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人文教育

2024-06-18

心理人文教育(共12篇)

心理人文教育 篇1

一、微信的优点

自从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 人们便通过文字、表情等即时讯息, 与人分享图片、视频和音频文件, 微信支持多人实时聊天, 实时视频, 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里观察别人, 并被别人观察。微信可以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添加好友和将内容分享给好友, 满足了人们对随机和跨空间同类的好奇、满足了倾诉和猎奇的心理, 解决了人们生存感的压力、存在感的渴望,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这种交流平台交友, 并使用这种交流工具解压。与传统媒介相比, 很明显, 微信具有快捷传播、渠道多样、内容丰富的特点, 这些迎合了当代大学渴望了解周围世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心理, 必然可以担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微信平台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不仅比教科书和传统媒介要精练、简短, 而且因为拉近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距离, 更容易使大学生在课堂之外被潜移默化的熏陶。同时, 微信的实时功能, 使得发布者和接收者能够无缝快捷对接, 学生间的“评论”、“转发”、“收藏”, 都能使双方进行最直接的交流, 从而使得教育的效果大大提升。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突显了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为了了解微信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本人特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回收了500份有效问卷, 结果表明, 80% 以上的学生在使用微信, 60% 左右的学生表示得到了他人的人文关怀, 46. 9% 的学生表示得到过老师的心理方面的疏导, 及时解决了心理方面的问题, 高校教师也觉得通过微信平台有效加强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使思政教育工作有了新的突破口。

( 一) 高校微信平台的人文关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关怀和帮组的, 通常情况下, 需要帮助的人不太喜欢将自己的这种需求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 或者不太好意思当面向人诉求, 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不愿向别人倾吐自己的需要, 微信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微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 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进行无障碍沟通,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能够在不见面的情况下畅所欲言, 把真实的内心展现出来, 其针对性和渗透性的优点可见一斑。

( 二) 高校微信平台心理疏导见成效

借助于微信平台的一些公众号, 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电子版心灵鸡汤, 这些给人精神上极为丰富的营养。高校学生因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 在学习、交友、恋爱等各方面都有因充满幻想而带来的失落感, 这种失落感如果得不到及时排解, 就会导致心理方面的疾病。利用微信平台, 即时将这些学生所需要心理慰藉通过美文和老师的真诚关爱传达出去, 使信息更加丰富, 需要得到帮助的学生不再被动, 使这种心理疏导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与效果。

三、拓展利用微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

目前, 使用微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已经初见成效, 如何更好的进行下去有待于开拓更多的有效途径。

我校目前已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 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 有的学生还对某些问题提出有效、合理的建议, 学校及时予以回应和解决。在大好形势下, 学生和老师都在思考有没有更好的途径来加强该教育模式。有人提出构建微信班级, 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班级概念和集体概念。多年的思政教育经验告诉我, 学生们如果没有集体概念, 就会失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 因此, 如果构建了微信班级, 那么让学生们会感到归属感, 而且微信班级可以和现实中的班级进行虚实结合, 有利于推动思想政治工作。

附: 关于大学生微信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

1、您从何时开始使用微信 ()

A. 2012年B. 2013年C. 2014年D. 最近

2、您平均每天使用微信在线的时长为 ()

A、6小时以上B、4-6小时C、2-4小时D、0-2小时

E、从不使用

3、请问您一般什么时间上微信?

A. 上课时B. 课间C. 午休D. 睡觉前

4、您会向微信上的陌生人倾诉自己的心情吗? ()

A.会B.不会C.偶尔会D.看心情

5、您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是 ( 多选)

A、朋友都在用B、节省短信、电话等的资费C、好奇

D、能结交附近好友E、打发时间F、其他

6、您最常使用微信的哪一个功能 ()

A. 文字、语音聊天B. 视频、图片传送

C. 摇一摇、漂流瓶D. 微博、邮件

7、微信是否使你的人际关系更紧密 ()

A. 很大程度B. 部分程度C. 很少程度D. 几乎没有

8、你在使用微信的过程中和已有朋友之间的互动多还是和陌生人的互动多 ()

A. 已有朋友B. 陌生人C. 差不多

9、你觉得使用微信是否可以在情绪低落时得到别人的关怀 ()

A.可以B.有时候可以C.不可以

10、您会与您的思政课老师在微信里聊天吗? ()

A.会B.不会C.可能会D.看情况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微信平台下进行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 又解决了大学生在精神方面的需要, 是一种非常实用和可行的思政教育模式。

关键词:微信,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

[1]杨国平.“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师范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5.04.

[2]王洪涛, 徐艳红, 朱志新.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探索.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4, 13 (18) .

[3]吴轶瑛.新媒介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教育的挑战与运用——以微信及微信公众平台为例.职业教育, 2015.09.

[4]韦媛媛.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微信应用探讨.教育广角, 2015.04.

心理人文教育 篇2

教育

10月15号,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成功举办2013级心理专业学生入学教育。本次座谈会邀请了心理教研室主任王丽萍老师主讲,2013级全体心理专业学生参加本次会议。

会上,王老师结合学术理论与现实事例,就心理专业就业前景发表了看法。她认为通过个人专业知识地努力学习,心理专业就业途径将会十分广泛。之后,王老师又与同学们进行互动交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有关心理专业考证、考研等问题作出仔细回答。最后,王老师鼓励同学们在适应新环境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自我,完成思想的新跨越。

心理人文教育 篇3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现状研究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认可的理论是“四要素论”,即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和教育环体。在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进行文献检索和项目问卷采集调查的基础上,本研究自编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调查问卷》,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满意度。该问卷包含20个项目,采用等级计分的方法,分值从0~4,分数越高,表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满意度越高。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问卷的信度进行分析发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906,分半信度系数为0.911。对选取的调查资料进行KMO检验,发现统计量KMO=0.812。检验结果表明,样本资料可以进行因子分析。本项目组将20个题目分为三个因子:教育环体、教育主体、教育介体。

对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教育环体、教育主体、教育介体三个因子均分在2.340~2.488之间,说明高职大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满意度在基本满意—比较满意之间,得分最高的是教育环体,得分最低的是教育主体,具体因子得分如表。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各项目进行满意度分析发现,A3教育环境设施、A5思想政治课程内容、A11较完备的心理辅导体系、A16人文素质课程效果、A18学校人文气息浓厚几个项目上得分较低,满意度较低;在A2教师关爱学生成长、A7团学活动丰富、A12资助政策合理、A13开展职业生涯与就业指导、A17校园环境整洁优美、A19后勤服务人性化几个项目上得分较高,满意度较高。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教育环体、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包括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和物质层面。从理念层面来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关心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精神的丰富,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提升大学生道德境界。从制度层面来看,构建“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崇高的人生信仰、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物质层面来看,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培养学生关心学校环境整齐、清洁、美化、安全的习惯,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高雅的文化、艺术影响学生,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以人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命关怀。生命是唯一、不可逆、神圣的,然而当前中国高校有关学生自杀或他条的报道常见诸报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要注重对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怀,通过心理健康课、团学活动等形式宣传大学生爱自己、爱生命的理念,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同时生命关怀还包括对学生生命价值提升的引导,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服务等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精神追求。二是尊严关怀。人的尊严主要是指保障人的权利、自由、民主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尊严关怀,保护学生的权益,并且“服务重于管理,奖励优于惩罚”。教学管理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自主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还要建立学生权益维护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贫困资助、学习帮扶、心理辅导、创就业指导体系。三是发展关怀。高职院校应为大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完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团体辅导,辅助学生成长。注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与企业、校友建立紧密联系,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开展职涯关注、职涯自我管理、职涯学习、职业准备系列讲座、实习活动。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提升策略

(一)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目标是全人发展

全人发展是大学精神的召唤,是培养公民文明素养的要求,更是实现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理念,把全人教育、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作为育人的目标,将人文关怀的理念融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制度中,从学校领导机制、组织体系、教学方法和条件保障、效果评价等方面将人文关怀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教育工作的始终,营造高校德育为先、全员育人氛围,注重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认知、实践、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需求的和谐实现。

(二)以学生为本,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的尊严、需要、价值以及发展为核心的人文关怀,要以学生为本。从教育的内容来看,要构建以学生生命关怀、尊严关怀、价值关怀、发展关怀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体系。课程设置上,开设大学生通识教育课,提高通识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丰富通识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涵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益,注重教育的艺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言传身教,用积极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熏陶学生。教学方法上,积极探索启发式、参与式和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要重视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在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中给予人文关怀和帮助,从制度、师资、资源等方面保障人文关怀的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精神,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比赛,发挥学生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中的作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体系

心理健康是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中具有心理学背景、心理咨询师资格,并且具有心理咨询实践能力的心理老师不足,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老师多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能力;心理疏导多是帮助“问题”解决困境,对学生职业素质、心理品质、人格成长关注不足;心理疏导方法以个别咨询为主,深入的团体辅导较少。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同时组织好院系二级组织开展心理疏导,提高辅导员以及专职心理教师的心理疏导和辅导能力,实现心理辅导的专业化;完善心理疏导的课程体系,将生命价值、职业规划、职业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等内容纳入学生必修课程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和团体心理辅导,发挥朋辈的作用,让学生在团体中对自我和他人有深层次的了解,在团体中相互帮助、彼此支持,在支持和帮助中实现成长。

(四)打造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助力全人发展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在长期育人过程中积淀、凝聚、传承和发展的,并为师生普遍认可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统一体。强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的效果,促进大学生情感升华和行为践行,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氛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大学精神,深化认识教育目的,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要开展正向、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以劳作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关心学校环境整齐、清洁、美化、安全的习惯,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高雅的文化、艺术影响学生,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灵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完善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助力全人发展。

【本文系2015年度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研究”(SZ15A003)、2015年无锡职业学院党建暨思政研究会立项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与企业需求接轨研究”(djsz20150609)的阶段性成果】

心理人文教育 篇4

一、人文精神的渗透与培养

在课堂上, 应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和审美功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价值观, 如通过教《劝学》《逍遥游》、《饮酒》《归园田居》《人生的境界》《我与地坛》《我为何而生》等课文, 让学生明白远离困扰、洁身自好、淡泊宁静、自强不息、珍爱生命、完善人格的意义;通过教《报任安书》《行路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指南录后序》等篇目,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使其懂得追求理想、报效祖国的意义, 树立“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主人翁精神;通过对《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赤壁赋》 等古今诗文名篇中美学价值的挖掘, 寓教于乐,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明辨明是非的能力,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外, 指导学生阅读《论语》《老子》《菜根谭》《泰戈尔全集》等作品, 帮助学生自觉抵制功利主义、庸俗实际主义、自私自利思想以及各种文化市场的精神污染, 减轻片面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沉重的心理负担。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求知, 专心致志地听讲, 循序渐进地得益。

二、通过个别教育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进行个别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 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应随时注意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思想、经历和学习状况等,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 积极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建立相互信任, 配合默契的新型师生关系。

三、开辟第二课堂, 培养良知, 播种文明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是语文教学中情商培养的有效方法, 是实施高效语文教学的有效途经, 也是培养良知, 播种文明的有力措施。为了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误区, 确立良好的人品、学品, 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潜移默化作用的同时, 应广泛地开辟多种形式的语文第二课堂, 如开展读书活动、利用媒体导读、举办专题讲座、举办小报和杂志、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等。

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

“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大自然是不假矫饰的, 它不但以其特有的率真向我们“讲述”着真理, 同时, 也以其无与伦比的宁静告诉我们:只有放下由贪婪、虚伪、促狭、妄自尊大、急功近利等种种欲望构成的执着, 解除由这种种欲望交结的心灵绊索, 你才能从“固执”的陷阱中挣脱出来, 还自己一颗宁静的心, 这样, 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启自己的智慧, 才能超越自我, 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将学生带出课堂, 让他们投身于自然的怀抱, 感受自然的脉搏, 聆听自然的声音, 解读大自然这本妙趣横生的无字书, 欣赏大自然这幅美丽绝伦的有色画, 从而做一个“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人, 做一个深爱生我养我的故土的人;做一个能够享受创造的快乐、阅读的快乐和情感体验的快乐的人, 这样, 才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配合游记散文的教学和写作, 让学生写出游记或观察日记, 或组织讨论, 让学生畅所欲言, 以达到寓教于乐, 乐教合一的效果;让学生利用假期搞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调查, 并写出调查报告;配合戏剧单元的教学, 组织学生自导自演与课本有关的剧作,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实践的乐趣。这样的活动, 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举办家庭教育学习班与家庭教育专题讲座

教育不是单一的学校行为, 而是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因此, 应广泛地与学生家长进行座谈、交流, 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掌握他们的情绪变化, 以便随时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通过举办家庭教育学习班与专题讲座, 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途径和意义, 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优化教育环境, 争取家庭、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和参与。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学习的过程, 是理性顿悟的过程, 灵性升华的过程, 是心灵舒展、视野敞亮的过程, 也是创造和情趣毕现的过程。这个过程至关重要的是释放身心, 造就好的人品, 为好的学品提供必需的心理准备。开智启蒙, 寓德于教。健全的人格, 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仅是智慧的源渊, 也是求知治学的先导。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挖掘课本中的人文性来培养学生的情感, 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是达到优化学子心理, 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人文系心理健康部 篇5

人文系心理健康部(简称心理部)是2012年年初在系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下,新成立的一个部门,负责全系同学的心理健康工作。人文系学生会心理健康部隶属人文系团委学生会,部门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协助系内老师和院里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教育工作。了解和关心全系同学的生活,掌握同学的思想动态,关心全系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及承受挫折能力,优化、提高我系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减少校园危机事件的出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心理健康部的主要工作是关注全系学生的心理状况,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结合大学生在适应、学习、人际关系、恋爱、就业、情绪调节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我们将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个体心理咨询、电话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并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调节技巧、心理保健知识,从而提高同学们的整体心理素质,尤其是提高同学们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维护和增进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同时我们会认真对每位心理咨询者做好辅导纪录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护好同学们的隐私,帮助同学们平安度过心理危机时期,促进同学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部根据各年级,各阶段的特征,开展相关的心理讲座,播放心理教育片,征集心理健康文章,讲解心理健康案例等等,增强同学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正确区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使同学们能够重视,正视心理问题,引导同学们正确处理各种心理问题,使其乐观积极地面对学习,以后的工作及生活。

此外心理健康部通过开展团训,主题班会,阳光伙伴等活动,用一种轻松快乐的方式向同学们传达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意义,鼓励同学们更加乐观的面对生活,追求卓越,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

作为一个新生的部门,心理健康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工作上也会逐渐寻找本部门的优势及工作的重点,为同学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欢迎大家对部门建设提出好的建议,也欢迎大家去心理咨询室咨询,心理健康教育部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针对当代大学生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成长中的大学生面临日益增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的情况。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各高校都在以各种途径开展广泛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人文系学生会创建了一个更完善,更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组织机构——心理健康教育部。

心理人文教育 篇6

关键词:企业职工;思想教育;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实践与探索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扩大,企业也越来越重视职工的思想教育,注重提高员工的生活水平。但是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日益激烈的竞争,都增加了职工的压力,容易产生精神疾病或者是心理障碍,因此,这就需要不断加大对职工的思想教育,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这对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企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目前企业职工容易产生的心理和情绪以及产生的原因

(一)目前企业职工容易产生的心理和情绪

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再加上来自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和冲击,企业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都会产生变化或者是偏移,引起心情和情绪上的波动,比如职工在参加生产经营活动的时候,很容易产生悲观、厌倦、安逸、不平衡等不健康的心理和情绪,进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1]。企业为了更好的生产和经营,需要对职工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最大限度的激发职工的潜能,更加看重职工的能力。这样一来,企业在不同职工的福利待遇方面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样其他的职工就会很容易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心理与情绪,不利于自身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二)目前企业职工容易产生消极负面的心理与情绪的原因

导致企业职工在心理和情绪上产生这一系列变化的原因除了觉得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职工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的多元化、现实化、动态化,在变化发生的时候企业职工更愿意接受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去排斥可能对自己造成损失的一面,这样企业在进行职工思想教育的时候,更加的难以把握职工的思想变化,增加了教育工作开展的难度[2]。

二、在职工思想教育中融合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实践与探索

(一)尽可能的满足职工的心理需求

企业在满足了职工的日常生活需求之后,还需要关注他们的子那里需求,促进职工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通过实现自我价值来激发职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企业在进行职工思想教育的时候,要了解和掌握职工的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加强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实践与探索,调节职工负面或者是悲观的情绪和心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职工宽容、豁达、乐观的心态,在维护职工心理健康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3]。比如在节假日的时候,通过问候的方式来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重视。

(二)尽可能的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

开展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真正的为职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困难,真正的做到为职工排忧解难。通过人文关怀,增加职工对企业的好感,消除职工负面、消极的心理和情绪,这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充分的发挥出企业精神的力量和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真正的为职工解决困难,消除后顾之忧,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全身心的投入,提高生产经营的效率和质量。比如在职工或者是职工的家属发生疾病的时候,企业应该及时的安排人员进行探望,如果职工在经济上有压力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提供帮助,充分的体现企业的人性化。

(三)加强企业领导和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加强企业领导和职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是了解职工思想、掌握员工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企业应该安排不定期的交流会,而且一定要得到充分的落实,通过构建和谐自由的沟通环境,鼓励职工积极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及时的解答职工所提出的问题[4]。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及时的掌握员工对企业政策实施或者政策调动的反应,了解职工的看法,也让职工有种“自己是企业主人”的想法,能够激发职工的积极性。

三、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日趋严重,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加的时期,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就是维护企业职工的稳定。在企业职工中融合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有利于实现职工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姚念龙,刘颖.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107-110.

[2]耿俊茂,张瑞.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01:138-140.

[3]张铃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职业单位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37-40.

心理人文教育 篇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思想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突破性探索。

在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今天,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情感、价值、命运,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发展趋势的关注。在强调实践与技能教学的高职院校,人文关怀更是一个重要的添加剂,充分地深入到教育教学中。而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在校学习阶段是一名高职学生一生中学习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生理发育成熟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人生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高职教育高速发展之时,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就像是肥料和植物的关系:人文关怀必然要深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又需要人文关怀来“吸取养料,茁壮成长”。

二、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以及市场力量的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历

(三)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1. 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促进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对教师最大的最重要的人文关怀,学校要根据每个教师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促进他们的职业生涯的发展。

刚到校的青年教师各方面缺乏经验,为了帮助其尽快进入新的角色,学校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为了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和困惑,学校还需要对新教师进行其他方面的培训,如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如何科学合理安排时间,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对于处于创造期的教师,学校要创造各种条件让这一时期的教师能迅速获得该学科的前沿知识,让他们主讲专业课,承担科研任务,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与才干;对于出人才出成果阶段的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挑重担,担大任。对于进入总结阶段的教师,学校应从人文关怀角度出发,少安排课和科研任务,同时给他们配备助手,让其有时间总结传授经念,指导教师选择科研课题,著书立说等。

2. 促进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

首先,要尊重教师,满足其尊重需要,维护其人格尊严,尊重其工作,尊重其价值,尊重教师岗位选择。

其次,增强师德素养。对教师的人文关怀还离不开对教师思想道德的增强。大家经常看到或听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有的教师热衷于赚钱,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拓展第二职业;有些教师搞权钱、人情交易,腐败潜滋暗长。这些人业务再高、再精,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没有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增强师德素养也是对人力资源的人文关怀。那么怎样来增强呢?(1)将史性的变革,高校在校生的主体结构已实现了不可逆转的变化,高职学生已成为高校在校生的主体人群。

在2009年10月初,对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556名09级高职新生进行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普查和SCL-90(90项症状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约有19.16%的新生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问题,其SCL-90得分比全国常模低。而心理状况问题发生率较高的因子依次是以强迫症状、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等。

高职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着青年人相同的个性特点,又有着不同的心理特质。从调查结果来看,部分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自卑、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心强等,一旦遭遇挫折、失败就会出现失常问题。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了高职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然后,各个高职院校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其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但缺乏行为化,呼吁个性化。

在高职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已经开始普及。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同时,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这门特殊的课程课程化?还是行为化、个性化?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现今,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当做一门辅修课程、选修课程,甚至是通过课外活动来教师思想道德的考核放在首要位置,强调教师思想道德的重要性;(2)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要给予高度重视,一发现哪位教师有不良倾向,就做工作,进行及时有效的帮助,对有不良行为的教师作出严肃处理,对影响较大的教师,要在合适的范围公开处理结果,让其他教师引以为戒。

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很多教师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还有不少教师有着种种职业病。帮助教师拥有健康的身体是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的有效措施。同时,高校教师一般不要坐班,上完课就可以自由活动,平时相聚的时间很少,彼此交流,了解的时机很少,为了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关心,满足教师社会交往的需要,学校也应该多开展一些活动。(1)学校要想方设法为教师的健身和娱乐等提供保障设施、场所,这是进行健身和娱乐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2)各项活动的组织者要合理安排进行活动的时间。充分考虑到教师和管理人员不同的时间特点,让所有的教师都有时间参加活动。(3)举行各种文体方面的培训,为教师开展文体活动提供技术支持。在学校里开设各种培训班,如瑜珈、健美操、交谊舞、太极拳、气功、书画、歌唱等,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4)提供展示交流平台。如举行各种比赛,举行联谊会。

参考文献:

[1]邱小捷,王江奇.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心理透视.中国高等教育,2005,(15,16).

[2]田广澍.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的基本途径探究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VOL8,(4).

[3]石磊.论校长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人文途径.教学与管

理,2007-4-1.

论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

———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汤宗礼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摘要: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的科学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

第二课堂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风、学风建设的主要载体之一。作为工科高职院校的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江建院”)为积极响应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全面开展、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老师缺乏专业知识、课程缺乏系统安排和设计、上课条件简陋、教学内容和方式单一乏味等,让高职学生产生无所谓乃至厌烦情绪,如此单一的课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弊没有利,缺乏行为化和个性化。

行为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从行为角度评价心理素质的变化,将理论知识付诸学生自我价值的体现,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摆脱阴影,离开怪圈,实现自我。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要求针对高职学生的特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个别问题个别指导。

2.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形式应趋于多样性、传递性。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缺乏吸引力。高职院校可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充分利用高职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开展例如团队辅导、参观、竞赛、联欢、交流、调研等多样化、情感传递性强的活动,充分让高职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体验交往中的情感,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以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

3.专业的心理咨询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与人文素质教育有着密切关联,现今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均为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非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都身兼多职,不仅肩杠着其他繁杂的学生工作的压力,甚至更多的还承载着教学、科研等其他领域的学术压力。这就意味着心理咨询在现今高职院校的专业性稀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都仅仅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说话聊天,通过交流就可以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引导。

虽然心理咨询主要通过话语的形式进行交流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但说话聊天并非是心理咨询的代名词。心理咨询是一种以保密为首要原则的人性化、个人化、内涵化的倾诉与聆听过程,并且必须在正式的心理咨询室中进行,使咨询者深切感受到平等、信任与认同感,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

四、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人文关怀的途径

首先,加强学生“校园归属感”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谐校园是当今社会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只有在这样的和谐的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中,学生在校才会有“归属感”,才会以校为家。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全心全意为学生求学成才服务的思想,创造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做到思想上关心到位,情感上关怀到位,增加相互间的沟通,使学生逐步形成校园责

创新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教育活动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在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上进行了积极和有益的探索。

一、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

工科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均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预防人文素质欠缺,实现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构建的必要性

第一课堂教育的局限性使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构建显得十分必要。长期以来,工科高职院校非常重视第一课堂建任感意识。

其次,深入学生家庭,探究学生心灵,与学生共成长。每个学生,都有着一个或许幸福美满,或许悲惨不幸的家庭。然后每个家庭背后,必定隐藏着从小根深蒂固的家庭环境教育与影响。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深入学生家庭,与学生一起拾起童年的美好回忆,共同成长。一般来说,高职学生会因为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或者高考失利,又承受着家庭的责怪,亲朋好友的惋惜,别人的轻视,所以不少人在心理上一直有种自卑心态。这种心态是学生在长期以来的家庭、社会环境中造成的。如何摈弃这种来自于周围环境压力的心理问题?在挖掘自身的优点,寻找童年时快乐的记忆,找回自信的同时,要合理定位,体验成功的喜悦。

再次,利用网络这项日常化高科技,融于学生群体之中,减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90后高职学生的代沟差异。在如今社会网络化飞速发展的时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应顺应时代的节奏,融到QQ、BLOG、空间日志、校内网等流行网络中去,及时挖掘学生动态信息,融于学生群体之中。

最后,关注高职学生内心真正需求,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使高职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在社会越来越体现自主性的今天,没有了毕业“包分配”,又在全球金融危机等这样的不利形势下,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感到迷茫。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了解大学生的内心真正需求,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及行为,适当调节其心理平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理解学生,才能真正摸清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真正帮助他们解决内心的困扰和问题。

摘要:为大力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章对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09级556名大一新生进行了调查,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就现阶段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作了分析,提出了人文关怀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途径。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余小茅.人文关怀:教育研究的另一种思考[J].教育科学,2002.

[2]蒋永华.人文关怀: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

[3]王凯.我院高职学生素质分析及心理健康辅导方法的实践与探索[EB/OL].http://202.43217.123/seqrch/cache.

[4]谢念湘,谢东东.谈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探索,2002.

[5]郭智勇,屈春芳.浅谈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建设[J].中国轻工教育,2004.

心理人文教育 篇8

众所周知, 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个关系范畴, 它是表明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概念, 以客观事物对人需要的满足程度来衡量。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1]在高校心理健康价值关系中, 客体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 主体是所有在校的大学生和社会。因此,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就是其实践活动满足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有用性或效应, 是作为客体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作为主体的青年学生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效应和终极目标的实现状况,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 尤其是社会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认识,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定位的思考。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进行合理定位, 确立其人文关怀的核心地位, 就必须全方位地考察其价值系统, 全面审视其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从其价值主体的层面来看的, 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的价值形态。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关系中, 主体既是个体 (青年学生) , 又是社会 (个体人组成的社会) , 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满足个体发展需要, 也要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一不可。从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来看, 个体是社会的基本元素, 社会是个体的集合体。一方面, 人是社会的人, 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和社会背景。一个人想脱离社会而“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以社会这个广阔的舞台为背景的, 正如马克思所说:“个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因此, 它的生命表现, 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形式, 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认。”[1]也就是说, 个体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是社会性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另一方面, 社会是由若干个体组成的, 没有鲜活的生命, 也就没有社会可言。“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马克思认为:“社会, 即联合起来的单个人”, “社会本身, 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1]可见, 社会的本质是人。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一方面表现为, 要按照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 顺利成才, 提高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由“潜人才”变成“人才”, 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可避免的要以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为准则,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按照符合社会需要的道路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走上社会后, 能够迅速适应全新的社会角色, 健康自信, 富有开拓进取精神。即使面对一些社会阴暗面, 也能够有比较客观、全面和冷静的心态面对, 起到了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 按照青年学生个体成长需要、个体的发展规律, 全面提升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以促进个体健康成长。针对每一个有心理问题的青年学生,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找准导致心理不健康的根源, 因势利导, 解决问题。使每一个青年学生都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健康的人。

但是, 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大背景, 社会高速发展, 生存压力日益加重以及社会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取决于毕业生的市场价值和社会声誉,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考虑了其社会价值而忽视了体现人文关怀的个体价值。

2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所谓内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就有价值, 不需依附其他价值而找到自己的存在;外在价值是指一个价值本身无从显示其价值, 它必须借助于对其他价值的附着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2]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 内在价值是指其本身所具有的“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优化人的素质、完善人的个性、提升人的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外在价值是指它通过社会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所体现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价值。

当代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我意识。无论经历什么样的生活事件, 一个人建立在积极自尊、自信基础上健康、协调的自我统合, 即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 都是正确应对生活事件对自己挑战的第一心理基础。我国一项研究表明, 大学生自我统合的程度与心理困扰程度呈负相关, 即自我统合程度越高, 心理困惑程度越低。在大学阶段对一个人独立处理问题要求增高后成为其适应和发展的重要障碍, 成为其产生心理问题必然的内因之一。第二、认知。个体的内在参照系成为其整合整个世界和社会的模型及信念, 当其遭遇创伤性或应激性生活事件时, 事件所提供的信息和个体预存模型不一致, 而又无法整合成功, 就会产生障碍性的心理、行为反应。即我们常说的自我认知失调。第三、应对技巧。应对策略和技能是一个人处理实际生活难题的综合性心理能力, 包括从认知方式、态度情绪到行动计划的一系列调整能力, 具有改变环境压力的功能或调整自身的功能。成功的应对可以是人有效而积极地面对压力, 恢复自己的心身平衡状态;相反, 不成功的应对则使人继续处于应激状态, 消耗心力, 继而产生心理障碍。

外部因素主要有:第一、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紧张或不良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最常见的刺激源。第二、事业前途。高校扩招使高校“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进入大学后, 大学生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 严峻的就业压力时常压在心中, 产生不少困扰, 并影响当前的心理生活。第三、两性关系。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是大学生在面对两性关系时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 愈刮愈烈的恋爱之风横扫校园, 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 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乃至人格的健全发展。第四、社会认可度。大学生在遭遇的社会奖惩及其带来的名誉地位问题也常常是引起他们心里困扰的一个原因。各种考评、比赛、参与社会机会的增多, 以及这些社会评价可能带来的现实和潜在的影响, 使许多大学生十分重视自己从中获得的荣辱毁誉。在诸如担当社会工作、入党、综合考评, 乃至办主任、辅导员的局部性评价, 都有可能引起学生联系到自身的思考而计较其中。

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比较倾向于从引起心理问题的外部因素的解决上, 既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外在价值而忽视了内在价值, 这不能不说是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表现。

3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价值与工具价值

从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维度来看, 其价值可分为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目的教育, 顾名思义, 就是指某个价值活动本身就是目的, 而不是工具。而工具价值是指某个价值活动是实现另一个价值活动的手段或工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活动, 从哲学意义上来说, 人既是目的, 又是工具 (手段) 。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 人既把自身当作目的, 也把自己当作工具 (手段) , 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因此, 作为高校德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具有目的价值和工具价值。

德育要为政治服务, 为国家服务, 为社会服务, 这是德育的必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亦然。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目的是建设人本身, 是通过维护、调剂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改善精神面和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给青年学生提供健康全面的人文关怀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和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一个最直接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 健全人格, 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3]这一功能的结果所产生的价值, 既是目的价值又是工具价值, 二者有机结合, 不能人为的剥离。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身心、健全人格的青年大学生个体, 可以使青年大学生更好地与他人、集体和社会各种关系的协调和沟通, 促进社会安定有序地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要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工具价值的现实体现。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更贴切的为青年学生自身成长提供必要的帮助, 是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必然的、内在的需求。通过内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 享受健康的心理状态带来的亮丽生命。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 而这恰好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生命而言其目的价值的最好诠释:生理需要的层次不言自明, 而只有健康心理的个体才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为自己的安全提供应然的前提条件;是健康、良好的社交关系建立的心理基础;是保持健康、自信、坦率、诚实和积极向上的人生形象, 赢得他人尊重的必然前提;是一个人在追求崇高理想, 提升精神境界, 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得到的一种自我肯定和超越现实的满足, 获得崇高感、价值感和幸福感, 从而感受生命的美好, 得到精神的愉悦和享受, 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目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视其工具价值, 正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

通过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若干维度的分析, 可以看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价值系统, 是以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全面地促进人和社会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 现实中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定位更偏向于其社会价值、外在价值和工具价值, 从而忽视甚至掩盖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所内涵的人文关怀价值。呼吁和强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 其实就是要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的一致性。重视并逐步提高人的价值, 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学校教育的过程, 其实就是使一个青年学生不断健康成长, 自身价值不断提升的过程。离开了对青年学生精神世界的建设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即使培养出了知识丰富的人, 学校存在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同样的道理,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即使体格如何健壮, 学识如何渊博, 也只是一个不完整的人甚至是一个对社会有副作用的人。

重视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 确立其人文关怀的价值核心地位, 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 应该说, 这是走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效果不明显的基本抓手, 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在新形势下走出困境, 适应社会需要的本原起点。

摘要:弗洛伊德曾经断言:“文明发展程度越高, 人类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在我国, 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16-25.4%, 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近年来, 高校内因心理问题而引发的自杀、犯罪等恶性事件屡见报端。20多年来,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取得长足的进展, 但实际效果不佳的现象一直非常突出。其中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定位的片面性是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价值维度的分析入手, 阐释其人文关怀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文关怀,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

[2]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7.

心理人文教育 篇9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

胡锦涛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深刻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人文关怀”, 就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切从人出发, 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人的创造潜能, 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就是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又为思想政治工作增添了新的时代特色。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 延伸到正确妥善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 这就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得到了扩展, 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易于落到实处。

“心理疏导”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 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既需要我们适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变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等, 化解和消除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需要我们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来理解, 就是要通过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 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 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 改善或改变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 达到降低、解除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

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 心理疏导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障碍问题, 二者相辅相成, 互为补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 贴近实际, 贴近师生,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 重在解决他们内心的实际困惑, 在此基础上, 对大学生施以正面教育和引导, 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需求

1.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延伸, 也符合当今社会的迫切需要。在马克思著作中, 无论是在《共产党宣言》还是在《资本论》中, 都包含着对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的执着追求, 洋溢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当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各种矛盾突出, 但大多数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曾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 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 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因此要解决好当前的思想问题就要采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 从而体现对人的关怀、尊重和理解, 缓和人际矛盾、营造和谐社会氛围。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既是方法也是目标, 开展人文关怀、加强心理疏导也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设良好的环境, 促进物质文明与社会和谐同步发展。

2.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多样更具人文色彩的方式对受教育者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实践证明, 受教育者对一种政治理论的认同, 往往首先是从对其文化功能的认同开始的, 而人文关怀在其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我们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 实现人的幸福,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是科学发展观内涵所在。注重人文关怀不仅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它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胡锦涛所指出“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 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人们首先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 然后才有精神的政治的需求, 在尊重、理解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和需求,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交友、就业,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的基础上,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才能真正实现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统一。

3.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

当代大学生都出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这一代大学生既有各个时期青年人的共性, 更具有鲜明时代特点。他们的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 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 视野广阔、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远远强于前辈。但在心理上也有一定的弱点:自我中心主义明显, 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 常常面对着人际关系、个人发展和两性情感等困扰。据调查:大学生中有半数以上的人认为学生压力太大, 人际关系紧张和社会竞争激烈。从成长需求上看,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鲜明, 成长成才愿望迫切, 强调个人价值和自我实现。因此,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因势利导, 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 充分尊重和满足大学生个人的利益和成长成才的需要, 以社会的文明进步和个体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协调发展。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整合

1.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条件。教育从根本上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在教育过程的起点、终点都是人, 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 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高校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 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以平等和民主的态度对待大学生,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要相信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觉悟, 将大学生看作一个不断追求成长和进步、不断克服失误、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素质的群体。

2.弘扬人文精神, 营造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

高校人文精神本身就承载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在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中唤醒人文意识, 就要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让学生在一个文明、有序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要合理规划布局, 建设优美校园环境, 保持人、自然、环境、生态的和谐, 形成浓厚的人文气息教育环境。在校园的环境设置、安全设施、生活后勤保障等方面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建设适应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育人氛围。

3.加强高校政工干部队伍建设, 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校政工干部是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核心力量。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和总支书记要把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 把关爱献给学生, 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互动关系, 真正成为学生引路人。要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 开展好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工作, 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设立大学生情感信箱, 多渠道地帮助大学生排解思想情感困惑。要在高校形成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4.搭建校园思想情感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思想和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是真正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青年群体, 思想观念尚未定型, 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在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思想情感困惑。因此, 要为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搭建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让大学生在交流和沟通中走向成熟。我们可以借助传统的师生交流平台, 如设立学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师生座谈会、辅导员谈心等沟通渠道;还可以借助现代的网络系统, 开设辅导员博客、校园论坛、心灵驿站等栏目, 建立网络育人的新平台。

5.妥善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必须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 要广泛听取大学生的意见, 真正地了解大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敏感问题。在当前形势下, 要特别解决好以下的突出问题:一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二是做好贫困家庭学生帮扶工作;三是进一步做好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服务工作;四是帮助大学生处理好情感和恋爱问题, 要在办实事中贯穿人文关怀,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6.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世界观、心理素质、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是大学生立身处事的根本。要根据大学生特定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 把握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 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自由、充分地发展。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基础上,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 2007-10-25.

心理人文教育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内涵及发展

(一)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解读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 能使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强化。在追求创新的今天, 这一理念完美地结合了当前的社会情况, 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为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重要手段, 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把握其中的客观规律, 掌握大学生的思想以及心理的特点, 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引, 才能真正的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应用性分析

在我国现今的社会发展中, “以人为本”的理念逐渐得到重视, 这使得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能够更好地培养与塑造人, 使人的发展更加全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培养学生, 在这一教学中, 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得到了重视, 为大学生之后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条件, 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使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结合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具体研究, 加入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理念, 使其跟上社会形式的发展,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寻找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好的方法。同时, 要加强人们对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认识, 以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质量为目标, 保证大学生健康稳定发展, 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二、建立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

(一) 创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环境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 应加强管理方式创新,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加强教育团队之间的合作, 发挥教育的重要作用, 拓宽信息的流通方式, 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拥有良好的教育环境。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 应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这一理念, 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提高高校的督导意识, 使大学生的权益得以保障。在这项工作进行过程中, 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分析大学生心理思想, 并进行有效引导, 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 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质量, 使大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时, 应把教育、管理、服务融会贯通, 增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教育中的作用, 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更好得展开。

1.重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相当重要, 要最大化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大学生的人格素养, 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与动手创作能力, 有效带动大学生的自主管理和自身需求, 使大学生在参与工作中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

2.重视大学生交流平台建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应充分了解大学生自身需求, 重视大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增加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 扩展大学生的视野,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有序进行。

3.重视大学生心理疏导。在各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学校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行为变化, 分析大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 判断大学生的思想, 建立良好的大学生心理管理机制。力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往往只能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提高起到很小的作用, 因此,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根据教育目标, 有效改进教育内容, 使用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 用优美的语言讲授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学生认可, 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 同时教师要结合国内外的教育经验与学生的生活环境, 把教育方式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在一起, 充分激发大学生的情感, 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 提高教育工作者的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需要辅导员进一步理解和认识, 并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或相关心理学辅导知识, 提升自身对心理学基本知识和概念、心理对人整体表现的影响等的理解程度。同时, 辅导员还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增强心理素质。只有这样, 才能在工作中通过更加贴近学生的方式,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中,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促进学生身心和谐,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参考文献

彰显人文关怀 打造心理和谐 篇11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意义和作用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利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转换新视角。人文关怀中渗透着心理疏导,选择心理疏导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是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手段。二者都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为宗旨,而不是脱离政治思想、意识形态谈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二者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元素,必将引发新一轮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和创新。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企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一切发展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企业的中心工作是发展经济,企业党的工作要融入经济工作这个中心,不断促进企业的和谐有序发展。因此,一方面要注重对企业员工本身的关心,充分发挥、激发员工的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要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企业与员工共享成果”的理想境界。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和谐企业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基础是人的心理和谐,需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付出积极的努力去构建和营造。因此,心理和谐需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坚实的后盾。在企业里,只有员工的心理和谐了,才能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有和谐有序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具备应对市场经济、改革改制中给员工所带来的各种心理矛盾冲突和巨大的心理压力,才能不断增强员工应对不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才能不断培养其应对岗位、企业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也才能够保障和谐企业的和谐建立及和谐发展。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更是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企业而言,一方面,迫切需要一个安定和谐的环境来保障发展,需要凝聚广大员工智慧力量来推动发展;另一方面,改革力度加大,以及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都可能会激发一些不利于发展的矛盾和隐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把人文关怀和心理贯穿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之中

充分考虑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具体到企业,就是要从广大员工的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机制,是企业实现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建立健全员工情况收集和反映机制,加强员工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全面地掌握员工的各项需求。其次要完善员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畅通信息渠道,引导员工心态良性变化。思想引导要和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联系起来,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利益分配等各个环节开展工作。再次是建立关爱、帮扶机制,从制度上落实对有需要的员工进行帮助的措施,让员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另外,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行政管理,它体现的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既表现为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力量,更表现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只有全面理解以人为本,视企业员工为亲人,关注不同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为每个企业员工创新力的生成以及终极价值的实现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开展具有坚实的基础。

想方设法满足员工正当需求。开展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重要的是了解员工的需求,有的放矢才能找准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员工的心理需求,明白员工在想什么。比如对稳定的收入、公平的报酬、升迁的机会、企业的认可、提高个人能力的培训机会等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同的员工侧重会有所不同,因此应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为人所盼,才能与工作对象产生共鸣,达到目的。其次要从员工所关注的问题入手,针对员工所关注的问题,就要主动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就员工关心的问题同他们沟通,化解矛盾,并通过各种渠道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再次是要积极引导员工需求。对员工的需求也要积极地加以引导,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对症下药,有些无法满足的需求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明工作讲清道理,让员工明白不能满足的原因。

心理人文教育 篇12

一、佛眼静观———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

最近, 我们对县城8所学校近600名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结果显示, 23%的教师有轻度心理障碍, 14%的教师有中度心理障碍, 21%的教师已患有心理疾病。其表现是, 在家里时常莫名发火, 脾气很大, 感到无比烦躁和焦虑, 身心得不到放松。在学校对学生有耐心, 而对自己孩子的学习则缺乏耐心, 严重的还打骂。有71%的教师感到工作压力很大, 57%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缺乏认同感, 觉得自己的辛勤付出与实际所得不成正比, 缺少成就感。

再看其他地方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情况:

上海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一项调查显示, 教师心理疾患检出率为48%, 与一般群体的“常模”相比, 有23.4%的小学教师超出“常模”2个标准差。

2005年广州市教育工会曾经对市属学校的教师进行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仅仅有20.4%的教师基本健康, 处于亚健康的将近八成。

杭州市教科所对市区30所学校的近2000名教师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 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其中男教师的压力大于女教师, 毕业班的教师和班主任压力大于非毕业班和非班主任教师。

北京市对500余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更显示, 近60%的教师觉得在工作中烦恼多于欢乐, 70%的教师有时忍不住要生气发火。教师中较普遍地存在着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

……

毋庸置疑, 一系列调查后触目惊心的数据已经显示, 当前教师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老师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正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教师长期在亚健康和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中挣扎, 又怎样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呢?没有教师健康的心理, 又如何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呢?

二、拨开迷雾———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 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比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前更大了, 具体说来其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繁重的工作负担, 让教师“应接不暇”

备课, 上课, 作业批改, 学生辅导、教学反思, 课题研究, 政治学习, 业务学习, 教育叙事, 读书心得, 案例分析, 论文评选, 公开课、研讨课, 听课、评课, 各种教研活动, 各种培训活动, 教育违纪学生, 接待家长, 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 应付各种各样的检查,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竞赛, 教师的个人进修、继续教育……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8小时以外还要工作。不同层次的管理者, 由于各种原因, 工作的措施缺乏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 导致教师的工作量不断算加法, 负担愈来愈重。众多头绪的工作让教师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苦不堪言。无奈之下, 教师只有默默地忍受, 只有麻木地应付。再加上如今一家一户大多只有一个小孩, 每个家庭对自己的孩子都寄予太多的希望。“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传统的观念仍然成为许多家庭的价值取向。上好学校、读好书、找好工作, 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子女最好的发展轨迹。面对家长太多的期盼, 学校承载着家长太多的希望。为了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学校要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学生的成绩, 发展学生的能力。而这些都需要学校教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去完成。这样, 学校的压力又内化为教师的压力, 成为教师挥之不去的沉重负担。

2. 领导的家长作风, 使教师“如履薄冰”

一所学校的管理是否能够给教师提供一个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部分学校领导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人为地给教师们制造了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压力, 不仅压力没有转化为教师工作的动力, 反而使一些心理本身比较脆弱的教师因压力过度而导致心理危机。比如学校领导在举例表扬时, 常以那些带病工作、主动放弃婚假之类的教师为标榜。显然, 这些领导并没有把老师的生命和健康挂在心上, 没有把教师当成有生命的人看待。一些领导还常常不顾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尊严, 随意训斥冷淡教师, 甚至整天手拿“待岗”“交流”的大棒吓唬老师们, 这使当前教师队伍中普遍蕴蓄着一种长期积压的忿闷, 这严重影响着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

3. 僵化的考核机制, 给教师“三环五扣”

现在的学校普遍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 在指导或考核上存在过细过死的缺点。如对教师的考核管理从早到晚的签到签退, 到每课的教学反思次数、每周听课次数、每周业务学习笔记的篇数、学生作业设计与批改、辅导笔记等等, 但凡是教师的工作, 都有相对应的考核制度与细则 (有些领导者还美其名曰“精细化管理”) 。过细的量化考核不仅无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反而使教师工作越来越消极, 一切工作都围绕考核的分数运转。不完善的考核制度是产生教师心理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严重地干扰了教师工作的自主性, 使教师创造性的工作变为简单的机械性劳动。

4. 不合理的激励方式, 令教师“心灰意冷”

教师的工作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 是导致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许多学校为了刺激教师的工作干劲, 对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行物质刺激。但在发放方法上存在较大的缺陷, 如人为地拉大奖金差距, 使部分教师工作投入得不到合理的回报, 使多数教师得不到成就感。更有甚者, 受社会腐败风气的影响, 部分学校在教师考核、评优推先、提拔干部等方面, 搞“近亲繁殖”, 过多地照顾关系, 考虑亲疏, 使工作突出的同志感到寒心, 丧失工作热情, 产生失落情绪, 久之因压抑而产生心理问题。

三、对症下药———为教师的心理疲惫“疗伤”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享受美好生活的重要条件。要想解决教师身心压力, 必须“对症下药”, 才能行之有效地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1. 切实减轻工作负担, 为教师“松绑”

教师减负, 是学生减负的前提。只有解放教师, 才能解放学生。首先要减去教师额外的负担, 消灭“土政策”, 如一些学校制定的必须会制作课件、必须有教科研立项课题、必须每年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必须辅导学生获得一定数量的县市以上竞赛奖等等。其次改变绩效管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尊重教师个性化的工作作风。学校的量化考核应从注重数量转向质量。第三, 去除无效劳动。例如教案检查是一项常规管理, 为了应付, 许多老师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写教案 (大多教师是抄写教案) , 而真正用于思考的时间很少。有些学校规定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 老师课前要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 而对于是否每堂课的教学都需要课件, 使用课件后的效果到底如何, 连教师自己也感到茫然。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应该尽量剔除“抄写教案”之类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尽量减少检查、评比的次数, 尽量做些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有益的事。四是减少无效会议。有些学校硬性规定一星期集中开大会三四次, 小会随时有, 至于会议召开是否有必要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浪费了教师大量宝贵时间。于是老师们谈“会”色变, 参加一次会议就是经受一场煎熬。作为学校, 应该尽量减少会议数量、压缩会议时间、控制会议规模、改革会议形式, 努力提高办会水平。真正做到少开会、开短会, 少讲话、讲短话, 少发文、发短文, 重制度、抓落实。

2. 确立人本管理思想, 给教师“快乐”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必须有规章制度, 规范管理是保证管理合理性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但它忽略了“人本”这一理念。学校管理的核心是人, 教师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思想, 有感情, 有独立的人格, 有各种需要, 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优化, 关键在于张扬人性管理, 树立为教师服务的思想, 激发教师的热情, 让他们安心、舒心、热心、尽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一特性, 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 确立生命意识, 关注生命,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 进行民主管理。学校领导要发扬民主作风, 尊重、信任教师, 确立教师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要加强与教师的情感交流, 建立起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 使教师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召开的会议要弱化行政意味, 强化研讨气氛, 让教师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 避免一言堂、家长制的会风压制教师的思想。设立教师与领导的交流平台, 及时交流、交换意见, 消除思想隔阂, 以便彼此都能“打开窗户说亮话”。举办各种文体活动, 增强教师间的交流机会, 形成团结、竞争、进取、活泼的团队作风……让教职工在充满人情味的校园文化中, 怀着快乐的心情为学校工作。

3. 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 给教师“信心”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改进。” (斯塔费尔比姆) 不能把领导对教师的考评或学生对教师的考评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将过去偏重教学结果的终极性评价, 改变为重视教师发展过程的发展性评价;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为多元的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考核奖励, 要把金钱物资的激励与精神上的满足结合起来;不要规定教师工作的硬性指标, 如规定升学率要达到多少才算完成任务等;不要硬性规定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 毕竟教师不同, 教育对象不同, 教育学科和内容不同, 教育教学方法也就可以不一样,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评价教师, 不仅要看教学成绩, 更要注重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行为及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要重视对教师正面的激励作用, 鼓励他们终身学习, 鼓励他们开展教学研究, 不断促进他们向研究型、发展型转化。

4. 充分提供平台, 给教师“动力”

上一篇:抗微生物活性下一篇:新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