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痘的防治

2024-07-18

山羊痘的防治(共8篇)

山羊痘的防治 篇1

山羊痘 (goatpox) 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特征是皮肤、某些部位的粘膜和器官发生痘疹。

我县2006年和2008年先后两次发生山羊痘, 给我县的养羊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致使多个养羊户倒闭, 一度影响了我县养羊业的发展。

1 临床症状

病羊体温升高至41~42℃, 呼吸加快, 有时伴有轻度咳嗽和喘气, 精神不振、发抖、流泪、鼻腔有浆液性鼻液或脓性分泌物, 在无毛区或毛稀少的皮肤、嘴角、口腔、鼻、眼、尾内侧, 四肢内侧等处发生丘痘疹。

2 剖检病变

体表皮肤, 特别是鼻、眼睑、下颌、乳房、包皮、阴门和肛门周围的皮肤发生痘疹, 在头、颈、胸、腹等有毛的皮肤也可发生多量痘疹;其次是口腔粘膜。皮肤的痘疹。眼观变化, 初为红色斑疹, 接着转为丘疹, 后者为不正园形、黄豆大至蚕豆大的扁平隆起, 通常呈灰白色, 如发生出血则呈紫红色, 我们称之为“皮肤型”, 死亡率较低。严重的内脏组织、器官发生痘疹, 依次是肺、气管、鼻前庭、咽等有痘疹, 特别是肺部痘疹明显, 痘疹为暗红色绿豆大至黄豆大的结节, 散在分布或密集于肺叶上。以后, 痘疹中央部肺泡壁及其充血的毛细血管发生坏死, 肺泡腔内充满渗出液, 坏死灶外围有一充血、水肿带, 其外围为间质性肺炎区, 依次是有的在气管、鼻前庭、咽、等有痘疹, 粘膜的痘疹多为粟粒大至黄豆大的灰白色结节, 微隆起于粘膜面, 有些痘疹出血时则呈暗红色。内脏组织、器官发生痘疹的羊群, 我们称之为“内脏型”, 死亡率较高, 应及时进行治疗。

3 防治措施

通过先后两次发生山羊痘后的处理经验, 本人认为, 一但确诊羊群患山羊痘后, 必须立即采取隔离、紧急免疫和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隔离病羊

可把疫区的山羊分为三种类型:凡病状明显的称为病羊类型, 病状不明显的或和病羊接触过的以及体温较高的羊称为可疑类型, 一切正常的称健康类型。病羊类型应放在离健康羊群较远的单独羊舍内隔离饲养, 一切有关的工作派专人去做, 严禁外人接触病羊, 切断一切有可能传播疫病的途径。隔离病羊可以减少病羊的死亡率, 因病羊体弱无力, 如同健康羊关在一起, 容易被挤倒踏伤, 也争抡不到饲料, 同时可以减少羊群的感染率。特别是同一村庄不同户的羊群更应立即隔离, 不要混群放养。可疑类型可放在原来羊舍观察饲养。健康类型也最好单独放在另一处管养, 以免被感染。

3.2 紧急免疫

对发病区内健康羊群和受威胁区的羊群进行紧急免疫, 预防接种是防止山羊感染山羊痘的最好办法, 常用山羊痘弱毒疫苗, 不伦大小山羊一尾部内侧皮内注射0.5mL, 4~7d后可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可达一年。

3.3 严格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消灭病原维生物如细菌、病毒。羊舍地面、墙壁、栅栏、饲槽以及一些笨重的用具, 一般常用8~20%漂白粉溶液2%苛性碱液、8%烧碱等进行喷洒消毒;病羊睡过的垫草、吃剩的饲料和用过的绳索等, 都要用火烧掉;病羊的粪便一定要选一偏僻高燥的地点进行堆的积、发酵处理。

3.4 治疗

(1) 斩首注射液 (黄芪多糖注射液) 0.2mL/kg, 肌肉注射, 1次/d, 连用于5d。病毒唑注射液15~20mg/kg, 2次/d, 肌肉注射, 连用于5d。 (2) 为防止继发感染, 磺胺嘧啶注射液0.2mL/kg、肌肉注射、2次/d, 连用于5d。 (3) 体表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洗涤, 再涂紫药水。并用绿豆、黄豆、金银花、板蓝根、栀子适量加水煎汤喂服。

经过以上疗法, 大多数病羊5~7d后病情得到控制, 病羊治俞率达95%。

山羊痘的防控措施 篇2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特异的痘疹,典型的斑疹、丘疹,后变水泡、脓包和结痂的病理过程。继发全身感染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妊娠母羊易引起流产。

2014年7月以来,云南省盈江县平原镇、新城乡、勐弄乡等3个乡镇饲养的山羊发生疑似山羊痘病例,3个乡镇存栏山羊6642只,在短短几天内发病376只,发病率5.66%;死亡124只,死亡率32.98%。其中勐弄乡中山村彭某饲养74只羊并发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全群发病,死亡50只,死亡率达67.56%;新城乡新安村刘某饲养27只羊,全群发病,死亡15只,死亡率达55.55%,给盈江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此,盈江县畜牧兽医局专门成立疫病疫情调查专家组,前往发病地区开展调研工作。

二、发病原因

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不足,重养轻防,为该病的流行创造了条件。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良种覆盖率,四处引种,不注重产地检疫,将携带病原的羊只引入而发病;二是片面追求养殖数量和规模,不注重科学饲养管理,造成羊群的抗病力下降而发病;三是该病没有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不接种疫苗,造成羊群对该病无免疫能力,一旦该病发生会迅速造成暴发性流行;四是供销流通渠道多,科学引种措施不健全,疫病监测及产地检疫、出入境检疫技术滞后,也给该病的病原营造了滋生蔓延的机会,造成疾病流行。此次山羊痘的发生,主要是养殖户从外县购买了携带病原的羊只而引起发病。

三、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绵羊、鸡和猪较为常见,虽然山羊、牛和马很少发病,但长途运输、气候变化、饲草缺乏和饲养管理不良等因素都可引发该病。病羊或带毒羊为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痘疱中。可经呼吸道感染,昆虫叮咬机械传播,也可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首次在盈江发病,主要是从外县购买羊群到该县饲养且正直炎热的5月到6月份而引起发病,发病明显,全群发病,死亡率高达55.56%。也与盈江高温高湿的气候有直接的关系,传播快,流行区域广,对羊群危害大。

四、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平均为6~8天,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咳嗽、磨牙、呻吟,声音嘶哑,眼脸肿胀,有眼屎,流泪,有浆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从嘴唇开始出现病症,如眼周围、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和尾内侧等毛短或无毛的部位出现红斑,1~2天后相继成为丘疹,症状明显于皮肤表面。3~4天后变成水痘,中央凹陷呈脐状,随后变成脓疮。孕羊易流产,继发全身感染者常因败血症而死亡。

五、防制措施

1.对症治疗,强心补液

(1)对症治疗:以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如清开灵(板蓝根)10毫升与青霉素240万国际单位肌肉注射,小羊减半;毒痘康每公斤体重0.1克,肌肉注射;毒疮5号+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或氟苯尼考、盐酸林可霉素交替使用,每天两次,连用3天,防止感染。(2)强心补液:用5%葡萄糖250毫升、0.9%生理盐水250毫升加庆大霉素5毫升、维生素 C 5毫升静脉注射,增强羊的抗病力。

2.加强护理,精心饲养

对皮肤上有水疱、脓疱的应把它抓破,用生理盐水清洗、75%酒精消毒后涂上青霉素+敌百虫片(研成末);黏膜上的病灶,用0.1%高锰酸钾液或食醋冲洗后,涂搽碘甘油。给予柔软、适口性好的饲草和补饲适量的精料,圈舍及周围场地要认真消毒,做到精心饲养,降低死亡率。

3.对病死羊实行无害化处理

对病死的羊只实行深埋、撒上大碱(碳酸钠),严格执行“四不准一处理”的无害化处理原则。

4.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勿从疫区引进羊只。发生疫情时,划区封锁,隔离消毒,精心护理。对发病区或受威胁区的羊只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云南省盈江县畜牧兽医局畜牧站 曹后英 尹正发 邮编:679300;云南省盈江县平原镇畜牧兽医站 线小芳 邮编:679300)

山羊痘的防治体会 篇3

1 发病情况

修山镇当时共有46个山羊养殖户, 共存栏山羊1420只, 有35户发生疫情, 共发病1003只, 发病率70.6%, 死亡410只, 病死率40.9%。经调查, 发病起始时间为2002年8月10日以后。这些羊只均为农村散养, 以自繁自养为主, 一般采取山地放牧的饲养方式。在春季集中强制免疫时, 只是接种了羊的口蹄疫疫苗, 其他疫苗没有接种过。大小羊只均有发生, 以断奶后至一岁的羊发病较多, 成年公羊发病后多能耐过, 怀孕后期的母羊多出现流产。发病前邻近乡镇有山羊痘散发疫情, 农户在放牧羊只的过程中有过相互接触。

2 临床表现

潜伏期1~2周, 平均6~8d。发病初期, 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 食欲减少或废绝, 精神沉郁, 呼吸急促, 伴有喘息气, 鼻孔流出浆液性、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眼结膜潮红, 流泪, 严重的眼角有脓性分泌物, 角膜混浊, 视物不清。呼吸、脉搏增速。2~3d后, 全身皮肤, 特别是乳房、阴门、口角、鼻端、耳背面、四肢内侧和尾根内侧等少毛或无毛区, 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红斑, 并相继发展成凸出于皮肤表面的灰黄色实硬丘疹, 眼观和触摸如蟾蜍皮肤突出的结节, 结节质地坚固, 有的连成大小不等的疹块, 星罗棋布, 遍布全身。皮肤痘疹结节破溃后有淡黄色液体渗出, 然后结痂、脱落, 此时体温开始恢复。整个病程3周左右, 随着病程的发展, 病羊体况愈下, 极度消瘦, 呼吸困难, 咳嗽, 妊娠母羊大多流产, 羔羊几乎全体死亡。体质瘦弱的羊、皮肤病严重的羊, 以及继发肺炎、胃肠炎、关节炎等病状的羊, 一般10~15d左右死亡。许多病例病程极快, 在发病后3~4d即出现死亡, 有的没有出现皮肤红疹等典型症状。

3 病理剖检

通过对死亡羊只的剖检发现, 羊只明显消瘦, 体表皮肤布满痘疹, 触之不动, 将其剖开有的流脓汁。喉及气管粘膜充血, 并有浓稠粘液附着。肺部有粟米大至小指头大灰白色结节, 有的较硬, 突出于肺表面。肝脏表面可见粟米至蚕豆大小的白色结节点, 脾脏边缘有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胃表面可见白色结节。

4 实验室诊断

急宰2只病羊, 采集病变典型的肺、肝、脾、淋巴结等送湖南省兽医总站检验, 确诊为山羊痘病毒感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山羊痘病感染, 且大多表现为内脏型。

5 防治措施

5.1 加强隔离、消毒工作

将病羊隔离饲养, 并对圈舍、运动场、剖检现场进行彻底清理, 粪便堆积发酵。羊舍内外及用具用二氧化氯消毒剂消毒, 隔天1次。尸体作深埋无害化处理。

5.2 强化防疫

对假定健康羊不论大小均用山羊痘活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方法如下:每支疫苗 (50头份) 加生理盐水25ml稀释, 用7号或9号针头, 在尾根或股内侧施行皮内注射, 每只羊1~1.5ml, 起到了很好的预防效果。

5.3 病羊的护理及对症治疗

(1) 对隔离羊舍采取保暖措施, 午间晒太阳, 饮温水, 对病情较重的羊, 每天投喂2次稀饭。

(2) 口腔病灶每天用0.1%高锰酸钾冲洗, 涂碘甘油或紫药水。对皮肤上的病灶 (丘疹或痘疹) 涂擦5%碘酊。

(3) 用病毒唑与多种抗生素 (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恩诺沙星等) 治疗, 防止继发感染。

(4) 病初红斑丘疹期, 用金银花10g、升麻5g、葛根10g、茯苓10g、甘草5g煎服;痘疱破溃结痂期, 用金银花15g、连翘12g、黄柏5g、黄连3g、黄芩6g、栀子6g、沙参6g、麦冬6g、桑叶3g、扁豆6g、花粉3g、玉竹6g、甘草6g煎服, 有一定疗效。

6 小结与讨论

(1) 本县在历史上未见山羊痘的发生, 养殖户平时没有采取预防措施, 对此次山羊痘疫情缺乏思想准备, 发生后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导致出现惨重经济损失。

(2) 高温多雨可能是诱因。2002年7月份下过一次暴雨, 8月份持续高温, 加上发病地地势低洼, 到处积水, 造成蚊蝇滋生, 又由于没有防蚊蝇设施, 可能造成山羊痘病的发生。

(3) 外来疫源是这次疫情的直接原因。据反映与桃江县相邻的汉属县之前发生了以山羊痘病为主的流行病, 羊发病前在放牧过程中与病羊有过接触。

(4) 初发症状以咳嗽、肺炎、眼结膜炎为主, 兽医人员易误诊。

(5) 病死羊只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羊的随意丢弃、带毒羊的收购和出售容易导致疫情扩散。

(6) 为防止继发感染, 初期使用抗菌素、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但收效甚微, 特别是内脏型羊痘, 几乎无药可治。

(7) 本病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山羊均易感, 且幼龄羊发病率、死亡率非常高。

(8) 疫苗免疫是预防山羊痘病的关键性措施。近十年来, 通过落实免疫注射, 再未发生一起山羊痘疫情。免疫注射中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 才能保证免疫效果。

摘要:本文对桃江县2002年发生的一起山羊痘病疫情进行了分析, 介绍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剖检变化、诊断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并总结了预防和控制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篇4

山羊痘是由山羊痘病毒引起山羊发生的一种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曾在我国西北地区有过流行, 在鄄县及周边地区尚无报道。近年来, 由于山羊流通、交易频繁, 引起了山羊痘的传播和流行, 严重威胁养羊业的发展。2003年下半年, 山羊痘在本县什集等乡镇首次发生, 经过及时采取扑灭措施, 疫情得到了控制。

1 流行情况

2011年9月中旬, 什集镇军集村养羊专业户陈某从市场购买56只山羊饲养, 半月后, 发病21只, 死亡3只。接着在什集镇周边引马乡、郑营镇先后发生该病。疫情涉及4个乡镇5个村9个村民组17户, 共饲养山羊426只, 发病113只, 死亡12只, 发病率为26.5%, 病死率为10.62%。

2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羊体温升高达39.5~41.5℃, 精神沉郁, 拱背, 发抖, 轻咳, 结膜潮红。有的呆立或卧地不起, 从鼻孔流出浆液性、粘液性、脓性分泌物, 呼吸、脉搏增速。少数羊食欲下降、饮水量减少, 多数羊采食、饮水停止。2~4d后, 病羊全身皮肤, 特别是乳房、阴门、口唇, 四肢内侧等少毛或无毛区, 出现黄豆或蚕豆大小的研磨, 反复冻融, 超声波裂解处理, 离心, 取上清液作待检抗原, 与山羊痘阳性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 经37℃, 24~48h观察为阳性。 (2) 采未经羊痘免疫的康复期病羊血清, 与山羊痘标准抗原作琼脂扩散试验, 经37℃, 24~48h观察为阳性。根据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 确诊此病为山羊痘。

5 防制措施

5.1 疫区 (1) 封锁疫区、疫点, 扑杀病羊:

对发生疫情的村寨实行封锁, 禁止疫区、疫点内的山羊及其产品运出和出售;对病羊进行扑杀, 尸体深埋;对与病羊接触的同群羊进行隔离。 (2) 消毒:对发病羊农户的圈舍、用具以及可能被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清扫后, 用消毒灵、消毒王等进行消毒, 隔日1次, 连用3次。 (3) 紧急预防接种:对疫点、疫区和受威胁区的山羊用山羊痘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 每只羊皮内注射0.5ml, 4~6d产生免疫力。

5.2 养羊农户 (1) 免疫:

浅谈山羊痘的防治 篇5

1. 病原

该病病原为山羊痘病毒, 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 干燥痂皮中的病毒可存活3个月, 在空闲的羊舍内可存活半年。用2%石碳酸和福尔马林经15 min灭活, 55℃经30 min灭活, 常用的碱溶液或酒精溶液10 min即可将病毒杀死。

2. 流行特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在没有免疫的敏感山羊群中常常爆发, 病羊和病愈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 病毒常存在于痘疱液、痘疱痂皮和分泌物中, 随脱落的痂皮和分泌物而污染周围环境、饲料和饮水等, 通过损伤的黏膜传染疫病, 也可通过羊虱等吸血昆虫间接传播。发病率可达100%, 死亡率一般不高, 但恶性羊痘可高达50%以上。

3. 症状

(1) 典型羊痘

分前驱期、发痘期、结痂期。病初体温升高, 达41℃~42℃, 呼吸加快, 结膜潮红肿胀, 流脓性鼻汁。经1~4 d后进入发痘期。痘疹多见于无毛部或被毛稀少部位, 如眼睑、嘴唇、鼻部、腋下、尾根以公羊阴鞘、母羊阴唇等处, 先呈红斑, 1~2 d后形成丘疹, 突出皮肤表面, 随后形成水疱, 此时体温略有下降, 再经2~3 d后, 由于白细胞集聚, 水疱变为脓疱, 此时体温再度上升, 一般持续2~3 d。在发痘过程中, 如没有其他病菌继发感染, 脓疱破溃后逐渐干燥, 形成痂皮, 即为结痂期, 痂皮脱落后痊愈。

(2) 顿挫型羊痘

常呈良性经过, 通常不发烧, 痘疹停止在丘疹期, 呈硬结状, 不形成水疱和脓疱, 俗称“石痘”。

(3) 非典型羊痘

全身症状较轻, 有的脓疱融合形成大的融合痘 (臭痘) ;脓疱伴发出血形成血痘 (黑痘) ;脓疱伴发坏死形成坏疽痘。重症病羊常继发肺炎和肠炎, 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该病发病过程分为6个时期。潜伏期一般为2~5 d。病初体温略升高, 精神差, 食欲减退, 结膜潮红流泪, 鼻有大量黏性分泌物, 后转为黄色脓性分泌物结痂于鼻端, 有时影响呼吸, 产奶量下降, 羊只消瘦;不久, 在体表少毛或无毛处 (乳房、乳头、口、鼻、眼、阴囊和股内侧等) 出现圆形红斑疹, 用手按压, 红色消退 (红斑期) ;从次日起在红斑中央发生芝麻大小微红色坚硬的圆形结节。结节迅速变大, 其基部直径可达1 cm左右 (丘疹期) ;结节在几天之内变成水泡, 有些水泡中央凹陷, 称为痘脐 (水泡期) ;以后, 水泡变为脓疱 (脓疱期) ;脓疱内容物逐渐干涸, 形成痂皮 (结痂期) 。痂皮脱落后, 遗留放射状瘢痕而痊愈。

有的发病山羊在背部、头、颈、胸部等肢体外侧体表较厚的皮肤真皮层形成坚硬结节, 并不发展成水泡, 触按体表皮肤有硬如小石子的感觉, 直径约0.5~1 cm, 称之为“石痘”。有的羊在口腔、鼻腔黏膜、气管、咽喉、食道、胃、肠黏膜形成痘斑。有的羊在肺部表面形成痘结, 大小如绿豆至黄豆大, 切开见白色胶样物 (无液体) , 称为肺痘, 临床上此时常见咳嗽、呼吸加快, 流脓鼻涕和停食等症状。

该病经过一般良好, 但羊痘的发生呈恶性经过时, 即痘疹发生广泛, 特别是肺和其他内脏发痘时, 死亡率甚高。病愈山羊有坚强的终生免疫力。

4. 病理变化

在皮肤的少毛部位可见到不同时期的痘疱。病情严重者痘疱密集地一个挨一个, 但各痘之间界限明显。呼吸道黏膜有出血性炎症, 有时见有圆形或椭圆形增生性病灶, 直径约1 cm, 有时有假膜覆盖, 轻抹可去掉, 露出红色至暗红色的痘斑。肺部呈大叶性肺炎状, 肺表面有痘结。在消化道的胃、肠黏膜表面亦有这种痘斑或痘结。淋巴结水肿, 切面多汁, 肝脏有脂肪变性病灶。

5. 诊断情况

根据以上发病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病学特点不难作出诊断。传染性脓疱的鉴别诊断:传染性脓疱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处于中期的疱疹其中央缺乏脐状凹陷, 疱疹趋向于相互融合, 常形成大的增生疣状物 (羊痘的痘疹为圆形, 有明显的边界) , 其上覆盖有坚硬的角质化痂皮。传染性脓疱一般无内脏痘疹;另外, 临床上常易将羊痘的呼吸道症状诊断为传染性胸膜肺炎, 其鉴别方法是传染性胸膜肺炎虽也有流脓涕和呼吸症状, 但无皮肤痘、石痘和内脏痘疹。

6. 防治措施

(1) 严格检疫

引入的种羊只必须严格检疫, 隔离观察21 d以上, 确定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调种前应调查引进羊是否有羊痘病史及羊痘免疫情况。

(2) 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对流行地区的健康羊群, 每年用羊痘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接种方法:助手倒提羊两后腿, 防疫员一手抓羊尾并翻开, 另一手用已抽疫苗的1 m L的一次性注射器 (4号针头) , 针孔朝上, 在尾根部皮内注射0.5 m L, 几天后观察注射部位有反应的为有效, 否则要重新接种。接种1周后可产生免疫力, 免疫期约1年。具有免疫力的母羊所生小羊从2月龄开始亦应接种疫苗。

(3) 隔离消毒

发病后立即隔离病羊, 严禁外人接触羊只。停止一些有可能加速疫病传染的兽医操作, 如阉割、打耳标等。对污染的场地、饮水、饲料、用具要严格消毒。羊圈要防鸡鸭狗等畜禽的进入, 以防交叉污染。羊圈门外设消毒池, 人员进出还要用消毒药水洗手和擦拭鞋底。

(4) 紧急预防

对未发病羊采用紧急预防接种的方法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疫病的损失, 接种剂量可采用2~3倍常规用量。同时可煎中草药给羊饮用或灌服。选用中草药中的黄连、黄芩、苍术、葛根、金银花 (或全草) 、十大功劳、蒲公英、铁马鞭、鱼腥草、车前草等, 根据羊只数量及方药组成确定剂量。中草药使用效果良好, 对无病的可起一定的预防作用, 已病的可促进康复。对停食减食的可在药液中加入湘曲和葡萄糖粉 (或白糖) 以补充能量, 减少体弱不食羊只的死亡。

(5) 局部处理

发现羊出痘后要尽快用紫药水、碘酒涂擦痘斑及周边部位, 以便加快结痂康复。水泡或脓疱破裂后, 应先用消毒药水洗净后 (尤其是蹄腿等部位) 再用10%明矾水涂擦以收敛伤口, 干后再涂药;对黏膜上的病灶先用0.1%高锰酸钾洗涤后涂以碘甘油或紫药水。

(6) 全身治疗

一起山羊痘的诊断与防治 篇6

1 主要流行特点

该场11月初, 由外地购买10余只山羊, 2周左右开始发现有的山羊精神不振, 食欲降低, 经多种抗生素治疗后无明显效果, 遂请笔者前去实地诊断。12月初发现23只症状明显, 后陆续出现病羊数量增多, 最多达33只, 死亡2只。各年龄的山羊均有发病, 幼龄羊比成年羊发病数量多。发病羊无明显性别区分, 有一只怀孕山羊也表现症状。

2 主要临床症状及病变

2.1 主要临床症状

检查4只病羊, 其体温分别为41℃、41℃、39.7℃和39.6℃。病羊表现精神沉郁, 呆立墙边, 不愿行走, 食欲减退。口、鼻、眼部周围以及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和尾内侧、胸部、躯干部皮肤出现如豌豆至黄豆大丘疹, 丘疹发展迅速。后期形成水疱, 有的变为脓疱, 脓疱内容物逐渐干固, 形成褐色痂皮, 痂皮脱落后而愈。本病的病程从第一批患羊出现症状到皮肤病变消失约为2个月左右。病羊死前体温下降, 全身衰竭。2.2病理变化死亡羊剖检变化, 气管及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可见水泡样大小不等的痘疹及溃疡形成, 黏膜表面有多量的粘液性分泌物附着;肺脏出血, 肺门淋巴结高度肿胀, 切面多汁, 周边出血, 肺表面及切面可见黄豆大小结节或白色斑块状病灶呈岛状分布, 以肺的尖叶, 心叶及膈叶的前部比较显著。胸水增多。肝脏肿大, 口腔内齿龈、舌面、硬颚、咽喉黏膜分布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丘状隆起痘疹, 瘤胃和真胃的黏膜和浆膜面、十二指肠及部分小肠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3 诊断

3.1 临床诊断

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 典型的临床症状, 剖检病理变化, 使用抗生素未有效果, 初步诊断为山羊痘病。从肝脏、脾脏未分离到细菌。由肺脏分离到葡萄球菌, 这可能是山羊痘病毒感染后继发的病原体。接种山羊痘弱毒疫苗后, 1周左右出现各种症状加重的变化, 进一步证实该病为山羊痘病毒引起。

3.2 微生物学检查

无菌采集血液、肝、肺、淋巴结、脾等, 分别制作涂片或触印片。血液涂片革兰氏染色;组织触印片以美蓝染色, 镜检。同时, 将病料接种于LB琼脂鲜血琼脂上, 37℃培养24h。只是从肺脏分离到葡萄球菌, 其它脏器未分离到细菌。

4 病因分析

羊痘是所有动物痘病最为严重的一种, 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列为A类重大传染病,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疾病, 受感染羊群的生产能力和皮毛质量极大降低, 不仅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而且严重影响养羊业的发展。

4.1 该病传播速度快的原因

该场饲养管理人员少, 病羊与健康羊没有及时隔离。不同羊群之间的隔断为栅栏, 相互之间能够接触到, 再加上风大、寒冷, 是该病传播较快的原因。

4.2 该病毒长期存在的原因

由于山羊痘病毒的耐受性极强, 在宿主和环境中可存活很长时间, 在痂皮内可存活数年, 在羊圈内可存活1个月, 而在羊毛中可存活几个月, 很难彻底清除该病毒。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皮肤黏膜而感染, 也可经吸血昆虫或其它途径传播。丘疹中含大量病毒, 黏膜上的丘疹破溃后可从鼻和口分泌物及泪液排泄病毒。病毒进入乳汁、尿液和精液也可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

5 防制措施

5.1 紧急措施

封锁场区, 扑杀病羊, 禁止发病的山羊及其产品运出和出售;对死亡的山羊尸体深埋;对与病羊接触的山羊进行隔离。

5.2 常规管理措施

该病毒在场内可能会长期存在, 因此, 2年内一定要搞好山羊痘的预防工作。加强饲养管理, 对羊舍及其四周环境彻底消毒, 以及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冬春季节要适当给羊群补饲精料.并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以增强羊的抵抗力。及时调整饲养密度, 保

浅谈兔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柳尧波张兆坤孙守礼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济南250100)

中图分类号:S858.2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1733 (2011) 05-0036-02

近年来, 随着国家各项有关养殖扶持政策的逐步落实, 养殖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家兔饲养业作为其项目之一, 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由于养殖场 (户) 生产技术水平的参差不齐, 疾病时有发生, 导致家兔的死亡率高, 生产成本增加, 从而影响养兔业的经济效益。

1兔病发生的原因

1.1兔场的环境条件差家兔对于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都有一定要求, 良好的兔舍环境对家兔发挥其生产潜力十分重要。造成环境条件差的因素有很多: (1) 兔场场址的选择和设计不合理:由于绝大多数兔场还是传统的家庭式饲养模式, 所以兔场的场址选择和设计一般是就地取材, 没有充分考虑兔舍的地势、风向、水源、周边环境等因素, 造成兔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增多、噪音过大, 从而引起兔的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机能紊乱, 疾病增多, 导致家兔成活率降低。 (2) 饲养管理技术落后:饲养管理对维护良好的兔舍环境至关重要。如果饲养员在饲养技术等方面没经过系统的培训, 饲养管理跟不上, 也能人为地造成恶劣的环境条件。其一、消毒不科学、不彻底。合理的消毒措施是杀死病原微生物的有效途径, 如果消毒方法不恰当, 就不能彻底消灭病菌, 也起不到防病的效果。其二、通风换气不及时。重保温、轻通风, 导致环境潮湿和有害气体浓度过大, 兔子的球虫病和其他疾病增多。其三、病死兔子处理不当:饲养员对养兔知识的缺乏, 导致了对病死兔尸

持舍内洁净卫生, 定期对羊舍、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 消灭病原。新购进山羊必须隔离观察, 确认无病后方可合群饲养;发现病羊及时处理, 防止疫源传播。

5.3 药物治疗

山羊痘病是病毒性疾病, 本病虽然尚无特效药物治疗, 可使用病毒灵、病毒唑等注射液。为防止继发感染, 可应用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和磺胺类体对环境的危害性重视不够, 随便丢弃, 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 造成了环境的污染。

1.2疫苗选择不当 (1) 误购假苗:市场上还有许多以假充真的疫苗, 因这些疫苗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免疫后基本上起不到保护作用。 (2) 误购进了因保管不当、效价降低的疫苗:虽然目前家兔的疫苗都是灭活苗, 保存条件没有冻干苗那样严格, 但如果保存时间过长或存放时温度过高, 效价同样也会因保管不当而降低, 注射后就达不到预期的免疫效果。

1.3免疫方法不正确免疫操作不规范, 如注射疫苗的时间、剂量、方法把握不好, 就容易导致免疫抑制现象的发生, 或使机体不产生免疫反应, 抗体水平达不到应有的高度, 免疫后起不到对疾病的预防效果。

1.4滥用药物 (1) 长期应用抗生素:抗生素不仅能杀死有害菌, 同时对正常的微生物菌群也有破坏作用, 长期应用抗生素不仅能产生耐药性、无益于疾病的控制, 反而会导致一些肠道性疾病, 例如长期应用磺胺类类药物, 易引起大肠杆菌病的发生, 且很难治愈。 (2) 同时应用几种药物:没有考虑药物的配伍禁忌, 应用多种药物, 不仅没减轻病情, 有的甚至出现中毒症状或者继发其它疾病。

1.5应激因素 (1) 突然更换饲料:频繁更换饲料是养兔生产中的一大禁忌, 有的养殖户忽视了兔子的惯食性, 没有过渡期, 随意更换饲料, 结果家兔正常的消化

药物等。中药以清热解表、祛风透疹为治则。

5.4 紧急免疫

山羊痘的诊断及综合防治技术 篇7

2008年9月9日, 云南省禄丰县中村乡一养羊户养有43只山羊, 发病16只 (其中羔羊3只, 繁殖母羊8只, 骟羊4只, 公羊1只) , 死亡8只 (其中成年母羊5只, 羔羊3只全部死亡) , 发病率37.2%, 死亡率18.6%, 病死率50%。怀孕母羊3只流产, 患病羊的眼、鼻、乳房、尾根内侧等发生痘样疱疹。

1 流行状况

对该村6户饲养的153只山羊进行调查, 其他家的羊只没有发病。本村有1户人家原来不养羊, 10 d前到县城购买了2只母羊饲养, 结果病死, 病死原因不明, 没有埋, 丢到他家放羊经过的地方。而其他农户不到丢有死羊的地方放羊, 没有感染。此病没有传染给除山羊以外的其他家畜, 仅限于山羊发病, 主要在有羊痘病羊群中流行, 幼龄山羊感染率高, 妊娠母羊导致流产, 病程3周, 潜伏期18d。本病的发生与季节、气候、饲草饲料供应状况和饲养管理不当有关。

2 临床症状

典型性病羊可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1~42℃, 精神萎顿, 食欲减退或废绝;结膜潮红, 鼻孔流出脓性分泌物;眼周围、唇、鼻、颊、四肢及乳房、阴囊上有痘疹, 部分形成水疱, 水疱内容物多为脓性。

3 病理变化

对死亡羊只进行剖检, 看到鼻腔、喉、气管黏膜充血、出血性炎症, 黏膜和肺上有结节。部分病羊淋巴结、肺和胆肿大。

4 诊断

根据患病羊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初步诊断为山羊痘。

5 治疗措施

5.1 封锁

山羊痘发生后, 按照“早、快、严、小”的要求, 立即隔离病羊, 分群饲养。封锁疫点, 把病死羊尸体深埋或烧毁处理, 对羊舍及污染的用具用高锰酸钾彻底消毒, 羊粪便堆积发酵后利用。被封锁的羊群、羊场应在最后1只羊痘病羊死亡或痊愈2个月后, 没有新病例出现才可解除封锁。

5.2 免疫接种

紧急免疫接种是预防羊痘最好的方法。对健康的羊群采用紧急免疫, 方法是用生理盐水稀释疫苗, 不论羊只大小, 一律在尾根部或股内侧皮内注射0.5 m L, 注射4~5 d后产生为期1年的免疫期 (该村所有羊在发病前刚注射过山羊痘疫苗, 只是该农户的羊已经感染了山羊痘, 在潜伏期中, 没有表现出来, 所以刚注射过疫苗就发生山羊痘, 而他家隔离的27只羊始终没有出现病状) 。

5.3 治疗及效果

1) 山羊痘的治疗用0.l%高锰酸钾水溶液洗擦病羊患部, 干后涂擦碘伏、碘酊或碘甘油。

2) 肌肉注射青霉素160万IU/只, 1次/d, 连用5 d。

3) 肌肉注射10%磺胺嘧啶20 m L/只, 1次/d, 连用3 d。

4) 用痊愈羊只血清皮下注射治疗, 成年羊20m L/只, 羔羊10 m L/只。

5) 用柴胡注射液肌肉注射, 成年羊4 m L/只, 羔羊2 m L/只。

经过治疗, 该养羊户的16只病羊, 死亡8只, 痊愈8只, 治愈率50%, 为养羊户挽回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6 预防

1) 科学饲养。为羊群提供优质的饲草饲料, 确保羊群健康生长。

2) 常规消毒。用3%来苏尔或3%石碳酸对羊舍及用具进行常规消毒。

3) 预防注射。一是对羊痘流行地区用痊愈羊只血清皮下注射预防效果好, 用量为成年羊10 m L/只, 羔羊5 m L/只。二是每年定期预防注射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 大小羊一律皮内注射0.5 m L/只。

山羊痘的诊治 篇8

1 流行病学调查

2010年6~7月先后到泸西县白水镇和旧城镇及绿春县牛孔乡等3乡 (镇) 5户养羊户饲养的1650只发病羊进行调查, 该5群山羊从今年5月底开始出现发病, 先有几只发病, 几天后大部分山羊感染发病, 特别羔羊发病死亡率较高, 发病率高达82.7% (1365/1650) 、死亡率达21.57% (356/1650) , 给养羊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调查发现羊厩内堆积许多粪便, 潮湿、通风不良、比较拥挤。

2 临床症状

患羊体温升高到41~42℃, 精神沉郁, 后肢行走无力, 食欲减退, 全身发抖, 呆立一边或卧地, 鼻腔流出粘液或者脓性鼻液, 咳嗽, 眼睑肿胀, 流泪, 目光呆滞, 严重羔羊出现眼瞎, 体弱拱背。在皮肤无毛或被毛少的部位, 鼻、唇部, 外生殖、乳房、尾内等处出现红斑, 1~2天后出现黄豆大的结节, 几天后形成水疱, 水疱内有黄色液体或脓汁, 几天后变黑色并有恶臭;严重者呼吸困难, 腹部肿胀窒息而亡。

3 病理剖检变化

患死羊唇、舌、齿龈及鼻腔、乳房部有黄豆大结节, 皮下脂肪干燥;皮下有胶冻样浸润, 淋巴结肿大, 并有弥漫性出血点;心包膜有出血点;食道、胃、肠粘膜有散在性圆形或者扁平形结节或溃疡;肺脏有肿胀并有出血点。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 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等诊断为山羊痘。

5 防治

首先将没发病的羊只隔离封锁, 采用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山羊痘活疫苗进行紧急免疫注射, 每只皮下注射0.5~1ml, 一个月后不再出现疫情方可放牧。注意怀孕母羊不能免疫注射, 否则易发生流产。

对发病羊隔离治疗, 唇鼻等剪除痂块, 并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者0.85%生理盐水冲洗伤口, 涂上碘甘油或磺胺软膏;口腔患部可用冰硼散, 撒在患处, 每日早晚各清洗两次, 治疗5~7天, 为防止继发感染, 肌注奇林多效, 按0.05mg/kg用板蓝根注射液稀释, 每天一次, 连用3~5天。

加强饲养管理, 清除厩舍内粪便、死羊尸体, 并焚烧或者深埋无害化化处理。对羊舍、场地和用具用2%氢氧化钠或10~20%石灰水喷洒, 严格消毒, 保持厩舍通风、清洁干燥;对患羊补饲, 添加维生素C。

上一篇:古诗词鉴赏技巧下一篇: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