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规模

2024-08-03

家庭规模(精选10篇)

家庭规模 篇1

加快土地流转, 实施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1,2]。为此, 全国各地都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 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种田大户, 发展速度很快, 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也出现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是粮食种植大户总产量太少, 单个大户种植规模过大或过小[3]。种植规模过大, 超过实际经营能力, 仓库、晒场、机械、劳力跟不上, 用工太多, 成本太高, 管理难到位。后果是产量低, 风险大, 影响土地流转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很多种植大户的农田表现为播栽迟、收割迟、长势差、草害重、产量低, 与周边普通农户的农田形成明显区别。规模过小的6.67 hm2以下的大户, 得不到政策支持, 特别是纯种粮农户, 收入偏低, 难以维持。总结近几年的工作, 笔者认为, 加快土地流转, 实施规模经营的方向没有错, 关键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度”要掌握准确。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 粮食种植业应当以6.67 hm2左右为宜, 经营方式以家庭农场为宜。大力发展6.67 hm2规模的家庭农场, 有以下优势[4]。

1 成本小, 效益高

6.67 hm2农田一般只需4~5个劳动力, 一般农户一个家庭就可以满足, 一家人经营6.67 hm2土地, 不需要详细的财务管理, 不需要专业的非生产人员。自已解决劳动力, 劳动力成本降到最低, 使用效率最高, 可以避免因劳动力涨价造成的效益下降问题。即使一家不足4名劳动力, 也只是在大忙季节需要几名帮工且很容易找到, 甚至从亲朋好友中就可以调剂, 或者普通的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就可以满足需要。一个家庭种6.67 hm2农田, 年平均效益在9000~15000元/hm2, 加上副业收入, 年家庭收入大约在10万元, 可以确保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2 风险小, 产量高

6.67 hm2规模, 只需几个人就可以管理得很好, 一家人共同管理, 责任心很强, 产量会明显高于大型农场, 没有特殊自然灾害不会造成大减产, 即使一季欠收, 损失也不会太大, 完全有能力自行恢复生产。发展6.67 hm2家庭农场有利于新技术推广应用, 主动流入土地的都是富有经验的种田能手, 是专业农民, 以种植业为主业, 善于学习运用新的农业科学技术, 还能传播新技术。达到6.67 hm2规模, 产品批量大, 可以注册品牌, 便于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指导和服务。6.67 hm2种植规模能确保粮食产量不降低、质量不下降及国家粮食安全, 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

3 土地流转难度小

大规模土地流转的流出方、流入方都有后顾之忧, 流转面积太大、涉及农户太多, 往往需要政府介入, 最终导致地价抬高, 社会矛盾多, 流转难度大。前几年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虽然理论上行得通, 但是实际上由于农民合作意识较差, 运转效果很不理想, 联户经营也存在同样问题, 家庭农场最有生命力。家庭农场不需要太大的规模, 也不需要繁杂的组成程序。农民家族、宗族观念较强, 不管是已进城的农民还是农村留守农民, 都愿意把土地交给自己的亲属。5~10户的农田总面积基本可达6.67 hm2, 往往在一个家族内就可实现6.67 hm2的规模, 涉及户数少, 流转难度小, 信任程度高, 流转手续简单方便, 地价也较低, 流入方、流出方的农户后顾之忧少, 容易实现土地快速流转, 也很容易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

4 生态效益高

6.67 hm2规模, 年产农业废弃物总量50 t左右, 转化利用途径多, 效益高。如果全部用来堆肥, 只需100 m3的水塘即可, 可以节约50 t有机肥, 节省成本1.5万元左右。6.67 hm2规模只需666.67 m2晒场, 100 m2仓库, 一般农户家庭都具备条件, 基本不需增加投入。6.67 hm2规模生命力强, 可以办理营业执照, 完成质量认证, 做成品牌农业。6.67 hm2规模培养的多是以本土大户为主, 人熟, 地熟, 有长远眼光, 有长期计划, 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可持续发展。6.67 hm2规模不影响家庭副业, 可以同时搞养殖、加工, 种植经济作物, 让农业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 减少排放, 让农业劳动力在农闲时节有所创收。规模过小, 农业废弃物总量少, 不值得投入。规模太大, 废弃物太多, 处理不便。发展6.67 hm2规模家庭农场, 可以把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力压缩到最小。

5 便于政府管理

6.67 hm2规模家庭农场可以确保家庭进入中等收入群体, 中产阶层社会责任感强, 社会管理难度小, 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对6.67 hm2家庭农场管理的重点主要是农业机械, 其次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种植6.67 hm2农田需增加的主要生产资料就是农业机械, 至少配备1台收割机、拖拉机, 1台机械耕种6.67 hm2地, 作业能力可能有剩余, 在完成自家土地作业的情况下可以为周边农户服务, 增加收益。农业机械投入是政府支持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多个6.67 hm2大户可以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形成集团优势, 掌握话语权, 有利于农民共同富裕,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有利于农村繁荣稳定。

6 结语

政府在政策导向上应当注意发展6.67 hm2规模家庭农场, 按照稀缺资源最高报偿原则, 充分让有限的土地多产出, 把农业的主要目标放在产量上, 其次才是经济效益。要把土地向种田能手流转, 而不是向投机者流转。可以把大型农机补贴资金与流转6.67 hm2土地挂钩, 推动土地流转, 从而加快城镇化步伐, 解放劳动力。对土地流转的各种鼓励政策应当以6.67 hm2左右为起点, 不要一味求大。对于33.33 hm2以上大户, 应当实施资格准入制度, 增加粮食单产指标, 产量应不低于当地县前3年平均产量, 产量过低的不但应当取消政策扶持, 还应当收回土地使用权。很多种植大户由于规模过大, 过度依赖于政策扶持, 有的成为政府的负担, 必要时可以以6.67 hm2为一个单位进行分解。6.67 hm2种植成功, 即可在6.67 hm2基础上积累了经验, 家庭农场会主动积极地发展成13.33、66.67、666.67 hm2。

摘要:发展6.67 hm2左右规模的家庭农场, 与小规模经营和大规模经营相比, 具有成本小、风险小、土地流转难度小、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高、产量高等特点, 便于政府管理, 是加快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最合适的“度”、最适合的经营方式。因此, 政府应当在农机补贴等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对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优势进行探讨, 以期促进规模家庭农场的发展。

关键词:规模农庭农场,优势,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朱博文.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新疆农垦经济, 2005 (2) :69-72.

[2]许莹.简论家庭农场[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5) :20.

[3]黎东升, 曾令香, 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3) :6-9.

[4]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经济纵横, 2006 (5) :27-29.

家庭规模 篇2

TM 中国领先产业研究专业机构 产业研究 产业规划 园区规划 招商策划服务

家庭农场是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方式

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在江苏调研所释出的信号表明,工业城镇化和现代农业是他非常重视的两个发展经验,并明确指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努力的方向。李克强不仅在江苏省江阴市新桥镇调研,而且特意到相邻不远的常熟市古里镇视察田娘农场。认为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载体。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指出,家庭农场是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形式。土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提升农产品产量有明显的作用,而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隐忧,要想降低风险,关键在于“适度”二字。而家庭农场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这就对家庭农场所能达到的规模有了一定的隐性限制。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一般情况下,难以有相当大的实力承包成千上万亩的土地,同时其经营管理能力也处在培养、锻炼、提升期,大面积承包土地势必会承担更大的风险。这也是国家鼓励适度经营,鼓励发展家庭农场的原因之一。一句话,家庭农场这种经营模式是适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进一步指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与农户经营主体相对应的就是另一个潜在的经营者:城市资本。城市白领回家种田、种地、养猪的消息早已不是新鲜事儿,而且还存在增强的趋势,土地对人们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强。发生这一转变,并不是人们简单的观念转变,而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市场需求催生市场供给,供求满足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交易,货币,就是利润。

毋庸置疑资本嗅觉的灵敏性,城市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优势明显。首先,不缺钱;其次,知识水平高;再次,经营管理能力强。他们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发展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或者说也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有资本的地方,更有活力。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也正是农业发展的稀缺性要素。

城市资本实力强大,不能不对其有所警惕,国家层面也明确指出,“不鼓励工商资本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民的土地”。其实,当前形势下工商资本对农民的挤出效应已经相当明显,一个是“主动挤出”,一个是“被动挤出”。“主动挤出”,农民自己外出打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出去;“被动挤出”,城市资本的介入,抬升了土地的承包价格,一些农户想承包土地继续经营,却无力支付高昂的承包费用,被迫放弃了土地的经营权。

家庭规模 篇3

2013年以来,我国各地相继成立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家庭农场,它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载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一个新生事物。为了解南阳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我们先后对南阳市100家家庭农场开展了调研。

一、现状与特点

(一)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4月9日,南阳市第一家家庭农场——马瑞峰家庭农场在内乡县灌涨工商所正式登记注册。据南阳市工商部门统计,当年注册730家,2014年、2015年分别注册1668家和1418家,全市累计注册3822家,注册资本共计376604.9万元。

(二)行业分布广泛。100家家庭农场中,粮油类42家,蔬菜类15家,食用菌种植类3家,林果花卉类31家,畜牧养殖类6家,其他3家。平原地区大多以粮食、蔬菜等粮经作物生产为主,山区、半山区大多以林果花卉、食用菌、烟叶等经济作物生产为主。

(三)经营实力强。94家种植类家庭农场平均流转土地1064亩,平均流转期限10年,62家家庭农场拥有大型农用机具,部分家庭农场常年聘请省市专家为技术顾问,定期指导生产经营。

(四)社会资本投入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城市或外地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致富能手等,利用国家良好的政策机遇,积极把资本投向农业。

二、作用与成效

(一)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100家家庭农场中,流转土地最多的4000亩,最少的106亩。通过土地集中,扩大了经营规模,统一布局和生产经营,提高了技术和装备水平,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家庭农场流转土地期限都在5年以上,最长的达到30年,经营者能够放心大胆地投入,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三)加快了科技投入步伐。与传统小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经营者更容易接受和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对现代生产要素需求更为强烈,成为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实现高科技投入、高技术生产的重要载体和新生力量。

(四)提升了农业经济效益。家庭农场经营者克服了分散经营、小农经济的弊端,推进了标准化生产,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

(五)促进了人才回归。家庭农场发展政策的出台,成为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家、经商人士、致富能手投入农业、返乡创业的有效途径。在开发农业的同时,吸纳了一定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就业,使传统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夫妻长期分居等社会问题。

三、启发与思考

(一)家庭农场是家庭经营的一种新形式,发展家庭农场意义重大。家庭经营始终是农业生产最基本、最基础的组织形式,也是在农业生产环节最有竞争优势的经营方式。体现在组织方式上,家庭经营的劳动力以家庭成员为主,生产经营目标高度一致,成员之间高度协调,不存在因管理不善而消极怠工等现象,真正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二)适度控制家庭农场规模,坚持以发展中小型家庭农场为主。我们认为,确定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必须综合考虑三点:一是耕地资源紧缺,二是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兼顾公平。家庭农场规模要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超过自身经营能力,则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如果规模过大,就会出现二次转包。

(三)解决土地流转难问题,这是家庭农场发展的重点。土地集中连片是家庭农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从调研情况看,虽然多数家庭农场流转土地面积在几百亩以上,但是连片流转难、长期流转难、流转租金高是现实存在的普遍问题。因此,要按照“三权分置、稳定放活”的原则,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四)加强社会化服务,为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提供保障。目前,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全面构建,一些实力不强的家庭农场,自身无力改善农田基本条件和购置配套的农机具,抗御自然灾害条件差,耕作水平不高,经济效益偏低。所以,家庭农场规模化生产经营,必须配套相应的机械化作业、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科技服务、农业保险、农产品购销等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

(五)强化政策扶持,创造宽松环境。家庭农场在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土地流转、稳定承包期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各级政府要出台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和扶持政策,从注册登记、土地流转、人才培养、农业科技、农业营销等方面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服务,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

四、任务与对策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主导力量。加快发展家庭农场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要顺应农业快速发展和“三农”体制机制创新的形势和要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推动家庭农场快速健康发展。

(一)要有序推进。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把发展家庭农场纳入“三农”工作的总体部署,把家庭农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把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经营主体,扶持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职业农民适度集中,扶持鼓励以家庭农场为成员组建或改造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鼓励家庭农场与农业企业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各自适合领域发挥优势作用,各施所长、融合发展。

(二)要促进转型升级。一是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对家庭农场碎片化的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完善水源、排灌渠系、路系,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土地产出率,引导扶持家庭农场运用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等信息技术和手段。二是提高产出质量。开展精细耕作管理,精准施肥、施药和“三品一标”认证和品牌创建。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形成循环发展模式,开发农业节约型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排放,达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四是建立家庭农场示范体系。开展市、县示范家庭农场认定,按产业扶持一批具有示范性、引领性、前瞻性的家庭农场,带动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三)要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各地要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各类补贴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倾斜的要求,完善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地区要把各类农业项目,向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家庭农场倾斜。二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市县两级财政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通过贷款贴息、实物、货币补助等形式,对家庭农场在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方面给予补助和奖励。三是优化金融服务,金融部门要积极落实有关扶持政策,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四是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险种,搞好农业保险服務,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四)要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建立农机合作社、植保合作社、农业科研机构以及农技人员与家庭农场之间的有效联结服务机制;要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引导家庭农场挂靠科研机构,与有关专家紧密联系,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新技术,引进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要加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在产业链上的密切程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五)要注重人才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技术短缺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各地要把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培养作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市场意识和“互联网+”等方面的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善于经营管理、掌握先进技术的新型家庭农场管理人才。

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篇4

1 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及功能定位

1.1 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

从其概念来看, 家庭农场大致有四个主要特征:

1.1.1 适度规模经营。

这是我国家庭农场的典型特征。一方面, 我国人多地少, 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这决定了我国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另一方面, 家庭农场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 尽管劳动生产率会继续提高, 但土地产出率将出现下降。因此适度规模经营将是我国家庭农场区别于发达国家大农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1.1.2 长期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 且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是家庭农场与传统小规模农户最本质区别。家庭农场通过扩大经营规模, 能够实现农户的充分就业, 为其提供不低于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收入, 使其能够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

1.1.3 家庭农场集约化、商品化水平相对较高。

这是家庭农场的目标性特征。家庭农场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 其对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有较高的积极性, 资源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将明显提升, 土地产出率提高, 商品化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

1.1.4主要利用农户自身的劳动力。

家庭农场没有长期雇工或者长期雇工数量少于家庭劳动力数量, 在农忙季节可以有少量的季节性雇工。如果农场规模过大, 雇佣大量工人, 就会出现劳动监督问题, 丧失了家庭经营的优势。

1.2 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

1.2.1 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主体, 与大量的兼业农户共同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力量。

未来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主体。但同时, 相当比例的中老年农民仍然将从事农业生产, 在我国农业生产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未来家庭农场和兼业农户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力量。

1.2.2家庭农场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保障重点农产品供给的主要力量。

尽管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也是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但农民合作社更多是为农户和家庭农场提供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 龙头企业更多从事农产品的产后流通和加工, 与家庭农场的职能有明显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 家庭农场的发展对于保障我国农产品商品化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2 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路及政策取向

2.1 加快土地确权, 促进土地流转

应明晰农民土地权益, 通过土地确权颁证稳定农民土地预期。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 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问题, 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定比例的耕地用于建设生产性设施, 如粮食仓库、烘干机房等。

2.2 支持家庭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后储藏烘干设施和农机具设备购置

国家应出台专门政策、拿出专项资金, 支持家庭农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后储藏烘干设施设备和农机具购置。

2.3 完善信贷支持政策

和传统小规模农户相比, 家庭农场的流动资金投入明显增大, 资金借贷需求增多。国家应出台针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政策, 通过提高小额信贷的上限或者建立农业信贷担保等方式, 为农户提供10~100万元的信贷资金, 缓解家庭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困境。

2.4 健全农业保险政策

和传统农户收入来源多元化相比, 家庭农场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 其对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敏感。这就要求政府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 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 扩大品种范围, 特别是粮食品种应逐步实现全覆盖, 提高保障水平, 为家庭农场构建风险保障机制。

2.5 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国家应加大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 扶持一批专业性强、效率高的专业服务公司, 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2.6 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国家应建立针对专业化大户和家庭农场的人才培训计划, 对有意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系统性的技能培训, 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2.7 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

家庭规模 篇5

一、建场模式

1. 场地选择。选择村庄或生活小区的下风处1~2千米的荒山荒坡或平地,要求避风向阳,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源和符合环保要求的排污处。

2. 鸡舍构造。鸡舍长30米、宽7米,檐高3米,要求坐北朝南,人字形屋顶结构。内设4屋阶梯式鸡笼,每两列鸡笼背对呈横向排列(与鸡舍宽边平行),中间通道宽约1米。鸡舍屋顶双层结构,外层为石棉瓦、内层为三合板,内填充8~10厘米厚泡沫材料或锯屑,以利隔热保暖。每栋鸡舍可养鸡4000羽,鸡舍间距5米。

3. 鸡笼及附属设施。鸡笼可自制亦可购买,一般长2米、宽0.35米、高0.35米,自制材料选用竹片或木条,竹片或木条间距5厘米。鸡笼底部前低后高,倾斜约15度,并向前延伸20厘米,用横板挡好固定,以备盛蛋。料槽固定在鸡笼的中部,自动饮水器安装在料槽的下方。

二、饲养模式

选用正规饲料厂家的饲料,按鸡生长、生产的不同阶段饲喂不同的饲料,自配饲料亦可,但要严格按照不同阶段的营养标准配制。

1. 育雏鸡。1~7日龄,垫层平养或网上吊养,室温保持在33~35℃,然后每周下降1℃,降至23℃止,湿度控制在65%~70%。雏鸡先开水后开食,初期饮水中加入0.02%高锰酸钾、多维或维生素C,育雏阶段少量多餐,自由饮水。

2. 育成鸡。日喂2次,以吃饱不浪费为原则,但要严格按照各品种育成鸡体重标准适时增减饲料喂量,如超重则减料限喂,体重未达标增加喂量,同时给足洁净饮水。

3.产蛋鸡。自120日龄起,改喂产蛋料,日喂2次,天热时晚上加喂1次,产蛋初期加喂多维和保健药物(以中成药为好),并给足饮水。

三、管理模式

1. 环境管理。谢绝外人参观生产区,工作人员进入鸡舍需更衣消毒(门口设更衣室并安装紫外线灯管)。每日清除鸡粪,每周对鸡舍及用具消毒1~2次,根据需要开设地窗通风排气,减少二氧化硫和氨气的刺激,冬季保暖,夏季防暑,做到干净、无臭、冬暖、夏凉。

2. 免疫接种。严格按照免疫程序操作,见下表。

3. 光照时间。1~3日龄24小时光照,以后每周减少光照1~2小时,直至采用自然光照。从120日龄开始增加光照,每周增加1~2小时,达到每日16小时止。一般光照时间从早上5时至晚上9时,维持16小时光照至产蛋结束。

4. 驱虫保健。育成鸡上笼前用驱虫净按每千克体重25~30毫克拌料喂服1次,上笼后每半个月用中成药激蛋散(主要成分是虎杖、丹参、菟丝子、当归、川芎等)拌料喂服3~5天。

四、销售模式

家庭养殖达到一定规模,产品销售是个大问题。养殖效益不仅取决于蛋鸡的成活率、产蛋率和饲料利用率,还取决于蛋产品销售价格,俗话说“养得好不如卖得好”。刘新民的销售模式是:

1. 走村串户销售。办场初期养殖规模不大,刘新民自己走村串户售卖。随着规模扩大,产品批发给小商贩销售。

2. 批发给本镇商店或小卖部代销,每月结账1次,销量比较稳定。

3. 鸡场自售。村民逢年过节、过生日或办喜事自行到鸡场购买。

家庭规模 篇6

农机经营规模与经营水平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研究这些因素及其之间的影响程度, 对于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家庭农场机械化经营规模及经营水平、促进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发挥机械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3-2008年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年统计数据和辽宁省典型家庭机械化农场统计资料为基础,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原理与方法, 对影响农场农机规模经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确定了各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发展的影响程度。

1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建立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对数据样本量及分布规律要求不高的分析方法。为了避免采用不同的无量纲化法后关联度的排序被打乱, 避免计算的关联度只表征数据序列之间的几何相似程度, 而忽略了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大小, 本文采用了启示性算法。该算法不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而仅通过调整分辨系数的方法来分析各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

1.1 求差序列

i (k) =|x0 (k) -xi (k) |

(i=1, 2, ..., m;k=1, 2, ..., n)

1.2 求两级最大差与最小差

undefined

undefined

1.3 求关联系数

undefined

式中的ρ为分辨系数, 在传统的计算过程中一般在0与1之间选择, 但随着近年来学者们的不断研究, 发现这样取值并不科学。本文采用如下方式取值, 记△v为所有差值绝对值的均值。

undefined

同时, 记undefined, 则ρ的取值为ε△≤ρ≤2ε△, 且应满足

undefined

1.4 关联度

undefined

1.5 关联矩阵

undefined

1.6 多关联因素关联阵

将农机规模经营的主要影响因素划分为S种类型, 每类影响因素相对于指标序列都构成一个关联阵, 可以构造S个关联度矩阵。其中, 第k个因素构成的关联矩阵表示为

undefined

2 指标和影响因素的选择与评价

2.1 指标和影响因素的选择

选取土地经营规模Y1、农机利用率Y2、综合机械化程度Y3以及劳均纯收入Y4等4项指标, 并将影响农机规模经营的因素分为以下4大类:

1) 耕种面积。它包括玉米耕种面积x11和水稻耕种面积x12。

2) 农机装备水平。它包括拖拉机保有量x21和联合收割机数量x22。

3) 农机作业水平。它包括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x31和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x32。

4) 效益水平。它包括劳动力人数x41、劳均公顷玉米产量x42、劳均公顷水稻产量x43以及粮食收购均价x44。

2.2 影响因素评价

根据上述所确定的指标序列和因素序列, 建立S个关联阵Г ( k ) , 据此可做以下分析与评价:

1) 对子序列关联阵中每行元素进行排列和比较, γij (k) 越大, 说明第i个因素对第j项指标影响越大。

2) 对子序列关联阵中每列元素进行排序和比较, γij (k) 越大, 说明第j项指标受第i个因素影响越大。

3) 对子序列关联矩阵中每行元素取其平均值, γio (k) 越大, 说明第i个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越大。

4) 对子序列关联矩阵中每列元素取其平均值, γoj (k) 值越大, 说明第j项指标受到该类因素的综合影响越大。

5) 对子序列关联矩阵中每类列元素或行元素的平均值再取平均值, Гk (k) 越大, 说明第k类各因素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影响越大。

3 实例计算分析

根据辽宁省典型机械化家庭农场2003-2008年的统计数据及相关资料,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采用上述公式对原始数据不做初始化处理, 并恰当选取数值, 进行计算, 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中可看出:4类因素序列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1>Г4 >Г2>Г3, 即土地规模经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效益水平和农机装备水平;最后是机械化作业水平。这说明, 土地规模经营是机械化规模经营的前提, 只有将土地合理流转到种田大户手中, 才能更好地推进农机规模经营。效益水平是农机规模经营的物质基础, 农民创造了较高的粮食产值, 更加有规模经营的决心。农机装备水平是农机规模经营的技术支持, 促进了农机规模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由于该农场水稻机插水平一直为0, 直到2008年才购进水稻插秧机, 所以在关联分析中表现出与农机规模经营的关系较不重要。

3.1 耕种面积类因素

耕种面积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20 (1) >Г10 (1) , 即水稻耕种面积与规模经营的关联度较高。这是因为农场水稻耕种面积所占比重较大, 且几年不断增加, 因此农场机械化规模经营受水稻的种植状况影响较大。

耕种面积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程度各指标影响的关联序为Г02 (1) >Г01 (1) >Г04 (1) >Г03 (1) 。这说明, 耕种面积类因素对农机利用率的综合影响最大, 对综合机械化程度影响较小。这是因为在耕种的各个环节中, 现有的农机利用率较高, 但由于直到2008年才购入水稻插秧机, 所以综合机械化程度与耕种面积的关联度较低。

3.2 效益水平类因素

效益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40 (4) >Г20 (4) =Г30 (4) >Г10 (4) , 即粮食收购均价与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程度最高。这是因为近年来粮食产量趋于稳定, 粮食均价高, 农民的效益水平高, 农机规模经营的劲头足。农场劳动力人数随机性较大, 农忙时会有临时工作人员, 因此表现出与农机规模经营关联度相对较小。

效益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程度各指标影响的关联序Г02 (4) >Г04 (4) >Г01 (4) >Г03 (4) , 说明效益水平类因素对农机利用率的综合影响程度最大, 对综合机械化程度影响最小。效益水平高, 农民得到利用农机的好处, 更愿意使用农机。

3.3 农机装备水平类因素

农机装备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20 (2) >Г10 (2) , 即联合收割机数量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大。这是因为联合收割机在生产中能够充分利用, 而拖拉机由于大中小型号不同, 应用环节不同, 且购买的时候没有经过科学的统筹安排, 因而在生产中存在资源闲置现象, 表现为与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度较小。

农机装备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程度各指标影响的关联序为Г04 (2) >Г01 (2) >Г03 (2) > Г02 (2) , 说明农机装备水平对劳均纯收入影响最大, 对农机利用率影响最小。这是因为农机装备水平高, 农民实现科学化种田, 粮食稳定高产, 农民收入高。同时, 由于购买农机没有科学的统筹, 即使农机具 (尤其是拖拉机数量) 增加, 农机利用率也没有随之增长。

3.4 农机作业水平类因素

农机作业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20 (3) >Г10 (3) , 即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程度高于玉米机械化作业水平。这是因为自2003年以来玉米的机械化作业水平一直在62%, 其耕作面积仅占农场作物面积的1/5。

农机作业水平类因素对农机规模经营的关联序为Г03 (3) >Г04 (3) >Г01 (3) =Г02 (3) , 说明农机作业水平对综合机械化程度影响最大, 对土地经营规模和农机利用率影响最小, 农机作业水平直影响到农场综合机械化程度。

4 结论

1) 本文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对辽宁省典型机械化家庭农场农机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机械化规模经营的主次因素顺序依次是农作物播种面积、农场效益水平、农机装备水平、农机作业水平。

2) 鉴于此, 在以后的农机购买与资源配置上应当结合农场耕作的农作物种类, 充分考虑到农机的型号、作业能力、利用率, 克服购买的盲目性、随意性。

3) 同时, 要定期对驾驶员进行培训考核, 实现劳动力与农机具的科学管理, 在农场机械化水平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农机的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Fujita, Hu D P.Regional disparity in China 1985-1994: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and economic liberalization[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1, 35 (1) :3-37.

[2]吕锋.灰色系统关联度之分辨系数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7 (6) :49-54.

家庭规模 篇7

2015年泰州市粮食播种面积达658万亩, 稻麦单产水平领跑全省、连续6年超过“吨粮”, 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全市家庭农场3 000多家, 经营面积近70万亩, 其中用于粮食种植的土地面积占93%左右。泰州地区家庭农场取得如此好的业绩, 归因于采取“1+6+7”的算式。以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桥头镇大杨村为例, 全村共有:790户农户、2 560口人、159.73hm2耕地、93.33hm2水面。调查发现, 该村17家种植类家庭农场中, 2家种植规模在13~20hm2、2家在6~13hm2, 13家在3~6hm2, 由此可见, 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一般都控制在3~20hm2左右。据了解, 该村有12家单独进行稻麦种植的家庭农场, 其混合亩均效益在2 800元;3家进行“稻麦+西瓜种植”混合种植的农场, 其亩均效益在6 000元;有2家进行“稻麦+水产养殖”混合种植的农场, 混合亩均效益3 000元;经过测算, 扣除各项成本费用, “稻麦+西瓜种植”模式的农场净效益最高, 每亩较普通家庭种植模式高一倍左右。

1+6+7的模式中的“1”是指重点扶持一个经营主体, 依托一个载体, 该村九成以上流转耕地进入家庭农场。泰州市率先探索“家庭农场”模式的姜堰区桥头镇, 全镇1 706hm2耕地, 97%实现流转, 流转的对象为140余家家庭农场, 经营者大多为当地农民。如果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过小, 其年收入达不到外出务工家庭水平, 则大部分家庭农场主就会选择外出务工;如果规模过大, 一方面管理难度大, 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农民得益过小, 经营者得益过大, 背离种粮大户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初衷。

“6”是多方搭建六个服务平台, “6大平台”包括:一是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二是建立植保专业合作社;三是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四是建立粮油产销合作社;五是建立资金互助合作社;六是建立村级农保服务点。通过搭建这些服务平台, 减少家庭农场的生产成本, 降低经营风险, 从而提高产出效率, 切实保障农民的经营收益。

“7”是实现七个提升。一是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二是提升了农民收入;三是提升了村集体收入;四是提升了标准化生产水平;五是提升了农业科技推广水平;六是提升了土地产出效益;七是提升了秸秆“双禁”水平。

2 完善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

首先, 延长土地承包时间。泰州地区大部分家庭农场的土地承包时间在10年左右, 但是有些种植业需要搭建连栋大棚, 其成本收回的时间至少要在6年以上, 承包期太短, 不利于家庭农场经营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根据家庭农场的投资回收时间来看, 部分类型家庭农场的承包期应在15年以上。其次,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针对目前家庭农场在资金筹措上的困境, 应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一是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通过财政、税收、政策等杠杆加大对金融机构的支持和引导。二是进行金融创新, 扩大农户可抵押品的种类。如农户的住房、土地收益、存货、土地承包经营权等, 以盘活农民资产, 同时允许家庭农场做为经济主体进行信用贷款。三是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增加产品种类, 适当提高贷款期限和信用贷款额度, 适度降低贷款利率。

摘要:我国未来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方向主要是培育像家庭农场这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从而实现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与工商企业租赁农户土地, 进行农产品的商品化经营相比, 家庭农场强调以家庭成员自己为劳动力主体, 不存在或者很少存在雇佣关系, 同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

关键词:效益研究,农场

参考文献

[1]屈学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4.

家庭规模 篇8

1 家庭适度规模猪场的形成

1.1 社会劳动分工逐渐明确

随着农村生产效率的提高, 社会劳动分工的要求也随之明确。农村产业经济由小而全逐步向多元化、专业化方向结构细分, 原来传统家庭小而全的生产模式已不适应现代家庭经济结构的发展。虽然, 务工经济是当前部分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但也还有许多人留恋于传统的农业经济。就是这些不离不弃的留恋者, 他们为了从农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 改变了传统农业经营模式, 创造出了使收入水平能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 实现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家庭适度规模农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 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 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 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 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适合我国基本国情, 符合农业生产特点, 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 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 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1]。家庭农场的从业者为家庭成员, 为当前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找到了出路。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转移, 导致农村生猪散养户越来越少、猪肉市场供应紧张、部分土地无人耕种、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无人看管等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如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研究的主要问题, 因此以农村家庭农场的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的生猪标准化养殖, 既可以促使农村部分劳动力就地转移, 又可以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对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2 适度规模养猪业起步较早

在家庭农场经济体中, 从事适度规模养猪业的经营是起步较早的一种家庭农场经济体。起先, 经营者大多是从事农副产品加工, 利用富余的副产物进行生猪适度规模养殖, 由于种植业技术水平提高和种植农作物有明显的季节性, 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加之, 分散养殖收益率不能作为家庭主要的经济支柱, 许多散养户逐步放弃了从事养猪这个高成本、高风险、高投入、微利的行业, 部分具备一定养殖条件和技术的家庭又投资步入适度规模养猪行业。

2 楚雄州家庭适度规模猪场现状

2.1 楚雄州畜牧业生产概况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一个农业州, 辖10个县市, 103个乡镇, 区域总面积2.926万km2。全州总人口261.68万人, 其中乡村总户数57.16万户, 农业人口204.99万人, 非农业人口56.69万人,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 896元。2013年生猪存栏264.38万头, 出栏350.97万头;牛存栏77.20万头, 出栏35.70万头;羊存栏141.98万只, 出栏102.15万只;禽存栏量1 253.49万羽, 出栏2 040.03万羽。肉类总产40.5万t, 奶695 t, 禽蛋1.17万t;畜牧业产值达91.28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36.9%。

2.2 楚雄州家庭适度规模猪场发展情况

据2013年末统计显示, 楚雄州生猪规模养殖户共1 942户, 出栏生猪64.39万头, 分别占全州乡村总户数的0.34%和18.35%。其中年出栏生猪100~1 000头或饲养母猪5~50头的适度规模养猪户1 889户, 出栏生猪48.49万头, 分别占生猪规模养殖户的97.27%和出栏的70.88%。为进一步证实家庭适度规模猪场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在不请工的前提下, 以种植和适度规模养猪为主体, 对农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共调查100户, 人口234人。调查显示, 这100户户均4.7人, 其中劳动力3人;耕地0.585 hm2, 存栏生猪189头, 饲养母猪25头;户均年出栏仔猪249头、肥猪218头。这些家庭在种好责任田的同时, 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 户均家庭总收入39.38万元, 其中养猪收入36.31万元, 年均纯收入3.48万元, 是全州人均纯收入的1.08倍, 其中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的84.51%。由此说明, 种植责任田主要解决家庭吃饭问题, 而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养猪。在农村从事种植和适度规模养猪, 既照顾了家庭成员, 特别是老人和儿童, 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2.3 楚雄州家庭适度规模猪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 养殖环境不规范。由于农村大部分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是利用富余农副产物在原来分散养殖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猪场 (舍) 建设的选址、布局和设计、养殖设施配备和粪污处理利用设施、养殖环境保护的不规范现象。人畜混居、不同生理发育阶段的猪群混养、养殖环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

2) 养殖环节的标准化程度低。养殖环节的标准化程度低表现如下。一是良种意识不强, 体现在种猪选择随意性大, 血缘混杂, 生产的产品 (出栏的仔猪和肥猪) 整齐度和质量差;二是生产规范化程度低, 体现在饲料配比不合理, 多数采用购买浓缩饲料自配玉米、糠麸等, 配比随意性大, 往往表现为能量过多;有的饲喂采取有啥喂啥的方式, 甚至采用泔水喂猪, 盲目使用添加剂、不按规定休药等;三是养殖设施化程度低, 主要体现在没有配备分娩母猪产床、仔猪保温设备和保育栏、自动饮水器、给料槽等设施, 仔猪黄白痢发生较为普遍, 仔猪被压死、踩死的现象时有发生, 导致仔猪育成率仅为80%左右, 生产水平低下;四是程序化免疫程度低, 动物疫病控制能力差, 没有较为合理的针对自己猪场疫病流行情况的免疫程序, 导致疫病控制难;五是粪污无害化程度低。体现在粪污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随意排放, 对环境污染较大。

3 楚雄州家庭适度规模猪场发展的思考

3.1 楚雄州家庭适度规模猪场发展的思路

楚雄州仅占乡村总户数0.34%的生猪规模养殖户出栏的生猪占全州总数的18.35%。其中适度规模养猪户出栏生猪占规模养殖户的70.88%, 适度规模养猪户出栏的生猪已成为生猪出栏的主力军。因此楚雄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云南省现代农业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楚雄综合实验站的依托单位, 从2009年起以地方特色猪种撒坝猪遗传资源为基础, 推广地方猪种质资源滇撒猪配套系, 就如何推进和引导农民发展生猪适度规模养殖, 探索年生产100~1 000头生猪养殖户家庭适度规模的生猪养殖模式。结合当前楚雄州农村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标准化程度较低的实际, 从生猪良种化、生产规范化、养殖设施化、防疫制度化、污染无害化等环节入手, 着力解决标准化生产难以实施、畜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障、监管成本高等问题。

3.2 生猪适度规模养殖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注重养猪场选址与布局。适度规模养猪由于多为单户饲养, 猪场多位于住处旁, 人畜混居、外来人员无法控制, 这为某些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和传播留下隐患。因此, 在场址选择上要尽量与人居环境保持相对距离, 并设立隔离墙将人居与猪舍分开。同时, 在选择场址时还应注意周边环境, 如周边的水源水质、工业“三废”、农药等是否会对猪场内环境构成影响。在布局上, 推行从上风到下风顺序, 考虑将猪舍划分为分娩哺乳舍、妊娠舍、保育舍、育肥舍, 有条件进行自配的还要考虑建设公猪舍, 公猪舍应距母猪舍有一定距离, 以免相互影响[2]。

2) 注重种猪质量的选择。家庭适度规模猪场采用自繁自养, 以生产优质仔猪和育肥猪商品为生产目的, 大多饲养管理水平都相对较低。在种猪选择上, 要从适应性、抗病力强、耐粗饲等方面考虑, 如果准备饲养管理要求水平相对较低的品种, 通常选择由地方猪种选育出来的猪种, 如滇撒猪配套系、滇陆猪等;如果饲养管理水平稍高一点的猪场可选择饲养DLY。不要盲目选择对饲养管理水平要求高的配套系品种, 如PIC、斯格、托佩克等。

3) 注重生产规范化。注重生产规范化是指在生猪饲养过程中的饲料、兽药、生物制品、休药期、饮用水等投入品要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并完善采购、使用、病死畜治疗、无害化处理、选种选配等记录;同时根据不同品种、不同生产目的、不同生理阶段分栏饲养、调配饲料, 以满足营养需要而又不造成浪费。生产的规范化是大部分适度规模养殖户最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 没有将规范生产作为提质增益的一个重要环节来认识。饲料、兽药、生物制品、休药期、饮用水只注重价格、方便等因素, 不注重分阶段按不同生理生长发育阶段来饲养和配制饲料, 造成了产品肉质低劣, 畜产品质量可靠性差, 养猪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4) 注重养殖设施配套。养殖设施是为满足猪只生理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 养殖设施是节约劳动力投入、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适度规模养殖场很少使用养殖设施, 一是对养殖设施的作用认识不足, 思维上只习惯于用老方法进行养殖;二是不愿意投资, 因为没有感受到养殖设施的作用, 也就不愿意去尝试。

5) 注重制定针对本场疫病的免疫程序。由于大部分适度规模养殖场养殖规模相对较小, 对本场动物疫病情况不了解, 加之, 购买种猪时未经疫病检测, 只习惯于常规免疫, 没有针对性地对本场的动物疫病进行检测, 也就没有制定针对性的免疫程序方案, 特别要注重导致种猪繁殖障碍性疫病的程序免疫。

6) 注重养殖环节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猪的粪尿排泄量很大 (约为4~8 kg/头) , 其中含有大量有机物质, 排出体外后会迅速腐败发酵, 产生硫化氢、氨、胺等腐臭物质, 污染猪舍和大气环境;粪尿中所含氮、磷等物质虽可改良土壤, 但过量却会败坏土质, 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而所含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残留药物等是污染自然水源的主要物质。家庭适度规模猪场如果不注重养殖环节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 长时间肆意排放, 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而且对家庭猪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产生严重影响。严格控制养猪中污水及粪尿的排放, 或通过合理处理, 变废为宝是生态养猪的重要内容[2]。养殖场粪污可充分发酵后作为有机肥和产生沼气作为能源, 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

摘要:通过对楚雄州适度规模养猪场现状调查及分析, 总结归纳家庭适度规模养猪场的形成过程, 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 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生猪,适度规模,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农经发[2014]1号) [Z].2014-02-24.

张广财和他的家庭规模养猪场 篇9

提起张广财养猪的事, 还得从1988年说起。那年, 枣庄市场猪肉供应特别紧张, 当地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多养猪, 决定给养猪户补助一部分平价饲料, 同时提高瘦肉型猪的收购价格。从未养过猪的张广财觉得这是一个良机, 就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1 000元钱, 买来了20头瘦肉型仔猪, 又把家里的一间鸡棚稍加改造, 开始了他的养猪生涯。没有人指导, 他就跑书店、托人借, 弄来了《科学养猪》、《猪病防治》等十几本书, 独自学习钻研。辛勤的劳动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 当年他养的20头猪7个月体重就均达100千克, 纯收入2 000元。张广财拿着一摞厚厚的人民币, 开心地笑了。

初战告捷, 张广财有了扩大养猪规模的信心, 他开始筹划建一个家庭规模养猪场。在乡 (村) 干部的大力支持下, 他向信用社贷款3万元, 在村头的一片荒地上盖起了20多间猪舍, 饲养了110头瘦肉型杂交猪。为了养好猪, 他请来了区畜牧中心的技术人员作指导, 还专门购置了一台农用三轮车拉运饲料。根据自己的养猪经验和书本知识, 他还总结了一套“五要五改”的科学养猪法:仔猪上圈后, 一要及时搞好防疫, 二要驱虫, 三要健胃, 四要逐渐改变、更换饲料, 五要保持圈干、槽净、定期消毒;一改单一饲料为配合饲料, 二改“吊架子”饲养为“一条龙”育肥, 三改熟食饲喂为生料饲喂, 四改稀食清汤灌大肚为半干饲料喂养, 五改一圈一头为一圈多头饲养。由于方法科学, 他养的猪六七个月便可出栏, 平均每头猪净赚108元, 158头猪纯收入11 880元。

自从建了养猪场, 张广财家是真正做到了“开源节流”, 不仅收入增加了, 还省了不少钱。他家栽种的3 333平方米果树、花生和甘薯等作物, 往年都要花1 200余元买化肥, 自从养猪后, 每年只买400元的化肥就够了。地里大量施用猪粪后, 不仅果个大、品质优, 而且产量也有提高。2007年, 当地政府开始提倡“发展农村沼气, 保护生态省能源”, 张广财又在养猪场旁边建造了一个容积为35立方米的沼气池, 走“猪—沼—果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高效循环经济之路。沼气池建好后, 他家烧水、做饭全用上了沼气, 每年至少可节省燃煤、液化气费等1 200元, 使用沼气灯给猪场照明, 每年也可节约电费500余元。猪粪进沼气池也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猪粪处理问题, 而用沼渣施肥、用沼液防治病虫害, 又省了不少钱, 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益。

家庭式规模养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10

随着行业的发展, 我国的家庭式规模化养鸡已初见雏形, 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以这种经营方式来获得利益。家庭式规模化养鸡主要应用的场所就是自己的庭院或者正房旁边的偏房, 再或者就是给鸡只专门搭建棚屋等, 就上述所说的场所而言并不很大, 因此在规模化养殖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养殖者并不是很清楚鸡只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 对于鸡只的生长习性以及在生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了解, 缺乏专业的养殖技术等, 诸如此类问题都能够使家庭式规模化养殖之路并不顺畅。现阶段, 家庭式规模化养殖已经初见雏形, 需要做的就是根据现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总结, 争取使家庭式规模化养殖走上一条康庄大道。

2 家庭式规模养鸡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鸡舍的准备及管理

在雏鸡正式进入鸡舍之前, 要对雏鸡即将使用的用具进行全方面的消毒, 鸡舍的墙壁、地面及门口都要进行消毒, 消毒后不要立刻让雏鸡进入其中, 防止消毒残留液对雏鸡进行伤害, 因而消毒后一般要放一两天, 同时要严格控制消毒液的浓度。当雏鸡进入鸡舍之后, 要保证每隔一定的时间对鸡舍进行消毒。鸡舍内的垫料也要精心地挑选, 既要保证通透性又要保障其吸湿性, 因为雏鸡的排便也是在垫料上进行的, 如果垫料的吸湿性及通透性不好, 将直接导致垫料结块, 这样对于雏鸡的生长是不利的。鸡舍内的垫料也要保障干净卫生, 做到及时清理。

2.2 雏鸡的选择

家庭式规模养鸡并不是最开始就养已经成年的鸡只, 一般是首养雏鸡。因此, 雏鸡是决定这一批鸡只质量的关键。选择雏鸡时一定要到正规的、专业的、具有良好信誉与知名度的孵化场, 这样选择的雏鸡首先质量是有保障的。挑选的雏鸡要性格活泼, 见人具有精气神, 叫声洪亮, 羽毛要丰满具有光泽, 眼睛要大、明亮有神, 正常站立情况下腿部结实、脚掌有力, 无残、无瘫等。总之, 养殖者必须在此环节多花费时间, 为日后的成功养殖做良好的铺垫。

2.3 对雏鸡及时进行饮水及开食

雏鸡在进入鸡舍之后要先给其饮水, 然后再对其进行开食, 雏鸡的第1次进食被称为开食。饲喂雏鸡的饮水器要及时进行消毒, 并要在所饮用的水中加入其他原料, 比如加入糖分和维生素C, 再或者在水中添加抗生素, 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雏鸡在生长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抵抗力低下而生病。在进行开食时, 要适当地增强光照强度, 目的是为了雏鸡能够发现食物的存在。同时, 喂食的频率是不同的, 在雏鸡出生后的1~1.5 d内进行开食, 开食后前两周每天需要喂食五六次, 三四周每天需要喂食四五次, 5周之后基本控制在每天喂食4次, 所选用的食物一般是小米及碎米等[1]。

2.4 鸡舍温度的控制

在雏鸡生长的过程中, 1 d内对外界的温度要求是不同的, 因此需要养殖者格外注意对鸡舍温度的调节, 保障雏鸡能够更好、更快地适应外界的温度。鸡舍的温度过低, 会导致雏鸡的进食率增大, 每次进食量也会随之增多, 但是身体机能转化率会增强, 身体能量消耗比较大, 导致雏鸡容易患病。相反, 鸡舍的温度过高, 导致雏鸡不易进食, 对于水的需求会大大增加, 这样会影响雏鸡的生长速度。因此, 雏鸡出生后的1~7 d, 鸡舍的温度控制在33~35℃, 以后按照这个规律每周下降2℃, 4周后鸡舍的温度控制在18~22℃即可[2]。

2.5 鸡舍的湿度控制

雏鸡对于鸡舍湿度的需求是随着雏鸡的生长过程变化而变化的, 比如前期雏鸡对于湿度的需求是60%~70%, 后期则是50%~60%[3], 相差的跨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大。因前期鸡舍需要维持较大的湿度, 可以在临近热源的地方放置水盆、在墙壁上进行洒水等来增加湿度。雏鸡生长的后期对于湿度的需求明显减少, 此时雏鸡的排便、排尿等会增加空气的湿度, 需要注意的是及时进行通风, 做好防潮处理。鸡舍的湿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根据雏鸡的需求在发生着变化, 无论是前期的增加湿度还是后期的防潮处理, 都需要养殖者仔细地对雏鸡的生长环境进行观察, 争取做到及时处理、对症下药。

2.6 鸡舍的光照控制

光照控制可以说是直接告知雏鸡应该做什么的时间表, 当雏鸡对光照的改变形成生物钟之后, 对于雏鸡的养殖管理就会方便很多。鸡舍的光照强度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任意变换的, 与人类的光照频率与时间是存在差别的。较强的光照会给雏鸡刺激感, 雏鸡在较强光照的影响下行动会加快, 基本没有休息的感觉, 长此以往会让雏鸡产生疲惫感, 对于雏鸡的生长是不利的。较弱的光会给雏鸡带来压抑感, 不利于雏鸡进行正常的活动。较强的光照应和较弱的光照交替进行使用, 防止雏鸡出现因光照强度不合理而产生的症状。

2.7 饲养密度

每个鸡舍的固定使用面积是一定的, 雏鸡的饲养密度是可以改变的。饲养密度过大, 导致出现雏鸡的活动受限、行动不便的情况, 同时空气中会有异味, 大肠杆菌、葡萄菌在一起进行大量的繁殖, 粪便会大量增多, 空气中的湿度增加, 这些均会大大增加雏鸡患病的概率。密度过大, 还会出现“内讧”, 雏鸡也有体积大小之分, 体积大的很有可能会在进食、饮水及活动上欺负体积小的雏鸡, 这样就会增加雏鸡死亡的概率。雏鸡的饲养密度与鸡舍的使用面积有关, 一般200只雏鸡为一个区域, 假设雏鸡的数量高于200只, 上述情况就很有可能会出现。随着鸡只日龄的不断增长, 鸡舍密度也应随之调整。

3 结语

家庭式规模化养鸡目前已经初见雏形, 其所带来的效益也是有目共睹的。家庭式规模化养鸡主要饲养人员就是普通农户, 并没有经过正规的培养与上岗前的指导。因此, 在养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出现问题, 面对所出现的问题需要养殖者细心总结, 为日后此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近几年, 随着养鸡行业的发展, 家庭式规模养鸡也在稳步发展。但由于家庭式规模养鸡的规模大小不一, 缺乏专业的管理技术, 鸡病得不到及时的发现等原因, 致使家庭式规模养鸡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本文根据现阶段家庭式规模养鸡的现状, 分析家庭式规模养鸡应注意的问题, 旨在促进家庭式规模养鸡长久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规模养鸡,家庭式,注意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云龙.现代化养鸡场工程配套技术 (三) [J].农业工程技术 (温室园艺) , 1990 (2) :7-8.

[2]熊燕.鸡场饲养管理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东饲料, 1996 (1) :29-31.

上一篇:大空间建筑防火设计下一篇:细节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