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通用12篇)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1
一、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
素质教育是党的一贯教育方针。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人才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内容上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 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事业的领跑者杨叔子教授言)
人文素质又称人文底蕴是指人所掌握的文、史、哲等有关人文知识涵量, 从人格上看, 是指主体通过学习和修炼内化而成的心理品质和意识、观念, 外在的表现为其言谈举止及其品格上。人文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核心, 影响其他素质的养成。
二、加强公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 公安教育的特殊性。
公安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职业化, 是以培养共和国人民警察为目的的教育。公安教育作为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特殊的职业教育。有人言:品学兼优的学生是优质产品, 有品行欠水平的是次品, 有水平没品行的是废品。公安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育绝不能出废品, 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要求警察必须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公安院校学生是人民警察的后备军,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通过公务员考试直接加入到公安队伍当中去, 高校学习是他们成为人民警察的最后的准备阶段, 这就要求公安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获取当一名人民警察应需的各种素质, 而人文素质在其素质结构中尤为重要, 因为大多数警察的直接工作对象是人, 是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人, 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缺乏人文素质, 就容易在利益、人情面前迷失自我, 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样的人社会上不乏其例。
2. 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堪忧。
从整体上看, 公安院校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较其他院校注重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 在校学生纪律性强。但深入其中会了解到人文素质堪忧的一面。
首先, 学生初入高校, 对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缺乏真正的认识, 加之又刚刚失去高考这个强大的动力源, 人生暂时失去了支撑, 在半军事化的学校管理中他们虽然有着统一的行动, 却没有高度统一的思想。其次, 公安院校也并非是一方净土。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现代文明的发达, 与之相关的一些思想观念也流入校园, 让学生出现价值观念方面的困惑。群殴、偷盗、轻生、短信诈骗甚至在实践环节中冒充领导滥用职权等现象也有所发生, 人文素质缺失。这种现状说明了公安院校学生亟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三、大学语文具备人文素质教育的先天条件
大学语文作为大学里先导性的一门人文学科, 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丰富, 其它学科无法替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现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语文教材, 受欢迎的几个版本的入编文章篇目大多为本国过去和现当代的名篇佳作, 我们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明、智慧的结晶, 它凝集着我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富含着博爱大众、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奉献人类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底蕴。它是中华民族日益强盛、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之源, 也是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厚植大学生的人文底蕴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2. 大学语文富有艺术美。
大学语文中的名篇佳作都是精美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充满了形象、语言、意境等艺术美。文学正是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启人回味的意境来感染读者, 使读者获得丰富的美感体验。同时读者在艺术享受过程中, 其行为观念和心态在不知不觉中, 在有意无意中, 受到了影响和改变。大学语文课在对文学艺术美的鉴赏过程中, 在为学生提供美感、愉悦和享受的同时, 会使学生的人生的品位、格调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四、完成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接轨
如何完成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接轨?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大学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公安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是重要而不可替代的, 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公安院校教师应尽快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 将人文素质教育体现并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使人文精神的培育渗透到所有的教学活动中, 肩负起在大学语文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使命。
2. 用好传统文化的沃土。
既然大学语文大多以传统文化为内容, 那就要挖掘好其中的人文精神, 设置好相应的教学环节, 让它为铺设未来人民警察的人文底蕴服务。
如我院现采用的“大学语文” (徐中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所选先秦诸子语录大多是关于修身问题的, 其中《君子安而不忘危》、《君子和而不同》有“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和而不同, 小人同而不和”等语句, 从篇名到文中语录都反复关联到“君子”。“君子”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身份概念, 更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概念, 是古代人们的道德楷模。但在“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 “君子”这个道德意义浓重的词语已经非常淡化了。为了找回传统的人文精神, 并用它治疗现代文明的痼疾, 可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 预习要求: (1) 搜集孔子有关君子的其它语录, 加以理解。 (2) 思考:我们现代人、人民警察需不需要君子的精神?就此课堂展开讨论, 通过激烈的讨论, 同学们认识到君子的精神不能丢, 人不仅是物质的, 而且是精神的, 我们警察更需要君子“和而不同”的独立精神和团队精神, 需要“安而不忘危”忧患意识来警醒自己以保社会的和平安定, 更需要对富贵的淡定以抵制工作中来自于社会邪恶方面的种种诱惑, 通过对传统人文精神的重拾, 使之渗透并植根于学生的思想深处。
3. 教学中重视审美过程。
在审美过程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可以产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关于对屈原这一形象的审美, 有的同学对于其投死汩罗这一自主的人生选择提出质疑, 认为屈原应游走他国或隐居乡野, 这正说明学生缺乏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缺乏理想主义精神, 屈原是殉理想而死, 在他那里理想高于生命, 生命的意义高于生命本身。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在对屈原这一文学形象, 以及其在文学史上崇高地位认知和把握过程中, 学生对于人的价值有了深刻的认识, 道德情操得到了提高。
语文教学中可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契机很多, 只要提高认识, 可随机的把握这些契机。
胡锦涛同志指出:“在全部公安工作中, 队伍建设是根本, 也是保证。”加强警察队伍建设, 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但最根本的途径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即大力抓好警察素质的提高, 尤其要抓好警察人文素质的提高。而人的素质的获得非一日之功, 需长期养成, 公安院校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科特点, 为预备警官们人文素质的提高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5.6, (1) .
[2]杜毅辉.浅谈人民警察的素质.商业文化·学术探讨, 2007.7.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2
一、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1.重知识性。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还存在较为明显的应试教育特点,学生的语文课也仅仅是日常的文字与语言训练,学习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直接造成语文教育在人文关怀上的缺失。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枯燥,教师单一讲求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语文最为根本的人文性、趣味性以及创造性特点都被单一的知识性教学所掩盖,知识性的应试教育隔断了语文教育与人文之间的联系。
2.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教书与育人本应该是一体的,语文这一学科尤其具有育人功能,而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建立在充分的人文关怀上。大学语文教育在育人功能上的缺失正是人文关怀与教育相脱离的重要表现,部分教师仅以完成语文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往往缺乏对学生人格的培养。然而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实现社会进步前提,也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地进步。当前,社会更多的是强调个体在整体团队中的协调性,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良好的人格与生活价值,以适应社会,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大学作为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充分发挥这种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价值观等方面起着主导地位,因此,应该充分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完善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语文老师通过教书实现育人的重要途径就是强化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人的需求层次来看,人们较高的情感需求是学习、劳动的发展需要;而实现自我价值则是人的最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关怀并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为学生实现自我需求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学生自我需求的满足,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通过语文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学生最真实的诚挚之心与善良之心才能得到良好的维护,学生的品格也会不断的.优化,这将进一步有利于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三、大学语文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培养对策
1.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知欲。大学语文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收获,可以通过情境设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比如教师提出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解决。这种方式下,问题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形式应该多样化,常用的提问方式有发展式、激发式、辨析式等;问题的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比如采取投影展示、播放录象等形式。教师还应该开展充分的实践教学,通过室内模拟或者室外的实践教学与学生进行课题探究,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可以通过实践性课题研究进行相互交流,学生的个体性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展现,成为语文课堂的真正主人,最终实现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大学语文教学还可以采取分小组讨论的方式,增强学习氛围,强化学生间、学生与老师间的情感,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收获,展现各自的风采,这正是教育人文性的直接表现。人文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最终能良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2.建立健全多角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在满足对学生进行考查的目标的同时,还应该具有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功能。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建立健全相关的评价体系,以增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这一评价体系可以加设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互评和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这三项指标,应该本着鼓励学生、强化学生个性的指标进行评价。学生可以通过相关的评价增强学习积极性。大学语文教育还应该进行发展性评价,即让学生参与评价指标与内容的制定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对评价内容进行分析与考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改进方向。发展性评价也能强化学生对个体进步状况的掌握,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建立起乐观积极的生活与学习态度。同时,多角度评价体系中通过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被认可、被重视的情感感受,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3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语文教学;大学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具有时代特点并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教育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主流和趋势。大学语文课程所具备的文化特征和文学内涵,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在高校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施展,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基于此,研究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办法,对于新时期的高校人才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所谓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课堂中渗透的有效性可以根据其是否达到以下几个教学目标进行衡量。
1.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为目标
文化修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则可以被认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包括文、史、哲、艺等各种文化内涵的吸收,需经过不断地学习、熏陶、引导才能形成。
2.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为目标
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拥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的重要标准。大学生不仅应当拥有良好的文化水平,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只有心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3.以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为目标
大学生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是指大学生应心胸豁达、积极乐观、坚忍不拔、热爱生活、具有团队意识和自我发展需求。
4.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为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审美教育就不会有其他任何教育。”可见健康的审美情趣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审美情趣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5.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标
素質教育的内容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不再以照本宣科、死板的传播知识为教学主体,激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成为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始终主题。
二、人文素质教育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有效渗透策略
1.确立大学语文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语文素质是人文素质的核心素质之一。语文教育除了基础教学作用外,还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同时兼具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通过潜移默化地文学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语文强大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是高校其他课程难以企及的。高校只有明确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将大学语文设为公共课或必修课,重视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加大对其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才能切实有效地将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语文课程结合起来。
2.组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
首先,应选择名师执教。大学语文课程涵盖知识面很广博,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学识和博学的才华,才能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为学生呈现精彩绝伦的文学作品评说,如果是平淡的说教方式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名师任教,在一定程度上对高校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其次,高校着力提高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相较于传授知识,学生更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高低直接对学生的人文素质造成影响。一位优秀的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情感因素、良好的职业修养、深厚的知识储备、生动的语言艺术、灵动的教学机智等人文素养。
3.改善大学语文教学方式
(1)精选教材,按专题组织教学内容。教材是理论知识的载体。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品种日益增多的同时,教材内容和质量并没有同步提高,反而内容良莠不齐、结构混乱。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挑选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由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该教材突破了局限,明确地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挑选多篇课文,进行分专题授课,如分别以爱国、爱情、亲情为主题授课,还可以打破原教材的编写顺序,灵活机动地安排教学内容。
(2)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化。首先,教师的授课语言要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引譬设喻、排比铺陈,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学生如临其境,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其次,教学场景要美。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创设一个良好的审美场景,使之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
(3)营造开放式教学氛围。首先,开放教学过程,以课堂讨论为中心,营造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课堂氛围,使大学生在相互聆听和学习的过程中拓宽思维、加深理解,从而共同进步。其次,开放教学空间,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社会等资源。
4.创建人文化的大学语文考核模式
(1)考核设计以“人文性”为原则。题型上确保学生选做空间,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内容上,压缩死记硬背的理论部分,增加反映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内容。
(2)考核方式多样化、过程化。贯彻“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方针,淡化期末考核意识,将考核贯穿在教学过程中。考核可以采取诵读演讲、创作写作、课堂讨论、辩论赛等方式。
(3)淡化标准意识,鼓励创新精神。传统的应试教育仅认可标准答案,学生靠死记硬背完成考试,导致大学语文教育所倡导的创新思维逐渐消退。由于大学语文教育相较其他课程,除了语言文学知识的传授外,还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达、熏染,深入内在,沁人心脾。因此,对于大学语文的考核,应鼓励教师淡化标准意识,带着开放的思维评判学生迥异的观点,这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要求。
三、结语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为社会培养综合性人才、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教育的终极目标看,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教学的完善,更是对中华民族数千年宝贵文化遗产的传承。
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高校只有改变陈腐观念,确立新形势下大学语文的核心地位,通过组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使得大学语文考核模式更为人文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观,才能让大学生充分投入到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在人文理想、人文精神的传承以及人生价值和审美理想的宣扬中受到熏陶感染,这正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洪.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俞香云.简论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的革新[J].文教资料,2010(2).
3.艳军,季红艳.论大学语文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2008(3) .
作者简介:
浅谈大学语文与人文精神教育 篇4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 我国传统思想认为人文精神就是文明、文化, 而西方的思想认为, 人作为世界的主宰者, 人的价值有首要的意义, 主张人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总之古今中外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 都是基础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语文课程的学习, 不仅是学习交流的工具, 也是“立人”过程的学习, 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充实人、提高人。近些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的深入, 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何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成为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的问题, 而语文知识与人文精神密切相关, 学生在写作和阅读的过程中, 很容易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1]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 经历过繁荣昌盛, 也经历过萧条败落, 但是中华民族并没有淹没在历史长河中, 而是延绵不绝, 形成了世界上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在慢慢的历史演变中, 呈现了多种多样的人文精神, 有范仲淹的忧国忧民, 有孟子的气节操守, 有文天祥的浩然正气, 有《诗经》中无名人士的坚贞爱情,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学语文属于人文科学, 通过历史经典的学习, 可以提升自身的审美体验、让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 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 而审美、心态、情操正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 如果大学语文教学能够在经典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新鲜的理解, 必然能够让学生具有勇于拼搏、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等精神。
二、大学语文与人文精神中的审美
审美是精神的自由和创意, 是对生活和生命解读与感悟的一种精神活动, 审美没有任何的功利性, 大学语文中精选了我国历代的美文, 从秦汉时期的采风到唐诗宋词元曲, 以及近代的散文、小说, 无一不是当时历史的缩影, 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他们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洗礼流传至今, 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精髓。还有西方的文学名著, 经过精心的挑选, 很多都是西方思想转折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与我国传统文化不同, 西方文化表现得更加多种多样。不同时期作品的差异性很大, 如果学生们学会了审美, 在这些作品的熏陶下, 必然会悠然忘忧、怡然自乐。有学者认为, 现代道德教育扭曲的根本因素就是道德的说教[2], 现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小在多元开放的氛围中成长, 面对机械式的道德说教, 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甚至让学生们产生反感, 而大学语文中的经典名著, 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感知力。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 主要是作者抒发情怀, 这些作品要欣赏其优美的语句, 以及语言运用的技巧, 合辙押韵、朗朗上口, 读起来会感觉到很优美。我国近代的小说, 大多是当时社会的写照, 以某个人物的经历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等。相比之下, 外国的文学名著语言上更加直接, 尤其是受到翻译等影响, 很少能感觉到语言上的魅力, 往往都是通过情节的设计来打动作者, 讲述相关的道理。总之大学语文中的文章, 总会有一方面值得欣赏, 而且每个文章都会讲述一个道理, 只要学生们学会了审美, 自己去感受文章内在的含意, 自然而然地会提高自己的道德标准, 懂得分辨世间的真假善恶。审美是借助虚构的情境和形象, 超越肉体达到精神的超越, 是一种心理宣泄的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审美是真和善、知和意、理和欲之间的桥梁。
三、大学语文与人文精神中的心态
以往的大学语文教育中,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为了追求标准答案, 老师通常会用单一的方法、固定的思维演绎文本,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答案。[3]这样的教学方式, 显然扼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也无任何的人文精神可言、语文教学应该重在内涵,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 面对同一篇文章, 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感悟, 重视这种个性化的差异, 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 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心事,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 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 容易产生不平衡的心理, 甚至出现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等情绪。而大学生语文的教学中, 很多文章都与人的心态有关, 告诉我们应该保持怎样的心态。我国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 进行心理咨询的人数很少, 父母和朋友的劝解效果较差, 利用大学语文中的这些心理鸡汤, 可以很好地抚慰学生的心灵。纵观成为大家的学者们, 都具有良好的心态, 他们或者受到了打击, 或者对当时的社会失望, 自己归隐田园, 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如陶渊明就是其中的典型,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 悠然现南山。”还有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等, 学生们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 慢慢也会形成良好的心态, 学习先贤们那样虽然经历磨难, 最后都摆脱了困境, 不至于消极颓废。
四、大学语文与人文精神中的情操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高速发展, 使得人们的道德丢失, 大学作为曾经的象牙塔, 也遭到一定的污染, 尤其是近些年我国的大力扩招, 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 使得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 当代大学生从小在物质至上的环境中成长, 具有较强的功利性, 喜欢物质上的享受, 人文精神逐渐被人们忽视。[4]从近些年的社会新闻中可以发现, 大学生没有社会公德的现象到处都是, 如公交车上不但不给老弱残孕让座, 甚至与他们抢座位, 思想和道德方面的人文素质精神更差。大学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有必要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在实际大学语文教学中, 不应该只重视文学大家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 他们的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更加重要, 如大学语文中有很多为了信仰、自由、理想慷慨赴死的内容,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口口相传。读到这些词句时, 学生们必然会感到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视死如归的心态,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学生们会折服在这样的精神下,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思想的潮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大学语文学习的都是以往的思想, 更多的是给人以借鉴, 起到反思、警示和记忆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 应该紧扣时代的脉搏, 不能总是采用传统的教育, 如二万五千里长征, 虽然非常艰辛、不容易, 但时过境迁, 现在大学生很难体会到当时的情形, 要找到社会中新的情感教育衍生点。在社会发生重大事件时, 如“汶川地震”等, 全国人民总是能够上下一心, 产生空前的民族凝聚力,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 都会激发出情感中高尚的一面, 在课堂上讲解救灾战士和普通大众的事迹, 其中很多人和大学生同样的年龄, 如果换成自己, 是否能够做到这样, 由此可以看出, 大学语文可以很好地陶冶自身的情操, 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标准。
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 人文科学的属性使其成为了人文精神教育最佳的科目。在日常的教学中, 老师在经典思想的基础上, 适当进行点拨、渗透、引导, 让学生们主动地去思考人生, 探究如何能够与社会和谐相处, 最终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信在大学语文中侧重人文精神教育, 必然能够使新时期的大学生, 具有更好的道德修养、更高的审美趣味, 从言谈举止上体现自己的精神面貌, 从而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 继承和发扬先贤们的优秀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杨城.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人文教育[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 (05) :87-89.
[2]王俊红, 朱花社.浅谈《大学语文》课对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3 (04) :19-21.
[3]庞焕美.浅谈高职及中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博览, 2011 (09) :117.
大学人文语文(周金声) 篇5
鉴于目前许多大学语文课程过多强调文学教学,而忽视了语言运用能力的本体教学。我们特别呼吁要重视大学生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母语能力的培养,要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富于张力的精选读本,一个指导语用训练的手册,一个导航性的教程。我们采用“专题——经典——美文——拓展——教练”的编写结构和点面结合的手段来编写这部教材,旨在具备演讲示范、经典导读、美文品赏、艺海导航、教练指南等综合功能。本书特色如下。
1.文化专题——贴近生命、心灵、生活,拓宽视野,升华精神
我们顺着错综复杂的中国文化脉络和文化取向,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文学艺术和语言文化,为此设置成“专题”形式,力求通过专题的形式梳理出古今中外语言文学和精神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为大学生搭建起合理的人文文化知识结构。“专题” 力求紧扣语言生活,突出思想主线,揭示承传规律,贴近青年心灵,关注现实热点,体现普世价值。在具体的撰写过程中我们还参照了“百家讲坛”模式,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评介了相关大师、学派、思潮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再辅之以多元化的情景问题设计,督导践行体悟,以期学生拓宽文化视野,汲取语言运用经验,最终获得审美艺术的享受和精神品味的提升。
2.经典导读——精读中外元典,体悟先贤哲思,启迪心灵智慧
世界各民族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特别是上古轴心时代出现的元典巨著,先贤们的哲思经久不衰,至今依然闪耀者真理的光辉,令百代后生景仰观止,千百年来滋润着历代人民的心田,永远不会过时。他们对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和对学问顶礼膜拜的态度,以及对知识含英咀华的方法,都是现代大学生最好的精神营养。因此,我们强调加强国学经典方面的内容,用经典的思想火花、先贤的智慧启发学生,使学生在古今中外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3.深思笃行——加强言语实践,在语境中历练提高母语运用能力
我们倡导大学语文“言语语用”教学观。语境是言语实践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注重“语境”的因素,是现代言语语言学生活化的研究方法,即较多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对待语言,并且重视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的交际功能。这与目前国家劳动和人力资源保障部及教育部倡导的“职业核心能力”之首要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和“职业汉语能力”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书在每一个专题和导读之后设计了“交流与探索”,在作品研读部分设计了“争鸣与研讨”专栏,每一专栏都精心设计了3~5个启发性作业题。题目力求结合现实生活和职场需求,有的要求拓展查阅大量资料,深入探索交流;有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践体悟,总结提升;有的责成学生进行现实文化策划活动,全程自主操作;有时故意提出几种相左之见,让学生展开论辩;有的要求学生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撰写报告„„等等。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开始重物质而轻精神。在这样的群体心态支配下,教育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对实用性的功利追求: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功利,轻素质。所幸的是,人们看到了教育的功利化和实用性倾向导致的严重后果。大学生“知书不识礼”,“高学历、低文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高校大力加强人文教育,而大学语文就是向学生传播优秀的人文文化、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抓好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从基本做起,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人文教育指的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其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心性完善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人文教育主张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等手段使人类优秀的人文知识成果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风貌和品格意志。”①大学语文是各类高等教育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任务是文化传播、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它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功能
在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确立使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区别于工具性的理工学科,也与相类的其他人文学科有明显的区分。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质的目标直指的是价值体系。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这就是说,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培养人。大学语文体现的是一种文学文化、人伦情怀、人生体验等情怀,它的人文性教育与和谐社会中“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不谋而合,这也使语文学科承担着一个巨大的育人功能。
(一)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精神家园。高等院校进行人文教育,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广博知识的熏陶、道德修养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达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文学是对以人为中心的整个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思想道德内容蕴含在艺术形象之中,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既有审美的享受,又有道德的陶冶。在文学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人性中善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人性中恶的一面。人文性就是要充分发现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人的个性与情感见;建立超出物欲的精神家园,用人类文明和现代社会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当我们读到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应为他抛弃外在功名富贵而追求内在个人自由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而欢呼;当我们读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应为中国传统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强烈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所震撼,我们的精神境界亦随之升华;孔子的德政,孟子的仁政,庄子的天人合一,屈原长路漫漫“虽九死而不悔”的求索,李白千金换美酒的豪爽,苏轼大江淘尽风流的慨叹……他们对现实的困境,或有“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倔强意志,或有“民贵君轻”的社会关怀意识,或有天地万物平等的生命尊贵观念。在这些文学欣赏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从个人的小圈子里走出来,暂时忘却世俗的、功利的目的,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超凡脱俗、高尚纯洁的状态,从而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升华。因此,大学语文所讲授的课文是中外古今名家情感的结晶和升华,是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这是任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都无法企及的。文学作品通过生动的形象作用于人的情感,以情感人,使欣赏者在情感力量的推动下,培养学生独特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二)大学语文是传递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途经。中国具有五千年灿烂悠久的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而大学语文正是精选其中的精华、涉及的内容丰富、范围宽泛,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杂剧、明清小说到“五四”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这些优秀典范之作蕴涵着丰富的社会内容,贯穿着优秀的民族精神,都是古今的名流贤达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映着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的种种思索和深刻体验认识,有理想、礼仪、情趣、仁爱之美等等,集中概括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各个方面。大学生学习这些作品,就犹如同名家大师们进行心灵上一次次地交流沟通,体验他们的人格魅力,从而有助于学习者进行精神上的洗礼,促使自己健康人格的形成。青年一代的成长需要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凝聚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我们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文学中,表现出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塑造,青年人在生活中所要面对的许多很实际的问题,以感性的形式教孩子如何做人,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他们的心田。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以文学的艺术魅力,以人类的传统美德重新铸造学生的灵魂、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
(三)大学语文是挖掘科学教育中人文价值的有效方式。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上还缺乏系统的规划,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依存、结合和互补关系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因此,加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理顺科学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人文素质教育进行动态定位,是规划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首要前提。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世界,但是无论是科学研究活动还是科学知识与方法都显现出人性的光辉。无论是知识形态的科学,还是过程意义上的科学,都隐含着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的“精神粮食”。总体来说,科学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的精神发展,使人具有理性精神与求真意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公平精神与宽容意识,自由精神与独立意识。大学教育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高等专业教育,以科学教育为主,但受教育者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文素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科学的发展一方面是高度分化,新的科学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又是高度综合,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层出不穷,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融对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语文能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增强人的思辨能力,更好地研究自然科学。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的必修课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及提高大学生的阅读表达等六大能力,以便更好的传播先进的技术成果。同时,理工科的学生在学习高科技之余,也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把学到的知识用到人类社会进步中,而不是阻碍社会的发展。当然,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不是靠单一学科教育所能完成的,它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途径的系统工程,利用一切优秀文学作品和其他各种有益的社会文化作为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发展。
(四)大学语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有利条件。在学校教学中,大学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过程,就是展开丰富想象的过程,为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空间。《大学语文》选的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展示了作家们的思维方法和写作技巧。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思维成果,汲取他们的思维智慧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此同时,还应该有一种社会批判意识。如鲁迅的杂文,他的文章形象性很强,说理、论辩、批判、驳论等逻辑力量都是透过鲜明的形象来体现的,因而他的杂文具有浓郁的批判色彩,文风或严峻凛然,或清新隽永,或锋芒毕露,或泼辣犀利,或意味深长,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是现代文学中有着重大影响的一种文体。在感受他对事态百相的深刻剖析和对历史文化精辟论述的同时,我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地品味,学习他的辩证思维方法,激发灵感,激起创造力。在读《阿Q正传》时,不能不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不能不批评中国人的劣根性和麻木心灵;读小说《药》时,不能不批评当时革命者的脱离群众以及华老栓的麻木愚昧。只有在日常教学中时时贯穿这种对社会和人生的批评意识,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一种社会的责任感,能独立自由思考,恰恰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语文在人文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从增强学生人文知识能力出发,教材内容应该博而精。大学语文重在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人文精神的丰厚,是学生自主发展、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的最大保证。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目前,有很多发达国家知名高校的大学生,除主修某一学科外,几乎有一半学分是靠选修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所获得的。我国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中,特别强调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做法包括加强文理兼容、拓宽专业口径、进行通识教育等。“大学语文精选的都是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些不同体裁的艺术珍品都是审美文体,都有着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有辞藻瑰丽、气势开阔的《庄子》,也有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史记》;有感情奔放的《上邪》,也有缠绵悱恻的《长恨歌》;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婉约;有豪放开阔、俊逸潇洒的李白,也有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杜甫……这些精品力作,既有大量社会美的浓缩、升华,亦有大量自然美、人性美的追求、创造。”②因此,我们的大学语文课应该增强学生的人文知识,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探求人性的真实。
(二)从激发学生人文学习兴趣出发,教学方法要新而实。在当前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及时、大胆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大学语文中丰富的情感特质、审美潜能和文化因素,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手段将语言文学转化为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和音响。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系统,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情境中,感受美的形象,把握美的真谛。例如,在教学课堂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播放一些影像资料,营造美的氛围,以更好地传达所需的知识信息,通过感觉、视觉、听觉等通感艺术,使学生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美感的陶冶。虽然文学的魅力不是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而是文字背后的情感、意境和理念,但是新颖的教学手段只是一种辅助,永远不能代替教师的讲授。讲课中,教师儒雅的风度、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才是最能吸引学生、打动学生的。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审美品位,启发他们自觉地去正确地欣赏美,勇敢地追求美,科学地创造美。但是人文教育绝不是人文知识的教育,掌握人文知识绝不是大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大学人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应在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用人的精神世界的健康和谐发展去平衡和消解由于物质主义肆虐带来的人的发展得失与遗憾,用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态势去改变人的生存境域的困惑与窘迫,将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提升到一种新的境界”③。
(三)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出发,教学意义要深而广。大学语文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承载了很多责任,我们要切实做好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它的学习,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有效地提升,并使他们的人性内涵更为丰富。如在舒婷的《致橡树》中我们思考现代爱情与独立人格,在《雷雨》中我们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多变,《范进中举》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守财奴》则为我们展示了人性的异化。我们的语文课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探求人性的真实。既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又有对假恶臭的揭露,使学生深刻感受人的性格的多重性,以此丰富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世界。钱谷融在《论文学是人学》中提出,文学就是反映人生的。我们在阅读分析文学作品时决不能回避对社会的关注与思索。在现实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鲜花和掌声,更多的是荆棘和坎坷,不幸和苦难,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生存窘境和精神状况尤其值得每一个有正义感的文学青年关注。同时,要借鉴世界各国先进文化来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体系,坚持以德兴校的指导思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部分来充实我们的教育内容,以便使大学生在未来的世界发展的进程中真正掌握人类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
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教育功能是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我国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对人文精神培养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在历史进程中产生过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发挥着作用。古代文化、文学精品是历史的产物,是特定历史环境中先贤们思想、情感的结晶,历经时间考验,至今仍然显示出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证明它能焕发出浓郁的艺术魅力,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它凝聚了我们祖先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与宝贵体验,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感情、人格品德和审美情趣,积淀为深厚的民族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炎黄子孙,是前贤留给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宝库。大学语文应使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批判地继承和借鉴前人丰富而深刻思想成果,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产生巨大影响。
注释:
①张兴:《大学人文教育之我见》《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②孙才妹:《融人文素质教育于大学语文教学中》《巢湖学院学报》 2007年第9卷第2期
③王坤庆:《新世纪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第8期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7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外来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部分大学生认为, 西方的民主政治、经济制度乃至文化都是优越的, 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过时。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亡国都不怕, 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 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 永远不会翻身。”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增强, 文化和软实力建设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七届六中全会就专门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作出部署, 明确提出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建立强大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因此, 无论从文化安全的角度还是文化自信的角度而言, 当代大学生都应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增进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 许多优秀作品都承载着厚重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儒家的仁爱孝悌、见利思义, 道家的虚怀若谷、返璞归真, 墨家的兼爱非攻、节葬节用等, 这些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而且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因此在教学设计中, 可以设一个专门的“传统文化”单元,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和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它们的现实意义。在讲到老子、孔子、孟子、庄子这些先哲和他们的理论思想时, 不但要讲它们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的巨大影响, 更要讲在现代经济社会中, 它们在社会秩序的协调、社会的整合、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等方面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调查研究发现,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东亚经济圈的迅速崛起除了科技、经济等物质性因素, 还有一个因素在支撑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 那就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倡导的忠诚、责任感、献身精神、集体主义、教育优先等价值观, 对东亚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东亚地区正是经过对儒家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继承、转化、改造, 从而使其对当地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再如, 道家认为, 人类应当无为而顺应自然, 复归于自然, 而不能破坏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而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就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 已经造成了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一系列恶果, 影响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进而危及人类的生存。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重读道家经典, 就会意识到道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思想的价值。总之, 对大学语文课程当中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解读, 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认识, 并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当学生被华夏先哲的聪明才智所折服时, 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悠久浩瀚和历久弥新的生命力而惊叹时, 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 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就会大大增强。这种民族自尊和自信就是鼓舞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奋发进取、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1996年10月10日,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上作重要讲话时指出:“为了把我们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必须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培养爱国感情尤其重要, 而大学语文课程本身就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在文学史上, 以身殉国、反对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团结对外、英勇抗敌的人物和事例不胜枚举。屈原的“指九天以为正兮, 夫惟灵修之故也”,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是爱国之情;陆游的“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 但愿海波平”, 是反对外族入侵和国家分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是心系国家安危。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爱国主义诗词朗诵大赛, 通过朗读这些饱含爱国情感的名言警句, 感染和激励当代大学生。在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 要向学生指出, 当前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 要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为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 将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发奋学习, 以期将来报效祖国。
三、帮助学生养成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指健康而完善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自己、他人和社会都有较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能正确处理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 善于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良好。中学阶段, 家长和教师把大部分注意力都放在学生的学业上, 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大学阶段, 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变化, 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 也有了更多的烦恼和压力, 很容易发生心理失衡甚至是人格扭曲, 其结果不仅会伤害自己, 甚至会危及他人、危害社会。近年, 由于人格缺陷、道德缺失而在大学校园里不断发生的一些血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因此, 高校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 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大学语文课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教会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全面接纳自己、积极完善自己, 培养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让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提高文学欣赏水平的过程中, 提升人文素质, 培育健全人格, 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大, 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瞬息万变的大环境里, 学生在恋爱、学业、就业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挫折, 很可能会引发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激化矛盾, 酿成悲剧。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程中接触到的典型材料, 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意识和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要正确面对挫折, 把挫折当成一种财富、一种磨炼, 越挫越勇, 相信风雨之后必有彩虹, 苦难之后是更加靓丽、更加辉煌的人生。此外, 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 还应当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责任教育、审美教育、宽容教育、尊严教育等。教师要将这些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中, 以此来养成学生的健全人格, 使其将来能从容地接受并应对社会的挑战。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教学中, 传统“填鸭式”“满堂灌”等独白式的教学方式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而且会影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营造民主、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操作过程, 在教学中可灵活采取互动式、问题式、讨论式、学生试讲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 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 在古代文学中, 取材于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作品非常之多, 但侧重点不同, 感情色彩迥异。杜牧的《过华清宫》重在讽刺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李商隐的《马嵬》在批判的同时给予这段爱情悲剧以极大的同情;袁枚的《马嵬驿》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 强调战争给广大民众带来的苦难远非帝王妃子区区两人的爱情伤痛可比。此外洪升的《长生殿》、白居易的《长恨歌》、白朴的《梧桐雨》都以此为题材。这些作品角度不同, 主题各异。教师可以就此组织一堂专题讨论课, 让学生联系历史背景进行比较阅读后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看法以及自己对李、杨二人爱情的看法。这样的专题研讨形式, 能够锻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总是有限的, 单纯依靠课堂是不可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的, 大学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教师应当努力营造大的语文环境,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因此, 在加强大学语文课教学的同时, 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语文课堂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组织以文学艺术为内容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开展“人文讲坛”, 每个学期大学语文教研室的教师都要举办一场专题讲座, 安排唐诗系列讲座、介绍名家名著等, 要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聘请知名专家、作家、教授来开一些有影响的有关文学欣赏及创作的专题讲座;与校园文化月活动相结合, 开展辩论赛、对联集句竞赛、配乐诗朗诵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语文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与学生的社团活动结合起来, 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 创办文学刊物, 成立读书协会, 交流读书心得;与网络建设结合起来, 可以创建一个文学网站开设文学资料中心、原创天地、作品交流中心、百家论坛等版块。这些社会实践活动, 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大学语文课程在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因此, 教师不应将大学语文课程仅仅当作一门孤立的文学课程来看待, 而应将其作为人文教育课程中的核心课程,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张伟江.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和谐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1) .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8
一、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 (人性、教养) ”。儒家传统中的“成人之教”、“圣贤人格”, 古希腊的“人文教育” (lib eral arts education) , 体现的都是把培养有教养、有境界、有思想、有责任的人当做人文教育的核心理念。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强调人文教育, 但又往往徘徊在对人文认识的误区里而不能自拔。对人文教育基本内涵的准确理解应包括以下三方面。
1. 人文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离不开人文知识, 因为人文知识的增加, 必然有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 但人文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如果说我们在大学语文课堂上只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作家及其作品, 只是进行一些死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的话, 则显然是把人文教育当成了知识教育。其实人文教育更是一种智慧教育, 不是仅仅通过知识记忆和书本就可以得到的。比如哲学中的“存在决定意识”、文学世界中屈原的《离骚》及黑格尔的“美是感性的理念显现”等内容都可以当做知识记忆, 但是, 这些知识所蕴涵的意义世界、价值领域、审美境界等都不在知识范围内, 而与智慧有关。智慧远比知识复杂, 它和主体有关, 与主体的生命经验相联系, 它是理解、洞察、预见、决断、协调的能力。因此, 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耳提面命、死记硬背、作业考试来完成, 而智慧的培养需要参与、体验、领悟。老庄认为, 人文知识是“知道”, 人文精神是“体道”, 前者是对“道”的认识、了解, 而后者是对“道”的感受、体验和行动。
2. 人文教育也不是技能训练。
在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鼓吹下, 技能主义不仅盛行于理工科的课程, 就连文科也可以变成技能训练:哲学可以只是一套仅供背诵的教条, 历史可以只是某年某月发生的事件, 文学只是文学家加作品, 只要你练就一套掌握这些“知识”的功夫, 则照样可以在竞争残酷的就业市场谋得一份有头有脸的工作。当然高等教育不排斥职业技能训练, 但是技能教育本质上具有功利性倾向, 这些功利性倾向如果不受人文理念约束, 甚至过度膨胀, 则不仅会背离人文教育, 更会扭曲教育的根本使命, 而那些化育心灵的人类智慧、历史记忆、情操体验是单靠技能训练无法达到的。“君子之德风, 小人之德草”, 如果高等教育中的人文教育也热衷于就业性的技能教育, 那么怎能遏制整个社会追金逐银的恶俗风尚呢?
3. 人文教育是一种智慧教育。
人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如果说基础教育时期的人文教育主要是关于做人的规范操守的训练记忆, 从而逐步领会做人的原则和道理的话, 那么大学的人文教育就不再是教给学生一般的做人道理, 而是教给学生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智慧。有人说这样的智慧就是“要我们更多的学会爱, 学会怜悯, 学会敬畏生命, 敬畏存在”。[2]我觉得美籍华裔学者黄万盛的理解更贴切:“通过哲学的教育, 掌握人类的睿智, 探索存在的奥秘;通过宗教学, 追寻人的终极关怀, 开阔存在的意义;通过历史的学习, 积累人类的集体记忆, 把历史的经验教训转化为存在的自觉;通过文学的研读, 理解人的精细深刻的情感世界, 使得所有的存在都是感同身受、心领神会的生命共同体;通过政治学、社会学的探讨, 了解种种的苦难无奈、不尽如人意, 以明确和强化存在的责任;同样通过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教学, 领悟客观世界的复杂深邃、无穷无尽, 以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 如此等等, 缺一不可。”[3]
二、准确理解教材的人文内涵
基于以上对于人文教育基本内涵的理解, 我们不难发现, 《大学语文》教材突破了传统教材过于强调大学语文的知识性和工具性的窠臼, 逐步显现出“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趣味性”的新原则。
《大学语文》全书共11个单元, 以人文性贯穿全书, 每个单元均从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方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张扬现代人文精神。这些人文内涵具体体现在:
1. 情感体验。
如“乡土中国”单元中对民族、祖国、故乡情感的表达, 选文注重涉及民族集体的乡土性 (费孝通《乡土本色》) 、乡风乡俗 (汪曾祺《故乡的野菜》) 、怀乡情结 (闻一多《忆菊》) 等。而“人间世”单元则涉及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情感内容:人生的悲欢离合、善恶因果、世态炎凉和感伤无奈, 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 等等。
2. 哲学睿智。
如“通古今之变”单元所体现出的“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 《大同》、《封建论》、《1789年原则》、《滑铁卢的一分钟》等, 它们或生动描绘出人类的理想, 或深刻预言了国家的危机;或鼓动呐喊, 扫除发展的障碍;或冷静剖析, 理清历史的脉络。它们既充满了人类的经验与智慧, 又饱含了人类的自我反省与批判精神。“文明:冲突与对话”单元阐释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和谐而睿智的文明发展观: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文明的独特价值, 承认文明之间应有的差别, 和而不同才是丰富的统一。本单元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如何在顺应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自己民族的独立品格, 以和平对话取代野蛮冲突, 等等。还有“道法自然”中蕴涵的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审美感悟及人与自然的实践智慧, “天工开物”中的科学人文观等。
3. 审美体验。
这一内容蕴含在“文心诗品”和“美的历程”两个单元里。“文心诗品”通过品味那些或豪放疏朗, 或典雅清丽而流芳百世的名篇来感受美、体验美和理解美。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 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而“美的历程”则从诸多艺术形式入手, 展现多种艺术形式的审美内涵:无论是雕塑、建筑这样的大地风景, 还是美术、书法这样的纸上情韵, 抑或是音乐、舞蹈这样的生命律动, 都是人类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对现实世界所作的延伸和丰富。
4. 理想信念。
人类历史上, 曾有无数的思想家以独立的思想、自由的意志, 掮起了黑暗的闸门, 引领人类走向通往真理的道路, 又有多少先辈凭借信仰讲有限的生命带入无限的永恒。信仰, 是生命得到升华, 灵魂得以拯救, 一切欢乐与苦难都能获得应有的意义。信仰不仅是个体生命的生存依据与精神资源, 而且是人类的精神家园。“盗火者”和“我的信仰”这两个单元表现出的正是人类对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平等等理想的追求。
此外, 为体现人的终极关怀的现代人文精神诉求———真善美为一体的人的本质实现, 该教材还特别关注当代大学生健康人格与心理的培育, 不仅专设了“为学之道”单元, 而且将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文意识渗透在各单元的选文中。
三、采用“人文”的教学形式
拥有了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和内涵比较丰富的大学语文教材, 并不意味着人文教育就一定可以有所作为了, 我们还需要在教学形式上进行改进, 让教学本身就是“人文”的。
首先, 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单向授受教学方式, 而采用对话、讨论式的教学。人文教育不只是知识教育, 而是智慧教育。虽然知识的积累可以丰富智慧培养, 智慧的培养也可以增进知识理解, 其间可以相通, 但是智慧的确不可能通过知识记忆和阅读书本就可以直接获得, 因此这两种教育的教学形式和途径也就大相径庭。知识教育基本上是单向的灌输授受教学方式, 这是一种等级制的教学方式, 而智慧教育必须建立在师生双方的体验性反思和辩难的基础上, 就像西方柏拉图对话录那样的对话方式。这种对话讨论式的教学, 教师要把自己当成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 而不是强调自己是道德楷模、知识源泉。我在教学《战争, 还是和平》 (拉宾) 一文时, 事先准备了三个讨论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收集巴以冲突的历史资料, 针对三个讨论题确立自己的观点, 课堂上让学生充分讨论和辩论, 学生提出了很多很有见地的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甚至扩展到如何解决对伊拉克问题和海峡两岸统一问题的讨论, 学生各抒己见, 虽然多数观点不够成熟与完整, 但也不乏真知灼见, 闪现着思想的光芒。
其次, 充分利用新的媒体手段。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 资料翔实, 不采用多媒体手段就不足以展现其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深刻的人文内涵。大量的图片资料、音像资料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更重要的是可以调动学生的多感官, 以综合的信息获取方式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感同身受。比如在教“道法自然”单元的《湖光水色》一文时, 我将以前拍的家乡的田园风光照片做成PPT, 配上音乐和自己写的文字, 唤起了学生对正在逐渐逝去的乡村田园的留恋之情, 更让他们体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课后我让学生也用这种方式介绍自己的家乡, 许多学生的课件做得很精致, 通过音乐、文字和图片, 我体会到他们对故乡正逐渐逝去的田园风光的深深眷恋。学生在邮箱中“老师, 您是在教语文, 而又不仅仅是在教语文”的留言, 更让我体会到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成功实施人文教育的喜悦。
大学人文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 它涉及很多学科和课程, 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 但是, 就大学语文课程而言, 只要我们以正确的人文教育理念作指导,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确实改进课堂教学形式, 以“全人文”的视角关注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课程就一定会在人文教育中有所作为。
摘要:在技能训练和知识教育泛滥的时代, 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边缘化, 如何才能让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呢?文章提出从正确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准确把握的教材基本内容和采用“人文”的教学形式三方面入手, 可以使大学语文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大有作为。
关键词:人文教育,大学语文,知识教育,智慧教育,教学形式
参考文献
[1]丁帆, 朱晓进等主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7) .
[2]葛红兵.大学人文教育的几个问题.粤海风, 2005.6.P45.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9
一、通过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人文素质培养
文学不仅和人生有密切的联系, 和大学生的现状也有一定的联系。学生学习语文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学习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精神的学习。在现在的大学中, 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呈现下降的趋势, 很多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都出现了一些偏差, 习惯性的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是学习还是其他行为, 都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 做任何事情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思考, 不愿意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无偿的贡献;在价值取向上, 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较重, 对待任何事情都是从功利方面考虑。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心, 集体主义荣誉感和民主自豪感都较淡薄。在现在的社会中常出现大学生犯罪的事件, 如: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 就是因为人文素质的缺乏而造成的。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 大学语文是最主要的课程, 大学语文能将人文精神进行快速的传播, 能够将思想教育和道德熏陶融入到学生学习中。在对人文素质进行教育时, 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的讲述, 还要结合古代的经典文学, 对节操、廉耻、气节、正气等进行讲解, 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感染下将思想的境界得以健全和升华。新版的语文教材, 主要对我国的文学遗产和传统文化进行了介绍, 并涵盖了社会生活知识、哲学知识以及我国的历史知识。将这些作品中的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高尚的人格阐述出来, 学生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 对以往的历史进行批判和辩论, 受到其中的审美价值以及智慧理性的熏陶, 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造成影响, 还能改变学生的价值标准和人生追求。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对理性的启迪, 在真实情感和感性经验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身上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它不仅能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还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强化大学语文在人文须知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的教育中,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它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要想将大学语文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将大学语文教材中德育的因素进行充分的挖掘, 并将语文课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通过这样的方法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培养。道德素质是人文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冯友兰将人生的境界分为四个等级, 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文教育虽然不能促使人成为天地境界中的“天民”, 但是它至少是社会的一员, 它所产生的行为就是符合道德意义的。在《大学》中, 有这么一句话“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 进行德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它改变了人们的恶劣思想。
2.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在人的成长过程中, 心理素质是一种精神寄托, 它是众多人才素质中唯一能动的因素, 在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时, 能调节整合内部环境产生的作用。心理素质是人体素质的核心, 所以对人文素质进行的教育中, 心理素质的提高、人格魅力的完善是重要的内容, 它能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 还能增强学生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 让学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在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中, 将人的心理与人的生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在钱钟书的《论快乐》中, 用辩证的方法对“快乐”进行了分析;在我国的山水田园诗中, 王维、孟浩然以及陶渊明都对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进行了描述。让人们明白在遇到挫折时不要放弃, 不要灰心, 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这样才能踏上成功之路。
3.将大学语文中的潜能充分地挖掘出来,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进行培养。文学艺术中, 出现了实证性的“真”, 但是这些“真”的现象常常令人们匪夷所思, 携带着无数的问号;也出现了虚无缥缈的“假”, 但是这些“假”的现象却能为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魔力。在李白的诗词中, 出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句。李白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将自己看到的画面夸张地描述出来。很多文学作品都运用了想象力, 这些想象力不仅能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 还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现代文学作品中, 有很多都是依据古文编写的, 在学习古典文学作品时, 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古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还能让学生深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思想。古文作品的翻译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平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短短二十二字将现实和作者的遭遇进行了表述, 既没有进行景色的描写, 也没有运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用最简单的文字将自己最复杂的情感表现了出来。这就是形象思维的魔力, 在很多的文学作品中, 不需要用华丽的辞藻就能将心中的感情抒发出来, 简洁有力的文字在无形之中将作者的动作、思想、神情都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文学作品的学习,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
摘要:现在的大学生整体素质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大学语文的教育和学生人文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学语文的教育能对大学生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和提高, 在进行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 要将语文内容中的德育知识进行充分的挖掘, 将大学语文的作用予以充分的利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06.
[2]徐洪波.高职《大学语文》与人文素质培养探索[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0 (6) :67-68, 73.
[3]洪山, 杨锦鸿.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J].皖西学院学报, 2010, 26 (3) :136-140.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10
一、要不断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语文教育是人文精神的根基,学语文,本质上就是形成人的独立精神本体,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人的自我精神与人格,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建立一个绝对不同于他人而且与他人、与社会、与时代文化相融合的真正自我。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人文的。
大学语文教学之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人文性。封闭的知识系统,封闭的教学时空,封闭的教育观念,加之一些教师的专制思想和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对课程独特理解的权利。要改变这一现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就要变专制、封闭的教学氛围为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由地汲取知识和文化,变“填鸭式”教学为自发式学习。创设一个和谐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学生,而应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关心和热爱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及时地给予肯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提问,可以说说自己的感想,还可以回答别人的问题……教师不界定对错,只引导评价好坏,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另一方面让学生从老师的评判中体味到如何抓住重点、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何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教学中还要把语言学习和学生的精神生活统一起来,要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考虑问题,而不是照搬书本;用具有自身特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既丰富学生的情感,又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教学中要注意转变教师的角色和教学观念
“师道尊严”所赋予的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中心,这已不适应高速发展的新时代。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要敢想、敢干、敢打破常规,除旧布新。而创新人才最基本的东西是人格自立,这只能靠教师角色转变,教师必须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由重知识向重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在教学中做个协调人,催化者,为学生的发展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这样,学生的人文主义意识才能得到培养。没有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就不会有人文主义的教育,人性化教学角色的教师是人文主义教学成功的关键。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过程不应只是忠实地执行教材、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大学语文尤其如此。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节课。不用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哪怕是同样的一份教案,只要对象变化了,时空发展了,走进课堂的只能是独特的“这一节”课。大学语文教学必须摆脱呆板、机械的教学方式,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材、教案都仅仅是教学的大致的依据和思路,不能按部就班地跟着教材教案走,要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环境,及时打破既往的规范,让教学活动时常“出彩”,让学生时常有新的收获。
三、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有个性化的学生
大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他学科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唯一的,可是大学语文不能追求答案的统一,甚至唯一。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化的”,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的历程中,在相互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价值,让学生在体味语言、交流表达过程中,陶冶、塑造心灵。“尊重比热爱更重要”,单纯疼爱,可能被人演绎为溺爱,也可能借“宽是害,严是爱”来掩饰某些教学行为。爱应该受“尊重”的理性思考的制约,尊重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爱护,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即便批评,也要尊重学生,只要学生树立了自尊,就会连带出现自主、自立、自信;轻蔑学生是对学生最大的伤害,随着自尊的丧失,就会连带出现胆怯、自卑、自弃。这一切都要求我们教师根除统治的心态,建立人文主义教学的思想,充分地尊重那些有个性的学生,让他们获得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关键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应使学生明白,对于一个问题或者事件的看法,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诸多问题上是没有定论的。对一篇文章或一个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都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只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所有能自圆其说的论述和思维都是允许的,也是应该得到鼓励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把解放学生的思想、不迷信权威作为自己的教学宗旨。作品是作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创造出来的,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态度理解把握作品的过程,“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不尽的红楼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多采用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感触最深的部分各抒己见。积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不同于专家、学者观点的见解和看法,这样会增强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发散性思维,发挥其思考的潜能。
孟子说:“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大千世界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每个人的潜质、能力、性格、动机、兴趣、意志、情绪等各不相同,正是这些不同构成了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只有承认个性并包容个性的差异,每个人的尊严才能得到很好维护,个人创造性的实现才有现实基础。因此,尊重人的个体特征,尊重每一个人的发展和存在的价值,这是对人最深切的关怀。
摘要:“大学语文”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院校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人文教育的培养策略,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化素质,为大学生学好其他课程、为社会实际工作需要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素质,策略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3]赵江荣.大学语文与学生文化心灵塑造—大学语文价值取向三人谈[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大学语文人文精神的培养刍议 篇11
关键词:评价机制社会教育 社会环境现状调查 人文教育 实施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b)-0000-00
1调查原因引述
《大学语文》是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从事教学的教师都会遇到让人头痛的问题:学生不重视这门课,人文教育面临危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加开放的视野,而语文教育所承担的责任也在于此。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就是要做到了解學生情况,然后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寻找解决困境的好方法。下面就本人所教授的学生进行人文现状调查,分析原因,并就初步实施人文教育的情况做以阐述。
2学生现状情况调查
调查对象:2009级文秘班(80人)2009级英语教育班(140人);调查形式:问卷,谈话交流;调查结果:此次调查重点从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进行。调查结果如下:(1)知识能力方面:对于中国古代最起码的文化常识缺乏了解。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正确率不到30﹪,90﹪的同学不知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什么。(2) 情感态度方面:思想狭隘和情绪抑郁者不乏其人。调查中发现,有21﹪的同学往往为一点小事而烦恼,耿耿于怀不能自解。特别是对老师的评价敏感、多疑。自私,对集体活动无兴趣。主要表现为麻木,蔑视。(3) 价值观方面: 没有明确的是非观,荣辱观,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一味排斥老师和他人的观点。喜欢关注社会的阴暗面,玩世不恭,油盐不进。此部分人占整体人数的23.5﹪。
3分析调查结果产生的原因
根据调查问卷和抽查谈话结果显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有国际大背景,有国内的教育理念,有对老师的评价机制,有实力强大的社会舆论,有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有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移,有家庭环境的影响等等。具体整理如下:
3.1国际影响
调查卷中问外国的节日都有哪些?他们大多会如数家珍。而且他们羡慕欧美的饮食娱乐生活方式。问《论语》《孟子》读没读过?他们认为读没读过没有关系,但是外语必须要学好。
3.2社会的功利性,冲击学校传统教育正常秩序
用人单位往往也是重视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忽视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对毕业生人文素质重视不够,这使得学生偏科风气日盛。
3.3基础教育急功近利,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在基础教育经费的审计中,发现基础教育负债严重问题。负债高的结果是,学校乱收费成了当今中国久治不愈的顽症,影响面广。
3.4教师为难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作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力量,教师现状则令人担忧:学生骂老师太严厉,诅咒老师;老师和老师之间因为评职称而互相反目;领导高压老师;还有那重要的评价机制控制教师的神经,让教师左右为难。
4大学生人文教育势在必行实施内容方案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栋梁,对于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就显得迫切而突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做什么样的人?怎么做人?新的教育观倡导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文化教育,人格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
为此,我提出自己的对于人文教育的教学实施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实施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是语文教师的责任,老师要言行一致,老师要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要做的很好。用自己的言行把正义的,正面的,向上的引导作为主流教育思想。(2)仔细分析教材,有针对性的实施人格教育。教材五部分内容,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划分: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方面,必讲司马迁生平和他的经典作品《史记》;金钱观的辨析与论证方面,必讲经典作品鲁褒的《钱神论》并翻译,通过辩论统一思想:金钱不是万能的;廉耻观的教育方面,材料必读顾炎武的名篇《廉耻》。这五部分内容,分别有很多文人的生平事迹作为例子,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作品,更重要的是做人: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要有辩证思想,有大局观,有是非观,有荣辱观。做敢行动的积极乐观的对社会有价值的人。(3)要求学生参与讨论,阐述观点。在讨论和论辩中明辨是非,明确观点。采用录像激发式,请领导参与式。辩论主题老师指定和学生选择相结合,辩论组织完全交给学生去做,锻炼能力,培养素质,优化口才。(4)帮助学生完成论文,并告诉学生表明个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方法。(比如作业读顾炎武的《廉耻》一文谈自己的廉耻观,首先应谈顾老先生的观点,然后结合现实谈自己对廉耻观的看法。)此过程既是一个集结论文文字的过程也是一个明确坚定个人思想与理清自己独特思路的过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5初步实施的情况及其对策
方案初步实施的过程中,出现情况大体分类如下:(1)学生90﹪都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各项活动,积极撰写论文、准备辩论和辩论稿,效果明显;(2)学生能够做到认真听讲,论文中可以看到听课的痕迹可以感受到学生个人观点的明确性;(3)几个班级中,文秘班的同学做的更好一些。他们把学到的观点积极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为他们的就业思路打开新的天地。他们知道弘扬正气,德才兼备的重要意义。英语教育专业的同学很认真,效果突出。(4)还有一些情况需要继续想办法:有的同学不去思考,抄袭网上与之相关的文章,抄袭同学的作业和论文,不参与辩论,有时旷课,人数大约占10﹪。
教育始终不能保证是万能的特效药。抄袭现象一定要严厉打击,给予零分处理。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应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给同学一个机会,重新写一份,只要是自己写的,就既往不咎。果然有几个学生告诉我要求重新写,让我先不要急于给她打分。 旷课情况会如实记录并通报学籍处,开学前事先严肃纪律,有的同学了解情况后自然会配合。
当教学与教育同步时,仍然会感觉到说教的苍白性。基于此,我想学生参与实操训练可以弥补这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发挥优势,这也是老师应该做的,应该试着去做一做。
参考文献
[1] 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力》.[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2]《2007年暴利行业大盘点》.(世界经济文摘).2007年。
[3] 张泽超.《新时代语文教学如何弘扬传统文化》.2009.11。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篇12
关键词:大学语文,大学生,人文素质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需要有尽可能高的文化知识, 有实践和创业能力, 同时又要懂得“以人为本”的道理, 具有高尚的品德, 有正确的价值观, 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文化气质等人文素质, 只有这样, 才能担起时代赋于的使命。
但当今, 我国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令人担忧, 比如有的人思想境界低下, 道德观念淡薄, 自律意识弱化, 诚信品质欠缺等;有的人心理承受力脆弱, 缺乏适应各种竞争的自信和创造力;有的人缺乏良好的文化素质, 写个材料吧, 错字连连, 语句不通, 令人费解等等, 这都与我们教育中人文性的缺失有极大的关系。许多事实证明, 人文素质的缺失, 会阻碍人的全面发展, 会成为我们社会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障碍。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内容弘博深厚, 应该担负起对大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
如何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呢?
(一) 选择好的教材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元素。所以教材的选文应是民族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以及一些现当代国内外名家的文学作品, 兼顾历史、哲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二)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的人文性
文学作品有许多的历史人物, 事件, 故事和艺术形象和伟大的作家, 表现出的为国奉献, 为民请命, 重义轻利, 诚实守信, 刻苦自强, 敬业乐群, 刚正不阿, 以身作则, 关注自然, 关爱人类等美好感情和优秀品质, 崇高人格, 是后世人们做人, 做事和加强自身修养的一面镜子。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 让学生体会, 感受, 去学习, 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观, 价值观, 荣辱观。其次, 大学语文还涉及社会、哲学、历史、心理、艺术等许多领域, 教师在课堂上应以独具匠心的方式, 进行评述、解说, 提示思考、疑惑以及忧虑, 让学生理解感悟各民族的思想认识, 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 从而提升他们欣赏与鉴别人类精神产品的感悟和认知能力。另外, 课上采用讨论、分析、争论等方法对一些观点可以批判吸收, 对一些观点联系现实创新其内容, 并由此连类生发, 引申出更深、更新、更广的深刻内涵, 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创新思想, 人文精神。
(三) 利用校园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完善需要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环境的熏陶,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校园文化直接影响着他们人格的完善, 因此大学语文教育应拓展到课外, 利用校园文化中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的方法如下:
(1) 加强与学生的网络交流
二十一世纪, 网络已普及到了校园, 上网成为了学生的最爱, 而网络文学进入到我们的视野, 走入我们的生活, 它们中间不乏精品, 值得我们欣赏和品味,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这个平台, 开展各种网络交流。如:让学生收集整理有趣的短信, 体味短信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 尝试自己编写健康有益而有趣的短信和同学交流;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网络散文、小说、杂文等给学生阅读, 然后大家一起探讨其思想, 语言以及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写博客相互交流, 写自己的博客文学等, 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网络文学的进一步了解, 提高对网络文学高尚的审美情趣, 养成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能力, 从而甄别抵制网络文学中不健康的因素。
(2) 参与社团活动提升人文素质
推荐或组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 如参加剧社, 通过对中外经典作品的演绎, 将文学作品直观呈现出来, 从而受到人文教育;参加口语社, 通过读经典、诵经典, 使其对作品的理解表达出来, 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 专题讲座和参加社会实践
定期办一些体现人文精神的专题讲座, 让学生直接受到浓浓的人文教育。
教师可定期、有计划地布置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某一课题的社会调查, 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开展一些参加服务集体、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意志。培养对他人、集体、社会、国家的感情, 树立社会责任感, 形成辩证看待社会现象的良好心理, 养成参加实践活动的良好习惯, 将人文科学知识一点一滴地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感悟, 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生命中, 逐步形成高尚的人文精神。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大学语文的人文教学07-14
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08-01
大学语文教育传统文化论文09-13
小学语文人文教育论文07-03
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教育论文08-11
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的回归论文06-18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论文05-28
试论大学语文边缘化困境的教学反思教育论文12-03
大学语文素质教育11-25
古代大学语文教育研究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