,患儿及家长训练的欲望就越差,配合治疗的能力也就越低,恢复的效果也就越差。但这并不是说智商低下的患儿就无法治疗、训练,相反,应根据患儿的情况,应进行强化训练。对于脑瘫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康复治疗尤为重要[2]。取穴四神聪、神庭、本神穴等进行针刺对于治疗智力障碍患儿取得了较好疗效[3]。
对于患儿的发育落后,其治疗方案的选择基于儿童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
二、儿童康复医学基本理论
康复医学是为了康复的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恢复健康的学科,是医学的一个分支。康复医学主要面向慢性病人及伤残者,其特点是功能训练、全面康复、重返社会。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1.康复预防:包括预防伤病、预防残疾、预防残障三个层次;2.康复评估:是康复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3.康复治疗:往往是多种康复手段的综合应用。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等。
儿童康复的主要目的是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语言理解和表达、社交能力;矫正异常姿势、异常运动模式、异常张力、异常肌力;预防畸形。儿童康复的原则包括:1.全面康复;2.早发现、早治疗;3.康复与教育相结合、康复与游戏相结合。4.康复治疗与有效药物和必要的手术相结合;5.康复治疗与中医治疗相结合;6.治疗患儿与训练家长相结合等。
根据儿童康复的原则,通过综合治疗,采用相应的康复手段,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三、儿童康复手段
儿童康复手段包括传统康复手段(按摩、针灸)、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康复等。
(一)推拿和针灸
推拿是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以特定手法技巧刺激人体体表特定部位,运动肢体,由外达内,以防治疾病为主要目的的整体疗法。通过推拿达到用于平衡阴阳、调理气血、温和脏腑、疏通经络、理筋整复等的作用。针灸就是针对人体特定的穴位,通过针刺疗法或灸法,采用特定的手法,进而调节各种器官的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对于语言、运动、智力障碍的患儿尽早采用推拿和针灸疗法,效果良好。
(二)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是以针对性改善躯体、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主要因子的治疗方法,包括各种主动的躯体活动训练,以及被动的治疗性躯体活动。通过运动疗法能达到以下作用:1.改善运动组织的血液循环、代谢和神经控制。2.促进神经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3.减轻异常压力或施加必要的治疗压力。4.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
(三)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是通过功能训练、心理治疗、职业训练及日常生活训练等,使他们在运动功能上、精神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达到生活自理,为其将来参与社会活动、劳动和工作奠定基础。儿童作业疗法的主要内容包括:1.肩肘关节的伸屈功能和灵活性训练,如推拉砂磨板、拉锯、投接球、套圈等。2.腕指关节的活动能力增强训练,如绘画、折纸、敲鼓、指攀阶梯等。3.手指的协调和灵活性训练如泥塑、弹琴、书法、镶嵌板的匹配、结绳、系扣、解扣等。4.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
(四)言语康复
言语康复主要采用语言训练的方法,针对特定的语言或者言语问题,采取各种方法促进患儿的认知能力,提高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促进沟通和社会交往能力等。主要包括注意力训练、模仿能力训练、理解能力训练、表达能力训练、构音器官运动能力训练、发音训练、交流训练。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通常配合感觉统合训练、游戏治疗、音乐治疗和结构化教学等训练方法。
以上各种疗法不是孤立存在的。运动疗法和中医传统小儿推拿有机融合的运动发育推拿法对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更佳。如果患儿下肢肌张力高,痉挛者可配合关节活动
度按摩和足底按摩法缓解痉挛。将作业疗法配合体针疗法,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训练者。更有医师将药物如神经生长因子足三里穴位注射,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重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家庭康复 篇3
一、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能力估计过高,不能正视孩子生理的缺陷,甚至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他们认为自己孩子不需要这样的教育训练,而应该像普通孩子一样,学习读书、写字、计算等。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来了两三年了,到现在5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不出来,就会写那么几个字等等。家长的这一想法不仅会影响学校实施康复教育,还会延误学生的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学校专门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小组。学校领导任组长,各班主任为组员。指导小组首先了解每个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现状、家庭教育薄弱环节和误区等,然后指导小组对每一个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了解自己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情况。最后通过其他家庭开展康复教育的实例来矫正家长在思想上的误区。
建立家长委员会,集中引导培训。通过委员会的家长来影响其他家长,以点到面地辐射,使学校的指导工作能具体、切实地落实到家长。同时,家长们的意见、建议也能及时反馈到学校。通过这样的互相循环的运作机制,转变和提升了家长的教育观念。
二、提高家长科学教育训练重度智障儿童的能力
我们学校学生的家长文化程度都不高,平时也很少关心教育信息。因此,他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学校特意聘请了特殊教育方面的专家开设讲座,对重度智障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了剖析,对家庭中如何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自理能力培养、社会活动的参与进行了指导。
在专家讲座上,通过对重度智障儿童的评价,让家长进一步了解了重度智障儿童的学习特点、学习能力以及需要补偿的方面、家庭中可以训练的能力等。同时更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与训练对重度智障儿童的重要性,能较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能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抱有较现实的愿望,为学校顺利开展家庭教育作了铺垫。
重度智障儿童因自身条件的制约,生活空间相对狭小,除了学校以外,大部分时间待在家里,学校只有紧密联系家庭,让重度智障儿童在家庭生活中运用学校学到的知识,知识才能变为能力。所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指导能力不仅能为康复教育教师开展家庭教育带来更多便利,而且对于家长平时在家中指导重度智障儿童也大有裨益。
有很多家长对孩子只是一味地放纵,倍加宠爱,这样不但对孩子的教育不利反而有很多弊端。通过长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比如,教师平日的家访;学校定期为家长提供开放日,让家长有机会进一步深入地了解教师在学校里是如何对重度智障儿童开展康复教育的;学校还请了专家为家长开设讲座,让专家给予家长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还有家长论坛、家教指南及校长信箱等多个栏目等,都提高了家长在家中开展康复教育的能力。
现在,我们学校的大部分家长有了乐观的心态,知道了如何去和孩子交流沟通,和孩子增进感情,如何在家中指导教育孩子,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使孩子不断地进步。
三、搭建家校沟通的平台
家长在对重度智障儿童康复时往往会产生各种疑问,但又不能及时与学校联系咨询,学校也无法了解家长训练的情况。为此,我们学校专门开通了一个网上家长论坛,并请学校的网管对家长进行了论坛的使用培训。论坛中不仅有一些康复教育的心息和训练方法,还有学生通过康复教育所得到的成效,家长在家中开展康复训练的心得体会等,收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通过这样的论坛,不仅可以为家长解决了训练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也为家长们搭建了相互交流经验的平台。如此一来,学校与家庭、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了,相互了解更深了,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真正落实到了实处,解决了家庭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时我们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建立了康复档案,每一个重度智障儿童的康复情况都有详细记录,家长可以随时翻看;每天教师和家长之间也有反馈表,表中有当天学生在校的康复情况,有教师对学生当天的表现情况的评价和对家长在家中训练时的要求,家长要按照教师的要求对孩子进行训练,并把训练情况反馈给教师。
学校通过这样的一系列举措,使重度智障儿童的家庭教育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使家长的教育康复水平大幅度提高,加快了学校的教育进程,为重度智障儿童将来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介:孙翠兰,女,1974年5月生,本科,就职于山东烟台招远市特殊教育学校,研究方向: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适应性教育。
儿童康复器材研究 篇4
儿童康复器材着重复诊疗中的物理治疗, 主要是针对患有运动障碍的孩子, 帮助他们可以更好的治疗以达到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活动。儿童康复器材主要是运动治疗, 运动疗法是以运动学和神经生理学为基础, 使用器具或者治疗者徒手手技或利用儿童自身的力量, 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 使全身和局部功能达到恢复和治疗的方法。康复器材是辅助儿童进行康复的一种工具, 通过它们可以让孩子更加轻松的得到康复治疗。同时康复器材也是孩子们康复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个好的康复器材往往决定着康复疗效, 因此对康复器材的研究也是对儿童健康的研究, 是希望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儿童康复与心理建设
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发现现在市场上存在的康复产品大都是以康复治疗为设计主线, 对儿童的心里需求都不太关注, 而且儿童的运动治疗都是个体的, 儿童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大。康复治疗不能是狭义的对身体某一机能的康复治疗, 而应该是广义的对患者身心的建设, 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是目的之一, 而心理的健康也是尤其重要的目标之一。两者是并重的, 要两者一同进步。儿童康复器材的设计主要是想在治疗的基础之上附加一些童趣, 以增加孩子对康复治疗的积极性与动力, 让被动的治疗变主动配合, 让儿童在治疗的同时可以享受治疗时光, 而不是麻木的重复治疗动作。同时在治疗的时候可以与其他小朋友一同玩耍, 小朋友之间互相鼓励, 动力更大。儿童康复器材是希望集治疗、关爱于一身的一个产品, 在关注治疗的同时, 也注重对孩子心理的建设, 让孩子可以更全面的发展, 儿童心理建设是一个非常主要的一个课题, 而这一课题常常会被忽略, 当一个孩子在某些方面不足的时候, 他们的心理往往都很脆弱, 而常常这点即使再他们治好了之后这点也会伴随着他们, 会影响他们今后的人生选择。因此对于儿童康复心理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往往大人会忽视儿童的心理健康, 大多数人都普遍认为儿童不存在心理问题, 某些拒学、强迫行为等只是孩子年龄大小问题, 随着孩子的成长就会慢慢消失, 其实不然, 这些问题往往由于孩子不会表达, 父母过分忙碌或一时疏忽, 甚至父母不知如何解决而被忽略了。也因此造成孩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长此以往, 后果实在堪虑。尤其是那些身体需要康复的孩子, 他们每天都在重复康复治疗, 短期内也看不到成果, 这不仅仅是家长的压力同时也是身在其中的孩子的压力。而且有的家长在看不到成效的时候也会在无意识的时候把自己的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 责怪孩子复建的时候不够努力、懈怠。长此以往是一个恶循环。因此儿童的康复是一个家庭的康复, 不仅仅是要身体上的也需要心理上的康复。
三、康复器材的设计方向
儿童康复不能再是传统意义上身体康复, 而应该广义的理解它。康复应该身心全方面的康复, 身体康复是追求的目标之一。同时康复器材也应该注重孩子与器材的交互, 孩子之间的交互, 家长与器材之间的交互, 一个好的康复器材是可以与人沟通的, 温暖的。同时作为儿童的康复器材, 充满童趣与娱乐性也是必不可少的。积极调动孩子的兴趣, 把被动变主动, 是好产品必不可少的特性。除了要调动孩子自身的积极性, 同时也要注重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 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有社交恐惧症, 不愿意认识其他的人, 如果通过游戏、娱乐等方式让他们与同龄人接触, 慢慢的适应, 逐步的扩大接触面, 不失是一个好的方法, 同时也会在孩子之间形成一个好的推动力, 孩子之间相互鼓励, 互相带动会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家长之间也可相互沟通、了解, 互相吸取好的康复治疗方法, 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好的推动力, 家长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解压。孩子不仅仅需要朋友的陪伴, 同时也需要家长的陪伴, 如果家长可以每天以一个好的心态面对孩子枯燥冗长的康复之路, 对孩子也是一个好的促进。家长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言传身教, 往往会直接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 用乐观充满希望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康复之路, 会给孩子一个积极努力的正面形象。
因此康复器材不仅是服务于孩子的, 也是服务于家长的。一个好的康复器材不仅仅是要让孩子建立起信心, 也要让家长建立起康复的信心, 只有在良性的氛围与良好心理环境下, 才能有好的动力与结果。康复器材要在传统的康复目的上加上心理建设的目的才是现在康复器材的目的。身心健康才是康复的最终目的, 因为身体上的病痛是可见的, 而心理上的病痛是不可见的, 儿童又疏于语言上的表达, 家长的不重视。最终的结果就是孩子心里的疾病重于身体, 而不自知。康复器材不应该只有身体康复单一目的, 而是应该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不同的孩子做特定的治疗, 根据孩子的情况不同做不同的治疗方案, 私人定制。同时也可以对家长做心理上的指导, 让家长在不同的阶段知道做怎样的辅导治疗。孩子之间也可以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儿童康复器材康复的不仅仅是孩子身体上的缺陷, 也是一个家庭信心的重建。对待儿童康复这样一个枯燥冗长的康复过程来说, 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 只有家长先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与心理的准备, 每天都乐观, 充满希望, 给孩子树立良好前程的希望, 鼓励支持孩子, 是对孩子健康心理建设的很大动力。而康复器材在这中间承担的是中间者的身份。所以一个好的康复器材不仅仅可以康复儿童身体上的疾病, 也可以调节儿童与家长在康复期间的压力, 树立健康康复的心态, 十分必要。在康复的道路上有信心持之以恒的毅力往往是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而在康复期间对心理的塑造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万不可忽略的一点, 也是对儿童将来生活重拾信心的重要条件。
残疾儿童康复情况总结 篇5
训练项目情况总结(2013-2014)2013—2014年,在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省、市为民办实事的工作要求,坚持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为民办实事的组织领导,大力推进“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真诚帮扶贫困残疾人家庭,28名残疾儿童在康复机构接受了康复冶疗,残疾儿童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部署周密
残疾儿童是家庭的不幸,抢救0-6岁残疾儿童更是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年政府把“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 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范畴,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为把实事办好,我们作了周密部署。
二、措施具体,稳步推进
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是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重要体现,是残疾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残疾预防和控制的具体手段。为让每个残疾儿童都有机会接触康复,直接参与康复抢救,确保每个符合康复救治条件的儿童都能接受治疗,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宣传发动。通过宣传橱窗、黑板报、高音广播等多种宣传渠道对此项目进行大力宣传,在社区、村里张贴“0-6岁贫困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的通知,让广大居民了解项目开展情况,为残疾儿童家庭提供信息。
二是筛查不漏一人。在全区范围内调查残疾人儿童,为保证筛查的儿童都能参加康复治疗,我们在乡镇、街道摸底基础上逐一入户了解情况,共筛查出的28名残疾儿童符合救助条件,并为他们排忧解难,创造条件如期参加各种训练。
四、实事实办,成效显著
我区2013年—2014年“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共完成了28例,涉及肢体、智力、听力言语等类别的贫困残疾儿童,通过训练,他们的语言、行动、社会交往等功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家长们也十分满意。肢体残疾儿童通过训练,现在能扶着站立了,并能开心地和我们说笑了;听力言语残疾儿童治疗前不能开口说话,现在能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了;智力残疾儿童训练前简单的生活口令都做不到,训练后衣食住行能听得懂大人的口令了,接受治疗的儿童家长也非常满意。
谈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 篇6
关键词:儿童,运动,康复,评定
儿童运动功能障碍是儿童最常见的致残原因之一[1],严重地影响了儿童的心身发育,若不能及时得到诊治,极有可能造成患儿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对儿童进行系统的康复评估是了解患者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手段,这为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打下了科学基础,也为治疗目标的拟订与修正提供了依据,同时也用于评价治疗效果,确定是否继续康复治疗,是否需要修订原计划方案,是否需要另外制订治疗方案。但是脑瘫评估方法各家不一,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标准。近年来康复界正在寻求一种简单易行、全面评价脑瘫及康复疗效的方法,如任永平等以修改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对620例3个月~5岁正常儿童的运动功能发育及62例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运动功能动态改变的评价;黄东峰等以儿童功能独立评测法和儿童行为量表对脑瘫评估的研究等。本文旨在介绍一些国内常用的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内容和方法。
1 一般状况评定
一般状况评定包括病史、营养状态、心肺腹部的检查、头围、身长和体重的测量。高危病史有助于诊断和功能评定[3]。及时发现运动功能障碍对于儿童日后康复治疗有重要意义[4,5]。通过对患儿的一般状况评定可以判断患儿比同年龄小儿发育差别的程度和发育滞后的时间,明确是否有畸形、孪缩等情况。
2 原始反射的评定
这一评定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可判断神经发育与动作发育水平,是指导训练的依据。常用的有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颈反射、握持反射、交叉伸展反射、翻正反应、平衡反应等。
3 运动发育的评定
运动发育的评定是儿童运动功能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正常小儿的运动和姿势发育有一定时间和顺序[6],如2~3个月时卧位能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各握一玩具,6~7个月能单手或两手支撑坐起,8~10个月能爬,1岁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能独走,2岁会跑,3岁会骑三轮车,4岁能爬梯子。脑瘫儿童在以上年龄阶段,一般达不到正常小儿水平或表现为主动活动较少。常用的运动发育评定量表有运动年龄评定(motor age test,MAT),包括上肢运动年龄评定及躯干和下肢运动年龄的评定等。
4 肌张力的评定
人体肌肉和肌群一直存在着持续的肌张力活动。正常情况下,肌张力的变化是有限度的,否则人体就丧失了运动的可能性。患儿可表现出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的状态。肌张力的异常又对关节活动度发生影响,肌张力增高时,对关节活动产生较大的抵抗感,肢体摆动幅度小,关节伸屈受限;反之,肌张力降低时,活动关节无抵抗等,肢体摆动幅度大,关节屈伸过度。此外,可通过检测关节活动度,间接了解肌张力的情况。检测时小儿取仰卧位,头和身体居中。
5 肌力评定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肌力评定的要求不尽相同。发育前期,患儿主动运动较少,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其治疗意义不大。但当患儿会坐、爬,甚至会站、走路后对其进行肌力评定则有重要的实用价值。由于小孩较难取得合作,姿势、肢位较难保持固定,特别是肌张力较高患者,MMT(徒手肌力检查)难以准确判定肌力,故肌张力异常时肌力评定意义不大。对于年龄相对较大能取得合作者可采用Lovett分级进行肌力评估。
6 协调功能的评定
通过对患儿协调功能及精细动作的评定可了解四肢的共济活动,协调能力及手指基本功能状况。较常用有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轮替动作等。
7 步态分析
对有行走能力但异常步态者必须进行步态分析,通过步态分析显示异常的性质和程度,为进行行走功能评估和矫正提供必要的依据。脑瘫患者的异常步态最常见的有由于痉挛引起的剪刀步态,垂足(划圈)步态及各种肌无力步态,如臂中肌、臂大肌步态等。
8 综合活动能力评定
对于临床表现典型的患儿,目前国际上应用较广的评定量表是大体运动功能评测法(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7],共含88项,2000年又推出66项版本。虽然GMFM被认为是目前运动功能评定的标准方法,但也有它的局限性,比如程度较轻,能完成某项动作,但在速度、协调和流畅性上仍属异常,大体运动功能分类(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GMFC)的敏感性则较差等[8,9]。
功能独立性评定(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rsure,FIM)则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更为客观全面地反映残疾者日常生活包括自我料理、活动能力、社交能力的指标。包括6个方面的功能,共18项,最高分为126分,最低分为18分。适合年龄较大的脑瘫儿童使用。
运动功能障碍有时常合并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及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功能异常,最终表现在交流、自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缺陷[10]。因此临床上根据需要有时采用由北京博爱医院胡莹媛制订的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主要应用于脑瘫儿童,是一个既能合理、客观评估脑瘫患儿的某方面的功能障碍又能全面、综合反映脑瘫患儿障碍水平的评价量表。
儿童运动功能障碍虽然很常见,但是其康复评定内容国内并没有统一规定,不同的研究采用不同的评定方法。单一的评定虽然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出深入的判断,操作起来却容易忽视某项其他相关因素。而综合能力的评定量表多存在使用繁琐或者评分不细致的缺陷。因此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在诸多方面尚需深入研究,就目前而言,根据研究目的等综合因素,多量表、多方法结合使用还将是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Nathaniel ZB,Muriel KB,Odeya ZZB,et al.Risk factors for epilepsy in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J Hur Pae Neurol,2010,14(1):67-72.
[2]Shelly V,Kavis W,Waters W,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life and functioning 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J].DevelopmentalMedicine Child Neurology,2008,50:199-203.
[3]Martha WJ,Elaine M,Jean ES,et al.Cerebral palsy introduction anddiagnosis(part I)[J].J Pediatr Health Care,2007,21:146-152.
[4]Becher JG.Pediatric rehabilitation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gen-eral management,classification of motor disorders[J].Journal of Ortho-tists and Prosthetists,2002,14(4):143-149.
[5]Piggot J,Paterson J,Hocking C.Particpation in home treatment programsfor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lasy:a compelling challenge[J].Qual healthRes,2002,12(1):1112-1129.
[6]李晓捷.人体发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8-32.
[7]王绮,肖农,任永平,等.婴幼儿脑性瘫痪粗大运动功能评价量表信度与效度研究[J].重庆医学,2011,40(26):2643-2644.
[8]Josenby AL,Jarnlo GB.Longitudinal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GMFM-88total score and goal total score and the GMFM-66 score in a 5-yearfollow-up study[J].Physical Therapy,2009,89(4):342-350.
[9]吴绪波,张海蒙,孙克兴.互动式头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3):177-179.
儿童康复专业 篇7
关键词: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综合康复治疗,传统康复治疗,ADL
肱骨髁上骨折在骨科中的发病率较高, 对于儿童来说, 肱骨髁上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导致, 患儿临床中多存在剧烈的疼痛, 严重影响患儿健康。 目前临床中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 对于患儿来说, 有效的康复是改善患儿预后、影响患儿日后成长发育的关键环节。 综合康复方式和传统康复方式是现阶段临床中常用的两种康复手段, 为进一步调查两种康复手段的效果, 选择我院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8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 观察术后综合康复治疗与传统康复治疗的效果差别,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 年1 月~2015 年6 月来我院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80 例, 男62 例, 女18 例;左侧36 例, 右侧44 例;均为闭合性骨折;手术方法:切开复位, 克氏针交叉固定, 术后功能位石膏固定4w。 患儿术后在不同时间来我科行康复治疗, 根据患儿康复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年龄9.5±3.6 岁,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手术切口良好, 内固定物稳定性良好, 骨折断端恢复生理解剖位置;对照组年龄9.7±3.5 岁, 术后无并发症发生, 手术切口良好, 内固定物稳定性良好, 骨折断端恢复生理解剖位置,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试验组行早期康复: (1) 术后24h开始肩关节各方向主动运动, 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内旋、外旋;手握拳并保持8~10s后伸展; 对指、 对掌运动10~20 次/组, 10组/天;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等长收缩10~20 次/组, 10 组/d。 (2) 4w后除去石膏固定后, 40~45℃热敷肘关节15~20min。 康复治疗师行肱尺关节、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关节松动技术[1] (包括各方向附属运动2~3 级, 关节囊牵拉技术, 深层筋膜松解技术等) , 被动屈曲、伸直肘关节至耐受并保持30s/次, 反复5~10 次/组, 2 组/d。 (3) 尽量使用患侧肢体[2]进行ADL训练, 如系鞋带、穿衣服、拧毛巾等, 因均为儿童, 可根据喜好增加积木、绘画、棋类游戏、投球等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和治疗配合度;配合渐进抗阻法及耐力训练[3] (使用哑铃或沙袋进行渐进肌肉力量训练0.5kg起, 可渐进至2kg, 主动抗组屈曲/伸直肘关节, 6~10s/次, 10 次/组, 4~8 组/d) 。 关节囊或肌肉挛缩严重造成屈肘功能严重影响的患儿可进行屈肘牵引, 患儿平卧, 沙袋固定上臂, 牵引重量2.5~3kg, 时间10~15min/次, 2次/组, 2 组/d;伸肘功能影响严重患儿可于夜间佩戴伸直位矫形支具。 对照组开始治疗时间为石膏固定4w并去除后: (1) 使用上肢CPM机维持和增加肘关节活动范围, 预防功能障碍的发生, 初始45s为一个往复周期开始, 并逐渐增加, 1~2h/次, 2 次/d。 (2) 康复治疗师行肱尺关节、肱桡关节、上尺桡关节关节松动技术[1] (包括各方向附属运动2~3 级, 关节囊牵拉技术, 深层筋膜松解技术等) , 被动屈曲、伸直肘关节至耐受并保持30s/次, 反复5~10 次/组, 2 组/d。 (3) 使用哑铃或沙袋进行渐进肌肉力量训练, 0.5kg起, 可渐进至2kg, 主动抗组屈曲/伸直肘关节, 6~10s/次, 10 次/组, 4~8 组/d。 (4) 可配合患肢局部中药熏洗法[4]。
1.3 观察指标两组共80 例患者去除石膏时以及行康复治疗1 个月时采用量角器测量肘关节屈曲、伸直活动范围[3], 并将每组行康复治疗前后肘关节屈曲、 伸直角度进行对比, 将两组行康复治疗后肘关节屈曲、伸直角度进行对比。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儿童肱骨外髁骨折平均治疗周期为1 个月, 两组治疗后肘关节屈曲、伸直功能均明显改善, 试验组比对照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见附表。
3 讨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发病率较高, 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患肢功能活动受限。 对于骨折患儿来说, 术后通常要进行功能锻炼, 帮助患肢恢复原有功能活动。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早期行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关节血液循环, 促进成骨细胞形成, 预防瘢痕粘连、关节僵硬、废用性肌肉萎缩、减少并发症。 外固定去除后予以热敷, 可有效减少肿胀和疼痛, 并达到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的作用, 且有助于手法治疗的顺利进行。
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术后可采用综合康复训练和传统康复两种方式。 康复训练包括功能性训练、关节松动练习等内容。 功能性训练能促进患肢运动条件反射功能的恢复, 使肌肉收缩力和关节灵活度增强[5]。 关节松动技术和筋膜松解技术能很好地牵伸关节囊、韧带以进一步松解关节粘连和挛缩, 以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但综合康复训练能够早期介入患儿的康复练习。 本文采用综合康复治疗, 并提前了患儿康复介入时间, 并通过ADL训练等方法使患儿主动参与康复治疗过程, 促进了患儿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达到了比传统康复治疗更佳令人满意的效果, 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儿康复后关节功能活动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 (P<0.05) 。但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循序渐进, 避免发生继发性损伤。 可注意儿童的身心特点, 利用动画、音乐、卡通形象缓解患儿的恐惧心理。 ADL训练应具有趣味性, 用游戏代替传统康复治疗中主动或主动抗阻运动, 使患儿更容易接受和参与, 进一步改善患儿的康复效果。
总的来说, 综合康复训练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效果较为理想, 患儿接受康复后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肢的功能活动, 有利于日后成长。
参考文献
[1]燕铁斌.现代康复治疗技术[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203.
[2]容国安, 毛容秋, 危静.骨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11) :696-697.
[3]南登昆, 缪鸿石.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568.
[4]杜青, 栾静芬.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综合康复的疗效探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5) :358-360.
儿童康复专业 篇8
一、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自1979 年起, 国内多位语言学研究者就开始从句法结构习得这一角度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很多研究。通过多年研究, 很多学着总结了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即每一位儿童的语言学习都是由简单到复杂。按照不同年龄段, 笔者就学龄前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做以归纳。归纳如下:
( 一) 1. 5 - 2 岁低龄幼儿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对于1. 5 - 2 岁的低龄儿童, 他们处于词组语法阶段, 对语言的运用多是以词组的形式出现, 他们所说的句子比较简单, 以3 - 5 个字为主, 他们所运用的词组或者句子从结构上来说, 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偏多。如表1 所示。
( 二) 2 - 3 岁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从2 周岁起, 儿童对句法的学习开始进入分句语法阶段。此时, 他们能够对简单的、有内在联系的复句加以运用, 除了前期的简单的动宾主谓语法的运用之外, 右的构成也有了一定的逻辑规则。如表2 所示, 2- 3 岁的儿童在语言的运用上, 句子长度有一定的增加, 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 三) 3 - 4 岁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从3 周岁起, 幼儿开始进入如小班, 句法习得的发展也随之进入句语法阶段。作为小班儿童, 其语言的运用处于句语法阶段的初期, 他们说话的自主性并不强烈, 所掌握的词汇量也较少, 经常需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希望传递给别人的意愿, 但他们能够通过完整的使用“主谓宾”等简单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感受。相较于上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所掌握的句子中已经慢慢出现了修饰成分, 如表3 所示。
( 四) 4 - 5 岁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4 - 5 岁的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相对扩大和所认识事物的增多而迅速提高, 他们的语言发展迅速。在交流中, 他们已经能够运用大量形容词对所表述的语言句式进行修饰, 但是, 如表4 所示, 他们所说句子虽然长度有所增加, 但结构依然不够严谨。
( 五) 5 - 6 岁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随着教育和教学条件的变化, 5 - 6 岁的儿童开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在语言表达上, 他们虽然说的更少, 但语法结构却更加严谨, 口语表达更加深思熟虑。如表5 所示, 这个阶段的儿童, 通常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且句子之间的额逻辑关系更加密切。
二、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启示
由于先天听力损失, 语言中枢发育迟缓, 听障儿童在语言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因此, 对于处于发展关键期的3 - 5 岁听障儿童来说, 他们很难达到与健听儿童同等的语言发展水平, 但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可以借鉴健听儿童的句法习得规律。
( 一) 教学内容应融入生活
康复老师应充分考虑听障儿童当前的水平, 结合同龄健康的语法习得的规律, 选择适合听障儿童的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年龄的发展特点, 从短语出发, 逐步加长加深句子字数与句子结构, 把语言康复训练尽可能的融入到听障儿童的生活中去, 将所学内容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 要让孩子多说话。
( 二) 教学设计应巧妙融合
对于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 主要有主题教育和康复活动两种形式来实现。对于主题教育的课程设计, 应该将语言和构音训练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 可以从听障儿童已习得的音位中加以选择, 挑选合适的音位来编制相应的短语和句子让孩子进行学习。而对于康复活动, 需要根据主题教育的内容来进行, 在针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的教学过程中, 应考虑幼儿句法习得的规律, 运用幼儿正在学习的句式结构与诱饵进行沟通交流。
( 三) 教学用具应趣味多样
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 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学用具来促进康复训练的顺利发展。在选择语言康复训练的教学用具时, 教学用具应当具有趣味性, 有效性以及多样性, 避免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利用教学用具吸引孩子自行开口, 激发其说话的积极性。
三、结语
对于健听儿童来说, 从2 周岁开始学习, 不断进步, 在5 岁时最终能够将语言灵活运用。而对于先天听力受损的儿童来说, 他们的语言学习或许相对缓慢, 但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一定能够使他们对语言的运用更进一步。
摘要: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 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儿童发展的核心问题,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 句法的习得在他们的语言发展时期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听障儿童, 先天性的听力损失使得他们对于语言的学习接受缓慢, 相较于正常的儿童的来说, 他们的语言发展略显滞后。本文通过对儿童句法的习得的规律进行探索, 以期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有所启发。
关键词:儿童,句法习得,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周谢玲.学前听障儿童主题对话能力测试材料编制及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15.
康复训练对儿童低视力的效果评价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8月‐2015年9月收治的184例低视力儿童, 所有儿童均符合WHO关于低视力的诊断及分级标准[2], 入院时经常规近、远视力检查和眼前段、眼后段的检查, 低视力诊断标准为双眼中好眼最佳矫正视力[0.30~0.05 (2.5 m指数) ], 一级低视力为最佳矫正视力0.10~0.05, 二级低视力为最佳矫正视力0.3~0.1。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低视力儿童分为两组, 每组各92例, 观察组男49例, 女43例;平均年龄 (10.8±2.2) 岁, 一级视力35例, 二级视力57例。对照组男47例, 女45例;平均年龄 (11.3±2.6) 岁, 一级视力31例, 二级视力61例。两组儿童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儿童给予常规配戴矫正镜及遮盖治疗, 同时给予健康宣教。观察组儿童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干预, 具体做法如下。
1.2.1 助视器训练
助视器在促进低视力儿童视力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儿童的视力情况, 选择配戴光学或非光学助视器进行康复训练。指导患儿如何在佩戴助视器下进行阅读, 文字字体应由大到小, 循序渐进的改善患儿视力。同时采用康复训练仪, 让患儿注视康复仪上的“+”标识20 min, 然后启动视标从近距离7 cm开始向远200 cm的视距往返移动进行代偿功能训练, 训练过程中根据凹透镜逐渐降低屈光度, 训练时间为90 min[3]。
1.2.2 视功能训练
初期使用手电筒的亮光对患儿的视觉功能进行训练, 手电筒亮光从上下左右及远近运动, 以训练其追随固定目标的能力, 然后训练者手拿一个深色球, 自上至下、自左至右或做不规则移动, 让患儿通过眼部运动来追踪, 以提高眼动技能[4]。随后在视觉训练专用图册中训练儿童找到某页某行的某个字母或是在某页中找到某个图案, 看图时先从看简单图、黑白图或其他颜色鲜明的图开始, 当患儿能看清并能说出图名后, 让其练习从简单到复杂的描图训练。从图片中教会儿童认识人物、物件大小、位置及彼此关系, 练习视觉分类能力[5]。让患儿观察所在房间内的物体, 然后挪走一个物体, 使其凭记忆力说出该物体的颜色、形状和位置, 以帮助患儿建立视觉印象。
1.2.3 生活技能训练
指导患儿独自做一些日常生活活动, 如刷牙、穿衣和洗脸等, 同时嘱患儿要保持个人卫生, 尤其要注意眼部卫生,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过度用眼, 导致眼疲劳, 从而加重视力下降。同时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可指导其在日常生活中做眼保健操, 以达到眼部保健的目的。
1.2.4 心理干预
多数低视力儿童存在紧张、焦虑、恐惧及自卑等不良心理反应, 医务人员应重视低视力儿童的心理问题, 针对不同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每次患儿就诊时应积极与其交流沟通, 讨论其感兴趣的话题, 多给予患儿关心和鼓励, 拉近患儿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感, 消除不良的心理反应。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儿进行3个月的随访,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矫正视力及远点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矫正视力
如表1所示, 观察组儿童在康复训练干预1、2和3个月后的矫正视力均优于对照组儿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远点检测情况
如表2所示, 观察组儿童干预后的远点为 (115.8±42.0) cm, 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的 (87.6±35.7) c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儿童低视力的发病原因较多, 主要是由遗传、先天因素以及围生期因素等有关[6]。4~6岁儿童处于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在此期间若出现异常条件则会影响视功能的建立和发育。低视力是一种特殊体征, 在时机允许时可以治愈并恢复视力[7], 因此应尽早对低视力儿童进行干预。
近年来对低视力儿童的康复训练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 康复训练主要包括助视器训练、提高日常生活技能及帮助患者在心理适应低视力等方面。本研究通过对低视力儿童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干预后患儿的矫正视力和远点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助视器在改善低视力儿童视力状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医务人员应知道患儿如何正确使用助视器, 并进行系统科学的训练, 同时应采取多种形式的视功能训练, 以促进患儿视力的恢复。在康复训练中不可忽视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和心理干预, 以尽快帮助患儿适应社会, 克服心理障碍, 保证其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章玲, 雷方, 陈彬川, 等.郑州市惠济区3~6岁儿童盲和低视力流行病学调查[J].眼科新进展, 2014, 34 (5) :441-444.
[2]杨俊芳, 陶利娟, 漆争艳, 等.低视力儿童应用助视器提高视觉质量的效果及护理[J].当代护士, 2011 (10) :63-64.
[3]胡甸萍, 孙建初, 徐建伟, 等.康复训练对儿童低视力的近期疗效[J].江苏医药, 2010, 36 (20) :2380-2382.
[4]胡运涛.康复训练对低视力儿童视觉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 (4) :119-120.
[5]管淑霞, 王珊, 孙成甲.儿童低视力康复的研究概况[J].实用医药杂志, 2006, 23 (9) :1123-1125.
[6]孙丽丽, 刘华.我国低视力的研究现状与康复展望[J].医学综述, 2008, 14 (12) :1850-1852.
儿童康复专业 篇10
本项目综合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同时结合现代神经生理学理论,实现从诊断治疗、病历数据记录与分析到辅助决策等一体化功能。为检查、诊断、治疗、康复训练等各个视觉医疗环节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支持。
1 研究意义
儿童自我辨识能力较差[3],很多儿童有弱视情况,但自己并不知道,也无法准确的与父母沟通。这种情况下,就会耽误儿童弱视治疗的最佳时机。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设计了儿童弱视在线康复训练平台,儿童只要打开网站进行简单的注册,就可以检查自己是否有弱视的情况,检查之后可以进行相应的训练。
2 研究现状
目前,眼科在线医疗服务系统主要是眼科诊疗信息服务网站,主要进行眼科医疗资源的整理、医生信息的发布、眼疾的原理、预防以及治疗等知识的传播、门诊就医预约服务等;虽然这种类型的医疗信息网站已经为用户提供了较好的服务,但从市场需求的调查结果来看,目前视觉医疗服务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医患信息交流方面:传统的眼科诊疗采用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方式,其优点是信息传递直接有效,但缺点也很明显,即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性强[4]。尽管许多大中型医疗机构都实施了数字化医院的建设,许多医疗信息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但这些技术仅在医院内部使用,并不对患者或者医院之间进行共享,这仍旧无法根本改变患者获取医疗信息的方式。同时,这些信息管理工具为了满足医院的整体需求,都设计成通用性强的系统,但就某一科目的专用性要求往往较少考虑,这不利于医生诊断病情、制定医疗方案、评估治疗效果。
2)诊疗辅助方面:目前眼科医生对于病情的诊断主要通过对某些关键指标的评估和分析,当关键指标出现异常并结合患者的行为表现即可对某些病情进行诊断[5]。但有些疾病,如弱视,其存在多项视功能的缺陷问题,且无器质性疾病,发病原因又多样性,只能通过“排除法”,在剔除一切其他疾病的可能后才确诊为弱视,这就容易造成一些经验不足的医生对弱视病情和病因的分析不够彻底完整,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3)视觉训练方面:视觉训练不同于药物和手术治疗,其实施过程往往周期长、见效缓慢。很多患者在经历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发现效果甚微便放弃治疗。某些单眼治疗往往需要进行健眼的遮盖,长时间的遮盖也会影响健眼的功能发育[6]。在实际弱视训练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病理设计不同训练方案,根据患者的视功能缺损程度、类型等因素来确定训练时间、训练难度、训练的视觉刺激参数。目前对于视觉训练方案的制定更多地依赖于医生的经验,这就导致训练方案的有效性受主观因素制约较强[7]。同时市场上的视觉训练产品只提供不同病理的训练内容,并无针对患者具体病情制定的训练方案策略[8]。严重制约了视觉训练的效率。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设计开发了基于web的视觉医疗信息集成、分析与训练系统,为用户提供一个从医疗信息获取到诊疗辅助支持的视觉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为检查、诊断、治疗、回访等各个视觉医疗环节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支持,很好地解决目前医患之间存在的上述问题。
3 项目关键技术
3.1 基于群体样本统计的视功能缺损模式分析方法
目前对于视觉诊断方法主要还是采用个体指标的分析,缺乏对群体样本数据的分析。对大样本的分析,能够更为客观有效地找到某一病症的特点和发病规律,便于医护人员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更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因此,本文基于国内外关于视觉功能群体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结合本系统的实际需求,设计实现基于群体数据特征的视觉辅助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相关性分析、线性拟合、因子分析。
3.1.1 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用于分析不同对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有依存关系的对象探讨其相关程度以及相关方向。
3.1.2 线性拟合
为了分析游标视力、光栅视力、边界对比敏感度和Pelli-Robson对比敏感度缺损随视力缺损变化趋势,将对视力与各个视功能的数据进行线性拟合,衡量指标是拟合直线的斜率。
3.1.3 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法是从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
该分析方法将对5项单眼视功能(视力、游标视力、光栅视力、边界对比敏感度和Pelli-Robson对比敏感度)进行因子分析,从中提取公因子,通过因子得分的比较观察对不同病因的视功能缺损差异。
3.2 基于时间-疗效的弱视治疗决策模型的设计
在实际弱视训练过程中,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病理的弱视,设计不同训练方案,根据患者的弱视程度、弱视类型等主要因素来确定训练时间、训练难度、训练的空间频率。目前详细方案的制定更多地依赖于医生的经验,这就导致训练方案的有效性主观因素制约较强。针对以上问题,本项目建立了基于时间与疗效的弱视训练方案优化模型。根据电子病历档案中记录的数据指标,结合决策分析模型,为用户提供最短时间内最优的治疗方案的建议。
本决策模型包含两个子模型:(1)以弱视类型为因变量,确定训练内容及每个训练的实施时间;(2)以弱视程度为因变量,确定训练刺激物的初始空间频率及任务难度。模型的总体框架图如下:
1)子模型1
子模型1通过输入患者的弱视类型来输出每个训练方法的训练时间。模型构
建如下:
其中,目标函数F为获得的训练效果;e为不同的训练对不同的弱视类型作用的不同效果;t代表不同训练的实时时间;T表示单次治疗的总时间;E为训练的有效作用矩阵,该矩阵的所有参数是将企业现有群体数据以及国内外弱视训练文献记载的实际数据统计获得,同时可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记录用户的使用情况,增加分析依托的数据群数量,并调整有效作用举证的参数值。
2)子模型2
子模型2通过输入患者的弱视程度来输出每个训练方法的起始空间频率及任务难度。子模型2构建如下:
其中
其中,目标F(1)函数表示训练时间;目标函数F(2)表示经训练弱视患者视力提高程度期望;U表示各种训练的实施时间;P表示患者现阶段视力;R表示任务难度与视力的相关性参数,x训练难度;Q表示单位空间频率提高的视力,y表示训练刺激物的空间频率。
对决策模型的求解将采用混合多目标粒子群算法进行,确定训练时间、训练难度及空间频率,求出优化的训练参数。
4 项目总体方案
4.1 系统总体框架
本项基于B/S模式实现整个系统功能,采用SSH2(Struts2+Spring2+Hibernate3)框架技术建立本系统的基本架构。利用Flash动画技术,设计实现基于眼-脑结合的视觉训练功能模块。同时引入Ajax技术,解决前端应用层与后端数据层之间的异步数据传输,在不影响用户使用的同时完成信息在Flash的训练实施端与后台决策支持层之间的动态交互,实现训练过程的自适应调整与实时纠正,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在系统模型层中,病历信息库包含患者的病历信息,对病历信息进行归档,并且训练方案也依赖于病历信息。用户信息库包含的是用户的基本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以及姓名年龄性别等信息。训练信息包含的是患者训练后所得出的训练结果,包括训练时长、步长等,后期供系统进行实时调整训练计划用。训练项目包含的是所有训练项目的信息,包括训练名称、内容以及涉及的训练方向等。训练方案包含训练哪些项目已经训练的时间等,是系统最重要的库。
中间组件层是本系统控制业务逻辑的层,包括与数据库的交互、训练方案训练计划的生成、训练信息的存储与处理等。整个系统的核心业务逻辑全由此层来实现。功能表现层则是系统的整体应用层,本系统通过对患者病历信息和基本用户信息的分析,结合实时纠正与自适应技术得出与患者较适合的训练方案供患者训练,同时记录患者的训练信息并对训练方案做出实时的变更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4.2 系统功能
儿童弱视康复训练平台主要分为四个模块、提供三种功能:弱视训练模块、近视训练模块、双眼视力训练模块和用户模块。其中用户模块是用于用户检查后进行病情确认,以及训练后的数据分析。
4.2.1 弱视训练模块
弱视训练模块的整体布局如下图:
弱视训练的布局分为两个部分,左边部分是对弱视的病理、常规的治疗方法、常见的错误认知的的说明。右侧是游戏训练部分,针对登陆的用户进行针对性的游戏训练。当点击右侧训练部分的开始按钮时,训练游戏全屏显示。在全屏显示的模式下,可以让用户更好的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游戏本身,从而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训练结束以后,系统会自动将用户的得分记录到用户名称下的数据库中,同时转交到用户的个人页面上,以统计图形的形式反馈给用户。
4.2.2 近视训练模块
近视训练布局如下图:
近视训练模块的整体布局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训练游戏,此处以第一个训练游戏为例,剩下的三个部分是三个不同功能的训练游戏。每一个部分分为两个小栏目,上面是进行近视训练的游戏,下面是相对应的训练游戏的说明以及相关的治疗原理。点击开始训练该训练游戏会以全屏的模式运行,这样可以更容易的集中训练者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4.2.3 双眼视力训练模块
双眼视力训练模块布局如下图:
双眼视力训练模块的布局是纵向的四列,每一列分为文字描述部分和游戏训练部分。其中文字描述部分是对训练游戏操作的描述和相关治疗的原理的详细说明,这样可以帮助训练者更快地进入角色。当点开始按钮时,整个游戏会突出到屏幕中央最上层显示。这样可以把整个屏幕的焦点集中到游戏上,从而减少无关因素对训练者的影响。
4.2.4 用户模块
用户模块是记录用户的个人信息和用户的训练成绩的模块,在这里用户可以了解自己的视力情况和训练情况。其中个人信息部分包括用户的姓名、年龄、住址、邮箱等等,有利于对用户的分类管理。训练成绩部分是记录用户检测视力的情况,以及各个阶段训练成绩的汇总分析。在这一部分,根据用户检测的视力值和最近阶段的训练成绩,系统自动推荐用户较合适的训练。
4.3 训练游戏解析
目前,弱视儿童康复训练平台共有九个康复训练游戏,所有康复训练游戏设计开发时都是根据最新的弱视理论研究成果,并添加提高儿童趣味性因素。限于篇幅大小,在这里仅举一个例子——近视检查(CAM刺激训练),进行说明。该游戏的界面如下图所示:
近视检查(CAM刺激训练)的训练过程如上图,当我们点击图一中的开始训练时,训练转入到图二的界面。在图二的界面中有横条圆形区域、散步在圆形区域中的红点。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者需要通过鼠标点击红色的原点,同时横条圆形区域会顺时针匀速转动。当训练者选中原点时,被选中的原点会变成绿色。当图二中所有原点被选中时,就会出现以这些原点为边界的动物图形,同时记录此时训练者的视力值。随着训练的持续,原点会越来越小,原点个数也会越来越多,记录训练者的视力值也会越来越高。最终训练者的视力值会被记录到对应的数据库内,作为训练者的初始视力值。
5 结束语
儿童弱视康复训练平台采用基于自适应调控的视觉训练优化技术,平台搭建完成之后,平台的框架无需改变。添加更多的Flash训练游戏,可以规模化实现。基于web平台的康复训练平台可以很好地解决医生、患者时空分离的问题,有助改善现有的医疗结构。大用户群的存在,可以促进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加速自主品牌的推广,打破国外产品的垄断。
儿童弱视康复训练平台,只是专门针对弱视、近视、双眼视力问题分离式的研究,并没有研究弱视、近视、双眼视力直接的联系和影响。前期的理论研究大多数是文献研究法,收集到的数据并非海量。后期需要针对性的收集用户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目前,仅仅是采取专门刺激的方法来治疗儿童弱视,多项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但是,弱视儿童康复的过程中是否有着反复的过程,或者康复之后是否复发。康复之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训练方法是康复后的弱视儿童保持良好的视力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我国弱视的检出率为3%-4%,且弱视人数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为广大弱视群体提供适合、便捷的训练平台成为迫切需要。文章在分析了我国弱视人群常规训练方式和流程的基础上,把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神经生理学理论相结合,设计并开发了儿童弱视在线康复训练平台,从而为检查、诊断、治疗、康复训练等各个视觉医疗环节提供科学高效的服务支持。
关键词:儿童弱视,多媒体训练,游戏设计,诊疗辅助
参考文献
[1]张桂英,朱风红.基层眼科弱视儿童的健康教育[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14,22(1):30,47.
[2]郭晓松.多媒体视觉训练与传统方法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比较[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1):88,94.
[3]王丽萍.立体视觉检测及弱视治疗系统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1-168.
[4]杨景存.眼外肌病学[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81.
[5]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696.
[6]赫雨时.斜视[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04.
[7]张兰英.儿童弱视的防治体会[J].家庭护士,2006:4(11C):22.
【儿童康复专业】推荐阅读:
听力残疾儿童康复05-09
听障儿童康复07-07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12-07
重度智障儿童康复教案07-21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08-18
听障儿童康复教育12-23
自闭症儿童心理康复05-14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沈河启智)05-28
向特殊儿童康复者致敬07-13
八一康复中心儿童康复科满意度调查表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