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呼唤人文关怀

2024-07-15

语文课堂呼唤人文关怀(精选7篇)

语文课堂呼唤人文关怀 篇1

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 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义的:“语文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由此可见, 作为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在建构学生的精神世界, 提升学生的素质方面, 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掌握丰富的人文知识的基础上, 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 发展健康个性, 完善健全人格。因此, 真正成功的语文课, 应从重视人的培养、关注人的塑造这一观念出发, 重视感悟熏陶, 重视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创设和谐氛围, 春风化雨般地滋润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在审美的情感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 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乐园。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努力打造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一在教学内容上提倡回归到生活中

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语言和文字并使得两者逐步发展起来, 而语文是以语言和文字作为基础的。所以, 文学作为语言和文字总体性的外在产品, 自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学来源于生活, 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 语文离不开生活, 我们倡导的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只有取材于生活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才能让学生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学习, 才能使学生学到具有时代气息的语文。只有让语文回归生活, 才能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所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最重要的是树立语文即生活的理念, 将语文教学置于一个开放、自由、宽广无边的空间里。人文关怀要求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 所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因为学生学习新知识要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注重从学生的社会经验入手,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加深学生对各类知识及其所处社会的理解, 教育只有向生活回归才能体现教育意义的真谛, 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

二在教师要求上要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学生思想引导者和人格塑造者的教师, 不仅应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 还应具备广博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思想素养、文化素养和品德修养。当今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的肤浅的功利主义, 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人文学科的兴趣。而对语文教师来说更为重要的, 是要使学生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 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中, 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认识并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努力, 要使得这种理念在平凡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落实。

第一, 作为教师, 要爱岗敬业, 有强烈的事业心。教师人文素养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这是教师的立业之本, 也是认识自身价值的前提。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视教书育人为己任, 才会在教学实践中将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培育紧密结合起来。

第二, 要求在课堂上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到以情育人, 语文教师要想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 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不仅需要情感方面的指引, 更需要理性的提升。语文课堂如果没有情感的润泽, 只是教师的宣讲与解读, 学生也是冷冰冰地被动接受, 那么这样的课堂也就毫无美感可言, 更不会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只有做到上述这些的老师, 才能使师生之间营造出平和、融洽的气氛。

三在学生要求上要关注个性发展

教师要做到教书育人。语文教师当然也一样。教书是为了更好地育人,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研究人性需要, 而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就需要自觉地发展自己个性的成分, 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其中存在着很多需要, 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些要求, 教师要想办法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发现学生的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推动力。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 激发学生内心深处那些美好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充满幸福感。

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做了一份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 让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另外, 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都有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中, 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是自己关注的对象。这样, 教师就能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展他们的特长, 不用逼着所有的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高难度的训练。同时, 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 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 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不断增强自身的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和信任的和谐气氛中, 从而真正体验到幸福感与自豪感, 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对学生个性关注的本质就是尊重, 而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我们不必对所有学生都提出过高的要求, 而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提高自身的素养。

另外, 语文教师还可以在课堂内外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调动学生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发展。

总之,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呼唤语文课堂凸显人文关怀。因此, 我们所追求的语文课堂要倾注真挚的情感和充沛的精力。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朝这个目标努力, 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 教师的语言才能充分显示出其吸引力, 打动学生的心, 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 受到强烈的感染。每一位教育者都应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摘要:人文精神底蕴的缺乏是造成当前一部分中学生情感失控、心理变态、行为失常、缺乏教养和素养最重要的因素。而语文课堂作为人文精神的一种传播途径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让课堂变成教师、学生和文本资源相互间谈话交流的场所。因此, 教师必须要更新观念, 让语文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以情感促进学生心灵和品德的发展, 为其生命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关键词:人文关怀,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李秀举.让语文教育充满人文关怀[J].现代语文 (教学研究版) , 2006 (9)

[2]李波.语文课堂的人文关怀[J].学周刊, 2013 (23)

[3]李荣.用人文关怀激活中职语文课堂[J].中等职业教育 (理论) , 2008 (5)

[4]王春花.如何实践语文课堂的人文性[J].考试周刊, 2013 (40)

高中语文课堂呼唤人文精神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3-015-1

语文教学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精神。有了学科精神,教学就有了共同追寻的目标,这样有利于形成学科的“风骨”与特质。语文教学的学科精神应该是人文精神和审美精神的综合体。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对学生的作用

1.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等等,对全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重视,对一种全方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简单地说,就是要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中富含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及内容均相当丰富,但核心是思想,尤其以儒家思想为主。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无论是从人与自然的合一,还是人与天命的合一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一种人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文精神的精髓。

2.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人之为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来说,培养其人文精神符合他们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有利于他们健康和谐的发展。而语文教学恰恰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培养途径,因为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不仅容纳了传统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还担负着弘扬华夏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的重任。

二、人文精神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尽管最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但是在高考一统天下的今天,学生仍是答题的机器,教师仍是“规范”管理和“标准”教学的教书匠,教师以一本教参为本,不敢越雷池半步。曾听说有人这样形容语文教学的现状:学生个性泯灭,才情被淹没,智慧被冰封;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创造之树枯萎,想象之鸟不再高翔。这已然成为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人文精神教育的实现途径

1.教学观念要转变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高中语文教学长期围绕高考,使语文学科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促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被压制。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从学生的需要和情感,以其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

2.教学内容中要有人本精神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编排上,突出重点学习名篇佳作,教材内容注重人文内涵和人本精神导向。特别在面对大量的选讲篇目时,教师在文本选择及授课过程中,应凸显三个方面:(1)强调人在万事万物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自由以及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等。(2)追求完人理想和精神文化品格,引导人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拓展其精神生活空间,建构其完美的人格,展现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3)当代人文精神在强调对个人自身关注的同时,也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教学方法要多元化,促进学生人本思考

人类文明史是多元文化并存发展和相互碰撞的历史,我们在教学中使用的方法也应该多元化。高中语文课需要创设一个多元化的鉴赏环境,可以利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途径,使用好多媒体技术,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逐渐培养学生以开放的眼光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黄卉.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教育.江西教育科研,2005(02).

[3]孔庆东,摩罗,余杰.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让人文关怀的阳光洒满语文课堂 篇3

关键词:改变观念,激发兴趣,合作学习,培养情趣,注重熏陶

“人文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它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把“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贯彻到学校教育实践中, 最终就要落实到学生人格设计上来。教育要站在高处, 以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意义为核心, 延伸到知识、道德、审美各方面, “唤醒”人格, 努力使学生———“独立的人”趋向完美。

小学生纯洁无瑕。从人文的维度上讲, 保护好这一群群的小天使, 以他们为本, 授受知识, 开启智慧, 训育身心, 润泽与点化人生的境界,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 在自己的轨迹上健康成长, 是教师崇高师德的最佳体现。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灿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学生通过学习, 了解并掌握已有的文化世界, 就能较好地被文化所塑造。而经过文化塑造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文化的塑造者。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 也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 更是开启智慧与觉悟的过程, 蕴含了丰富的人文意义。教师要很好地驾驭它, 首先要端正这么几个观念。

一、教师观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说, “人文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中, 教师要尊重人、关爱人、服务人、保护人, 引导学生关爱生活、关爱生命, 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必须搞清楚自己工作的价值取向。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 教育之为教育, 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 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如教师只是按照考试的要求, 照着“标准答案”去教, 教学中失去自主意识, 那么这样的教学既不是为了学生, 也不是为了传授知识或启迪智慧, 而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这样的教师成了分数的奴隶, 绝不能“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

罗杰斯认为, “人类有一种心理需要, 这是一种对亲密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渴求。在这种关系中, 情感和情绪能自发地表现出来, 它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审查或者受到各种各样的胁迫;在那里, 深刻的体验———沮丧的和欢欣的——能被分享;在那里, 能冒险采用新的行为方式, 并且不断加以提高”。教师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给孩子们全方位的关怀,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在这个环境中, 孩子们固有的优异潜能自动地得到实现。良好的人际关系, 师生情感沟通的融洽才是教育成功的保证。

二、学生观

从学生层面来说, “人文态度”就是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主、自信、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 以及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欣赏, 善于合作、乐于共处等品质。这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备的素养。

要使学生具备这些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视学生为“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把学生的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主动性与培养具有主动发展的需求、意识和能力的新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它影响着人的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主动性与人所特有的发展、创造和需要联系在一起, 与生命活力的激发和潜在可能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以这样的态度去对周围的世界、对待自己的人生, 人的生命过程就会积极, 呈现出自主的色彩, 个体会具有独特、会出现创造, 不仅创造出新的事物、新的方法、新的技术、新的思路、新的作品、新的外部世界, 而且会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存精神世界, 创造新的生命历程。其次是要把课堂的主要空间让给学生, 把学生推向实践, 让他们经历直接探索知识的过程。因为“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 ……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 一是正确, 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说, 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以上这些, 只有当“学生是主人”“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交换意见的参加者”转化成一种教育理念时, 它才会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中体现出来。

三、教材观

作为“文选集”的课文, 篇篇都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云雀的心愿》中所警示的森林的重要是人文;《第一朵杏花》中竺可桢爷爷对待科学一丝不苟的态度是人文;《公仪休拒收礼物》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是人文;《一路花香》中所阐述的物各有用, 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是人文……于漪老师说得好:“如果打开用汉字写的一本书, 那就好像进入了一个画廊, 一幅幅画争先恐后地向你的感官申述它的喜怒哀乐。”这种喜怒哀乐不是人文是什么?不同的教育思想就会产生不同的教材使用观。人文教育, 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语文教学中, 正确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理念、人文情操、人文情趣等, 合理地加以阐发, 有效地加以渗透, 适时“呐喊”, 适度“灌注”, 使人生得以感悟, 灵魂得以净化, 生命得以闪光, 无疑是新世纪和新课标赋予语文教学的神圣职责。

我们利用教材是在引导学生学语文, 而不是研究语文, 在使用教材时, 不必有过多的分析讲解, 把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嚼得如同白蜡。应该重在陶治, 整体感知课文中的意趣、韵味。可让学生读读背背, 体验其中的趣味。一来, 让学生从中吸取精神的营养,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人生境界, 丰富学生的美好心灵, 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二来, 模仿着运用祖国的语言, 站在“以人为本”的立场来观照教材, 我们的教育便会指向人的终极关怀:披文入情, 因情悟文, 由文明理;让学生通过体验、理解的方法, 感悟人生, 实现自我。

综上所述, 我认为具有良好人文态度的教师在语文课堂上, 要通过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在课堂上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 使教师、学生、文本在课堂上达到“人文互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呢, 我作了以下探索:

四、调动情感因素, 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是兴趣的诱因, 它使人的注意、感知、思维倾向于某一对象, 促进智力的更好发挥。所以, 教师应当充分发掘课文的情感因素, 营造情感氛围, 使课堂的教与学笼罩在一种愉快和谐氛围之下,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这样, 学生身上所蕴含的学习潜质就会得到全方位调动, 就会“好学”、“乐学”, 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

我们在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抓住课文的空白处和耐人寻味处大胆想象, 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 学生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敢于怀疑“正确”答案, 敢于打破“权威”是学生对学科兴趣的表现, 也是富有创造性的表现, 这种精神怎能扼杀?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怀疑, 勇于创新。

五、提倡合作学习, 体现团队精神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倡导合作学习, 能激活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他们善于与人合作, 在合作中提升自我, 在合作中体验到团队成功感, 而不仅仅是个人。

如学完《蓝鲸》一文后, 我以主持人的身份, 在班中开展了一个关于蓝鲸的知识竞赛。题目分为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 在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发言人答不完整, 其他人可以补充;整个小组合作愉快加十分”的要求, 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 一人表述”的规则, 突出了团队合作精神。同学们在读课文、看资料时分工明确, 纪录翔实。竞赛时, 学生们兴趣盎然, 未能参加答题的同学对推选的代表给予了支持, 有的说:“你一定能读好, 我们是你坚强的后盾!”有的说:“我们组必胜!”竞赛过程中, 我始终不对他们进行个体评价, 只评价团体成绩, 告诉他们只有集体的胜利者, 没有个体的失败者, 用团体之间的竞争, 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这不仅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对哺乳动物蓝鲸有了全方位多信息的认识, 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的力量, 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六、珍视独特体验, 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术, 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 大多文质兼美, 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 因此, 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在学习古诗《望洞庭》之后, 我另辟蹊径, 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 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月夜中的洞庭湖美景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 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 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 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 但月夜洞庭湖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接着, 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 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 有的从古诗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 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从读文理解, 到作画悟情, 再到析画赏美, 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 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 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 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 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七、注重人文熏陶, 完善自我人生

我们培养的是在生命过程中处于起跑阶段的人, 是若干年后在社会上立足的人。因此我们必须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细节中体现我们关爱生命, 塑造完美人生这一教育理念。要善于利用特定的时间营造特定氛围, 构建教育的“情绪场”, 设置让形式产生内化动机、内化需要的氛围和情景, 从而让认识的主体迅速进入状态, 自我感受, 自我感悟, 自我实现。

例如,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的教学, 我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 被一家人互相关爱的情感深深感动后, 问学生:你最欣赏萨沙一家人中的谁?学生各抒己见后, 再让他们谈谈受萨沙一家人的影响, 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该怎样关爱身边的人和物?学生的发言, 尽管角度不同, 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领悟到了洋溢在课文字里行间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这种情感感悟, 使教学的过程成为人的意识、精神的培育过程, 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 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篇4

一、加强人文关照, 积淀文化底蕴

让学生通过生命表现及发展找到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情意得以真正的宣泄, 个性得以张扬, 生命为之舒展, 这就是生命的本能呼唤, 人文教育的终扱目标。

1. 活化教材捕捉亮点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教材的运用上, 要体现教学课程资源来源的多样化, 以已有的现行教材为基础, 从生活、社会中, 实现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 达到学科间融合, 从而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语文教育资源。获取一切的对语文课堂教学有具有人文价值的素材, 达到活化教材, “创造”出浓缩社会精华的“活教材”, 引导学生与未知的世界对话。

2. 开放课堂走进生活

“社会就是课堂, 生活就是教育”。这是德国哲学家舍勒的一句名言, 这句话概括了人是开放性、外展性和不断超越的存在。开放时空, 让语文课堂走入生活, 在生活中积淀文化底蕴, 更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寻找生活情趣, 感受人文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 蕴涵着浓郁的人文情愫。语文课程中有非常多具体而又形象的、带有浓浓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去体会语文中的情趣, 感受其中的人文情愫。

小学语文教材, 很多学习材料都有亮点, 可以给人留下很大思维的空间, 从而产生趣味。教师如果能够让这些“趣”之所在“亮”起来, 就可以让学生在读懂课文时, 开启思维, 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比如儿童诗《荷花》是这样描述一段话的:“小雨滴滴, 小雨滴滴。湖中的荷叶, 真像撑开的小伞一把把”。这时如教师借用多媒体, 向学生展示雨中湖面的形状各异的荷叶, 相信学生的惊叹声会不绝与耳。教师随即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这些荷叶像什么?学生张开联想, 会想到了许多, 如裙子、吊灯、房子、亭子、花衣裳……”, 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这些想象编成的歌, 相信学生会兴趣盎然, 体味到了“小诗人”的快乐, 也产生了自豪感, 增加语文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的个性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上课很难静不下来。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引导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能够把课堂内容与自己的现实世界中认知水平相结合, 调动自己的经验世界与想像世界, 从而充分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三、展示学生个性, 发现人性之美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 彰显学生个性特长,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个人独立的个性的同时, 还要让学生个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于充分展示。这就必需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追求人性美。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真善美”, 想要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 先得学生形成人性之“真”。表达人性之“真”就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如在作文教学中, 要求学生去体会自己个人的独特的感受, 并大胆说出个人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客套话、书面话;有自己个人与众不同的想像, 与众不同的观点, 与众不同的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选择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内容, 力求第一角度来地反映自己的情感, 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 可以通过反复训练学生练习想象作文、让学生多展开想象, 让想象的思维风暴涤荡学生大脑。

四、鼓励学生读学, 培养想象思维

古希腊一位哲学家说过:“有了想象, 心灵就有了思想”。想象是思维的最具有创造性的一种方式, 而独特性又是想象思维最大的特点。小学生思维方式与成人不一样, 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小学生思维方式有着极强的感知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小学生多写想象作文, 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天性。可以让学生増加个性化的文学材料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 在识字后, 阅读适合于小学生的文学材料, 接触多种不同语言风格的文章, 了解不同作者个性化的语言, 有利他们独特的见解的形成。

平时鼓励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像力的作品, 鼓励学生去”异想天开”并去动手练习, 重视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 将“阅读”长期植根于“写作”的沃土中。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中文学作品不是高不可攀的, 懂得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平时学习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是为了提高个人文学修养打基础, 而想要创造性地掌握语文这门语言工具, 还得靠自己的平时有意识去感悟与反复练习。通过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与进步, 可以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 促使他们独特的见解的形成, 达到个人独立的个性想象力的培养。

让课堂评价洋溢人文关怀 篇5

一、关注兴趣, 童趣评价

教例:识字二《比一比》

师: (课件出示隐去情境图的带拼音的词语) 你最喜欢哪种动物或水果, 挑一个拼给大家听。

(生自由拼读后, 一个个举起了小手。)

师: (学生拼读后, 教师相机插入评价语) 瞧!你那么准确地叫出苹果的名字, 它高兴地出来跳舞给你看了! (点击后相关水果闪现) 你是不是正确地叫出了花猫的名字?听听它快活的叫声, 像是在表扬你呢! (点击播放相关动物叫声的录音。)

如果学生拼得不正确, 则说:唉呀, 杏子不愿意和你见面, 是不是你叫错了?哪位小朋友帮帮忙, 提醒他哪儿错了?或是黄牛一声不吭, 是不是你拼错了它的名字, 它生气了?

(课堂上出现了踊跃发言、积极拼读的场面, 有学生拼读错误时, “小老师”热心地帮助纠正。)

六七岁的儿童都是喜欢童话的。在这一教学片断中, 教师创设了一个童话情境:当小朋友拼对音节时, 教师给予充满童趣的语言评价, 再相机辅以小动物欢叫、水果闪现的动画, 拉近了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 赋予词语生命力。学生处于这样一个童话世界里, 唤起了主动识字的情感, 始终处在“我想读”“我要读”的状态。在这种情感刺激下, 自主地识字, 自主地交流合作, 感受到识字的快乐和自己获取知识后的成功喜悦。

二、关注个性, 多元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的感受、理解和价值的差异性;“有创意阅读”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和再创造。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中, 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 往往以“读得好”“真不错”一概而论。这样泛泛的评价, 学生听起来茫然不知所以然, 而一些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 这种狭隘的“尊重”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 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

教例:《美丽的小路》中的教学片断

师: (投影出示句子: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这时你的心情怎样?你会怎么读这句话?

生1: (皱着眉头, 满脸不高兴地读起来。)

师:哦, 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很难过!

生2: (一脸惊奇, 速度较快地读。)

师:是呀, 才几天不见, 美丽的小路怎么会不见了呢?真的很令人惊奇。

生3: (左顾右盼, 好像在找什么, “不见了”读得特别慢。)

师:你还想再欣赏一下美丽的小路, 可是看不到了, 你很失望。

生4:老师, 我和他们不一样读的。 (读句子。)

师:呀, 你看到美丽的小路不见了, 心里多着急呀!

师:同一句话, 小朋友能读出这么多的意思, 真不简单哪!

朗读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读正确;二读流利;三读出感情。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错误, 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 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读得是否有感情, 却难有明确的标准。有感情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化认识的外化表现, 因此有感情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化色彩的, 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再则感情本身有一定的直觉性、模糊性。这一片断中,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情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 自由地将内心对失去美丽小路或失望、或惊异、或难过……的情感, 自然而然地释放和融合于朗读之中。而教师的评价语言因人而异, 这些贴切的评价语客观地指出了学生的长处。这样, 朗读不再是机械僵化的套话, 而是学生个人情感自然真实的宣泄。

三、关注学困生, 真情评价

在一节公开课上, 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竟然在迟疑之下举起了手, 我在惊异的同时, 微笑着鼓励她站起来朗读课文。这是一个学习基础不太好的学生, 当她怯怯地不太流利且又不够准确地读出指定的段落后, 小朋友们早就纷纷高举小手要给她指出缺点 (有个别性急的孩子已经叫出口:“她读错了!”) 。认识到自己要成为小朋友们批评的众矢之的, 她是那样局促不安。这时, 我没有急于让小朋友们评价, 而是走到她身边, 抚着她的肩, 亲切地对大家说:“在小朋友提意见前, 老师先要表扬陈敏小朋友。 (小朋友们满脸的疑惑) 陈敏小朋友是这个学期才从别的学校转到我们班的, 她原来的书和我们的不一样, 刚来的时候可是有好多字不认识。今天她第一次在这么多老师的面前上课, 就能勇敢地站起来发言, 大家觉得她是不是很有勇气呢?”我的话音刚落, 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陈敏满脸通红, 激动地坐下。接下来当小朋友们真诚地为她指出朗读中的不足时, 她已没有了刚才的难堪, 很愉快地接受了同学的帮助。最后我又不忘鼓励说:“老师相信, 有这么多小朋友的热情帮助, 再加上陈敏自己的努力, 她一定会进步得很快, 下次她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 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 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 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在这样一个充满关爱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学会欣赏别人, 宽容同学的错误。而宽容产生的巨大力量, 让学困生消除了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 愉悦地接受同学的帮助, 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 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中职语文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篇6

一、借助文学作品, 感染和洗涤学生灵魂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关注心灵。中职语文应该贯彻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荡涤学生的灵魂, 让学生对人性有更丰富的体验。

文质皆美的文学作品蕴藏了丰富的人文情怀, 如《我的母亲》充满了质朴的爱、《幽径悲剧》言说了美善的真谛。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教学, 引领学生用同情、怜悯、爱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 让学生体悟爱情、亲情、友情、思乡情游子意, 引领学生去思考什么叫自由、独立、博爱、幸福等等, 激发学生对自由的渴望,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帮助学生坚信内心充满爱就可以创造幸福和美好生活的信念。

具体而言, 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教育和文学作品教学打通, 要引领学生由景入情, 以情观景, 步入课文描绘的优美境地, 以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情, 所倾注的情和意, 所阐发的道理去叩击学生心灵, 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 使他们胸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 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 开启学生美善的门扉, 在心灵中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老师还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 施以良好影响于学生, 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 启迪他们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语文教育就是要注重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得到美的陶冶, 情的感染, 理的启迪, 从而让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荡涤, 促进个性和谐和全面发展, 形成高尚的社会情感。《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一篇难得的文学佳作, 我在教学时, 特别引领学生去感受每一个细节描写, 让学生沉浸在阅读的快感中, 为母子三人和店老板夫妇的人格力量所感染、感动和流泪, 从而得到真善美的人文情怀的熏陶。

二、通过课外实践, 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 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 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 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 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通过教育, 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 从而产生个性化的人生观念, 最后形成自我选择、自我决断、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就是说, 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选择自己的职业, 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 并且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中职语文教育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课内学方法, 课外求发展”。中职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发展个性的人文精神, 仅仅满足于课堂认知是不行的,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将课内所学与课外拓展联系起来,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获得深刻体会和个性发展。

比如, 老师应让学生留意家庭和学校内外发生的事情, 通过媒介关注社会热点和新闻话题, 教会学生用科学和辩证的方法, 去观察和思考世间百态, 提高是非辨别能力, 增强爱憎分明的情感, 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明白“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自己设立行事做人的底线。

老师还应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参加家庭、班级和社会团队建设, 自己的事自己做主;主动跟家人、老师、同学沟通;学习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特别是在面对质疑和否定时仍能冷静坚持;为自己的承诺负责绝不轻言放弃。老师还应指导学生在参加各项实习实训时, 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中;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体验劳动的艰辛, 接受职业的磨练, 让学生认识到尊重自己是从脚踏实地地做人做事开始。同时, 老师鼓励学生参加社交活动, 参加体育、娱乐、游戏等活动, 通过活动获得交际和合作能力, 赢取别人的尊重, 产生社会认同感, 最终发展和完善个性、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总之, 老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出课堂, 让学生将课内所培养的人文精神与课外的生活实践体验相结合,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塑造完美的人格, 增强人文底蕴。

三、扩展语文空间, 鼓励和培养学生创新

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人们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创新的过程。人们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 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是人本精神的一种表现。我们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 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 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丰富知识, 提高能力, 特别是提高创新能力。

比如,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对主题单元“体察情感”进行设计时, 特意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了研究性学习内容《文章背后的朱自清 (郁达夫) 》,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 从课本、网络、影视资料、文学刊物上去搜集、筛选、整理资料, 他们的观点新颖、视角独特, 制作的幻灯美轮美奂, 最后配以演说将作品完美地展示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立和创造性让我非常震惊和欣喜。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 可以使学生自我意识得到体现, 自我价值感得到提升, 甚至会产生自己对于社会、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有所贡献的自豪感, 从而潜移默化地得到人文精神的陶冶。

总之, 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 就在于它有人文, 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学科最神圣的使命就是传承人文精神, 培养具有丰富情感, 尊重自我, 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新人。中职语文教育迫切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本着民族发展大义, 让我们放弃功利的纯“技能技术”, 让学生在语文熏陶中获得一种深厚的人文修养, 从而真正提升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人文修养的水准吧。

参考文献

在人文关怀中诠释课堂之美 篇7

1. 在听、说、读、写中使数学课鲜活生动

在中国数学教育界, 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数学美女, 只剩下一副X光照片上的骨架了!”如何使数学课鲜活生动起来呢?我尝试将“听、说、读、写”等教学环节巧妙融合在数学课中, 教学生动了, 学生灵动了, 数学课精彩纷呈。在教学《认识毫升》一课时, 我将教学定位于活动课, 环节设计如下。

这节课调动了学生的眼、手、嘴、脑等多种感官, 学生完全动起来了:他们睁大双眼观察数学, 看到最真实的数学现象, 得出最深刻的数学结论;他们带着困惑与猜想, 带着与别人争得面红耳赤的观点做数学, 数一数、倒一倒、喝一喝, 在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里, 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真理实实在在掌握在每个孩子的手里;他们畅所欲言, 置疑、讨论、争辩、表述, 每个孩子的智慧都在数学课上闪现、碰撞, 数学课热闹了、真实了, 学习更加有效了;他们在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中潜心阅读, 那一句如释重负的“噢, 原来是这样”, 还有兴趣盎然的“哇, 真有意思啊”是孩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那么悦耳动听。有了对学生最诚挚的人文关怀, 我们再不会只为学习结果所牵绊, 我们更乐意分享孩子们探索知识的过程。听、说、读、写贯穿在数学课中, 每个孩子都被全方位地解放出来, 他们可以更好地听, 更清楚地看, 更勇敢地说, 更快乐地做, 更大胆地创新, 更投入地学习, 更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 这样的数学课你愿亦吾愿。

2. 在个性的释放中使学生思维灵动

教育工作最大的魅力在于面对的是活生生有思想的学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学生的思维不会完全一致, 即使想法一致表述也该不同。数学课能听到不同的声音是多么可贵的事情。可牵着学生走的现象比比皆是, 对所谓的异口同声的理想目标的孜孜追求, 使得在权威面前原本就势单力薄的不同声音逐渐低沉了、消失了, 换来的是一句多么无力的回答:“我们也是这样想的。”心痛之余, 我们要大声呼唤:“不同的声音, 你快回来!”只有数学课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尊重, 人文性的关怀, 大胆释放学生个性, 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得数学课生机勃勃。如:执教《认识角》时, 学生在开始的质疑中问什么叫角?这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没有直接讲授, 先创设了从图中找角的活动情境, 再组织观察思考:找出的角有什么共同点?最后请学生们分组交流, 说说什么是角。学生在小组中踊跃发言, 其他成员或赞同、或反驳, 讨论得不亦乐乎。几分钟后, 一名学生说:“我们组认为两条线形成的图形就是角。”我笑着询问:“其他组同意这样的说法吗?”学生们不知不觉地参与到了讨论反驳中, 不同的观点冒出来。只见第三组的成员立刻站了起来, 在黑板上画了两条平行的线, 反驳道:“这两条线形成的图形也是角吗?我们组觉得你们的说法不准确。”第一组哑口无言, 其他组则若有所思。此时课堂气氛热烈活跃, 各小组又一次讨论起来, 学生的思维形成了互相激荡的局面。不约而同地, 很多学生高高举起了小手, 一个学生兴奋地抢着说:“老师, 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形成的图形才是角呢!”全班同学报以鼓励的掌声, 我也点头称赞。

上一篇:电压灵敏度分析下一篇:住宅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