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质量安全

2024-06-07

蔬菜质量安全(精选12篇)

蔬菜质量安全 篇1

近年来, 由农药、化肥等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 蔬菜安全问题频繁发生[1,2,3,4,5]。现就扬州市蔬菜安全生产现状进行了调查, 对阻碍提升蔬菜安全质量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蔬菜安全发展建议与对策。

1 扬州市蔬菜生产现状

1.1 扬州市蔬菜种植基地

扬州市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扬州市沙头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江都小纪、武坚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园、高邮周巷、许庄蔬菜生产基地、宝应射阳湖、广洋湖蔬菜生产基地、仪征枣林湾蔬菜生产基地等, 种植的主要品种有番茄、茄子、黄瓜、西兰花、青菜、莴苣、芹菜、茨菇、荷藕、食用菌等逾100个。2012年全年蔬菜生产基地面积达到4.13万hm2, 比2011年增加2 000 hm2;播种面积9.4万hm2, 比2011年增加4 000 hm2;总产量296万t, 比2011年增加19万t;蔬菜产值57亿元, 比2011年增加6亿元。

1.2 扬州市蔬菜加工配送企业

扬州市目前蔬菜加工企业近40家, 主要集中于宝应、江都等县 (市、区) , 主要以加工生产传统的扬州酱菜、宝应荷藕为主, 近几年发展了苦瓜茶、咸草头、雪菜腌制等加工产品及毛豆、樱树叶等出口产品, 但是数量不大, 市场份额不高, 蔬菜加工转化率不超过5%。

1.3 扬州市蔬菜批发和销售网络

在农产品销售渠道方面扬州市已形成了以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 各县 (市) 蔬菜批发市场相匹配的蔬菜批发销售体系, 此外还有各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市区开设的农产品平价直销店近20家。

2 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执行情况

2.1 创新工作机制, 层层落实责任

扬州市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高效农业的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大力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深入开展“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市政府成立了“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在市农委设办公室;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纳入年终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评, 加强工作考核;市农委下发了《2012年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 明确专门领导小组, 围绕食用农产品种养环节, 以当前风险高、隐患大的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为重点, 强化执法监管, 坚持标本兼治,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市农委与农口单位、各县 (市、区) 政府、各县 (市、区) 政府与各乡镇、各乡镇政府与生产基地等层层签订责任状, 加强责任落实, 同时将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年终工作综合考评。

2.2 加强体系建设, 构建长效监管机制

一是健全监管体系。全市县级农业部门已100%设立监管工作机构,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公共服务机构100%有编办批复, 具体承担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督检查、检验检测及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大检测体系建设力度, 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承担了市级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项目, 总投资达1 000万元。二是加强监管队伍自身能力建设。各地进一步充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和检测人员力量,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农业行政执法、农产品检验检测等业务知识的培训, 不断提升队伍自身素质。三是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并下发了《扬州市农业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对所有承担质量安全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 层层落实监管责任。

2.3 加快“三品”认证, 力推标准化进程

一是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鼓励市场占有率高、质量安全水平过硬、竞争能力强的农产品申报国家和省名牌农产品, 2012年1—11月, 全市新增“三品”397个。3—5月, 集中开展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产品复查换证工作。二是大力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创建了一批起点高、影响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示范片板、示范区域。同时, 为了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步伐,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管理, 先后召开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基地项目建设交流会, 举办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培训班, 初步建立了扬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 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能力。

3 扬州市蔬菜生产、加工、销售状况

3.1 蔬菜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提高

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监测数据显示, 2012年, 扬州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平均合格率为97.0%, 水产品渔药残留合格率98.7%, 畜产品“瘦肉精”、水果农药残留和生鲜牛奶违禁物检测合格率均达100%。由图1可知, 扬州市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注:数据由扬州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提供。

3.2 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发展, 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

2012年底, 扬州已建成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47个, 其中:国家级10个, 省级27个, 市级10个。全市通过认定的“三品”基地面积达23.17万hm2, 家畜23.9万头, 家禽941.9万只;认定“三品”品牌340个, 其中有机食品2个、绿色食品55个、无公害农产品283个。各标准化示范区、产销专业合作社、蔬菜加工配送企业按照标准化建设的要求, 制定并执行蔬菜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 使标准真正贯彻到生产管理全过程。

3.3 使用安全的综合生产技术, 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在生产中大力推广防虫网、杀虫灯、性诱剂、捕虫板等物理防虫措施, 推广使用生物农药, 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沙头园区开办了农资科技服务超市, 在超市设立了江苏里下河农科所、邦达蔬菜研究所、扬州正中等农资直销专柜, 提供了优质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超过130个种类, 有效地从源头上规范投入品的使用;利用嫁接苗、组培苗、工厂化育苗等育苗新技术、选用优良抗病虫新品种、采用喷滴灌、无纺布、遮阳网等新设施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增产增效作用;实施平衡施肥技术, 通过对土壤检测, 测出土壤中有机质、氮、磷、钾以及微量元素的含量。根据土壤的实际状况, 针对种植不同的品种进行配方施肥, 精量施肥, 以此降低土壤中硝酸盐、亚硝酸盐的含量。

3.4 加强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品的管理

一是加强高毒农药管理。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和实名购药制度, 完善农药生产经营档案制度,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引导高毒农药生产企业公开向社会承诺合法生产经营。二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农药生产经营执法检查, 依法查处生产、销售禁用农药的违法行为, 严厉打击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擅自从事研发、生产、销售高毒农药的行为。三是加强规范用药行为。加大蔬菜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 加强农药使用技术指导, 引导生产者科学用药, 严格执行生产技术规程、农药使用记录、安全间隔期等规定, 推行蔬菜产地准出制度。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 推广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实行标准化生产。鼓励使用低毒和生物农药, 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四是标准化蔬菜生产基地统一使用有机肥, 与肥料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 确保农资质量。

3.5 加强蔬菜安全检测, 不断创新安全监管手段

建立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定期开展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例行检测;落实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园区配备专职检测人员和检测设备, 如沙头园区加强了对蔬菜产品的质量检测, 配备3名专职人员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确保农产品安全上市。全市204个农贸市场开展了以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准入。采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安全监管, 已建成全国首个农产品质量安全智能监管平台, 在市区共安装60个检测室视频监控装置, 24 h不间断地监控各检测点的检测工作质量。

3.6 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初步建立

扬州市蔬菜产业已率先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 市民在购买到相关蔬菜时可通过条形码进入网站 (www.yzncp.cn) 进行溯源查询;江都也创建了农产品安全可追溯管理平台, 目前已在吴桥、小纪、邵伯等省级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率先应用, 从而构建了一个“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系统。

4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蔬菜质量安全状况

4.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立情况

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是扬州市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全市90%的蔬菜都来自于联谊市场, 为确保市场流通农产品的安全, 保护消费者利益, 扬州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制定并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制度, 如《批发市场检测室工作管理制度》《检测结果报告制度》《检测员手册》等, 并与市农委签订了《质量安全监测协议书》。

4.2 农产品安全检测情况

江苏联谊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及各县 (市) 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无公害蔬菜检测中心, 配备蔬菜农药速测仪器及有关设备, 有专职人员进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 有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合格产品清退制度并严格按制度执行, 建立了无公害蔬菜销售区, 初步形成无公害销售市场。

5 扬州市蔬菜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菜农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匮乏

经调查, 大多蔬菜种植基地上菜农年龄偏大, 教育程度偏低, 对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掌握不够, 质量安全知识匮乏。加之对蔬菜质量安全宣传力度不够, 部分生产者对蔬菜质量安全的认识不足, 部分菜农认为“蔬菜只要吃不死人就是安全的”, 而不使用农药则会影响他们的收成。在种植过程中, 片面追求产量、卖相和低成本、早上市, 而使用违禁农药、化肥和添加剂, 导致蔬菜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5.2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不够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检测设施薄弱, 追踪服务欠缺, 督查力度轻, 管理体制不完善。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虽然已经开展了各项基本监测, 但由于受经费等条件的限制, 监测的频率较低, 覆盖面也不广。县级农产品监测体系尚不健全, 仅限于农药残留速测, 检测水平不高。

5.3 农业标准化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 我国农副产品的生产有其自身特点, 目前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营主体为千家万户, 产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 无法达到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6 提升蔬菜质量安全的对策

6.1 充分发挥农业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作用, 加大对农民培训力度

政府出台鼓励政策, 充分发挥扬州市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地方农业安全生产的积极性。鼓励科研人员、农业院校教师走进乡镇, 为蔬菜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鼓励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签约蔬菜生产、加工企业, 将新知识、新技术直接应用于蔬菜的安全生产;加大对农民职业培训力度, 在较短时间普及蔬菜安全生产知识和技术。

6.2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推进优质安全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是打造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利用他们的带动作用, 一方面组织和帮助农民生产和销售农副产品;另一方面切实加大农业标准化的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力度。二是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结合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 促进土地的加快流转, 把千家万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走规模化生产之路, 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6.3 健全检测体系, 加大督查力度

一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基础、检测设施建设, 追踪完善管理体制。加快县级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 提高其检测水平。二是严格遵守并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 一经发现有农产品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各级相关部门联动执法, 大力查处, 追踪到底, 罚一儆百。

6.4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力度, 建立透明、公开的农产品安全信息的发布和通报处理的制度

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作用, 通过各类新闻媒体或者采用挂条幅、发传单、办培训、现场咨询等方式, 多渠道、多形式地向社会传递农产品质量安全、产销动态等信息, 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识。

6.5 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和制度

一是切实加强管理, 建立领导负责制, 将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重点指标纳入领导负责制的考核范围。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制定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机制, 确保对突发事件采取有效措施, 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

参考文献

[1]韩玉芸.北京市大兴区蔬菜质量安全状况调查报告[J].北京农业, 2012 (24) :207-208.

[2]吕贵兴.影响蔬菜安全生产的因素及农户行为与态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 (25) :12636-12639.

[3]张淼, 葛颜祥, 王仁强.蔬菜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 2007 (4) :19-21.

[4]陈志明, 萧江.扬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思考[EB/OL]. (2006-02-09) [2013-11-01].http://www.yzzx.gov.cn/article.asp?articleid=289.8.

[5]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江苏省已 (在) 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EB/OL]. (2009-03-18) [2013-11-01].http://www.docin.com/p-11680698.html.

蔬菜质量安全 篇2

攀西蔬菜基地蔬菜砷、汞污染安全性评价

摘要:系统研究了攀西地区主要蔬菜基地的瓜类、茄果类、根菜类、叶菜类、豆类等五类蔬菜中砷、汞污染及其累积情况.结果表明,这五类蔬菜砷、汞含量都未超过相应产品限量标准,超标率为0%,污染程度都为安全,污染水平为清洁.各蔬菜对As的吸附能力为叶菜类根菜类>豆类瓜类=茄果类;各蔬菜对Hg的吸附能力为叶菜类瓜类茄果类根菜类>豆类.以叶菜类对As,Hg的富积能力最强,综合污染指数明显高于其他蔬菜.作 者:杨定清 周娅 雷绍荣 谢永红 YANG Ding-qing ZHOU Ya LEI Shao-rong XIE Yong-hong 作者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分析测试中心,成都,610066期 刊:四川环境 ISTIC Journal:SICHUAN ENVIRONMENT年,卷(期):,27(4)分类号:X503.231关键词:蔬菜 砷 汞 评价

放眼看国外的蔬菜安全 篇3

美国在保障蔬菜安全上可谓用心良苦——不仅种植过程中有规范的标准,生产出来的蔬菜还要有详细的档案记录。

在美国,50个州中有37个从事蔬菜生产,其中加州生产的蔬菜尤为畅销,因为菜农在保障蔬菜质量上做的努力很让人们信得过。“每一类蔬菜都有不同的生产标准,菜在什么时候播种,长到多大时用肥料,是否需要使用农药,药物浓度是多少,怎样收割和分类等都有一套既定标准。我们种植蔬菜时都要严格遵守,而且每次的管理过程和检查结果都要输入电脑进行记录。”一位来自加州的菜农说。一般来说,这些记录的保留时间必须超过蔬菜的保质期,例如蔬菜的保质期为3个月,那么其信息至少要保存到送货后6个月。

蔬菜上面贴有相应的条形码,上面记录着蔬菜的产地、生产日期、类别等信息,通过它还可以查询到蔬菜的具体档案。在这样严格的管理下,人们买回家的每棵蔬菜都有详细的生产记录,一旦出现农药污染等问题,可以直接查到是哪个种植环节出了问题。

加拿大:一路低温保新鲜

加拿大的蔬菜有两大鲜明特点,一是温室蔬菜比例大,超过蔬菜总产值的30%,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升;二是蔬菜的贮存、运输必须通过冷链物流,以减少污染和损失。

加拿大地处高纬度,气温较低,为了保证人们一年四季吃上新鲜的蔬菜,温室种植十分普遍。也正因为如此,生产者对蔬菜的分级、包装尤其严格。蔬菜收割后,分拣人员马上会根据蔬菜的品种、颜色、大小等对蔬菜分类。不论哪一级的蔬菜都在产地现场装箱,蔬菜箱规格统一,均为涂蜡瓦楞纸箱,轻便防水耐冲击。采用这种标准化包装箱的目的,一是减少运输损耗,二是免于蔬菜被污染,而且纸箱还可循环使用。

加拿大蔬菜的贮存、运输大多通过冷链物流。蔬菜从田间到餐桌始终保持在低温环境下,有效地控制了有害微生物的滋生与蔓延,保障了食品安全。数据显示,通过低温保存、运输蔬菜,加拿大的蔬菜损耗仅为5%,是中国的1/6;物流成本不足30%,是中国的1/2。

为了更好地保障蔬菜安全,加拿大食品检验署还建立了6个有关蔬菜等植物性食品质量检验的通用模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德国:不许用人粪,土质要求高

“在德国,不是哪个农民都允许种菜的,菜农首先必须获得农业经营许可证及农艺师或农业技术员资格证书。菜农还需获得健康证书,确保没有传染疾病。”德国蔬菜种植业联合会负责人裴斐尔博士说。德国对蔬菜的施肥控制很严格,每年都定期进行普查,根据土壤的测试结果和作物品种来确定怎样施肥、施什么样的肥料。一般来说,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有:有机肥料,包括植物沤制肥、草木灰、饼肥等;矿物质,包括钾矿粉、磷矿粉、氯化钙等。在施肥前两个月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人的粪尿是绝对不允许使用的,因为其中可能携带一些病菌,很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当然,大棚里种植的蔬菜绝对不能使用药物催熟。

对于种蔬菜的土质,国家也有相应标准。德国的露地蔬菜一年种一次,次年不种蔬菜而改种豆科作物,以改善土质。在大棚里种植要用专门的有机土,而且定期更换;同时农业部门还要求光照要达到与露天同等的效果,必须安装专用的蔬菜光照灯。

英国:一旦发现问题,超市先受罚

在英国,购买蔬菜的场所有许多,如超市、私人蔬菜店、农场商店和街市。不过,超市还是人们购买蔬菜的首选场所,因此英国对超市蔬菜安全管得很严。英国政府要求,超市必须对所销售的蔬菜质量安全负责,一旦出现问题,政府首先会追究超市的责任。

进入英国超市的蔬菜必须达到欧洲超市联盟制订的3个标准:一是针对蔬菜生产者制订的基础性标准,要求蔬菜的农药、肥料使用符合规范,要有详细的生产记录,工作人员要有健康保障体系,没有传染病等;二是针对蔬菜贮藏包装的标准,主要包含食品贮藏、包装等详细要求;三是对蔬菜质量的要求,如大小、颜色、重量、品质等。如果超市为了牟利忽略了上述标准,一旦任何环节被查出有问题,不但会遭到巨额罚款,相关企业还会被暂时甚至永久关闭。蔬菜品质一旦出现问题,电视、互联网和官方机构就会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即时跟踪,确保问题不蔓延、恐慌不扩大,同时也有效地震慑了个别企业的侥幸冒险心理。

目前,英国大超市里都引入了无线电频率识别技术,通过标签上的信息微处理器可以立即获取蔬菜的详细信息,让人们买上安全放心的蔬菜。

济宁市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分析 篇4

1 蔬菜质量监测基本情况

选择17个蔬菜基地、3个市场、11个超市进行抽样。品种为规定抽查品种内的当前主要生产、销售品种, 代表济宁市当前蔬菜生产和消费的基本情况。该次共抽检20个蔬菜品种, 180个蔬菜样品。抽检的蔬菜品种如下:黄瓜12个、茄子15个、菠菜11个、芹菜14个、辣椒12个、西红柿12个、甘蓝11个、油菜10个、西葫芦8个、芸豆13个、菜花18个、油麦菜1个、茼蒿6个、白菜17个、生菜9个、豆角3个、空心菜1个、苦菊2个、丝瓜1个、苦瓜4个。

2 监测结果分析

如表1、2、3、4所示, 该次共抽检的180个蔬菜样品中, 检出7个超标样品, 合格率为96.1%, 超标样品中有3个使用了禁用农药氧乐果, 2个使用了禁用农药甲拌磷, 1个使用了禁用农药水胺硫磷, 1个氯氟氰菊酯超标。该次共抽检基地54个, 合格率96.3%;市场126个, 合格率96.0%。该次抽检结果说明禁用农药的使用仍是影响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表明济宁市在农业投入品的监管环节、农产品的准入把关上还有漏洞[1,2]。另外, 生产上允许使用的农药氯氟氰菊酯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超标的另一主要原因。

3 建议

3.1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在蔬菜病虫害防治中, 应在遵守无公害蔬菜生产使用农药准则的前提下, 优先采用农业防治措施。在尊重当地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原则下, 选用抗病、抗虫品种, 进行合理的轮作。播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 以减少病虫害。尽量利用光色诱杀害虫或驱虫, 充分发挥天敌昆虫的作用。优先选用生物农药, 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合成有残毒的农药, 使用化学农药时要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准则,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农药[3,4,5];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和多次重复使用同一种化学农药, 合理轮换和混用农药, 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 严格掌握农药的安全使用间隔期。

(次)

(次)

3.2 搞好规模化建设

规模化基地建设是根据蔬菜基地的环境质量条件, 由政府划定一定区域作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一般选择和发展当地具有优势的作物品种, 在微观上突出区域特色, 在宏观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布局和专业分工, 构建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无公害蔬菜产业区, 加快区域农业的规模化、无公害化发展。

3.3 建立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是保证蔬菜安全的有效途径。由于目前蔬菜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使一些不安全蔬菜进入农产品市场。因此, 应大力推行蔬菜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 凡检测不合格的蔬菜产品, 一律不得进入市场[6]。与此同时, 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 包括无公害蔬菜的基地建设标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以及蔬菜质量安全标准。

3.4 着力蔬菜品牌建设

随着蔬菜商品化以及外贸蔬菜的发展, 蔬菜要走出国门, 进入国际市场, 实施品牌战略尤为重要[7]。目前, 无公害蔬菜已成为蔬菜产业的发展方向, 也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应实施品牌战略, 走品牌宣传之路, 通过严格的评判标准及有效的检验制度获得“绿色认证”, 树立良好的名牌形象, 强化人们对无公害绿色产品的认可度, 以推动无公害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各地大力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发展[J].种业导刊, 2009 (5) ;42.

[2]王迪轩.判断菜种质量有依据[J].麦类文摘 (种业导报) , 2006 (4) :43.

[3]苗顺卿, 宋晓宁.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重发原因及综防对策[J].种业导刊, 2008 (3) :29-30.

[4]张玲.我国蔬菜质量安全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3 (11) :46-47.

[5]文广轩.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4 (11) ;77-79.

[6]张世田.蔬菜病虫害防治中常见的几个问题[J].河南农林科技, 1981 (5) :33-34.

蔬菜质量承诺书 篇5

1、保证蔬菜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投入品符合国家标准,坚决杜绝国家明令禁止的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甲基1605)、对硫磷(1605)、久效磷、磷铵等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及其它明令禁止的化学物质的使用。

2、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执行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3、按照平衡施肥的原则,以有机肥为主,重施基肥,少施、早施追肥。对于一次性收货的叶菜类蔬菜,保证在收获前20天禁止施用化学氮肥。

4、保证在食用菌生产中只使用已登记的40%噻菌灵可湿性粉剂、4.3%高氟氯氰〃加阿维乳油等农药,杜绝在食用菌采后保鲜中使用护色剂、荧光增白剂等违禁添加剂。

5、建立蔬菜安全生产记录台账,详细记录蔬菜各生育期农业投入品的.名称、用量和日期等。

6、确保蔬菜合格上市交易。如不按上述承诺操作,而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造成后果由本人(单位)承担一切经济与法律责任。

承诺人(单位)签字:

大棚蔬菜安全越冬技术要点 篇6

冬季气候寒冷,温度低,常出现大风降温、连阴雨雪天气,因此搞好防寒保温工作是大棚蔬菜冬季管理的关键。生产上通常采取覆盖栽培技术增加土壤容热量、在棚膜上盖草帘和塑料薄膜来提高室内温度。

2.小水轻灌、膜下暗灌

冬季气温过低,此时浇水过量容易使地温下降、土壤透气不良,影响蔬菜根系的活动及吸收功能,采用膜下小暗灌既可以满足蔬菜对水分的需要又可以解决土壤、气、热之间的矛盾,以利于蔬菜的生长,条件许可采取滴灌效果更好。

3.连阴天气的管理

遇到连阴雨、雪天气,不要连日覆盖使蔬菜处于黑暗环境中,切忌在连阴天气时候浇水,不要喷洒农药。连阴天气时候由于缺少光照,室内没有及时的热量补充,单纯的保温措施不但起不到增温效果,连日黑暗环境会引起蔬菜黄化,应该每日解开草帘,让蔬菜接受散射光的照射,以保持叶绿素的正常活性。

4.改善室内光照条件

冬季自然光照较弱,大棚内的光照常处于亏缺状态,采取及时改善光照是冬季蔬菜管理的重要技术措施。可在室内北墙面挂塑料反光薄膜。

蔬菜安全施肥六禁忌 篇7

叶菜类蔬菜如小白菜、大白菜、苋菜、空心菜、芹菜、包心菜等, 生长期间极易吸收硝酸态氮肥。如施用硝铵, 叶菜类蔬菜吸收的都是硝酸盐类离子, 会使蔬菜体内的硝酸盐超标。

2、忌施用尿素后浇水

尿素中所含的氮成分为酰铵态氮, 酰铵态氮素在土壤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下, 转化为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蔬菜根系吸收利用。如果尿素施后马上浇水或遇到雨淋, 酰铵态的氮素就会流失。所以, 尿素无论做蔬菜的基肥或追肥, 都应该在施后5~6d, 使其全部转化后再浇水, 以免造成损失。

3、忌反复施用硫铵

在酸性土壤或石灰性土壤的菜田中, 如果连续多次的施用硫铵, 就会使土壤变得更酸, 使石灰性土壤出现板结, 导致蔬菜生长发育不良, 品质下降, 降低蔬菜的经济效益。

4、忌缺水施用碳铵

碳铵化学性质极不稳定, 容易挥发, 在菜田施用碳铵时, 无论做基肥还是做追肥, 都应该在菜田湿润的情况下进行深施, 并且施后立即覆土。

5、慎用高浓度氮肥

如果用尿素、硫铵等进行蔬菜叶面喷施, 虽然能使蔬菜叶肥色绿, 色泽好, 但是有害盐类在绿叶类蔬菜中的含量就会显著增加, 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6、慎用高浓度铵态氮肥

蔬菜质量安全 篇8

1 连云港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现状

连云港市地处中国沿海中部的黄海之滨,为具有季风特点的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港口优势,使连云港市成为江苏省出口蔬菜重要生产基地和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出口港。常年可生产和出口保鲜、冷冻、水煮、盐渍、脱水、浓缩液六大类逾60个蔬菜品种,蔬菜出口量多年稳居江苏省第一,保鲜牛蒡、洋葱等优势品种出口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主要出口国有日本、韩国、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等,品种有洋葱、牛蒡、草莓、芦笋、鲜红辣椒、藕片、荷仁豆、芋仔、青刀豆、红椒丁、胡萝卜、香葱等。2011年连云港市共有出口植物源性食品原料种植备案基地99块,面积3 790.82 hm2,出口各类蔬菜4 183批、98 105.69 t,货值7 912.55万美元,合格率99.96%。已建成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省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3个,省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基地6个,市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8个。

2 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连云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出口蔬菜基地建设,成立了由市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农委、商务局、国检局和出口蔬菜协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出口蔬菜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总结推广了省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出台了《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基地建设管理协作机制》《连云港市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创造以政府为主导、监管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2]。合理配置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监管权力,实现监管可持续化。各部门立足各自实际,发挥各自技术优势、信息优势和政策优势,按照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的原则,加强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的监管和指导。

2.2 建立标准化生产体系

依托农业部门技术优势制定有关出口蔬菜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依据进口国(地区)技术标准,推行“公司+基地+标准化”、“公司+农场+标准化”式。根据当地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和农药使用现状及防治实践,由出口蔬菜协会牵头组织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和容易满足最高残留限量(MRL)标准的农药品种,邀请行业专家认证并确认年度出口蔬菜使用农药清单。在出口蔬菜基地上实行“五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作物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化学投入品供应、统一质量检测、统一产品销售,组合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促进生产基地标准化、规范化管理[3,4,5]。

2.3 建立可追溯性信息平台

建立“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原料追溯及种植过程管理系统”,采集和上传蔬菜生产过程中播种信息、施肥信息、施药信息、采收信息、农残检测信息、销售信息等数据,使监管部门实时、动态地掌握各种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和出现问题的环节、节点,实现出口蔬菜质量安全信息的及时发送和问题的快速反馈[6]。实施蔬菜二维码标识,对原料采收信息进行二维码翻译,建立与管理系统的链接,连接原料从收购到田间到产品的所有信息,实现产品信息与原料信息的互认,实现了田间管理系统中信息追溯与田间管理有效性验证。

2.4 建立农业投入品控制管理体系

农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出口蔬菜质量要求,制定《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出口蔬菜农业投入化学品使用规范》,对允许使用的农业化学投入品及其生产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在源头上筑起“防火墙”,掐断违禁投入品供给线。为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成立监督小组,加强农产品生产的全程监管。

2.5 建立检验检测体系

2007年5月连云港市投资3 500万元建立1个市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监督抽查检验农产品质量、评价农产品产地检验和农产品安全建设水平等。全市出口蔬菜加工企业中有5家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初步形成市检测中心为龙头、出口企业检测实验室为骨干、原料基地和流通市场检测站为补充,上下相连、三位一体的质量安全检测网络[7,8]。通过定量检测和定性检测的有机结合,实现不同层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同时,制定和实施“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和实施方案”,确保质量安全。

3 存在的问题

3.1 投入品控制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农业化学投入品残留量是目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国家和地区对化学投入品使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和限制。目前,连云港市农业投入品使用遴选机制还不够完善,农业投入品配送、使用、监管等方面体系建设还不成熟,投入品直供配送体系尚未建全,对投入品的使用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9]。

3.2 标准化应用有待加强

虽然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品种相继建立相应的生产标准,但实际的应用效果仍有待提高。由于宣传不到位,导致生产者没有完全掌握关键的生产技术[10]。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标准化规程的应用,提高落实效果。

3.3 产品认证工作滞后

连云港市出口蔬菜基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4个,面积1 523.33 hm2;无公害农产品16个,A级绿色食品2个,有机食品1个。认证产品比例低,不利于产品档次的提高和销售渠道的拓宽。

3.4 品牌建设意识不强

近年来,连云港市狠抓“品牌兴农”、“品牌强企”等工程,但仍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短期行为严重、对品牌价值认识浅显等问题。出口蔬菜名优品牌数量少,品牌影响力不高,品牌建设中存在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的现象[11]。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知名度和形成规模的蔬菜品牌更是寥寥无几,这与连云港市出口蔬菜生产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符。

3.5 农业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加上农民自身的非科学生产,农业生产的水环境、土壤环境、大气环境都不同程度地遭到了污染,在这种环境下难以实现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建设[12]。连云港市农业面源污染在局部地区还比较突出,由此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也时有发生。

4 加强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对策

4.1 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监管氛围

出口蔬菜质量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工作,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会议、互联网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对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工作的宣传,让基层领导和生产者认识到加强出口蔬菜质量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13]。倡导科学消费和绿色消费,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安全质量意识,在全社会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出口蔬菜质量安全”良好氛围。

4.2 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控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药遴选机制,针对不同国别、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食品质量安全的需求制定投入品使用标准,在严格进行考核认证和抽样检测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实力雄厚、遵纪守法和群众信誉度高的企业作为定点供应商。依托供销社和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直供专营店,采用连锁加盟和定点直供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购买方便、使用放心。构建合理的监管网络,落实责任追究,采取巡回检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类农业投入品管理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有质量问题的限期整改,对假冒伪劣产品依法予以严厉处罚,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处理,形成农业化学投入品“产、供、销、用”全程链式管理机制。加强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环节指导,规范用药,科学用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等规定,提高规范化种植技术水平,引导各基地自觉抵制高毒、高危农药,营造农业投入品使用的良好氛围[14]。

4.3 加大扶持,推进“三品”认证工作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做好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产品档次;建立“三品”生产基地,开展产地环境的调查、监测和改良,按出口标准要求进行生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15]。同时,加强对已获“三品”认证产品的监管,规范用标行为。

4.4 做强品牌,推进出口蔬菜标准化生产

加强品牌建设,按照市场、效益、自主、生态的原则,把产业集中度高、产品质量稳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和绿色、有机农产品作为培育重点,在各生产环节上予以扶持。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增强出口示范的带动效应;指导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者严格按照标准进行生产,建立完善统防统治的社会化服务,提升出口蔬菜质量安全建设的整体水平。

4.5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

蔬菜质量安全 篇9

蔬菜是满足人类饮食健康、营养均衡的基础食品, 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种类之一, 其安全问题普遍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 解决好蔬菜质量安全问题, 对我国来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2 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缺陷

(1) 缺乏协调配合的高效管理机制。

我国蔬菜生产的管理本是在各级农业主管部门, 但随着“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开展以来, 各个部门逐渐都来参与蔬菜管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蔬菜多个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的局面。

(2) 蔬菜质量多头管理现象仍然存在。

蔬菜质量管理中, 产前、产中、产后诸多环节往往属于多个部门管理, 很难对蔬菜质量安全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农业内部的蔬菜质量安全也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管理, 直接致使相关主管部门具有的管理权限与所承担的责任不对称、不匹配、不落实等问题的产生, 制约了蔬菜质量安全管理效能的提高。

2.2 法律法规体系缺陷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蔬菜产品安全的重要前提。尽管经过长期努力, 我国现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但我国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产品安全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1) 法律、法规缺乏完整性。

总体上, 我国短期内建立起来的法律法规体系在蔬菜安全监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未能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理念, 且许多法规抽象并难于操作、原则而不够规范, 较多的法律规范形同虚设、相互矛盾, 较多的禁止性、义务性的规范缺少相应的法律责任予以支持, 不能充分满足有法可依的法治要求。

(2) 众多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

主要由于我国现行法律主要是部门法, 而不是国法造成的。目前, 我国没有专门的食品安全立法、农产品质量法予以支持和保障, 在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具体实践中, 时常出现对适用法律的误解, 或法律适用范围使用不当, 这为蔬菜质量安全的控制带来管理漏洞, 导致一些管理部门的权力寻租现象。

(3) 法律、法规修改周期过长。

一些法律法规自颁布以来从未修订, 有些即使进行修订, 但仍然跟不上新形势的需求, 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的需要不相适应。

(4) 执法力度不强。

这是由于我国现有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法规还很不健全, 技术支撑体系薄弱使有些法规难以实现, 缺乏配套法律法规, 使一部分法律法规难以执行, 我国在农产品安全管理执法的过程中缺乏规范化和持续性[1]。

2.3 技术标准体系缺陷

完善、配套的质量标准体系是蔬菜产品安全的重要保障。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有关蔬菜的法律法规、有关蔬菜的基础标准、蔬菜种源、产地环境标准、蔬菜生产技术规范标准、蔬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标准, 蔬菜采收、储运标准、蔬菜质量安全的限量标准、蔬菜质量的认证和检测方法标准等。目前我国在蔬菜上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标准体系, 缺少生产规程、产地环境、检测方法标准等, 标准可操作性差, 在技术内容方面与WTO有关协定和CAC标准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仅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 至于蔬菜产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就更少。在标准建设方面, 国内研究还仅停留在对蔬菜单过程、单方面标准化研究阶段, 主要集中在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技术保障体系的研究上, 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不配套, 因此, 我们的产品质量很难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主要表现在:现有标准数量相对较少,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较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雷同、重复, 但许多指标不统一或者相差悬殊;标准针对性不强、适应性差, 没有鲜明的调控对象和制标目的;尚未与与国际接轨。

2.4 检验检测体系缺陷

(1) 仪器设备陈旧老化。

现有部级质检中心均是在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等技术单位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的, 仪器设备使用时间多数在10年以上, 故障频繁发生, 维修困难。

(2) 检测能力弱, 检测速度慢。

目前国外蔬菜农药残留基本上利用气质联用仪, 先对样品进行定性筛选, 再对有问题的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极大地提高了检测速度。而我国蔬菜质检机构中有气质联用仪的不多, 对于检测中出现超标问题的样品缺乏判定的手段。另外, 我国目前质检中心的仪器设备大多为单台套, 一旦出现问题, 影响监测工作的进行。

(3) 实验环境条件差, 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农产品检测机构基本上是在原有的科研单位筹建起来的, 大多实验室是由办公室改建而成, 许多实验室的环境条件达不到检测标准规定要求, 严重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可比性和重现性。此外, 目前的检测人员多是原筹建单位的科研和教学的技术人员, 这些人员缺乏对质量、标准、检测工作的深入了解, 缺少对现有质量检测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严格系统学习和培训。另外, 参与国外学术技术交流的机会少, 对国外同类检测机构、技术与方法了解不多, 对国际上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学习掌握不够。

2.5 认证体系缺陷

目前,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各有特色, 相互补充, 在我国形成了以无公害蔬菜认证为重点, 以绿色蔬菜认证为先导, 以有机蔬菜认证为补充“三位一体, 整体推进”的农产品认证发展格局。尽管如此, 我国蔬菜产品认证能力仍旧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蔬菜认证率较低。

(1) 认证标准缺乏统一性、公正性。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个独立、权威的国家认证标准体系, 现有的三大质量认证体系都是由政府主导的, 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 并目都属于部门标准, 分别采用不同的标准体系。

(2) 缺乏完整性, 目前我国只有认证机构, 尚无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 缺乏对申请认证的农业企业和农户在蔬菜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申报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 造成很多有需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无法获得认证。

(3) 认证知识普及程度较低,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 公众对有机蔬菜和无公害蔬菜认证概念还很模糊, 认证产品得不到广泛认同, 致使认证产品不能为申请企业带来预期经济收益, 农户和企业认证积极性不高。在国际市场上, 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未与国际接轨, 很可能遇到认知障碍, 发生出口企业重复认证的现象, 造成资源浪费。

(4) 认证队伍素质尚待提高。目前我国国家认证人员注册类别中缺少农业类检查员 (审核员) 、咨询师和培训师序列, 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2.6 全过程管理缺陷

《食品卫生通则》 (CAC) 强调整个“食品链” (由最初生产者直到最终消费者) 的卫生控制, 包括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销售等环节, 因而在蔬菜安全管理理念上, 首先强调是食品生产者、加工者和居于食物链中的其他人 (包括消费者) 的责任。政府在蔬菜安全监管中的主要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蔬菜安全风险, 因此在具体管理手段上, 政府除了用法律、法规和标准外, 还应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和消费者教育, 并注意发挥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及其联合组织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方面的作用, 即借助农业链上的核心企业推进从种子生产到食品销售的全过程的供应链管理。而我国《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尚未引入“食品链”的概念, 特别是“初级生产活动中食物源的卫生生产对食品的安全性和适宜性的潜在影响”的内容明显不足, 从而在蔬菜安全管理的实践中缺乏全过程的管理理念, 售前行为检查不足, 从事生产者、消费者研究和进行生产者、消费者教育较少[2]。

2.7 信息服务体系缺陷

(1) 管理职能割裂, 缺乏信息共享机制。

我国负责信息收集和发布的系统分别由农业、卫生、工商、海关动植物检疫、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归口管理或者由不同单位负责, 在部门之间和部门内部均存在着严重的单位分割。各部门、各单位依靠各自独立、薄弱、不规范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采集和资源开发的制度, 标准不统一, 方法不规范, 致使资源采集与体系建设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

(2) 风险管理滞后, 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析措施和手段。

风险交流是确保消费者获得信息, 减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过度出现危险的关键因素。但我国缺乏与国内各个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系统、国际相关组织以及食品贸易国的风险交流共享机制和网络体系, 缺少公众了解和获取相关信息的权威途径和渠道。另外, 风险分析程序和结果不透明, 公众只是被动地接受只言片语的事后信息, 无法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和评论, 更谈不上认同感, 因而难以唤醒他们的责任感和风险意识。

(3) 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滞后, 缺乏风险交流互动机制。

我国消费者对蔬菜等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参与不足, 消费者教育和培训力度不够。风险交流应是一项互动的, 所有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对话和来自于他们的反馈。我国目前的信息工作服务对象主要是对上级为主, 专门针对基层农民、各类企业和大众消费者的信息服务和教育培训计划相对缺乏。我国地域广阔, 内部差别很大, 各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及饮食习惯有很大差异, 因此, 要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手段来扩大参与和风险通报、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蔬菜质量安全目标。

3 完善我国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对策

3.1 加强产地环境管理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建立重点污染区农业环境监测网点, 并针对不同区域类型和不同的污染源, 建设一批包括城市郊区、工矿区、一般农区以及农业投入品、工业“三废”污染监控网点。对耕地质量、农用水质、农区大气状况进行调查分析, 尽快建立全国农业生态环境数据库, 及时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动态。严格控制蔬菜产地环境周围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禁止各类企业向产地排放重金属废液、放射性废水、未处理的含病原体的污水, 改善农产地条件, 从源头上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3.2 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力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 严格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制度;重点加大对农药、化肥、杀虫剂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力度;对禁止使用、可以使用、提倡使用的农业投入品,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定期列出目录公布;要优先使用矿物源农药和生物源农药,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以确保环境和种子不受污染;要积极调整农业投入品的结构, 发展高效低残毒品种, 逐步淘汰高残毒品种。

3.3 加强生产过程管理

加强对生产者、经营者的指导, 严格按照蔬菜质量标准和相关的技术规范组织生产和加工, 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建立健全田间农事操作档案制度, 实行追踪管理;大力开发推广生态农业技术, 实行减农药、减化肥的无公害蔬菜生产。

3.4 注重包装标识管理

按照国家、行业和地区蔬菜质量标准, 推行蔬菜包装上市;对包装上市的蔬菜, 要标明产地、加工企业名称、执行标准、认证标识、生产日期等信息, 实行质量责任可追溯标识管理。

3.5 实施蔬菜市场准入制度

各级农业、工商、经贸、质监等部门要依照各自的职责, 抓好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实施, 开展有机蔬菜、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的产地认定和质量安全认证, 积极开展名牌产品评审和ISO9000系列标准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0系列标准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等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要按照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三绿工程”的要求, 切实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标志管理、监督管理等各项措施的落实[3]。

3.6 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实质是一种质量信息的记录与传递体系, 就是要记录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与质量有关的详细信息, 建立电子档案数据库, 通过对质量信息的如实记录、有效传递与正确识别来把食品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和实物流联系起来, 实现对供应链中各环节的追踪, 并在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进行追溯。在建立可追溯制度方面, 我国已有零星尝试, 应尽快建立健全农产品追溯制度, 以增强农业生产者责任意识, 统一利益与义务, 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也应加大推广“蔬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试点”工作, 逐步实现其源头追溯和流向追踪。

摘要:指出了我国当前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法律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全过程管理和信息服务体系7方面存在的缺陷, 提出应从加强产地环境管理、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力度、加强生产过程管理、注重包装标识管理、实施蔬菜市场准入制度和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方面来完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关键词:安全监管体系,质量安全,蔬菜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振刚, 项志媛.小规模蔬菜生产源头安全监管策略[J].现代农业, 2009 (3) :95~96.

[2]陈永红.食物安全管理理论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蔬菜质量安全 篇10

一、可追踪系统的概念框架

根据欧盟对可追踪系统 (Traceability System, TS) 的定义, 可以表述为:“食品市场各个阶段的信息流的连续性保障系统”。通俗的说, 该系统是利用现代化管理技术给每个商品标上条码、保存相关的管理档案, 能够追踪食品由生产、处理、加工、流通及销售的整个过程的相关信息系统。

可追踪系统是一套有效的控制质量安全和提高效率的管理工具, 它的优点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信息信赖度的提升:①确保流通渠道的透明性;②能将相关信息提供给各主管机构;③提高标识的可靠性, 提升交易的公正性。

第二, 食品安全性的提升:①当产生安全事故时, 通过可追踪系统很容易寻找事故发生的原因;②通过可追踪系统可以掌握控制产品的行踪, 可以正确、迅速地进行产品召回, 将消费者的损失降到最低, 同时也使整个行业的经济损失控制到最低;③可追踪系统可以帮助搜集数据, 了解食品对消费者健康预期以外的影响, 同时有助于发展风险管理的方式。

第三, 业务效率的提升:①借助标识的信息进行产品管理、库存管理等;②增进配送路线的透明度、提高供应链效率, 增强贸易伙伴的协作性。

可追踪系统是企业或供应链内部的一种“界定产权”的交易工具。一旦有了可追踪系统, 当产品在交易双方之间完成了实物交割时, 实际上有一部分产权 (质量安全属性) 并没有完全转移出去, 交易也没有完成。只有当产品通过质检部门或消费者检验没有问题时, 产品的交易才算完成。如果发现问题, 那么通过可追踪系统, 就可以找到并惩罚相关的责任人。这样做的效率改进在于, 它提出了一个延迟权利和一个事后的惩罚机制, 从而改变了生产者的预期, 减少了事先的检测成本和相应的等待时间。同时, 通过可追踪系统能够把相关的食品安全产权界定给供应链中最初的责任人。

由于可追踪系统的这种交易和生产特性, 它的良好运行要求它能够嵌入到现有的其它交易和生产环境中去。一方面, 可追踪系统的导入往往是适应外部监管和信息的要求;另一方面, 可追踪系统的使用也对现有的交易和生产系统产生影响。这是本研究关于可追踪系统运作的概念框架。

二、可追踪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采用的食品追溯的技术很多, 其中, 使用最多也较为成熟的技术是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 (即EAN·UCC系统) , 与此同时, 其它的技术如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RFID) 、基于蛋白质、脂肪酸和DNA的物种鉴定技术、核磁共振 (NMR) 、质谱分析 (MS) 、红外线光谱法、免疫学方法、生物芯片等, 在食品“身份”鉴定方面的应用, 还处在尝试阶段。

我国的可追踪系统的开发, 大体上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政府开发的正规可追踪系统, 大多数是在近三年开始的, 如陕西省牛肉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实用方案、浙江台州市农产品产地编码查询系统、上海市农工商超市开发的可追踪系统、山东省寿光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深圳“公司+农户”模式的蔬菜可追踪系统、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IC卡监管系统、南京盐水鸭信息可追踪系统、西湖龙井茶可追踪系统等。另一部分是企业主导开发的可追踪系统, 相关的企业有深圳嘉农公司、温岭市箬横西瓜合作社、临海市上盘西兰花合作社、易生生物科技公司、安丘农产品外贸公司, 这些公司都是用了某种可追踪系统控制供应商的质量或安全。他们大多使用了一些纸质的标识技术, 甚至没有将其命名为可追踪系统, 但已经运作很久了。

综合看来, 政府开发人员对信息技术比较了解, 而对管理关注不够, 开发的可追踪系统只注重了对供应链内在环境和需求的适应, 但是与供应链外在的环境不相匹配, 是一种“供给”导向的系统, 难以持续运行。企业开发的可追踪系统, 则比较注重内外制度环境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企业是为了适应市场对质量或安全的需要而建立可追踪系统, 一般采用的追溯技术比较简单。政府和企业开发的可追踪系统的实践表明, 我国当前可追踪系统的首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社会对可追踪系统有什么样需求的管理问题。追溯技术开发的空间比较少, 更多则是调整可追踪系统相应的制度环境和运行模式, 然后选择国外比较成熟的适合的追溯技术。

三、可追踪系统的运作机制分析

1.市场需求是开发可追踪系统的重要动力, 可追踪系统高效运作的关键因素是政府提供“优质优价”的制度环境, 企业主导开发的可追踪系统比政府正规的可追踪系统更有效率

可追踪系统是与外部环境的适应与互动过程中自发产生的结果。一旦外部环境有了对质量安全的压力, 例如政府监测或者市场需求, 可追踪系统就会自动出现。相反, 如果外部制度没有为建立可追踪系统提供激励, 可追踪系统不满足制度均衡的条件, 企业就没有积极性实施可追踪系统。因此, 如果企业使用的可追踪系统水平不能够保障质量安全, 则我们需要调整制度环境, 而不是强行要求企业接受新的技术。

此外, 不同企业的组织形态、流程和产品属性不同, 可追踪系统的精度、深度和宽度要求也不相同。企业会根据其效率原则和物流的实际, 开发使用不同的标识技术和可追踪系统。另外, 企业的内部经营信息还涉及商业机密, 在使用可追踪系统时, 储存的数据要求也不相同。这些微观信息是政府所不能够了解的, 因此灵活的可追踪形式更有效率。市场经济条件下, 供应链内部的管理是企业自己的事务, 正因为如此, 欧盟这样严格要求实施可追踪系统的国家, 除了作出可追踪性的法律规定, 并没有硬性规定可追踪系统的具体形式。因此, 政府为供应链开发示范性可追踪系统的意义不大。

2.可追踪系统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必须有一个主动控制者, 从节约信息费用的角度, 将可追踪系统的产权配置给农产品营销企业

根据产权的定义:使用权要清晰, 收入分配权要明确, 转让权要自由。从这个概念上讲, 食品安全品质的产权应该在交易者之间分配, 而且产权应该分配给最有知识并且最有能力控制食品属性的人, 显而易见, 食品安全品质的产权应该赋予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在供应链中, 不同的参与者对开发可追踪系统的积极性不同。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 推动可追踪系统的实施者有这样几个特征:第一, 也是最重要的, 一旦出现安全事故, 利益最直接受损的一方, 特别是直接面对检测的一方, 有积极性推动可追踪系统的开发。第二, 具有一定实力的供应链的组织者, 也是对其所经营产品的声誉承担者和声誉收益的索取者, 组织实施可追踪的成本较低。因此, 就效率而言, 开发食品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必然以企业为主体, 企业作为整个食品供应链中相关主体的博弈中介, 往往处于物流从极度分散到集中的关键“节点”处, 在此处检测所需的信息费用最少。另外, 在物流汇集的地方, 如果没有可追踪系统, 就很难界定清楚相关责任。

3.在现阶段小农经济为主的条件下, 基于以合作组织为基础的农产品标识与追踪系统是可行的、经济的治理模式

可追踪系统追溯的单位越小, 产权责任越明确。但是追踪精度和产权清晰度通常与界定的成本成正比, 现代社会蔬菜产业安全主要来自于种植过程的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不稳定, 食品生产空间分散, 生产规模小, 产品滞留市场短, 消费快, 交易费用几乎无穷大, 追踪到单个行为人往往是不经济的, 因此开发可追踪系统需要确定一个适当的追踪单位。利用社会结构和经济组织进行“适度”追踪, 往往更有效率。虽然标识精度的降低可能导致责任不清, 但是合作组织可以通过一系列内部机制, 有效控制个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这种情形在泰国和以色列也存在。

合作组作为追踪的单位之所以可能, 是因为启动了组内的四重机制:①连坐机制。合作组内成员享有共同的声誉, 承担集体连带责任。尽管在生产数量上组员各自拥有完全清晰的产权, 但是合作组拥有质量和安全的产权, 合作组类似一个联保制度, 让观察成本相对低的组员行使监督的权力, 有效节约了监督成本, 包括信息的收集成本和传输成本。一旦有了集体责任, 组内的相互监督机制立即被启动, 组内成员便有积极性监督并揭发机会主义分子。②信誉机制。在合作组模式下, 合作组成员之间、“组长”与购货商之间形成了重复博弈关系, 当事人为了合作的长远利益愿意抵制投机行为的诱惑。原本购货商与众多农户的交易, 转换为购货商与合作组、合作组与组员、组员与组员的交易, 虽然增加了交易的层次, 但是, 实际上简化了每次交易, 因为经过购货商与合作组领导的重复博弈、合作组内部的联合博弈, 投机行为能够被及时观察到, 而且合作组能够利用延迟支付的事后责任追溯机制来惩罚机会主义行为。③网络机制。选择当地人做中介, 充分利用当地人的社会资本。“组长”可以通过对社区中人品的了解和社会关系网络来降低发现投机者的成本。有的企业在以组为单位进行可追踪时, 往往给予合作组的领导人较高的报酬, “组长”因而有积极性监管, 并对“集体”进行惩罚。因此利用组内的社会网络机制, 可以有效地对小农的生产行为进行控制。同时, 合作组可以减少标签的种类、标签管理的程序和相应的物流管理成本等等。④合约机制。食品供应链中农户、合作组、营销企业之间建立一种稳固而长期的交易关系有助于机会主义行为的减少, 而通过行为主体间默认或签订契约等行为, 来提高对未来交易继续进行可能性的预期, 也有利于食品的安全供给。相对于一家一户生产模式, 合作组模式可以增加农产品供应链上不同阶段参与者之间的协作, 从而有效地对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进行管理。

但是, 合作组的大小有一定的限制, 组员过多则受到机会主义 (搭便车) 行为的损害, 少数人的过失导致多数人的损失;过小则增加了外部的交易成本, 交易的数量过多, 因此需要平衡可追踪的边际成本与机会主义造成的损失。越向单个农户追溯, 获得质量信息的交易成本越高, 而组织内协调成本越低;而追溯范围扩大时, 组织内部协调成本增加, 外部交易成本会呈下降趋势, 其最佳点是组织内部协调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相等的结点。

4.在同等条件下, 相对固定的供应链关系, 可追踪系统的建立成本相对较低

首先, 可追踪系统的使用, 通常伴随着一个最优的惩罚机制。如对某个合作组终止一段时间的收购。为了实施惩罚, 往往需要双方有一定的信任度, 因为农药超标很难在法庭上证实, 农户要对检测结果认责, 这种条件在随机采购关系下通常不能满足。但在相对稳定的关系下, 通过可追踪系统的社会学习功能 (学习生产技术和人际关系) , 其成员就会发展出更加紧密的联系。我们调查发现, 越接近固定的供应链形式, 其内部成员的信誉程度越高。在四种主要的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中, 农户守信情况从大到小依次为:完全一体化、“公司+农户”或“协会+农户”、蔬菜生产基地、散户, 它们分别代表正式组织、关系契约、一般经济合同、市场化采购四种经济活动形式。

其次, 相对固定的供应链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契约的不完备问题。固定关系可以简化标识, 减少执行成本, 更高效的编码管理, 包装物的重复利用……。从企业角度而言, 相对固定的供应链关系背景下的可追踪系统, 较之市场化交易背景下的可追踪系统, 可以极大的降低食品的质量安全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时, 稳定的供货渠道也可以降低食品的价格风险和不确定性。

此外, 可追踪系统的建立有时候还牵涉到对农户内部生产管理的干预。可追踪系统在某些情况下, 改变了农产品营销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例如, 有些企业规定农户购买生产资料的渠道和种类, 要求农户记录生产作业, 甚至由企业代购生产资料, 直接干预农户的操作。在这种情况下, 相对固定的供应链关系, 可追踪系统的建立成本相对较低, 更有利于实施标识的存储、记忆和编码管理, 也便于实行延迟支付。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 无论深圳嘉农公司还是台州黄岩区农产品购销协会, 所有现实中存在的可追踪系统都是建立在有固定供货关系的交易者之间。

5.可追踪系统必须为企业创造租金 (Premium Price) , 否则企业没有积极性使用可追踪系统

在目前阶段, 农产品价值低、标准化程度低、不耐储存, 因此标准条码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企业基本上不用标准条码进行结算、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和客户购货记录管理, 使得可追踪系统的运行成本高, 但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低。另外, 有些可追踪系统单纯追求标识技术的“先进”与“完美”, 造成企业需要输入大量的信息, 但是企业不知道如何用这些信息。供应链外部也没有创造可追踪系统实施的环境, 导致使用可追踪系统的企业不如不使用该系统的企业, 结果即使是免费企业也没有积极性使用;或者即使企业使用, 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障;或者企业有积极性隐藏信息。有的追踪系统, 在信息输入、防伪、查询上设计得十分严密, 但是, 标识和信誉管理的对象是农户, 而农户的规模小, 没有积极性注重信誉, 政府也不可能全面检查, 消费者也不大可能投诉农药超标, 所以非常好的系统最后未能长期运行。

因此, 开发可追踪系统必须与企业的财务、物流、生产管理系统相整合, 可追踪系统只有创造租金, 企业才有积极性使用, 否则系统只能是“摆设”。为此, 我们根据深圳嘉农公司需求开发了可追踪系统, 该系统将可追踪功能、财务管理功能、物流功能整合在一起, 使得可追踪系统本身也具有质量、库存、物流、财务和客户关系等多方面管理功能。考虑到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较低, 记账水平低, “借”、“贷”分不清, 我们实行了会计处理后台化, 使得操作简单易行。通过对嘉农公司案例的调查发现, 嘉农公司利用可追踪系统, 同时结合自身独特的经营模式, 有效的为企业创造出租金,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利用可追踪系统进行财务、物流等管理, 节约了企业的生产成本。第二, 通过可追踪系统进行质量监控, 提高了产品品质, 同时条码的使用给予消费者一种安全和高档的感觉, 传递出高质量的品牌信号价值。第三, 通过可追踪功能降低了对农户的监督费用 (协调成本) , 同时可追踪系统的建立产生的专用性投资, 使得公司与农户存在相互套牢的问题, 企业通过先交货后付款的形式 (延迟权利) , 可以有效减少测量, 将食品安全产权归结给农户。

由于可追踪系统与嘉农公司内部制度相适应, 因此嘉农公司利用可追踪系统提高了产品质量, 同时节约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 使得公司在“优质优价”的农产品市场中更具竞争力。因此, 可追踪系统是一个创造租金的制度, 应充分将可追踪系统与企业的其它系统整合起来用于管理功能。

四、结论

根据调查实践和上述分析, 我们认为蔬菜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的运作机制可以表述为:政府为企业提供“优质优价”的制度环境, 同时通过提供有效的信号以便消费者决策, 形成市场激励和压力, 农产品企业根据自己内外部制度环境和管理需求, 自主开发可追踪系统, 通过合作组、固定供应链关系等一系列机制, 降低可追踪系统的建立成本, 同时为相关主体创造租金, 而可追踪系统的实施也将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和农产品供应链的建设提供保障, 这一系列的制度框架构成了社会理性选择新的均衡。

摘要:可追踪系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 然而我国现有的可追踪系统总体效率低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开发系统的过程, 分析了可追踪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认为我国目前可追踪系统存在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 而是系统与所应用的制度环境不相适应。作者结合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特点, 推演出可追踪系统的高效运作机制, 包括政府提供有效的市场激励、企业根据内外部制度自主开发系统、采用合作组织模式、选择固定的供应链关系、利用可追踪系统创造租金等, 最后概括了实施可追踪系统后社会选择的均衡框架。

关键词:可追踪系统,蔬菜质量安全,市场激励,制度关联

参考文献

〔1〕Carl Shapiro.Premiums for High Quality Products as Returns to Reput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3 (04) .

〔2〕Jill E.Hobbs.Information Asymmetry and the Role of Traceability Systems[J].Wiley InterScience Periodicals, 2004, (10) .

〔3〕Miguel Carriquiry and Bruce A.Babcock.Reputations, Market Structure, and the Choice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s in the Food Industr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7, (02) .

〔4〕孔洪亮, 李建辉.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在食品安全跟踪与追溯体系中的应用[J].食品科学, 2004, (06) .

蔬菜质量安全 篇11

1.强化质量安全意识,落实属地监管责任 农药是影响蔬菜质量的重要因素。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汲取年初部分地方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的教训,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严格执行属地监管责任制,将冬季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细化到具体环节、落实到具体人,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的监管工作机制,杜绝出现监管真空。要加强对冬季蔬菜产区用药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排查和消除安全隐患。明确专人负责舆情监测,对媒体和群众反映的蔬菜生产用药和质量安全问题,要积极应对、正确引导,涉及跨地区、跨部门协调的事项要及时处理和上报。

2.清查农药经营单位,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工作 各地农业部门要会同工商部门,加快核查辖区内的农药经营单位,对无照经营及不符合经营资质要求的,坚决依法取缔。严格高毒农药经营管理。要督促辖区内的农药经营单位建立进销货台账,要求农药经营者进货前应验明供货商的资质,查验产品质量合格证和标识,如实记录购进农药的品种及生产企业、供货商信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行农药经营单位备案制,开展高毒农药定点经营试点工作,建立高毒农药销售流向记录,实行实名购药,严防高毒农药违规用于蔬菜生产中。

3.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违法产品 冬季蔬菜产区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冬季蔬菜用药的监督管理,开展蔬菜用药监督抽查。重点抽查地下害虫防治用药以及烟剂产品,着重检测产品中是否含有禁限用高毒素农药成分。强化区域联动,发现违规产品,及时通知标称生产企业所在地农业部门进行协查处理。依法通报监管信息,对农药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假冒农药登记证号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重点跟踪监管。发现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药并且情节严重的,要提请工商部门吊销经营单位营业执照,报请工商部门吊销生产企业的农药登记证,涉嫌犯罪的要及时向司法部门移交。要结合投诉、举报等信息,梳理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线索,联合公安等部门查处大案要案,提高农药执法的震慑力。

4.规范蔬菜用药行为,强化生产过程质量监控 要以“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为契机,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要大力推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大物理、生物防控等绿色植保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力度,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提高生物农药的比例,蔬菜生产基地要建立蔬菜生产档案,如实记录农药来源、用药时间、产品收获日期等情况,切实降低生产环节的农药使用风险,促进产品质量监控的可溯源管理。要強化冬季蔬菜产品采收前检测,严禁农药残留超标产品上市。

蔬菜质量安全 篇12

一、达县蔬菜质量安全现状

1. 高毒高残留农药得到了有效遏制

全县蔬菜农药残留超标发生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大为下降。县质检部门通过对蔬菜基地、超市、农贸市场的抽检来看, 全县近三年来的抽检蔬菜合格率分别为98.5%、98.8%和95.9%, 质量安全现状有了明显改观。

2. 业主和大户蔬菜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蔬菜生产涉及千家万户, 近年来, 达县蔬菜技术推广部门充分了利用一切资源, 大力宣传培训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 大多数业主和种植大户认识到了提高蔬菜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无公害生产意识正逐步提高。

3. 安全标准生产体系逐步建立

目前, 初步建立了产地追溯、水旱轮作、嫁接防病、网膜隔离、趋性诱杀、生物农药、农残速测等等在内的蔬菜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大大减少了化学杀虫除菌制剂的使用量, 提高了蔬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同时, 还制定了茄果类、十字花科类蔬菜的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4. 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全面推进

截止2009年, 经过严格的环境评价和产品检测, 全县通过省级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3万余亩, 获得蔬菜无公害产品认证3个, 大大促进了我县蔬菜向无公害、标准化方向发展。

二、达县蔬菜质量安全面临的问题

1. 部分蔬菜基地环境恶化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工业“三废”和生活垃圾向农村不断扩散, 使得部分蔬菜基地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向无公害、绿色化方向发展。

2. 无公害产品不能优质优价

目前, 我县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塔沱农贸市场, 只是起到了产品集散和交易的作用, 无公害产品在批发难以实现优质优价, 市场准入、批发、零售各个环节不能有机结合, 大大挫伤了发展无公害蔬菜的积极性。

3. 病虫统一防治难度大, 质量追溯难

一些基地规模小、千家万户分散经营, 生产者组织化程度低, 随意性的种植制度、种植模式、管理措施以及不确定的品种因素等等, 都无法形成产品质量的信誉, 产地质量管理监控和质量追溯难度加大。

三、提高达县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建议

1. 加强培训, 提高生产者的整体素质

无公害蔬菜生产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现阶段, 我县各蔬菜基地从业人员年龄偏大, 文化水平较低, 各级政府、各级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媒体大力宣传, 提高农民质量安全意识, 把生产“安全、营养、卫生”的无公害蔬菜产品变成自觉行为。

2.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化管理进程

市、县级相关部门要真抓实干, 尽快组织实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及配套的政策措施, 而不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 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制化管理, 同时加大对农药、肥料以及其它农业投入品的管理力度, 做到质量安全监管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3. 加强产地环境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要遵循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 不能走过去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先开发、后治理, 我们要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物、生活污水的治理和排放, 切实从源头保护好蔬菜产地环境。

4. 完善技术体系, 实行蔬菜标准化

生产针对蔬菜品种多, 技术复杂多样的特点, 督促农业等相关部门, 完善相关标准生产技术体系, 提升标准化生产技术水平和标准化实施水平, 实现包括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包装、储运、加工等全过程的标准化。

5. 完善蔬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实

现品牌销售无公害蔬菜产品的市场价值不能实现, 就不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必须严格市场准入, 对名副其实的无公害蔬菜产品要给予大力宣传, 并根据质量进行分级, 根据不同质量实行不同标识, 逐步改变蔬菜产品无标识、无包装的传统农产品形态, 做到产品有标识、质量可追溯、价格有差别。

上一篇:高效课堂从互动开始下一篇:除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