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规模生产

2024-08-18

蔬菜规模生产(精选6篇)

蔬菜规模生产 篇1

一、引言

作为菜篮子工程基础部分的蔬菜生产, 其源头安全非常重要。在大田生产时蔬菜质量安全受土壤、大气、水源、病虫害等途径的影响, 其安全管理策略面临巨大挑战。大规模生产的蔬菜基地的安全管理策略可基于GAP (Good Agriculture Process, 良好农业规范) 和相关农业生产安全标准来构建的, 相对较为成熟。而目前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存在较多的蔬菜小规模种植, 具有分散性, 缺少有效的安全监管策略, 缺乏科学指导, 因而时常会出现一些安全问题和隐患, 如蔬菜农药残留、施肥不合理、种植环境污染等。建设新农村、“菜篮子”成为重要的建设内容, 解决蔬菜小规模种植面临的安全威胁因素, 构建良好的安全管理策略, 是广大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

二、健全小规模蔬菜生产安全监管机制

1. 小规模蔬菜生产安全监管机制的重要性

相关研究在对云南360个农户的调查中发现, 农户普遍缺乏基本病虫害知识和蔬菜生态系统的生物学知识, 他们往往为了规避生产风险而使用化学农药, 大部分蔬菜农户在施用农药以前既不下田观察, 也不进行田间试验, 同时由于小规模农户经济实力弱, 习惯过高地估计病虫的危害损失, 是导致农户在蔬菜上农药用量很大的主要原因[1]。安全生产意识薄弱且缺乏良好的管理策略指导, 使小规模种植中的农户难以全面正确地应对施药、施肥、病虫害防治中的安全问题。对农户进行基本生产安全知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培训, 是建立健全的小规模蔬菜生产安全监管机制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 (如美国) 的蔬菜生产者已基本实现知识化[2], 使得政府推行蔬菜全过程质量控制及相应的系统管理具备了良好的条件。而中国蔬菜生产的模式有其特殊性, 小规模分散种植还存在较大比例, 针对其特点建立安全生产监管机制, 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2. 健全小规模蔬菜生产安全监管机制 (1) 小规模种植蔬菜安全检测体系

各地方政府应该加强检测机构建设, 为小规模蔬菜生产提供免费或低费用检测服务, 并提高对农药残留、兽药残留、有机污染物、微生物、真菌毒素、生物毒素等安全威胁因素的全面检测能力。在每类蔬菜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提供检测和安全咨询服务。检测样本可由村级机构 (或村委) 或菜农合作组织辅助采集, 检测结果应及时公示和反馈。

对于小规模种植的蔬菜, 在现有检测机构和检测力量现状下, 全范围和全指标检测是十分困难的。可考虑建立常检指标体系, 并可针对安全形势对其进行动态调整。同时, 要建立应急检测与处理策略, 在面对新的突发安全威胁因素时, 可有效应对, 及时采样送检和制定防治手段。

(2) 发展蔬菜协会

小规模蔬菜种植较难进行安全管理, 而蔬菜协会可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难题, 统一指导及协助监管, 力保蔬菜的质量与安全。通过蔬菜协会, 培养一些安全生产技术骨干, 以指导农民的蔬菜生产, 尽量避免由于农民的知识局限性而导致的不合理施药行为。通过协会的技术骨干定时定点教育蔬菜种植户, 农户间亦提倡知识分享, 让更多协会菜农能掌握安全生产所要求的知识及技能。同时, 蔬菜协会也可把分散的农民资金统筹集中起来, 引进新产品及先进生产技术, 使集体受益, 并实现蔬菜无公害生产。这种意义上, 蔬菜协会对小规模蔬菜生产会起到较好的安全指导和协助监管作用。

(3) 适当运用蔬菜IPM方法

虫害综合防治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菜农田间学校, 是以田间为课堂, 作物为教材, 以菜农需求为目标的参与互动式教学, 是提高菜农虫害识别和防治能力的有效措施。田间学校的培训, 使菜农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蔬菜各种病症、正确选药防治病虫害, 避免盲目施药与盲目防治, 降低施药成本, 增强防治效果及环境保护意识。同时, 菜农通过学习, 懂得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 避免供过于求、菜贱伤农的情况。

IPM方法适合于中国小规模蔬菜种植中, 在许多地方都进行过应用试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的蔬菜IPM项目曾经以农民田间学校培训云南菜农, 通过成人非正规教育和探索式的学习来提高菜农蔬菜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生态学知识以及纠正农民的错误观念[3]。通过蔬菜IPM方法, 可让菜农学以致用, 实现自我监督管理, 对小规模蔬菜生产安全起到潜移默化的监管作用。

三、小规模蔬菜生产安全管理策略

1. 种子管理策略

多数小规模种植的菜农对种子的认识不足, 要防止买到质量伪劣的蔬菜种子, 须认准诚信可靠的生产单位和种子品牌。切勿贪图便宜方便或轻信广告推销, 盲目购买来历不明、质量情况不知的种子, 保证播种前的质量安全。种子品种选购须根据栽种目标和实际栽培环境来进行, 同时兼顾当地病害情况。针对某一品种, 须按品种要求给予最适宜的栽培技术和措施。

菜农应对选购的种子标明其品种类别, 分类包装存放。须将种子或播种剩余种子存放于干燥、防虫、防鼠的容器, 防止种子吸潮和虫蛀鼠咬。播种剩余种子除了要妥善保管外, 还要根据不同种类的种子寿命及使用年限确定能否再用。

2. 农药使用管理及预防残留策略 (1) 农药使用管理

针对小规模蔬菜种植, 应建立农药追溯管理机制, 并在村级机构建立农户农药使用档案, 使农药购销、使用有源可寻, 可加快农药相关问题的发现和处理速度。同时, 农药购销和使用的透明监管, 可一定程度防止劣质农药的产生与流通、农药使用不良行为。

菜农应提高施药安全意识, 避免盲目超量施药、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合理使用中低毒农药、不合理混用农药等。农药市场上管理可能会存在漏洞, 导致一些农药自身是劣质超标的, 这种情况下多数菜农可能对其识别存在困难, 但选购知名可靠的农药品牌、请教技术人员或咨询专家等都是确定适宜农药的有效途径。

(2) 预防农药残留策略

对于小规模蔬菜生产, 应尽量种植符合时令的蔬菜, 使蔬菜与气候相宜, 可减少农药与化肥用量, 减少农药残留。必须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时, 遵照使用说明, 对症下药, 严格控制使用剂量。根据病虫在田间的发生情况, 合理选择施药方式, 能挑治的决不补治, 能局部处理的决不普遍用药[4]。用药时, 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推广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蔬菜上市前的安全间隔期, 更需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 必须使用时合理喷施, 且保证农药起效期过后收获。

小规模蔬菜种植的农户可参考一些简便方法对农药残留进行初步检测。如 (1) 家蝇检测法[5]:将家蝇与被检蔬菜接触, 以家蝇的中毒程度来表示供检蔬菜的农药残留量情况, 检测需时约3~4小时; (2) 速测卡检测法[5]:取蔬菜样品3~5克, 剪碎后用纯净水浸泡, 然后用速测卡纸检测, 若试纸变蓝色为正常反应, 不变蓝表明有过量的有机磷农药残留。若简便方法无法应用或需要证实已检测结果, 可送样至检测机构以仪器检测。

已知蔬菜具有农药残留时, 菜农可咨询专家或技术人员获取具体的处理方法。或者可通过一些简单方法尽量减少农药残留, 如处理少量家庭食用蔬菜时, 可用淘米水浸泡15~30分钟, 这能降低蔬菜中的有机磷类农药残留, 因淘米水呈酸性, 有机磷农药遇酸性物质会失去部分毒性[6]。此外, 高温加热也可使农药分解, 适当用阳光照射, 对于减少蔬菜上的农药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 施肥管理策略

不同类型蔬菜, 所需施肥种类不同, 同一蔬菜的不同生长期, 所需肥料种类也不尽相同, 在适当的时候应施以适当的肥料, 多施少施都可能使蔬菜长不壮、产量低。小规模蔬菜生产的菜农资金有限, 条件允许下建议使用经济的农家肥。农家肥大多是有机肥料, 不仅含有氮、磷、钾, 还含有钙、镁、硫、铁以及一些微量元素。施用有机肥料有利于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使土壤疏松, 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但应注意, 农家肥本身可能会存在微生物、害虫等, 处理和使用不当会危害种植环境, 增加蔬菜安全风险。一般处理含水量较少的鸡鸭粪、羊粪等应先晒干, 对于含水量较大的鲜牛粪、猪粪等可拌入草木灰等。还可通过在鲜牛粪中添加黄豆浆、在人粪尿中添加食盐等措施来提高农家肥的效用, 亦可将化肥和农家肥合理掺和使用。

四、结语

通过健全小规模种植蔬菜安全检测体系、发展蔬菜协会、适当运用蔬菜IPM方法、提高菜农的安全生产技术水平和防范安全风险的意识, 可从源头解决或减轻小规模蔬菜生产的安全问题。通过对种子合理选购及保管使用、掌握农药残留预防及检测治理方法、采用适宜的施肥措施和管理方法等, 可提高小规模蔬菜种植的效益, 保障蔬菜的质量和安全。这些需要更完善的政策及更大的财力支持来配合, 才能使小规模蔬菜生产得以安全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普云.云南小规模农户蔬菜种植习惯和病虫防治行为研究[J].植物保护, 2007, 33 (6) :94-98.

[2]周洁红.美国蔬菜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及对中国的政策启示[J].农业经济导刊, 2006, (7) :152-156.

[3]John P., Russell D., Andrew, R. (Eds.) .From farmer field schools to community IPM, Ten Years of IPM Training in Asia.FAO Community IPM Programme in Asia[M].Bangkok, Thailand, 2002:1-56.

[4]吴丽蓉.蔬菜安全生产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 13 (17) :208.

[5]虞轶俊.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6]宋茹.蔬菜中有机磷及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酶片快速检测法的评价[J].食品研究与开发, 2004, 25 (2) :119-121.

蔬菜规模生产 篇2

《蔬菜基地生产总结》是一篇好的范文,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篇一:蔬菜工作总结

蔬菜站蔬菜生产工作总结

今年全县蔬菜生产工作以设施种菜为重点,坚持一手抓旧棚生产,一手抓新棚建设,实

现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壮大蔬菜产业。重点抓了四郎河川区千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和百亩乡

镇城郊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大葱生产基地建设、高原夏菜基地建设,经

过全县上

下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全县完成瓜菜种植面积86513亩,其中瓜类8505亩,设施种菜13950亩(塑料大棚4006

亩,中小拱棚种菜9284亩,日光温室 660亩),大葱栽植30000亩,高原夏菜10000亩,常

规种菜完成24058亩。年产鲜菜万吨,实现产值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630

元。

(一)四郎河川区千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今年在四郎河川区恢复旧棚生产的基础上,新建水泥骨架大棚300亩、300座,其中在

永和罗川新建120座、宫河代店新建100座、永正樊湾子新建80座,使全县水泥骨架大棚蔬

菜生产总面积发展到2840亩,在生产上力争做到建成一个投产一个,投产率达到100%;同

时在永和罗川新建高标准日光温

室180座,使全县日光温室种菜面积发展到660亩。在此基

础上,并发展中小拱棚种菜9284亩。促进了四郎河川区千亩设施蔬菜基地建设的扩大和发展。

(二)城郊蔬菜基地建设提速发展

(三)万亩无公害大葱基地建设全县完成无公害大葱栽植面积3万亩,思想汇报专题其中正茬万亩,回茬万亩,在大葱生产

中重点抓好秋季育苗,大力推广春季育苗,狠抓田间管理。在山地大葱发展种植的同时,向

川、塬发展,重点抓了宫河彭姚川、东山头、王录、长口子四个无公害大葱标准化示范区,搞好大葱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优良大葱品种,在此基础上,农技推广示xx县项目把

宫河彭姚川村确定为蔬菜项目示范村,评选了15个大葱种植示范户,辐射带动该村300户群

众规模种植大葱。同时,组建大葱经销协会,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不断提高销售收

入。

(四)突出农技推广示xx县蔬菜项目建设今年,是xx县蔬菜站实施农技推广示xx县蔬菜项目第一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蔬菜

站用科学发展观、政风行风建设和争先创优活动统揽项目工作,以提高蔬菜示范户的科技意

识和任务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达到主

推技术和主导品种到户、技术指导到户、技术培训到户、增产增收到户,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蔬菜产业迈上新台阶。蔬菜项目引进了西农八号、甘甜1号、津春3号、津优22号、陇

椒2号、尖椒22号等 12个品种,主推了高陇覆膜栽培、膜下暗灌、空中吊蔓等7项技术,科技培训、技术指导、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到户率均达到96%。今年,全县确定了7个蔬菜

生产示范乡镇,20个示范村,300个示范户,示范面积亩,带动6000户,辐射面积

15000亩。全县建设宫河良种场、彭姚川、罗川、解川四个示范基地,规模5600亩。同时正

宁大葱地理标志认证已通过农业部审核,现已发布。

二、主要工作措施

蔬菜生产关系着xx县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丰富城乡人民菜篮子的大事,在

实际生产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为了把全县蔬菜生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采取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包

片,技术人员

包点,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绩酬挂钩,年终兑现,做到

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担子,因而确保了全县蔬菜生产任务的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扶持政策

蔬菜产业开发资金投入是关键,特别是发展设施蔬菜生产,为了使四郎河川区水泥骨架

大棚和永和罗川日光温室瓜菜生产按时按期投产,保证宫河王录、周家芦堡子两个乡镇城郊

设施蔬菜基地建设落到实处,县政府xx县农牧局多方筹措资金,为四郎河川区投资500多万

元,为城郊蔬菜基地建设投资50万元,解决了我县蔬菜生产中资金不足的问题。特别是确保

了永和罗川日泺曙室示范点今冬

按期投产。

(三)紧紧依靠科技,加强技术服务

在技术指导过程中实行全程化服务,落实农技推广示xx县项目,充分发挥菜农示范带动

作用,以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为目标,主要技术措施有:一在品种上,按照“人无我有,人

有我优”的原则,引进推广尖椒22号、陇椒2号、2331、改良猪大肠、宝冠1号西红柿、白

丰8号黄瓜、西农8号西瓜、日本甜王甜瓜、掖选1号、章丘大葱、三叶齐等20多个瓜菜新

品种;二在育苗上,推广嫁接育苗、营养钵育苗等新技术;三在施肥上,推广无公害蔬菜栽

培施肥新技术的应用;四在病虫害防治上,坚持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农药防治相结合;五

在生产管理 环节中,推广标准化蔬菜生产栽培技术,专业技术人员深入

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

(四)强化技术培训,范文写作提高服务质量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农闲时间和蔬菜生产的关键时期,举办长短期培训班,印发

技术资料、聘请蔬菜专家讲课、种菜能手显身说法等形式,解决蔬菜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年

初聘请了陇东学院刘金郎等蔬菜专家教授对设施瓜菜的种菜户普遍进行了一次技术培训,今

年共举办各类瓜菜培训班20期,培训技术人员4000人(次),编写“大棚无公害瓜菜技术规

范”、“大棚无公害瓜菜病虫防治方法”等技术资料5000份。

(五)搞好协调服务,解决生产难题

今年我县大力发展设施种菜,早春冻害给设施蔬菜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解

决因冻害菜苗短缺的难题,农牧局多方筹集资金先后从xx泾阳调回辣椒、西红柿、黄瓜等菜

苗60万株,解决了宫河王录、周家芦堡子、城郊蔬菜生产基地以及四郎河川区设施种菜基地

菜苗短缺的问题,保证了大棚因灾能够正常生产。

三、存在问题

虽然今年我县蔬菜生产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主

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二是菜农文化素质低,管理粗放;三是蔬菜产业发展资金短缺;范文TOP100四是蔬菜产业发展是单一的政府资金支持,缺乏社

会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五是设施蔬菜生产建设中形象工程与方便群众生产管理相矛盾,致

使部分示范点有空棚,部分菜农无棚种。

四、今后工作打算

1、搞好永和罗川日光温室反季节蔬菜生产。

2、重点抓好今冬明春大棚建设及育苗工作,为明春设施蔬菜生产奠定基础。

3、抓好冬季菜农技术培训工作。

4、进一步抓好农技推广示xx县建设项目。

5、抓好项目争取工作。篇二:2015年蔬菜上半年工作总结 2015年蔬菜上半年工作总结朝天区蔬菜发展中心 上半年,在省、市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强化各项服务措施,高起点定位,快节奏推进,全方位落实,全区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日常工作顺利完成

1.基地建设

上半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4万亩,占全年规划面积50%。其中,种植商

品蔬菜10万亩、越冬蔬菜9万亩,建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8万亩,其中核心示范片2

万亩。

2.技术培训

完成技术培训20000人次,发放技术手册5000本,推广蔬菜新品种15

个,新技术5个。

3.病虫防治

上半年由于风调雨顺,总体病虫害源基数低,未形成大面积危害,蔬菜病

虫害统防统治率达100%。

4.蔬菜信息检测

今年上半年蔬菜丰产又丰收,莴笋、白菜、萝卜、菠菜、马铃薯等产

量、价格一路向好。前期莴笋出地价元每公斤,目前马铃薯均价在元每公斤,甚至高达2元每公斤。

5.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从政策上加大了培育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力度,为新型经营主体

提供政策咨询、技术培训指导、市场信息等服务,支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如为平

溪蔬菜专业合作社提供5种海椒品种进行试验。改善水网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条件,如将永

才专业合作社纳入农发项目进行申报。

6.项目推进

目前2014年粮经复合项目正在努力推进,同时正在申报2015年粮经复合

项目。

(二)重点工作推进迅速

1.平溪园区提升改造 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试验与推广两个方面,投资概算1080万

元。目前两家施工方已开工建设,其中连栋温室大棚区已完成平整场地,停车场已进入施工

中期,预计10月份全面完工。

2.院地合作

年初,与省农科院园艺所签订了合作协议,落实了11个合作子项目,包括

15个品种,5项新技术,目前正处于试验示范阶段。3.冷链物流该项目占地面积

亩,总建筑面积约2100平方米,投入资金459万元,现已建成600平方米初选储存及加工车

间、600平方米冷藏库、围墙、场地等附属设施,正在加紧完成电力安装,确保下半年投入

使用。

4.农超对接

与市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永隆、810等超

市,蜀门市场、东城市场等建立了合作关系,设立了固定蔬菜摊位,并协助金田公司正

在抓紧建立蔬菜鲜销直销门店。

5.农发项目规划申报

成功申报省级财政500万元的农发项目,目前正处于规划实施阶

段。

6.供澳蔬菜基地落实

6月份以来已经落实50个供澳蔬菜基地,目前正在进行环境测评

和经营主体资质申报。

(三)特色产业有亮点

1.魔芋产业

上半年在汪家、小安、文安发展魔芋10000亩,在小安打造了5000亩核桃

魔芋套作示范基地。

2.山葵产业

在曾家、李家新增山葵种植面积2000亩,川葵在朝天已初具规模。

二、下半年打算

(一)发挥项目效益,改善基地条件。利用“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项目、扶持“菜

篮子”项目、现代农业标准园创建等项目的实施,不断改善基地基础设施,巩固提升已建蔬

菜基地,开辟新建蔬菜基地建设规模。

(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配合农机管理局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适合我区曾家山

地形特点、耕作模式要求的,多功能、复合型农业机械。

(三)继续扶持农业经营主体力量。一是健全完善基地乡镇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重点

对合作社技术人员、种植大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开展农资配送、集中 育苗、生产管理、统防统治、科技推广、农机作业、产品初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化社

会化服务。

(四)抓好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拓展市场销售渠道。配合合作社、蔬菜加工企业完善冷

库建设,发展预冷、仓储、冷链运输,使其尽早投入使用,拓展蔬菜销售空间,构建现代市

场营销网络,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等新型市场营销方式。2015年6

月15日篇三:蔬菜办2010年工作总结 按照县农业和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结合食用菌(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2010年食用

菌(蔬菜)产业工作重点以及市农业局重点抓好七个“突出”的要求,今年主要做了以下一些

工作。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年完成蔬菜种植面积万亩(其中小春蔬菜亩,大春蔬菜万亩),完成全

年任务的%,其中:设施蔬菜万亩,加工外销蔬菜万亩。总产万吨,总产值亿元。完成奉献蔬菜园、种苗中心栽培设施建设。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实用技术示范

1.嫁接苦瓜示范。由于前两年示范栽植嫁接苦瓜效果较好,今年扩大到龙台、东北、瓦店等镇乡4个村,示范规模220余亩。示范成果显著,枯萎病发病率低,亩产量达7000

斤以上。

2.秋延辣椒示范。完成了县科技局下达的2010年秋延辣椒示范项目亩。

(二)引进品种试验

今年我办从江苏镇研辣椒研究所引进了辣天下(1号、2号、3号),绿箭、镇辣3号、条椒王、泡椒王、干红等32个加工辣椒专用品种在玉兴镇大学生创业园(金钩村)试验,并

筛选出适应我县种植,适合企业需要的辣椒品种4个。

(三)粮菜套作示范。

1.完成了永兴、民主、联合、石龙4个村250余亩小麦/地膜辣椒套作核心示范,并改

常规二金条种植为杂一代“辣天下一号”。

2.完成了玉兴、通济、黄鹿、南山、仓山、富兴和柏树等乡镇12个村的小麦/青菜套作

技术示范,并协调其与**江中源食品有限公司签署了2047亩的订单农业合同。

(四)完成灾后重建

完成了龙台镇天堂村、金鱼村、南山镇三马村、洪波村155100平方米复合材料大棚建设

和东北镇奉献蔬 菜园、凯江镇县农场32832平方米钢架大棚建设。4月下 旬通过农业局灾后重建项目验收小组初验。5-8月完成竣工资料整理归档、项目总结工

作。10月初 完成了资料和现场审计。

(五)强化设施栽培

利用灾后重建项目在龙台镇天堂村和金鱼村、南山镇三马村、东北镇白梨村新建的889

个约282亩复合材料大棚和钢架大棚,发展春提前、秋延后蔬菜生产,使全县设施蔬菜面积

达万亩(其中:大棚栽培3460亩)。

(六)强化技术培训

今年上半年受极端气候(长时间低温寡照)的影响,早春菜长势差、落花严重、坐果低。

我办结合我县蔬菜生 产实际,分别在通济、南山、东北、玉兴等乡镇以村为单位开展蔬菜生

产技术培训,并多次深入基地搞好技术指导。上半年共培训5个村364人次,其中专题培训 1

个村63人次。组织现场技术观摩3个村193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150份。

(七)开展市场调查

今年3月开始,抽调专人坚持每周定点到城南蔬菜批发市场、光明与桥头蔬菜零售市场

调查11类42个蔬菜品种的批零价格,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掌握市场信息,分析菜价波动原

因并上报市蔬菜办。

(八)引进扶持业主

协助乡镇引进7户西瓜种植业主

分别在永太镇、南山镇、东北镇、辑庆镇、杰兴镇等地

种植西瓜1654亩(其中大棚西瓜415亩、小拱棚西瓜47亩、地膜西瓜基地1192亩);协助

仓山镇引进业主唐基树等在响滩

村种植蔬菜110余亩,并通过协调植保部门无偿给业主提供机动喷雾器2部。

(九)抓好质量安全

今年我办协助局执法大队、科教股,加强蔬菜基地和专合组织监管,重视农药残留检测,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共抽检蔬菜(食用菌)、水果等样品4288个,总抽检合格率%。其中批发市场合格率

100%,超市蔬菜合格率%,蔬菜生产基地合格率100 %。

(十)晚秋生产示范 完成了晚秋生产示范片建设任务,缓解了秋淡蔬菜供应。一是早玉米茬秋菜豆示范片建

设。在通济镇通济村、仓山镇响滩

村利用早玉米收获后的稿杆作支架示范种植秋菜豆200

亩;二是早西瓜茬晚秋蔬菜示范片建设。利用南山镇牵河村、三马村,永太镇明星村等早西

瓜收 获后的茬口示范种植早秋菜300余亩。篇四:蔬菜项目工作总结 隆化县错季时差蔬菜产业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工 作 总 结

隆化县科技局承担的“隆化县错季时差蔬菜产业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项目编号:09220703d;项目起止年限:2009年1月-2010月12月;承担

单位于2009年1月开始了项目建设,省厅40万元科技补助经费在2009年年底拨付到位。项

目实施后,项目组克服了两年来各种原材料、劳务费等涨价不利因素,因地制宜,结合本县

实际情况,研发重点工作依托于张三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核心区,做到了工作重点突出。

县自筹经费分别于2009年12月拨付到位20万元,2010年4月30日拨付到位20万元,缓

解了项目资金紧缺问题。二年来,在省、市科技部门及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我单位严

格按照项目合同要求认真实施,完成了项目进度所要求的建设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

将工作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主要考核目标及经济指标

(一)基地建设:优质错季蔬菜生产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

16万亩以上,占全县蔬菜种植面积的80%以上。其中: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万

亩;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达4000亩以上;有机蔬菜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

(二)蔬菜总产量达到50万吨,蔬菜产业产值超过6亿元,占农业总产

值的75%左右,带动农户万户,11万菜农,提高农民人均收入500元以上。

(三)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35个,新技术5项。

(四)蔬菜龙头企业建设。蔬菜龙头企业的贮藏、加工转化总体能力达到35万吨以上,占蔬菜总产量的30%以上。

(五)培训农民达到5万人次。

(六)新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2家以上。

(七)培育蔬菜专用有机肥生产厂2家。

二、项目工作完成情况

篇二:西郊蔬菜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西郊小学蔬菜基地建设工作总结

西郊小学为了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吃菜难的问题。按照上级文件 “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蔬菜基地建设,要按照小学生生均10m2以上,中学

生生均15m2以上的标准”的要求。从我校的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建设蔬菜基地为重点,建设学生劳动实践场所,既解决住校学生吃蔬菜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劳动实践活动场所问题,既改善了学生的生活条件,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创造了条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西郊小学经过几年的学校布局调整,学校办学规模得到了扩大,办学效益得到了提高,农村教育也逐步向城镇化靠拢,学校布局逐步集中。但农村人口比较分散,交通又不便因此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寄宿,他们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很难吃到新鲜的蔬菜,这样就造成了寄宿学生整体缺乏维生素的营养不良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发育。为解决这些孩子的吃菜问题,我校实行种蔬菜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根据蔬菜基地生产需要,安排学生劳动技术教学,把教学和劳动实践结合,并且聘请当地经验丰富的种植人员进行管理,使基地出

产蔬菜品种多样,为学生提供了新鲜蔬菜。

我校现有学生523人,其中住校生450人,现有蔬菜基地4亩,学校根据教育教学的实际,建立了基地管理制度、师生安全保障制度、学生劳动实践的考核和奖励制度、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考核制度,以制度确保基地正常运行,按时令合理安排生产,按课程需要安排实践活动。学校蔬菜基地实行“班田制”管理模式,即学年初学校把菜地划分到班级,班主任就成了“责任地”的“户主”。为了解决一部分班主任“不擅长种菜”的实际问题,也为了提高菜的质量和数量,主抓菜地建设的学校领导根据季节和地域气候等实际情况,统一要求所种菜的品种、播种的时间,并抽调后勤人员现场指导。在菜园的管理上,劳动技术课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授锄草、间苗、施肥、除虫、采摘、清洗等知识,并现场指导,一方面培养了学生

种菜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学校种植的白菜、茄子、苞菜、萝卜、冬瓜、南瓜、四季豆、大葱、蒜苗等蔬菜,每年产量达1万多斤,使学校的蔬菜供应不断档,确保每周为住校生提供新鲜蔬菜。我校还以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为质量标准,土地肥力、栽培品种、种植季节、病虫发生实际情况、肥料安全使用管理等,都由专人负责、统一采购,根据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施肥要求,结合本地蔬菜生产的土壤肥力、品种布局等实际情况,农家肥要经过高温发酵达到无害化标准后方可施用,根据各种不同蔬菜品种选用适宜的肥料种类,采用科学的平衡施肥方法,不得超量施用化学肥料,要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施肥方法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肥料。

学校对蔬菜基地的建设、管理、使用都作了较具体的安排,并规定蔬菜基地的检查评比结果纳入后勤管理人员目标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其工作成

~ 26 ~

绩,另外学校每年为每亩基地补助100元,用于购买种子、肥料等原料,成品蔬菜以低于市场价进入食堂,收入用于聘请管理人员的生活补助和购买生产工具。

实践证明我校的这种管理机制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些收入还不够学生生活需求,我校在以后将不断探索,更好的去满足学生生活的需求.西郊小学

2009年12月

篇三:长岭镇蔬菜基地总结

广水市长岭镇李畈村蔬菜

示范基地实施总结

为了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促进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根据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设要求,年初,结合我市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在长岭镇建立了蔬菜示范基地,现将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设地点及面积落实到位。

~ 27 ~

蔬菜示范基地安排在长岭镇李畈村,基地总面积1500亩,冬秋2季种植蔬菜面积共3000亩。该基地位于府河边,土壤松散肥沃,水源充足洁净,地势平坦,田块集中边片,适宜种植蔬菜。

二、推广了优良品种及创造性得运用了种植模式。在该基地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蔬菜有土豆和萝卜,土豆推广优良品种克新6号,萝卜推广从韩国引进的优良品种白玉春。在基地创造性得运用了种植模式土豆-水稻-萝卜。模式中实行粮菜轮作、水旱轮作,控制了土壤传染性病害,减少了农药用量,为种植户降低了成本,也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而土豆与萝卜轮作,正是生长期长与生长期短,需肥多与需肥少的蔬菜合理搭配种植,这正合理利用了土壤肥力,减轻了病虫害,改善了品质,提高了劳动生产力。

三、落实了示范内容成果显著。

示范内容:

1、土豆-水稻-萝卜种植模式示

~ 28 ~

范,面积1200亩;

2、土豆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面积1200亩;

3、萝卜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面积1200亩;

4、萝卜无公害投入品示范面积200亩;

5、土豆无公害投入品示范面积200亩;

6、蔬菜不同种植模式对比试验,面积100亩;

7、土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1500亩。

8、萝卜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示范,面积1500亩。

示范成果:

1、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实现了无一食品安全事故,农产品蔬菜优质安全。

2、筛选出了12种安全高效的农药和化肥品种。

3、比较了各种种植模式,选定了

~ 29 ~

合适的种植模式。

4、实施了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示范,确保了病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虫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

5、带动了周边5个村,共计600余户发展了蔬菜生产。

四、推广了新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推广优良品种。示范基地100%选种优良品种。

2、推广了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蔬菜检测合格率100%。

3、推广了优质高效的种植模式。实现了示范基地优质高效的种植模式全覆盖。

2、规范了播种技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合理灌溉。种植管理实现标准化。

3、运用了配方施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0%。

4、推广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病虫综合防治面积达到了100%。

~ 30 ~

五、得力的工作措施实现了基地示范效果。

1、实行定岗定责。示范基地由农业局环保站站长夏晓华和长岭镇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何青松2人负责,包括总体方案制定,基地农户登记造册,补贴物资发放,技术培训和指导,试验示范观察记载等内容。

2、提供物资扶持。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积极性,确保示范基地面积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加大了对基地的资金支持力度,其中免费供应,尿素、药剂等。物资发放实行登记造册,落实到了户到了田。

3、开展培训指导。加强了对基地农户的培训和指导,在蔬菜播种前和重要生产环节组织了6次培训,技术人员经常性的深入田间地头查看蔬菜长势,掌握蔬菜的生长动态,为蔬菜防病治虫,并及时提出了管理意见。做到科技人员入户,技术服务到人,充分发挥了其辐射带动作用。

~ 31 ~

4、组织现场观摩。2011年6月9日,在蔬菜成熟季节组织了省农业厅领导、随州市农业局领导、广水市农业局领导、乡镇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副乡镇长)、中心主任、及周边农户观摩示范基地和品尝蔬菜。参观人员亲身体会到了新模式、标准化、无公害及综合防治的优越性。并通过媒体宣传,扩大了影响。

广水市长岭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011年11月18日

这是篇好范文参考内容,涉及到蔬菜、示范、种植、推广、面积、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

蔬菜规模生产 篇3

据调查统计:群力蔬菜专业合作社由于引进和推广了一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促进了合作社蔬菜生产方式方法重大变革, 节省了人工、降低了蔬菜生产成本, 提高了亩经济效益;改善了蔬菜生长环境, 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次数和数量, 提高了产品品质和产量。比如, 滴灌和微喷系统安装使用, 原来每亩蔬菜浇灌一次需两个人劳作5个小时, 现在每个人5个小时可以浇灌10亩;再比如引进微播机械穴盘播种, 原来一个人每小时只能播种800穴, 现在通过新机械, 每个人每小时可播种2 000穴左右, 且播种质量和浇水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1 规模经营是农业新技术引进使用的载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农民作为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主体, 是农业科技的接受者和应用者, 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只有被农民所掌握并应用于生产过程, 才能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学习、运用农业科技有一定难度, 加之家庭经济实力不足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偏低,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科技成果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制约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

1.1 规模经营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 效益决定了投资方向

群力合作社理事长陈建说:“合作社所以在资金困难情况下, 舍得在新材料、新机械等方面投入资金, 利润驱动是主要原因”。他有一本清晰的经济投入收益账, 比如, 投资1.5万元购进一台微播种机械, 原来400万穴辣椒苗需要25个工人连续工作20天左右, 现在只需要25个工人连续工作8天左右, 因为引进农业新机械, 就播种一项, 仅工人作业成本就节省了3万元;还有节水灌溉, 引进滴灌和微喷系统, 每亩虽然一次性投入增加了500元左右, 年使用成本只要280元, 可以为每亩年减少人工费用400元, 同时减少打药次数和使用农药成本, 增加产量500kg以上。“不要小看这个效果, 我初步计算了下, 因为引进节水灌溉, 每年可为合作社生产基地节约生产费用30万元, 增加产量和直接收入近百万元, 所有这些, 都是原来分散、小规模家庭经营所不能实现的”, 陈建如是说。

1.2 规模经营对市场依赖性更强, 市场对产品质量要求拉动新技术使用

合作社650亩大棚, 年播种面积1 000亩之多, 年商品产5 000t以上, 年产值1 500万元以上。大宗产品要有好的、让消费者放心的质量, 才能快速进行大市场流通销售。陈建举例:为了减少病虫的危害, 提高产品质量, 不能不引进防虫网和遮阳网, 并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 广泛使用生物有机肥、配方施肥。过去每亩蔬菜年打药次数都在8次以上, 引进防虫网和遮阳网后, 病虫害危害影响明显减轻, 现在, 年平均每亩只需要3~4次喷施少量农药就可以。同时有效解决夏季高温危害, 并提高了品质和产量。

1.3 土地规模经营是调整农业结构, 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食品安全有效途径, 政府支持加快和推动了新技术使用

调查中发现:在群力合作社农业新技术被广泛采用过程中, 政府的支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直接“以奖代补”———化解了应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 推动了新技术利用。由于群力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规模大、管理运行效果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等原因, 当地县、乡政府在“扶大扶强”基本指导思路下, 在基本农田改造、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购进等方面, 通过“小农水”、“农业三增”、“农业产业化”等项目给予适当资金补贴。初步计算了一下, 三年来, 群力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生产及相关配套累计投资1 150万元, 其中接受各级财政和单位帮助就有近400万元。

二是科技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激发了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涉农部门结合国家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 加强技术培训, 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通过组织农民进行学习、交流、参观等活动, 使农民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培育了对农业新技术需求增长点。两年来, 群力合作社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 根据蔬菜生产和经营需要, 共开展相关生产技术和创业培训14次, 受培训人数达到850人 (次) , 合作社社员人均达到10次以上, 其中有12人参加了县农广校中专班学习, 有7人获得职业农民资格证。

三是相关部门检查指导, 帮助合作社规范运作和管理, 提高合作社组织化程度, 规范项目实施和效益的最大发挥, 助推了新技术项目开展。几年来, 通过项目引导, 五河县农委、财政等部门强有力推进群力合作社规范管理, 推动“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同社会化的“大市场”“新技术”联结, 提高组织化程度, 紧密合作社社员同合作社发展形成利益共同体, 促成更大的生产规模体的形成, 依靠健全的科技服务体系和广阔的市场, 进行生产, 较好地发挥规模效益, 减少市场和新技术应用风险。

2 职业农民促进规模经营

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 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进城务工, 新生代农民不愿种地或不会种地, 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问题。很多人不愿意种地, 除了受比较收益的驱使和增加收入的需要外,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农民当做一个身份, 而不是一种职业, 认为农民社会地位低。实际上, 职业农民除了是生产者之外, 还是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者、农业生产的投资者、农业经营的决策者、农业生产市场与风险的承担者。与传统农民相比, 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知识, 有文化, 懂科技, 会经营”, 而且具有规模经营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优势, 因而能带来较好的经营效益。新型职业农民将固定乃至终身从事农业, 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

调查中了解到, 五河县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 对培育对象遴选条件同样有一个明确规定:一是有18~55周岁的优势年龄;二是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三是从事的农业主导产业达到相当规模, 如年粮食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设施蔬菜年种植面积10亩以上等。

随着国家对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和优惠政策的实施,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 特别是被定位为新型职业农民身份的新一代农民。群力合作社理事长陈建说:“国家农业扶持政策越来越好、力度越来越大, 我们把全部家当投入了农业, 做到了“心无旁骛”, 只是一心一意想着如何把土地种好、经营好、把规模做的更大、效益更好。

从五河县农广校了解到:五河县开展职业农民培育试点两年来, 有155个被确定为职业农民培育的农户, 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规模, 推动了该县土地流转面积的扩大。据统计, 该县2013年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1万亩, 占到了全县土地种植面积的39%左右, 其中以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35万亩, 是2011~2012年土地流转总量的两倍以上。

3 职业农民促进了新技术的使用

与传统农民相比, 新型职业农民具备以下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能利用市场规则来实现利润最大化, 把从事农业作为固定乃至终身职业;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懂得如何增加土地的资本投入, 应用新技术, 提高土地利用率,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效益。从五河县群力蔬菜专业合作社调查中不难发现, 职业农民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和使用。

3.1 新型职业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动力足、潜力大

农民最讲究实际,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农民应用科技的主要目的。由于传统农民种植规模面积小, 加之传统农业生产效益比较低, 有些新技术、新成果, 应用到生产中后, 因受到自然、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没有产生预期的经济效益, 或者效果不明显, 农民觉得不划算, 因此缺乏应用新技术的内在动力。新型职业农民, 首先是把农业生产经营做为终身职业, 有一定的经济投入条件, 在适度规模经营中, 许多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材料一旦投入使用, 可以为他们带来较大效益, 因此和传统农民相比, 新型职业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动力足、潜力大。

3.2 规模经营促进了职业农民收入的增长、缓解了资金投入困难的问题, 破解了影响新技术推广的主要障碍

使用高新技术无疑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是应用新技术需要改变原有生产设施 (如建大棚、造日光温室、改善灌溉条件) 等,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多年来, 尽管政府积极引导农户调整种植结构, 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增加了农民收入。但也应当看到, 70%以上的农户仍在沿袭着传统的一麦一豆或一麦一玉米的种植方式。由于近年来粮食价格持续低迷,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民想改善生产条件, 建大棚、造温室、兴水利, 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只能望“新技术、新材料”兴叹。规模经营使农民收入增长加快、资金投入困难情况得到缓解, 影响新技术推广的主要障碍得到破解。

3.3 和“一家一户”传统农民相比, 职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高, 对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认识、接受和应用的能力更强

农民作为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者, 其科技文化素质与其接受、应用科技成果的能力有直接关系。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 文盲、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多数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认识不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作用, 因而缺乏学习和应用科技成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加之农业生产效益低于其它行业, 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劳动力大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 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三八六0”部队, 使得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应用更加困难。

3.4 规模种植的职业农民, 经济实力一般较强, 可以承担应用新技术带来的风险

蔬菜生产基地简介 篇4

高青民生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绿色瓜菜基地于2012年1月开始组建成立。位于高青县青城镇,毗邻庆淄路青城路段,占地面积355亩。所有土地均为1000元/亩的价格从青城镇张巩田村村民手中流转承包。预计投资约320万元,建设钢构框架低温蔬菜棚42个,每个大棚长150米,宽8.3米,占地面积约为1.9亩。

一期工程27个低温大棚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种植作物均为反季节无公害有机蔬菜。目前的经营方式是与农户相合作,即所有土地承包费用、大棚建设资金和生产资料等费用有公司负责,农户负责种植管理和采摘。蔬菜销售以后按照比例分成支付农户劳务费用。

基地的目标是在各级党委和农业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力争利用最短的时间以绿色蔬菜产业为特色,以品牌、效益、规模为重点,在规模上做大,在品种上做全,在品质上求优,在生产上做专。逐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发掘蔬菜市场,为我市的“菜篮子”工程作出积极贡献。

高青民生绿色瓜菜生产基地

蔬菜规模生产 篇5

抚州市是江西重要的蔬菜商品生产基地, 自2009年开始实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以来,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菜篮子”工程市长责任制, 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菜篮子”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主要表现在:

1.1 规模化种植在增长

2011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7.07万hm2, 总产160万t, 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10年增加0.26万hm2、16万t, 其中3.33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生产基地4.2万hm2, 6.67hm2以上规模连片蔬菜生产基地0.8万hm2;蔬菜大棚0.28万hm2, 比2010年增加0.05万hm2;已建成蔬菜标准园31个, 面积0.12万hm2。

1.2 产业化建设水平在提高

全市蔬菜龙头企业已发展到28家,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 市级龙头企业4家, 有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协会等蔬菜经济合作组织近100个, 创建了“辉明”、“绿野”、“周志华”、“天天绿康”等一批蔬菜品牌, 有近10万人活跃在蔬菜生产和销售等各领域。

1.3 特色蔬菜潜力在延伸

抚州市地方特色优良品种较多, 如抚州水蕹、南城山药、临川冬瓜、东乡棕芋、南丰南瓜、黎川辣椒、乐安魔芋等都被选入江西省著名蔬菜优良品种。其中:临川区蔬菜大户周志华种植的实重104.15kg的大冬瓜, 成功入选“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 成为抚州市农业史上的首个世界第一。近年来, 地方特色蔬菜品种由于市场好、效益高、影响大而取得较快发展, 特别是规模化种植明显增加, 例如抚州水蕹种植已由过去仅限于临川种植, 扩大到在全市范围内栽培生产, 在临川区湖南乡还建立了水蕹良种深化繁育基地;广昌白莲已发展到2011年的0.57万hm2、0.8万t的产业规模;南城山药的种植面积也稳步增加到近0.06hm2。

1.4 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在提升

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 菜农的质量安全意识明显增强, 各级农业和有关执法部门加大了蔬菜安全生产和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 全市蔬菜无公害生产基本普及, 蔬菜市场样品抽检合格率达100%, 没有发生蔬菜农药中毒和污染事件, 全市已有11家蔬菜企业共申报蔬菜无公害产品项目23个, 其中3个已通过项目论证。

1.5 政府扶持力度在加大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 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加以扶持。2009年, 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 (抚府发[2009]35号) ;2011年市政府又以1号文件形式下发了《抚州市人民政府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实施意见》 (抚府发[2010]1号) , 并制定了《抚州市“菜篮子”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进一步加大对蔬菜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明确把蔬菜工作列入农业产业化考评的主要内容, 并与各县 (区) 签订了责任状, 各县 (区) 也都相应成立了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

2 具体做法

近年来, 抚州市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推进了蔬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1 以蔬菜标准园建设为重点, 着力提高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全市已建成和在建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31个, 其中临川、东乡、崇仁、黎川、资溪等县 (区) 的标准园集中连片面积都在66.67hm2以上。通过标准园建设, 不仅辐射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蔬菜, 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 确保了各种蔬菜的适时应市。蔬菜标准园的菜农实行“六统一分”, 即:统一市场预测、统一引进优良品种、统一进行菜田水利等基本建设、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防病灭虫、统一市场销售、分户生产。蔬菜标准园都树立了标识牌, 绘制了基地图和地块分布图, 标明基地名称、范围、面积、建设单位、栽培品种、技术措施等, 建立了生产和质量安全档案。

2.2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 努力加大蔬菜产业发展资金投入

近2年, 全市已整合各级财政和农、林、水、科技、扶贫、移民、老建、农业开发等涉农资金共计1.1亿元用于蔬菜产业发展, 其中, 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 各级财政资金投入达3000多万元, 重点用于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流转。同时, 积极稳妥推行土地流转, 有效整合了土地资源, 以此大力开展蔬菜产业招商引资, 目前有福建、南昌、山东等地客商达10多家在抚州市投资蔬菜产业。

2.3 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重点, 大力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全市100多个蔬菜专业合作组织中, 有60多个是近2年发展起来的, 他们建基地、搞“订单”、跑市场、找信息、打销路, 有力地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上了蔬菜专业经营的道路, 特别是在蔬菜产销衔接上, 发挥了很好的桥梁纽带作用, 全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占全市蔬菜市场60%以上的份额。

2.4 以提高科学种菜水平为重点,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服务

抚州市把依靠科技进步贯穿于蔬菜产业发展全过程,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积极开展技术培训。2年来, 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蔬菜技术培训班200余期, 培训人员近2000人次 (其中:市级培训班10期, 培训技术骨干150多人次) , 印发技术资料2万多份。与此同时, 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组织基层领导干部、技术人员、蔬菜种植大户到山东、广东、江苏和本省的乐平、吉安等地学习考察蔬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3 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 蔬菜市场不确定因素较多;二是蔬菜品种繁多, 优质丰产高效安全栽培技术比其它农作物难度更大, 菜农的科学种菜水平有待提高;三是蔬菜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还不高, 特别是蔬菜加工和冷藏保鲜等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较薄弱;四是由于受生产资料特别是劳动力涨价的影响, 蔬菜效益不稳定。

4 发展思路和对策

“十二五”期间, 抚州市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把抚州打造成为南方重要的蔬果产业基地的要求, 进一步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 推动蔬菜产业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在实际工作中, 抚州市将紧紧围绕“到2015年,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万hm2, 实现总产200万t, 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70%, 年蔬菜加工处理能力达到20万t, 外地蔬菜销售量达到50万t”的发展目标, 大力实施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重点在以下3个方面下功夫、作文章。

4.1 狠抓在建基地建设, 扎实搞好0.17万hm2蔬菜标准园和1.33万hm2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瞄准目标重点: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继续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 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认真总结和推广近2年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典型, 影响和带动广大农民参与开发,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二是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继续加大蔬菜产业开发的招商引资力度, 注重引进民营企业、专业大户开发, 对引进到抚州市开发蔬菜产业项目的客商和蔬菜种植经营人才, 可享受农业招商引资项目优惠政策和蔬菜产业开发扶持奖励政策。三是积极稳妥抓好土地流转。科学规划, 强势推进, 大手笔做耕地文章, 按照有关政策, 推进土地流转, 更好地整合耕地资源, 建设蔬菜园区, 吸引更多的客商投资建设, 发展蔬菜。支持鼓励集中连片开发, 对已实施承包、租赁、入股的蔬菜基地, 可依法抵押、继承或转租。四是层层分解落实任务。按照蔬菜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的要求, 把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乡 (镇) , 迅速掀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蔬菜大棚建设高潮。

4.2 在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 主攻蔬菜基地建设质量

质量是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我们坚持两手抓, 即一手抓蔬菜产业发展, 一手抓基地建设质量。一是注重提高基地开发质量。尽量选择集中连片、交通方便、排灌通畅、附近无污染源、适宜种植蔬菜的地方开发蔬菜基地。大力建设和推广高起点、高标准、规模化的设施生产模式, 完善道路、排水沟渠及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 并逐步添置更新栽培设施 (钢管大棚、连栋温室、微滴灌等) , 提升生产档次, 引导菜农种植优质、高效、安全的无公害蔬菜。二是注重提高管理质量。大力推广蔬菜优良品种、集约化育苗、防虫网、粘虫板、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避雨栽培、防雾滴棚膜、膜下滴灌、高温焖棚等10项病虫害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控技术,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分等分级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体系, 完善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5项全程质量管理制度, 防止重建轻管, 确保建一亩成一亩, 建一片成一片, 力争早投产、早见效。三是提高产品认证。坚持把蔬菜产品认证放在“三农”工作全局去谋划, 把维护品牌公信力作为持续发展的核心, 把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化政策、资金、科技、市场、体系支撑和证后监管, 着力提高蔬菜产品的质量保障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全面推进蔬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

4.3 在抓好蔬菜生产的同时, 着力搞好蔬菜销售

蔬菜规模生产 篇6

与缓慢的适度规模化经营进程相比, 我国学术界围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大量的争论与探讨。早期,争论的焦点为我国农业要不要走规模化经营道路,以韩俊[1]、张忠根和黄祖辉[2]等为代表的学者明确主张我国农业应走规模化、产业化道路,释放农业生产要素的效率。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道路已取得了官方和学术界的共识。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适度规模经营研究多集中在粮食领域[3,4,5],重点和热点多集中在重要性[6]、实现路径[7,8]与影响因素[9]等方面,而有关扩大规模经营方式———土地流转的研究更是占据了最突出位置[10,11]。对于什么是适度规模经营,刘乐[12]、张侠等[13]、孟展和徐翠兰[14]进行了阐述,指出处于适度规模经营时,各生产要素达到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 并一致认为适度规模经营能够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

由于适度规模经营是为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在适度规模经营的受益目标上,存在明显的分歧。其中,有的学者把全部生产要素的最优化利用[3],有的学者把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15],成本利润率和成本产粮率[5],单产和亩均纯收益[16]作为目标,而郭庆海[17]则分别以效率和收入为目标对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测算。那么,多大的规模算是适度规模? 齐城[15]以河南省信阳市为例,测算出信阳市农业劳动力满负荷工作时经营规模为0.34 hm2。黄建新等[16]基于江西省水稻种植业的研究,结合单产和单位面积纯收益两个指标, 认为4.73-10 hm2是家庭农场的适度经营规模, 这个规模可以实现宏观目标和微观目标的有机结合。综合来看,现有文献基本上回答了什么是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如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以及如何测算适度规模经营等系列问题。但是, 鲜有学者同时对微观目标( 农户收益最大化) 与宏观目标( 土地产出最大化) 同时展开定量研究, 研究对象也仍集中于适度规模经营本身上, 没有对适度规模经营与非适度规模经营的差异等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 也没有就规模经济效益的来源进行佐证。然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推动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快速有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代表,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9年位居全国各省首位,在人多地少的不利条件下发展为我国重要的蔬菜出口基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就已开始推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 其农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沿。以浙江蔬菜产业为例进行研究,信息含量丰富,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因此,本文基于倒“U”曲线理论,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目标进行区分, 采用二次回归计量方法, 测算不同目标下蔬菜产业家庭适度规模经营中“度”的范围,凝练了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系列经营行为特征,探讨了农户规模经济效益的来源,提出相应的宏观政策内涵, 为政府制定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获取

环杭州湾和东部沿海一带是浙江蔬菜规模化种植的重要产业带, 本研究在这两个产业带中选取了萧山区、海盐县、嘉善县三个县市进行直接访谈和问卷调查。

直接访谈:访谈对象为地方农业管理部门,主要是为了掌握当地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并由他们提供当地蔬菜专业户的基本信息以方便调查, 访谈在农户问卷调查前进行。

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以蔬菜生产为主的农户, 问卷回答人为户主或生产经营决策关键人。

样本收集:按照地方农业局提供的人员信息,随机抽取样本进行走访调查。本次共收集到150份样本,选择回答部分的填写较为完整,有效样本达到了147个。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本收益部分的有效样本只有137个。其中,全部采用露天方式种植蔬菜的样本有36个, 全部采用设施种植蔬菜的样本有38个样本,而既有露天又有设施种植蔬菜( 在本研究中称为混合种植模式) 的样本有63个,分别占到了样本量的26.3%、27.7%和46.0%。

1.2 变量设置

本次问卷调查内容涉及两大部分: 一是选择题部分,包括家庭基本情况、土地流转基本情况、目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需求; 二是回忆填写部分,包括蔬菜种植总种类、近4年的蔬菜种植面积与种类及2013年的成本收益情况。为了降低被调查对象的回答负担并取得规范性答案, 针对第一部分调查内容,基本全部给出答案备选项,让被调查对象从备选答案中进行选择, 而对于跨度较大的答案则采用分段式指数统计法。其中,关键人的年龄指数备选项为:1=20岁及以下,2=21-30岁,3=31-40岁,4=41-50岁,5=51-60岁,6=61岁以上; 关键人的教育水平指数备选项为:1=未受过教育,2=小学,3=初中,4=高中或中专,5=大专及以上;关键人从事农业经营的经验指数备选答案为:1=1-2年,2=2-5年,3=5-10年 ,4=10-15年 ,5=15-20年 ,6=20年以上。针对第二部分调查内容,则采用列表的方式,让被调查对象本人在回忆的基础上进行如实填写。

1.3 模型选择

在农户经营决策条件下, 种植总收益最大化往往也是众多学者研究家庭经营制度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17,18]。但是,在制度安排的经济目标的预期上,经济当事人(农户)与政府决策者往往是不相一致的[19],现有关注规模经营效果的研究往往忽略了农户和政府追求目标的不一致[4],微观目标和宏观目标的差异。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十分稀缺, 保护1.2亿hm2耕地红线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 最大化发挥单位耕地资源的作用成为政府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政府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需要权衡是把促进农民增收放在首要政策目标位置上, 还是把提高土地效益抑或是土地产出作为首要政策目标。因此, 在设计适度规模经营测度模型时,需要同时考虑两种具有差异性的目标。

已有研究一般是根据研究地域的实际情况做出多种假设,然后构建具体的适度规模测算模型。但现实生产情况是, 每个生产者均需要在复杂的生产经营环境下对经营规模大小做出决策, 各种假设条件不能穷尽所有的现实条件,且从政策支持上来看,政府也难以做到对生产者实行非常细腻的差异化政策。因此,纯粹的基于倒“U”曲线数学意义的计量模型的测算结果反而具有更高的政策参考价值。据此,本研究尊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内涵, 从微观目标农户收益最大化和宏观目标单位耕地效益最大化出发, 构建农户蔬菜种植总收益与种植规模二次回归模型以及亩均收益与种植规模的二次回归模型。模型形式为:

式中:y为农户蔬菜种植总收益或农户蔬菜种植单位面积净收益,x为农户用于蔬菜种植的耕地规模。

2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由于家庭农业生产效益更多更主要地来自于家庭中经常对农业经营做出决策的“关键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本研究对以户主为代表的经营决策关键人的综合素质进行了统计分析。总体上,蔬菜种植户经营决策关键人总体素质较高。一是相对年轻,经营决策关键人的年龄多集中在30-50岁之间,占到了有效样本总量的61.2%,而超过60岁以上的经营者仅占了有效样本总量的4.8%。二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经验较为丰富, 从事农业生产经营5年以上的经营决策关键人占到了71.4%,其中20年以上农业种植经验的占到了17.7%。三是经营素质较高,有76.2%的关键人文化达到初中以上水平 , 其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经营者占到了14.3%。同时,有70.0 %以上的关键人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或者经营培训,有42.1%关键人掌握了农产品电子交易方式。

单位耕地面积的产值、成本、收益及户总收益四个反映成本收益的关键指标, 在露地种植、混合种植、设施种植三种种植模式下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规律,平均值不断增大( 表1) 。从四类指标所反映的生产效果来看,露地种植属于低投入、低报酬的种植模式;设施种植属于高投入、高回报的种植模式;混合种植的投入与收益水平介于二者之间, 这个调查结果与通常的理解较为一致。调查结果有72.7%的农户采用混合种植和设施种植方式, 追求高收益成为多数种植户的重要生产目标。三类种植模式的平均收益最高值均出现在1.33-3.33 hm2经营规模的农户中,总收益最高值均出现在高于6.67 hm2经营规模的农户中。总体上,平均收益和总收益均随生产规模的扩大呈现先增后降的关系。

注:样本数中最下栏数据为相应种植方式下的样本总数。

2.2 适度经营规模分析

用计量经济分析软件Eviews6.0对6个模型进行回归估计, 估计结果显示多数关键变量的统计指标是显著有效的( 表2) ,特别是在微观目标下以户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时, 不同种植模式下多个系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有效,F统计值也是有效的,说明模型设计合理,回归估计结果可信。

依据微观目标农户收益最大化原则, 蔬菜露天种植、混合种植、设施种植模式下的最佳生产经营规模依次为9.52 hm2、8.43 hm2和5.39 hm2, 适度种植规模呈规律性递减。与之相对应的是,农户能够获得最高总收益分别为30.41万元、46.68万元和53.32万元,农户最高总收益呈现规律性递增。同样,依据社会目标单位面积收益最大化原则,蔬菜露天种植、混合种植、设施种植模式下最适度生产经营规模依次为3.72 hm2、2.75 hm2和2.37 hm2, 呈现规律性递减; 此时, 每公顷耕地能够获得最高净收益分别为4.79万元、8.67万元和11.75万元,呈现规律性递增。

注:括号中数据为统计检验值,*、** 和 *** 分别表示通过 10%、5%、和 1%显著性检验。

综合上述分析,在微观目标下,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为5.39-9.52 hm2;在宏观目标下 ,农户适度经营规模为2.37-3.72 hm2。将上述两种结果进行比较发现: 两种目标下测算结果反映的内涵具有内在一致性,即不同的生产方式经营效果是不同的,传统露天种植的净收益要低于现代设施种植的净收益, 但微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要远高于宏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

2.3 与收入尺度下适度经营规模的比较

新一届中共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 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农民体面地工作,使从业者能够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收入,即用收入尺度来衡量适度生产规模。基于该理论,则从事蔬菜种植业农户的最小经营规模应保证其总收入不小于城镇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17],否则,农民会在城镇高收入条件的拉动下进入二三产业, 农业生产经营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在不考虑种植模式差异的情况下, 蔬菜平均净收益为6.02万元/hm2。而浙江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9万元, 户均人口为2.62人,四舍五入为3人。据此,蔬菜种植农户要达到与城镇居民相当的11.37万元家庭年总收入, 需要最低的土地经营规模为1.89 hm2/户。与前述测算结果比较发现:在当前生产条件下,微观目标下和宏观目标下的蔬菜适度经营规模均能够保证农户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

3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行为特征分析

在理论测算上,适度经营规模是个点,但实际生产中, 多数效益较高的农户往往围绕适度规模点组织生产。通过对三种生产方式下农户生产规模与总收益进一步分析发现,围绕适度规模点20%上下组织生产的农户取得高收入的概率较高。因此,将围绕适度规模经营点[-20%,+20%]生产的农户,均列为适度规模生产农户。根据上述划分,在微观目标下,露地种植、混合种植、设施种植模式下的适度生产规模范围分 别为7.61-11.43 hm2、6.74 -10.11 hm2和4.31-6.47 hm2,并得到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样本数31个,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样本数106个。

3.1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特征

在农业生产中, 受教育水平、农业生产技能培训、非农生产管理经验、从事农业经营时间等均是代表生产主体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而综合素质高的经营主体一般情况下更加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取得更多的生产利润。将两组样本中经营决策关键人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相对于非适度规模经营,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经营决策关键人在三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首先,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更加年轻。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平均所处的年龄指数为4.1,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平均年龄段指数为4.3,后者高于前者4.9%。其次,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更高。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平均教育水平指数为3.3,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平均教育水平指数为3.1,后者低于前者6.0%。最后,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的非农工作经验更丰富。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拥有非农工作经验的比例高达85.0%,远高于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经营决策关键人55.0%的比例。总体来看,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这可能是其能够合理确定生产规模进而取得更高总收益的重要原因。

3.2 适度经营规模农户与其他农户经营行为差异

第一,对土地流转更加谨慎。近期土地流转费用较高且不断上涨,对农户的生产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比较分析发现, 认为当前土地流转费用过高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较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比例高出10.1%。同时,在最高土地流转费用承受能力上 ,虽然有75.0%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72.4%的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表示在1.50万元/hm2以内,两者差异不大,但是仅有5.0%的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表示最高承受能力在1.80万元/hm2以上,远低于10.1%的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比例。上述结果表明,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对待土地流转费用更加谨慎, 会进行生产成本控制,不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这一点与前述研究结果发现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综合素质更高、能够做出更加合理的生产经营安排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二,更加倾向专业化生产。蔬菜价格波动较为激烈, 调整生产品种和种植面积是农户合理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选择。通过对农户蔬菜种植总种类和近4年( 2010-2013年) 播种面积前6位的数据比较分析发现,2013年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平均种植4.20个品种,最多7个,最少1个;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平均种植4.73个品种,最多11个,最少1个,前者蔬菜种植品种相对单一。在近4年主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变异系数上,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35, 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变异系数均值为0.32, 前者主要蔬菜品种播种面积年间的波动幅度更大。上述结果表明,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更倾向于通过调整种植面积而不是种植品种来分散市场价格风险,专业化生产程度更高,生产行为更加接近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第三,获取科技支撑的方式更加直接。农户获取科技支撑的方式成为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比两组样本后发现,在列举的8类科技成果或技术获取渠道中,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将科研院所或者政府部门作为获取科技支撑的首选, 且平均采用了4.5项; 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则把通过亲戚朋友介绍等间接方式列为首选, 平均仅采用了3.5项。在采纳技术的决定因素上,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把新技术“能否提高产量、能否提高产品品质、能否节省劳动用工”作为前3位影响因素,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把“是否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新技术掌握的难易程度、能否提高产量”作为前3位影响因素。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在获取科技支撑方面态度更加直接、积极,在采纳新技术时更在意技术的生产效果, 与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更在意采用新技术时的成本付出产生明显差异。

3.3 适度经营规模是取得较高总收益的重要条件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 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平均生产成本的节约。调查结果表明,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户均总收益达到37.61万元, 高出非适度规模农户户均收益11.21万多元。为验证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经济效益是否来自于成本的节约, 我们对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两组样本的成本收益数据进行了比较。在经营规模方面,适度经营规模农户的蔬菜种植总面积和设施面积分别为7.33hm2和4.33 hm2,远高于非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3.78hm2和1.66 hm2。在平均成本方面,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亩均成本为9.30万元/hm2, 非适度规模农户的为10.20万元/hm2,前者低于后者0.90万元/hm2。在产值与收益方面,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平均产值和平均收益分别为15.17万元/hm2和5.86万元/hm2,非适度规模农户的分别为18.12万元/hm2和7.86万元/hm2,在这两大指标上前者均低于后者。

综上所述,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平均成本确实更低,虽不能否定“规模经济效益来自于平均生产成本的节约”这个经典经济理论的解释,但是结合平均收益和平均经营规模两大指标, 可以肯定的是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的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他们选择的“适度”经营规模,即更受益于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经济效益。适度规模经营农户为何能够选择更加合理的生产规模?结合前述分析,这可能与其总体综合素质更高、生产经营行为更加谨慎、合理、科学密不可分,当然这需要进一步定量的研究来佐证。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农户收益最大化微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要远高于单位耕地效益最大化宏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以农户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农户的适度经营规模依次为5.39-9.52 hm2;以单位耕地面积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相应的适度规模为2.37-3.72 hm2, 但两种目标下的规模均能保证农户获得高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综合素质较高, 且其生产经营行为更加审慎、积极与科学。如在对待土地流转时较为谨慎,不会盲目扩大生产规模;在应对市场风险时,更加倾向于专业化生产;在寻找科技支撑时,更倾向于直接与科技供给者联系; 在决定采纳新技术时,更在意技术的使用效果而不是成本付出。从成本收益数据反映的信息来看, 适度规模经营农户能够获得较高的总收入水平, 主要受益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是成本的节约。

4.2 启示

第一,在推进农业规模化进程中,应根据政策目标确定重点支持的生产规模范围。由于微观目标下和宏观目标下的适度经营规模均能保证农户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在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政府应适当结合宏观政策目标, 引导发展有利于提高单产或者平均收益的适度经营规模, 特别是针对某些战略性农业产业。

第二,政府应出台土地流转指导价,引导发展统一有序的土地流转市场。结合地方实际,以镇村为基本单位,由政府出台统一的土地流转市场指导价格,规范土地流转价格,降低流转成本,促进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为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第三, 要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一环加以重视。政府应通过技术推广与培训等手段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提升农民的科学生产决策能力, 促进农户保持合理的经营规模。

上一篇:耐高温复合材料下一篇:宽带薪酬研究及其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