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治理(共12篇)
防治治理 篇1
我们在长期施工实践中对钢筋砼梁常见裂缝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和攻关, 现对其裂缝成因、防治及处理归纳如下, 以供探讨。
1 裂缝成因
钢筋砼梁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复杂, 主要有材料或气候因素、施工不当、设计和施工错误、改变使用功能或使用不合理等, 通常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1 混凝土尚处于未完全硬化状态时,
如干燥过快, 则产生收缩裂缝, 通常发生在表面上, 裂缝不规则, 宽度小。
1.2 水泥水化硬化时的裂缝
水泥在水化及硬化过程中, 散发大量热量, 使砼内外部产生温差, 超过一定值时, 因砼的收缩不一致而产生裂缝。
1.3 温变裂缝
水泥在硬化期间, 砼表面与内部温差较大, 导致砼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 受到内部砼的约束, 而出现裂缝。
1.4 设计欠周全
如钢筋砼梁的截面不够、梁的跨度过大、高度偏小, 或者由于计算错误, 受力钢筋截面偏小、配筋位置不当、节点不合理等, 都会导致砼梁出现结构裂缝。
1.5 施工质量造成的裂缝
由于砼标号偏低、受力钢筋截面偏小、截面尺寸不符合设计等而导致砼梁出现裂缝。由于施工不当、模板支撑下沉或过早拆除底模和支撑等形成的裂缝。施工控制不严, 在梁上超载堆荷, 而导致出现裂缝。
1.6 预制钢砼梁在运输、吊装过程中,
由于支撑不合理、吊点位置不符以及较大的振动或冲击荷载, 也会导致钢砼梁出现裂缝。
1.7 在使用过程中,
改变原来使用功能, 将办公室改为仓库、屋面加层、使用不当、增大梁上荷载等均会出现裂缝。
2 裂缝的处理
根据裂缝的成因情况, 可将裂缝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由于材料、气候等造成的一般塑性收缩裂缝、干缩裂缝等。这类裂缝一般对承载力影响较小, 可作一般处理或不处理;另一类裂缝明显影响了梁的承载能力, 随着裂缝的扩展和延伸, 钢筋达到屈服强度, 受压区砼应变量增大, 梁刚度大大降低, 构件趋向破坏。此类裂缝必须及早采取加固补强, 以满足结构安全需要。对于裂缝的处理, 首先要重视对裂缝的调查分析, 确定裂缝的种类、程度、危害及加固的依据。调查可从裂缝宽度、长度、是否贯通、是否达到弹性极限应力的位置、有无潮气或漏水、工程地点环境以及施工图纸设计情况等多处入手, 分析裂缝产生的本质原因, 以采取相应的措施。
2.1 经过调查分析,
确认裂缝在不降低承载力的情况下, 采取表面处理法、充填法、注入法等简易的处理方法:
(1) 表面修补法
该法适用于缝较窄, 用以恢复构件表面美观和提高耐久性时所采用, 常用的是沿砼裂缝表面铺设薄膜材料, 一般可用环氧类树脂或树脂浸渍玻璃布。施工时先将砼表面用钢丝刷打毛, 清水洗净干燥, 将砼表面气孔由油灰状树脂填平, 然后在其上铺设薄膜, 如果单纯以防水为目的, 也可采用涂刷沥青的方法。
(2) 充填法
当裂缝较宽时, 可沿裂缝砼表面凿成V形或U形槽, 使用树脂砂浆材料进行填充, 也可使用水泥砂浆或沥青等材料。施工时, 先将槽内碎片清除, 必要时涂底层结合料, 填充后待填充料充分硬化, 再用砂轮或抛光机将表面磨光。
(3) 注入法
当裂缝宽度较小且较深时, 可采用将修补材料注入砼内部的修补方法, 首先裂缝处安设注入用管, 其他部位用面处理法封住, 使用低粘度环氧树脂注入材料, 用电动泵或手动泵注入修补, 此法在裂缝宽大于0.2mm时, 效果较好。
2.2 如果梁的裂缝情况影响了梁的承载能力,
就应更慎重研讨, 分析比较, 采用经济高效的方法, 达到加固目的, 可采用的法有:
(1) 钢箍加固法
此法适合于补强梁内特长箍筋及弯起筋不足, 抗剪达不到要求的情况。具体方法是:用扁钢或圆钢制成垂直或斜形的钢箍, 两端留有螺纹, 套入钢板后用螺母拧紧。也可采用由两个U形钢箍套上后焊接, 然后打入金属楔楔紧。采用钢箍时需在梁上刻槽以防滑。
(2) 粘贴加固法
将钢板或型钢用改性环氧树脂粘结剂, 粘结到构件混凝土裂缝部位表面, 使钢板 (或型钢) 与混凝土连接成整体共同工作。粘结前, 钢材表面进行喷砂处理, 混凝土表面刷净干燥, 粘结层厚度为3mm左右。
(3) 梁的三面或四面加做围套法
在梁的刚度、强度或剪力不足且相差较大的情况下, 采用梁的三面或四面加大, 做钢筋砼围套加固较为适宜。采用四面围套时壁厚应据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两侧大于50mm, 上下大于100mm为宜, 纵向钢筋及箍筋通过计算确定。当梁受楼面限制时, 可采用三面围套, 此时两侧砼厚度宜大于100mm, 纵向钢筋可用中25与原梁纵筋焊接固定, 施工时在梁两侧板上间隔500mm凿洞以浇筋砼, 箍筋可用开口箍或穿板封闭箍, 并经计算确定配筋数量。
(4) 梁的单面加大截面法
单面加大截面法分两种, 即上面加高或下面加厚。梁的上面加高适用于梁的支座抗弯强度不足的加固, 所加砼靠焊在原梁上上部箍筋上的附加箍筋与原砼结成整体, 上部荷载靠附加纵筋承受。梁的上部加厚, 适用于梁跨中抗弯不足加固, 当梁截面强度与要求相差不大时, 可将梁下加厚80~100mm, 配制新的筋与原钢筋焊接, 做法同三面围套。当梁的截的下部增加100mm以上, 按计算配置纵筋和箍筋。
采用围套及单面加厚法加固时, 纵筋与支座连接有下述方法:梁支承在柱上时, 新加纵筋可通过连接钢板或直接与柱内受筋焊接在一起;梁支承在主梁上时, 应在主梁上回设斜托支座, 斜托钢筋与主梁中主筋焊接。对于梁的端支座, 可将梁内部分纵向钢筋按45°或30°角曲折成斜筋焊于主梁内原纵筋上, 或另加入浮筋, 电焊连接新旧纵筋。
小结
综上分析, 钢筋砼梁裂缝应针对成因, 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加强设计施工及使用等方面的管理, 确保结构安全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一旦产生裂缝, 应全面调查分析, 查明原因, 取得加固依据, 在选择处理方法上, 应比较论证, 综合考虑, 以求施工方便, 经济高效。
参考文献
[1]GB50010-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2]JCJ3-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M].2003.
防治治理 篇2
一、矿井概况
1、基本情况
利民煤业是由6个生产矿井和8个关闭矿井整合而成,于2010年2月9日初次取得并于2012年11月23日新办了长期《采矿许可证》,批准开采2#--11#煤层,矿区面积13.6409平方公里,生产规模90万吨/年,保有资源储量9201万吨。设计可采储量2204万吨,服务年限16.06年。
矿井于2011年2月取得了《开工报告》,批准建设工期为17个月。
5月12日,副斜井破土开凿,由此矿井进入正式建设期。到2012 年7月未能实现一期工程完工,于2012年8月7日得到省厅批准延期建设11个月至2013年7月底。
目前,正着手办理再次延期建设手续。变更的初设已由省厅组织专家会审,预计近期有望批复。
2、设计开拓及采煤方法
本矿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开拓(两斜一竖),主斜井(利用原井筒整修)铺设皮带,担负矿井提煤、进风和安全出口任务。副斜井为新开凿井筒,铺设轨道,装备猴车,担负矿井进风和材料、设备、人员提放任务。回风立井(利用原井筒扩刷)安装行人爬梯,担负全矿井回风任务,是矿井另一安全出口。
采煤方法:设计采用分层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顶板管理方式为全部跨落法。
3、建设进展情况(1)井巷工程
目前,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工程基本没有进行。(2)土建工程
筒仓基本完工,联建楼进入室内装饰阶段,35kv变电站进行扫尾,筹备进行验收,高山水池及炸药库投入使用,转载站近期将完工,另做了一些井口二级挡墙、公路石坝、矿区公路等零星工程。
二、防治水工作
1、水文地质概况
2011年8月,中煤科工重庆研究院为我矿编制《矿井防治水安全技术会诊报告》,并做出《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报告》,明确我矿水文地质条件为中等。
2、目前排水系统概况
目前,永久排水系统未形成,井下布置临时排水系统。井下共设两个排水点向地面排水,一个设于措施井底,安设四台MD85-45*5离心泵,配套两趟排水管通过措施井排出地面:另一个排水点设于主井底,安设两台MD155-30*10离心泵,配套两趟排水管,分别从主斜井和副斜井排出地面。矿井正常用水量为150m3/h。
3、防治水机构设置及队伍建设 明确以矿长为组长的防治水领导组,配备地测防治水副总,设置地测科、防治水中心,组建探水队,配有探水工16名。
4、设备配备
已购置探水钻机3台。其中:ZLJ—350钻机1台
最大额定转矩350KN ; ZYJ——400/130型架柱式液压回转钻机1台,11KW;ZYJ——1000/130型架柱式液压回转钻机1台,22KW,最大转矩400-600KN,最大钻进能力160-240m。
购买一套全方位物探仪:型号YTD400(A)矿井全方位探测仪。
5、地质勘察成果
由山西地科勘察有限公司对首采区进行了瞬变电磁和测氡法勘查,已出具勘查报告。
6、管理工作
完善了防治水相关制度,按要求编制及填写台账。现场掘进作业,严格坚持“探掘分离”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执行“物探先行、钻探跟进”的制度,确保了掘进安全。
三、瓦斯管理工作
2010年,山西省煤炭工业局综合测试中心为我矿出具《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报告》,预测瓦斯最大绝对涌出量为5.66m3/min,最大相对涌出量为2.99m3/t。
2012年矿井瓦斯鉴定等级为瓦斯矿井,矿井瓦斯绝对涌出量为5.14m3/min,二氧化碳绝对涌出量为4.26m3/min,掘进工作面瓦斯绝对涌出量为0.21m3/min。根据山西省煤炭地质研究所2010年6月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结果:9+10+11号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II级,自燃倾向性为自燃。
1、目前通风系统概况
矿井现使用的主要通风机为FBCDZNO16-2*75对旋轴流式风机,矿井总进风量为1700m3/min,矿井负压为1150Pa,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机械通风,两个进风井筒,一个回风井筒,主、副斜井进风,措施井回风。
2、机构设置及队伍建设
矿井建立了以矿长为瓦斯治理第一责任者,总工程师为瓦斯治理技术管理责任者的瓦斯治理领导组,建立了瓦斯治理防治中心机构,设置了信息处理科、督查验收科、通风队、瓦斯队、监控中心,瓦斯防治中心现配备26人。
3、硬件投入
(1)安全监测监控及人员定位系统
我矿于2011年10月建立KJ70N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实现自动监测、报警、断电。2011年11月建立KJ128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并与上级公司及地方煤炭局实现联网。
目前井上各类传感器共计35个,分站4台,其中甲烷传感器12个,风筒传感器1个,负压传感器1个,温度传感器9个,风速传感器4个,一氧化碳传感器6个,局部通风机开停传感器1个,断馈电传感器1个。
(2)压风自救及供水施救系统 根据实际情况,布设简易压风自救及供水施救系统,确保掘进作业面的安全。
(3)仪器仪表
现配有:光学瓦检仪20台,便携式甲烷报警仪50台,便携式多参数测定仪5台,机械风表2台,电子风表2台,粉尘测定仪1台,二氧化碳测定仪3台。
4、管理
完善了相关的各类制度,建立了各种报表台账。确保监测监控到位,实现瓦斯检查全方位、全时段、不留空档,保证安全通风。
防治治理 篇3
【关键词】营林;病虫害;防治方法;治理措施
0.引言
由于几年连续出现干旱的天气,给森林病虫害的爆发创造了条件,病虫害的发生直接威胁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和农户的直接经济利益。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严峻形势,各单位都采取了针对性的措施,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效的预防森林病虫害对林木的侵害。
1.营林生产中产生病虫害的危害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2.病虫害的发病类型
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著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两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3.营林生产中对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为有效防治森林病虫害,保护森林资源,促進林业发展,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采取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病虫害防治应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病虫害防治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国家鼓励和支持森林病虫害防治科学研究,推广和应用先进技术,提高科学防治水平。
4.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植物种类非常多,产生病虫害的种类就显示出多样性,加之受环境条件的复杂性限制,给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5.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问题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营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6.采取措施加强对营林生产中病虫害的预防
将营林防治做为病虫害防治的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
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加强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注重化学防治与生防治的协调,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
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
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提高营林质量的关键。尤其提倡生物防治,生物预防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下转第19页)(上接第9页)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7.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营林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并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防治。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采取多种有利措施,使森林的正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科]
【参考文献】
[1]杨春瑜.浅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
散煤治理与大气污染防治 篇4
从区域来看, 我国主要有两片区域空气质量相对较差。一个是京津冀一带, PM2.5浓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另外一个是新疆喀什和田所在的南疆地区, 那里主要是受到沙尘的影响。总体趋势是北方城市的PM2.5浓度高于南方。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冬季的污染远远高于夏季的污染, 有采暖需求的北方城市的空气质量总体上相对较差。
2013年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后, 通过两年多的治理, 我国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好转。具体来看, 全国的二氧化硫浓度下降了28%, PM10的浓度下降了10%, 重点区域的空气改善超过了全国的平均速度。从京津冀来看, 二氧化硫的浓度下降了45%, 几乎下降了一半, PM2.5和PM10的浓度也下降了27%。这个成绩不仅是因为我们加大了末端治理, 很大一部分也来源于对能源和煤炭的控制。近两年煤炭消费总量的下降, 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空气质量的好转。
虽然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好转非常明显, 重点区域PM2.5的降幅达到了20%左右。但是总体来看, 我国PM2.5的浓度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说明这个差距。一个是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现在我国的PM2.5年均浓度标准为35微克/立方米, 而美国的标准是12微克/立方米, 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是10微克/立方米, 我们的标准是美国标准的三倍左右。另一个是实际浓度, 去年我国338个城市平均的PM2.5浓度是50微克/立方米, 而美国400余个监测点2015年的平均浓度是8微克/立方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我国实际的PM2.5平均浓度大概是美国平均浓度的6倍。所以, 我国的空气质量和发达国家仍然有非常大的差距。虽然我们这两年空气质量的改善非常明显, 但是以后还需要以更大努力来推动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才能使人民享受到更好的环境质量。
根据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 对于京津冀而言, 民用部门对冬季PM2.5污染的贡献接近一半, 这些贡献的来源主要是散煤等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污染物。从这个角度来说, 如果我们要减少冬季重污染天气, 或者通过这个来降低全年PM2.5的浓度, 就必须更加关注冬季或者在民用能源的污染控制。
事实上, 散煤治理比集中的燃煤治理具有更大的环境效益。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
第一个角度是, 假如我们减少或控制一吨散煤的燃烧, 它的污染物削减量能够比电厂减少一吨煤的削减量大得多。例如, 使用散煤所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系数为4千克/吨煤, 而电厂锅炉的则为0.8千克/吨煤;使用散煤产生的氮氧化物的排放系数为1.6千克/吨煤, 而电厂锅炉的则为0.8千克/吨煤;使用散煤产生的一次PM2.5的排放系数为11千克/吨煤, 而电厂锅炉的则为0.2千克/吨煤。所以, 不管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还是一次PM2.5, 散煤的排放系数都远远高于电厂锅炉。
而且, 上述电厂锅炉的排放系数还没有考虑到超低排放的要求, 如果我们按照超低排放的要求, 电厂锅炉的排放系数会更低。
所以, 以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来讲, 散煤和电厂锅炉的排放系数差距会更大。这个差距尤其在一次PM2.5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电厂有非常高效的末端除尘设备, 但是对于散煤来说, 如果是直接在炉灶里燃烧, 污染物基本上是直接排放的。
另外一个角度是, 散煤燃烧基本都属于低矮面源, 排放高度非常低, 排出来的污染物很快就会被人体呼吸到,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
所以从上述两个角度来讲, 我们需要非常重视散煤的污染治理。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 散煤治理事实上也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推手。在过去的60年里, 在美国整个煤炭的比重里, 电力用煤从30%增长到了95%。与此同时, 商业、工业、民用的用煤, 也就是散煤的使用大幅减少, 目前基本上已经没有散煤燃烧。在这个过程中, 美国一方面在电厂加大了末端治理的力度, 另一方面减少了其他行业里治理相对困难的煤的消费量。也就是说, 美国煤炭的使用被从小的、分散的设备逼到了更大的集中处理的设备里, 通过这样的过程, 极大地推进了煤炭消费过程中污染物的减排。
在民用散煤的治理中, 有多种技术选择。一般来讲, 民用散煤治理可选的技术路线主要是集中供热和分布式能源供暖。集中供暖主要包括热电联产和燃气锅炉, 分布式能源供暖则包括电力、天然气、优质煤以及太阳能、沼气等。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为了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强化措施, 京津冀非常强调散煤治理。
为了做好散煤治理, 京津冀地区采取了三类措施。第一个是以热电联产和集中供暖替代分散散煤燃烧。也就是把煤炭的使用从小的污染设备逼到大的、但是易于治理的设备的思路;第二个是把煤炭改为气、电等清洁能源, 包括煤改气和煤改电, 目前这一做法在京津冀尤其是北京的南部和廊坊、保定等地正积极推进;第三个就是改善煤质, 在集中供暖到不了, 或者改气、改电存在设施和实施困难的情况下, 我们采取的主要做法就是改善煤质。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改善煤质本身, 同时也包括改善适合比较好的煤质的燃烧设备、炉具等。
在这些措施中, 电代煤是一种新的措施, 在京津冀地区的推广力度比较大。要顺利推进以电代煤, 一是要做好部门协调和任务分解工作, 二是必须强化配套电网的建设, 这恰好可以与国家电网的农网改造工作配合起来, 目前包括北京、天津、保定和廊坊都有相应的建设计划。
在散煤清洁化方面, 北京计划2016年改造463个村、近20万用户;2017年计划改造820个村、近27万户;天津市武清农村采暖“电代煤”涉及约20万户, 计划空气源热泵替代10万户, 储能式电采暖替代10万户。河北的保定和廊坊也有相应的计划, 保定计划2016年完成387个村、20.2万户“煤改气”, 2016冬季“禁煤区”范围内的512个村、26.4万户取暖全部采用洁净型煤或绿色焦炭过渡。廊坊市则计划完成2416个村街、72.3万余户居民清洁能源替代工作。
经过初步测算, 通过“煤改电”工程, 2016—2017年京津冀地区将减少燃煤328.8万吨, 相应地会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71万吨, 氮氧化物0.53万吨, PM10 4.44万吨、一次PM2.5 3.55万吨。
在京津冀, 散煤治理的具体工作已经到了非常细的实施阶段。在““十三五”规划中, 在其他一些受煤炭污染的地区, 我们也会进一步推进这种细化的工作, 同时加强禁煤区和煤炭质量控制区的工作。
2016年5月,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召开会议提出了一个禁煤区。这个禁煤区基本是在京昆高速以东、荣乌高速以北, 天津、保定、廊坊与北京接壤的地区。这个区域需要达到的目标是:除了煤电、集中供热和原料用煤企业以外, 其他的燃料用煤“清零”。
同时, 在这个禁煤区以外, 还有大量的区域我们将通过严格管理煤炭流通环节来保证煤炭的质量, 同时通过推广高效的散煤使用设备来促进这些地方的散煤治理。
防治扬尘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篇5
为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确保环境空气质量不滑坡,按照《兰州市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兰州市人民政府令[2013]第10号)和兰州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兰州市扬尘防治技术的指导意见》(兰污指办[2013]12号)要求,现就进一步加强城区及周边区域扬尘管控工作指令的精神要领,为改善我区的城市环境,提高大气质量,降低空气污染指数,现今结合我公司生产场区所在区域现场实际,制定以下措施防治大气污染。
一、工作目标
有效的控制生产现场扬尘,严格控制生产废气排放,减少对空气环境造成的污染,促使生产现场周边环境空气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具体措施
1、落实目标责任制:生产现场防治扬尘和大气污染,要实行目标责任制,拌合公司经理要亲自抓,并派专人负责扬尘作业及废气排放的控制管理。
2、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宣传教育,并把环境保护知识纳入“三级教育体制”对新进场人员进行环保意识教育,生产作业前对作业工人进行扬尘控制技术交底。提高生产人员的防治扬尘和大气污染的意识,使目标责任制落实到位。
3、加强进出场车辆管理,对进场的运输石料车辆以及出场的运输拌合料车辆要加盖篷布,并且要清洗车辆轮胎上的泥土,防止拌合料和石料在运输途中洒落,督促进场运输沥青、燃油的车辆做好防漏检查。
4、对生产场区内烟气排放严格执行各项标准,确保排放达标,要定期检查拌合机的除尘降噪设备,确保每次生产能够正常运转。
5、对场区车辆来往密集的区域要经常洒水降尘,每次生产完后要及时清扫场区。
三、组织机构设置
1.1部门设置
(1).工程部、技术部、财务部、总工办,是实施本方案的主要控制部门。
(2).拌合公司是实施本方案的主体,负责方案的审批、实施指导,并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3).财务部负责对本方案实施提供资金支持。
(4).工程部是本方案实施的重要部门,拌合公司经理是第一责任人。
1.2人员设置
为全面实施本方案,使其达到目标、指标及本方案的要求,公司成立领导小组。
(1).领导小组
组长:石国雄
副组长:辛守利
组员:郁青山王根超常学鑫李刚徐龙善
(2).包干负责、统一协调为确保本方案的顺利实施,确保各项目标、指标及方案落实到位,由拌合公司经理任组长,组成领导班
子,对拌合公司进行包干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并对本方案的实施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2.目标、指标
建立奖惩制度,对扬尘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被采纳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现金奖励,对不按拌合公司规定操作造成环境污染不利于扬尘治理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现金罚款。
3.方案编制与实施
3.1方案的编制
(一)、防治扬尘和大气污染方案的编制。拌合公司必须按照《生产现场管理标准》的要求进行生产施工,确保有效的防治扬尘措施。
(二)、生产材料堆放:生产现场的生产材料、设备应按平面布置图分类、分规格存放,设置标识牌,生产材料、设备的存放、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规定要求,做到整齐有序、稳定牢固,对易产生扬尘的物料和构件,应采取有效措施,按时撒水,加以覆盖。
(三)、控制粉尘污染:生产现场道路、作业区、生活区必须按规定进行地面硬化。进一步强化商砼的使用,严格控制砂、石、水泥的使用,最大限度的减少粉尘污染。风速四级以上的天气应停止易产生扬尘的作业,禁止从建筑物内向外抛扬垃圾。充分利用沉淀池,沉淀后的废水定期对表层进行雾化喷水,遇干旱天气和大风天气,应随时喷水防止扬尘。对现场硬化道路安排专人对道路进行清扫,并及时洒水,进而使现场道路时常在湿润状态,以防扬尘飞起,污染环境。
(四)、控制大气污染:生产现场要严格控制对大气的污染,使用油、气、电等洁净燃料,禁止使用散煤等污染性燃料;不得在生产现场露天熔融沥青、焚烧垃圾等有毒有害物质。严格按照“四节一
环保”的要求,建立施工现场废水再利用系统,合理布置管线,定时对现场进行雾化喷淋洒水,净化现场空气环境。
(五)、清运垃圾:生产现场的垃圾应集中、分类堆放,及时清运;生活垃圾应采用封闭式容器,日产日清。垃圾应委托有资格的运输单位,确保清运到规定地点,严禁随意倾倒垃圾和严禁焚烧各类废弃物。在场地内设置车辆清洗设施以及配套的排水、泥浆沉淀设施,工地出入口配置冲洗用水和设备,其门内侧铺设尽门长度,宽度不少于3米的麻袋并加湿,进入施工场地所有车辆带泥轮胎冲洗干净后,运输散装货物必须覆盖,不得遗撒,避免行使途中污染道路,方可驶出工地。
四、工作要求
开展扬尘专项整治,是做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实现生产现场环境净化的有效途径,要充分认识抓好治理现场扬尘专项整治工作的重要性,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做好治理目标和措施的细化。防止扬尘污染要结合安全生产管理,在日常监督检查上,防止扬尘要做到方案审批到位、日常教育到位、技术交底到位、物资配备到位、措施防范到位、监督检查到位、责任落实到位。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确保生产现场扬尘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实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腾厦沥青拌合公司
防治治理 篇6
关键词 果树;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S43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02
农药在果树种植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其不仅可以保护着果树的健康,还可以防止害虫的过分啃食。但同时,农药中各种化学元素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定伤害,若过多使用,将导致农药中的化学成分渗入到植物中或者土壤中,造成植物虚弱或畸形。因此,如何在使用农药时,防治农药带来的污染就是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
1 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
1.1 缺乏用药常识
农药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针对不同的树种、不同的病虫害,所使用的农药成分也不一样。现在有许多果农不清楚这其中的关系,在发现果树出现病虫害之后,就到商店随意购买农药进行喷洒。实际上即使是同一种果树,也会爆发各种不同的病虫害,且每一种病虫害对农药的抗性各有不同,只有真正了解这些病虫害的种类,根据虫害的抗性下手,才能及时治疗。越是优质的农药价格越贵,有些果农为了节省资金,购买了几种化学药剂之后自己进行调配,但在配置的过程中因为缺乏专业学识和调配手法,容易弄错了药剂的成分或比例,导致果树被农药所伤害,不仅没有有效杀死害虫,还使果树吸收了许多有害物质而降低产量。例如,石硫合剂和波尔多液,都是农药的一种,但若贸然混合在一起,很容易产生水溶性铜。果树在接触水溶性铜后发生药害,降低产量还会导致果树死亡[1]。但是搭配上的常识容易被忽略,有时果农为了提高农药的效果,会盲目加大剂量或者浓度,高浓度的农药虽然具有更强的杀虫效果,但是残留的农药就会大量渗入果树体内和土壤中,造成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树都无法正常生长,被污染的土地也不能再栽种果树。
1.2 农药喷洒不当
在调配好农药之后,有多种方法进行喷洒,合适的喷洒方法能够使农药被充分利用,杀虫效果显著提升,还不会造成大量的药物残留。但是粗略的喷洒方法就会造成浪费,不仅无法有效杀死害虫,还会造成植被和土壤污染。现如今,我国大多数果林采用的农药喷洒手法还是简单的粗放式喷洒,也就是通过大水量粗雾喷洒的方法。这种喷洒方法效率很低,在喷洒的过程中大量农药都没有喷洒到果树上。这种手动喷洒的方式流失量高达70%~80%,不仅浪费了农药,也浪费了大量水资源。同时,随着水源流失的农药会进入土壤、地表径流、地下河,造成大面积的污染。此外,大水量喷洒的方式会产生许多药雾,果农在喷洒农药时,很容易大面积接触到空气中飘散的药雾,如果未及时戴上口罩,药雾还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肺部,损害人体健康。不仅如此,喷洒到空中的水雾在大风的天气很容易被吹到果林之外的地方,而周边地区生活的住家或者耕种的农田接触到药雾,无意识地就造成了人体损害和农作物污染[2]。这种损害反应较慢,短时间内不会被意识到,一旦爆发,就会对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害。因此,合适的喷洒方法不仅是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降低果树病虫害的伤害程度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果农本身和果园周边环境负责。
2 农药污染的治理措施
2.1 普及农药知识,加强果园管理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容易造成污染,很大的原因是果农不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因此需要提高果农的专业学识,使他们至少具备基础的农药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果树使用不同的农药,还要明白农药使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禁忌。一是可以通过开设培训班的方式,由该地的政府组织药农进行短期培训,只有通过培训明白农药使用规则的果农才具备培育果树的能力。二是可以组织专业小组深入果林种植区,指导当地果农正确使用农药。正确使用农药能够增加果树的果实产量,还能提高果实的质量,卖出更好的价格,在果农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就会自发的遵守农药的使用规则。为了确保每个地区的果实没有过分的農药残留,当地应当组织起相关部门,加强当地的果园管理,随时抽查每个果园的农药喷洒情况,以免有些果农因为对农药问题认识不足而错误地使用农药[3]。此外,果农也要加强对自己果园的管理,多请教专业人员,也可以运用网络了解更多与果林和农药相关的知识,科学化地管理果园,提高果树果实的产量和质量,才能收获更多的利润。有了资金之后继续加强果树管理,使用更多先进环保的设备,进一步提高果实产量和质量,让资金和技术成为推动果园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动力。
2.2 合理用药,采用生物手段
农药的使用需要注意多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参照果树的品种找出是哪种病虫害,然后根据病虫害的种类研究应该使用的农药的种类、剂量、使用方法、使用避讳。当病虫害爆发的时候,优先选择对环境伤害小的农药,而且尽量使用低容量的细雾喷洒技术,方式大量农药浪费。用药的关键在于对症下药,合理用药,减少浪费和污染。但是农药毕竟是化学药剂,对于环境来说不可能是无污染的。因此,为了降低污染,提高果园的环境质量,应当大力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即在果树中投放害虫的生物天敌,用生物消灭害虫。同时,可以在果园中栽种一些有利于植被生长的真菌、细菌、放线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不会妨碍到果树的生长,相反,他们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还会帮助果树降低患上病害的概率,降低病虫害的危害[4]。同时,微生物的繁殖能够有效分解渗入到土地和植被中的农药残留,有效治理污染。这种生物书手段建设起来速度较慢,但是胜在无污染,而且一旦建成后就能够形成自然生态环境,不需要人工过多辅助,在后期能够大量节约人力,是一种非常环保健康的防治果树病虫害并治疗污染的手段。
3 结语
果树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经常会使用各种农药,但农药的使用不当和技术疏漏也常常会造成污染。果农对于农药的认识不足而胡乱搭配、粗放喷洒,都会造成果树和土地发生农药污染。因此,应当对果农进行适当培训,请专业人员深入果园,或者采取生物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污染调理。
参考文献
[1]杨林,杨昆,高老芬.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A].2012年云南农业环境保护协会论文集[C].2012:9-11
[2]杨林,杨昆,高老芬.果树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现代农业,2011(03):74-75
[3]许庆久.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的污染问题及其治理对策[J].广东科技,2014(22):83
[4]郑建文,卢烈辉,骆春敏.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J].北京农业,2013(15):112-114
杨树天牛的治理对策与防治方法 篇7
1、治理对策
天牛治理基本思路是:以营林措施为主, 药剂防治为辅, 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 降低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 进而逐步压缩发生面积和范围。
按各地天牛发生危害情况划分为三种类型。分类型确定治理对策。
1.1 发生面广、分布普遍地区
指老发生区, 一般为集中连片危害。此类发生区包括感虫多年的重度危害区、轻度危害区及轻重发生与无虫危害交错地区。此类地区重点突出检疫措施, 特别是产地检疫。治理时要从发生区外围开始治理, 逐步向内压缩。因地制宜, 分类施策, 实行综合治理, 做到治理一片, 巩固一片。对虫口密度大、树龄大已无挽救价值的林木以更新改造为主, 个别辅以药剂防治, 虫害木清理后及时补植抗性免疫树种, 将林分改造成结构合理的混交林。对虫口密度较低的中幼龄林以药剂防治为主, 清理虫害木和人工物理措施为辅。中心发生区采用药剂防治压低虫口密度。
1.2 新传入或零星发生地区
此类地区发生面很小, 包括较小范围的孤立发生区。此类地区以拔点除源、治点保面为主。进行皆伐或强度卫生伐, 发现一株除治一株, 消灭虫源, 以后作为重点监控区。
2、防治措施的确定
光肩星、黄斑星天牛防治技术措施:
2.1 化学药剂防治
危害较轻的中幼龄林采取药剂防治。
集中连片危害的林木, 视当地具体情况可采用地面常量或超低量喷洒绿色威雷150~250倍液杀灭成虫。主要部位为树干和大侧枝, 以微湿为宜。约在天牛成虫羽化始盛期前 (约7月初左右) 进行, 其持效期可达40天左右。树木高大喷干效果不好的可视具体情况采用其他办法。
喷雾防治困难的林木,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前一周左右 (约7月初) , 可采用树干打孔注射40%氧化乐果原液、20%康福多等药剂防治成虫。方法是:在树干寓地面30cm处打深达木质部的沿主干各方位均匀的下斜孔, 用药量一般0.3~0.9ml/cm。
2.2 生物防治
积极开展如花绒坚甲、肿腿蜂带菌等试验。在条件适合地段或发现有啄木鸟栖息的林分, 采取人工挂鸟巢、设饵木或其他措施保护和招引啄木鸟, 创造适合啄木鸟生存栖息的环境。适合于天牛虫口密度不高且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小地段的片林及部分防护林。
2.3 营林措施
清理虫害木。对危害严重无防治价值的衰弱木及成过熟林及时清理, 减少虫源。清理虫害木及灭虫处理按以下程序进行, 由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 对需要清理的虫害木进行标定, 组织专业队在冬季或早春统一伐除。砍伐后的虫害木, 去掉枝梢后集中进行灭虫处理。灭虫处理后的虫害木经检查死亡率达100%, 发放除害处理合格证, 有合格证才可以办理调运手续。虫害木处理方法有:
熏蒸处理:选择较平坦地段, 将砍伐下来的虫害木集中堆放, 在天牛成虫未羽化前进行熏蒸。覆膜或利用当地现有条件进行熏蒸。至天牛死亡率达100%。如经检查, 未达到要求, 则再次投药熏蒸, 直至合格为止。
加工处理:将虫害木送到木材加工厂, 加工成lcm左右的木板、将虫害木粉碎或切成薄片制成胶合板、纸浆等。也可将加工器械运到林地, 当场处理, 减少虫害木运输引起传播的可能性。
焚烧:无利用价值的虫害木 (包括枝桠) 或无以上处理条件的集中烧毁。
要求进行灭虫处理的虫害木, 一定要在成虫羽化前进行。
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抗性树种.伐根嫁接毛白杨是林分更新改造的措施之一, 较适合于虫害木清理后恢复林分困难地段。要注意避免出现毛白杨等树种纯林, 嫁接时隔几株 (3~5株) 保留一个伐桩, 让其萌芽更新或补植其它树种。
操作方法是:虫害木伐除后, 在风沙干旱地区伐桩要及时培土, 以保持水分。在11月或3月下旬, 剪下穗条, 在潮湿沙土中或用其它方法低温保存。于树液流动初发芽时进行嫁接。按树龄大小每株嫁接2~5个毛白杨接穗, 在接口处和接穗顶部抹泥, 蒙上塑料, 最后覆土。
截干更新.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段, 对天牛集中于树干中上部为害的中幼龄林, 冬春季 (11~3月) 在干部1.3~1.5米处以上截去, 利用萌芽更新很快恢复冠形, 保护其防护作用不受影响。
营造多树种配置的混交林。
建筑墙体裂缝分析治理与防治措施 篇8
这种情况一般在楼宇顶部2~3层出现, 具体表现为:梁底出现水平裂缝;柱边或填充墙中部出现竖直裂缝或八字形裂缝;裂缝早上不明显, 晴天的午后变得明显;外墙多于内墙。
维修时, 我们曾先后采用过两种方法:一是在抹灰基层上, 用白乳胶将100毫米宽无纺布粘贴于裂缝上, 再刮腻子恢复面层;二是沿裂缝将抹灰层剥掉200毫米宽, 安装钢板网片后, 再抹灰恢复面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在钢板网或无纺布边缘, 往往又出现新的裂缝。对上述现象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屋面框架结构, 当午后曝晒后, 屋面板上下温差加大, 框架梁、柱出现温差变形, 而填充墙为刚性结构, 不能与框架结构协同变形, 产生水平裂缝;另一方面,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膨胀温度线系数的差异, 当温度变化后出现变形差, 产生竖向裂缝。对于已完工程, 杜绝或减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差变形是不现实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填充墙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 并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1) 在填充墙面分别沿竖向及水平方向用手提切割机切槽, 深度20毫米 (至砌体表面) , 宽度2 0毫米, 槽间距400~600毫米 (具体视墙面裂缝大小而定) 成网状, 竖向槽从楼板底至地面, 横向槽拉通墙面并覆盖两侧柱子表面。
(2) 将槽内灰尘清理干净, 并保持干燥。
(3) 将市售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按说明调配后, 把树脂用毛刷将槽内涂匀, 同时将除锈后Φ6钢筋通长涂匀, 然后将通长Φ6钢筋压入槽内, 同时用预先拌好的1∶1干硬性水泥砂浆压入槽内, 以固定Φ6钢筋不致移动, 并用小于15124毫米PVC管将砂浆压实, 并略低于大墙面, 便于恢复面层。施工时, 应先粘竖向筋再粘横向筋。
(4) 待砂浆干燥用小锤敲击检查是否空鼓后, 再恢复墙面装饰层。对外墙面, 尚应用水泥基防水涂膜做好防水措施。
这种方法, 利用环氧树脂的粘结作用, 一方面使填充墙成配筋体, 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提高抗裂性。另一方面, 通过钢筋网使框架与填充墙形成整体, 将变形差均匀地分散于整个墙面, 共同变形的能力增加, 从而避免或减少裂缝的发生。另外, 这种办法对墙体破坏小, 工期快, 易于恢复装饰层。
针对这种裂缝的普遍性, 必须从设计及施工阶段, 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1) 重视并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 减小屋面板上下温差。
(2) 由于屋面板四周 (即外侧框架梁) 以及女儿墙均为外露面, 难以完成保温隔热措施, 应采取结构措施, 在边跨增加结构柱, 减小柱距梁跨 (使其不大于3米) , 从而减小边梁因上下温差而产生的变形, 减少墙体水平裂缝的出现。
(3) 设计应尽量减少屋面结构外露部分。
(4) 将填充墙两侧拉结筋拉通, 成为配筋砌体, 以改善两种材料因变形差异而出现裂缝。
(5) 墙面应满挂钢板网, 再进行抹灰, 钢板网与框架梁柱要可靠拉结 (如利用环氧树脂粘结) , 使墙体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 共同变形能力增强, 从而减少裂缝。
2、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开裂现象及防治
墙体开裂中以加气混凝土砌块所占比例最高, 具体表现为柱侧以及墙体中部竖向或八字形裂缝。成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砌体材料收缩量大;二是墙体与混凝土框架结构, 因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而存在温度变形差。在维修中, 我们曾采用粘结无纺布或加钢板网抹灰的办法, 但是效果不理想。经分析存在以下原因:一是水泥制品收缩期较长, 一般到3年龄期, 干缩才会基本完成;二是加气混凝土砌块气孔发达, 毛细作用强, 受空气湿度影响大。对此, 我们同样采取了利用环氧树脂粘钢筋的方法进行处理, 按前述方法在裂缝部位沿水平方向切槽粘结钢筋, 钢筋间距2 0 0毫米, 长度从裂缝处起每边宜超过500毫米。实践证明, 这种修补方法具有成功率高、墙面破损小、工期短的优点。
加气混凝土砌块更易于开裂, 还存在下述原因:
(1) 由于水泥砌块在28天龄期内收缩量很大, 因此规范明文规定, 施工时的砌块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 8天。而许多厂家忽视此项规定。生产紧张时, 砌块往往提前出厂, 而施工现场缺乏检测手段, 在施工场地狭窄的情况下, 基本是进多少用多少, 直接造成墙体砌筑后收缩量大的问题。
(2) 施工时, 忽视砌块含水率的问题, 造成砌筑完成后失水, 加大收缩量。
(3) 由于使用水泥砂浆的要求, 无法避免湿作业环境。
(4) 当墙面抹灰时, 砌体本身的裂缝往往已存在或正在发展, 当抹灰砂浆干燥收缩时, 又加大了砌体的裂缝。
正是由于加气混凝土砌块本身的特点, 以及对施工环境的特殊要求, 使得加气砌块更容易开裂。因此, 必须在设计、施工阶段, 采取一定措施, 才能减少、避免这种裂缝现象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 施工单位应选择当地具有准用证的合格生产商。签订合同时, 要明确砌块进入施工现场时间, 生产商必须保证龄期的问题, 并承担相应责任。
(2) 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砌块加强检测。
(3) 砌块进场后, 尽快运入已放好线的施工楼层, 分散堆放至砌筑位置, 并应事先做好防水措施, 保证主体结构养护用水, 以及雨水不流入楼层。为尽量增加砌块龄期, 宜在间隔一周后再进行砌筑, 并且应采用电热法测定砌块含水率。当含水率低于1 5%时, 方允许施工。
(4) 针对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特点, 在砌筑前, 不应再提前浇水湿润, 以避免因浇水不均匀造成砌块含水量增大。而应采取在砌筑时, 铺砂浆前, 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作法。
(5) 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墙长超过4米应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3米, 应设圈梁。墙长及层高较大且有门洞时, 构造柱的设置应首先保证洞口两侧, 以避免洞口角部收缩裂缝。当主体结构未留钢筋, 或位置偏差时, 必须采用植筋。
(6) 由于易受空气湿度影响, 以及与框架结构存在变形差, 宜将墙体两侧拉结筋拉通, 提高抗裂能力。
(7)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 保证砂浆强度, 以及灰缝饱满 (尤其是竖缝) 。
(8) 砌筑完成后, 要坚持洒水养护, 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9) 墙体抹灰前, 要做好如下几个步骤:a.保证墙体完成28天以上。b.认真检查墙体有无裂缝, 有裂缝部位要根据情况采取措施, 如刻槽修补或加钉钢板网。对于切槽后预埋管线部位, 需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将槽填塞密实, 并钉大于槽宽2 0 0毫米的钢板网。c.洒水适当湿润墙面, 调制1∶1水泥砂浆, 其中108胶掺量应占用水量3 0%以上 (砂浆稠度应适于使用滚筒) 。用滚筒将砂浆在墙面反复滚涂两次, 以封闭砌体气孔, 并做为抹灰层基层。d.墙体与框架交接处, 应钉200毫米宽钢板网 (钢板网丝梗直径应大于115毫米, 网眼宜大于15毫米) , 钢板网钉牢后, 在钉网处宜用1∶1水泥砂浆抹5毫米厚, 覆盖网体, 增大网体与墙面粘结能力。e.对c、d两项养护7天后, 再进行大面积抹灰施工。f.为减少抹灰层的收缩, 一定要加强养护。
3、关于填充墙顶砖的改进
维修中发现, 填充墙尤其是200毫米厚墙体顶砖易于出问题。其原因在于, 市场缺少专用顶砖, 而现场自行制作难度较大, 往往采用红砖用180毫米墙的方法斜砌顶砖。对此, 可改为使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法来解决墙顶收口问题。
3.1墙体砌至梁 (板) 底50毫米, 做为预留缝。
3.2待墙体砌筑完成28天后, 用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 干硬性混凝土的标准为用手可捏成团。
3.3填缝分三次进行, 每天塞填一次, 用手将混凝土塞紧。最后一次应压实抹平。
4、结语
针对目前填充墙开裂现象多的情况, 除了应严格按照规范施工, 抓好施工管理, 同时要从设计、施工阶段, 针对结构、材料特点, 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舍得投入。而造价管理部门, 亦应适当提高相应的施工费用, 才能真正解决墙体开裂的问题。
摘要:简述房屋顶层墙体、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开裂现象及防治措施。
煤矿防治水技术的研究和治理措施 篇9
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 如果遇到水害, 最轻的影响是使生态环境恶化, 影响煤矿正常运行和发展, 耽误工作进度;稍微严重点的水害会造成国家财产损失、资源浪费, 水害会淹没矿井和采区, 排水和维护过程增加了不必要的费用;更严重的水害会造成人员伤亡, 是不可弥补的损失, 所以企业一定要积极研究煤矿防治水技术和治理措施, 争取将危害降到最低, 实现安全生产和发展[1,2,3]。
1 煤矿企业现状综述
煤矿资源的多少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各个国家都在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勘探、开采尽可能多的煤炭资源。虽然中国是能源大国, 但中国人口众多, 相对于其它国家来说中国需要更多煤炭资源, 所以煤炭企业要在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 安全和环保的前提下,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勘探和开采煤炭资源。
近年来, 中国煤矿企业总体发展状况良好, 取得显著进步和发展, 煤炭资源的保障能力逐年增强, 煤炭资源储量也在逐年增长, 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打下良好基础。中国现代化进程逐渐加快, 煤矿开采技术也在逐渐进步, 相比传统方法来说能够更好更快地开采更多煤矿资源。随着各种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技术研究, 在煤炭防治水方面取得良好进步, 并且逐渐构建了一套合理的工业结构, 对煤炭企业的发展起积极指导作用。随着中国对煤炭企业的重视, 中国煤炭市场机制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煤炭交易额逐年增长, 煤炭市场的交易规则和交易程序也在逐渐完善, 交易风险在逐渐控制和预防, 为煤炭企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随着环保意识增强, 绿色煤炭在煤矿企业中得到较好运用, 充分应用各种先进技术, 努力做到环保和绿色开采, 向节能、绿色、快速的方向健康发展。
虽然近年煤矿企业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取得不少进步和成就, 煤矿事故也在逐渐减少, 但是企业要谋求更好发展, 而且煤矿防水技术在煤矿企业中至关重要, 在沿用传统防水技术的基础上还要研究新防水技术, 接下来要对煤矿防水技术进行进一步研究, 让煤矿事业得到更好发展。
2 煤矿防水技术研究
煤矿水害事故有很多原因:a) 由于小煤窑积水造成的水害。小煤窑是很久以前的煤窑, 受当时技术条件影响, 没有先进的设备, 采空面积相对较大, 没有很好的防治水系统, 所以比较容易发生水害;b) 采空区积水造成的水害。这其中包括两种情况: (a) 由于本煤层上部采空区积水造成的水害事故; (b) 由于在不同层位, 煤层间距比较小, 再加上地质构造容易发生变化, 在开采下层煤矿时由于上下层之间岩石脱落而造成的水害事故;c) 导水断层造成的水害事故。由于一些煤井含水层为石灰层, 二叠是裂隙砂岩, 在地壳运动影响下, 很容易发生断裂情况, 造成水害事故。以上几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发生水害事故的原因, 要从这些情况出发, 研究相应防治技术, 从各个方面实现煤矿的防治水研究和预防。
a) 防止采空区积水。在采矿前做好基础工作, 查明矿井水文地质等基本情况, 建立适合的采空动态观测网, 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认真做好各项工作, 在此基础上查明矿井水源、导水通道等情况, 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b) 合理布置采区巷道和采掘工作面。要更好地实现煤矿防水技术, 做好基础工作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要合理布置采区巷道和工作面, 在布置工作前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要求合理布置巷道和采掘工作面, 使安全距离、相应位置及隔断导水通道等都按规定实现, 这是实现煤矿防水系统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技术手段;
c) 煤矿防水技术的关键是确定探水线。探水线就是开始探水的边界线, 确定探水线一定要按照相关规定, 在操作时一定严格遵守要求, 不能有任何意外和误差, 做好探水线之后要检验和实验, 符合要求才能开始工作, 同时要考虑所要开采煤矿的具体情况, 要综合考虑压力、地质等情况;
d) 在煤矿防水技术中还有一项关键技术就是超前距确定。超前距确定要在边探水和边掘进的过程中逐渐确定, 为保证工作安全、顺利进行, 在探水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操作, 探水钻孔的终孔位置一定要保持在超前采掘工作面的一段距离, 这是煤炭防水技术的关键, 只有按要求操作, 才能从根源上实现煤矿防水工作;
e) 要对相关技术人员重点培训, 在技术操作上减少失误, 做到精益求精, 使防水技术更好地运用在煤矿企业, 减少水害事故发生。
3 煤矿防水工作治理措施
煤矿防水工作应坚持预测预报, 在发生疑惑和问题时严格探究, 要遵循先探究后挖掘、先治理后开采的原则, 在工作中做到防治、疏通、排放和拦截综合治理。
采矿前在地面修建地面排水工程, 及时排水, 矿井设计前做好准备工作, 按照地形和其它具体条件制定相适应的防水系统, 合理开拓与开采, 留设防水隔离煤柱, 预防水害事故发生。
煤矿企业一定要强化坚守红线的意识, 依法治理各种事件, 突出强化预防治本, 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做到改革创新, 谋求更好更快发展。
4 结语
煤矿防治水技术研究和治理措施在煤矿企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要合理运用研究出的方法, 严格遵守各种制度, 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更多防治水技术和方法, 逐渐运用到煤矿工作中, 以便煤矿企业能够更好更快地生存和发展, 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坤.煤矿防水规定[J].资源管理部, 2011 (2) :123.
[2]张敦伍.煤矿防水治水规定[J].资源管理部, 2006 (1) :12.
沙漠化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研究 篇10
沙漠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重大瓶颈, 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有十分紧密的联系。荒漠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 使得一些干旱以及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出现了严重的退化。在众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中, 沙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沙漠化的表现也有很多, 最常见的就是风沙严重、土壤盐渍化, 使得土壤的生产能力下降, 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有较大的影响。更严重的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文环境发展。对于一些受到沙漠化严重影响的地区, 我国正在积极加强对沙漠化问题的治理, 我国出现沙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有西部以及北部, 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条件有极大的关系。
2 沙漠化的危害
2.1 缩小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我国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巨大, 占我国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 而且每年都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 目前, 沙漠化的态势还在逐渐蔓延, 这使得我国的土地面积逐渐减少, 人们的生存空间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都不断缩小。
2.2 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严重衰退
沙漠化使得土地的营养力度不断降低, 土地的有机质及氮、磷、钾等都不断减少和损失, 使得草场的肥力也不断下降, 最终导致生产力降低,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2.3 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沙漠化会导致农业、林业等产业的生产受到影响, 从而使得生产力降低, 人们的收入水平降低, 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经济损失, 尤其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更为严重。近几年来, 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五六百亿元, 而且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还造成人员伤亡或者失踪, 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有重大影响。
2.4 加剧了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
沙漠化的一个直观表现就是水土流失, 而且水土流失越严重, 沙漠化的程度就越严重。比如各地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频繁, 沙尘暴带来的经济损失也逐渐增大, 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降低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质量。
3 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沙漠化对于人类的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有很大的阻碍,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沙漠化的控制, 以此作为提高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沙漠化防治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充分发挥政府在荒漠化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 政府依旧是沙漠化治理过程中的主要力量, 具有主导全局的作用。政府部门必须把荒漠化治理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而且要将沙漠化治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对沙漠化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有效地解决。具体说来, 在主导工作的时候, 应该要有全局意识, 要做好统筹规划, 加强对全境内的调度管理。在治理的过程中, 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先进的治沙理念的应用, 参照其他地区或者其他国家的沙漠化防治经验, 并且有效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不断推进沙漠治理工作。在治沙理念上, 要本着生态治理的原则, 将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沙漠治理工作兼顾并行, 使得沙漠治理的过程中也能做到生态保护, 借助各种生态手段进行治理。
3.2 标本兼治, 进一步扩大治沙成果
沙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工作, 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且治理的过程也比较复杂, 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问题, 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 不仅要扩大治沙规模, 逐步向荒漠化核心挺进, 更需要做到标本兼治, 才能打好这场利国利民的战役。比如在具体的治理的过程中, 可以做好荒漠化核心地段的调查规划, 对当地的沙漠化情况进行有效的了解, 从而促进沙漠化防治工作可以有效的开展;在了解基础情况的前提下, 要对样本进行采集和分析, 并且提出完善的沙漠化治理方案, 确定治沙过程中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 生态治理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比如栽种植物, 是当前很多地区治沙的有效措施, 为了保证沙漠化治理的效果, 在植物的选择上, 应该要有一定的原则, 需要植物学方面的知识, 也学要地理土壤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提供相应的数据, 使得各项数据可以得到综合的应用, 从而不断推进荒漠化治理工作。
3.3 加大资金投入, 合理配置资源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沙漠化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沙漠化治理过程中的资金不足而导致沙漠化治理问题的地区还有很多, 加强资金的投入, 是提高沙漠化治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对此, 一方面, 政府应该要积极加强对沙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 可以制定更加完善的治沙计划, 向上级申请资金, 同时也能招募更多的社会资金, 让社会资源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也能发挥出相应的力量。另一方面, 对于各项资源应该要做到合理配置, 防止资金的投入出现一刀切现象, 使得各项资金以及资源能够用在刀刃上, 而不会被浪费。
3.4 创新荒漠化治理模式
沙漠化的治理不仅仅是局限于种树种草等传统的模式, 传统的治沙模式可以实现沙漠化的有效控制, 但是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沙漠自身的价值。从经济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角度来讲, 沙漠化的治理和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从而利用沙漠化治理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现双赢。比如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就成功地将当地的畜牧业发展与畜产品深加工、畜产品的国际分工相结合, 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发展, 这些经验就值得学习, 在栽树种草的时候, 也应该要考虑到相应的附加值, 不断转变生产方式, 比如对于草原地区的沙漠化治理, 可以实现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发展, 在恢复植被的过程中加强畜牧业的发展, 一举两得, 使得草原生态环境得到优化, 同时也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 沙漠化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严重问题, 加强沙漠化的控制是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沙漠化治理过程中, 应该要做到标本兼治, 不仅要实现表面的治理, 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根本治理, 从而使得沙漠化现象可以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摘要:指出了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沙漠化现象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危害和影响, 而且当前我国的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尤其是西部地区, 沙漠化已经成为阻碍当地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对沙漠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旨在为我国的沙漠化防治工作提供理论经验。
关键词:沙漠化,防治策略,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拓.中国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5.
[2]郭世雄.我国沙漠化发展趋势及沙漠治理对策与建议[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 2014 (15) .
防治治理 篇11
关键词 果树;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治理措施;云南省澜沧县
中图分类号:S436.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6-0-02
澜沧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现在的生态环境恶化极为严重,化学农药更是加重了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农药是治虫保产、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由于大部分农药均为化学农药,其中含有大量有害化学物质,且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用量极大,澜沧县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堪忧。对果树采取病虫害防治措施,尤其是化学农药防治,可使果树年产量增产20%左右,因此,现在的果园在种植过程之中都会采取化学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1]。所以,为保障民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应对农药污染进行治理,减轻农药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本文对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1 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情况
经过澜沧县果品农药残留调查发现,水果表面农药残留量超标的现象极为频繁,以水果表面最为常见的农药残留物来看,主要化学成分为菊酯类化学物质、有机磷化学物质等,少数水果表面甚至残留禁止适用于农作物的有机氯物质。据统计,澜沧县的农药种类中,杀虫剂的使用频率最高,占所有农药种类的80%左右,尤其是在县内种植果树地方,使用的农药大多数为高毒品种杀虫剂,在农副产品中以及环境中的残留现象较为严重。
化学农药主要会对生产的果品、果园周围的植物、果园附近水体、果园土壤以及果园地区的大气产生影响,具体如下。
1.1 影响果品
化学农药残留物质会严重影响果品质量,降低果品的安全性,大量化学物质依附在果品的表面,会对果品造成污染,人们食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
1.2 影响植物
化学农药不仅仅作用于果树,同时,对于果园周围的植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一部分化学物质还会深入果树的角质层之内,直达果树组织内部,残留于果树内部,直接对果实造成污染,尤其是部分化学农药之中含有不溶于水的化學物质,如石硫合剂、砷制剂等有害物质,残留于植株之中久而久之,会使果树矮化、果实畸形[2]。
1.3 影响水体
农药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对水体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果园在进行农药喷洒后,部分农药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或喷洒农药后,雨水将残留农药带入地表水体。农药中的化学物质会溶解于水中,从而污染水体,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
1.4 影响土壤
农药残留物质对土壤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化学物质接触土壤,会直接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影响当地的土质,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失去结构性和透气性。
1.5 影响大气
果园内施加农药的方式通常为喷洒,在喷洒过程之中,农药会形成极为细小的颗粒,在大气气流的作用之下,会留在空气中,影响空气质量[3]。
2 治理化学农药污染的主要策略
2.1 改善果园管理机制
由于大部分果园没有进行过严格的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病虫害较为频发,只能采取化学农药进行消杀。因此,对农药污染进行防治,还应从根本上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污染源。应建立严格、科学的果园管理机制,采取农业防治方式,帮助果树创造有利生长条件。首先,果园应培育抗病虫害的苗木品种,对苗木进行严格产地检疫,保障苗木的健壮,防止病虫害人为传播。其次,加强对果园中果树的管理,病虫害的发生一般与粗放管理果园有着直接的联系。若果园中杂草丛生,缺乏管理,果树生长势弱,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会降低,因此更易引发病虫害[4]。所以,在管理果园时,定期铲除杂草,修剪果树,并按时施肥灌水,创造良好环境,促进果树的健康发育;再者,保障果园内的卫生环境,在发现带有病虫害残体枝叶时,应立即消毁,并铲除来源,彻底隔离病虫害来源,防止再次寄生。
2.2 使用绿色防治方式
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无害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层出不穷。采取秸秆生物技术、色板诱杀技术、杀虫灯技术、绿色农药、天敌捕杀等方式代替传统的化学农药,可有效降低化学农药的污染程度,改善环境质量,提升果实的食用安全性。如天敌捕杀,在进行柑橘小实蝇消杀时,可不采取化学农药喷洒的方式,而采取天敌捕杀方式,在果园内放出平腹小蜂、赤眼蜂和瓢虫等昆虫,以上昆虫均为柑桔小实蝇天敌,由天敌昆虫对柑桔小实蝇进行捕杀,不影响生态环境,无污染,不影响果品,且捕杀较为干净,可代替化学农药。
2.3 规范使用化学农药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果农对其认知较少,不考虑化学农药对果品和环境的影响。实际上,使用化学农药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若采取规范的使用方法,对于果品及环境的影响均较小[5]。首先,可采用污染小、效率高的农药,与高毒、高污染农药的消杀效果相近。其次,应对症用药,并充分了解农药药剂的特性,对病虫害进行识别,实现用药的准确性;再者,在果树种植中,引进更多新技术,采取细雾喷洒技术,淘汰粗雾喷洒技术,减少农药的用量,降低农药对环境及果树的影响。
3 结语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污染果品,因此,在果树的病虫害防治中,应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采取其他方式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果园管理方式,从根本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实现绿色农业。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浅谈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J].烟台果树,2009(1).
[2]杨林,杨昆,高老芬.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2(S1).
[3]杨林,杨昆,高老芬.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A].2012年云南农业环境保护协会论文集[C].2012:3.
[4]张拥兵.果树病虫害防治中农药污染及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2015(7).
[5]郑建文,卢烈辉,骆春敏.果树病虫害防治中的农药污染及治理措施[J].北京农业,2013(15).
防治治理 篇12
自2003年以来, 浙江省高度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 全省各地区纷纷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推进浙江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 浙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 称为七山二水一分田, 大致可分为平原水乡、半山区丘陵、山区和海岛4种地形区。村庄分布特点为数量多、规模小、集聚散、地形杂。随着农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升, 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也不断增加, 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 危害农民的生存发展。2003年, 浙江省作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工作部署后, 把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这项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8年间, 钱塘江畔、温台沿海、宁绍平原、嘉湖水乡、金衢盆地、秀山丽水、海岛渔村涌动“治理”潮, 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
2 浙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影响
2.1 改善人居环境
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的广泛开展, 农民受益程度较高, 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群众对污水治理项目高度认同的原因还在于, 原来经常发生的户与户之间的污水矛盾得到调和, 邻里关系得到改善, 进而实现了人改变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良性互动。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环境“脏乱差”、村庄布局“杂乱散”结合起来, 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生活方式转变和文明素质提高进而改变农村是落后社区的状况, 推动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上,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促进生态经济良性循环
浙江省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建设、创建生态品牌及挖掘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 建成了一批环境优美、具有文化内涵和区域特点的山乡村寨、海岛渔村、水乡新村, 促进了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一项“生态工程”, 既保护了“绿水青山”, 又带来了“金山银山”, 使越来越多的村庄成了绿色生态富民家园, 形成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良性循环。
2.3 为农民的身心健康提高保障
随着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 生活污水纳管进池, 人、畜粪便沼气化治理, 减少了与污水有关的病原体如血吸虫卵、钩虫卵等的自然传播现象, 部分消除了传染病等病原体的孳生环境, 从源头上切断了其繁殖传播, 改变了农户家庭卫生状况, 美化了农村社区环境, 保护了水源,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的健康安全。
2.4 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
随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广泛推进, 农民环境意识与环保行为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通过各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政策宣传、生态户评比、环保活动以及农民对污水治理设施建成后的亲身感悟, 农民的生态环保知识正在丰富, 节约资源、能源的理念正在形成, 许多农民的环保意识正在觉醒, 生态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
3 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广
农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卫生洁具排水、牲畜养殖污水及其他污水。污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高, 污水组成成分复杂, 但一般不含有毒物质。农民生活用水主要是自来水、井水、河水等。农村生活污水基本都通过雨水管道排入附近河道, 对周边河道水环境产生很大影响。
3.2 环境意识淡薄
农村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生产状态, 相应的文明素质和环保意识较差, 对生活污水治理的重要意义并不理解。基层干部、村民的环境意识薄弱, 致使治理效果不理想, 环境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严重影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进度和成效。
3.3 污水治理技术推广难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有厌氧生物治理技术、稳定塘治理技术、人工湿地治理技术、兼氧过滤治理技术、微动力治理技术等, 农村生活污水的理论技术已经很成熟, 但在实践方面还处在推广阶段。现行的治理方式大都套用城市污水的治理模式, 未能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不仅治理技术难推广, 而且治理效果也不理想。
3.4 污水治理受自然条件制约
浙江地形复杂, 部分农村处于平原、山区、半山区或者海岛, 分布分散。自然条件使得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出现了环保基础设施投入难、配套难、设施共享率低、效益差、市场化运作难等问题。平原、山区、半山区或者海岛采用哪些技术, 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 还涉及到排放标准、建设资金等诸多问题, 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 使得污水治理方案往往在地方上难以得到落实。
3.5 生活污水池选址不精确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池选址由设计人员与村干部共同商定, 大部分村干部缺少生活污水治理池建设选址要领、工艺流程、氧化原理等基础知识, 在选址时缺少发言权。而设计人员又缺少对乡村地形地貌的深入了解, 往往出现部分选定地点地质疏松、或全是硬石、或池子地势太低、或离民居较远, 导致污水池建设成本、使用成本增大, 或导致雨水倒灌或排出的水不能为农田所利用, 甚至埋下安全隐患。
3.6 污水管网系统建设不完善
污水管网系统工程建设难度大、成本高, 管网少接、漏接现象时有发生。污水管网系统的建设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管网弯道过直, 堵塞现象时有发生。管道的露天铺设方式, 使管道容易老化或损坏, 也影响村容。管网进户不进化粪池, 支管网连接不到位, 漏接时有发生。部分接入支管的农户, 化粪池底部没硬化仍在自然渗漏远距离无窨井管网堵塞无法治理, 雨污不分流, 下雨时大量雨水流入污水池, 缩短污水在厌氧池和兼氧池中停留时间, 冲走大量污水, 影响生态环境。
3.7 污水治理日常管理困难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池建成以后, 日常维护管理较差, 出水水质达标率低。村镇经济力量较为薄弱, 政府对其水环境治理投入较少。由于农村的水污染治理投资大、见效慢, 导致其融资渠道单一。此外, 乡村的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 缺乏专业的环保人才等原因都使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低。
4 浙江农村治理生活污水的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
地方政府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建设惠及人民小康社会的高度, 充分认识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重大意义, 加强组织领导, 加大工作力度, 提高建设水平, 推动整乡整镇的治理建设工作。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 进一步发挥村级组织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治理”工程中的作用。各级“千村示范、万村治理”工程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职责, 出台、落实扶持政策, 积极做好相关工作。
4.2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规划
按照加快推进“生态立省、建设绿色浙江”战略决策的要求, 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规划的制定。要按照“分类对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科技创新”的原则, 综合考虑浙江省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经济基础、村庄分布及资源环境的现状, 合理进行区域布局, 深化和分解规划期限内的各项目标, 确定各地区的重点和内容。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推广力度, 使规划目标和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4.3 增加政府资金的投入力度
各级财政要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 努力增加投入。认真落实从土地出让金中划出较大比例资金支持“千村示范、万村治理”工程建设等政策。省里将进一步提高村庄治理的补助标准, 重点支持卫生改厕、污水治理等项目, 并进一步向衢州、丽水、金华等欠发达地区乡村倾斜。发达地区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 本着“就近就便、节约资源、科学处理”的原则, 凡能纳入污水管网的行政村一律纳入污水管网处理。
4.4 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引导企业、社会和农民投入, 逐步建立多层次、全方位、多渠道的投资机制。浙江省作为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应积极探索创新机制, 实施市场化运作, 激活投入主体, 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加强示范项目的建设, 通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功模式的推广应用, 吸引各方人士主动参与项目建设。
4.5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生活污水长效管理机制要综合考虑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各方主体、管理内容和服务对象等因素,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理机制应包括优良建设机制、有序运行机制、科学管理机制、激励监督机制, 其核心是促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一体化促进和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各方民主参与、多元互动, 以激发全局活力, 达到协调便捷、正常运行、节本高效。
4.6 建立激励监督机制
为了保障建设项目经费专款专用, 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应建立激励监督机制。按建设规模、投资大小时, 根据当地村落的自然地形地貌、农民居住分散度、村级集体实力和农民支付能力、环境质量要求、村两委管理水平等情况而定。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有效模式, 实行经济规模, 达到优良效果。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检查, 强化对工程建设资金的绩效考核和审计监督, 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摘要:从人居环境、生态经济、环保意识等方面探讨了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影响。论述了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问题, 包括水源、污水池选址、自然条件制约等。阐述了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措施和前景。
【防治治理】推荐阅读:
瓦斯治理防治专项检查08-10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09-21
财务治理推动公司治理08-17
防治设计07-17
山洪防治07-17
人工防治10-14
生产防治10-19
窃电防治10-20
自然防治05-13
合理防治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