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巴氏杆菌病诊治(精选8篇)
肉鸡巴氏杆菌病诊治 篇1
2013年3月, 我县某养鸡专业户饲养的1500只艾维因肉鸡于25日龄时发生一起传染病, 导致大批鸡死亡, 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经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该病为鸡巴氏杆菌病。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 病情很快得到了控制。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本鸡群按常规饲养, 饲养方式是网上平养, 按要求免疫了当地常发病, 但未免疫禽霍乱疫苗。于25日龄时出现病情, 当夜死亡17只, 以后每天均有20只左右的死亡, 用庆大霉素、土霉素拌料、饮水治疗3d, 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 且不断加重, 因而前往我站禽病门诊求治。
2 临床症状
部分病鸡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表现就突然死亡, 特别是白天未见异常表现, 但于夜间死亡, 大部分病鸡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绝食, 渴欲增加。垂头缩颈, 两翅下垂, 羽毛松乱, 严重时呼吸困难, 死前张口呼吸。有的病鸡口鼻有浆液性、黏液性分泌物流出, 鸡群中许多鸡表现摇头, 鸡冠、肉髯呈暗红色或青紫色, 排灰绿色或灰白色稀粪, 体温升高到42~43℃, 最后发生痉挛而死亡, 多数病程1~3d。
3 剖检变化
病鸡腹膜、皮下组织及腹部脂肪小点出血;心包内积有不透明淡黄色液体, 心冠脂肪出血明显;肺淤血和出血;肝脏肿大1~2倍, 质地变脆, 呈黄棕色, 表面有灰白色针尖状坏死点;脾肾充血、肿大, 质地变软, 肌胃出血显著, 肠道尤其是十二指肠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肠系膜出血, 肠内容物含有血液;气囊和肠管表面有黄色干酪样渗出物。
4 实验室检查
4.1 涂片镜检
采取典型病例心血、肝脾组织涂片或触片, 分别经革兰氏和瑞氏染色, 置油镜下观察, 瑞氏染色可见一定数量的两极着色深、中间着色浅的球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4.2 细菌分离培养
按常规无菌操作技术取病死鸡的肝、脾组织, 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肉汤培养基, 置37℃温箱中培养24~48h, 结果: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到2~3mm大小的光滑、隆起、灰白色、半透明、露珠样不溶血的小菌落;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未见到细菌生长;在肉汤培养基中出现轻度混浊、管底有沉积、表面有灰白色菌环。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 镜检可见两端钝圆, 两极浓染的卵圆形小球杆菌。
4.3 生化试验
取分离菌进行生化试验, 结果不液化明胶;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醇, 但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山梨醇、鼠李糖和木糖;尿素、M·R、V-P试验均为阴性, 靛基质阳性;符合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系列化特征。
4.4 动物实验
将分离纯化的细菌培养18h后, 用生理盐水洗下, 分别接种小白鼠和健康鸡, 设对照组 (注射生理盐水) 。皮下注射4只小白鼠, 0.2m L/只, 24h后全部死亡, 涂片镜检细菌同上, 对照组存活;接种鸡4只, 其中2只肌肉注射0.5m L/只, 另2只肌注1m L/只, 48h后全部死亡, 部检死亡鸡呈急性败血症变化, 肝、脾、肾充血肿大, 肠道出血, 染色镜检, 同接种细菌。
4.5 药敏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该菌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林可霉素高敏;对土霉素、红霉素中敏;对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低敏。
5 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5.1 在饲料中拌入敏感药物
饲料中按100mg/kg加入恩诺沙星原粉混饲, 重症不食者可按治疗量肌注林可霉素, 2次/d, 连用3d。
5.2 对假定健康鸡群, 注射灭活菌苗
取本场病鸡新鲜肝脏, 用组织匀浆器将肝组织打碎, 生理盐水做10倍稀释, 纱布过滤, 加入0.2%福尔马林充分混匀, 经37℃, 24h, 每隔4h摇动一次, 同时腹腔注射小白鼠作动物安全试验, 0.3m L/只。观察无死亡。该场鸡皮下注射1m L/只。
5.3 对病鸡舍严格隔离
切断人员及其所有用具的交互来往和使用, 清除杂物, 集中烧毁。鸡舍周围环境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 鸡舍内用0.1%百毒杀进行带鸡消毒, 1次/d。
5.4 病死鸡和淘汰鸡集中深埋
经上述方法综合处理后, 从第3天开始死亡数剧减, 第5天停止死亡, 第7天已完全控制病情, 4d后鸡群基本恢复正常。
6 讨论
经过调查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确诊本病为鸡巴氏杆菌病。
6.1鸡巴氏杆菌病的治疗一般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 虽能控制病情, 但疗程长, 根据我们的经验一般在5~7d后能恢复正常。同时采用本场病死鸡中分离出的鸡多杀性巴氏杆菌制成的灭活菌苗, 则效果好, 能使鸡群较快地恢复健康, 缩短病程, 一般3~5d即可控制病性。
6.2本病例未免疫禽霍乱疫苗, 这可能是本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6.3多杀性巴氏杆菌是体内常在菌,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病, 故要加强饲养管理。特别要搞好卫生消毒工作, 减少应激。要做好药物预防工作, 采用抗生毒预防时往往因误用了不敏感的药物而导致预防失败。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表明, 采用本场病死鸡中分离出的鸡多杀性巴氏杆菌制成的灭活菌苗预防能获得较好效果。
牛传染病的诊治——巴氏杆菌病 篇2
关键词:牛传染病;巴氏杆菌病;养殖业
中图分类号:S85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218-1
0 前言
牛巴氏杆菌病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病(牛出败病),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傳染病,该病以高热、肺炎、急性胃肠炎和浮肿以及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潜伏期2-5天,多见于犊牛。巴氏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低,在日光直射及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但在肉品中存活较久,一般消毒剂对本菌都有很强的效力。
1 病原
该病病原是多杀性巴氏杆菌。该菌是一种细小、两端钝圆的球状短杆菌。多散生,不能运动,无鞭毛,不形成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病料组织或体液涂片用碱性美磕染色,菌体两端浓染,中间着色浅,故又称两极杆菌,两极浓染之染色特性具诊断意义。该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在干燥空气中仅存活2-3天,在血液、排泄物或分泌物中可生存6-10天,但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6月;在60℃时20分钟、70℃时5-10分钟即可死亡;一般消毒液均能杀死。
2 流行特点
该病遍布全世界,各种畜禽均可发病。本菌为条件病原菌,病牛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常存在于健康畜禽的呼吸道,与宿主呈共栖状态。当牛受冷、过度疲劳、营养不良、拥挤、闷热、长途运输或饥饿等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可致病,经淋巴液入血液引起败血症。该病传染途径多经消化道,其次为呼吸道,亦可经皮肤黏膜损伤或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染。该病常年可发生。本病也可成为某些病毒或细菌病继发感染。一般为呈零星散发,有时呈地方性流行。
3 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2-5天。根据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急性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3种类型。
3.1 急性败血型
多见于水牛,病牛体温突升41-42℃,精神抑郁,反应迟钝,结膜潮红,肌肉震颤,鼻镜干燥,呼吸、脉搏加快,泌乳和反刍停止,腹痛下痢,粪初为粥状,后稀,并有混杂黏液或血液且具恶臭味的粪便。一般病程为12-36h,常于12-24h死亡。
3.2 水肿型
多见于水牛和牦牛。病牛除体温升高、精神萎顿等全身性症状外,头、颈及垂肉发生炎性肿胀并扩展迅速,手指按压初有热、硬、痛感觉,后逐渐变凉,疼痛也减轻。舌、咽喉部及其周围组织高度肿胀,舌伸口外,眼红肿,流泪流涎,呼吸困难,黏膜发绀。头颈部不能随意转动,呼吸困难,伴发急性角膜炎。常因窒息死亡,病程为12-36h。
3.3 肺炎型
又叫胸型,此型最常见。表现为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疼痛性咳嗽,呼吸困难,张口伸舌,鼻孔流出红色、黏性泡沫或脓性鼻液,叩诊一侧或两侧有浊音区;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和啰音。严重者腹泻,有的病牛会出现带有黏液和血块的粪便。病程一般为3-7天。慢性的以胸膜肺炎为主。2岁以下的小牛,多伴有带血的剧烈腹泻。病程较上两型长,约3日以上。
4 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牛出败主要呈全身性急性败血症变化和咽喉部急性炎性水肿,以呼吸道损害最为明显,鼻窦和副鼻窦充满黏脓性液体,鼻、喉、气管黏膜炎症,纵隔和支气管淋巴结肿胀、出血,胸腹膜、心内外膜有出血点或出血斑。病牛尸检可见咽喉部、下颌间、颈部与胸前皮下发生明显的凹陷性水肿,乎按时会蜘压痕;有时舌体水肿肿大并伸出口腔。切开水肿部会流出微混浊的淡黄色液体。上呼吸道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肺炎型牛出败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肺炎和浆液纤维索性胸膜炎。随病变发展,在肝变区内可见到干燥、坚实、易碎的瓿黄色坏死灶。胸腔积聚大量有絮状纤维素的浆液。此外,还常伴有腹膜炎和纤维素性心包炎。
5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可对牛出败作出诊断。但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学检查,其病理诊断要点为:
5.1 临床诊断
根据病畜消瘦、高热、鼻流黏脓分泌物、肺炎和白细胞总数增多等典型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对于急性死亡者,剖检变化为浆膜出血,脾不肿大,肺两侧前下部有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病例可做出临床诊断,如需确诊,应做实验室检查。
5.2 实验室诊断
5.2.1 病料采取 生前可采取血液、水肿液等;死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等。
5.2.2 直接镜检 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或触片,美蓝或瑞氏染色,镜检,如发现大量的两极染色的短小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即可初诊。
5.2.3 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可见有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必要时再进一步做生化试验鉴定。
5.3 鉴别诊断
诊断本病应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加以鉴别,对于肺部病变还应与牛肺疫等鉴别。炭疽病牛死前常出现天然孔出血,血呈暗紫色,凝固不良,尸僵不全,脾肿大2-3倍。气肿疽多发生于4岁以下牛,肿胀发生在肌肉丰满的部位,手压柔软,有捻发音,病变部肌肉切面呈黑色,海绵状,有气泡,酸酪味。恶性水肿多由外伤引起,伤口周围炎性肿胀,病部切面苍白,肌肉呈暗红色。
6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2)运输前10天用死菌苗做预防注射。(3)每年定期预防注射可使用牛出血性败血病氢氧化铝菌苗,l00kg以下注射4ml,100kg以上6ml,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土杂肉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3
1 发病情况
2008年11月25日, 肥东县某养鸡场饲养的200羽60日龄左右的土杂肉鸡发病, 第1天死亡4~5只, 随后每天死亡100多只, 病程较短, 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仅15~48h, 饲养户用庆大霉素治疗, 病鸡死亡数略有下降, 但效果不理想, 短短4d死亡600多只, 经济损失惨重。饲养户于11月28日到安徽农业大学就诊。
2 临床症状
病鸡呈急性经过, 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鸡冠青紫, 羽毛松乱, 缩颈闭眼, 头缩在翅膀下, 常呆立一隅, 不愿活动, 口、鼻有黏液性分泌物, 严重时呼吸困难, 死前多张口呼吸。体温升高到42~43℃。食欲减少或废绝, 渴欲增加, 并出现下痢, 粪便呈灰绿色, 肛门四周被稀粪沾污。个别鸡无明显临床表现就突然死亡。
3 剖检变化
病死鸡以败血症为主要特征。皮下组织、腹膜、腹部脂肪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心包发炎, 心包内有大量淡黄色混浊液体, 并混有少许纤维素, 心冠脂肪有针尖状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和出血斑, 肝脏肿大、质地变脆, 呈土黄色, 表面有大小不一、针尖状灰白色的坏死灶。脾稍肿, 肠道有出血性肠炎, 十二指肠的病变最严重, 肠黏膜充血并布满出血点, 肠系膜出血, 直肠、腹网膜上有明显出血斑点, 气管内有黏液, 气管充血。嗉囊中常积有较多的饲料或液体。
4 实验室检查
4.1 直接镜检
病死鸡的心血涂片, 肝、脾触片, 经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后镜检,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小杆菌, 瑞氏染色明显可见两端着色深、中部着色浅的杆菌分散存在。
4.2 分离培养
无菌操作挑取脾、肝组织, 同时在普通琼脂平板、血液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划线, 进行分离培养, 经37℃培养24h后观察, 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细菌生长不旺盛;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出现生长良好、灰白色、圆形、露珠状透明、不溶血的小菌落。挑取小菌落涂片, 作革兰氏染色, 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阴性小杆菌;麦康凯培养基上无细菌不生长。
5 回归试验
将分离纯化的细菌培养24h后用生理盐水洗下, 接种40日龄健康鸡4只, 按0.5mL/只接种菌液;同时设对照组2只, 接种生理盐水。试验组在接种18h后开始有死亡, 48h后全部死亡,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自然发病鸡吻合, 同法涂片、染色镜检细菌, 结果同上;对照组正常。
6 药敏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 该菌对氟苯尼考、蒽诺沙星、先锋Ⅵ高敏;对丁胺卡那、复方新诺明、土霉素、环丙沙星、氟派酸、强力霉素中敏;对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低敏。
7 防治措施
7.1 隔离
立即将病鸡与没有临床症状的鸡隔离饲养, 减少病原菌传播的机会, 控制病情扩散。
7.2 消毒
搞好禽舍内、外环境卫生及消毒, 彻底清除鸡舍内的垫料和杂物, 并集中作无害化处理。对饮水器、料槽等用具进行清洗后彻底消毒, 鸡舍内用0.1%的百毒杀进行带鸡消毒, 外环境地面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 1次/d。
7.3 治疗
根据药效试验结果, 在全群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原粉, 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配合治疗, 对病情严重的鸡用先锋Ⅵ肌注, 2次/d, 连用3d。病鸡经2d用药后, 病情好转, 死亡明显减少, 鸡群食欲增加, 8d后, 死亡逐渐停止, 鸡群基本恢复正常, 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8 讨论与小结
(1) 依据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可以初步诊断为鸡巴氏杆菌病。巴氏杆菌是鸡体内的常在菌。鸡体健康时, 细菌与鸡体保持平衡状态, 不发病。当鸡体抵抗力降低或因环境条件改变时, 可造成病菌大量繁殖, 引起发病。没进行禽霍乱疫苗免疫预防、饲养管理不到位、饲料品质不好、鸡群密度过大、消毒制度不健全等是导致鸡群发生该病的主要原因。
(2) 由于养殖户在平时预防和治疗鸡病过程中不科学使用抗菌药物, 造成病菌对一种或多种抗菌素产生耐药, 致使该鸡场发生鸡巴氏杆菌病后, 用庆大霉素治疗, 疗效甚微。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从该场分离出的病原菌对多种临床上常用抗菌素耐药, 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 养殖户在使用抗菌素前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 筛选出高敏抗菌素, 以提高疗效, 防止凭经验用药和滥用药。
(3) 该病例虽最终治愈, 但还是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经济损失。因此, 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树立“预防为主, 关口前移”的思想, 要加强饲养管理, 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 饲养密度合理, 禽舍定时通风和换气, 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建立健全的消毒制度, 制定适合鸡场的免疫程序, 以保证鸡群健康。
摘要: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回归试验、药效试验和防治措施等方面介绍了1例土杂肉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以期为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土杂肉鸡,巴氏杆菌病,诊治
参考文献
[1]徐建敏, 罗益民, 顾元鹏, 等.鸡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中国禽业导刊, 2008 (2) :44.
[2]余兆昌, 陈祥平.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巴氏杆菌病的诊治[J].福建农业, 2008 (12) :23.
鸭疫巴氏杆菌病诊治 篇4
鸭疫巴氏杆菌病主要侵害2~8周龄雏鸭, 以2~4周龄的小鸭发病率较高, 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以早秋、晚春多发。本病发病急、传播快, 多呈暴发性流行, 鸭发病后如不及时治疗, 其死亡率达40%~70%, 耐过鸭生长迟缓、发育不良。
2 临床症状
最急性者不表现出任何症状即突然死亡, 急性型表现为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或废绝, 排浅绿色稀粪, 肛周被毛被污染, 眼、鼻流浆性分泌物, 甩头、气喘、咳嗽。病鸭腿软, 不愿走动, 伏地, 部分病鸭飞关节肿大, 跛行或头颈歪斜, 病鸭死前有抽搐、仰卧、划水状划动或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本病病程一般为1~3 d。
3 病理剖检
病鸭心包外覆盖一层灰白色纤维素性蛋白薄膜, 肝脏切面钝圆, 其表面覆盖淡白色纤维素性薄膜, 此膜易剥离, 脾脏肿大、充血或出血, 有的有灰白色坏死点, 气囊混浊, 肠道黏膜弥漫性出血, 大日龄患鸭输卵管明显增粗, 其内有条状干酪样物质。关节面粗糙, 附着黄色干酪样物质, 关节囊变厚, 内有多量淡红色液体。有神经症状的病鸭脑膜、脑实质充血。
4 实验室检查
4.1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取病死鸭肝脏涂片、干燥固定, 瑞氏染色法染色, 镜检, 见两极浓染、大小不一的单个、成对或呈丝状的杆菌。
4.2 细菌学培养
将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培养, 结果未见细菌生长, 病料接种于巧克力琼脂平板, 37℃培养48 h, 结果有稍隆起、光滑、圆形的菌落生长。
4.3 生化试验
培养菌分解葡萄糖、甘露醇、蔗糖, 不发酵果糖、乳糖、棉籽糖、麦芽糖, 不产生吲哚, 明胶不液化, MR试验阴性, 靛基质试验阳性。
4.4 接种试验
将8只20日龄健康雏鸭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只。将病料制成1∶10悬浮液, 实验组鸭每只肌肉注射1.5 m L悬浮液, 对照组鸭每只肌肉注射生理盐水1.5 m L, 注射24 h后试验组鸭相继发病, 发病鸭4 d内全部死亡, 其症状、病变与自然发病病例相似, 同时在病料中分离到两极浓染的细小杆菌, 而对照组鸭无异常反应。
4.5 药敏试验
本菌对泰乐星、青霉素高敏, 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中敏, 对敌菌净低敏。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 诊断本病为鸭疫巴氏杆菌病。
5 防治
5.1
病鸭立即隔离, 鸭舍地面、墙壁用百毒杀消毒。
5.2
用泰乐星拌料、饮水, 1次/d, 连用3 d。
采取上述措施2 d后, 鸭只病情得到控制, 4 d后病鸭恢复。
6 小结
6.1
鸭疫巴氏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伤口引起感染, 当环境卫生较差时, 其易通过呼吸道引起发病, 故在饲养管理工作中, 应搞好环境卫生及加强消毒。场内所有鸭出栏后, 鸭场应全面消毒, 禽舍、用具最好用甲醛熏蒸消毒, 消毒后禽舍停用一定时间再进鸭苗。
6.2
购入病鸭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原因。平时消毒不严, 不同日龄的鸭混养亦可促发本病。
6.3
如何诊治獭兔巴氏杆菌病 篇5
1 发病情况
阜新立芳种兔繁育场, 饲养种兔432只 (年饲养量1.5万只, 出栏1.2万只) 。可繁母兔304只, 体重均在3.5~4.2千克。2008年9月16日前后共有165只发病, 体重在1.5~3.2千克的獭兔, 在治疗前有14只死亡, 治疗期间死亡6只, 其余经治疗痊愈。
2 临床症状
2.1 急性型
突然死亡, 精神萎靡, 从鼻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 体温高达41~42℃, 有时下痢, 发生战栗和痉挛, 12~48小时死亡。
2.2 慢性型
经常咳嗽、打喷嚏、鼻孔有浆液性或脓性带血分泌物, 鼻孔周围结痂, 听诊肺部有水泡音, 呼吸困难、便秘、腹泻、体温在39.5~40℃、精神沉郁、食欲减退。
3 剖检
取死亡兔解剖, 外观全身皮肤变化不明显, 其中有4只病尸腹部红斑连成一片, 并有出血点, 耳、鼻青紫色, 剖检见喉、肝、心充血, 有出血点, 肺出血、脓肿、有胸水、淋巴结肿大, 切面红色, 脾有出血点、表面呈暗红色, 心包膜有出血点, 肾脏淤血呈暗红色。
4 诊断
根据发病季节、气候突变、临床症状、病理剖检, 药物诊断, 实验室检查, 确诊为巴氏杆菌病。
5 防治措施
5.1 隔离与消毒
对病兔隔离治疗, 加强饲养管理, 死亡兔深埋或焚烧, 对产仔箱、笼具、饲槽等要严格消毒, 用2~3%百毒杀溶液消毒, 每天1次, 连用2天。兔舍地面和墙壁用2~3%火碱溶液消毒。
5.2 紧急接种
全群立即接种三联苗。
5.3 药物治疗
配比方法, 青、链霉素各80万单位, 生理盐水20毫升, 稀释后滴鼻, 疗效较好。1~2月龄幼兔每天滴鼻1次, 每次每个鼻孔2滴, 连续5天, 3~4月龄每天两次、每鼻孔3滴, 同时内服磺胺嘧啶, 每次每只1片, 每天两次, 连用5天。
经实践治疗表明, 效果显著, 除治疗初期有6只死亡外, 其余均痊愈。
6 小结
6.1 病因分析
在兔发病前几天气候骤变, 兔舍环境设施不健全, 造成兔群抵抗力下降, 发生此病。
6.2 用药途径及剂量
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6
1 发病情况
广西平乐县某村共有养牛户15户,存栏牛26头。2011年9月12日,因牛发病前来求诊,主诉:1周前发现有牛发病,到目前共有5头牛发病,其中1头病牛于上午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牛精神沉郁,低头拱背,反应迟钝,肌肉震颤,四肢无力;被毛粗乱无光泽,皮温不整,鼻镜干燥,体温升高达41~42℃,脉搏加速;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减少或停止,磨牙,有腹痛表现,下痢,粪便初期为粥样,后期为液状,粪便中含有黏液、黏膜及血液,有恶臭味;急性结膜炎,眼内有浆液性或脓性黏液流出;呼吸高度困难,咳嗽,呻吟;颈部、咽喉部及胸前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迅速扩展的炎性水肿,初期表现热、痛而硬,后变凉、疼痛减轻;舌及周围组织高度肿胀,舌伸出齿外,呈暗红色,皮肤和黏膜发绀。严重病例体温下降,迅速死亡,病程1~2天。
3 病理变化
皮下组织、肌肉有出血点,胸腔、腹腔内有大量渗出液,呈淡黄色;内脏器官充血明显,黏膜和浆膜有点状出血,心包、胸膜及腹膜的出血特别明显,肺脏淤血水肿、点状出血,脾脏不肿大、有小出血点,肝脏、肾脏有实质性变性,肠内容物稀薄混有血液;全身淋巴结急性炎性肿胀,下颌淋巴结、咽背淋巴结、前颈淋巴结及纵隔淋巴结等的肿胀特别明显。咽喉水肿明显,舌根及舌系带、咽喉部、下颌间隙的皮下结缔组织以及颈部、胸前的皮下组织水肿,切开水肿部位有淡黄色浑浊液体流出,结缔组织呈黄色胶冻状,有出血点。
4 实验室检验
4.1 涂片镜检
取病死牛心血、肝脏、脾脏、淋巴结等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阴性杆菌;瑞氏染色镜检,见有两极浓染,中央部分着色较淡,呈卵圆形的杆菌。
4.2 细菌培养
无菌取病料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和普通琼脂平板,普通生化培养箱37℃培养,24小时后,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有灰白色、圆形、湿润、边缘整齐、表面光滑的小菌落,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细小透明的露滴状菌落。挑取菌落进行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小杆菌,鉴定为巴氏杆菌。
5 诊断
根据病牛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检验,诊断为牛巴氏杆菌病。
6 治疗措施
6.1 隔离病牛
对牛群进行逐个测温检查,凡体温升高的牛判定为病牛,立即与健康牛分离,隔离治疗。
6.2 严格消毒
对牛舍及被污染的用具、场地等用消毒威进行彻底消毒。粪便集中堆积发酵处理,并用2%NaOH(或生石灰水)消毒。病死牛尸体进行深埋无害化处理,防止疫病蔓延。
6.3 药物治疗
10%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0.07 g/kg,25%安乃近20 m L,肌肉注射,2次/天,连用4~5天。严重病例另用10%葡萄糖1 500 m L,Vc 2~4 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10 mg,肌肉注射,1次/天,连用3天。
经采取以上治疗措施后,疫情得到迅速控制,除1头严重病牛治疗无效死亡外,其余病牛痊愈。
7 预防措施
7.1 把好进牛关
从外地引进牛时,应先了解当地疫情,到无疫情的地区引种;尽量避免在气候变化频繁的季节引种;运输途中减少停留时间,确保尽快到达目的地;新引进的牛应隔离观察饲养1个月,确定无疫病后,方可合群饲养,防止疫病传入。
7.2定期免疫和消毒
定期给牛群进行巴氏杆菌疫苗免疫注射,每年春、秋季各进行1次,新引进的牛应及时免疫后再合群饲养。注意搞好栏舍卫生,定期对周围环境、栏舍、用具、粪便污染物等进行消毒。
7.3 加强饲养管理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7
本病多为散发, 该致病菌存在于病畜的全身组织、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中, 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当寒冷、闷热、潮湿、拥挤、通风不良、疲劳运输、饲料突变、营养缺乏等时, 可引起牛发生本病。
该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 如牛往往因饮用病牛饮过的水洼及抛弃病畜尸体河川的水而感染, 外源性传染多经消化道, 其次是呼吸道, 偶尔可经皮肤粘膜的损伤或吸血虫的叮咬而传播。该病常见于春、秋放牧的牛, 呈散发, 有时可见较大范围的地方性流行, 热带比温带地区多发。病毒和霉形体的原发感染也可成为巴氏杆菌激发感染的诱因。现就一起牦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与诊治进行探讨, 以供养殖户参考。
1 流行病学
该场一位牧民的2头体质较差的牦牛, 于2009年11月13日在早上出牧时发现卧地不起, 停止反刍, 呼吸困难, 并于当日下午相继死亡, 之后3日内, 邻近两户的牧民的牛群中也出现类似症状的病牛, 至疫情扑灭时, 共发病38头 (3户共存栏254头) , 发病率15%, 死亡12头 (其中治疗前死亡7头, 治疗过程中窒息死亡3头) , 死亡率4.7%, 致死率31%;治愈26头, 治愈率68%。
本病呈散发性, 病牛无年龄、性别差异、发病突然。在同一草场放牧的300多只绵羊未见发病。
2 诊断
2.1 临床症状
牛眼结膜充血、出血, 呼吸困难, 心跳加快, 运动失调;死后肛门和鼻口有少量出血。病程稍长的一般在数小时至2d内死亡, 大多数病例体温升高到40℃以上, 病牛饮食欲减退或废绝, 行走摇晃不稳, 有的卧地不起, 心跳加快, 节律不齐;眼结膜发绀、咳嗽;颌下及喉内肿胀、坚硬发热、有的肿胀到耳根和胸前, 呼吸极度困难, 严重者喉内有拉锯声, 伸头吐舌发喘, 呻吟, 流涎;可视粘膜呈蓝紫色, 伴有粘脓性结膜炎;少数症状较轻的病例 (23头) 主要呈现胸膜肺炎的症状, 呼吸困难, 干咳;肺部听诊支气管呼吸粗历, 有的可听到胸膜摩擦音, 叩诊有浊音区。该病的临床诊断由于初期发病死亡较急, 又无明显病症状, 从临床上迅速做出诊断确实困难。死亡时, 体温不高, 心率快, 死亡急, 故对最初死亡的病牛误以为是前胃迟缓, 瘤胃酸中毒死亡。但后来根据牛的肌肉震颤、眼睑抽搐、往后使劲、倒地抽搐、四肢呈游泳状、口嚼白沫、一抓一动就死牛等特点, 初步确诊为传染病。牛巴氏杆菌潜伏期限1~7d, 多数2~5d。
2.2 类型
根据临床症状, 可将牛出败分为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和慢性型4种:
2.2.1 败血型
病牛体温升高至40~42℃, 精神萎顿、食欲不振、心跳加快, 常来不及查清病因和治疗就死亡。
2.2.2 肺炎型
病牛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 发生胸膜肺炎, 病牛呼吸困难, 伴有痛苦的咳嗽, 鼻孔常有粘液性鼻液流出, 严重病牛呼吸困难, 头颈前伸, 张口呼吸, 肺炎型病程较长, 常拖至1周以上。
2.2.3 水肿型
除体温升高、不吃食、不反刍等症状外, 最明显的症状是头颈、咽喉等部位发生炎性水肿, 水肿还可以蔓延到前胸、舌及周围组织、病牛常卧地不起, 呼吸极度困难, 常因此而窒息死亡。
2.2.4 慢热型
以慢性肺炎为主, 病程1月以上。
3 外观检查与解剖
病牛死后瘤胃立即膨胀, 有的牛从口鼻流出大量污浊液体, 肛门直肠外翻淤血, 母牛外阴部、乳头呈黑红色。剖开胸腹腔, 从下颌到前胸部流出大量水样液体, 胸、腹腔内有大量纤维性渗出液。空肠粘膜严重出血, 内容物呈黑绿色水粥样。肠系膜淋巴结肿胀, 切面外翻, 出血, 呈灰黑色, 切面液体较多。胆囊肿大, 最大可达9cm×13cm。肝脏边缘有花样斑点, 切面外翻, 刮过量多。真胃粘膜出血, 肾充血、淤血。脾脏肿大, 边缘有出血点, 呈颗粒状。肺出血, 边缘有出血点, 气肿、气管、肺脏里有明显的纤维素性肺炎特征。淘汰的1头严重水肿病牛, 其皮下呈出血性胶样浸润, 切开后流出淡黄色透明液体。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红色肝变区。
4 防治措施
(1) 立即转移草场, 并及时隔离病畜和疑似病畜, 在采取抗菌消炎, 对症治疗的同时, 加强饲养管理, 避免牲畜拥挤、受寒、增强体质抗病力, 尽量消除可能降低抗病力的因素。圈舍、用具等用10%石灰乳或5%氢氧化钠液严格消毒。垫草等污染物焚烧处理、粪便堆积后用5%氢氧化钠液消毒后生物热处理, 尸体外表消毒后深埋。
(2) 对健康牛群和半径2km以内的牛群紧急免疫接种, 注射牛出败疫苗 (100kg体重以上肌肉注射6ml, 100kg以下注射4ml) 。
(3) 重症病牛治疗: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青霉素钠盐800万IU, 0.5%氢化可的松500mg, 40%乌洛托品80ml, 静脉注射, 2次/天;10%磺胺嘧啶钠200ml, 40%乌洛托品80ml, 生理盐水500ml, 10%VC40ml, 静脉注射, 2次/天, 呼吸困难者加入氨茶碱注射液20ml;5%葡萄糖注射液500ml, “914”3g, 混合后避光静脉滴注, 1次/天。
(4) 轻症病牛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400万IU, 链霉素500万ug, 3次/天;静脉注射20%磺胺注射液100ml (加入500ml5%葡萄糖内) , 2次/天。病牛灌服EM原露液20ml, 1次/天, 另饮口服补液盐水和奶粉。对咽喉水肿的病牛用速尿注射液按1mg/kg肌肉注射1次/天。
(5) 对心律不齐, 脱水症状明显者, 再用上方治疗的过程中, 辅以强心补液的方法, 效果较佳。
5 总结
一例孔雀巴氏杆菌病诊治 篇8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主诉:2015年7月, 气候炎热、潮湿。最初, 有1只体型较小的孔雀发生厌食, 精神沉郁, 独自呆立, 不愿走动, 而后死亡, 病程1d。第2天又见5只孔雀发病, 口流黏液, 时常甩头、咳嗽。病情发展到第4天, 共有17只孔雀相继发病, 并死亡8只。发病孔雀临床症见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行动迟缓 (跛行) , 羽毛松乱, 翅膀下垂。因口腔内集有大量液体而不住甩头。呼吸困难, 张口呼吸, 发出咯咯响声。排黄色和灰绿色稀粪。
2 病理剖解
剖解死亡病例, 见肠道黏膜血管怒张。肝脏肿大, 有出血点和白色坏死小灶, 胆囊充盈, 胆囊黏膜有针头大小溃疡灶。心脏冠状沟和心外膜呈条纹状或斑状出血。肺水肿、充血、出血, 切面流出大量血色泡沫。肾脏肿大, 出血, 输尿管有多量尿酸盐沉积。肌胃集食, 腺胃集气, 并有大量黏液和食物。气管内有大量黏性液体。
3 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心血、及腹腔积液涂片, 瑞氏染色, 光学显微镜下镜检, 发现大量两极着染的短杆菌。
4 防治措施
迅速将发病孔雀转移至隔离区域, 对场地和饲养工具用聚维酮碘溶液进行彻底消毒。
全群用药:在饲料中添加林可-大观霉素可溶性粉。并在饮水中添加VC和电解多维。
个体用药:对发病孔雀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和板蓝根注射液, 每天1次, 连续用药3d;口服神达灵片和清瘟败毒片, 每天2次, 连用3d。
5 分析与讨论
禽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死亡率高, 是目前危害养禽业的主要疫病之一。精细化的饲养管理和科学的防疫是应对该病的有效手段。要注意保持适当的饲养密度, 保持养殖场空气流通, 场内畜禽粪便要及时清理干净, 减少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做好日常定期消毒工作, 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 防止病原的滞留和传播。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以及在日粮中添加适当的维生素, 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
【肉鸡巴氏杆菌病诊治】推荐阅读:
鸭疫巴氏杆菌病诊治09-07
鸭巴氏杆菌病06-01
冬季谨防兔巴氏杆菌病07-05
肉鸡球虫病诊治07-26
肉鸡小肠球虫病诊治论文06-26
肉鸡葡萄球菌病诊治09-09
牛巴氏杆菌05-22
多杀巴氏杆菌07-11
肉鸡盲肠肝炎诊治09-18
肉鸡腹水症诊治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