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农业

2024-09-10

规模农业(精选12篇)

规模农业 篇1

摘要:<正>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探讨和争论由来已久并始终具有较强吸引力。改革开放初期我上大学的时候,有关农业规模经营的探讨就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直到今天,这一话题的探讨热度不减。估计未来学术界还将持续不断地探讨或者争议下去。对农业规模经营的研究始终具有学术价值。学术界对于农业生产是否存在适度规模或者规模经济看法不一,

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探讨和争论由来已久并始终具有较强吸引力。改革开放初期我上大学的时候,有关农业规模经营的探讨就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直到今天,这一话题的探讨热度不减。估计未来学术界还将持续不断地探讨或者争议下去。对农业规模经营的研究始终具有学术价值。

学术界对于农业生产是否存在适度规模或者规模经济看法不一,甚至争议到最后对于农业规模经济或者农业规模经营的确切内涵都很难达成一致,只能各说各话。有的从生产关系上把集体所有的要素集中后或者个体生产要素股份合作化后作为规模经营,有的从生产力上把连片生产或者使用现代农业生产手段作为规模经营,也有的把农业专业化及其服务社会化作为规模经营等。对农业规模经营的不同界定、探讨的农业规模经营内涵及其影响和政策含义一定存在着差异。模糊地探讨农业规模经营,结果争议的不是同一个问题,这是很难在学术上实现突破的。

学过农业经济学的,甚至没有学过农业经济学的,都可以对农业规模经营发表各自的看法。每种看法都可能有依据,也有可能被反对的意见难住。之所以如此,可能与我们生活中的客观现实有很大关系:各种规模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都广泛存在以及不同规模经营方式之间基本上不能完全替代。这也许是农业经济的独特之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没有出现工业生产经营上工厂替代家庭作坊和大规模替代小规模的普遍现象,或者说家庭经营作为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具有永久生命力,任何国家或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如此。

为了避免歧义,我们不妨认为农业规模经营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而言的,是特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其可利用或可动用的农业资源及其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农业生产力的组织方式,一定要在经济社会中呈现出持续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而不是主体模糊不清的某种资源数量规模或者产值等经济规模。这样,对农业规模经营的探讨才会比较严谨,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含义才相对明确,学术研究的实践意义才可能体现。

现实经济生活中,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有大有小。单从土地要素来看,我国家庭经营规模呈现出多样化态势,绝大多数家庭经营耕地规模从几亩到几十亩不等,但也出现了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家庭经营规模。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农业生产经营仍然以家庭为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家庭农场规模有超过几百公顷的,也有几十公顷的甚至更小。很多土地资源禀赋条件相对较好的国家商业农场规模成千上万公顷,也有几百公顷以下的。随着我国放活土地经营权和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企业耕种的土地规模也呈现出差异悬殊的特征,有成千上万亩的,也有几十亩几百亩的。

如何看待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多样化的态势?未来趋势怎么样?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政策上应如何着力?

从趋势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土地经营规模态势估计不会改变。这一判断尽管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不完全符合,与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推算所得出的结论不相一致,但是现实生活的经验,国内外实践的考察,加上多年来农业经济学研究领域学术动态的把握,都能够提供依据。

如果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多样化土地经营规模态势难以变化,那么未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土地耕种规模是否会出现集中化分布趋势?未来是否会出现以某种土地经营规模区间(如50亩到200亩)为主导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考虑到我国农用地三权分置的产权改革、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城镇化的推进以及农民家庭对土地依赖程度的降低等趋势,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小规模土地耕种的家庭经营主体在数量上仍将占据着主导地位,但也会出现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作用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之所以呈现多样化而不是集中化分布,这与家庭经营的关系十分密切。家庭是社会经济的细胞,承载着多种功能,绝不仅仅追求利润以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世界上可能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家庭。家庭经济社会功能以及家庭间的差异决定了家庭经营农业规模的多样化。

家庭经营农业规模的大小深受经济因素影响,但绝非仅仅由经济单因素决定。任何外界,无论通过怎样先进的方法来帮助农民家庭测算最佳土地经营规模或者农业经营规模,可能都是徒劳的。鞋子穿在脚下,只有穿鞋者才知道是否合适。家庭经营怎样的农业规模、耕种多少土地,这个选择权和决策权赋予农民要可靠得多,外界过多干预就可能成为瞎指挥。

农业经营规模是否合适、是否扩大?农民心中有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外界评价农业经营规模的适度问题就一定毫无意义,关键是怎样评价农业经营规模的适度问题,核心是要回答更加注重从资源配置中间环节来评价,还是更加注重从经济社会影响来评价。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更加依靠新型职业农民。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来看,要让一个合格的农民专门专心发展现代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让他(她)的收入水平或者家庭收入水平要能够达到社会上均衡的水平。也就是说,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定是要让培育的新型职业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与预期的机会成本相匹配,否则没有人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种田不如打工,谁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经营者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既要面对直接间接的国际竞争,又要面对国内同行主体间的竞争,还要面对产品可替代的竞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定是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其主体能够在持续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市场竞争的最终赢家。如果人为地确定某个或者某区间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才能享受扶持政策,并且让这类主体长期靠扶持过日子,这种经营规模应该不是适度的,这样的政策可能也是失败的,长期结果对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不利,对经济社会也是有害的。

发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要靠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健全农业资源要素市场,激活农业土地等生产要素,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要靠农业组织创新,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竞争力的成长;要靠有效的公平公正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靠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动,靠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发展。

规模农业 篇2

朱云燕

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载体,不仅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历史性转变中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近年来,江苏省新沂市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产业化的思维,强势推进设施农业上规模、上水平。设施农业已发展成为农业生产中极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1—6月份,新沂市农民人均来自设施农业的收入达到36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以上,设施农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第一产业。

一、科学规划,理清发展思路。

设施农业有规模才会有市场,有市场才能有效益,必须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新沂地处南北过渡区域,属于暖温带湿润性气候区,沂河、沭河、京杭大运河等流域性河道穿境而过,灌溉水源充足,水质洁净,不仅是江苏发展设施农业最理想的区域,在全国也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新沂市委、市政府依据《徐州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按照“面向大市场、建设大基地、形成大产业”的思路,把设施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制定了全市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在设施瓜菜产业发展上,力争5年内新增10万亩,总量达到22万亩,其中新增高、中档设施瓜菜5万亩。在花木产业发展上,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10万亩花木基地,形成新沂东部花木产业带。在畜禽养殖上,规模养殖比重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至2010年全市生猪、肉禽、蛋禽、奶牛的规模比重分别达到60%、90%、95%和80%。在水产业发展上,力争用三年时间,新增特种水产网箱养殖50万平方米、休闲观光旅游渔业1万亩,强势打造

15万亩设施渔业基地和苏北40万亩水产大市。为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标准生产和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新沂市进一步整合农业资源开发、水利、扶贫等项目,编制了涉农项目促进设施农业发展规划,确保了项目围绕产业走,资金跟着项目走。设施农业发展涉及的重点镇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科学编制了镇域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划,确定了发展重点和经营模式,推进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示范引导,凝聚发展合力。

设施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效益高的特点,千百年来习惯传统种植、养殖的农民,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个新生事物。新沂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干部群众到发展设施农业较早、技术过硬、收入较高的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草桥、新安、瓦窑、港头、马陵山等镇也多次组织村组干部和能人大户外出参观学习,通过培训示范、算帐对比等多种形式,用实实在在效益吸引农民发展设施农业。各镇通过召开动员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以及镇、村设施农业的发展规划、扶持措施等,增强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市新农村建设服务团、科技服务百人团深入镇村,进行现场讲解指导、示范操作,让广大干群全面了解每个产业的发展规划、具体措施、相关政策以及品种、技术和市场信息等内容,营造出浓厚的发展设施农业的舆论氛围,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支持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强力扶持,夯实发展基础。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规划提出的建设内容和目标任务仅仅是纲领性、方向性和原则性的,需要以创新的思维和方式,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设施农业发展新机制,把各种社会力量引导到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上来。一是整合财政支农打包资金。加大国家、省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力度,采取先建后补、多建多补、快建快补等办法,重点向花木、中高档设施瓜菜、规模畜禽和水产养殖等产业倾斜。在花木产业发展上,对连片发展2000亩以上的花木

种植基地,按照每亩不低于1000元的标准补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今年以来,全市新增花木1.2万亩,种植规模已达7.8万亩。在中高档瓜菜产业发展上,对于连片发展第五代寿光式日光能温室大棚20个以上、中档设施大棚1000亩、移动式大棚1000亩以上的,每棚分别享受5000元、2000元和1000元的财政支农整合资金扶持政策。全市设施栽培面积达到29.8万亩,其中常年占地14万亩,寿光第五代温室2000栋、固定式大棚6000多个、移动式大棚5万个,高中档设施瓜菜总面积达到8万多亩。同时,市财政还安排支农打包资金200万元、140万元和177万元分别用于新安镇官庄奶牛养殖小区、窑湾镇5000亩高效渔业生态示范基地和唐店镇设施草莓示范区水源工程等设施农业项目建设。2010年又安排中央财政支农打包资金6000多万元、省级财政支农打包资金3690万元,重点用于设施农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培育,加速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类发展要素向重点区域、重点基地集聚,推动全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二是整合农业发展项目资金。对农业综合开发、扶贫、新农村建设、沼气能源、农村道路、农业产业化及农田水利等农业发展项目资金进行适当整合,集中财力加大对瓜菜、畜禽、水产等设施农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扶持力度,解决水源不足、道路不畅和电力不配套等问题,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三是协调金融贷款支持。加快信用镇、信用村(户)创建步伐,努力降低贷款风险,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设施农业发展。近年来,各级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累计向2.55万农民投放设施农业贷款4.5亿元。各镇也紧密结合各自的实际,确立培育的重点产业,制定出相应的扶持政策,在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流转等方面搞好服务,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农业。

四、依托科技,提升发展水平。

设施农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事关效益高低、产业成败。在充分依靠各级农技推广和自身的科技力量的同时,主动加强与科研单位协作,寻求科技的强有力支撑,建立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应用和带动农户发

展的模式。一是健全良种繁育体系。良种是设施农业优质高效的根本。高流镇从河海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了全光照育苗微喷、高档花卉工厂化育苗等技术,建设了150亩科技示范园,成功培育出中华红叶杨、金冠柏、火焰海棠、金森女贞等200多个国内外名优花木品种。瓦窑镇利用中国农科院瓜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联合台湾农友公司投资2500万元兴建了田友瓜菜育苗工厂,大力引进名优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成为助推设施瓜菜产业提档增效的“孵化器”。双塘镇天河种猪场先后引进30头英国父母代PIC种猪、50头祖代PIC种猪,成为全市最大的优质生猪种苗企业。目前,全市已形成了“科研单位—科技示范园—种植、养殖大户—农户”的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推动全市设施农业提档增效打牢了种源基础。二是创新技术服务方式。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性强,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减少风险,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非常关键。寿光第五代温室大棚由于效益高、成本回收快已逐渐被农民群众认可。市农林局会同有关镇村通过竞标等多种方式,选择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山东寿光施工队和技术员来新沂指导帮助寿光第五代温室大棚的建设和管理。三是坚持培训与推广并重。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抓手,举办瓜菜、花木种植以及畜禽、水产养殖等各类技术培训班420期,受训农民12.8万人次。各镇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还专门成立了农技人员和党员科技示范户组成的技术服务队,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直接挂钩到重点村、规模种植户和养殖户,让技术人员到生产一线发现和解决技术难题。四是优化设施模式。在设施瓜菜发展模式上,大力推广寿光第五代日光能温室、钢架大棚和移动式保温大中棚等4种设施瓜菜模式,力求因地制宜,设施结构合理,温室、光、水、气等环境进一步优化。在设施栽培模式上,大力推广黄瓜—苦瓜(丝瓜)轮作套种和“芹菜—甜瓜—芹菜”、“大葱—黄瓜—甘蓝”、“稻—菜”等20多种瓜菜种植模式,传统落后的种植方式逐渐被现代科学高效的方式所替代。

五、瞄准市场,加快产业化进程。

产业化经营是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它不仅可以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它能通过规模扩张带来规模效益,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的系列开发,重复增值,形成依托设施产业办企业,以企业发展反哺设施农业的新格局,努力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延伸设施产业链条,有效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正康食品、远大畜禽、卫岗乳品、大唐食品、嘉禾鸭业、猛达水产等一批加工、储藏、运销龙头企业正在崛起,“定单种植”、“合同养殖”等市场化生产方式在全市得到逐步推广。全市现拥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徐州市级龙头企业9家,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73家,初步形成了蔬菜、畜禽、水产、乳品等6大设施农业产业链。二是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现代化专业批发市场。在苏鲁交界处投资2亿元,新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北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在新沭边界引进苏州客商投资8000万元,新建花木交易市场;在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做到做强窑湾水产批发交易市场。农产品连锁经营、配送专卖、网上销售等现代营销业态和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上海、北京、南京等大中城市为窗口,以大型批发市场、超市为龙头,市镇农贸市场为核心,田头市场为补充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三是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规范化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自2005年以来,全市每年安排1000万元省级财政支农打包资金,扶持市农产品营销协会、黄墩家禽营销协会等19个重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全市涌现了以市骆马湖水产品合作社、瓦窑镇四季青农特品营销合作社、时集镇焦鲁禽业合作社、黄墩村家禽营销协会、高流镇花木营销协会为重点的“四有”农

民专业合作组织62家,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已达310家,农民经纪人8600余人,成为推动设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

在于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 篇3

今年种多少 上年价格定

“如果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听天由命咯”,满头大汗的清远县瓜农刘继发刚从田里除完草,为种下一造的冬瓜做准备。虽然在7月13日,他的12亩冬瓜仅仅卖了一半,但他似乎并未从滞销事件中得到什么教训。

而刘继发已经并不是一个普通瓜农,他是清新区助农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有120多户英德农民属于该合作社,近年来陆续从英德来清新跟刘继发一起包地种冬瓜。

刘继发的回答不禁让人对清远农民信息获取能力感到担忧,农户是如何决定下一年农作物的种植面积的呢?“很多散户的种植面积都是由上一年的农产品价格决定的”,清远大崀镇某农户告诉记者,而其所在的阳山县,在今年发生了大规模瓜菜滞销,据当地有经验的老菜农分析,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去年的蔬菜价格奇高,可谓10年一遇,导致今年很多散户跟风种植,产量大幅上升。

而导致刘继发自己冬瓜滞销的一个原因也是由于去年冬瓜价格升高,结果其所在的合作社冬瓜种植面积从800亩增到1300亩,增幅达到62.5%。

有经济学界人士针对此现象分析,在传统经济理论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蛛网理论,主要应用于农产品生产分析。该理论认为,农产品价格和产量相互作用导致两者连续变动,本期农产品生产量由前期农产品价格决定。而清远很多农民农产品种植面积是由短期或上一期农产品价格决定。同时,由于白菜等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于供给弹性,导致农产品生产波动加剧。

但农户的经验有望避免此现象,虽然今年冬瓜滞销,但清远飞来峡镇高田村的农户却受损相对较轻,据了解,该村从2000年开始有农户专门种植冬瓜,对种瓜时节有着特别讲究,得出“上造不种瓜”的经验。“上造易遭水淹、时间紧、价格不稳定、不宜存放”,该村60多岁的周伯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总结道。

农产品销售全国 市场起主导作用

笔者梳理发现,近年来发生的大规模滞销农产品,其销售主要市场都不在清远本地,而是面对珠三角,甚至远至上海、北京等地。在今年的清远千亩冬瓜滞销事件中,据当事农户表示,冬瓜主要是销往广东以北的上海、北京等地,占有的是时间优势,但如果和北方的冬瓜同时上市,由于运费的原因,很难有优势。“即使我卖到每斤一毛多,但运到北京的话每斤的运费平均也要一毛五”。

早在2007年媒体报道的连州萝卜滞销中,其生产的萝卜已主要销往珠三角。而砂糖橘作为清远大量种植的品种,其产量甚至连珠三角都难以完全消化。从2010年起赴北方市场举办推介会外,如在2012年,由清远市副市长谢杰斌带队,率清远各县(市、区)砂糖橘种植大户及清远供销社、农业等部门赴西安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举行清远优质砂糖橘推介会,签订超过15.3万吨的砂糖橘供销合同。

面对如此广阔的销售范围,行政力量愈发有限。如在本次冬瓜滞销中,市农业局对此困境颇感无奈,因为市场经济下的农产品价格浮动无法控制。

千亩冬瓜滞销尚好解决,经过清远市农业局及其他部门的牵线,以及媒体连篇报道引起的关注,目前清新太平镇滞销冬瓜基本销罄,但如果是种植面积较大的其他农作物呢?

订单农业有望化解农业风险

农业风险较大众所周知,而目前在清远兴起“订单农业”为化解农业风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即种植面积并不是参照上期农产品价格,而是参考“订单”数量,或者直接由其决定,从而避免了农户的盲目生产。

据了解,订单农业又称合同农业、契约农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户根据其本身或其所在的乡村组织同农产品的购买者之间所签订的订单,组织安排农产品生产的一种农业产销模式。订单农业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要,避免了农户盲目生产。

“我们生产的农产品的订单都来自超市和酒店,能占到总产量的一半。”大崀镇碧崀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功琼告诉笔者,其农产品的订单动辄以万斤计算,而今年阳山瓜菜的滞销,促使他将调整订单生产在农产品生产总量中的比例。

据农业部门介绍,清远很多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基地都是按照订单来确定生产,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平衡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

而清远目前着力推广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生产模式也体现了订单农业的特征,即掌握销售渠道的企业负责销售,农户按照其标准生产,并按合同卖给企业农产品。如清远市瑞隆农产品公司就在英德等地与农户签协议种了2000多亩冬瓜,农户按该公司的相关标准进行生产,而公司则签订协议负责收购,凭借其掌握的渠道销往各地。

过硬品牌有望助清远农业突围

“到珠三角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比别人好,才会卖得赢,那些次品我宁愿倒掉,不必可惜”,大崀镇碧崀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功琼对笔者说。由于面对广阔的销售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愈发重要,不少农产品生产者已经将质量作为解决销售的一把钥匙。

“我们合作农户生产的冬瓜是销往东南亚的,我记得十分清楚,上一批发往新加坡的冬瓜有20多吨,价格是每斤1.2元”,瑞隆农产品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海运运费较低,该公司能得到丰厚利润。但该公司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极为严格,如对化肥、农药的用量和使用时间都有一定标准。

而近年,清远为了发展农业,提出要以深入推进农业“三品”工程为重点,走农业高端化发展路线。三品是品种、品质、品牌,即在抓好品种的基础上,通过品质提升,打造一批档次高、叫得响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为清远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和竞争优势。

鄂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调查 篇4

目前,随着我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的非农就业收入不断提高,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日趋下降,粗放经营甚至直接抛荒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同时,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省细小规模的农业经营难以应对国际竞争,农业产业形势严峻。我国的粮食安全受到影响,“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亟需解决的难题,发展规模经营是我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对鄂北三市(襄阳、十堰、随州)的调查发现,当前鄂北地区具备一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客观条件。地域、家庭人口和劳动力数量、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土地收入、非农就业程度等是影响农户土地规模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鄂北地区农业规模化经营还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缺位、土地纠纷调解体系不完善等。因此,要从把握好规模经营的“度”、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管理等几个方面入手,促进鄂北农业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

一、鄂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状

1、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鄂北农村劳动力就业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程度高。在被调查的300户农村家庭中,完全从事农业生产的从业人员仅占到实际从业人员总数的23.7%;二是农业从业劳力老龄化显著。农业生产从业人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48.3岁,明显高于兼业人员和非农就业人员的平均年龄;三是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纯农业劳动力中教育程度为初中及以上的比重仅为41.1%,兼业劳动力中的比重为77.3%,而非农就业劳动力中的比重高达85%.

2、农村土地流转现状

襄阳市土地流转面积中,规模经营面积65万亩,其中:30-99亩的37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57%;100-999亩的16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24.5%;1000亩以上的12万亩,占规模经营面积的18.5%。

随州市土地承包权的流转速度也不断加快。截至2013年,全市共流转土地35.3万亩,占全市耕种面积14.1%,比全国11%的平均水平高,但比沿海地区低。同时,土地流转的主体也逐渐多样,由种田能手发展到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十堰市常用耕地面积261万亩,其中家庭承包耕地面积233.41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27.5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1.8%。

鄂北地区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呈现四个特点:流转规模扩大、流转形式多样、流转主体多元、流转效益递增。

3、土地集中经营的农户意愿分析

民意是制定政策的基础。调查结果表明,9.2%的农户家庭表示愿意扩大耕地经营规模,27%的农户家庭希望有偿流出全部耕地,37.8%的农户家庭会选择流转除自留地外的全部耕地,此外还有26%的农户家庭希望保持不变。可见,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都希望将土地有偿流转。

4、农业机械化水平

2015年,全省农机装备总量增加到4500万千瓦,实现机械耕整6500万亩,机械播栽850万亩,其中机械插秧680万亩,机收400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5%。鄂北岗地大力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加快发展粮、棉、油、畜牧、水产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棉花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血吸虫疫区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工程。

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具体措施

针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政策扶持难、用地难、流转规范难等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具体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打造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

2013年以来,襄阳市积极打造以枣阳、襄州为核心的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汇报会,对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把握,强调建设鄂北岗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具有重要意义。这一举措符合国家农业发展的根本思路和政策扶持方向,对争取国家投入,增强鄂北农业发展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2、积极推进鄂北城乡一体化建设

自2011年起在鄂北岗地选择一批乡镇,实施整片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把樊城区牛首镇张营村作为试点起步区先行突破。

开展鄂北城乡一体化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人为本、整片推进”的原则,迁村建城,流转土地,创新管理机制,实现“三集中、四转换”目标(即居住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村委会转换为居委会、农民转换为市民、资产转换为资本、农村转换为城市),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收入能够增加,集体经济发展有空间、资产能够增值,为鄂北城乡一体化发展探索积累经验。

3、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

作为我省自主投资额度最大、受惠面积最广的重大水利工程,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全长267公里,从丹江口水库清泉沟引水,通过明渠、渡槽、倒虹吸和隧洞等,以自流方式途经老河口、襄州、枣阳、随县、曾都、广水,最终抵达大悟县。工程建成后向鄂北地区年调水7.7亿立方米,将解决鄂北地区480万人、470万亩耕地生活和工农业用水,同时有利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调度运用。进一步优化我省水资源配置,对促进鄂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我省乃至全国粮食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建议

1、把握好规模经营的“度”

适度的规模经营能在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同时,提高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衡量是否适度的依据是: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物质装备和生产技术条件下,能保证农户各项生产指标和经济收入达到或高于当地平均水平时所需的土地数量。要认识到,农业规模化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载体。

2、积极组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保证平台建设的数量和质量,能够有效传递和执行政策,为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化服务。进一步优化土地流转环境,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有利条件。

3、关注农民的利益保护

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当保护农民的主体地位,对通过保底分红等方式流转土地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新探索,要给予更多关注和扶持,可持续的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让农民充分参与到农业规模经营过程中、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4、明确部门职责,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涉及到农经部门、财政部门、国土资源部门、金融部门、审计监察部门、信访部门等。需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各部门职能制定工作内容,明确权责,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包宗顺,周春芳,张立冬.城多一体化背景下的苏南农业适度规模经营[J].学海,2011,6.

[2]何光胜.紧扣城乡一体化大局描绘现代农业新篇章[J].江苏农村经济,2013,7.

[3]吴沛良.在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C].2013年全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座谈会论文集,2013.

规模农业 篇5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

中共青山镇委员会 青山镇人民政府

青山镇有农业人口5.4万人,耕地6万亩,山场20万亩。2007年以来,青山镇坚持深化农业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发挥市场配置作用,以发展规模农业、效益农业为突破口,认真做活土地流转文章,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目前,全镇流转土地达3万亩,通过流转新建精品水果、白茶基地基地2.4万亩,泡桐、楠竹基地5000亩,出口马铃薯基地1000亩。

一、“引、投”并举,创造流转条件。从2007年初开始,我们积极探索“土地返租—连片开发—规模经营”的流转新机制,促使土地向种植大户和承包老板集中,一是注重引资开发。镇委成立了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组建了8人的农业产业化建设专班,负责农业投资项目的引进和土地流转工作的组织领导,专班人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两年多时间引进农业开发项目26个,引资9000万元,其中引进涉农项目资金7800万元,开发荒山荒地2.4万亩。二是创造流转环境。我们对大面积成片集中的荒山荒坡荒地和农田,从改善基础条件入手,吸引外来投资兴业,为开发天灵山万亩水果、白茶基地,政府先后投入60万元解决基地通水、通路等等基础设施建设。吴城村千亩出口马铃薯基地,过去这片肥沃的农田每年抛荒近百亩,农户种植“五花八门”,产出率极低;2007年春,政府争取资金

40万元加强水系配套设施建设,实行排灌两分家,进行土地平整,达到小丘大丘一整平,为大面积土地的顺利流转创造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二、因地制宜,选准土地流转模式。为切实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开发,我们根据本地实际,选择了两种有效的流转模式。一是政府引导搭“台子”,招商引资找“票子”,老板登台唱“段子”,村里协调担“担子”,农户流转收“银子”的模式。首先由农户提出申请,委托村级组织流转土地;村级组织本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原则,依法依规将农户土地以合同形式流转集中到村,并进行集中登记造册。然后由村级组织将农户要流转的土地集中流转到镇,由镇政府作为统一对外招租,吸引有资金、懂技术、会管理的种植大户或者龙头企业投资开发,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流转土地的出租收益,由镇、村按合同规定如数兑现给流转土地的农户,同时鼓励各受让主体,吸纳转让户的剩余劳力从事农业劳动。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成片荒山、荒地开发。通过这种模式,形成了以天灵山为中心的万亩优质水果基地、浙江安吉老板承租的1000亩白茶基地、省农业厅的千亩马铃薯基地。二是股份合作流转土地。对单家独户边远土地不便耕作或一块多户不便经营和无力耕种的土地,采取土地投股、整体流转、二八分红的办法。大坪村成片1000亩荒坡山地,涉及到92户农户承包经营,多年闲置,分文未取,通过镇村两级组织的共同努力,与回乡创业的本镇吴城村青年舒胜利签定租赁合同,期限20年,五年收益后,产业效益按“二八”的比例(即农户得20%,承租方得80%),由村每年直接返还给农户,目前总投资300万元的大坪村楠竹、果木基地初步建成,五年后可实现年产值80万元。

三、依法操作,规范流转程序。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主要坚持四条原则:一是自愿流转原则。承包方自主决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象、方式和期限,受让方自主决定是否接受流转。承包方和受让方依据承包合同平等协商约定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二是依法流转的原则。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时,发包方坚持依法依规,公正地维护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借流转名义改变土地承包关系。发包方、承包方、受让方恪守诚信,不单方面毁约。三是有偿流转原则。我们按照荒山、荒丘、荒地和农田不同的特定条件,每年分别按每亩20元、30元、50元、260元的标准进行有偿流转。四是规范流转的原则。土地流转严格按照四个程序进行操作:首先由农户提出申请并递交流转《委托书》,村级组织根据农户申请,认真作好备案。然后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明确土地的用途、流转形式,土地的位置和面积,流转的价格及付款方式、流转年限和责权利关系,明确权力、义务的承担主体。再是进行合同鉴证。合同形成后,主要由财政经管部门监督审查予以鉴证。最后建立流转档案,把合同档案作为保障农民土地权利、义务和调解土地流转纠纷的重要依据,镇财政经管部门和村级组织对土地流转合同及时立卷归档,分类管理,妥善保管,使全镇土地流转走向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四、算帐对比,形成流转共识。为消除群众的顾虑,促

进土地流转,我们采取对比的方法,调动了群众积极性。一是算好土地产出帐。当地粮食作物单产只有600公斤,而种一季马铃薯,亩产在2500公斤以上,山地栽果,每亩产量在1000公斤以上,产出大大高于种植粮食作物。二是算好效益帐。就种粮食而言,每亩收入不足1000元,剔除种子农药化肥和人工的投入,所剩三五百元,遇到年成不好,效益还要下降,而种经济作物,亩平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三是算好个人实惠帐。一亩农田正常流转后,农户不需要分文投入,可得260元转让费,加上国家直补资金每亩共计300元的以上收入。所有时间可从事其它劳工,最低日劳务报酬都在35-50元以上,年收入至少可达到1.5万元以上。比常年务农劳力收入高入二倍以上。通过算帐对比,农民对土地流转逐步形成了共识。到目前为止,全镇流转土地的农户已达到813户,占总户数的8%。

规模农业 篇6

一、大力发展专业农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上世纪80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仅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许多农民已经不满足于现实,因为固守在户均1.6公顷的耕地上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而生活并不富裕。一些农民开始选择进城或到国外务工发展及兼业发展等出路;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户通过流转土地、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经济收益。为适应新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顺应延边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的工作思路,在经过大胆探索、试点先行的基础上,2011年州委、州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若干意见》。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借助专业农场这个载体,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既得到土地流转的收入,又实现工资性收入的更大价值。

延边州成立的专业农场是城乡自然人或法人,通过承租农民自愿流转的承包地从事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截至2015年末,全州专业农场总数已发展到1137家,经营土地面积达到7.8万公顷,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占86%,涉及土地流转农户3.5万户,平均每家专业农场经营土地面积69公顷。在发展专业农场,促进土地流转当中,由农民创办的专业农场占绝大部分,占比为91.1%;城市个人创办的占6.9%;工商企业创办的占2%。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们积极发展家庭农场,全州已认定、注册家庭农场1360家,经营土地面积2万公顷。同时,延边州坚持多元并存的发展原则,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主体。据统计,全州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已发展1万余家,全州专业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土地面积已达到23万公顷,占全州耕地面积的60.2%。

二、制定扶持政策,促进规模经营主体发展

(一)出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在多种规模经营发展中起到示范带动和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延边州陆续出台了六项优惠政策扶持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一是贷款贴息政策。州、县财政对专业农场贷款各贴息30%。二是享受国家惠农政策。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专业农场,可享受各项国家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含钢骨架储粮仓补贴),不受身份和户籍的限制。三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原本一次性1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基础上,专业农场可以一次性享受5台套农机具购置补贴。四是提高政策性保险保额。在原农作物政策性保险基础上,专业农场每公顷水田提高保额3000元,旱田提高保额2000元。对所增保费部分,州、县两级财政各补贴三分之一。五是支农政策资金倾斜。捆绑使用政策性支农资金,采取以奖代补、项目扶持等形式,重点向专业农场倾斜。六是税收优惠政策。专业农场享受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免税收政策。

(二)规范土地流转,保障农民权益。为鼓励和引导农民规范流转土地,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建立保障鼓励机制。一是固化农民利益政策。进城落户的农民继续享有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权。宅基地变为耕地的,其土地使用权不变,已签订承包合同的由政府给予复垦补贴。二是出台农民进城定居配套政策。农民进城定居者,要求落户的给予办理落户手续;没有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按照相关规定自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可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者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子女就学享受市民待遇;符合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享受相关政策;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可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待遇。

(三)纳入立法程序,提供法律支撑。为依法保障专业农场健康发展,延边州人大常委会把制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促进专业农场发展条例》纳入立法计划,并于2013年延边州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该《条例》。对专业农场设立申报、土地流转、农民利益保障、扶持专业农场发展政策、进城农民优惠待遇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条例》的实施为专业农场的发展及农民利益的保护提供了更加充分的法律保障。

三、创新农村金融改革,破解融资难题

针对农业生产贷款由过去一家一户小额贷款为主体,向专业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额贷款为主体的转变,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融资难、贷款贵的实际,延边州近几年先后创新了土地他项权证抵押贷款、“县(市)农业局+银行+担保公司”联合推荐担保贷款、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政银保”贷款等主要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大额金融贷款产品。2014年,延边州又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土地大多数是流转一般农户的土地,农户把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户不会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也交出去,規模经营户有二手土地经营权但是没有政府或有关部门颁发的经营权证明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精神,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就可到县(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持有《农村土地经营权证》,贷款户就可以到金融部门申请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015年省政府《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方案》下发后,我们按照省政府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受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贷款行由农业银行扩大到了的邮储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等多家银行,全州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额达到了3.6亿元。2016年延边州积极推进农地贷工作,截止到3月末,全州共计发放“农地贷”资金2.2亿元。

通过不断创新农村金融贷款形式,积极推进和简化规范贷款程序,有效解决了延边州规模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融资瓶颈问题。几年来,由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加贷款10亿余元,为全州各类规模的经营主体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实现多赢局面

在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土地规范流转过程中,延边州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实现规模经营,平整土地、打掉地块之间的隔界、扩大地块面积,使土地利用率增加了5%。实行规模化经营,使粮食产量增加15%左右,平均每公顷耕地多增收1000~3000元。二是农业农场成为推广农业新技术的主力军。测土配方施肥、高光效栽培、新品种应用等科学技术成果被专业农场广泛采纳应用,落实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比倒达到90%以上。三是实现了农场和农户的双增收。2015年,全州2497家专业农场中98%实现了盈利,共实现净利润5亿元,平均每个专业农场盈利20万元。同时,土地流转农户的收入也得到了较大提高,不仅得到了土地流转租金,还获得了更大的劳动力价值。全州外出务工的劳动力收入比在家经营土地劳动力增收2倍多。龙井市东盛涌镇龙山村农民张雁春将自家半公顷耕地流转给专业农场并在农场打工,僅劳务收入一年就达10万元。四是加速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发展规模经营主体,促进土地流转,初步破解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单一的难题,土地流转后使部分“亦工亦农”的兼业化农民,摆脱了土地束缚,安心发展二、三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部分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由“为自己打工”,变为“为别人打工”,变农民为工人。几年来,延边州共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余人。2013年,全州城镇化率达到70.6%,比2008年增加4.4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

规模农业 篇7

一、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需要农业企业的参与

我国上世纪70 年代末农村改革后, 农户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得到了正式确认, 但由于在市场化的时间、观念和各种软硬件配置的限制, 个体农户在面对农业市场化过程中, 应对性差, 缺乏联合应对的意识或实力, 使得农户单军作战现象普遍, “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异常突出, 对市场波动的预测与防范能力薄弱, 对市场的信息处理能力普遍低下, 抗风险能力差, 这反过来也影响了市场化的资源调节效率。一家一户分散的超小型家庭经营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随着市场化的深入, 无论是市场还是农户都需要将分散的农户组成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农业联合体, 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和交易秩序混乱等市场经济所衍生出来的问题。对于规模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生产、经营, 农户有需求, 因其可以降低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 获得稳定的收益;市场同样有需求, 这样可以抑制由于生产主体误判市场而造成的由于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而造成的价格剧烈波动。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叠加的情况下, 农户为了规避风险, 自然而然开始寻求与其他组织体进行合作。于是, 在实践中出现了“公司”+“农户”、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 也出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 无论哪一种模式或组织, 都凸显了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内涵, 我们称其为农业企业。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下, 以农业资源为基础, 充分向上、向下拓展产业链, 农业企业充分发挥市场信息分析、导向功能, 做好农产品品种及标准预测, 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支持, 从而把一家一户型农户联合起来, 向农业联合体发展, 这样农业企业起到一个市场与农户之间的中介的作用, 既是市场中介, 也是技术中介和服务中介, 也有利于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科技意识, 解决农业生产过于分散化, 农产品标准各异难以实现同质化深加工的缺点, 也有利于细分化市场, 有针对性的培育高端农业新品种。从而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盲目生产、无组织生产这一当前我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症结过程。

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出现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达到“建一企业而牵动万户”的功效。

二、农业企业实现规模经营所面临的与政府、农户谈判协商的挑战

(一) 农业企业的现实谈判协商风险。

1.土地流转阶段的谈判协商风险。

农业企业协调关系的挑战最主要存在于实现规模化经营最重要的条件土地流转过程中, 农业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实质是与农户或第三方谈判协商的行为。参与这一行为的有农户、农业企业和政府, 它们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 如何实现土地流转价值的最大化, 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而农业企业是营利性组织, 它们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 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是它们的追求。政府的目标是维持社会稳定, 在这一行为中, 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协调, 促进建立有形市场和制定交易制度规则。为农业企业的发展创造环境, 创造条件使真正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从而使农民真正脱贫。在发展方面, 三者的目标是统一的, 分歧在于利益分配。如何达到三者利益平衡, 是谈判能否达成的瓶颈。

2.企业管理中的谈判协商风险。

农业企业的企业化管理与农户的传统行为方式是有冲突的。企业所要求的产品是标准化生产和一致的质量水平, 分散的传统农户难于达到。传统农户缺乏契约精神和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 这就造成了农业企业的风险增加, 在面临大量农户违约高价出售农产品给其他企业时, 缺乏必要的制裁措施和制约手段, 使得农业企业介入传统农户生产顾虑重重。

(二) 降低谈判成本的建议。

1.政府发挥积极中介作用。

政府发挥中介的作用并不是要让政府去参与谈判的每个环节, 而是政府依托自身的地位和资源, 建立开放的中介服务体系。如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资源系统、建立土地流转的法律服务组织、建立农业技术经济评估组织、建立土地流转的管理咨询组织等为农业企业和其他参与者建立透明、全面的信息服务平台,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生活保障体系, 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加强相关的立法工作和各项细则、办法、程序等规章制度的建设。以上措施都是降低各方获取信息的成本, 实现信息对称, 提高谈判协商效率。

2.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

众多单个农户面对单个企业弊端明显, 无论是对企业还是农户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如企业产品质量标准的监督, 农户利益的维护。引入职业经理人来站在农户的角度与企业进行协商和谈判无疑会极大的降低企业的运行风险, 同时也能增强农户在谈判中的地位。职业经理人在素质上要求较高, 既要精通农业技术, 同时对市场也较为了解, 才能胜任此工作。

三、农业企业面临的融资难的挑战

现代农业集种植、运输、仓储、加工于一身, 对科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极广, 对现代化设备的要求极高, 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高, 而这些均依赖大量资金密集投入, 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 但目前的金融服务还不能有效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一) 农业企业融资的现实困境。

1.农业弱质性导致融资环境差。

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 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和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及由此带来的高风险性。农产品一般是需求量大的初级产品, 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除少数农产品外, 绝大部分农产品都需要保持价格的稳定, 对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 政府会进行干预。这些特点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动力的普遍不足。

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国金融机构的触角扎入农村的很少。涉金融信贷服务机构仅有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 邮政储蓄银行小额信贷业务尚未全面展开, 信贷支持现代农业的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业务单一, 服务范围仅限于种植业中的粮棉油收购环节, 服务农业产业化功能残缺。即便是农村信用合作社, 仍然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 对象主要为个体农户和小型农业企业, 很难满足现代农业中龙头企业的信贷需求。其结算体制不健全的问题也难以满足龙头企业全国性、畅通性、快捷性的结算要求, 且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机制, 市场化程度低。另外, 金融服务网点密度偏低导致供需矛盾突出。农村信用社机构在数量上不断减少, 各大商业银行陆续从农村市场上撤离, 导致整个金融资源在从农业转向其他产业, 为“三农”发展所提供的金融资源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在不断萎缩, 这与日益增长的农业金融需求产生了较大矛盾。

3.信用体系滞后和孤立化。

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开始实行信用评级, 但并未与全国统一征信网络联网, 信用资源不能共享, 导致农村信贷信用问题仍然是困扰金融资源流入农业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 改善融资环境的措施。

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 具有正的外部经济特性, 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扶持, 所以金融对农业的支持, 应该以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的标准进行, 从而构建良好的融资环境。其次, 要构建良好的征信系统, 创造好的农业金融市场环境, 吸引多种金融主体进入农业, 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各类担保机构、信托机构和基金等等, 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立体全面的金融产品。在良好的信用体系下, 银行根据需要提供金融贷款;保险公司推行保险观念、设计符合农业现状的保险产品;信托与基金对具有发展前景的农业项目进行资金注入;担保机构提供金融担保降低风险。根据农业的特殊性, 政府需要政策性农业银行及农业保险机构, 重点对农业资源进行保护、自然灾害进行救济及对农业进行补贴, 引导农业走上与金融互动的良性发展的道路。

摘要:现阶段经济发展要求农业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经营。现代农业建设需要农业企业的全面参与, 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农业企业也面临着较高的与农户等其他主体协商成本以及融资难的挑战, 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企业,农业产业,规模经营

参考文献

[1].黄人杰.对农业企业的发展问题研究[J].乡镇经济, 2009

[2].黄传武, 唐任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余驰, 曹亚.农业企业外部融资困境与路径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 2010

规模农业 篇8

土地规模化即通过土地适当集中而形成的规模化。自2008年召开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 农村土地流转比例逐年递增, 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开始形成并逐渐成熟, 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截至2015年6月底, 全国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流转面积2 867万公顷, 占全国耕地面积的32.3%, 其中转包和出租占80.4%;转出农户6 542.1万户, 占家庭承包农户总数的28.4%。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营面积在3.3公顷以上的专业大户超过341万户, 家庭农场超过87万家, 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有140万家, 龙头企业超过12万家。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小规模农户, 是农产品供给和新技术采纳的主体, 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

但我们也应看到, 这428万家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在我国2亿个农户总体中只占微不足道的比例, 目前仍有2/3的土地由分散的小农户在耕作。如果把这些小规模农户排斥在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是无法实现的。而人口和土地资源的现实又决定了土地流转的上限很快就会到来。由此可见, 如何为小规模农户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 通过服务把他们也纳入现代农业的轨道, 正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基于此, 各种各样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的主体逐渐产生并发育成熟, 共同构成了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主体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 也有近年来在改革中不断强化为农服务的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服务, 使小农户在不转让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经营的规模化, 我们称之为服务规模化, 其中比较成熟的是山东省等地供销合作社正着力推行的土地托管。

所谓土地托管, 是指外出打工的农民把全部或部分农业生产环节委托给新型农业服务主体, 后者收取一定费用并保证劳动质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在山东省, 承接土地托管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主要是由基层供销社、村“两委”、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村信用社等联合组成的“为农服务中心”。这样的“中心”把供销社的服务优势、村“两委”的组织优势、合作社和企业的经营优势、信用社的资金优势有机联合在一起, 购置各种农业机械, 共同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实现多方共赢。土地托管分“全托管”和“半托管”两种方式, 前者类似于土地流转, 也可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活动;后者是一种“菜单式”托管, 围绕代耕代种、统一浇水和病虫害防治、统一收获等环节提供社会化服务, 服务中心根据不同的服务收取相应费用。

从山东省的实践来看, 土地托管对小规模农户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都是有效的。通过实施土地托管, 粮食作物每667平方米可增产20%~30%, 增效600~800元, 经济作物可增效千元以上。土地托管兼顾了一批不愿意流转土地同时种地积极性又不高的农民, 是在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和新型经营主体大量出现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形式。当然, 这里的“为农服务中心”也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规模农业 篇9

7月16日, 四川省农业厅在眉山举行全省农业局长“互联网+农业”专题培训会, 全省183个县市区300多名农牧、农发、畜牧、农机局长悉数参会。如此高规格、大规模集训全省县市区农业一把手, 实属罕有。据悉此次培训的目的是动员农业系统迅速行动起来, 全面推进我省农业信息化。

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详细介绍了培训工作重点及以后工作要求。工作重点: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加强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具体要求:一是加快编制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规划, 明确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建设思路目标、任务措施, 谋划一批骨干型、战略性农业信息化建设大项目;二是加大财政农业信息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逐年递增, 在现代农业项目中安排适当资金支持示范推广和应用, 主动争取发改、经信、科技、商务等部门资金支持;三是开展在农业领域应用为重点的分类培训, 建立一支熟悉农业生产经营、熟悉农业信息技术的农业信息员队伍, 推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向纵深发展。

给现代农业一个“规模的田野” 篇10

推动土地流转,有一个基本前提———坚持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经营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因为,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

今后,在“统”的层面上,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这其中包括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社会化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农民联合等。在“分”的层次上,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增加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水平。

在农户的联合与合作过程中,牵扯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国农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现代科技成果推广的成本高、收效小;二是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市场控制力差;三是生产专业化水平低、服务需求不足;四是农业自给率高、商品率较低。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粮食稳定发展,保证粮食安全;还可以在农户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扩大服务需求,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农户生产+合作社经营”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民市场竞争能力;也可以进一步促进农民引进现代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推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

最为重要的是,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推进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世袭转向职业、由兼业走向专业,成为真正市场主体和现代化的主人。当然,这种转变不会一蹴而就,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将为这一转变的到来,打下牢固的基础。

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时机已经到来

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我们已经有条件和有基础来实现农村的“第二个飞跃”。

第一,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已经具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大约有2.1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其中绝大部分为青壮年劳动力,在很多农村出现了青壮年“农民荒”的现象。留守农村的人群主要是老幼妇孺,很多地区土地闲置、撂荒现象突出。正是基于这样的事实,所以说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经具备了客观基础。

第二,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环境业已形成。我国农村已经进入到社会化小农阶段,农民的货币收入主要来自非农收入,土地不再是他们谋生的惟一手段。此时农民对土地权利的保有,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土地的最后保障功能。在城市不能给进城务工农民提供社会保障的情况下,土地就是他们最后的保障。二是土地权益补偿。由于没有一套合理的补偿机制来为放弃土地的农民提供物质补偿,农民不愿意无偿放弃权益。

因此,现阶段,在土地仅起社会保障功能的时候,用制度保障来替换土地保障,用市民基本生存权益替换土地权益,使进城农民自愿流转、转让土地承包权,就为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第三,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动力依然强劲。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粮食价格不断上涨,政府补贴不断增多,有很多农民愿意扩大自己的土地,进行规模经营。尤其许多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更是空前高涨,有着扩大种植规模的强烈愿望。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方式研究 篇11

摘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没有固定模式,不同区域、不同阶段的实现路径都不相同。本课题以河南省扶沟县为载体,主要对本区域现有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方式、方式特点、典型个案、实施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限制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的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等,结合外区域经验及本地实际,提出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适度规模经营;组织形式;河南省扶沟县

课题来源: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应用对策研究“三重”专项课题,课题编号:2014-DC-225。

中图分类号: F32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6.004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长期以来深受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经济根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指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其核心是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效应,农业的规模经营未必要以土地的大量兼并为必然前提[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的增收不仅取决于产量上的增加,更取决于价格条件及其背后所隐含的市场力量对比。

1扶沟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现状

扶沟县地处豫东平原,先后被国家授予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全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通过调研分析,扶沟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大致包括以下类型。

1.1产地批发市场型

批发市场具有较强的集散和辐射能力,产地批发市场贴近农民,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场所[2]。以扶沟县吕潭乡、大李庄乡为例,农户推广“小麦+西瓜+西葫芦”、“小麦+西瓜+花生”等多熟套种模式,套种面积达到1.98万亩,夏秋两季在当地形成大型的瓜果批发市场,亩均效益4000元以上。

该模式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产后销售环节的规模化,土地种植仍以家庭承包制经营为主。产地批发市场型模式在这两个乡发展的比较成熟和完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质好,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多。农户通过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合理套种,能够实现较高的收入,因此绝大多数农户不愿意将土地租赁出去,个别农户向外出租土地,所要租金也会比较高。因此在这些区域采用大面积整合土地的方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不可行。

二是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少。由于人均土地面积多,通过种地能够获得不错的收入,所以绝大多数的农户不会选择长期在外务工,但是季节性的外出务工比较普遍。比如在秋收结束,小麦播种之后,年轻劳力会选择去外地务工,等春天西瓜育苗的季节再返回乡里务农。

三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这两个乡紧邻国道和省道,农产品的运输非常便利。

四是乡政府扶持、引导合理。在形成瓜果批发市场之前,当地经济作物主要种植棉花。由于长期种植一种作物,使得土地中营养元素严重缺乏,病虫害也越来越严重。乡政府通过产前技术培训,产中技术员上门服务,产后联系销售等环节,开始引导农户种植西瓜。农户在获得较好的收益后,西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外来商家收购西瓜也形成规模。

批发市场型经营模式除了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场所,还引导农户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通过引进和培育新品种,推动农产品向优质化和专业化发展。吕潭乡与大李庄乡都形成了完善的瓜果批发市场,但两个批发市场不完全相同,具有自己的特色。吕潭乡瓜果批发市场以批发晚熟厚皮西瓜为主,该品质瓜果具有耐运输的特点,主要销往香港、广州、深圳、广西、湖南等地。而大李庄乡瓜果批发市场主要批发早熟薄皮西瓜,该品质西瓜不耐运输,主要销往省内各地。

1.2企业+农户型

该类型特点是龙头企业已经形成完善、固定、可复制的合作模式,与农户有全面的合作与收益分配协议,龙头企业掌控生产经营核心环节,统一供种苗及生产资料,与农户结成了利益共同体[3]。

以包屯乡、吕潭乡的药菊种植为例,菊花晶生产企业与农户签订协议,为农户统一提供药菊苗、农药化肥以及技术服务,农户以8元/公斤的价格卖给生产企业,其中种苗免费供应,技术服务免费,农业化肥低价销售。药菊种植面积在第一年推广面积达到150亩,第二年达到400亩,每亩收入达到2000元。

该经营模式选择包屯乡、吕潭乡作为第一年推广试点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农户意识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该区域农户除了种植小麦粮食作物外,都种植西瓜、蔬菜等经济作物,已经尝到种植新型经济作物的甜头,所以在推广药菊种植时,农户敢于尝试。

二是企业厂房处于该区域,便于管理服务农户。农户在种植期间,遇到作物培育、病虫害防治等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在产后收购时便于交易。

这种“企业+农户”的模式,在推广之初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农户不能确定本年的收益,所以会有部分农户领了种苗不栽培,甚至已经种植一段时间,把种苗拔掉更换其他传统作物的情况。也有的农户在菊花苗中套种花生、芝麻等作物,影响菊花的产量。因此企业在提供菊花苗时,会要求农户交100元押金,等秋季采购菊花时再返还给农户。技术员也会做农户的思想工作,要求农户尽量不要套种其他作物。这些问题在推广的第二年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1.3种植大户

该模式是指种植大户租赁他人土地,专业从事某一种农产品的生产或经营,投入和生产以家庭人员为主。种植大户形式很简单,只需进行土地流转,不需配会计、出纳。

以曹里乡、崔桥乡为例,种植大户租赁他人土地,土地规模平均达到50亩,主要种植小麦和大豆等粮食作物。种植大户集中在该区域的重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该区域土地面积多,土地平整,便于机械化作业。大规模种植是提高收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机械化程度高,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同时政府对农机采购有一定的补贴。endprint

二是该区域地理位置偏僻,土地租金便宜。崔桥乡地处扶沟县边沿,远离国道与省道,农户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农户人均收入低,大部分的年轻劳力选择在外长期务工。而曹里乡的土质较差,农户主要靠养殖鸭子收益,并且已经形成规模,土地闲置严重。因此种植大户在该乡易于租赁土地,且土地租金低,平均租金300元/亩。

1.4 家庭农场

该模式需要租赁他人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需要注册登记,接受工商部门、税务部门不定期的检查[4]。

以包屯乡为例,家庭农场以1000元/亩的价格租赁农户土地,土地规模达到千亩以上,主要种植红薯、红萝卜、白萝卜、白菜等经济作物。土地管理主要实施机械化,同时雇佣村里的农户进行技术管理,让农户在自己门口打工赚钱。

对比种植大户与家庭农场两种经营模式,可以发现,家庭农场是专业大户的高级组织形式,培育家庭农场要优先从专业大户中选择。

1.5 农场、林场依托型

农场与林场的形成与我国的国情息息相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农场与林场在土地规模、机械化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远远超过周边的自然村。

以吕潭乡林场为例,该林场主要种植桃树、苹果树、李子树等经济林,规模庞大。林场农户已经掌握了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在果子销售环节有自己的渠道。周边农户依托林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桃树。具体做法是在林场购买桃树苗,林场提供免费技术服务,果子销售环节依托林场。据统计,目前该林场周边农户桃树种植面积达到上千亩,收入达到5000元/亩。

2 推进扶沟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

扶沟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多,但离现代农业的要求仍然有一段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手段落后;农业技术进步不明显;农业政策体制不完善;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农产品品质品牌不突出;农业整体效益不高等方面。依据本区域情况,结合外区域经验,从政策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几个方面提出以下对策。

2.1 加大政府的引导作用,做到因地制宜、科学发展

扶沟县各乡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各有特色,这与各乡实际情况有很大关系。因此政府要充分分析各地情况,在引导时做到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起”,更不能生搬硬套。

同时,政府要在各种适度规模经营模式规范发展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引导带动能力比较强的农业主体,往更适度的规模发展;引导农村能人、专业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普通广大农民,自愿地成立或加入到新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呈台阶式提高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2.2 完善政策保障和支持

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都需要一个过程,农民在接受新的经营模式时,担心的主要问题是能否实现多创收,尤其是在新模式推广的头一年,因此政府一定要在政策方面给与保障与支持。

具体包括:农业风险管理支持;农民培训与教育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相关中介与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基础性与公共性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支持。

目前扶沟县出台了多项富农及利农政策,包括农机购买补贴、农资化肥补贴、新型作物种植风险补贴、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优惠等。

2.3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吕潭乡、大李庄乡形成的产地批发市场型经营模式客商反应良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瓜果品质好,新品种适应市场需求。因此在规模经营推广中,一定要加大农业种子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使农户的种田思想与时俱进,使农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

3 结论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其最终是通过规模经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而提升农业产出率与资源的利用率,以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不同的地区和不同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只要是在法律范围内和政策许可下,只要有利于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和食品安全的,就应该大力倡导并积极支持。

参考文献

[1] 蒋同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组织创新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01).

[2] 白小明.河南省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条件分析与对策探讨[J].农村经济,2012,(04).

[3] 刘爽.家庭农场经营体制下的“适度规模”经营问题[J].农业经济,2014,(01).

[4] 蒋和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01).

发展我市规模型农业的思考 篇12

1 我市规模型农业的现状

我市具有发展规模型农业的良好基础。一是人均耕地较多。全市耕种面积82.46万hm2, 户均耕地面积1.4hm2, 人均耕地面积0.39hm2, 人均耕地高于全省0.21hm2的平均水平。二是耕地自然条件良好。全市常用耕地大部分地势平坦, 适合集中连片经营、机械化作业和发展规模经营。三是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高。目前,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19万k W, 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68%, 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四是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较快。全市现有种植大户4670个, 养殖大户6万个;注册家庭农场1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838个, 加入和带动农户22万户, 占农户总数的37.3%;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203户。五是规模经营步伐加快。种植业方面, 全市流转土地5.9万hm2, 占农村承包土地面积的13.9%, 其中水田流转比例占70%以上。经营面积在10hm2以上的规模经营组织1045个, 经营总面积23875hm2, 占流转面积的39.8%。养殖业方面, 全市现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669个, 规模畜禽养殖比例达到80%, 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六是适度规模经营的形式不断创新。

目前, 我市土地流转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主体型、村委会领办型、种粮大户经营型等4种模式, 涌现出东福米业公司流转土地1000hm2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龙潭金珠乡西部4村土地整村流转、蛟河新站镇种粮大户黄金太流转200hm2土地发展甜粘玉米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实行“五统一”等一批规模经营典型。

2 存在的制约因素

我市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农民存在思想顾虑。特别是老年人, 由于对自己未来预期不确定、对国家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政策不确定, 特别是二轮承包面积以外耕地没有确权, 这些土地将来是否是自己的不确定, 三个不确定导致农户不敢流转土地。二是流转效益不高, 特别是旱田流转效益更低, 难以调动经营主体进行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三是规模经营主体数量不多, 带动能力不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家庭农场处于萌芽状态, 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在起步阶段。四是财政投入不够, 扶持力度小;土地流转一次性投入较大, 而农村金融政策不完善, 信贷门槛高, 融资困难, 规模经营主体普遍资金不足, 制约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

3 发展规模型农业采取的措施

3.1 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

市政府出台《关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从税收、用地等十三个方面构筑政策扶持体系;从农民培训、技术指导等七个方面构筑社会服务体系;从组织建设、典型培树等五个方面构筑组织保障体系, 全力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民间资本组建农业经营主体, 进入农业领域投资, 参与设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项目经营, 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规模经营。支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 通过流转土地、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等多种方式, 开展规模经营, 成为专业种养大户;鼓励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积极引导, 逐步规范, 培育一批产业规模大、产品竞争力强、品牌信誉高的省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提升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的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土地流转, 建立稳定的标准化原料基地。

3.2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的重点区域为平原, 难点为旱田。要从破解难题入手, 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 实行分类指导。在工业集中区、经济发展好的近郊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城市周边大力推进土地集中连片流转, 实现种植农业规模经营;在旱田集中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 种植甜糯玉米、杂粮、经济作物等比较效益高的特色品种, 建设标准化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提高旱田规模经营效益。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 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大力推行委托代理制和土地股份合作制, 探索试行土地信托制和建立土地流转租金以粮食产量及价格为依据的土地价格自然增长机制。完善县、乡农村承包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纠纷调解仲裁机构, 筹划构建市、县、乡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网络, 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通过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行农民集中居住, 整理出的土地实行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带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三权进城, 让更多农民离土不失地, 为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加大典型宣传力度, 重点推进集中连片流转, 推动土地向新型规模经营主体集中。

3.3 搭建发展“三大平台”

上一篇:高中足球教学训练下一篇:市区沥青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