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特征

2024-09-19

魅力特征(共3篇)

魅力特征 篇1

摘要:语言能够将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而民族声乐语言也同样如此。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了解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和艺术魅力,才能为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重点介绍我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艺术魅力以及审美特征。

关键词:民族声乐,语言特征,艺术魅力,审美特征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

(一) 民族特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种文化的交汇融合以及时代的积淀和发展造就了我国以汉族声乐文化为主体、以少数民族声乐文化为特色的多元性声乐语言文化。由此看来,我国民族声乐语言文化的本质特征就是多元化和民族性。民族文化的不同使得不同的民族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图腾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色,声乐的民族性也包含了民族语言的独特性。

(二)地域特征

地域特征是民族声乐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地域特征和民族声乐语言是紧密相连的,例如陕北地区的民族声乐特征为高亢豪放,江南地区的民族声乐特征为温柔细腻,地域风格的形成不仅仅体现在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还体现在本民族的语言习惯和地方语言,不仅如此,由于方言和地域等的差异,即使是同一民族的声乐艺术也会表现得风格迥异。

(三)时代特征

人类的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写照,同样,声乐艺术也是人们对生活的写照,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心理不同,声乐风格也不同,各个时期都有独特的社会封面和时代特征,例如抗日时期的声乐风格就比较积极,号召人们拿起武器赶走侵略者,新中国成立后的音乐风格积极向上,热情洋溢,表达出人们对翻身得解放,建设新生活的热情。这些都充分地体现了我国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

二、中国民族声乐语言的艺术魅力

中国民族声乐语言一般是通过音乐来展现美感的歌唱性语言,其艺术魅力体现在人的声音利用歌唱性的语言来展现人性美,这种表达美的方式最直接地表现出人的喜怒哀乐。中国的民族声乐语言有着十分丰富的音乐性,换句话说就是音乐性是中国民族声乐语言所固有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可以说是民族声乐语言与生俱来就存在的特性,音乐性是艺术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音乐性就是声乐语言本身所固有的一种特性。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这是民族声乐语言的最显著的两个标志。节奏是民族声乐语言的脉搏,郭沫若曾经说过节奏对于诗词,不仅是外形的特质,更是生命的体现方式。中国民族声乐语言的节奏主要体现在语音的不同长短和不同强度两个方面,韵律节奏与作者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达,例如描写喜悦心情的音乐节奏表现为轻松明快,例如《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首歌曲,风和日丽,一对有着共同革命理念的恋人携手共进,沐浴阳光,鲜花明媚,比翼双飞,表达着对新生活和革命事业的无限憧憬与向往;在描写人物情绪激昂的时候,音乐风格又急促而有力,例如《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描写人物情绪悲哀的音乐语言风格为低沉而缠绵,例如《二泉映月》。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或声乐艺术是人们生活和思想的直接写照。

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所谓的韵律,指的就是用押韵的格律,以韵文体裁组成的音乐,而从广义方面来说,韵律指的是语音经过有组织的排列组合,构成了有对应、有回旋、有节奏等的一种音乐艺术魅力,韵律不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表达,更是感情的发酵剂,欣赏音乐的人通过音乐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心境,体会到生活百态、喜怒哀乐,不知不觉地拨动着人们内心的心弦,使人们产生共鸣。例如,在歌曲《江姐》中,歌词写道“华萦山上松涛吼,声声呼唤老战友,千条山泉淌热泪,万重云雾压山头”,在这四句歌词中,“吼”、“友”、“头”的韵母是相同的,也就是说第一、二、四句就是押韵的了,唱起来更加抑扬顿挫、流畅整齐,极富音乐美。除此之外,民族声乐语言还要求抑扬顿挫、平仄相间,抑扬顿挫的声调更能增添声乐艺术的美感和韵味,带给人们听觉上的强烈的充实感。平仄相间,平,则是以一声和二声为调的字,仄则是三声和四声,平仄来源于汉字的高低四声,也称之为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在民族声乐艺术中,可以利用声调的平仄来构成音乐美。例如歌剧《刘三姐》中唱道:“山中只有藤缠树,世上那有树缠藤,不缠树,杆过一春又一春”,这四句歌词上仄下平,树为仄,藤和春为平,平仄相间,听起来抑扬顿挫、上口入耳。

三、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特征

(一)民族声乐审美的客观性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中国民族声乐的美学特征是客观的、真实的,但是这种客观存在往往被很多人所忽视,尤其是被现代的一些声乐工作者所忽视,民族声乐审美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民族声乐语言和民族声乐音色的客观性。民族声乐起源于民间,题材一般都受到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影响。其实不仅在中国,外国的很多民族音乐也有这种特色,讲究韵律美和抑扬顿挫,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蓝调音乐,节奏感和韵律美非常强烈。我国民族声乐语言中的诗情美使得声乐艺术和语言艺术得到完美的结合。从曲调来说,其韵律所造成的听美感是与汉民族语言的声调、音节等特点相辅相成的;从节奏方面来说,中国民族声乐所具有的整齐、鲜明和统一性等特点构成了中国民族声乐的整齐匀称之美。民族声乐语言的客观性也就是其艺术魅力所在,是不容忽视的。而民族声乐音色的客观性是因为汉语和其他语言不通,其发音较靠前,例如中国的京剧、现代原生态唱法的很多歌曲发声方式都靠前,发生靠前的音色非常细腻、清脆,穿透力极强,这种客观性决定了中国民族声乐形式在音色审美方面的观念和价值,成为我国独特的一种审美习惯。

(二)民族声乐审美的内在功利性

我国民族音乐最初起源于来自田间地头的歌咏,与传统诗歌艺术一脉相连,同宗同源,我国民族声乐的内在功利性是与其所继承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的。这种功利性主要体现于作者所表达的至与情,就是歌以咏志,歌以抒情,情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所在,也是人们音乐审美的根源所在,声乐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抒发情感、交流情感、激发情感,将情感与审美对象紧紧联系在一起。

(三)民族声乐审美的主体性

声乐是音乐的其中一种表现形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主体性,并且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意识形态,由于其特殊的产生过程,也决定了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民族声乐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的反映,是自我意识反映的一种表现方式,体现出了十分鲜明的民族化的主体色彩。在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过程中,对于这些审美特质是不容忽视的。

四、结语

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中国民族声乐语言时代风格的表现,是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要求。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时代的风格和基调是丰富多彩的,这为民族声乐语言艺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天地。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时代风格,必须要求在演唱中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手法和特色。不管是歌剧、民歌或者戏曲、说唱,都能够施展它们独特的魅力。

21世纪的中华民族是一个腾飞的民族,也是一个文化昌盛的民族,民族声乐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继承和发扬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这是每一个从事音乐文化事业的人所应当思考的。

魅力特征 篇2

在历史上, 德化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重要产瓷区和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 素有“福建瓷都”之誉, 在我国名窑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德化民间青花瓷始于明代中晚期, 兴盛于代康、雍、乾时期。清代, 德化陶瓷业以独树一帜的民间青花瓷而名闻遐迩。1999年5月在南中国海打捞上来的清代沉船“泰兴号”上发现了35万件德化青花瓷器, 便是有力的证明。

民间青花是相对于官窑青花而言的, 民间青花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 是植根于人民大众土壤中的乡土艺术, 是科技与艺术的综合体现。其艺术表现手法既吸收了中国民族图案的特点, 又融进了中国绘画和中国书法艺术的技法, 以其纯真想象、生动布局、高度概括、大胆夸张产生了美妙绝伦、令人陶醉的艺术形象和美的境界。与官窑相比, 表面上虽没有官窑青花的奢华与精细, 然而在粗犷、简练的装饰中却处处流露出劳动人们特有的质朴、率真与激情, 凝聚着千万劳动人民的勤劳品质和他们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美好理想。本文从装饰题材上、绘制表现技法以及构图形式和色彩上谈德化民间青花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及其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装饰题材上反映的审美意识

民间青花不受官窑题材等的种种限制, 主要满足于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 因此装饰题材丰富多彩, 包括山水人物、动物花草、诗词铭文等。民间工匠们在创作观念、审美观念、思维方法等方面都脱离不了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民间青花装饰的题材内容无不体现着民众独特的审美思想、民俗活动、社会文化背景, 它将劳动人民最朴实、最坦率的面貌以及潜在的思想意识与情感尽情挥洒于装饰画面之中。

在青花装饰题材中, 山水人物是最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 或临溪垂钓, 或两两对弈, 或独行林间, 其构图大方, 用笔率意洒脱, 充满了诗情画意。德化窑青花瓷人物, 主要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渔、樵、耕、读人物、婴戏以及古代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 如《李白醉酒》《竹林七贤》《携琴访友》《状元及第》等, 描写的是我国各个时代文人高仕活动的故事内容。这些山水人物图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民间的生产劳动和社会风俗习惯, 如清早期的“溪山行旅图”纹炉, 两位老人拄杖立于松树之下, 远山近景, 山石嶙峋, 颇有中国画之韵味, 反映了清早期社会稳定, 百姓生活富裕, 悠闲自得。又如“晨兴半炷香”, 书生倚坐在桌旁, 桌上置放着一香炉, 炉上插着香, 透过那袅袅的烟, 似乎还留有不尽的书卷香, 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浓郁的学习风气。

德化窑青花瓷除了以人物山水为主要内容外, 还有瑞兽、花鸟及花卉装饰。德化窑青花瓷常常将几种不同纹样组合或分割, 使其赋予更多吉祥含义与审美情趣, 表现出了“龙凤呈祥”、“松鹤延年”、“喜鹊登梅”等内涵。德化窑青花瓷的动物图案主要有龙、凤、麒麟、狮子鹤以及鱼、鹊、蝶等, 植物图案则以当地生长的植物为主, 主要有菊花、梅花、葵花、玫瑰、石榴等。这些图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大大丰富了我国陶瓷纹样装饰艺术。民间常把以凤凰、牡丹为主题的纹样, 称谓“凤穿牡丹”、“凤喜牡丹”及“牡丹引凤”等, 视为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古代传说, 凤为鸟中之王, 牡丹为花中之王, 寓意富贵。丹、凤结合, 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 如清中期的“凤朝牡丹”纹盘。

德化民间青花瓷还十分盛行文字装饰, 在瓷器上题上诸如“雪白山上高仕卧, 月明花下玉人来”、“杏花一色香十里, 状元归去马如飞”、“春游芳草地, 夏赏绿荷池”、“红紫染成三月景, 丹青不改四时花”等诗词铭文。有些器物还根据造型及画面内容的不同, 在景物旁边题上“中通外直, 可称花之君子也”、“闲来无事不从容”、“三秋色更佳”等诗句或文字, 流畅的书法艺术配合简洁的绘画, 图文并茂, 充分表现了德化艺人高超的装饰艺术。

二、绘制表现技法上呈现的审美特征

德化民间青花用笔, 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 自然潇洒、毫不拘束, 像书法一样, 通过笔法快慢轻重和顿挫转折而进行变化, 是民间青花高度提炼的结果。比如民间艺人们在日用瓷上表现青花山水小景时, 将坯一转, 随之塌上一两笔就是地面, 再画上几笔青山, 点上孤帆、宝塔, 画上一群飞鸟便告完成。有的画面只是寥寥几笔, 就有大有小, 有粗有细, 有松有紧, 所表现的内容便跃然于坯体之上。这种艺术风格呈现简炼中见丰富, 奔放中有精微, 通俗中蕴高雅, 朴拙中显灵巧, 天真中含哲理, 真可谓是合情合理, 耐人寻味, 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这种千锤百炼的民间艺术在平凡中表现出了生动奇妙的艺术意境, 有一种“野逸”之情趣如德化流行于嘉庆、道光时期的青花灵芝纹盘, 采用单勾一笔点划, 自然流畅, 挥洒自如, 把人引入到豪放、欢快、自然、率直的美妙境界之中。民间青花用笔毫无雕琢之感, 根据画意, 随手落笔, 运笔坦露, 不得小节, 而取大势, 不求形似, 而求神似。又如“垂钓图”画面上描绘的背负鱼篓立于溪滨的渔人, 远山近水、苍松翠竹、夕阳西下等, 画匠舍其细节、大处着眼、信手拈来、挥笔而就, 把因丰盛的收获而弯下了背的渔夫刻画得惟妙惟肖, 图有尽而意无穷, 收获的喜悦跃然瓷上。

民间艺人在快速绘制过程中, 熟练生巧, 形成了连续笔法, 在不少民间青花作品中, 经常看到一块山石、一座远山、一朵浮云或一只小鸟都是一笔画成, 既省时省工, 又形成奇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以有限物象表现了无限的意境。再如“执扇图”, 杨柳依依, 曲曲折折的廊道上一妇人手执蒲扇, 回眸注视, 神态似陶醉, 似慵懒令人回味无穷等, 仅寥寥数笔, 描绘了一幅富有闽南风情气息的人物画面。描绘柳树时, 不是照搬自然界的繁茂浓密枝叶, 而采用高度概括与典型化的简写手法, 只画几枝枝干, 每枝仅几条柳枝, 将繁密形象化为疏朗的形象, 同样表现了柳树飘逸的姿态。

三、构图形式和色彩流露的审美倾向

民间青花纹样, 构图布局简洁生动, 意趣无穷。这方面的艺术处理集中表现在青白关系的处理方面, 这是青花艺术形式美的又一重要特征。中央工艺美院胡美生先生曾把青花的青白关系, 归纳总结为“白多于青, 青白相映, 平、全、匀、满, 形象清爽, 层次分明。“而白多于青”则是民间青花的重要形式特征, 它既省时省工, 又能充分体现陶瓷的材质美, 以少胜多, 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民间青花艺人们往往“画鱼不画水, 画鸟不画天, 画草不画土, 画竹不画根”, 让人们在欣赏时, 自然产生联想引发出无尽的意趣, 取得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可谓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民间青花的装饰自由活泼, 不拘程式, 其形式多种多样。从装饰形式的格局上看, 有开光式、团花式、散点式、折枝式、穿枝式、画意式等, 可谓丰富多变, 式样繁多。

各种式样又多姿多态, 与其它陶瓷装饰显著不同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写意式的图案。如清代德化青花灵芝盘, 虽是二方连续纹样, 但不求工整完全以写意画的笔法画成, 自由自在, 随笔寄兴, 抒情达意, 洒脱自然。其工艺性相对减少, 绘画性明显加强, 这也是民间青花千姿百态装饰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清代德化青花瓷的青花钴料来源不一, 没有江西景德镇官窑瓷的纯正, 因此在浓彩处聚集有黑褐色铁锈斑点。一部分青花瓷由于釉层不均匀, 经窑火烧成后出现“蚯蚓走泥纹”。在康熙至乾隆时期, 大部分青花瓷发色鲜艳幽菁, 人们称之为“宝石蓝”, 极为雅观, 绘画水平也较高, 形成德化特有的风貌。

当然, 民间青花瓷绘之美, 不仅是给视觉享受的装饰之美, 而且是深刻的精神之美。德化民间青花的特征与魅力远不止以上所述, 如还可以从民族文化价值及其他方面探究, 来展现德化民间青花的装饰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陈建中, 德化民窑青花文物出版社, 1999

[2]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元明清卷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魅力特征 篇3

1 独特的怀乡写实主义画风

在当代水彩艺术史上, 安德鲁·怀斯是一个十分耀眼的明星, 他以独特的怀乡写实主义画风开创了水彩绘画的崭新世界, 让人们深刻领略了当代水彩无限的意味与形式。

许多人叹服怀斯精确的造型能力和逼真的写实技巧, 被他别致的构图和浓郁故乡情调深深地吸引。但怀斯认为他的画里有另一种内涵———一种可以称为“提炼出的抽象”。他通过自然的表面深入其中, 并在作品中加进了自己的主观理想和愿望, 成功地把客观现实和主观感受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思考性艺术。怀斯热爱家乡的田园生活, 遵循着“生活不应和画家分离”的父训, 以对故乡无限的眷恋之情, 深情的描绘着乡间的每一寸土地, 以写实的手法描绘着他熟悉的乡土景物, 将视觉经验加以想象的组织, 创造出独特的怀乡写实风格。他在上世纪40年代的最佳代表作《克利斯蒂娜的世界》、《海风》早为世人所熟知, 画面传达出的意境之深邃和技法之纯熟至今让人难忘;作品《奥文森》中一位熟睡的老妇怀里抱着一只熟睡的猫, 形象刻画得如此细微、生动。在他中年时期的作品里, 他那极端写实的手法和那表现山野、草地、木屋、门窗、道具精细入微的本领, 他那深沉厚重的茶褐灰白的感人色调, 他那别具一格的选材以及非常自然真实而又简单朴素的构图, 都能使你在感受他奇特的写实绘画风格的同时, 体会到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内涵, 并唤起你无限的遐思。

作为最主要的乡土写实主义画家, 怀斯以伤感的情调描绘乡村的生活场景, 他的笔下永远是偏僻的农场、凄凄荒草和孤独的人, 形成了一种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在都市文化与消费文化席卷全球的时候, 怀斯的艺术具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理性精神, 顽强地固守最后一片精神家园。探究怀斯怀乡写实主义画风的魅力, 包含着二元性特征:一部分带着极大的自由, 另一部分由训练而来的思考性控制。

2 超凡脱俗的中西合璧画风

在当代的中国水彩画家中, 王肇民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领军人物。他不但通晓中国传统笔墨技巧, 还有中国传统诗词功底, 同时对西方画家 (如塞尚) 的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特感受, 堪称一位善于汲取古今中外绘画艺术之长、具有独立见解的艺术家。他强调作画以格调为主, 他把西方现代艺术的色彩美与中国传统的笔法融合为一体, 使他的水彩画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效果, 在水彩艺术的领域里拓展出一个全新的境界。

王肇民在艺术上崇尚自然美的创造, 主张“赋物象以人格”、“以形为实质, 以神为反映”、“形决定神, 形备神全”, 坚持写生崇真尚实;强调“形是一切, 一切是形”的观点;构图饱满, 讲求构成;色彩浓艳, 富有张力;厚重浑朴, 坚实有力;中西结合, 兼容并蓄。他的水彩画, 特别是他的水彩静物画, 不仅有素朴博大的风格, 也是他高格调、高品位的再现。他崇尚自然美的创造, 作品既保持着生态特有的情景, 又表现出写生的新鲜、不重复的意象, 极其简洁, 高度概括, 富于魅力和现代感, 雅俗共赏, 格调清新。为此, 他的水彩画具有高度的真实、生动、咄咄逼人的感人力量, 确有“真境逼而神境生”之妙。以他1995年创作的《可可果》为例, 画面红、黄、深褐几种色彩单纯有力, 白盘、花瓶点缀可可果。其中可可果用色饱和, 塑造结实有力, 画面物体用笔劲键老辣, 整个画面诠释着“似与不似”的美感。纵观他的水彩作品, 可谓有国画的笔法, 油画的色彩, 素描的功力, 诗的境界, 把东西方绘画艺术的技法巧妙地结合起来, 融为一体, 独树一帜, 显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构图章法的奇特与严谨的结合, 色彩的浓艳又不失其水彩的淡雅;造型坚定而又有灵气;用笔苍劲而又飘逸。还有, 他在画面上大胆而有分寸的运用黑色, 对于高光和投影进行很独特的处理, 对水分干湿的灵活操作, 等等, 这些因素构成了他一幅幅画互相不雷同但又有鲜明统一的面貌。散发着泼辣、豪放、朴素、淳厚之美。

他集国画的笔法, 油画的色彩, 素描的基础, 诗的境界于一炉, 创造了大量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的水彩作品。这些作品有鲜明的、独特的基本风貌, 傲骨抖擞。晚年作品更见干湿并用的笔墨气势, 峥嵘壮阔, 苍润无伦;色彩完美与纯熟, 达到超凡的淡雅和出奇的浓艳。他的水彩画艺术风格别开生面, 在水彩艺术领域里拓展出一个新的境界。

3 具装饰意味显地域文化的静物

在极具个性的水彩画家中, 刘寿祥的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是绘画, 也是构成。非常客观, 又非常主观。作品“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 充分体现了画家良好的美学素养与不同一般的审美情趣与理想。他探索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有机地、恰如其分地揉和在一起, 从画面上折射出楚文化神韵, 创造了富于东方意蕴的水彩语言, 其开拓性的学术成果意义深远。

画家长期生活在武汉, 从他画面的色彩构成和视觉感知上不难发现具有楚文化遗风。以他的静物《鲜果》系列为例, 画中物体的表现既有意向性的写实特征又有装饰构成特征, 画面色彩大都是红、黄、黑的运用与穿插, 单纯有力, 黑白对比强烈, 从平凡的静物中展现出不平凡的质朴之美。使用透明的水彩色和不透明的水粉色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对象, 苹果、鲜橘、玉兰和有装饰条纹的衬布等等都刻画得既工整细致又厚实逼真。在静物画中他那黑色的衬布与背景, 十分鲜明地衬托出他所要描绘的鲜果, 他利用粗密纹理的纸地, 生动地画出了布质的肌理, 不是为了肌理的表现, 而是自然洒脱画出织物肌理的效果, 能清楚地看出他在利用材料方面已是胸有成竹、把握自如, 虽然布与果的画法有些过于一致, 相反正因如此他画的每一幅画都显出了他的风格, 即装饰意味非常浓厚。他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勤奋和他在写生过程中打破了一些因循固定的程式, 而稳妥地利用黑白对比和干湿兼用等方法营造属于他自己独特感受的自然物象, 并赋予它们以美感价值。

刘寿祥在艺术上的追求博采众长, 无论是西洋的还是传统的都是兼收并蓄, 为我所用, 孜孜不倦的在绘画领域里攀高峰。他那装饰意味浓厚、具有楚文化神韵的水彩画, 不仅给人们创造出了丰富的美的感官享受, 也为拓宽水彩画技法与题材做出巨大贡献。

4 融诗情画意一体的风景牧歌

在对水彩本体语言的发掘上, 黄铁山是当代中国富有开拓性的实践者, 其作品所散发的诗情画意不仅弘扬了水彩的魅力, 也唤醒了人们对水彩追求之梦, 推动了中国水彩的普及与繁荣。作为艺术家, 黄铁山始终坚持艺术正道, 始终追求水彩画艺术性、技术性的完美统一。正因为如此, 他的水彩画耐人寻味。

他的作品以描绘自然风景为主, 总体上给人一种清爽、祥和、静谧之感, 更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 也是他水彩画突出的艺术个性。黄铁山画中的“诗意”是以写意手法增加画中的不确定因素来表现出来的, 水彩画作品大多为严谨风格, 也有一部分用笔轻松、率意, 具有不同程度的写意倾向。例如:《渔舟晚秋》、《草原余晖》、《开春》、《风雨欲来》、《拉萨大昭寺》、《湘西山村》等。这些作品以纯熟的技艺、扎实的写实功力、独具个性的水彩语言特色和诗一般的意境, 表现了画家对自然美的崇尚、热爱和歌颂, 不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大自然本身的崇高与秀美, 而且成功地创造出第二自然的美———水彩画特有的艺术美, 它传达给人们的美感魅力和审美信息强烈、持久、丰富。就视觉效果和欣赏心理来说, 不确定因素的加强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从而使艺术作品产生“诗无达诂”的艺术效果, 使人们不仅有视觉上的感官享受, 还由内而发的感觉在欣赏一首清新隽永的诗。

黄铁山在中国水彩画创新中所做的这些探索无疑使画家注入更多的主观因素, 加强了作品的艺术个性, 使作品具有更多“诗意”的同时, 丰富愉悦了人们的感官享受。

生活是多彩的, 人们对艺术的需求是多元的, 随着人们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的改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绘画风格和技巧的日趋多样化, 必然要求画家不断探索和使用新的表现工具和物质材料。水彩画亦是如此。可以预见, 水彩画作为发展中的画种, 必将与时俱进, 我们必须认清水彩画发展的规律, 树立新的观念, 研究、继承优秀传统, 培养现代审美意识, 用现代的观念来审视传统的水彩画, 把水彩艺术融入到整个当代美术氛围里去总体思考它的发展和创新, 在感受水彩魅力的同时, 进一步推动水彩的发展, 用水彩的语言创造多彩的艺术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水彩画——优秀画家作品精选》.孙志纯编.福建美术出版社.1997年.

[2]《中国水彩画创作与教育的发展现状》.台湾《国际华人水彩艺术协会》期刊.2006.

[3]《艺术及其最新形式》.卢纳察尔斯基[前苏联].辽宁艺术出版社.1998.

[4]《现代水彩画技法》.张英洪.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

[5]《新世纪水彩技法》.麦尔.史泰宾.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水彩画技法新探》.贺建国.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7]《中国当代实力派画家——刘寿祥水彩》.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8]《中国名家水彩》.黄铁山编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3月.

上一篇:大气污染防治法下一篇:商品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