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文素质

2024-07-13

语文人文素质(精选12篇)

语文人文素质 篇1

一、注重传输人文知识。

人文知识是人文素质中最基本的内容和层次。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 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 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 结合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信息, 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 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 人文信息非常丰富。教学中, 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 就能让学生从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 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 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 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 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等, 思考社会的变迁、发展及其规律, 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要发掘和利用教材中弘扬的科学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理想, 纠正学生思想言行上存在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 从而使科学的知识, 科学的理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愫、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质。

二、大力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高级层次。只注重了人文知识的输导是不够的,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还要下力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 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 而且张扬着华夏民族五千年之所以生生不息、日益兴旺发达的民族传统和人文精神。比如, 以人为本, 民为邦本, 天人合一, 贵和持中, 舍生取义, 正道直行, 人定胜天, 自强不息, 爱好和平, 反对分裂等, 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 我们不但要继承, 还要发扬光大。此外, 教材中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为了祖国, 为了理想, 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 不为瓦全”, 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等。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 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 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 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 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 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 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 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 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三、精心塑造人文品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养成习惯。”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也不例外。如果说传输入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实施过程, 那么, 塑造人文品行就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怎样让学生养成人文品行?一方面, 我们语文教师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要善于将教材中提倡和教学中阐释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见诸行动, 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使课外做的与课堂讲的相一致, 为学生树好榜样, 当好示范。另一方面, 要努力引导学生躬行实践, 自觉做中华民族和世界先进人文精神的传人。比如, 要尊老爱幼, 扶贫助弱, 伸张正义, 就要求学生关心同学, 乐于助人, 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 发奋有为, 就要求学生刻苦学习, 知难而进, 拼搏进取;要光大天人合一的精神, 就要求学生爱护环境, 和谐自然;要体现以人为本, 尊重科学的理念, 就要求学生珍爱生命, 崇尚文明, 破除迷信, 反对邪教, 拒绝毒品;要正道直行, 爱国爱家, 就要求学生讲道德, 重信誉, 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热爱党, 热爱祖国, 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地精心疏导, 言传身教, 那么, 在传统文化精神潜移默化的影响中, 在优秀人物榜样力量的激励下, 在教师本人师德及人格魅力的感召下, 学生的人文品行是可以逐步培养塑造出来的。

语文人文素质 篇2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大学教学

1大学语文对人文素质的作用

1.1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功能性学科,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字阅读能力和语言的表现力。大学语文的选文形式多种多样,古诗词,现代诗歌,现代散文,戏曲无所不包。从先秦到近代,时间跨度长、语言简洁、构思巧妙、善于创新。它们是我们文化遗产的精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只有当一个人有能力阅读时,它才能理解工作和学习中的关键点,更有效地获得知识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同时,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不可避免地需要进行文本处理。没有好的阅读和表达技巧,我们不能正确接受所有的知识和信息,也不能正确地传达我们的想法。与其他人畅通的沟通很难。正因为信息沟通如此重要,所以大学语文首先要解决学生的理解和表达问题。

1.2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对语言美和自然美评价和鉴赏的品质。我国应试教育的专业化和社会分工的针对性,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不难发现,许多人只在有限的领域片面发展了自己的能力,有很多人都受过很高的教育,但却对低水平的东西感兴趣,高等的教育与低级趣味有着巨大的差距。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主要是,这些人缺乏对美学的理解。先生存然后进行生活,我们创造生活,我们也享受生活,但是对生活的享受。这不仅意味着拥有物质,也意味着我们需要超越了物质的情感和精神,更加开放的心态。看到青花瓷,首先想到的不是它的价格,而是它所代表的艺术内涵,关注的不是成交的价码,而是它表面的花纹,纹路和线条,是真正的能够体会它的美,并被它深深的吸引。来看蒙娜丽莎时并不惊讶于它的高价,而是被他安静、美丽的微笑所震惊,

1.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大部分学生读书都是直接奔着就业去的,所以在学校,他们更加重视的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的技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难免会遇到很多需要关注的问题,比如理想、情感、追求、价值观等等。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们渴望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找到答案。所以在学习专业技能的时候,大家也希望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对于文化、历史和哲学都有所涉猎。中国文化以其博大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变革。这种历史的变迁也都深深的刻画在我们的骨子里,完全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人是一个独立的人,但又是集体的一部分,而目前最大的集体无疑就是我们的国家,如果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的文化都不足够了解,那么对于个人来说,很难是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果你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生活坐标,更不用说成为一个爱国者,一个负责任的人。只有当我们对中国文化更加了解,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才意识到我们祖国的爱和责任。更难理解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很多人怀抱崇高理想,有那么多仁人志士。

2目前大学教育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方法和观念落后

在高校教育中,目前现行的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模式统一而单调,教学内容已经开始脱离了大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方向和要求,侧重于学术研究观和拓宽学生的`视野。所以中国的大学应该更加注意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应该对人文教育加强重视,以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意识形态的价值。并寻求文学素养的提升。但是,在我们国家的大学教育体系中,目前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填鸭式的教育,这对学生的文学兴趣的提高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有一定的障碍。

2.2教材与课程安排

大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人文素质 篇3

关键词 大学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

目前一般高校的学生的语文能力普遍较低,学生对语文学习毫无兴趣 ,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各高校应根据学生实际,侧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走以人文素质促语文能力的路子。本文试图针对一般院校的实际,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人的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良好的人文素质表现为:追求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向往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热爱和追求真理,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素质教育、终身教育观念的确立,人们已认识到在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必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情感支持,培养出具有较高人文素质和健康高尚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语文课的基本特征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育部把大学语文定位为公共基础课,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和人文素质, 具有教学目的的双重性。大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即将走上社会,从事各种社会职业的高级人才。一个大学毕业生能否胜任今后的工作,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其核心能力不仅在于他的专业水平,也在于其人文素质,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规定的中级标准是:“具备较好的汉语能力,可以恰当、准确地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能适应事务性工作岗位和初级管理工作岗位对汉语能力的要求。同时,优秀的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大学语文针对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精选的都是极富人文色彩的范文,其间闪烁着先哲前贤的思想灵光,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和感悟这些优秀作品,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个人良好的情感倾向、审美倾向和人生价值观,从而得到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具有培养、提高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双重任务,两者是相辅相承的。对于学习语文兴趣不高的大学生来说,后者尤为重要。

大学语文以单篇文章为主要教学内容,篇章之间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它要求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却没有语言文字知识的渐进性,系统性;也没有历史知识的连续性和文学知识的理论性。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却又最具综合性、全面性。一篇课文,它的时代背景,它所陈述的一个故事,可能就是社会上的某个缩影 ,具有社会性;它表达的一个观点,蕴涵的一个哲理,可能就是一种民族精神、民族意识,具有民族性;它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体现着字词句锤炼的语法知识,就是语气语调中也蕴涵着深厚的审美情操,具有情感性。大学语文知识的这种综合性,对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只要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着手,让学生亲临社会,了解历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认知世界,感悟生活,融会贯通各种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多年来,大学语文教学由于未从学科特点考虑,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坚持以学科特色为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为社会培养出语言能力强、人文素质高的人才。要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转变单纯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为主或片面追求实用功能培养的教学观,做到素质和能力并重。大学语文在素质教育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只注重大学语文的实用功能,忽视其人文精神教育,是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试想,没有思想深度和品位涵养的“口才”,能真正吸引人、打动人吗?而缺乏人文关怀和审美感染的写作,又怎能很好地实现其社会功用价值呢?要让学生通过这门课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感悟力,让高品位的文学欣赏和深度人生感悟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样的大学语文就不仅是语文能力的提高,更是人文素质的提升。素质和能力本是相辅相成而非对立的。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应该把人文素质教育和语文能力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大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方法传授,培养自学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决定了一个人要生存和发展,必须终身接受教育。自学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能力的实际体现。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学习方法比单纯传授知识更让学生终身受益。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教会学生如何自学知识和运用知识上,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对新知识和新领域的感悟与开拓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这就对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学语文的考核重点应该是学生的语文实践应用能力。我们应采用与能力型教育相匹配的科学检测办法,将平时考查与定期考试相结合,考核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本,考场也可设在课外,考试方法应灵活多样。这样既能够考察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够较客观、真实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激活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促进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使学生能自如应对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积极参与当今社会的改革大潮。

总之,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把握学科特点, 人文素质与知识能力并重,改革才有出路,才能真正培养出能力强、素质高的合格人才。大学语文才能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谋生存、图发展。

作者简介:

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篇4

所谓“人文素质”, 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 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人文素质应含有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丰富的人文知识, 二是崇高的人文精神, 即对人类、对民族的责任感, 高尚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重视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

一个5岁的孩子看着电视新闻问爸爸:“他们为什么每天都打仗呀?还杀人呢!”这位爸爸沉默了一会儿, 说:“因为有些人虽然长大了, 可还是不懂事。”人类不光天天打仗, 而且代代打, 从远古打到现在。就从人类个体而言, 马加爵杀同学的悲剧, 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事等等, 这些都是人文精神的一种扭曲。

那么, 作为教师, 特别是语文教师, 本着“救救孩子”的目的, 要在语文教学中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整个教学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师应重视自身的人文修养

面对高效率、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面对信息激增的知识经济时代, 教师在精通教学业务的前提下, 要不断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 天文地理, 古今中外, 虽不必样样在行, 但都应有所涉猎, 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具在渊博的人文知识, 如此,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信手拈来, 游刃有余。同时, 时时都要严于律己, 事事都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多读好书, 首先自己要博览群书;要求学生勤奋好学, 首先自己要严谨治学;要求学生文明礼貌, 首先自己要举止文明;要求学生遵守纪律, 首先自己要遵纪守法。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 学生往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因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付诸实施。

二、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丰富的人文知识, 培养学生崇高的人文精神

在人文知识的含量上, 应该说, 语文学科具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丰富的文学知识, 也有大量的社会知识;有斑斓的艺术鉴赏, 也有精彩的科学小品;有古代的灿烂成就, 也有当今的前沿学术;有博大的中华文明, 也有典雅的外国精品, 真可谓包罗万象。而其间蕴含着真知灼见, 或者体现着人性的光辉, 这些正是照耀学生精神世界的智慧之光, 引领学生扬帆远航抵达成功彼岸的巍巍灯塔;其间流淌的崇高的人文精神乳汁, 也正是哺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灵食粮。教师在教学中, 在传授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 除了挖掘出课本作品中人文精神外, 还可以结合教材及时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 陶冶学生的情操, 健全学生的人格, 强化学生的责任感, 激发学生的爱国心。比如在教《最后一课》《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 让学生体会都德和李大钊的那种对人类处境的终极关怀之情;在教《理解, 应该是双向的》时, 可引导学生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懂得尊重别人, 摒弃自私行为;在教《斑羚飞渡》一文时, 可着意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教《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时, 可激发学生为生长在这个美丽的国度而骄傲的自豪感, 如此等等, 只要教师有心, 总能找到契机, 因为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是一个比语文知识、思想道德更为广阔的天地。

三、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 融常规教学、活动性课程为一体

语文教师应以语文训练为主线, 以人文精神为中心, 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和自学等方法, 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兴趣, 向学生提出“为什么”的问题, 诱导学生思考, 实现教与学的同步, 直至学生的问题得到解决, 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主体观念和独立思考意识, 不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语文教师应结合课堂教学经常开展演讲、辩论、专题讨论、课外阅读等活动, 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变单向学习为多极碰撞, 开发学生右脑, 挖掘学生潜能, 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要给学生以人文关怀

为了让学生能更真切、更具体地感受到人文之光怀, 教师在做出榜样的同时, 对学生要给以直接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 尤其对那些语文成绩不太理想, 行为习惯不大规范的学生, (下转第134页) (上接第133页) 更要将其看作是有尊严、有思想、有个性、有潜力的人,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成为帮学生学会求知, 学会做人, 学会创造, 学会合作, 学会负责的引路人。对学生学习上的疑难、思想上的迷惘、生活上的困顿以及成长中的烦恼, 都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主动关心, 为学生排忧解难, 使学生得以健康成长。

语文人文素质 篇5

突出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卫生职业语文教学的一大要点。语文学习,学习的不仅仅是字词篇章,更重要的是要发现语文教材中的真善美因素,教育学生求真,爱美,向善。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起点比其他的学科要高,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比其他学科要强。正是因为这样,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遵从新课改的召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引导、鼓励、帮助学生做自主学习的主人、探究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养成健康的人格。

一、卫生职业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程,但长期以来却一直在高投入、低产出、耗时多、效率低的怪圈中徘徊。究其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教育价值的认知错位,对于语言学习规律的认知错位。目前卫生职业语文教育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只是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决定着学生今后一生的前途,卫生职业语文教育便逐渐走入了“应试教育”这个误区。应试教育是现行教育制度下各科教育的通病,但是在语文学科教育中表现尤其严重。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卫生职业语文教育基本上采取的仍旧是逐段逐句读读讲讲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现代文如此,讲文言文则更甚。在毕业就业的指挥棒下,卫生职业语文教育急功近利,成了考试的工具,教学模式陈旧,无法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不注重对人的终极关怀的培养,这使卫生职业语文教育改革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二、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标志物

我们的语文课是中**语教育,母语教育的主旨在于传承本民族的语言文化积累,以文悟道,以文明心,以文见性,以文化人,培植学生的中国心。母语教育的“化人”是通过高层次的诵读、写作实现的,这是我国几千年来母语教育的基本经验。这一经验固然有需要完善之处,但基本上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却没有很好地继承这一汉语言教育的优秀遗产,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了西方的东西,在简单的移植过程中,先是走了调,后来就越来越找不着调了:没有形成符合汉语自身特点的语文教育体系,目中无“人”、无文化,语文教学成了纯粹的“工具”的拆卸和组装。目前的语文教育状况不利于提卫生职业学生人文素质水平,也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更不能满足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对教育的需要。

三、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对于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统一的明确的认识,那么从上到下整个语文教育系统就只能陷在一种本质上的混乱状态,所有关于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都只不过是盲人摸象,从事实践工作的语文教育者们则观念贫乏,无所适从。因此,现在通过重新探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这个问题来重新认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教材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成熟了许多,删除了一些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篇目,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强调了人文性,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传统文化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敬业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仍然不足,仍然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不相符。由此看来,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

那么,在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该怎样解决好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地位问题呢?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是事实。同时语言与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语文”二字,即是“语言与文学”之意,语文中的语言教学,便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语文中的文学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所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绝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四、中国儒家思想与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的统治阶层是当时国家的文化精英——士大夫阶层,他们的行为方式、文学作品、生活理念、价值取向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儒家主体价值如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平、和、中庸、天人合一等表达已经深深地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观念中,成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生活哲学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与儒家教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在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不能与中国传统教育割裂开来的。我们要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就要实行“拿来主义”,批判地继承儒家学说。

五、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方法

在卫生职业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既不能在毕业就业的指挥棒下死抱着脱离实际、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的陈腐落后、僵硬刻板的教育思想,使“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也不能单纯“为人文而人文”,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人为地割裂开来,形成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专业教育“两张皮”。

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潜移默化;以德育人;以情感人;联系实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充分肯定了语文教学是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的地位。诚然,各学科都负有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但语文学科在育人方面却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在诸多学科中,惟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惟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韩军老师说过:“母语教育,说到底,实际就是‘人的精神培植’,就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是一种‘本民族文化的教化’。”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一、潜移默化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同时,应尽量避免单纯的训练,做到春风化雨,点滴入土;悉心耕耘学生意识、情趣的土壤,指导学生发掘教材中饱含的内在美,立志把人类许多世纪创造的美变为学生的心灵财富,使学生跟随他渐入文章的佳境,与各种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既科学地遵循了语文学科的特殊规律,也完美地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境界,充分显示出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教师在讲授《雨中登泰山》一课时,仅仅是从文字到文字,从方法到方法。对于雨中泰山的特点,学生是通过文字“知道”的;对于比喻句的巧妙运用学生是通过分析、讨论“明白”的。或许这样的训练能达到教师预定的目标,但值得怀疑的是,学生在学课文中是否真正感受到了雨中泰山的美?是否激发起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呢?当然,或许一节课没有什么大碍,但久而久之,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掉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难以真正发挥语文课人格熏陶的功能。

二、以德育人

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多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语文教师必须抓住契机,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课本中,具有丰富人文内涵、体现人生真谛的篇目比比皆是: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化为《论语》中字字珠玑的睿语箴言,让人如沐春风;孟子身上洋溢的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另外,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硬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迈气概……无不开人心智,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教学时,教师若能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人物的精神力量,将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接的教育。

三、以情感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课文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无一不是作者感情的结晶,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因而,教师要善于披文以入情,把隐蔽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动地展示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快的审美体验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它发自内心,能引起和维持行动,排除前进障碍,对整个行动起动力调节作用。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但不少教师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对课文进行不厌其烦的理性分析,强行灌输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以致于将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糟蹋成面黄肌瘦的瘪三,学生兴趣全无。“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的这段论述精辟地阐述了诗文产生的规律,并启示语文教师,采取多种富于形象性、情感性的教学手段动心动情地进行教学,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使学生在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中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四、联系实际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读说听写本来就是生活的表现形式,学习语文当然就是生活。爱默生曾经说过:“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作品,师生可以跨越广袤空间去神游名山大川,可以穿透时间隧道去聆听高山流水。学生一旦体验到学习语文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课堂教学成了课堂生活,语文教学的魅力也就应运而生。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到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语文教师除了要密切联系实际生活,更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其实,优秀的文本都是开放的“召唤结构”,语文教师应该潜心揣摩,从而选择一个既吻合本意又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实事求是的表述,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教读《荷塘月色》,通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直抒胸臆的言语形式,可以让学生体味人生的无奈,生命的压抑。教读《项链》,可以让学生反复玩味小人物的挣扎和被命运作弄的悲哀。生活教人求真,解读课文更应符合生活实际,惟有如此,学生才会对课文生出百味不厌的感受。

语文人文素质 篇7

一、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人文素质教育是通过教学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不仅要在知识方面得到提高, 而且还要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提升。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 学生便可以使自身的人格修养得到很大的提高[2]。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的培养, 可以培养同学们积极的人生观, 激发学生的潜力, 而且还可以学会和人交往的技巧。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 它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 例如学生语文素养的不足和学生兴趣的降低, 因为语文是一个多元性的学科, 它涉及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如果只是一味的以考试为目的, 势必会造成学习范围的狭窄性;从而使学习变成枯燥、单一的学习, 这样就会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因此, 我们可以说,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关键任务。

二、语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1. 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人文因素。

初中语文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学的范本, 它是一个文化的综合体, 囊括了社会、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它不同于多面性, 不同于数学等学科的单纯性,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适时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质, 并学会灵活运用, 巧妙的传递, 把中华民族的光荣美德传递下去, 这样也可以不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使他们能够更好学习国内外的文化。比如:当学习到在课本中朱自清的《背影》时, 当作者看到父亲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并倾斜肥胖的身体跨过月台的栅栏为自己去买橘子时, 不禁潸然泪下。在作者的笔下写出了真挚、深沉, 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 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 体现出了父子之间互相体贴, 互相关心的情怀。此外, 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 老师不仅要把课本本身的寓意讲明白, 而且要把其中蕴含的哲理讲述出来。这首诗不仅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 女扮男装, 替父从军, 在战场上建立功勋, 回朝后不愿作官, 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赞扬了这位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 保家卫国的热情, 英勇战斗的精神。这就教育现代学生不仅要不断努力学习, 自强不息, 更要学会报效国家, 孝敬父母。

2. 注重教师自身人文素质。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强调:“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 任何规章制度, 任何人为机关, 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中教师人格的作用。”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 教师的影响在学生身上是很大的。所谓言传身教就是这个寓意的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而且要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 要灵活的学习, 不要为应试教育所辖制。要学会不断地创新, 不断地改革新的学习方法, 并不断地改进, 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水平[3]。

3. 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文素质的培养需要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内产生, 而良好的课堂氛围需要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之间相互的信任, 相互的理解, 才能不断地相互弥补。从而达到很好的课堂氛围[4]。在这样的环境下, 才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在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民主的地位, 不要认为自己的地位高学生一等, 不强迫和变相的体罚学生, 努力营造一种平等、轻松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表达自己的看法, 畅所欲言, 而老师需要不断的引导, 加强和学生的的沟通, 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 才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陶冶,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5]。

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丰富人文素质。

除了在课堂学习语文知识外, 还需要在课外组织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知识活动, 例如说, 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社、知识竞赛活动, 演讲比赛, 还可以组织一些社会调查活动等,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拓宽眼界, 丰富内涵, 陶冶情操, 这些都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 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不仅具备科学文化知识, 而且也要具备人文素质, 这样才能使学生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 因此语文教育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

摘要:中学语文是现代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但由于应试的环境下, 使得中学语文教学过于教条化, 导致了人文素养的缺失。目前, 此问题已经得到了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人文素质的缺失对中学语文教育带来的一系列的危害, 并重点提出了在初中语文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人文素养,初中,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蔡迎娣.中学语文教学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零陵学院学报, 2005, 26 (2) :78-79.

[2]徐然.中学语文教育应重视培养人文精神[J].安徽文学, 2008, (10) :254.

[3]焦秀芬.论中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J].学科教学, 2009, (2) :95.

[4]何晓丰.浅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考试周刊, 2011, (25) :42-43.

语文人文素质 篇8

一、通过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文学不仅和人生有密切的联系, 和大学生的现状也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精神的学习。在现在的大学中,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呈现下降的趋势, 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出现了一些偏差, 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行为, 都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 做任何事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 不愿意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无偿的贡献;在价值取向上, 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较重, 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从功利方面考虑。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心, 集体主义荣誉感和民主自豪感都较淡薄。在现在的社会中常出现大学生犯罪的事件, 如: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 就是因为人文素质的缺乏而造成的。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大学语文是最主要的课程, 大学语文能将人文精神进行快速的传播, 能够将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融入到学生学习中。在对人文素质进行教育时, 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述, 还要结合古代的经典文学, 对节操、廉耻、气节、正气等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将思想的境界得以健全和升华。新版的语文教材, 主要对我国的文学遗产和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 并涵盖了社会生活知识、哲学知识以及我国的历史知识。将这些作品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格阐述出来, 学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 对以往的历史进行批判和辩论, 受到其中的审美价值以及智慧理性的熏陶,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造成影响, 还能改变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理性的启迪, 在真实情感和感性经验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强化大学语文在人文须知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的教育中,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它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要想将大学语文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将大学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 并将语文课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道德素质是人文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文教育虽然不能促使人成为天地境界中的“天民”, 但是它至少是社会的一员, 它所产生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意义的。在《大学》中, 有这么一句话“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进行德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它改变了人们的恶劣思想。

2.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心理素质是一种精神寄托, 它是众多人才素质中唯一能动的因素, 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时, 能调节整合内部环境产生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体素质的核心, 所以对人文素质进行的教育中, 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魅力的完善是重要的内容, 它能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 让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在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 将人的心理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钱钟书的《论快乐》中, 用辩证的方法对“快乐”进行了分析;在我国的山水田园诗中, 王维、孟浩然以及陶渊明都对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进行了描述。让人们明白在遇到挫折时不要放弃, 不要灰心, 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这样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3.将大学语文中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培养。文学艺术中, 出现了实证性的“真”, 但是这些“真”的现象常常令人们匪夷所思, 携带着无数的问号;也出现了虚无缥缈的“假”, 但是这些“假”的现象却能为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魔力。在李白的诗词中, 出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句。李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夸张地描述出来。很多文学作品都运用了想象力, 这些想象力不仅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 还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现代文学作品中, 有很多都是依据古文编写的, 在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时, 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古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古文作品的翻译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二十二字将现实和作者的遭遇进行了表述, 既没有进行景色的描写, 也没有运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用最简单的文字将自己最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形象思维的魔力,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 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就能将心中的感情抒发出来, 简洁有力的文字在无形之中将作者的动作、思想、神情都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摘要:现在的大学生整体素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大学语文的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学语文的教育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 在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语文内容中的德育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 将大学语文的作用予以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徐洪波.高职《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探索[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0 (6) :67-68, 73.

[3]洪山, 杨锦鸿.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 2010, 26 (3) :136-140.

语文人文素质 篇9

语文是基础性的人文学科,人文精神是语文的灵魂,因而五年制高职语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负载了最宽泛的教育性内容。无论是对身心的全面性,还是对分析为德、智、体、美、劳诸育的全面性,或者对人格基础素质的全面性而言,语文内容都有涵盖。语文教学负载着求真、向善、立美,具有完美人格生成的意义。有人认为,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学是为专业课打基础的,是从属性的,只强调其工具性,不强调其人文性,这是有失偏颇的。爱因斯坦曾深刻地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所谓“人文”,原是出自《周易》“贲”卦的卦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本意主要是指用礼仪、风俗、典籍教化天下苍生。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活动,将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内化和发展为受教育者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结合人文主义内涵,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即外在的人格形象和内在的文化修养。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

对职业学生而言,五年制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力争使学生在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和人格品质三个方面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即在人文知识上有较多的积累,运用人文知识的能力较强,具有较为稳定的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实现外在所具备的健全的人格与内在所涵养的丰富的人文的完美统一。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过这样经典的论述:“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他点出了教育的目的和特征即通过教育启迪人的心智,关注人的发展,重视人文素养的锻塑。美国学者在1961年得出结论:“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的专业领域之内。他通晓和熟悉艺术与人文学科,能促使优秀的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在北京召开“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把“学会关心”作为主题,要求培养青年一代面对挑战并具有责任感、信心、意志和能力。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建设即人文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令人担忧。学生普遍存在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道德修养不高,社会责任感不强,不能合理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文知识严重缺失,对文学、艺术、文史知之甚少。

五年制高职生的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从年龄上看,高职生一般处于15岁到18岁;从生理上看,高职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成熟阶段,他们的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迅速发育成熟,有旺盛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总体来说刚刚入学的学生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学习较为勤奋刻苦,学习成绩较好;从心理上看,学生已脱离少年阶段,从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心理渐趋成熟。这一时期也是高职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思维方面已开始运用“经验”对人生进行思考。但往往是靠他们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还不能够使他们在分析是非曲直等问题时做到全面和深刻,而常常出现思想偏激和情绪不稳定。

这主要归结于,我国教育体制中长期存在的应试性教育的弊端,忽视或者对人文知识的修养不过多投入精力,同时相对于专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薄弱,自我要求不严,学习动力不足,功利性强,对于人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以致人文素养整体状况不良。而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学会做人”诸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方面的素养养成,却是一个慢工夫,需要长期的、系统化的、循序渐进的培养,是惠及一个人一生的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此,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令人担忧也就不难理解。

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适应职业学生的学习要求

开展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育理念之一。《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等本体特征,更是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对新一代应有素养的挑战。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调动心智技能、动作技能、语言技能、交往技能展现客体情境、解决存在问题、体悟客体语言艺术、实践客体运行思路,从而提高整体素养。

(一)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职业学校培养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学生毕业以后,大多要回到生产一线从事技术型的生产劳动,而现代企业要求技术工人能适应企业技术改造和革新的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学生的自我发现和探索代替传统的被动接受,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创新精神,因而更符合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二)吻合职业学生的心智特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卢森费尔在1998年所作的实验研究表明,具有应用性学习和工作倾向的学生,在传统的学习方式中表现平平,而在研究性的实践活动中却常常取得令人惊奇的优异成绩。这说明,综合实践活动更适合具有应用倾向的学生,而中职学生大多具有应用性学习的特点,更适于通过开展各类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达到学习目标。

(三)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语文的社会性和实用性。传统的职业教育语文课堂常常以教材为中心,注重传统知识的灌输,过于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教学效果不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涉及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能反映社会生活对职业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重复低效”的被动局面,把教学过程聚焦到学生的“学”上,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写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目标,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笔者结合已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鲜活案例,以《计划》为例,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入职业教育语文课堂中,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能改变五年制语文教学现状的途径,能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给学生怎样做人,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活动目的

关于计划的学习,笔者结合江苏如火如荼开展的公民教育,将标题拟为“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使学生学习不囿于书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肩负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任务的具体要求如下:

任务: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

目标:(1)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计划的写作;(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社会实践能力;(3)掌握计划的格式和写作要求。

(二)分组学习

在应用文写作课程中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学习,主要目的是充分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以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参与社会生活,并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为开展调查“外地老人能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做准备。因此,进行活动之前的计划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向学生展示例文,通过鲜活的事例,使学生从中了解计划所包含的内容及实施的步骤和措施。通过这些国内外的成功人士的人生规划,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根据每个班的人数的多少,适当分为4-6组。学生分组在项目学习中显得很重要,因为通过组与组之间的比拼,能够激发学生竞争和合作的意识。

(三)调查研究

应用文与社会广泛联系,在开展公民教育活动之前,我让学生做出初步的调查研究,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深入社会,最后制订了“关于‘外地老人是否享受免费乘车证’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和课外活动的时间走进工厂、社区、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

(四)制订活动计划

各个小组的项目方案确定后,各个组的成员根据确立的任务进行自主学习,并着手撰写计划。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学习计划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计划的目的”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进而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又如“计划的步骤”主要确定此次活动开展的地点、活动的时间。在撰写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五)任务演练

通过前面四步充分的工作,学生的活动计划已经基本制订好,为接下来的师生互评做好准备,从而达到小组间分享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目的。

(六)师生共同评价

在这一步骤,通过以组内自评、组与组互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计划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之处。

总之,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现状,呼唤高职语文教育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让学生在语文学科里获得深厚的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素质。五年制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面对学生“人文贫血”现象的日益凸显,语文学科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任。五年制高职语文教师要大胆创新,勇于开拓人文素质培养的新方法,为培养适应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虹, 胡弼成.教人做人: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核[J].云南高教研究, 1998, 2:68.

[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 1991:3.

[3]夏红梅.高职教育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 2005, 4:32.

[4]陈蓓蓓.让综合实践活动走入中职语文课堂[J].读与写杂志.2012, 9:166.

[5]李向东, 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5.

语文人文素质 篇10

素质教育是党的一贯教育方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内容上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业的领跑者杨叔子教授言)

人文素质又称人文底蕴是指人所掌握的文、史、哲等有关人文知识涵量, 从人格上看, 是指主体通过学习和修炼内化而成的心理品质和意识、观念, 外在的表现为其言谈举止及其品格上。人文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核心, 影响其他素质的养成。

二、加强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公安教育的特殊性。

公安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职业化, 是以培养共和国人民警察为目的的教育。公安教育作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特殊的职业教育。有人言: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优质产品, 有品行欠水平的是次品, 有水平没品行的是废品。公安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绝不能出废品, 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警察必须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公安院校学生是人民警察的后备军,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通过公务员考试直接加入到公安队伍当中去, 高校学习是他们成为人民警察的最后的准备阶段, 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取当一名人民警察应需的各种素质, 而人文素质在其素质结构中尤为重要, 因为大多数警察的直接工作对象是人, 是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 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缺乏人文素质, 就容易在利益、人情面前迷失自我,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样的人社会上不乏其例。

2. 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堪忧。

从整体上看, 公安院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较其他院校注重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 在校学生纪律性强。但深入其中会了解到人文素质堪忧的一面。

首先, 学生初入高校, 对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缺乏真正的认识, 加之又刚刚失去高考这个强大的动力源, 人生暂时失去了支撑, 在半军事化的学校管理中他们虽然有着统一的行动, 却没有高度统一的思想。其次, 公安院校也并非是一方净土。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现代文明的发达, 与之相关的一些思想观念也流入校园, 让学生出现价值观念方面的困惑。群殴、偷盗、轻生、短信诈骗甚至在实践环节中冒充领导滥用职权等现象也有所发生, 人文素质缺失。这种现状说明了公安院校学生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三、大学语文具备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天条件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里先导性的一门人文学科, 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丰富, 其它学科无法替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现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教材, 受欢迎的几个版本的入编文章篇目大多为本国过去和现当代的名篇佳作, 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的结晶, 它凝集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富含着博爱大众、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奉献人类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底蕴。它是中华民族日益强盛、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之源, 也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厚植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2. 大学语文富有艺术美。

大学语文中的名篇佳作都是精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充满了形象、语言、意境等艺术美。文学正是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启人回味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使读者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同时读者在艺术享受过程中, 其行为观念和心态在不知不觉中, 在有意无意中, 受到了影响和改变。大学语文课在对文学艺术美的鉴赏过程中, 在为学生提供美感、愉悦和享受的同时, 会使学生的人生的品位、格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完成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接轨

如何完成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接轨?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大学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 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公安院校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将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并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使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到所有的教学活动中, 肩负起在大学语文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

2. 用好传统文化的沃土。

既然大学语文大多以传统文化为内容, 那就要挖掘好其中的人文精神, 设置好相应的教学环节, 让它为铺设未来人民警察的人文底蕴服务。

如我院现采用的“大学语文” (徐中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选先秦诸子语录大多是关于修身问题的, 其中《君子安而不忘危》、《君子和而不同》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等语句, 从篇名到文中语录都反复关联到“君子”。“君子”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身份概念, 更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概念, 是古代人们的道德楷模。但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 “君子”这个道德意义浓重的词语已经非常淡化了。为了找回传统的人文精神, 并用它治疗现代文明的痼疾, 可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 预习要求: (1) 搜集孔子有关君子的其它语录, 加以理解。 (2) 思考:我们现代人、人民警察需不需要君子的精神?就此课堂展开讨论, 通过激烈的讨论, 同学们认识到君子的精神不能丢, 人不仅是物质的, 而且是精神的, 我们警察更需要君子“和而不同”的独立精神和团队精神, 需要“安而不忘危”忧患意识来警醒自己以保社会的和平安定, 更需要对富贵的淡定以抵制工作中来自于社会邪恶方面的种种诱惑, 通过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重拾, 使之渗透并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深处。

3. 教学中重视审美过程。

在审美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可以产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关于对屈原这一形象的审美, 有的同学对于其投死汩罗这一自主的人生选择提出质疑, 认为屈原应游走他国或隐居乡野, 这正说明学生缺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缺乏理想主义精神, 屈原是殉理想而死, 在他那里理想高于生命, 生命的意义高于生命本身。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在对屈原这一文学形象, 以及其在文学史上崇高地位认知和把握过程中, 学生对于人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道德情操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学中可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契机很多, 只要提高认识, 可随机的把握这些契机。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 队伍建设是根本, 也是保证。”加强警察队伍建设, 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但最根本的途径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即大力抓好警察素质的提高, 尤其要抓好警察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的获得非一日之功, 需长期养成, 公安院校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科特点, 为预备警官们人文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6, (1) .

语文人文素质 篇11

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不但需要具有扎实业务知识、熟悉专业技能的专业能手,而且需要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的综合人才。而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知识结构失衡和人文素质低下导致许多恶果,对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教育界的共识。大学语文含有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

一、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多领域的知识内蕴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工作是要让学生掌握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文学知识、语言知识、历史知识、政治知识、哲学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宗教知识等。而大学语文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广博的人文知识的基地。这是因为大学语文有多领域的知识内蕴,除了文学,还涉足了其他许多领域。

大学语文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中国的文学,从先秦一直到近现代、当代,这源远流长的文学史,实际上就是思想大家、文学大家创造并传承中国文化的历史,是民族精神与性格形成的历史。孔子、司马迁、杜甫、苏轼、曹雪芹、鲁迅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和文学进程中的一个个坚实而巨大的历史脚印。 文学史知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学作品也一样反映着厚重的历史。《三国演义》形象地演绎了汉末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是对历史沧海桑田的演义,更是对历史进行的哲学的思考和感悟。文学对历史的反映,要比历史著作更能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思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如先秦时期的哲学家庄子,在《逍遥游》中,从鲲鹏展翅写到列子御风而行,用他们的有待逍遥来陪衬、烘托“至人”穿越时空的无待逍遥,追求一种“无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文学里有哲学家的哲学思考,更多的是文学家面对社会和人生的哲理的思考。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以自然界的平凡现象暗示社会、人生新陈代谢的哲理。其中所含新陈代谢的规律、宇宙人生以变为常的发展观,深得哲人三昧。

大学语文教材中涉及政治的篇章也有许多。比如文章《郑伯克段于鄢》,记叙了公元前722年发生在郑国的为争夺权力而兄弟骨肉相残的政治事件。精明的郑庄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灭掉了自己的亲弟弟——一个狂妄、愚蠢的野心家。兄弟之间有血脉相连的亲情,而庄公兄弟,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是政治权力迷了他们的心窍:维护权力的人冷酷无情,攫取权力的人痴迷狂热。从本质上看,他们是专制政治罪恶本质的表现。学生以此就会认识到,亲情在专制权力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专制政治是罪恶的政治。

另外,大学语文还涉及经济、伦理、心理、教育等许多领域。大学语文涉及的这多领域的知识,能够使学生了解、掌握人类多方面的人文知识,为滋养当代大学生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提高他们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能力打下一个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浸润学生人文情怀的美好情感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如果只是灌输人文知识和思想,那就是空洞的说教,只能受到学生的厌弃。高效的人文教育必须激发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心灵。而文学教学就具有这个特点,它让艺术形象说话,激起学生的审美情感,能够春风化雨地渗透学生的情感,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我国有许多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家、作品。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把对祖国的热爱和忧虑用诗歌表达出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他的《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撼人心魄的诗句,流淌出他深沉的爱国情感,如同滔滔的长江、黄河,数千年来一直哺育着中华儿女的心灵。大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情感和博爱的胸襟是他诗歌的主旋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些诗句吟唱出了诗人心中涌动的“大爱”,使学生的心灵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浸润,得到升华。还有毕生以爱国为己任的陆游,爱国激情“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还有艾青的“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的泪水,都倾注了他们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由衷的关注和炽热的感情。这些作品读来感人泪下,催人奋进,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熏陶的优秀资源。

爱情是人类最纯洁、最美丽的感情之一,爱情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大学时代是对爱情有着向往的时代,但是有一些大学生的爱情表现得十分盲目、错误。有的看到别人谈恋爱,自己也禁不住要谈上一场过把瘾;有的甚至以谈恋爱来填补生活的空虚,亵渎人生最美丽的情感;还有的人在恋爱中争风吃醋,不惜大打出手。而大学语文对学生爱情的教育是春风化雨一般,《诗经》中的《关雎》《蒹葭》,汉乐府诗《有所思》,白居易的《长恨歌》,王实甫的《西厢记》等都充满着男女之间真挚的美丽爱情,学生在情感的浸润和感动中就会萌发对美好爱情的珍惜、向往之情。经典作品中的美好爱情对提高学生的情商、人文情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艺术美

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是他们人文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有一定的审美修养才能不断地从艺术或生活中发现美,进而创造美,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品位。

李戎在《美学概论》中说:“作为具有客观性与表现性的艺术作品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1]即是说美和真,美和善交融在一起,构成真善美的艺术。美能启真,美能储善。美可以引起人们的共鸣,提高心灵意境,陶冶性情,美化人生。文学艺术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具有人文教育的功能,而且在审美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具有春风化雨的效果。高尚的审美情趣不仅使人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能够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心念端正。大学生健康、积极、高尚的审美情趣,非常有助于提高其人文修养。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无处不在,有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自然美;有“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友情美,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美,有《红楼梦》的人物形象美。美都是灵魂深处发出来的,美隐藏在创造或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美是美的灵魂发现的、创造的,也就是说美的文学作品是由作家的美的灵魂创作出来的。文学艺术的美具有较强的审美教育功能,当我们欣赏那些作品时,就势必会受到作者的灵魂的熏陶,得到教益,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我们的灵魂和人生境界。大学语文引领学生在美的艺术世界里遨游,其想象、情感、认识等多种心理能力被激发活跃起来,从而使他们陶醉于一个赏心悦目的艺术境界,产生情感的共鸣,进而被感动、被熏陶、被提高。在优美的文学作品的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全面加强自身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并造就他们为美化人生,美化社会,创造人类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美而不懈地追求的精神,达到育人的目的。当代作家周国平说:“一个爱美的民族总是有希望的,它不会长久忍受丑陋的现实。”[2]那么对一个有着高尚审美情趣的大学生来说,他总是有希望的,因为他不会也不能长久地忍受丑陋的灵魂。

四、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理想人格

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需要健康的人格来保证。在市场经济时代的今天,某些人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人性被异化,人格被扭曲。有些大学生的人格、心理也存在许多误区。大学生在校偷自行车、考试作弊,乃至杀人等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时有发生。大学语文是知识课、文学课,也是一门传播人文精神、塑造健康人格的课。健康的人格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健康生活、健康发展的前提, 大学语文要承担起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使命。

东晋诗人陶渊明,是大学语文中重点讲授的经典作家之一。他的人格魅力能够给学生以无尽的影响。陶渊明生活在由门阀士族世世代代垄断高位的黑暗政治的时代里,做彭泽县令八十余日而辞官归隐,即便是生活艰难得去乞食,也绝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的人格。他这样做并不是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坚决不肯与黑暗统治同流合污。他这种光明峻洁的人格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建立健康人格提供借鉴。苏东坡的《定风波》是宋词中的名作,词的上阕:“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作者艺术化地写出了多次遭受政治风雨打击的坎坷经历,表现了他对待挫折、打击的潇洒、坦荡、傲岸不凡。词的下阕:“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部分通过写景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大彻大悟:得意也罢,失意也罢,这一切都会过去的。这首词就这样把作者的经历、人生态度、人格浓缩在一件艺术品中,它是作者在宦海中多次遭受打击而依然保持傲岸、旷达人格的艺术写照。学生学习这首词,会被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倾倒,从而帮助他们构建自己的健康人格,勇敢地面对将来生活征途中的风风雨雨。大学语文中这样的作家作品比比皆是,他们对大学生人格的巨大教育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这里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如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发,将会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实质性的提高,使我们的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社会的主人。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宝藏,只要我们深入地研究,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开发,就能够为渴望“精神成人”的当代大学生构建一个美丽多彩的精神家园,为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贡献出一份特殊的力量。

注释:

[1]李戎.美学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92.

[2]周国平.人与永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语文人文素质 篇12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需要有尽可能高的文化知识, 有实践和创业能力, 同时又要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 具有高尚的品德, 有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文化气质等人文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担起时代赋于的使命。

但当今, 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令人担忧, 比如有的人思想境界低下, 道德观念淡薄, 自律意识弱化, 诚信品质欠缺等;有的人心理承受力脆弱, 缺乏适应各种竞争的自信和创造力;有的人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 写个材料吧, 错字连连, 语句不通, 令人费解等等, 这都与我们教育中人文性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许多事实证明, 人文素质的缺失, 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会成为我们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障碍。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 应该担负起对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

如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 选择好的教材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元素。所以教材的选文应是民族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以及一些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文学作品, 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文学作品有许多的历史人物, 事件, 故事和艺术形象和伟大的作家, 表现出的为国奉献, 为民请命, 重义轻利, 诚实守信, 刻苦自强, 敬业乐群, 刚正不阿, 以身作则, 关注自然, 关爱人类等美好感情和优秀品质, 崇高人格, 是后世人们做人, 做事和加强自身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 让学生体会, 感受, 去学习,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 价值观, 荣辱观。其次, 大学语文还涉及社会、哲学、历史、心理、艺术等许多领域,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独具匠心的方式, 进行评述、解说, 提示思考、疑惑以及忧虑, 让学生理解感悟各民族的思想认识, 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 从而提升他们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另外, 课上采用讨论、分析、争论等方法对一些观点可以批判吸收, 对一些观点联系现实创新其内容, 并由此连类生发, 引申出更深、更新、更广的深刻内涵, 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创新思想, 人文精神。

(三) 利用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完善需要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完善, 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应拓展到课外, 利用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的方法如下:

(1) 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

二十一世纪, 网络已普及到了校园, 上网成为了学生的最爱, 而网络文学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走入我们的生活, 它们中间不乏精品, 值得我们欣赏和品味,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 开展各种网络交流。如:让学生收集整理有趣的短信, 体味短信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 尝试自己编写健康有益而有趣的短信和同学交流;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网络散文、小说、杂文等给学生阅读, 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其思想, 语言以及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写博客相互交流, 写自己的博客文学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网络文学的进一步了解, 提高对网络文学高尚的审美情趣, 养成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能力, 从而甄别抵制网络文学中不健康的因素。

(2) 参与社团活动提升人文素质

推荐或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如参加剧社, 通过对中外经典作品的演绎, 将文学作品直观呈现出来, 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参加口语社, 通过读经典、诵经典, 使其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 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 专题讲座和参加社会实践

定期办一些体现人文精神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直接受到浓浓的人文教育。

教师可定期、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某一课题的社会调查, 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培养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感情, 树立社会责任感, 形成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良好心理, 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良好习惯, 将人文科学知识一点一滴地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感悟, 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中, 逐步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

上一篇:成色鉴定下一篇:脂质过氧化物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