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指数

2024-07-07

质量安全指数(精选12篇)

质量安全指数 篇1

CLC NO.:U469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671-7988 (2015) 10-123-04

引言

公交车的不安全现象, 一方面是由人的麻痹大意和对其危害程度认识不够导致的;另一方面则是人对维修技术应用不足、掌握不全面、不娴熟和作业不细致等诸多因素造成的。通过剖析这些不安全因素, 在2011年初, 全员树立“一个螺丝钉、一个垫片都是安全机件”的安全理念, 强化“安全隐患原因不清、绝不放过”的安全意识, 同时利用系统工程学的理念和方法, 探索和研究保修安全预警的定量管理, 建立了“保修安全预警”体系, 根据保修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和难点、热点问题, 定量化地表示企业安全生产现状和趋势, 其目的在于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进行事先预报, 提请全体干部、职工注意, 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地措施进行预防, 从源头上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 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及后果的严重程度, 使得安全生产系统具有“报警”和“免疫”能力。

西安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客车总厂下属七个保修厂, 现有职工1627人, 共有保修设备933台, 承担着西安市近5000辆公交营运车辆一级、二级、三级保养、维修及抢修工作, 我们一直秉承"贴近外勤, 保障营运"的服务理念, 竭诚为外勤提供安全的公交车辆。

一提起公交车辆安全, 人们自然会将它与安全事故联系在一起, 对于任何一起车辆事故来说, 似乎是偶然的, 然而, 任何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因此, 某一起具体的安全事故必有它的必然性, 都有提前的征兆和表现, 所以我对潜存的这些安全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归集为人、车、物的三个因素, 具体阐述如下。

1、影响车辆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车辆安全的三个主要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1.1 人的因素

人是保修生产中最重要的第一因素。生产安全的关键在于人, 人是生产安全的核心。从事故统计的数据表明, 有80%—85%的事故是人为的, 包括思想麻痹、工作马虎、违规作业等, 特别是夏季高温天气, 人易疲劳、易烦躁。因此, 在生产安全中, 修理工的作业行为是保修生产中最重要的环节, 修理工作为人的因素是保修生产预警的主体。

1.2 车的因素

生产安全的第二要素是车, 这里的车主要是指公交营运车辆。据统计资料表明, 在交通事故中, 车辆事故主要是由车辆的机械故障造成的, 包括制动失灵、转向失灵、轮胎爆裂等, 特别是因车辆线路老化、燃油泄漏等极易引发公交车自燃起火, 因公交车属于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一旦发生火灾事故, 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近年来, 由于车况不良造成的交通事故在不断上升, 因此车也是保修生产预警的主要对象。

1.3 物的因素

保修生产过程中所必须的机具、设备及工作环境指的就是物的因素, 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机具、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会导致日常生产中工伤事故、火灾事故等的发生, 对保修车间的“八大安全控制点”、“七大重点消防部位”进行管控是保修生产预警的主要项目, 是保修生产中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重要安全节点。

2、保修安全预警体系的五道防线

2.1 严格执行保修作业规范是保修安全预警体系的第一道防线

(1) 修订和完善保修规范。对新车型、新技术和不适应的作业内容、工艺、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 并通过专家评审后在质量监督局备案, 使企业的车辆保修质量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合法化。

(2) 强化维修环节质量监管。统一规范报修流程和保养作业“三单一证”, 涉及安全机件的项目, 拍摄照片存档, 从车辆购买、维修、保养到报废, 建立单车电子档案, 加强痕迹管理, 明确相关责任, 考核到班组、到人。

(3) 落实规范、消除漏项。将规范分解落实到每个作业岗位, 明确班长、质量检验员的必检内容, 并进行现场指导、抽查和巡视, 发现作业漏项, 及时纠正, 把好作业过程质量关。

(4) 落实保修作业过程的“四检”制度。从认真执行保修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入手, 强化保修作业的过程管理, 让主修工认真做好自检, 班组长做好互检, 检验员做好专检, 各级管理人员做好抽检;同时把星级评比与质量、安全有机结合, 加大安全项目的考核, 做到有制度、有要求、有检查、有落实。

(5) 开展班组长竞聘, 使有能力、素质高、敢说敢管的职工走向一线管理岗位, 提升保修生产现场管理执行力;同时以班前会为平台, 实行班组长轮值制, 促使职工及时了解保修生产动态、相互交流, 达到共同解决一线问题的目的, 通过这一平台达到职工相互查找问题、相互监督作业标准执行的目的。

(6) 注重全员安全教育及演练。安全教育培训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防止产生不安全行为, 减少人员失误的重要途径, 开展厂级、车间级、班组级多层次培训, 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同时开展应急演练, 通过模拟现场的仿真演练, 暴露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 在事故真正发生前, 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 从而提高整体职工应急反应能力。

1) 根据生产季节性特点和保修热点、难点, 每月编制保修生产《质量专刊》, 规范作业流程和操作规程, 提示职工安全作业事项;在每年安全月来临前, 特别编制一期《安全专刊》, 加强职工夏季安全生产、混合动力、纯电动车辆维护、电焊、气割安全操作、钣金作业安全操作、轮胎使用安全知识, 强化重点部位事故预防、设备维护及安全注意事项, 并张贴在公告栏中, 强化全员安全意识。同时在每年冬运来临前, 编印《冬季公交车辆维护、安全使用、故障排除小常识》, 并及时发放到驾驶员手中, 增强车辆日常故障判断和排除能力, 促使车辆安全运行, 确保年底安全收官。

2) 将近年来发生的车辆和安全生产事故制作成12块安全展板, 在各保修厂巡回展览, 专人讲解, 用鲜活的事例警示职工安全作业的重要性, 从而进一步强化职工安全操作意识。

3) 广泛搜集全国公交车辆着火、机械事故, 把“别人的事故当自己的事故来整改”, 汲取事故教训, 将车辆易着火的重点部件和作业不细、违规操作等拍摄成安全警示片, 同时结合保修生产实际, 制作“本土化”PPT培训课件, 认真剖析事故机理, 举一反三, 连同实物到各保修厂进行“一对一”的安全技能培训, 宣传安全操作的重要性, 强化职工安全、规范作业意识, 收到职工一致好评。

4) 在一线班组全面推行班前会制度, 以班前会为平台, 针对每日保修生产中出现的安全隐患和违规操作进行及时通报和教育, 交流好的工作方法和安全思想, 同时坚持推行总厂、保修厂“周工作提示”制, 截止目前共计编印168期, 做到关口前移, 工作重心下沉, 达到保修安全生产平稳推进的目的。

5) 积极开展多层次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增强事故防范能力。通过采取对“卧道”车辆进行拖移、微型抢修车现场抢修、堵塞路段自行车直达抢修等三种抢修方式, 检验抢修人员快速应对交堵和现场排除车辆故障能力, 增强抢修现场安全作业技能, 西安晚报、华商报、直播西安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全程报道。

(7) 深化保修技术培训

为了解决职工技能培训问题, 通过精心谋划和深入调研, 于2012年5月28日成立了客车总厂培训基地, 公开招聘培训基地教员, 建立常态化的选拔机制, 加强师资力量;同时全方位开展技术培训, 自制教学教具, 引进新技术应用实物, 及时解决保修生产中的疑难杂症, 快速掌握新技术操作技能。

客车总厂培训基地的建立, 标志着保修技术培训迈入了新的纪元, 它不仅解决了技术培训效果不理想的瓶颈, 而且让职工培训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 此举得到了上级领导、长安大学教授和总公司领导的一致认可。

1) 编写培训大纲和教材。先后编印了《企业管理知识》、《保修规范与操作工艺流程》、《汽车维修基础知识》、《汽车构造与维护》、《汽车维修实训教程》共计五本职工培训系列丛书, 从安全事项、作业标准到实际操作都做了详细地诠释, 并通过图片演示, 分解整个作业过程及重点、难点, 为培训的全面展开提供了形象而生动的“本土化教材”。

2) 设计制作教学设备。为了方便教学, 让学员更直观、全面的了解公交车辆结构原理、电器线路及各大总成布局, 我们用1个月的时间变废为宝, 将报废抢修车改装成教学观摩车, 自主设计制作了CAN总线控制教学演示模板、公交车辆气压制动系统演示台、南内NQ150N纯天然气发动机电控系统模拟实验台等教学设备, 通过这些教学设备培训, 让学员很快掌握公交车辆结构原理和性能, 提高培训效果。

3) 召开学员座谈会。让每位学员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 并对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帮助教员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促使教学工作更加贴近职工技能需求, 促使学员毕业后能快速顶岗, 以缓解一线职工人员紧张,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 开展“本土化”培训。利用CAN总线布局实物模型和“本土化”教材, 邀请厂家技术人员, 利用周六、日对维修电工、技术人员、检验员进行理论和模拟操作培训;同时以自主拍摄的电教片、3D电视为媒介, 通过教学展板和教学图片, 解读修理难点、要点, 促进职工易懂易学, 切实提高职工技能水平。

现今, 已经培训了实习学生7批350余人, 新进驾校学员14批700余人, 外勤驾驶员2批100余人和下各保修厂“本土化”培训、新技术应用培训100余次, 共计4000余人次, 通过他们亲身的学习, 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事实表明, 我们的教学、培训工作已取得较好的成效, 并得到了内、外勤职工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3.2 深入开展车辆安全排查是保修安全预警体系的第二道防线

(1) 排查车辆安全机件。对车辆线束、保险、轮胎、天然气管线等逐车上地沟安检, 同时对纯电动、混合动力车辆及老旧车辆的每周上线安检, 发现隐患, 立即整改。

(2) 重点解决高发故障。关注周生产快报, 针对车辆刹车拖滞和发动机高温等突出问题和高频报修项目, 成立技术突击队重点解决, 归集解决办法和措施, 并发出保修生产安全预警。

(3)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针对车辆易燃、频发部位和干涉摩擦项目, 结合保养、小修作业进行逐项排查, 确保营运车辆完好率达到100%, 杜绝一切机械事故的发生。

3.3 强化机具设备隐患排查是保修安全预警体系的第三道防线

(1) 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每日检查, 对大型设备定期维护, 对日常设备及时除尘、检修, 对重点部位做到100%检查率。

(2) 对所有电梯、电动葫芦、起重机、地沟举升器等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对易损、易坏等部位专人检查、修复, 不留死角和隐患。

(3) 利用节假日由专人负责对设备电器线路、钢丝绳、接地线、设备绝缘等进行全面检修, 确保设备安全使用, 达到设备检修率100%。

3.4 加强工作环境安全防控是保修安全预警体系的第四道防线

(1) 对厂区各个安全节点、用电线路、用电设施进行班组承包监管, 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和奖罚制。

(2) 对保修厂区、作业区域进行地毯式安全隐患排查, 对夏季汽油、油漆、废油、棉纱、锯末等易发火灾地点, 设立专人24小时监管。

(3) 全面检修基础设施, 对排水管道堵塞的进行疏通, 对房屋、工棚漏雨点及时修缮, 保证职工作业环境安全。

3.5 深化保修现场安全管理是保修安全预警体系的第五道防线

(1) 以日常报修、抢修数据为基础, 通过周生产快报、五个联合大检查、生产分析会等监测的信息, 形成安全预警趋势图。

(2) 将分析得出的不安全因素进行量化, 运用“事故当量”的概念, 对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量化统计分析, 并发出预警信号。

(3) 利用每月“五个联合大检查”, 将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及管理缺陷处于被监测、识别、诊断和干预的监控之下。

(4) 坚持每月召开生产、经营、安全分析会, 根据各保修厂生产中好的做法和存在问题进行命题发言, 相互取长补短, 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5) 建立、健全安全考核制度, 完善、修订了“安全检查规定及考核标准”, 月度考核, 明晰责任, 奖罚到人, 并形成良性考核、激励机制。

4、结论

通过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具体措施, 提高了作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强化了保修生产现场管理, 三年多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达到安全生产“三无”指标, 即:无有责机械事故、无工伤事故、无车辆火灾事故, 营造出了人人抓安全, 人人管安全, 人人要安全的工作氛围, 并连续四年荣获总公司“先进单位”, 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深知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 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今后的工作中, 将不断完善保修安全预警体系, 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真正做到“未雨绸缪”, 防范于未然, 着力提升车辆安全机件指数。

参考文献

[1]陆化普.城市交通现代化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2]张殿业.道路交通事故与分析[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5.

[3]徐吉谦.交通工程总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9.

[4]金慧成, 魏想明.企业安全预警管理能力缺失与治理[J].时代经济, 2008.

[5]罗云.企业安全管理诊断与优化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质量安全指数 篇2

拥有1300万人口的东京是全球人口最多同时又最安全的城市。在数字安全评价中排名第一。虽然拥有庞大的人口以及频繁的地震,在个人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中依然高居前五。同时,该城市十分富裕,在报告“高收入城市排行”中高居首位。

NO2.新加坡

新加坡在个人安全指数中排名第一。报告称,数十年来,新加坡类似抢劫、偷盗等传统犯罪的犯罪率极端低下。同时,谋杀率也仅为世界第二低。低犯罪率也让警方有更多精力应对网络犯罪,随着该国总统陈庆炎宣布建设旨在提高数字安全的“智慧城市”,该国的数字安全前景预期十分乐观。

NO3.大阪

这座拥有260万居民的`城市在个人安全中排名第二,在卫生安全中排名第六。跟东京相似,大阪也十分富裕,人均GDP位于高收入城市前列。大阪在数字安全指数中略逊于东京。

NO4.斯德哥尔摩

只有不到90万人口的瑞典首都在数字安全指数中排名第七,在卫生安全中排名第十。在个人安全指数中,瑞典是前五名中唯一一个非亚洲城市。像很多欧洲国家一样,瑞典拥有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NO5.阿姆斯特丹

拥有82万人口的阿姆斯特丹虽然允许合法吸食da麻,但该国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其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因为其低车祸率、低交通污染率,以及深厚的自行车文化,该城市在基础设施指标中高居第四。在个人安全中,该城市排名第十。

NO6.悉尼

悉尼拥有450万人口,在基础设施安全与个人安全中排名前十。但因为数字安全指标仅仅排名14位而拉了后腿。《每日电讯报》此前报道称,悉尼是全球网络犯罪最频繁发生的城市。

NO7.苏黎世

苏黎世在卫生安全与基础设施安全中排名第一,其全面医保与规划优秀的公交设施在全球备受赞誉。该城市雄厚的财力也让其更容易将资金投入到城市安全建设中来。

NO8.多伦多

加拿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就安全、商业环境、民主建设、食品安全、生活成本等指数来看,多伦多都是最理想的居住之地。在基础设施建设、个人安全中,多伦多也排名前十。

NO9.墨尔本

拥有4百万人口的澳大利亚城市在基础设施安全指标中排名第二,在个人安全指标中排名第八。墨尔本人均寿命为86岁,为全球最高。报告称,墨尔本是全球最宜居的6大城市之一。

NO10.纽约

纽约市唯一一个进入前十的美国城市,在卫生安全与数字安全中分列二三名。该城市平均每天会发生6起自杀案件,同时由于恐怖主义威胁以及潜在网络战争,拉低了该城市的城市安全指数。

入榜的7座中国城市

NO11.香港

NO13.台北

NO30.上海

NO32.深圳

NO34.天津

NO37.北京

职场“闺密”的话题安全指数 篇3

安全指数 5

怎样才能去掉黑眼圈、什么睫毛膏最好用、这一季最流行的短夹克哪里卖……类似这样的话题尽可以放开来大谈特谈。工作间隙,交流一下网络上看到的明星八卦,哪个女明星的脸是做过整形的,哪个男明星又劈腿了等等,这些都无伤大雅,也无伤工作。把自己独门的减肥方法、美白小招儿“贡献”出来可以有效地拉近彼此的距离。

情感、家庭话题

安全指数 3

如何界定两个女人是否确立彼此的友情,就是看她们是否交换彼此的感情故事。如果你把过去的感情经历都告诉了对方,而对方却从来不提及她和男友的罗曼史,那你就要小心了。这些话题不那么安全的原因是,有些部分是你可以透露给“闺密”的,但绝不是你愿意让公司的人都了解到的,比如你和你男友的性生活是否和谐等等。一旦你们的友情破裂,办公室里所有人都有可能通过她知道你的隐私,所以无论感情多深,谈到涉及隐私的话题还是要适可而止。

工作话题

安全指数2

同事之间的相处,工作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团队协作精神是必备的职业素养,只有充分和坦诚地沟通,工作起来才更顺畅。而且在工作中赢得好人缘,某些时候还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方便,但是要注意就事论事。有些话是绝对要烂在肚子里的,比方说你离开上一家公司其实是被炒掉的,一旦被你现在公司的领导知道,后果会很严重。又比如你很讨厌你的上司,这样的话只可以和公司以外的人交流。至于你正在和一个猎头商讨去另一家公司的事情,可以负责任地说,你如果说出去,那么不等你成功跳槽就会被扫地出门。

支招:如何不被职场“闺密”伤害

职场里寻找密友要格外用心,在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寻找“闺密”就如同赌博,有可能你信任的朋友就是你的竞争对手,可以说,职场竞争越强寻找到亲密关系的可能性越小。功利性是竞争模式下的第一需要,在功利第一的企业文化下,即使两个人都感觉很投机,面对职场欲望也有可能选择自我需要而忘记友情。此外,一部分人会在公司环境中寻求家庭的归属感与自我价值感,此时公司就如同家庭模式,老板如同父母,即使很要好的“闺密”也会衍生出竞争心态来寻求“父母”的认可,所以职场女性要学会把握自己的职场角色,逐渐丰满自我的独立性,与同事建立恰当的行为界限,是保护自己不被“错投感情”而伤害的保护伞。当然并非职场就无真情,如果有很投缘、重情的朋友,通过真诚互动在工作中彼此照顾、建立信任,同样可以结交知己,但一定不能忘记设定自己的亲密界限。

质量安全指数 篇4

关键词:动态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体质量指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发生改变,肥胖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日益增加。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动脉硬化是心脑血管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的独立预测因子[1]。本研究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体检人群的动态的动脉硬化指数情况,讨论两者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门诊体检者590例,其中男372例,女218例,平均年龄(45.16±8.84)岁。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亚洲太平洋地区肥胖诊断标准分组:18.5≤BMI<24 kg/m2为正常体质量组(200例),24kg/m2≤BMI<28kg/m2为超重组(175例),BMI≥28kg/m2为肥胖组(215例),3组年龄、性别、高血压、降压药物服用情况等具有可比性(表1)。

1.2 BMI的计算

准确测量体检者的身高和体质量,计算BMI=体质量(kg)/身高2(m)。

1.3 动态血压测定

所有体检者均应用美国伟伦动态血压ABPM6100监护仪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选择左侧肱动脉测量血压,昼间(7:00~22:00)每隔30min测量1次,夜间(22:00~7:00)每60min测量1次,记录仪自动记录并分析以下数据:24h收缩压、舒张压(24hSBP、24hDBP),昼、夜收缩压(dSBP、nSBP)及昼、夜舒张压(dDBP、nDBP)。有效数据低于85%的次日重新记录动态血压。

1.4 AASI的计算

将测得的动态血压数据输入计算机,以舒张压为因变量,收缩压作为自变量,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算舒张压对收缩压的回归直线的斜率(regression slope),AASI=1-回归斜率[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数据的组间差异,定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3组动态血压数据及AASI指数比较

与正常体质量组相比较,超重组和肥胖组24hSBP、24hDBP、dSBP、nSBP、dDBP、nDBP及AASI检测值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超重组相比,肥胖组24hDBP、nDBP和AASI检测值均明显升高(P<0.05);而24hSBP、dSBP、nSBP及d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 BMI与AASI指数的相关性分析

皮尔森相关分析数值显示,B M I与2 4 h S B P(r=0.2 4 7,P<0.05)、24h DBP(r=0.339,P<0.05)、dSBP(r=0.205,P<0.05)、nSBP(r=0.227,P<0.05)、dDBP(r=0.242,P<0.05)、nDBP(r=0.280,P<0.05)以及AASI(r=0.326,P<0.05)是成呈正相关。

3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有38.5%的15岁以上成年人身体超重。目前研究表明,肥胖是导致各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主要为脂肪堆积可导致脂肪分解活跃,产生高游离脂肪酸血症;体液量、循环血量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功能亢进;交感神经活动增强;高胰岛素血症;前列腺素等降压物质减少;从而使外周动脉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增加,血容量增加及盐敏感性增高[3]。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偶测血压,由于存在观察误差和白大衣效应,且同一被测对象在不同时间的血压也有显著的波动,因此单次偶测压不能代表真实的血压值。动态血压监测通过自动间断性定时测量全天24h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避免了偶测血压所得脉压指数的不足,更能准确反映血压的实际水平与波动状况,较偶测血压相比,更加客观准确。

体质量指数(BMI)是卫生组织于1990年公布的判断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主要用于比较及分析一个人的体质量对于不同高度的人所带来的健康影响。研究表明,BMI与血压呈正相关;且前瞻性研究数据显示,基线BMI每增加1,高血压发生危险5年内增加9%。本研究数据显示,随着BMI指数的增加,24hSBP、24hDBP、dSBP、nSBP、dDBP、nDBP检测值均出现升高,提示BMI指数与高血压的发生关系密切,这与国内外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动脉硬化导致的动脉僵硬度增加和动脉弹性下降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动脉硬化是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变。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高血压学会(ESH)将其列为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评估指标,并作为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4]。目前直接测量血管的顺应性是很困难的,广为接受的反映大动脉弹性功能检测的指标主要包括无创的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和通过脉搏波波型分析得出的反射波增强指数(augmentation index,AI),其中,颈–股动脉PwV是反映动脉硬化的直接指标,因而被认为是“金标准”[5]。但由于上述二个指标的检测设备比较昂贵并需要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操作,因此在临床的推广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2006年美国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常规24h动态血压监测数据,计算出的反应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即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stiffness index,AASI)[6]。作为一项反映整体动脉弹性功能的新指标,AASI与传统的评价动脉硬化的指标,如脉搏波传导速度,反射波增强指数等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AASI不仅与靶器官损伤密切相关,并可预测心脑血管危险。本研究的皮尔森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动态血压值24hSBP、24hDBP、dSBP、nSBP、dDBP、nDBP及AASI是呈正相关的。此结果提示当BMI值超过正常范围时,AASI值会随之增加,表明AASI与BMI指数数亦有良好的相关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显示BMI与AASI指数有密切的相关性,对肥胖人群血管功能评估有较大的临床应用前景,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1.The task force for the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 he European Society ofHvpertension(ESH)and of t 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J].Hypertens,2007,25(9):l105-l187.

[2]Li Y,Wang J G,Dolan E,et a1.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derived from 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J].Hypertension,2006,47(3):359-364.

[3]De Caterina R,Zampolli A,Del Turco S,et a1.Nutritionalmechanisms that influence cardiovascular disease[J].Am J ClinNutr,2006,83(2):421S-426S.

[4]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1.2007 ESH-ESCpra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ESH-ESC task force on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J Hypertens,2007,25():1751-1762.

[5]Laurent S,Cockcmft J,Van Bonel L,et a1.Expert consensusdocument on arterial stiess:methodological issues and clinicalapplications[J].Eur Heart J,2006,27(21):2588-2605.

质量安全指数 篇5

王志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下老百姓谈论和关注的热点话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们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然而谈及农村食品安全问题问津的人却很少,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下面是笔者调查后的一些思考。

一、农村集体聚餐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经过调查走访,统计数据表明90%以上的村民对农村集体聚餐所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表示不同程度的担心。村民在家庭自办宴席过程中,由于农村卫生条件有限、食品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大部分地区还喜欢食用野生动植物(野生菌类食品)等原因,导致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安全隐患增多。同时由于当前法律的局限性,农村自办宴席工作尚未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在监督管理上存在着不足使得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管理中不容忽视的盲区。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承办宴席能力不足。由于农村家庭自办酒席桌数较多,为了满足食用需要,不得不提前制作存放食品,食品安全隐患变得十分严重。

(二)加工卫生条件简陋。自办宴席的场所大都选择在家中,加工和就餐的场所有的是露天的,有的是用油布搭建顶棚,无防尘、防蝇、防鼠措施;缺乏清洗消毒设备,有的餐具甚至不进行消毒,仅用水冲洗后就反复使用,极易造成传染病的传播;冷藏设施严重不足,加工后待用的食品及其原料在自然条件下存放,大量半成品与熟食长时间混放,极易引起食物中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部分加工场所紧邻家禽畜舍,就餐环境极易受到污染。

(三)原料进货渠道复杂。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和卫生意识低下,农村自办酒席户在原料进货上优先考虑价格,所需的蔬菜、肉类、酒饮料等食品的进货渠道比较混乱,采购食品时不会按规定进行索证索票,导致一些假劣食品流向农村家庭宴席的餐桌。

(四)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农村自办酒席均为家宴举办方临时邀请当地的土厨师或亲朋好友全权负责办理宴席,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淡薄,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操作很不规范。

(五)监督管理出现盲区。在一些边远山区,因为村庄分散、交通不便、执法力量不足, 导致这些地区的食品安全工作出现了监管的盲区。

(六)缺乏有效法律支撑。当前的《食品安全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农村集体聚餐的卫生审查和许可、农民厨师的健康检查和培训以及造成食物中毒的处罚等没有明确规定,缺乏统一的程序与标准,各乡镇依据自身情况制定的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办法不一致,不具备法律效力,导致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着执行不力或者难以执行的“尴尬”局面。

二、农村集体聚餐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针对农村群体性聚餐活动涉及面大、参加人数多、管理难度大,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必须严格加强对群体性聚餐活动的专项管理。

(一)强化专项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制度。一是要牢固

树立对食品安全负总责的思想,把食品安全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为民办实事、提高生命质量的一件大事来抓,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终目标考核内容。二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明确责任到人,保障食品安全监管网络正常运行。三是尽快完善和实施辖区《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人员求助、物资保障等演练工作,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及时组织有关单位和人员做好应急处理工作,将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制定出台统一标准,落实申报备案制度。实行农村50人以上聚餐备案制度是规范农村群体性聚餐管理的有效手段。建议全县制定统一的聚餐申报备案标准,各乡镇党委政府以高度的责任感具体承担起农村群体性聚餐管理职责,严格落实乡镇长、村委主任为乡、村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扎实推行农村50人以上聚餐信息申报备案制度。

(三)完善监管网络建设,实现全覆盖无盲区。建议全县建立健全基层食品安全机构和行政村食品安全联络点,完善监管机制,明确“谁来管,谁来做”。一是要完善乡镇食安办和行政村食品安全联络点,明确机构职责,有专职或兼职人员、有各项管理制度、有工作档案资料。二是加强村级食品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切实将监管触角向农村一线延伸。三是实行片区分片包干。初步构筑起“县政府负总责,乡镇政府直接负责,乡镇食安办直接抓,食品安全信息员具体干”的格局。

(四)强制常规培训体检,实行人员动态管理。建议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从事农村家宴的乡村厨师进行动态管理,登记造册,用规章制度来弥补法律上的空白,规范管理乡村厨师。由乡镇食安办负责组织辖区乡村厨师进行健康体检,组织学习有关食品法律法规知识,针对厨师、加工场所、食品加工制作的卫生要求进行专项培训。

(五)增强指导服务意识,主动上门跟踪服务。建议各乡镇政府要增强服务意识,主管部门要克服坐等群众上门报告的工作态度,建立畅通的信息渠道,及时主动组织上门跟踪服务,提供卫生咨询,加强宴席动态管理,及时发现并消除食物中毒隐患,确保宴席卫生安全。

(六)培育酒席承包队伍,守住安全管理“源头”。把农民酒席承包服务队打造成流动的餐馆。大力培养和强化酒席承包服务队的食品安全意识与责任意识,打造方便、安全、省事的酒席承包服务队伍,支持和鼓励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与壮大,将有利于对农村群体性聚餐的食品安全源头进行有效监管。

(七)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培养安全饮食习惯。广大农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差。一是建议各乡镇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广泛普及食品卫生知识,引导广大农民树立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提高在举办和参加宴席中的饮食安全意识,努力保障自身健康安全。二是把群体性聚餐管理的目的意义,宴席制作卫生知识宣传到每一农家,增强广大农户报告的自觉性,主动接受卫生监督人员管理,确保宴席符合卫生要求,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总之,农村群体性聚餐管理工作涉及到广大农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发展,相关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不断

提高整个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水平,从根本上防止群体性食物中毒和传染病蔓延的趋势,为农村百姓真正创造一个健康卫生的饮食环境。

作者单位:湖北省宣恩县委党校 联系电话:

测测你的安全用药指数 篇6

1你知道自己对哪些药物过敏吗?

A知道(3分)

B知道一些(2分)

C不知道(1分)

点评:

药物过敏的主要症状有皮疹、红斑、腹泻、哮喘、发热、荨麻疹,重者可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镇静催眠药(如巴比妥、水合氯醛等)以及各种疫苗。

患者应清楚掌握自己的药物过敏状况,避免使用会发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以及结构相似的药物;需要做的过敏试验绝不能忽略不做,以防止过敏症状的发生。

2你是否随意增减服药剂量?

A从不(3分)

B有时(2分)

C经常(1分)

点评:

用药剂量过大,尤其是长期大剂量用药,会加大毒性反应的发生几率,对用药者的中枢神经、消化、血液系统造成危害,还会导致体内药物浓度过高,严重的会在肾脏内发生结晶、免疫复合物沉积等。由此可见,随意增加药物剂量是导致药物性肝肾损害的罪魁祸首。

长期漏服或随意减少药物用量,不但不能缓解病情,还会使人体对所用药物产生耐药反应。所以,为了你的健康,请立即改掉这些坏毛病。

3你是否有多药联用的习惯?

A从不(3分)

B偶尔(2分)

C经常(1分)

点评:

药物配伍相宜,自然可以提高疗效,若配伍不当,则会相互拮抗,引起副作用。国内外大量的临床医药研究表明,联用药物越多,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比如,6~10种药物联用,其不良反应率为7%~10%;11~15种药物联用,其不良反应率高达24%~28%。

4你常用茶水、酒或饮料送服药物吗?

A从不(3分)

B偶尔(2分)

C经常这样(1分)

点评:

药物最好用温热的白开水送服。白开水既有利于药物稳定地溶解与人体的吸收,又能化解药物的毒副作用。茶水、可乐、豆浆、咖啡、牛奶等饮料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易与药物发生反应,从而影响药效。

除了特殊情况(如紧急创伤,可用白酒送服“云南白药”)外,酒是万万不能作为溶剂送服药物的。因为酒中含有浓度不等的酒精,可与多种药物发生反应,降低药效或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5你能做到按时服药吗?

A能(3分)

B大部分时候能做到(2分)

C经常不按时(1分)

点评:

药物通过人体吸收后,会在体内以一定浓度停留若干时间,然后排出体外。如果药效过后不继续服药,体内的药物浓度就会因不断排泄而降低,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可如果缩短用药间隔时间频繁给药,则相当于增加用药剂量,这会加重药品不良反应,造成药物中毒。

由于药物的性质、吸收和排泄各有差异,所以服药的时间也就不同。对于不同的药物,我们必须按照一定的时间服用,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6你经常在晚上睡觉前服药吗?

A从不(3分)

B偶尔(2分)

C经常(1分)

点评:

很多人都有晚上睡前服药的习惯,认为这能帮助药物吸收。其实,服药后马上睡觉,容易使药物粘在食管而不能进入胃里。有些药物的腐蚀性较强,在食道溶解后,会腐蚀食道粘膜,导致食道溃疡,严重者可能伤及血管引起出血。所以,为了你的健康,改掉这个习惯吧。

7你多长时间清理一次家庭药箱?

A3~6个月(3分)

B6个月以上(2分)

C想起来时再说(1分)

点评:

根据调查显示,家庭的药品管理一般都存在隐患。由于不能及时对小药箱进行清理,不少患者会服用过期、变质的药品,从而引起不良反应。因此,最好经常(一般为3个月)检查小药箱里的药品是否过期或者变质。一旦发现药品在外观上有改变,就绝不可继续使用;如果药品标签脱落,不可凭猜测用药;平时不慎散落在药箱里的药,辨识不清时切勿服用。

8你如何处理过期的药品?

A全部扔掉(3分)

B外观完好的继续留用(2分)

C继续使用(1分)

点评:

及时清理掉过期的、失效的药品是确保有效用药的重要环节。已过期的药品,口服液出现漏液或酸败,药片发生裂变、色变或霉变,气雾剂喷不出药雾,橡皮膏药失去黏性,眼药水开封超过1个月,包装破损的消毒敷料等等都应及时丢掉。

那些尚在有效期的药品,如果出现发霉、粘连、变质、变色、松散、有怪味的情况,如酵母片受潮膨胀崩裂,复方甘草片、维生素B1以及各种胶丸、胶囊、糖衣片等受潮粘连,阿司匹林受潮变质,酒精及各种药酒挥发失效等等也应丢掉不用。

9你是否有阅读药品使用说明书的习惯?

A有(3分)

B偶尔(2分)

C几乎不(1分)

点评:

药品使用说明书是医生和病人的用药依据,上面记载了药品的有效期、用法用量、适应症、禁忌症、副作用、注意事项、贮藏方法等项目,这些都是你应当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尤其是里面特别标明的幼儿、老人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的用药注意事项。即便是遵医嘱用药,病人也应该养成用药前查看药品说明书的习惯,这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如果是自行用药,更应在使用前阅读药品说明书,以免因疏漏而引起不良反应。

10你家里的内服和外用药品,是否分开存放?

A分开(3分)

B有的分开(2分)

C混在一起(1分)

点评:

内服药和外用药要分开存放,以免误拿误用。酒精、碘酒等液体制剂,应密闭保存;部分易受温度影响的药品,如胎盘球蛋白、利福平眼药水等应放入冰箱冷藏室保存;风油精等气味大、易串味的药品要单独存放。家里有小孩的,最好把药品放在高处或加锁保管,切忌把药物当玩具给孩子玩耍。

测试评分:

将各题得分相加,得出总分。

■总分在25分以上者:你有良好的用药习惯,你的日常用药是安全有效的。

■总分在19-24分之间者:你在用药习惯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以后应注意改正。

食品安全指数的构成体系分析 篇7

1 食品安全公开指数与监管指数

依据食品安全指数面向的信息接受者的不同以及对指数的应用的不同, 可以把食品安全指数分为食品公开指数与食品监管指数。

食品安全公开指数, 是面向公众的一种常用食品安全指数, 此外还有其他种类的食品安全指数。食品公开指数, 可以称为食品透明指数, 主要是面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指数。食品安全公开指数与其他食品安全指数, 都从不同角度反映食品安全的现状, 提供食品安全的信息。公众可以根据政府公开的食品安全公开指数, 对食品消费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食品安全公开指数, 对于广大公众提供的食品安全信息, 可以影响公众对当前食品状况的认知情况以及影响公众的消费心理, 因此, 食品安全公开指数对于社会公众, 特别有实际意义。

食品安全公开指数不同于食品安全信任指数、顾客满意度指数。食品安全公开指数, 可以称为食品安全透明指数, 与食品安全信任指数或者食品安全顾客满意指数比较相似, 但也不完全相同。食品安全公开指数, 重点要反映公众需要的食品安全基本信息, 应当反映公众必须知道的食品安全基本情况, 目的在于为公众的食品消费提供安全数据与消费指引, 以保障公众的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公开指数的内容, 应当是公众所必须的, 但不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全部信息, 更不是为满足监管部门需要的信息。食品安全信任指数, 主要体现公众对当前食品安全状况的信任程度, 其信息来源于公众, 体现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态度与评价。因此, 食品安全信任指数, 可以在一定方面反映食品安全的情况, 但不能够反映食品安全的全面信息。这样, 食品安全信任指数, 具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具有一定的平面性, 也具有一定的非科学性。所有, 对于食品安全信任指数, 只能够作为认识与评价食品安全情况的一种参考性数据, 作为反映公众态度的依据, 但是不能够作为食品安全治理的决策依据, 也不能够作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依据。相比之下, 食品安全公开指数, 其信息来源于食品科学的检测与检验等途径, 要求必须做到信息准确、信息的处理科学, 所反映的信息内容应当能够满足公众的需要。因此, 食品安全公开指数与食品安全信任指数相比较, 更具有科学性, 可靠性以及权威性, 对公众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食品安全监管指数, 是面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需要的专门指数。食品安全监管指数与食品安全公开指数相比较, 可以视为专业指数。食品安全监管指数, 不向社会公开, 其内容也不应当属于政务信息公开的内容。食品安全监管指数, 在内容上比食品安全公开指数要全面, 要体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包括正面的积极信息与负面的消极信息。与食品安全公开指数相比较, 食品安全公开指数所体现的信息应当是正面的积极信息。有关食品安全的各种负面信息, 不是都有必要向公众公开的。如果不是公众所必须知晓的内容, 如果对公众的食品消费行为以及安全预防没有影响, 就不必向公众公开。因为, 公开某些负面信息, 不但对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没有益处, 反而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食品安全监管指数的意义, 在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上, 可以使有关监管部门全面掌握食品安全状况与动态, 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理问题的措施, 提高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效果。

2 食品安全综合指数与专门指数

根据食品安全指数所反映的食品领域的信息的范围, 我们可以把食品安全指数分为食品安全综合指数与食品安全专门指数。

食品安全综合指数, 也可以称为食品安全一般指数, 是全面反映食品安全整体基本情况的指数。食品安全综合指数的意义, 主要在于向社会提供食品安全基本情况的简要信息。人们通过对食品安全综合指数的了解, 可以对全国或者当地的食品安全基本情况有基本的掌握, 并且可以以此为依据判断食品安全的基本形势与发展趋势。食品安全综合指数, 对食品安全整体情况的反映, 应当是全面、准确、简明。食品安全综合指数在实际运用以及管理上, 应当是面向公众发布的, 应当属于食品安全公开指数。

食品安全专门指数, 是针对特定内容的食品安全指数, 反映特定食品行业或者特定食品品种的安全指数。食品安全专门指数, 可以称为类别指数、品种指数或者主题指数。例如, 杭州市政府针对杭州市春节期间的食品安全问题, 专门发布的春节期间具体食品品种的安全指数, 就属于专门指数或者主题指数。与食品安全综合指数相比较, 食品安全主题指数的针对性强, 在指数的信息内容上也应当比综合指数更加全面、具体。食品安全专门指数, 对于食品安全工作中的专项治理工作以及对于公众防范特定食品安全问题, 都具有现实意义。

3 全国食品安全指数与地方食品安全指数

根据食品安全指数所反映的食品安全区域的不同, 我们可以把食品安全指数分为食品安全全国指数与食品安全地区指数。

我国食品安全指数, 在反映全国范围内食品安全基本情况的指数。这种指数, 采集的信息来自全国范围, 指数也适用于全国范围。全国食品安全指数的意义, 在于为公众提供关于全国食品安全情况的基本信息, 使公众对全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并以此判断全国食品安全治理工作的基本效果, 判断今后食品安全的基本趋势。全国食品安全指数的意义, 是宏观方面的, 整体性的。其意义不在于微观方面, 对于解决具体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实际意义。因此, 全国食品安全指数, 应当属于综合性的指数, 应当是面向公众发布的指数, 其内容应当反映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在表现方式上应当是简明易懂。

地方食品安全指数, 是反映特定地区的食品安全基本情况的指数。地方食品安全指数对于当地的公众, 更具有实际意义。地方食品安全指数, 所反映的地区范围应当有所不同, 一般情况下, 适宜以区县为地方食品安全指数的最低范围。地方食品安全指数, 应当能够反映出当地的食品安全具体情况、特殊情况。对于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特定地区, 地方食品安全指数更应当具有针对性, 要为解决具体食品安全问题服务。

摘要:食品安全指数的全部内容, 是有不同种类的食品安全构成的体系。食品安全的主要种类有食品安全公开指数、食品安全风险指数。一般意义上的食品安全指数是指食品质量指数, 食品指数还包括食品安全数量指数与食品安全可持续指数。不同种类的食品安全指数, 对于广大公众、对于食品安全决策与监管工作具有不同的意义。

管道指数安全评价法敏感性分析 篇8

然而,从油气管道事故数据来看,模型因素的权重与事故原因统计的比例并不一致:EGIG对1970-2007年运行的输气管道事故统计,前三位主要因素分别是第三方破坏(占50%)、施工缺陷(占16%)和腐蚀(占15%);而CONCAWE对1971-2006年运行的输油管道事故统计,前三位主要因素分别是第三方破坏(占36%)、腐蚀(占29%)和机械失效(占28%)[2,3]。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部分评价因素主要由规范和法规来确定,且属性一旦确定,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和变化的程度非常小或几乎不发生变化,其影响也是相对确定的,分配的分值权重大小并不能代表其对风险增加或减少所起的作用,所以需要分析各影响因素对评价指数的敏感性大小。管道敏感性分析就是在各类影响因素中,不确定性参数变化时,对管道安全评价指数的影响程度。不确定性是产生风险的根源,对安全指标影响程度较大的参数,其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风险更大。本文在W.Kent.Muhlbauer模型的基础上,对各评价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即在4类主要评价指标下各因素对管道评价指数的敏感性大小关系。

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分析是经营决策中常用的一种不确定性分析方法。在影响决策目标的诸多因素中,其未来状况常常处于不确定的变化状态,而且各种因素的不确定性给目标带来的风险程度也不一样。敏感性分析的核心问题,就是从许多不确定因素中找出敏感因素,测出各个因素的变化对目标影响的程度,敏感性分析目标函数F=f(x1,x2,…,xn),(xi是影响因素)。根据研究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的数量,分为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多因素敏感性分析[4]。在管道指数评价法中,评价人员针对具体评价对象确定分值大小的时候,出现评分偏差变化的情况是多因素变化,故采用多因素敏感性分析。

根据W.Kent.Muhlbauer评价模型,管道指数评价法中的总指数和包含的若干因素,每一因素含有若干评分水平,每一因素在不同水平下,作者都确定了相应的等级和评分分值,最终求和来确定总指数。不同的评价人员在评判的时候,由于经验、专业、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影响,可能对评价对象选择不同的分值或对照相应的等级进行评分,这种评分的偏差围绕设定的评分分值变化。其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多因素试验来模拟,每一因素的每一水平对应一个评价分值,由作者已经确定,这个分值就是试验结果的参考值,即对管道指数评价法模型利用多因素试验思想进行敏感性分析。

以指数总和作为分析目标,通过这些影响因素在不同评分水平组合下分析评价分数的变化程度,据此找出敏感因素。但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工作量很大,如第三方损害指数有6个影响因素,每个因素设有5种评分等级,则需要进行56次敏感性分析。为了减少工作量又不影响分析结果,本文引入正交试验理论[4,5]。

正交试验[4,5]

正交设计方法是一种处理多因素试验的科学方法,它利用正交表来安排多因素试验,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正交试验代替全面试验,具有水平均匀性和搭配均匀性,即:(1)每一因素占据一列位置,其不同水平参加试验次数相同;(2)任两列不同因素水平所构成序偶数相等,相同序偶数出现次数在两列内也相同。

根据管道4类评价指数下的各因素和所处的不同水平,选择正交表LK(PJ)进行试验,L表示正交表符号,K表示试验次数,即正交表行数;P表示因素的水平数;J表示因素个数,即正交表的列数。由正交试验进行计算确定评价指数和,然后采用极差分析方法对正交计算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各影响因素对所考察指标影响大小顺序。管道指数评价法敏感性分析可采用线形模型如下:

Y=β0+β1X1+.......+βnXn+ε(1)

式中β0—常数项;

βn—自变量;

Xn—回归系数;

ε—随机误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

在模型中,令某些因素主效应或交互效应为0,而其余效应最小二乘法估计不受影响,以保证对每个效应估计不受到其他效应的影响,则设计矩阵须满足如下条件:

式中,S11,S22,...Snn都是方阵,每一方阵对应于一组效应。对于某个因素Xi对指标Y的显著性次序分析,不做定量结论,只要求自变量Xi对因变量Y的显著性影响次序,对式1中的回归系数不用求解,只需要按照上式2进行试验。

设a,b,...表示不同影响因素,m为因素评分水平数,ai表示因素a的第i水平(i=1,2...m);Xij表示因素j的第i水平值,在Xij下进行试验得到因素的第i水平的试验结果指标Yij,Yij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在Xij下做n次试验得到n个试验结果,分别为Yijk(k=1,2,...n)。计算:

式中Kij—因素j的第i水平值下的统计参数;

N—因素j的第i水平下的实验次数;

Yijk—因素j在i水平值第k个试验结果指标值。

根据计算结果,利用极差分析因素敏感性。

评价指数敏感性分析

1 第三方破坏因素

第三方破坏包括6种因素,不同的因素分值水平不完全相同,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如,管道埋深分数=13.1×C(C表示深度),管道设计规范要求埋地管道,管顶覆土最小深度不能小于0.8m,取10分;最大深度为1.6m,若再增加深度无减少风险效果,取值20分。活动程度在原来所设水平基础上,增加一个水平等级(18分)。地面设施评分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设置为5个等级。公共教育在原来基础上,用插值法增加两个水平等级15分和25分。管道标志评分水平按照作者定义,没有变化。巡线频率按原要求有7个评价级别,排开不存在不巡线情况(0分),并对每周4次(12分)和每天巡线(15分)评价等级进行。第三方破坏影响调整后的影响因素———水平表如表1所示。

对这些因素下不同水平的评价进行正交分析,建立正交试验表(表2)。

表2中,A(i)~F(i)(i=1,2,3,4,5)表示6类影响因素下的不同评价水平)。结合上述,对第三方破坏分数的评分过程和结果采用多因素正交试验,共计得到25个评价数据,将所得的观测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利用正态检验纸绘图进行正态性检验[6]。如图1所示,除最小试验值点外,其余各点基本满足正态分布。根据管道指数法评价模型的评分原则,对影响因素满足作者评判模型要求的程度给出评价分数,越满足评判条件,评价分数越高;越不满足评判条件,评价分数越低。同理,其他3项指数的试验值也应符合正态分布。

经过正交试验,得到各因素敏感性大小,为了便于比较,将各因素敏感性大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各因素敏感性权重百分比,与模型各因素分配的分值权重曲线在同一图中表示(图2)。各影响因素敏感程度大小顺序为:活动程度=公共教育>巡线频率>管道埋深>地面设施>管道标志。其中,活动程度和公共教育两类因素,作者给定的权重虽然不一样,但是两者对第三方破坏的敏感性影响是一致的,即两类因素的变化对管道指数的影响是一致的。巡线频率属于可变因素,对管道指数的敏感性较大,高频率的巡线频率能有效降低第三方破坏。值得注意的是,管道埋深指数属于非可变因素,主要根据设计规范确定,埋深一旦确定后,各管段都能获得相应的评价分数,对第三方破坏的影响却很小,而作者给此因素分配20%的权重,在权重分配上没有结合实际工程情况,缺乏合理性和评价准确性。

2 腐蚀影响指数

腐蚀影响指数包括13类影响因素,根据如上第三方破坏指数调整方法,建立管道腐蚀指数13因素3 水平试验表,编程对13因素3 水平正交试验计算后进行分析,得到结果如图3所示。

其中,各影响因素可分为:内腐蚀包括介质腐蚀和内保护,权重占30%;外腐蚀主要由阴极保护、涂层、土壤、使用年限、金属埋设物、电流干扰和应力腐蚀7个部分组成,占权重70%[7]。为了便于分析,此处将阴极保护(包括阴极保护设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和阴极保护的检查)和涂层(包括涂层的种类和质量、涂层的施工、涂层的检验和涂层缺陷修补)的二级影响因素一并进行分析。从图3中可以看出,外腐蚀涂层的敏感性最大,其次是内腐蚀和外腐蚀的阴极保护。各影响因素敏感程度大小顺序为:产品腐蚀>内保护=阴极保护>阴保检查>涂层种类和质量>涂层检验>涂层施工=缺陷修补=土壤腐蚀=电流干扰=应力腐蚀>金属埋设>使用年限。

3 设计影响指数

设计影响指数包括6种因素,每种因素设置5种评价水平,通过建立6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进行计算,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敏感性大小与各因素分值权重差不多接近。

设计影响指数各因素的敏感性影响大小为:水压试验>钢管因素>系统安全因素>疲劳因素>水击因素=土壤移动。水压试验是可变因素,提高试验可以更多地排除管道焊接和管材本身的缺陷,对设计指数的敏感性影响大。系统安全系数和钢管因素虽在评价分数权重上相等(都是20%),但是敏感性却不一致。钢管因素和系统安全系数都属于非可变因素,一旦确定后,不易受外界影响发生变化。钢管因素的分值大小由钢管实际厚度和设计厚度的比值来确定,比值越大则分数越高;系统安全因素的大小由最大允许操作压力与实际操作压力的比值来确定,比值越大分值越高。水击因素虽然属于可变因素,但在管道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都安装有卸压阀或采取超前保护装置,所以敏感性影响小。土壤移动评价分数受线路走向、管道埋深和外界自然气候因素等影响,在线路勘测和设计中,对走向的地理环境和管道埋深都有要求,均能有效降低其风险影响,所以土壤移动因素主要受外界自然气候的影响,对设计指数敏感性影响小。

4 误操作影响指数

误操作影响指数主要由设计误操作、施工误操作、运营误操作和维护误操作4类误操作指数构成,其中每类又包括若干二级影响因素,共计21项。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各项影响因素的评价水平进行整理,确定每种因素有4种评价水平。通过建立21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编程进行计算、绘图。一级指数敏感性分析如图5所示,二级指数敏感性分析如图6所示。

从图5可知,误操作指数下一级影响因素的分值权重与敏感性相接近。对二级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分析,敏感性影响较大的因素为:达到MAZOP可能性>安全系统>施工检验>维护规程>运行操作培训>失误预防>SCADA通信>工艺规程。其余因素对误操作敏感性影响相对较小,且影响程度相近。

总结与讨论

根据对管道指数评价法本身敏感性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因素所占的权重与其相对重要性并不完全匹配。即赋予分值权重大的评价因素,对风险增加或减少所起的作用并不一定就大于赋予分值权重小的评价因素,对风险增加或减少所起的作用并不一定就小。在若干的评价因素中,有的影响因素是可变的,因素受自身属性或外界影响处于不确定性变化状态,而不确定性是风险发生的根源。所以,这些更容易发生变化的因素在评价指数法中应该结合其敏感性重新分配分值权重。有的影响因素是非可变的,此类因素根据规范、标准等明确后,一般处于确定性状态,受外界和自身属性影响较小,在评价模型中即使赋予相当的分值权重,但是由于其相对确定性的状态,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很小,对管道的风险影响也很小,此时同样需要结合敏感性重新分配分值评价权重。否则,在安全评价时,就容易出现相对指数高的管段,并不是危险性相对较低反而是危险性较高,使此评价方法缺乏说服力。

本文利用敏感性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对评价指数的敏感性大小,这种敏感性分析是对指数评价法模型本身的分析,各因素评价分值权重与敏感性并不完全匹配,由此对模型分值权重提出了新的思考:分值权重多少不仅仅需要考虑因素本身的重要性大小,还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经验,考虑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变化特性或敏感性大小,以使整个评价模型和过程更具有实用性。

参考文献

[1]W.Kent Muhlbauer.Pipeline Risk Management Manual(Second Edi-tion)[M].Houston,Texas:Gulf Publishing Company,1996.

[2]7th Report of the European Gas pipeline Incident Data Group,1970-2007.December,2008.

[3]Performance of European cross country oil pipelines-Statistical summary of reported spillages in2006and since1971.CONCAWE,August,2007.

[4]白新桂.数据分析与试验优化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

[5]李云雁,胡传荣.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6]梁小筠.正态性检验[J].上海统计,2000.

质量安全指数 篇9

景气指数构成及涨跌情况

景气指数构成分析

景气指数构成分析如下:规模指数为82.29点, 同比上涨10.11点。效益指数为36.96点, 同比上涨4.04点。信心指数为109.46点, 较上期回落1.12点。本月15个行业分类景气指数5涨10跌。

月价格指数构成分析

本月价格指数100.47点, 同比上升0.58点。15个大类月价格指数8涨7跌。

景气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多重利好因素集结提升行业销量。受季节影响, 目前春季产品销售行情火热;春节后, 随着各地学校的开学和各企事业单位恢复正常上班, 文化办公用品出现今年第一次销售高峰;部分行业春夏产品换季开始, 夏季产品开始动销, 各地客商入市采购积极。

旅游经济辅推市场行情。春季来临, 气温回暖, 加之清明、五一假期将至, 国内旅游高峰即将来临, 休闲旅游产品订单增多, 专用工艺品类、手部饰品类等产品在旅游旺季带动下, 销势良好。

行业联动效应明显, 相关产品走量放大。春节过后, 各地生产企业已进入正常生产活动, 所需辅助产品需求扩大, 本地及周边地区厂家入市采购积极, 以辅料及配件类产品为主。

市场行情趋势分析

市场涨价压力增大。目前, 场内部分行业库存销售比例较大, 涨价压力尚未受到充分释放。随着新品全面上市和当季产品旺销, 大宗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上涨趋势逐步明朗, 部分产品价格将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浮。

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评价指数模型 篇10

1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1 产品性能指标分类

根据对阻燃防护服要发挥在灭火救援时对穿着人员安全起防护的主要功能作用的需求, 结合现行标准中对产品性能指标的要求, 为更好地开展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评价的研究和分析, 将与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分为穿着服用、阻燃防护、功能舒适等3类质量因素, 具体各类因素所包含的性能指标, 如表1所示。

1.2 质量因素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阻燃防护质量因素是阻燃防护服发挥功能作用的关键与核心;其次为穿着服用质量因素, 是阻燃防护服作为服装要基本满足的条件;最后是功能舒适质量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提高, 对阻燃防护服提出的更高要求。从产品的结构特征看, 阻燃防护服从外到内一般包括外层、防水透气层、隔热层和舒适层四层结构, 四层复合结构根据其特点发挥不同功能与作用, 既能达到对穿着人员救火时的保护, 又能满足服装穿着的要求。

1.3 产品性能指标分析

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与其各项性能指标密切相关, 也是对产品质量评判的关键。根据现行产品标准中提出的各项性能指标, 测试结果数据对产品质量影响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数值越大越好, 即增量型指标, 如断裂强力 (A2) 、撕破强力 (A3) 、针距密度 (A5) 、接缝断裂强力 (A6) 、热防护能力 (B1) 、表面抗湿性能 (C1) 、耐静水压性能 (C2) 、拒油性能 (C4) 。第二种是数值越小越好, 即减量型指标, 如缩水率 (A1) 、单位面积质量误差 (A4) 、损毁长度 (B2) 、续燃时间 (B3) 、高温试验尺寸变化率 (B4) 、透湿性能 (C3) 等。第三种是不允许出现的结果, 即禁止型指标, 出现则产品即为不合格, 如熔融滴落现象 (B5) 、熔化烧焦现象 (B6) 等, 为进行指数计算评价, 此研究中定义若出现B5或B6的现象, 则结果为0, 否则为1。

2 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从阻燃防护服外层、防水透气层、隔热层和舒适层的作用原理分析看, 穿着合体、感觉舒服和防火安全是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要求的重点。为开展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的综合量化评价研究, 先分别根据与穿着服用、阻燃防护、舒适得体相关的性能指标测试结果, 建立服用指数 (Dressing index, 缩写为Di) 、安全指数 (Safety index, 缩写为Si) 和舒适指数 (Comfort index, 缩写为Ci) 三个产品评价分指数, 然后计算产品的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Quality index, 缩写为Qi) , 这种方式称为“分层评价模式”。

2.1 质量评价分指数

根据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因素及性能指标分类, 分别根据与穿着服用、阻燃防护和功能舒适质量因素相关的产品性能指标计算评价分指数, 如式 (1) ~式 (3) 所示。

式中:α1~α6、β1~β4、γ1~γ4分别为各性能指标在计算服用指数、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的权重, 权重值的设置由实验室专业人员根据经验赋值。

在阻燃防护服的燃烧安全测试性能指标中, 如若出现熔融滴落 (B5) 或熔化烧焦现象 (B6) 其中一种, 则产品质量即为不合格, 在安全指数 (Si) 评价分指数计算公式 (2) 中, 没有出现则为1, 出现则为0。

2.2 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阻燃防护服质量评价综合指数由服用指数、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三个分指数计算结果加权计算得到, 值越大则产品综合质量越好。

由于各项性能指标的量纲不同, 测试结果间没有可比性, 为方便模型计算结果的研究分析, 在各项指数计算前先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 即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数据为Xi, 与表1中现行标准对产品各性能指标相对应要求限值 (X0) 的比值xi如式 (5) 所示。

根据式 (5) 对测试结果无量纲化处理后, 代入式 (1) ~式 (3) , 分别计算服用指数 (Di) 、安全指数 (Si) 和舒适指数 (Ci) 三个产品评价分指数, 并根据计算结果大小, 从不同角度对阻燃防护服的质量和功能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将各评价分指数代入式 (4) , 计算得出产品的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进行量化比较。

3 指数模型计算与结果讨论

3.1 建模试验数据

根据笔者建立的评价指数模型, 从某阻燃防护服企业得到5个样品的产品性能测试结果。从测试结果看, 5个样品均未出现熔融滴落 (B5) 或熔化烧焦现象 (B6) , 这两项指标在评价模型计算时测试值均为1。测试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结果, 如表2所示。

从表2处理后结果看, 对于减量型指标的数值如A1、A4、B2、B3、B4和C3, 要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数值一般应小于1, 而3#样品的缩水率低于标准要求, 测试结果为6.50%, 超过标准不得高于5%的要求。但对于阻燃防护服, 防止燃烧才是产品的关键功能, 缩水率是属于穿着服用范畴, 这一指标并不影响产品的主要功能。对于增量型指标的数值如A2、A3、A5、A6、B1、C1、C2和C4, 要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数值一般应大于1。1#样品的接缝强力和3#样品的断裂强力稍低于标准要求, 这两项指标也属于穿着服用范围, 对产品阻燃防火的主要功能并没有关键的影响。对于禁止型指标的数值如B5和B6, 均未出现标准规定的现象, 符合要求。从对检验测试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整体看, 虽然有少部分值不符合标准要求, 但从产品主要功能和整体质量分析, 也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因此, 5个样品试验数据可用于对产品质量评价指数的计算分析。

3.2 评价指数计算结果

分层评价模式的评价指数计算公式 (1) ~式 (4) 中, 首先需要确定性能指标权重 (αh、βj、rk) 和分指数权重 (ui) , 根据主观法分别对各权重赋值, 各权重值结果见表3所示。

将表3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和性能指标权重值分别代入式 (1) ~式 (3) , 则得到各质量评价分指数, 即服用指数 (Di) 、安全指数 (Si) 和舒适指数 (Ci) ;然后再将分指数权重值和各质量评价分指数代入式 (4) , 则得到1#样品~5#样品的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Qi) ,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3.3 结果分析和讨论

企业提供的5个样品质量评价指数均大于1, 说明产品的整体质量均能达到现行标准要求, 属于合格产品, 这与对企业的判定结果完全一致。同时, 质量评价分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可量化, 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供了可能。

(1) 从每个样品的质量评价分指数结果看, 5个样品的安全指数 (Si) 与服用指数 (Di) 和舒适指数 (Ci) 相比均是最大的, 这也说明产品的阻燃防护功能是最主要的, 说明分指数指标的设置与产品质量评价相符。

(2) 从计算的服用指数 (Di) 结果看, 5#样品的数值最大, 说明其穿着服用质量最好。从表2产品性能指标测试结果看, 断裂强力、撕破强力、接缝强力等几项强力指标处于中等范围, 这与纺织品对强力指标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强度过高则织物刚硬, 过低又易破损。

(3) 从计算的安全指数 (Si) 结果看, 5#样品的数值最大, 说明其阻燃防护性能最好。从表2产品性能指标测试结果看, 其热防护能力指标最高、损毁长度最小、续燃时间最短, 而高温尺寸变化率只是高于3#样品, 说明5#样品的阻燃防护性能最好, 而从企业了解的信息看, 该款产品也是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一款。

(4) 从计算的舒适指数 (Ci) 结果看, 3#样品的数值最大, 说明其功能舒适性最好。从表2产品性能指标测试结果看, 其耐静水压值最大、透湿率最小、拒油性能等级最高, 而表面抗湿性能等级只比5#样品低。

(5) 从计算的综合指数 (Qi) 结果看, 5#样品的数值最大, 而该样品的服用指数、安全指数是5个样品中最高的, 舒适指数只低于3#样品。作为对阻燃防护服整体质量的评价, 根据笔者设置的评价指数, 5#样品是最好的。

4 结论

(1) 通过对阻燃防护服产品性能指标的分析, 提出了影响产品质量的3个因素, 即穿着服用质量因素、阻燃防护质量因素和功能舒适质量因素。

(2) 根据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影响的3因素, 提出了产品质量分层评价模式, 建立了可量化的质量评价分指数 (服用指数、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 和综合指数及计算模型。

(3) 利用笔者建立的分层评价模式和指数计算模型, 对某企业5个样品进行质量评价指数的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每个样品的安全指数均高于服用指数和舒适指数;5#样品的服用指数和安全指数最高, 说明5#产品的穿着性能和阻燃防护性能最好;3#样品的舒适指数最高, 说明3#产品的功能舒适性最好;而对于产品整体质量, 5#样品的是最高的。

(4) 通过阻燃防护服质量评价分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分析比较, 说明笔者建立的服用指数、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与产品对应的性能完全相符, 提出的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进行量化比较的评价指数是可行的, 有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通过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和性能指标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影响产品质量的3个因素, 即穿着服用质量因素、阻燃防护质量因素和功能舒适质量因素。建立了可量化的质量评价分指数和综合指数及计算模型, 并对5种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用于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进行量化比较和分析, 为设计研发、工艺调整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关键词: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质量评价指数

参考文献

[1]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阻燃防护服检测系统试验方法课题组.国内外阻燃防护服检测状况综述[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1995 (1) :29-35.

[2]赵阳, 腾金山.阻燃防护服[J].劳动保护, 2006, (8) :95-97.

[3]张培, 闫峻, 康茹.阻燃防护服防火性能及发展趋势[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8, (8) :21-23.

[4]袁狄平, 郭贻晓, 康青春, 等.防护服火场试验装置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5, 34 (9) :1204-1206.

[5]康茹.阻燃防护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C]//2005中国消防协会灭火救援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灭火救援技术论坛论文集, 2005:262-265.

[6]GA 10-2014,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S].

[7]韩海云.中欧消防员灭火防护服标准比较[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8) :718-722.

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指标体系探析 篇11

关键词:食品安全;风险指数;风险指标;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3-0241-03

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指标体系是由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不同种类或者不同层级的指标构成的整体。食品安全风险指标可以分为不同的层级与种类。用于编制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指标,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与分类。不同层级的指标或者不同种类的指标,构成了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指标体系。

1 食品安全的风险指标与指标体系

食品安全风险指标(food safety risk target,FSRT),是用来反映食品安全风险情况的具体风险因素的指标化,是编制与统计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所要采用的基础材料,可以用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食品安全风险指标可以有不同的种类,可以用数字来表现与衡量,是从统计学角度,为了研究食品安全中的各种风险因素的情况而提炼出的作为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构成内容的各种风险因素。

依据指标形成的基础以及指标与人为因素的关系,食品安全风险指标可以分为硬指标与软指标。硬指标是指以客观存在的因素为基础的指标,一般属于直接指标,例如:有害物质残留与污染物残留、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物理因素的指标。软指标是指基于人的因素并且能够体现食品安全风险情况的指标,包括国家法律制度的建设情况、国家标准的制定情况、执法监管情况、食品企业的资质等级、食品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与措施及其落实情况等。食品安全的风险存在以及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因素导致的,所以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指标中可以有软指标。

依据食品安全风险指标与食品安全风险的密切程度,食品安全风险指标可以分为直接指标与间接指标。直接指标是直接来自于现实并且真实反映实际情况的影响食品安全风险大小的各种指标,属于食品中自然风险的有害毒素、有害物质残留、致病微生物等成分都属于直接指标。对于直接风险指标,需要进行风险监测、风险评估来识别与衡量,需要监管与控制。间接风险指标是在直接风险指标基础上形成的用来描述或衡量与评价食品安全直接风险情况的指标,例如:食品质量检测中的合格率就可以作为间接指标。间接指标是用来说明直接指标的,是从不同角度对直接指标的揭示。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编制所依据的指标,主要应当是直接指标,也可以使用一定的间接指标。

间接指标以直接指标为基础,通过概率、统计等数学计算而形成,经过了人的加工处理,具有价值判断的成分。因此,间接指标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也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准确性与误差,甚至存在人为故意造假的情况。我们在编制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时,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方面反映食品安全风险的间接指标: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与不合格率、食品安全事故及其危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这几方面的指标,都可以反映食品安全风险情况,可以视为风险情况的间接体现,都可以作为食品安全风险的一级指标。

2 食品安全风险指标的层级

按照食品安全风险指标所体现的风险内容不同,风险指标可以分为不同的指标项目或者指标种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从不同角度划分食品安全的风险指标会存在同一指标出现在不同种类中的情况,因此在编制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时,指标的选择要根据需要确定,要以解决问题的目标与重点确定,更要注意指标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注意避免相同指标的重复使用。

从不同的角度对食品安全风险指标进行层级划分,结果有所不同。在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编制中,要注意指标划分的不同依据与结果,避免出现混乱。一般情况下,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编制应当采用1种指标体系,不宜同时采用多种指标体系。

根据食品安全风险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我们可以把食品安全的风险指标分为不同的层级,例如: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级指标是最高层级的指标,在一级指标下有数个二级指标,在每一个二级指标下,又有数个三级指标。这样,不同层级的具有一定关联性的众多指标就构成了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指标体系。在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编制中,指标层级的选择与指标的选择根据指标的编制需要而确定。一般情况下,分到三级指标就够用了,特殊情况下,可以再分为四级指标。

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一级指标,是指具有某种相同性质的一大类型的指标。主要的食品安全风险指数一级指标有:有害物质残留指标、污染物残留指标、食品安全检测指标、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指标、食品营养价值指标、食品安全治理指标。在一级指标下,包括多种二级指标,在二级指标下还可以包括三级指标。由此构成了食品安全风险指标的层级关系与指标体系。

3 依据法律规范的指标分类与体系

我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中,涉及到食品以及食品中不安全因素的分类可以作为确定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指标的依据。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第二条规定了适用食品安全法的食品活动的范围,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这三大类食品安全监管的对象,可以分别作为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一级指标,其中作为一级指标的食品包括很多食品品种,可以再分为很多二级指标:根据食品的包装情况,分为预包装食品与散装食品;根据食品是否具有特殊的功效,分为普通食品与保健食品。

2009年《食品安全法》的第二章中规定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其中的第十一条规定:国家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据此,我们可以把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一级指标确定为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食源性疾病,是指因为各种饮食原因造成的疾病,是食品安全问题中的事故与不良后果。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主要还是食品污染与食品中的有害因素。《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和第二十八条规定了食品安全标准与问题食品的具有内容。根据以上规定,可以确定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二级指标,例如: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

nlc202309022339

依据法规分类的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作为一级指标的“食品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金属污染物、违法添加剂、真菌毒素以及致病微生物、寄生虫等,这些成分可以作为二级指标,都属于人为风险中原因造成的,并且是非故意的。

一级指标中的“食品中有害因素”,包括自然有害物、故意添加的有害物2个二级指标。自然有害物是生物因素、转基因因素等食品中固有因素造成的。故意添加的有害物包括有害的或者非食用的禁用化学物质、物理物质等,可以是农药、兽药、重金属等。

作为一级指标的“食源性疾病”,是指由食品污染、食品中有害因素等原因造成的致病危害。食品中有害因素特别是致病因素中的生物性自然因素比较特殊,主要是各种有害生物细菌、毒素,可以作为二级指标,例如食物中的李斯特菌、霉变粮食中的霉菌毒素等。

4 根据HACCP的指标分类与体系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与构建控制点,是目前世界上广泛采用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根据HACCP的危害分析内容,食品安全危害因素有四大类: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转基因危害。

生物性危害因素,常见的有细菌、病毒、寄生虫、霉菌。(1)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也可以分为致病细菌与非致病细菌,细菌造成的食品安全风险与危害是造成腐败变质,引起食源性疾病。(2)病毒。对食品的污染虽然不普遍,但是一旦污染,危害严重。(3)寄生虫。一些牲畜、水产品中有寄生虫存在,食用含有寄生虫的食品,有被感染寄生虫的风险。(4)毒菌。例如黄曲霉素、杂色曲霉素,能够破坏食品的品质或者产生毒素,感染后造成严重危害。

化学性危害因素,常见的有重金属、自然毒素、农业化学药物、洗消剂。(1)重金属。一些重金属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性,如汞、镉、铅、砷。采矿、冶炼等活动中造成的土地镉污染被农作物吸收后,进入食用农产品中,危害人的健康,可以损害人体器官。重金属污染主要来自化肥、农药、工业三废的污染、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食用农产品在生长过程中吸收的有毒重金属。(2)自然毒素。一些食物自身含有对人有害的毒素,有的毒素是细菌或霉菌产生的。例如,马铃薯芽中含有大量的龙葵毒素,能引起食物中毒,甚至造成死亡;鱼胆中含有鲤醇,可以损害肝肾和心脑;霉变甘蔗中的硝基丙醇能造成人死亡。(3)农业化学药物。包括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促生长剂、消毒剂等,在食用农产品中残留危害人的健康。(4)洗消剂。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来自使用非食品用的洗消剂、非科学地使用洗消剂。有毒有害洗消剂在食物或者餐具中残留,危害人的健康。(5)其他化学危害。例如滥用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污染。

物理性危害因素,是食品中存在的非食用的物质,一般可以看见,例如食品中的石块、玻璃、头发等异物或者昆虫等,污染食品,危害健康。

转基因食品的危害因素还需要科学的证明,对转基因食品的危害性存在不同的认识。美国于1973年以后研制转基因技术,并且应用于农业生产。1999年,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转基因农产品具有危害性的论文,引起广泛关注。2000年,欧盟暂停转基因产品的种植。

根据HACCP分类的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5 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指标的学术分类与体系

关于食品安全的风险指标有少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涉及了食品安全风险指标。例如,有研究人员以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为基础建立指标体系[1],也有人把食品安全的制度建设、监管情况、食品企业的自律情况作为指标[2]。对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指标进行学术分类要科学、全面、合理,不同的分类可以作为编制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参考。

5.1 食品安全检测合格率与不合格率指标

食品安全的检测合格率指标是反映食品安全风险情况的间接指标。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合格率与不合格率,是识别与衡量食品安全风险大小情况的指标。这种指标以食品的风险情况为基础形成,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不能够等同于食品安全风险本身。

一级指标:食品安全风险检测总体合格率。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合格率指标,反映的是食品安全正面的积极情况与信息,是体现食品安全治理成果与成绩的指标。这样的指标用来编制食品安全的正指数,如信任指数、顾客满意度指数。此项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正指标有:食品卫生检测合格率,致病病原菌抽检合格率,工业源污染物抽检合格率,各种毒素类抽检合格率,食品添加剂抽检合格率,化学农药、兽药残留抽检合格率,热能适宜摄入值,优质蛋白质所占比重,脂肪所占热能比以及各微量元素的适宜摄入量[3]。

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不合格率指标,反映的是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情况,是负面、消极的指标。我们可以从食品检测不合格率角度划分指标层级与体系。一级负指标检测不合格率下,也可以划分二级指标,即二级负指标。根据风险因素的类别划分,二级检测负指标包括食品卫生监测不合格率、致病病原菌抽检不合格率、化学农药与兽药残留抽检不合格率、工业源污染物抽检不合格率、各种毒素类抽检不合格率、食品添加剂抽检不合格率、食品包装与标签抽检不合格率。根据食品的品种划分,二级检测负指标包括:乳和乳制品检测不合格率、肉和肉制品检测不合格率、禽蛋类检测不合格率、蔬菜检测不合格率、水果检测不合格率、面制品检测不合格率、豆类和豆制品检测不合格率、饮用水、饮料类食品检测不合格率、各种熟食品检测不合格率。

5.2 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与污染物残留指标

食品中有害物质残留与污染物残留,是食品安全的常见风险来源,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指数编制等具体工作的主要指标,也是食品安全风险预防工作的重要部分。这些指标反映了食品中的风险因素与风险来源,主要体现为化学性、生物性、物理性的客观存在的风险因素。这些风险指标是可以运用科学知识与科学手段进行监测、评估、识别与衡量的,是可以进行定量分析的,因此应当成为食品安全风险指数的基本指标。

nlc202309022339

有害物质残留与污染物作为一级风险指标,其下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植物毒素、海藻毒素、有害微生物、致病细菌、重金属残留、有害微量元素、有害食品添加剂、人用药物残留、抗生素残留、激素残留,例如2012年12月曝光的山东速生鸡养殖中滥用抗生素、激素问题。

对有害物质残留与污染物残留一级风险指标,可以从不同角度分为二级指标。依据风险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食源性病害与工业源污染物2个二级指标。依据风险属性的不同,可以分为化学性指标、生物性指标、物理性指标。

5.3 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一级指标

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作为风险指标,不属于直接食品安全风险,是食品安全风险造成的实际危害结果,反映的是食品安全风险所造成的危害情况,是风险结果,而不是风险本身。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是食品安全风险释放造成实际危害的表现。因此,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作为食品安全的消极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在编制食品安全风险指数时,此种指标可以作为食品安全的风险指标,但不是必需的指标。

食品安全事故与危害下的二级指标,主要包括中毒人数、伤亡人数、中毒事件发生次数、食品安全事故的等级、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事故影响的范围[4]。

5.4 食源性疾病一级指标

食源性疾病,过去习惯上称为食物中毒。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对食源性疾病定义是: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这一定义表明,食源性疾患是指通过食物传播的方式和途径致使病原物质进入人体并引发的中毒性或感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不包括与不良饮食有关的疾病,例如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食源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有细菌、病毒、寄生虫、金属污染物、农药等,其中有的是由于食物中的天然有毒物质造成的,例如花生中的黄曲霉素、牡蛎引起的神经麻痹;河豚鱼中的河鲀毒素具有剧毒,对人的危害极大,生食河豚鱼会造成人死亡,食用加工没有熟透的河豚鱼,会发生食物中毒。

参考文献:

[1]李哲敏. 食品安全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18(1):18-22.

[2]刘清珺,陈 婷,张经华,等. 基于风险矩阵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模型[J]. 食品科学,2010,31(5):86-90.

[3]王琬芜. 食品安全指数(FSI)数学建模与评价[C]. 天津: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971-981.

[4]许 瑾,颜 敏,朱 晶,等. 食品安全指数模型的建立及初步验证[J]. 中国卫生资源,2008,11(3):125-127.

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及其理论研究 篇12

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 应当解决食品安全指数的体系问题。食品安全指数的体系是由不同种类的食品安全指数构成的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不是只有单一的一种食品安全指数, 而应当有若干种类的食品安全指数。

食品安全指数的种类主要有面向公众的食品安全公开指数和面向监管机构的监管指数。食品公开指数, 可以称为食品透明指数, 主要是面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指数。这种食品安全指数的意义, 主要在于向社会公众公开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 为公众与广大消费者消费食品提供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 引导消费。公众可以根据政府公开的食品安全公开指数, 对食品消费做出自己的判断与选择。食品安全公开指数, 对于广大公众提供的食品安全信息, 可以影响公众对当前食品状况的认知情况以及影响公众的消费心理, 因此, 食品安全公开指数对于社会公众, 特别有实际意义。公众根据食品公开指数, 以食品安全为最基本的消费指引, 对市场上的各种食品做出消费选择, 这样又可以以市场化的形式来影响食品生产与销售, 淘汰不安全食品, 净化食品消费市场, 可以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 迫使食品生产企业与经销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 自觉提高食品质量。

食品安全指数的构建与相关的研究, 涉及到法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 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特别是涉及到文、理两大类学科。在研究方法上, 必然要运用相关学科的有关研究方法, 特别是要进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

对食品安全指数构建问题的研究, 是把食品安全指数作为一个体系来全面研究, 不局限于简单的一个指数编制。重点研究内容, 是要解决如何用数字化的指数来反映食品安全的风险情况、以科学准确地反映食品安全中存在的问题, 并根据食品安全指数来确定风险的级别与相应的预防措施, 目的在于及时掌握与控制食品安全风险, 主动采取防范食品安全危机的措施。

食品安全指数研究的学理依据主要是: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 以客观描述食品安全影响因素的形式, 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 通过对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处理, 用数学方法把研究内容数字化并建立数学模型, 最终形成食品安全指数系统, 以数字化的形式体现食品安全的整体现状、揭示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对食品安全情况进行预警, 以达到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保障公众食品安全的根本目的。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与任务, 即以食品安全指数为食品安全的决策与治理工作服务、为公众的食品消费服务;其次, 要明确构建食品安全指数的原则要求, 这就是: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以此形成科学的食品安全指数;再次, 在研究食品安全指数的构成体系与因素的基础上, 整合运用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 建立食品安全指数的数学模型, 经过检测与完善后, 形成计算机软件形式的食品安全指数系统, 交付使用。

2 食品安全指数的理论研究方法探讨

食品安全指数的理论研究, 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模型方法。

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的内容与研究的目的要求, 通过文献资料的收集, 全面了解与掌握当前有关的研究成果, 了解相关研究的历史、现状、已有的学术观点、技术方案, 对已有成果的客观评价, 从中吸取有益的内容, 并分析已有成果存在的不足或者研究上的空白, 为研究开展奠定基础。通过文献研究, 对有关研究的全面对比分析, 能够掌握研究的基本素材, 理清有关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并初步形成研究的创新。

实证研究法。在研究中运用实证研究法, 是指对我国已经开展食品安全指数工作的北京、上海、杭州的实际情况的研究。通过对地方政府开展食品安全指数工作情况的研究, 掌握已有的实践情况, 从中发现可取的内容, 并发现存在的不足, 作为研究所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供实际的研究材料与实践上的支持。实证研究法的运用, 可以使研究具有实践的基础, 使研究工作更符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更具有现实性、应用性。

调查法。在研究中运用调查法, 为满足研究目标与内容的需要, 针对食品安全的现状、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及愿望等具体内容, 进行调查, 收集有关食品安全指数所需要的基本信息。调查法的具体方式与运用, 包括查阅食品安全管理资料, 对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环节的食品安全情况的实地调查, 对公众及专家的问卷、访谈, 收集研究所需要的食品安全信息与数据资料。

个案研究法。在研究中可以采取典型个案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典型食品安全案件的研究, 发现影响食品安全问题的因素, 分析食品安全的风险因素与来源, 分析各种风险因素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大小以作为确定各因素在食品安全指数中的权重大小。通过个案研究, 分析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运用食品安全指数的必要性以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在食品安全指数的研究中, 要运用定量分析法与统计研究法, 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各项因素的大小、作用进行数字计算与统计分析, 以实际数字及对数字的科学处理来准确反映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的大小以及权重, 以数字形式反映食品安全的现实情况, 为政府采取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提供依据, 为公众的食品消费提供指导, 也为进一步的定性分析提供支持。定性分析法。在食品安全指数研究中, 采用定性分析法, 是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深入研究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因素、突出问题, 揭示特定时期食品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 为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决策服务。定性研究法, 在食品安全指数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是通过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从而揭示食品安全情况的整体趋势, 发现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问题。

定量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都属于数学研究方法的应用。在食品安全指数建设中, 还要运用的数学研究方法有模型方法。在食品安全指数研究中, 需要通过建立模型的方法来体现研究的成果, 并且需要通过对模型的检验来修正研究成果, 食品安全指数模型在经过不断检验、测试与完善之后, 可以作为本课题的研

摘要:食品安全指数, 在我国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 需要研究指数构建的有关内容。食品安全指数的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指数建设上的经验、食品安全指数建设的目标与基本、食品安全指数的构成体系与构成要素、食品安全指数的技术方案、食品安全指数的应用。在研究方法上, 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定量分析法与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模型方法。

上一篇:中外高等师范学校下一篇:听障儿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