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白塞病

2024-06-04

中枢性白塞病(精选4篇)

中枢性白塞病 篇1

关键词:中枢性白塞病,腹痛,呕吐,病例报告

1 病例简介

患者, 女, 36岁, 主因反复中上腹部不适8月, 呕吐20d入院。患者于2011年11月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部剑突下隐痛不适, 无烧心泛酸, 无恶心呕吐, 多发生在餐后, 无肩背部及腰部发射痛, 无黄疸高热, 自行口服中草药, 腹痛有所好转。于2012-01-17日无明显诱因于进食后半小时出现恶心呕吐, 呕吐为非喷射性,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伴食欲减退, 至1月22日出现呕吐加重, 进食及进水后即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伴全身发力、出冷汗, 肛门停止排便排气, 遂就诊于当地医院, 行颅脑CT未见异常, 胃镜检查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化验肝功示ALT 164U/L, AST 80U/L,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正常, 诊断为呕吐待查, 给予保肝、抑酸、补液对症治疗, 呕吐症状较前好转, 于2月4日出院。出院后呕吐症状再次加重, 并伴有呃逆, 以呕吐待查于2012-02-10收住院。入院时患者呕吐呃逆频繁, 进食及水后即呕吐, 伴全身乏力。体格检查:体温36.9℃, 脉搏80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05/73mmHg。颈静脉无充盈, 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体格检查未见异常, 入院后积极给予止吐、促进胃肠动力、纠正植物神经紊乱。胸部CT示:双肺纹理增多, 两肺内散在小片结节影, 建议抗炎后随访, 右肺中叶局部肺气肿改变。行上腹部CT示:肝方叶低密度灶, 血管瘤?臁状韧带影?胆总管近段腔内片状强化影, 局部胆管内占位待排, 行MRCP示未见异常;于2012-02-21日下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舌口唇麻木, 次日下午出现伸舌偏左, 请神经内科会诊考虑“舌下神经麻痹”, 行颅脑MR示延髓异常信号影, 拟脱髓鞘改变, 双侧顶叶、右侧侧脑室体旁散在缺血灶 (见图1) , 遂给予甲强龙120mg静脉冲击治疗, 并加用甲钴胺、维生素B1营养神经治疗, 行免疫指标示抗核抗体阳性, 抗SSA及抗/SSB抗体阳性, 行腰穿脑脊液检查未见异常, 追问病史患者诉平素1年内有3~4次口腔溃疡病史, 请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会诊考虑为白塞病中枢性, 3月2日肌电图示:四肢NCV正常, 左舌肌轻度肌电损害;3月9日复查颅脑MR示延髓异常信号, 拟脱髓鞘改变, 双侧顶叶、右侧侧脑室体旁散在缺血灶;于2012-03-13日加用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剂治疗;于2012-03-14日患者症状消失出院, 继续服用强的松、环磷酰胺及营养神经药物, 建议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随诊。随访1个月患者症状无反复发作, 恢复良好。

2 讨论

颅脑MR示延髓脱髓鞘病变, 可直接引起呕吐, 延髓病变时可引起舌神经麻痹, 据此呕吐及舌神经麻痹可一元化解释为延髓脱髓鞘病变引起, 进一步寻找引起延髓脱髓鞘的原因。

延髓脱髓鞘病变的原因有: (1) 中枢疾病。 (2) 免疫性疾病:结合患者各项免疫指标化验考虑为免疫系统病变。

白塞氏病是一种累计多系统的血管炎性疾病, 发病高峰为16~40岁, 我国以女性多见, 临床上以口腔溃疡以及以下两种症状为特征:生殖器病变、皮肤病变和眼睛、神经或风湿病表现。白塞氏病是白塞病的重症表现;大多数患者多在白塞氏病起病4~6年发生神经系统症状, 有5%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症状[1], NBD早期病理改变为颅内小血管炎, 晚期为灶性坏死、局部脱髓鞘、脑膜増生和纤维化[2]。

国际研究小组制定的白塞氏病的诊断标准为:原发性口腔溃疡:由医生或患者观察到的小阿弗他溃疡、大阿弗他溃疡或疱疹样溃疡, 每12月至少复发3次, 加之下列两项:反复性生殖器溃疡 (由医生观察到的阿弗他溃疡或瘢痕) ;眼部病变 (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或裂隙灯检查发现玻璃体内有细胞由眼科医生观察到视网膜血管炎) ;皮肤病变 (结节红斑、假毛囊炎或脓疱疹) ;针刺反应阳性。

CT诊断NBD的敏感性较差, 反复发作的慢性神经白塞氏病MRI可见到脑干萎缩, 急性期MRI的检查和敏感性达96.5%[3]。

急性期一般选用糖皮质激素减轻炎性反应, 长期治疗可应用免疫抑制剂 (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和免疫调节因子 (IFN-a) [1]。消化科临床医生应重视以消化道症状表现的免疫系统疾病, 以免误诊及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和芳.神经白塞氏病12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11, 3 (8) :161.

[2]瞿秀珍, 邹玉安.神经白塞氏病6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 1 (7) :123-124.

[3]孙德刚, 王志坤.白塞氏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3例报告[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18 (4) :201-202.

白塞病30例临床分析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白塞病患者, 其中男21例, 女9例, 男∶女=2.3∶1。发病年龄8岁~72岁, 好发年龄16岁~40岁, 共26例, 占86.7%。病程7 d~30年。4例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占13.3%, 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及扁桃体充血肿大。1例患者母亲有反复口腔溃疡病史。

1.2 起病类型

急性型2例, 均为男性, 1例起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同时受累者1例。慢性型28例, 首发症状到其他部位受累间隔时间最长达35年。

初发部位:以口腔最多见, 共16例, 占53.3%;皮肤和关节各5例, 各占16.7%;眼1例, 占3.3%;口腔、皮肤、生殖器两者或三者同时受累者3例, 占10%。

1.3 诊断标准

按1999年版《内科学》白塞病诊断标准即:必要条件:反复口腔溃疡, 指每年至少有3次肯定的口腔溃疡出现。下述4项症状中的任何2项相继或同时出现: (1) 反复外阴溃疡, 经医师确诊或本人确有把握的外阴溃疡或瘢痕。 (2) 眼炎, 包括前葡萄膜炎、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裂隙灯下的玻璃体内有细胞出现。 (3) 皮肤病变, 包括有结节红斑、假性毛囊炎、丘疹性脓疱疹, 未用过糖皮质激素和非青春期者而出现的痤疮样结节。 (4) 针刺试验呈阳性结果。

2 临床表现与结果

本组病例, 累及全身各个器官系统, 见表1。其中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和关节为常见受累部位, 心脏、血管、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及肾受累少见。另外, 本组有11例出现发热, 占36.7%, 并且绝大多数为低热。

由表1可见, 口腔病变最常见, 占96.17%。口腔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糜烂、溃疡。溃疡可发生在颊黏膜、唇、舌、齿、龈, 甚至腭、咽及扁桃体。溃疡表面可覆盖黄白色分泌物或假膜, 周围有红晕。患者感局部灼痛, 张口及进食困难。通常溃疡持续1周~2周, 一般很少留瘢痕, 但深大溃疡也可形成瘢痕导致功能障碍。

皮肤损害共24例, 占80%, 多发生在双下肢, 也可在上肢、面、颈背部, 以结节性红斑、毛囊炎、疖、脓疱常见, 其他损害还有多形红斑、环形红斑、疱疹等。本组24例皮肤损害中15例出现结节性红斑, 占64.0%, 主要在下肢, 特别是膝关节以下最多见。10例出现毛囊炎样皮损, 占41.7%, 其特点是浸润基底大, 顶端脓点小, 周围红晕宽。皮损多位于上下肢和头面部, 位于头面、颈背部时呈痤疮样皮疹, 部分较大如疖。本组有1例左足底巨大溃疡, 起初外科曾行植皮治疗, 确诊为BD后经泼尼松、免疫抑制剂治疗好转。

生殖器损害以溃疡为主, 共21例, 占70%。男性多见于阴囊、阴茎、龟头、肛周及尿道口, 女性多见于小阴唇、阴道壁、宫颈、会阴及肛周。个别患者生殖器溃疡难以愈合。

眼受累者15例, 占50.0%, 各种眼损害包括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球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玻璃体浑浊、视网膜出血、黄斑水肿等, 患者可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眼球痛、眼球充血、畏光流泪、异物感以及飞蚊症等。15例眼损害中, 10例为男性, 5例为女性。其中视力明显下降, 失明3例均为男性。眼科误诊率较高。

关节受累在本组病例也较常见, 占43.3%, 包括关节炎和关节痛, 主要是四肢大关节, 尤其是膝关节疼痛, 少数有关节红肿, 但均不出现关节破坏, X线片正常。

本组病例的少见损害包括心脏、血管、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化道及肾脏。3例心脏病变中, 1例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示心肌病变;1例为心瓣膜损害包括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1例心前区压榨样疼痛, 心电图示陈旧性后壁心肌梗死。4例血管病变包括2例血栓性静脉炎, 1例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1例冠状动脉后支动脉瘤。3例呼吸系统受累, 其中1例咯血, 1例肺阴影, 1例有明显咳嗽、咳痰症状而胸片正常。2例神经系统受累, 其中脑动脉栓塞1例, 脑出血偏瘫1例。2例有消化道症状, 包括腹胀、腹痛、腹泻、排黑便, 其中1例胃镜检查示食管中段溃疡, 1例因右下腹痛伴阵发性加剧拟“阑尾炎”手术, 术中发现结肠、盲肠、回肠内多发性溃疡, 病理诊断为肠型白塞病。2例泌尿系统受累, 其中1例有蛋白尿, 1例为血尿。

21例针刺反应阳性, 占70.0%, 有系统损害者针刺反应阳性率为74.7%。

实验室检查:除部分患者血沉加快, 白细胞数、免疫球蛋白及C-反应蛋白增高外, 无特殊发现。

病理检查:10例皮肤活检病理结果, 9例出现血管炎改变, 1例为慢性皮炎。

治疗:本组治疗多用激素, 大部分口服泼尼松10~60 mg/d, 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部分严重者静脉应用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有重要器官系统受累者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环孢素A或生物制剂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多数患者治疗后得到缓解。

3 讨论

白塞病在我国并不少见, 据调查估计我国北方患病率不低于14/10万[1]。白塞病男女发病比例报道不一, 本组白塞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比例为2.3∶1, 发病年龄以青壮年多见, 儿童及老年人亦有。初发部位以口腔多见, 也有以皮肤、关节或眼为初发, 少数还可同时出现口腔、皮肤和 (或) 生殖器受累。

本病尽管全身各个器官系统均可受累, 但以口腔、皮肤、生殖器、眼和关节较常见, 约一半以上患者出现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皮肤病变、眼病以及无畸形关节炎。上述症状既是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也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其中部分症状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比如反复发作口腔溃疡, 皮肤结节性红斑样损害, 特征性的毛囊样损害。值得注意的是, 一些重要器官系统如眼底、大血管、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多预后不良。

针刺反应在白塞病的诊断中有重要意义。国外Dilsen将其列为主要的诊断指标。董怡[2]等报道针刺反应在白塞病阳性率为62.2%, 对照组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结节红斑、溃疡性结肠炎、克隆病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和内科病) 阳性率为4%, 正常人为0。本组病例针刺反应阳性率为68.3%。该试验操作简易, 敏感性、特异性高, 并且多见于有系统病变和疾病活动期患者, 是白塞病诊断的重要线索, 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白塞病属于结缔组织病和风湿免疫疾病范畴, 其病理基础为血管炎。病理检查:在皮肤黏膜、视网膜、脑、肺等受累部位可以见到血管炎改变。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 严重者有血管壁坏死, 大、中、小、微血管 (动、静脉均可) 受累, 出现管腔狭窄和动脉瘤样改变。该疾病的一个特点是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敏感。笔者曾对多例口腔多发性溃疡患者 (临床表现为:疼痛难忍、张口进食困难) 给予泼尼松10~60 mg治疗, 病情很快好转, 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该病的另一个特点是极易误诊, 因其可侵犯多个系统, 故极易误诊为有关科室疾病, 从而忽视了该病的诊治。故推广该病在基层医院的诊治常识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黄正吉, 廖康煌, 徐丽英, 等.白塞 (Behcet) 病310例的研究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 1982, 21 (6) :331

白塞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3

关键词:白塞病,观察,护理

白塞病 (Behcet's disease, BD) 是一种以复发性口腔和生殖器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特征的累及多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我国发病年龄在16~40岁。其临床表现差异也很大, 在不同的病程阶段护士观察和护理的重点也有所不同。2005年5月至2012年8月, 河南南阳医专第一附属医院肾病风湿科收治BD41例, 经精心治疗和细致的观察、护理后,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5月至2012年8月, 本科收治BD41例, 男26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23±12) 岁, 病程为2~10年, 口腔溃疡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 具体临床表现见表1。

1.2 方法

41例患者在及时进行用药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对于多系统受损的患者采取综合治疗, 对症护理并且及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 给与相应的心理疏导, 使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配合治疗。

2 结果

41例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及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后, 全部临床症状缓解, 好转出院。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该疾病病为慢性疑难病, 病程比较长, 效果不能达到立竿见影。患者会有焦虑、烦躁的情绪, 对治疗缺乏信心, 部分患者甚至拒绝治疗。护士应主动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运用沟通技巧, 赢得患者的信任, 与患者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 帮助患者认识疾病, 鼓励其倾诉焦虑的原因, 给予恰当的劝慰, 及时满足患者需要, 稳定其情绪, 强调情绪变化和疾病恢复的关系[2]。教会患者解除焦虑的方法, 有计划的进行健康教育, 鼓励其参与自我护理。同时还要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 指导家属参与护理过程, 给予患者更多的温暖、理解和支持, 使其获得情感上的满足, 积极配合治疗。

3.2 饮食指导

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为宜, 少量多餐, 品种多样化,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 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在口腔溃疡期尽量给予流质饮食, 如牛奶、豆浆等, 避免过硬、过热及刺激性食物, 以免刺激口腔溃疡而引起疼痛, 增加营养, 增强体质, 促进恢复。

3.3 口腔护理

口腔溃疡是本病的最常见症状, 发作期间会在颊黏膜、牙龈、舌缘等处出现多个溃疡, 影响饮食、说话, 因此, 加强口腔护理非常重要。嘱患者保持口腔清洁, 避免进食过硬、过热及刺激性食物, 加强餐后及睡前漱口, 使用软毛牙刷。对于疼痛剧烈进食困难者, 我们可用0.5%利多卡因溶液, 餐前30 min漱口, 以减轻进食时的疼痛。为了预防口腔真菌感染, 可在餐后用2.5%碳酸氢钠溶液口腔含漱, 漱口后30 min内避免进食或饮水。

3.4 外阴溃疡护理

本组患者女性有大小阴唇、阴道溃疡, 阴道分泌物增加, 男性表现为龟头、冠状沟、阴茎、阴囊、肛门溃疡, 伴剧烈疼痛。可用温开水清洗患处, 保持局部清洁, 必要时可用抗菌素软膏局部涂擦, 勤更换内裤, 选择宽松优质的纯棉内裤, 以减少局部摩擦。

3.5 眼部护理

本病患者眼部病变可出现虹膜睫状体炎、结膜炎、角膜炎、脉络膜炎及视神经炎等。因此, 应经常保持眼部的清洁, 眼部的分泌物可用消毒棉签轻轻清除, 不可挤压。不可久看电视或使用电脑, 外出时最好戴太阳镜, 以避免强光刺激。

3.6 皮肤护理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 表现为结节红斑、丘疹、疱疹、痤疮、毛囊炎等。可用温水清洗皮肤, 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的洗涤用品。经常更换内衣、内裤、被服、床单等, 预防感染。卧床患者注意及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勤修剪指甲, 避免搔抓引起皮肤破溃。

3.7 病情观察

及时巡视病房, 观察患者的意识、精神状态、面色、皮肤情况、情绪和心理状态, 倾听患者主诉。观察其有无发热、呛咳、口腔霉菌感染、关节炎、心力衰竭等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与医生沟通, 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发热时注意及时更换衣服、被褥;口腔霉菌感染者可口服抗真菌药物, 局部用2.5%碳酸氢钠溶液口腔含漱;肺部感染伴有胸腔积液、胸膜炎时应注意采取半卧位或患侧卧位, 有利呼吸及减轻疼痛;有关节疼痛时, 急性期注意休息, 保持关节功能位, 缓解期鼓励其适当活动;心衰时除采取半卧位或端坐卧位外, 并给予低脂饮食, 保持大便通畅, 勿用力排便等。3.8用药指导该疾病需长期应用激素治疗, 而激素可产生严重副作用:能诱发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应激性胃溃疡及出血、精神分裂症等。因此, 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密观察,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电解质、及肝肾功能等, 注意患者情绪变化。嘱患者饭后服药, 以减轻消化道刺激症状, 强调按医嘱服药的重要性,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另外,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消化道反应、白细胞减少;甲氨蝶呤能引起骨髓抑制、肝损害及消化道症状等。因此在用药期间还要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3]。

3.9 出院指导

因免疫、环境、感染、心理、劳累等因素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故指导患者避免和减少诱发因素的刺激, 注意调节生活、充分休息, 调整情绪, 均衡饮食, 坚持戒烟, 戒酒, 少去公共场所, 饭后及时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严格按医嘱服药, 并掌握各种药物服用时的注意事项, 及时复诊。

4 小结

本病为多系统受损, 常出现多种临床表现, 故应经常巡视病房,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护士对白塞病的认识和观察, 能协助医生及早明确诊断, 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是成功治愈白塞病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吴东海, 王国春.临床风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5 (1) :472.

[2]孙永梅.23例白塞氏综合征病人的症状观察与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6) :62-63.

32例白塞病眼病回顾性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白塞病均符合1990年国际白塞病研究组织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8~25)岁,平均40.5岁,病程2个月~10年。

1.2 临床表现

累及眼部情况分布:结膜1例,占3.1%;角膜2例,占6.3%;葡萄膜17例,占53.1%;视网膜5例,占15.6%;视神经3例,占9.4%;虹膜4例,占12.5%。其中,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玻璃体混浊多见,结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球后视神经炎、视乳头水肿、视网膜出血少见。

在本组病例中,葡萄膜炎最为常见,占53.1%,按部位主要分为:(1)前葡萄膜炎5例,占29.4%,表现为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眼科检查为反复发作肉芽肿性虹膜睫状体炎。(2)后葡萄膜炎3例,占17.6%,患者视物模糊为主要表现,眼科检查为严重的玻璃体混浊、视乳头及视网膜水肿、渗出,甚至由于局部缺血,视神经萎缩引起不可逆的视力丧失。眼底荧光造影可见视乳头表面及其周围血管扩张渗漏,视网膜分支血管部分梗死。(3)全葡萄膜炎9例,占52.9%,患者视力明显下降,可伴有眼部其他并发症,体征包括前两型。

1.3 并发症

青光眼4例12.5%,白内障8例,占25%,视神经萎缩2例,占6.3%。

1.4 实验室检查

针刺试验阳性,疾病急性期ESR、CRP升高,部分患者血白细胞数增高,轻度贫血。HLA-B5可阳性。免疫学抗体阴性。

1.5 治疗

本组多采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局部应用相结合的办法,局部地塞米松结膜下或球侧注射,全身用糖皮质激素分为口服及静脉滴注,病情严重及易反复者加用环胞A或硫唑嘌呤。

2 结果

本组病例有28例均采用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与局部地塞米松结膜下或球侧注射,有4例口服糖皮质激素,急性期效果显著,有效率达92%。但病情缓解激素减量后病情反复者22例,加用环保菌素A或硫唑嘌呤治疗后病情缓解者11例,但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2例应用上述环胞A或硫唑嘌呤或环磷酰胺仍无明显疗效,4例视神经萎缩明显出现失明;5例视力下降明显,生活不能自理。

3 讨论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综合证,本病多见于日本、中东、地中海沿岸国家,又称丝绸之路病。我国亦不少见,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随白塞病发病率的增加,白塞病眼病发病率也逐年增加。据统计,50年代它占葡萄膜炎的14.3%,60年代它占20.4%,(70、80)年代占31.9%[1]。另有报道,70%~90%白塞病患者出现眼病。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大多数于全身病(1~2)年开始出现眼部病变,其中25%的患者致失明,80%的患者双侧眼受累,前房积脓虽可缓解,但易反复发生,是较常见的失明原因。从出现症状到失明约5年时间。由于本病缺乏理想的预防和治疗办法,所以在致盲性疾病中,比重日益趋重。

目前,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学者BenEzra根据临床检查认为,炎症可能由三个部位开始:(1)睫状体扁平部;(2)脉络膜周边部和睫状体扁平部前玻璃体附着区;(3)视网膜周边血管周围炎和视网膜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在发病机制中免疫异常可能占主要作用。

关于治疗,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药物治疗以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为主,也有报道糖皮质激素联合中药治疗的[2]。在本组病例中,糖皮质激素与环胞A联合应用效果明显,它可降低反复感染的次数,能长时间保持视力。部分患者口服硫唑嘌呤,因为硫唑嘌呤对于保护视觉的敏感性及预防眼病新发治疗有效[3]。眼科对干扰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及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4],尤其对免疫相关性眼病,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50%患者停止干扰素α治疗仍能持续缓解,但有一部分患者复发[5]。目前,生物制剂也有成功治疗白塞病的报道[6]。

眼部受累伴瘢痕形成和双侧全葡萄膜炎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因为它在某些情况下可导致迅速失明。眼部的症状一般在起病时就表现出来,但也可在发病的数年内出现,因而临床医师需引起高度重视。白塞病不累及重要脏器的预后大部分较好,但累及眼的本组病例中,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7],病情的严重程度比较,男性比女性预后较差,这与刘湘源[8]等报道相符,因此白塞病一旦确诊,需积极治疗,以降低致盲率,减轻病人痛苦。

参考文献

[1] 杨培增.葡萄膜炎在世界各地的发生及研究概况--亚洲.国外医学眼科分册,1992;5:286~287

[2] 丁倩.龙胆泻肝丸、激素治疗白塞病并虹膜睫状体炎14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 :58~59

[3] 杨竹生,杨秀敏,林麟,等.25例白塞病临床分析[J].中国病案,2009;10(7) :41~42

[4] Guillaume-Czitrom S,Berger C,Pajot C,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feronalpha in the treatment of corticodependent uveitis of paediatric Behcet's disease[J].Rheumatology(oxford),2007;46(10) :1570~1573

[5] Thirion M,Miceli-Richard C,Labeloulle M,et al.Low dose interferon-alpha to treat Behcet's disease[J].Clin Exp Rheumatol,2007;25(5) :791~792

[6] Takamoto M,Kaburaki T,Numaga J,et al.Long-term infliximab treatment for Behcet's disease[J].Jph J ophthalmol,2007;51 (3) :239~240

[7] 石磊,李小峰,王彩虹,等BD80例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9(8) :747~749

上一篇:理财小管家下一篇:肉鸡巴氏杆菌病诊治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