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儿童康复(共12篇)
听障儿童康复 篇1
1 概述
人工耳蜗能使听障儿童重返有声世界, 而术后的康复过程则是人工耳蜗植入者的“终身事业”。目前, 人工耳蜗装置已日渐完善, 植入手术已成为常规手术, 而术后的康复教育理论与模式已被公认为是其中有待深入探索与研究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尚缺乏在汉语环境下人工耳蜗术后儿童康复教育的系统研究, 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和教育模式。为使听障儿童最终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术后康复训练显得十分重要。笔者自2011年5月接受了一名人工耳蜗术后听障儿童, 先后运用听觉口语法、言语矫治方法, 历经一年的康复治疗, 分析并总结出了用听觉口语法和言语矫治相结合的组合治疗方法, 对人工耳蜗术后听障儿童的早期听力语言康复有了较好的康复效果。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及症状
施某, 女, 两岁时确诊为极重度先天性耳聋, 双耳115d B。4岁时, 右耳植入人工耳蜗, 手术成功, 一月后开机, 听力重建效果良好。依据听障儿童听觉语言康复评估题库的内容进行初评, 该儿童听觉能力、语言能力结果均未达级。希—内学习能力评估中等 (42%) 。对部分环境声可以察知但不能识别, 音节评估不能完全借助听完成, 有时需依赖视觉帮助完成, 聆听习惯还未形成;语言处于模仿发声阶段。
2.2 康复训练措施
针对个案情况, 笔者严格遵循听觉发展的4个阶段, 细化听觉训练目标, 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有目的、循序渐进地进行了康复训练。
2.2.1 听觉口语法训练策略
听觉口语法是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 籍由助听器的扩音系统把声音放大, 或以植入人工电子耳蜗的方式, 帮助听障儿童重新获得听觉潜能的康复治疗方法, 其能将听觉、语言、认知, 依其自然发展之程序, 在自然且有意义的情景中, 透过会话式的互动, 让听障儿童学习倾听、说话及语言。对于有适宜听力补偿 (包括助听器使用者) , 特别是人工耳蜗植入者而言, 应首先试用听觉口语法, 以帮助其听、说两方面能力得到全面提高。2011年11月起对该听障儿童进行听觉口语法教学, 并就个案的现状进行了相关评估, 结果为:听觉能力四级 (54%) , 语言能力四级 (1岁) , 助听效果为最适。
针对此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按照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沟通发展的自然发展模式, 通过有意义的教学情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并在让家长深度参与课堂教学的同时, 预留一些灵活的作业, 督促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多思考、多想方法、多融入生活。治疗半年后, 该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呈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见表1、2。
从表中可以看出:治疗后, 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整体进步比较均衡, 但言语清晰度提高较慢。
2.2.2 言语矫治与听觉口语法训练的同步实施
针对该儿童存在呼吸方式异常, 控制能力差, 说话时气息较弱, 声音响度偏低, 舌的前后调节和运动能力不足, 以及构音语音能力异常等问题, 2012年9月, 调整教学计划, 决定在坚持听觉口语法教学的基础上, 探索与言语矫治结合下的康复训练。
言语矫治是利用现代化治疗手段, 结合放松训练、促进治疗法、口部运动治疗法、重读治疗法等, 对聋童存在的呼吸、发声、共鸣、构音、语音等障碍以及语言交流方面的问题进行评估和治疗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各个言语器官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帮助聋童发出较准确、清楚、舒适的言语声。
现以舌根音/g/的矫治过程为例说明言语矫治的康复训练效果。首先, 为使该听障儿童提高肺活量, 用腹式呼吸的办法, 协调其呼吸与发声, 为言语呼吸做准备。其次, 实施听觉辨识训练。针对/g/和/d/音位替代的情况, 利用/g/—/d/的对比图片, 通过在优势耳一侧发音, 让孩子完全靠听的方式选择图片, 以判断其是听的问题还是说的问题。再次, 加强舌力度训练。/g/发不好, 主要是由于孩子舌根无力, 也不明白“舌后缩”的道理, 因此在训练时采用体位选择、触觉刺激、本体感觉刺激、抵抗运动等技术, 以及呛水法、鼓腮法进行练习。最后, 强化构音训练。运用言语矫治的一些矫治方法引导孩子能够正确发出/g/, 并且舌后部上抬的运动功能基本正常后, 强化进行的/g/构音音位训练。四个月后对该听障儿童实施评估, 对比评估结果见表3、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孩子介入言语矫治之后, 言语清晰度有显著提高。
2.3 结果讨论
(1) 与传统康复教育方法相比较, 听觉口语法治疗的最大不同之处是注重孩子“听”, 强调在训练中应先将听觉加以发展, 认为“听”是发展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 通过“听”对言语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是最有效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听觉口语法不是唯一的康复方法, 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不同活动形式的训练中, 也需灵活、综合的使用其它方法。
(2) 听障儿童配戴助听器或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半年至一年, 是听能快速发展的时期, 在听觉口语法教学获得明显效果的同时, 要及时、充分利用已建立的正确的言语听觉反馈, 进行听说对比训练, 以听带动说, 以增强构音语音康复训练的效果, 提高其言语听觉能力, 达到提高语言清晰度的目的。目前来说, 机构中多数听障儿童都存在说不清楚的问题, 因此, 有必要对存在言语问题的儿童进行言语矫治, 使其在及时、有效的言语矫治技术的帮助下, 得到更理想的康复效果, 对听障儿童而言, 言语矫治过程有着针对性强、效果突出的优点。因此,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 如果能够将言语矫治和听觉口语法有机结合, 以“整体语言”方式渗透到语言康复教学中, 不仅能够有效地使听障儿童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均衡发展, 而且能够为听障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 从而起到强化个别化康复效果、促进语言康复的作用。
3 结论
在对听障儿童实施教学的过程中, (下转97页) (上接110页) 可以采取听觉口语法与言语矫治相结合的方式, 这对听障儿童的康复会起到显著作用。这项工作我还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 但从听障儿童取得的成绩中, 我坚信它的方向是正确的,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才能真正实现听障儿童康复“听得明白, 说得清楚”这一现实目标。
参考文献
[1]郑秀瑾, 李海珍, 张谊, 等.2-5岁小儿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言语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 2007 (1) :41-43.
[2]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聋儿听觉言语康复评估方法[M]长春:吉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 1995.
[3]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 听力言语语言康复词汇 (教育学部分) [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13:279.
[4]卢红云, 刘巧云, 黄昭鸣, 杜晓新, 周红省.听障儿童/g/和/k构音异常原因分析及治疗策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8 (1) :36.
听障儿童康复 篇2
教师对听障儿童免费康复训练方案拟定
听障儿童的康复和早教,你准备好了吗?
幼儿的童年只有一次,留给父母的机会也只有一次,这个机会是教育,是抚养,更是为人父母的自我改造。
很多育儿专家一致认为3岁开始产生较强烈的自主意识,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孩子的人格,品质等内在潜质都必须从幼时开始培养,孩子未来获得什么样的价值理念以及思想情操取决于父母,孩子身上被寄托了无限美好的希望,那么作为孩子学习的镜子,父母希望孩子看到的是那一面呢?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更是父母品性的试金石!也就是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自我修炼,自我学习。
父母早教的方向
幼儿教育的质量,集中体现在几个核心领域:动作、语言、认知、社会性、个性、行为习惯,这些核心领域的发展在不同关键阶段都有不同的规律和特点,在不同阶段都能正确的引导孩子,让孩子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收获一个品德,健康,智慧三位一体的发展的聪明宝宝。
早教的陷阱
1、父母、爷爷奶奶的教育观念不同,手段不同,隔辈亲的力量很可能会干扰教育的质量,因此要有原则的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爱屋及乌,感情多变,给孩子养成有恃无恐的习惯。
2、语言的力量,任何时候都不要用侮辱性的词语或鄙视性的语言,三岁的孩子,已经心智初开,有了情感认知。
3、奖励和处罚用度得当,奖励是鼓励学习的有效手段,但过分使用就会让孩子失去正确的价值观,相反 处罚也不可使用过度,以免给孩子的对错判断形成误判。
听障儿童康复 篇3
【关键词】听障儿童;性格内向;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357-01
1 前言
内向型儿童的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喜欢和人交往,相反的喜欢独处,反应缓慢,适应新的环境比较困难,做事情比较谨慎小心,在心理上更容易滋生自卑、没有安全感等消极情绪。性格内向造成的原因多见于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过分溺爱、包办代替、过高期望、过多否定、没有营造适合儿童锻炼的客观环境、家长遗传与儿童气质性因素的影响。
听障儿童早期表现与性格内向儿童的表现都是语言交流障碍,家长和老师只注重孩子的语言障碍,而忽落孩子的异常行为的表现,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好转。这对于只熟知听力语言康复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人类情感趋向积极的的情感体验,回避消极的情感,聋儿更是如此。本文在一例性格内向听障儿童康复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情感教学为主,并对此听障儿童进行康复前、后效果对比,加以分析,以供其他聋儿康复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时间 2010年6月18日—2011年6月18日。
2.2 研究对象
基本情况 孔某,男,2006年4月出生,24個月确诊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脑干诱发电位测试左耳是100dB,右耳是95dB。佩戴助听器的时间2009年11月,进入机构的时间2010年6月18日,训练方式是24小时全托在康复中心 。
行为方面 回避他人目光,不与别人对视,见到亲人知道哭或笑,参加集体活动困难,不和小朋友交往,在别人不发现时偶能发声,语言学习困难,不开口说话。
家庭情况 父亲聋哑,母亲轻度智障,基本上与孩子不交流,全靠70多岁的奶奶照顾,家住农村,奶奶未上过学,孩子需要东西时会发音,并用手指,如不给只会张口哭。
进入康复机构前的情况 曾在其他康复中心训练6个月,效果不明显。
2.3 康复措施
2.3.1 老师扮演母亲的角色 心理学家杰斯把温情、喜欢、关怀、尊重、认可、爱抚称为积极的关注,并把它看作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自信心的源泉。因该聋儿性格内向,缺失父爱和母爱,并且24小时寄托中心,因此在教学中老师尝试扮演母亲的角色,每天上课、下课前用拥抱、抚摸、亲吻孔某,让其产生安全感,消除恐惧感。每周至少两次带孔某回家、到公园、逛超市,体会母亲的亲情,逐渐的信任和依赖老师,融入学习的氛围中。
2.3.2 和小朋友近距离的接触影响其学习 老师每次给小朋友上单训课时,都让孔某坐在身边观看过,当他的眼睛盯着老师并露出一丝渴望时,抓住时机让小朋友发音,并奖励一个糖块,这时的孔某跟着小朋友开口发音,老师及时的抱一抱,并夸夸“真棒”, 奖励一个糖块,慢慢地就融入小朋友的活动中,并积极的抢先学习。
2.3.3 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教学 对儿童而言,生活既是游戏,老师扮演母亲的角色,不失时机地利用生活环境把言语技能迁移和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如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孔某首先喊他的名字,从对名字有反应,到听到对自己的名字答到;带孔某外出可学到爸爸、妈妈、阿姨、爷爷、奶奶、娃娃;走到路上可学习汽车、大树、花、小鸟。到水果店在实体情境中学说苹果、橘子、香蕉、桃子等词语;到动物园认识狮子、老虎、猴子、大象等并学习名称,由于实体情境的本身具体化、形象化、是聋儿看得见,摸的着,易于感受,易于理解,随时随地可以学习。
2.3.4 给与自信让其感到“我能行” 聋童对成人的评价非常敏感,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对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与肯定鼓励,引导其看到自己的进步。在训练中,老师根据孔某的能力来设定难易度,既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让他面临挑战;又要让他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从成功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渐渐产生增强自信心,感到“我能行”。
2.4 康复效果
训练前对该聋童进行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学习能力评估。言语识别率平均值为都不能识别,语言年龄简单发音,学习能力为86。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个案的言语识别率提高到72.8%;语言年龄提高到2.2岁;学习能力提高到110。该聋童顺利通过完成了声音察觉、强迫模仿、被动模仿、主动模仿4个阶段的训练,听觉能力、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ⅠⅡ。
3 讨论: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照顾和影响,本案例聋童爸爸是聋哑人,妈妈是轻微智障,爷爷奶奶未上过学,并且居住在偏远的农村,在家缺少语言交流环境,本地人思想落后,比较轻视残疾人,家长也常常因为孩子是聋哑人而感到自卑,因而很少让孩子出门找小朋友玩耍,久而久之形成孩子胆小、性格孤僻特别内向,由于存在听力和语言障碍,所以对其进行常规的听觉语言康复,效果不明显。
在该聋儿的康复教学中,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情感教学为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尝试扮演母亲和伙伴的角色;和小朋友近距离的接触影响其学习;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教学;给与自信让其感到“我能行”;给予表扬和鼓励。
该聋儿通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听力方面叫名字能熟练应答,熟练进行听声放物,能主动做听指令动作,韵母识别从0提高到100%;声母识别从0提高到48%;双音节识别从0到53%,短句识别从0提高到45%。在语言方面,语法能力从简单发音提高到3岁;理解能力从0提高到2岁,表达能力从0提高到2岁;交流能力从0提高到2岁,学习智龄从86提高到110。性格渐渐开朗,主动与人打招呼,积极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效果明显,此训练方法可供其他聋儿语训教师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宁生.主编,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北京 华夏出版社1995.60—61.
[2] 夏燕勤,情感课程的实践,幼儿教育,2002,12;8—9.
[3] 王海梅,父母教养方式与听障儿童自我意识的相关研究,中国听力学康复科学杂志,2009.57—59.
听障儿童康复 篇4
一、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自1979 年起, 国内多位语言学研究者就开始从句法结构习得这一角度对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进行了很多研究。通过多年研究, 很多学着总结了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即每一位儿童的语言学习都是由简单到复杂。按照不同年龄段, 笔者就学龄前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做以归纳。归纳如下:
( 一) 1. 5 - 2 岁低龄幼儿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对于1. 5 - 2 岁的低龄儿童, 他们处于词组语法阶段, 对语言的运用多是以词组的形式出现, 他们所说的句子比较简单, 以3 - 5 个字为主, 他们所运用的词组或者句子从结构上来说, 动宾结构和主谓结构偏多。如表1 所示。
( 二) 2 - 3 岁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从2 周岁起, 儿童对句法的学习开始进入分句语法阶段。此时, 他们能够对简单的、有内在联系的复句加以运用, 除了前期的简单的动宾主谓语法的运用之外, 右的构成也有了一定的逻辑规则。如表2 所示, 2- 3 岁的儿童在语言的运用上, 句子长度有一定的增加, 并且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 三) 3 - 4 岁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从3 周岁起, 幼儿开始进入如小班, 句法习得的发展也随之进入句语法阶段。作为小班儿童, 其语言的运用处于句语法阶段的初期, 他们说话的自主性并不强烈, 所掌握的词汇量也较少, 经常需要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他们希望传递给别人的意愿, 但他们能够通过完整的使用“主谓宾”等简单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者感受。相较于上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所掌握的句子中已经慢慢出现了修饰成分, 如表3 所示。
( 四) 4 - 5 岁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4 - 5 岁的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他们活动范围的相对扩大和所认识事物的增多而迅速提高, 他们的语言发展迅速。在交流中, 他们已经能够运用大量形容词对所表述的语言句式进行修饰, 但是, 如表4 所示, 他们所说句子虽然长度有所增加, 但结构依然不够严谨。
( 五) 5 - 6 岁儿童句法习得的发展规律
随着教育和教学条件的变化, 5 - 6 岁的儿童开始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在语言表达上, 他们虽然说的更少, 但语法结构却更加严谨, 口语表达更加深思熟虑。如表5 所示, 这个阶段的儿童, 通常可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且句子之间的额逻辑关系更加密切。
二、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的启示
由于先天听力损失, 语言中枢发育迟缓, 听障儿童在语言学习上有一定困难。因此, 对于处于发展关键期的3 - 5 岁听障儿童来说, 他们很难达到与健听儿童同等的语言发展水平, 但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可以借鉴健听儿童的句法习得规律。
( 一) 教学内容应融入生活
康复老师应充分考虑听障儿童当前的水平, 结合同龄健康的语法习得的规律, 选择适合听障儿童的教学内容, 根据幼儿年龄的发展特点, 从短语出发, 逐步加长加深句子字数与句子结构, 把语言康复训练尽可能的融入到听障儿童的生活中去, 将所学内容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 要让孩子多说话。
( 二) 教学设计应巧妙融合
对于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 主要有主题教育和康复活动两种形式来实现。对于主题教育的课程设计, 应该将语言和构音训练融合在一起同步进行, 可以从听障儿童已习得的音位中加以选择, 挑选合适的音位来编制相应的短语和句子让孩子进行学习。而对于康复活动, 需要根据主题教育的内容来进行, 在针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的教学过程中, 应考虑幼儿句法习得的规律, 运用幼儿正在学习的句式结构与诱饵进行沟通交流。
( 三) 教学用具应趣味多样
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 可以借助一定的教学用具来促进康复训练的顺利发展。在选择语言康复训练的教学用具时, 教学用具应当具有趣味性, 有效性以及多样性, 避免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 利用教学用具吸引孩子自行开口, 激发其说话的积极性。
三、结语
对于健听儿童来说, 从2 周岁开始学习, 不断进步, 在5 岁时最终能够将语言灵活运用。而对于先天听力受损的儿童来说, 他们的语言学习或许相对缓慢, 但通过合适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一定能够使他们对语言的运用更进一步。
摘要: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 语言能力的提高是儿童发展的核心问题,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 句法的习得在他们的语言发展时期显得尤为重要。而对于听障儿童, 先天性的听力损失使得他们对于语言的学习接受缓慢, 相较于正常的儿童的来说, 他们的语言发展略显滞后。本文通过对儿童句法的习得的规律进行探索, 以期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有所启发。
关键词:儿童,句法习得,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周谢玲.学前听障儿童主题对话能力测试材料编制及特征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015.
听障儿童康复 篇5
【摘要】0—6岁是儿童语言形成发展的最佳时期,及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我们应抓住这个最佳时期对聋儿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的早期干预。通过对一名听障儿童在亲子班的康复观察、实践,总结出几点影响该听障儿童 康复的主要因素:1)家长在康复过程中的积极配合对聋儿康复起重要作用。2)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康复起重要作用。3)在康复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地对康复计划做调整。
【关键词】最佳时期 聋儿 良好习惯 1前言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3万儿童由于种种原因致聋。同时,由于家长不了解相关知识,没有开展早期干预,使孩子错过了说话的最佳时期,结果使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变成了与正常人无法交流的实实在在的“哑”人,同时,导致了语言有关的一系列知识、技能甚至思维的掌握和发展的困难。
从理论上讲,听障儿童的早期干预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听力残疾儿童的缺陷可以补偿这一论断,进一步证明了器官的用进废退学说,并且关键期的理论在聋儿语训工作中得到印证。从言语交际过程看,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目标是帮助听障儿童重建有声语言系统,即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获得言语能力,修复因听力障碍而脱节的语言链。
亲子班是2-3岁得听障儿童及家长一起接受训练的一种康复形式,家长在老师对听障儿童进行单独训练时在旁边辅助。研究对象在亲自班的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唇、舌训练,听觉能力训练和呼吸训练。他是亲子班康复效果较好的一名聋儿,所以就以他作为研究对象总结经验,给自己以后的康复教学工作做好的参考。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情况
×××,男,2008年出生于农村,导致听力障碍原因不明。2011年4月份进入临汾市聋儿语训部亲子班接受训练。入班时只右耳佩戴助听器,补偿效果佳。之前没有接受任何的康复训练。
据了解,他的父母及祖辈均无听力障碍,出生后跟着奶奶,主要语言为当地方言,而且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2.1.2 研究对象初步评估 医学评估:右耳纯音测听图
言语评估:由于孩子刚佩戴助听器时间不长而且长期接触的是方言,无法进行正常的评估,只好根据家长的介绍,了解到他会说简单的词语,比如奶奶,爸爸,妈妈等,但说话时发现音调高,即有假音。2.1.3 研究方法
观察法 对研究对象在训练课和课余期间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 访谈法 针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家庭情况、监护人情况、评估情况等等)在入班时向家长询问。2.2 研究过程
2.2.1 唇、舌训练过程
舌部是至关重要的发音器官,对其进行刺激和锻炼,提高其舌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其发音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
单纯的口舌操是一项枯燥的训练内容,所以将唇、舌训练安排在吃零食和刷果酱的活动中,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化训练相结合的形式,每天坚持,锻炼他的舌肌肌力、灵活性和协调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的唇、舌肌肌力和灵活性都有提高。2.2.2 听觉能力训练
听觉能力分为听觉察知、听觉识别、听觉分辨和听觉理解。听觉能力训练是分两个时间段训练的,第一个时间段是训练课的开始,采用的是集体教学法,是让其在音乐里做出不同的动作;第二个时间段采用的是个别化训练,是通过听不同频率的乐器养成良好的听觉习惯,包括耐心等待,同时也可以初步评估助听器补偿效果。如果不是最佳补偿,也可以提供数据以便调试助听器。2.2.3 呼吸训练
呼吸训练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比如比赛吹蜡烛,吹纸裙,吹泡泡等活动。也是采用集体教学法和个别化训练。首先是老师演示,之后让孩子一个一个来训练,然后是每个人拿一个玩教具并且家长在身边帮助孩子一起训练。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观察记录结果
观察记录
唇舌能项目 唇能力 舌能 舌肌肌力提高,舌灵活性提高
圆展唇灵活,唇肌肌力提高
聋儿表现
力 力 听听觉觉察知 任何频率打击乐器都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并能耐心等待
能力 能辨别跨度较大的乐器声和言语声,还能辨别出同韵母的双音节、三音节简单词。就他会的包括人物类、身体类、听觉动物类、水果类等日常用词老师在背后给声时,他能正确辨别 地重复,但有些发音不是很准确
听觉较察知和辨别差,对具体的物体能识别,但对图片上的物识别 体识别能力较差
听觉理解能力差,只是单纯的重复,比如叫他的名字时,他的理解 不是“唉”而是先重复他的名字,然后才是“唉”
呼吸能呼吸方式正确了,吹蜡烛是发出的不再是“啊卟„啊卟„”气流 的声音,而是“呼„„”
力 气息 不是能很好的控制气息 3.2 结果分析
在这一段时间的训练过程中,训练课上老师做演示时,孩子的奶奶会让他认真看,有时他的注意力分散,奶奶会严厉的批评,这使得他养成了一个好习惯,能耐心的看完老师的演示,所以在听觉训练时老师无需给予很多引导,他就能做出正确的反应。老师也是尽量在孩子的集中注意的时间里把演示做的简单、有趣,让孩子和家长容易理解;同时也说明做这项训练的目的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家长做训练。在对他做个别训练时,他的奶奶在旁边认真看老师做训练的手法和技巧,回家奶奶就课堂上的内容重复给孩子做,若有什么疑问,孩子的奶奶会在下堂课及时问老师,与老师交流。老师也会根据他奶奶提供的情况对他的康复效果做评估,并及时对他的康复计划做相应的调整。结论与体会
经过听力语言康复训练,他的语音快速发展,已经基本掌握了汉语的全部语音音调,虽然发不准的语音有一些,但那都是受幼儿生理发育和环境影响的条件所限。他已经具备学会全部母语语音的心理能力。达到了儿童语音发展的飞跃时期。
他是亲子班康复效果较好的一名听障儿童。在这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实践中得到几点体会: 早期干预是听障儿童康复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应加强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力度,使更多的家长尽早的对听障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在听障儿童早期干预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和辅助作用非常重要,家长要调整好心态,积极投入到对孩子的康复中。家长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老师的帮助,因为不是每个家长对听障儿童康复方面的知识都了解,有些家长甚至不是因为自己的孩子有听力障碍认为所有人都是健听人,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孩子,还要在课下教与家长康复的知识,以便家长在其他时间可以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更好的康复。在康复过程中,孩子的良好习惯对康复也是至关重要的。习惯对每个儿童都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没有良好的习惯就会让儿童的发展缓慢。听障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那他就不能认真看完老师的教学演示,也不能在做训练时很好的配合老师,这样就得不到好的康复效果,甚至康复效果为零。康复过程中老师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制定好的康复计划,要根据聋儿的康复效果及时地调整康复计划,以做到最适合该聋儿的最佳康复。有句话叫“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老师要做到对每一名聋儿仔细的观察,认真的分析,然后对他的康复计划做出及时正确的调整。
现在他已经在做更进一步的康复训练,他的听觉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而且他的左耳也佩戴了助听器,这对他的康复有进一步的推动作用,老师根据他的评估结果开始对他进行进一步的听觉语言康复的训练,使其更快地学会听话、说话,能流畅地人交流。
当然,他并不是在康复过程中一切顺利,尽如人心的,他也有理解不当的地方,如:每天来了老师都会叫每个小朋友的名字,叫到他时,他的回答是“他,唉”,而不是“唉”简单的答应,因为在他还不会开口回答时,老师在叫他的名字后就会“唉”,这说明他存在对语言的理解欠缺的问题,现在在语言模仿的阶段。
听力障碍儿童由于其残障的原因使其在发展上尤其在早期发展上,既有所有儿童的共性,又有其特点,或者说,听障儿童的早期教育需要既有所有儿童的一般需要,又要有自己独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刘全礼.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第1版
[2] 吴月芹.从言语过程反观聋童听力语言康复中的几个问题[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0年12月第4期
听障儿童的教育与训练 篇6
关键词:语言;听障儿童;语言训练
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学习言语、语言、阅读、发展认知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听觉障碍也称听力残疾,指各种原因导致人的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及言语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把严重听力障碍或听力残疾儿童称为“聋儿”或“听障儿童”。儿童正处在听觉、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听力障碍严重损害儿童的言语、语言功能,影响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
一、听障儿童教育与训练的原则
1.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依据之一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0~6岁之间。
2.个别教育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差异就在于个别教育上,因此有人把特殊教育的本质定位于个别教育。
3.多方合作,创造最佳语言环境
特殊教育的原则之一就是系统性原则,这个原则的一个方面就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相互合作。
4.最大限度地利用残余听力
依据听障儿童残余听力的特点,配置适合的助听设备,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式和手段,发展听觉语言能力。
二、听障儿童训练的方法
1.口语教学法
以发展口语为主要目的,主张利用残余听力和口语教学,设立言语和听力康复课程,期望学生能运用言语、唇读和听觉技能进行交流。
2.手语教学法
手语是聋人的母语,是听觉障碍者之间自然产生和发展的交流工具,也是聋人社会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础。
3.综合沟通法
综合沟通法的出现缓解了口语法和手语法的争论。它是口语法和手语法的综合,综合沟通法允许听障儿童使用口语、看话、手势语、书面语、提示语、体态语等各种利于听障儿童交流的方式。
总之,听障儿童的语言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听障儿童的语言学习与训练应遵循语言获得与语言教学的一般规律,采用科学的训练设备、系统的训练手段、细致耐心的训练态度进行有效的听障儿童语言教学与训练。实践证明,通过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智力水平,可以提高与正常人的交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听障儿童的整个心理发展和形成更为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李绍珠,周兢.聋儿早期康复教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余郭清.听力障碍与早期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
听障儿语言康复训练的思考 篇7
1. 听障儿语言康复训练时注意事项
当我们教师面对这些孩子, 更要充分尊重听障儿的人格与天性, 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 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指导, 决不能千篇一律。在指导听障儿康复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给家长营造相互交流心得的平台。特别是一些康复训练较为成功的家长, 可让其他家长从中汲取成功的经验, 学会成功的方法, 增强家长的信心, 从而为康复训练创造良好的家庭条件。
(2) 注重听障儿的个性培养。教师要通过细致的工作, 激发听障儿不断进取的热情, 激活他们内心深处的自信心, 可适当将一些健全孩子能做的事情交给他们去完成, 让他们感受自己和正常的孩子一样, 带给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3) 及时鼓励, 选好辅助器具。听障儿由于自身的原因, 每一点微小的进步对他们来说都异常艰难, 而取得这微小的进步, 他们也必然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对于这一点, 我们作为康复训练的指导老师, 要充分体会到, 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更要将这些进步转告给他们的家长, 从而既提高了孩子语言学习的信心, 同时也增强了家长的信心, 以便让家长积极参与到语训工作中。
(4) 要有足够的耐心, 永不言弃。只要父母和教师共同努力, 对孩子充满信心, 在任何时候都对孩子不放弃, 对孩子的康复训练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绝大多数听障儿将能融入社会, 适应社会, 成长为自食其力, 对家庭和社会有用之人。
2. 让听障儿家长融入听力语言康复训练的过程中
听障儿、家长、教师可谓听障儿康复训练中三个重要因素, 家长和教师犹如支撑听障儿康复训练的两只脚,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1) 发挥家庭优势, 开展康复训。家庭是孩子成长进程中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则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饮食起居都是很好的训练内容。家长要反复利用这些生活情景开展语言康复训练, 从而让孩子在生活的点滴中接受教育。
(2) 调整心态, 正确面对孩子。一般情况下, 家长发现孩子残疾后, 往往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疑惑、焦虑、伤心、失望;有的时候还承受着歧视的眼光。此时, 我们要帮助家长走出心理的误区, 指导家长克服错误的想法或做法。
首先, 面对现实, 不回避逃避。如果家长自身产生了自卑的心理, 他们就会将孩子自我封闭起来, 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耳聋, 怕别人瞧不起, 从而耽误了孩子的早期训练, 更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
其次, 杜绝错误归因, 正确关爱孩子。有些家长面对孩子的现状, 总是怀疑是自己的原因造成了孩子的先天缺陷。由此, 对孩子平时的要求有求必应, 百依百顺, 却忽视了早期训练, 既影响了孩子的康复训练, 更让孩子培养了错误的心态, 不利于孩子以后的发展。
再次, 杜绝粗暴打骂。有些家长因为孩子耳聋, 心理负担重, 压抑烦躁, 夫妻关系紧张, 家庭不睦, 从而将气撒在孩子身上, 孩子有一点不如意之处, 非打即骂,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孩子的康复训练, 效果不言而喻。
最后, 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康复的愿望非常迫切, 但由于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 不关注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训练方法简单机械, 孩子音发不出来或不准就抱怨责怪孩子, 从而让孩子产生对训练的抵触情绪, 弱化了康复训练的效果。
3. 强化教师素养, 提升听障儿语训效果
听障儿语训教师, 相对于其他的教师, 其面对的主体是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 这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一颗挚爱之心, 更需要有对学生足够的观察、分析和评估能力, 这样, 才能在听障儿语训工作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1) 教师要有一颗童心, 融入学生。听障儿语训要求我们教师要有一颗天真的童心, 理解听障儿、包容听障儿、体谅听障儿, 有了童心, 才能思听障儿所思, 想听障儿所想, 和他们玩在一起, 打成一片, 融入他们之中, 走进他们内心的深处。
(2) 教师要博识多能, 善于沟通。听障儿语训教师要有宽厚的人文知识、科技知识与素养。同时还要积极协调沟通家长、理解家长, 耐心对待家长, 与家长共同配合。
(3) 教师要勇于开拓, 不断总结。听障儿康复教师, 要思想灵活流畅, 不拘泥于陈旧的模式, 在工作中善于开拓创新, 并能推陈出新、积极归纳出属于自己独特的语训方法, 形成自己的特色。
家庭教育在听障儿康复中的作用 篇8
1. 端正态度、放弃幻想,尽早使孩子进入到正确的康复训练中来
1 岁以后,孩子的言语中枢逐渐发育,至2岁时,已可迅速习得语言,是言语迅速获得的临界起点,7岁以前为最佳语言获得期,决定着听障儿言语康复的效果。7岁以后言语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了。很多家长在得知自己的孩子确诊有听力残疾时,不惜一切砸锅卖铁,四处为孩子求医,一求就是几年,却使孩子丧失了早配助听器、植入人工耳蜗的宝贵时机,忽视了早期的语言训练的重要性。如早期失聪的儿童,如果佩戴合适的助听器,并进行口语训练,就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和保护残余听力。
听障儿与正常儿童不同,听障儿语训与正常儿童学语也有本质的差异。对正常儿童学语,家长可采取听其自然的态度。而对听障儿学语,家长必须有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听障儿学习语言有一个最佳年龄阶段,即7岁以前语言的“黄金期”,贻误这个时机,将给后期教育增添更大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在听障儿的康复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把握时机开展教育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里学会讲话,为将来进入社会生活打好基础,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对儿童造成更大的损失。
一些家长盲目地把希望寄托在各种治疗措施上,轻信一些广告宣传,尝试各种方法,直到最后才放弃努力,甚至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孩子的未来毫无希望了。这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比残疾本身所带来的危害更大。
2. 家长在听障儿康复教育中的地位与重要性
家长对听障儿的指导教育贯穿于听障儿成长的整个过程之中。在目前状况下,专业教育机构能够容纳的听障儿是有限的,而听障儿康复是紧迫的,具有时间性、抢救性。在康复教育机构中的听障儿只能待至七八岁,而家庭则不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无限期的。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听力有问题,只要尽早地给孩子配戴上助听器,就等于早期干预了。随后他们就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康复机构的老师身上,认为康复机构可以包揽教育的一切,代替他们去照料和教育孩子。孰不知听障儿康复机构在听障儿康复过程中虽起着重要作用,但大量的练习、身临其境的言语培养尚需要家长艰辛的努力。
家庭是听障儿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家庭日常生活中有熟悉的实物与环境可供训练。家里有现成的锅、碗、勺、盆等器具,学习这些器具时,家长把孩子带到器具前,指给孩子说:这是锅,这是碗……通过实物与熟悉的环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家中发生的事有固定的,也有随机的,但都是最自然的,最接近生活的。在家庭生活当中,随机发生的事很多,家长可以碰到什么教什么,孩子喜欢什么教什么,引导孩子进行学习。这样不仅能帮助听障儿增强接收和理解语言能力,而且能相应提高其语言的使用能力。
3. 家长在听障儿康复训练中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
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听障儿的成长,这就要求家长必须以正人先正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在心理上正确对待听障儿,矫枉适度,在生活、学习、训练中使孩子心理健康。有的家长知道孩子耳聋了,在内心里总认为是自己的责任,总想在感情上、财力上给孩子以补偿,要什么给什么,惯得多、管得少,以致许多听障儿由于被溺爱,心理不健康,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使得语训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有些家长由于自卑心理,害怕听障儿在别人面前讲话含糊不清,惹来别人的耻笑,而有意识地回避社会,不让孩子到公共场所去,家中来了客人也不让孩子出来,甚至禁止孩子与别人接触,使孩子失去了听觉语言康复的最好锻炼机会,而且由于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养成孤独、自闭的性格,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与发展。
家长正确态度应该是:承认现实,正视现实,充分认识到听障儿康复训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从孩子的长远利益去考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听障儿,用爱心和恒心帮助听障儿走上康复之路,让个人的家庭生活融入社会。
为达到此目的,首先家长要克服自卑心理,勇敢地将孩子介绍给社会,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孩子与外界交流。其次,在听障儿康复过程中,家长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坚持以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康复的氛围。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冷待孩子,而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榜样”的形象。听障儿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会逐渐养成与外界交往的良好习惯,形成自信乐观的个性品质。尤其当他们的表现得到外界肯定时,会产生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这将进一步激发他们与外界交往的兴趣和热情。这种兴趣和热情会促进了听障儿对语言的学习与应用,甚至成为其听觉言语康复的动力。
家长往往因其文化水平、职业、认知等方面的局限不能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许多家长有这样的苦恼和抱怨:“老师,我不会教孩子!”“老师,孩子一回家就不听我的,更别说学说话了。”“老师,我天天和孩子说话,可他怎么一点进步也没有呢?”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家长缺乏康复教育技能。家长学校作为康复知识全面系统培训项目,以家长和幼儿同期训练的形式,在康复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针对康复初期的家庭举办系统全面的知识培训和操作训练。
家长班:以提高康复率和康复质量的目的,普及康复知识,把康复的技能技巧教予家长,促进家庭康复力度,从而让家长在全面了解康复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目标;通过对听障儿童的教育观察,针对个体差异,帮助家长制定家庭训练计划。课程由听力医学理论部分、康复训练部分、素质智力与操作训练课等组成,在理论和系统知识培训的基础上更着重于培养家长的操作能力。
亲子班:从围绕着幼儿生活中选取出最贴近的作为教学内容,按周编成主题,结合计算、手工等形式进行教学,并针对幼儿的不同特性侧重于个别化的训练。
家长学校还帮助建立家庭之间的一一结对关系,以老带新,利用老家长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新家长度过康复的最初阶段,倡导家长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本着“宽容、友爱,互助”的精神,在康复路上携手共进;建立家长互动平台,通过不同形式的、不定期的活动,加强家长间的横向联系,增加家长的信息量,给孩子提供更优良的保障;舒展家长身心,给听障儿一个健康的家庭康复环境,并成为在康复路上互相支持和鼓励的伙伴。利用家长捐出的旧助听器,成立助听器银行,针对不同对象提供借用或赠与;特别针对一些暂时配备不了助听器的贫困家庭,以及即将植入人工耳蜗而需进行术前助听器训练的听障儿童,以减轻家庭负担。
长期以来,我们只强调对残疾儿童本身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我们应当注重做好家长工作,使家长形成正确的认识,用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和影响儿童,使儿童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得到进步。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只有调动各个方面的力量,将它们统一为教育残疾儿童的有利因素,残疾儿童的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姚晓旭.听障儿童家长资源中心的建立和运作模式初探.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04, (4) .
听障儿童律动教育之我见 篇9
明确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培养机制、加快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师专业化的进程、加强音乐课与音乐治疗的结合、切实改革课堂教学、开展校内外音乐活动、注重音乐交流等一系列对策, 是解决发展缓慢的、停滞不前的必要方法。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 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是一种情绪的表现, 具有审美欣赏、娱乐传播的意义, 也是一种生理反应, 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同于正常学校的音乐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也同等重要。律动课以它特有的音乐教育作用体现着“美”, 展现着“美”。在聋校律动课的教学中, 通过形象性、可感性强的节奏练习、模仿动作练习、儿童舞蹈、歌表演、儿童体操、游戏等,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均衡、健康的发展, 让学生在感受美的氛围中, 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四年的律动教学, 总结如下经验:
一、“以图示例, 感知为主”的节奏训练
俗话说, 盖房子必须先打好地基, 那么“节奏”就是音乐的地基。对于那些长期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聋生来说, 他们既听不到音乐, 又无法感受音乐的优美旋律, 那么如何舞蹈呢?这就要从节奏入手, 从最基本的2/4 拍、3/4 拍、4/4 拍开始。所以, 先出示图例:
2/4 拍是4 分音符为一拍, 每小节有2 拍。强、弱
3/4 拍是4 分音符为一拍, 每小节有3 拍。强、弱、弱
4/4 拍是4 分音符为一拍, 每小节有4 拍。强、弱、次强、弱
指导学生理解节奏的含义后, 可以选择在学生身体上打节奏,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身体感知节奏的快慢、强弱, 进而理解节奏的真正含义。还可以通过脚踏地板, 通过地板的振动让学生感受节奏, 或是让学生看教师口形, 再根据教师指挥手势, 综合理解节奏的强弱、轻重、快慢、力度大小的变化关系。打下这些基础准备后, 学生在做动作的时候就会更加整齐划一了。
二、“结合语训, 手口并用, 贯穿课堂”的语言训练
根据学生的特点, 语言的发展是聋生始终要解决的问题。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虽然是舞蹈、体操、游戏等, 需要结合语训的练习, 身体动作和语言并存的教学方法。从训练基本功到小舞蹈再到游戏, 出现的动作名称要一一出示在PPT中, 或是以卡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注明拼音, 并带领学生拼读, 发展其语言能力。如地面压前腿时, 时刻提醒学生要绷脚, 此时可以出示卡片“绷脚”并注拼音带领学生朗读, 这样学生一目了然, 既明白了才卡片对应的动作, 又能发展语言。再比如学习歌表演《上学歌》, 第一课时首先把儿歌歌词写在黑板上, 较难字标上拼音, 带领学生一遍一遍朗读。熟练后, 根据2/4 拍节奏手边打拍子边配合歌词读。最后,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让学生根据教师指挥手势1、2、3、4, 再结合看口形慢慢背过歌词。第二课时学习舞蹈动作, 把动作分小节教给学生, 让学生一小节动作配合一小节歌词来做, 最后到整个组合。通过这种教学方法,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而且在舞蹈动作和语言文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感受力、协调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陶冶情操, 健康发展。
三、“模仿、游戏, 提高审美”的情感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 模仿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训练, 学生主要以视觉为主, 所以教师动作示范更是十分重要。要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首先教师动作必须准确无误, 其次要加以情感的表现, 要将动作中的“灵魂”体现出来。这样, 学生才能够领悟到动作的力度, 呼吸的配合, 感受到舞蹈带来的视觉美, 更加感知生命的无限活力。
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节情绪, 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素质。比如模仿游戏《小动物》, 教师准备不同小动物的图片及视频, 给学生看让学生一一模仿表演, 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表演, 刚开始学生动作会很单一, 甚至摆一个动作不动, 教师要进行引导让学生动起来,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创编两个八拍的动作出来, 自己把动作和节奏结合起来, 这样一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们表现不同的小动物, 想象动物们在动物园里尽情玩耍的场景, 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激发了学生的模仿能力和想象能力, 更是学生一种情感的抒发。
四、其他训练
在律动教学中, 基本功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前可以让学生进行压腿、压肩、压腰等基础练习, 良好的基本功是跳好一支舞蹈的基础。
还可以用对比的教学方法, 在刚学完一个小组合的基础上进行第一次录像, 对比练习一节课后的组合录像, 展示给学生们观看, 在鼓励他们比以前跳的好的同时, 找出自己动作的不足, 从而更加丰富了教学内容。
希望在音乐教育的帮助下, 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能够关心他人、遵守纪律, 拥有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不断进取的品德和活泼乐观的情绪。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生活的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程郁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出版) 2009年12期.
[2]《特殊教育学基础》盛永进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
浅析听障儿童的语文教学 篇10
听障儿童虽然有生理上的缺陷, 但是他们和同龄孩子们一样活泼好动、好奇心重、调皮捣蛋等。他们不仅损失了听力, 还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影响, 学习语言时有很大的障碍, 而且他们的言语感知差, 记忆力退化, 这些阻碍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改变了他们感知世界的途径, 从而也形成了区别于健康孩子的心理特点。
2 听障儿童在语文学习上的障碍
首先, 听障儿童的自身缺陷严重阻碍了他们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给他们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其次, 在听障儿童的学习过程中, 许多教师做不到与他们充分交流, 也不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 只是一味驱使他们去完成教学任务, 这样单向被动的学习使他们失去了对语文的兴趣, 甚至把学习语文当作一件不快乐的事情。
除此之外, 听障学生往往积极性很高但却长时间得不到满足, 他们具有独立创新的精神, 但大多时候被忽视, 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所有的学习成果往往只能通过一张语文试卷表现出来。特别是进入高年级以后, 学习的科目增加, 学习负担也相应加重, 即便他们自身再优秀,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他们依旧属于弱势群体, 人们带着同情的眼光看他们, 而忽视他们本身的才华。
3 现阶段听障儿童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3. 1 教材不匹配。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主要材料, 而我国至今没有根据听障儿童生理和心理特殊性编写的系统的教材, 针对听障儿童的教材大多数是普通教材的删减拼凑版, 这忽视了听障儿童学习的特殊性, 也不符合他们的语言学习规律。盲目的让听障儿童学习大量的词汇和语句, 也不教他们如何来运用, 导致学不能致用; 教师很少让听障儿童相互交流, 忽视听障儿童运用语文交流的能力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减弱了学生的交流能力。
3. 2 生活化教育不足。语文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同样生活中到处都充斥着语文教学, 而且针对听障儿童各方面的情况, 融入于生活中的学习能使他们更加轻松愉快的掌握语文知识, 而我国语文教学并没有十分生活, 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 家庭生活化不足。我国的听障学生绝大部分是全托给学习的, 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进入学习直到成年了才离开学校, 他们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是在学校中度过的, 只有偶尔的节假日可以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
第二, 学校的生活化不足。听障儿童的语文教学大多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进行的, 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的内容十分单调乏味。而且很多情况下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教师自然拼命赶进度, 哪有时间将课本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学生自然没有机会用知识结合实践, 这样一段时间后学习和生活就脱离开来了。
第三, 社会生活严重缺乏, 社会是学习语文最好的平台, 因为很多课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总结, 课文中到处都有生活的影子存在。课大多数情况下听障儿童是很少有机会外出活动的, 这也大大减少了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更谈不上将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了, 学习语文也更加困难了。
3. 3 过分强度听障儿童学习语文的困难。相较于普通学生, 听障儿童有都生理上的缺陷, 讲授同样的内容教师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人都认为听障儿童在学习语文上有很大的难度, 且达不到普通人学习的水平, 认为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阅读课外书和他人进行交流, 因此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十分传统和落伍教学方法, 其教学效果并不怎么理想, 但教师也未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其结果是听障儿童在几年的学习后积累了一定的词句, 但对其意思却一知半解, 又如何去灵活运用呢?
4 开展听障儿童语文教学的新对策
4. 1 拓展教材, 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目前市面上适合听障儿童的书籍较少, 而老师则应当主动的去创造教材。
第一, 从实践中创造教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进行创作, 编排出属于自己的教材, 和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例如: 学生自己写的日记或者小故事, 班委竞选中候选人的演讲稿, 运动会上的通讯稿等等, 这些都是很好的材料, 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创作的积极性。
第二, 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寻找、去探求他们喜欢的材料, 这样也可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增加学习的乐趣。
第三, 到生活中去寻找教材。课本里的世界远没有课本外的世界那样丰富多彩, 别人的生活远没有自己的生活来的真实贴近, 让听障儿童们从自己的生活和成长过程中去挖掘材料, 把生活真正的融入到教材中, 开放学生们的课堂。
4. 2 将语文教学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要想培养听障儿童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的能力, 最有效的就是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各项活动中去。大到学校的建筑设施, 小到食堂的菜谱, 甚至周围最亲密的朋友, 都可以让听障儿童去学习, 然后可以进行相应的填表或者猜谜语的游戏, 这样真正的做到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语文, 快快乐乐的学习语文。
5 小结
听障儿童在语文学习中虽然存在较多的困难之处, 但是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那么克服听障儿童的先天不足, 帮助他们在语文的学习上获得突破、甚至超过普通学生, 也并非没有可能。听障儿童的语文教学,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 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 不断找寻新的对策, 提升听障儿童的语文教学效果。
摘要:听障儿童虽然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缺陷, 并不意味着智力上不如普通孩子。本文介绍了听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结合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障碍和现状, 提出一些有效对策。
关键词:听障儿童,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听障儿童康复 篇11
关键词:听障儿童;心理障碍;德育教育
听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使其与外界的交流渠道变得狭窄而不通畅,与普通孩子相比,他们缺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情与情之间的交融,心与心之间的沟通,这就导致了他们的一些异乎于寻常人的不健全的心理及行为问题,例如:孤傲,以自我为中心;放纵,自我约束能力差;多疑,考虑问题偏激;激怒,感情脆弱易波动等。
案例一:王某某,男,12岁,在学校是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从孩子的穿戴和消费来看,他的家境应该是非常不错的。突然有一天,他的母亲来到学校,一脸无助的哭着说:“郑老师,求您帮帮我吧!孩子昨天晚上回来,非向我要500元钱,说是要买一辆新自行车,我说,我和你爸爸都下岗了,家里哪来这些钱,你的那辆自行车不是挺好吗?就先骑着吧,以后再买新的,他听了,立刻火冒三丈,摔家里的东西,我说明天就去学校和老师说说,他竟然冲我过来,指着我的鼻子,恶狠狠地比画,如果你去学校把这事告诉老师我就打你。老师,我实在是管不了他了,跟他无法沟通,你帮我管管吧。”
听障儿童由于生理上的残缺,从小父母便对他们疼爱有加,觉得亏欠孩子,往往用过分的溺爱来弥补,在教育方法上是迁就放纵多,再加上多数家长不会手语,无法与孩子沟通,又缺乏教育方法,这就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恃娇恃宠、唯我独尊的个性,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一些行为问题便不断暴露出来,到了这时,家长们才感到无能为力,束手无策,只好把孩子的教育统统推到学校。笔者认为,像王某这样的孩子,之所以出现在家中与在学校表现截然不同的两面性,其原因在于,孩子在学校是受到严格、良好的教育,可在家里又缺乏教育,家庭与学校教育缺乏一致性。我想,对这部分孩子采取对策的关键在于,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使之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孩子的缺陷,将过度地扶助变为独立意识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这学期我校成立了家长学校,定期对他们进行手语培训以及进行听障儿童心理学和有关如何教育方面的讲座。这一举措对家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案例二:学生李某某,看到老师的手机放到桌子上,趁老师不注意就偷走了。后来得知当时有四五个学生看到了李某某拿老师的手机,可是当老师在调查这件事时,同学们都说没看见,费了很大劲才从一个同学的口中得到线索,破了案。事后老师找到李某某问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事时,他说:“我喜欢手机”。问他错在哪里?他说:“我马虎了。”
在聾校老师们经常要“破案”。因此有的老师会做出这样的结论:偷东西、说谎是听障孩子的天性。笔者却认为,把这些归为他们的天性,显然是不公平的。由于听力障碍,导致听障儿童对语言理解得不深刻,不透彻,因此,造成一些学生是非观念差,法律意识不强,自我约束能力差。同时,由于家长长期的娇惯,使其意识不到拿别人的东西是错误的,这些孩子经常会做出一些在常人看来不该做的事,而每每出现了问题时,又由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上的不畅通,而对一些问题采取了放任的态度。长此以往,逐渐便形成了恶性循环,给学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忧。如何改正听障儿童的这些不良习惯。我想对策之一,要经常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通过一些具体、直观的较容易被他们接受的案例,提高是非辨别能力,增强法律意识,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另外,在教育过程中,要认真学习听障儿童心理学,研究他们的心理特点,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对于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要实施早期干预,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要有较高的洞察力,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具有可塑性的听障儿童在老师的精心呵护和教育下,一定会改掉这些不良习气,健康成长。
案例三:一天,六年级的李老师突然来到教导处,他对我们说:“今天早晨,接到两个学生家长的电话,说是两个学生一夜没回家,今天早上也没有上学”。经过询问同学才得知,他们是和社会上的聋人去外地找工作了。老师和家长马上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大家多方寻找,但都没有找到。半个月后,这两个同学回来了,问他们去了哪里,他们说是去了天津,原本说是跟着社会上的聋哑人去找工作,结果到了那里才知道这些人是让他们去抢包、偷钱。最终想了很多办法才脱身。
学生厌学出走的事件在很多特教学校发生,这类事件频发的原因有二:一是学生的自身原因,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以目代耳,所以他们看事情往往是关注表面。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金钱与物质的富足让他们眼花缭乱,令他们羡慕向往。他们认为上学没有用,只有到社会上去闯才可以实现心中规划的理想生活,或实现自己对物质和金钱的需求。于是相信社会上无业聋人的话,走上了自认为充满前途与光明的路。美丽的谎言和错误的见解,使他们走入歧途,而残酷的现实,又使他们的梦想破灭,重新走向课堂;二是社会原因不可忽视。近年来,聋生毕业就业情况很不乐观,一些聋人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因此,他们拉帮结伙,或在社会上闲逛,偷钱、抢包的恶习大范围滋生,他们还经常到学校来联系在校生,并不断灌输他们不需要文化知识,亦能发财致富等。这就使得一些贪图虚荣和享受的学生上当受骗,弃学出走。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法制和纪律教育,同时还应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着力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養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此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其主要精力集中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之中。另外,残疾人自强不息,奋斗成才的事迹也是对聋生实施学习目的教育的现实教材。
浅谈有效发展听障儿童语言能力 篇12
一、发挥舌体操在聋生语音训练中的根基作用
1. 舌体操可以帮助聋生建立完整的语音体系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舌体操的重要作用就是在把一个个不同的语音区别开来的同时,又把一个个相同的音联系起来,最终形成语音体。尽管有时候聋生对舌体操中的某个部位方法掌握不了,但是只要让其知道每个音之间是有区别的,他们便可以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使用各种方法把某个音和其他音区别开来,以达到发准每个音。另外,总有一部分音素,它们或者在发音部位上,或者在发音方法上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只要聋生发出和发准了其中的一个,就可以借助舌体操的归类体系推广到其他的音素,进而建立完整的语音体系。
2. 运用舌体操锻炼聋生的发音器官
用舌体操来锻炼聋生的发音器官是设计舌体操的初衷。虽然聋生在训练之前也会喊一些无意义的音节,再加上吃饭、喝水等动作,发音部位也得到了锻炼。然而聋生仍然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发音器官却是事实。我们在编排舌体操时就是把音素作为贯穿始终的线条,主要训练聋生正确的使用发音器官和发音方法。在分节教给聋生舌体操时,尽量让他们摆正发音部位,做好发音动作。如果暂时学不会,可先学体操,用体操动作帮助聋生做好发音动作。这样有意识地让他们正确运用发音器官,可以对发音部位的肌肉及神经控制能力有良好的锻炼。等到聋生熟练掌握之后,就可以不用意识来控制,达到自如发音的目的。另外,伴有音乐、节奏感很强、动作扩张的体操对身体锻炼也有许多好处,特别是在紧张学习之后做一遍舌体操,可以起到多重作用。[1]
二、发挥语文课堂的作用,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
语文课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渠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精心策划教学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聋生创设学习语言的环境,使聋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语言,发展语言能力。
1. 设计紧凑、高效、轻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为了不致使聋生觉得枯燥乏味,在设计每堂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聋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制订一个符合聋生认知规律的最好的教学方案。使其学得轻松,学得灵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设计有利于开发聋生多种感官功能的学习活动,调动聋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在一年级下学期时我们有意识开始培养聋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学的大部分是简单的一两句话,而且这些句子结构简单,句式固定。我们先隐去句式中某一成份,进行内容的替换,训练聋生学习“提问”,然后再换其他句子成份提问。经过反复的训练,调动了聋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聋生再联系实际生活说句子、写句子。三年级已进入较长的句子、句群教学,聋生能从简单的提问,发展到联系文章前后内容的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聋生参与学习,学会学习,又为他们提供了表现的机会。[2]
2. 在作文教学中发展聋儿的语言
学生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人生独特的看法见解,生活处处是语文,关键是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并养成勤于思考动笔的好习惯。生活杂记,让学生做个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收集写作素材。写身边小事,写自己的朋友、亲人。读后随笔,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边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随时记下阅读感受。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有感而发是聋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聋生虽然身心缺陷,但他们的观察力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让聋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有言要发,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让聋生在生活中,展开联想与想象,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有感而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3. 加强课外阅读,发展聋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根本的目的是提高聋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目前,聋生课外阅读量极少,严重制约了他们说话、写话(作文)能力的培养。从三年级开始我们把重点转移到课外阅读和写句能力的培养。如果能使语言活动与聋生兴趣需要相适应,依据聋生的兴趣及个性精心设计语言活动过程,就比较容易吸引聋生产生兴趣。这是激发聋生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语言现象,努力探寻和总结语言规律的必要条件。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和延续,大量的阅读,对于聋生来说,既可丰富词语,又可广泛地学习语言的表达方法,提高语言能力,还可以开阔聋生的知识面,帮助他们掌握读书方法。
三、生活体验是训练口语的必经之路
生活多姿多彩,在聋生的世界里,同样有许多有趣的事、精彩的活动。在生活中对聋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基本方法有如下两种。
加强发音训练和汉语拼音的教学。生活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视觉、运动觉来进行发音说话的技能训练,进行呼吸练习、共鸣腔各种拟声语的练习等,使学生懂得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这样,学生对学习汉语拼音有了一个基础。汉语拼音是语言训练最起码阶段,它是学生识字正音和掌握有声语言、局面语言的工具,必须把好这一关。
视话要求做到联系反射和运用实物。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一张嘴巴。这是最生动的实物。通过发展聋生的视觉感觉性,使他们能观察说话对方嘴巴的动作,来了解别人所说的言语。这里所说“了解”是经过数百次的反复练习,使聋生从模糊的感知提升到真正的理解,教师要把所说的词语用自己嘴巴的动作充分地显示给聋生看。每一句话要完整,文理要通顺,应从整句为主,避免单音、单字,就是教名词也要用整句话。[3]
四、走“融合教育”之路,挖掘聋生的语言潜力
对有残余听力的聋生,将他们送入相应学习水平的健听学生班上课。从2006年起,我们学校相继送了8名聋生进入健听班学习。这8名聋生,在健听班上课、学习,生活、住宿时间则和聋生在一起,在健听班听(看)教师上课,剩余时间,则由我们聋教教师对其进行个别辅导。通过实践,这8名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很快,有5名聋生基本能够靠看口型用口语和我们进行对话,写出的句子比较通顺,接近于健听学生的语言。这些聋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融合教育”在聋生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后,对部分有残余听力的学生,我们会继续走“融合教育”之路,充分发展和挖掘他们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君.听力障碍儿童语音意识发展的实验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11).
[2]季佩玉,黄昭鸣.聋校语文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听障儿童康复】推荐阅读:
儿童康复专业11-01
听力残疾儿童康复05-09
脑瘫儿童的康复护理12-07
重度智障儿童康复教案07-21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系统08-18
自闭症儿童心理康复05-14
智障儿童康复训练原则(沈河启智)05-28
向特殊儿童康复者致敬07-13
八一康复中心儿童康复科满意度调查表10-22
残障儿童康复中心心得体会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