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细胞学检查(共6篇)
巴氏细胞学检查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月来本院妇科体检的人群,LPT 11301例、TCT 7029例、传统巴氏涂片18939例,在其中各选择5000例作为观察对象,分为A组、B组和C组。三组患者均有性生活史、非妊娠期,没有既往子宫切除史或是盆腔放疗史。
1.2 方法
1.2.1 A组应用LPT检查
应用美国利普系统对患者进行检查,首先由临床医生取样,使用专业的塑料毛刷取样器对患者宫颈外口和宫颈管中的脱落细胞进行取样;然后将细胞涮洗到专业保存液中送检。在实验室里,离心、取上层清液;将底部细胞团应用稀释液稀释到合适的比例,再次使用振荡器混合均匀,然后应用加样枪吸取50μl的细胞液放置在玻片上,通过顺时针涂抹成为直径为2 cm的薄片,自然干之后使用浓度为95%的酒精进行固定,然后通过巴氏染色。
1.2.2 B组应用TCT检查
由临床医生取材,应用塑料毛刷对患者宫颈外口和宫颈管中的脱落细胞进行采集,将细胞涮洗于装有Thinprcp送检。实验人员将标本瓶放入TCT制片机中,在过滤膜的高速旋转下,将细胞打散、混匀,然后将细胞吸附到过滤膜上,最后将其印在玻片上制作成为直径为2 cm,细胞个数在2万左右的薄片;然后立即使用浓度为95%的酒精固定处理,同样使用巴氏染色。
1.2.3 C组应用传统巴氏涂片检查
采集患者宫颈外口的脱落细胞,均匀的涂抹在玻片上,应用浓度为95%的酒精固定,然后使用巴氏染色和镜检。
1.2.4 阴道镜检查及活检
对于细胞学诊断为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或以上病变的患者应用电子阴道镜以及活检,阴道镜检查方法为:本组研究中应用电子阴道镜,将患者宫颈充分暴露之后使用面前将宫颈表面的分泌物轻轻拭去,使用卢氏碘以及浓度为3%的醋酸了解患者的病变范围,使用绿色滤光镜观察患者宫颈处的血管形态。根据国际阴道镜和宫颈病理会议中规范化标准进行阴道镜诊断,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级或以上表达为组织学阳性。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的细胞学诊断结果对比
B组患者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IS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SL)及鳞状细胞癌抗原(SCC)的阳性检出率为12.5%,高于A组6.9%和C组8.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三组患者与阴道镜活检病理检查的符合率对比
A组患者中阴道镜下活检的患者有750例(其中LPT细胞学检查阳性患者74例),其中有50例细胞学诊断为发生炎症反应细胞学改变,25例LSIL为HSIL,26例LSIL为SCC,细胞学诊断和阴道镜活检阳性符合率为66.67%,假阳性率为3.33%,假阴性率为6.67%。B组患者中有800例进行阴道镜下活检(TCT检查为阳性的患者有325例),其中25例诊断为炎症反应细胞学改变,通过阴道镜诊断为LSIL;51例诊断为LSIL,阴道镜活检为HSIL;27例HSIL诊断为早期浸润癌,剩余均与结果相符。细胞学诊断和阴道镜活检阳性符合率为87.50%,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3.13%。C组患者中876例进行阴道镜活检,细胞学诊断和阴道镜活检阳性符合率为50.00%,假阳性率为5.71%,假阴性率为22.86%。
3 讨论
自常规巴氏涂片面世以来,宫颈癌的筛查结果得到较大的改善,临床中报道其让宫颈癌的死亡率下降了70%以上但是应用该方法具有很高的假阴性报道,有资料甚至高达50%,本组中也有22.86%的假阴性结果。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涂片的不均匀、材料中有血液、黏液和其他杂质影响检测结果,因此临床中该方法的使用率较低。液基细胞学对传统涂片的方式做出了很大的改善,能够保证对细胞及时固定,涂片清晰、阅读非常方便,能够显著改善细胞学诊断的正确率、降低漏诊和误诊的出现。TCT应用膜管吸附黏液与细胞印片,直径为2 cm的膜管中均匀的分布着7~8万个小孔,能够集中、均匀的印取细胞,避免出现重叠和遮挡现象的同时,有效去除炎症细胞。相对于传统涂片的方式做出了很大的改善,能够保证对细胞及时固定,涂片清晰、阅读非常方便,能够显著改善细胞学诊断的正确率、降低漏诊和误诊的出现。通过巴氏染色,LPT的细胞着色淡,不清晰。难以细致观察细胞核的形态,但是对于TCT来说,通过巴氏染色单个细胞平铺,染料非常容易均匀浸入,染色的结果鲜艳,细胞核浆的比例与核仁清晰,便于实验室检查人员的观察。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缺陷,由于膜管的通透性因素以及黏液的影响,细胞的吸取不充分,容易发生堵塞,进而造成分布不均匀的现象。LPT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也非常多,其应用成本较低,不需要使用专用仪器,常规的实验室配置设备就能够实现细胞学检查,但是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工与时间,同时受到人工涂片技术的影响,其质量较差,细胞在涂片上的分布不均匀,有堆积现象,导致诊断结果出现较大的误差。
总之,三种检测技术,其各有优缺点,TCT对于宫颈病变的检查价值更高,而LPT的成本更加低廉。在临床筛查工作中应当取长补短,严格控制制片质量,为医生的治疗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利普液基细胞制片(LPT)、液基超薄细胞制片机制片(TCT)及传统巴氏涂片在宫颈细胞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LPT进行妇科常规细胞学筛查者作为A组,应用TCT进行妇科常规细胞学筛查者作为B组,应用传统巴氏涂片进行妇科常规细胞学筛查者作为C组,各5000例。对比诊断结果。结果 B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为12.5%高于A组6.9%和C组8.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细胞学诊断和阴道镜活检阳性符合率为66.67%,假阳性率为3.33%,假阴性率为6.67%。B组细胞学诊断和阴道镜活检阳性符合率为87.50%,假阳性率为0,假阴性率为3.13%。C组细胞学诊断和阴道镜活检阳性符合率为50.00%,假阳性率为5.71%,假阴性率为22.86%。结论 相对于LPT及传统巴氏涂片,TCT对于宫颈细胞学诊断具有更高的价值,是筛查宫颈病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利普液基细胞制片,巴氏涂片,液基超薄细胞制片机制片,宫颈细胞学,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霞,姚宇琪,王娟.利普液基细胞学(LPT)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价值.肿瘤预防与治疗,2010,23(3):228-230.
巴氏细胞学检查 篇2
关键词:宫颈癌,筛查,TCT,巴氏涂片,细胞学
宫颈癌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的恶性肿瘤疾病, 临床常使用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测对该疾病进行筛查, 但是准确率较低[1]。近年来许多医疗机构逐渐使用TCT技术检测宫颈癌, 我院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宫颈糜烂患者或接触性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调查分析巴氏涂片和TCT两种技术的临床应用,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背景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宫颈糜烂患者或接触性出血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患者的年龄为25~65岁, 平均年龄为 (45.12±5.11) 岁。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了宫颈细胞学的检查和组织学的检查。我们随机制作了传统巴氏涂片和TCT标本各80例, 并进行了宫颈的活检将其结果作为参考诊断标准。
1.2 方法
(1) 传统巴氏涂片的制作:暴露患者的宫颈, 使用无菌干棉球轻缓地擦除患者宫颈表面、穹隆部位的黏液和分泌物, 并将宫颈刮板插进子宫颈管内部, 以宫颈外部的鳞柱状上皮的交界处为圆心使用宫颈刮板轻轻刮1周, 取出刮板后将刮出的物质均匀涂抹在玻片上, 使用95%的酒精进行固定 (30 min) , 进行巴氏染色后在镜下检查。 (2) TCT标本制作:暴露患者的宫颈后将宫颈管刷伸入宫颈外口和宫颈管内部进行旋转 (4~5周) , 收集宫颈外口、宫颈管内部的脱落细胞, 并将收集到的细胞洗脱到装有保存液 (Thinprep) 的小瓶中, 使用系统程序化处理将其制作为薄层细胞片 (直径为2 cm) , 使用95%的酒精进行固定再进行巴氏染色, 最后使用TBS分级系统进行诊断检测。
1.3 传统巴士技术和TCT技术的分级标准
传统的巴氏技术共分为Ⅴ级。TCT技术使用TBS (The Bethesds System) 分级系统, 具体分为正常范围 (WNL) 、鳞状上皮内病变 (SIL) 、鳞状细胞癌 (SCC) 、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 (ASCUS) 几种。其中SIL又可以进一步分为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 (HSIL) 和鳞状上皮内低度病变 (LSIL) 两种。腺上皮异常属于意义不明的不典型腺细胞 (AGUS) 。
1.4 病理活检
对细胞学诊断为阳性的患者进行阴道活检, 对所有标本注明取材的部位进行病理检验。具体的组织学病理诊断结果主要分为正常或炎症、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 CIN又可以根据轻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原位癌、浸润癌几类。
1.5 统计学方法
对所有数据使用SPSS 14.0进行处理, 统计分析方法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统计学显著。
2 结果
巴氏涂片的检查结果显示异常涂片为51例, 其中非典型细胞38例, HSIL9例, LSIL3例, 癌变1例, 和宫颈活检的结果对比如表1所示。
TCT标本细胞学的诊断结果显示70例为异常, 其中ASCUS47例、LSIL12例、HSIL8例、SCC3例, 和宫颈活检的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
由此可见巴氏涂片检测的总符合率 (67.11%) 要明显低于TCT标本检测的总符合率 (88.61%) , 差异显著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宫颈癌是一种女性生殖系统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严重威胁妇女的生理健康。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较高, 疾病不容易被及时发觉因而可能耽误治疗[2]。因此定期的妇科检查对降低宫颈癌的病死率提高患者的治愈都有积极意义[3]。
临床传统检测宫颈癌的方法为巴氏涂片法, 但是许多研究报道这种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偏低, 假阴性率偏高[4]。造成假阴性的主要原因是标本的缺陷。而TCT是近年来临床逐渐兴起的一种检测宫颈癌的技术, 由于其操作流程的优化进而提高了检测效率和检测质量[5]。
为了对巴氏涂片法和TCT技术临床检测宫颈癌的准确率进行评价, 我们随机制作了传统巴氏涂片和TCT标本各80例, 并进行了宫颈的活检将其结果作为参考诊断的标准。结果显示巴氏涂片检测的总符合率 (67.11%) 要明显低于TCT标本检测的总符合率 (88.61%) , 说明TCT检测技术的准确率较高, 具有明显优势, 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静, 李海.薄层巴氏细胞学染色技术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西南军医, 2011, 3 (10) :474-476.
[2]李琴艳, 杨庆忠, 付雯.TCT与巴氏细胞学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07, 9 (11) :1173-1174.
[3]焦桂青, 李建平.TCT检测及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对比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07, 4 (9) :22-24.
[4]黄卫彤, 张江宇, 韦红卫, 等.液基细胞学与巴氏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的对比研究[J].检验医学, 2005, (8) :37-39.
巴氏细胞学检查 篇3
关键词:宫颈病变,新柏液基细胞学,传统巴氏涂片,筛查
子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2位, 仅次于乳腺癌, 每年约有50万新发病例, 其中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宫颈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约占世界的1/3[1]。Papanicolaou等将宫颈脱落细胞制成以其姓氏命名的巴氏涂片 (Pap smear) , 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来诊断宫颈癌。1951年杨大望将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引进我国, 积极推动了我国宫颈癌普查的开展, 它的应用明显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但巴氏涂片有其明显的缺点即假阴性率过高。新柏液基细胞学 (ThinPrep cytology test, TCT) 是近年来一项重要的细胞学技术改革, 使宫颈病变的筛查有了质的飞跃, 本文对TCT法和巴氏法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作用进行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年内蒙古锡盟正镶白旗妇幼保健所共有878人参加妇科普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采用传统巴氏涂片法 (Pap Smear) 。取材过程如下:用宫颈刷在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和宫颈鳞-柱交界部和颈管旋转3圈, 马上将宫颈刷涂抹于清洁的载玻片上。涂片沿载玻片长轴方向, 尽量避免用力过猛以防细胞机械损伤, 并保持涂片厚薄均匀。涂片制成后马上置于95%无水乙醇或50%乙醚中固定20min, 取出干燥后进行巴氏染色或HE染色, 封片后于高倍镜下读片。诊断标准为巴氏Ⅰ级阴性、Ⅱ级核异质细胞、Ⅲ级可疑恶性 (癌) 细胞、Ⅳ级高度可疑恶性 (癌) 细胞、Ⅴ级恶性 (癌) 细胞。
1.2 新柏液基薄层细胞学制片法 (TCT)
2009年共有903人参加妇科普查, 宫颈细胞学检查采用TCT法, 基本过程如下:将锥形宫颈刷深入宫颈管内, 在宫颈鳞-柱交界部旋转3圈, 将宫颈刷头放入液基细胞保存液中, 然后将标本进行离心分离。丢弃标本中上清液 (黏液、红细胞、炎性细胞、坏死碎片等) , 留取试管底部的上皮细胞团制成细胞悬液, 利用自动化机械装置涂片, 随后染色、封片, 并于高倍镜下读片。诊断标准为2001年修订的TBS (The Bethesda System) 诊断标准[2]: (1) 未见上皮内病变或恶性病变 (NILM) ; (2) 非典型鳞状细胞 (ASC) 包括不能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US) 和不能除外高度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 (ASC-H) 两种类型; (3)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 ; (4)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 ; (5) 鳞状细胞癌 (SCC) 和腺癌。对TCT结果阳性病例在1年内行阴道镜指导下多点活检或宫颈锥切后送病理学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r检验, 以P<0.05为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传统巴氏涂片法检测结果
巴氏I级619例, 巴氏Ⅱ级221例, 巴氏Ⅲ级28例, 巴氏Ⅳ级9例, 巴氏Ⅴ级1例, 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检出率为38/878 (4.33%) 。
2.2 TCT法检测结果
9 0 3例患者中, A S C-U S 7 6例 (8.4 2%) , A S C-H 1 8例 (1.99%) , LSIL 45例 (4.98%) , HSIL 14例 (1.55%) , SCC 4例 (0.44%) , 宫颈细胞学异常检出率为157/903 (17.39%) 。本组TCT法与传统巴氏法阳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2.3 与病理符合情况
见表1、2。
TCT阳检病例中的结果与其组织病理学结果对照1例ASC-H病理学诊断为炎症, LSIL病理学诊断1例为正常, 1例为炎症外, HSIL病例中1例为癌, 其余细胞学异常者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一致, 符合率高达95.24%。巴氏涂片的结果与病理符合率仅为46.15%, 二者相比有显著差异 (P<0.05) 。
2.4 微生物检出情况
TCT检出滴虫18例, 检出率1.99%;霉菌39例, 检出率4.32%;线索细胞58例, 检出率6.42%:与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有关的细胞改变25例, 检出率2.77%。巴氏涂片法由于细胞取材丢失、制片时细胞重叠、厚薄不均、干燥变形等因素很难对微生物感染做出正确诊断。
3 讨论
宫颈癌是全球妇女中仅次于乳腺癌的第2个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近50年来我国广泛开展宫颈癌筛查工作, 使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明显下降。近年来人乳头状瘤病毒 (human papilloma virus, HPV) 感染者急剧增多, 使得宫颈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且患者趋于年轻化。因此, 宫颈病变的筛查显的格外重要。宫颈癌筛查的目的是早期发现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病变并进行阻断性治疗[3], 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近50年来应用传统的巴氏涂片技术, 在宫颈病变的筛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其也有内在的局限性。如存在细胞取材丢失, 非细胞成分黏液、血液、炎性细胞干扰以及细胞重叠等因素, 影响涂片质量。传统的巴氏涂片有15%~40%的假阴性率。而TCT能明显提高宫颈异常细胞的检出率, 可减少假阴性率的60%[4]。我们的结果显示, 巴氏涂片的阳性检出率仅为4.33%, 显著低于TCT检查的17.39%。而且巴氏涂片的报告只强调宫颈癌患者与可疑病例, 无法细化宫颈癌前病变的各型, 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有限。
TCT检查1999年首次在中国应用, 将锥形毛刷上的细胞收集于保存液中, 几乎可以收集到其中所有的细胞。细胞经保存液处理, 把原先非液态的宫颈细胞学标本转化为液态标本, 然后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或滤膜滤过技术, 去除标本中的红细胞、炎性细胞、坏死或黏液物质等。利用自动化机械装置涂片, 使细胞集中分布于1~2cm的圆形区域内, 且细胞均匀薄层分布, 使细胞利于识别。同时TBS系统报告格式、诊断术语标准化, 能明确反映有意义的细胞形态学发现, 利于细胞病理与临床之间沟通, 增加了结果可信度。
潘秦镜等[5]报道, TCT对SCC的检出率为100%, 对HSIL的检出率为97%, 对LSIL的检出率为61.4%, 显示了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我们的结果显示:TCT检查中有4例宫颈癌, 经病理诊断4例均为癌, 符合率为100%。14例HSIL中:病理诊断为CIN I的1例, CIN II/CINⅢ的12例, 宫颈癌l例, 符合率为85.71%, 45例LSIL中40例为CIN I与病理符合率88.89%, 可见TCT对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检出率和准确率较高, 特别是对CIN II及以上危害性较大的宫颈病变显示出极高的阳性符合率, 假阴性率低, 与很多文献报道一致[6,7]。本组资料表明TCT除能诊断癌前病变和癌外, 还能对各种微生物如霉菌、细菌、滴虫、HPV感染等提供直接诊断或提示诊断, 对上述疾病的及时治疗有很大帮助。
TCT较巴氏涂片有明显的优点, 可能有以下原因:制片方法改进, 传统细胞学为干固定, 标本丢失较多且不可重复制片, 镜下非上皮成分较多, 重叠不清, 费力易漏诊。诊断标准进行改进, TBS分级较巴氏分级在分级标准描述上更为详尽。传统巴氏分级诊断重点主要集中在细胞核的异型性, 且描述较抽象, TBS分级标准除对细胞核异型描述外, 还着重阐述病变细胞所在层次与病变程度的对应关系, 同时每一级别病变诊断标准较为具体, 尤其在低度病变诊断中优势更为明显。然而液基细胞学技术也存在成本大幅提高的缺点。
TCT检查对已婚育龄妇女进行宫颈病变筛查, 可早期发现宫颈癌前病变, 从而早期治疗, 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因此, 笔者认为利用液基细胞学检查是一种无创伤且取材方便, 敏感性和准确性都较高的宫颈病变的筛查方法, 应广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连利娟.林巧稚妇科肿瘤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09-222.
[2]Solomon D, Dave Y, Kuraar R, et al.The2001Bethesda System: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 of cervical cytology[J].JAMA, 2002, 24 (16) :2817.
[3]Ferris DG, Cox TJ.Modem colpscopy:textbook and atlas[M].2anded, USA:Kendal/Hunt Publishing Company, 2004:144-483.
[4]Solomon D, Davey D, Kurman R, et al.The2001Beheseda System:terminology for reporting result of cervical cytology[J].JAMA, 2007, 287 (11) :2114-2119.
[5]潘秦镜, 李凌, 乔友林等.液基细胞在宫颈癌高发区筛查的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 2001, 23 (5) :309.
[6]Taylor S, Kuhn L.Direct comparison of liquid-based and conventional cytology in a South African screening trial[J].Int J Cancer, 2006, 118 (4) :957.
巴氏细胞学检查 篇4
1 牛奶中的体细胞
体细胞数的英文全称somatic ce LL coun, 简称SCC。牛乳中的体细胞数SCC是指每毫升牛乳中的细胞总数。体细胞中多数是白细胞 (即巨噬细胞、嗜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 , 约占牛乳体细胞数的98%~99%, 其它1%~2%的体细胞是乳腺组织脱落的上皮细胞。是体内不可缺少的防御细胞。一个健康的奶牛产奶的体细胞大约是每毫升50000, 正常值范围是5000~20万。
2 生鲜奶中体细胞数升高的原因
牛奶中体细胞数量在奶牛患有乳房炎疾病时会增长。当奶牛乳房组织受细菌感染或受机械性创伤时, 血液中将会释放出大量的承担排除感染与修复受破坏组织任务的白细胞, 从乳腺及牛乳中排出, 一旦白细胞进入牛奶中, 体细胞含量将会明显增加。乳房炎是一种炎性的、一般为高传染性的乳房疾病, 这些疾病中的大多数细菌, 包括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感染, 链球菌感染, 可以直接通过乳房进入奶中, 会通过奶汁作为媒介传播给人类或间接地通过已被感染的动物体的排泄物掉入、溅入或被吹入奶中。如奶汁中的葡萄球菌可能和其他一些细菌的毒素一样, 具有引起严重胃肠炎的可能性, 部分这类毒素虽经巴氏杀菌而仍未能能灭活。因此, 乳中SCC检测不仅是鉴定乳房炎的标准, 也是反映鲜乳品质和奶牛健康的指标。
3 体细胞数对巴氏杀菌奶品质的影响
从生产实践和科技发展揭示, 乳中体细胞数的高低直接影响乳成分的变化和巴氏奶的品质。
3.1 巴氏杀菌奶对奶源的要求
巴氏杀菌通常指将生奶加热到72℃~85℃, 在10~15s的时间里对牛奶进行杀菌处理的方式。这种相对低温的加工方式在杀死牛奶中有害菌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其丰富的活性营养成分 (如活性钙、乳蛋白、维生素、酶等) 和牛奶的纯正口感, 使加工过的牛奶仍然保持丰富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大量研究和观察清楚地证明, 奶的食品价值不会因巴氏杀菌而遭受重大损失, 让安全和营养两全其美。据介绍, 巴氏鲜奶对奶源的要求很高, 必须采用新鲜无污染的就近奶源, 牛奶从挤出到生产必须在24个小时内完成, 全程2℃~6℃冷藏。因此, 巴氏鲜奶厂家要有自己的奶源基地, 实现规模养殖和机械挤奶, 否则就无法生产巴氏鲜奶。巴氏杀菌奶中重要的卫生指标是菌落总数和体细胞数, 菌落总数是环境卫生指标, 体细胞数是奶牛健康状况指标。国际上, 巴氏鲜奶达到优质的基本参数是牛奶中乳脂肪含量不低3.2%, 蛋白质含量不低3.0%, 体细胞数不超过40万/毫升, 菌落总数不超过10万/m L, 污染物或残留物含量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奶业发达国家都能够达到这一标准, 我国奶业经过近几年的健康持续发展, 总体生鲜乳质量已有大幅提高, 达到了世界优质乳水平, 具备了按标准生产巴氏杀菌奶的条件。
3.2 高体细胞数对巴氏杀菌奶品质和风味的影响
绝大多数专家认为, 体细胞数在20万/m L以内为正常, 超过50万/m L为异常。资料表明, 患有乳房炎奶与正常奶的不同点主要是各种乳成分的含量比例发生变化, 造成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见表1和表2。
高体细胞数牛奶中蛋白、脂肪、乳糖、盐类等几乎所有的成分都发生了变化, 造成最终产品的质量缺陷。SCC越低, 牛奶的质量越高, SCC越高, 对牛奶质量的影响越大。SCC过高还会导致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增加, 产生苦味, 造成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增加, 从而发生咸味。SCC过高, 易使牛奶中非脂固形物所占比例减少, 影响产品的杀菌效果, 使产品的保质期缩短, 容易失去牛奶原有的自然风味, 降低产品的质量。一些学者在对巴氏杀菌乳的研究中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Santos、Ma等人研究表明采用高SCC牛乳生产的巴氏杀菌乳在贮存过程中蛋白水解和脂肪水解均高于低SCC牛乳生产的巴氏杀菌乳, 高SCC牛乳生产的巴氏杀菌乳与低SCC牛乳生产的巴氏杀菌乳相比, 在贮存过程中稳定性下降, 货架寿命缩短, 风味质量变差。付文菊等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结论, 在SCC高的原料乳中, 血纤维蛋白溶酶 (PLasmin) 活性及脂肪酶活性也较高。这两种酶的酶活性是造成乳中蛋白水解和脂肪水解的主要原因, 由蛋白酶 (主要是PLasmin) 造成的蛋白水解会使产品变苦产生胶凝, 由脂肪酶造成的脂肪水解会使产品产生令人不快的酸败味。
目前绝大多数乳品企业对牛乳中体细胞的检验只局限在“体细胞的含量”上, 而对于体细胞中是否含有其他致病菌不具备检验分析能力, 这些不明物体里含有对人身体有害的致病菌。虽然巴氏杀菌能杀灭微生物, 却无法破坏某些葡萄球菌在奶中所产生的毒素, 这些葡萄球菌可源于乳房感染, 或在巴氏杀菌前生奶没有被妥善地冷藏, 这些毒素可引发严重的疾病, 会给食用巴氏杀菌乳的人带来直接健康威胁。因而控制乳中体细胞数有利于提高巴氏乳品质。
4 控制乳中体细胞数
提高巴氏杀菌乳品质的标准, 是要有优质奶源, 关注体细胞数这一指标, 就是抓住了优质奶源质量管理的关键。
4.1 建立完善的国家质量标准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 开展DHI (是牛群改良Dairy Herd Improvement的简称) 工程, 充分利用这一体系的检测数据, 对体细胞数加强监控, 及时预防和发现隐性乳房炎和临床乳房炎, 减小经济损失, 提高牛群的产奶性能。根据欧盟关于生奶质量的标准规定, SCC少于4×105个/m L。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是乳制品的主要出口国, 这两个国家都采用欧盟的SCC 4×105个/m L以下的规定。目前为止, 国内生鲜奶的收购标准中没有要求体细胞数作为卫生质量指标, 把SCC纳入原料奶收购标准, 是提高奶牛生产水平和牛奶质量的重要举措, 无论对奶牛养殖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是非常有益的。
4.2 实施优质乳工程
美国在1924年颁布“优质乳条例” (PMO) , 至今已坚持88年, 修订38版。正是因为对优质乳条例坚持不懈的执行, 使美国的优质乳 (Grade A) 比例达到了98%以上, 由牛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从1938年的25%降到目前的小于1%。实施优质乳工程, 把原料奶的质量等级、乳品加工与消费者直接联系在一起。优质原料奶的核心是要控制SCC这一指标, 把SCC列入牛奶按质计价范围, 有利解决了奶业的质量安全问题, 促使奶农养殖效益得以提升, 促进牧场提高奶牛饲养管理水平和健康水平, 促进养牛者改善饲养条件, 加强卫生管理, 提高原料奶质量, 有利于乳品企业区分牛奶等级, 提高乳品品质。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优质巴氏奶的健康价值, 能容易辨别食品好坏, 协助消费者对巴氏奶的营养价值一目了然, 建立优质巴氏乳标示制度, 在包装上明确标识原料奶的质量等级和加工参数。消费者只要拿到这盒奶, 就能一目了然其质量状况和加工程度, 让健康食品贴上健康的标签, 真正做到明白消费、安全消费、信心消费, 从而提高国民的饮食素质。
根据农业部奶牛科技入户工程研究结果, 我国原料奶质量分级参数建议, 把原料奶划分为特优级、优级、良级和合格级4个等级 (表3) 。
4.3 用科技提升牛奶产量和质量
新西兰Stuff新闻网报道称, 新西兰奶农用科技提升了他们的奶牛养殖系统, 牛舍的整个系统, 包括牛舍自动喂食槽、全自动带有感应器的刷洗系统、排污系统和机器人挤奶系统。自动喂食槽, 会将饲料平均分配到任何角落。全自动带有感应器的刷洗系统, 为奶牛们洗澡, 减少苍蝇的数量。排污系统将牛舍里的污水收集进污水储存系统, 并在日后用于浇灌他们的农作物。机器人挤奶系统, 让农场工作简单很多, 减少了一半人工。机器人使用软件进行操控, 奶农可以知道农场里发生的一切。每头奶牛脖子上都有一个识别器, 当挤奶的时候, 计算机系统会自动识别, 分别对待。系统会衡量每头奶牛的产量, 热量活动, 健康状况, 喂食情况, 并且可以自动隔离患病奶牛, 不混合问题奶。机器人自动挤奶系统一年365天, 每天24小时可以工作, 该系统还可以自动指派奶牛进入牛舍或者草场。奶农通过投入现代化的的运作系统, 奶产量明显提高, 由上个季度, 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仅400公斤固化奶, 提升到本季度, 每头奶牛产奶量600~700公斤固化奶。现代化的养殖系统, 让奶牛得到幸福, 满足, 奶牛将生产出更多的高产牛奶, 并且更健康, 加之科学的喂养方式, 保证了牛奶的优质营养, 使奶农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5 总结
巴氏细胞学检查 篇5
1 发病情况
2011年10月25日, 我县养殖户揭某从浙江海盐某地调回80头体重40~60 kg商品猪, 到场后第3 d猪群陆续开始发病, 先是2头猪突然发病, 发病比较急, 患猪表现食欲减退或废绝, 精神不佳, 咳嗽、呼吸困难等, 体温40.5~41℃, 注射青霉素无效, 患猪数逐日增多, 后加用林可霉素治疗, 效果仍然不佳。治疗2 d后, 有3头患猪死亡, 发病率约20%。经查该猪场位于山沟底, 猪舍通风不畅, 发病期间, 当地早、晚气温偏差7~10℃。在调出地已经免疫注射了猪瘟疫苗, 其他疫苗无法确定免疫与否。
2 临床症状
患猪精神不振, 体温升高至40.5~42℃, 稽留不退;食欲下降甚至废绝;发病4 d后的猪呼吸困难, 呈张口喘气、腹式呼吸, 少数患猪呈犬坐式;有时咳嗽, 多干咳;少数患猪流鼻液;可视黏膜苍白或黄疸, 耳尖、腹下、四肢末端发绀;患猪便秘或腹泻, 粪中含黏液, 肛门周围及尾根部被粪便沾污;尿液呈深黄色或咖啡色;行走不稳, 严重者瘫痪, 肌肉颤抖, 抽搐死亡。临死前口腔和鼻腔有大量泡沫性分泌物流出。
3 剖检变化
剖检了2头病死猪和2头濒死患猪, 主要病理变化:耳、鼻、四肢末端及腹部有针尖状出血点和紫斑;血液稀薄, 凝固不良;喉头有出血性溃疡灶;心包积液, 心包内有纤维蛋白渗出物附着, 心肌苍白、柔软;肺瘀血, 肺实质肝样变, 间质增宽, 间质内充满淡黄色胶冻样渗出物, 切面呈大理石样变, 肺表面有米粒至绿豆大灰白色或黄色结节和坏死灶, 并附有一层淡黄色纤维蛋白渗出物与胸膜及膈膜粘连;支气管、气管内有大量泡沫样分泌物;胸腔内大量积液;肝脏瘀血肿大呈暗红色, 有梗死灶, 质脆;脾脏肿大, 边缘不整齐;肾脏呈土黄色, 肾包膜下有出血斑;胃底黏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结肠黏膜肿胀、出血, 有的黏膜坏死形成灰色或黄色纤维蛋白伪膜, 伪膜下可见溃疡面, 肠内容物稀薄, 间混有黏液, 咖啡色;膀胱黏膜有出血点;颌下、肺门、肠系膜、腹股沟淋巴结充血肿大、切面湿润, 尤其是肠系膜淋巴结高度肿大、黄染;肠系膜水肿呈胶冻样变化。
4 实验室检查
4.1 血液压片镜检
采集发病猪耳静脉血一滴置载玻片上, 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匀, 加盖玻片, 静置片刻待血液停止流动后置600倍显微镜下暗视野观察, 发现大部分红细胞失去球体形态, 边缘不整齐, 呈棘球状或芒星状。调整显微镜焦距, 在芒星状尖端见青绿色折光性较强的附红细胞体, 有的附红细胞体游离在血浆中, 呈游走、转圈或翻滚运动。
4.2 血液染色镜检
取发病猪血液涂片, 革兰氏染色后置1 000倍油镜下观察, 见红细胞周边折光性较强, 有“荧光”样虫体。同时还发现部分革兰氏阴性、两端着色的短杆菌。
4.3 细菌分离培养
取病变肺组织、淋巴结、血液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羊血琼脂培养基上, 37℃培养24 h。在普通琼脂培养基、羊血琼脂培养基上都生长灰白色、半透明、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约针尖至米粒大小的露珠滴样小菌落, 以羊血琼脂培养基上的生长最好, 无明显溶血。取菌落少许用蒸馏水稀释后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见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 菌体两端着色, 呈单个或短链排列。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确诊该猪场此次发病为猪附红细胞体病与巴氏杆菌病混合感染。
6 防治措施
6.1 隔离、消毒
将发病猪分舍隔离饲养, 病死猪深埋处理。用1∶500消毒威对栏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每天1次, 连续一周, 以后每5 d消毒1次, 连续3次。
6.2 药物治疗
1) 全场猪按每吨饲料添加氟苯尼考80 g、强力霉素200 g, 连用5~7 d。用药后第3 d, 畜主反馈症状有所好转, 没有新发患猪, 5 d后疫情得到控制。
2) 将病情严重、拒食的猪2~3头合一栏, 用50 g速溶电解多维溶于100 kg水全天饮用。第2 d少量投料诱食, 第3 d增加投料量至康复。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0.1 mL“泰能注射液” (泰乐菌素注射液) , 每天2次, 连用3 d;另一侧每千克体重肌肉注射6 mg“天宝红贝” (贝尼尔) , 每天1次, 连用2 d。高热时配合使用氨基比林或地塞米松, 症状缓解更佳。用药后第3 d患猪停止死亡。
一周后回访, 全群90头, 治愈79头, 治愈率87.8%。
7 体会
1) 猪附红细胞体病在许多猪场多数以隐性感染存在, 少见单独发病, 多在应激发生时暴发并感染其他致病菌。该例就存在2个应激源, 一是长途调运、环境改变, 二是气温急剧变化。使得猪群在调出地就感染存在的附红细胞体病暴发, 破坏了机体免疫系统, 遇致病菌就无抵抗力, 导致发生巴氏杆菌病。
2) 防治的要点应该从预防猪附红细胞体病感染开始, 坚持自繁自养, 如有必要到外地调运仔猪, 应选择正规证件齐全的养殖场。必要时, 可以对购买的猪提前做血液检查, 防止购入隐性感染猪;自繁猪场应在做好防疫的基础上, 定期驱杀吸血昆虫, 减少昆虫叮咬造成疾病传播;使用注射器等染血器具时有条件的要做到一畜一器械, 避免人为感染;在夏、秋季可预防性投药, 防止猪附红细胞体在体内大量增殖;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减少应激。
3) 巴氏杆菌感染一般比较急, 传播速度很快, 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用药准确、药量足、疗程够, 患猪治疗与全群猪喂药相结合。
巴氏细胞学检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就诊的宫颈糜烂或接触性出血患者,年龄23~75岁,自愿接受宫颈细胞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者。随机做传统巴氏 涂片176例和DNA-ICM检测446例,并做宫颈活检,其结果作为诊断标准。
1.2 方法
1.2.1 传统巴氏涂片
将宫颈刮板插入子宫颈关内,围绕子宫颈旋转一周,将刮出物涂在玻片上。用95%的酒精固定0.5h,巴氏染色后在光镜下人工阅片,应用巴氏分级分类诊断。
1.2.2 液基薄层制片及染色
用宫颈刷伸入宫颈外口和宫颈管内,旋转325周,取出并拔脱刷头,将刷头向下垂直方向浸泡在样本收集管的固定液内,经化学和物理处理,每例制成2张薄层细胞学片,其中一张巴氏染色做常规细胞学诊断,另一张Feolgen DNA染色做DNA定量测定。
1.2.3 DNA-ICM报告内容的标准与巴氏分级报告内容对比
DNA细胞学诊断根据Rethesda分为5组:(1)正常或良性;(2)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3)低级别鳞状上皮病变(LSIL);(4)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或原位癌(CIS);(5)鳞状上皮浸润癌。
1.2.4 阴道镜下病理学检查
对DNA-ICM发现非典型异常细胞的182例患者行阴道镜多点化验,以便了解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号情况。
2 结果
2.1 巴氏涂片异常结果
巴氏涂片并组织学检查共172例,异常涂片96例,其中非典型细胞64例,HSIL 8例,LSIL 20例,癌4例。与宫颈活检对比见表1。
2.2 DNA-ICM细胞学诊断异常结果
DNA倍体并组织学检查共446例,异常涂片396例,其中癌24例,高度病变30例,低度病变76例,非典型鳞状细胞266例。各类微生物感染206例。阴道镜活检病例与宫颈DNA-ICM诊断对比见表2。
3 讨论
许多国家防癌普查结果证实,用巴氏涂片作为宫颈癌的筛查方法可便宫颈癌死亡率明显下降[7],然而受取材方法、涂片制作、染色技巧、阅片水平等因素影响导致巴氏细胞学方法假阳性率达到15%~40%,巴氏方法与其他常规细胞学病理学诊断方法一样,对宫颈癌前病变的发展趋势无法进行预测评估[8]。DNA-ICM可用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DNA异倍体的出现是染色体异常的表现,同时也是一种细胞癌变的特征指标,其次DNA含量在判断细胞的良恶性方面有重要意义。异倍体细胞越多肿瘤细胞分化精度越低,恶性度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第三DNA-ICM可精确测定DNA含量的改变,作为辅助癌前病变发展趋向的一个有价值指标。第四弥补细胞病理形态学诊断的不足:DNA-ICM是世界最新的定量细胞图像分析系统,其完全自动完成读片,细胞分类,诊断等级过程,具有客观准确及避免认为误差等有点。通过资料中发现对癌的诊断,巴氏涂片约66.66%,而DNA-ICM符合率明显达100%,通过本组对比,证实了DNA-ICM结合阴道镜活检提高了对宫颈早期病变,特别是早期宫颈癌的检查率。因此DNA-ICM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Liu S,Semenciw A.Cervical cancer in Canada:changing pattems inincidence and mortality[J].Int J Gynecol Cancer,2001,11:24-31.
[2]Hutchinson M,Feritta L,Goldbaum B,et al.Cervex-Brush and cy-to-brush comparison of their ability-to sample abnomal celis forcervr-cal cmears[J].J repiod,1991,36(8):581-586.
[3]Leverty CR,Fam SA,Thurloe JK,et al.The imporlance of the cellcample in cervical cytology,a controlled trail of new sampling device[J].Med J Aust,1989,150(8):432-436.
[4]Doomewaard H,Vander GY.Contribution of the cytobrush to deteimin-ing cellular composition of cervical smears[J].J Clin Pathol,1990,43(5):393-396.
[5]Mo-Cord ML,Stovell TG,Meric JL,et al.Cervical cytology:2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four sampling methods[J].Am J ObstCynecol,1992,166(6ptl):1772-1779.
[6]Stenkvist B,Soderstrom J.Reasons for cervical cancer despite exten-sjve screening[J].J Med Screen,1996,3(4):204-207.
[7]Liu S,Semenciw R,ProberA,et al.Cervical in Canada:changingpattems in incidence and mortality[J].Int J Gynecol Cancer,2001,11:24-31.
【巴氏细胞学检查】推荐阅读:
牛巴氏杆菌05-22
鸭巴氏杆菌病06-01
多杀巴氏杆菌07-11
肉鸡巴氏杆菌病诊治06-04
冬季谨防兔巴氏杆菌病07-05
鸭疫巴氏杆菌病诊治09-07
常规细胞学检查09-16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07-21
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05-21
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论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