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李氏杆菌病诊治

2024-07-30

山羊李氏杆菌病诊治(共7篇)

山羊李氏杆菌病诊治 篇1

2014年6月江苏省盱眙县某波尔山羊养殖场,发现多只羊发病,采用临床检查、尸检以及实验室检测等多种科学有效的手段确定其感染病菌为李氏杆菌病,因此,采用综合性的防治措施,有效遏制了波尔山羊病情的发展,现在将诊治情况汇报如下:

1 发病情况与临床诊治情况

该波尔养殖场发现有138只波尔山羊中10只出现了精神萎靡,离群独处,垂耳低头,食欲不振,咀嚼吞咽困难,食物不能下咽,之后又从口中掉下来,反刍明显减少。经过临床检测后发现,体温达到了40.4℃,眼睛结膜出现潮红,并且内呈现树枝状充血,呼吸并未出现明显异常变化,使用庆大霉素对其进行灌服,再使用青霉素进行肌肉注射诊治,波尔山羊的病情不仅未出现明显的好转,并且又有20多只波尔山羊出现病情,病羊发现神经症状,主要是山羊步态缓慢,动作奇怪,或者是向一侧来旋转或者来回兜圈子,甚至会将头颈偏往一侧,走动时直接往一侧转圈,不能加以强迫性改变。颈项僵硬,头颈呈上弯,呈现角弓反张。孕羊容易出现流产,羔羊患病之后有较高的死亡率。特别是在病羊发病后期,病情较重的波尔山羊倒地后不起,昏迷,四肢呈游泳状,大约2~3d之后死亡。

2 病理变化情况

通过解剖后发现心脏内包内存在较多积液、较为浑浊;大脑及脑膜充血、出现水肿,脑脊液明显增多,并且稍微浑浊,其它并未出现明显病变。

3 实验室检测

无菌环境下取出病料图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单一分散或者三两个菌体排列呈现出V型或者呈现出栅栏形状的小杆菌,同时再结合病羊的神经症状,确定为李氏菌病。

4 预防措施

(1)将发病的波尔山羊及时进行隔离,对已经病死羊的尸体进行深埋,同时,使用百毒杀(1600)来对污染物场地开展消毒,1天1次,连续5d。

(2)整个波尔山羊羊群上午使用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同时使用金银花六味注射液开展肌肉注射,下午使用氟本尼考注射液与复方黄连乳注射液对其实行肌肉注射,根据药品说明1天注射1次,连续使用5d。

(3)对神经症状的病羊,实行对症治疗,根据药品说明进行肌肉注射,注射盐酸氯丙嗪,1天1次,连续使用5d。

(4)在波尔羊群的日常饲料中适当加入阿莫西林、泰妙菌素,在饮水中适当添加一定数量的葡萄糖、电解多维混饮,增强波尔山羊体质,防止出现一些继发性感染。在治疗3d之后,病羊的症状明显减轻,不出现新增加病例,在5d之后,整个羊群一切正常。同时,也可以根据病羊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结合实验室诊断,确诊李氏杆菌病,需要畜主将病羊进行及时隔离,将羊舍与运动场地内的粪便予以堆积并实行堆积发酵,用不同类型的消毒液对羊舍和运动场所开展消毒,做好饲料房内的灭鼠防疫工作。

5 注意事项

在该病例中,使用的是放牧加舍棚饲养的方式,羊舍往往是半开放式,这样饲料是堆在无窗户、无门的房间内,但是老鼠能自由出入,任意采食舍料间中的羊群精料。老鼠的粪尿能够传染该病原,因此,建议波尔山羊的养殖户将饲料的门窗进行及时关闭,做到禁止鼠类进出饲料间。如果是疑似遭老鼠污染的饲料需要进行及时清理,并且进行深埋或者是焚烧等方式,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做好羊舍和周围环境的灭鼠工作。同时要注意保持好羊舍及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卫生,并全面做好消毒工作。

总之,通过上面的波尔山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治案例发现,既要对发病的波尔山羊做好隔离治疗工作,还要根据病情做到救治工作,最后要注意及时保管好波尔山羊的饲料间,做好养殖场周围的消毒工作,为波尔山羊创造好的饲喂环境,提升波尔山羊饲养水平。

山羊李氏杆菌病诊治 篇2

波尔山羊李氏杆菌病的致病原为“李氏杆菌(Listeriamonocytogenes)”,革兰氏阳性小杆菌,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制作涂片镜检常见典型的V型排列菌体。该致病菌的生化特点表现为:(1)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耐抗性。比如对热源耐抗性较大多数无芽孢杆菌强,对氯化钠溶液有耐受性,常规巴氏消毒法灭原效果不佳,70℃高温作用30~40min方可将其灭活;低温条件下适合其生长繁殖,因此临床表现为秋冬季、初春时节最易感染发病。(2)对多数消毒剂敏感。临床实践证明,该病原菌对多种常规消毒剂均有敏感性,因此卫生治理严谨、消毒灭原到位的羊场较少感染发病。(3)宿主多样性。该病原菌可感染人和动物(包括野兽、野禽、啮齿动物等),因此临床上表现传染源多样化、传播途径较广泛、人和动物间交叉传染。因此,疫区人和动物“串场”会加大本病感染、发病几率。

2 病例典型症状表现及临床特点分析

泾县某养殖场波尔山羊309只,其中及时发现、隔离治疗确诊患羊3只,其中1只为临产母羊,1.5岁,体重40kg;另外2只为育肥羊(),4~8月龄,体重为35~45kg左右,其发病症状有一定差异性表现。

2.1 母羊表现为严重生殖感染

症见怀孕母羊流产、胎衣不下,精神沉郁,饮食欲衰减,体温略微升高。临床上本病剖解病理检查主要表现为胎盘病变显著,绒毛上皮少量坏死,顶端附有内含细菌的脓性渗出物;腹内死胎发生部分自溶,胃肠粘膜充血,气管粘膜、心外膜和淋巴结出血,卡他性肺炎以及肝和脾等的变性和坏死灶。

2.2 患羊不同程度神经症状

主要表现为脑炎型,症见患羊头颈一侧性麻痹,曲首弯向对侧;不自主作转圈运动,有角弓反张、卧地不起、昏迷嗜睡症状。临床上,本病致死病例剖检一般无可视病变,组织学检查在脑桥、中脑和延脑可见典型的微脓肿与淋巴细胞性管套,不同程度脑水肿,常发生血管炎、血栓性栓塞及血管闭塞等,因此临床表现出轻重不一的神经症状。

2.3 患羊表现不同程度败血症

症见患羊精神沉郁,微热或高烧,流涎、流泪、流鼻液,呕吐、便血、共济失调,饮食欲衰减或废绝。临床上,本病致死病例多为急性发作,一般此型病程较短,死亡较快,剖检常见脾脏肿大、肝粟粒状坏死灶、心外膜出血、脑膜充血、出血性结膜炎和粘脓性的鼻炎。

3 流行病学特点

人和多种携菌(致病性李氏杆菌)动物均是本病的传染源,人、其它动物、羊之间可相互传染,鼠类是本病重要的自然宿主和中间传播媒介;发病呈一定的季节性,较集中发病于秋冬、初春等气温偏低的季节,长期性阴冷、潮湿、污染严重的环境条件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因此也表现出常年发病的现象;带菌动物个体的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环境、食源等,可造成直接或间接性的循环传染,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粘膜、伤口等途径感染本病。

4 诊断要点

根据上述典型临床症状表现、剖解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特点即可作出初诊,进一步确诊须作实验室检查:(1)病原学检查。无菌采集、培养病料作涂片镜检,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单个或两个菌体呈“V”字形排列的小杆菌。(2)血清学检查。采用李氏杆菌Ⅰ、Ⅱ、Ⅲ三种O抗原做凝集反应,并结合病原检查,可确诊为本病。(3)临床上相似症鉴别应与羊脑包虫病、羊伪狂犬病、羊酮病和瘤胃酸中毒相区别。

5 综合防治

5.1 预防控制

加强引种及购进商品育成羊(羔羊)的检疫检验,从源头上控制引入发病、隐性感染个体,尤其要禁止从本病疫区购进羊只;严格执行本场饲管人员管理制度,饲管员要经防疫体检合格,确定健康无疫(无本病病原菌感染),同时要禁止其到发病场串场、与发病羊接触等;落实本场生物安全防范措施,执行到位的清洁卫生治理和场地消毒、用具消毒、衣物消毒、饮水消毒等,禁止混养其它家畜禽,严控无关人员和其它动物进入本场,并妥善管理好饲料、饮水源,防止被带菌体污染;加强日常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及隔离病羊,开展清洁卫生治理、场地、羊舍栏与用具消毒,主动消灭鼠害等,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对象入手,积极防控本病发生传染;发病场病死畜实行严格的焚烧、深埋、消毒等无害化处置措施,可能被污染的场地采用强碱液或氯制剂等喷施到位,1次/d,至少连续消毒5d以上;养殖期末实行全进全出制,全出后对本养殖场实施到位的卫生清扫及防疫消毒,按规定坚持足够的休养期后再投入下一轮生产。

5.2 治疗方法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3

1 流行病学

李氏杆菌是革兰氏阳性杆菌。对食盐耐受性强, 对热的耐受性比大多数无芽孢杆菌强, 65℃经30~40min才能被杀死, 一般消毒剂均可灭活。本菌对青霉素有抵抗力, 对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敏感。该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 几乎各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均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而感染。通常呈散发性, 发病率低, 病死率很高。

2 临床症状

病患病羊体温升高, 食欲消失, 精神沉郁, 眼睛发炎, 视力减退, 眼球常突出, 继而出现神经症状, 病羊动作奇异, 步态蹒跚, 或来回兜圈子。有的头颈偏于一侧, 走动时向一侧转圈, 不能强迫改变。在行走中遇有障碍物, 则以头抵靠而不动。颈项肌肉发生痉挛性收缩时, 则颈项强硬, 头颈上弯, 呈角弓反张。病的后期, 病羊倒地不起, 神态昏迷, 四肢爬动作游泳状。一般1~2d死亡。死亡率有时高至10%。初期感染的很难耐过, 后期发病尚有复原的希望。

3 病理变化

剖检通常没有肉眼可见的特殊病变。有神经症状的病羊, 脑及脑膜充血、水肿, 脑脊液增多, 稍浑浊。流产母羊都有胎盘炎, 表现子叶水肿、坏死, 血液和组织中单核细胞增多。

4 实验诊断

采血、肝、脾、肾、脑脊髓液、脑的病变组织等作触片或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见有革兰氏阳性, 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 再取上述材料接种于0.5%~1%葡萄糖血琼脂平板上, 得到纯培养物后, 通过革兰氏染色、溶血检查、运动性检查、生化特性检查及血清学检查, 确诊为李氏杆菌。

5 类症鉴别

该病应与具有神经症状的疾病相区别, 如羊的脑包虫病。脑包虫病患羊仅有转圈或斜着走等症状, 病的发展缓慢, 不传染给其他羊。另外, 应与有流产症状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

6 防治

早期大剂量应用磺胺类药物, 或与抗生素并用, 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20%磺胺嘧啶钠5~10mL, 氨苄青霉素按1.0万~1.5万U/kg.bw, 庆大霉素1000~1500U/kg.bw, 均肌内注射, 2次/d。病羊有神经症状时, 可对症治疗, 肌内注射盐酸氯丙嗪, 1~3mg/kg.bw。预防本病平时应注意清洁卫生和饲养管理, 消灭啮齿动物;发病地区应将病畜隔离治疗, 病羊尸体要深埋, 并用5%来苏儿对污染场地进行消毒。

7 体会

7.1由于植物性饲料不含维生素A, 靠青绿饲料的胡萝卜转化为维生素A。而舍饲羊以食干草为主, 青绿饲料为辅, 易造成维生素A的缺乏症。生产中, 可人工种植优质牧草, 青刈补饲;也可秋后收些次胡萝卜, 冬季切碎喂羊, 或以复合维生素形式加入精料中, 以增强羊只的抵抗力。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4

1 病原特征

羊李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在抹片中单个散在、两个并列或排列成V形。本菌对ρH 5.0以下缺乏耐受性, 对食盐和热耐受性强, 常规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它, 65℃经30~40 min才能被杀灭。但一般消毒药都易使之灭活。

2 流行特点

2.1 多发于2月龄到周岁的羊。

2.2 发病季节:以冬春季节多见, 夏秋季节只有个别病例。

2.3 感染途径: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及损伤的皮肤。

2.4 传染媒介:本病多为饲料和饮水为主要传染媒介。

2.5 流行性:呈散发地方流行。

2.6 发病率低, 但致死率高。

3 发病诱因

3.1 天气突变、圈舍潮湿、通风不良、运动不足。

3.2 冬季缺乏青饲料。

3.3 饲喂酸度低的青贮料。

3.4 维生素A和B的缺乏。

3.5 内外寄生虫病, 沙门氏菌感染等引起此病。

4 临床症状

4.1 感染初期体温升高到41~41.5℃, 后持续2~3 d, 体温下降到正常, 经过7~10 d, 出现第二次体温升高。

4.2 病羊表现精神沉郁, 目光呆滞, 头低垂, 一侧或两侧耳下垂, 不能随群活动。有的意识障碍, 无目的地乱窜乱撞。舌麻痹, 采食、咀嚼、吞咽困难。鼻孔流出黏性分泌物;眼流泪, 结膜发炎, 眼球突出, 常向一个方向斜视, 甚至视力丧失。头颈偏向一侧, 走动时向一侧转圈, 遇有障碍物时则以头抵靠、不动。颈项强直, 头颈呈角弓、反张。后期卧地不起、昏迷、四肢划动呈游泳状, 急性型感染一般于3~7 d死亡。

5 病理变化

剖检时一般没有特殊的肉眼可见病变。组织学检查时, 在脑桥、中脑和延脑可见典型的微脓肿与淋巴细胞性管套。微脓肿起始于小胶质细胞结节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聚集, 继而结节中心液化和个性粒细胞明显浸润。这种化脓灶很局限, 扩展不大, 但却散布于整个白质。胶质结节和局部化脓灶周围的实质可能没有变化, 但白质常有较大范围的水肿, 其间散在多少不一的个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

6 鉴别诊断

6.1 羊脑包虫病体温不升高, 病程发展缓慢, 剖检时可见脑包虫, 而羊李氏杆菌病体温升高, 剖检大脑充血、出血、坏死。

6.2 羊脑包虫病是向一个方向转圈, 而羊李氏杆菌病转圈是向不同的方向。

7 实验诊断

采血、肝、脾、肾、脑脊髓液、脑的病变组织等作触片或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革兰氏阳性, 呈“V”形排列或并列的细小杆菌, 做出初步诊断再取上述材料接种于0.5%~1%葡萄糖血琼脂平板上, 得到纯培养物后, 通过革兰氏染色、溶血检查、运动性检查、生化特性检查及血清学检查, 即可确诊。

8 防治

8.1 严格防疫制度, 不从有病地区引入羊只。从外地引进的羊只, 要调查其来源, 引进后先隔离观察半月以上, 确认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从而减少病原体的侵入。

8.2 加强饲养管理, 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羊有发达的瘤胃, 是典型的草食动物, 在饲养中一定要注意粗精饲料的配比, 必须坚持以粗料为主、精料适当补充的饲养方法, 严禁大量饲喂精料。

8.3 由于老鼠等啮齿动物为疫源, 所以在羊舍内要消灭鼠类。夏秋季节注意消灭羊舍内蝇等昆虫, 减少传播媒介。

8.4 经常观察羊群, 发现病羊应马上隔离治疗。对原有棚舍清除粪便及污物后, 用3%来苏儿或5%漂白粉, 或2%~2.5%苛性钠进行彻底消毒。

8.5 对受威胁的羊群, 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士霉素, 20~30 mg/kg, 1~2次/d, 连用5~7 d, 可治疗性预防。

8.6 治疗。可用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进行治疗。一般青霉素疗效不佳, 而用链霉素治疗较好。用20%磺胺嘧啶钠5~10 m L, 氨苄青霉素1万~1.5万IU/kg, 庆大霉素1 000~1 500 U/kg, 均肌肉注射, 2次/d, 有一定疗效。初期大剂量应用, 同时加维生素C、维生素B6有一定疗效, 但出现神经症状或急剧病羊, 疗效不好。

9 小结与讨论

9.1 改善饲养气候条件, 消除诱发病因。

9.2引起该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能是饲喂了污染的青贮、微贮饲料。再加之较为粗糙的饲养管理。青、微贮饲料贮藏方法简陋等均为此病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9.3 建议发病地区春、秋两季, 避免饲喂污染的青贮饲料, 改善饲养环境及青贮贮藏条件, 及早预防, 有利于防止本病的发生。

羊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5

1 发病原因

该病最易发病的季节就是早春和晚秋。与湿地草场、草质有一定的关系。该乡处于天山之阴, 蒲类海之东。秋草场多半是湿地草场, 进入十月后牧草逐渐变黄枯萎。发病前几日正好下了一场小雪, 由于地温还没有下降到冻结点, 雪很快就融化了。大量的杆菌没有被冻死覆在草上, 加上潮湿, 在阳光下大量繁殖。羊采食枯草, 大量的杆菌便进入体内, 迅速聚集, 达到一定数量后, 进入血液麻痹大脑, 出现上述看到的特殊症状。

2 流行特点

李氏杆菌病是由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本病可分为子宫炎型、败血型和脑炎型。在家畜中, 以绵羊的李氏杆菌病最为常见, 并几乎全为脑炎型, 各种年龄和性别的绵羊都可患病;败血型间或发生于10日龄以下的羔羊;子宫炎型多发生于怀孕最后两个月的头胎绵羊。山羊的病型与绵羊的相同。该病常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及损伤的皮肤而感染;呈散发性, 发病率低, 但病死率很高。

该病易感动物的种类范围广, 除羊外, 本病也发生于猪和家兔, 其次为牛、家禽、犬和猫, 马极为少见。人可感染发病。多呈散发性, 偶呈地方性流行。许多野生啮齿动物尤其是鼠类都易感染, 且常为本菌的贮存宿主。

3 症状和病理变化

3.1 脑炎型

主要以脑炎神经型居多。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3周, 有的可能只有几天, 也有的长达2个月的。病初体温升高1~2℃, 不久下降至接近常温。精神沉郁, 目光呆滞, 头低垂, 一侧或两侧耳下垂, 不能随群活动。有的意识障碍, 无目的地乱窜乱撞。一天内有时采食, 有时一天都停食。典型症状:转圈运动。向一侧歪斜, 无目的走动不能自动避开障碍物, 摔倒。不能强使改变;有的角弓反张, 卧地, 昏迷等。舌麻痹, 采食、咀嚼、吞咽困难。鼻孔流出黏性分泌物;眼流泪, 结膜发炎, 眼球突出, 常向一个方向斜视, 甚至视力丧失。头颈偏向一侧, 走动时向一侧转圈, 遇有障碍物时则以头抵靠不动。颈项强直, 头颈呈角弓反张。后期卧地不起、昏迷、四肢划动呈游泳状, 一般于3~7 d死亡。病死率很高, 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春季发生该病的, 经及时对症治疗, 恢复较秋季快。

剖检:可见脑及脑膜充血、水肿, 脑脊液增多稍浑浊。组织学检查时, 在脑桥、中脑和延脑可见典型的微脓肿与淋巴细胞性管套。微脓肿起始于小胶质细胞结节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聚集, 继而结节中心液化和个性粒细胞明显浸润。这种化脓灶很局限, 扩展不大, 但却散布于整个白质。胶质结节和局部化脓灶周围的实质可能没有变化, 但白质常有较大范围的水肿, 其间散在多少不一的个性粒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常见到局部软化灶, 后者也可能融合。软化灶与血管炎、血栓性栓塞及血管周管套形成所致的血管闭塞有关。血管周围管套明显, 主要由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组成, 也杂有少量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

3.2 子宫炎型

一般该病在初春3—4月份流行时, 怀孕母羊, 常伴有流产和胎盘滞留, 胎儿死亡。妊娠母羊常发生流产, 羔羊常发生急性败血症而很快死亡。有的病羊, 经抗生素治疗, 子宫内的微生物和炎症很快消失。在深秋和初冬发生该病的羊只, 因初配种流产或子宫炎型很少, 无论8—12月龄当年羊还是成年母羊都以脑炎神经型症状居多。

解剖:胎盘病变显著, 绒毛上皮坏死, 顶端附有内含细菌的脓性渗出物。在子宫内早期死亡的胎儿, 自溶常掩盖了轻微的败血性病变, 如胃肠黏膜充血, 气管黏膜、心外膜和淋巴结出血, 卡他性肺炎以及肝和脾等的变性和坏死灶。在子宫内后期死亡和流产的胎儿, 由于病变已充分发展, 不易为自溶所掩盖, 故常在肝脏、有时在脾脏和肺脏可见到粟粒性坏死灶。

3.3 败血型

精神沉郁, 轻热, 流涎、流泪、流鼻液, 不听驱使, 吃食、吞咽缓慢。病程短, 死亡快。剖检见脾脏肿大、肝粟粒状坏死灶、心外膜出血、脑膜充血、出血性结膜炎和黏脓性的鼻炎。

4 诊断

4.1 脑炎型李氏杆菌病

可根据典型的症状、发病季节、病理组织变化做出诊断。

4.2 败血型李氏杆菌病

必须从病变脏器取材、培养、检查细菌。

4.3 子宫炎型

只有在胎儿和胎膜中找到细菌, 才能确诊。

该病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也是羊只梭菌类传染病流行的季节。两种病的病原都存在于腐败的饲草, 土壤、不洁的饮水。常常交叉感染, 因此, 在诊断上必须细致的进行实地了解, 根据死亡时间和各自特殊症状进行分析。解剖经化验室诊断确诊。

5 治疗

5.1病羊早期病初可大剂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采取大剂量磺胺类药与土霉素注射液或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并用, 疗效较好。用20%磺胺嘧啶钠, 按每千克体重5~10 mL, 庆大霉素, 按每千克体重1 000~1 500 U位, 均肌肉注射。也可用青链霉素联合进行治疗。病羊出现神经症状时, 可用盐酸氯丙嗪治疗, 按每千克体重1~3 mg用药。出现神经症状的注射维生素B1和维生素C。体质较弱的应补充10%葡萄糖500 mL、葡萄糖酸钙2~3 g。消化不良的用健胃药, 每天给予柔软的青干草, 适当补精饲料150~200 g。

5.2病羊应迅速隔离, 棚圈和羊群立即喷洒消毒液和生石灰。各羊群之间不要交叉放牧, 要暂时形成隔离区。同时, 应向基础设施条件好、牧草优良、高燥的地方转场, 可有效防止疫病的进一步传播。

6 预防

断奶仔猪李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6

1 发病情况

2012年, 放城镇某猪场3月份先后从外地购进仔猪321头, 当时生长发育及健康状况良好。自4月6日至4月下旬有4头仔猪发病, 以后发病数量迅速增多, 先后共发病146头, 死亡75头。据养殖户介绍, 发病后找当地兽医医治, 曾用过青霉素、大青叶等医治过, 但疗效不佳, 不能控制病情, 速来本站诊疗。

5 药敏试验

对分离用常规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对磺胺嘧啶纳、氨苄青霉素、红霉素敏感, 其抑菌圈在15mm以上, 对青霉素等有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6 防治措施

(1) 采取紧急措施, 防治疾病传播。加强母猪的饲养管理, 立即更换饲料, 提高清洁卫生, 饲槽内剩料及时清理。做好紧急灭鼠工作, 防止鼠类活动。做好消毒工作, 1次/d消毒, 消毒液要交替使用。2周后, 改为1周2次。对被污染的粪尿及病死仔猪作无害化处理。对场内所有猪只用磺胺嘧啶钠饮水预防1~3d。 (2) 药物治疗:对发病仔猪可采用磺胺嘧啶钠0.1g/kg体重肌注, 首次量要加倍, 早晚1次/d, 连续治疗2~5d, 并配合碳酸氢钠、维生素C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3) 中药配合治疗, 组方:柴胡150g、双花150g、菊花150g、茵陈100g、黄芩100g、茯苓100g、远志100g、生地100g、木通100g、车前草100g、琥珀15g等混合水煎, 可供10头仔猪1d内服, 拌料、饮水均可, 连用3~5d。

山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篇7

1 发病情况

我区林场某农户饲养山羊31只, 平时放牧于林场林地, 2006年7月中旬, 在连续几天下雨后突然死亡6只, 另有15只发病, 出现腹泻, 头肿等症状, 请求诊治。

2 临床症状

精神沉郁, 食欲废绝, 全身衰弱, 体温41℃~42℃;严重腹泻, 粪便稀黑, 有明显腥臭味, 其中2只, 瘤胃中度臌气;眼结膜充血、水肿, 有粘性分泌物;流浆液性鼻液、流涎混有泡沫;颌下、头颈、胸部皮下水肿;胸部听诊有湿性罗音。

3 病理剖检

剖检2只病死山羊, 尸僵不完全, 腹部严重臌气;颈下、颈部及前胸部皮下有胶胨样出血性浸润;胸腔内充满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 肺呈大叶性肺炎病变, 气管内有带血泡沫, 肺门淋巴结出血;胸膜、心包膜上有纤维素絮片, 心包积液, 冠状沟有出血点;肝严重肿胀, 达正常2倍大, 质脆, 表面有出血点;脾中度肿胀, 淤血, 质软;肠粘膜出血, 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性肿胀。

4 实验室检查

4.1 镜检

用肝、肺、脾、淋巴结触片, 美蓝染色、革兰氏染色后镜检, 均可见有两极浓染的小杆菌或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4.2 分离培养

无菌将病料接种于血液培养基和普通培养基, 普通生化培养箱37℃培养24h, 均形成湿润的露滴样小菌落, 血培养基上, 菌落周围呈β溶血, 挑取菌落革兰氏染色, 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3 生化试验

将分离到的细菌接种于糖培养基, 37℃培养24h, 结果为:葡萄糖+, 乳糖+, 麦芽糖+, 庶糖+, 甘露醇+, 靛基质-, VP-, 硫化氢-, 尿素-, 硝酸盐+。

4.4 动物试验

取病死羊的肝、脾、淋巴结反复研磨, 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 制成1∶10的悬液, 接种于3只小白鼠, 每只小白鼠0.3 m L。3只小白鼠分别于24 h、28 h、30 h后死亡, 取死亡小白鼠的肝脏、脾脏涂片镜检, 见有多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5 诊断

根据羊群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综合诊断为山羊巴氏杆菌病。

6 治疗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 提高羊群的营养水平, 补充富含维生素的饲料, 给予清洁饮水。

6.2 对污染的环境、用具用20%漂白粉或5%烧碱进行彻底消毒, 及时清除粪便, 保持栏舍干燥。

6.3 病羊和可疑羊用青霉素4万U/kg、链霉素1万U/kg, 肌

肉注射;高热的病羊用30%安乃近2 m L肌肉注射;病情严重, 全身衰弱, 食欲废绝者, 用5%葡萄糖盐水500 m L, 安钠咖3 m L、维生素C 4 m L、地塞米松5 m L, 1次静脉滴注, 2次/d, 连用3d。病羊全治愈。

7 讨论

7.1 农户将羊散养于林地, 平时疏于管理, 一场雷雨后, 造成

羊抵抗力下降, 正常菌群紊乱, 条件性致病菌乘虚繁殖, 导致本病发生, 加之又未及时发现, 未及时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 致本病呈群发。

7.2 尽管未进行药敏试验, 但从临床治疗效果看, 致本病的溶血多杀巴氏杆菌对青霉素、庆大霉素比较敏感。

7.3 散养的羊, 在要林间搭建简易的羊舍, 在恶劣天气时, 让

上一篇:进出口合同下一篇:平板电脑背后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