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规模

2024-10-01

商业规模(通用9篇)

商业规模 篇1

一、引言

在日常交易中, 商业信用是一种重要的债务融资来源, 企业可通过采用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或扩大商业信用规模等方式来降低自身的交易成本;为获得更多的商业信用融资, 企业会采用更稳健的公司治理机制, 以获得供应商的信任。公司治理问题虽存在已久, 但人们作为概念正式提出公司治理是二十年前的事。Durnev和Kim (2005) 对多国新兴市场都证实良好的公司治理能提供公司价值。李云鹤等 (2011) 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机制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中的治理效果。高汉祥 (2012) 对原有以委托代理为核心的公司治理框架进行拓展, 构建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公司治理理论框架。刘凤委等 (2009) 根据我国各省信任调查数据研究信任对商业信用模式的影响。石晓军、张顺明 (2010) 研究表明, 商业信用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规模效率的提高。张铁铸、周红 (2009) 研究卖方提供商业信用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即使有文章将公司治理与商业信用联系起来考察, 也只是从商业信用的治理角度展开。如杨兴权 (2004) 从理论上探讨了不同债务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梅波 (2009) 对商业信用的公司治理价值效应进行分析, 发现商业信用作为非公开债权并没有发挥治理功能。杨勇等 (2009) 研究了商业信用融资对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影响, 但公司治理只是从CEO更换的角度进行。本文从公司治理内外机制角度出发, 研究其对商业信用模式和商业信用规模的影响, 进一步说明了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并为交易中买卖双方商业信用的使用情况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公司治理可分为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层次, 而本文主要是从第二个层次展开分析。公司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一方面解决现代公司所面临的融资合约的不完全问题, 即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则需要解决现代公司所面临的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即治理机制。根据信息经济学, 除存在经营者与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外, 委托代理关系还存在于供应商与企业之间, 故公司治理需要解决供应商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供应商为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后, 可能会存在企业不按时偿还供应商应收款项的道德风险问题, 由于供应商事先也考虑到坏账的风险, 故在发放商业信用之前会观察公司的治理机制进而决定企业的商业信用模式和规模。陆正飞、杨德明 (2011) 研究发现, 在货币紧缩期, 替代性融资理论可以解释我国资本市场的商业信用问题, 由于这个时期, 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 就会求助于供应商, 需求导向使供应商处于强势地位;在货币宽松期, 商业信用的存在符合买方市场理论, 买方占优势。而本文的研究样本是2011年, 国家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故不能由此确定商业信用理论。而通常而言, 与银行相比, 商业信用提供者在债权人治理过程中有更强的优势, 因为供应商与企业存在密切的合约关系, 商业信用的提供者在信息获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作为提供商业信用的上游企业, 供应商对企业有一定的控制力, 而且, 对机会主义企业而言, 挪用存货比挪用银行借款困难, 银行很难监控企业贷款的使用, 但供应商易监控存货的使用。姚立杰等 (2010) 认为, 良好的公司治理能降低企业的破产风险和因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风险。因此, 供应商在交易过程中会充分考虑企业因公司治理水平不同带来的风险差异, 同时由于其相对于企业的优势地位, 故可以决定向企业提供怎样的商业信用模式和是否提供商业信用?基于上述分析得出以下假设:

假设1:公司治理机制越完善, 企业越采用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

假设2:公司治理机制越完善, 企业的商业信用规模越大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横截面数据为样本, 分析公司治理机制对商业信用模式和规模的影响。样本筛选: (1) 剔除金融、保险行业, 因这些行业的特殊制度安排; (2) 剔除ST公司; (3) 剔除相关变量数据缺失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1942个观测样本。本文的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

(三) 模型建立和变量定义

根据上述分析和假设, 提出以下模型:

模型中变量选取见表 (1) : (1) 因变量。本文主要从商业信用模式和商业信用规模两方面对企业商业信用情况进行分析。Creditmode代表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商业模式的选择, 用应付账款/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 变量代替, 该指标值越高, 表明企业较多的使用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Creditsize代表企业的商业信用规模, 该指标值越高, 表明企业的商业信用规模越大。 (2) 自变量。通常, 人们把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类治理机制。本文选择的公司治理内在机制包括:董事会。郝云宏、周翼翔 (2010) 认为, 董事会与公司绩效关系一直是国内外财务界关注的重点, 董事会独立性的增加对绩效从短期看有负面的倾向, 从长期看表现的是正面性;而董事会规模与绩效均无显著关联。Jensen (1993) 认为, 一个有效的董事会组织模式应除CEO为唯一的内部董事外, 其余均为外部董事。白重恩等 (2005) 发现两职合一会降低公司绩效, 但统计上不显著。本文就董事会设立了两个指标, 分别是:独董比例、CEO是否两只兼任董事长。监事会。监事会是我国所独有的, 受股东大会委托, 对董事会和管理层进行监督的机构。监事会以监事会的规模进行度量。股权治理机制。控股股东的治理角色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控股地位使得控股股东有动力也有能力对公司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和约束, 从而带来绩效的提升;另一方面控股地位导致控股股东有机会为自身利益而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 造成掏空行为。因此, 通常认为, 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并非是有效的治理机制, 而在中国, 这一过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并一定是坏事。这是由于一方面中国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存在一个绝对控股股东, 其所占股份相当大, 故其自身利益与公司利益趋同;另一方面中国控股股东大多是各级政府, 政府会对上市公司发挥“父爱效应”。当然, 当控股股东占主导时通常会出现所谓的监督过度现象 (Bolton等, 2008) , 而解决监督过度的途径是股权制衡, 较高的股权控制度意味着非控制性股东将通过代理权争夺或接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大股东的掏空行为。千伟、蒋天骄 (2012) 研究发现, 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国有股权对企业获取商业信用融资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国有股权对获取商业信用融资有隐性担保功能, 从根本解决民企融资难和所有制歧视问题不能简单依赖商业信用融资的替代作用。由于流通股比例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代理成本, 若流通股比例越高意味着公司的股权结构越完善, 因此供应商会为企业提供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基于上述分析, 该变量的度量指标包括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控股股东性质及流通股比率。财务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显然, 良好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是有效的治理机制, 因为此时管理人员会披露更多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方面信息。本文选用是否在其他市场发行股票对该指标进行度量。高管薪酬。为解决所有者和管理者的代理问题, 高管的薪酬激励特别是股权激励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选用高管的持股量进行度量。本文选取的公司治理外在机制包括:企业控制权竞争市场。本文主要是从代理人竞争这一角度说明企业控制权竞争市场, 度量则是第二到第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接管威胁所带来的公司治理改善有限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并购行为通常是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或为符合上市标准的技术调整, 而缺乏作为微观个体的企业处于自利目的的自愿行为。法制基础和中小投资者保护。La Porta等 (1998) 研究发现, 与实施普通法系的国家相比, 实施大陆法系的国家通常公司治理水平较低, 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也比较薄弱。因此如果上市公司有机会在B股市场或境外上市, 这些较成熟市场因有健全的法律体系, 较A股更能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是否在其他市场上市反映了法制基础和中小投资者保护。此外选取控制变量如表 (1) 所示。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由表 (2) 可知, Creditmode的均值达到59.35%, 中值为61.05%, 说明大多数企业更愿采取应付账款这一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而Creditsize的均值和中位数以及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别较大, 说明企业的商业信用规模有较大的差异。H1的最大值接近80%, 而最小值仅有0.048%,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度差异较大;而作为股权控制度的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的最大最小值也相差甚大。Omarket的均值和中值均较小, 这说明在其他市场发行股票上市公司占少数。

(二) 回归分析

根据研究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如下: (1) 公司治理机制与商业信用模式。如表 (3) 所示, 董事会机制中的Ceotopdic与商业信用模式在10%水平下显著负相关, 说明上市公司若存在CEO和董事长两职合一的话, 更少采用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监事会机制对商业信用没有显著的影响。而股权结构机制均在1%水平下显著, 其中股权集中度、股权控制度和流通股比例均与商业信用模式显著正相关。股权集中度越高, 企业采用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上文变量解释中已做出说明。而相对于国有企业而言, 私营企业与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负相关, 其交易成本较高, 这是因为私有企业没有政府的隐性担保。由于高管持股量较少, 故薪酬激励机制对商业信用模式没有显著影响。Omarket与商业信用模式显著正相关, 说明上市公司若在其他市场发行股票, 由于财务信息披露质量更高和健全的法制约束, 供应商会向上市公司提供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控制变量中, 企业的规模对商业信用模式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即企业规模越大, 越可能采用成本较高的商业信用模式, 但系数较小, 说明影响不是很大。基于上述分析假设1得证。 (2) 公司治理机制与商业信用规模。表 (4) 表明, 董事会、监事会、薪酬机制和上市公司是否在其他市场发行股票对商业信用规模均没有显著的影响。而股权结构除流通股比例之外, 其他变量均与商业信用规模显著正相关, 相对于国有控股企业, 私营企业的商业信用规模更大, 这可能与私营企业的借款难有关, 商业信用融资作为银行借款融资的替代变量。就可控制变量而言, 公司规模与商业信用规模显著负相关, 规模大的企业更容易借到贷款, 故较少采用商业信用融资;由于商业信用实质上是企业的负债, 故资产负债率与商业信用规模显著正相关;企业盈利能力与商业信用显著负相关;现金持有比率越高, 企业商业信用规模越大, 这是因为这类企业能够较快的偿还商业信用。基于上述分析, 假设2基本得证。

(三) 稳健性检验

考虑到筹资需求会对在商业信用模式、商业信用规模产生影响, 在研究中, 加入筹资需求后结果仍然仍然成立。由于制造业是典型的购销活动行业, 故本文选取制造业样本检验, 结果仍然成立。

四、结论

商业信用是日常交易中供应商向企业提供的一种短期融资, 供应商在交易中通常处于优势地位。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能有效地改善公司治理状况, 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 进而有利于企业价值的提高及风险的减低, 因而供应商会为治理机制完善的公司扩大商业信用规模并采用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本文运用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公司治理的内外机制对商业信用模式和商业信用规模的影响。研究表明, 就商业信用模式而言, 董事会机制中的两职合一、股权结构机制、信息披露和外部机制中是否在其他市场发行股票对企业采用成本较低的商业信用模式有显著影响。而就商业信用规模而言, 只有股权结构的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和控股股东的性质对其有显著的影响。本文意义在于进一步说明了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并为交易中买卖双方商业信用的使用情况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1]白重恩、刘俏、陆洲、宋敏、张俊:《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 《经济研究》2005年第2期。

[2]郑志刚:《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 《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2]郑志刚:《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 《金融研究》2010年第8期。

[3]高汉祥:《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 《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3]高汉祥:《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 《会计研究》2012年第4期。

[4]杨勇、黄曼丽、宋敏:《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融资及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5期。[4]杨勇、黄曼丽、宋敏:《银行贷款、商业信用融资及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5期。

[5]应千伟、蒋天骄:《市场竞争力、国有股权与商业信用融资》,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5]应千伟、蒋天骄:《市场竞争力、国有股权与商业信用融资》,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6]刘凤委、李琳、薛云奎:《商业信用、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 《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6]刘凤委、李琳、薛云奎:《商业信用、交易成本与商业信用模式》, 《经济研究》2009年第8期。

[7]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 还是买方市场?》, 《管理世界》2011年第4期。[7]陆正飞、杨德明:《商业信用:替代性融资, 还是买方市场?》, 《管理世界》2011年第4期。

[8]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Shleifer, Andrel, and Vishny, Robert, “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8]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Shleifer, Andrel, and Vishny, Robert, “law and financ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8.

商业规模 篇2

针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至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应用不能较好地进行量化研究,特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量化分析能力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信贷风险计量方法是在由JP摩根以及瑞士联合银行开发的一种衡量和管理信贷风险的方法。此方法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上,利用信用等级转移概率的资料以及证券市场上反映出来的贷款之间的相关程度的信息,反映贷款市场价值变化和信贷风险的变化,并通过计算风险值来反映贷款或贷款组合的信贷风险的大小。

加强对信贷风险管理量化研究方法的借鉴和应用,可以加强方差法、灵敏度分析法、回归模型法、经济学、数学等方法的应用,并对不同方法的应用范围和效果做出量化的标准。

2.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应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而不只是产权制度改革,也不只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更不只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后三者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只有在优化产权结构基础上,建立完善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政企分开和科学管理,股份制改革的诸多积极效益才可能得以生成。

3. 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各项数据的收集平台。建立健全的商业银行各项数据的管理体系对于银行业的发展和量化研究进行预测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数据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商业银行在对过去数据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自己的管理模式,从内部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且完善的量化研究分析体制。以便在前进中学习,在学习中前进,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不断的完善。

4. 鼓励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实践中的创新。要鼓励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突破自身的约束。但创新并不是盲目的创新,我们要对其进行可行性分析,在一些地方尝试,然后进行推广应用。

5. 好的经营模式的共享和对先进理念的借鉴。商业银行之间需要建立相互交流的平台,以便能够即时分享所掌握的信息。正如John Nash的理论一样,商业银行是一个群体,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并不能带动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要创造一个共赢的局面。

6. 加强对知识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加强对知识型和专业型人才的引进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自身的素质水平,并且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或业务的研究和量化分析,能够对自身的发展历史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这也是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所在,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有振,赵瑞.资本结构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6).

[2]杨有振.论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制度的完善[J].经济问题,,(2).

[3]杨有振.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与外部环境改善[J].农村金融研究,2006,(6).

[4]罗伟成.结构蒙特•卡罗方法在度量信贷风险中的应用[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

[5]熊霞.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北方经济,,(6).

[6]刘伟,曹书军,梁铄.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分析[J].商业研究,,(6).

[7]佚名.中国十大金融事件[J].银行家,2007,(1).

[8]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课题组.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战略思考[J].金融论坛,2004,(7).

[9]杭州金融研修学院课题组.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论坛,,(12).

[10]彭湃.中外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比较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5,(12).

[11]夏晓楠.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浅探[J].财政监督,2007,(12).

[12]杨昌松.关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8).

[13]杨霞,崔兵,周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国际接轨[J].湖北社会科学,2005,(11).

[14]Wijnholds,J.,A.Kapteyn. Reserve adequacy in emerging marketeconomy[R].IMF working paper,2001,(1): 143.

[15]Frankel.R.F,Jovanovic.B. Optimal International Reserves: A Stochastic Framework[J].Economic Journal, 1981,91:570-514.

[16]Heller HR,Khan M.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reservesunderfixed and floating exchange rates[R].IMF Staff Papers,1978.

商业规模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内在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09)04-0050-07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及金融自由化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面临着跨国金融机构冲击与挑战,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08年3月底,在华外资银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达1.3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7000多亿元,存款4800亿元;在华注册外资银行有25家,下设分行124家,中外合资银行2家,外国银行分行121家;截至2007年底有25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了33家境外机构投资者,其投资总额达200多亿美元。因此,随着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市场份额稳步提高,中资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优质客户争夺日益加剧,市场客户需求复杂多样,这迫切需求我国商业银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发挥规模经济促进效益增长。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态势如何?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稳步增长?以及怎样提升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等问题需要理论工作者去探讨。基于此,本文选择12家商业银行实际运营数据作为样本,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进行实证分析,了解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发展动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探讨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有效增长的内在影响因素,并针对性提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稳步增长的政策建议。

2 研究成果综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银行业规模经济问题运用多种方法作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集中在银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以及银行规模经济在多大范围内存在,且一般按照不断下降平均成本函数来定义银行规模经济。如Benston[1]应用成本函数(C D函数)发现所有银行,不论其规模大小存在轻微的但统计上显著的规模经济;后来学者们研究发现他们高估了真实规模经济。Murray and White[2]利用改进后的广义超越成本对数对1976年至1977年加拿大140个信用合作社进行了考察,他们应用生产法将盈利资产作为产出,其它资产与负债作为投入,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一般信用合作社来说,不能证明生产函数齐次性、单一替代弹性及规模报酬不变的存在性;(2)大多数信用合作社存在着规模经济,这与早期一些关于加拿大信用合作社研究成果相一致。Drake[3]建立了两种产出TCF模型,利用1988年76个住房储蓄银行作为样本,发现资产规模在1200万英镑至5000万英镑之间的住房储蓄银行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Berger and Hunter[4]在其规模经济研究模型中,加入了其它学者们都忽略了与银行规模不同的一些重要因素。Karafolas and Mantakas[5]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希腊银行业成本结构和规模经济,指出营业成本规模经济存在,而总成本规模经济不存在。Tseng[6]认为广义生产函数并不能有效处理银行产出为零的情况,他利用二次成本函数对美国加利福利亚洲不同类型银行进行考察发现,就整体而言,加州银行业由整体规模不经济过渡到部分规模经济。

因受理论研究水平、经济体制及银行数据资料等方面的限制,国内学者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关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成果丰富。早期研究主要采用利润指标分析法,如于良春、鞠源[7]运用经营效率指标和成本费用指标对中国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新兴商业银行获利能力和经营绩效明显高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即国有银行并没有体现出规模经济优势。赵怀勇、王越[8]通过对资产收益率及市场集中度等指标比较研究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没有发现规模经济现象。王聪、邹朋飞[9]利用利润函数检验我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发现大部分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而范围经济,规模不经济程度与银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系数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系数。刘宗华、邹新月[10]用广义超越对数成本函数估计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1994~2001年的成本函数,并计算出各自规模经济。成刚[11]认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都存在着轻微的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国有银行略好于股份制银行。许小苍[12]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进行实证比较分析,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系数变化不大,但近几年来在规模效率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相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进步更为显著。综观国内学者们研究成果,学者们对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问题基本上没有达成一个共识,这可能是由于研究方法中计量模型选取差异及模型参数设定不同所造成的;而且国内学者对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分析,基本上均停留在对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对比分析之中,没有详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变化趋势及中国特定经济环境下,影响银行业规模经济形成及其发展的内在因素,为此,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发展趋向及其内在影响因素。

3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动态变化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是指商业银行规模变化带来长期平均成本变化。当规模扩大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递减(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就是规模经济;当规模扩大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递增(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就是规模不经济。

3.1 模型设定及样本选取

为了清晰简捷地分析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本文拟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进行实证分析,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比较灵活,对数据几乎没什么特别限制,参数经济含义明确,为此,本文选用函数形式如下

本文采用对偶法分析商业银行规模经济,这种方法把产出定义为贷款、投资和存款;投入为营业投入、资产投入和利息投入。因此,在模型中总成本(TC)采用银行损益表中的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其它营业支出、风险准备及所得税之和,贷款总额(L)包括资产负债表中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投资总额(I)包括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存款总额(C)包括长期存款和短期存款。营业投入(W)是银行工资支出除以员工人数,但由于我国金融统计资料许多银行没有披露工资成本,所以在数据限制条件下,我们用营业费用除以存款总额来近似代替营业投入。资产投入(P)应该是年度固定资产折旧除以年度固定资产净值,但许多银行没有披露固定资产折旧项目,所以我们用固定资产净值(包括在建工程)除以存款总额近似代替。利息投入(R)为利息支出除以存款总额。

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等12家商业银行为样本,样本时期区间为1997年至2006年,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8~2007年)、商业银行年报、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等资料汇总,数据处理利用Eviews 6.0软件。

3.2 规模经济估计结果

利用Eviews 6.0软件处理数据时,选取面板数据中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s),运用OLS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可以计算出各类商业银行1997年至2006年规模经济系数(OSE),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3.3 规模经济动态分析

由表1可知,从整体上看1997年至2006年10年间,国有商业银行均呈现出规模经济特性,而其余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除了规模不经济出现在深圳发展银行的1997年、兴业银行1997~1999年、民生银行1997年和1998年外(规模经济系数大于1)均呈现出规模经济特征。工商银行规模经济特征表现最佳,深圳发展银行规模经济特征表现最弱;农业银行2006年规模经济呈现峰谷,兴业银行1997年规模经济表现最差。

由表2可知,从规模经济效益上看4家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特性优于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这是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比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大,市场占有率高,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产权更清晰、管理更完善、资产质量提高更迅速;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受资本金相对较不足,营业网点相对偏少束缚,规模经济特性要弱于国有商业银行。但从规模经济增长趋势上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进步更为显著;股份制商业银行1997年规模经济系数均值为0.91221,规模经济特性表现不显著,2006年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系数均值为0.38393,其规模经济效益增加了近两倍;而国有商业银行从1997年到2006年,规模经济系数只降低了0.25249,其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不如股份制商业银行快;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市场自我发展,金融创新领域不断拓展、绩效管理逐步完善,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10年历程中其规模经济特性比国有商业银行提高程度更为显著。

4 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内在影响因素分析

4.1 规模经济内在影响因素

从上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分析及其不同类型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动态变化趋势可知,国有商业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特征均显著。众所周知,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现是有条件的,在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结构中,规模经济的实现不仅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入壁垒等外在因素影响,也受到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管理效率、资产质量、金融创新等内在因素影响。上述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分析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参数选择主要考虑商业银行投入产出影响因素。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管理效率、资产质量、金融创新等内在因素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投入产出效率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从成本分担角度看,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结构中固定资产投入成本、营业费用投入成本和利息投入成本占总成本比例很大,因此贷款、投资和存款等产出因素越大,单位产出所分担成本越小,由此产生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下面我们分析影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内在影响因素。

(1)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一方面直接影响交易成本,进而影响整个银行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它关系到商业银行治理结构、运行机制、激励和监督机制设计,无疑这两方面都会影响商业银行效率改善,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率。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前,国家是国有商业银行唯一产权主体,国家作为抽象的、非人格化的所有者,事实上无法行使所有权,这就出现了产权主体虚置、产权关系不明确等弊端,由此导致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不明确、经营效率低下等缺陷。故必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现代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才能真正做到国有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实现政企分开,构筑现代商业银行所需的产权结构,实施多元化产权制度是提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的关键,也是商业银行实现规模经济特性的必要条件。

(2)商业银行绩效管理

商业银行规模扩大、业务范围增加,一般说来边际交易费用也会增加。随着商业银行规模经营扩展,银行管理层次相应增加;而管理层次越多,最高管理决策层与基层操作层之间信息传递泄露及扭曲亦会增多,伴之带来计划与控制的复杂性,反过来又降低管理效率,增加交易费用,甚至于引发商业银行规模不经济,因此,银行管理系统在多层次运营环境下,商业银行绩效管理对于整个系统运行效率乃至规模经济是否形成至关重要。一般说来商业银行人均管理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绩效管理水平及经营能力,可见,商业银行绩效管理水平提高、经营能力增强、人员结构优化直接影响其规模经济效益高低状况。

(3)商业银行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作为衡量和控制风险的一个重要参数,与其规模经济密切相关。首先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是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微观反应,也是商业银行规模扩张的资本金保障。资产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盈利能力越强,实力越雄厚,其抵抗风险能力也越强,因此,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是反映其经营安全性和稳健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其次商业银行存贷比率反映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流动状况,从存贷比率来看,存贷比偏高,银行容易出现流动性风险;存贷比偏低,银行赢利能力因此降低,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存贷比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存贷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扩展。

(4)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等各种金融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企业从规模经济递增到规模经济递减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各种生产要素不断进行组合过程,而由规模经济走向规模不经济,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点,即企业技术效率点,这个点位置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的关键就是创新。一般来说,金融创新可以分为工具创新、制度创新、市场创新、业务创新、管理创新等五种类型,它可以优化银行中各项要素配置,改变技术效率点,推进混业经营模式,扩展规模经济边界,促进商业银行效率提高。在中央银行不断下调利率及利差水平同步缩小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利润水平不断降低,各银行开始把中间业务作为新利润增长点。以中间业务中最具代表性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例:2007年交通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收入36.29亿元,同比增长124.01%;招行30.12亿元,同比增长127.84%;中信银行7.59亿元,同比增长77.86%。据统计资料表明:2007年上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一半与基金代理业务有关。手续费及佣金收入超常规增长,带动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在整个收入中所占比例大幅提升。可见,金融业务创新为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扩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4.2 规模经济内在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绩效管理、资产质量和金融创新等四个方面是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程度的内在因素,根据影响因素作用过程具体表现,我们拟从产权制度变化、人均营业管理费用、资产利润率、存贷比例、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等五个方面来考察影响规模经济程度,其回归模型表达式如下所示

其中OSE代表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系数;D代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若国有商业银行取0,股份制商业银行取1;OZ为商业银行人均营业管理费用(营业费用/职工人数);TRP代表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CL代表商业银行存贷比例(贷款总额/存款总额);ST为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λi(i=1、2、3……)为模型中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ε2是随机误差项。模型系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回归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各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程度,即商业银行各内在影响因素对规模经济影响程度。

(1)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系数λ1=0.2866,表明其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产生显著正面效应。我国1987年至1988年间成立了交通银行等第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1992年至1996年间成立了华夏银行、招商银行等第二批股份制商业银行,2003年10月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目前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已经顺利完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农业银行正在股份制改造之中,股份制改造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客观实际情况论证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多元化产权结构,促进企业良好经营机制建立,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能力,使得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在发展前期规模经济远不如国有商业银行,但经过10年资产规模经营迅速扩张,其规模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有商业银行增长速度。

(2)商业银行人均营业管理费用系数λ2=0.5933,表明其对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产生显著正面效应。自1997年以后国有商业银行逐步转换经营机制,先后剥离不良资产1.65万亿元,压缩分支机构近三分之一,精简人员逾三分之一,初步扭转了粗放型经营的模式。如工商银行人员精简由1998年的56.72万人降至2006年末的38.17万人,减少了32.7%,良好的绩效管理使得工商银行规模经济效益一直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也就是说,随着人员和机构精简效应逐步显现,国有商业银行人均经营管理费用增长幅度显著下降,而资产规模经营则保持稳步增长,银行规模效应显著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没有历史包袱,建立之初就严格实施全员质量管理规程,组织机构精干、内部管理规范、定员定岗合理;随着其资产规模扩张,人均经营管理费用增长幅度下降程度高于国有商业银行,致使其规模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可见,绩效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3)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系数λ3=4.0858,表明商业银行资产质量对其规模经济产生显著正面效应,即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越高,其盈利能力越强,实力越雄厚,资产质量越好,规模经营有强大资金实力做后盾。

(4)商业银行存贷比例系数λ4=-0.0019,表明商业银行存贷比率越高,其资产质量管理能力越低,不利于规模经济稳步增长。存贷比率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监管重要指标,一般来说银行贷存比率不得高于75%,因为存贷比率太高,银行经营风险就大,影响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有效管理,因此,适度控制存贷比率,保障银行资产质量,有利于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稳步发展。

(5)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变量系数为正,表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其规模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近几年各大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出众多金融新产品。如华夏银行在个人金融方面,推出自助贷款、履约保函、礼仪存单等业务,在网络银行方面,推出电子保管箱、企业展示平台、数字证书跨行通用等产品。招商银行在2003年获得QFⅡ托管人资格,开办个人金条买卖业务、汽车金融服务等。浦发银行与上海电信有限公司联合推出一张具有金融和电信双重使用功能的“东方电信卡”,使用户可以用打电话的方式缴付电信费用,为居家生活带来方便。民生银行推出中小企业金融创新服务新产品,如“动产质押”、“票据包买”等业务。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目前非常重视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不仅为其拓展了利润空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发展。

综述上述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产权制度、管理效率、资产质量、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规模经营扩展的内在影响因素,并且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稳步增长。

5 政策建议

我们利用1997年至2006年12家商业银行实际数据,实证分析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探讨影响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产生的内在因素,为使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管理宏微观措施。

(1)商业银行实现多元化产权制度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重要目的就是实现产权制度的多元化,解决政企不分问题。规范的股份制能够充分发挥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以及监事会作用,建立良好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国有商业银行从2003年开始股份制改造以来,资产质量、资产盈利能力、经营管理绩效等方面得到有效改善,但目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股权过于集中、流动股东权益落实困难、国有股权利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即多元化产权制度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而言,经营机制健全灵活,但与现代公司治理结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多元化产权制度是金融体制改革攻坚领域,是构建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核心内容,是建设商业银行高效经营管理机制保证,是有效地提升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重要措施。

(2)商业银行建立高效监管机制

高效监管机制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稳定性,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促进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网络化监管组织、多样化监管方式、连续化监管手段是商业银行高效监管机制核心内容。然而我国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国有化特征明显,银行业高管人员任命基本采取行政手段,缺乏市场竞争氛围;高管人员追求行政级别,关注个人政治前途,形成政府机关式的“官僚企业文化”。因此,商业银行要实行高效监管机制,第一银行高管人员必须签订监管责任书,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制,实施责任追究责;第二要强化行业监管,培植市场监管机构,公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有关信息;第三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监管预警机制,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严密监管银行内部人行为。这样一来银行业才可能形成有效竞争市场格局,促进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稳步发展。

(3)商业银行加强金融创新能力

在竞争日益加剧的信息时代,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及经营模式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正确选择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行业和业务品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本金和机构网点不如国有商业银行,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特色注重中间业务发展,而国有商业银行规模较大、资源充足、网点丰富,应该在单一业务专业化水平较高基础上逐步发展混业经营,实施多功能银行推进。总之,金融创新工具及金融工程综合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商业银行资金盈利性、流动性,分散商业银行资产投资风险,提高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效益。

参 考 文 献:

[1]Benston G J. Economie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72, 5: 312 341.

[2]Murary J D,White R W. Economies of scale and economies of scope in multi product financial institutions[J]. Journal of Finance, 1983, 38: 887 902.

[3]Drake L, Weyman J T G.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gcy in UK buiding society[J].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1992, 1: 1 9.

[4]Berger A N, Hunter W C.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a review and preview of research past, present, futur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3, 17: 221 249.

[5]Mantakas. Economies of scale and scope in French commercial 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6, 16: 617644.

[6]Tseng K C. Bank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in California[J]. American Business Review, 1999, 17: 7985.

[7]于良春,鞠源.垄断与竞争: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与发展[J].经济研究,1999,(8):48 57.

[8]赵怀勇,王越.论银行的规模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1999,(4):27 31.

[9]王 聪,邹鹏飞.中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10):21 28.

[10]刘宗华,邹新月.中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0):5 15.

[11]成刚.中国银行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7):26 58.

[12]许小苍.我国国有与股份制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的比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7):85 90.

商业规模 篇4

一、银行规避贷款规模管制四种形式

(一) 信托贷款。信托贷款是指委托人出于对受托人 (信托公司) 的信任, 将其合法拥有的资金委托给受托人, 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 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的目的, 将委托资金放贷给约定的借款人, 并按照贷款合同约定收取本金和利息的行为。在信托贷款业务中, 银行可以作为信托贷款计划的代销渠道, 也可以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 (或者使用自有资金) 投资于信托产品, 进而向拟融资企业发放信托贷款。而且在银信合作放贷中, 银行是真正的发起人, 在客户的选择、产品的设计、销售甚至收益的分配上都占据主动, 但信托贷款并不计入银行贷款, 也不占用银行贷款额度, 从而规避了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贷款规模的监管。

与银行贷款相似, 信托贷款也存在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那些不符合银行放贷标准而选择信托贷款的项目或者受宏观调控打压的领域风险尤其突出。但投资风险最终由谁承担事实上不够明确。根据相关法律信托受益人 (或委托人) 应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例如《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管理办法》均明确规定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不得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但实践中信托投资者普遍存在“刚性兑付”的预期, 认为即使信托贷款出现问题, 信托公司也会使尽浑身解数保证信托产品的到期兑付。在这种“刚性兑付”预期的“绑架”下, 银行、信托虽然在法律上不是信托贷款损失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但为避免声誉受损, 也被赋予一定的隐性担保义务, 间接承担了风险。

2010年、2011年银监会先后发布《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通知》 (简称“72号文”) 和《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 (简称“7号文”) , 要求银行把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在2011年底前转入表内并按照要求计提拨备和资本, 并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对信托公司实行净资本管理后, 银监会对银信合作发放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业务设定远高于一般业务的风险资本系数, 通过加大资本消耗迫使信托公司收缩银信合作贷款业务规模。

对于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等限制性领域, 除了适用一般业务受到的监管规定, 银监会还在资金来源、资金投向、资本要求等方面设置了更严厉的监管要求, 如2010年起信托公司禁止以信托资金发放土地储备贷款、信托公司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必须满足“四二三五”标准、提高银行个人理财资金投资房地产信托产品的门槛、为银信合作发放信托贷款设置更高的风险资本系数等。

(二) 信贷、票据资产转让。商业银行可以向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转让信贷资产, 腾出信贷额度, 从而规避贷款规模管制, 而监管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此加以监管。针对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购买自身信贷资产, 或引入第三方银行彼此发行理财产品购买对方信贷资产的行为, 2010年12月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通知》, 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

在银信合作监管趋严后, 银行也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机构开展合作规避监管, 例如银行将理财资金交由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 后者按银行指令购买银行票据资产。由于有借政策漏洞规避监管的嫌疑, 这类业务也面临被规范或叫停的风险, 2012年7月发布的《加强票据业务管理的若干规定》 (征求意见稿) 就考虑引入规定“纸质商业汇票贴现后, 持票银行只能将票据转让给其他银行、财务公司或中国人民银行”, 进一步限定银行转让票据业务的范围。

资产转让相关会计准则的漏洞也可能被用于“消减”贷款规模。河南等地的农信社曾采用旧会计处理方式, 在票据正回购交易中减记贷款规模, 利用这一“条件”, 银行将票据卖断给农信社再从后者逆回购买入票据, 农信社的贷款规模不会增加, 银行也减掉了贷款规模腾出了信贷额度。针对这种情况, 银监会2011年6月下发《关于切实加强票据业务监管的通知》, 要求立即停办此类违规机构票据业务, 严禁从事以规避信贷规模为目的的票据买卖行为。

(三) 委托贷款。委托贷款是指资金充裕的非金融企业与银行、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订立委托贷款合同, 约定贷款对象、用途、金额等贷款要素并提供委托资金, 然后由金融机构向已确定的贷款对象发放贷款。从某种意义上说, 委托贷款其实就是民间借贷的“官方化”, 是企业间融资的“合法化”。银行在这一过程中只作为中间人收取手续费, 却不必将这样的委托贷款计入自己的贷款规模, 也不必为贷款归还承担任何风险。

2010年下半年信托贷款受到严格监管规模收缩, 委托贷款在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大量涌现, 部分银行利用委托贷款绕过信托放贷, 例如总行作为委托人, 分行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方;或者分行作为理财产品发行方和委托人, 找一些村镇银行或者中小银行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方。2011年7月下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座谈会会议纪要》规定:“商业银行不得面向大众化客户发行标准化的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来发放所谓的‘委托贷款’”, 此后一些银行通过机构投资者、高净值客户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进行委托贷款。据人民银行统计, 2012年委托贷款规模1.28万亿元, 和信托贷款规模相当, 相当于同期人民币贷款规模的15.65%。

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有相似性, 但在信托贷款中受托人 (信托公司) 要付出较大努力, 包括对借款项目的营销、寻找资金对接、与客户就价格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博弈、内部审批等等, 而委托贷款中受托人 (商业银行) 主要只起到过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 由于受托人在风险控制中的积极程度弱于信托贷款, 委托贷款更需要依靠委托人加强风险控制。但即使委托人对贷款进行层层审核, 其风险评估标准也比银行宽松, 并因此承担更高的风险和收益。如A股市场唯一以放贷为主营业务的类金融公司香溢融通, 通常贷款利率不会低于18%, 对于一些风险较高的项目则要在21%~24%之间, 已经达到法律保障范围内的最高贷款利率。而据报道, 2012年底该公司10笔利率超过20%的委托贷款有7笔未能如期归还, 其中5笔已经不得不借助法律诉讼。

(四) 同业代付。在票据业务受到严厉监管后, 同样可以起到隐匿贷款规模作用的同业代付业务在2011年下半年以来发展迅速。同业代付业务是指银行 (委托行) 根据客户申请, 通过境内外同业机构或本行海外分支机构 (受托行) 为该客户的国内贸易或国际贸易结算提供短期融资便利和支付服务。从业务实质看, 委托行是客户的债权人, 直接承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到期向借款人收回贷款本息;代付行为委托行提供贷款资金来源并完成“受托支付”服务, 承担同业授信风险, 拆放资金本息到期由委托行无条件偿还。

在业务开展过程中, 代付银行付款时借记“同业拆出资金”, 不作为贷款处理委托行收到代付行款项时贷记“同业拆入资金”, 支付给客户时借记“其他应收款”也不作为贷款处理。因此, 在整个业务链条中, 没有任何一方银行将该笔融出资金计入贷款规模, 客户获得了贸易融资, 银行也规避了贷款规模限额、存贷比等指标的考核。

2012年8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 要求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委托行应当将委托同业代付的款项直接确认为向客户提供的贸易融资, 并在表内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与核算;代付行应当将代付款项直接确认为对委托行的拆出资金, 并在表内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与核算”, 受托行也不得将资金拆借给委托行后由委托行“自付”。

二、政策建议

(一) 协同监管。随着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总规模中的比重不断降低, 要达到类似此前贷款规模管制的效果, 需要把包括信托贷款、委托贷款、银证合作等在内的业务和银行贷款一起纳入调控工具, 用监管银行贷款的标准统一加以监管, 这也需要加强“一行三会”及其他相关监管部门的沟通协作。提高监管效率, 应加强“一行三会”等相关监管部门的政策协作, 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方式转变。

(二) 多使用价格手段调节。利率管制是催生信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的直接原因。在防范金融机构利用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业务规避监管方面, 更多采用利率工具、或市场化的存贷款利率可以减少资金流向这些“影子银行”业务, 限制监管套利的规模。

(三) 完善相关统计制度, 推进表外业务统计向表内转移。对于部分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具有融资类特征的投资标的, 如信贷资产、委托贷款、票据资产和部分股权等项目, 应该将这类表外业务纳入表内统计, 计入货币供应量统计。

参考文献

[1]包香明.美中期票据市场概况, 推出中期票据扩大直接融资[N].金融时报, 2006.3.

[2]潘渭河.欧洲票据市场的发展和EMTN[J].国际商务研究, 2002.2.

商业规模 篇5

一、当前我国商业地产潜力规模发展的误区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房地产业和零售商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商业地产的发展。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商业地产项目遍地开花, 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是由于规模控制不当所带来的项目发展停滞甚至失败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2004年在北京火爆一时的“巨库”小商品城就是其中一例。

自从Shopping Mall商业地产运营模式引入我国之后, 商业地产的规模越做越大, 少则几万平方米, 多则数百万平方米。但是由于商业地产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多个主体, 存在多种不同利益的交织, 其潜力规模的确定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离城市中心越近越好、越大越好, 而是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结合当地城市政府的规划方案进行多因素分析。

二、商业地产潜力规模的影响要素分析

1. 交通环境

商业地产交通环境的变化是影响商业地产规模改变的重要因素, 制约着商业地产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到客流量和顾客到达商业地产的便利程度。交通环境主要包括交通道路状况、交通辐射区域、车流状况、运输工具、停车设施状况等。改善交通环境可以提高消费者到达商业街区的便利程度, 相对缩短消费者与商业地产之间地理位置的空间距离。相关研究表明, 消费者到某商店购物的可能性与该店的规模和方便程度成正比, 而与两者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同时, 商业地产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 也会增加其他地区的客源到商业地产购物的可能性, 从而扩大商业地产商圈范围, 提高商业地产的人流量, 使商业地产经营规模具有扩大的潜力。相反, 如果商业地产交通环境相对于其他地区变得更拥挤、更落后, 则消费者可能会减少光顾商业地产的可能性, 从而缩小商业地产商圈范围, 减少商业街区的人流量, 使商业街区的经营规模呈现衰落、萎缩的可能。

2. 开发空间相关要素

(1) 消费者购物疲劳度与商场规模关系

根据相关研究, 消费者购物疲劳度与商场规模存在以下关系:

人保持某种状态的时间是有限度的, 时间过长必然会产生疲劳, 从而会放弃某种活动, 如儿童保持某种状态的时间为40-60分钟, 成人为40-150分钟。而顾客在商场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2.5小时。

普通人的休闲步速为30~40米/分钟, 顾客在商店内浏览购物步行距离一般不会超过8000米。每平方米营业面积的顾客通过距离为0.35~0.4米。

顾客对商场营业面积的心理最大承受量为150分钟×40米/分钟+0.35米/平方米=17143平方米。顾客对商场营业面积的生理最大承受量为8000米/0.35米/平方米=22857平方米。

(2) 客流量与规模的关系

一个单体店的规模参数包括商业半径、流动人口和购买力。大型商场以流动人口为销售对象, 80%以上的顾客为流动人口。客流量中步行权数 (骑自行车和步行购物人数的比例) 一般为20%~25%, 其余75%~80%的顾客交通工具主要是公共汽车、电车和地铁, 以及少数出租汽车。据推算, 一般条件下, 中小城市每万平方米营业面积最低销售额 (盈亏点) 为0.5亿~1亿元, 大城市为1亿~1.5亿元, 特大城市为1.5亿~2亿元。

(3) 商店与品种的关系

正常情况下, 大型百货商场每平方米营业面积销售3~4个商品品种, 每万平方米销售4万~5万种, 世界上的商品多达150万种, 最大的百货店也只经营40万种商品。

(4) 零售业态之间的关系

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业态分工和效益原则, 不同的零售业态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业态要素。根据《零售业态分类标准》国家标准, 不同业态的目标顾客群、选址、规模、商品结构、经营方式、服务功能、MIS系统等, 形成不同的业态生态圈, 这应引起商业地产开发设计的高度重视。

3. 商业元素组合

商业物业的构成元素包括两个层次, 即商品元素和商店元素, 构成元素的组合就是指商品元素组合和商店元素组合。商品元素包括各类购物元素、餐饮元素、娱乐元素等, 商品元素组合是指商业物业经营的商品类型及其所占的营业面积比例, 是根据商圈中各类商品元素的市场容量及其发展潜力的大小, 并综合考虑租金收益因素、关联性因素、一站式购物因素后进行组合的。商业物业是商店群的集合体, 是各种类型的零售商店汇集在一起的商业经营场所, 商业物业商品元素的组合实际上是通过商店元素的组合实现的。

商店元素是指商业物业各种类型的经营商店, 商店元素可分为三个层次, 即主力商店、半主力商店和普通的专业店 (专卖店) 。不同的商店元素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即使是经营同类商品的商店, 其产品特色、目标顾客、服务方式、品牌特征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在进行商店元素组合时, 组合的经营商店, 既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其目标顾客又要与商业物业商圈消费者的特征相吻合。

4. 人口分布与消费结构

由于商业地产是为满足个体需求而产生的商品和服务供给, 人口地理和人口统计提供了市场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人口普查统计提供有关人口普查数据最全面的报告, 所以它是最常见的分析单元。人口普查提供关于人口数、家庭特征、职业、年龄、性别、种族和收入的统计情况, 这些都是估算市场潜力和确定市场 (区位) 战略的关键变量。图1给出商业地产潜力规模影响要素中开发商——专用信息——人口——交易频率的关系。

如果必须从人口普查区的资料分解出更详细的人口数据, 可使用城市地区的街区数据, 以把握普查区内人口分布和密度。食品店、药店、餐馆和其他类型的商业可能需要一个描述准确的人口分布情况。

另外, 消费者如何花钱和花费多少是市场评估和战略决策的重要衡量标准。政府的统计部门会有相关的数据资源, 有的大公司也可能通过调查研究建立数据库, 但是, 一般可利用的主要数据出自每年的统计年鉴。需要注意的是, 这些数据也有着和人口普查数据一样的问题, 即在调查年份之间的时期, 这些数据是过时的, 而且这些数据必须根据物价上涨的情况调整。

三、合理确定商业地产潜力规模的决策建议

1. 积极推进商业地产的法律制度建设

针对商业地产区位选择和布局不合理的现状, 应该从宏观角度规范商业地产的经营布局, 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商业地产的数量、规模、档次与业态, 减少盲目的开发与无序竞争。

日本的“大店法”与法国的“商业和手工业指导法”对于各种规模商业地产的设立都有详细的规定。我国也应该尽快出台关于完善各类商业店铺设立的法律。国家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人口密度的不同将各城市划分不同的等级, 确定不同等级城市所对应的商业规模与商业容量。当零售商业地产建设达到控制标准时, 应该由相应的各级政府与商业管理部门组织项目听证会, 由行业协会组织、当地消费者代表、商业研究专家及同行业代表, 还有城市规划、交通、环保部门的各类专家组成, 相关职能部门将根据听证会的意见, 对申请的商业地产项目进行调整并决定是否审批。

2. 强化地方政府在商业地产潜力规模决策中的多元化职能

地方政府要考虑公平与效率、垄断和竞争, 保证新进入的零售企业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保证商业的公平竞争环境, 从而保证商业服务设施的合理规模。国内许多城市已经有类似的探索, 大连是第一个进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建设管理立法的城市, 北京、上海、青岛、天津也相继出台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

3. 加速专用信息的完备化与透明化进程

专用信息是指确定商业容量的参数, 即商业地产辐射面积内的居民数量、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已有商业设施。这些信息对于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 地方政府对专用信息的掌握可以为是否发放商业设施建筑的许可提供帮助;对于开发商, 专用信息是确定建筑面积的主要依据;而零售商可以根据专用信息进行商店和商品的不同组合。商业地产的专用信息与地理空间的人口分布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其信息源的获得应该主要依靠正在不断完善的政府地理信息系统 (GIS) 。尤其是人口GIS, 可以对人口空间地理信息进行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和更新, 这类信息构成了商业地产专用信息中的消费者分析的主要来源。专用信息的加工处理一般由开发商和零售商自行组织人员进行调研, 或者聘请市场专家来完成。

参考文献

[1].闾志俊.城市社区商业开发规模与业态组合研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12

[2].罗建勤刘中南蒋明.商圈规模与绩效的相关性分析.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7.4

[3].宋绍杭曹昌谷应四爱.综合商业房产开发的容量与建设规模.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5.6

商业规模 篇6

“目前, 国内外各层面技术标准已经日渐明朗, 国家标准也已经完成公开征求意见, 形成标准送审稿。”在近日由中国通信学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 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表示。

根据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和中国移动相关研究预测, 2013年我国手机支付产业链总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 未来几年将保持40%左右的年增长率。数据显示, 我国远程支付发展相对成熟, 其业务量在总业务中的占比超过90%, 然而近场支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面临安全支付和商业环境建立挑战, 很多机构开始加快试点步伐。

近场支付发展加速

据了解, 近场移动支付发展多年, 支付标准争议不断。自去年底在13.56MHz技术体系基本确定为国家标准后, 2013年手机近场支付产业进入高速成长期, 产业各方积极布局市场, 争取先发优势。

工信部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承担着移动支付国家标准的编制任务。据悉, 该国家标准主要规定了近场支付的相关内容, 明确了近场通信采用13.56MHz, 智能卡产品形态将兼容多种方案, 如SIM卡方案、SD卡方案、全手机方案、双界面电信卡等。

后标准时期, NFC支付手机得到迅速发展。“我国NFC手机支付的商用步伐正式迈出。”中国移动中移电子商务公司总经理范金桥在会上表示, 2013年中国移动将在终端、SIM卡、受理环境三方面加大投入推动NFC发展。此前, 中移动计划在2013年销售超过1000万台NFC手机终端。

据悉, 中国联通NFC手机支付早在2012年12月正式商用。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也在年初表示, 2013年中国电信将与银行合作采用NFC-SWP方案推出电子钱包, 将规模投放NFC-SWP卡, 并启动终端定制。

“2013年兼容NFC的手机出货量将达2.85亿部。”柴洪峰介绍, 2012年NFC手机销售1.2亿部, 今年NFC手机将大幅增长, 银联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将成为拉动NFC产业链发展的重要力量。

安全成现阶段首要问题

当移动支付的用户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 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网元集团常务副总裁万芳介绍, 标准问题争议结束, 下一阶段影响移动支付商用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 日益突出的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据独立的市场调研公司TNS近期的调查结果显示, 93%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支付是否安全是影响其考虑使用移动支付服务的重要因素。金雅拓大中国区通信事业部总经理陈君岳也表示, 目前包括金融机构和运营商在内的产业链各方都非常关注移动支付安全, 并正在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金雅拓正在和银联联手共建安全的NFC移动支付生态系统。

目前, 经过市场检验的可信的移动支付安全技术有很多种。陈君岳介绍, 采用个人识别码 (PIN) 认证方式, 消费者可通过授权的PIN码激活和安全访问NFC设备;而如果用户手机不慎丢失, 还可以依照现有程序致电银行挂失, 银行通过空中下载方式 (over-the-air) 就可终止该手机的NFC支付服务。此外, 移动支付运营商还可以在设备上安装嵌入式安全元件, 用于保护付款和财务数据, 防止被滥用或丢失。

网元集团则推出了“永不丢钱的手机钱包”方案, 据万芳介绍, 这款产品具有闪付前密钥预置和延时功能。通过用户指纹识别开启手机钱包支付功能, 又依靠延时支付的功能保证支付的安全性。

共赢商业模式待确立

除了安全挑战, 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的构建成移动支付发展另一难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前提。”柴洪峰表示, 移动支付目前仍是创新业务, 需要产业链合作各方的明确分工和相互合作, 并由此制定可行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商业模式。

陈君岳表示, 在商业层面移动支付产业链参与方较多, 从SIM管理平台到服务商选择, 从业务合作分成模式到初步市场客户积累, 各方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 在应用推广上呈现不同意见。因此, 构建共赢的商业模式还需要产业链更多探索。

就如何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 柴洪峰建议产业各方应在人民银行和工信部等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 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统一框架下, 在已经取得的产业合作基础上, 加大推进力度, 实现优势互补。

“构建开放的TSM (可信服务管理) 生态环境能够使各参与方共享跨行业的服务资源、基础设施从而为终端用户提供更丰富的移动支付服务。”柴洪峰表示, 中国银联携手金雅拓与电信运营商进行合作, 实现可信服务管理平台的搭建和对接。

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是攸关NFC在市场上推广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以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非常重要。

——金雅拓大中国区通信事业部总经理陈君岳

手机支付如果不解决安全问题, 就很难迈出真正的有实质性的商业步伐。手机支付要真的走向社会普及, 还需要有合适的、必要的安全技术来做保障。

商业规模 篇7

一、银行与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 (economy of scales) 又称“规模利益” (scale merit) , 不仅是市场结构的影响要素之一, 也是市场绩效的主要内容。从广义上说, 规模经济研究的是生产 (或经营) 规模演变与经济效益 (单位生产能力、投资、成本、利润等) 之间的函数关系。在给定技术的条件下 (指没有技术变化) , 对于某产品凡因扩大规模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的, 就称为具有规模经济, 或具有规模经济效益。

单纯从规模经济的理论上分析, 银行的经营规模似乎越大越好。这是因为银行规模大了, 其信誉能力增强, 就越有可能吸收更多的资金, 就越有条件对资金需求者进行选择, 将资金投放于最有效益的行业或地区, 以获得利润最大化。但是, 在任何经济领域中, 企业都存在一个“最合理规模”的问题, 银行也不例外。所谓“最合理规模”, 就是说在这样的规模下, 每单位产品的成本最低, 但又可获得最理想的利润。低于或超过这一规模, 单位产品的成本就会提高, 利润也会下降。对大型银行而言, 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能够提供明确的证据来说明规模经济存在的可能。研究表明, 小型零售银行的平均成本曲线呈平滑的U型, 这意味着小型银行存在规模经济的可能。

二、大银行的X-非效率问题

“X-非效率”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勒伯斯坦提出的反映大企业内部效率及水平状况的一个概念。他认为, 大企业特别是垄断性的大企业, 外部市场竞争压力小, 内部层次多, 关系复杂, 机构庞大, 加上企业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 使企业费用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导致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降低。勒伯斯坦称这种状态为“X-非效率” (X-Inefficiency) 。与“内在经济”相对应的是“内在不经济” (internal diseconomies) , 这是指一个生产或经营单位在规模扩大时, 由自身内部原因所引起的收益下降。如规模扩大会造成管理不便、信息失灵、效率降低等弊端, 即产业“X-非效率”问题。

X-非效率对银行也非常重要, 至少占其成本的15%~25%, 其中又有5%的成本是由规模不经济和范围不经济的影响所造成。世界各国的银行在其发展历史和演进过程中, 都具有扩充规模的偏好, 规模扩张导致下属独立的经营单位增多, 人数增加, 从而增加银行的交易费用, 边际交易费用也随之上升。为了降低边际交易费用银行必须增加管理层次。银行规模越大, 管理层次越多, 最高管理层与基层操作层之间的信息传递泄露和扭曲亦会增多, 同时层次增多也会带来计划与控制的复杂化, 从而降低管理效率, 增加交易费用, 出现X-非效率。

最大的X-非效率是在几个国家最大银行发现的。关于美国银行业合并的实证研究发现, 合并具有提高成本效率的潜力。对银行宣布合并后短期股价的研究也只发现了很小的正面作用甚至负面作用。同工业领域的合并相对比, 银行合并在长期内是具有负面作用的, 即易导致X-非效率。所以大银行关键是“大而强”, 即实力强、效益好。

三、中小银行的存在有其优势和合理性

银行业是容易形成规模经济的行业, 银行规模大自然有其优势, 但这并不代表一切。在1996年世界排名前10名的银行当中, 日本占了4家。可是, 日本大银行坏账累累, 危机重重, 拖累了日本经济发展。

美国的一些学者研究了美国银行业的规模经济, 得出的结论是:美国银行业的最小最佳规模并不是惟一的, 小银行和大银行都存在着规模经济, 银行并不是越大越有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 规模过大也会造成规模不经济。美国在2004年6月底银行总数为8984家。资产总额少于1亿美元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61%, 资产总额在1亿美元到5亿美元的银行占银行总数的31%, 加在一起, 中小银行占了总数的92%。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步伐加快, 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的优势逐渐丧失。为了增强竞争力, 以美国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不断以迂回方式 (如兼并非银行金融机构) 扩展业务领域, 明显的后果之一就是银行规模的急速膨胀, 但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

首先, 20世纪70年代以后, 在跨国公司成为令各国“仰视”的对象的同时, 中小企业也显得生机勃勃。美国硅谷的企业就是典型的代表, 具有“冒险”精神的中小企业对发展高科技的热情远甚于大型企业。它们能接受新事物, 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迅速开发出新产品。相反, 盲目扩张的韩国大企业则濒于倒闭。实际上, 任何简单的“大”与“小”的评价都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经济规模是必要的, 但规模大小取决于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的关系。商业银行与其他微观经济主体一样, 要遵循利润最大化的原则经营, 必须符合平均成本等于边际成本的条件, 所以规模大的银行并不见得有效率。根据美国银行规模管理实践, 当资本超过10亿美元时, 再扩大规模, 单位成本反而会增加。一些关于银行购并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除了小银行, 兼并和收购并不具有统计显著性的规模经济效果。所以理论上中小银行是可以与大银行共同发展的。

其次, 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特定的市场功能。多数中小商业银行都将自身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 实践证明了这一定位的正确性。在金融市场上, 中小企业对银行的选择往往以地理条件作为重要参考, 一般情况下都从邻近的银行筹措资金。受银行选择面的限制, 中小企业对银行有较高的忠诚度, 这一点若能为中小商业银行充分利用, 不仅可以保证稳定的客户源, 而且能够取得较高的利润率。据统计, 2003年美国中小企业中只有9%的企业更换了银行, 而银行从为小型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中得到的资本回报率高达30.50%。从中小商业银行角度看, 由于委托管理层次少, 与客户地域联系密切, 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等特点, 决策迅速, 容易监督, 能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比较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匹配性决定了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服务等方面并不占优势, 数量众多的中小银行才是其中的主力军。

再次, 中小银行在各国银行体系中广泛存在。美国在1994年废除跨州设立分行的禁令之前, 实行的是典型的单一银行制, 不允许州银行设立分支机构, 只能在银行本部开展业务。因此美国中小商业银行数量众多, 资产额多在1亿美元以下, 实力相差无几, 竞争剧烈。尽管禁止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规定已经废除, 混业经营及大规模购并成为银行业的发展趋势, 但中小商业银行数量在1998年仍有8000家左右。英国、德国的总分行制与全能银行制虽然决定了两国银行业的垄断特征, 但中小商业银行依靠“特色经营”仍大量存在。日本受美国、英国银行制度的影响, 表现出综合性的特点, 其富有特色的地方银行 (即中小商业银行) 以地方中心城市为据点设立总行, 网点广泛分布于服务的区域内, 在都市银行的经营空白处广泛发展。可见, 即使在大银行兼并重组浪潮风涌的美日等发达国家, 中小商业银行仍有一席之地。

四、中小银行在我国存在的必要性

我国的大、中、小银行应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且均衡的共生体系。中小银行尽管规模小, 经营区域有限, 但由于中小银行持有的产权结构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市场效率优势以及经营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优势使得中小银行的建立和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1.中小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是完善中国“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 民营经济发展迅速, 整个经济体系中中小企业数量激增, 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强。推动中小银行的发展, 建立合适的金融机构, 可以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2.中小银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硬化企业预算约束。

3.中小银行有助于中国银行业的专业化分工。

4.我国的中小银行对于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 完善银行体系结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低效垄断的面貌, 极大地活跃和完善了整个金融市场, 也加速了金融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更彻底的转变, 从产业组织层面上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作战能力和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结论

中小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力量, 对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首先, 发展中小银行是满足我国银行体制改革的需要。其次, 中小银行的存在满足了中小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中小城镇发展的需要。对于那些规模巨大的融资项目, 大银行当然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在金融业务中, 还有很多其他的客户群和许多不同类别的金融服务项目。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 独立的中小银行在稳定地区的小型投资项目上, 要比大银行的分支机构更加自主, 激励和约束机制更强, 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这种优势使得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国家, 都鼓励私人中小银行的发展, 中小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据绝对的数量优势。它们对于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 完善银行体系结构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此可见, 银行的规模并不是决定竞争能力的惟一要素, 民营中小银行有着非常广阔的生存空间。

摘要:随着中小型商业银行逐渐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是否存在规模经济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银行的“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银行业务规模、人员数量、机构网点的扩大而发生的单位运营成本下降, 单位收益上升的现象, 它反映了银行经营规模与成本收益的变动关系。在有关中小银行发展的争论中, 一些人认为中小银行不存在规模经济, 这一认识与实际是相悖的。

关键词:规模经济,X-非效率,经营效率指标,成本费用指标

参考文献

[1]孔永新.迎接全球银行购并浪潮[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6.

[2]辛荣耀.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论[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6.

[3]武捷思.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4]赵怀勇, 王越.论银行规模经济[J].国际金融研究, 2007 (4) .

[5]赵旭, 蒋振声, 周军民.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 2007 (3) .

商业规模 篇8

一、实证模型构建

(一) 变量的选择

因变量ln A:A表示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自变量FC: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自变量P1:利息支出与存款之比。代表相对成本, 以此说明能否通过投行业务的开展扩大资产规模来降低相对成本;自变量P2:营业费用与营业收入之比, 表示能否通过投行业务的开展扩大资产规模来降低经营成本;自变量ln A0:A0表示基期资产规模。

(二) 数据的选取

本文选取中国工商银行作为样本数据源, 因为中国工商银行资产规模、手续费、佣金收入及债券和票据承销业务都排在全国第一位, 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中国工行从2002年正式开展投行业务, 因此数据选取年限从2002年到2012年。

(三) 模型的选择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选择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若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 则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 而这种稳定的关系是在短期动态过程的不断调整下得以维持的。因此误差修正模型把短期的动态过程和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同时结合起来。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 平稳性检验

由于在实际中遇到的时间序列数据很可能是非平稳序列, 因此要对其做单位根检验, 若为非平稳序列, 则要通过差分处理, 看其能否达到平稳性。

由表1可以看出, ln A在90%的置信水平上一阶单整。FC在90%的置信水平上二阶单整。P1在90%的置信水平上一阶单整。P2在95%的置信水平上原假设不成立, 所以P2可以作为平稳性序列。

(二) 协整检验

根据方程ln A=c1+c2FC+c3P1+c4P2+c5ln A0+e进行OLS回归从而得到残差序列e, 对e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说明ln A, FC, P1, P2, ln A0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明ln A, FC, P1, P2, ln A0序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 误差修正模型方程

由于选取的序列需要通过一阶或二阶差分才能消除单位根达到平稳性, 因此需要对方程ln A=c1+c2FC+c3P1+c4P2+c5ln A0+e进行修正。修正的模型的结构为:

回归得到的结果如表3。

根据回归结果可知为0.9, 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 回归效果也很好, 因变量可以被自变量解释的多。另外D-W=2.14, 可知残差项没有自相关。FC的t检验值为2.4, 结果不太显著, 这是因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在总收入中占比不是很高, 一般在14%~15%左右, 但FC的0.077, 也可以说明投行业务对商业银行规模绩效存在一定的影响。同时P1和P2的系数都为负数, 这个可以解释为由于投行业务促进了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和绩效的增加, 带来了范围效应。从而随着投行业务的发展相对成本和营业成本逐渐降低。以上的实证分析只是以具有代表性的工行为例, 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商业银行, 但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之处, 商业银行应该在投行业务上继续开拓创新, 不断提高业务收入。

三、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建议

(一) 对投资银行业务进行重新定位

商业银行混业经营会是发展趋势, 投行业务收入会成为商业银行另一重要收入来源。但是目前投行业务只是作为辅助性的业务来配合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发展, 投行业务很难成为主体业务。因此在战略发展上, 应该积极明确投行业务的地位, 增加资源的投入和保障, 发挥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上的优势。

(二) 创新业务组织模式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起步晚, 缺乏经验, 再加上各家商业银行的实力不同, 在业务的组织模式上不应该照搬照抄西方成熟模式。首先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优势建立自己的品牌投行业务, 核心投行业务。此外, 各家银行与各金融机构建立联系, 建立相应的平台, 汇集投行业务需求, 对于自身不能完成的业务, 可以采取外包的形式转让给其它机构。这样各家商业银行相互合作, 相互补充, 充分发挥协同效应。

(三) 建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

商业银行从事投行业务的专业化人才过少, 降低了其竞争力。商业银行要培养全方位的投行业务人才, 不仅涉及金融方面还要精通法律, 财务, 公司管理等。另外, 调动内外资源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从业人员愿意不断的充电学习, 了解市场的变化。

(四) 明确投行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

投行业务一方面能够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也能增强在争取优质客户方面的竞争力存贷。但由于利差较大, 商业银行还是将主要精力都放在贷款业务上, 因此应该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合理掌握两者之间的取舍。同时, 注重发挥商业银行的资金优势, 要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合理利用资金。

处理好与监管机构和其他同业机构的关系严格按照准入法规开展业务和制定费用标准。注重与证券机构之间的沟通, 优势互补。

摘要:随着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监管的放松, 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开展投行业务, 其业务收入逐年增长, 有望在未来成为商业银行支柱性业务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然后以中国工商银行为例,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投行业务的发展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关系和影响, 并对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绩效,投行业务,误差修正模型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盛松仁.我国银行利润哪来的哪去了[J].中国金融杂志, 2012 (03) .

[3]刘涛.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回顾与展望[J].银行家, 2013 (06) .

商业规模 篇9

一、城市商业银行规模与经营效率的对比分析

为了清晰的分析目前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发展速度、规模与经营效率之间匹配的问题, 本文选取了一些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对比分析, 探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速度、规模与经营效率之间的匹配程度。

首先, 选取了有关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和发展速度方面的指标数据。本文主要考虑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和成长性, 盈利作为商业银行的根本目的, 对城市商业银行而言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个城市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可以很好的反映出其经营的成果, 而成长性一方面代表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潜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在盈利性方面, 本文选取了总资产收益率和成本收入比两个指标, 其中, 总资产收益率可以反映银行盈利水平, 成本收入比可以显示出银行的收益与其投入成本之间的关系;在成长性方面, 选取了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两个指标, 其中, 总资产增长率可以反映银行资产规模的发展速度, 而净利润增长率则可以代表银行盈利能力的增长。然后, 选取了代表城市商业银行规模的指标, 本文用资产总额和分支机构数分别代表其资产规模和组织结构方面的规模大小, 另外用资产费用率作为对成本效率的考核。

本文选取了15家城市商业银行2012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这些银行在总资产规模、机构数量、分布区域和发展阶段等方面各不相同, 可以基本涵盖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所有数据均来自各城市商业银行网站公布的年报公告。这15家银行2012年的各指标数据见表1。

分析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较快, 规模差距较大。这15家银行在2008年时仅有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和宁波银行3家的总资产超过了千亿, 而到2012年, 除了齐鲁银行, 其他14家银行的总资产均已过千亿, 可以看出城市商业银行发展之快。但是, 银行的规模差距也比较大。其中, 北京银行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人民币, 而最小的齐鲁银行仅仅800多亿元人民币。

第二, 由总资产收益率和成本收入比可以看出, 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相差无几, 较大的资产投入和经营规模并没有为银行带来收益上明显的优势, 甚至有的银行虽然总资产规模较大, 但是收益率却相对较低。例如, 大连银行的总资产2, 568亿元, 在15家银行中属于中等, 但是其总资产收益率却仅为0.79%, 是15家银行中最低的, 成本收入比37.51%也是比较高的, 说明规模与经营效率并不匹配。

第三, 观察总资产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可以看出, 总体上, 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速度就快, 成长性也较好。这15家银行不管是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是正增长, 而且增长率较高, 其中很多银行总资产的增长能带动净利润更高地增长, 比如北京银行总资产增长率是17.00%, 净利润增长率是30.50%;哈尔滨银行总资产增长率是32.64%, 净利润增长率是66.44%, 净利润的增长率均高于总资产增长率。也有一些银行净利润的增长率小于总资产的增长率, 如宁波银行、大连银行、锦州银行等。尤其是大连银行总资产增长率是37.00%, 而净利润增长率是1.59%, 相差较大, 说明其盈利能力的增长与其资产规模的发展速度并不一致。

第四, 由资产费用率这一列可以看出, 大规模的城市商业银行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规模优势, 在成本效率方面的表现与规模较小的银行基本一致, 倒是有些规模中等的银行的成本效率较好, 比如哈尔滨银行0.98%, 西安银行1.92%。

综上, 城市商业银行根据其发展速度、规模与经营效率之间的匹配程度可以大体分为以下几类:第一, 规模较大, 发展速度较快并且其发展能带动经营效率的同步提高, 如北京银行;第二, 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与其经营效率并不相称, 如大连银行;第三, 规模较小, 发展速度适当并且具有很好的经营效率, 如西安银行;第四, 规模较小、发展速度适当, 但是经营效率一般, 如锦州银行。

二、提高城市商业银行规模与绩效匹配性的相关建议

针对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速度、规模和经营效率之间匹配度的不同, 各类城市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自身特点, 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

第一, 对于规模较大, 发展速度较快并且与其经营效率相匹配的城市商业银行, 由于其规模大并且具有很好的经营模式, 应该在继续保持发展的同时努力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提高成本效率, 降低成本进而提高盈利能力, 寻求达到规模经济。另外, 由于其拥有强大资金作后盾, 应考虑利用其资产规模以及分支机构数量和分布的优势来扩展业务范围, 开发新业务和新产品、逐步实现跨区域经营, 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和发展情况开展特色服务, 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优质客户。

第二, 对于规模较大、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与其经营效率并不相称的城市商业银行, 其首要问题是提高经营效率。这类银行的发展速度快,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忽略了经营效率, 或者其经营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这时, 银行管理层应该分析现有业务的盈利水平和成本的使用效率, 分析各个分支机构的绩效水平, 对于不盈利或者盈利水平低的业务找出原因、实施改进, 对盈利状况不好的分支机构进行整合或者关闭。由于这类银行规模较大, 应考虑是否应该缩减规模, 集中主要力量在优势区域发展, 待经营效率提高后在发展规模。

第三, 对于规模较小、发展速度适当并且具有很好的经营效率的城市商业银行, 应该考虑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发展。这类银行管理层应该考虑发展业务规模, 将优势业务做大;或者在不削减现有业务盈利水平的情况下开展其他业务, 或者尝试跨区域发展, 毕竟只有发展才不会落后。

第四, 对于规模较小、发展速度适当, 但是经营效率一般的城市商业银行。这类银行与第二类银行相似, 其首要任务依然是提高经营效率, 但是由于这类银行多集中在当地区域发展, 对当地经济的依赖很大, 业务和金融产品的种类也相对较少, 没办法显示规模经济, 所以这类银行应该考虑对现有业务进行改进和创新, 利用当地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政府支持, 开展适合于当地企业和居民的业务, 以特色取胜。

参考文献

[1]迟国泰, 芦丹, 孙秀峰.基于城市差异系数的城市商业银行效率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7, (3) :29-34.

[2]张吉光.城市商业银行实现差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海南金融, 2010, (8) :62-65.

【商业规模】推荐阅读:

规模影响05-23

规模研究06-01

规模栽培06-05

规模以上06-09

行业规模06-09

运力规模07-02

蔬菜规模07-02

规模现状07-05

规模数据07-27

制造规模07-29

上一篇:造林常用的方法下一篇:合理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