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精选11篇)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篇1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探讨
摘要:目前,空气质量评价方法通常用指标评价法和综合指数评价法,与指标评价法相比指数评价法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本文试图通过对综合污染指数法做一定修正,探讨一种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环境空气质量实际情况能较好吻合.作 者:普映娟 王琳邦 PU Ying-juan WANG Lin-bang 作者单位:普映娟,PU Ying-juan(保山学院数学系,云南,保山,678000)
王琳邦,WANG Lin-bang(保山市环境监测站,云南,保山,678000)
期 刊:环境科学导刊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年,卷(期):,29(2)分类号:X82关键词:空气质量 污染指数 综合评价 探讨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篇2
1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1.1 产品性能指标分类
根据对阻燃防护服要发挥在灭火救援时对穿着人员安全起防护的主要功能作用的需求, 结合现行标准中对产品性能指标的要求, 为更好地开展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评价的研究和分析, 将与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密切相关的因素分为穿着服用、阻燃防护、功能舒适等3类质量因素, 具体各类因素所包含的性能指标, 如表1所示。
1.2 质量因素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阻燃防护质量因素是阻燃防护服发挥功能作用的关键与核心;其次为穿着服用质量因素, 是阻燃防护服作为服装要基本满足的条件;最后是功能舒适质量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需求的提高, 对阻燃防护服提出的更高要求。从产品的结构特征看, 阻燃防护服从外到内一般包括外层、防水透气层、隔热层和舒适层四层结构, 四层复合结构根据其特点发挥不同功能与作用, 既能达到对穿着人员救火时的保护, 又能满足服装穿着的要求。
1.3 产品性能指标分析
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与其各项性能指标密切相关, 也是对产品质量评判的关键。根据现行产品标准中提出的各项性能指标, 测试结果数据对产品质量影响可分为三种, 一种是数值越大越好, 即增量型指标, 如断裂强力 (A2) 、撕破强力 (A3) 、针距密度 (A5) 、接缝断裂强力 (A6) 、热防护能力 (B1) 、表面抗湿性能 (C1) 、耐静水压性能 (C2) 、拒油性能 (C4) 。第二种是数值越小越好, 即减量型指标, 如缩水率 (A1) 、单位面积质量误差 (A4) 、损毁长度 (B2) 、续燃时间 (B3) 、高温试验尺寸变化率 (B4) 、透湿性能 (C3) 等。第三种是不允许出现的结果, 即禁止型指标, 出现则产品即为不合格, 如熔融滴落现象 (B5) 、熔化烧焦现象 (B6) 等, 为进行指数计算评价, 此研究中定义若出现B5或B6的现象, 则结果为0, 否则为1。
2 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
从阻燃防护服外层、防水透气层、隔热层和舒适层的作用原理分析看, 穿着合体、感觉舒服和防火安全是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要求的重点。为开展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的综合量化评价研究, 先分别根据与穿着服用、阻燃防护、舒适得体相关的性能指标测试结果, 建立服用指数 (Dressing index, 缩写为Di) 、安全指数 (Safety index, 缩写为Si) 和舒适指数 (Comfort index, 缩写为Ci) 三个产品评价分指数, 然后计算产品的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Quality index, 缩写为Qi) , 这种方式称为“分层评价模式”。
2.1 质量评价分指数
根据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因素及性能指标分类, 分别根据与穿着服用、阻燃防护和功能舒适质量因素相关的产品性能指标计算评价分指数, 如式 (1) ~式 (3) 所示。
式中:α1~α6、β1~β4、γ1~γ4分别为各性能指标在计算服用指数、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的权重, 权重值的设置由实验室专业人员根据经验赋值。
在阻燃防护服的燃烧安全测试性能指标中, 如若出现熔融滴落 (B5) 或熔化烧焦现象 (B6) 其中一种, 则产品质量即为不合格, 在安全指数 (Si) 评价分指数计算公式 (2) 中, 没有出现则为1, 出现则为0。
2.2 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阻燃防护服质量评价综合指数由服用指数、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三个分指数计算结果加权计算得到, 值越大则产品综合质量越好。
由于各项性能指标的量纲不同, 测试结果间没有可比性, 为方便模型计算结果的研究分析, 在各项指数计算前先进行数据归一化处理, 即各项性能指标的测试数据为Xi, 与表1中现行标准对产品各性能指标相对应要求限值 (X0) 的比值xi如式 (5) 所示。
根据式 (5) 对测试结果无量纲化处理后, 代入式 (1) ~式 (3) , 分别计算服用指数 (Di) 、安全指数 (Si) 和舒适指数 (Ci) 三个产品评价分指数, 并根据计算结果大小, 从不同角度对阻燃防护服的质量和功能进行比较和分析。最后将各评价分指数代入式 (4) , 计算得出产品的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进行量化比较。
3 指数模型计算与结果讨论
3.1 建模试验数据
根据笔者建立的评价指数模型, 从某阻燃防护服企业得到5个样品的产品性能测试结果。从测试结果看, 5个样品均未出现熔融滴落 (B5) 或熔化烧焦现象 (B6) , 这两项指标在评价模型计算时测试值均为1。测试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结果, 如表2所示。
从表2处理后结果看, 对于减量型指标的数值如A1、A4、B2、B3、B4和C3, 要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数值一般应小于1, 而3#样品的缩水率低于标准要求, 测试结果为6.50%, 超过标准不得高于5%的要求。但对于阻燃防护服, 防止燃烧才是产品的关键功能, 缩水率是属于穿着服用范畴, 这一指标并不影响产品的主要功能。对于增量型指标的数值如A2、A3、A5、A6、B1、C1、C2和C4, 要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数值一般应大于1。1#样品的接缝强力和3#样品的断裂强力稍低于标准要求, 这两项指标也属于穿着服用范围, 对产品阻燃防火的主要功能并没有关键的影响。对于禁止型指标的数值如B5和B6, 均未出现标准规定的现象, 符合要求。从对检验测试结果数据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整体看, 虽然有少部分值不符合标准要求, 但从产品主要功能和整体质量分析, 也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因此, 5个样品试验数据可用于对产品质量评价指数的计算分析。
3.2 评价指数计算结果
分层评价模式的评价指数计算公式 (1) ~式 (4) 中, 首先需要确定性能指标权重 (αh、βj、rk) 和分指数权重 (ui) , 根据主观法分别对各权重赋值, 各权重值结果见表3所示。
将表3无量纲化处理后的数值和性能指标权重值分别代入式 (1) ~式 (3) , 则得到各质量评价分指数, 即服用指数 (Di) 、安全指数 (Si) 和舒适指数 (Ci) ;然后再将分指数权重值和各质量评价分指数代入式 (4) , 则得到1#样品~5#样品的质量评价综合指数 (Qi) ,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3.3 结果分析和讨论
企业提供的5个样品质量评价指数均大于1, 说明产品的整体质量均能达到现行标准要求, 属于合格产品, 这与对企业的判定结果完全一致。同时, 质量评价分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可量化, 为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供了可能。
(1) 从每个样品的质量评价分指数结果看, 5个样品的安全指数 (Si) 与服用指数 (Di) 和舒适指数 (Ci) 相比均是最大的, 这也说明产品的阻燃防护功能是最主要的, 说明分指数指标的设置与产品质量评价相符。
(2) 从计算的服用指数 (Di) 结果看, 5#样品的数值最大, 说明其穿着服用质量最好。从表2产品性能指标测试结果看, 断裂强力、撕破强力、接缝强力等几项强力指标处于中等范围, 这与纺织品对强力指标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强度过高则织物刚硬, 过低又易破损。
(3) 从计算的安全指数 (Si) 结果看, 5#样品的数值最大, 说明其阻燃防护性能最好。从表2产品性能指标测试结果看, 其热防护能力指标最高、损毁长度最小、续燃时间最短, 而高温尺寸变化率只是高于3#样品, 说明5#样品的阻燃防护性能最好, 而从企业了解的信息看, 该款产品也是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一款。
(4) 从计算的舒适指数 (Ci) 结果看, 3#样品的数值最大, 说明其功能舒适性最好。从表2产品性能指标测试结果看, 其耐静水压值最大、透湿率最小、拒油性能等级最高, 而表面抗湿性能等级只比5#样品低。
(5) 从计算的综合指数 (Qi) 结果看, 5#样品的数值最大, 而该样品的服用指数、安全指数是5个样品中最高的, 舒适指数只低于3#样品。作为对阻燃防护服整体质量的评价, 根据笔者设置的评价指数, 5#样品是最好的。
4 结论
(1) 通过对阻燃防护服产品性能指标的分析, 提出了影响产品质量的3个因素, 即穿着服用质量因素、阻燃防护质量因素和功能舒适质量因素。
(2) 根据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影响的3因素, 提出了产品质量分层评价模式, 建立了可量化的质量评价分指数 (服用指数、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 和综合指数及计算模型。
(3) 利用笔者建立的分层评价模式和指数计算模型, 对某企业5个样品进行质量评价指数的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每个样品的安全指数均高于服用指数和舒适指数;5#样品的服用指数和安全指数最高, 说明5#产品的穿着性能和阻燃防护性能最好;3#样品的舒适指数最高, 说明3#产品的功能舒适性最好;而对于产品整体质量, 5#样品的是最高的。
(4) 通过阻燃防护服质量评价分指数和综合指数的分析比较, 说明笔者建立的服用指数、安全指数和舒适指数与产品对应的性能完全相符, 提出的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进行量化比较的评价指数是可行的, 有实际应用价值。
摘要:通过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和性能指标的分析和研究, 提出了影响产品质量的3个因素, 即穿着服用质量因素、阻燃防护质量因素和功能舒适质量因素。建立了可量化的质量评价分指数和综合指数及计算模型, 并对5种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 该模型可用于对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进行量化比较和分析, 为设计研发、工艺调整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关键词:阻燃防护服,产品质量,质量评价指数
参考文献
[1]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阻燃防护服检测系统试验方法课题组.国内外阻燃防护服检测状况综述[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 1995 (1) :29-35.
[2]赵阳, 腾金山.阻燃防护服[J].劳动保护, 2006, (8) :95-97.
[3]张培, 闫峻, 康茹.阻燃防护服防火性能及发展趋势[J].安全健康和环境, 2008, (8) :21-23.
[4]袁狄平, 郭贻晓, 康青春, 等.防护服火场试验装置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5, 34 (9) :1204-1206.
[5]康茹.阻燃防护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C]//2005中国消防协会灭火救援技术专业委员会,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第二届学术年会暨灭火救援技术论坛论文集, 2005:262-265.
[6]GA 10-2014, 消防员灭火防护服[S].
[7]韩海云.中欧消防员灭火防护服标准比较[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0, 29 (8) :718-722.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篇3
摘要:当前我国工业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进入结构调整和动力转换的新发展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强调经济重心向实体经济回归,重视国内制造业发展,意在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国际国内形势凸现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工业提质增效的紧迫性。这些年中国工业增长质量如何?文章从工业增长目标框架出发,基于增长结果目标指向和增长驱动目标指向,建立工业增长质量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编制中国工业增长质量指数,对2005年~2013年中国工业增长质量进行测度。工业增长质量指数对认识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工业增长质量;工业增长质量指数;主成分分析
一、 引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强调经济重心向实体经济转移,抢占全球制造业制高点。为促进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2010年和2015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规划。这些战略规划的提出,旨在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提高工业增长质量,实现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动力转换。当前深入研究工业增长质量内涵,构建中国工业增长质量指数,有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工业增长质量的现实状态,把握近些年工业增长特点,为宏观政策提供参考。
工业增长质量内涵非常丰富,该领域早期研究多偏重于定性分析(吕政,1995;郭克莎,1998)。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对工业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的成果,推动了该领域定量分析研究的发展。但是,现有相关研究存在以下方面的局限性:一是缺乏明确的工业增长质量价值判断视角,评价指标选择比较随意,没有构建出内涵清晰的工业增长质量指数;二是2008年以来,工业增长模式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由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由重化工业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各种新产业、新动力频现。已有研究数据更新相对滞后,普遍缺失对近5年重要时间段的反映。
与现有相关研究不同的是,本文立足于社会价值判断视角,从工业增长目标框架出发,基于增长结果目标指向和增长驱动目标指向两个层面,明确界定工业增长质量的内涵和外延,建立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测算全国工业增长质量指数,对2005年~2013年工业增长质量进行评价。
二、 工业增长质量测度的理论与方法
1. 工业增长质量的理论界定。一些研究从狭义的角度,把工业增长质量的内涵界定为工业生产效率,用全要素生产率反映工业增长质量(陈诗一,2010)。工业增长质量内涵非常丰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广义的角度界定工业增长质量内涵,选择多维变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很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钞小静,2011)。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价值判断视角模糊,对工业增长质量内涵和外延界定缺少明确标准;二是已有研究数据更新比较滞后,缺失对近五年工业增长质量的反映。基于此,本文从社会价值判断视角出发,基于工业增长质量目标框架,从结果目标指向和增长驱动目标指向两个层面,构建包含7个维度22个变量的工业增长质量指数,对工业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工业增长质量评价属于价值判断范畴,对工业增长质量内涵进行界定,首先要确立价值判断视角。本文视角为社会价值判断,结合工业生产活动特点,从工业增长的结果目标和工业生产过程的驱动力两个层面,对工业增长质量进行评价,并严格基于两个层面的目标指向对工业增长质量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从社会价值判断角度,工业增长的结果目标指向包括稳定(保证就业、稳定物价)、高效(高投入产出)、环保(绿色经济)和低耗(节约资源)等4个方面;工业生产过程的增长驱动目标指向包括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人力资本(人才引领)和信息融合(互联网+)等3个方面。
2. 工业增长质量的测度方法。目前多指标综合评价常用方法有相对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经过分析和比较,主成分分析方法更适合本研究。主成分分析是由霍特林(Hotelling)于1933年首先提出的,是利用降维的思想,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几何意义是在n维空间中,构建新的坐标,建立原有变量的不相关的m个线性组合,能够代表原来变量的数据信息。邱东(1990)认为,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优点在于:消除评价指标间的相关影响,有助于更客观地描述样品的相对地位,也消去了选择合成方法的工作。主成分分析用于多指标综合评价时,对变量数据结构没有特别的要求,伴随数学变换过程把多维变量降维到少数几个不相关的主成分,用少数几个主成分代表原变量包含的绝大部分信息,评价指标间相关程度较高时能得到较为理想的主成分结果。工业增长质量内涵丰富,本文涉及7个维度22个变量,很多变量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共同经济因素,变量间相关程度较高,所以主成分分析更适合本研究。
模型如下:
设对工业增长质量的研究涉及p个指标,分别用X1,X2,…,XP表示,这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变量为X=(X1,X2,…,XP)′。对X进行线性变换,可以形成新的综合变量,用Y表示,新的综合变量Y可以由X变量线性表示,满足下式:
Y1=u11X1+u12X2+…+u13X3
Y2=u21X1+u22X2+…+u23X3
……
Yp=up1X1+up2X2+…+up3X3
以上线性变换约束在下面的原则之下:
1.u2i1+u2i2+…+u2ip=1(i=1,2,…,p)
2.Yi与Yj相互无关。(i≠j;i,j=1,2,…,p)
3.Y1是X1,X2,…,Xp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3.Y1是X1,X2,…,Xp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基于以上三条原则决定的综合变量Y1,Y2,…,Yp分别称为原始变量的第一、第二、…、第p个主成分。其中,各综合变量在总方差中占的比重依次递减。
三、 中国工业增长质量指数的构建与评价
1. 工业增长质量指数的构建。工业增长质量的内涵非常丰富,通过本文工业增长质量指数可以得出对中国工业发展状况的基本判断。从工业增长目标框架出发,在结果目标指向和增长驱动目标指向两个层面,工业增长质量内涵被界定为稳定(保证就业)、高效(高投入产出)、环保(绿色经济)、低耗(节约资源)、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人力资本(人才引领)和信息融合(互联网+)等7个维度,所以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这7个方面的内容。
稳定方面的指标选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工业增长从高速增长时期进入中高速增长时期。新常态下,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工业生产需保持适度的增长速度,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同时保持相对稳定的市场需求和价格水平。所以本部分从工业生产、就业和价格三个方面选取测度指标。工业生产采用工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长速度反映,工业就业采用工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反映,价格水平采用工业品出厂价格反映。
高效方面的指标选择。工业生产效率可以从劳动、资金、成本、费用等方面的投入和产出情况进行反映。本文从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成本费用产出率三个方面对工业经济的高效内涵进行反映,具体采用人均主营业务收入、每百元资产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3个指标。
环保方面的指标选择。工业是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主要排放来源,所以环保内涵用以上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强度进行反映。具体指标为万元工业增加值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氨氮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排放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排放量。
低耗方面的指标选择。在全社会能源消耗的和水资源消耗中,工业消耗占了绝大部分。工业低耗水平用工业资源消耗强度和中间投入水平表示,指标采用万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万元工业增加值水消耗和工业中间投入率。
创新驱动方面的指标选择。通常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个方面对科技创新进行反映。本文反映科技投入的指标采用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工业企业R&D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比重,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采用工业企业每亿元增加值拥有发明专利申请数、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和工业企业R&D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比重。
人力资本方面的指标选择。人力资本内涵主要从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素质人才数量和薪酬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反映,指标采用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工业企业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和城镇单位制造业人员平均工资。
信息融合方面的指标选择。实施"互联网+"战略,提高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程度,是抢占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信息融合内涵从工业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电子商务方面进行反映,指标采用平均每家工业企业期末在用计算机数、平均每家工业企业期末拥有网站数和工业企业电子商务采购金额占主营业务成本比重。
2. 中国工业增长质量指数的计算。
(1)数据来源和指标处理。本文部分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工业统计和信息化统计年报。
(2)工业增长质量指数的计算。为保持指标的同向性,本文对指标体系中的逆指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进行同向化处理。对于量纲不同的指标或是取值范围彼此差异非常大的指标,若直接从协方差矩阵入手进行主成分分析,数量级大的指标将起到支配作用,其他指标的作用很难在主成分中体现出来,所以本文不直接由协方差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而是先将数据标准化,以原始数据标准化后的相关矩阵作为主成分分析的输入。
通过主成分分析,各级指标的特征向量显示,环保、低耗和人力资本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4%~95%,稳定、高效、创新驱动和信息融合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70%~76%,这表明7个方面指标的第一主成分能够较好代表原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考虑研究目的需要,本文7个方面指标均选择第一主成分。通过计算7个方面指标第一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得到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见表1)。
根据各指标的数据和权重求得方面指数数值,然后按照以上方法得到方面指数权重,最后合成中国工业增长质量指数(见表2)。
表2显示,2005年~2013年,中国工业增长质量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特别是2012年、2013年质量提高明显。具体来看,环保和人力资本提高最为明显,8年来稳步提高,是支撑工业增长质量指数提高的最相关因素。科技创新和资源消耗方面的提高也较为明显,除个别年份,基本保持了逐年提升的态势,是支撑工业增长质量指数提高的第二因素。信息融合和高效呈现在波动中逐步提高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稳定指数呈现2005年~2009年逐步减弱,2010年~2011年恢复提升,到2012年开始明显下滑的态势。这与我国工业经济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前后的表现一致,2012年明显下滑的态势虽与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有关,也应该引起重视。
四、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中国工业增长质量指数较为全面和客观的反映了我国工业增长质量情况。本体系中22个指标涉及工业增长质量各个重要方面,如增长、效率、环保、节能、信息融合、创新和人才引领等,强调了工业增长结果目标与工业增长驱动因素。从评价结果看,与2005年相比,环境保护和人力资本提高是工业增长质量改善的主要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近两年稳增长方面出现了较大的下滑,这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有关,但也要引起充分的重视,积极监测和关注态势变化,适时出台必要的政策措施。中国工业增长质量指数在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在总指数和方面指数分析方面,都有继续改进的空间,希望本文的探索能够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业增长质量指数也可以从区域评价视角进行分析研究,作者将在另文中探讨。
参考文献:
[1] 钞小静,任保中.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
[2] 赵彦云,秦旭,王杰彪.“再工业化”背景下的中美制造业竞争力比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2,(2).
[3] 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11).
[4] 赵英才,张纯洪,刘海英.转轨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学报),2006,(3).
[5] 邱东.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J].统计研究,1990,(6).
[6] 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 赵建.马克思资本积累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4.
[8] 徐宏毅.服务业生产率与服务业经济增长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4.
[9] 包群.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学位论文,2005.
[10] 周卫峰.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2005.
[11] 孟祥云.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互动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学位论文,2004.
[12] 王春岭.农业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号:11&ZD157)。
作者简介:赵彦云(1957-),男,汉族,天津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统计;于卫宁(1978-),女,汉族,山东省海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工业经济统计。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篇4
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探讨
文章采用综合指数法评价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首先确定选择评价指标的原则,然后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并根据评价指标的指数值计算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再根据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值确定城市生态环境的状态.
作 者:朴光玉 染天民 Piao Guangyu Liang Tianmin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哈尔滨,150076刊 名:环境科学与管理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MANAGEMENT年,卷(期):34(6)分类号:X171.1关键词:城市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评价指标 综合指数法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篇5
路面基层钻孔取样的检验方法与质量评价
有关路面基层钻孔取样后芯样的检验和评定方法,在现行规范中没有具体的.说明和规定,故有必要对钻孔芯样检验方法的适用性、检验指标及质量评定进行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作 者:刘雪 LIU Xue 作者单位:邯郸市交通局质监处,河北,邯郸,056002 刊 名:交通标准化 英文刊名: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U416.1 关键词:钻孔取样 检验 方法 质量评定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篇6
对于海量的`区域土壤地球化学数据,快速准确的处理与分析评价是其迫切要求.本文根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因子权重进行确定,并采用加权平均型综合指数法进行污染程度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萧山区进行较为系统的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并重点对该区的重金属元素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萧山区有不同程度的砷、汞、镉、锌、铜和铅重金属污染,尤其以城镇及其城郊尤为严重.
作 者:梁宇君 唐斌 蔡子华 张杰 作者单位:梁宇君,唐斌(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
蔡子华(浙江地质调查院,浙江,杭州,311203)
张杰(贵州大学矿业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篇7
关键词:指数测算,统计学原理,企业考核体系
在统计学原理中, 指数是测算变动趋势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利用因素分析与结构选择可以从复杂总体变动看影响因素的“量化”反映, 通常情况下计算指数有两个基本原则:计算数量指标要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计算质量指标要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做同度量因素。销售部与生产部对一个制造型企业来说, 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部门, 生产部生产产品, 销售部销售产品, 两个部门相互协作, 共同创造和实现企业的利润, 但怎样独立评价销售部和生产部各自的贡献和业绩, 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是很多企业很难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以某公司为例, 采用指数测算方法来建立考核体系, 分析公司总毛利率变化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因素各自的量化反映, 公平、公正测算销售部和生产部各自的贡献, 并遵循“贡献大, 大激励”绩效考核原则, 激励销售部和生产部齐心协力达成公司的经营目标。
一、公司背景介绍
A企业为一家生物医药公司,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 人工成本上升, 近两年公司毛利率持续下降, 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公司在2012年对销售部和生产部均提出了提高毛利率的目标和要求:销售部需在2011年销售成本的基础上, 保证2012年的销售价格比2011年销售价格提高10%;生产部需在2011年销售价格的基础上, 保证2012年的生产成本比2011年生产成本降低10% (生产成本即为销售成本) 。A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共6种:产品1、产品2、产品3、产品4、产品5、产品6, 其2011年相关财务数据如表1:
该企业2011年销售成本率50.2%, 如果2012年销售部和生产部均实现经营目标, 则2012年销售成本率为50.2%* (1-10%) / (1+10%) =41.1%。
本文将以此背景介绍为基础, 建立考核A企业销售部和生产部各自业绩贡献的评价体系, 并确定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 并用数据进行验证。
二、销售和生产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步骤及方法
1、计算销售价格变化指数
计算销售价格变化的指数, 必须以各产品基期 (2011年) 的销售成本作为同度量因素, 即此时以各产品的基期销售成本为质量指标。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销售价格变化指数正数表示销售价格上升, 负数表示销售价格降低。其中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1年销售成本/2011年销售额;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2年销售成本/2012年销售额 (假定2012年单位销售成本不变, 与2011年单位销售成本相同) 。
2、计算2012年销售价格不变的销售成本率
计算销售价格不变下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 是基于2012年实际的销售价格和实际的销售成本计算的2012年实际的销售成本率基础上, 假定2012年销售价格不变 (即按照2011年的销售价格) , 计算的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销售价格不变情况下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2012年实际销售成本率/ (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1年销售成本率)
3、计算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计算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必须以基期 (2011年) 的销售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即此时以基期 (2011年) 的销售价格作为质量指标。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 /2011年销售成本率。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正数表示销售 (生产) 成本降低, 负数表示销售 (生产) 成本上升。
三、用数据验证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及准确性
以2011年A企业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假定2012年生产部未能降低生产成本, 各产品的单位成本不变, 2012年A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和结构发生变化, 2012年实现的财务数据如表2:
由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可计算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2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50.2%/45.6%-100%=10%, 即2012年销售价格比2011年提高10% (这里产品结构变化引起的销售成本率变化视同销售价格的变化) 。
首先, 以2011年A企业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假定2012年销售部未能提高销售价格, 生产部经过工艺改进, 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了各产品的销售 (生产) 成本, 2012年A企业产品销售结构发生变化, 实现的财务数据如表3:
由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可知:
1、计算销售价格变化指数
2012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2年销售成本/2012年销售额 (假定2012年单位销售成本不变, 与2011年单位销售成本相同) =5720/11500=49.7%;销售价格变化指数=50.2%/49.7%-100%=1%。销售价格变化指数1%, 表明销售价格未变的情况下, 由于产品结构调整视同销售价格上升1%;
2、计算2012年销售价格不变的销售成本率
销售价格不变情况下, 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2012年实际销售成本率/ (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1年销售成本率) ;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4 4.5%/ (49.7%/50.2%) =44.95%。
3、计算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50.2%-44.95%) /50.2%=10.5%。可用2012年实际的生产成本验证2012年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的准确性: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5720-5117.2) /5720=10.5%, 可以看出两种测算方法结果是一致的。
然后, 以2011年A企业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2012年产品销售价格得到提高, 产品结构也发生调整, 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降低了销售 (生产) 成本, 2012年实现的财务数据如表4:
由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可知:
1、计算销售价格变化指数
2012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2年销售成本/2 0 1 2年销售额 (假定2 0 1 2年单位销售成本不变, 与2011年单位销售成本相同) =5720/12556=45.6%;2012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50.2%/45.6%-100%=10%。
2、计算2012年销售价格不变的销售成本率
销售价格不变情况下, 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2012年实际销售成本率/ (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1年销售成本率) , 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40.8%/ (45.6%/50.2%) =44.9%。
3、计算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50.2%-44.9%) /50.2%=10.5%。
以2011年的销售成本率为基础, 用销售价格变化指数和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来验证销售价格变化和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来验证2012年实际销售成本率的准确性:
2012年实际的销售成本率=2011年销售成本率* (1-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 (1+销售价格变化指数) =50.2%* (1-10.5%) / (1+10%) =40.8%。
2012年实际的销售成本率40.8%与上表中实际的销售成本率一致。
四、总结
本论文运用指数计算方法, 分开计算销售部和生产部对企业毛利率贡献的大小, 独立评价和考核销售部和生产部各自的业绩和贡献, 对企业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篇8
关键词:综合;应收账款;质量评价
应收账款是指公司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应向购买方或接受劳务方收取的款项。本文所定义的应收账款质量是指企业应收账款能转化为货币资产的质量,也就是应收账款流动性的体现。应收账款质量评价的目标是实现应收账款的变现,获得利润。
一、综合应收账款质量评价方法
(一)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评价法
利用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相关数据,计算销售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增长率、利息费用增长率、流动资金贷款增长率等指标。主要评价公式如下所示。公式内所指期间一般情况为一年:
公式1:销售收入增长率
S=×100%S—销售收入增长率
S—为上期销售收入S—为本期销售收入
公式2:应收账款增长率
R=×100% R—应收账款增长率
R—为上期应收账款余额R—为本期应收账款余额
公式3:利息费用增长率
I=×100%I—利息增长率
I—为上期利息费用I—为本期利息费用
i—上期利息率 i2—为本期利息率1
公式4:流动资金贷款增长率
C=×100% C—利息费用增长率
C1—为上期利息费用C2—为本期利息费用
假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法评价结论:
(二)以盈利质量及现金流量来评价应收账款综合质量
盈利质量的核心是盈利的真实性,真实性包括两方面:第一,利润主要来源于企业自身的主营业务;第二,利润是可实现的,能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入,而并非体现在账面上。因此可以有以下结论,应收账款的质量及其变动趋势与盈利质量密切相关,设置以下财务指标:
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
应收账款周转次数与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密切相关,高质量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保证了高质量的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该指标完全的体现了企业盈利质量水平,公式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数据源于现金流量表,主要的现金来源为销售收回的应收账款。而净利润则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数据来源于损益表。该财务指标能够很好的将现金流量表与损益表结合起来。评价的结果如下:
当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越大,企业盈利质量越好,则应收账款周转次数越高,说明企业应收账款综合质量水平越高,坏账损失越小;反之则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越差。
实践证明,当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大于1,损益表中的全部利润实现,销售货物形成的应收账款全部收回,企业根本不存在坏账及呆账;若介于0.7和1之间,则盈利质量比较高,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高。若值介于0.3和0.7之间,则盈利质量较差,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差;若值小于0,则表明企业可能存在虚盈实亏的状况,企业的利润只是“账面富贵”而矣,企业应收账款呆账率增大,收账风险大。
(三)以评价资产质量来评价应收账款综合质量
资产质量好坏,主要表现为资产的账面价值量与其变现价值量或被进一步利用的潜在价值量的之间的差额。企业资产可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不良资产;第二类是沉淀资产;第三类资产是良性资产。
资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是评价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这两个指标越高,说明财务状况比较好,短期偿债能力强;该比率的上升说明企业财务状况好转的迹象,但如果二者与前期相比有明显的上升,而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应收账款的余额增长比例超过了利润增长比例,说明企业赊销业务增大,企业存在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导致企业资产质量下降,由此断定,企业应收账款质量下降而引起企业总资产的质量下降。
资产周转率=本期销售收入净额/本期资产总额平均余额
其中:本期资产总额平均余额=(资产总额期初余额+资产总额期末余额)/2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销售收入
二、综合应收帐款质量评价方法的应用
GX公司,2001年投产。2003~2006年基本采用现金销售,该公司应收账款仅占资产总额约15%,企业现金流正常,银行贷款额少。2007年起,GX公司应收账款余额随着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加而增大。2008年末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中,账龄超过180天的占应收账款总额的60%,账龄超过1年的占应收账款总额的18%,销售部门催收账款难度增大。
(一)以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评价法对GX应收账款余额进行综合质量评价
表二 GX公司2006年~2008年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部分财务指标比较(单位:万元)
上表数据及本文构建的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法,对GX公司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评价如下:
表三 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评价结果
根据上表结论,GX从2007年起,销售收入增长的同时,应收账款大幅增长,利息费用和流动资金贷款大幅上涨,显然企业应收账款综合质量在下降。
(二)以现金流量及盈利质量评价方法对GX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进行评价
该方法主要的评价指标为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当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大于1,损益表中的全部利润实现,销售货物形成的应收账款全部收回,企业根本不存在坏账及呆账;若值介于0.7和1之间,则盈利质量比较高,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高。若值介于0.3和0.7之间,则盈利质量较差,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差;若值小于0,则表明企业可能存在虚盈实亏的状况,收账风险大。
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
GX公司2006年至2008年净利润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如下表:
GX2007年至2008年盈利经营现金保障倍数在所0.3~0.7之间,说明GX企业盈利质量较差,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较差。其主要原因为赊销增大,应收账款欠款额增加比例大于销售收入增加比例,而账面利润增加比例小于销售收入增加比例,企业以增加流动资金贷款不维持生产经营。鉴于此,GX将面临的问题是:
1.该企业应收账款质量出现严重的下降
由于账面利润的增大是由于增加了赊销的结果,而赊销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因此,账面利润的实现具有不确定性。税负因此增大,上表显示,企业2007年上交所税140万元,2008年上交所税156万元,还有未在该表反映的增值税、防洪费、其他附加税等。因此,通过对GX现金流出量的增加可以判断该企业应收账款质量的下降。
2.应收账款综合质量下降
从表中看出,GX企业账面利润近两年来有所增长,大部分来源于未收货款的销售收入。GX企业应收账款增长率大于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率及利润增长率,由此可推断GX公司坏账、呆账的风险增大。因此,通过评价GX盈利质量下降可以推断出GX公司2007年~2008年应收账款综合质量比2006年降低。
(三)以评价GX资产质量来评价应收账款综合质量
根据以上相关数据以及上述评价资产质量的资产周转率及应收账款周转率公式计算得出表六数据结果,通过表六可以直观的判断,GX公司在销售收入增大的同时,因赊销大幅增加从而导致应收账款综合质量快速下降。
上表显示,GX应收账款周转率从4.78降至3.54,周转天数从75天延长至101天,此时,虽然资产周转率有略微的提高,即从1.54提高至于1.62,但仍不能缓解该公司应收账款综合质量下降的趋势。
(四)对GX的评价结论及建议
运用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评价方法对GX应收账款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GX应收账款质量综合质量随着赊销的加大,应收账款综合质量下降。为保证企业的正常资金流转,建议企业改变销售政策,减少赊销,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对应收账款形成前、中、后进行管理及监控。
三、结束语
应收账款综合质量评价方法的构建是基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质量及盈利质量等与应收账款综合质量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借助多项财务分析指标比例进行综合评价,但这种相关性是否能通过增加一定的量化指标而增强,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丁金彦,徐文学.应收账款质量评价及管理[J].商业现代化,2007,(3).
[2]王伟.企业的应收账款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23).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篇9
指数评价法在黑龙江干流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本文用指数评价法对黑龙江中游黑河段上马厂和卡伦山两个国家水质监测断面十年的水质数据进行研究,阐明了该方法的.计算过程,结果表明,黑龙江干流水体质量良好.
作 者:刘颖 周艳军 张羽 王化鑫 作者单位:松辽委黑龙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黑龙江,黑河,164300刊 名:东北水利水电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 HYDROPOWER OF NORTHEAST CHINA年,卷(期):26(2)分类号:X824关键词:指数评价法 水质评价 黑龙江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 篇10
综合水质指数法对长江沙市江段的水质评价
摘要:利用长江干流沙市江段3个断面水质实测资料,采用综合水质指数法,对长江干流沙市江段3个断面-水质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综合水质指数法(WQI),得出沙市江段近期水质尚好,并根据单项指数的结果,找出了沙市江段近期水质影响最大的.污染因子.结果表明,铅、粪大肠菌群、总磷是沙市江段的主要污染因子.作 者:朱叶华 曾涛 杨军 谭英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荆江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湖北,荆州,434020 期 刊: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ISTIC Journal: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2010, 8(5) 分类号:X143 X824 关键词:综合污染指数法 水质评价 长江 沙市数字印刷品质量检测与评价方法 篇11
印刷行业的历史变革经历了从传统印刷到DTP,再到现今的CTP与数字印刷,但无论印刷行业如何变革,人们关注的焦点始终是图文信息的传递与再现。因此,对图文信息再现的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有效的手段进行质量检测与控制,始终是印刷产业极其重要的内容。相比于传统胶印,数字印刷的工作方式和耗材存在较大差异,印刷品质量的评价体系也有所差别,传统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已不再适合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品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数字印刷发展较早,数字印刷品客观评价标准相对成熟,对印刷品质量控制方面的工作也远较国内规范。目前国外普遍采用色彩管理系统和流程技术控制数字印刷品质量,其采用的国际色彩组织ICC开发的描述设备色彩表现的标准(ICC Profile),可以实现跨平台的色彩交流和转换,版面图文在不同载体上能够做到基本一致,即通常所说的“所见即所得”,数字印刷品质量能够得到较好控制。
ISO 13660是首个国际性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标准,尽管ISO 13660标准针对单色印刷而制定,但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和数字印刷企业已经将该标准扩展应用于彩色数字印刷中。另外,ISO 17951标准在ISO 13660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完善和扩充。
国外学者对数字印刷的质量评价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且在色彩、清晰度和精确度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相对而言,国内科研院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检测方面,对模型的研究较少。孔玲君提出了基于CCD图像捕获设备进行数字印刷质量分析的可行性、评价要素及具体实施技术,该方法可以快速完成印刷质量的客观检测与评价;张改梅通过实验研究了油墨浓度、激光强度两大因素对数字印刷品的实地密度、网点增大、叠印率和相对反差的影响,得到了油墨浓度和激光强度对印刷质量的影响曲线;李艳云以墨点保真度作为检测要素,运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定量分析和检测,通过获得的检测数据实现对喷墨印刷质量的评价,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喷墨印刷纸的若干因素进行了优势因素分析;姜桂平建立了数字印刷品文本清晰度感知质量的评价模型,可通过其模型较好地预测文本清晰度的感知质量。
数字印刷品质量影响因素
目前,国际上对数字印刷这个概念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对数字印刷的理解为:在印刷生产中,印刷活件存在着两种信息流,即“图文信息流”和“生产控制信息流”。图文信息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控制信息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在数字印刷中这两类信息都是数字化的,由计算机存储、记录、处理和传递,数字印刷中数据流的控制节点为文件预检、拼大版、RIP输出等。
由此可见,数字印刷与传统胶印间存在着本质区别,因此对数字印刷品质量检测的指标不能够完全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实地密度、K值、套准检测等去评价质量。与数字印刷质量有关的材料、设备、工艺、环境等元素,构成一个复杂统一的系统。该系统对于数字印刷品质量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3个部分。
1.耗材部分
印刷品的呈现是通过油墨附着在纸张上来实现的,因此纸张和油墨因素是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静电成像印刷还是喷墨印刷,纸张的物理性能(定量、厚度、紧度、平滑度、吸墨性等)、光学性能(白度、光泽度和不透明度)、化学性能(水分、酸碱性和耐久性等)和机械性能(抗张强度、撕裂度和耐折度)等均会对数字印刷品的质量产生影响。但是,相对传统印刷工艺,这些因素对于数字印刷品的影响是有差别的。例如,传统胶印过程中,纸张受润版液的影响会吸收水分;而在静电数字印刷过程中,纸张不仅不会吸湿,反而会脱水,因而会改变纸张的尺寸和平滑度,进而影响图像复制的精度和色彩。
目前数字印刷的耗材基本由数字印刷机制造商提供或指定,被指定的耗材生产商通常是根据具体设备厂商的要求,制定专门的工艺进行生产。
2.硬件部分
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影响纸张输送、定位的输纸组件,影响油墨或墨粉供应的输墨组件,以及成像核心器件,如静电成像印刷的核心器件感光体、喷墨印刷的核心器件喷墨头等。
3.软件部分
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功能软件和系统软件。功能软件中的各种算法以及参数设置是数字印刷工艺控制的关键节点,其结果将直接决定印刷图像的精度、色彩和阶调再现。系统软件负责管理计算机系统中数字印刷部分的硬件,协调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每个设备制造商的系统软件相对独立。
上述三个部分为数字印刷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如果能够对其进行测量分析,就可以得到数字印刷影响因素与印刷图像的定量关系,而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模型来完成。
数字印刷品质量检测的评价理论与评价方法
印刷品作为一种视觉产品,其客观测量与主观评价同等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主观评价与客观测量对于数字印刷品质量的评价存在必然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一定的层次结构或者数学模型来描述。
1.视觉模型
基于视觉系统所建立的模型称为与设备无关的质量模型,主要用来预测客户对图像质量的判断,其总体思路是按照人眼视觉系统感知质量的不同方面来建立模型,用来预测质量在视觉系统中的响应模式,通常要求这些模型仅模拟人眼视觉系统中的某种独立感知状态,如锐度、彩度、颗粒度等。视觉模型建立的基础是视觉评价方法,目前视觉评价方法有目视评价方法和定性指标评价方法。无论哪种视觉评价方法,都是通过人的视觉系统来完成的,易受到评价者身份、性别、心理和喜好等因素的影响,其评价结果对于数字印刷品而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不一致性。因此,不宜孤立地采用视觉模型评价数字印刷品质量,而应与客观质量指标通过视觉算法建立某种相关性,它能够反映人眼视觉系统对图像物理属性的感应特性。但是由于人的视觉感知与大脑反映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复杂难辨,因此要建立良好的视觉模型,并且能够与客观测量物理量对图像的描述产生一致的效果,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姜桂平建立的数字印刷品文本清晰度感知质量的评价模型,是国内印刷业首次把人眼对文本清晰度的感觉与客观指标的物理测量值进行关联,最终提炼出三个最能体现文本清晰度的客观指标,即对比度、粗糙度和线宽,并且将这三个指标与主观评价值相关联,得到不同颜色、字体、字号的文本清晰度的感知质量评价模型。
孔玲君等人利用模糊神经网络建立了线条质量属性与主观感知评价结果之间的关系模型。
2. 物理参数模型
基于数字印刷中硬件与软件系统所建立的模型称为与设备相关的质量模型,也可称为物理参数模型,其变量可以理解为分辨率、色域、噪声、对比度和MTF等技术参数。基本的数字印刷过程包括图文输入、RIP处理、成像、输墨、图文转移及后处理等内容,而每一个过程的关键步骤均会对数字印刷品的质量造成影响,因此依据这些关键步骤和主要影响参数可以建立数学模型。目前,ISO 19751的适用范围比ISO 13660更广,其采用与视觉感受相关的质量指标,可用于评价单色和彩色、二值和灰度等级数字印刷品。ISO 17951标准对于数字印刷品的质量检测内容包括光泽度和光泽度均匀性、宏观均匀性、微观均匀性、色彩表现和阶调梯尺、文本和线条质量、有效分辨率和有效阶调水平以及相邻区域引起的属性等七个部分。这七个部分分别定义了各自相关的子属性用于评价该部分内容,而这些子属性也是建立物理参数模型的基础。
数字印刷品质量检测与评价注重质量问题的预防,而不是事后的检查,因此不能单一地依靠视觉评价或客观评价,而应分别建立数学模型,并且让两个模型产生一定的相关性,使两种评价更具统一性。数字印刷品质量影响因素涉及到多个研究领域,因此需要更广阔的基础算法模型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为数字印刷设备、承印材料和油墨等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推荐阅读:
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评价方法探讨11-09
环境空气质量指数12-24
对近期空气质量指数变化的看法05-16
降尘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的方法07-08
神秘的空气污染指数09-21
视频质量评价方法09-14
教学质量评价方法12-29
护理质量评价的方法06-06
图像质量评价方法综述08-27
空气卫生质量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