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蔬菜

2024-09-19

商品蔬菜(精选4篇)

商品蔬菜 篇1

高山地区优质商品蔬菜栽培集成技术是指在高山高海拔 (1800~2500m) 地区进行商品蔬菜栽培过程中, 根据高山地区的气候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较为科学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如水肥一体化技术、遮阳网技术、防虫网技术、大棚温湿度调控技术、优化施肥技术等多项先进实用技术。与普通蔬菜栽培相比, 具有节省成本、高产、优质、高效等优点, 适合高山地区商品蔬菜生产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商品蔬菜生产在木里高海拔地区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要解决它必须采用有效的配套集成技术。

1 木里高山地区气候特点分析

木里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 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结合部, 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表现最典型的地带, 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一江三河” (雅砻江、木里河、鸭嘴河、冲天河) 横卧其间。可用于蔬菜生产的土地大多处于海拔2000m左右的高山地带。这一地区多以坡地、台地、河沿地为主, 土地缺水, 气温变化大, 白天日照强烈, 早晚冷冻较大, 冬春干旱少雨, 夏秋雨季集中, 大风、泥石流较多, 土质相对较差。这些特点给蔬菜生产造成严重的威协, 制约了高山地区蔬菜的生产与供给。

2 设施蔬菜栽培配套技术应用

2.1 设施配置

配套设施栽培主要用于经济价值较高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利用简易钢架大棚 (规格为6.5m×30m、6m×30m、5m×25m、6m×50m等) , 配置遮阳网 (8m×30m、6m×25m、8m×50m) , 大棚两则据肩高配防虫网 (高×长=1.5~2m×25、30、50m) , 菜园配套滴灌系统 (水池、机房、电表、压力表、主水管道、电机、配肥器、分水管、滴管带及配套闸、滴头等) , 棚内挂温湿度计 (每棚2个) 。冬季暖棚配置防寒保暖设备 (保温被、电机、卷帘机) 。

2.2 品种选择

茄果类蔬菜在棚内种植应选择耐热耐寒、抗病力强的中早熟品种, 如卡罗1000番茄、黑朗长本茄、齐鲁之星黄瓜、长辣早尖椒等。

2.3 种子处理

2.3.1 浸种、消毒

用55℃热水浸种15~20min, 种子倒入温水时不断搅拌使其消毒均匀, 用1/4000浓度的高锰酸钾放入热水浸种, 其间不停搅拌。浸种15~20min后用清水洗净, 再放入28~30℃温水中浸泡6~8h, 然后洗净放入纱布中催芽。

2.3.2 催芽

采用室内催芽, 将种子用湿纱布包好放入瓷碗内, 再放在温度为18~20℃的室内, 每隔4~6h浇1次温水保湿, 根据品种类型催芽4~6d, 待种子有70%~80%露白时及时播种。

2.4 套棚育苗

2.4.1 苗床制作

用50%%多菌灵+50%地乐混合喷雾土壤防病除虫, 配制营土 (用3年未种过十字花科类蔬菜的泥土+草木灰+腐熟农家肥+少量磷、钾肥混均, 用百菌清或多菌灵消毒) , 2/3铺于床面, 1/3用作盖种。

2.4.2 配套设施

冬春季育苗采用大棚内套小拱棚 (宽×高=0.8~1m×30~50m) , 冬季育苗冷冻严重, 可采用在小棚上或厢面再盖麦草的方式进行保温育苗。冬季也可采用设施大棚加盖保温防寒被配制 (大棚配置保温被, 拱型棚的棚两端或中间配套安装卷帘机和电机, 通过传动轴将保温被连置大棚上) , 通过电力收放保温被, 在寒冷的冬季, 白天太阳出来后收起让大棚接受光照, 午后太阳快下山时放下保温防寒, 可提高棚内温度5~8℃, 对蔬菜起到升温保温防冻促长的作用, 有利于反季节蔬菜生产与供给。

2.5 苗期管理

大棚内育苗要根据高山地区气候特点进行温室调控。在上午10时揭起棚两侧膜通风调温, 小棚拉开棚边膜降温, 下午4时放下大小棚膜保温。幼苗两叶一心时匀苗假植、苗高5~7cm时炼苗 (逐步揭开小棚膜) , 苗期用清粪水看苗勤浇, 作好苗期管理。

2.6 配套种植技术

2.6.1 节水灌溉技术应用

配置节水系统, 将滴带铺设于1.2m开厢的厢面 (滴管带滴头等距离设计, 均距30cm×30cm或40cm×40cm) , 通过水池-压力表-主管道-分管道-分枝滴管带-滴头 (膜片滴孔) 均匀给作物供水 (或供水冲肥) , 可节约用水, 减少人工, 节省成本。

2.6.2 双色膜覆膜防草技术应用

在铺好滴管带的上面再用银色膜覆盖厢面 (双色膜选一面银灰色一面黑色) , 银灰色可吸收一定的光能转化为热能为作物升温, 黑色可阻断杂草受光抑制杂草生长。可有效地防除杂草。

2.6.3 规范种植技术应用

在银色膜上打孔移栽。根据作物种类, 按株行距 (30~40) cm× (40~60) cm打孔定植茄果类蔬菜, 定植后浇好定根水, 再用泥土封好定植孔。根据作物种植规格选用滴管带, 将滴头刚好放置在种植孔左右, 有利于水肥及时准确供给。

2.7 配套管理技术

2.7.1 科学施肥技术应用

利用滴灌系统中配置的配肥器 (配肥器均匀输出水冲肥) , 根据蔬菜类型和生育时期, 选用适宜的蔬菜专用水冲肥对水均匀后利用配肥器吸管导入主管道, 再送入滴管带供给作物。这样施肥不但节约肥料, 节约人工, 还有靶向施肥的作用, 可以根据蔬菜不同类型、品种、不同生育期的需肥量作到精准施肥。

2.7.2 遮阳网技术应用

在大棚上覆盖遮阳网。根据作物需光特性选用适宜的遮阳网, 如需要着色的茄子、辣椒、蕃茄等选用75%~80%遮阴率的网, 并在需要着色的时期按时揭网受光着色。在木里夏季 (5~8月) 光照强烈的白天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 覆盖大棚膜上, 可降低棚内温度约4~7℃。

2.7.3 防虫网技术应用

在大棚两则内面拉上防虫网 (根据作物选用40~60目或60~120目) , 在大棚揭起两则膜通风过程中有效阻隔外来昆虫进入, 防止病虫带病侵染, 减少作物病害。

2.7.4 温室调控技术应用

在棚内旋挂温湿度计2个, 掉高离地面约1m, 通过两则揭膜通风降温降湿及遮阳网遮阳降温, 下午和晚上盖膜封闭升温保温进行调控, 一般控制温度为20~28℃, 空气湿度为40%~60%, 这样有利于作物正常生长。

2.8 园地管理技术

根据不同作物种类进行规范有效管理。茄果类蔬菜在生长时期一般需要做好及时打尖、拉蔓、掉蔓、搭架、摘心、打脚叶、捡出病虫枝叶、防除病虫等工作。同时在病虫发生初期要及时去除病株, 选用生物药剂提早防治。对定植孔中的杂草和厢沟两边杂草均需尽早拔除。对需要人工授粉的作物要提前喷施保花保果素按时进行人工授粉。对三月瓜可在早上8~10时开花期及时做好人工点花授粉并帮助牵藤搭架。对黄瓜可用黑籽南瓜或本地南瓜进行嫁接 (可用切接、靠接等方法) , 提高抗病壮苗的能力。

2.9 适时采收

不同类型蔬菜品种成熟采收的时间不同。茄子要在鲜嫩时及时采收上市;番茄、辣椒、三月瓜、黄瓜、丝瓜、苦瓜等要根据成熟时间逐步分期分批采收上市。

3 叶茎类蔬菜配套技术应用

3.1 设施配置

叶茎菜类蔬菜多用于露地栽培。为保证其优质、高产、高效, 也可采用一些配套设施, 如设置防虫网, 利用粘虫板、诱蛾灯、糖酒醋液等, 配套滴灌设施等。

3.2 配套技术

优化施肥技术、设施防治技术、节水节肥滴灌技术、盖膜防草技术等。

3.2.1 品种选择

应选择抗病性强、抗寒力强、耐干旱早熟品种, 如新理想白菜、雪莲100d花椰菜、挂丝红莴笋、雪白香芹、绿园四号甘蓝等。

3.2.2 节水节肥滴灌及盖膜防草保温保肥技术

与设施栽培相同, 比常规种植节约成本180~200元/667m2。

3.2.3 设施防治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设置防预害虫的设施。如利用棚架设立全封闭防虫网阻断病虫传途径, 可事半功倍节省材料与人工。对土地进行轮作换茬及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些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法, 都会起到较好的防病治虫效果。

3.2.4 优化施肥 (配方施肥)

据主栽本地甘蓝的试验得出甘蓝的优化施肥配方, 利用这个配方进行科学施肥, 可增产300kg/667m2, 增收700元/667m2 (据木里当地8月常规批发价2.4元/kg) 。具体作法是:针对当地 (海拔2000~2500m地区) 的土壤肥力水平、作物需肥特点、肥料利用率等情况, 采用规范化种植, 在作物的主要生理需肥期采用配方施肥。优化施肥配方来源于当地科技能手或科技部门在当地近期获得的作物高产优质的施肥技术, 并且是经土肥专家认可的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如本地甘蓝:肥力中等、目标产量5000kg/667m2制定配方生产实验如下:

(1) 施肥方案有机肥2500kg/667m2、尿素39kg/667m2、过磷酸钙50kg/667m2、硫酸钾24kg/667m2。其中基肥有机肥2500kg/667m2、尿素7.8kg/667m2、过磷酸钙50kg/667m2、硫酸钾4.8kg/667m2。追肥为尿素31.2kg/667m2、硫酸钾19.2kg/667m2。

(2) 追肥方案第一次追肥 (莲座期) 尿素11.7kg/667m2+硫酸钾7.2kg/667m2;第二次追肥 (包心初期) 尿素11.7kg/667m2+硫酸钾7.2kg/667m2;第三次追肥尿素7.8kg/667m2+硫酸钾4.8kg/667m2。其它蔬菜的施肥配方可借鉴经土肥专家认可全国发布的施肥配方, 结合当地土壤质地特点进行选择应用。其它栽培方法类似于棚内设施栽培省略。

在配套设施的基础上, 利用集成新技术进行蔬菜生产。并通过试验示范和组织培训学习的方式, 将这套集成技术传授给蔬菜种植农户, 推广应用于高山地区蔬菜生产, 对改变传统生产方式, 提高高寒山区蔬菜生产技术与技能, 帮助农民发展蔬菜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满足高海拔地区城市销费者对鲜食蔬菜的需求将起到的重要作用。

摘要:本文总结高山地区优质商品蔬菜栽培集成技术, 包括设施配置、品种选择、套棚育苗、规范种植、配套技术、科学施肥、园地管理、适时采收等。

关键词:高山地区,蔬菜栽培,配套技术

商品蔬菜 篇2

蔬菜示范项目可行性报告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

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3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 1.2项目主管单位

宁夏回族自治区财政厅 1.3项目建设单位

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人民政府麻黄沟村 1.4项目负责人:吴长善 1.5项目类型 新建 1.6项目简述

大河乡是红寺堡区搬迁最早的移民乡,位居红寺堡西部,西接中宁县,南靠同心县,辖12个行政村,总面积560.6平方公里,总人口3.1万人,其中回族1.76万人,占总人口的57.3%。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83400亩,全年国民生产总值11578万元,人均收入3735元。近年来,我乡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黄牛养殖”为重点的“3211”产业,目前共发展设施农业11000亩,其中日光温室5000亩,大拱棚4000亩,小拱棚2000亩。形成了以种植葡萄、油桃、果菜为主的乌沙塘日光温室、以甜瓜为主龙泉村钢屋架大拱棚设施农业示范基地。今年又在麻黄沟村为中心以700元每亩的价格流转1200亩土地发展露地蔬菜。蔬菜品种有西红柿、辣椒、四季豆等,年产各种蔬菜1.34亿公斤,产值6700

万元左右。蔬菜种植业逐步成为大河乡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种植区域分散,种植品种混杂,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程度低,规模化经营效益差,营销组织不健全,导致蔬菜产业发展缓慢。与区内外同类地区比较,我乡蔬菜产业水平差距甚远。为解决此问题我乡采取多点示范,以点带面引导农民发展种植蔬菜;以抓基地建设,建立营销组织,同时采取政府、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

在我乡现有蔬菜产业的基础上,根据红寺堡区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发展壮大“3211”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优质露地蔬菜作为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来抓。我乡按照“政府引导、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订单销售”的产业发展新模式,流转土地1200亩大力发展露地蔬菜种植。运用先进的育苗、良种、生物、微生态工程等技术手段为切入点,全面提升蔬菜示范基地生产水平;采用现代市场化营销手段,打通市场渠道;利用蔬菜示范基地的带动功能,逐步向规模、品种规模、优势品种规模化发展。提高我乡蔬菜产业化水平,促进项目区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7项目地点范围

大河乡麻黄沟村150户。1.8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

发展优质露地蔬菜为主,建设无公害夏季优质蔬菜基地3000亩。2011年以麻黄沟村麻黄沟组为重点种植1200亩为核心区,到2012年规划在麻黄沟全村为内种植3000亩,建设改造高标准工厂化育苗温室5栋、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服

务和监测中心(包括种子种苗供应、肥料调配供应、技术咨询、蔬菜生产培训中、无公害化监测实验室)等。1.9建设期限

2011年3月-2012年10月 1.10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65.1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6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29.1万元。1.11效益分析

第三年达产达标可获利1800万元。

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条件

2.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需要

红寺堡区灌溉用水依赖“1236”扬黄灌溉,然每年的黄河用水指标逐年减少,原有的农田灌溉用水短缺,需要灌溉的土地面积逐年在增加,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种植粮食或葵花等经济作物,大田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以种植蔬菜,实施保护地栽培和小畦灌溉技术,走伸出产业“手”合理利用灌水资源,不仅要让农田“喝”上水,而且要最大化节约灌溉用水资源,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水生产效益。

2.1.2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战略性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红寺堡区环境恶劣,生态体系脆弱,灌区移民生存的自然景观差,移民的种植观念落后。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继实

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需要,是巩固红寺堡区生态建设成果措施之一。加之红寺堡区粮食生产没明显的优势,虽然土地面积不大,但粮食生产水平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微薄。因为蔬菜生产具有周期短、茬次多、见效快,比较效益高的特点。所以以蔬菜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和种植经济效益;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化蔬菜基地的建设可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力,为农民就业创造良好条件。促进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2.1.3提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通过设施提前育苗,在露地气温、地温等条件适宜时移栽定植,可提前上市,也可通过育苗移栽技术达到一年两茬种植,提高经济效益。根据2008年、2009年我乡对脱水甜椒、西芹的试验,分别可提前采收上市27天、17天,育苗移栽麦后复种大白菜获得双重效益。

2.1.4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培育品牌产品,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红寺堡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到2.3万亩,但本区蔬菜以初级产品上市,大部分销售在本地市场,没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差,很难占领区外市场。另外,我国加入WTO后,特别是大中城市对农产品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后,给红寺堡区蔬菜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强烈的挑战。因此,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实施标准化生

产,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培育我区蔬菜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2.2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2.2.1自然条件优越

大河乡年平均气温8.7℃,无霜期165-183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较好,果菜类作物能通过越夏延至深秋,叶菜类作物7—8月上市,加之我区属西部贫困移民搬迁地区,经济基础差,工业化程度低,土地种植年限短,化肥施用量相对较少,无土壤污染和灌水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1.3%左右,矿化度1.18g/kg,PH值7.5,地下水矿化度1-3g/L,符合优质蔬菜生产的要求,具备发展优质蔬菜的优越环境条件。2.2.2技术成熟有保障

红寺堡区农业技术部门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参照我国《无公害农产品规范化管理与生产标准》,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总结出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并且根据区内外市场需要,筛选出区域优势明显、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新品种,运用育苗、节灌、微生物等技术,试验成功了辣椒、胡萝卜、青皮萝卜、大白菜等无公害化栽培。2.2.3生产过程能够得到较好控制

由于当地移民还沿袭过去的种植习惯,对化肥、农药的投入较低。随着近几年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养殖得到进一步扩大,肥源充足,农家肥投入较高,只要指导农民正确运用化肥,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残留农药,严格轮作倒茬制度,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产出符合农业

部门规定标准的无公害蔬菜产品。

红寺堡区从事农技技术推广的人员共24人,大专以上学历的14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8人,技术力量雄厚,先后承担过水套园区,杨柳园区,乌沙塘园区、城东园区等较大项目的建设,积累了成功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另外,聘请自治区蔬菜产业化协会、宁夏大学等有关教授作高级技术顾问,从技术服务功能、技术先进性上能确保较大规模农业项目的完成。2.2.4市场前景广阔

红寺堡自2009年建立新区后,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依托城市,服务市民,主动抢占本地市场,满足市民对各种新鲜蔬菜的需求,就可销售我乡蔬菜产量的50%以上。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粮食主产区省市加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压缩了蔬菜种植面积,这样为我乡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之大部分蔬菜在本地能越夏种植,并于7、8、9、10月份成熟上市,此时正值华北、华南高温、梅雨季节,蔬菜生产处于淡季。近年来,外地菜商在此期纷纷来红寺堡区调运蔬菜,本区的部分蔬菜已进入了大的流通领域,若在蔬菜产品上,进一步抓好品质,做好产地包装和预冷处理,钻市场空档,打蔬菜销售时间差,组织营销人员和农产品经纪人,以高品位优质蔬菜占领外地市场是完全可行的。

2.2.5红寺堡区各级党委、政府对蔬菜产业发展特别重视

红寺堡区区委2011年初出提出了关于扩大蔬菜产业基地的意见,要求各涉农部门和蔬菜种植乡(镇)在组织协调、资金配套方面给蔬菜生产给予大力支持。加之项目区农民有多年蔬菜种植管理经验,有优质蔬菜生产的投资能力,建设优质蔬菜基地的困难和阻力较小,也是顺利实施本项目的有利条件之一。

2.2.6运输条件方便,区位优势明显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腹部,区位优势明显。盐兴、黄同、滚新、恩红公路纵横交错,太中银铁路、中盐高速公路投入运行。交通条件十分方便,有利于蔬菜产品快速度流通和外销,有利于外向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项目区的选择

3.1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在麻黄沟村300户,人口3400人。区域内水浇地面积5400亩。3.2基本概况 3.2.1生态环境条件 1.水文、气象

项目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2雨,蒸发强烈,风大沙多。灌区多年平均降水量270mm,降水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多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2.4%,多年平均蒸发量2050mm,为降水量的7.4倍。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导致空气干燥,多年平均相对空气湿度为52%,灌区多年平均气温8.7℃.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3.0℃,极端最高气温38.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

温-7.7℃,极端最低气温-27.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900-2055h,太阳辐射强度为148.9kca1/cm2,年有效积温2963.9℃,无霜期165-183d,大风日数25d,多年平均风速3.7m/s,最大风速21m/s。

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还有干热风、沙尘暴、霜冻和冰雹,每年都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灾情。2.项目区地质

项目区属于黄土丘陵北部边缘的宁夏中部低山丘陵区,地处大罗山北麓。大罗山南北绵延40.0km,大地构造属昆仑秦岭地槽褶皱区下属的走廊过渡带构造单元。岩性主要由古生界和新生界组成。古生界地层为泥盆系上统中宁组第2段和二叠系上石盆子组,新生界地层由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成。第三系地层主要为新统干渠沟组,岩性为泥质岩或砂质泥岩,第四系地层主要为上更新统马兰组,岩性为黄土。

项目区地表层土壤主要以淡灰钙土和山洪淤积土为主,并分布一定数量的风沙土,土层深厚,土壤比较肥沃。上部土层具有一定湿陷性,厚度2~10m,但其等级较低,下层土为非湿陷性土,FK=150~160Kpa,这对项目建设较为有利。3.水资源利用现状

利用的水源为红寺堡区红三干渠道水,根据三干渠多年运行情况,每年分别于4月1日(最早3月底)至8月1日和10月20日至11月20日,年行水天数160天,三干渠年总供水量×m3。4.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均为1999年-2002开发的土地,种植10年

以上,目前在项目区均为移民新村,土地基本上是开发利用的,土地性质为国有土地。3.2.2社会经济状况

该项目区距红寺堡镇约10km,南接盐兴公路,北靠中盐高速公路,西通恩红公路,项目区内生产路纵横交错,交通十分便利。

项目区域就近居民点村村通电,加之基地已通专电线路,电力充足,可满足基地建设所需。

项目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稀少的降雨与强烈的蒸发决定了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临近自然村都是由南部山区的搬迁而来,已有灌溉农田,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另有黄豆、油葵等少量经济作物,人均有粮442kg,人均纯收入3700多元。

第四章 项目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和建设目标 4.1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加快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的指示精神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地,采取节水补灌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重点发展设施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先导,强化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建设相结合,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强化技术集成,因地制宜地推广设施农业技术模式和措施。以市

场为导向,按产业化的发展思路,综合运用农艺、生物、工程、农机等措施,努力实现红寺堡设施农业的稳产、高产、优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统一。4.2建设原则

4.2.1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红寺堡区经济和自然条件多样,优势和特色产业也不尽相同,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设施农业模式和技术体系。坚持群众自愿,“土”“洋”结合,先进性和实用性结合,大中小措施结合,努力提高项目建设的基础性、带动性,高效性和技术性。项目建设要围绕节水补灌为中心,必须建在附近有水源的地方(扬黄水源、大型蓄水池及其它水源地),确保工程项目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作用。4.2.2生态建设和特色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红寺堡区生态环境脆弱,要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的理念基础上进行设施农业的发展,要在发展设施农业的同时,兼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要选择高效抗旱节水优势作物,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控制深层地下水开发,提高天然降水和地表水的利用率和生态效益,通过工程建设和产业开发,减少水土流失,扼制土地沙化和退化,提高植被覆盖率,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效地结合起来。4.2.3市场导向和比较优势原则

要立足于红寺堡开发区自然资源和农业基础条件,着眼于国内外设施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重点开发资源条件好、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特色农产品和主导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产品及有机农产品,走产业

化开发之路,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实行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发展模式。

4.2.4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按红寺堡区“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框架,结合红寺堡区实际,按照不同区域和自然资源条件,围绕影响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统筹规划,综合考虑重点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选择设施农业实践基础条件较好、具备可利用水资源、主导产业明确、具有较强的区域代表性和示范推广前景的地区,相对集中连片实施,示范工程建设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充分发挥示范工程建设整体示范效果和辐射带动的规模效益。

4.2.5科技先导,示范和推广相结合,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相结合

设施农业发展要突出“科技节水”行动,因地制宜地广泛采用农艺、农机、生物、化学、工程等多种节水技术,逐步建立和完善蓄水保水、补水节灌、土壤培肥和选用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作物品种等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提高设施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水平,增强节本增效综合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工程科技先导作用和综合效益。要突出示范的科技带动作用,培育示范典型,为推广和辐射带动提供经验和样板。4.3建设目标

通过3年建设,在红寺堡区大河乡初步完善“两个体系”,即:完善区域蔬菜产业技术模式体系,完善蔬菜产业技术服 务体系。实现“三个提高”,即提高节水、减灾、避灾能力;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使项目区天然降水保蓄率

提高20%以上,降水利用率提高10%以上;提高蔬菜产业装备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和辐射带动,促进红寺堡开发区设施农业上台阶,较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把大河乡建成红寺堡区乃至宁夏中部干旱带,以及西北蔬菜产业示范的重点和典型。

第五章 项目产品市场供需预测及销售策略

5.1大河乡的自然条件适合夏季露地蔬菜生产

7—9月份是我国华北、华中及东南沿海地区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大量需求甘蓝、菜花、白菜、萝卜、西红柿等蔬菜,而相喜凉蔬菜能够夏季正常生产,茄果蔬菜能够越夏生产。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优势,形成了夏季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加之运用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适期播种、育苗移栽,可以错开上市,7、8、9、10四个月的蔬菜可源源不断的补给华北、华南等地,可稳定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大河乡夏季瓜果菜面积达到×万亩左右,年总产量×万公斤,部分瓜果菜外销陕西、甘肃等省市,市场前景看好。5.2宁夏的脱水菜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国内外

近几年出口量平均以30%的速度递增,出品量占世界总量的2/3。目前宁夏脱水蔬菜企业有百余家,年销售脱水蔬菜9800吨,年种植面积约11.5 万亩,银南、银北等老种植区因病害严重已无法规模化生产,致使生产原料不足,企业严重受损。在我乡推广种植脱水蔬菜,其经济效益是其它经济作物收入的1倍以上,而且有利于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5.3 无公害化生产是蔬菜产业发展必然趋势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国内外市场对蔬菜无公害化严格要求,无公害化将成为蔬菜准入市场的首要条件。大河乡是传统的农业区,绝大部分地区不存在“三废”污染,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施用化肥、农药的水平较低,完全适合从事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根据区内外市场需求,筛选出具有一定区域优势,适合当地生产条件、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品种,组织无公害化生产,尽快培育出自已的蔬菜品牌,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技术路线

6.1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6.1.1建设时间

2011年7月-2012年10月 6.1.2建设地点

红寺堡区大河乡麻黄沟村。6.1.3建设内容 6.1.3.1 品种

示范品种有辣椒、大白菜、西红柿、保健南瓜、萝卜、四季豆、甜瓜等。6.1.3.2 基地面积

建设夏季优质蔬菜基地3000亩,其中:核心区以麻黄沟村麻黄沟组为重点1200亩,推广示全村种植3000亩,辐射区以龙兴村、香园村、石炭沟等村。

6.1.3.3 育苗温室、拱棚建造

建设镀锌管骨架生产标准化大拱苗温室棚5座、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服务和监测中心(包括种子种苗供应站、肥料调配供应站、技术咨询站、蔬菜生产培训中心、无公害化监测实验室)等。

6.1.3.4主要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1、修建渠道排灌系统。

2、交通道路维修。6.1.3.5 科技培训

年培训农民2000人(次)。6.1.4建设工期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2011年3月-2012年10月。6.2项目技术路线

突出抓好蔬菜产前环境质量控制、产中物质投入和栽培关键技术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农业厅制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中规定的要求实施。推广育苗移栽,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平衡施肥,以有机肥、沼液肥为主,采取配方施肥,尽量减少商品肥的使用次数和数量;在病虫防治上,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等多项综合农艺技术体系。以优质蔬菜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规范无公害化生产技术规程,扩大社会性宣传,推动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发展。

第七章 管理机构及运行方式

7.1组织管理

项目监督单位:红寺堡区财政局、农牧局 项目管理单位:红寺堡区农牧局

项目实施单位: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人民政府 技术依托单位:红寺堡区农牧局

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 宁夏大学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大河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项目管理单位负责督促、检查、协调项目实施;项目监督单位负责资金的拨入,并对实施单位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验收;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内容建设及技术指导;项目实施单位组织协调所属农户,解决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生产经营及管理。7.2资金管理

资金设专帐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按实施方案进行资金使用,实行财务报帐制度,按进度定期在红寺堡区农牧局报帐,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7.3运行机制

大河乡采取“政府+农民专业合作和+企业+基地”的方式,一步到位的技术推广机制,即由乡镇政府、推广机构与基地农户共同发展。乡镇政府负责基地面积的落实,使任务落实到实处。技术部门结合大河乡流转土地,规模种植、订单销售的发展理念指定技术人员与农户签订优质蔬菜生产技术承包合同,建立利益共同体,进行全程技术服务。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要求进行实施。政府支持基地农户积极

参加农村合作化组织和蔬菜产业化协会组织,负责执行蔬菜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联系技术人员推广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立营销窗口,联络农村经济人,真正担负起基地牵动两头的运行机制,即示范生产基地和市场营销的义务。

第八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1投资估算

项目总需投资65.1万元,其中: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包括蔬菜种子、育苗、生物肥料、生物制剂、高效低毒农药应用、大拱棚等)费用45万元;育苗温室建造及育苗设备配套费用15万元;其他费用5.1万元。8.2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总投资65.1万元,申请国家投资36万元,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引种、育苗、化肥、地膜等补贴及培训费、服务费投资;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29.1万元,主要用于蔬菜基地建设中的化肥、农药、水费等投入。

第九章 项目效益评价

9.1经济效益

基地建成后可向市场提供各类鲜菜2400万公斤,平均亩产4000公斤,平均亩产值7000元,总产值达2100万元。9.2社会效益

建设蔬菜基地3000亩,进一步推动蔬菜无公害化生产,全面提高蔬菜品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吃得放心优质蔬菜,同时也为红寺堡区蔬菜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另外,秋季复种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能解决项目区剩余劳动力500人,提高项目区农民科技

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9.3生态效益

红寺堡区大河乡蔬菜生产均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规模小,随意性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使用过量农药、化肥来获得高产,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减退。项目建成后以示范区作为样板,总结完善无公害蔬菜栽培规程,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可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项目立项依据充分,技术路线科学,目标明确,完全符合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政策和区域经济特色,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实施措施有力,项目实施有基础、有原料,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实施该项目是可行必要的。

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农民收入增加,项目区菜农良种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增强,栽培管理技术明显提高。实施本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加速项目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全面发展。

附:

1、红寺堡区大河乡3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项目平面示意图

2、红寺堡区大河乡3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投资预算汇总表

商品蔬菜 篇3

1 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蔬菜生产模式也发生着改变,正呈现出由粗放经营向设施农业发展,由松散型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营销方式也由零散买卖向集中包装销售的衍化,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已成为蔬菜生产必需把握的过程,从而增加了蔬菜产品的利润,为广大农户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

1.1 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品分拣分级

江宁区现有蔬菜种植合作社35 个,共计806.2 hm2,近几年来,从种植模式、设施建设及商品率等方面看,谷里街道靓绿蔬菜生产园艺场和汤山街道翠谷现代农业园表现尤为特出。具体表现在谷里街道蔬菜园艺场459.7 hm2,年产各类蔬菜500 t,蔬菜原料经人工除杂、修整裁切等[1],分拣分级成为商品约400 t,其中春秋销售约占70%,夏冬季销售约占30%,汤山翠谷鲜切菜加工厂日生产鲜切菜20 t,所需的蔬菜除自身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外,还通过采购来满足其加工吞吐量,为蔬菜产品提高销售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

1.2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蔬菜冷藏设施

蔬菜产品贮备是应对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建设必要的冷藏设施,确保产品保鲜保质能力,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前提。谷里、汤山街道2 个蔬菜生产企业,在全区6 个蔬菜生产基地中,率先建起了冷库,为市场提供服务。其中汤山翠谷有原料库和成品库各3 个,冷藏面积2 000 m3,把原料库中的产品经过核心设备,即引自美国、日本的切菜机和脱水机加工后,将成品放入成品库进行1~4℃的低温贮存,出库前经微生物检测合格后进入市场[2]。谷里园艺场的冷库500 m3,设置不同的区域,用固定好的护架充实其中,将处理后的蔬菜产品按品种分类置放其上,并对不同蔬菜品种设置温度,保证产品的质量,做到一目了然。冷库的建成使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可能。

1.3 以质量为前提,设置溯源管理机制

蔬菜产品是以质量为重要前提,进行处理包装销售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要能够在众多销售产品中找到产品供应商,而且能通过沟通等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利,因此建立蔬菜产品溯源系统非常重要和必要。这一系统的设置,既能显示出蔬菜产品生产者的自信,确保产品质量优秀,而且能让消费者食得放心,能提高生产者产品在市场中的占用率[3]。上述2 个蔬菜生产企业建立了蔬菜产品溯源管理系统,其溯源标识是条形码,对每个蔬菜品种,每件包装均打上了条形码,极大方便了购买者,他们只要用手机轻轻一扫,此类产品的产地、销售时间、销售数量轻松可见,充分体现出溯源系统在蔬菜销售中的作用。

2 蔬菜商品化处理的问题

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是提高效益的一项措施。随着市场化要求的倍增,对蔬菜产品生产企业在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方式、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蔬菜生产管理者及企业不断完善创新,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目标,实现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2.1 产品种类多,设施设备少

江宁区蔬菜生产已具规模,其产品种类众多,而真正通过商品化处理进入市场的却不多,这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管理水平、现代物流意识等方面有关,蔬菜产品的批发,直销仍是主要的销售方式,加之产品商品化处理意识不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承担经过商品化处理的产品冷库等设施不够,设备不完善,导致商品化处理进程慢、收效低。全区10 个街道35 个农业合作社,6 个现代农业园区仅汤山翠谷和谷里蔬菜园艺场有冷库,这对加快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进程增加了难度。

2.2 溯源建设易,跟踪反馈难

近几年来,江宁区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抓好农田基础设施、设施农业、物联网栽培等硬件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溯源管理机制,全区有近25% 的企业或蔬菜生产合作社申领了溯源标识条形码, 但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跟踪信息反馈不畅,即消费者虽对贴有条形码产品质量抱有信心,缺少对丰富产品内涵,提出合理化建议,甚至存在凡贴有标识的蔬菜产品一定没问题的偏向意识,这相对于进一步优化蔬菜产品追溯系统,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表现得十分滞后[4]。

2.3 市场化要求高,组织化程度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对蔬菜产品供给要求也越来越高,表现在产品的优质品牌、包装、特色、原生态精品等方面,从调研情况来看,农业企业的市场化意识逐渐加强,但仍缺乏整体拉力效应,组织化程度低,出现了诸如蔬菜产品供应旺季缺少必要的手段与人力,品牌优势不够明显,如汤山翠谷,仅有“翠谷”牌,谷里农业园仅有“春牛首”牌,而且在精品优质品牌创建中缺少足够的底气[5];销售方式单一或简易,使得产品的销路一直徘徊在市内或区内等周边地区。在队伍建设和流通硬件服务中处于滞后状态,导致整体效益不高,给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取得的成效增添了压力。

3 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建议

在大数据运作的时代,全方位、多层次、大流通成为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发展趋势,必须要从整体型、高起点、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从高效益、优质化、服务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蔬菜产品采后商品率。

3.1 市场决定思路

农产品销售应紧紧围绕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精心打造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运作理念,始终把握市场节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高质量服务、高效率运转,纳入商品化处理的范畴,建立产品销售机制,进一步开拓市场,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6]。

3.2 品牌左右效益

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应该有着诸多内在因素相互作用,来适应激烈的竞争市场,而创建产品优质、有机品牌是打开市场,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既有品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依据本地特色,开发多个具有优势,包含生态精品、特色的品牌,如有机蔬菜系列等,来顺应市场,抢占市场,领导市场,强化自身,最终让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获得更多的利益。

3.3 扶持扩大规模

为极大地满足市场需求,顺应市场的发展,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蔬菜产业及相关内涵的扶持力度,立足本地品牌建设,逐渐扩大销售规模,让自身产品形成合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首先,要总体谋划,重点发展,辐射全面,分片有计划地建立蔬菜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其次,要加强蔬菜龙头生产企业的软件、硬件建设,与农村家庭农场的创建,标准化菜地建设等相结合,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渠道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第三,切实把握蔬菜产品产销机制,把工业理念、商业意识、企业机制引入蔬菜产品销售的全过程,让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更具有活力,更具有效益。

摘要:阐述蔬菜产品商品化处理的现状,分析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商品蔬菜 篇4

1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的必要性

1.1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是加快南京市蔬菜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以其集约、高效的特点,被业内公认为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发达国家机械化商品化育苗从设施建设、技术管理到市场运作,已经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目前美国100%的芹菜、鲜食番茄,90%的青椒均采用穴盘育苗;韩国设施种苗覆盖率达到80%;山东寿光经过10年的发展,年产蔬菜商品种苗超过6亿株。“苗好五成收”,机械化商品化育苗覆盖率的提高,对推进设施蔬菜产业提档升级起着明显的推进作用。南京市年种植蔬菜复种面积l0万hm2,每年需要各类蔬菜种苗6.6亿株,而目前南京市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化商品化育苗才刚刚起步,因此实行机械化商品化育苗的跨跃式发展,是加快南京市蔬菜产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环节。

1.2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有利于蔬菜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南京市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3。然而全市蔬菜仍以分散的农户自主生产、经营为主,即使蔬菜生产相对集中的村组,大多也存在蔬菜种类繁多、茬口布局杂乱等问题。零散的蔬菜生产格局,制约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机械化商品化育苗的发展,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能加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蔬菜“一村一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虽然机械化商品化育苗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借助于机械化商品化育苗,实行统一集中供苗,能更好地优化品种布局,开展农技服务,从而推动蔬菜生产的专业化、规模化,进而形成“西红柿村”、“辣椒村”等专业村。

1.3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是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的有效载体

在蔬菜种植的发达地区,机械化商品化培育的种苗,因其质量远远优于农户自育苗,而备受消费者的欢迎。农技推广部门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技术“物化”,由过去的供种变成供苗,提供配套的技术服务,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和种植效益。从而把工厂化育苗提供的种苗种植技术服务,变成农民学习新知识,应用新品种,掌握新技术的平台,进而把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变成农民的自觉行为。

1.4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顺应了富民工程建设的要求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是一种综合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方法的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标准化的连续作业,大大降低了自然灾害影响,提高了种苗抗逆能力。机械化商品化育苗对“家家种菜、户户育苗”的农民,尤其是对育苗经验缺乏的农民来说,可完全避免个人育苗的经济风险。传统的农户育苗,不仅用种量大,生产成本高,且受光、温、水、气等自然条件以及施肥、用药误差的影响,极易导致种苗成活率低、病虫害严重、种苗质量差等问题,从而给农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机械化商品化育苗与传统的育苗方式相比,占地面积小,育苗生产效率高,更利于农民节本增收。据有关资料介绍,江苏省若采用蔬菜机械化商品化育苗,每年可节约育苗的耕地600多hm2和育苗取土的园地500多hm2。按蔬菜每1hm2平均效益4万元计,年纯收入可增加4400多万元。此外,机械化商品化育苗可以有效地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现象,更好地保障农民利益。

2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的现实意义

2.1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具备可持续发展内涵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环境控制技术和现代新材料在农业上集成应用的结果。由传统的分散育苗,变为统一、集中的机械化商品化育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有利于从播种到定植全过程的用药和施肥控制,有效地减少了有害物残留和病虫害发生,为大田无公害生产打下了基础。传统育苗大部分采用冷床或大棚营养钵育苗,需要大量的熟化土壤配制营养土。按每育1000株苗用土0.5m3估算,南京市一年约需消耗1l0hm2的耕作层土壤,严重威胁了土壤生态。

南京市的蔬菜机械化商品化育苗与全国相比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广蔬菜机械化商品化育苗,利用“小棚+大棚+电热线”和简易的玻璃温室等设施,采用营养土钵、营养土块等方式,通过科技站、队集中育苗,统一供苗,但规模很小。到了2000年,成立蔬菜机械化商品化育苗技术攻关组,对蔬菜机械化商品化育苗的技术进行攻关,建成小规模机械化商品化育苗中心,并扶植育苗企业以“中心+企业+农户”的形式,推广蔬菜机械化商品化育苗技术经过10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目前来讲,南京市蔬菜育苗主要还是通过育苗企业、育苗大户、种植户自育等3种形式,采用的设施及方式依然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育苗水平,这样传统的分散式的育苗,风险大、种苗质量差,与南京蔬菜产业的发展速度极不相符,已成为南京市蔬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因素。

2.2 可有效抵御灾害天气,保证蔬菜产量和品质

南京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灾害性天气特别明显,冬季连续的低温寡照多雨雪,夏季高温暴雨,这样的灾害性天气给蔬菜育苗特别是冬季蔬菜育苗增加了难度。传统育苗采用的大棚+小棚+地热线(加温)+电灯(补光排湿),这样的设施条件,短时间的低温和阴雨还能解决,若连续10d以上,无法满足蔬菜苗正常的生长条件。长时间的低温、高湿、弱光,导致蔬菜苗生长缓慢,病害严重,成苗率极低;使用各种生长促进剂和农药,易造成各种生理障碍和药害,秧苗质量差。以江宁区横溪嫁接西瓜苗为例,2008~2009年这2年均出现了连续15天左右的低温阴雨雪天气,在10个育苗大户中(5万~20万苗),仅有3户的成苗率能达到90%,病害控制得比较好,有7户的成苗率不到70%,且根腐病、茎腐病等病理病害和黄苗、皱叶、僵苗等生理病害以及药害比较重,散户的育苗就更不理想,成苗率达不到50%。这样的苗往往苗龄偏长,生理代谢弱,定植后发棵缓慢,容易早衰,结瓜延迟,产量和品质均受到影响。

3 示范推广适用的育苗播种机和嫁接机势在必行

机械化商品化育苗采用先进的温室和工程设备装备种苗生产车间,以现代生物技术、环境调控技术、施肥灌溉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贯穿种苗生产过程,通过优质种苗的供应、推广和使用蔬菜作物良种、节约种苗生产成本、降低种苗生产风险和劳动强度,为蔬菜作物的优质高产打下基础。

设施育苗播种机的播种质量也直接影响着育苗的质量,因此研制播种质量高、运行稳定的育苗播种机械是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的设施育苗产业经过数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采用机械化育苗播种的育苗场并不多,传统育苗播种方法仍然比较常见。由于现有大多数育苗播种机漏播和重播现象比较严重、播种定位精度低、工作不稳定,导致出苗率低、出苗参差不齐、后续的间苗工作繁重,使得育苗的成本增加;同时,进口国外的稳定育苗播种机械成本很高,能够承受高昂价格的育苗场很少。因此限制了机械化育苗播种的推广和应用,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适应现实需要、工作稳定可靠的育苗播种机械。

设施园艺生产存在连作障碍问题,即连续种植造成土壤中病虫基数积累,形成土壤传播病害,最终导致蔬菜生产质量的下降。蔬菜嫁接育苗可以有效地防治土壤传播的病害,并且嫁接后的秧苗抗逆性和产量都得到提高,对蔬菜品质基本没有不良影响。因此,蔬菜嫁接技术已成为一项无公害、增产节能的创收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特别是对耕地面积小难以实现轮作的地区和设施栽培地更为适合。蔬菜嫁接技术性非常强,但目前我省蔬菜嫁接作业还停留在手工作业方式,存在嫁接育苗作业率低、嫁接苗成活率不高、出苗不均匀等问题。另外,嫁接后的秧苗有伤虚弱,在愈合养生期间对于光、热和湿度有很高的要求,并且随秧苗的愈合进程,各项环境条件也有不同的要求。国内蔬菜嫁接苗的愈合养生都是在温室内土制的拱棚里进行,存在愈合环境条件控制困难、嫁接苗成活率低、生产出的秧苗体弱、难以实现丰产等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蔬菜嫁接育苗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商品蔬菜】推荐阅读:

蔬菜 蔬菜06-05

蔬菜市场05-18

蔬菜园区06-02

寿光蔬菜06-06

优质蔬菜06-10

蔬菜连作06-21

蔬菜瓜果06-23

反季蔬菜07-02

蔬菜规模07-02

生鲜蔬菜07-05

上一篇:魅力特征下一篇:新闻学可持续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