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魅力教育(共8篇)
人文魅力教育 篇1
数学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给学生提供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探索情境, 让数学的课堂活起来。
一、根据教材设计教学程序, 让课堂气氛“活”起来
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良好的课堂气氛有着非常大的凝聚力, 学生能够用轻松愉快的心情上好一节课, 他这节课的收获一定很大, 也能充分证明这个老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一节课就成功了。要课堂气氛好, 就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投其所好, 讲其想闻, 要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如在讲授《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求平均数》这一节时, 在课前对学生说:“学校决定明天举办‘爱我校园栽花活动, 每人都要种一棵花。”
第二天学生都带着花苗来到学校, 把花苗放在教室前, 等侯老师的安排。上课时, 老师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同学们都非常热爱校园, 为美化校园出了一分力, 学校对你们有爱校如家的精神感到非常高兴。”
同学们听到了老师的表扬个个脸露笑容。老师接着说:“为了合理种植这些花苗,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花苗的名称说出来, 班长做好记录。”然后班长说:“九里香7棵, 鸡冠花10棵……。”班长报完数后, 老师问;“同学们, 刚才班长所做的过程, 我们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什么好呢?”同学们七嘴八舌地为这个过程起名字。老师说:“请不用急, 我们翻开课本第38页看看才回答。”同学们马上翻开课本仔细地看着, 一会儿就争先恐后地回答说:“这个过程的名字叫做‘简单的数据分析’。”老师说:“对了, 同学们真聪明, 这也叫做统计, 同学们明白了吗?”“明白!”同学们齐声回答。这整个过程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同学们的互动、阅读、理解得出来的, 学生在轻松、活泼中理解了什么是简单的数据整理,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其实老师刚走进教室就表扬学生为的是减轻学生思想上对学习的压力, 让学生以轻松的心情来上课。从接触、感知到认识理解, 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老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轻松, 记得牢固。
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让学生“乐”起来
教师可以设置悬念, 利用儿歌、故事、谜语和幽默的语言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活动, 快乐地参与数学活动。例如在辅导创新题“0.085毫米对折60次后是多高?”时, 我手拿一张纸, 对折, 再对折, 又一次对折, 笑着说:“你们看这张纸的厚度只有0.065毫米, 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065乘8等于0.52毫米, 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70次, 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高过粉笔盒?会不会高过课桌?会不会高过教学楼?……”学生们则活跃起来, 激烈的“辩论”开始了。当老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 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计算的, 这就能把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三、联系生活, 体会知识就在身边
开放教学内容, 就是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 使教材走近学生,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教师要善于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挖掘学生身边蕴藏的许多熟悉、新奇、有趣的数学问题, 它们是数学教学的“活”教材, 可以为教学所用, 可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 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 我创设了以下4阶段教学方法。1.活动前:为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共5元。2.活动开始:让学生认识这些人民币。结果, 全班学生都能认识所发给的人民币。3.活动中:组织学生到模拟红领巾超市去购买商品。要求: (1) 每个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 (2) 用所发给的钱, 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 买后要进行评比 (并在活动中适时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4.活动后:集体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买了几样商品, 每样商品多少钱 (分别用分、角来表示) , 余、缺多少钱。再如:教学“3的认识”时, 我先用三支粉笔、三个茶盒、三本数学用书等学生熟悉的东西, 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实物数数。接着用三辆自行车、三只兔子、三张卡通图等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再数数, 并说出第三辆自行车、第三只兔子、第三张卡通图各是什么颜色, 再让学生进行量三杯水、听三下拍掌声数数等活动, 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从直观到抽象逐步领悟了“3”的实际意义, 形成“3”的基数概念和序数概念。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用“3”说一句话。这样教学, 既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兴趣盎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让教学手段活起来
事实证明, 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在于我们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它的积极作用。新版教材, 就其体例而言与老教材相比是新的, 但基本版式还是大同小异,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新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大多是以图片形式、活动情景来反映, 多媒体技术恰好是用好这套课本的最好补充, 应用它不但可以变动为静进行形象化教学, 而且还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密度。如特级教师徐斌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 确实给听课老师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要求学生根据小动物位置, 说出“住在几楼第几室”。这本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练习, 可学生却觉得练习过程很轻松、很愉快。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利用计算机技术所特有的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 徐斌老师精心设计, 相互配合使用, 只要鼠标点击任何一个小窗口, 都会冒出一个小动物, 这对小学生来说是极大乐趣, 心情舒畅思维就活跃, 再加上小动物的语言, 注意力也就集中, 学习热情高涨, 难题也不难了。多媒体网络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教师和小学生找到许许多多书本上没有的信息, 既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 又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参考, 真所谓一举多得。所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手段, 是活跃课堂的最佳选择。
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只有这样的课堂, 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师让自己的课堂富有生机活力, 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 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 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 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学生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才会得以充分挖掘。
魅力人文色调 篇2
杨锦炎(福建)
原图由于受到环境和天气的影响,导致图片灰雾度很大,场景比较凌乱。而且主体(抢羊)不明确,所幸整体结构还算有序,人物的动态和表情也能够表现激烈的现场气氛。由于图片原本色调不是很理想,我在后期制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对之前的色调进行强化,而是在Camera Raw插件里直接对图片进行加黄、加绿模拟古典油画的色调效果。
技巧亮点
◎ Photoshop CC自带的Camera Raw插件新增径向滤镜工具,做过渡自然的暗角。
◎ Photoshop CC自带的Camera Raw插件画笔工具,迅速对图片局部进行压暗或者提亮。
金欢容
原片画面显得有点乱,作者为了抓拍,构图上难做到取舍,曝光也未到位,但是照片主体动感好,可观赏性强。后期调图时去掉了杂乱的东西,增加了飞扬的烟尘,制作成高调的效果使主题更加突出。
技巧亮点
◎ 加渐变映射调整层,选黑白渐变,不透明度为20%,降低图片整体饱和度。
◎ 通过通道建立选区,选取暗部,用曲线提亮暗部,做出整体高调感觉。
瞬间 杨锦炎制作步骤
恢复图片细节:把图片打开到Photoshop CC自带的Camera Raw插件,曝光调整-1.55、对比度调整+23、高光调整-59、阴影调整+100。这一步骤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图片的细节,把图片的反差控制适中。
调整图片色调:在恢复图片细节的基础上,色温调整+19、色调调整-20、自然饱和度调整+14、饱和度调整+14。这一步骤调整的目的是对图片附上黄色调和绿色调。
调整图片影调:使用Photoshop CC自带的Camera Raw插件,径向滤镜工具对图片重点区域进行选择,调整色温+7 、色调+13、曝光-1.95、对比度+20、高光-18。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突出图片的主体把环境压暗,使用径向滤镜调整工具制作环境暗角,因为调整参数都是可以控制的,所有制作可以更加精细、可控。
调整局部细节:使用Photoshop CC自带的Camera Raw插件,画笔工具对图片马扬起的灰尘和人物的脸部进行局部突出,调整色温+18 、色调-17、曝光-1.45、对比度+29、高光-78、阴影+100,这一步调整的目的是突出图片主体部分细节,使图片整理空间感立体感增强。
修补杂乱区域:使用裁切工具对图片进行剪裁,打开图片进入PS调整界面,使用污点修复画笔工具对图片电线电线杆等杂乱区域进行修补,这一步调整目的使画面整体更加简洁。
增强画面通透度:使用“渐变映射”调整图层,选择从纯黑到纯白的渐变,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明度”,并稍微降低图层不透明度,这样可增强画面中间调的对比,让作品最终效果变得通透一些,最后拼合图像稍微锐化,保存完成。
策马扬鞭自奋蹄 金欢容制作步骤
打开图片进到Photoshop的Camera Raw插件里:基本调整的界面对各项数据进行调整,目的是增强图片的通透感;细节调整界面进行调整,目的是减少噪点(把图片放大到100%,才可以准确看到噪点的调节效果),边缘锐化。
在Photoshop的Camera Raw插件里,对HSL灰度界面的饱和度和明度进行调整,显出红色的饱和度和明度。
在Photoshop的Camera Raw插件里,用污点去除工具消除电线和电线杆很方便,而且不留痕迹,用调整画笔工具提亮局部。调整完后打开图像。
按Ctrl+J复制图层,混合模式改为柔光,不透明度为70%,进一步增强了图片的对比。加渐变映射调整层,选黑白渐变,不透明度为20%,降低图片整体饱和度。
打开素材图,Ctrl+A全选,Ctrl+C复制,回到制作图,Ctrl+V粘贴,在素材层上加蒙版,用渐变工具,选从黑色到透明的径向渐变,不透明度从25%至100%在主体处渐渐刷开,要仔细制作,完成后,呈现马群处在烟尘中的效果。
按Shift+Ctrl+Alt+E键加盖印图层,进入通道,复制绿通道,点将通道作为选区载入按钮,选择-反选后选中暗部,回图层,用曲线提亮暗部,做出整体高调感觉。最后进行适当锐化,完成制作。
语文课堂与人文魅力 篇3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处理教材, 甚至对现在的教材内容加以适度补充或重新组合, 活化教学内容, 缩短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的距离,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首先是教材资源。新教材给教师更大的创造空间, 给学生更大的探索空间。如我在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时, 搜集了以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 抓住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课堂上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课后要求学生搜集其他的送别诗拓展知识面,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十分高涨, 效果非常好。其次是生活资源。生活中处处有教学资源, 如在教学公益用语时, 先是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城市美化, 交流在马路上随时能看到的各种类型的公益语言, 谈谈这些语言的共同特征, 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创作公益用语, 并选择部分设计优秀的用语推广到公共场所。再次是网络资源。网络把世界缩小了, 在课堂上轻点鼠标, 就可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资源。我在教“海底世界”时, 在搜集到的众多海底生物、矿产的图片、课件中精选了一部分, 使得从没见识过大海的学生有了身临其境之感, 甚至使见过大海的学生也产生了新鲜感。
语文教学担负着语言技能训练、思维训练和情感熏陶等多重任务, 语言技能原型训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因此, 要构建有效的课堂语文教学, 语文教师要落实知识点, 抓准精练点, 促成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动性, 形成技能技巧, 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而会听说读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 也是学生成长中的坚实塔基。
关注数学课堂 彰显人文魅力 篇4
受教育者对待外部的影响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实际上基于人在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某种“内部态度”。这种所谓的“内部态度”对人的积极性和个性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教材所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更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内部态度”。
学生学习内驱力的培养,情感教育是一条有效策略。教师通过给予学生友情感、亲情感等去感染学生,引起师生之间感情上的沟通和共鸣,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对教师的亲切感、信任感,产生对数学的向往和追求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要舍得情感的投注,使之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学习境界。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并且是比课本知识广得多的知识、道理。从而使学生产生真正的内心需要,促进学生更积极的学习。
二、重视内容选择,挖掘数学内涵
数学里的人文教育需要理性的思考作为支撑,其中包括理性的教学设计。儿童是最富于想象和幻想的,他们的世界是最千奇百态、色彩斑斓的。我们应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去捕捉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挑选一个个为他们乐于接受和思考的学习素材,从而挖掘出生活中的“数学美”。
1.呈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
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密铺”一课中,我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请开动你聪明的小脑袋,用你们灵巧的双手,设计出自己最喜欢的图案,把我们的教室装饰的更漂亮一点!”
这里我们让学生学有所用,用自己的双手来布置自己的教室,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也提了不少很好的建议,体现自己是学习主人翁的态度。同时体现学生能以生活经验为基础,而且使学生明白数学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充分展示了生活中的“数学美”。
2.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
儿童兴趣的来源是多方面的,除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在教学中,创设富有童趣的故事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循环小数”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反复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这样,“循环小数”不仅呼之欲出,而且被赋予了情感色彩。
三、尊重个体差异,促进学生成长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反对教师课堂“霸权”
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教学过程的展开,都应该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教师不能搞“霸权”。学生是课堂发展的主体,不应当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师生之间应该真诚相待,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接受对方的情感和观点,才能体现出课堂上应有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的成长。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反对教师包办代替
没有思考,不可能理解知识本质,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也在不断增强。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生思维、智力的发展水平,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活动情景,使他们在这种活动情景中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通过他们自己独立的思维活动来加深对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理解,学会如何进行试验、猜想、联想、类比、合情推理。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学生能做到的,我们决不包办。同样在此教学过程中,杜绝教师包办代替,把现成结果直接奉送给学生,而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与能力,从而更好地自我发展,体现自身的价值。
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反对教育标准化
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情感成分是千差万别的,正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多样性,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但我国课堂教学受功利主义影响,追求教育统一性和标准化,使学生接受为他预先设计好的标准化知识,发展为他设计好的才智,获得为他计划好的思想。这种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必然导致人性的缺乏,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保证学生有选择的自由和权利,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交流环境,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供恰当个人活动条件,要接受学生看待问题不同的方式方法,容忍学生有不同的个人见解,真正让学生个性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构建人文课堂, 焕发语文魅力 篇5
一、人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的课堂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一句话深入每个语文老师的心理, 其含义是文章具有其价值性。老师在课堂上凭借强烈的感情才能够感染学生, 达到让学生们震撼的效果。因此, 要想构建人文课堂, 焕发语文魅力, 就要及时改正传统的教学模式, 而教学模式的改变可以源于学生们之间的谈话, 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 教师就能发现学生的学习动向。通过一次与学生课间的谈话与交流, 一个同学说:“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没有意思了, 教师什么时候才能够上真正的语文课呀?”“是啊, 老师已经没有原来的激情与幽默了。”从与孩子们的对话中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现在语文所存在的弊端。孩子们对教师失望进一步激发起教师内心的情感。从此开始, 我做为语文教师需要无论经历了什么事情, 都要保持高涨热情对待他的工作、他的学生, 让孩子们真正体验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不会让枯燥乏味的讲述充斥整个语文课堂, 孩子们也开始了他们的情感旅行, 使得教师和孩子们能够一同感受到语文世界的精彩内容, 感受主人公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波动。《长相思》中大家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悲凉;《小音乐家杨科》勾起了大家的同情;《快乐的节日》愉悦了课堂气氛;《圆明园的毁灭》激起了大家的爱国情感;在《燕子》中闻到了春天的气息;《黄继光》让大家肃然起敬;《丝绸之路》让大家自由畅想;《天净沙·秋》透出一股悲凉的气息……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情感就等同于肥沃的土壤, 将知识播撒在土壤上。”在新模式的语文教学中, 文字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符号, 课文也不会让学生们感到无趣, 早已转化成开启学生内心世界的钥匙;通过生动活泼的课堂, 大家与文字产生激情, 直敲学生的内心, 使得学生内心波涛澎湃;大家与作者进行“面对面”交流, 认识到生命的高度以及意义。
二、人文课堂应该是体现互动的课堂
语文课需要融入活力与生命力, 在与文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经过实现进一步延伸, 让学生与教师以课堂为平台进行交流与互动, 展现出语文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会经常看见孩子们热烈讨论的情景, 学生们的内心在进行交流与碰撞, 课堂变得更加地具有活力。北师大肖川教授对于课堂的描述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 质疑问难的场所, 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作为园丁的教师, 应该用心去聆听每一朵花开的声音。高质量的语文课堂需要整体的气氛, 每一个人都能够展示个人的成长, 通过老师的简单指引,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自身的变化, 激发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堂中, 表达个人的情感, 携手打造一个新时代的语文课堂。
三、人文课堂应该是融合生活的课堂
语文渗透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由此可见, 语文教育与生活存在密切的联系。生活让大家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生活中所学到的知识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若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语文的价值将得以升华。一个精彩的世界离不开精彩的生活, 更加呼唤语文教育的精彩。
下面给大家举一个教学片断:教师想让同学们深化对喷泉、雕塑、音乐厅、花坛、草坪、林荫道等词汇的了解。老师首先假设一个教学情景, 通过老师的问答让学生们将以上词汇连接在一起形成如下的对话:为了让老师从疲惫的工作中解脱出来, 学生们觉得带老师去音乐厅听音乐, 看看花坛里美丽的花朵, 在林荫小道上散步, 听听小鸟唱歌, 陪着老师看着喷泉喷出各种各样的颜色。
这个教学片断, 教师都会认为这个创意非常好, 同时也可以借鉴相关的教学经验, 在学生们接触新的词汇时, 很少会出现这么精彩的句子。这个教学方式活跃了气氛, 充满人文的色彩。语文课堂不仅仅是语文学习, 也应该吸取生活中的知识, 将学生们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课堂中应该进行频繁地交流, 让生活激起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动力。
用发展诠释人文的魅力 篇6
一、用发展信念体现人文的魅力
1.将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学校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重要资源, 没有有发展的教师, 就难有有发展的学生;同样, 高素质的学生会极大地激发教师的潜能, 促进教师的发展。将师生共同发展作为学校的价值取向, 可以使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地位。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索取者, 教师也不完全是奉献者。这种平等关系, 可以促使学生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可以更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他们更积极、自觉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为此我们既重视育人目标的落实, 又特别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 把教师职业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要求每位老师制订近中期规划, 并每学年修订一次, 让教师的发展和学生成长统一起来。
2.把“快乐成长”的作为专业培训的基点。工作着, 快乐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态, 让工作成为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部分;创设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 使其享受到家庭般的关怀和支持, 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校本培训不应局限于专业内容, 应该囊括教育教学生活整个过程、管理实践中, 学校应该不断拓展培训的视野空间, 不仅要做好专业发展的引领, 更要注重教师品质生活的引领。
二、用发展策略演绎人文的魅力
用发展的策略支持师生:建立有利于师生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机制, 增强师生工作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促进师生内在发展。
1.注重目标要求的引领作用, 体现人文差异。在师德共同要求“品德堪为学生的楷模, 行为堪为学生的榜样, 学识堪为学生的师表”的基础上, 对学习型教师的要求是:有追求, 善学习, 勤思考, 勇实践;对科研型教师的要求是:实践中能反思, 遇问题会探究, 学术上有建树, 教研上出成果;对骨干教师的要求是:为人能表率, 教学能领衔, 科研能引领, 实践能示范;对班主任型教师的要求是:班级管理有特色, 家校沟通有特点, 教育学生有绝招, 使他们各展所长, 各有发展。
2.用学习规律支撑有效的教学, 体现人文需求。所谓有效教学, 主要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要关注时间和效益。学校践行有效教学理念的策略和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
(1) 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需求。动机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来自学生的自主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多元的。现阶段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需求有情感需求、认知需求和升学需求。满足学生这三方面的需求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2) 教学要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结构, 要研究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理, 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积累过程, 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基础。我校近年来不断探索分层教学, 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我们提倡适当加大课堂教学密度, 给学生充足的信息量,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3) 提倡教学的适应性。教学模式、方法的选择, 要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 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学生。教学模式的选用要适应教师的特点。学校倡导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 积极鼓励教师根据自身的素质特点, 设计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案。
(4) 教学活动要重视教学反馈。我校提倡课堂教学节节有反馈, 提倡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病历”, 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态, 以便有的放矢地辅导学生。
3.牢固确立“教育即服务”的思想, 体现人文氛围。
一是要服务于学生的生长。学生的发展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要遵循其生长规律, 给予其需要的土壤、空气、肥料。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 , 要带着一种“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心态看待后进学生。
二是要服务于家长的需求。要把“家长”纳入我们教育的对象, 在共同目标的影响下, 开展与家长积极有效的沟通, 满足家长对子女健康全面成长的需求。育有个性的学生, 学校从一个特长的发展作为突破点, 带动学生全方面的成长。
三是要服务于社会的期望。对于社会对教师的苛刻要求, 我们理解为他们对“美好”的期望和寄托。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行, 做到仪表端庄, 谈吐文明, 举止优雅, 维护教师良好的公众形象。创新师德考核制度, 把学生、家长纳入评价主体, 深化“我最喜爱的教师”的评选活动。
4.关注“学”的质量, 体现人文内涵。
(1) 加强科研引领, 挖掘智慧策略。以“内涵、素养”为重点, 深化教育科研管理。一是加强成果引进, 把握课程改革热点和方向;二是加强成果推广:全面展示五年来的课题研究成果, 培育和提炼亮点特色, 推广课题研究经验;三是加强课题研究: (1) 规划学校新的主课题的研究工作, 真正能够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来提升办学内涵, 打造学校文化。学校以教科研为教育改革发展之切入口, 致力于省、市8项大课题的立项研究, 为深化教育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加强过程管理。建立网络化的科研组织, 完善“课题组长负责制”、“课题组例会制”, 开展多样化的课题实践研究, 做好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2) 加强质量管理, 优化三条通道。
(1) 人文关爱之道: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龙港五小率先提出了“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口号, 引导教师欣赏优秀的学生, 关注内向的学生, 关爱困难的学生。在实践中将关注关爱每一个学生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 艺术协调之道:艺术化改造课堂, 通过学科教学的审美化改造,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在得到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 获得愉悦感和美的享受。让学生敢说、敢动、敢想、敢做, 体会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 甚至是亲情, 从而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 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3) 返璞归真之道:以《浙江省教学管理指南》为指导思想, 出台《龙港五小学科规范》、《龙港五小作业要求》。进一步强化教学规范管理, 以“追求本色、扎实基础”为指导思想, 完善教学“六认真”工作, 实现“低负高效”的质量要求。
彰显人文魅力 演绎生命课堂 篇7
一、挖掘人文内涵, 构建生命课堂
现行数学新教材中蕴含有相当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人文财富”。因此, 我们教师要善于发掘数学文化中的人文价值, 加强数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在传授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 加强对学生求真求实、勤奋自强、开拓创新的科学人文精神以及合作探究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美, 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奋发进取教育。
例如, 通过介绍古今中国数学家对世界数学的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使学生认识到我们伟大祖国在数学上对人类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来激发学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成就感, 增强他们为国家富强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此外, 教材中充满了辩证主义的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揭示这些矛盾的概念的内涵, 向学生渗透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很好教材。
从现代课堂视角看,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 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课堂上, 教师要发挥独特的人格魅力, 用自身的人文蕴涵去滋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人性美, 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人文熏染。例如在教学完10以内的加减后,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设计了“为迷路的小鸽子找家”的游戏, 请学生将算式与相应的得数连起来。孩子们兴趣很高, 很快帮助迷路的鸽子找到了家。
通过这个游戏, 不仅使本节课的内容得以提升, 还巧妙地将“教书 (知识) ”与“育人”结合在一起, 将人文性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去, 让数学课堂流淌着浓浓的人性。这样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对高尚的道德生活与丰富的人生的体验, 使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二、重视学生体验, 构建生本课堂
课堂是生命的动态过程, 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最精彩的是学生富有个性的体验。
例如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一课时, 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景:请一个小组里喜欢音乐、美术的同学和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的同学到讲台前站队, 引出“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的同学该站在哪里”的问题, 在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的同时渗透交集的思想,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新知的探究中。接着通过例1的统计表学生可以看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 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 但实际上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却不是17人, 再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并通过这种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统计的人数比实际参加这两个课外小组的总人数多3人”的心理需求。通过观察学生发现:统计表中的前三位学生既参加了语文小组又参加了数学小组, 所以是重复的, 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此时, 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表示这两个课外小组的人员组成情况, 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四人小组可以商量商量, 商量好的可以尝试着合作画一画, 看哪个小组的设计既能说明问题又美观。”通过讨论、交流、分析, 同学们一致认为用圆圈表示参加语文、数学小组的同学比较直观, 教师随机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紧接着教师又设疑:“想一想, 怎样能清楚地表示出有3位同学既参加了语文小组, 又参加了数学小组呢?”学生纷纷说:“老师, 你把两个圈拉到一块儿。”教师故作不解地随手将图改为“语文小组”和“数学小组”两个集合圈相交。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老师, 老师, 再往一块儿拉, 让它们有一部分重叠”。“老师不明白你们的意思, 谁能到黑板上画一画?”这时生3迫不及待地跑到黑板前面, 随手画出了有重叠部分的两个集合圈, 尽管他画的线条不是那么圆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教师主动为学生搭建“体验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通过实践操作、讨论、合作交流等活动, 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因而学生“创造”出了用集合圈表示两个集合及它们的交集, 并初步体会了集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建构”, 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重要的是体验和学习了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因为有了体验,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思考, 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心灵去感悟, 这已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生命成长的需要。
三、凸显人文关怀, 构建生态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重视激励的作用, 保护孩子智慧的火花, 给孩子思考、辩白、申诉的机会, 用孩子喜闻乐见的表扬、奖励办法造就一个个个性丰满、情感丰富的完整生命个体。
例如, 苏教版六年级《认识比》中, 当教学比的意义后教师质疑:“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一个学生说“比的后项可以是0。因为我们在球赛中就见过比的后项是0的情况”。另一学生马上反对说:“比的后项不能是0。”第一个学生仍坚持自己的意见“那比分牌上的4:0, 它的后项就是0嘛”。又一学生反驳道:“从比的意义可以知道, 比与除法有关系, 比的前项相当除法中的被除数, 比的后项相当除法中的除数, 在除法里除数不能是0, 所以, 比的后项也不能是0。”第一个学生尴尬地坐下了。这时教师充分肯定答对的学生, 同时也感谢回答错的同学:“因为他的错误, 引出了‘比的后项能不能是0’的辩论, 通过辩论让我们全班同学都进一步理解了比的意义。我们是不是该把掌声送给他?” (掌声响起) 第一个学生尴尬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腰板挺得直直的, 一直很认真地听课……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对学生的关注不仅仅锁定在知识技能的表现上, 更重要的是把视角停留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上, 以平等的态度去信任每位学生, 尊重每位学生, 鼓励每位学生, 精心呵护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正是有了这样人文性的包容与点化, 学生才愿在数学课堂中自由地伸展童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数学课堂上, 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 除了让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外, 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 使数学课堂彰显人文魅力, 演绎生命的灵动!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 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出, 数学除了固有的知识性、工具性、客观性的特征以外, 本身还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性、思想性和情感性。数学教育留给学生的, 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开启, 还应包括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人文内涵, 构建生命课堂;重视学生体验, 构建生本课堂;凸显人文关怀, 构建生态课堂。
关键词:人文魅力,学生体验,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马云鹏.新课程中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 (小学版数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论桂东瑶族服饰纹样的人文魅力 篇8
关键词:桂东;瑶族;服饰纹样;人文魅力
人文从狭义来讲,指的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一个民族文明进化中最为系统、先进的东西。从人文方面来看桂东瑶族的服饰纹样,看到的是瑶族人文精神在服饰纹样中的种种体现。所以要研究一个民族的人文时,研究他们渊源的历史内涵和先进的现代科学同样重要。因此,追其源而不问其形,寻其根而无视其态。体现在不管他们的渊源是否先进和科学,都是其人文精神进程中对服饰纹样的作用力。
桂东地处湘、粤、桂边境五岭余脉山区,是中国瑶族的主要聚居区。[1]包括过山瑶、土瑶、平地瑶三大类。他们的居住地非常分散,多数散居在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上,服饰纹样体现在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图腾崇拜等三个方面,体现了蕴含人文魅力的瑶族服饰文化艺术。这一突出魅力主要反映在他们民族服饰的刺绣挑花图案花纹上,其反面十字绣则是最大特征。瑶绣通常是黑底的平纹棉布,对于瑶绣能手来说,棉布上针孔的纹路就是进行反面十字绣的依据而无需打草稿。
1 服饰纹样的自然崇拜文化
瑶绣饰品图案有两大类:一是抽象的几何形状,如曲折形、锯齿形、波浪形、人字形、十字形、米字形、万字形等。二是具象的写实形状,如人形、神仙形、太阳形、动物形、植物形等。几何形状是对具象事物的高度提炼,如曲折形、锯齿形、人字形等图案,从蛇皮纹演变而来,用蛇身局部来表达瑶族先民对毒蛇这种不可控自然力量的敬畏。万字纹和火纹,是人们对火、太阳等具象实物的意象化。几何纹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以来而至于汉代的陶瓷器、青铜器纹饰中常能找到与瑶族服饰相对应的几何纹图案。具象的写实纹题材以动植物为主。
在桂东瑶族地区女子头巾中,饰上许多由波纹围绕着红线绣成点的太阳纹。女士头巾中的太阳图案是绣在头饰的正中央,可见其重要性。在男士婚服上,“盘王印”纹样绣在衣背的中心位置,周围则环绕12组变形的太阳花,太阳纹所在代表心的背正中位置,足以说明太阳在瑶族原始信仰是何等重要。所以这种太阳纹也装饰在男子的头巾和男、女服饰的前胸上,但不会出现在裤脚或衣摆部位。同时,瑶绣纹样花式繁多,不同支系的绣品纹样各不相同,如众多的动物、植物图案,体现了瑶族从渔猎文化走向农耕文化的过程。不管是哪一个支系,千百年来,瑶胞的民族审美观都没变,基本都是黑棉布打底,上面用四色彩线刺绣,刺绣花纹中少不了“盘王印”、河流山川和花鸟树木。[2]这些生动反映在瑶族服饰的刺绣挑花纹样,也体现了瑶族祖先对自然崇拜产生的“万物有灵”观念。
2 服饰纹样的图腾崇拜文化
在瑶族的生活中,他们联想于飞禽走兽和人类近似的地方,并为了保持他们之间的一些特殊的关系,瑶胞创造了“图腾”。他们精心设计出理想中的盘王画像,并在服饰中也运用这一图腾,即在瑶绣图案中一种不可少的花纹,那就是“盘王印”, 生动反映这种图腾崇拜的图案在服饰中是大而复杂的一种,图案为正方形,它是由数个图形组合构成,图案共有三层,每层由红、黄、绿、白四种绣线构成虹的图案,图形结构严谨,颜色明艳夺目,手工精美简练。据桂东瑶绣传承人李小莲介绍说,绣盘王印至少需要一周以上的时间。盘王印独具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瑶民深信穿上绣着盘王印的服饰会获得盘王的保佑。有的瑶民还会在大的盘王印旁边绣上一些小的盘王印,或者在服饰的领子、袖口或其他部位绣上形状大小不一的盘王印。
盤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并仍然保持着瑶族原生态的节庆民俗传统。每到节庆活动开始时,瑶族同胞都会按照传统习惯展示自制的瑶族服饰,进行相关庆典活动。对于树立瑶族服饰文化的品牌与传承在这种节庆展示活动在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3 服饰纹样的宗教崇拜文化
宗教崇拜对桂东瑶族服饰纹样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们在生活中家庭建盘王祖先神位,村寨盖盘古庙,设盘古祠,跳盘王舞和长鼓舞,还盘王愿。
度戒是瑶族男子的成人礼仪式,也是宗教的一种仪式。中国的道教文化与佛教文化对其度戒礼服有着深远的影响;度戒时所带帽子为道士帽,衣服前摆、衣背、衣领都绣有“万”字纹样。汉族俗用的宗教象形花纹万字花,在瑶绣图案中也常见;在佛文化中,“万”字纹常用于佛寺建筑和佛陀用品之上,是佛教“永生”“轮回”观念的象征。万字花主要装饰女性头部、胸前、背心等重要部位。
桂东瑶绣图案中的“人仔花”出现,反映了瑶族宗教专职人员的产生。“人仔花”又称为“行呈花”,意为做法事的师公、即是表现瑶族的巫师形象。“人仔花”图形有两种,形态酷似人形,用白色丝线绣成。其一是头戴帽,两手伸展,双脚张开;另一种头上有双角,两手弯曲向上,两脚张开半蹲,被认为是女人形象。师公形象一般出现在男女婚礼长衣上,而且是以众多的牵手人形舞蹈的形象呈现,形成一种气势与神秘的气氛。其所装饰的部位主要在胸前、头部和袖的上方,说明了巫师的重要与职能。
另外,瑶族认为虹是龙的象征,在刺绣图案中也多有表现,瑶语称虹为“公柄”,即“龙花”之意。它的图形用红、黄、绿、白四色绣成,直线与波纹形的使用构成了极强的韵律感。色彩排列以往下为红、黄、绿、黄、红,外周上下用白色勾边,色彩对比既突出又谐调。[2]虹的图形大多呈现在男女衣服的胸前扣前后下摆与他们的头饰上,体现出求雨祈丰以及祝愿族群人丁兴旺的宗教理念。比较特别的还有,平地瑶会把吉祥话语绣进锦面纹样中,加上节庆的活动,形成了新的祝福形式呈现在本族的宗教祭祀活动中,甚至在给孩子准备的背带也寄托了瑶胞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祝福,促使瑶锦纹样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4 结语
桂东瑶族服饰图形纹样多数采用漂亮吉祥、充满活力的素材,有些图形喻意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则象征着趋吉避邪之意,它们的内容大多体现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情感,呈现出瑶族同胞坚定乐观的民族信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文化艺术水平,保留了瑶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信仰诸方面发展的轨迹,它既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更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经过时代的发展,瑶族同胞逐渐接受新事物。随着近些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及较为频繁的节庆活动,使得部分瑶绣发生了从纯手工到了使用机器的转变。但是不管怎样改变,瑶族服饰上的十字绣纹样依旧没变。这些精美的瑶绣呈现在很多瑶族服饰设计中,它们的创造富有想象力,艺术水平很高,它们的人文魅力在于其善于将无声的纹样赋予自我的内容,使之拟人化、深度化、趣味化,突显了桂东瑶族人民的智慧。在此可看出,民族服饰具有装饰和表意的双重功能,它的运用和发展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图案纹饰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历史特征。
参考文献:
[1] 百度文库.瑶族服饰[DB/OL]. http://wenku.baidu.com/view
70d4b8daad51f01dc281f1.
[2] 贺州瑶族服饰 穿在身上的千年民族瑰宝[DB/OL].央视网,http://travel.cntv.cn/2013/07/29/ARTI137508570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