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方法(共12篇)
人文教育方法 篇1
摘要:目前医患矛盾异常突出, 究其根源, 主要是医学人文教育缺失。医学院校应从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发挥教学医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等方面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教育体系,医患矛盾
近年来, 医生受到人身伤害的恶性事件频发, 昭示着医患之间的矛盾已异常尖锐。人们开始反思, 是什么让本是“同盟军”的医生和患者同室操戈?医疗有时是治愈, 经常是帮助, 却总是抚慰。唯有在医学教育中深植人文精神, 手术刀才会闪出温暖的光芒。医学的结构就如“人”字一样, 一边是技术的医学, 一边是人文的医学。目前, 设置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医学院校数量较少, 通晓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医学人才缺乏, 不少医学生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重视, 更显示出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迫切性。医学人文教育由此成为医学界和教育界最关注的问题。
1 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
医学的本质是使患者减轻痛苦、增加快乐。医学面对的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医生不仅要治疗患者各种身体上的疾病, 还要关注其精神健康, 减轻其心灵痛苦。医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能够深入研究社会的需要、个人的要求, 领悟生命的真谛与价值, 正确理解人与社会、生理与心理、医生与患者等各方面的关系, 在医学实践中更好地尊重患者、理解患者、关心患者、帮助患者, 以此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无论技术如何发展, 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辉永远是医学的价值皈依与职业操守。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 其内涵包括3方面: (1) 传授人文科学知识, 包括文、史、哲、艺术等, 起着陶冶情操、培养生活情趣、促进科学思维能力发展的作用。这是形成人文素质的基础。 (2) 加强对人类、对民族命运的责任意识教育[1]。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才能关心世界、关心人类、关心社会, 才能爱国家、民族和人民。 (3) 培养高尚的人格。人文教育是人格养成的基础。高层次人才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 以“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为宗旨的医学人才更应如此。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应用。一方面, 它不可能游离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之外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 由于医学的特殊性, 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比在其他领域更加重要。因此, 我们所理解的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在一般人文教育的基础上, 在将医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基础上, 将人文精神与医学相结合。其核心是尊重一切与医疗有关的人的价值。
2 医学院校人文教育现状
不能否认, 在医学院校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 医学人文教育在专业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从总体上看并不乐观。尤其是从我国医疗行业现状来看, 医学人文教育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医学人文学科薄弱与医疗行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矛盾、医学人文教育发展滞后与社会对医学人才要求之间的矛盾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两对基本矛盾引发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我国医学人文教育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 只重视专业教育, 忽视人文教育
有些院校仅以就业为导向, 认为只要把专业知识教好, 学生就可以顺利就业, 而人文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
2.2 医学人文学术研究缺少深度
目前, 医学人文学术研究很少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 因而难以对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大的影响, 进入操作层面的更少。同样, 医学人文教育更多的是纸上谈兵, 理论脱离实际。在现今使用的教材中, 我们可以发现两种倾向, 一种是只讲大道理、唱高调, 不考虑实际情况, 让人望而生畏;另一种是只谈所谓国际关注的重大医学伦理问题, 忽视了我国基本国情, 脱离实际。
2.3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研究表明, 与实际需要相比, 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仍然偏少, 且大部分还是选修课。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各校都开设了政治理论课程, 但从全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满足21世纪需要的医学人才角度来看, 这些课程大多存在如下问题: (1) 主要以政治教育的形式出现, 虽然课时不少, 但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较多, 教学效果有限。 (2) 课程缺乏系统性或只考虑学科的系统性而忽视了课程的整体性, 与专业教育缺少必要的联系。 (3) 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为主,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4) 课程设置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只强调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 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 课程设置面过窄, 内容过于单一[2]。 (5) 大多数医学院校对人文社科类课程不够重视, 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最小等。凡此种种都削弱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也有违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
2.4 医学人文教育脱离临床
一段时间以来, 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与医院临床实际严重脱节。在不少医生和医学生眼中, 医德教育在实际医疗工作中作用不大。于是, 学生不爱学, 教师也不爱教。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 医学生接受的是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和价值观。学校环境塑造了学生, 强调专业能力与临床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 背离了医学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 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 忽视人文教育, 致使学生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课程设置中, 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在教学过程中, 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熏陶, 致使学生缺少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 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
3.1 加强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人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不仅要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还应当注重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否则, 将不可能全面发展。对于医学生来讲, 要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 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 就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 加强人文素质修养, 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 以此为将来从事工作与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基础。
3.2 加强人文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近年来, 我国发生了多起患者或其家属打砸医院、殴打甚至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2005年10月1日, 新华社报道称:医患关系紧张主因在医务人员。其中所说的根本措施———解决“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属于制度因素, 但是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患之间的沟通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而未做到的。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质需要从源头上抓起, 从医学生人文教育抓起[3]。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谊的感知, 让他们能够以了解人的整体性、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作为基点来解除患者痛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才能使其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主动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关心患者的生活环境, 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 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患者, 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3.3 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人才培养由培养只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医生向培养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化。要求医学生 (医生) 不仅懂得医学知识, 而且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掌握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 还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不仅关注疾病, 而且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 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医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使其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又有高尚的医德修养和美的情感, 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 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 满足患者需要。让医学科学充满人文关怀, 这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医学教育理念。
4 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策略
4.1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1) 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形式, 构建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加强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 建立开放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内涵而不是一味地增加课时, 要借鉴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特点尝试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模式, 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要将人文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和各个阶段的实践相结合, 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2) 学校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将人文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包括3个层面: (1) 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科类课程, 主要有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心理学等。 (2) 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 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 (3) 由多学科融合形成的综合课程, 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3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 第一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50%~60%, 主要是让医学生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 树立科学世界观, 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位。第二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20%~25%, 使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 引导其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第三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10%~15%[4], 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中,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要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 课堂应该是体现人格尊严并不断提升人格尊严内涵的地方, 是实现人之自由的场所, 是学生在认知、交往和审美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生命意义的地方。
(3) 要根据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高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做到“三结合”, 即师生结合、教学科研结合、课堂与社会实际结合。具体要求是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研究成果, 理论联系实际, 同时关注各种与医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 使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既脚踏实地又有前瞻创新性, 既探索研究又解决现实问题, 克服过去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教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弊病。
4.2 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
要以科学求真的精神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医学人文教育同医学教育一样, 有许多问题要研究, 如教育的形式与效果、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课程如何设置、如何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等,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以找到其中的规律。
4.3 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 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对医学生人文素质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 (1) 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 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生存土壤, 从而得到应用与发展。课堂知识与校园文化相通融合, 两者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进而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2) 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 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 特别是一些艺术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提高审美能力。
4.4 发挥教学医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医院是医学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临床带教教师的人文素质直接影响医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因为临床教学不是课堂上的理论的教学, 而是在病床边的具有感性、形象等特征的教学, 临床带教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医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力。近年来, 部分教学医院只重视专业技能培养, 没有把人文教育列入教育计划, 临床带教教师忙于医疗工作, 无暇顾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 医生对检查设备的过度依赖, 淡化了医患接触, 对患者重疾病治疗、轻人文关怀, 从而损害了医生队伍的整体形象, 也对医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5]。在这种情况下, 首先, 教学医院的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不断创新和完善管理规定, 变制度约束为习惯养成, 使制度管理体现高层次人文关怀。其次, 医生作为医院的核心与支柱, 全身心投入工作, 医院管理者应给予其人文关怀。再次, 临床带教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时刻牢记自己的教师职责, 处处体现对患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6]。
参考文献
[1]杨晓煜, 黄燕芳.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医学与社会, 2002 (5) :56-57.
[2]张培林.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医学与社会, 1999 (4) :47-50.
[3]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 2001 (8) :10-13.
[4]吴萍, 王晨, 张欢, 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9) :1-3.
[5]郭永松, 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 2000 (5) :51-54.
[6]崔新萍, 刘西平, 汤先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研[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9) :8-13.
人文教育方法 篇2
各有关高校:
为进一步推进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各院校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本教指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现推荐给贵校。希望贵校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自主阅读,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书目的选择秉承如下原则:(1)价值导向积极向上;(2)所选书籍应为该领域中公认的经典著作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3)切合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4)应为已在国内出版或图书馆普遍收藏的书籍,便于查找,且深度适中。
希望本书目能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并望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反馈到教指委,以便今后对书目进行修订和补充。
衷心感谢贵校对教指委工作的支持。
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11年12月
附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哲学、语言、伦理类】
[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3
[英]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5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94
[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关子尹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王玖兴译.生存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8
[英]A.J.艾耶尔.尹大贻译.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美]托马斯·内格尔著.万以译.人的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德]施太格繆勒著.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2000
[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
[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
响.商务印书馆,1999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美]恩格尔哈特著.范瑞平译.生命伦理学的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德]库尔特.拜尔茨著.马怀琪译.基因伦理学.华夏出版社,2000
[英]理查德•麦尔文•黑尔著.万俊人译.道德语言.商务印书馆,1999
[美]查尔斯·斯蒂文森著.姚新中等译.伦理学与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美]波伊曼编著.江丽美译.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广州出版社,1998
[美]蒂洛著.程立显译.伦理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英]赫胥黎著.李黎译.美丽新世界.远方出版社,1997
[美]飞利普•希尔茨著.姚明威译.保护公众的健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美]穆尔著.但汉松译.致命的药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英]托尼·霍普著.吴俊华等译.医学伦理.译林出版社,2010
[美]彭斯著.聂精保,胡林英译.医学伦理学经典案例.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 [美]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美]托马斯著.周惠民译.最年轻的科学.青岛出版社,1996
[美]穆迪著.罗汉译.濒死体验.上海三联书店,1988
[美]斯蒂芬·罗思曼著.李创同,王策译.还原论的局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邱鸿钟.医学与语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彭瑞聪主编.医学辩证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周一谋编著.历代名医论医德.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
何兆雄主编.中国医德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周俊、何兆雄主编.外国医德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周国平.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三联书店,2005
朱幼棣.大国医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
1【历史、文化、人类学、美学类】
[德]H.李凯尔特著.凃纪亮译.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 [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等译.结构人类学.北京文化艺术出
版社,1989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和无神论.人民出版社,1999 [英]J.贝尔纳著.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美] L.怀特著.沈原等译.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
社,1988
[美]波伊曼编著.陈瑞麟等译.生死一瞬间——战争与饥荒.广州出版社,1998 [俄罗斯]巴赫金著.晓河等译.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美]雷德里克·杰姆逊.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7
[美]约翰·伯纳姆著.颜宜葳译.什么是医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美]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英]约翰·V·皮克斯通著.陈朝勇译.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
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美]厄恩斯特·迈尔著.刘珺珺等译.生物学思想的发展:多样性、进化与遗
传.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美]哈罗德·多恩著.王鸣阳译.世界科学
技术通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美]戴维·林德伯格著.王珺等译.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美]洛伊斯·N· 玛格纳著.刘学礼主译.生命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丹]赫尔奇·克拉夫著.任定成译.科学史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 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图书馆,1998
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王哲.国士无双伍连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方法论类】
[法]拉•梅特里著.人是机器 顾寿观译 商务印书馆,198
3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奥]L.贝塔兰菲著.秋同等译.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美]N.维纳著.郝季仁译.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3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
黄淑娉等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出版社,1990 彭瑞聪主编.医学方法论.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
彭庆星等主编.医学逻辑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
【疾病与病人类】
[美]赫舍尔著.隗仁莲等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法]让·保罗·萨特著.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5
[美]凯博文著.陈新绿等译.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广州
出版社,1998
[美]波伊曼编著.陈瑞麟等译.今生今世——生命的神圣、品质和意义.广州
出版社,1998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汪云九等译.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湖南
科技出版社,1999
[美]保罗•布兰德,[美]菲利浦•扬西著.肖立辉译.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东方出版社,1998
[英]R.D.莱恩著.林和生译.分裂的自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丹麦]克尔凯郭尔著.张祥龙等译.致死的疾病.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2001
[美]图姆斯著.邱鸿钟等译.病患的意义.青岛出版社,2000
[美]R.M.尼斯著.易凡等译.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关于他人痛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俄罗斯]契诃夫著.契诃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英]R.D.莱恩著.林和生等译.分裂的自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美]H.S.沙利文著.韦子木等译.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
[美]约翰·奥尼尔著.张旭春译.身体形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加拿大]保罗·萨加德著.刘学礼译.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美]H.E.西格里斯特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01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
梁浩材主编.社会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人文教育的意义 篇3
通识教育也叫博雅教育、通才教育、全面教育等等,其实质是人文教育——以人格的培养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最近频繁发生的几件惨案,药家鑫案、中南大学的杀人案等,暴露出当下教育某些方面的严重缺失。
现在的教育,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忽略了人格的培养;只关注学生将来是否能找份好工作,却淡化了对其灵魂的塑造。导致有些学生受教育但没教养,有知识缺素质,严重者就堕落成为社会的敌人。论自然天赋,人类不如很多的动物。但只有人类发展出文明,成为地球的主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能够通过教育,将前人积累下来的智慧、经验、知识、技能继承并发扬光大。同时传承的,还有人类立身、立国、立于天地间最根本的道和理,及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和对生命意义的认同。
“学”这一词语,在古今有不同含义,班固《白虎通义》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用“觉悟”的“觉”来形容学习,意味着“学”不是指学客观知识或技能,而是完善自己的一个必要步骤,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所讲,教育就是完善自己、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谋而合。《大戴礼记·保傅篇》讲:“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艺”指文字,“小节”指洒扫应对。学习“洒扫应对”,首先是学习怎样有礼貌地对待人,其次是怎样约束自己,人正是通过这类从小事做起的教育,培养待人接物最基本的文明态度,悟到社会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别人存在的道理。
古人还认为,受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知性活动,它更是生命的实践。中国传统思想讲究“知行合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古人把个人的完善。及天下的完善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古时的教育工作者有经师与人师之分,经师主要传习“专业知识”,人师除此之外还要教学生如何为人,所以“经师好找,人师难为”。对于受教育者来说,经师固然重要,但受人师教导“觉悟”成人更为重要。
曾担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先生说过,人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人格、个性和各种能力,尽可能让学生的“知、情、意”得到全面的发展。坦率地说,今天大学里有些纯知识、纯技能的课程如会计学、无机化学等,并不能诠释人文教育的特性,只有以文史哲经典和人类精神文明类为核心的课程才能担此重任,使人超出狭隘物质生存的考虑,进入到高尚的精神世界,养成良好的人格、理想、教养、品德。
但人文教育绝不是道德灌输,它是用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去启发、感召、提升人们;它不是说教,它是让人看到人之为人应该懂得的道理,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庸俗和渺小,从而存向善之心。孔子有做官做得很成功的学生,有外交方面非常有成就的学生,有经商非常突出的学生,但是他最推崇的还是颜回,虽然颜回无官,也无突出才能,但他有高洁的人格。颜回去世后,孔老先生“哭之恸”,发出“噫!天丧予!天丧予!”的悲号,可见他对人格品行的看重。
现代教育常以實用为目的,这容易使受教育者丧失远大理想。前几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党委分别在两所学校做调查,询问学生的人生理想。大部分学生都说想当外企白领,这一结果令人非常震惊。理想是人类一切伟大事业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没有远大理想就走不远。无论是对新思想领域的开拓.还是对知识的追求、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人类靠的都是一股理想主义精神。大学应培养出一些“傻瓜”,他们能不为外在物质利诱所动,行事时只考虑事情本身的意义。爱因斯坦拿了两次诺贝尔奖。第二次获奖时正值壮年。如果之后他选择一个能较快出成果的研究方向,也许能很快拿第三次诺贝尔奖。但他铁了心要把下半生交给统一场论的研究,只因为他认为这个理论很美。坚持理想不为功利所动,这才是大科学家的真正气度。中国缺乏类似的大家,不是输在“硬件”上,而是输在“软件”上:中国人智商不比外国人低,但就是缺少那么点理想主义精神;中国不是没有人才,但还少一把理想主义的圣火。大学里聪明者不乏其数,可这些聪明者没有为某种理想奉献一生的精神,于是难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我觉得,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教人以理想。古时司马迁在身心受到摧残的情况下,尚有决心和意志写成伟大的《史记》,现代人更不应该在锦衣玉食、糖衣炮弹中“丢盔弃甲”、抛弃理想。现代教育,专识有余,通识不足。大学应该既有专识教育也有通识教育,梅贻琦先生一再强调通识比专识更重要,他说:“社会生活大于社会事业,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固为事实,然不能谓全部人生寄寓于事业也。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论,则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西方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见解,“学校的目的始终应该是: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现代教育的毛病就是专识有余通识不足,培养出来的人有脑无心。专业很行,心很毒,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就百倍于常人。如果教育只重客观知识的灌输,连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都做不到,也就更谈不上使他们正常的“情”和“意”得到发展。传统教育里同声相求、同气相投的师友关系,在现代学校里根本不存在,“以人鉴人,如对古人”的人文环境也不可能存在。梅先生说,古人拜师叫从某某游,这个“游”字用得很好,老师像大鱼,学生像小鱼,在知识和真理的海洋中自由地航行,慢慢地,小鱼就会变成大鱼。“游”要有从容的心态,但现在学生就是赶着修学分,赶着实习、毕业、找工作。
人们会讲现在的人素质下降,我觉得其中有一个偏向,是把素质理解成了技能。比如家长认为让孩子学钢琴、练书法、学外语就是提高素质,其实这些只是技能。你可以不会弹钢琴,字写得不漂亮,也不会说外国话,但举手投足非常有修养,有内涵。这才是素质。人文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补充人文知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蔡元培先生讲人文教育事关国家昌隆,这不是小题大做、故作惊人之语,现代社会的某些功利趋向使人只重看得见的东西:家长只关注孩子上学将来找份好工作,社会上对学校的评价也是看出了多少高官、多少大企业家,这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人文修养的塑造无疑是极大的障碍。谢谢!
也许,只有当“以人为本”真正成为社会评价人的最高价值取向、成为一切活动的基本准则后,人文教育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2011年5月11日,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在华东师范大学发表演讲,有删节)
人文教育方法 篇4
然而,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却存在着许多不如人意之处,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以下问题经常发生在一些职业学校实习生身上。主要问题有:缺乏钻研精神;缺乏奉献之心;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吃苦品质;缺乏文明礼貌;缺乏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对企业的环境适应能力差;缺乏自制能力等等。
企业方面要求中职毕业生能“零距离”就业, 但从现实来看, 由于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不少职校毕业生还远不能达到这种要求。因此,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人文教育课程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本课题小组以河北银行学校学生、课程体系为范本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河北省中等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现状
调查表明, 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普遍存在技术教育为绝对主体的功利倾向。以我省而言, 在许多的职业学校里只是单纯注重操作技能训练, 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 仅满足让学生得到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其树立独立人格和健全心理方面, 明显重视不够, 对于其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不能给予特别的重视, 有比较严重的边缘化人文教育倾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在学校整体教学规划设计中列入人文教育课程。学校的教育管理层面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把人文教育课程设置作为与技能培养相对立的“软任务”看待, 基本上采取可有可无的态度, 不能投入足够的人力、精力去抓, 使人文教育课程逐步被弱化。在问卷调查中, 反映出此问题十分突出。在回答“您认为职业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时, 教师们普遍认为, 突出的问题表现为“无整体计划”“无针对性”和“教育观念滞后”。在问及“目前职业教育开展人文教育课程应注重什么”时, 82%的教师回答是要“强化考核激励机制”, 71%的教师认为“学校领导应首先提高认识”。
2.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亟待提高。课题研究小组以诚信、自信、创新、责任感、合作能力、敬业精神等人文品质作为调查项展开调查, 发现:只有26%的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素养———创新意识;有55%的学生不能认同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 缺乏自信心。学生“认为同学抽烟是闲极无聊”的占50.62%;“认为校园里恋人公开的亲密行为与己无关”的占60.92%。学生正处于思想的半成熟期, 思想变化非常之大、非常之快, 多数学生明显表现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观念与行为的不一致, 只注意从大处着眼, 不注重从小事做起。目前, 在职业学校读书的学生, 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得这代孩子成长于众星捧月的背景之下, 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缺少吃苦的意识。大工业化时代所必需的合作意识在这代学生身上表现得相对较弱, 只有37%的学生表示出较强的合作能力, 46%的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感, 39%的学生表现出有敬业精神。而这些人文素养的缺失必将成为制约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3.现有人文教育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求。调查中有近九成学生认为“开设人文教育课程”非常必要。这个结果有些出乎调查者的意料。这个结果表明, 职校学生不是对人文教育类课程不感兴趣, 相反有着很高的期望值, 这与我们现在职业学校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开展人文教育不够,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通过问卷, 得到的结果是:接近五成的教师、学生认为, 所在学校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比例不足或者非常不足。从细的方面说, 认为不足的学生, 一年级占40%, 二年级占49%, 到了三年级就超过了50%。这三组数字对比表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 社会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 学生对人文领域的知识要求, 重要性的认识就越来越高。换个角度也表明, 年级的增高也预示着专业课课时量的增加, 留给人文教育课程的空间就越来越小。
职业学校人文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能适应需要。问卷情况表明, 52%的教师和51%的学生对人文课程教学内容不满意或特别不满意。学生方面, 二、三年级学生的满意度低于一年级学生。53%的学生对教学方式不满意或特别不满意。文科专业的学生不满意率接近55%, 较之工科专业的学生差异显著。
4.职业学校的人文教育课程不能突出职业特色。许多的职业学校单纯仿照一般学校的做法, 对教材不做筛选与整合, 甚至按照普通高校的体系安排人文教育课程。这样, 一方面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在量上就与专业教学产生了时间上的冲突;另一方面, 这样的人文教育内容势必脱离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接受能力, 不可能被职业学校的学生喜欢和肯定, 教学效果比较差。尤其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专业实际、面向其未来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问卷情况表明, 74%的学生认为教师不能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诚信、责任、创业、敬业等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 只是单纯传授技能;84%的学生反映, 学校也不能经常对学生进行与职业相关的系统的法律法规教育。
5.教师本身的人文教育教学能力限制。问卷显示, 95%的教师认为在职业学校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必要和非常必要的。存在的问题是, 专业课教师本身存在人文素质知识和能力欠缺的情况。调查中, 有27%的教师反映, 专业课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难度较大。另外, 对于什么是职业学校需要的人文素质以及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许多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还不能给予正确的理解, 也没有较为系统的教学计划进行实施。此外, 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课程的研究、创新的激励机制。在访谈中我们发现, 学校领导的观念是以专业教学为教学重点, 教师视专业课为最主要的课程, 把占用课时进行人文素质课程, 参与人文教育课程教学工作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负担。这也就是人文教育课程成为被忽视环节的原因所在。
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整合的思路及方法
人文教育课程是职业学校使被教育者个性成长、道德完善的重要课程。人文教育不仅让学生更有创造精神, 还可以使学生有能力认识世界、认识真善美, 在未来生活、工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关心别人、热爱生活, 以利于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为国家和大众服务。许多相关的数据都一再表明, 现在的各类企业都越来越看重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者在课程设计上, 除了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外, 必须全盘考虑学生人文素养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在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课程设置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学生人格完善所应该起到的关键作用。这样系统地利用人文课程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 除了帮助学生就业和满足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外, 更为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教育者尊重教育对象的表现。
人文教育课程涵盖的学科比较宽泛, 包括了十分丰富的内容, 理想、价值观、精神健康、家庭伦理、责任教育、艺术欣赏能力、礼仪规范等都可以归入人文课程体系的范围。人文课程设置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完成, 课堂教学可以作为知识类传授的主体, 实践型的内容可以通过组织主题活动、社会体验等方式完成。教学内容应有效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其道德素养、人文修养和职业素质, 实现其全面健康的个性成长, 使之具备在未来职业实践中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人文教育应通过课内和课外两种渠道开展。课堂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 课外活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
1.建立统一的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体系。学校应加强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改革, 调整专业课程体系, 加大人文科学课程比重, 文理交叉互相渗透, 建立统一的各专业必修的人文科学课程体系。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课程; (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形势与政策”课。这些课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 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与一般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不同, 其内容体现着支配国家、社会和政治生活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素质教育体系中起着核心、骨干和主导的作用, 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灵魂。
2.挖掘文化基础课程中的人文教育因素。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非常有限, 大多数学校主要开设了语文、英语、数学、政治、体育, 但这些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潜在的人文内容,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把它们充分挖掘出来,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构建健全人格。语文教材中人文素材相当丰富, 职业学校由于没有高考指挥棒的指挥, 教师对字、词、句、篇的讲解可不作为重点, 而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章的内涵, 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人文思想。
3.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精神。在职业学校中, 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占据了他们在校时间中的大部分, 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和机会接受专门的人文知识教育。虽然专业课主要传授专业知识, 进行技能训练, 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以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作保证完成的,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本身就属于人文精神, 我们将这些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有意识地挖掘出来, 传授给学生, 同样能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
4.开设人文选修课。不同的学生对人文知识方面的兴趣是不同的, 如果硬性要求每个学生接受同一内容的人文知识学习, 有的学生可能会因不感兴趣而采用应付的态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可以开设一些不受班级、年级限制的人文选修课, 如《修身养性》《道德经》《心理健康》《诗词赏析》《演讲与口才》等。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每学期选择一门, 实行走班上课。由于是学生自己选择课程, 都能够认真地、主动地学习。这些课程的教材可以由老师们自行编写, 形成校本教材, 也可以结合本校实际使用比较成熟的教材。
5.课外活动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不自觉地接受人文教育,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可以组织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节等课外活动。艺术节内容丰富, 有演讲、诗歌朗诵、美术、音乐、舞蹈、书法等十几项比赛, 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艺术熏陶和美的教育;学校体育节不同于田径运动会, 可以设计一些集体项目, 让参与的学生更多, 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如集体跳绳比赛、班级拔河比赛、篮球赛等项目。这样做既可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与喜爱。
随着我省职业教育的发展, 职业教育学校既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训练, 又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样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实处, 才能为我省的经济建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郝丽华.高等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初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8) .
[2]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1) .
[3]梁燕.谈艺术教育对高职学生素质的影响作用[J].辽宁高职学报, 2007 (12) .
人文教育五得 篇5
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五得 广西博白县教研室 邹武林 “新世纪”版小学实验教材是一套充满人文主义色彩的教科书,其中的选文、插图、练习题、社会实践设计,看起来平淡无奇,是信手拿来,但细细品味,无不倾注了编者的匠心。作为新教材的实施者,只要做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有心人,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便无处不在。 一、在观察中感悟。一年级上册近200幅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鲜活可爱,充满了对初入学儿童童心童趣的关爱。如教材第一单元《字与画》,教学时细心的老师都发现了“人”字的图画与旧教材发生了变化,原来是一个人叉开双腿成“人”字状,改为一个穿着古代服装的人双手握拳行礼形成“人”字状,微细的变化表达了编者意图,教师不能熟视无睹,要引导学生有所感悟;人所以是人,就在于知书识礼 。叉开双腿的人只表达了人的动物性,行礼的人充满了人文性。诸如此类,于微细处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的启蒙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 二、在训练中领略。“语文天地”的练习设计既有针对性,又有开放性,在学会语文知识的同时又学会了许多社会知识,“生存与发展”的人文因素丰满。如第二册和二单元“语文天地”的第三题:外面有什么声音?外面怎么样?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到课外,这是传统没有突破的领域。在引导学生进行此类的训练时,不但要关注读书声,更要关注风声雨声,国事天下事,获得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知识与能力。 三、在读书中品味。教材的选文既尊重原著,又进行了必要的增删补改,人文特色突出。如《快乐的小公鸡》,小公鸡为了寻找快乐,请教了老牛、蜜蜂、青蛙,最后由爸爸一语道破了快乐的本质: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学生在教师 指导下品味到快乐的内涵,特别是青蛙的三次请教,在对象后面均加上“伯伯、小组组、哥哥”的尊称,表现了青蛙有礼貌、友好等好品质,是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好内容。 四、在合作探究中提高。实验一年来,按照玉林市课改办的测试结果,我所带的班学生平均识字量800多个,多的1000多个,少的也有600多个,在一次识字竞赛中,一个同学出了一个主意:给字宝宝找个家,我提议由他设计这个活动。他邀请几位同学对一年来所学的`字进行分类,找出了30多个偏旁,分给同学,每人一个偏旁找汉字,还可以找课外学会的,但要注上拼音。后来我又指导学生进行删补,请家长打印,并复印给每位同学,这样每位同学就等于有了一部小字典。这样的活动,调动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体验了佳作学习的愉悦,提升了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品位。 五、在活动中升华。语文小天地,天地大课堂;生活有多大,学习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广。中秋节前,有个学习小组组织了一个“病字诊治”小分队。他们走上街头,专找广告、招牌、标语中的错别字,善意地向主人指出,请主人改正。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致极高,处处留心观察,令人刮目相看。 人文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不是一句空口号,有了课改,有了师生互爱互动,有了 合作探究学习,学生的人文素质就能得以升华。
高职人文教育刍议 篇6
关键词:人文教育 高职 职业
1 成就与问题
高职教育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到2005年底,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已经达到1147所,占全国高校数量的61.4%;高职在校生796万,占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量的45.7%;2005年高职高专学校招生人数为290.7万,占当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的53.2%。[1]同时,据教育部主管部门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高职高专就业率达62.1%,较上年上升11个百分点,2006年达62.5%,连续三年增长。四川省2007年截至8月底止,高职高专就业率达81.78%,比本科生就业率81.46%还高0.32个百分点(据《华西都市报》11月22日1版)。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高职就业率一枝独秀,远高于本科。至此,可以说明高职教育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在促进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减少城镇失业人口,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国民素质,建立和谐社会和调整高等教育结构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2]
但是另一方面,高职教育也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严重脱离实际;投入不足,教学软硬件条件较差;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规范和政府引导严重缺失;公众歧视,认识偏颇;定位不明确,盲目升格等。[3]此外,本体价值的沦落是目前高职教育中尤其应该关注的问题[4],这种问题同样存在于本科教育体系中,甚至可以说渗透在我们整个社会里。工具理性的猖獗,使得我们对于整个社会缺乏正确價值判断。商业气息过于浓郁,功利之风在整个社会蔓延,尤其是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中。同时,专业狭窄化将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人很难沟通,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该如何认识我们的高职教育?在职业能力的教育(这一点几乎被大家公认为高职教育的核心)之外,是否有另外的重要关涉?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为“高职”教育。
2 “高职”之谓
“高职”全称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是高等教育金字塔的最低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由四个部分构成,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四个部分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四个面向:
2.1 高等性 对于高等性的正确把握,是我们定位高职教育的关键。正确理解其含义需把握两点:第一,此处的高等是针对职业教育序列中的职中而言,说明就职业教育而言,此类学校在职业能力、技能培训上较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深入;其二,此处的高等与高等普通教育(本科)之间是平等的关系,高等教育中存在两个平等的系统,一是以职业教育为核心的高职,另一是以专业教育为主的本科。[5]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5B型的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技术型系列)与5A型的普通高等教育(理论型系列)位居同一个层次,可见两者地位平等。
2.2 职业性 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核心。没有职业性,高职教育就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没有区别。这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追求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6]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熏陶。
2.3 技术导向 技术是高职教育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的又一大区别。技术强调技能的习得,这里的“习”是“学而时习之”的“习”,强调应用和实践。没有应用和实践就没有高职教育,高职教育从这个层面讲是功利的教育。技术就是做的能力,需要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而高等普通教育(本科)强调知识的获得,知识是思想的本领[7],因此本科的很多专业是不强调行动的能力的,比如心理学。
2.4 教育本质 教育本质是高职教育与社会技能培训相区别的根本。培训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而教育的教育学解释,专指由教育机构提供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素质培养活动,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必要手段,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或者说,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月标的社会活动”(叶澜)。教育是一种引导性的学习。教育和培训都是学习,但是教育比培训范围更广、时间更长,其教化的功能也更强。培训可以传授技能,但很难培养职业素养和职业气质,而这正是教育可以做到的。
目前,深化教育改革,办出高职特色,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旋律。[8]而把握高职教育的四个面向则是我们寻求高职教育突破口的关键。由于目前就业形势所迫,高职教育是前三个面向的含义得到了普遍共识,因为这种教育转向可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但其中关于职业面向的理解一般还主要是停留在职业能力的上,对于职业伦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这些关涉价值理性的内容关注的热情不高。尤其是最近高职教育更有成为职业培训所的危险,学生在校时间大大缩短、理论比重大大缩减、专业课比重大大增加、综合人文素养课程不断减少甚至几乎没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要求:“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把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摆到重要位置,凸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9]
3 “机器的铸造”还是“人的教育”
3.1 机器的铸造 高职教育专业的细化、课程设置严重偏向专业、在校时间的大大缩短等措施把学生培养成指懂专业技术的工人,他们为某一工作终老,如同Bee Movie(蜜蜂总动员)的蜜蜂,一生只做一种工作,他们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在其生命剩余的时间里产蜂蜜。这种高职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没有灵肉的工具,他们除了与工作、机器打交道外一无所知。或者他们还有一些别的追求,比如舒适的住宅、名牌时装、丰盛的美食。他们如同充满物欲的机器,除了谋生技能一无所知,是真正冷冰冰的铁壳子。那我们的高职教育也就变成了工业文明时代的机器流水生产线。这种教育极具功利性,没有对善和美的追求。
3.2 人的教育 培训的高职模式最不能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除开职业能力外的其他部分。这些是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面向。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应该有比舒适的住宅、名牌服装、丰盛的饮食更宝贵得多的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标,这是最好的抗毒剂,它能抵制低级的贪婪成性的趣味,能防止人拜倒在财富面前[10]。而这是我们打开丰富之门的钥匙。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和幸福的人,我们需要具备很多不同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理性素质、感性素质、情感素质和身心素质。我们的职业能力最多只是理性素质的一部分。而感性素质—体验生活幸福、自然之美的能力,情感素质—爱的情感与对群体的关怀,身心素质—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是我们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重要部分。[11]而这些部分其实构成了高职教育现在最为缺失的部分—高职人文教育。
3.3 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实现培养人文素养目标的教育,核心是培育人文精神。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对文、史、哲、艺等学科的学习而获取并培养全面的人文素质。袁贵仁教授(现任教育部副部长)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认为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如人之两手或两脚”。[12]在工具理性猖獗的商业文明社会,我们应该多些人文关怀,这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因此即使是高职教育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灌输,因为高职教育同样是人的教育,这也是提高学生民族认同、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13]
4 高职人文教育之开展
4.1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三字经》曰:“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广為流传,这说明环境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影响。人文教育环境极大影响人文教育的成效。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主要要从建设校园文化做起,保证学生在校时间,增加激发学生人文兴趣的各种活动,加强学生道德和礼仪教育。
4.2 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 要加强高职学生人文教育主要还是从专业建设进行考虑,在专业建设和学科课程体系构建中不狭隘局限于具体技能的培养,增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和内容。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增加人文教育课程,并严格控制其教学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专业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逐渐培育人文精神,然后再借助于课堂外的隐性教育实现学生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才是切合高职院校实际的人文教育之路。[14]
4.3 要围绕职业素养和道德教育开展人文教育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是,高职人文教育目的性更加明确,除了要提高学生为人的基本素养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有一定职业伦理道德修养,让其所学的有用技能和知识对社会产生正面的效用。否则就会越聪明越反动了。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的人文教育是保证高职教育质量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保障,我们要在深刻认识高职教育高等性、职业性、技术导向和教育本质的四个面向的基础上把握人文教育的深刻内涵,从营造人文氛围、专业建设和围绕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开展高职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2]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3]朱建民,张文胜.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2007(6).
[4]唐林伟.试论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8(11).
[5][6]陈亚玲.对高职教育三个理论问题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5).
[7]张振元.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
[8][9][14]陆建洪.高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的思考[ol].新华网.2008.12.25.
[10]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人的思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
[11]周海宏.艺术教育的核心与感性素质的培养[C].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北京:三联书店.2006.8.
[12]卢世炬等.试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3.
人文教育方法 篇7
一、逐渐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师作为实施人文教育的主导因素,决定了其在加强人文精神方面的关键性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倾向、道德修养等基本素养都是学生效仿的楷模和榜样。因此,要想有效地加强对于初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就需要逐渐提升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构建一支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教师为人师表除具备渊博的知识外,还需要注重自身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凭借自身较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有效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深层挖掘人文精神内涵,通过自身积极的言传身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教材中的正确理论,又促使学生领悟实际生活的真谛,得到心灵的洗涤和净化,促进理想境界的提升,最终利于初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深层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和思想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了大量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素材,如果学习语文只是单纯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内容,而对于教材内容不进行深刻的领悟和反思,就达不到丰富内心情感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因此,教师应突破传统固化的教育模式,大胆尝试和勇于创新,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例如,在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刻领悟这种深厚的母爱,可以将另外一篇描写母爱的文章《合欢树》作为补充,将两篇文章进行深刻的对比之后,学生便能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母亲如何在苦难中默默承受命运的重压,并且在苦难的磨砺中走完她的人生历程,正是母爱的无私和博大教导了作者如何面对多舛命运的折磨,怎样在逆境和磨难中解决各种问题,逐渐在逆境中变得更加坚强。接下来教师顺势教导学生要深爱自己的母亲,学会感恩,感受亲情,并给学生留出一个作文课题《我与母亲》,让学生描述和回忆成长历程中母亲付出的点点滴滴,深刻体现自己与母亲之间真挚的情感,这样学生们开始重新审视母爱,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教师应有效运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化系统,精心制作教学课件,不断深化课程内容,增强直观效果。例如,在教授《我的呼吁》一文时,教师可以选择两种具有鲜明对比的图片来激发学生内心的深刻情感,利用多媒体系统将自然和社会中美好生命绽放的图片展示给学生鉴赏,接下来展示饱受战争毒害的非洲小女孩营养不良、枯瘦如柴的画面,以及美伊战争中惨不忍睹的血腥画面……通过对一幅幅图片的直观展示,这种黑与白、美与丑的鲜明对比,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出要“重视和尊重生命,崇尚和平”的深刻主题,同时也深层面激发了学生明辨是非、尊重生命、扬善去恶、追寻和平的深刻情感,这样潜意识促进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培养。
四、崇尚“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育模式
个性差异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以人为本”就是需要尊重个体差异性,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的不同开展个性化教育,对于每位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给予客观评价,使学生在得到肯定的氛围中获得一定的自信心。一个教学课堂,基于所有学生家庭条件、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不同,势必会产生部分学生听课吃力、缺失自信心的情况,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应该认真掌握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全面强化人文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在讲授《五人墓碑记》时,针对文章主旨“激于义而死”的叙述,教导学生切莫意气用事,尽量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鼓励学生们成为正义勇敢、宽容大度和高远志向的正人君子,通过人文教育的逐渐渗透,最终会造就学生深厚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五、结语
我国作为具有深远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蕴藏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渊源,同时也是实施语文基础教育的源泉,应全面加强语文实践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精神的培养,而且也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以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综合性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在新课改逐步实施的新形势下, 加强对初中生的人文关怀, 对于培养现代化社会综合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 从几个方面出发, 探讨如何强化人文关怀, 注重新课改下初中语文人文的教育,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关怀,新课改,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杰.人性的关怀, 人格的塑造——谈人教版初中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人文精神[J].课外阅读:中旬, 2011 (6) :259.
人文教育的危机 篇8
对于这个已经成为显学的话题, 我倒是有了一点点怀疑。如果说, 我在十多年中鼓吹人文精神和实践人文教育的努力从未有过松懈, 那么, 现在要我说体会的话, 我只有感到失败的经验。
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大潮刚刚掀动, 市场经济的实践唤醒了长期被压抑的民族生命的原始冲动力, 金钱拜物教的大势如火如荼, 席卷中国大地, 当时许多人都对人文教育丧失了信心。人人都在理直气壮地追逐金钱, 人人都在追逐实际的利益, 为了在意识形态上适应这样的需要, 传统的意识形态显然因为不合时宜而被搁置起来了, 于是, 破坏性的、唯利是图的道德虚无主义弥漫了社会意识, 人性中的恶魔性因素通过大破坏来实现大创造, 往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样一个状况下, 人文精神的失落已经造成了对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的严重伤害。
当时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受到很多批评, 有人就认为, 你们讨论人文精神完全是高谈阔论, 是清谈, 与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大多数人的利益是相违背的;还有人用了“螳臂当车”来形容对人文精神的探寻。
当时我参加辩论时, 觉得自己是理直气壮的, 因为, 在中国有一个“五四”以后形成的人文精神的战斗传统, 可以用来识别和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在盲目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造成的偏执在自己的经济发展中, 理性地看待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但是, 后来我发现, 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我可能太乐观了。为什么这会是个问题呢?因为市场就摆在那儿, 巨大的利润就摆在那儿, 科学主义的危险性不仅被全民所忽视, 而且连各级政府的决策者都熟视无睹。所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曾经经历过的一切严重恶果, 我们照单全收地重复承受一遍。
这种轻视人文教育的社会情结最后竟成了社会思潮。例如, 现在理科最优秀的学生不考医学, 文科最优秀的学生不考人文。医学是保护人的身体健康, 人文是维护人的精神健康, 这些与人的发展有最直接关联的学科, 现在都不能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来投身其中。那么, 以后人类的命运是不堪设想的。作为一种社会风气, 对于我们民族将来的发展必然有影响, 这是我作为一个中文系的教授和系主任感到最忧虑的事情。
如何定义人文教育?有的学者把人文教育与社会责任挂起钩来, 提出“社会责任是人文教育的核心”的观念。但是我认为, 有一种东西可能比社会责任更具有核心价值, 它应该成为我们人文教育最重要的部分, 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以人为本”。这是一个心灵自由和人格健全的概念。
“以人为本”是很难用一个社会责任来解释、来限制的。我们人人都需要有社会责任, 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 它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而作为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则是千百年来一直在和人类自身的野蛮而疯狂的恶魔性因素与人类从动物演变而来的过程中还残存的一种兽性作不懈斗争, 这个斗争是很艰难的。任何民族文化的内核里, 都会有愚昧的、非理性的和盲目的一面, 因而我们应当认识到, 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人文教育, 和人自身的弱点进行斗争, 这样一种自我抵制和自我救赎, 实际上操作起来是很困难的, 甚至会惨淡地失败。但失败了也没关系, 以后还是会有人重新捡拾起这样的传统, 这就叫“薪尽火传”。这是我对人文精神的一个认识, 也是对人文教育的一个认识。
那么, 人文教育到底是讲什么?我也觉得很难表述, 现在各个大学都在探索, 都在讨论, 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实践问题。人文教育也可以被民间转变为一种读经运动, 很多地方的老百姓自发地组织起来, 让小孩子去读四书五经;也可以转变为一种宗教的、道德的教育。
但我的一个根本认识是———人文教育本身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过程, 所以, 和一般的知识教育非常不同。后者是从无到有的教育, 但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发自内心的, 或者说,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已经具备的素质。
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 他身上也具有人文精神, 他也有人文力量。比如, 一个普通老百姓可能会说出这样一句话:“这件事情我不愿意做, 如果我做了我还像个人吗!”这是很普遍的说法;再如, “我用我的人格担保”“我用我的良心担保我怎么会做这种事”等等。就是说, 中国老百姓哪怕他不识字, 仍然具有人文的基础, 每个人身上都具有一种人文的力量、人文的因素。但是由于我们周围充满功利的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使人文的本能得不到自觉的发扬, 所以我们还需要教育和学习。当一个小孩子出生, 他受到的都是知识的教育, 如教他算术、语文、英语、科学, 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教育;而另外一方面, 如何唤起他内心深处的人的自信、人的尊严、人的自由、人的理想, 这是另外一种教育, 这个教育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它不完全是靠读经布道来完成的。
作为一个教育家, 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者, 或者教育部门的管理者, 他应该有一个理想, 一定要设想20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将是什么样的, 我们的民族在20年后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因为我们的教育成果是没有办法立时立刻得到验证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单位, 最重要的指标就是, 在20年后, 哪个学校培养的学生在国家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们是否在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人文教育方法 篇9
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达到这一目的, 古代的教育家们不仅把体育作为一种“游戏”之戏, 更是将其作为一种培养人的高尚品质的重要手段, 作为一种人文关怀的手段和途径。孔子六艺教学中的“射”和“御”, 不仅是培养学生竞技体育的能力, 更重要的目的是培养“仁”和“礼”的风范。同样, 现代体育教育也贯穿着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与人文关怀。
一、融思想教育于体育活动中
思想教育是人文关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的, 在教学练习中, 必须按照体育教学规律, 制定一些具有障碍、次数、距离、高度、时间等一系列特定要求与限制的练习 (竞赛有更明确的规则) , 使学生的一切行为都置于规则范畴的限制之中, 并使他们乐意接受和自觉服从, 而且这些规则与限制又是在平等、严肃、公正的条件下进行, 并对投机和犯规的行为进行判罚。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 对养成规范性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 无疑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脑体并用, 也就是说思维与肢体、意识与动作、理论与实践自然和谐地结合, 有着形象、直观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 尤其是对抗性很强的状态下, 学生有可能产生傲慢无礼、言词冒犯、肢体冲撞等意识失控的表现, 这些都是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良好契机。教师要让强者领悟到体育追求的是力与美的境界, 是要培养勇敢、担当、正义、友善的谦谦君子, 而不是恃强凌弱的匹夫;要让弱者知道, 体育可以让人坚强、自信, 敢于面对挫折, 敢于战胜自我、超越他人。让强者领略人文精神, 让弱者感受人文关怀, 是体育的思想教育之核心。
二、在体育运动中进行爱的教育与仁的关怀
人文教育首先是“仁”的教育,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 因此“仁”的教育也就是爱的教育。人文关怀首先是仁慈的关怀, 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尊重。体育出现的初衷就是以竞技代替战争, 代替杀戮, 体现仁爱思想。体育竞技中的众生平等的思想就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是对人的关怀。但是, 如何培养仁爱之心, 正确地理解仁爱, 科学地锻炼体态, 让学生在协作与对抗中增进友谊, 耐受挫折, 学会感恩, 是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体育教学中爱的教育和仁的关怀, 就是推小及大, 推己及人, 从为自己、为班级、为学校的荣誉而拼搏, 到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而喝彩、自豪, 再到为不同国籍、不同肤色的运动员的出色表现而叫好, 这就是一个仁与美的教育与关怀。
三、弘扬体育教师的人文主义
“人文”一词, 始见于《周易·贲卦·彖传》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句。隋唐间著名的经学家孔颖达在他的《五经正义》中对“人文”解释是“诗书礼乐之谓”, 即人类所创造与表现的文化产物及文化制度。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人文主义, 在《大学》中开门见山地阐明:“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这与西方的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的社会价值取向, 强调维护人性尊严, 提倡宽容, 反对暴力, 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人文主义 (humanism) 哲学思潮与世界观异曲同工。当代教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 更要注重向学生传递精神与思想, 培养高尚而卓越的社会有用之才。
教育是一项感化人的工作。体育教师的人文教育要建立在人文关怀基础之上, 只有真诚的关爱才能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信任和亲近, 才能形成人文教育的感情基础。
人文主义的核心是对人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学生个体存在价值和要求上进的肯定, 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关键, 也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教师只有自己是“人文”的, 才可能体现对学生教育的“人文”性。爱自己以及爱学生, 是体育教师弘扬人文主义精神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李广柏.中国历史上的人文主义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1 (4) .
教育与人文关怀 篇10
关键词:人文关怀,理性关怀,审美观怀,情感本位
人文精神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有联系也有区别。在尊重人的价值, 关怀人的需要, 提高人的地位, 倡导个性发展等方面它们是一致的。但人文精神并不专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 它还概括了历史上的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积极的思想因素, 如人格尊严、个性自由、完美思想、以人为本等, 它贯穿于人类进步思想的所有方面和始终, 并存在于古今中外的精神文化世界中。
对我国的少年而言, 人文精神结合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须臾不可或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国先秦人文昌明。《周易·贲辞》云:“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周易·贲辞》中的这段话在韩语中最早出现了“人文”的概念, 并言简意赅的蕴含了三层含义:
(1) “人文”一词的原始意义与”天文“相对应, ”人文“属于人, 而不属于“天”;
(2) “人文”表示人类文明, 表示人的文化精神世界;
(3) “人文”有强大的教化作用, 能够“化成天下”。《周易·贲辞》对“人文”概念的深刻揭示对当今教育的宝贵启示是:作为教育本身就是对人的肯定, 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肯定。
从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 要使教育更好更多的体现人文关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必须解决的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理性关怀和审美关怀。
1理性关怀
从我国古代文化看, 与“人”相对应的“天”的含义比较宽泛, 可指天地自然, 也可指开地之神灵。中国皇帝自称为“真命天子”, 是将“天”神话的推演, “圣谕”即神谕不可更改, 具有无上的权威。教育中的理性关怀, 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将学习视为“人文”, 而不是“神文”, 更不是“神谕”。既然是“人文”, 那么就可供学习、讨论, 这就决定了任何一篇作品的理解都可以是多模式的。我们一些教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模糊, 这固然与其文化素养有关, 同时也于将作品特别是名作“神圣化”有涉。在有些教师的潜意识中, 凡教科书中的内容嗾使神圣的不刊之论, 全都是具有“微言大义”。这样的教学在无形之中向学生灌输了迷信课本、崇拜名作的虚妄一是, 长此以往, 学生的理性分析、理性思维等理性认识和创造性思维将被排斥在学习之外。不知所措的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理性这一“人”的最重要的本质力量之后, 其学习的兴趣、信心将化为乌有,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因此, 要遵循教学规律, 守卫教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 在当前就必须强调人文关怀中的理性关怀, 并把这种关怀落实到教学主题—师生的身上, 落实到课堂教学。
2审美关怀
审美观怀是对人的情感关怀、心理关怀。理性关怀非但不排斥人的情感情绪和风度的心理世界, 而且必须与它们相得益彰, 这是由人从来都是倾向于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性所决定的, 因此教学中的审美关怀与理性关怀一样的重要。
“人文关怀”是文明社会以人为本的创建过程。举例说明就是:每一条道路都有容易看清楚的文字标示, 每一种复杂产品都有使用说明书, 每一处服务机构都有专业介绍向外界宣传, 每一个成名之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领域对外表示。人类最早充满人文关怀的案例以教育事业的初期创建为标志, 总是以教师语重心长的教诲以及圣贤深明大义的言语表达为象征, 让许多无知与困惑的人们深受指导教师们的言传身教而受益终生。用最简明的实例就是:路标指示‘此路终点到达北京’;电脑配备说明书等使用手册;律师事务所公开自己处理案件的范围;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会表明自己擅长解答的数学问题。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无论是教师还是青少年学生, 在欣赏作品时, 都抱有对美的欣赏和享受的精神渴求, 同时还有创造美的愿望和实际行动。美术教育只有在满足师生的这种需求, 并为他们创造美提供良好的条件之后, 才能实现作为人文关怀的审美关怀。
当前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的, 将过去教学中被浪费掉的作品中的美的因素重新利用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都要细切和深刻的体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或是讴歌, 或是怜悯, 或是批露, 或是批判的由热情、激情等心里形式体现人的“挚情”, 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马克思说过, 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列宁也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俩没有也不可能由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是丘疹, 对合乎“人”的目的性的食物追求是求善, 而对于这两者追求的统一则是求美。优秀的作品则往往是统一了镇宇山追求的美的人类情感的具体体现。在此意义上, 我们可以说, 可让教学不能个烈士的单纯以“思想”位本为, 还要以人的积极情感和心理世界为本位。如果光有前边一个本位, 教学便不成其为教学, 而变成思想政治课。美术教学“情感本为”所体现的是对青少年, 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的审美关怀, 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满足这种人文需要是师生提高审美素质、掌握美的规律和要求, 也是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让人文教育守护高等职业教育 篇11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就是通过传授人文学科知识、方法,弘扬人文精神,促使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人文教育是让学生“精神成人”,即把学生塑造成人类知识技能、人文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根本价值追求则在于培养健全的“人”,反映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各类院校通过环境等途径,将这种人文教育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又外现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独立、自由、高尚、理性的人格和创新精神。人文教育是技能形成的基础与前提,是人成长与进步的内驱力。
二、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文教育的途径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各行业的一线生产者,是普通劳动者,也就是社会上所谓的“蓝领阶层”。对于社会大生产中的个体成员,不能只关注他们的生存能力,也应重视他们的个体精神状态。他们在掌握娴熟技能、高效劳动之外,还应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开朗乐观的心态、感悟人生的心智、正确释放压力的方法等等。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在学生可塑期内重视人文精神的灌注。
1.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开设人文学科课程
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人文学科开设最普遍的是《思想道德品质》《大学语文》《思想道德品质》因其社会政治意味较强,缺少“人性”养成中的美育等教育,对学生人格升华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多数《大学语文》教材是从各类文体鉴赏、文学史、实用文体训练、现代汉语等方面进行编排,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往往采用交谈式的授课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僵化的中学语文学习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也就是让学生主动发现、感受作品中传达出的对真善美的赞美与追求,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感受,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体味人间的真情,规避不良思想情感的影响。但是,近年来由于突出专业课,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理工科院校专业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课,许多职业院校删减《大学语文》课的课时,或者功利性地将《大学语文》课分解成技能性强、实用性强的《口语训练》《应用文写作》两部分。技能性的训练,使语文的工具性得到了加强,却忽略了人文性,淡化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应开足、开好人文学科类的公共基础课。此外,高职院校应利用选修课、讲座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人生、追求、职业、竞争、社会方面的知识引导。这些灵活的课程设置,能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有利于他们积极思想心态的形成。所以,高职院校在课程的设置问题上,应秉承严谨负责的态度,科学合理地进行设置,强技莫忘育人。
2.在校园文化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校园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内容、以校园为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中,也包括学生的社团活动。校园文化不仅丰富和活跃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在参与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归属需要和交往需要。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会在健康向上、公平竞争、自由展现、相互尊重、自信成功的氛围中,受到来自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彰显个性,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的职场生活做好能力、人际、心理等方面的准备。
3.在学科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人本身的自然力(人的潜能)是为主体所掌握并进入主体活动领域的知识和能力,是对实现主体活动目的起积极作用的情感和意志,这多种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整体就是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是影响人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传统的教育中,学生是被动的、纯粹的、可以任意塑造的对象,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搁置一边,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照。教师始终处于主体与中心的位置,按照社会要求,以成人预想的至善至美的期望,在教室完成教学,这是对学生主体精神的一种扼杀。
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应当还给学生主体地位。为此,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应采用有利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型、体验型、辩论型、案例型、咨询型、参与型”的课程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师生平等的“对话”方式,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建立起师生独立自主、相互负责的师生关系。通过教师的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有正当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上、精神上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4.在学生管理中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
管理的基本要义是为了有效地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有关过程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的综合性活动。管理是从企业引入的一个概念,是为了提高效率。教育管理体制在理论上是对人文教育的一种保障,但一个缺少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并不能促进人文教育的顺利开展,所以,高职教育管理中,对于学生应是激励多于控制,在作息、考试、出勤、纪律、竞赛、评优等制度中,多加引导,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同时,让学生有参与管理的机会。例如,一些高职院校至今仍推行的“班级管理实践周”、“学生劳动分担区”、“学生会干部检查”等做法,使学生在管理中,感受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之间的角色地位变化,从而在学校中产生“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人文情怀。管理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价值取向的主体性活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把师生员工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同意志,使每个成员都受到必要的制约,从而自觉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师生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会产生深远影响。一旦形成师生共同的团体意识,就会形成巨大的导向力量,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5.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物。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能认清职业精神就是全力承担社会责任的生命境界,是超越物欲的一种追求,是人格和人性的真善美在职业生涯中的体现,它是个人发展的追求,更是对职业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尊重。
教育实习,职业实践,学生顶岗适用,是以理论为指导进行教学实践的初步尝试。在实践实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是真实的工作环境,是知识和技能情况的演练场,也是情感心智的大熔炉。现实环境与学生的理想期望是有差距的,学生会出现“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矛盾。这时,职业精神是让学生端正工作态度的内力,是实现个人发展、回报社会的动力。要利用学生对于专业的爱好,让他们克服一个个心理障碍,明了自己的工作意义,明白自身的价值,正视职业现实,做到学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职业精神是学生从学一行到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超越动力。
总之,高职教育要避免专业技能教育实、全面素质教育虚,功利实用教育实、人文精神教育虚的过于技能化的现状。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他们更需要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感,具有强烈的事业责任感及团队合作精神。
中学物理教育应融入人文教育 篇12
人文教育主要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 即通过人类在认识自我、解决物我关系的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意识形态, 使人具有感悟人生, 自觉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 自觉地提升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及其知识能力的教育。人文教育内容的主要价值问题, 其实质是人性的教育。它要求人们要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充分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对人生意义的升华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可见, 人文教育是相对自然学科教育而言的。
科学教育是以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科学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 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把握科学本质, 养成科学精神, 全面培养和提高科学素养, 并通过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合格公民, 发展社会生产力, 改良社会文化的教育。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 在科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学物理在科学教育中因其重要的基础性而有着深远的意义。
简而言之, 科学教育重在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而人文教育则关注人的道德培育和精神教育, 二者各有侧重。但从本质上讲, 科学与人文本来是有机结合、无法严格分割的知识整体。所以, 在经济社会, 科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 反映了社会发展对科学与人文交汇结合的需求。
二、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众所周知, 古代的人文科学比较发达, 自然科学尚未形成独立的科学系统, 因而古代教育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就不难理解了。到了近代, 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的迅速发展, 推动了几次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 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前进步伐, 同时也推动了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和分工。于是, 教育业逐步倾向于专业化, 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分离出现端倪。毫无疑问, 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物质富裕, 自然灾害对于人类的威胁不再像以前那样巨大。可想而知,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 也带来了人口和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正是因为自然科学对推动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显现出无比的重要性, 使得各国更加重视自然学科而轻视人文学科。
科学是以物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 人文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人文精神强调人的本质, 注重人的存在和发展, 关注人的权利、价值和人类的命运。其中, 人的本质是理解的基点。正是科学教育忽略了对于人的关怀, 所以才导致了今天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而人文教育正是以对人的关怀为中心的, 所以我们目前的科学教育应该与人文教育进行融合, 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人与物、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物理教育应该努力吸收人文教育的知识与精神, 并以人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在这种理念下, 我们的中学物理教育也应该朝着融合人文教育的方向发展。
三、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不难理解, 物理教育中的科学主义不在于过分重视科学及其意义和功能, 而在于狭隘地强调了科学的功利性价值, 从而忽略了科学的人文价值。换言之, 只强调了科学技术的辉煌成果, 而并未对其危害性加以深入探究和有效规避;只注重渲染物理学家对物理知识体系的贡献, 而忽略他们对社会与人类命运的关怀不周等。举世瞩目的1986年4月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和2011年3月日本特大地震后的福岛核辐射造成的危害, 无不说明科学进步也伴随着灾难。如果不加匡正, 这种科学教育会让学生因已拥有物理学应用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感性认识, 不断助长他们只从功利性认识物理学的自然倾向, 而会逐渐削弱物理学的人文教育价值。
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如物理学思想和方法对人类精神境界的深远影响, 物理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 人们对事物理性的怀疑和批判, 科学研究中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平等开放精神, 科学家崇尚正义追求高尚的情操等, 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四、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基础。教师是学生灵魂的雕塑者, 是学生成长过程的导师。因此, 教师本人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是不可替代的, 其言行往往是学生效仿的模范, 这是一切书本知识无法比拟的。有了这个基础, 才有进行人文教育的基础。
教学与生活联系是关键。物理学起源于生活实践, 而现行的中学物理教育却忽略了这一基点, 使教学基于物理模型, 成了抽象的表述且远离现实生活。这样的教育, 学生当然没有学习热情。为此, 中学物理教学着实要抓住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这一关键, 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物理知识价值的同时, 真正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物理学的终极目的。
突出教学主体是基本要求。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营造情境, 建立起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自由辩论, 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要求教师鼓励学生间相互协作, 尊重不同意见, 培养合作精神。
找准美育价值的切入点。事实上, 中学物理中的美育无处不在。物理中的美是一种内在的美, 具有简洁、对称、统一的特点。但是, 物理中的美因其不具备显性, 需要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深入挖掘, 并找准切入点实施美育。如力学中力的平衡、电磁学中的电磁感应等, 都蕴涵着美。
渗透物理学史不可忽视。教师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重视物理学史的适宜渗透, 教育学生深切感受物理探索的艰辛与曲折, 了解相关物理知识的发展历史, 体会物理学家的独立和创新精神等人文要素。
(通渭县第二中学)
摘要:随着中学教育对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视, 自然科学如何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 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关注。中学物理教育应该怎样融入人文教育?本文从人文教育、科学教育的内涵及关系, 物理教育为什么要融入人文教育, 中学物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 中学物理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要素等四方面进行了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