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2024-08-26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精选12篇)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篇1

随着整体护理的全面推广, 要求现代护士不仅要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有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然而目前我国护理教育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致使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医学院校护理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融人文精神于护理教育中, 这既是护理教育本身的要求, 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 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实质上是以传授人文知识, 培养人文精神及提高人文素养为主的教育, 是一种以人格完善为最终目的的教育[1]。

2 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2.1 加强人文教育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护理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以病人的需求为中心, 特别注重病人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 尊重对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 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人的健康需求。

2.2 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文化背景护理模式的需要

现代社会, 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美国著名学者伟恩· 尹·莱宁格提出了“适应文化背景护理模式”的理念, 认为在发展科学人道主义护理知识的同时, 应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护理要求、健康及疾病观念、信仰和行为方式, 以便向病人提供适应特殊文化需求的护理理念。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的经济文化领域进一步开放, 越来越多的护理对象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种族或民族, 其文化背景不同, 这就需要护理思维向多元化拓宽视角, 要求护理人员要有更广泛的人文知识, 了解多元人类文化, 才能正确评估不同文化背景患者的需要, 从而提供符合其文化需要的个体化整体护理。而目前我国护理人员这方面的知识远不够用,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多元文化护理的需要。

2.3 就业市场的形势需求

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工作, 要求护理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还应具备较深厚的人文底蕴, 如优良的品德、高度的责任心、包容的胸怀、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抗御挫折的能力、应变合作的意识以及高雅的气质仪态等。在就业市场日益严峻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无疑会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素质。

2.4 加强人文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1世纪护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使学生在科学文化、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及艺术修养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具备健全的人格, 就必须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 高等护理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

我国高等护理专业的主要生源是高中理科生, 他们在高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 造成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进入大学后, 学生一方面渴望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人文方面知识的内容, 全面发展自身素质;而另一方面又认为人文知识与基础课、临床课相比, 不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从而在思想上轻视人文知识的学习, 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 忽视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 导致学生片面发展。人文知识的缺少、人文精神的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道德理性、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思想深度以及法律意识的缺乏或淡漠。

3.2 护理教学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由于种种原因, 当前许多护理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设置不合理。李秋萍等[2]收集国内10所护理学院 (系) 本科教育计划及相关资料, 对各所院校的人文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整理, 结果显示:①人文课程所占课时比重仍偏小, 10所院校人文课学时占总学时数平均为13.3%, 而护理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有1/3为人文学科课程。②课程设置不平衡, 随意性较大。③对人文核心课程的选择体现出不确实性, 各高校表现出较大的差异。④课程设置未能很好地体现其培养目标,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⑤课程结构体系缺乏整体优化, 学科知识之间存在交叉重复现象, 缺乏学科整体性规划;此外, 人文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大多采取讲授法进行“填鸭式”教学, 教师注重教给学生多少, 而忽视学生感悟多少。而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是要学生从获取的人文知识中探究其中的人文精神, 只有感悟了其中的精神才能领悟人生的真谛, 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锤炼坚强的意志、培养创新的精神。

3.3 教师知识结构不全面

护理人文教育横跨医学和人文科学两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对师资素质要求较高, 而我国护理教育者的现状是:绝大多数护理院校教师的教育思想、人文修养与现代护理学发展不相适宜, 缺少人文素质与护理专业的融合[3]。一方面, 护理人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许多承担护理人文教学的教师是由护理专业教师转型来的, 缺乏深厚的人文、社会学知识。一些则是对医疗、护理了解很少的专门从事人文、社会学科课程讲授的非专业教师, 他们在护理人文课程的讲授中, 不能很好地将护理学与人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无法更好地适应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另一方面, 由于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传统教育观的长期影响, 护理专业教师课堂上讲“病”的生理、病理因素多, 讲心理社会因素少, 不能把医学基础、护理和人文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3.4 课程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的影响

当前的课程评价体系不尽合理, 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上, 存在“重视认知领域目标的测试, 忽视情感领域、精神运动领域目标的评价”的问题, 尚缺乏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成绩难以被社会所认可[3]。

4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措施

4.1 重视理念的导入

各个护理院校领导率先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 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时代发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学生素质的要求, 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理念, 并将新理念在护理专业学生中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

4.2 建立和完善具有护理专业特点的人文课程体系

确立人文学科及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础地位, 形成“突出护理、加大人文”的新型的护理课程结构体系。高校一方面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 在资源的配置、经费的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 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 同时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依然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大胆进行课程结构改革。例如:物理、化学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主课程, 有一定的基础, 大学一年级的医用物理、医用化学少讲、精讲, 适当减少部分课时, 用以增加应用性人文知识的传授和训练。既利于学生适应从高中“应试教育”过渡到大学“自主学习模式”, 又得到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和憧憬, 更好地投入今后的学习中。杨朝晔等[4]适当增加人文课程的课时, 使其占到总课时的15%~25%, 适当增加医学人文和护理人文方面的课程比重, 使其占到人文课程总课时的60%。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相结合的办法, 少量作为必修、大量作为选修。在课程的编排上注意加强学科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 使各门课程之间护、医、文相互渗透;在教学中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 以意境为中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5]。例如我校的《护理美学》课教学全程采用讲授、艺术作品欣赏、演示、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授课, 以全体学生参与一台自编自导自演的晚会结束考核, 90%的学生认为护理美学教育增加了其感受美、表现美、应用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文教育不是速成教育, 而是长期教育, 人文课程应贯穿在各个年级, 构成人文课程体系。

4.3 构建科学评估体系

培养是目的, 评估是手段。护理院系应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的整体规划中, 完善学生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 形成综合评估体系。比如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种社团、文体活动或比赛等所取得的成绩或表现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各项评优挂钩;将学生参加专题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及其见习、实习期间的实际操行和学生的实习点分配、就业推荐、学位授予挂钩, 逐步完善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

4.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护理专业教育的整合, 应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方面有计划的培训、深造或进行任职资格考核, 加强对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学教师的培养, 提高其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另一方面, 通过经常性的师资培训, 提高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 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将人文应用性知识融入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 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操作技术中。

4. 5 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国内外诸学者认为, 隐性课程应作为人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 如校园环境、教师人格、师生关系、艺术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 它具有广泛的渗透性, 潜在的影响力和无形的教育价值[6]。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常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首先, 在校园的人文景观建设上力求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 比如在校园内设立南丁格尔的塑像, 张贴南丁格尔的名言和护理学专业理念的格言等, 处处体现人文思想, 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其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如成立各种社团, 进行形体训练和护士礼仪训练;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讲座、心理沙龙、文艺汇演等活动, 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塑造自我;再次,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 如进入社区、医疗机构、养老院等, 开展献爱心及各种公益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关爱社会、关爱健康、关爱生命, 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吃苦精神及奉献意识等。另外, 教师应用其人格魅力、教学行为来表达人文关怀, 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丰富的人文知识是学生人文素养生成的内部环境, 加之良好校园文化的外部环境, 两者双向互动, 学生的人文素养随之不停地外化、内化, 最终达到升华人格的目的。

摘要:从高等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等方面阐述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人文素质,学生,护理教育

参考文献

[1]赵艳, 赵玲.我国护理人文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院管理, 2007, 23 (2) :114-116.

[2]李秋萍, 杨支兰.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文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6, 12 (16) :1567.

[3]曾莉.人文护理在护理教育中的价值及伦理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 (1) :73-74.

[4]杨朝晔, 秦红兵.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06, 20 (11B) :3003-3004.

[5]李秋萍, 杨支兰.国内外护理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现状对比及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 2006, 3 (3) :132-134.

[6]宋丽淑, 曾慧.护理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发展趋势[J].现代护理, 2008 (6) :722-723.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篇2

各有关高校:

为进一步推进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各院校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本教指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现推荐给贵校。希望贵校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自主阅读,并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丰富同学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书目的选择秉承如下原则:(1)价值导向积极向上;(2)所选书籍应为该领域中公认的经典著作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3)切合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4)应为已在国内出版或图书馆普遍收藏的书籍,便于查找,且深度适中。

希望本书目能够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所帮助,并望将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反馈到教指委,以便今后对书目进行修订和补充。

衷心感谢贵校对教指委工作的支持。

教育部高等学校医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

人文素质和社会科学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11年12月

附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哲学、语言、伦理类】

 [德]黑格尔著.贺麟等译.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83

 [英]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5

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94

 [英]阿伦·布洛克著.西方人文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 [英]卡尔•波普尔著.舒炜光等译.客观知识.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关子尹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德]卡尔•雅斯贝斯著.王玖兴译.生存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2008

 [英]A.J.艾耶尔.尹大贻译.语言、真理与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美]托马斯·内格尔著.万以译.人的问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德]施太格繆勒著.王炳文等译.当代哲学主流.商务印书馆,2000

 [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85

 [德]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

响.商务印书馆,1999

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于晓等译.语言与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美]恩格尔哈特著.范瑞平译.生命伦理学的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德]库尔特.拜尔茨著.马怀琪译.基因伦理学.华夏出版社,2000

 [英]理查德•麦尔文•黑尔著.万俊人译.道德语言.商务印书馆,1999

 [美]查尔斯·斯蒂文森著.姚新中等译.伦理学与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 [美]波伊曼编著.江丽美译.生与死——现代道德困境的挑战.广州出版社,1998

 [美]蒂洛著.程立显译.伦理学与生活.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 [英]赫胥黎著.李黎译.美丽新世界.远方出版社,1997

 [美]飞利普•希尔茨著.姚明威译.保护公众的健康.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 [美]穆尔著.但汉松译.致命的药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 [英]托尼·霍普著.吴俊华等译.医学伦理.译林出版社,2010

 [美]彭斯著.聂精保,胡林英译.医学伦理学经典案例.湖南科技出版社,2010  [美]戴蒙德著.谢延光译.枪炮、病菌与钢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 [美]托马斯著.周惠民译.最年轻的科学.青岛出版社,1996

 [美]穆迪著.罗汉译.濒死体验.上海三联书店,1988

 [美]斯蒂芬·罗思曼著.李创同,王策译.还原论的局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 邱鸿钟.医学与语言.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彭瑞聪主编.医学辩证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 周一谋编著.历代名医论医德.湖南科技出版社,1983

 何兆雄主编.中国医德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

 周俊、何兆雄主编.外国医德史.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

 周国平.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 区结成.当中医遇上西医.三联书店,2005

 朱幼棣.大国医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

1【历史、文化、人类学、美学类】

[德]H.李凯尔特著.凃纪亮译.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商务印书馆,1991  [法]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著.陆晓禾等译.结构人类学.北京文化艺术出

版社,1989

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和无神论.人民出版社,1999  [英]J.贝尔纳著.陈体芳译.科学的社会功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美] L.怀特著.沈原等译.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研究.山东人民出版

社,1988

 [美]波伊曼编著.陈瑞麟等译.生死一瞬间——战争与饥荒.广州出版社,1998  [俄罗斯]巴赫金著.晓河等译.巴赫金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美]雷德里克·杰姆逊.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1987

 [美]约翰·伯纳姆著.颜宜葳译.什么是医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美]罗伊·波特主编.剑桥插图医学史.张大庆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 [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英]约翰·V·皮克斯通著.陈朝勇译.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

学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8

 [美]厄恩斯特·迈尔著.刘珺珺等译.生物学思想的发展:多样性、进化与遗

传.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 [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美]哈罗德·多恩著.王鸣阳译.世界科学

技术通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 [美]戴维·林德伯格著.王珺等译.西方科学的起源.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 [美]洛伊斯·N· 玛格纳著.刘学礼主译.生命科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 [丹]赫尔奇·克拉夫著.任定成译.科学史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 [加拿大]阿尔维托•曼古埃尔著.吴昌杰译.阅读史.商务印书馆,2002  张广智、张广勇.现代西方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 陈邦贤.中国医学史.商务图书馆,1998

 张大庆.医学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邱鸿钟.医学与人类文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席焕久主编.医学人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 王哲.国士无双伍连德.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方法论类】

 [法]拉•梅特里著.人是机器 顾寿观译 商务印书馆,198

3 [意]维柯著.朱光潜译.新科学.商务印书馆,1989

 [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 [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 [德]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 [奥]L.贝塔兰菲著.秋同等译.一般系统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 [美]N.维纳著.郝季仁译.控制论.科学出版社,1983

 [瑞士]皮亚杰.结构主义.商务印书馆,1996

 黄淑娉等编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 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中西医学比较研究.沈阳出版社,1990  彭瑞聪主编.医学方法论.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

 彭庆星等主编.医学逻辑学.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

【疾病与病人类】

 [美]赫舍尔著.隗仁莲等译.人是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 [法]让·保罗·萨特著.周煦良,汤永宽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5

 [美]凯博文著.陈新绿等译.谈病说痛——人类的受苦经验与痊愈之道.广州

出版社,1998

 [美]波伊曼编著.陈瑞麟等译.今生今世——生命的神圣、品质和意义.广州

出版社,1998

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汪云九等译.惊人的假说——灵魂的科学探索.湖南

科技出版社,1999

 [美]保罗•布兰德,[美]菲利浦•扬西著.肖立辉译.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东方出版社,1998

 [英]R.D.莱恩著.林和生译.分裂的自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 [丹麦]克尔凯郭尔著.张祥龙等译.致死的疾病.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  [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商务印书馆,2001

 [美]图姆斯著.邱鸿钟等译.病患的意义.青岛出版社,2000

 [美]R.M.尼斯著.易凡等译.我们为什么会生病.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 [美]苏珊•桑塔格著.程巍译.疾病的隐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 [美]苏珊•桑塔格著.黄灿然译.关于他人痛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俄罗斯]契诃夫著.契诃夫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 [英]R.D.莱恩著.林和生等译.分裂的自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 [美]H.S.沙利文著.韦子木等译.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 [英]霭理士著.潘光旦译注.性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97

 [美]约翰·奥尼尔著.张旭春译.身体形态.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

 [加拿大]保罗·萨加德著.刘学礼译.病因何在——科学家如何解释疾病.上

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 [美]H.E.西格里斯特著.秦传安译.疾病的文化史.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 [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译.临床医学的诞生.译林出版社,2001  [法]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 [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三联书店,1999

 梁浩材主编.社会医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篇3

关键词 中职护理 人文素质 培养

护理职业是以母性的慈爱为基础,以对人的关心照顾为目的来维护人的生命与健康。不但要求会理解人、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这种以关爱、尊重、奉献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本质,如果去除了人文精神这一信念,人文关怀这一行动,任何娴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都可能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和机械的程序[1]。一个具备人文素质的护士在与服务对象交谈时,能运用心理学给予个性化的健康宣教;在服务不同层次的人群时表现出恰如其分的礼节和沟通技巧,能充分理解、尊重不同个体的意愿和需求;有利于创造良好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培养和丰富护理人文内涵,促进提高人文素质,不仅是现代护理学和人文精神整合发展的需要,也是护理人才的素养、品德和人格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对病人进行人文关怀护理所必需。现针对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以达到提高护士人文素质,提升人文关怀护理服务质量之目的。本文以个人观点就中职学校护理专业人文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措施进行浅谈几点想法,以期为推进中职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1 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深刻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价值和深远影响,增强人文素质教育意识,并通过各种宣教方式使全体教职员工认识时代发展对护理教育的内涵和素质的要求,使之树立新的护理专业教育观念;其次要整合人文师资力量,抓好两支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经常性的师资培训,加强对专门从事人文素质教学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的观念,加强对护理专业教师的人文学科知识的灌输,使护理专业教师能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要求与专业课教学融会贯通起来,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讲授专业同时,润物无声地提高护士生的人文修养。另外,教师的敬业精神、人格魅力、仪态风貌等都会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2 职业礼仪素质的培养

培养树立护理人员的形象意识,使他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表现出对自身工作充满着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觉地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展示出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以自身的形象换得公众的认可。护士礼仪是护理人员对患者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是培养护士表现端庄的仪表和风度。因此,培养学生护理服务礼仪,对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塑造护士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如学生能在迎接病人入院时,表现出热情、主动、友好,面带微笑,有礼貌的介绍自己和病房环境,介绍有关住院规则、生活制度和探视制度等。在欢送病人出院时,主动向病人表示祝贺,帮助病人整理用品、办理出院手续,向病人交待出院后如何用药,让他愉快的离开病房,重新走向社会。学生的这些良好的护理职业礼仪行为受到医患好评,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3.校园文化活动功能

校园文化通过感染、暗示、激励与心理调适等多种功能,改变着学生的情绪、情感、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首先,在校园的规划、绿化,校园的建筑设计,以及人文景观建设上都力求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校园中设立南丁格尔的塑像,布置南丁格尔的名言等,能给护士生以美的熏陶,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3]。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比如在学生中开展演讲、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文艺汇演等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以此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生命关怀教育”“护士礼仪大赛”“护士形象设计”等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能力的舞台,更使学生的知识、人格、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升华。再次,在“5.12”国际护士节,通过护士授帽宣誓仪式,以“烛光中的信念——重温南丁格尔誓词”为题,为特色教育活动拉开了帷幕。此外,我们邀请护理前辈主持特殊的火烛传递仪式,在前辈手中点燃的火烛在全体护理专业学生的手中依次传递下去,同时也将前辈的殷切期望传递了下去,更是将对护理事业的热爱与忠诚传递了下去。

4 人文素质自身塑造的培养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日益增强,护理工作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各方面对人文护理的重视,以及人文护理在患者身心康复中的重要作用,促使护理职能发生了较大转变,护士角色向多元化发展。这就要求护士要以优秀女性的标准,全方位塑造自己,不但要有以医护人员行为规范为准则的外在气质,塑造好护士最直观的外在形象,还要具备思想先进、知识全面、形象良好、气质优雅,具有多元文化的职业女性,使自己成为美丽而幸福的护士、知识而优雅的护士、智慧而成功的护士。教育实践证明,人文教育和医学科学知识教育是护理教育中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侧面,护理教育需要医学科学知识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也就是说两种教育都具有合理的内核和现实价值[4] 。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是现代护理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是塑造护士内在形象的重要保障。

通过开展对中职护理的人文素质教学活动,不仅能拓展护理人文教育的途径,同时也能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以此提高护理专业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态,优美得体的言行,熟练的沟通艺术以及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更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职护理教育只有在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吴美福,张秀伟.人文精神是建立护理专业信念的基石[J].护理研究,2006,20(15)

[1]周爱萍,张光环.创新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促进护士人文素质有效提高的研究[J]

2011,07-21

[3]袁玮,姚蕴伍.护理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初探[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0):1

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篇4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教育是一种根据现代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既教导人怎样做人,又教导人怎样做事的社会现象,是一种铸造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文素养的教育。在护理教育中开展人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未来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塑造全人格的必修课。

二、人文素质与现代护理的关系

人文素质是整体护理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整体护理以人为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它在关注疾病的同时,关注患病的患者,关注患者所处的家族和社会环境,注重患者心理需求的满足和人格尊严的完善。这就要求进行整体护理的人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在护理过程中,除了进行护理操作和生活照顾外,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人际沟通渠道,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

三、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终身教育思想,不仅是对医学教育本质认识的飞跃,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终生教育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确定能够帮助一个人在其一生中不断学习和得到训练的结构和方法;二是通过多种自我教育的形式,向每个人提供在最真实程度上完成自我发展的目标和工具。终身教育落实到个人就是终身学习,因此要注重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的彻底养成。要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发挥图书馆的功能,提倡利用闲暇时间阅读人文社会科学书籍和文章,提高人文素质。此外,还可通过组织宣传终身教育,举办讲座、知识竞赛、读书节、艺术节等活动,确保终身学习体系的实施。

2、加强师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

调查发现,多数护理专业学生对护士形象的确定首先来源于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言行举止、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而多数护理专业教师未经过系统的医学护理教育培养,相对缺乏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所以,要加强从事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培养,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及效果。应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如有计划的培训和深造或进行任职资格考核以提高专业教师的自身素养。

3、结合临床教学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素质培养。

作为一名护理专业学生想要成为优秀的护理人才就必须将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充分结合:(1)做好岗前教育。从护理道德、业务水平、护理礼仪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使实习护理专业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完成角色转变,为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2)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技术操作训练以减少其手生、紧张、恐惧而出现护理差错的几率。(3)要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和患者的沟通交流才能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生活和心理状态、情绪变化等。成功地取得患者的信赖与合作为护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4)护理专业学生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患者实施身心两方面的护理,并在护理工作中使用鼓励性、解释性、安慰性、告知性语言以便于护理专业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顺利地做好护理这项工作及成为一名优秀的护理人才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文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5

一、我的体会

1、我看到名师的课堂是集学习化、人文化和潜移默化于一体的课堂。

所谓“学习化”,我看到他们都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放在首要地位,把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高效的结合在一起。他们的课堂设计没有一环扣一环的环节模式,有的是对文本深入感悟的巧妙点拨,有的是想象说话、写话的训练,有的是激情的朗读示范与指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使得语文课堂真正的返璞归真。

所谓“人文化”,我看到大师们的课堂之所以那么轻松自然,与学生的亲和力是那么的强,是因为他们真正把学生当做有思想的、可以倾心交流的朋友。在他们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感觉就像在和自己的长辈聊天、谈心,在彼此的谈笑风生中进行着知识的学习,获得情感的熏陶。学生的身心始终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他们真正的是在享受课堂,所以我们经常会在课堂结束时看到孩子们依依不舍的神情。

所谓“潜移默化”,我看到这些名师都是“言传身教”的楷模。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学生对自己的敬仰之情,从而使得学生因崇敬老师而喜欢他的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

2、我听到名师的语文课堂是充满激情的诵读课堂。

我静下心来回想每节课,大师们激情的诵读示范,反复地朗读指导贯穿于课堂的始终。他们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读音的错误,注重语调抑扬顿挫的变化,甚至一个标点符号所蕴藏着的情感都不放过。诗意般的课堂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角色,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体验着一个个深厚的人生哲理,心灵得到启迪,情感得到陶冶。我也深刻地体会到:朗读是学习语文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抓住朗读这根线同样可以演绎出精彩的课堂。

3、我感受到名师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那份执着与热爱,那份孜孜不倦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于永正老师和贾志敏老师虽已满头银发,却精神矍铄,课堂上风趣幽默,童颜焕发,有时似一位长者,有时似孩子般纯真,有时为了一处细小的知识点与学生争辩得面红耳赤,这些都源于他们对教育的热爱,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洒在教育这方热土上。这份执着、这份坚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二、我今后的打算

1、回校后,我首先会将本次学习的收获与老师们共同分享,积极做好二次培训工作,努力将会议体现出来的新的教学理念如: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融入到展示课中,让老师们从中获得启发。

2、今后我会抓住语文教学的根——阅读,扎根语文课堂,做探究型的教师。目前语文教学中仍出现了以讲代读、以析代读、以问代读、以练代读等倾向,我们想让学生学得灵活、学得轻松、学得兴趣盎然,就必须让他们自己品读。我要做好学生阅读的“营养师”,在语文课堂教学领域做长期深入的实践探究,努力实现“个性化教学”。

3、向大师们学习,努力做一个“杂家”。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师应当做个杂家,即“半个编辑”“半个作家”“半个演员”“半个书法家”“半个演说家”“半个剧作家”“半个播音员”“半个幽默大师”……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么应该称得上是个教育专家。其实,在这诸多“杂”的背后,正是教师“专”的体现,因为“杂”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教学的需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优质而精彩的课堂,为了给学生一个更加专业的教育。

4、在不断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同时,我将努力做好学科引领工作,发挥自己领头羊的作用,积极组织搞好学科教研工作,带动语文教师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整体业务水平。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现状;作用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途径,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修养程度、形成人格的过程。它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人文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所以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应把人文教育摆在基础和优先的地位,切实加强人文教育。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整体的人文素质较低,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开展与实施,因此,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一、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对高职院校教师的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高职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先进的教育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要求高职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在现代高职教育理念指导下,全面、深刻理解其职业内涵,努力使自己由单一知识技能型向人文、科学、技术融合的多能型教师转变。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是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三部分组成。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主要由文化课老师来承担,毫无疑问,在人文知识的把握上,文化课老师确实占有优势。但是,由于高职院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处于边缘化状况,一方面人文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不仅大大挫伤了他们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也使得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无法形成一定的科研学术氛围。另一方面人文教师配备严重不足,不少人文课程是由校内兼职和外聘教師担任,使得课程建设力量缺乏,教师的专业水准难以达到教学要求,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专业课教师特别是理工科教师很大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后走向高等教育岗位的,他们虽然接受过较高层次的高等教育,在专业知识上表现出较强的能力,但是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重视,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及时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新高职教育的理念,因此不能主动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构建,其扮演的角色仍然是一个“知识传播工具”,而不是一个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的“人师”,使得专业课程难以渗透人文素质的教育;而高职院校的生产实习指导老师,他们大部分是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在实践操作中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他们基本上没有受到过高等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更谈不上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了。总体来说,高职院校教师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人文素养不足的弱点,专业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单一,人文知识贫乏,文科技能薄弱,心理素质偏低。更让人遗憾和担忧的是,有些教师师德观念薄弱,敬业、奉献精神不足,治学态度不严谨,价值取向也发生偏移,出现了功利化的趋向,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对学生缺乏情感,与学生缺乏交流……这与教师的身份、使命是格格不入的,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二、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高职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在技能教学中表现出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对人无限关爱的思想倾向,是对人类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的一种人文精神。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业师,更是身教、心教育人的智者。曾有一位大学教师讲过,第一流的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解除疑惑,更重要的是用他们的精神、态度、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无形中受到熏陶。教师只有具有了良好的品德修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处处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高尚形象,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榜样示范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远比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影响深远。

首先,人文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师是人文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是情感、态度、仪表、人际关系等)以及人文精神的丰厚,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教师除了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涵的精神、人文价值。要用人文的观点理解教材、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技能的提高,而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为人的终身发展打好精神底子。不可否认,学校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举办人文讲座等,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那只能是人文教育的浅层次表现,要使人文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注重长期功效,就必须把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当中,努力发挥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渗透作用。专业课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一方面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价值,要求教师以人文精神传递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多,学生对专业课的重视程度也远远高于其他基础课,而且专业课教师还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学生从来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什么样的老师能够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呢?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技高一筹的教师。因此,专业课教师应将课程中所蕴涵的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起来,把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提升人文素质。

其次,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大学校园文化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象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不竭动力,是大学的精神和灵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承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一方面,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是现代文化的传播者;另一方面教师又是校园中稳定的主体,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人际关系、学术氛围等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刻置身其中,受到熏陶和浸染,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导向的作用,并且使学生受用终身。

三、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途径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人文素质,重要的是要增加教师的人文知识,提高教师的人文精神。为此有关部门、学校

和教师应做到:

首先,制度和政策的保障。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制定出必要的规章制度,明确国家和学校对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要求以及教师在提高人文素质过程中各自享有的权利与应尽的义务等。第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建立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支持、鼓励教师提高人文素质。第三,学校应加强考核管理,将人文素质纳入教师录用标准和考核标准中,完善教师人文素质的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客观、公平、公正、公开的考核和评价,从而调动教师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的积极性。第四,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多支持相关的科研立项,加大对人文素质科研的支持力度,通过研究正确把握教师人文素质的组成,构建教师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和探索教师人文素质提高的方法与途径。第五,高度重视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将人文素质纳入名师标准,创造良好的成才环境,科学公正地筛选出专业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第六,确立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目前国内有关教师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技能培训很多,但是有关人文素质培养的培训较少,主要是由于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明确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地位。

其次,更新观念。高职院校的教师要顺应当代社会科技发展潮流,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对自身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明确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一名教育者的灵魂,自觉将人文素質转化为自觉意识和行为,时刻注重以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篇7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所谓的人文素质教育, 即为通过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与自身的实践等方式, 将人类比较优秀的文化成果逐步内化为人的内在修养、气质与人格, 从而使得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操与人格修养得到提高与升华的一种教育[1]。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对人们人文知识的熏陶, 注重对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授, 其可以寓教于乐, 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与修养。作为一种特殊职业, 护士要经常与患者打交道, 因此护士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 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 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因此, 在内科学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 增强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

为了更好地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必须要增强内科护理教师的人文教育理念, 要使其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每位教师不但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与高尚的道德情操,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要言传身教, 充分发挥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 从而将人文教育更好地渗透到内科护理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爱岗敬业, 对工作要认真负责, 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待人和蔼可亲, 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要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 要充分尊重学生, 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 营造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在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人文教育,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讲解“肺结核病人的护理”这一方面知识时,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形象展示给学生, “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2]这不仅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其更加了解红楼梦中的历史人物, 了解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 而且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肺结核病人的病症, 让学生了解更多肺结核病人的护理知识与技巧。又如在讲解“循环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时, 可以为学生介绍英国著名医生哈雷用自己的生命换来“血液循环学说”这一事例, 并且在故事的讲解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专业知识, 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地活跃教学气氛, 而且能让学生为之感动, 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从而有效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三) 优化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编写病例, 要注意病例的真实性与可教性。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成员6~8人, 并根据教学的内容设置出适合学生自学的问题, 在课前一周将病历与问题发放给学生, 各组成员在课前对病例与问题进行探讨。在课上教师要针对病例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问题, 各组派代表进行回答, 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与回答进行归纳总结, 并纠正其中存在的不足[3]。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 角色扮演法。

为了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人文教育,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运用角色扮演法。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模拟护理场景, 让学生分别扮演护士、患者及患者家属。如在“制定糖尿病人的饮食计划”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自主学习, 使其能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相关的知识, 然后在课上模拟真实情境, 让学生轮流分角色地扮演糖尿病患者、护士以及患者家属等。护士要用规范的护理礼仪及良好的沟通技巧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自我介绍, 在获得患者信任后, 再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 了解病人的基本病情, 并且要结合患者的身高、体重等, 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 而且要提醒患者家属及时督促患者执行。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得护生更加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真实感受, 了解护士的责任所在, 从而提升个人的责任感, 并且在模拟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操作技能与人文素养。除此以外,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还可以应用实训教学法、小组讨论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及PBL教学法等, 从而在多种教学法的作用下, 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以及专业能力。

(四)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每位护理工作者都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因此, 在内科护理教学中, 要合理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医学名人的优秀事迹, 从而为学生作出良好的表率作用。例如在讲解护理措施时, 可以为学生介绍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姜云燕的事迹。姜云燕为了抢救高原肺水肿患者, 亲自为患者吸痰, 最终成功地挽救患者的生命, 然而姜云燕本人却昏倒在病房中[4]。在讲护理体检方面内容时, 可以为学生介绍中国的外科之父裘法祖的事迹, 其行医70年, 一直用心地关爱患者, 对待患者如同自己的亲人一样。其曾经亲自趴在病床边, 细致地观察病人的小便流量, 其认为医者必须要具备高尚的医德, 要全身心地为患者服务。又如医学泰斗吴孟超, 每次在冬天为患者检查身体时, 其都要首先将听诊器捂热, 然后再将其放在患者身上去听诊。每次患者前来就诊, 吴孟超都要亲自起身去迎送等等。这些医者不仅具有精湛的医术, 而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为护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这都是教师开展人文教育的素材。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提高护理人才素养的重要途径, 因此要在护理教学中注重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在内科护理教学中, 专业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 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 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要在为学生传授内科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 注重对护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而有效提升护生的专业技能, 提升其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 进而为其今后的临床内科护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红霞.护理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医药前沿, 2011, 11 (4) :103~104

[2]李霞, 王斌全, 韩世范.护理本科生技能操作培训中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J].护理研究, 2012, 26 (3) :857~858

[3]王欣鹃, 周军.人文知识在内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10, 13 (7) :57~59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篇8

一、人文素质概念

一直以来, 中西方理论界对“人文素质”的概念认知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对人文精神、人文学科、人文主义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近年来, 关于人文素质的研究已经成为各国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有的学者通过诠释“人文”和“素质”的概念而总结出“人文素质”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对各国学者的理论进行总结我们可以得出, 人文素质是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在人类世界、生活、价值观和个性、气质和培训方面的内在体现, 也包括文化素质, 是一个人的内在精神和风气的整体表现。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 表现的是精神价值的追求和反映。现代护理逐渐加入人性化的理念, 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关怀, 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和利益, 因此加强现代护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二、基础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现状

对于护理人员的人文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根据国外的情况调查, 国外的护理学课程基本上是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护理学三大类组成。其中护理学课程仅占总课程的25%到30% (不同国家情况不同) 。其中麻省理工学院开设108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由此可见, 国外教育重视对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医学专业学习人员的人文教育不够重视, 这种问题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了, 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在护理教育中更侧重于对于科学教育和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教学, 对病人的护理相对忽视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培养。目前护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与临床医学系模式相似, 基础课甚至同班上课, 现行教学计划仍是传统设置, 即分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护理专业课。我国高等护理专业的主要生源是高中理科生, 缺乏社会科学知识, 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有些高校将大多数人文社会学科设置为考查课, 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

素质教育在基础护理中的发展一直都不是很完善, 这种问题造成的后果是严重阻碍我国当前基础护理的不断健康发展的。下面文章将对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提高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

1.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下, 课堂的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 所以教师成为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影响巨大。教师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反馈信息, 应及时响应并做出适当的调整, 以免造成护生引发更多的思想混乱。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 使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互动, 在学术上不断进行交流。此外, 教师还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素养, 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2.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护理专业的学生肩负着神圣的职责, 其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人文素质有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所以学校和社会要积极为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这里的环境仅仅指的是在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教育中, 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外部环境, 包括学校自身文化氛围、学校的图书设备, 以及其他的一些物理环境, 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整体素养水平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

3.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学校管理应当以人为本, 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管理, 学校管理系统的发展应体现人文关怀。如在制定管理系统时, 应当确保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 使他们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管理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该同学生实现沟通上的平等, 听取其意见。确保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 使教师在轻松的环境中享受和创造人文关怀。学生应当在加强本专业的护理知识教育过程中, 加强对于人文课程的素质培养, 学校应当开设多样的文化课程, 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四、对策

1.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虽然当前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工作技能, 但若这种基础护理教育脱离了素质教育, 将素质教育不断排除在基础护理教育之外, 这将使护理教育的变革停留在原地, 培养出来的护理工作人员也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安排中, 应当在加强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的培养时, 同样加入人文素养的教育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活动中, 开设第二课堂, 借以开拓护生的知识视野, 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如:组织护生表演文艺节目;组织专题演讲会, 让护生表达自己对护理的认识和心声等, 增强护生对护理的热爱;分期分批组织护生到敬老院开展敬老及各种护理活动, 激发其爱心, 唤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2.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教师应注意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 讲求“求新, 求变, 求广”的教学任务, 在新时期, 甚至对基础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是一个值得的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学生对于教师往往有很高的期望, 教师以人为本的护理教育, 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 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己任, 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在基础护理操作练习时, 每次操作前都设置一个情境, 通过锻炼不同情境下, 不同的病人状况, 应当采取的不同的护理方式, 并加强沟通技能的强化训练, 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训练, 反复给护生提供护理用语技巧性训练的机会, 不断提高护生沟通技能, 这是非常重要的技能体现。

3. 加强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践性。设置模拟病房, 提高护生沟通技巧。第一, 增设护理心理、人际沟通的有关课程;第二, 加强沟通技巧的训练;第三, 将沟通技能纳入临床实习考核内容。在基础护理教学中, 由教师进行行为以及其他方面的指导。其次是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动手能力强、反应灵敏的学生, 教师和他们之间组成小组, 使他们作为老师的助理, 参与教学, 指导学生加强实践护理, 有效地调动练习的积极性, 取得最好的结果。同时, 培养树立护理人员的形象意识, 使他们在护理工作过程中时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表现出对自身工作充满着自信心、自尊心、责任心;自觉地按照礼仪的基本要求去规范言行举止, 展示出优美的仪表、端正的态度、亲切的语言、优雅的举止, 使患者在心理上得以平衡和稳定;以自身的形象换得公众的认可。通过开展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 不仅能拓展护理人文教育的途径, 同时也能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以此提高护生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态、优美得体的言行、熟练的沟通艺术以及优质的护理服务理念, 更为今后走向护理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结论

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不断加强, 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当前护理工作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研究发现, 影响基础护理中人文素质教育开展的因素包括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教师因素, 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环境因素以及影响基础护理中素质教育培养的管理因素。为了更好地加强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 要在基础护理的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教学, 加强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 加强教学中的实践性, 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基础护理中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弋冰, 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9 (3) :15-17.

[2]黄弋冰, 许乐.临床护理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5, 16 (6) :89-91.

[3]郑慧梅.“护生入科须知”在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6 (3) :11.

[4]刘芳.在医学专业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17 (5) :8-11.

[5]张静, 吴守伟, 胡明洁.融人文教育于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48 (9) :49-52.

[6]铁金玉, 王金红, 张婷, 王小燕.浅析护生在急诊科实习的焦虑情绪及应对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33 (6) :21.

[7]汪美华, 余立平.国内外护生评判性思维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 2011, 19 (4) :13-14.

[8]王侠, 李利, 孙翠.手术室护生的带教[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8 (7) :35.

[9]郝静.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SHEEP课程与“羊文化”[J].护理研究, 2011, 18 (9) :99-102.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篇9

全面提高素质是当今提倡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新的医学模式下病人不仅需要高超的医疗护理技术, 而且更需要人文关怀。新时期护理人员只有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成为具有多功能的多面手, 才能适应护理服务市场的需求。因此, 护士除了必须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外, 还应当具备公关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心理学知识, 具备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一定的管理能力、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操以及美学素养。终身教育是社会对护士的要求, 也是护理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树立热爱护理事业的指导思想, 强化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素质是基础, 一名称职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高尚的情操, 要有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严谨的工作态度, 一丝不苟, 兢兢业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并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热爱护理事业、忠于护理职守是职业道德对护士提出的要求, 它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一句口号, 而应该体现在实践中, 落实到行动上, 真正做到言行一致。

2 加强人文知识学习, 掌握多元文化, 强化人文素质

地域与文化的差异使得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为了体现合理活动的个体化、人性化, 满足不同病人的身心文化需求, 护士有必要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地域文化, 同时注重与护理相关的诸如社会学、伦理学、文学艺术等边缘学科的学习, 并据此采取与文化背景相一致的护理措施, 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

3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提供人性化服务

现代医学模式在关注“病”的同时更重视“人”的护理。市场经济体制下病人就是我们的顾客甚至上帝, 要树立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理念。视顾客为亲人和朋友, 以真诚换真心;将自己视作顾客, 将心比心。从“病人求医院”向“医院靠病人”的观念转变, 处处尊重病人、维护病人的权利, 时时想着把方便让给病人, 急病人所急, 想病人所想, 给病人营造一个温馨的就医氛围。

4 强化专业素质, 提高沟通能力, 确保有效沟通

护理专业不仅包括精湛的技术、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要善于处理医疗护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亲切得体的称呼是交流沟通的敲门砖, 能缩短彼此距离, 营造轻松和谐的护理氛围;病人的牢骚不满是内心痛苦的释放, 要理解并鼓励病人发泄, 拥有一颗包容仁爱之心;要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从病人的只言片语中捕捉弦外之音, 要善于观察病人的体态语言, 适时作出反应;要注意语言表达技巧, 说话时既要机警又不乏诙谐幽默, 及时自如地应对突发的护患沟通障碍;要学会不同的方言, 用方言来拉近沟通距离, 使病人对你产生认同感, 感到亲切, 并愿意向你吐露心声;要恰当运用非语言沟通, 一双关爱的眼神、一脸亲切的笑容、一个肯定的点头, 都能给病人带来许久的安慰;要避免语言失度, 非正式场合的不经意流露, 往往因病人的断章取义而给其造成伤害。为此说话要注意场合和受众, 避免随意议论同事或泄露病人的隐私。

5 加强礼仪修养, 规范自己的言行

高质量的护理活动必须是具有高素质护理人员的护理实践, 而良好的礼仪规范是高素质护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白衣天使”是人们对护士形象的美誉, 是护士由内而外综合美的体现。一个不修边幅、举止野蛮粗鲁的护士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做事马虎草率、工作责任心不强的人, 容易使病人对其产生怀疑, 担心她会打错针、发错药, 因而护士应加强美学知识的学习, 参加礼仪培训, 提高文化内涵, 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工作中做到着装大方文雅, 谈吐文明礼貌, 举止优雅得体, 态度谦虚恭敬, 给病人以健康向上稳重可信的好印象。

6 参加继续教育, 不断完善自我

护理事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向前发展。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只能被现实所淘汰。人文护理要求护士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从学中做, 在做中学, 理论联系实际, 悉心钻研业务,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发现和解决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

7 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 适应时代发展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篇10

1 我国护士人文素质的现状

1.1 在校护生人文素质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 因为急于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特殊需要, 教育重建一开始就形成了“重理轻文”的格局。长期以来, 人才培养体系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 而忽视了人文全面素质的培养。“五重五轻”[1]的弊病普遍存在, 大学生人文知识匮乏、综合运用能力低下。我国护理人文教育起步较晚, 教学方法单一, 课程设置及课时少, 师资力量薄弱[2]。黄弋冰等[3]对190名中专、大专、本科护生调查发现, 经常参加人文知识讲座的护生不足2%, 仅20%的护生表示经常阅读人文书籍, 超过70%的本科生认为学校开设人文课程不够。

1.2 护理行业人文素质状况

目前, 我国护士人文素质的状况不容乐观, 人文关怀能力低下。护理行业中普遍存在着“重技术、技能, 轻服务和人文关怀”[4]的现象。李惠玲对某医院316名专业护士调查结果显示, 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不知道的占78%;不了解人文主义产生的历史和时代背景的占91%;无法说出护理人文科学所含主要内容的占87%;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课程或讲座的占91%[5]。在护理实践中, 也存在着护士人文意识淡薄, 与病人交流、沟通方法简单, 服务态度、言谈举止生硬的现象。邓荆云[6]对847名非护理人员调查发现, 在“护士是否具备丰富的文学和历史等知识”“护士对病人的沟通能力”“护士对病人的语言交流能力”“护士的团队合作能力”“护士与他人相处能力”“护士对病人需求的倾听和满足”“护士对病人的尊重”等调查条目中表示“是”或“良好”的比率分别为21.0%、38.4%、44.9%、42.5%、34.6%、30.9%、41.4%。而近年发生的医患纠纷中40%以上与医护人员的情感、爱心、同情心、责任心和法制意识有关[7]。

2 护理人文素质的内涵

护理人文素质是一个复合概念, 它是人文素质在护理实践中的体现, 即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病人的权利和需求、病人人格和尊严的关心和关注, 它既可体现为整体护理内外环境所需的人性氛围, 也可显现为护士个体的素养和品格[2]。其人文形态的外显——护理人文关怀是临床护理工作及护理文化的重要内容;而护理人文精神则是护理人文素质的核心。护理人文精神受时代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刻影响。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看重人的社会性, 把人看成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 形成了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精神;而在西方文化传统中, 更看重人的个体性, 强调人是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 崇尚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护理人文精神还受文化传统和时代变迁而不断演变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 需要了解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 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综合、借鉴其他文化传统的人文精华, 通过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护理人文素养的培育及护理人文形态的塑造才能真正提升护士人文素质, 适应护理事业发展的需要。

3 以护理文化建设为载体培养护士人文素质

护士的人文素质既不是与生俱来, 也不是后天自然形成的。从发生学和教育学的角度观察, 护士人文素质是护理人文知识、人文素养和人文形态三个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是在教育、培养、熏陶及营造中通过由护理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的内化, 继而由人文素养向人文形态的外化而形成。因此, 将护理文化建设与护士人文素质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以护理文化为载体通过价值观层面、制度行为层面、形象物质层面的建设, 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 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能力。

3.1 护士人文价值导向和人文精神的建构

我国现阶段, 由于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 文化导向日趋多元化, 人们处于一种价值观混乱、信仰缺失、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中, 这样的社会大环境直接导致了护理人员价值观与行为方式的多样性。传统的人文精神和护理的人文关怀正经受着巨大的冲击。许多护士特别是年轻护士缺乏或根本没有护理专业信仰, 使得护理工作价值缺乏一致性, 更缺乏人文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为此, 可以通过护理文化价值观层面建设, 发挥其导向、凝聚、协调的功能, 大力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知识培训, 使护士认识自己, 了解世界并对人文学科进一步深入。同时, 把传统的人文精神加以强调并继承和发扬, 借鉴和吸取他国的人文精华;全面分析、评价现有的护理文化, 提炼适合自身发展的护理人文精神, 制订护理团队的发展愿景、服务宗旨及使命, 从而端正护理人员的价值取向, 提高全体护士的团队精神, 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在文化建设中, 利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对护士熏陶,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和加深护士对社会和人性的认识, 培养护士对生命的关爱情怀。

3.2 护士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形成

人文素养作为人文素质的内涵、底蕴、基质和灵魂, 其培植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经阶段。人文素养是人们超越了人文对象的具体表现形式, 将人文对象的精髓凝练和浓缩在自身本质层面的心理具象, 它直接体现的是人们心理品质的状况和变化[8]。护士人文素养的培育与形成就是护理人文知识向护理人文素养内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护士要经历人文知识的理性感悟和实践锤炼才能真正养成高雅的护理人文素养、定位高品质的人文精神。通过护理文化建设制订护士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思路和计划, 采取课堂教学、专题报告、辅导答疑等形式, 以书本、音像、报刊、网络等媒介, 将护士过去不了解的人文学科原理、范畴、观点、命题、规律、法则等移植到护士的认识界面, 从而建立起护士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知识体系[9];同时通过联系实践开展各种讨论、组织不同类型的案例分析, 引导护士发现问题, 运用人文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进而将人文知识的基本要素变成护士在内心认同基础上的精神和心理组成。在护理管理工作中, 通过健全组织结构, 建立有效沟通网络, 完善工作制度和评价体系, 制订护理文化工作运行机制, 再造护理工作流程,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等实际工作, 不断深入实践, 使已形成的人文素养不断强化, 逐步建立起人文素质蕴涵的价值体系。

3.3 人文氛围的营造和护士人文形态的塑造

人文素质总是在一定社会存在条件下发挥其作用, 因此, 为人文素质的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十分重要。通过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就医环境, 使护士在一种严肃、认真、向上、信任、合作、愉快、舒适的氛围中工作, 从而激发护士的人性关爱情怀, 使团队的创造性和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使护士内在的人文素养自觉地转化成人文形态的塑造。这一过程是护士人文素质从品质层面发展到行为层面的过程, 也是护理文化建设制度层面向行为物质层面的转化。通过文化建设, 美化护士服务环境;规范护士服饰、仪容、仪表、言谈举止、服务行为;扩大护理人文关怀的宣传;组织各类人文活动, 展示良好的护理服务精神风貌, 从而增加护士自身和他人的认同感, 激发护士人文关怀的热情和参与的积极性。在特定的人文环境中, 发自内心的需求并塑造护士独有的人文关怀行为。

4 小结

虽然以护理文化建设为载体培养护士人文素质历经两次形成转化、涉及三个层面, 但就其延续性和影响力远不能局限于此。护士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是周而复始反复打造的过程, 是不断循环强化发展的过程。同时, 护士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是人文实践, 体现护士对生命、对病人人文关怀的承诺与践行。因此, 应清楚地意识到护士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长期性和社会实践性, 而不应局限于短期的继续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杨叔子.面向未来转变观念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重庆大学学报, 1998 (1) :1-5.

[2]谭琼.浅谈现代医学模式下护士人文素质的全程培养[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23) :2126-2128.

[3]黄弋冰, 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0B) :61-61.

[4]赵可式.从人性化护理理论看当代临床护理[J].护理杂志, 1994, 41 (1) :21-23.

[5]李惠玲, 杨小芳, 张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2, 10 (17) :766-767.

[6]邓荆云.湖北省护士人文素质现状及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08, 21 (4) :17-18.

[7]席波, 李军, 孙付胜.试论整体护理模式对护士人文素质的要求[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6 (7) :446-447.

[8]石亚军.论人文素质教育的“332”架构[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9) :26-29.

切实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篇11

一、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培育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是以彰显人性、完善人格、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目标的教育。原教育部周远清副部长认为“以提高人才素质作为重要内容和目的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文化、职业、思想五个基本方面,人文素质教育就要从增强身体素质、健全心理、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强化职业教育、提高思想五个方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以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协调地发展。

2.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完善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人文素质教育是灵魂的塑造,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升华,绝不仅仅是生存技能的获得。通过文史哲的学习,通过对古今中外精神成果的继承和吸收,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有丰富的想象力,有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人文素质教育还为大学生提供是与非、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好与坏、对与错等一系列判断标准;帮助大学生对做人的思考,对真、善、美的追求;塑造大学生的耻辱感、是非感、正义感、荣辱感,特别是塑造大学生的灵魂;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世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3.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着眼于关心人,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是守护民族精神的钢铁长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人文精神不断发展的过程。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侵袭大学生的思想,一些大学生人文素质极其低下。因此,切实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使大学生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培养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和气度;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勤劳朴实、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善良正直的品格;培养大学生助人为乐、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舍生取义的品质;培养大学生开拓进取、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二、 失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理工轻文史哲。重理工轻文史哲的现象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中学过早文理分科是造成重理轻文的重要原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在相当部分大学生中根深蒂固;其次,由于理工科能够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人们不是将大学看作自由的教学研究机构、看作与社会健全互动的创新之所,而是看作给社会带来现实的、直观的廉价机构”,而人文学科由于在短时间内很难产生效益,往往无人问津;再次,目前社会上对理工科毕业的学生需求相对较多,理工科学科的毕业生找工作比较容易,理工科类的大学地位也往往高于文科类的学校。片面重视理工学科的发展,而忽视对文史哲等学科的学习。其直接后果导致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差,科学精神的失落,其最终结果会使理工科教育也无法获得真正成功,不利于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甚至有可能导致人的畸形发展。

2.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轻通识教育。目前,毕业生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培养专业对口的实用人才成为高校的关注点。由于过分地强调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是一种有用的机器,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

3.重分数轻能力。大学仍然延用从小学到中学的考试制度,分数仍然是衡量一个学生的重要标准。“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为了考试只有死记硬背,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则没有提高。“枪手”在高校校园的走俏和考试舞弊已经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以分数论英雄”培养了一批批弄虚作假、没有怀疑精神、没有理性、高分低能、缺乏人文关怀的庸才。

4.重研究生轻本科生。拥有多少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知名专家教授和国家重大课题的多少来评价大学的好与差,高校也就理所当然地把主要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放在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上,至于本科生就变得无足轻重,这种现象在综合性重点大学尤其突出。本科生教育相对得不到学校和教师应有的重视,知名专家、教授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也没有时间与本科生交流。而本科生教学力量的薄弱会导致整个学校学生质量的普遍下滑,动摇本科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一旦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够,又缺乏人文关怀,最终导致研究生教育根基不稳,进而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5.重科研轻教学。目前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体系采用的量化考评制度只看教师的论文发表数量而不看教学,导致许多教师只重视发表文章、争课题、跑项目、争基金,这严重影响了教师对教学的精力和时间,使学生“成为科研祭坛上的牺牲品”。由于科研与评定职称密切相关,而教学在职称评定中只有工作量的规定,而无严格的质的要求,所以应付教学的大有人在,“教授不教,讲师不讲” 现象的绝非个别,部分高校教师不重视教学,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观念相当落后。重科研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师自身人文素质低下,这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6.重证书轻基础知识。读大学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求知,但在就业压力之下,求职几乎成为了大学生的第一目标。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考证族", 热衷于报考各种各样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证热”愈演愈烈,“考证”已成为部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主题。 “考证热”在提高大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也必然造就了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心态,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暴露出当代大学生“短视”的缺点,也暴露出大学生的功利性心理。而大学毕竟不同于技能培训机构,大学教育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基础知识的灌输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 协调发展:切实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1.既重理工科也重文史哲。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缺一不可的,文史哲等学科体现的人文精神不仅是大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也是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民族所必须的。因此,既要重视理工科也要重视文史哲。学习和了解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法治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也有利于大学生人性的进一步发展,人格的进一步完善,精神境界的进一步升华,人文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2.既重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也重通识教育。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大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知识也要具有审美情趣,既要具有法律义务也要具有道德情操,既要具有科学精神也要具有人文精神。因为人不是机械的工具、不是固定不动的螺丝钉,人有认知、情感和意志,仅仅靠专业知识的学习难以获得知、情、意,知、情、意的获得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哲学、文學、历史、法律、伦理、艺术等学科的学习。大学的目标不只是知识成人,技能成人,更是精神成人。高等教育既要重视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也要重视通识教育,“努力打破专业和学科之间的壁垒,在本科生阶段实现通识教育与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狭隘的专业意识,从细小的专业分支中走出来,对中国及世界历史、文化、经济有多方面的了解从而达到文化自觉的地步。”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既重分数也重能力。在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如奖学金、“优秀学生”以及“优秀干部”的评选,分数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更何况很多用人单位也比较看重分数,因而要学生完全不重视考试的分数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事实上,分数的高低与一个人的记忆力,接受新事务的能力,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密切相关的,重分数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分数并不等于能力,高分并不等于高能。分数和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相关。在重分数的同时,也要重视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语言表达能力、文字总结与撰写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推理与归纳能力、实践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等等。在获得能力的同时,彰显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

4.既重研究生教育也重本科生教育。本科生教育是大学的基础和关键。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研究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是并重的,都不可偏废;同时,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环节,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前提,没有优秀的本科生,就不会有优秀的研究生,更不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因此,学校既要重视研究生教育也要重视本科生教育,对本科生加以爱惜、重视和培养,特别是要重视培养本科生的人文素质。

5.既重科研也重教学。学术研究是教学水平和人才成长的保证,学术研究是崇高的事业。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明确指出“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该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清华的经济和环境,很可以实现这两种目的,所以要向这方面努力”。大学的教学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学术造诣。只有深入开展学术研究, 教师才能保持思考的活力,更新自己的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教师在重视科研的同时,也应重视教学。教学与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拓展教学的功能,提高治学的境界,也有利于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更能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提升。因此,教师就应该吃透教材、把握大纲、科学设计教案、深入了解学生、研究本课程的前沿领域、认真备课;增加教学内容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空洞的说教;抓好课程讲授、课堂讨论、实践训练等;在教学手段上,要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准确掌握教学规范;将理想、追求、道德观念、科学伦理、宽容等人格品性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把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贯彻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6.重证书也重基础知识。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工作越来越难找,多一本证书就有可能多一个机会,多一张资格证书就等于多了一個重要的求职砝码。职业证书是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证书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能表明学生在某方面的水平。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也不是一无是处,还是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大学教育绝不等于“技能教育”,更不等于“考证教育”,大学教育的根本,还是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应用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证书只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副产品,知识才是技能的基础,如果没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作基础,靠死记硬背获得的证书,很难反映出大学生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人文素质也就无从谈起。基础理论知识是人文素质提高的重要前提,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够,人文素质的提高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仅仅重视证书是不够的,也应该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人文素质护理教育 篇12

关键词:护理专业,政治课教学,人文素质,培养

一、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紧迫性

护理专业是直接维系人的生命和健康的专业,护理服务更是对人的集科学、艺术、爱心于一体的工作,护理--充满着鲜明的人文色彩。当代的护理教育以科学教育为核心,但是伴随着护理工作人性化、人文化特征的日趋明显,护理人文教育也应该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影响,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只重视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忽视学生关爱病人、关爱生命等的人文素质的培养,越来越不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的需要。如何增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护理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二、政治课教学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在优势

政治课属德育课程,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较为广阔的教育环境空间;政治学科理论本身有较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可以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求知。

人文素质教育侧重对人的精神、道德、社会责任感、探求真理、勇于创新、诚实守信等品格的培养,它包括人的文化品位的提升、审美情趣的提高、价值观念的取向的升华等多方面内涵,包括与人为善的处事理念、对社会正义的不断追求、关注国家和人类的命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最根本的就是诚实做人、求真做事。这与政治课的树立公德意识、形成健全人格;自立、合作、公平、竞争、民主、法治、创新;遵守基本行为准则、具备社会责任感等教育目标一致。

三、政治课教学培养人文素质的探索

1、以护生发展为本,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护理工作是以母性的慈爱为基础,以对人的关心照顾为目的来维护人的生命与健康。护理职业不但要求会理解人、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这种以关爱、尊重、奉献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本质,如果去除了人文精神这一信念,人文关怀这一行动,任何娴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都可能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和机械的程序。作为护士生,提升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和谐、民主、宽松、平等、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宽容、理解、合作的快乐,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感情基础。

运用多样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求知欲望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所学知识,这种有意义的和参与性的学习能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创造性和评判性思维,是以后在临床实践中重要的素质。

其次,以教师人格力量教育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我注重提升自身人文素质,重视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以自身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教育学生,以自身的师德修养、人格修养影响学生,引领学生健全人格的顺利发展、人文素质不断提升。

2、挖掘教材深刻人文内涵,促进学生厚积人文底蕴

政治课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关键是教师能否主动寻找人文精神的切入点,抓到人文精神的升华点。

教师要吃透教材,深入挖掘和领会教学内容本身蕴涵的丰富资源,并从中过滤、升华出人文精神的闪光点。

比如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等知识对学生进行求真务实精神教育;结合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发展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探求真知、坚持真理的教育,在唯物辩证法的教学中我结合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等哲学原理对学生进行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教育;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去了解自我,接受自我。不仅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兴趣、能力、性格,更要培养自己逻辑性思维、交流能力、与人相处能力、推理能力、学习应用能力、形成生活价值及目标和领导能力等护士应具备的本能力。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和热爱护理工作,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既不以人之长度己之短,也不好高骛远,要有战胜和克服困难、挫折的思想准备,善于调整自我,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在性格形成过程中,逐步从被控制者变成自我控制者。

3. 不断提高政治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育是一项具有道德性的实践活动,它要关心人、帮助人、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职业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含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出来并予以提升,以此来影响、启迪青年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

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人格境界。政治课教师更需要较高的人文素质,这与其特定职业功能有着本质联系。从教学目标来看,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人文素质,才能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从教育理念上看,教师必须具有相当的人文素质,树立较好的教育理念,能对社会上流行的种种现象和思潮进行相对正确的评判,并将其纯化。

教师的人格形象对学生是无形却又是最有力的教育,是一种“不求而至,不为而成”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最有效的教育。教师良好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产生有意识无意识的熏染,常比正面的说服教育更容易使人接受,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探索

[2]李瑾瑜主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上一篇:税费征收下一篇:力学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