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供应(共11篇)
蔬菜供应 篇1
蔬菜具有品种复杂、易腐败变质、保鲜难等自然特点,受季节、天气影响大,时令性强。据统计,我国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集、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中的损耗率高达25~30%,流通环节多,在各环节中又有二次污染。蔬菜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方面的安全问题也比较严重。需求大体属于刚性需求,价格随行就市,价值低,附加值低。冷链由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利用率低,成本居高不下。
有关供应链的定义有很多,在我们的理解中,蔬菜供应链就是为满足客户要求,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关键是彼此间信息共享。
1 蔬菜供应存在的问题
蔬菜供应链已初步形成,蔬菜生产者为广大农户,及蔬菜集团,流通市场为各地的批发市场、农贸集市,超市等。目前,蔬菜供应链存在如下问题:
(1)蔬菜安全难以保证。广大农户缺乏对蔬菜安全的认识,导致蔬菜农药残留问题较为严重。由于政府监管不力,难以控制在源头上,而市场检测机构又难以对众多的散户进行检测。土壤含有重金属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而蔬菜的安全认证费用较高,个体农户难以承受。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识别哪些蔬菜安全,哪些蔬菜不安全,其对蔬菜只愿意支付统一的对价。这样,就会形成蔬菜的柠檬市场问题,造成不安全蔬菜驱逐安全蔬菜之怪现象。农户的机会主义抬头,不安全蔬菜广泛流通于各级市场,对消费者身体造成隐性伤害。
(2)蔬菜供应链效率低下。在这种流通体系中,存在环节过多的问题,造成整条供应链效率低下,损耗大,据统计高达25~30%。而承担重要集散职能的批发市场功能单一。
(3)冷链使用极不理想。冷链利用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冷链成本居高不下,恶性循环。这样,保鲜蔬菜少,蔬菜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较低。
(4)信息不畅,渠道不畅,农民丰产但不丰收的现象屡屡存在。蔬菜大量上市,由于蔬菜属于刚性需求整体变动小,市场无法消化过多的蔬菜,而导致价格极低。当蔬菜价格低于收割成本时,会出现蔬菜烂在地里的情况,造成物资、人力的极大浪费。
2 蔬菜供应链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供如下解决方案:
2.1 政府应加强监管
(1)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环保事业,来保证农业发展。
由政府出面,大力发展农村基础建设,使田间三面见光,排灌沟渠配套,水泥铺设的硬底化机耕路四通八达。旧有的农村基础建设的已年久失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护;村村通公路工程使得农村的交通运输硬件得到提升。
从规划上将农业区与工业区严格分开,保证未受工业污染的良田不受污染。加强环保建设,重点在于保护水源,减少重金属污染,并尽量使已受污染的耕田减少污染。
(2)规范安全认证市场。
改各部门多头领导为统一领导,加强对蔬菜安全性的监管,力争把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源头上。学习台湾地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完善质检网络,严格把握市场准入机制,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大力推行GAP、GMP、ISO、HACCP等质量认证。蔬菜按标准分级包装上市,产品实行严格标准管理,以便溯源。增大对违规使用农药的处罚,供应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要承担法律责任,重者可依法处于刑罚,以提高蔬菜种植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2.2 在生产上,变小农业为大农业
小农业的历史渊源,是为了激发农户积极性。如今时代不同,老弱病残村比比皆是,政府强制性让良田进行耕种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沿海外向性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民工返乡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该转变思维,将小农业改为大农业。可采用如下方式:
(1)以自然村/乡为单位,在保留产权的情况下,各农户以土地为股份组成大农业,实施大规模的种植,统一管理,年底分红。各户劳动力以合同形式为该组织提供劳动。
(2)由政府农业部下属机构组织,也可以由农业行业协会联合,形成大农业。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提供技术和物资支持,签约农户按照良好的操作规范进行作业后,得到相关认证,该认证使得其农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优势。
(3)鼓励成立公司形式的生产基地,进行品牌建设。蔬菜集团的成本,比农户的成本高,因为前期基础建设投入高,劳动力成本较高。若蔬菜集团不进行品牌建设,在市场上,由于消费者没法识别,只能与普通农户的蔬菜竞争,在成本上毫无优势。因此,蔬菜集团应进行品牌建设,增加品牌的附加价值。政府也应在蔬菜集团建立前期给予一定的优惠,因为做蔬菜投入大,回收却有风险,回收周期长。
形成大农业后,有如下好处:
(1)生产组织/蔬菜集团按照市场需求,做相应的蔬菜安全认证,对重金属进行检测,对农药使用品种、时间等进行控制。由于大农业形成规模经济,认证费用在经分摊后,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价钱可能只比未经认证的蔬菜贵一些,竞争力较强。当蔬菜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品牌追溯到源头,更好控制。这样,大农业,在成本并不会提高多少的前提下,可以满足消费者对蔬菜安全的需要。
(2)形成大农业后,可以按照客户要求,对蔬菜进行分级,实现差别化营销,提升蔬菜价值。
(3)形成大农业后,在与上游的化肥公司、农药公司、种苗公司等企业的谈判中不再处于极端劣势。与下游的流通环节中,谈判地位也会相应地增加。
(4)形成大农业后,蔬菜行业协会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在面对国外绿色壁垒时应有所作为,在蔬菜行业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应增强其话语权,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面应更有作为。
2.3 在流通上,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
(1)增加批发市场的功能。
使其不仅具有集散功能,还具有价格形成功能、交易结算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提高其效率。增强其配套设施,在其周围建立配送中心,增强其集散功能。可由配送中心对同一农贸市场的经营户以MILKRUNS形式实行共同配送。提高管理水平,对冷冻、冷藏蔬菜进行CROSS DOCKING。
(2)增加直销比例。
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应加强与终端市场的食堂、餐馆企业这种大客户长期合作,直接为其运送应季蔬菜。
另外,在农贸市场中,也可以直销店的形式进行销售。直销店可以加盟店形式进行。
由于其运送时间、运送地理位置相近,可采用MILKRUNS的形式进行共同配送。
(3)加强与超市合作。
超市消费属于中端消费,其客户对品牌认同度较高。发展品牌的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应大力发展与超市的合作,像日用品企业一样,与超市形成供应链伙伴关系。超市最接近终端,消费者需求数据真实有效,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可利用超市的历史数据,与超市一起对需求进行共同预测。由超市在生产周期前订货,生产组织/蔬菜集团按照订单进行种植,实现按需生产的拉动式订单管理。价格,可以保底价+市场优惠价进行,以体现双方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决心。对于风险极大的蔬菜,如台风季节的叶菜、过量蔬菜在同一时间上市等情况,双方订立长期合同,机会主义存在可能性较小,进而可以保证:台风季节的叶菜,生产组织/蔬菜集团保证以合理价格向超市供应,过量蔬菜超市也可以合理价格接收。
生产组织/蔬菜集团与超市合作,固然美好。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谈判地位不对等,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很难在与超市合作中获得较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超市为核心企业成立虚拟企业,将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变成超市的生产基地,在平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生产组织/蔬菜集团的风险,这种方式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更大。
(4)尝试为终端消费者直接服务。
可以超市为核心,可以配送中心为核心,也可以生产组织/蔬菜集团为核心,与横向企业联合,如与经过认证的肉类公司、海鲜公司、蔬菜批发公司(外地蔬菜)、面包烘焙公司一起,为大中型小区用户做终端配送。以小区为单位,与小区物业合作,为小区物业提供冷冻冷藏设备、信息系统等支持。小区物业提前一天收集订单(肉类、海鲜、蔬菜、干货、粮油等需求),信息系统生成订单号,在系统中选择相应明细。根据客户需求,以冷链形式分别进行晨间配送与下午配送。小区用户于早晨/下午直接到小区物业按订单号取货,十分方便。也可对有需求客户增加直接配菜选项,对食品进行流通加工,既方便用户,又增加附加值。货款支付可采用货到付款形式,也可在账户中预留一定款项直接划清。
只要能形成规模,这种大规模定制的模式,压缩了中间环节,可使整条供应链成本最低,实现竞争优势。
(5)增加蔬菜加工的比例。
新鲜蔬菜易腐败变质,风险大。加工后的蔬菜会降低风险。蔬菜加工企业根据其市场需求,提前与农户签订合同,在农户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合理的价格收购蔬菜。另外,在政府指导下,对大量上市的蔬菜以合理价格收购,进行加工。对蔬菜进行速冻、烘干等加工方式,既增加其附加值,又降低风险,避免物资浪费的现象。
(6)建立信息平台。
以大信息平台的形式,让蔬菜供应链各级企业之间共享信息。蔬菜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在信息平台上共享信息:预测信息、需求信息、生产信息、现有蔬菜的预期收割时间、数量等信息,降低风险与成本。利用信息平台发布供应与需求信息,实现网上采购功能,降低采购成本。也可利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为渠道不畅的蔬菜找买家。
(7)增大冷链比例。
加大冷链的基础建设,保证田间作业后预冷、冷库保鲜、冷冻冷藏车保鲜送运、终端具有冷冻冷藏设备进行储存各环节全程保鲜。利用信息平台即时公布冷藏车、冷库的需求与供给情况,以便进行冷藏车的共同配送,提高冷库的利用率,达到降低冷链成本的效果。降低成本后的冷链可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客户使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8)采用环保包装
供长期合作的超市、食堂、餐饮企业、小区,可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塑料箱,方便回收。这样既环保,又减少包装成本。
(9)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可向台湾地区学习,主推休闲观光农业,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其主要功能包括食宿、景观、教育、体验等方面,把蔬菜、花卉巧妙地融入衣、食、住、行、教育、娱乐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兼具休闲、教育、娱乐的理想景区。可与中小学合作,让学生(和其父母)认领一小片蔬菜,与之共成长,有教育意义;也可与旅行社合作,与附近景点组合,或者专门进行农业休闲观光。
参考文献
[1]陈经勇.台湾农业发展之路带给我们的思考[EB/OL].http://www.viewcn.com/gdtb/thlw/2009/03/1360388.html
[2]蒲应,杨为民.蔬菜供应链一体化经营的国际比较[J].世界农业,2007,6:15-18.
蔬菜供应 篇2
追求安全,追溯放心。
绿色到万家,万家享健康。
将绿色食品送入寻常百姓家。
绿色品质,你我共享。
天然安心,方便省心。
菜地通餐桌,新鲜没的说。
绿色蔬菜,健康领鲜。
绿色食品,输送输送。
绿色无公害,安全健康在。
绿色食物,满足食欲。
绿色蔬莱,健康首选。
新鲜无公害,不用亲自买。
免洗免切菜多多,健康营养多又多。
免切免洗好方便,又鲜又优真健康。
有菜菜菜天然,菜多多多健康。
营养百分百,安全无公害。
京城节日市场 瓜果蔬菜供应充足 篇3
“鲜”滋味头茬草莓迎采摘客
1月1日下午3点多,昌平区兴寿镇张大姐家的草莓大棚迎来了当天的第七拨客人。这拨客人是从双井开车来的一家老小五口人,孩子一进大棚就叫了起来:“我都闻到草莓的甜味了。”大棚里,遍地的绿色藤蔓上挂着不少诱人的果实,有些已经熟透了,让人垂涎欲滴,有些是淡绿色,还有一些正处于由绿转红的阶段,呈现出淡淡的黄色,一派春意盎然。
张大姐告诉笔者,他们家的大棚里种的主要是红颜和章姬两个品种,刚刚进入采摘期,新年第一天来的顾客大部分都是熟客。“我们年年都到张大姐家来摘草莓,闻一闻泥土的味道,”从草莓大棚里走出来的冯女士裤腿上全是泥土,手里拿着五个装满了草莓的塑料盒,“今天元旦,吃点儿新鲜的,大人孩子一起乐呵乐呵。”据了解,今年的草莓采摘价格基本与去年持平,每斤50至100元。
“鲜”品种进口水果扎堆上市
除了亲自去采摘新鲜的草莓外,市民在家门口的市场超市也能买到不少新品种水果,美国的红提、青提、黑提、啤梨果、柠檬、青苹果、吉娜果、蛇果、红玫瑰苹果、车厘子,泰国的山竹、榴莲、莲雾、红毛丹、龙眼、椰青,新西兰的金果、绿果,印尼的蛇皮果,以色列的红西柚,菲律宾的凤梨,澳大利亚的澳芒,智利的蓝莓等,都颇受欢迎。来自宝岛台湾的芭乐、杨桃等农产品也在节前进入了北京市场,包括屏东县的莲雾、台东县的释迦、云林县的柳丁等。
新发地市场一家进口水果商告诉笔者,即便价格不算便宜,“尝鲜”的市民依然不少,“有种产自澳大利亚的水蜜桃,一箱7斤重的要260元,还有一箱20斤重的油桃,400元左右,买的人也不少。”
“鲜”口感反季节蔬菜唱主角
尽管天气寒冷,望京体育公园菜市场里依然热热闹闹。新鲜的西兰花、青椒、油麦菜等反季节蔬菜随处可见。“原来一到冬天光吃萝卜白菜,现在想买什么有什么。”市民王阿姨一边逛一边感慨,菜市场里早已没有了季节之分。
蔬菜供应链与价格波动分析 篇4
蔬菜商品价格形成
蔬菜价格的形成, 具有如下的特性:供需的不确定和相关性, 消费者对蔬菜品种的选择具有相对的可替代性, 针对单一的蔬菜品种的需求不易预测。即需求的不确定性大于一般产品。一个品种的价格上涨, 消费者可以转为消费其他的品种, 从而影响另一品种的需求和价格。利益驱动性,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力, 主动接受市场规律的调节, 灵活升降价格, 并以市场价格信号来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蛛网模型现象, 蛛网模型考察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 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不能中途改变, 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 而本期的产量则取决于前期的价格。因此, 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本期的产量决定于前期的价格。由于决定本期供给量的前期价格与决定本期需求量 (销售量) 的本期价格有可能不一致, 会导致产量和价格偏离均衡状态, 出现产量和价格的波动。
蔬菜供应链现状分析
从农资供应到农户种植, 再到消费者手里, 整个供应链既有生产物流又有销售物流, 在不同阶段分别具有这两种物流的特点。
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主要以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生产规模较小。对农资的购买无法形成规模批次效用, 农资的采购成本较高;另一方面, 一些生产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单位蔬菜产量提高不大, 而且抗风险能力较低, 采摘后的预处理相对比较简单, 损耗较大。同时在产销的关系中, 分散农户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而且销售渠道单一, 经常出现企业压价收购行为。
技术进步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所以一直是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的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手段。中国也在农产品科技的某些领域走在世界前端, 但农技服务人员没有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有效模式。2007年国家对基层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后,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难以维持, 一些农业技术人员纷纷转行, 使得花费大量投入所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获得实际应用。实际上, 我国耕地的单位亩产近几年来基本稳定, 没有大的提高, 1998年到2008年, 单位土地产量仅提高3%左右, 在成本提高近两倍的情况下, 只有涨价才能维持农产品的简单再生产。
蔬菜生产相对缺乏计划性, 生产者往往根据过往的价格对市场进行需求预测, 不可避免造成扎堆生产, 经常出现供需的不平衡, 容易造成蔬菜品种和数量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供需的不平衡反过来造成蔬菜价格的波动, 供过于求时相互杀价, 出现“菜贱伤农”, 如今年部分地区的蔬菜卖不出去;供不应求时, 农产品商贩哄抬价格。
蔬菜物流过程对价格的影响:蔬菜销售供应链过长, 而且各环节间的联系相对松散, 供应链上下游缺乏协同运作的机制, 无论是生产者农户, 还是中间的批发商以及终端的零售商户或连锁超市, 都缺少紧密地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各环节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这之间唯一联系的是价格竞争。其间生产者农户处于销售的起始段, 也是整个销售环节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资供应中受挤压, 销售中同样处于信息的末端, 对于价格最为缺少发言权, 这与价格形成机制相违背。
销售渠道复杂, 但农户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一般情况, 在农村地区, 菜农种植的蔬菜直接运到农贸集市与消费者交易, 这也是最为原始的交易模式, 最直接反映蔬菜的价格。但在农村市场, 更多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蔬菜的销售量不大, 不是主要的销售市场。主要的交易来源于各种中介或批发商贩, 由于生产者缺乏对市场的第一手需求资料, 不完全了解价格的及时变化, 只是根据自身的生产成本确定价格, 大部分交易利润被中间机构获得。另一方面, 农户缺少冷藏储存措施, 而且对采摘后的基本处理技术相对缺乏, 蔬菜一旦采摘, 就必须进行交易, 否则就会烂掉, 而部分中间商可以进行简单的冷藏处理, 保存时间相对较长, 从而利用时间差, 提高市场价格。
流通环节多, 渠道混乱。蔬菜集散环节较多, 流通时间的增加使蔬菜的鲜活度大打折扣, 损耗量增大, 无效的物流成本增多。另一方面, 流通环节的增多使得蔬菜的社会交易成本增加, 销售价格上升, 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扭曲, 不能反映蔬菜真实的供需状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城市扩张减少了郊区农产品种植面积;另一方面, 原来的农民进城打工, 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 居民收入提高, 吃菜、吃肉的比重也增加了, 城市成为主要的蔬菜销售市场。城市的主要蔬菜供应来源于城市郊区和外地农村的种植, 城市的规模越大, 郊区种植面积越少, 蔬菜生产基地从大城市郊区逐步转向外地农村, 如北京, 其蔬菜的主要供应来源于河北和山东等地。由此, 流通环节增多, 物流成本对蔬菜销售价格的影响比重加大。也就出现了山东等地的蔬菜卖不出去, 而北京的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
以山东蔬菜供应到北京为例, 来了解目前大城市的蔬菜供应渠道:农户将蔬菜运到当地交易市场与批发商进行交易, 根据当天的品种供应量确定价格;当地交易市场负责提供交易场地和工具, 批发商和农户根据交易量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批发商将购买的蔬菜简单分拣归类后包装, 租用当地运输车辆运输到北京的批发市场, 然后经由批发市场流通到超市、商贩和市内小的零售店, 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费用的增加, 最终反映到蔬菜的价格上。
整个渠道的费用成本构成基本如下:生产成本、到一级市场的运输成本、批发商户现场收购成本, 含人工及出差成本、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运输成本, 含包装成本、二级市场销售成本, 含租金、人工、税负;二级市场到三级市场的运输、三级市场的销售成本, 含租金、人工、税负等, 而且在每一个环节中的损耗在7%~10%左右, 如此从产地到城市的小区销售市场, 销售价格也就只能不断上升, 甚至翻倍。特别是中秋、春节时, 运输价格甚至上涨50%。
渠道的增多, 存在着中间机构对生鲜农产品的期货炒作, 人为的抬高价格。社会资金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 恶意囤积, 哄抬价格, 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蔬菜价格管控的供应链应对措施
蔬菜价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是一个综合、复杂、多变的过程, 必须由对产品生产经营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了解最多最准确的企业来定价, 才能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蔬菜的价格应该象工业产品定价一样, 由种植户根据生产成本和物流流通成本确定市场价格, 而不是由中间机构确定。
要实现价格调控模式的转换, 建立起政府间接调控的价格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进行转换, 但价格放开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政府必须对价格调控的对象和目标进行调整, 对价格间接调控的手段和措施进行优化。
充分发挥现有和不断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进行土地集中或生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 从而解决非规模经营的散户种植模式。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协调安排技术培训, 并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 通过技术不断提高产量, 从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另一方面, 组织还可以集中采购生产资料,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价格。合作组织起到内部协调外部联系沟通的作用。
政府扶持专业物流公司, 在农村建立冷库, 进行蔬菜采摘后的预冷和短期的储存, 并有专业物流公司负责冷链运输, 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包装物的标准化和标准重量运作模式, 减少中间环节和接触损耗, 降低流通成本。专业物流公司的介入, 还可以使种植户更专注于生产技术和种植的维护。
冬春供应蔬菜发展实施意见 篇5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本着“现代农业抓设施,设施蔬菜上规模,规模建设拓小区”的原则,通过规模化小区和密集化小区群建设,配套建设市场、加工、贮运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逐步形成种植规模化、装备现代化、生产标准化、销售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格局,全面提升我市蔬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整体水平。
二、目标任务
结合《市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新增20万亩,累计建成30万亩设施小区蔬菜生产基地,其中现代农业示范区所在的四个县(区)的设施蔬菜小区面积达到20万亩。设施小区的基本标准是“三化”:规模化种植(面积达100亩以上)、标准化生产(产品达无公害标准)、产业化经营(有龙头企业或组织、有产地交易市场)。
三、扶持手段
蔬菜供应 篇6
地产菜量少价高,香菜价格开始走高
近期的高温天气,影响了地产菜(特别是叶类菜)的生产,近期地产菜上市量较前期明显减少,价格顺势上扬。本周地产菜的上市量与上周持平,周批发平均价2.64元/公斤,较上周上涨22%。从分类品种来看,价格涨多跌少,部分地产菜涨幅明显,特别是香菜(10元/公斤)、小葱(5元/公斤),价格涨幅明显,环比上涨42.9%、25%。本周地产菜中,空心菜(2.4元/公斤)、菜瓜(3元/公斤)也是量少价高,价格分别较上周同期上涨了20%、50%。当前本地持续高温,已进入“伏缺期”,前期梅雨、近期烈日,恶劣天气对地产菜的种植十分不利,所以目前地产菜供应偏紧、导致价格趋势走高。但也有部分蔬菜由于质量不佳,从而价格上不去。像苋菜,由于目前天气炎热,田里的苋菜很快就变老、结籽,所以批发平均价2元/公斤,较上周同期下跌了33%。
客菜供应充足,价格不太稳定
当前地产叶菜供应偏紧,但可以从全国各地调运蔬菜,因此虽然价格有些波动,但市场供应没有问题。本周客菜上市量较上周同期增长27%,周平均价1.83元/公斤,环比上涨5.8%。当前天气炎热,不仅使得客菜的保鲜成本上涨,而且烂菜现象较严重。许多蔬菜放上一天、半天就焉了,损耗大、成本高,加上目前全国大范围降雨,各地蔬菜供求不稳,调运频频,促使当前客菜价格波动起伏,整体呈上涨趋势。目前市场客菜销售主要以北方菜为主,河北彰北的大白菜(1元/公斤)、白萝卜(1.1元/公斤),山西的包菜(0.7元/公斤)、四季豆(2.8元/公斤),内蒙古的西洋芹(1.3元/公斤)、兰州杂菜、寿光杂菜,供应量都很充足。本周河北的西红柿大量上市,价格较为平稳,夏日炎炎,酸酸甜甜的西红柿很是开胃,无论是西红柿炒蛋、西红柿榨菜汤,还是蜜汁西红柿,都是市民非常喜爱的家常菜,本周销路畅通,销量跃居销售榜第四位。本周来自安徽的鲜藕批量上市了,批发平均价5元/公斤。目前正处于酷暑季节,而莲藕属凉性蔬果,夏日里,炒莲藕、莲藕汤、冰糖莲藕等都是深受市民喜爱的日常消暑食品,所以莲藕上市,供销两旺。预计,近日的炎热天气,仍不利于叶类菜生产、运输,地产叶菜类上市量仍将处于低谷,供需矛盾仍然存在,蔬菜价格仍有波动空间。
蔬菜供应 篇7
生鲜蔬菜具有较强的季节性、地域性、易腐性,同时具有生命周期短、保质保鲜困难等因素,造成我国生鲜蔬菜质量下降,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等[1]。有数据表明,我国生鲜蔬菜在采摘、运输、储存、配送等物流环节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损失的价值近1000亿元,且蔬菜质量安全饱受争议。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由于全程采用冷链管理,蔬菜质量安全可靠,损失率低,损失率仅仅在1%~2%之间[4]。因此,对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的优化设计研究,建立一个高效的、专业的和安全的供应链体系势在必行。
2 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特性
对于生鲜蔬菜而言,生产的特殊性及由此产生的蔬菜供给主体的特殊性、蔬菜本身的生物特性、商品蔬菜生产与消费在时空上的分割特性、蔬菜在满足消费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供给与需求特性等因素,决定了生鲜蔬菜供应链的独特性质。
2.1 生鲜蔬菜供应主体具有分散性
由于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制度的普遍存在,并且时间已经证明家庭生产是富有效率的,这就导致了生鲜蔬菜的最初供给者,必然是由分散的、小规模的、在一定范围内基本无差异的生产单位——农户组成。除了自己消费之外,每个农户都要出售自己的剩余蔬菜,因此他们必须使自己进入生鲜蔬菜供应链体系。然而,生产阶段的效率并不会自动延伸下去,当蔬菜生产出来以后,每一个生产者就会发现,以他们个人的生产量与市场衔接,根本无法达到规模经济,横在期间的是巨大的交易成本。
2.2 生鲜蔬菜具有生物特性
这种生物特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采摘后仍有生命活动的延续而造成易腐易损性;二是单位产品价值低,体积大;三是最初产品形状、规格、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1]。从这些生物特性来看,生鲜蔬菜供应链具有很大的风险,除非供应链技术与装备达到一定的水平,否则供应链过程很难成为增值过程,供应链成本也不易下降。
2.3 生鲜蔬菜供给和需求弹性小的特殊性
首先从供给看,蔬菜的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尽管人们在生鲜蔬菜研究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但在生鲜蔬菜生产方面仍然要遵循生命周期的规律,从需求方面看,生鲜蔬菜是生活必需品,市场变化不大,这就使得生鲜蔬菜的需求弹性很小,从而导致了市场上价格的波动,价格波动过于剧烈将导致生鲜蔬菜物流的无序性、停滞性,这对消费者来说是致命的无法承受的[1]。
2.4 生鲜蔬菜供应链中生产地和消费地分割的特殊性与价格倒挂
蔬菜商品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生产地与消费地的分割越来越明显,蔬菜供应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生鲜蔬菜供应链的重要性正是来自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大量商品蔬菜的生产。过去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各行政区域之间生鲜蔬菜供应链通道被人为的阻断,流通不畅,无法实现运输效率的高效化,甚至认为是农产品价格提高,从而形成部分生鲜蔬菜的价格倒挂,给各方造成巨大损失。
3 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蔬菜批发市场是我国蔬菜流通的主体,但是我国传统的生鲜蔬菜供应链(如图1所示)中大部分批发市场只为交易的双方提供了一个交易的场地而已,缺乏流通主体的多元化,从而导致无法实现生鲜蔬菜从生产到配送的一体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生产、运输、储藏、配送、销售和质量安全等各个要素考虑在内,通过有效衔接和连贯性来提高生鲜蔬菜供应链的效率。我国传统的生鲜蔬菜供应链存在以下不足。
3.1 生产组织成员分散
我国生鲜蔬菜生产主体大多以个体农户为主,生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能直接进入市场[7]。这就使得农户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同时分散的农户由于自身规模过于狭小,在蔬菜的种植过程中往往导致蔬菜品种过于单一、产品质量难以控制,以及产品易被污染等许多问题。
3.2 整个供应链过程中冷藏运输率低
蔬菜采摘后进行冷藏运输可以有效的抑制呼吸作用,保证水分,延缓进入衰老阶段,防止蔬菜的软化、解体、腐烂、变质等[5]。从而降低在流通环节的损失,降低物流成本。发达国家自蔬菜采摘到消费全程实行冷藏保鲜运输,冷藏技术使用率高达95%,而我国仅仅5%~10%左右,粗略估计,我国每年因腐烂变质的蔬菜占全部流通蔬菜的10%~30%,腐烂变质损失很大。所以说,提高供应链冷藏运输效率势在必行。
3.3 商流物流不分,难以真正实行供应链管理
目前蔬菜批发市场的销售方式是以现货交易为主,这是一种典型的商流与物流不分的流通模式[1]。从形式上看,产地批发市场上经纪人及其所联系的物流服务提供者,使得这一环节上物流活动相对独立。由于供应链上下环节连接不够紧密,各组成部分处于各自为政的分散状态,削减了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市场信息也被动地传递给供应链的源头,因此,难以对现有的供应链实现管理。
3.4 缺乏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
现代物流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信息流反映了物流系统的动态,不准确的信息和作业过程中延迟都会削弱物流表现。在当前生鲜蔬菜供应链上,产地批发市场的经纪人是信息的一个集散中心。他们通过电话等简单的形式,掌握采购量、采购品种等信息,但是所有信息都是初步的不完整的,不能正确的作出明确的先期活动。同时由于经纪人所掌握的信息直到其从事蔬菜交易的中介活动之时,才通过交易传达给农户和运销户,因此这种信息应用具有有限性和不完整性。
3.5 国家缺少对生鲜蔬菜质量的监督与管理
供需主体间信息交流有限,主体间监控仅限于价格发现,难以将生鲜蔬菜质量因素考虑在内,而仅靠市场调节,容易引发流通渠道冲突。供给过程中的信息化程度低,各环节的生鲜蔬菜质量安全信息难以被有效记录、传递和储存,不利于质量安全问题事前预警、事中监控和事后追溯[3]。各环节内信息的不对称容易滋生机会主义和道德风险。不难发现现有的蔬菜供给模式中,组织化程度低,信息缺乏,各环节彼此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质量安全与保障。
4 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优化策略
现有的生鲜蔬菜供应链模式存在着生产组织成员分散,缺乏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统,食品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鲜蔬菜供应链体系,使生鲜蔬菜从采摘到消费者、从农场到餐桌的过程,一直处于高效的、安全的、可有效监督的流通过程之中,优化生鲜蔬菜供应链流程,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 有效的整合生产组织成员
针对我国蔬菜生产分散、规模小的实际状况,有效的整合散、小的生产组织成员,建立相应的蔬菜物流供应链体系,从而提高生鲜蔬菜供应链的效率。例如企业加农户,或者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指导农户从蔬菜生产、市场信息、蔬菜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蔬菜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有效统一,扩大蔬菜产销量。
4.2 全程冷藏运输,各节点无缝衔接
由于蔬菜的新鲜程度很快会下降,这就要求必须对蔬菜进行预冷处理,并保证运输过程中一直处于冷藏状态,减少生鲜蔬菜呼吸作用的发生[6]。其次还要保证各个节的无缝衔接以保证质量。主要包括:(1)冷链物流的上游,如蔬菜生产者、冷藏加工企业(李志何小勇果蔬物流流程建设研究);(2)冷藏物流的中间环节,如冷藏仓库、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等;(3)冷链的下游销地批发市场、超市等。在节点和节点衔接处,必须保证作业处于低温环境下,且作业时间尽量短,同时制定各种保护措施,减少节点衔接处产生的温度变化,实现无缝衔接。
4.3 构建生鲜蔬菜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是物流的神经系统,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储存、运输、加工以及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都需要及时的处理与高质量传递,生鲜蔬菜信息网络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许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致使蔬菜流通效率低下,延长流通时间,增加了流通成本。生鲜蔬菜信息平台的建立,可以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保证蔬菜的质量,为销售和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4.4 建立健全蔬菜质量监督管理系统
完善的蔬菜质量监督体系,有助于保证生鲜蔬菜质量安全,在质量问题发生之前,约束各主体间的行为,从而促使各主体之间将各自的目标与供应链整体目标相互协调[2]。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供应链的质量成本,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最后,整条供应链受政府相关部门质量安全监督。总之,建立健全生鲜蔬菜质量监管体系,通过供应链各主体间的相互制约与监督,从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保证生鲜蔬菜的质量安全。
5 结束语
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传统的是以市场协调为特征的生鲜蔬菜供给模式,存在着生产组织成员分散,冷藏运输效率低,信息系统匮乏,没有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诸多不足,难以保证供应链的高效性、信息化和质量安全。而经过改造后的生鲜蔬菜供给模式不仅专业化、高效化、信息化,更保证了蔬菜的质量安全,保证了消费者的健康权利。所以说,伴随着市场的需要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现有的供给模式进行优化设计以提高供应链组织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安全程度,降低蔬菜运输环节中的流通费用,提高对蔬菜质量安全的全面管理,从而提高基本生产者的收入水平,满足消费者的利益最大化,带动蔬菜产业的发展,最终提高蔬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刘东英.我国生鲜蔬菜物流体系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刘东英.生鲜食品市场上安全性需求与攻击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
[3]刘中英,胡莲.基于质量安全的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9.
[4]王强,刘晓东.实施蔬菜产地预冷,完善低温冷藏链[J].2001.
[5]李志,何小勇.果蔬物流流程建设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
[6]邓汝春.冷链物流运营实务[M].北京:北京物资出版社.
蔬菜供应 篇8
1 我国蔬菜产销的新特点新趋势
现阶段, 我国蔬菜产业在生产、加工、流通、贸易和消费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发展趋势。
1.1 生产
(1) 生产区域逐年扩大, 西部地区种植面积增加较快, 优势产区的规模、效益和地位优势更加突出。全国蔬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由1990年近667万公顷和2亿吨, 提高到2010年1533万公顷左右和5亿吨。重庆市近三年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初级产品产值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13%和34.5%, 增速居全国前列。 (2) 生产品种更加多元, 同种蔬菜繁衍出数种个性品种, 各地蔬菜市场品种花色更加丰富。 (3) 通过全国6大蔬菜生产区域布局和各地利用海拔落差, 播种、生产、收获呈现常态和惯性, 各季蔬菜生产和供应走向平衡, 有效缓解了淡季蔬菜供求矛盾。 (4) 科技含量加快提高, 新优品种和嫁接、设施等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 弥补和拉长了地产蔬菜的上市缺口和上市季节, 为平衡地区、季节和品种供应助了一臂之力。全国选育各类蔬菜优良品种3000多个, 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设施蔬菜达到333万多公顷。
1.2 加工
我国蔬菜加工业发展迅速, 各地立足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蔬菜加工产品, 不仅提高产业效益、降低种植风险, 而且还充实“菜篮子”和促进出口贸易。初步统计, 2009年全国蔬菜加工规模企业达1万多家, 年产量4500万吨, 消耗鲜菜原料9200万吨, 加工率近15%。2010年我国番茄酱和脱水食用菌加工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产量各达150多万吨和57万吨, 市场份额各占4 0%和95%左右。重庆蔬菜加工业发展势头好, 榨菜和火锅调料加工成为特色, 是全球最大的榨菜种植加工基地和火锅调料加工基地。目前, 重庆市500万元产值以上加工企业达200多家, 销售总额超100亿元, 转化率超全国5个百分点, 加工率居西部地区第一位。
1.3 流通
全国各地道路运输条件的改善, 为全国蔬菜大布局、大生产提供了先决条件。各地蔬菜市场体系和物流体系建设加速, 绿色通道政策执行有力, 采购运输环境比较宽松, 使构建全国蔬菜大市场、大流通成为现实, 蔬菜流通总体顺畅, 促进了各地蔬菜市场的均衡供应。同时, 蔬菜销售网络向纵深推进, 终端售货方式更加多样, 市民购菜更加方便快捷。但汽柴油价格坚挺、各级市场收费繁多、经营者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不断推高流通成本, 为稳定蔬菜生产和平衡市场供应带来了难度, 一方面压缩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利润空间, 另一方面又助长了市场菜价。
1.4 贸易
蔬菜贸易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同时展开, 并成为贸易顺差的重要支撑, 为平衡农产品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入WTO后, 我国蔬菜出口强劲增长, 据中国海关统计, 2010年我国出口蔬菜836万吨, 出口额97亿美元, 贸易顺差94亿美元, 分别比2000年增长1.6倍、3.7倍和3.7倍, 贸易顺差居农产品之首, 而同期农产品贸易逆差达231亿美元。重庆榨菜和火锅调料销往全球, 世界有华人的地区就有重庆榨菜销售, 精品榨菜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超过60%, 在国外市场占80%左右, 近三年分别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
1.5 消费
近年来, 我国蔬菜产量大幅增长, 上市基本均衡, 供应状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加之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 蔬菜消费发生多种变化。 (1) 消费需求不断上升。广大消费群体的食品消费理念开始转变, 食物结构悄然变化, 家庭蔬菜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 人均蔬菜消费量提速较快。2010年重庆市人均蔬菜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达到454 kg, 人均消费初级产品270 kg左右, 分别比2005年提高136 kg和79 kg。 (2) 消费结构多元化。人们在蔬菜品种、花色、产品档次、购物环境、配送服务等方面存在各种需求。目前, 常年生产的蔬菜有150多个品种, 基本能满足人们对品种花色消费的多样化需求。 (3) 消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人们更加看重食物安全和康体功能, 蔬菜质量安全事件、核辐射传说、媒体过度报道、外来蔬菜竞争、季节消费爱好、猎奇追新等因素, 都会影响对个别蔬菜品种的消费需求, 对绿色、营养、康体蔬菜的需求将逐年增大。我国高度重视和加强蔬菜质量安全工作, 近三年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 比2000年提高30多个百分点。
2 重庆蔬菜产销现状分析
近年来, 重庆市以“保供增收”目标, 进一步落实市长负责制, 切实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 深化蔬菜生产布局和结构调整, 全力推进重点蔬菜基地建设, 地产蔬菜的生产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农民种菜收入显著增长, 市场供应总量充足, 品种花色丰富, 质量安全稳中有升, 价格运行总体平稳, 重庆市蔬菜产业处于直辖以来最快的发展时期。在2010年下半段国内蔬菜价格呈现一遍涨声和2011年4月不少地区蔬菜地价过低、市价仍高时, 重庆蔬菜量足价稳, 市场运行稳定, “卖菜难”、“买菜贵”现象不突出。
2.1 蔬菜发展呈现多个亮点
(1) 蔬菜成为第一大宗农产品, 人均占有量创历史新高。2010年重庆市蔬菜总产量达到1310万吨, 继续超过粮食成为第一大宗农产品, 人均占有量创历史新高, 近五年年均增长9%。“十一五”期间, 蔬菜总产量增加419万吨, 年均增长9.4%, 增速居全国前20个生产规模省份第1位, 总产量居我国特大城市第1位。
(2) 保供蔬菜基地建设加快推进, 生产自给率超9成。重庆克服三峡工程蓄水、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不利影响, 着力推进主城区、区县城和集镇三级保供蔬菜基地建设, 优势产区基本成形。2010年重庆市蔬菜基地面积达到8万公顷, 近五年年均增长16%;种植面积达58.93万公顷, 居我国特大城市第一位, 比2005年增加18.87万公顷, 年均增长近10%。重庆市商品菜产量达800万吨左右, 产需总量基本平衡, 扣出调出量后实际供求自给率超9成。
(3) 渝菜对国内外市场贡献增大, 调出量突破100万吨。通过开展“西部 (重庆) 蔬菜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西部农交会”、蔬菜采购会等活动加强宣传和促销, 重庆蔬菜生产的地位和贡献不断提升, 产品打入国内外市场。2010年重庆市蔬菜调出量突破100万吨, 比2005年增加60万吨左右, 年均增长保持10%以上。
(4) 蔬菜加工提速发展, 加工转化率超20%。2010年重庆市榨菜、辣椒等加工原料种植面积超过13.33万公顷, 其中榨菜面积近10万公顷, 单品种发展规模全国少有。加工转化蔬菜2 7 0多万吨, 转化率超20%, 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涪陵榨菜”于2010年11月在深交所成功上市, 涪陵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榨菜之乡”。
(5) 促农增收成效明显, 贡献率达15%。种菜成为蔬菜基地农民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 2010年重庆市蔬菜初级产品产值达220亿元, 比2005年净增110多亿元, 实现了翻番, 对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800多元, 贡献率超15%, 比2005年提高7个百分点。
(6) 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产品合格率达97%。2006年以来, 重庆蔬菜农残综合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6%以上, 2010年达到97.6%, 比2005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 位居全国第4位。目前重庆市蔬菜产品有“中国驰名商标”2个、地理证明商标6个、绿色和有机食品32个。
(7) 科技助推能力明显增强, 新增效益超100亿元。重庆市获得省部级以上蔬菜科研成果达54项, 其中获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19项, 培育出青菜头、辣椒、茄子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优品种达70多个, 在本市和西南地区、长江流域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多万亩, 新增经济收益超100亿元。
2.2 蔬菜需求结构分析
2.2.1 总体需求平衡
目前, 重庆市城乡人口年蔬菜消费总需求 (含流动人口) 约650万吨左右, 其中城镇人口消费450万吨左右, 农村家庭消费200万吨左右。重庆市蔬菜生产总量有余, 因季节产量和需求结构变化, 市场供应有进有出, 但调进调出总量平衡。
2.2.2 调出调进基本平衡
2010年重庆地产蔬菜上市800多万吨, 商品菜上市率达60%以上 (不含农村家庭消费及农户加工) 。在地产蔬菜上市总量中, 城镇人口消费 (含流动人口) 340万吨左右, 约占43%;加工转化160万吨左右 (不包括农户加工) , 约占20%;外销106万吨, 约占13%;其它 (含离地损耗) 192万吨左右, 约占24%。目前, 渝菜调进调出基本平衡。
(1) 调进。全年地产蔬菜供给本地人口消费约540万吨, 季节性和结构性供应缺口约110万吨, 主要从四川、云南、贵州、陕西、河南、湖北、海南等地调进补充, 其中调进茄果类、葱蒜类各25万吨左右, 瓜类12万吨左右, 薯芋类、豆类、绿叶菜类各10万吨左右, 其它18万吨左右。从季节看, 一季度调进27万吨, 主要是番茄、辣椒、黄瓜、冬瓜、嫩豌胡豆、葱蒜、大白菜等品种;二季度调进23万吨, 主要是南瓜、冬瓜、土豆、姜葱蒜、番茄、辣椒、茄子等品种;三季度调进21万吨, 主要是土豆、大白菜、番茄、萝卜、姜葱蒜、胡萝卜、辣椒等品种;四季度调进39万吨, 主要是辣椒、番茄、土豆、胡萝卜、姜葱、大白菜、四季豆、黄瓜等品种。
(2) 调出。全年调出106万吨。其中冬春季调出70万吨, 主要品种为:青菜头23万吨、萝卜22万吨、儿菜5万吨、莲白7万吨、大白菜6万吨、莲藕2万吨、其它品种5万吨, 重庆已成为我国冬春根茎蔬菜的重要供给基地;夏秋季调出茄果类、瓜类、根菜类、高山叶类蔬菜等36万吨, 主要品种为:茄果类6万吨、瓜类6万吨、甘蓝类4万吨、白菜类3万吨、根菜类15万吨、其它品种2万吨。调出量较大的产地主要是潼南、涪陵、璧山、武隆、合川、江津、渝北、巴南、黔江、荣昌、梁平等区县。
2.2.3 地产大宗品种多、产量大
重庆市种植面积超0.67万公顷的蔬菜品种有26个, 面积达47.13万公顷, 占80%;种植面积超1.33万公顷的蔬菜品种有15个, 面积达42.67万公顷, 占72%。面积列前15位的品种依次为青菜头、辣椒、萝卜、菜洋芋、莴笋、大白菜、莲白、南瓜、瓢白、小白菜、黄瓜、番茄、藤菜、四季豆、豇豆, 其中青菜头、辣椒、萝卜的种植面积各达1.24万公顷、4.53万公顷和3.53万公顷。产量超10万吨的品种有28个, 总量达1189万吨, 占91%;产量超20万吨的品种有20个, 总量达1076万吨, 占82%;产量超30万吨的大宗品种有13个, 总量达905万吨, 占69%。产量最大的15个大宗品种依次为青菜头、萝卜、辣椒、莲白、大白菜、莴笋、南瓜、菜洋芋、番茄、藤菜、黄瓜、茄子、瓢白、冬瓜、儿菜, 其中青菜头242万吨、萝卜104万吨、辣椒76万吨、莲白70万吨、大白菜68万吨、莴笋63万吨。
2.2.4 主城区消费品种多样化, 但以大宗品种为主
包括流动人口在内, 重庆主城区年消费蔬菜初级产品约300万吨, 日消费8200吨左右;人均年消费约220 kg, 日消费0.6 kg。秋冬季消费量相对较大, 春夏季消费量约小, 其中8—12月消费各达20多万吨, 其它各月消费15万~20万吨。全年消费2万吨以上的品种有29个, 总量达253万吨, 占84%。其中消费10万吨以上的品种有10个, 它们依次是菜洋芋、番茄、辣椒、莲白、南瓜、冬瓜、萝卜、大白菜、生姜、黄瓜, 总量达157万吨, 占总消费量一半左右。
2.3 2011年以来重庆蔬菜供应量足价稳
通过加强蔬菜基地建设, 重庆蔬菜产销已步入产销基本平衡的发展阶段。随着季节变更, 产品有进有出, 但调进调出大体平衡, 扣除调出量后鲜食蔬菜总量实际供求自给率达92%。2011年以来, 重庆市蔬菜产销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 产销形势总体向好。 (1) 蔬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继续增长。1—6月, 重庆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9.33万公顷左右, 比2010年同期增加2.27万公顷, 增长8.4%。蔬菜总产量达到760万吨左右, 同比增加90万吨, 增长13.4%, 为保障城乡有效供给打下了基础。 (2) 蔬菜价格运行平稳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半年, 重庆蔬菜产地平均批发价为2.22元/kg, 比全国平均批发价格低11%;重庆蔬菜主要批发市场——观农贸蔬菜市场日批发百吨以上大宗品种的算术平均批发价为2.48元/kg, 仅比2010年同期高0.86%;重庆超市、集市的蔬菜平均价为5.48元/kg, 比全国平均价格低6.42%, 除春节前后约1个月时段稍高外, 其它时段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 地产蔬菜“卖难”现象不突出。2011年4月, 我国部分地区的个别蔬菜品种地价较低, 出现了滞销, 但重庆14个主要蔬菜品种的产地批发均价为1.5元/kg, 菠菜、花菜、小白菜、莴笋、莲藕的产地价格环比持平, 莲白、萝卜、大白菜等价位稍低品种的跌幅在10%以内, 且下跌停留时间短暂, 产地最低价每kg保持在0.2元以上。“五一”节期间, 大宗蔬菜品种的批发均价环比上涨近10%, 莲白、萝卜、大白菜的批发价格每kg越过0.6元, “卖菜难”现象不突出。
重庆菜价运行总体平稳, 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1) 3—4月是本地蔬菜生产供应的“传统淡季”。茄果类、瓜类蔬菜价格高并助长其它蔬菜价格, 地产蔬菜总体价格不会过分低迷, 同时也不会过分坚挺。 (2) 近年抓基地建设, 蔬菜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 重庆市加大投入, 加快推进三级保供基地建设, 蔬菜成为重庆农业的一大支柱产业, 秋冬蔬菜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蔬菜保供能力稳步提升。 (3) 抓结构调整, 均衡供应明显改善。各大蔬菜生产带和自求平衡区县进一步优化生产布局, 平衡各季生产, 调整种植结构, 丰富花色品种, 市场均衡供应明显改善, 淡旺季极端现象不再分明。 (4) 抓产销监测, 预警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初, 重庆市农业主管部门率先建立了蔬菜生产监测预警体系, 成立了一支跨地区和部门的专家分析团队, 健全了一套覆盖各区县的信息调度系统和完整的信息发布网络, 形成了从生产、产地批发到城区市场的全程监测分析制度, 并通过各级信息网络、《重庆农情周报》等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积极引导蔬菜生产、经营和流通。
造成2011年个别时段国内部分蔬菜品种产地价格偏低, 既有异常气候引发我国南北方蔬菜上市时间集中, 也有日本核辐射和游资投机叠加、2010年蔬菜行情利好种植面积扩大等因素, 还有市场需求结构变化、消费向多元化发展、运销服务出现脱节等多方面原因。某些品种虽然产地价格下降但市场零售价格却不低, 主要是产品经营的中间成本增加过快。根据调查分析, 总体上重庆蔬菜产地价格约占市场零售价格的3 0%~3 5%。由于产地价格所占比例较低, 市场价格信息又受生产周期制约, 传递给生产者具有滞后性。当某些蔬菜品种供不应求时, 市场价格必然高涨、出现“买菜贵”, 但农民得的并不多;当蔬菜供大于求、出现“卖菜难”时, 产地价格必然走低, 部分农民亏得多, 但市场价格却不低。
3 稳定重庆蔬菜生产确保均衡供应的对策建议
目前, 重庆市蔬菜生产和供应还存在部分季节性和结构性缺口, 特别是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蔬菜产出较少, 夏秋大宗品种产量偏大, 冬季蔬菜生产潜力挖掘不够、品种欠丰富。为实现蔬菜供应在产品总量、品种结构、上市季节、区域市场等多方面相对均衡, 还得在政策调控、资金投入、科技生产、流通管理、信息服务、安全监管等关节深下功夫。
3.1 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3.1.1 建好菜园
坚持把发展蔬菜生产作为重大民生任务, 把建好“菜园子”作为保障“菜篮子”的基础和前提, 加大各级财政投入, 强化对区县政府考核, 高标准建设三级保供蔬菜基地。2011—2013年, 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 并整合水利、扶贫、农综、国土整治等相关资金2亿元以上, 支持潼南、武隆、璧山、铜梁4个重点县建设5.33万公顷高标准蔬菜基地, 保障重庆主城区蔬菜供应。同时, 市里每年再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 整合相关部门投入2亿元以上, 扶持区县、重点乡镇蔬菜基地建设, 增强各地产能及均衡供应能力。在优势产区推进100个重点蔬菜专业村和100个蔬菜标准园建设, 力争到2015年完成500个蔬菜专业村的创建任务。
3.1.2 畅通菜车
严格执行“绿色通道”政策, 保证运菜车辆顺畅通行和放宽进入主城区的时间。当发生“卖菜难”和燃料供应紧张、油价上涨等情况时, 优先保证运菜车辆加油并纳入政府燃油价格补贴范围, 必要时扶持设立农产品保供应急物流团队。
3.1.3 管好菜摊
入市费用种类多、收费高, 经营者生活成本增加等, 是蔬菜价格逐年上涨的主要原因。着重充分发挥国资作用, 回购或控股重点蔬菜批发市场, 在公租房社区、低收入群体相对集中居住地、大型消费团体居所等地布局和建设公益性菜市场, 并纳入公共场所加强管理, 将市场管理费用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大幅度降低蔬菜入市费用, 提高政府调控市场的管理能力。
3.1.4 建好菜库
为调节市场供应和应对异常气候、重大灾害引发的“菜荒”, 应加快推进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大型消费团体居住区 (如大学城) 、蔬菜零售批发市场的冷藏库建设, 既降低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风险, 也减少蔬菜流通损失。
3.2 加强科技生产
支持相关机构加大蔬菜研发力度, 加强区域性蔬菜研发机构及综合试验站的研发能力建设。深化区县、乡镇农技服务体系改革, 促进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重点蔬菜基地开展技术服务, 着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 促进蔬菜生产增产增效。建立市、区县重大蔬菜科技专项, 推进蔬菜生产结构调整、品种更新换代和技术创新。
3.3 严管质量安全
民以食为天, 蔬菜质量安全, 直接关系百姓生命和“健康重庆”建设大计, 是最基本的民生工程。进一步完善市、县、乡蔬菜产销三级检测监控体系, 强化生产投入品监管和产加销全程监控, 建立和完善生产记录档案、进销记录台帐等制度, 加快形成从“菜园到餐桌”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在蔬菜主产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企业建立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站点, 配备相应人员, 严格质量追溯, 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菜”。当前, 要坚决禁止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5种高毒禁用农药和克百威、氧化乐果、水胺硫磷等高毒限用农药在蔬菜生产上使用,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高毒农药行为, 切实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管理和实名购药制度, 加大农药质量抽查和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力度, 严控生产用药, 严把安全间隔期、采前自检、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关口。
3.4 完善价格监测预警机制
进一步完善覆盖重点产区、主要批发市场和大型终端零售市场的蔬菜产销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加强蔬菜生产、市场供应和价格走势分析预警。由物价和统计部门牵头, 在系统调研的基础上, 制定蔬菜价格监测与信息发布办法, 明确责任主体, 规范信息采集环节、标准、发布方式与范围。发布蔬菜价格重大波动信息之前, 信息发布单位应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会商分析, 以达成共识, 增强政府信息的权威性。同时, 媒体要正确引导, 减少对个别不成规模品种“卖菜难”的“炒作”宣传, 避免给菜农造成更大损失。
3.5 建立蔬菜生产营销救助体系
严格执行《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完善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补贴制度。同时加快建立蔬菜生产营销救助体系, 在关键节点动用副食品风险调节基金对运输、进场、摊位、储备等费用进行补贴。对蔬菜生产、营销专业户因不可抗拒因素造成严重减收且生活出现困难时, 通过民政和扶贫救助体系, 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 使其尽快恢复生产和基本生活不受较大影响。
蔬菜供应 篇9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会在一项合作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将其作为供应链研究的重要内容。绿色供应链又称环境供应链, 综合了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思想等, 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该研究目前以制造业及相关物流为主要对象, 很少涉及蔬菜等农产品。
中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 2010年蔬菜产量6亿多吨。蔬菜作为人们日常必需消费品, 拥有庞大的供应链体系, 是支持中国大城市运转的大宗物流之一。蔬菜供应链涉及土壤、生产基地、加工运输、市场进入管理等多个环节。蔬菜供应链的运作上一直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等非绿色化问题。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 我国蔬菜产后损耗严重, 仅流通腐损率就达到20%~30%, 浪费总资金达800亿人民币, [1]②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即是将“绿色”或“环境意识”融入到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 对整个链条进行环境良好设计, 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并使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最优化,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 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③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是将“绿色、健康和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环节, 从农产品设计、生产、包装、仓储、运输、消费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 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物流、绿色营销和绿色回收等技术手段, 生产出高产、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产品, 并倡导绿色消费, 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并使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主体单位共同赢利并对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资源利用率最高。[3]
显然, 蔬菜作为人们每日大量食用的农产品, 它的质量安全和“绿色”与否会更直接地影响消费者健康, 这是它有别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地方。除了环境、资源等要素外, 蔬菜产品本身的绿色健康是蔬菜绿色供应链必须纳入的因素。因此, 本文将蔬菜绿色供应链试定义为:蔬菜绿色供应链是从计划、种植、采购、加工、配送、销售到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境和健康要求的蔬菜供应链。它将合理利用绿色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等手段保证健康优质的蔬菜产品流通, 使整个供应链流程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化, 资源配置最优化, 促进蔬菜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市蔬菜供应链现状及其绿色构建切入点
1.北京市蔬菜供应链现状
2010年, 课题组对北京市蔬菜供应体系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对象包括北京市郊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蔬菜生产合作社、蔬菜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第三方物流公司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等。目前北京市蔬菜供应链主要有3种运作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以蔬菜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和以大超市为主体的运作模式。
(1) 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运作模式。
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运作模式是北京市目前主要的蔬菜供应链模式, 蔬菜通过这种方式从产地到达销地, 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而支撑这种模式的平台就是北京市各大蔬菜批发市场, 如笔者调研的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中心市场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蔬菜批发市场。该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新发地批发市场是北京市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主要经营蔬菜、果品、粮油、肉类、调料、禽蛋、茶叶等农副产品, 其中蔬菜是其最主要的供应产品, 日吞吐蔬菜将近1300万公斤。[4]它的货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产地批发市场的大宗产品, 或从产地市场直接运输, 以运输车为单位, 进场摆临时摊位, 或经火车运输, 有固定货源和稳定的季节供应, 常年保留固定摊位;二是北京近郊货源, 可直接进场设批发摊位, 运销户通过经纪人从蔬菜种植户收购蔬菜, 一般不经分拣, 通过自有运输工具运输到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主要负责制定蔬菜上市政策、蔬菜销售服务、管理市场秩序等工作, 到新发地采购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专业商贩、饭店、超市等。一些蔬菜合作社也充当了运销户和经纪人, 建立种植基地集中种植或者从散户那里统一收购, 经过一定的分拣把蔬菜运输到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在运输环节, 部分大宗产品是由购买者委托专业的配送公司进行配送, 但大部分都是蔬菜合作社或者采购者自带交通工具进行蔬菜运输。
(2) 以大超市为主体的运作模式。
北京市的超市数量和种类众多, 既有全国或全球连锁经营的大型超市, 也有社区连锁的小型超市, 但蔬菜销售主要存在于大型超市中, 少量的地区性社区连锁超市也有经营蔬菜产品的能力。有的超市还拥有自己的蔬菜品牌, 如超市发、京客隆等。超市模式属于“终端拉动”型的供应链模式, 其典型运作模式如图2。
在以大超市为主体的蔬菜供应链模式下, 超市掌握着订单标准的主动权, 有的大型超市拥有专门的蔬菜配送中心, 或者与大型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加工企业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蔬菜供应商必须迎合超市制定的各种严格标准 (如产品规格、摆放模式、付款周期等) , 才能获得进入超市卖场的资格。在这种模式下, 蔬菜的分拣、包装、配送、摆放、销售甚至回收等环节由供应商负责, 超市只负责进场蔬菜质量把关、供应商资格审核、发放订单和管理销售现场等。大部分超市的蔬菜销售采用的是柜台租赁模式。进场销售的蔬菜有多个品牌, 分别由不同的供应商或物流公司配送, 产品一般是清晨上架, 超市下班时进行清理, 每日更新以保证蔬菜的质量。供应商一般都会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到超市整理和销售蔬菜, 并向供应商汇报当日销售信息。此外, 在大超市销售的蔬菜一般都进行了简易的包装, 以便于消费者与其他商品共同采购。有的超市则保留了部分散菜销售, 现场进行称重和包装。
超市是运作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 且对进场销售的产品有较高的质量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超市已经成为很多北京市民购买蔬菜的首要选择, 也逐渐成为北京重要的蔬菜销售终端。
(3) 以蔬菜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运作模式。
随着北京市近年来蔬菜经营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发展和转变, 以蔬菜龙头企业 (3) 为主体的蔬菜供应模式逐渐得到发展。这种模式计划性较强, 以蔬菜订单为基础,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蔬菜龙头企业最初的核心业务往往是蔬菜运输, 经过多年发展拥有了比较知名的蔬菜品牌, 成为蔬菜物流的组织者, 其运作模式如图3。比如, 课题组调研了北京绿奥蔬菜合作社和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绿奥蔬菜合作社是专业的农民合作组织, 与农户联系密切, 它是天安农业的蔬菜种植基地, 能够对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进行较为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绿奥蔬菜合作社的主要销售渠道就是天安农业的订单, 大概占到其总销售量的80%。天安农业作为集技术推广、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蔬菜龙头企业, 一般不直接从散户那里收购蔬菜, 而是建立专业的生产基地或者与绿奥等专业蔬菜生产组织进行合作, 间接引导农户的种植计划和生产过程, 保证货源质量。像天安这样的蔬菜龙头企业拥有比较完备的蔬菜加工设备、加工车间、专门的蔬菜配送队伍和冷藏车等, 能对蔬菜进行相对专业的摘洗、分类、贴标和包装等加工作业。有的龙头企业还发展了蔬菜深加工业务, 把蔬菜加工成可以直接食用的半成品或成品。比如方圆平安, 已经成为北京市豆芽菜供应的知名品牌。
这种模式的蔬菜配送环节主要有3种:一是蔬菜龙头企业自行配送, 配送单位主要是超市、饭店和一些机构或单位的食堂等;二是外包给第三方蔬菜配送公司, 主要配送至大型连锁超市;三是蔬菜自提, 这种方式目前比较少用, 主要集中在一些社区菜店和小型超市。另外, 蔬菜龙头企业一般都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从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产品监控,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保证蔬菜的质量安全。
2.蔬菜供应链绿色构建的切入点
在了解北京市蔬菜供应体系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蔬菜供应链改进及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切入点。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模式是一种自由参与的市场供应模式, 供应链上各环节参与主体繁杂, 组织化程度整体上较低, 绿色化管理的改善目前主要针对市场准入和检测环节, 做整体改进尚有难度。以超市为主体的供应链模式是一种终端控制型供应链, 由于其严格的供应商控制标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蔬菜的安全卫生和物流环节稳定性。近年来国家也开始鼓励“农超对接”来减少蔬菜供应的流通环节并解决农民卖菜难的问题, 但是, 目前北京乃至全国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 源自超市的控制策略在蔬菜供应链上延伸传递的力量还很有限, 这点不同于有严密计划的制造业。而且值得超市关注的商品数量太多, 大多数超市对复杂的蔬菜供应链感到分身无术, 这就导致很多超市目前明显依赖第三方物流以及第三种模式运作。
第三种模式即蔬菜龙头企业的模式, 这种模式上游对接农户或农村合作社, 下游对接超市卖场等, 而且与大型集散市场也有密切的对接联系。目前, 北京市大型的蔬菜龙头企业发展比较迅速, 对蔬菜供应链中其他参与者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而且对规模较小的蔬菜供应企业有示范作用。同时, 这些企业对供应链的覆盖程度比较宽, 在生产环节, 龙头企业可以产地采购解决货源的问题, 并可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 通过专业指导等方式使蔬菜在数量、质量、上市时间等方面达到相应要求;在加工环节, 大多数的龙头企业可以对蔬菜进行专业的分拣、摘洗和包装, 以保证蔬菜的安全卫生;在配送环节, 龙头企业有冷藏存储和运输条件, 一般都有专门的配送队伍或者外包给专门的蔬菜配送公司。比如天安农业做为大型蔬菜龙头企业, 拥有专业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从产品生产到消费者购买, 能全程对蔬菜质量进行把关。这种由龙头企业为主牵动两端的供应链运作, 是蔬菜绿色供应链最值得关注的模式。
四、北京市蔬菜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龙头企业运作, 并参考了国际供应链协会的SCOR (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模型, 讨论了北京市蔬菜绿色供应链的模型构建。SCOR模型的第一层描述了5个基本流程: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它定义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 并确定了企业竞争性目标的基础;第二层是配置层, 主要进行流程绘制, 选择要建模的供应链, 并绘制物料流程图;第三层是流程分解层, 主要给出流程分类中各流程元素的细节。SCOR模型主要适合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 蔬菜供应链作为农产品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必须对原有的SCOR模型进行修改才能更加适合蔬菜绿色供应链。这里只参照SCOR模型对第一层蔬菜供应链进行了设计。
蔬菜绿色供应链建设需要把“绿色”理念融入到传统的蔬菜供应链中, 并对其进行绿色化设计, 通过供应链中蔬菜种植者、蔬菜加工企业、蔬菜销售者和消费者的紧密合作, 以保证蔬菜的质量安全, 并使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面影响最小。根据蔬菜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参照SCOR模型, 蔬菜供应链的第一层为基本模型, 全程包括以下6个流程:计划、种植、采购、加工、配送和回收, 基本结构如图4所示。蔬菜绿色供应链的建设, 需要分别对供应链模型中的六个流程进行分析, 明确这些流程的作用, 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 资源分配、损耗发生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1.绿色计划
绿色计划是绿色供应链的第一个环节, 是对整个流程具有持续影响的重要环节,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状况和运作性能。绿色计划将为蔬菜绿色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供一个标准, 以确保最终的产品是安全健康、环境友好、适合市场需要的, 并为供应链的绿色化提供依据。绿色计划的内容要涉及到蔬菜绿色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流程, 主要包括:①种植标准的制定。②采购决策的制定。③蔬菜加工包装方案的制定。④配送方案的制定等。
2.绿色种植
绿色种植是蔬菜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 源头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蔬菜绿色供应链后续流程的价值和有效性。而这里的绿色种植主要就是针对蔬菜龙头企业的自有蔬菜种植。按照《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蔬菜种植必须要抓住种植环境优越、污染控制等关键环节, 将各种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以保证种植出使消费者能够安全食用的蔬菜。比如:种植基地要选择在空气质量好, 无有害气体和灰尘, 无工业三废, 无垃圾污染的地方, 防止对蔬菜造成污染, 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要有达到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充足水源, 以防止土壤、地下水对蔬菜污染;要保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不能超过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不能影响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等。
3.绿色采购
对于蔬菜龙头企业而言, 要实现绿色采购, 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采购产品的选择。这是绿色采购计划制定后首先要做的工作, 必须要制定绿色采购产品的相关标准, 采购符合市场需求的蔬菜种类, 并根据市场信息合理控制蔬菜采购量, 满足现有的市场供应, 防止供应过剩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供应商选择。供应商选择是绿色采购的核心部分, 供应商的绿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色采购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在蔬菜绿色供应链中, 企业主要要考察供应商是否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保证供应商提供的蔬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达标, 没有腐坏, 不对人体构成危害, 从而满足公众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4.绿色加工
蔬菜从田间地头进入蔬菜加工厂加工包装, 以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蔬菜和包装商品, 安全健康的加工环节也决定着产品的最终质量。加工环节也是蔬菜龙头企业的核心工作, 是整个蔬菜绿色供应链中的抓手。按照《蔬菜加工技术规范》和《食品加工企业卫生规范》等的相关要求, 结合蔬菜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的设计原则, 蔬菜的绿色加工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车间的卫生管理。②加工条件控制。③环境质量管理。④质量安全追溯。⑤包装要求。⑥人员健康和卫生。
5.绿色配送
绿色配送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绿色运输和绿色仓储。
(1) 绿色运输。
企业在运输蔬菜原材料及成品的过程中应依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原则做好配送方案的合理规划, 根据蔬菜的种类、运输季节、运送距离和运送地点确定运输方案, 选择最优的运输路线, 合理调配运输时间, 在保证蔬菜及时送达的同时使运输成本最小化;应使用专门的运输车辆运输蔬菜, 严禁与化肥农药等物质混载或混用运输工具。
(2) 绿色仓储。
由于蔬菜是生鲜食用品, 保质期较短, 如果温度不合适蔬菜会很容易腐烂变质造成浪费。所以应在保证经济性和配送效率的情况下, 考虑全程冷藏存储及冷藏运输, 以保证蔬菜的新鲜度。要加强仓储配送过程的管理, 如对蔬菜的检查验收、配货、拣货、加贴标签等工作, 尽可能地减少蔬菜的损耗及品质降低。
6.绿色回收
绿色回收也是影响绿色供应链全程的环节。对于蔬菜绿色供应链来说, 绿色回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蔬菜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包装物回收处理。这需要从蔬菜供应链的源头做起, 并贯穿蔬菜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应倡导消费者和其它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回收过程中来, 一起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北京市已有数家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蔬菜龙头企业。在实践中应积极促进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率先推行绿色模式。企业可先对自身供应链现有环节进行绿色化改善, 再使供应链绿色化工作进一步延伸, 最终实现整个蔬菜供应链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1) 钟波兰.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J].物流科技, 2008, (04) .
(2) 李庆涛.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04) .
(3) 高爱霞, 满广富, 高丽霞.我国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 2010, (03) .
蔬菜供应 篇10
关键词:小农户,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一、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现状
近年来, 有关山东、河南等地区菜农大白菜卖不出去的报道较多, 每当到了白菜收获的季节, 菜农们不是喜悦的, 而是为大白菜卖不出去而发愁。蔬菜价格并没有明显下降甚至有上升的趋势, 而菜农手里的菜价格却低的可怜, 这种供应与销售之间的矛盾令人匪夷所思, 值得我们去思考蔬菜供应链的相关问题。
目前我国蔬菜供应还是以传统的供应模式为主, 菜农根据自己的意愿种植蔬菜, 等到收获的季节, 把菜运到批发市场出售然后由批发市场出售给市民、超市等或者自己摆摊出售;也有菜贩子上门收购, 然后菜贩子再出售到蔬菜批发市场最后销售给顾客。这种传统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菜农负担很重而且没有保障。菜农没有固定的收购商, 批发市场里面的菜商, 进菜都是有固定菜源, 那些地方已形成了规模, 种植的面积比较大, 这样当整个蔬菜供应市场供给过量时就会出现, 蔬菜价格走低, 菜农不能保收, 同时菜农对菜的品种不很了解, 种植的菜品不是市场需要的, 因此就算再便宜的价格, 也不会有人去收菜, 最终导致蔬菜烂在地里的现象。大宗蔬菜基本是集中上市, 竞争激烈;由于中间流通环节多比如包装、人工、运输等成本比菜价还要高, 根本没有利润空间, 菜贩子或者说蔬菜经销商基本上就转向其他行当, 菜农拥有的菜就很难畅销。市场上的需求仍然很大, 导致蔬菜市场价很高。市区菜价贵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公里”。这一段加价主要是二级批发市场到农贸摊贩环节, 也就是中间环节的费用远远超过了白菜的批发价。目前我国也有好多农超对接存在, 但是, 很多政策扶持都是给予超市方的, 而并没有给菜农的;同时现在农超对接数量不足, 还不足以影响到市场价格的变动。所以, 我国蔬菜供应链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 我们应该探索一条合适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二、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1. 小农户种植蔬菜规模一般较小、生产相对分散并且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土地除黑龙江、新疆等地区农场规模化经营之外, 其他地区基本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规模小。小农户种植蔬菜面积一般是几亩大的也就几十亩, 每家单独种植, 分散经营, 没有一定的组织性, 这就造成了经营实力弱, 竞争力不强。
2. 小农户生产经营具有盲目性, 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
菜农们种植蔬菜大多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种植, 很少去了解市场需求, 即使了解市场需求也是表面现象;蔬菜大市场与菜农生产之间信息基本是阻隔的或者是滞后的;菜农们一般根据上一年的行情进行种植, 这种种植有很大的风险, 出现了蔬菜价格的‘大小年’, 导致供应突然增加或者降低, 最终导致市场供求的严重不平衡性。小农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导致市场供应量大大超出需求量, 从而导致价格走低。
3. 小农户参与下的供应链成本高、流通环节多和销售渠道复杂
蔬菜供应链成本包括种植成本、物流成本等相关成本, 菜农单独种植蔬菜采购的原材料、农药等成本相对较高;菜农把蔬菜卖给批发市场或者菜贩子以后, 蔬菜集散环节较多, 流通时间的增加使蔬菜的鲜活度大打折扣, 损耗量增大, 无效的物流成本增多。另一方面, 流通环节的增多使得蔬菜的社会交易成本增加, 销售价格上升, 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扭曲, 不能反映蔬菜真实的供需状况。
4. 蔬菜供应链技术落后, 标准化程度低
小农户一般都是按照传统的生产方式种植蔬菜很难保证蔬菜的最终质量。如农药残留等因素菜农很难控制, 等到收获的季节, 即使找到买家也会因蔬菜不符合标准而拒收。蔬菜保质期短, 在分拣运输、储存的过程中绝大部分是手工操作完成的, 机械化运作很少。由于保鲜技术落后和冷藏设备不足, 冷藏运输少, 常温运输多, 制约了我国蔬菜产业链发展。
三、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策略
1.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进行联合生产经营
小农户分散种植经营没有一定的组织性, 目前大多数菜农没有认识到合作社的好处, 政府宣传力度也不够, 针对我国蔬菜生产分散、规模小的实际状况, 应该有效的激发散、小的农户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当中, 集中进行籽种、农药等采购, 节约生产成本;小农户联合起来组成合作社参与到蔬菜供应链中, 从而提高生鲜蔬菜供应链的效率。例如企业加农户, 或者提高农民合作社的组织化程度, 指导农户从蔬菜生产、市场信息、蔬菜质量标准等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 实现蔬菜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有效统一, 扩大蔬菜产销量。
2. 构建供应链信息平台普及生产经营信息
菜农对于整个市场需求信息知道得少之又少, 基本上每年是同质化种植, 对市场很少了解;即使菜农参加合作组织也仅仅是技术上的帮助, 合作社很少提供关于市场的相关信息。合作社应该分析市场对蔬菜需求的种类、需求量和跨区域的信息, 向菜农普及市场信息以减少蔬菜滞销情形。要想实现整个蔬菜供应链信息的共享, 光靠某一部分去完成时不可能的, 这需要构建供应链信息平台;供应链信息平台的构建整条供应链的成员都应该参与进来, 主导信息平台构建的必将是供应链的核心企业, 同时相关部门应该给予政策和技术指导。信息是保证物流畅通的一个灵魂, 生鲜蔬菜信息网络不健全, 沟通渠道不畅, 很多信息难以收集、传递, 导致蔬菜流通效率低下, 加大流通时间, 增加了流通成本。供应链信息平台的构建, 可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 保证蔬菜的质量, 为销售和一体化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3. 采用集成供应链, 减少渠道层级, 精简渠道结构
一般情况下, 菜农还是采取原始的方式销售生产出来的蔬菜。菜农直接把蔬菜运到农贸市场与消费者进行交易或者卖给商贩批发市场, 这样蔬菜浪费量大而、流通环节多并且物流成本高;蔬菜的价格也被压得很低, 菜农收益甚微, 更无利润可言。菜农缺少冷藏储存措施, 而且对采摘后的基本处理技术相对缺乏, 蔬菜一旦采摘, 就必须进行交易, 否则就会烂掉, 而部分中间商可以进行简单的冷藏处理, 保存时间相对较长, 从而利用时间差, 提高市场价格。实施集成供应链, 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减少浪费, 保证蔬菜的新鲜度;集成供应链可以真正实现田间到餐桌的思想, 实现蔬菜的一体化供应, 把菜农与终端消费者有效的连接, 减少了渠道层级, 精简了渠道结构。
4. 改善蔬菜生产流通技术水平, 提高标准化程度
菜农目前蔬菜种植基本上是以经验为主, 很少有先进的技术指导;这样生产出来的蔬菜也就很难符合超市、生产加工企业等供应链下游的客户标准。菜农组成的合作社组织应该积极与合作方沟通, 最终达成蔬菜最终要达到的标准, 如农药最低残留和相关种植技术指导等。在蔬菜流通规程中, 应该科学标准化装卸搬运包装, 保证蔬菜的质量。引进国内外农产品物流先进技术, 从多方面降低过程中的损耗。核心企业主导建立冷链物流, 实现无缝连接。
四、基于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1. 传统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传统蔬菜供应链模式是基于生产、消费的多环节模式, 其特点是以家庭为中心, 实行分散经营。菜农根据自己的意愿种植蔬菜, 等到收获的季节, 把菜运到批发市场出售然后由批发市场出售给市民、超市等或者自己摆摊出售;也有菜贩子上门收购, 然后菜贩子再出售到蔬菜批发市场最后销售给顾客。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越来越显示出弊端:
(1) 农户家庭经营限制了农业劳动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农户往往没有足够能力和热情去关注市场, 农户自身受文化知识制约, 很难把握市场和预测市场变化, 很难进行生产的有效计划。
(2) 小规模生产经营不足以迎合当前市场需要。由我国国情决定, 我国蔬菜贸易主要发生在空间上隔离的城市和农村之间, 其中流通环节多, 物流成本高;作为单个农户没有能力向相对较高的流通成本挑战。同时小规模的生产有可能不符合需求的标准。
2. 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小农户参加的原始蔬菜供应链的问题和策略, 引入了建立合作社对于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的重要性。促进蔬菜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降低浪费、减少中间环节, 降低生产、物流成本, 保障农民增收。
(1) 与上游的集成。蔬菜类的生鲜产品主要由批发市场通过生产基地或者代理商、经纪人和农户建立合同关系。一种模式是通过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进行后向整合从而确保蔬菜安全。另一种模式是批发市场通过培养自己的代理商, 并利用他们与农户和基地长期合作的优势, 指导并引导农户和基地在产地进行产后初加工, 逐步推进商品的质量化、规格化、包装化。这种那整合合作社与供应链下游建立契约关系或者进行垂直化经营模式与产地建立战略联盟, 从而确保蔬菜质量符合市场要求和市场供应的稳定性。
(2) 与下游的集成。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通过配送中心和超市紧密相连, 形成比较稳定的战略联盟和市场供销关系, 同时, 利用超市终端系统与供应链管理平台进行信息交换, 及时得到市场信息并通过交易平台传递给消费者。
五、结论
本文通过阐述小农户参与下供应链的现状, 分析找出目前蔬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然后给出了相关策略, 分析了基于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探讨了蔬菜供应链。主要思想是合作社加入蔬菜供应链, 帮助农户有效增收。通过共享信息、技术等使得蔬菜供应链有效。然后阐述传统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和集成的蔬菜供应链运作模式, 体现了整合后的供应链的优越性, 为农民增收找到了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何俊涛, 王飞.我国生鲜蔬菜供应链问题及优化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32 (03) :65-66.
[2]刘同利, 王耀球.蔬菜供应链与价格波动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1, (22) :52-53.
[3]是凯, 许政达, 许文杰, 梁立彬.蔬菜供应链优化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22) :24.
[4]王东红.基于市场结构视角的蔬菜供应链优化对策研究[J].市场与贸易, 2011, (08) :91-92.
蔬菜供应 篇11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配送,供应链
1 引言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万千人民的心,而对蔬菜这种作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需求,其生产、流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无公害蔬菜应运而生,市场需求巨大。但无公害蔬菜如何加工、如何配送,如何保证流通中的安全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基于供应链构建一个现代化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有学者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的研究[1],提出了加快对冷链物流企业的培育,把冷链物流运用到蔬菜配送中; 也有学者开展了对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2]。而基于供应链的蔬菜产供销一体化配送的研究尚未开展,因此,基于供应链对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进行系统化的的构建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2 无公害蔬菜物流配送系统的现状
我国的蔬菜配送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还十分广阔,但是由于生产、运输、仓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基础设施设备依然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蔬菜配送存在着配送规模较小,配送的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 1 以分散型配送为主,规模效应低
城市蔬菜配送存在着点少且分散的特点,这不仅加大了配送的难度,从而也大大的提高了配送的成本。目前,蔬菜配送企业少且规模小,运营方式单一,还没有形成一个为之服务的统一的管理体系,信息掌控能力差,而蔬菜配送行业的规模又是制约着效益是否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蔬菜配送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3]。
2. 2 基础设施条件低下,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蔬菜配送公司一方面由于储存、加工、包装、配送等设施设备的不配套及冷冻技术的落后,使得物流运作的自动化程度低,“配”、“送”相互分离,其服务依然停留在以单一的送货为主; 另一方面,缺少及时的信息互动平台, 网络化程度低,难以掌握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动态,供应链上游农民的盲目生产,导致蔬菜的“产”、“销”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有效的发挥市场潜力。
2. 3 政策不健全,认识待提高
相关的政府部门对蔬菜配送的作用和意义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没有制定相应的市场管理规范,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和鼓励,蔬菜配送服务公司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积极性大大受挫。同时因为大多数蔬菜配送公司只看重眼前的利益, 打价格战,以低廉的价格和不规范的服务为手段去拉拢客户, 扰乱了蔬菜配送业的秩序,影响市民对蔬菜配送的态度和信任。再加上蔬菜配送企业对配送人员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人才机制匮乏等方面因素制约,严重阻碍了蔬菜配送业发展的步伐。
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对物流配送的成功经验上,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个使得无公害蔬菜各流通环节系统化、规模化、效益化的产供销一体化的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是当务之急。
3 基于供应链的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总体构架
基于供应链的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主体为: 农户、蔬菜基地,物流中心、终端建直营店 + 电商等。功能定位为: 无公害蔬菜的集货、存储功能、运输功能、无公害蔬菜的加工、包装功能、配送功能和无公害蔬菜的检测功能。
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分三个阶段建设:
第一阶段: 选择一个有良好的水、空气和土壤及交通便利的地段作为培育无公害蔬菜的基地,建立仓储、分拣、配送、信息等中心,配送对象及客户群体为高校、大学城、企事业单位食堂及大型超市专柜和小区居民,为其提供新鲜的无公害蔬菜,树立绿色、安全、健康的形象。
第二阶段: 增加业务方式,对无公害蔬菜进行加工和处理,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和加工品种繁多的的无公害蔬菜, 如脱水菜、发酵菜、蔬菜脆片以及将无公害蔬菜加工成健康、绿色的蔬菜饮料,对各种加工过后的无公害蔬菜以礼盒包装的形式推向市场,并在城市各区域建立专卖店和超市专柜。
第三阶段: 建立无公害蔬菜特色的生态旅游基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亲自种植、采摘蔬菜,并为他们提供蔬菜烹调的场所,或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烹饪服务。
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2所示:
4 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配送模式
配送是指使用货车等运输设备将客户订购的货物从货物所在地送至客户所在地的物流活动,是对干线运输的有效补充,具有末端运输、支线运输的性质,即运输距离短、运载批量小、配送频率高[4]。由于配送具有时效性、经济性、安全性、沟通性、方便性、协调性等几大特性,所以针对不同的配送对象, 应该采取不同的配送方式,促进蔬菜配送向社会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
4. 1 大、中型用户的配送模式
由于大、中型用户对蔬菜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不注重蔬菜的展示功能,所以这类用户的蔬菜无需经过加工中心,而是在蔬菜采摘后,由自有车队将成批的蔬菜用冷藏车,直接配送至目的地。
在直达配送的情况下,由于一些客户配送路径可能在一条线上,所以可以采用共同配送的模式,将拟配送给同一条线路上的客户的蔬菜装入同一车辆,进行集约化的集中配送,提升配送服务质量、降低配送成本。
4. 2 大型超市、专卖店的配送模式
由于超市和专卖店这种客户在销售商品时需要展示,所以蔬菜需要进行包装,新鲜的无公害蔬菜需要经过加工中心, 根据不同的蔬菜的需求,通过保鲜膜或保鲜盒进行简单包装及礼盒包装后,根据客户的要求用冷藏车对每笔订单进行配送。
4. 3 小区居民、餐馆的配送模式
对小区、餐馆这类客户的配送频率比较平凡,需求的时间不一,配送地点也比较分散,所以应该采用自营配送模式。
在自营配送模式下,通过配送中心最大程度提供更灵活、方便的配送服务,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实时调节配送策略,操作性、适应性强,系统化程度高。将蔬菜免费送货上门,不仅缓解了居民的出行压力,省去选菜挑菜的环节,也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5]。
5 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配送信息系统
针对无公害蔬菜配送存在着客户分散、订单多、批量小和线路重复的特点,传统的线路优化方式已经无法降低配送成本。建立无公害蔬菜配送的信息系统,采用更加先进和科学的方式对蔬菜配送方式进行优化显得尤为必要。
信息中心可以将无公害蔬菜品种、价格、库存量等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并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更新。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到无公害蔬菜的官方网站上浏览和了解到最新的商品信息。
同时消费者若要购买无公害蔬菜,可以在无公害蔬菜的信息网站上注册为会员,录入个人资料,如姓名、联系电话和地址,设置个人账户密码。会员可以选择需要的蔬菜种类、数量后放入购物车,并提交订单。然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线支付或货到付款的支付形式。最后信息中心将会把该订单信息传递给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根据3G智能优化系统,根据不同的订单信息进行配送线路优化,制定配送专员对每天的订单进行配送。
网站系统可以根据会员客户每次的消费金额并自动生成相应的积分,不同数量的积分可以兑换不同的礼品,也可以用积分作为现金抵扣。同时根据累计的消费金额设置会员等级制度,等级越高销售的折扣和优惠越多。信息中心可以对每天蔬菜的的购买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市场的需求,将信息反馈给种植基地,从而做到以销定产,消除不必要的浪费[6]。
另外,该系统设有营养交流论坛,为消费者提供一些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由饮食专家根据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人群提供优化合理的菜单。客户可以通过了解到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及其烹饪方法,并可以向专家进行咨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蔬菜选购。
6 结束语
【蔬菜供应】推荐阅读:
蔬菜供应链10-02
蔬菜供应公司经营口号09-11
食堂蔬菜供应合同范本07-26
瓜果蔬菜供应商供销合同11-10
蔬菜 蔬菜06-05
黄骅市蔬菜种植协会力促有机蔬菜产业化10-02
蔬菜市场05-18
蔬菜园区06-02
寿光蔬菜06-06
优质蔬菜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