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供应链

2024-10-02

蔬菜供应链(通用11篇)

蔬菜供应链 篇1

蔬菜具有品种复杂、易腐败变质、保鲜难等自然特点,受季节、天气影响大,时令性强。据统计,我国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集、运输、储存等流通环节中的损耗率高达25~30%,流通环节多,在各环节中又有二次污染。蔬菜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方面的安全问题也比较严重。需求大体属于刚性需求,价格随行就市,价值低,附加值低。冷链由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利用率低,成本居高不下。

有关供应链的定义有很多,在我们的理解中,蔬菜供应链就是为满足客户要求,上、下游企业之间合作,关键是彼此间信息共享。

1 蔬菜供应存在的问题

蔬菜供应链已初步形成,蔬菜生产者为广大农户,及蔬菜集团,流通市场为各地的批发市场、农贸集市,超市等。目前,蔬菜供应链存在如下问题:

(1)蔬菜安全难以保证。广大农户缺乏对蔬菜安全的认识,导致蔬菜农药残留问题较为严重。由于政府监管不力,难以控制在源头上,而市场检测机构又难以对众多的散户进行检测。土壤含有重金属的问题,也比较严重。而蔬菜的安全认证费用较高,个体农户难以承受。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难以识别哪些蔬菜安全,哪些蔬菜不安全,其对蔬菜只愿意支付统一的对价。这样,就会形成蔬菜的柠檬市场问题,造成不安全蔬菜驱逐安全蔬菜之怪现象。农户的机会主义抬头,不安全蔬菜广泛流通于各级市场,对消费者身体造成隐性伤害。

(2)蔬菜供应链效率低下。在这种流通体系中,存在环节过多的问题,造成整条供应链效率低下,损耗大,据统计高达25~30%。而承担重要集散职能的批发市场功能单一。

(3)冷链使用极不理想。冷链利用率低,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冷链成本居高不下,恶性循环。这样,保鲜蔬菜少,蔬菜的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较低。

(4)信息不畅,渠道不畅,农民丰产但不丰收的现象屡屡存在。蔬菜大量上市,由于蔬菜属于刚性需求整体变动小,市场无法消化过多的蔬菜,而导致价格极低。当蔬菜价格低于收割成本时,会出现蔬菜烂在地里的情况,造成物资、人力的极大浪费。

2 蔬菜供应链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供如下解决方案:

2.1 政府应加强监管

(1)改善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环保事业,来保证农业发展。

由政府出面,大力发展农村基础建设,使田间三面见光,排灌沟渠配套,水泥铺设的硬底化机耕路四通八达。旧有的农村基础建设的已年久失修,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维护;村村通公路工程使得农村的交通运输硬件得到提升。

从规划上将农业区与工业区严格分开,保证未受工业污染的良田不受污染。加强环保建设,重点在于保护水源,减少重金属污染,并尽量使已受污染的耕田减少污染。

(2)规范安全认证市场。

改各部门多头领导为统一领导,加强对蔬菜安全性的监管,力争把不安全因素控制在源头上。学习台湾地区,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完善质检网络,严格把握市场准入机制,明确管理部门职责,大力推行GAP、GMP、ISO、HACCP等质量认证。蔬菜按标准分级包装上市,产品实行严格标准管理,以便溯源。增大对违规使用农药的处罚,供应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要承担法律责任,重者可依法处于刑罚,以提高蔬菜种植者的质量安全意识。

2.2 在生产上,变小农业为大农业

小农业的历史渊源,是为了激发农户积极性。如今时代不同,老弱病残村比比皆是,政府强制性让良田进行耕种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沿海外向性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民工返乡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该转变思维,将小农业改为大农业。可采用如下方式:

(1)以自然村/乡为单位,在保留产权的情况下,各农户以土地为股份组成大农业,实施大规模的种植,统一管理,年底分红。各户劳动力以合同形式为该组织提供劳动。

(2)由政府农业部下属机构组织,也可以由农业行业协会联合,形成大农业。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提供技术和物资支持,签约农户按照良好的操作规范进行作业后,得到相关认证,该认证使得其农产品在市场上很有竞争优势。

(3)鼓励成立公司形式的生产基地,进行品牌建设。蔬菜集团的成本,比农户的成本高,因为前期基础建设投入高,劳动力成本较高。若蔬菜集团不进行品牌建设,在市场上,由于消费者没法识别,只能与普通农户的蔬菜竞争,在成本上毫无优势。因此,蔬菜集团应进行品牌建设,增加品牌的附加价值。政府也应在蔬菜集团建立前期给予一定的优惠,因为做蔬菜投入大,回收却有风险,回收周期长。

形成大农业后,有如下好处:

(1)生产组织/蔬菜集团按照市场需求,做相应的蔬菜安全认证,对重金属进行检测,对农药使用品种、时间等进行控制。由于大农业形成规模经济,认证费用在经分摊后,成本在可承受范围内,价钱可能只比未经认证的蔬菜贵一些,竞争力较强。当蔬菜出现问题时,也可以品牌追溯到源头,更好控制。这样,大农业,在成本并不会提高多少的前提下,可以满足消费者对蔬菜安全的需要。

(2)形成大农业后,可以按照客户要求,对蔬菜进行分级,实现差别化营销,提升蔬菜价值。

(3)形成大农业后,在与上游的化肥公司、农药公司、种苗公司等企业的谈判中不再处于极端劣势。与下游的流通环节中,谈判地位也会相应地增加。

(4)形成大农业后,蔬菜行业协会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在面对国外绿色壁垒时应有所作为,在蔬菜行业的利益受到侵犯时应增强其话语权,在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方面应更有作为。

2.3 在流通上,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

(1)增加批发市场的功能。

使其不仅具有集散功能,还具有价格形成功能、交易结算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提高其效率。增强其配套设施,在其周围建立配送中心,增强其集散功能。可由配送中心对同一农贸市场的经营户以MILKRUNS形式实行共同配送。提高管理水平,对冷冻、冷藏蔬菜进行CROSS DOCKING。

(2)增加直销比例。

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应加强与终端市场的食堂、餐馆企业这种大客户长期合作,直接为其运送应季蔬菜。

另外,在农贸市场中,也可以直销店的形式进行销售。直销店可以加盟店形式进行。

由于其运送时间、运送地理位置相近,可采用MILKRUNS的形式进行共同配送。

(3)加强与超市合作。

超市消费属于中端消费,其客户对品牌认同度较高。发展品牌的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应大力发展与超市的合作,像日用品企业一样,与超市形成供应链伙伴关系。超市最接近终端,消费者需求数据真实有效,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可利用超市的历史数据,与超市一起对需求进行共同预测。由超市在生产周期前订货,生产组织/蔬菜集团按照订单进行种植,实现按需生产的拉动式订单管理。价格,可以保底价+市场优惠价进行,以体现双方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决心。对于风险极大的蔬菜,如台风季节的叶菜、过量蔬菜在同一时间上市等情况,双方订立长期合同,机会主义存在可能性较小,进而可以保证:台风季节的叶菜,生产组织/蔬菜集团保证以合理价格向超市供应,过量蔬菜超市也可以合理价格接收。

生产组织/蔬菜集团与超市合作,固然美好。但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谈判地位不对等,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很难在与超市合作中获得较大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超市为核心企业成立虚拟企业,将生产组织/蔬菜集团变成超市的生产基地,在平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生产组织/蔬菜集团的风险,这种方式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更大。

(4)尝试为终端消费者直接服务。

可以超市为核心,可以配送中心为核心,也可以生产组织/蔬菜集团为核心,与横向企业联合,如与经过认证的肉类公司、海鲜公司、蔬菜批发公司(外地蔬菜)、面包烘焙公司一起,为大中型小区用户做终端配送。以小区为单位,与小区物业合作,为小区物业提供冷冻冷藏设备、信息系统等支持。小区物业提前一天收集订单(肉类、海鲜、蔬菜、干货、粮油等需求),信息系统生成订单号,在系统中选择相应明细。根据客户需求,以冷链形式分别进行晨间配送与下午配送。小区用户于早晨/下午直接到小区物业按订单号取货,十分方便。也可对有需求客户增加直接配菜选项,对食品进行流通加工,既方便用户,又增加附加值。货款支付可采用货到付款形式,也可在账户中预留一定款项直接划清。

只要能形成规模,这种大规模定制的模式,压缩了中间环节,可使整条供应链成本最低,实现竞争优势。

(5)增加蔬菜加工的比例。

新鲜蔬菜易腐败变质,风险大。加工后的蔬菜会降低风险。蔬菜加工企业根据其市场需求,提前与农户签订合同,在农户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以合理的价格收购蔬菜。另外,在政府指导下,对大量上市的蔬菜以合理价格收购,进行加工。对蔬菜进行速冻、烘干等加工方式,既增加其附加值,又降低风险,避免物资浪费的现象。

(6)建立信息平台。

以大信息平台的形式,让蔬菜供应链各级企业之间共享信息。蔬菜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在信息平台上共享信息:预测信息、需求信息、生产信息、现有蔬菜的预期收割时间、数量等信息,降低风险与成本。利用信息平台发布供应与需求信息,实现网上采购功能,降低采购成本。也可利用信息平台的信息发布功能,为渠道不畅的蔬菜找买家。

(7)增大冷链比例。

加大冷链的基础建设,保证田间作业后预冷、冷库保鲜、冷冻冷藏车保鲜送运、终端具有冷冻冷藏设备进行储存各环节全程保鲜。利用信息平台即时公布冷藏车、冷库的需求与供给情况,以便进行冷藏车的共同配送,提高冷库的利用率,达到降低冷链成本的效果。降低成本后的冷链可以更低的价格,吸引更多客户使用,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8)采用环保包装

供长期合作的超市、食堂、餐饮企业、小区,可采用可重复利用的塑料箱,方便回收。这样既环保,又减少包装成本。

(9)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可向台湾地区学习,主推休闲观光农业,使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结合。其主要功能包括食宿、景观、教育、体验等方面,把蔬菜、花卉巧妙地融入衣、食、住、行、教育、娱乐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兼具休闲、教育、娱乐的理想景区。可与中小学合作,让学生(和其父母)认领一小片蔬菜,与之共成长,有教育意义;也可与旅行社合作,与附近景点组合,或者专门进行农业休闲观光。

参考文献

[1]陈经勇.台湾农业发展之路带给我们的思考[EB/OL].http://www.viewcn.com/gdtb/thlw/2009/03/1360388.html

[2]蒲应,杨为民.蔬菜供应链一体化经营的国际比较[J].世界农业,2007,6:15-18.

蔬菜供应链 篇2

一、总体要求

(一)发展思路。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把全南打造成为赣州南部重要的山地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区,全市工厂化育苗基地、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种植新技术培训基地和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重要蔬菜直供基地这个目标,按照种植模式多样化、销售渠道多元化、群众受益最大化的“三化”思路,发挥高标准蔬菜基地龙头带动作用,以品种引领、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为主攻方向,统筹蔬菜品种、种植区域规划布局,重点在乡(镇)建立一批生产规模适度、利益联结紧密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努力推动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二)基本目标。20xx年蔬菜播面稳定在11万亩以上,总产达到20万吨。在巩固提升原有大棚蔬菜基地的基础上,新(扩)建50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3000亩,其中新增钢架大棚面积20xx亩,全县钢架大棚面积在1万亩以上。蔬菜联产联销区面积稳定1万亩以上,辐射带动区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每个乡(镇)保持1个以上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大棚蔬菜基地。江禾田园综合体全面建成,示范引领作用凸显;通过引领贫困户参与务工、土地流转,以及入股分红、返租倒包、联产联销等直接发展蔬菜产业联结方式,覆盖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开展适宜蔬菜种植地块调查,规划蔬菜种植重点区域和品种布局,有序引导各类主体投资发展蔬菜产业。要科学谋划布局,大力发展钢架大棚等设施,发挥技术和市场优势,合理安排种植品种,积极抢占粤港澳市场。重点以江禾田园综合体为支点,打造成为全县蔬菜产业的种苗繁育区、采摘体验区、休闲观光区;依托金龙镇木金村、水口村、增坊村、来龙村,城厢镇小慕村、黄埠村等产业基地,打造县域蔬菜供应区。同时,要以主要交通干道为轴,打造南线、中线、北线蔬菜产业带,形成以点带面、以线扩面的良性发展格局。

(二)巩固提升规模基地建设。

1、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加强江禾田园综合体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和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提高优良种苗供应能力。全面建成南迳蔬菜冷链物流中心,加快推进北线冷链物流园建设,推动蔬菜全产业链发展。

2、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在巩固原有规模基地基础上,改善大棚蔬菜基地的水电路渠和地力条件,提升设施蔬菜基地标准化水平。同时,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土地向蔬菜规模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大户集中,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紧密结合、同步设计,原则上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田段都要用于发展蔬菜产业。

(三)构建新型经营方式。一是推进联产联销,发挥江禾田园综合体龙头带动作用,推广企业提供种苗、技术、农资和产品回购销售,农户负责种植并按产量、品质获得收益的“五统一分”联产联销模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二是推进产业扶贫,落实“五个一”产业扶贫机制,推广“蔬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培育基本菜农,带动贫困户资金入股、就业务工、订单生产。通过“一对一”结对措施,把蔬菜产业打造成脱贫致富的平台。

(四)落实新型经营主体。各乡(镇)要抓紧引进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投资新建规模蔬菜基地。通过土地、资金、技术、品牌等入股或采取合同制、订单制、委托制、代理制等方式,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间由带动向合作转变,让更多的收益留给蔬菜种植户。大力发展村级蔬菜专业合作社,在巩固提升已有蔬菜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做到蔬菜专业合作社覆盖80%的村。

(五)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大力推广吊蔓栽培、长茬栽培、深浅根轮作、绿色防控、土壤改良等技术,以及水肥一体、生物调节等机械化装备。加快推进高效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提升1个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辐射带动全县的高效种植示范基地,年内形成3个以上蔬菜品种种植技术规程,引导专业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积极对接赣州“两中心一基地”科研培训平台,全力以赴打造南部山地特色蔬菜产业发展区种植新技术培训基地。通过课堂培训与基地实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开展4期业务骨干、种菜主体集中培训,加快培养本土农民蔬菜技术员和生产一线能手,破解当前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同时,组织乡(镇)领导及技术人员、规模蔬菜基地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和部分蔬菜种植大户到农业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种植和经营管理经验。

(六)加强质量监管。强化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的监管,开展蔬菜农残速测,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对生产的`主体、品种、数量、销售渠道等进行登记,实现生产档案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溯。强化监督检查,将百亩以上规模蔬菜基地、批发市场、超市纳入监管监测范围,确保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三品一标”奖补政策,引导各类蔬菜经营主体发展适销对路、绿色健康的高品质蔬菜、品牌蔬菜,开展基地认定、产品认证5个以上,打响高山蔬菜品牌。

(七)搞活市场流通。推动订单农业发展,鼓励连锁(超市、酒店、社区)配送等经营方式,减少流通环节,积极构建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新型供应链。鼓励蔬菜种植大户、基地等参与超市生鲜蔬菜采买对接。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形成一个功能完善、开放有序的蔬菜销售市场。依托江禾田园、中农益康、深圳和众、广州华行、全南天成等龙头企业的渠道优势,加强与珠三角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的对接,大力发展蔬菜直销,实现蔬菜产品利益最大化。

(八)积极引进蔬菜加工企业。积极开展蔬菜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引进蔬菜加工企业,开展蔬菜深加工,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缓解集中上市压力,增加蔬菜附加值,解决蔬菜“销售难”问题。

三、政策扶持

(一)保持政策连续稳定。继续执行《全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南县20xx年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全府办发〔20xx〕20号)文件制定的奖补政策。

1、标准大棚。对集中连片面积50亩及以上的蔬菜基地,新建集中连片钢架大棚10亩以上、跨度在6米、内空高2.6米以上,棚架间距不超过1.5米,纵向各拱架间用拉杆或斜交式拉杆连接固定形成整体的钢结构大棚,补助10000元/亩。

2、高标准大棚。对集中连片面积50亩及以上的蔬菜基地,新建集中连片连栋大棚10亩及以上,棚体高度不低于3.5米,肩高不低于2.5米,形成装配式连栋大棚,补助16000元/亩。主要材质:所有杆件和卡具采用热镀锌防锈处理,用专用卡具连接形成整体。

以上棚内面积按540平方米折算为1亩的标准进行测算,符合市级补助条件的,可同时享受市级补助。基础设施不完善、没有种上菜的不予验收。

3、喷滴灌设施。露天连片50亩以上新建喷灌设施的,补助600元/亩;露天连片50亩或钢架大棚10亩以上新建滴灌设施的,补助400(原300)元/亩;钢架大棚10亩以上新建微喷雾喷设施的,补助500元/亩。滴灌、喷灌、雾喷补助政策不叠加享受。

4、预冷设施。基地新建并正常使用的冷库,累计面积在10平方米及以上的,每立方米补助200元(原2万元),并可同时享受市级补助。

5、完善基地道路。对进行人行道硬化、铺设吸水砖的,按其建成面积给予40元(原20)/平方米补助。

对已享受过蔬菜项目奖补政策的设施易地搬迁、按“一事一议”政策享受补助的招商引资项目不再享受上述补助政策。之前有关蔬菜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如与本政策不符的,以本奖补政策为准。

(二)加强信贷扶持力度。全力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小微信贷通”和“产业扶贫信贷通”政策落实,以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共同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积极组织全县成立村级合作社,配合金融工作局做好“蔬菜贷”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要高度重视,把发展蔬菜产业摆上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发展、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位置,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发展举措,细化工作方案,出台本乡(镇)的扶持政策。把蔬菜基地和大棚建设任务,尽早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地块,持续用力抓落实、促发展,要确保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抓蔬菜产业发展工作。

(二)破解发展瓶颈。创新土地流转新机制,探索推广土地托管和“政府垫付、先流转后招商”的模式,降低土地流转难度。探索蔬菜大棚等设施质权认证、抵押贷款,搞活金融资本,解决大棚设施建设投入资金过大的问题。

蔬菜供应链 篇3

7月份市场运行特点

1.天气闷热、阴雨一定程度影响蔬菜的种植、采收。

2.瓜果类蔬菜上市量增多。

3.交易量较大的蔬菜上市量趋稳。

4.高温天气,使部分消暑、降温的蔬菜持续热销。

部分蔬菜价格波动频繁

7月市场对97种蔬菜监测统计:综合日均批发价2.7元/公斤,环比下跌0.05%,同比上涨0.03%;其中39种蔬菜价格上涨,48种蔬菜价格下降,10种蔬菜价格持平。

高温致使叶菜类不易保存,外加本地叶菜减少,外地同类品种蔬菜到场补给,造成部分品种价格波动频繁,而高山菜的大量上市也使部分品种价格不稳,如河北的椰菜花、西芹降幅分别为28.6%和31.4%。新上市的品种出现价格反弹,但在货源增多及高温的影响下,整体蔬菜行情在波动过后呈稳中下降的趋势发展。

预计8月蔬菜上涨幅度不大

8月仍将延续7月炎热、高温天气,偶有强降雨会影响部分地区蔬菜的生长及运输,蔬菜价格受其影响有所上涨,但幅度不会很大。

进入8月份,本地叶菜上市量仍较少,成熟上市的瓜果类蔬菜所占比重大,而部分蔬菜由于有外地货源替代本地菜,市场内供应量充足、品种丰富且优,预计,8月是市场蔬菜上市交易的传统旺季。

蔬菜供应链与价格波动分析 篇4

蔬菜商品价格形成

蔬菜价格的形成, 具有如下的特性:供需的不确定和相关性, 消费者对蔬菜品种的选择具有相对的可替代性, 针对单一的蔬菜品种的需求不易预测。即需求的不确定性大于一般产品。一个品种的价格上涨, 消费者可以转为消费其他的品种, 从而影响另一品种的需求和价格。利益驱动性, 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主体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动力, 主动接受市场规律的调节, 灵活升降价格, 并以市场价格信号来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蛛网模型现象, 蛛网模型考察的是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 而且生产规模一旦确定不能中途改变, 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周期的产量, 而本期的产量则取决于前期的价格。因此, 蛛网模型的基本假设是商品本期的产量决定于前期的价格。由于决定本期供给量的前期价格与决定本期需求量 (销售量) 的本期价格有可能不一致, 会导致产量和价格偏离均衡状态, 出现产量和价格的波动。

蔬菜供应链现状分析

从农资供应到农户种植, 再到消费者手里, 整个供应链既有生产物流又有销售物流, 在不同阶段分别具有这两种物流的特点。

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主要以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生产规模较小。对农资的购买无法形成规模批次效用, 农资的采购成本较高;另一方面, 一些生产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单位蔬菜产量提高不大, 而且抗风险能力较低, 采摘后的预处理相对比较简单, 损耗较大。同时在产销的关系中, 分散农户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而且销售渠道单一, 经常出现企业压价收购行为。

技术进步可以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所以一直是世界各国都比较重视的增加农产品供给的手段。中国也在农产品科技的某些领域走在世界前端, 但农技服务人员没有农业技术服务推广的有效模式。2007年国家对基层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革后,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难以维持, 一些农业技术人员纷纷转行, 使得花费大量投入所获得的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获得实际应用。实际上, 我国耕地的单位亩产近几年来基本稳定, 没有大的提高, 1998年到2008年, 单位土地产量仅提高3%左右, 在成本提高近两倍的情况下, 只有涨价才能维持农产品的简单再生产。

蔬菜生产相对缺乏计划性, 生产者往往根据过往的价格对市场进行需求预测, 不可避免造成扎堆生产, 经常出现供需的不平衡, 容易造成蔬菜品种和数量的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供需的不平衡反过来造成蔬菜价格的波动, 供过于求时相互杀价, 出现“菜贱伤农”, 如今年部分地区的蔬菜卖不出去;供不应求时, 农产品商贩哄抬价格。

蔬菜物流过程对价格的影响:蔬菜销售供应链过长, 而且各环节间的联系相对松散, 供应链上下游缺乏协同运作的机制, 无论是生产者农户, 还是中间的批发商以及终端的零售商户或连锁超市, 都缺少紧密地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和联系, 各环节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 这之间唯一联系的是价格竞争。其间生产者农户处于销售的起始段, 也是整个销售环节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农资供应中受挤压, 销售中同样处于信息的末端, 对于价格最为缺少发言权, 这与价格形成机制相违背。

销售渠道复杂, 但农户的销售渠道相对单一:一般情况, 在农村地区, 菜农种植的蔬菜直接运到农贸集市与消费者交易, 这也是最为原始的交易模式, 最直接反映蔬菜的价格。但在农村市场, 更多的是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 蔬菜的销售量不大, 不是主要的销售市场。主要的交易来源于各种中介或批发商贩, 由于生产者缺乏对市场的第一手需求资料, 不完全了解价格的及时变化, 只是根据自身的生产成本确定价格, 大部分交易利润被中间机构获得。另一方面, 农户缺少冷藏储存措施, 而且对采摘后的基本处理技术相对缺乏, 蔬菜一旦采摘, 就必须进行交易, 否则就会烂掉, 而部分中间商可以进行简单的冷藏处理, 保存时间相对较长, 从而利用时间差, 提高市场价格。

流通环节多, 渠道混乱。蔬菜集散环节较多, 流通时间的增加使蔬菜的鲜活度大打折扣, 损耗量增大, 无效的物流成本增多。另一方面, 流通环节的增多使得蔬菜的社会交易成本增加, 销售价格上升, 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市场信息和价格的扭曲, 不能反映蔬菜真实的供需状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城市扩张减少了郊区农产品种植面积;另一方面, 原来的农民进城打工, 从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 居民收入提高, 吃菜、吃肉的比重也增加了, 城市成为主要的蔬菜销售市场。城市的主要蔬菜供应来源于城市郊区和外地农村的种植, 城市的规模越大, 郊区种植面积越少, 蔬菜生产基地从大城市郊区逐步转向外地农村, 如北京, 其蔬菜的主要供应来源于河北和山东等地。由此, 流通环节增多, 物流成本对蔬菜销售价格的影响比重加大。也就出现了山东等地的蔬菜卖不出去, 而北京的蔬菜价格居高不下的现象。

以山东蔬菜供应到北京为例, 来了解目前大城市的蔬菜供应渠道:农户将蔬菜运到当地交易市场与批发商进行交易, 根据当天的品种供应量确定价格;当地交易市场负责提供交易场地和工具, 批发商和农户根据交易量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批发商将购买的蔬菜简单分拣归类后包装, 租用当地运输车辆运输到北京的批发市场, 然后经由批发市场流通到超市、商贩和市内小的零售店, 在每一个环节都有费用的增加, 最终反映到蔬菜的价格上。

整个渠道的费用成本构成基本如下:生产成本、到一级市场的运输成本、批发商户现场收购成本, 含人工及出差成本、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的运输成本, 含包装成本、二级市场销售成本, 含租金、人工、税负;二级市场到三级市场的运输、三级市场的销售成本, 含租金、人工、税负等, 而且在每一个环节中的损耗在7%~10%左右, 如此从产地到城市的小区销售市场, 销售价格也就只能不断上升, 甚至翻倍。特别是中秋、春节时, 运输价格甚至上涨50%。

渠道的增多, 存在着中间机构对生鲜农产品的期货炒作, 人为的抬高价格。社会资金利用大蒜、绿豆等农产品产地集中、季节性强、产量下降、市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 恶意囤积, 哄抬价格, 严重扰乱市场秩序。

蔬菜价格管控的供应链应对措施

蔬菜价格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是一个综合、复杂、多变的过程, 必须由对产品生产经营条件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了解最多最准确的企业来定价, 才能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蔬菜的价格应该象工业产品定价一样, 由种植户根据生产成本和物流流通成本确定市场价格, 而不是由中间机构确定。

要实现价格调控模式的转换, 建立起政府间接调控的价格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政府对价格的管理要进行转换, 但价格放开不是完全放任自流。政府必须对价格调控的对象和目标进行调整, 对价格间接调控的手段和措施进行优化。

充分发挥现有和不断建立农业合作组织, 进行土地集中或生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 从而解决非规模经营的散户种植模式。通过农村合作组织协调安排技术培训, 并培养相应的技术人员, 通过技术不断提高产量, 从而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另一方面, 组织还可以集中采购生产资料, 通过规模效应降低采购价格。合作组织起到内部协调外部联系沟通的作用。

政府扶持专业物流公司, 在农村建立冷库, 进行蔬菜采摘后的预冷和短期的储存, 并有专业物流公司负责冷链运输, 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包装物的标准化和标准重量运作模式, 减少中间环节和接触损耗, 降低流通成本。专业物流公司的介入, 还可以使种植户更专注于生产技术和种植的维护。

学校蔬菜供应合同书 篇5

为了更进一步搞好我校学生食堂所用蔬菜的监督管理,维护教育消费市场秩序,确保我校食堂所有用品的安全与师生身心健康,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及《湖北省中小学校校园食品用品安全管理办法》的通知,特对向学生食堂供应蔬菜的经销商签订如下协议:

1、按学校食堂食谱安排计划,每周及时通知供菜商按计划保质保量供应蔬菜,在没有通知送菜的情况下,任何送来的蔬菜学校有权拒收。

2、供菜商必须保证所供应的蔬菜低于市场当天菜价5分至1角。

3、所供应的蔬菜必须新鲜,不能掺兑任何杂物,学校验质员有权拒收霉变、腐烂、出芽等蔬菜。

4、所供应的蔬菜必须以本街上菜价为准,不能提出所进菜价高低,来提出加价等非理要求。

5、所供应的蔬菜必须保证质量,所出现的不安全事故经查属实的由乙方负全部责任(蔬菜必须保证无残留农药)。

6、所供应的蔬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一周一结账。

7、此协议从

****年**月**日至

****年**月**日结束。

10、此协议一式三份,上交教育总支一份,学校存档一份,供菜商自留一份。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分管领导签字:

北京市蔬菜供应安全浅谈 篇6

蔬菜供应安全是指有足够数量的蔬菜供应来源、持续稳定的蔬菜生产能力、安全可靠的蔬菜供应渠道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对蔬菜的需求。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成本要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在正常的蔬菜供应体系下,蔬菜供应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包含了“能力”和“环境”两个部分。能力,是指地区抵抗风险,保障蔬菜供应的能力;环境,是指该地区所面临的内部供应和外部供应两个环境。一般认为,一个地区内部的蔬菜生产能力越强,其自身抵抗蔬菜供应短缺问题的能力越强,则其蔬菜供应安全问题出现的风险越小;该地区对外部供应依存度越大,其供应风险则越大,越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及手段协调外部供应,以满足自身不断增长的需求。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内外部供应环境的关系,以及提升自身抵抗风险的能力,那么,一旦有灾难发生,对这个地区的蔬菜供应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

蔬菜供应对外依存度和供应自给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了一个地区蔬菜供应安全的两个侧面。它们对于蔬菜供应安全衡量的角度不同。前者是从环境的角度进行衡量,而后者是从能力的角度衡量。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外来蔬菜供应情况对于本地区来说有很多因素是不可控的。例如,产地气候因素,人为因素等导致的蔬菜减产;道路交通因素以及国家政策因素等导致的蔬菜运输出现阻碍等等。对于这些因素,本地区所能做的就是分析环境,适应环境。在特定的环境变化下,改变和调整自我能力来争取弥补这些因素造成的供应缺口。从能力的角度来说,本地区供应自给率是地区可以掌控的。地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鼓励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科技发展,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蔬菜生产能力。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优势,更好地满足本地人民对蔬菜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蔬菜供应对外依存度,一旦外地蔬菜供应出现短缺可以及时做出反应。

在此我们浅谈一下蔬菜供应对外依存度的因素对蔬菜供应安全的影响。蔬菜供应对外依存度取决于外部供应量,而外地蔬菜供应量主要是由外地蔬菜可得性和蔬菜价格决定。

外地蔬菜可得性 外地蔬菜的产量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产地气候,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等。除此之外,外地进京道路是否畅通,政府有无相关政策出台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外地蔬菜能否顺利进京。从而对北京市蔬菜供应安全造成影响。

蔬菜价格 价格因素与需求量相互影响。当蔬菜供不应求的时候,自然会使蔬菜价格升高;反之,市场上同种蔬菜集中大量上市则会造成蔬菜价格下降。价格和需求量相互作用直接影响蔬菜供应量。

目前,北京市蔬菜供应主要来自周边山东、河北、河南、辽宁等省。外地蔬菜的可得性直接影响到北京蔬菜市场的供应安全情况。一旦产地出现异常,或蔬菜运输途中出现问题,市场要根据情况做出调整,以便及时填补缺口。

蔬菜上市量的变化另一个直接影响就是菜价的变化。目前,菜价也是市民很关心的问题之一。菜价的起伏关系到市民购买欲望,间接反应蔬菜种植者的积极性。蔬菜种植者的积极性反过来影响蔬菜产量,如此循环。因此,每个环节都要经过规划和分析,才能使这个循环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正因为蔬菜供应有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性,所以在蔬菜供应中也会存在其特有的问题。北京市蔬菜供应安全存在以下问题:

蔬菜供应对外依存性强 由于城市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规划以及环保建设要求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北京市农业用地面积逐年减少,蔬菜种植基地面积也相应减少。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至2007年底北京市的蔬菜种植面积由2004年的149.7万亩减少到110.3万亩,减幅达到35.7%。与此同时,2007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633万人,按照8年来人均蔬菜消费量117.8千克/人年计算,本市蔬菜全年消费量约200万吨,年供应缺口120多万吨,对外依存度高达60%以上(其中市区的对外依存度达70%以上),使蔬菜供应安全问题日益凸现。

蔬菜供应不稳定 蔬菜是典型的季节性商品,从种植到收获,再到销售都有较明显的季节波动性。夏季高温干旱期间容易诱发虫害,造成蔬菜减产。冬季大雪封路会影响蔬菜的运输。北京属于典型的北方陆地性气候,四季分明,各个季节的应时蔬菜也很分明,但人们对蔬菜品种的需求越来越高,反季节蔬菜供应市场很大,对外地蔬菜的需求大更增加了蔬菜供应的不稳定性。

蔬菜供应完全是市场行为,缺乏计划指导 目前北京市蔬菜供应的主要载体是蔬菜批发市场,特别是大型的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对北京新发地、石门、岳各庄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调研走访,笔者发现,目前北京蔬菜批发市场的功能并没有充分得到发挥,蔬菜的供应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市场产销信息非常不对称。种植方面属于跟风种植,销售方面属于盲目销售,产销双向信息交流很少,脱节现象时有发生。丰年的蔬菜很可能出现难卖,价格下跌,增产不能增收的现象。

信息网络建设相对滞后 通过对多个对象的调研发现,目前北京市蔬菜供应链多处于随机性供应状态。最主要体现在大型蔬菜批发市场的供销过程中。产地与销地间的大宗散装蔬菜物流组织构成现有蔬菜物流体系的主干。随机性不但表现为蔬菜品种,来源相对不确定,运输承载者与销售去向同样相对不确定。这些不确定性的关键所在就是信息传递的相对滞后。

蔬菜存储设施缺乏 蔬菜属于易耗品,储存时间短,且对储存条件有一定的要求。目前从北京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到小型菜点,从产地运输,到销地储存,冷库的数量相对较少。虽然笔者在走访新发地等批发市场的时候也看到有冷库建设,但总量明显不足。不仅是存储设施,蔬菜在途运输时的储存条件也直接影响到蔬菜的在途损耗。因此改善蔬菜在途时的存储也十分重要。

由此,对北京市建设蔬菜供应安全保障体系提出几点建议:

首先,降低对外依存度。大力提高自身生产能力,事前做好调查,掌握外部环境情况。一旦发生外地蔬菜供应缺口,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以及其他地区相互补充来满足蔬菜需求。

其次,加强蔬菜需求预测。预测是防患于未然的方法。目前有多种预测方法可供选择,准确地预测不但可以降低供应的不稳定性,还可以根据预测需求量加强蔬菜生产以及供应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供应安全性的同时还可保证供应质量。

第三,规范蔬菜批发市场,使之成为分散农户与大中城市市场间较为稳定的蔬菜供应通路。批发市场可以实现蔬菜的规模化集散,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扩大传播范围,此外还可以促进各类物流主体的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主体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作用。完善整个蔬菜供应链。

第四,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专门的蔬菜交易网络平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提升管理档次。市场可组织专人负责收集,上报和公示主要蔬菜进货来源,销售数量,价格动态等市场运行情况,并结合相关部门进行专业的分析,作为市场的指导。确保在有自然灾害等供应安全出现问题时迅速组织货源。

第五,政府要审时度势,制定相关政策,并加强督导力度。

蔬菜供应链 篇7

蔬菜作为一项需求弹性很小的生活品, 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蔬菜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停留在“量”的要求上, 更多的将目光锁定在了蔬菜的“质”上。近年来有机蔬菜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尽管其价格是普通蔬菜的3-5倍, 还是很热销, 这是因为市场存在对高质量蔬菜的需求。

我国作为蔬菜消费大国和蔬菜生产大国, 蔬菜的生产数量在持续上升, 现如今我国每年大概需要生产6.7亿吨的蔬菜, 占全国蔬菜总量的48%, 全球将近一半的蔬菜都是我国生产的[1]。但是在我国蔬菜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 问题与挑战也接踵而至, 由于蔬菜行业竞争激烈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 蔬菜市场已经由以前的卖方市场逐渐转变为买方市场, 甚至出现农民辛苦种出来的蔬菜由于缺乏市场而烂在地里的现象, 农民种植的盲目性、信息不对称以及蔬菜物流设备的欠缺都会使得农民与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由于物流交易环节多, 生产者相对比较分散, 市场流通渠道长, 装卸次数多等, 蔬菜的新鲜, 安全, 价格都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 研究如何将蔬菜高效的、安全的送到消费者面前, 保证消费者获得高质量的蔬菜显然是一件重要并且值得做的事。

1 蔬菜供应链的概念及其特点

蔬菜供应链是基于蔬菜这一特殊产品所形成的供应链, 指蔬菜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网络链条, 它涵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有关最终产品或服务的形成和交付的一切业务活动。

蔬菜供应较之其他生活品的供应, 对供应链的要求更高。蔬菜的季节性、易腐蚀性、地域性以及蔬菜需求的全年性和普遍性, 决定了蔬菜供应链的季节性、时效性、稳定性[2]。供应链管理者在考虑蔬菜供应地分布情况的同时, 要对供应时间进行控制并且要对蔬菜保鲜予以充分的重视。而蔬菜生长又有一定的周期, 这就要求供应链管理者要对未来的市场需求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如何将高质蔬菜高效稳定的从蔬菜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受多方面的影响。如图1所示。

2 蔬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的价格

近两年蔬菜价格一直居高不下, 居民甚至笑称已经吃不起蔬菜, 但是在蔬菜市场价格高高在上的同时, 菜农却在为蔬菜卖不出去、卖不上价而发愁, 供应源头的低价在销售端却被放大到居民几近不能接受的高价, 这种供销价格矛盾直指供应链过程。

从图2的价格走势图中可以看出蔬菜的价格呈现季节性涨跌, 冬季蔬菜价格明显高涨, 夏季蔬菜价格进入低谷。从植物的生长周期来看, 这种季节性的价格涨跌是正常的, 但是涨跌的大幅度却投射出一个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蔬菜的大棚种植或者是在蔬菜的保存方面成本是不是过高, 这种高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冬季蔬菜价格直逼肉类食品。

另外, 蔬菜市场的供需关系总体还是需大于供, 加上蔬菜市场的竞争商较为零散, 消费者没有明确的购买偏好, 零售商考虑保证自己的利润会多于考虑留住顾客, 这就导致了一旦抓住涨价的机会, 零售商会毫不犹豫的提高价格。从而造成蔬菜价格在短期内的急速涨跌。

2.2 蔬菜的质量

从地头到餐桌, 蔬菜经历了选种、种植、采摘、摘后预处理、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一系列活动, 要保证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蔬菜是安全高质量的, 就要求蔬菜在这长长的供应过程中, 每个环节都有科学的安排。目前我国蔬菜供应在种植、运输以及销售方面都存在较大安全问题。

从种植方面来看, 蔬菜的供应源大多是零散的农户, 由于自身受教育水平不高, 加上收购者的低价收购, 使得农户为了追求尽可能高的收益, 滥用生长调节素, 过量使用农药。这种唯利益性的行为给蔬菜的安全供应埋下了重大隐患。

数据来源:南京价格信息网.

从运输方面来看, 由于蔬菜在采摘下来之后依旧会进行生命活动, 这也是蔬菜易腐烂的原因, 于是在蔬菜的运输过程就要求对蔬菜进行保鲜处理。商业上较为常见的是低温保鲜, 但是我国冷链运输发展还不成熟, 存在成本高, 易断链等问题, 蔬菜在冷热交替中损耗巨大。低压保鲜效果是低温保鲜的3-5倍, 但是由于成本太高, 并未投入使用。这些经济、技术上的阻碍是我国蔬菜行业发展的巨大挑战。另外蔬菜的运输加工不科学、配送网络的不合理性以及供应环节繁杂都对蔬菜的安全供应带来威胁。

从销售方面来看, 目前蔬菜的销售主要是农贸市场+超市+农户直销的混合模式, 因为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 这些销售商仅仅是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蔬菜进行销售过程中的简易处理, 这些处理主要是针对提高销售量而不是保证蔬菜品质的处理, 并且由于销售的零散性, 消费者无法建立自己的消费偏好, 无法像购买服装一样根据品牌、口碑等进行快速准确的质量判断, 这就决定了消费者购买蔬菜往往是简单的根据蔬菜的外观进行选择, 无法准确判断蔬菜的质量。

3 蔬菜供应链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转变供应观念, 改变供应模式

传统的供应链过于冗长, 批发环节甚至还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如图3所示。

①这种供应模式供应环节冗长, 从农户那低价收购来的蔬菜经过各环节的加价, 最终以高价到达消费者手中, 于是出现了供销价格巨差的怪象。并且大多数的零售商是通过自有的面包车或三轮车进货, 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②在这种由少聚多再由多分小的流通过程中, 供应源头的蔬菜几经周折最终分散到各家销售商, 这给日后产品的溯源增加了很大成本, 可以说在不使用追踪产品的情况下根本无法追溯它的供应源头。杂乱的供应渠道使问题蔬菜的追责成为一个很大的难题, 同时会造成农户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

③多环节也就决定了在供应过程中有多衔接, 目前我国冷链运输水平不高, 还不能达到顺畅的完成冷链运输, 尤其是在各环节衔接中出现停滞暴露时间过长, 这一方面增加了冷链运输的成本, 另一方面也加快了蔬菜的腐损速度。

④零散的农户、零散的零销商不能形成规模化的竞争阵营, 很难进行有效的市场管理。这种供应模式主要是以产定销, 市场信息的反馈不及时, 各环节也没有信息交流, 盲目的生产会造成供需的不协调。

有研究者提出, 为了保护农户的利益, 应该将农户的规模进行纵向扩展, 向上下游延伸[3], 本文觉得应该将农户进行横向联合, 以便进行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如图4所示。建立零售商主导的供应链一体化, 将各个环节包容在一个公司体系内, 由公司对所销售的蔬菜质量负责。生产者向销售部提供蔬菜, 销售部向生产者反馈市场信息、制定每年的生产计划。各品牌公司进行竞争, 为了拥有较好的口碑争取更多的顾客, 就会进行价格与质量的控制, 而消费者也可以较放心的选购自己信任的品牌蔬菜, 形成品牌效应[4]。

3.2 发展冷链运输、强化保鲜技术

蔬菜的运输与储存的费用占了总费用的大约百分之八十, 腐损量却依旧达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据专家测算, 如果全国蔬菜单产年均提高1%、损耗率年均降低1%, 在蔬菜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 10年后可增加供应1.17亿吨。高耗费下却依旧是高损耗要求我们必须寻求方法来突破技术与设备的限制, 大力发展、广泛运用冷链运输与保鲜技术。

3.3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与电商进行合作

蔬菜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 蔬菜的生产不能对市场进行相应的快速反应, 需要在种植的前期对市场进行预测, 而市场信息的闭塞可能会导致供需不调, 造成社会资源不足或社会资源浪费, 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可以将市场信息进行部分透明化, 便于生产决策。近年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将网购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蔬菜的网购也将成为一种被大众接受的购物渠道, 尽管目前的蔬菜电商遇到了瓶颈, 但随着运输问题的解决, 手指点一点, 蔬菜进家门的模式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这种订购方式缩短了采购时间, 可以为大众带来更新鲜的蔬菜。

3.4 注重供应链过程各环节人才的培养

注重人才的培养与选用, 目前我国在蔬菜供应方面人才较为短缺, 政府应当在人才方面予以适当重视, 通过人才的培养, 引进先进技术, 保证蔬菜供应过程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提高产量, 避免由于人为操作不合理带来的不必要损耗。对供应网络进行合理的重新规划, 通过对知识与技术的运用降低损耗率与供应成本。

3.5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我国的蔬菜供应技术水平明显落后于欧美和日本, 发展空间还很大, 单纯的依靠企业来健全蔬菜供应行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政府应该对蔬菜供应企业进行政策上的优惠, 对公共设施进行完善, 支持企业进行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此外, 要形成新供应模式的品牌效应还需要政府严格控制市场的准入标准, 对市场进行严格的监控以及建立全套的奖惩制度。

4 结语

蔬菜是民众生活的必需品, 为社会提供安全健康的蔬菜需要整个供应链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需要消费者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 对高品质蔬菜予以肯定, 对破坏市场机制的廉价不合格品坚决抵制。

摘要: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人们的关注点从“吃得饱”转移到了“吃得好”。蔬菜作为生活必需品, 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研究如何保证消费者获得高质量蔬菜也成为了一项重要并且值得做的事。本文首先分析蔬菜供应链的特点, 研究蔬菜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最后探讨改善蔬菜供应链的对策。

关键词:蔬菜供应链,安全,潜在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徐小青.大国大时代:中国经济报告会[J].六月谈, 2014 (6) .

[2]张义柯.蔬菜供应链的物流问题及其对策[J].价值工程, 2012.

[3]徐刘印.基于小农户参与下的蔬菜供应链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

蔬菜供应链 篇8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与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会在一项合作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将其作为供应链研究的重要内容。绿色供应链又称环境供应链, 综合了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思想等, 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但该研究目前以制造业及相关物流为主要对象, 很少涉及蔬菜等农产品。

中国是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 2010年蔬菜产量6亿多吨。蔬菜作为人们日常必需消费品, 拥有庞大的供应链体系, 是支持中国大城市运转的大宗物流之一。蔬菜供应链涉及土壤、生产基地、加工运输、市场进入管理等多个环节。蔬菜供应链的运作上一直存在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损耗等非绿色化问题。根据国家发改委统计, 我国蔬菜产后损耗严重, 仅流通腐损率就达到20%~30%, 浪费总资金达800亿人民币, [1]②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即是将“绿色”或“环境意识”融入到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中, 对整个链条进行环境良好设计, 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并使整个供应链的资源配置最优化, 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 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③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是将“绿色、健康和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环节, 从农产品设计、生产、包装、仓储、运输、消费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 通过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生产、绿色加工、绿色物流、绿色营销和绿色回收等技术手段, 生产出高产、优质、高效的绿色农产品, 并倡导绿色消费, 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并使农产品供应链中各主体单位共同赢利并对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资源利用率最高。[3]

显然, 蔬菜作为人们每日大量食用的农产品, 它的质量安全和“绿色”与否会更直接地影响消费者健康, 这是它有别于制造业、服务业的地方。除了环境、资源等要素外, 蔬菜产品本身的绿色健康是蔬菜绿色供应链必须纳入的因素。因此, 本文将蔬菜绿色供应链试定义为:蔬菜绿色供应链是从计划、种植、采购、加工、配送、销售到回收处理的各个环节均符合环境和健康要求的蔬菜供应链。它将合理利用绿色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等手段保证健康优质的蔬菜产品流通, 使整个供应链流程对环境的污染最小化, 资源配置最优化, 促进蔬菜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北京市蔬菜供应链现状及其绿色构建切入点

1.北京市蔬菜供应链现状

2010年, 课题组对北京市蔬菜供应体系的情况进行了调研, 对象包括北京市郊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户、蔬菜生产合作社、蔬菜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第三方物流公司和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等。目前北京市蔬菜供应链主要有3种运作模式: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运作模式、以蔬菜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运作模式和以大超市为主体的运作模式。

(1) 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运作模式。

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运作模式是北京市目前主要的蔬菜供应链模式, 蔬菜通过这种方式从产地到达销地, 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 而支撑这种模式的平台就是北京市各大蔬菜批发市场, 如笔者调研的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中心市场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蔬菜批发市场。该运作模式如图1所示。

新发地批发市场是北京市交易规模最大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主要经营蔬菜、果品、粮油、肉类、调料、禽蛋、茶叶等农副产品, 其中蔬菜是其最主要的供应产品, 日吞吐蔬菜将近1300万公斤。[4]它的货源主要有两种:一是来自产地批发市场的大宗产品, 或从产地市场直接运输, 以运输车为单位, 进场摆临时摊位, 或经火车运输, 有固定货源和稳定的季节供应, 常年保留固定摊位;二是北京近郊货源, 可直接进场设批发摊位, 运销户通过经纪人从蔬菜种植户收购蔬菜, 一般不经分拣, 通过自有运输工具运输到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蔬菜批发市场主要负责制定蔬菜上市政策、蔬菜销售服务、管理市场秩序等工作, 到新发地采购的消费群体主要是专业商贩、饭店、超市等。一些蔬菜合作社也充当了运销户和经纪人, 建立种植基地集中种植或者从散户那里统一收购, 经过一定的分拣把蔬菜运输到批发市场进行销售。在运输环节, 部分大宗产品是由购买者委托专业的配送公司进行配送, 但大部分都是蔬菜合作社或者采购者自带交通工具进行蔬菜运输。

(2) 以大超市为主体的运作模式。

北京市的超市数量和种类众多, 既有全国或全球连锁经营的大型超市, 也有社区连锁的小型超市, 但蔬菜销售主要存在于大型超市中, 少量的地区性社区连锁超市也有经营蔬菜产品的能力。有的超市还拥有自己的蔬菜品牌, 如超市发、京客隆等。超市模式属于“终端拉动”型的供应链模式, 其典型运作模式如图2。

在以大超市为主体的蔬菜供应链模式下, 超市掌握着订单标准的主动权, 有的大型超市拥有专门的蔬菜配送中心, 或者与大型的蔬菜生产基地、蔬菜加工企业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蔬菜供应商必须迎合超市制定的各种严格标准 (如产品规格、摆放模式、付款周期等) , 才能获得进入超市卖场的资格。在这种模式下, 蔬菜的分拣、包装、配送、摆放、销售甚至回收等环节由供应商负责, 超市只负责进场蔬菜质量把关、供应商资格审核、发放订单和管理销售现场等。大部分超市的蔬菜销售采用的是柜台租赁模式。进场销售的蔬菜有多个品牌, 分别由不同的供应商或物流公司配送, 产品一般是清晨上架, 超市下班时进行清理, 每日更新以保证蔬菜的质量。供应商一般都会派遣专门的工作人员到超市整理和销售蔬菜, 并向供应商汇报当日销售信息。此外, 在大超市销售的蔬菜一般都进行了简易的包装, 以便于消费者与其他商品共同采购。有的超市则保留了部分散菜销售, 现场进行称重和包装。

超市是运作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 且对进场销售的产品有较高的质量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超市已经成为很多北京市民购买蔬菜的首要选择, 也逐渐成为北京重要的蔬菜销售终端。

(3) 以蔬菜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运作模式。

随着北京市近年来蔬菜经营模式和消费模式的发展和转变, 以蔬菜龙头企业 (3) 为主体的蔬菜供应模式逐渐得到发展。这种模式计划性较强, 以蔬菜订单为基础,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蔬菜龙头企业最初的核心业务往往是蔬菜运输, 经过多年发展拥有了比较知名的蔬菜品牌, 成为蔬菜物流的组织者, 其运作模式如图3。比如, 课题组调研了北京绿奥蔬菜合作社和北京天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北京绿奥蔬菜合作社是专业的农民合作组织, 与农户联系密切, 它是天安农业的蔬菜种植基地, 能够对蔬菜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进行较为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绿奥蔬菜合作社的主要销售渠道就是天安农业的订单, 大概占到其总销售量的80%。天安农业作为集技术推广、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大型蔬菜龙头企业, 一般不直接从散户那里收购蔬菜, 而是建立专业的生产基地或者与绿奥等专业蔬菜生产组织进行合作, 间接引导农户的种植计划和生产过程, 保证货源质量。像天安这样的蔬菜龙头企业拥有比较完备的蔬菜加工设备、加工车间、专门的蔬菜配送队伍和冷藏车等, 能对蔬菜进行相对专业的摘洗、分类、贴标和包装等加工作业。有的龙头企业还发展了蔬菜深加工业务, 把蔬菜加工成可以直接食用的半成品或成品。比如方圆平安, 已经成为北京市豆芽菜供应的知名品牌。

这种模式的蔬菜配送环节主要有3种:一是蔬菜龙头企业自行配送, 配送单位主要是超市、饭店和一些机构或单位的食堂等;二是外包给第三方蔬菜配送公司, 主要配送至大型连锁超市;三是蔬菜自提, 这种方式目前比较少用, 主要集中在一些社区菜店和小型超市。另外, 蔬菜龙头企业一般都建立了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从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进行产品监控,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保证蔬菜的质量安全。

2.蔬菜供应链绿色构建的切入点

在了解北京市蔬菜供应体系的基础上,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蔬菜供应链改进及绿色供应链建设的切入点。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模式是一种自由参与的市场供应模式, 供应链上各环节参与主体繁杂, 组织化程度整体上较低, 绿色化管理的改善目前主要针对市场准入和检测环节, 做整体改进尚有难度。以超市为主体的供应链模式是一种终端控制型供应链, 由于其严格的供应商控制标准,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蔬菜的安全卫生和物流环节稳定性。近年来国家也开始鼓励“农超对接”来减少蔬菜供应的流通环节并解决农民卖菜难的问题, 但是, 目前北京乃至全国的蔬菜生产和供应的组织化程度还很低, 源自超市的控制策略在蔬菜供应链上延伸传递的力量还很有限, 这点不同于有严密计划的制造业。而且值得超市关注的商品数量太多, 大多数超市对复杂的蔬菜供应链感到分身无术, 这就导致很多超市目前明显依赖第三方物流以及第三种模式运作。

第三种模式即蔬菜龙头企业的模式, 这种模式上游对接农户或农村合作社, 下游对接超市卖场等, 而且与大型集散市场也有密切的对接联系。目前, 北京市大型的蔬菜龙头企业发展比较迅速, 对蔬菜供应链中其他参与者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而且对规模较小的蔬菜供应企业有示范作用。同时, 这些企业对供应链的覆盖程度比较宽, 在生产环节, 龙头企业可以产地采购解决货源的问题, 并可与农户签订订单合同, 通过专业指导等方式使蔬菜在数量、质量、上市时间等方面达到相应要求;在加工环节, 大多数的龙头企业可以对蔬菜进行专业的分拣、摘洗和包装, 以保证蔬菜的安全卫生;在配送环节, 龙头企业有冷藏存储和运输条件, 一般都有专门的配送队伍或者外包给专门的蔬菜配送公司。比如天安农业做为大型蔬菜龙头企业, 拥有专业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从产品生产到消费者购买, 能全程对蔬菜质量进行把关。这种由龙头企业为主牵动两端的供应链运作, 是蔬菜绿色供应链最值得关注的模式。

四、北京市蔬菜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构建

本文基于龙头企业运作, 并参考了国际供应链协会的SCOR (Supply-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model) 模型, 讨论了北京市蔬菜绿色供应链的模型构建。SCOR模型的第一层描述了5个基本流程: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退货。它定义了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范围和内容, 并确定了企业竞争性目标的基础;第二层是配置层, 主要进行流程绘制, 选择要建模的供应链, 并绘制物料流程图;第三层是流程分解层, 主要给出流程分类中各流程元素的细节。SCOR模型主要适合于制造企业的供应链, 蔬菜供应链作为农产品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有一定的差别, 所以必须对原有的SCOR模型进行修改才能更加适合蔬菜绿色供应链。这里只参照SCOR模型对第一层蔬菜供应链进行了设计。

蔬菜绿色供应链建设需要把“绿色”理念融入到传统的蔬菜供应链中, 并对其进行绿色化设计, 通过供应链中蔬菜种植者、蔬菜加工企业、蔬菜销售者和消费者的紧密合作, 以保证蔬菜的质量安全, 并使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面影响最小。根据蔬菜产品的生命周期并参照SCOR模型, 蔬菜供应链的第一层为基本模型, 全程包括以下6个流程:计划、种植、采购、加工、配送和回收, 基本结构如图4所示。蔬菜绿色供应链的建设, 需要分别对供应链模型中的六个流程进行分析, 明确这些流程的作用, 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 资源分配、损耗发生情况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1.绿色计划

绿色计划是绿色供应链的第一个环节, 是对整个流程具有持续影响的重要环节,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状况和运作性能。绿色计划将为蔬菜绿色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供一个标准, 以确保最终的产品是安全健康、环境友好、适合市场需要的, 并为供应链的绿色化提供依据。绿色计划的内容要涉及到蔬菜绿色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流程, 主要包括:①种植标准的制定。②采购决策的制定。③蔬菜加工包装方案的制定。④配送方案的制定等。

2.绿色种植

绿色种植是蔬菜产品生命周期的开始, 源头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蔬菜绿色供应链后续流程的价值和有效性。而这里的绿色种植主要就是针对蔬菜龙头企业的自有蔬菜种植。按照《农产品安全质量国家标准》, 蔬菜种植必须要抓住种植环境优越、污染控制等关键环节, 将各种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以保证种植出使消费者能够安全食用的蔬菜。比如:种植基地要选择在空气质量好, 无有害气体和灰尘, 无工业三废, 无垃圾污染的地方, 防止对蔬菜造成污染, 影响蔬菜的产量和品质;要有达到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充足水源, 以防止土壤、地下水对蔬菜污染;要保证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残留不能超过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不能影响土壤、水体等环境质量等。

3.绿色采购

对于蔬菜龙头企业而言, 要实现绿色采购, 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1) 采购产品的选择。这是绿色采购计划制定后首先要做的工作, 必须要制定绿色采购产品的相关标准, 采购符合市场需求的蔬菜种类, 并根据市场信息合理控制蔬菜采购量, 满足现有的市场供应, 防止供应过剩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供应商选择。供应商选择是绿色采购的核心部分, 供应商的绿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色采购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在蔬菜绿色供应链中, 企业主要要考察供应商是否具备环境保护意识和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保证供应商提供的蔬菜产品有害物质含量达标, 没有腐坏, 不对人体构成危害, 从而满足公众对绿色产品的需求。

4.绿色加工

蔬菜从田间地头进入蔬菜加工厂加工包装, 以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蔬菜和包装商品, 安全健康的加工环节也决定着产品的最终质量。加工环节也是蔬菜龙头企业的核心工作, 是整个蔬菜绿色供应链中的抓手。按照《蔬菜加工技术规范》和《食品加工企业卫生规范》等的相关要求, 结合蔬菜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型的设计原则, 蔬菜的绿色加工需要做好以下几点:①车间的卫生管理。②加工条件控制。③环境质量管理。④质量安全追溯。⑤包装要求。⑥人员健康和卫生。

5.绿色配送

绿色配送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绿色运输和绿色仓储。

(1) 绿色运输。

企业在运输蔬菜原材料及成品的过程中应依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原则做好配送方案的合理规划, 根据蔬菜的种类、运输季节、运送距离和运送地点确定运输方案, 选择最优的运输路线, 合理调配运输时间, 在保证蔬菜及时送达的同时使运输成本最小化;应使用专门的运输车辆运输蔬菜, 严禁与化肥农药等物质混载或混用运输工具。

(2) 绿色仓储。

由于蔬菜是生鲜食用品, 保质期较短, 如果温度不合适蔬菜会很容易腐烂变质造成浪费。所以应在保证经济性和配送效率的情况下, 考虑全程冷藏存储及冷藏运输, 以保证蔬菜的新鲜度。要加强仓储配送过程的管理, 如对蔬菜的检查验收、配货、拣货、加贴标签等工作, 尽可能地减少蔬菜的损耗及品质降低。

6.绿色回收

绿色回收也是影响绿色供应链全程的环节。对于蔬菜绿色供应链来说, 绿色回收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蔬菜废弃物回收处理和包装物回收处理。这需要从蔬菜供应链的源头做起, 并贯穿蔬菜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应倡导消费者和其它社会力量也参与到回收过程中来, 一起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北京市已有数家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蔬菜龙头企业。在实践中应积极促进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率先推行绿色模式。企业可先对自身供应链现有环节进行绿色化改善, 再使供应链绿色化工作进一步延伸, 最终实现整个蔬菜供应链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1) 钟波兰.构建农产品绿色供应链[J].物流科技, 2008, (04) .

(2) 李庆涛.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04) .

(3) 高爱霞, 满广富, 高丽霞.我国构建绿色农产品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 2010, (03) .

蔬菜供应链 篇9

一、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现状

消费者的需求是长期性的, 但由于农产品生产的特征所限, 其产品供应是有周期性的, 由于这种矛盾的存在, 不可避免地需要运用仓储的方法。因此, 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市场, 很多企业会建造自己的保鲜库来存储一些蔬菜。到目前为止, 寿光市企业大多采用的库存主要管理模式有:

(一) 独立库存管理模式。此库存管理模式不仅能保证足够的市场供应量, 同时使自己的生产需求得到满足, 还能使企业获取不同时节的价格差所带来的利润。例如, 加工商为了防止市场供求变动所带来的损失而建造的库房, 零售商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建造的库房, 生产者为了使产品有个好价钱而建的库房等。独立库存控制策略是独立库存管理模式的主要经济策略, 该策略主要侧重于优化本单位的库存成本。 (图1)

(二) 协作库存管理模式。近年来, 一些高科技示范园和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相继在寿光建成, “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充分发展。在生产端, 原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在销售端, 与分销商签订买卖合同并共同制定销售计划, 同时及时监督和管理分销商的销售行为, 在库存管理方面实行协商协作, 共同制定库存计划, 从企业的共同利益出发, 使企业之间有共同的需求预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库存需求已经变成了企业间共同协调的结果。 (图2)

二、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寿光市大型农产品经营企业较少, 小型中型企业占其物流中心供应链农产品供应企业的大多数, 由于资金不足, 这些企业的仓储设施很难达标, 无法做到及时保鲜。具体表现有以下四点:

(一) 供应链的整体观念不足。各个企业为增加自身收益, 更加注重的是对自身库存成本的控制与优化, 从而忽略了供应链的整体观念。就供应链整体而言,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市场是不协调的。达到整体最优才是最好的优化管理, 但是供应链上各个关键企业仅着眼于自身利益, 一定会对整体的供应链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 没有良好的保鲜存贮技术。当前, 处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 由于资金匮乏, 一些企业在产品存储、保鲜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 没有优良的仓储设施, 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库存损耗, 不但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而且极有可能在产品滞销时, 因为农产品的腐烂变质造成经济效益的大幅降低, 这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 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三) 合作与协调性不足。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协调与合作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 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 延迟交货、服务水平下降等现象时有发生, 同时合作与协调性的缺乏使库存水平被迫增加, 其库存管理费用也相应的增加。

(四) 产品供应链竞争力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直营业务是生产加工, 其他业务方面并不精通, 缺乏经验, 农产品供应链竞争能力不足。

上述问题的存在都将导致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降低, 最终导致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降低, 因此对寿光蔬菜供应链的优化十分有必要。

三、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优化

蔬菜的生长特征决定了蔬菜的供需有相当强的季节性, 且其需求和供给的波动幅度较大, 这就使得产品经营企业所拥有的存储设施时忙时闲, 增加了单位库存商品的库存费用。因此, 我们应该着眼于整体, 结合寿光市物流中心的农产品经营企业现状, 优化其库存管理模式。结合寿光市物流中心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图3对其做出了详细的展示。在新的库存管理模式中, 第三方物流企业承包了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等所有的库存, 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和加工商加工出来的产品不经过其他环节直接运往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 并且物流企业对销售商施行JIT配送。 (图3)

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 仓储保鲜对供应链的有效运转作用巨大, 因此优化库存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行优化后其库存管理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如下:

1、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上的生产者、加工商、零售商等的库存, 能有效减少企业成本, 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置身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2、第三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掌握, 能够保证供应链中的高效率。从短期的经济效益来看, 优化后的库存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 优化后的库存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成本优势大大增加。

3、将库存承包给第三方物流, 能够使企业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中对其库存能力进行调度, 较之企业自身的库存管理柔韧性更高。

4、对库存管理模式优化后, 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 供应链中各项业务所需时间减少, 产品的生产、调度、开发、销售等环节紧密相连, 提高了整个供应链的生产和流通效率。

本文建立了基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库存管理的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模式, 农产品生产者、加工商以及零售商将库存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 供应链成本能够得到有效的降低。

摘要:目前, 寿光市大型农产品经营企业较少, 小型中型企业占其物流中心供应链农产品供应企业的大多数, 由于资金不足, 这些企业的仓储设施很难达标, 无法做到及时保鲜。本文对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并提出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模式。

关键词: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学建.寿光市蔬菜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现状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3.18.

[2]高云, 高峰.寿光蔬菜产业化组织模式与供应链的相互联系[J].中国蔬菜, 2011.5.

蔬菜供应链 篇10

关键词:无公害蔬菜,配送,供应链

1 引言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一直牵动着万千人民的心,而对蔬菜这种作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需求,其生产、流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无公害蔬菜应运而生,市场需求巨大。但无公害蔬菜如何加工、如何配送,如何保证流通中的安全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 基于供应链构建一个现代化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不仅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于农产品物流的研究,有学者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的研究[1],提出了加快对冷链物流企业的培育,把冷链物流运用到蔬菜配送中; 也有学者开展了对生鲜农产品配送模式的对比分析研究[2]。而基于供应链的蔬菜产供销一体化配送的研究尚未开展,因此,基于供应链对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进行系统化的的构建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很大的理论意义。

2 无公害蔬菜物流配送系统的现状

我国的蔬菜配送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其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还十分广阔,但是由于生产、运输、仓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基础设施设备依然处于滞后的状态,使得蔬菜配送存在着配送规模较小,配送的水平很难得到提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 1 以分散型配送为主,规模效应低

城市蔬菜配送存在着点少且分散的特点,这不仅加大了配送的难度,从而也大大的提高了配送的成本。目前,蔬菜配送企业少且规模小,运营方式单一,还没有形成一个为之服务的统一的管理体系,信息掌控能力差,而蔬菜配送行业的规模又是制约着效益是否能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从而导致蔬菜配送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3]。

2. 2 基础设施条件低下,信息化程度不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蔬菜配送公司一方面由于储存、加工、包装、配送等设施设备的不配套及冷冻技术的落后,使得物流运作的自动化程度低,“配”、“送”相互分离,其服务依然停留在以单一的送货为主; 另一方面,缺少及时的信息互动平台, 网络化程度低,难以掌握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动态,供应链上游农民的盲目生产,导致蔬菜的“产”、“销”脱节,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有效的发挥市场潜力。

2. 3 政策不健全,认识待提高

相关的政府部门对蔬菜配送的作用和意义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没有制定相应的市场管理规范,缺乏优惠政策的扶持和鼓励,蔬菜配送服务公司在实际运作中困难重重,积极性大大受挫。同时因为大多数蔬菜配送公司只看重眼前的利益, 打价格战,以低廉的价格和不规范的服务为手段去拉拢客户, 扰乱了蔬菜配送业的秩序,影响市民对蔬菜配送的态度和信任。再加上蔬菜配送企业对配送人员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人才机制匮乏等方面因素制约,严重阻碍了蔬菜配送业发展的步伐。

因此,在借鉴国内外对物流配送的成功经验上,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个使得无公害蔬菜各流通环节系统化、规模化、效益化的产供销一体化的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是当务之急。

3 基于供应链的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总体构架

基于供应链的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主体为: 农户、蔬菜基地,物流中心、终端建直营店 + 电商等。功能定位为: 无公害蔬菜的集货、存储功能、运输功能、无公害蔬菜的加工、包装功能、配送功能和无公害蔬菜的检测功能。

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分三个阶段建设:

第一阶段: 选择一个有良好的水、空气和土壤及交通便利的地段作为培育无公害蔬菜的基地,建立仓储、分拣、配送、信息等中心,配送对象及客户群体为高校、大学城、企事业单位食堂及大型超市专柜和小区居民,为其提供新鲜的无公害蔬菜,树立绿色、安全、健康的形象。

第二阶段: 增加业务方式,对无公害蔬菜进行加工和处理,根据市场的需求,生产和加工品种繁多的的无公害蔬菜, 如脱水菜、发酵菜、蔬菜脆片以及将无公害蔬菜加工成健康、绿色的蔬菜饮料,对各种加工过后的无公害蔬菜以礼盒包装的形式推向市场,并在城市各区域建立专卖店和超市专柜。

第三阶段: 建立无公害蔬菜特色的生态旅游基地,吸引游客前来游玩,亲自种植、采摘蔬菜,并为他们提供蔬菜烹调的场所,或为游客提供专业的烹饪服务。

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2所示:

4 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配送模式

配送是指使用货车等运输设备将客户订购的货物从货物所在地送至客户所在地的物流活动,是对干线运输的有效补充,具有末端运输、支线运输的性质,即运输距离短、运载批量小、配送频率高[4]。由于配送具有时效性、经济性、安全性、沟通性、方便性、协调性等几大特性,所以针对不同的配送对象, 应该采取不同的配送方式,促进蔬菜配送向社会化、现代化、专业化发展。

4. 1 大、中型用户的配送模式

由于大、中型用户对蔬菜的需求量比较大,而且不注重蔬菜的展示功能,所以这类用户的蔬菜无需经过加工中心,而是在蔬菜采摘后,由自有车队将成批的蔬菜用冷藏车,直接配送至目的地。

在直达配送的情况下,由于一些客户配送路径可能在一条线上,所以可以采用共同配送的模式,将拟配送给同一条线路上的客户的蔬菜装入同一车辆,进行集约化的集中配送,提升配送服务质量、降低配送成本。

4. 2 大型超市、专卖店的配送模式

由于超市和专卖店这种客户在销售商品时需要展示,所以蔬菜需要进行包装,新鲜的无公害蔬菜需要经过加工中心, 根据不同的蔬菜的需求,通过保鲜膜或保鲜盒进行简单包装及礼盒包装后,根据客户的要求用冷藏车对每笔订单进行配送。

4. 3 小区居民、餐馆的配送模式

对小区、餐馆这类客户的配送频率比较平凡,需求的时间不一,配送地点也比较分散,所以应该采用自营配送模式。

在自营配送模式下,通过配送中心最大程度提供更灵活、方便的配送服务,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实时调节配送策略,操作性、适应性强,系统化程度高。将蔬菜免费送货上门,不仅缓解了居民的出行压力,省去选菜挑菜的环节,也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5]。

5 无公害蔬菜配送系统配送信息系统

针对无公害蔬菜配送存在着客户分散、订单多、批量小和线路重复的特点,传统的线路优化方式已经无法降低配送成本。建立无公害蔬菜配送的信息系统,采用更加先进和科学的方式对蔬菜配送方式进行优化显得尤为必要。

信息中心可以将无公害蔬菜品种、价格、库存量等相关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并由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相关信息进行及时更新。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到无公害蔬菜的官方网站上浏览和了解到最新的商品信息。

同时消费者若要购买无公害蔬菜,可以在无公害蔬菜的信息网站上注册为会员,录入个人资料,如姓名、联系电话和地址,设置个人账户密码。会员可以选择需要的蔬菜种类、数量后放入购物车,并提交订单。然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线支付或货到付款的支付形式。最后信息中心将会把该订单信息传递给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根据3G智能优化系统,根据不同的订单信息进行配送线路优化,制定配送专员对每天的订单进行配送。

网站系统可以根据会员客户每次的消费金额并自动生成相应的积分,不同数量的积分可以兑换不同的礼品,也可以用积分作为现金抵扣。同时根据累计的消费金额设置会员等级制度,等级越高销售的折扣和优惠越多。信息中心可以对每天蔬菜的的购买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了解市场的需求,将信息反馈给种植基地,从而做到以销定产,消除不必要的浪费[6]。

另外,该系统设有营养交流论坛,为消费者提供一些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由饮食专家根据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人群提供优化合理的菜单。客户可以通过了解到各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及其烹饪方法,并可以向专家进行咨询,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蔬菜选购。

6 结束语

蔬菜供应链 篇11

1 坚持科学规划, 加快基地建设

根据全县资源优势和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将全县蔬菜生产布局为“三大区域”:

1.1 建设城郊专业蔬菜生产区

以靠近县城的东河、嘉川、尚武、白水4个乡镇为中心, 新建专业蔬菜生产基地200hm2, 培育规模25~35hm2的专业蔬菜生产村4~5个, 以保障城区蔬菜供应。

1.2 建设乡镇蔬菜供应调节区

在除上述以外的乡镇, 根据当地人口状况, 在其场镇周围规划建设1个3.5~6.5hm2的蔬菜生产调节小区, 以保障当地蔬菜供应, 避免与城区争夺蔬菜。

1.3 建设高山错季节蔬菜生产区

充分利用北部山区高海拔、立体气候特点明显、蔬菜成熟期晚的独特自然条件和特点, 在天星乡建设1个万亩高山错季节蔬菜生产示范园区, 以调节全县蔬菜供应和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2 健全服务体系, 强化科技推广

2.1 健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县级主管部门—乡镇农业服务站—村社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的“四位一体”科技服务体系, 为蔬菜生产重点乡镇增配专业技术人员, 通过培训种植示范户、骨干农民等措施, 为村社培育一批乡土人才, 保证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

2.2 强化技术指导与培训

采取举办培训班、专家大院、蹲点联系、现场示范等形式多样的推广手段, 强化设施蔬菜栽培、错季节蔬菜栽培、穴盘育苗、嫁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生产技术, 以提高菜农生产技能和种菜经济效益。

2.3 抓好良种引进与推广

按照“引种试验、示范推广”的原则, 大力开展品种试验示范, 逐步筛选出气候适宜、产销对路的优良品种, 将蔬菜良种普及率提高到95%以上。

3 出台扶持政策, 建立长效机制

3.1 建立蔬菜种植补贴制度

凡属县政府规划、认定的专业蔬菜生产基地, 县政府每年安排财政资金或项目资金给予菜农300元/667m2的种菜补贴 (补助种苗、农膜、肥料等实物或现金) , 享受补贴的农户要求一年四季种菜, 对于间歇性种菜的农户, 取消其补贴资格, 以切实调动菜农的种菜积极性。

3.2 建立专业菜地保护制度

凡属县上规划认定的专业蔬菜基地, 必须实行栽桩定界、建档备案的菜地保护制度, 若有单位或个人征用专业菜地, 应提前向农业主管部门提交占地申请和新建菜地开发方案, 经农业主管部门核实并报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后, 方可报国土部门办理征用手续, 确保菜地的占补平衡。

3.3 建立菜地基础设施配套制度

专业菜地凡需配套基础设施的, 须经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实地考察论证备案, 根据实际生产需求, 配套建设蔬菜大棚、渠系、作业便道、生产运输路、滴 (喷) 灌设施、土地整治等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竣工后, 建设单位须报请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审计、物价等部门对其建造成本进行评估核算, 按照核算成本的50%进行补助。对大型智能日光温室或大型蔬菜展示大棚, 业主建设完工后, 须报请县“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农业、审计、物价等部门对其建造成本进行评估核算后, 按照核算成本的70%进行补助。

4 加大项目投入, 抓好业主培育

按照“政府引导为辅、民间投入为主”的原则,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 加大蔬菜基地建设的投入, 为蔬菜基地配套蓄水池、耕作便道、提灌站、排灌渠系等生产设施, 以营造良好的蔬菜产业投资环境, 吸引更多地社会资金注入蔬菜产业发展。同时, 积极引导蔬菜开发者采用租赁、承包等方式流转土地, 采取合伙、独资等投资手段组建企业、专业合作社等, 引导其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基地”、“专合组织+农户+基地”等模式建设蔬菜基地, 努力促进我县蔬菜生产的朝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通过发挥业主的示范带动作用, 努力推进蔬菜产业“产、加、销”一体化进程。

5 严把管理环节, 提高蔬菜质量

认真贯彻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 对产地环境、生产投入品、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管理, 建立从田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 切实保障蔬菜质量安全。产前要重点开展蔬菜基地环境质量监测, 加强无公害操作规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严格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产中要重点搞好宏观监控、技术服务、产地自检和宣传培训, 加强肥、药、水控制, 严格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产后要重点建立抽测制度, 加强市场标识化流通管理, 把好市场准入关。同时, 把开展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认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通过“三品”认证提升蔬菜的质量。

6 发展营销队伍, 加强市场流通

6.1 强化营销体系建设

支持蔬菜产销专合组织建设、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的评估认定和产品认证、品牌打造、有机蔬菜专卖店建设以及蔬菜营销经纪人队伍的培育等, 为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积极搭建生产、销售、加工对接平台, 拓宽蔬菜销售渠道。

6.2 抓好蔬菜冷藏设施建设

采取项目补助建设的办法, 依托县内实力雄厚、事业心强的蔬菜产业开发业主, 建立适度规模的蔬菜冷藏库, 调节蔬菜产销旺淡矛盾。

6.3 强化市场管理

组建由物价、工商等部门参与的菜价预警工作小组, 调研蔬菜市场, 及时、准确分析蔬菜价格动态, 打击市场垄断、哄抬菜价等违法经销行为, 科学指导蔬菜生产和蔬菜品种结构调整。

7 加强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

上一篇:向量方法下一篇:维护新设备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