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机制(共12篇)
防治机制 篇1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 化大公为小公, 化小公为私有, 未在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列收列支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种资金, 属于一种侵占、截留、私分国家或单位收入的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小金库”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衍生物, 其危害十分巨大, 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小金库”治理的必要性
(一) 私设“小金库”极易引发职务犯罪“小金库”的存在为本单位人员贪污、挪用公款提供了便利条件, 极易诱发本单位核心人物犯罪。另外, “小金库”客观上为权钱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 一些人利用掌控的“小金库”滥发奖金、财物, 乱列开支, 为少数领导干部违规使用资金提供了方便条件, 在社会上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 私设“小金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小金库”的存在违反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出现“两本账”、“多本账”, 甚至假账, 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企业经营秩序。其资金来源主要是对企业各种收入的截留或转移, 属国家集体性质的资产, 这些资金被截留或转移到小金库后以乱发钱物、私分、侵占、挥霍等违纪违规甚至违法的方式致使企业效益缩水, 造成国家、集体财产的大量流失和浪费。
(三) 私设“小金库”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由于“小金库”的收支均不纳入单位的财务系统统一核算, 资金游离于财务核算体系之外, 收支在公开的账面上没有反映, 属于监督的盲区, 造成单位财务会计信息失真,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单位对各项经济事项的决策和管理, 甚至还可能造成部门单位之间在资金分配上的不平衡、不公平和不合理, 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二、“小金库”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 财务管理不善是“小金库”屡禁不止的主要根源主要表现在:
(1) 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扎实。一是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授权高度集中, 一把手独断专行、凌驾内控的审批现象为“小金库”的设立提供了条件。二是财务控制程序不健全。许多单位的费用报销程序是先审批再审核, 会计人员无权参与单位业务的重要决策, 弱化了事前监督;在确认业务时由于缺少业务凭证的比对, 业务的真实性与计价的准确性难以确认, 这就给部分单位利用虚列支出转出资金或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打开了方便之门。
(2) 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一是社会现实环境与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监督职责与差距较大。如“一支笔控制”弱化了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责任心, 使会计内部监督有名无实。二是会计核算的环境、方法及体系存在漏洞。现行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具有相对的随意性, 这就给设立“小金库”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部分单位由于人手紧张或降低人工成本, 没有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制度。
(3) 财务人员工作独立性差, 素质有待提高。一是财务人员隶属于本单位、本部门, 工作独立性较差、原则性不强, 常常与领导寻租合谋做违规违纪的事情。二是部分财务人员对“小金库”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到位, 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小金库的滋生。
(二) 利益驱动与法律意识淡薄是“小金库”产生的根本原因单位领导常常为了维护自己小集团的利益, 偏离正常的经营目标, 授意、指使和强令会计人员篡改会计数据、做假账, 转移国家资产, 偷税漏税, 设账外账等行为形成“小金库”, 用于单位经费开支和发放职工奖金和福利等, 甚至贪污私分、侵吞公款, 实现个人私利。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与某些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遵纪守法观念淡薄, 思想意识不到位有关。
(三) 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缺力度是“小金库”存在的基础从内部监督来看, 单位要么没有设置内部监督岗位, 要么设置的内部监督不起作用, 内部监督只停留于事后监督阶段或不监督的摆设阶段。从外部监督来看, 监督制约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在实际工作中责任不清, 各自都想做好人, 最终形成走过场的结局。目前我国各监督部门各自为政, 缺乏一定的力度。如社会审计追求经济效益, 只看账理账, 不查问题;财税部门只注重国家财政收入收缴的专一性;纪检监察部门只是事后的处理机关, 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监督机关;而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也没有明确规范“小金库”的外延, 对“小金库”的处理处罚机制、标准的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因素的存在就制约了难以从根本上治理“小金库”的存在。
(四) 处罚查处力度与举报奖励力度弱化为“小金库”提供生存条件近年来, 有关部门对“小金库”专项清理中查出的问题处理上都采取了比较温和的态度。往往是以罚代刑, 偏重经济处罚, 而对于相关责任人特别是“一把手”处理轻微甚至不追究责任。正是由于违法违纪成本较低, 才导致“小金库”的屡禁不绝。在实际中, 群众举报“小金库”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所以相关监督部门很难获得有价值的举报线索。而有关部门对于举报奖励的低标准 (“一元钱”有奖举报事件) 更是极大地打消了群众举报的热情, 这也就使得“小金库”逃避了监督部门的检查。
三、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立
(一) 强化财务管理具体表现在:
(1) 明确岗位职责, 定期进行岗位轮换。首先, 需要根据规模和业务的需要, 理顺组织结构, 合理界定决策、管理、执行、监督等各方面的职责权限。其次, 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定期进行岗位轮换, 减少弄虚作假的机会, 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错误或舞弊。
(2) 加强内部控制。首先, 建立合理的授权批准体系, 做到权责清晰, 施行与监督有效分离。对于重大事项, 可以实行集体决策审批或者联签制度, 最大可能减少决策风险。其次, 加强凭证与记录控制, 做到账证相符。最后, 强化预算控制, 密切跟踪其实施进度和完成情况, 彻底打消一些单位或部门设立小金库的念头。
(3) 加快财务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 实施财务人员派出制, 改变其附属地位, 保证财务人员的相对独立性。其次, 对财务人员进行教育培训, 教育其做到诚信为本, 坚持准则, 不做假账。最后, 建立合理的财务人员绩效考评机制。
(二) 提高思想认识首先, 要加强“小金库”专项警示教育。“小金库”一般多由单位或部门的领导拍板, 财务人员配合设立, 好处往往均沾, 稍有利益诱惑, 其就容易将三令五申丢在脑后。因此, 加强“小金库”专项警示教育, 可以多层次、多角度深入宣传其违法性和危害性, 让法制意识深入人心。其次, 要加强对领导人员的观念教育。对于“小金库”问题, 各级单位领导是第一负责人。因此, 应对领导加强观念教育, 使其深刻认识到“小金库”存在的危害性, 要把治理“小金库”提高到反腐败斗争的高度来认识, 并作为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大事常抓不懈。
(三) 建立全方位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
(1)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强化内部审计力度。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和预算制度正是导致企业设立“小金库”动因,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防范“小金库”行为的发生。内部审计作为查错纠弊的第一道关口, 单位有责任有义务主动自查, 以防范法律风险。
(2) 尽快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层面的财务监管体制, 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审计机关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职能, 建立全方位的财务监管体系。一是由审计机关将专项检查与日常监督相结合, 将收支检查与部门资源使用绩效考核相结合, 将收支检查与部门资源使用绩效考核相结合, 全方位地进行监督。二是财务部门要树立“大监督”理念, 转过去的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核, 将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 努力遏制各种违纪行为的发生。三是监察机关不断改进监管内容和方式, 铲除滋生腐败的温床, 逐步形成监督有力、配合紧密、运转顺畅的行政监督体系。
(四) 加强奖惩力度, 实行民主监督主要包括:各单位财务人员应严格遵守《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对查出的“小金库”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 没收其全部资金发生数, 并处以相应的罚款, 同时还要追究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 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要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并选择一些典型案例通过各种新闻媒体公开曝光, 加大违纪者的违纪成本。在加强民主监督方面, 要建立、健全长期的群众监督员制和实行举报有奖制, 充分利用网络、举报电话等渠道, 广泛发动干部职工, 为“小金库”的举报提供有效平台, 通过重奖手段, 鼓励职工举报, 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让“小金库”无处藏身。
总之, “小金库”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 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不断改进方式方法, 提高治理工作水平, 建立起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防治机制 篇2
为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我镇按照省、市、县治理“小金库”有关会议及文件精神,遵循“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深入探究“小金库”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出台了《柯渡镇关于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意见》,从银行账户开设、票据管理规定、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处置、严格财务核算和加大监督管理方面,提出治理“小金库”有关政策要求和工作规范,将“小金库”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防治机制。
一、从源头抓起,疏堵并举,标本兼治。
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制度意识,筑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是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中央彻底消除“小金库”目标的前提。制度的宣传教育过程,就是把制度规范内化为干部群众的道德信念、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的过程。为此,我们从加强教育入手,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遵纪守法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构建“不愿”设立“小金库”的自律机制。
一是加强廉政教育和培训。充分认识“小金库”治理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重大意义,要求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在思想上要认清“小金库”的严重危害性,始终把治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增强党员干部的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养成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做到“三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纪法规教育、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激励教育和诫勉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建立起教育的长效机制。抓好“四必谈”。对群众有反映的进行提醒谈话,对从事重要工作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事先谈话,对新任职的进行警示谈话,对受违纪处分的进行回访谈话,使廉政谈话制度更具超前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疏导和堵漏两手抓。防治“小金库”不仅要“堵”,更应先“疏”。一方面,针对现行财务制度有些不健全和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完善相关办法措施,增强实效性和合理性,引导资金在正常的渠道内良性循环,同时,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照顾到和解决好一些差额供给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从源头上遏制“小金库”现象。另一方面是堵塞漏洞,严防资金转入“小金库”。开展拉网式清查资产家底,不留死角,防止“隐性收入”流入“小金库”。加强对收费项目、收费范围、收费标准进行审核,防止违法收费形成“小金库”。强化票据管理,坚持以旧换新核收发放票据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收费票据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防止“白条”收费不入账形成“小金库”。
三是统筹兼顾,全面治理。我镇制定“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方案,把“小金库”清查与规范津贴补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节约和控制行政成本支出、加强银行账户监管,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发票管理检查、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财政监管、审计监督、税务稽查等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整体推进,综合实施。同时,面向全社会持续开展“小金库”治理的宣传工作,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营造人人知晓、人人遵守的良好氛围。
二、重制度落实,监督前移,着力防范。
狠抓遏制部门、单位“小金库”的制度建设和落实,使“小金库”监督的关口前移,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切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防范“小金库”的发生,构建“不能”设立“小金库”的防范机制。加强非税收入监管。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政府非税收入运行机制。构建全镇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规范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方式,继续清理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规范执收行为,实现“以票管收、以查促收”的新型管理模式,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做到应收尽收。二是严格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管理。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备案管理制度,从严控制新开账户,对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进行清理,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归并的坚决归并。未经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自行开立的实有资金账户,一律认定为“小金库”。规范工会等账户管理,除国家规定的资金来源外,其他公有资金转入工会等账户的,一律以“小金库”论处。进一步完善银行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日常动态管理。研究试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确保财政性资金运行透明。进一步科学制定定额标准,合理核定基本支出,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透明度,强化支出管理,严把项目支出预算关。三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收支脱钩”的总体目标,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理顺罚没收入和收费管理秩序。对部门和单位收取的罚没收入和收费收入,分别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收支管理办法,切实规范执收执罚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法的项目。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凡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费、罚没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必须按规定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的统一监管。四是注重加强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控制力度。强化单位责任人的内控意识,从重点业务流程和过程着手,实行交叉控制,调研和探讨试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制度,逐步实行单位重大财务公开。明确部门、单位财务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管钱、管物、管账人员进行相互制约,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杜绝产生“小金库”的隐患。
三、严责任追究,落实“五制”,强力监控。
对“小金库”问题既要严查更要严惩,坚持经济处罚、纪律处罚与责任追究并重,处理人与处理事并重,严格责任追究,加大惩处力度,构建 “不敢” 设立“小金库”的惩处机制。
一是严格落实“小金库”责任追究制。县纪委、监察局每年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各部门各单位治理工作进行一次集中督导检查,尤其是对自查自纠“零申报”、重点检查“零问题”的乡镇和单位,要进行重点检查。同时,采取随机方式对各单位治理工作不定期进行抽查。对中办发[2009]18号文下发后,顶20.风违纪,再设立或变相设立“小金库”的,坚决按照中央关于设立“小金库”的处理规定,依法依纪从严处理,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按照组织程序先予免职,再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实施责任追究。对财务人员要严肃处理,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除进行相关党纪、政纪处理外,还要终身取缔其会计从业资格,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要强化对“小金库”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三个不允许”,即:不允许有特殊单位、特殊小金库;不允许瞒而不报或明清暗保、前清后设;不允许维持现状或搞下不为例。治理工作要坚持“依法依纪、宽严相济”的原则,凡在规定时间内、自查自纠“小金库”的处理从宽。对在治理工作中弄虚作假、压案不查、对抗检查、拒不纠正、销毁证据、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二是严格落实治理“小金库”连带责任追究和处理处罚落实跟踪制。对于在“小金库”问题上监督管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口管理部门要追究相应责任。对违反规定擅自为预算单位开设银行账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要按有关法规进行相应处罚,同时,财政部门取消其为预算单位开户资格;对为预算单位提供虚假经济业务发票的宾馆、超市等单位,税务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从重处罚。建立处理处罚落实跟踪制度。对问题较多、违规金额较大、情节性质较为严重、社会关注密切的单位,要对其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必要的跟踪回访。对未按处理处罚决定整改落实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三是严格落实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制。签订防范和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书,是“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均向提交了防范和杜绝“小金库”承诺书,今后,凡是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因职务变动的,均要重新签订防范和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书。承诺保证今后不以任何理由批准、同意、授意设立“小金库”。对前任领导期间设立“小金库”的,一经发现,不制止、不纠正的,视同违反承诺。要切实做到“七个严禁”、“四个不准”:严禁利用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严禁利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严禁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将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严禁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小金库”。不准违规开设银行帐户;不准将资金纳入非法定帐目核算;不准扩大福利补贴范围,违反规定发放津贴、补贴;不准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坐收坐支、私存私放现金等。四是严格落实“小金库”举报查处督办制。建立群众举报长效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电话、举报电子信箱,拓宽群众举报渠道,鼓励群众举报。健全举报登记和查处督办制度,做到有访必接、有案必查。完善举报奖励制度,对举报有功人员,根据查出并已入库的税额或收缴财政“小金库”资金数额,给予3-5%的奖励,奖金最高限额为10万元,由县财 政支付。要严肃查处顶风违纪问题,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对全部案件实行全程跟踪督办。要认真执行举报保密制度,切实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打击报复举报人的,依法依纪予以严惩。
五是严格落实治理“小金库”监督管理责任制。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小金库”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和治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进一步落实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党政主要领导要负总责,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要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要把防治“小金库”工作纳入惩防体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考核内容。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源头治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规定,规范资产管理,完善内控和监督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小金库”问题的发生。
四、尽部门职责,强化督导,齐抓共管。一是明确职责分工。《Xx关于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县纪委、监察局主要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小金库”举报案件的受理工作,并负责对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和党政纪处理工作;县委组织部主要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工作开展过程中对有关责任人的组织处理工作;县委宣传部主要负责协调各新闻单位做好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舆论宣传工作;县财政局主要负责牵头组织县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建设工作,制定、审核和使用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工作措施,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违反财政法规的处理处罚工作;县审计局主要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违反财政法规的处理处罚工作;县公安局主要负责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执行过程中发现的经济犯罪案件的侦破处理工作;县国税局、地税局主要负责涉税问题的查处工作;人民银行Xx支行、银监办主要负责协调督促各商业银行配合账户开设、清理及财政、监察、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过程中涉及的账户查询、资金冻结和划转等事宜依法及时办理,对“小金库”举报线索的核查取证工作给予积极配合;各行政事业单位要认真执行县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各项制度规定。对财政、监察、审计部门提出的检查意见,要积极整改落实。加强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督促下属单位健全内控制度,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和办法。
二是完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小金库”治理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有效整合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组织、公安、税务、金融等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力量,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和优势,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和上下联动,进一步形成有效防范和治理“小金库”的整体合力。大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整合监督资源,注重发挥党内外群众、新闻媒体和人大、政协等监督主体的作用,积极为他们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健全制度执行的问责机制。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并紧密结合本乡镇、本部门实际,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切实抓好治理“小金库”长效机制各项措施的落实。
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初探 篇3
【关键词】湘江流域 水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X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05-02
一、湘江流域概况
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是湖南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发源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海洋山西麓的海洋坪,自西向东北蜿蜒而下,斜贯湖南省境,从湘阴县芦林潭入洞庭湖。湘江干流在湖南省内全长670km,沿途接纳了大小支流2157条,集雨面积8.51万km2,多年平均入湖水量624亿m3,是洞庭湖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产水最多的河流。湘江流域也是湖南省最发达的区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40.3%,跨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岳阳8个地市,流域内城镇密集、人口众多、工业集中。2008年末,流域内人口4069万人、GDP5738.88亿元、工业增加值1995.7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9.5%、75.2%、76.4%。
二、湘江流域水污染概述
随着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湘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出来,集中体现在流域陆生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现、森林资源锐减;水生生态环境退化、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水生生物资源遭到不可逆性破坏;流域水体水质遭受有机物和微生物及重金属等的复合污染,其中汞、镉、氨氮、石油类、总氮以及粪大肠菌群在干支流沿线均超标,流域的总体水环境质量逐年下降。
湘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对湘江干流19个省控及国控断面2005~2008年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湘江流域呈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面源多重污染相结合的局面,流域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石油类、总氮以及粪大肠菌群,这些指标基本全线超标,超标较为严重的河段为株洲段和湘潭段,其中超标最为严重的为总氮和大肠杆菌,超标率几乎为100%;特征重金属污染物为砷、汞、镉等重金属污染物,主要超标河段为衡阳段、株洲段、湘潭段,超标较为严重的为砷和镉,超标率接近30%。锡矿山地区75个地下水井中,14个砷含量超标,最高超标倍数达153倍;地表水中涟溪河水系砷最大超标倍数达107倍。城市饮用水源特别是下游长株潭核心区饮水水源水质不能得到保证,对沿线城市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流域水环境质量亟待改善。
三、湘江流域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湘江流域水污染原因非常复杂,是主客观、多种因素交叉渗透、相互叠加影响的结果,具体来说有如下方面:
(1)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污水排放不达标。全省主要的工业行业如冶金、化工、建材、轻工、食品加工、机械等几乎都分布在该区域,尤其集中在郴州、株洲、衡阳、湘潭、长沙等城市,形成了郴州三十六湾、株洲清水塘、衡阳水口山、湘潭竹埠港、长沙坪塘等重要工矿区。产业结构偏重与布局不合理相互作用,使污染问题更加突出。
(2)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零处理排放。截止2008年底,流域内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18座,处理能力为123.7万t/d,实际处理量67.97万t/d,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仅22.56%,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成为湘江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39.3%,也是造成湘江流域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业面源污染逐年递增。伴随着流域内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化肥、农药使用量也跟随逐年增加,农村养殖业规模和数量都有长足增长,然而畜禽养殖基本都选择近水场地,用排水方便,处理率极低,农业面源污染俨然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污染源。
(4)环境监测和环保执法监管面临尴尬困境。我国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管理体制是以环境保护部门为主、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体制。政府方面的管理框架是横向与纵向交叉的矩阵模式,横向上是流域内同级政府部门;纵向上,分为中央、省和地方三级,实行上一级政府与部门的双重领导,构成流域水污染防治流域管理、部门管理、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具体到湘江流域,环境监测、预警滞后,应急处置迟缓,环保执法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导致执法能力薄弱,缺乏上、下游之间的地方利益平衡机制,地方利益主体地位无法协调认定,扯皮现象时有发生,一江同治很难收到实效。
四、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初探
地方政府作为地区利益的代表,也是流域污染治理的主要投入者,然而,在流域水污染治理中,地方政府面临的却是投入与受益分离、事权与财权不统一的尴尬.不可避免的是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冲突,排污获利,治污受损,导致流域水污染成为痼疾,久治不愈。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之争。
(1)创新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建立省对地市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直接监管体制。 其一,对现有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独立的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门机构,行政上隶属于中央环境保护部,由国家财政支持,成员由省及地市负责人担任,负责全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管,同时督促省政府对流域地市政府的有效监管;其二,在流域各地市建立其独立的分支机构,负责各地市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的制定、实施和监管。这样从体制上根本解决了流域水污染管理信息缺失和高成本的问题。同时,从流域监管全局来说,对地市的监管力度的加强也有了制度上的保障。由原来的通过对地市环保部门的间接监管,变为由流域水污染防治机构对地市政府的直接监管。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重大工、矿业污染源的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二是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达标排放及总量控制;三是流域内的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跨界断面等点源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直接监管。全面实现湘江流域水环境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既达到平衡流域各方利益的目的,又使得区域管理落实到位,实现真正的一江同治。
(2)健全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政策体系。全面统筹流域水污染治理资源配置,优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整体规划设计,努力提高政策的实际操作效果。贯彻落实总量控制政策,严把污染治理实际成效关。强化农业面源的研究与控制,科学规划规模化农业养殖业的布局,在水体自净化限度内配套排污环保设施建设,以期将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计入流域水体排污总量控制管理之中;厘清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排污申报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整合不同政策管理手段成有机体系,充分发挥合力效应,使得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实效最大化。
(3)建立湘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平衡补偿机制。湘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建设“两型社会”的一大构想。湘江流域水污染平衡补偿机制的建立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按照“谁污染、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原则, 建立上、下游之间的利益补偿与平衡机制,明确不同利益主体保护或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产生的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间的分配关系。遏制“保护失利、污染获利”思想和行为继续蔓延。
(4)引入流域水污染防治独立第三方环境监督与政策评估机制。流域水污染防治,不管是政策的制定,还是具体的管理措施的落实,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评估至关重要。以环境审计为代表的独立第三方环境监督与政策评估机制,以期对流域水污染防治全程的即时审计监督,有效修正政策的落实和治理实效的目标化。虽然尚处于探索阶段,但其监督与约束的积极意义已经凸显出来,对于流域水污染防治实际效果跟踪反馈有着其他途径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政策评估的目标、原则、主体、程序、方法以及结果的运用的明确性,形成对流域水污染防治政策评估的资金约束机制,从而成为有效的政策评估反馈机制。
湘江流域水污染问题的除了历史遗留因素外(如工业结构及布局),主要是流域上、下游地市间的利益冲突。换句话说,上游排污获利与下游承担污染造成损害和损失,在长期无法调整和理顺的情况下,引起流域水环境容量资源使用恶性竞争,资源被过度使用,产生了严重的流域水污染问题。所以,必须要构建湘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实现流域水污染的有效治理。必须尊重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客观规律,调整经济结构与布局,转変湘江流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实现湘江左、右两岸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干流、支流同治,城市与农村同治,切实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湘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09年12月
行政腐败防治机制的建立问题探究 篇4
在现代社会中, 行政权是最主要、最重要、最广泛的权力, 与之相对应, 行政腐败则是最严重、最难治理、最有代表性的腐败。行政腐败虽不能说“古已有之, 于今为烈”, 但行政腐败已成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难题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尽管这些年我们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不断加大并不断取得明显成效, 但行政腐败问题在许多领域仍然屡禁不止, 甚至呈现蔓延之势, 近年来, 新闻媒体报道的发生在行政审批、行政执法、企业破产改制、金融、海关、税务、工程建设、医疗、教育等工作或领域中的诸多腐败案件已足以说明。行政腐败现象的蔓延、泛滥, 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与形象, 破坏了正常的党群、干群关系, 危及到了党的生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因此, 探讨治理行政腐败的思路和举措, 对加大反腐败力度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
所谓行政价值观意指行政人员对行政价值的认知, 它是行政主体对行政思想的理解以及付诸实际行政行为后的省察。树立行政价值观的目的在于使行政主体及其行政活动更趋完善, 促进行政管理活动向更科学合理方向发展。对行政价值的追求是行政活动的最终动因。一方面行政主体通过行政认识活动在观念上掌握行政客体, 为进一步改造行政客体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行政主体改造行政客体也正是为了创造自身的行政价值, 满足自身的需要。行政价值观的激励、凝聚与导向等功能对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起约束与规范作用。由此可见, 行政官员要克服权力腐败行为收益的诱惑, 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
(一) 务实行政观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 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行政官员必须实事求是, 具有务实观。首先, 行政官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为自己树立务实的行政观奠定理论基础;其次, 行政官员要把实事求是的理论精神落实到具体的行政管理当中, 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中坚持务实态度, 把握好客观条件, 坚持做实事而不是讲空话。行政官员的务实, 是其避免权力腐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 服务行政观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 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脱离群众。”2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理念, 它也是我国行政官员行政实践的本质要求。坚持服务行政观,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是行政官员必须坚持的。它要求行政官员在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中要把群众的心声、群众的要求作为工作的前提与依据。当人民群众有意见时要注意倾听, 当人民群众有需要时要尽量满足。惟有树立服务行政观, 行政官员才不至于在道德上走向迷失, 产生权力腐败行为。
(三) 集体主义行政观
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是以社会集体为本位、以集体主义为思想原则, 以谋求全体人民幸福为宗旨的。因此, 全体行政官员应当把集体主义作为调整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或他人利益的最根本的道德准则, 在社会中认真提倡集体主义的主旋律。同时, 要重视和发挥集体主义原则的影响作用, 引导人们在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基础上, 合理、合法地实现个人利益, 坚决反对以个人为本位的各种利己主义行为, 使人们充分地认识到集体利益的重要性, 弘扬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集体主义行政观的树立, 行政官员才能够更加远离谋求私利的权力腐败行为。
二、健全防治行政腐败的专门法律法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 没有权威, 我敢说, 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然而, 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 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 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此话意味着对权力的制约最主要的措施还是法律。
(一) 要加快监督立法的步伐
应尽快由全国人大制定统一的《监督法》, 对监督机关监督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机构和处理措施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使监督工作全面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的轨道。同时, 监督程序也要日益完善。监督主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监督, 既可以保证监督主体有效的行使监督权力, 又可以防止监督主体滥用监督权力。
(二) 加强惩戒制度建设
对贪污受贿、行贿的人要推行自由刑、罚金刑并科制度, 同时要规定终生不得再担任公职, 即处以身份刑。对贪污、受贿的非法所得应予彻底追缴, 已经挥霍的, 应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诉请人民法院判令犯罪分子赔偿;对于贪污受贿分子个人所有的财产, 应判令没收其全部或一部分, 以剥夺其继续犯罪的物质范围, 并对其他潜在的贪污者产生强大的威慑。另外, 对滥用职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人, 要建立损害赔偿制度, 由滥用职权的人先行赔偿流失的国有资产。
三、建立行政激励机制
所谓激励是指促使人持续努力的朝着某种特定方向或者水平从事某种活动的一种动力。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各学科专家学者从自身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激励人的问题, 并形成了各种派别的激励理论。如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为代表的内容型激励理论, 以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为代表的过程型激励理论, 以及波特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式等。这些激励理论虽然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产生的, 但是由于它们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人类心理的共同规律, 因此, 这些激励理论的许多原理、方法在最近二三十年也被广泛应用于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当中。把激励理论运用到公共行政管理中, 就是行政激励问题。行政激励是行政管理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它对行政官员的腐败行为具有重的抑制作用。
(一) 精神激励
行政领域的精神激励指的是在精神需求方面对行政人员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使其对社会声望、自我价值、发展机会等方面有满足感和成就感。精神激励的核心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指人们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 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自我发展达到预期理想的一种状态。精神激励对于防范行政官员的腐败具有重要作用, 因为一个人精神上得到的刺激与满足对于其行为是具有深刻的影响, 甚至于在某些时期对于特定的一些行政官员, 精神上的激励对其风险风险行为的规避是决定性意义的。
(二) 薪酬激励
在经济学中, 薪酬指的是员工在组织中投入劳动后所获取的报酬。薪酬除了可以满足人们对付出劳动后得到相应补偿的基本要求外, 也是激励组织中个体行为的有效手段。众所周知, 我国公职人员的薪酬水平相对西方国家而言, 一直是比较低的。虽然公共部门具有生产公共服务产品地特殊性, 要求其工作人员具备更高地政治品德和职业道德精神, 推崇“奉献”与“公仆”意识, 但不能因此而忽视薪酬作为满足人们生存的最基本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应该更多的关注薪酬方面对行政官员的激励作用。事实上, 行政官员的绝大部分腐败行为,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取得经济利益上的收获。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整个社会对经济收益的追求呈现更为明显的状态。行政官员的薪酬收益如果太低, 就会促使其走向道德冒险之道, 利用道德风险行为来实现其经济上的满足。可见, 薪酬激励在现阶段对行政官员的腐败防范中是极为必要的。
(三) 晋升激励
仅是精神上的激励与薪酬上的激励对于行政官员腐败行为的防范是不够的。当保健因素得到改善后, 行政官员对它的需求得到满足, 不满情绪得到消除, 但这并不是导向积极效果的充要条件。它仅仅是让行政官员处于一种既非满意, 又非不满意的中性状态之中。这时候只有增加内部激励, 利用适当的激励因素, 才能使行政官员获得满足感, 从而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晋升激励就是这种内励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给行政官员提供晋升的机会, 使得他们的发展层次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 由于社会地位上以及声望等方面的提高, 促使他们从事腐败行为之前会有更多的考虑。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 行政腐败的根源、人员、手段会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治理行政腐败的任务会更加艰巨。对行政腐败的防治需要从教育、制度、监督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需要从体制上建立健全行政权的科学运行机制。本文对行政腐败的防治机制建立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期待能对我国腐败问题的治理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吴丕:《中国反腐败-现状与理论研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县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报告 篇5
县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报告
为不断深化和巩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成果,构建治理“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上防范和杜绝“小金库”问题的发生,我县按照全省治理“小金库”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遵循“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原则,深入探究“小金库”产生的深层次根源,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意见》,从银行账户开设、票据管理规定、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处置、严格财务核算和加大监督管理方面,提出治理“小金库”有关政策要求和工作规范,将“小金库”纳入日常监督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制度、管理和监督“三位一体”的长效防治机制。
一、从源头抓起,疏堵并举,标本兼治
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制度意识,筑牢遵纪守法思想基础,是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中央彻底消除“小金库”目标的前提。制度的宣传教育过程,就是把制度规范内化为干部群众的道德信念、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的过程。为此,我们从加强教育入手,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遵纪守法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构建“不愿”设立“小金库”的自律机制。
一是加强廉政教育和培训。充分认识“小金库”治理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重大意义,要求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在思想上要认清“小金库”的严重危害性,始终把治理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增强党员干部的法治理念和制度意识,引导党员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养成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做到“三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和
党纪法规教育、正面示范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激励教育和诫勉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拓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建立起教育的长效机制。抓好“四必谈”。对群众有反映的进行提醒谈话,对从事重要工作和关键岗位的人员进行事先谈话,对新任职的进行警示谈话,对受违纪处分的进行回访谈话,使廉政谈话制度更具超前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疏导和堵漏两手抓。防治“小金库”不仅要“堵”,更应先“疏”。一方面,针对现行财务制度有些不健全和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如差旅费过低问题、招待费比例问题,完善相关办法措施,增强实效性和合理性,引导资金在正常的渠道内良性循环,同时,实事求是、合情合理地照顾到和解决好一些差额供给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从源头上遏制“小金库”现象。另一方面是堵塞漏洞,严防资金转入“小金库”。开展拉网式清查资产家底,不留死角,防止“隐性收入”流入“小金库”。加强对收费项目、收费范围、收费标准进行审核,防止违法收费形成“小金库”。强化票据管理,坚持以旧换新核收发放票据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收费票据档案管理工作制度,防止“白条”收费不入账形成“小金库”。
三是统筹兼顾,全面治理。我县制定“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方案,把“小金库”清查与规范津贴补贴、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节约和控制行政成本支出、加强银行账户监管,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发票管理检查、救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检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和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与财政监管、审计监督、税务稽查等日常监管工作相结合,整体推进,综合实施。同时,面向全社会持续开展“小金库”治理的宣传工作,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知晓率,营造人人知晓、人人遵守的良好氛围。
二、重制度落实,监督前移,着力防范
狠抓遏制部门、单位“小金库”的制
度建设和落实,使“小金库”监督的关口前移,不断完善财政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从源头上切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防范“小金库”的发生,构建“不能”设立“小金库”的防范机制。
一是加强非税收入监管。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政府统筹”的政府非税收入运行机制。全面推进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和票据改革,建立统一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体系。依托“金财工程”,构建全县政府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规范和完善政府非税收入收缴方式,继续清理政府非税收入项目,规范执收行为,实现“以票管收、以查促收”的新型管理模式,确保各项非税收入及时、足额入库,做到应收尽收。
二是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按照“国家所有、政府分级监管、经营收益全部纳入财政综合预算统一管理”的原则,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整合资产运作,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价值管理有效结合,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新机制,盘活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
三是严格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管理。进一步加强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审批、备案管理制度,从严控制新开账户,对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进行清理,能取消的坚决取消,能归并的坚决归并。未经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自行开立的实有资金账户,一律认定为“小金库”。规范工会等账户管理,除国家规定的资金来源外,其他公有资金转入工会等账户的,一律以“小金库”论处。进一步完善银行账户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日常动态管理。研究试行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确保财政性资金运行透明。
四是推进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深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力争到2012年全县所有预算单位全面实行部门预算。进一步科学制定定额标准,合理核定基本支出,细化预算编制,增强
预算透明度,强化支出管理,严把项目支出预算关。扩大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推进国库集中收付与会计核算两种制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结合“乡财县管”体制改革,将乡镇逐步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的范围,通过国库集中收付系统对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公共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高效透明运行。积极探索推行公务卡制度,力争1至2年内在全县初步建立“使用方便、操作规范、信息透明、监控有力”的公务卡管理新机制,控制预算单位现金使用量。
五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按照“收缴分离、罚缴分离、收支分离、收支脱钩”的总体目标,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理顺罚没收入和收费管理秩序。对部门和单位收取的罚没收入和收费收入,分别不同情况,实行不同的收支管理办法,切实规范执收执罚行为,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执法。
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取消不合法的项目。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凡属于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费、罚没收入等政府非税收入,必须按规定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的统一监管。
六是注重加强部门内部审计和单位控制力度。强化单位责任人的内控意识,从重点业务流程和过程着手,实行交叉控制,调研和探讨试行“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制度,逐步实行单位重大财务公开。明确部门、单位财务业务的职责分工和程序,管钱、管物、管账人员进行相互制约,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杜绝产生“小金库”的隐患。
三、严责任追究,落实“五制”,强力监控
对“小金库”问题既要严查更要严惩,坚持经济处罚、纪律处罚与责任追究并重,处理人与处理事并重,严格责任追究,加大惩处力度,构建“不敢”设
立“小金库”的惩处机制。
一是严格落实“小金库”责任追究制。县纪委、监察局每年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各部门各单位治理工作进行一次集中督导检查,尤其是对自查自纠“零申报”、重点检查“零问题”的乡镇和单位,要进行重点检查。同时,采取随机方式对各单位治理工作不定期进行抽查。对中办发[]18号文下发后,顶20.风违纪,再设立或变相设立“小金库”的,坚决按照中央关于设立“小金库”的处理规定,依法依纪从严处理,对有关领导和责任人,按照组织程序先予免职,再依据党纪政纪和有关法律法规实施责任追究。对财务人员要严肃处理,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除进行相关党纪、政纪处理外,还要终身取缔其会计从业资格,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要强化对“小金库”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做到“三个不允许”,即:不允许有特殊单位、特殊小金库;不允许瞒而不报或明清暗保、前清后设;不允许维持现状或搞下不为例。
治理工作要坚持“依法依纪、宽严相济”的原则,凡在规定时间内、自查自纠“小金库”的处理从宽。对在治理工作中弄虚作假、压案不查、对抗检查、拒不纠正、销毁证据、打击报复举报人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规定从重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那一世范文网
二是严格落实治理“小金库”连带责任追究和处理处罚落实跟踪制。对于在“小金库”问题上监督管理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口管理部门要追究相应责任。对违反规定擅自为预算单位开设银行账户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要按有关法规进行相应处罚,同时,财政部门取消其为预算单位开户资格;对为预算单位提供虚假经济业务发票的宾馆、超市等单位,税务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从重处罚。建立处理处罚落实跟踪制度。对问题较多、违规金额较大、情节性质较为严重、社会关注密切的单位,要对其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进行必要的跟踪回访。对未按处理处罚决定整改落实的单位和相关责任人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严肃处理。
三是严格落实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制。签订防范和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书,是“小金库”治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县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均向提交了防范和杜绝“小金库”承诺书,今后,凡是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因职务变动的,均要重新签订防范和禁设“小金库”承诺保证书。承诺保证今后不以任何理由批准、同意、授意设立“小金库”。对前任领导期间设立“小金库”的,一经发现,不制止、不纠正的,视同违反承诺。要切实做到“七个严禁”、“四个不准”:严禁利用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小金库”;严禁利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小金库”;严禁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将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户核算设立“小金库”;严禁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小金库”;严禁以
防治机制 篇6
【关键词】 骨关节炎;牛膝;多糖类化合物;皂苷类化合物;甾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骨质增生为主要病理特征的骨关节疾病,主要是在力学和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下,引起软骨细胞、细胞外基质以及软骨下骨三者降解和合成正常偶联失衡的结果,其中细胞凋亡及关节内局部炎症因子和压力机制的改变是导致病理改变的重要因素[1]。OA属中医学“骨痹”范畴。中医药治疗OA具有较大的优势与潜力,但中药防治OA的有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成为中医药防治OA的研究重点[2]。因此,本文以分析牛膝有效成分与OA的关系为切入点,探讨牛膝有效成分防治OA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OA及新药开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1 牛膝有效成分
牛膝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以河南产(怀牛膝)为道地药材。牛膝具有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的功效,是中医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骨痹”的常用药物,在中医药治疗OA的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牛膝中含有多种类型化合物,包括多糖类、皂苷类、甾酮类、黄酮类、多肽类、有机酸以及各种微量元素等,在治疗OA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牛膝有效成分防治OA的可能机制
2.1 皂苷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牛膝总皂苷是牛膝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以齐墩果酸皂苷为主的五环三萜皂苷主要存在于怀牛膝中。从怀牛膝中可分离出的三萜皂苷成分有齐墩果酸、竹节参皂苷-1、人参皂苷Ro、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齐墩果酸-3-O-β-D-(6’-丁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齐墩果酸-3-O-β-D-(6’-甲酯)-吡喃葡萄糖醛酸苷、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28-O-(β-D-吡喃葡萄糖)等,大多数该类化合物都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3-4]。牛膝总皂苷能够有效改善佐剂导致的大鼠关节炎,一定程度上减轻关节肿胀度,抑制滑膜增生[5],提示牛膝总皂苷对关节类疾病有一定的消炎镇痛作用。
2.1.1 牛膝总皂苷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齐墩果酸及其类似物对机体内的炎症过程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6]。牛膝总皂苷与桔梗皂苷同属齐墩果酸型五环三萜皂苷,且化学结构相似,其抗炎作用显著[7]。桔梗皂苷D和D3的抗炎机制是通过调控早期炎症介质,抑制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的产生[8-9]。牛膝总皂苷中的竹节参皂
苷-1则可能是通过减少炎症自由基生成、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从而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10]。
炎症介质通过改变代谢,影响软骨细胞基质平衡,重要参与OA的病理过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OA发生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软骨基质代谢过程。正常情况下,分解因子/合成因子的平衡维持着关节软骨基质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平衡。而OA发病过程中,IL-1、IL-6、TNF-α等炎症因子分泌异常,导致代谢失衡,最终诱导软骨细胞凋亡,使软骨退变,形成OA[11-12]。牛膝总皂苷不仅能够减少或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使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或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下调到基因/蛋白水平,从而减轻或阻止炎症过程,还能抑制软骨细胞凋亡通路PI3K/AKT,提高抗细胞凋亡因子AKT,减少软骨细胞凋亡,改善OA病理[13-14]。
2.1.2 牛膝总皂苷的抗氧化作用 大多数皂苷类化合物都具有抗氧化自由基损伤和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在体内通过电子或质子转移直接清除或抑制自由基、作用于氧化酶和抗氧化酶、螯合钝化过渡金属离子、影响基因表达等途径联合发挥抗氧化作用[15-16]。
OA的形成与发展除与软骨胶原的含量有关以外,还与关节液中的自由基含量关系密切。自由基及其产物可促使细胞凋亡,损伤关节软骨,该过程是OA病程发展的重要机制。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生物体内具有高度反应的自由基,其本身对培养的软骨细胞无细胞毒性作用,且在一定的氧应激状态下对软骨细胞有保护作用。但OA患者关节液及血清中NO含量增高,同时因NO介导的软骨细胞死亡还需活性氧的参与;而自由基代谢中与OA关系最密切的是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代谢。OA患者的关节液中过量的氧自由基与NO都可引起软骨损伤,抑制软骨细胞增殖,促使软骨细胞凋亡,抑制软骨细胞合成胶原和蛋白多糖,加速软骨基质的降解[17]。另外,自由基通过脂质过氧反应终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与DNA发生交联,或直接攻击软骨细胞DNA及合成DNA所需的酶,使DNA链断裂、碱基损害,从而影响DNA的合成[18]。牛膝总皂苷通过改变OA病变软骨组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清除或减少自由基,降低脂质过氧化物,进而促进体外软骨细胞的DNA合成,减少自由基或脂质过氧化物对软骨细胞膜的直接损害作用;维持软骨基质中蛋白多糖的正常合成功能,防止Ⅱ型胶原丢失;保护软骨组织,延缓软骨组织退变。
2.2 多糖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牛膝多糖被认为是牛膝的第三类活性成分,是从牛膝根中提取出来的水溶性小分子多糖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其他多糖类化合物小、水溶性好,所以极易被吸收,对OA具有免疫调节、软骨修复等功能。单糖组成分析表明,牛膝多糖是由果糖∶葡萄糖(8.7∶1)组成,糖链中既含有1,2-连接的果糖残基,又含有2,6-连接的果糖残基[19]。这些单糖是软骨细胞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合成过程中的重要底物,GAG对维持软骨承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软骨细胞合成GAG的能力是其分化的重要指标[20-21]。而在OA中,GAG合成受阻,降解增加,提示牛膝对OA的治疗作用与多糖类成分密切相关。
2.2.1 牛膝多糖的免疫调节作用 由于牛膝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小,免疫功能容易被激发,是正常小鼠的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和巨噬细胞的激活剂和增强剂,能诱导免疫因子的高表达,具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
OA病理过程与细胞及体液免疫密切相关,是一种依赖T细胞的局部炎症反应过程。一方面,OA患者血浆中IL-18、IL-21表达增加,激活免疫细胞,使白细胞外渗并上调内皮细胞黏附分子,同时释放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而大量的黏附分子介导的白细胞-内皮细胞加重了炎症过程[22-23]。具有免疫活性的抗炎多糖能够抑制黏附因子与趋化因子的表达,抑制炎症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酶的活性,调节细胞因子生成,进而影响白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趋化、黏附,以及渗出而发挥作用[24-25]。另一方面,由T细胞分泌的Th1类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和Th2类细胞因子IL-4互相拮抗,共同发挥调控作用;而在OA滑膜中,IFN-γ数量比IL-4高5倍[26]。牛膝多糖能激活并诱导T细胞高表达IFN-γ,进而抑制IL-4表达水平,调节Th1和Th2细胞分化[27]。
2.2.2 牛膝多糖的软骨修复作用 关节软骨主要由软骨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关节软骨损伤是OA的主要病理特征。在机械、炎症、生化或免疫等损伤条件下,大量软骨细胞凋亡,蛋白多糖合成减少,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软骨细胞修复失调,最终导致关节软骨变薄、关节下骨变硬、骨赘形成[28]。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是一种分泌型糖基化磷蛋白,是OA中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之一。OPN能够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等表达作用于软骨破坏,研究表明,OA患者软骨下骨硬化细胞中OPN的表达明显高于非硬化细胞[29-30]。牛膝多糖能有效改善周围软组织肿胀情况,减少关节间隙的变窄,减缓骨赘形成并缩小关节面的变化,增大膝关节屈伸最大角度,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同时能有效降低OA关节液及软骨下骨中OPN含量,促进对软骨的修复[31-32]。
3 甾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植物甾酮类化合物是牛膝中除皂苷类、多糖类之外的另一重要有效成分。牛膝中的甾酮有牛膝甾酮、杯苋甾酮和蜕皮甾酮等多羟基甾体化合物。怀牛膝中的主要甾酮类化合物是牛膝甾酮、β-蜕皮甾酮、β-谷甾醇、豆甾醇和红苋甾酮等。川牛膝中所含的是牛膝甾酮B、杯苋甾酮、异杯苋甾酮、森告甾酮和旌节花甾酮D等[33]。牛膝甾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脂质过氧化、调节基因表达、促进蛋白合成等作用,且研究发现,牛膝中的蜕皮甾酮能够促进成骨样细胞增殖[34]。蛋白的合成是OA中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各种酶合成与降解的重要环节,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具有丝氨酸和酪氨酸双重磷酸化能力,该信号转导途径在OA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软骨基质金属蛋白酶、软骨炎症因子等密切相关,能够介导软骨细胞凋亡引发OA[35]。而牛膝甾酮类化合物能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浆胆固醇,且有较强的蛋白质合成促进作用,能显著提高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能力。研究表明,牛膝含药血清能阻断OA软骨细胞p38 MAPK信号转导通路,进而保护软骨细胞,与p38 MAPK抑制剂具有类似的效果[36]。
4 黄酮类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的药理作用
牛膝中的其他有效成分如黄酮类化合物以及微量元素等,对治疗OA也起到积极作用。黄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活性基团为酚羟基,使得黄酮类化合物也具有抗氧化活性,其主要机制是通过酚羟基提供质子,与自由基反应形成稳定半酮式自由基结构,从而终止或延滞自由基链式反应,达到清除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而损伤DNA的目的[37]。OA机体内微量元素锌、锰、铁等比正常水平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化困难,无法清除自由基。牛膝所含丰富的微量元素能够提供相关酶活化时所需的金属辅基,恢复SOD活性,清除自由基,延缓软骨退变[38]。
5 小 结
在“肾主骨,肝主筋”的理论指导下,以补肝肾为主的中药复方治疗OA临床疗效显著。牛膝作为“四大怀药”之一,长期运用于OA的治疗,但牛膝的药效物质基础及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是限制其临床广泛运用的关键问题。因此,基于牛膝所含的有效成分的复杂性、多样性,采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筛选牛膝的可能有效成分组,并根据有效成分组的作用靶点进行验证,从而逐步揭示牛膝治疗OA的作用途径,为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6 参考文献
[1]赵雪梅,李鸿斌,肖镇.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研究进
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3):321-326,366.
[2]王海南,殷海波,刘宏潇.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临床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2011,30(11):872-874,880.
[3]李娟,毕志明,肖雅洁,等.怀牛膝的三萜皂苷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3):178-180.
[4]曲正义,刘宏群,郑培和,等.齐墩果酸型皂苷药理活性研究[J].中成药,2012,34(6):1143-1147.
[5]赵佳,杨桂枝,田汉文,等.牛膝醇提物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滑膜病理的影响[J].西部医学,2008,20(3):485-487.
[6]Giner-Larza EM, Má?ez S,Recio MC,et al.Oleanonic acid,a 3-oxotriterpene from Pistacia,inhibits leukotriene synthesis and has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J].Eur J Pharmacol,2001,428(1):137-143.
[7]Jeong TS,Hwang EI,Lee HB,et al.Chitin synthase II inhibitory activity of ursolic acid,isolated from Crataegus pinnatifida[J].Planta Med,1999,65(3):261-263.
[8]Lee JH,Choi YH,Kang HS,et al.An aqueous extract of Platycodi radix inhibits LPS-induced NF-kappaB nuclear translocation in human cultured airway epithelial cells[J].Int J Mol Med,2004,13(6):843-847.
[9]Kim YP,Lee EB,Kim SY,et al.Inhibition of prostaglandin E2 production by platycodin D isolated from the root of Platycodon grandiflorum[J].Planta Med,2001,67(4):362-364.
[10]闵静,何伟,敖明章,等.竹节三七总皂苷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大鼠抗氧化能力、细胞因子水平的影
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2,28(4):48-50.
[11]石晓明,丁占革.骨关节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607-11610.
[12]顾翔,杜宁.细胞因子在骨关节炎软骨退变中的作
用[J].中国骨伤,2007,20(11):792-795.
[13]鲁科明,袁丁,张长城.皂苷抗炎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7):1658-1660.
[14]杨安群,谢获.当归-牛膝对兔骨关节炎PI3K/AKT通路的影响[J].放射免疫学杂志,2012,25(5):526-529.
[15]王晶,刘春明.中药中皂苷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评价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6):1485-1487.
[16]王丽萍,王轶.自由基对骨关节炎的影响[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6,10(2):116-118.
[17]李文庆,廉春光,王定,等.骨性关节炎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医正骨,2009,21(5):67-71.
[18]Schnabel M,Marlovits S,Eckhoff G,et al.De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changes in morphology and gene expression in primary human articular chondrocytes in cell culture[J].Osteoarthritis Cartilage,2002,10(1):62-70.
[19]陈晓明,徐愿坚,田庚元.牛膝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及结构确证[J].药学学报,2005,40(1):32-35.
[20]Kitagawa H,Ujikawa M,Sugahara K.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serum UDP-GlcA:chondroitin glucuronyltransferase activity[J].J Biol Chem,1996,271(12):6583-6585.
[21]Robinson D,Ash H,Yayon A,et al.Characteristics of cartilage biopsies used for autologous chondrocytes transplantation[J].Cell Transplant,2001,10(2):203-208.
[22]陈琼,赵明才,林芳,等.骨关节炎患者血浆IL-18、
IL-21水平变化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
34(6):641-642.
[23]陆斌,汤亭亭.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免疫学因
素[J].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2004,25(1):15-17.
[24]Wang L,Zhao D,Di L,et al.The analgesic and anti-rheumatic effects of Thladiantha dubia fruit crude polysaccharide fraction in mice and rats[J].J Ethnopharmacol,2011,137(3):1381-1387.
[25]Li H,Liu X,Li Y,et al.Effects of the polysaccharide from Pholiota nameko on human cytokine network in
serum[J].Int J Biol Macromol,2012,50(1):164-170.
[26]Haseeb A,Haqqi TM.Immunopathogenesis of osteoarthritis[J].Clin Immunol,2013,146(3):185-196.
[27]季敬璋,彭颖,吕建新.牛膝多糖体外诱导人T细胞表达IFN-γ和IL-4蛋白的机制探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19(9):611-613.
[28]王卓,王连唐.骨关节炎病理改变及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5,32(7):312-314,319.
[29]Matsui Y,Iwasaki N,Kon S,et al.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aging-associated and instability-induced osteoarthritis in osteopontin-deficient mice[J].Arthritis Rheum,2009,60(8):2362-2371.
[30]Sanchez C,Deberg MA,Bellahcène A,et al.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osteoblasts from the sclerotic zones of osteoarthritic subchondral bone[J].Arthritis Rheum,2008,58(2):442-455.
[31]方芳,邹来勇,汤群珍.牛膝多糖对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修复的影响[J].河北中医,2014,36(5):749-750,755.
[32]邹来勇,方芳,涂国卿,等.牛膝多糖对兔膝骨关节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河南中医,2013,33(12):2083-2085.
[33]沈舒,王琼,李友宾.牛膝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海峡药学,2011,23(11):1-6.
[34]高晓燕,王大为,李发美.牛膝中脱皮甾酮的含量测定及促成骨样细胞增殖活性[J].药学学报,2000,35(11):868-870.
[35]田佳,王文雅,张柳.参与骨关节炎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28):5243-5248.
[36]周江涛,王庆来,赵依娜,等.牛膝含药血清对骨关节炎软骨细胞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J].中医正骨,2012,24(12):15-19.
[37]魏朝良,于德红,安利佳.黄酮类化合物及清除自由基机制的探讨[J].中成药,2005,27(2):239-241.
[38]刘发元,党传鹏,翁霞萍,等.牛膝引药下行靶向调节骨关节炎软骨退变的机制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4,3(6):46-48.
一些常见牧草中毒机制及防治措施 篇7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牧草的中毒性及防治措施。
1 臌胀病
臌胀病是家畜(尤其以反刍家畜为主)采食牧草后在胃中形成气泡,阻碍气体排放从而导致家畜胃体臌胀的现象。
1.1 发病机制及症状
部分牧草或饲料在消化过程中能产生大量泡沫,如鲜嫩的豆科牧草,其主要成分为皂素和可溶性蛋白。家畜胃(瘤胃)中饲草料发酵产生的气体,在泡沫的作用下气体排放困难,导致胃体臌胀,家畜氧气供给减少或断绝。容易发生该病的牧草有苜蓿、白三叶、红豆草和紫云英等。
1.2 防治措施
避免饥饿空腹家畜自由采食豆科鲜草,放牧前饲喂干草;播种建植草地时,可以采取混播措施,增加禾本科牧草比例;对家畜及时进行检测,同时注意饲喂时对鲜草适当调制,如可以晾晒2-3小时或与其他禾草混饲;在家畜盐舔砖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减少泡沫的形成;每次自然降雨后停止马上利用豆科鲜草,同时带露水豆科牧草不能马上饲喂。
2 硝酸盐中毒
2.1 发病机制及症状
采食硝态氮含量较高的牧草或干草,硝酸盐在家畜消化道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氧化血色素中的铁,氧的正常运输被阻断。中毒家畜一般症状为呼吸急促、肌肉颤动、步态蹒跚,眼膜和嘴唇发青,血液呈巧克力样棕色,暴露在空气中后又变得较为鲜红颜色,倒地、喘气、死亡。硝酸盐含量高的牧草有:苏丹草、高粱及其杂交种、美洲狼尾草、象草、饲用玉米、小麦和燕麦、苋属植物、茄科植物和田旋花等。
不利因素的影响,牧草中硝酸盐会发生累积,如干旱促进硝酸盐的积累;施用氮肥后硝酸盐增加;寒冷、潮湿、阴天促进硝酸盐累积;干草中硝酸盐含量高;施用2、4-D等除莠剂促进累积。
当家畜饲草饲料干物质中硝酸盐 (NO3) 的含量(%): (1) 0-0.25%,安全,可放任家畜自由采食; (2) 0.25%-0.5%,警戒,限制饲喂量的1/2,注意怀孕家畜和幼畜,不饲喂液体饲料和非蛋白氮补充料; (3) 0.5%-1.5%,危险,限制饲喂量的1/4,加强能量和维生素的供应,可能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和繁殖障碍; (4) 超过1.5%,有毒,严格限制家畜自由采食。
2.2 防治措施
减少在容易引起中毒的草地放牧(如干旱、刚施用氮肥后等),粮食精料具有稀释作用,混合低含量饲草,加强干草检测,一旦发生中毒可以用4%的亚甲蓝溶液静脉注射,用量为22mL/100kg体重,可避免家畜死亡。
3 氢氰酸中毒
3.1 发病机制及症状
主要由于氢氰酸干扰家畜血红细胞的输氧能力,引起家畜窒息而死亡。家畜采食含氢氰酸较高的牧草15分钟后发生,口水过多,肌肉痉挛,呼吸急促,蹒跚、虚脱。氢氰酸含量高的牧草有:高粱、苏丹草、高丹草、野樱桃等。有趣的是这一类牧草幼苗中较成株中氢氰酸含量高,应用除草剂的比未应用除草剂的含量高,毒素随牧草生育时间增加而降低。
3.2 防治措施
牧草加工青贮、调制干草可降低氢氰酸含量,如干旱或霜冻后1周再进行放牧或刈割利用将会更安全。
4 禾草痉挛症
4.1 发病机制及症状
一般泌乳初期的母牛和母羊对镁的需求比较高。尤其晚冬、早春的黑麦草、小谷类作物以及冷季型多年生草地镁含量比较缺乏,家畜长时间在这样的地境上采食牧草,往往会导致家畜有机体内缺乏镁而发病。发病家畜一般紧张不安、肌肉抽搐、步履蹒跚、身体向一侧倾斜、肌肉痉挛和惊厥。统计发现,镁缺乏的情况:潮湿的土壤地境上,土壤空气缺乏不利于镁的吸收,低磷、高氮和高钾的土壤抑制镁的吸收,镁含量超过0.2%一般不发生缺镁肌肉痉挛。
4.2 防治措施
用白云石质石灰进行播种地块土壤施肥或家畜在养殖过程中进行适当补饲镁盐。
5 高羊茅的毒性
高羊茅是一种重要的饲用牧草和水保植物。高羊茅建植容易,适应性广泛,而且放牧季长、耐胁迫、抗病虫害、营养价值高,但高羊茅易引起采食家畜高羊茅综合症。
5.1 发病机制及症状
毒性原因:高羊茅植株内的内生真菌产生麦角生物碱,干扰家畜循环系统,降低流到家畜肢体末端和尾部的血液量。
家畜反应:增重降低,身体消瘦,体况不佳,母畜受胎率下降,产奶量下降。
内生菌的特点:整个生活史都在高羊茅植物体内完成。受感染的高羊茅外观无变化,感染后的高羊茅抗性增强。种子是其唯一的传播途径。同一块草地感染植株比例会逐渐增加。
一般中毒症状: (1) 高羊茅蹄病,患畜皮毛粗糙,体重下降,体温升高,蹄、尾脱落。主要发生在冬季; (2) 牛脂肪坏疽,脂肪组织中出现硬化脂肪块,导致消化紊乱和难产; (3) 夏季消沉病,增重差,母畜受胎率下降,不耐热,不能脱去冬毛,体温升高,紧张不安。
5.2 防治措施
进行高羊茅牧草内生真菌的预检,如有内生真菌,避免大量采食含有内生真菌的高羊茅;人工播种环节,可以对高羊茅进行种子检测,发现有内生真菌感染的放弃播种,或使用灭杀真菌的药物进行12个小时浸种,灭活真菌后再实行播种作业。
6 家畜出血症
6.1 发病机制及症状
家畜出血症是由于草木樨中含有香豆素,香豆素受霉菌作用后生成一种有毒物质双香豆素,它能阻止凝血素的形成,即双香豆素取代了家畜体内血液中的Vk,而使家畜体内缺乏了凝血因子,家畜吃了霉烂的草木樨干草或青贮料后,任何内外创伤如去势、去角等均可使血液不易凝固,出血过多而死亡。容易发生该病的牧草有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和细齿草木樨。
6.2 防治措施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及防治研究 篇8
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又称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是指机体在各类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消化道糜烂、溃疡等病变,甚至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是各种临床危重疾病的常见并发症。随着急诊胃镜检查的广泛开展,发现急性胃黏膜病变在上消化道出血病因中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的22%~30%[1],是仅次于消化性溃疡所致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之一。
1 发病机制及防治原则[2,3,4]
目前认为SU的发生涉及胃黏膜屏障的损害、胃酸、一氧化氮、神经内分泌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SU的发生机机制比较复杂,但胃黏膜保护功能削弱和胃黏膜损伤因素作用增强是溃疡发生的根本机制。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胃黏膜防御机能减低,包括在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局部发生的微循环障碍,黏膜屏障(碳酸氢盐)及上皮屏障功能降低;②胃酸分泌增加;③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室旁核和边缘系统是对应激的整合中枢,甲状腺素释放激素、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中枢介质可能参与并介导了SU的发生。应激状态下,由于损伤因子的攻击和防御作用的减弱,可出现下丘脑调控垂体等内分泌腺体功能障碍、胃黏膜微循环障碍、胃黏膜屏障受损、迷走神经兴奋性异常增高、壁细胞激活、胃黏膜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升高和氧自由基产生增加等多方面改变。最终,胃黏膜对H+和胃蛋白酶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SU。
其治疗原则分为一般治疗;采用抗酸剂、质子泵抑制剂(PPI)、H2受体拮抗剂等,降低胃内酸度,提高胃内pH值;保护胃黏膜;止血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外科治疗。
2 研究进展
2.1 应激性溃疡模型的建立[5,6]
在研究或筛选防治应激性溃疡的药物,进行药效学研究前,应根据不同的目的, 制作相应的疾病动物模型。采用恰当的、公认的应激性溃疡模型,影响胃的形态及细胞的功能,不仅可以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作用机制,还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有关药效指标进行检测,如胃酸总量、游离酸的酸度、胃蛋白酶的活性、溃疡面积、胃黏膜组织学的变化、血清胃泌素含量、胃组织的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等,进而顺利地完成预期的实验并进行评价。目前采用的消化性溃疡模型多种多样,根据应激性溃疡的特点,常用的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有水浸拘束法胃溃疡模型、幽门结扎法、乙醇致胃溃疡模型。经文献检索,水浸拘束法胃溃疡模型在应激性溃疡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2.2 壁细胞泌酸机制及调控
胃窦黏膜由单层柱状上皮、固有膜和黏膜肌构成。单层柱状上皮在胃小凹处凹入,小凹底与位于固有膜内的幽门腺细胞相连,其中有产生盐酸的壁细胞、产生胃蛋白酶的主细胞、产生含丰富黏多糖类黏液的黏液细胞等多种细胞。壁细胞与泌酸功能相关。
2.2.1 壁细胞的泌酸机制[7]
胃腔内H+浓度比壁细胞内H+浓度高250万倍,但壁细胞仍能逆H+浓度梯度而分泌HCl。壁细胞分泌HC1时会发生特征性的形态学改变,其内的分泌颗粒融合,形成无数个扩张的细胞内微分泌小管,使作为质子泵的H+-K+-ATP 酶插入壁细胞的顶端膜。机体对HC1分泌的调控是综合性的,包括神经、旁分泌和内分泌的调控作用,其中刺激HC1分泌的主要细胞因子是组胺、乙酰胆碱和胃泌素。壁细胞数目仅占全部胃黏膜细胞的10%左右,目前已可从胃黏膜分离并富集壁细胞,对分离和富集的壁细胞进行研究,有益于深入探讨壁细胞的生理功能。
2.2.2 应激状态下壁细胞泌酸功能与超微结构的变化
电镜下胃壁细胞有两种特征性的质膜系统,即分泌小管和管泡系统,均参与K+的运输和分泌,其形态、数量与壁细胞的分泌状态有关。静息状态下的壁细胞胞浆内可见大量的囊泡和管泡结构,分泌小管绒毛稀少或缺如,而激活状态的壁细胞胞浆内管泡结构急剧减少,分泌小管增多且绒毛密集。
壁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分泌胃酸,其超微结构与泌酸关系密切,是研究壁细胞泌酸机制的有用工具,也是评价壁细胞泌酸功能的重要途径。李玉梅的研究认为[8,9],应激可以激活壁细胞引起盐酸分泌增加,胃酸在 SU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研究对健康雄性SD大鼠采用水浸束缚应激,预防性地给予奥美拉唑和西咪替丁,可引起应激状态下壁细胞超微结构的不同改变,二者均能有效抑制壁细胞的酸分泌,可发挥预防SU的作用。
2.3 胃肠激素与应激性溃疡
目前已知胃泌素是调节胃酸分泌的激素,同时对胃黏膜和壁细胞有营养作用。生长抑素对胃酸分泌及胃泌素释放起抑制作用。胰高血糖素对胃泌素刺激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徐俊报道[10],采用束缚浸水应激方法制作大鼠应激性溃疡模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SU自愈过程中胃肠激素的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大鼠SU自愈过程中胃泌素、前列腺素E、表皮生长因子明显增加,生长抑素明显减少,认为胃泌素、前列腺素E、表皮生长因子对SU的自愈有促进作用。
2.4 褪黑素及受体与应激性溃疡
1958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松果体分泌一种重要的物质-褪黑素(MT)。MT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内源性抗氧化剂[11],除了可直接清除和抑制氧自由基产生外,还能增强内源性抗氧化酶的作用[12]。由于胃肠道组织存在MT受体,应用外源性MT可能对应激性溃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文献[13]报道MT对应激诱导的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清除氧自由基、增加胃黏膜的抗氧化能力有关。
2.5 中医药治疗应激性溃疡的优势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传统药物包括抗酸药、H2受体阻断剂、硫糖铝。但是争论多年的抑制胃酸分泌制剂、保护胃黏膜药物及PPIs制剂在治疗SU的优缺点仍无定论。同时,由于多数患者病情危重,难以承受预防SU药物的一般副反应,在病理条件下,如阻塞性肺疾病患者,H2受体拮抗剂可能引起支气管收缩;对于高龄特别是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者,H2受体拮抗剂可能引起冠状血管收缩,从而导致心输出量下降[14];在脓毒血症、出血时,H2受体拮抗剂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15];有观点认为,对高龄或儿童患者如伴有慢性肾功能不全,连续应用硫酸铝超过2周以上可能引起铝中毒[16,17,18]。
近年来,中医药在防治SU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中治疗SU的中药多集中在以下几类:活血止血药、益气健脾药、补肾药、调肝药等[19],其中活血止血药物包括大黄、川芎、丹参、三七、当归等,益气健脾药物包括黄芪、人参、绞股蓝等。
常东等报道岭南名医劳绍贤教授探求出SU的中医证治规律,预防用药为太子参,白术,白及,山药,丹参,三七,茯苓,炙甘草,煎汤口服或鼻饲以顾护胃气,取得较好疗效[20]。所以,中药对防治应激性溃疡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
2.6 三七及三七总苷抗应激性溃疡的研究概况
三七为五加科(Araliaceae)植物人参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及根茎。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cn],异名山漆、金不换(《本草纲目》),血参(《医林篡要》),参三七(《本草便读》),田三七、田漆(《伪药条辨》),田七(《岭南采药录》)。三七性平无毒、甘微苦温。功效是化瘀止血,消肿定痛,生用。三七是止血圣药,止血而不留瘀,兼有化瘀作用,有“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二”之说。三七中三七总苷含量约为12%,是三七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以人参皂苷Rbl和Rgl为主,具有良好的止血功效、显著的造血功能;并有抗炎、免疫调节剂的作用;三七总皂苷具有抗炎、抗自由基损伤、改善微循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黄赵刚[21]建立了可同时测定三七中11种皂苷含量的RP-HPLC法。颜玉贞[22]通过对色谱条件再优化,建立了专属性强、重现性好、荧光色谱灵敏度高的三七药材皂苷类成分的HPTLC指纹图谱。他们发现三七色谱主要由人参皂苷Rbl、Rd、Re、Rgl与三七皂苷R1等10个色谱峰(或特征斑点)以其相对稳定的峰与峰比值所提供的皂苷类成分分布信息组成,可简便、快速、有效地鉴别和评价商品三七质量。
3 研究思路及展望
中医学认为,情志致病机制包括气机失调、损伤脏腑、耗伤精血3个方面。其中气机失调是普遍存在的。刘晋平的研究认为应激性溃疡属于情志致病,其基本病机为气机紊乱[23],该项研究显示了中医药在防治情志疾病方面有广阔的前景。
窦勇鹰的研究认为[24],PPIs是预防SU最理想的药物,因为它们的良好药效和很少发生的副作用及药物间相互作用。抗酸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不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理想药物,因为应用大量抗酸剂可以造成电解质紊乱、腹泻和便秘,长时间应用,还可造成碱毒症。H2受体拮抗剂不完全抑制胃酸,也有耐药性,还有一定的副作用。所以,积极开发毒副作用小的中医药防治SU是临床医疗的迫切需要。
李兆申在SU的规范治疗中强调[25],近年来许多国家相关学会都制定了各自的应激性溃疡预防(SUP)指南,实行较规范化的诊疗,我国也于2002年提出SU防治建议。我国《应激性溃疡防治建议》尚未明确预防SU停药指征。应激性溃疡出血(SUB)的预防效果直接影响原发病的预后,因而预防SUB的发生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对危重患者应采取措施预防SU已达成共识,但对预防用药种类、方法、时机以及停药指征均有分歧。因此中医药在抑制胃酸分泌进而防治SU将大有可为,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创新点。
王建华[26]指出,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脾胃学说是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仓廪,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虚是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基础,肝郁、胃热、血瘀为其常见的病理因素。在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的不同分型,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如对脾虚型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予益气健脾复方;对肝胃郁热型者,给予疏肝清热复方;对于合并有血瘀证的,加用活血化瘀药等,在I期临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其研究选择了党参、蒲公英、川芎作为健脾、清热、化瘀治法的代表药,观察其单味药及其配伍复方对实验性溃疡与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上述3药对大鼠应激性溃疡、幽门结扎法溃疡、无水乙醇损伤大鼠胃黏膜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其中党参的作用最强。3药配伍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因此,采用综合和分析、整体和局部结合的方法,从不同层次探讨和认识脾的本质,可将脾胃学说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胃肠功能是判断危重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胃肠屏障功能保护在防治危重患者的感染及预后中起重要作用。疾病、创伤、物理、化学等因素均可影响机体功能,使其处于应激状态,其中胃肠道活跃地参与了应激反应,如果反应失调,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肠黏膜屏障。近年来研究证实,PNS对心、肝、肺、肾、脑等重要器官具有良好的抗损伤作用,并表明其保护机制主要是通过清除自由基来实现的。
益气活血法是中医临床防治SU的治法之一,代表药物有黄芪、三七等。李燕舞等[27]在前期中药抗溃疡、抗胃黏膜损伤作用机制研究及益气健脾中药对脾虚大鼠壁细胞功能形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益气活血法具有抗胃黏膜损伤和促进其修复的功能,并能改善胃黏膜壁细胞的病理形态及功能状态。
三七总甙作为中药三七的有效成分已广泛用于预防缺血、缺氧性脑损害,但对胃黏膜损伤及对应激性溃疡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重点探讨内源性MT抗氧化作用及与SU的关系;观察三七及三七总甙对内源性MT及其受体的影响,探讨其预防SU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临床防治应激性溃疡提供新的有效方案及实验数据。
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篇9
术后慢性疼痛是由特定发病因素-手术所引起的, 继发于术后急性疼痛之后的一种不良的感觉和情感体验。与急性疼痛相比, 它有以下特点:①其疼痛主诉与其在常规体格检查和诊断的结果以及异常情况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 常常存在手术刀口已愈合、局部炎症已消失的情况下患者仍有疼痛主诉;②疼痛主诉的时间超过预期恢复时间;③客观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或功能减退;④患者常有抑郁或焦虑性的心理问题。
常规手术之后约10%~50%的患者会发生慢性疼痛 (表1) , 通常持续3~6个月[1], 而其中2%~10%的患者症状会很严重[2]。由于目前并无特效的对症治疗, 使得它作为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临床问题而日益突出。
1 发病机制
1.1 术中神经损伤
有学者认为, 大部分的术后慢性疼痛均与术中损伤周围神经组织有关[3]。这种伴有神经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与通常手术后的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炎症导致的疼痛有着很大区别 (表2) 。而一旦确诊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则阿片类和神经阻滞等镇痛方法的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
当外周神经受损时, 首先引起的是伤害感受性和炎症性疼痛, 这是急性疼痛的发生原因, 而随后会发生一种神经免疫学的变化, 疑为导致慢性疼痛的机制之一。此时炎性细胞包围在被切断的轴索远端, 刺激组织释放特定的引起疼痛的分子信号, 如肿瘤坏死因子[4], 而它作用于轴索, 引发远隔部位神经原兴奋, 使得小神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 (脊髓) 大量聚集, 并产生分子信号作用于脊髓背角神经原, 引起痛觉过敏。这种过高的痛觉敏感性使得机体对无害的轻微的刺激也产生痛觉反应。由于此变化持续时间较长, 从而导致慢性疼痛的发生。
另一个更重要的可能原因就是神经受损后重塑过程中分子水平和基因表达上的变化。和炎症产生的重塑不同, 神经损伤引发的重塑更加持久[5]。外周的感觉神经原及其相邻的神经原受损后会产生钠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增高, 或者是钠离子通道在细胞膜上的表达增高 (有时为异常) , 产生自发的去极化 (这或者和自发性疼痛有关) 。这种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会如同分子信号一样诱发中枢的痛觉敏感化[6]。有研究表明, 在神经受损之后, 钙离子通道的α2δ亚单位表达也会明显上调[7]。这一亚单位是加巴贲丁和普瑞巴林 (pregabalin) 的结合位点, 因而导致中枢高敏感化的发生。此种痛觉敏感化过程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某些与神经原兴奋性和传导性相关的基因表达活动异常, 最终导致了痛觉敏感化的长期存在。在这一过程中, 神经细胞凋亡的发生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存在超过数周, 外周无髓鞘的小的感觉神经原就开始死亡。此现象并非限于局部, 脊髓背角的神经原也会发生死亡, 其中包括抑制性的中间神经原, 而大脑皮层会出现局部解剖功能上的变化, 灰质的成分也会丢失。此现象似乎与伤害性氨基酸, 如谷氨酸的释放有关。其最终结果是抑制性冲动在神经系统中传递减少, 因而神经系统的敏感性增加, 且这一过程是不可逆的。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慢性疼痛可持续如此之长的时间, 甚或永久存在。
1.2 慢性炎症
局部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亦是引起术后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由于炎症释放的一些致炎因子, 如前列腺素, 使得感觉神经原阈值下降, 兴奋性增高, 促进了慢性疼痛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外科手术使用了越来越多的体内植入物, 例如腹股沟疝修补使用的补片, 由此引发的炎症有增多的趋势[8]。
1.3 其他原因
除上述两点之外, 还存在其他一些可能的发病机制。
在一项对下颌骨切除术的调查中发现, 在有严重术中神经损伤的患者中, 仅有10%术后出现了慢性疼痛[9], 而同时, 患者对于治疗的敏感性也大不相同, 这表明虽然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神经损伤是一个必要的前提, 但它并非是一个充分条件。鉴于个体表现是如此之大, 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遗传方面的因素。实验已经证明, 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 (COMT) 相关基因与人们对疼痛的敏感性有关[10,11];而黑皮质素-1受体相关基因则被证明与女性特有的κ阿片受体介导的痛觉缺失有关[12]。
心理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术前焦虑、对疼痛的恐惧都会对术后疼痛的发生发展起到负面作用。
在剖胸术、乳腺手术、疝修补术中, 术后急性疼痛的强度与是否发生慢性疼痛成正相关。在截肢术中, 早期即具有严重幻肢痛的患者术后发生慢性疼痛的强度和几率均较大[13]。
年龄和性别方面, 老年人发生慢性疼痛的几率较低[8] (也有人认为较高[14]) , 女性的发病率则要高于男性。
2 预防与治疗
2.1 手术技术的改进
更精细的操作手法和分离技巧, 以及尽量避免主要神经的损伤无疑会减少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在剖胸术中, 由于肋骨牵开器的使用, 对肋间神经的损伤一度高达50%~100%。现在, 随着胸腔镜手术以及小切口剖胸术的推广, 这一比率明显下降。对于那些使用体内植入物的手术来说, 选用更好的、机体排斥更少的低分子材料无疑是有益的。
2.2 早期多方式联合治疗
对于术后慢性疼痛, 单纯的阿片类药物和神经阻滞已被证明效果不佳。氯胺酮、加巴贲丁或普瑞巴林[15]与早期神经阻滞疗法联合应用对于防止神经中枢在重塑过程中产生的改变有抑制作用, 这或许是一种有益的方法, 但仍须假以时日。在乳腺手术后, 早期应用文拉法新[16]、加巴贲丁、EMLA[17] (一种局麻药混合液) , 或EMLA联合加巴贲丁[18]使得慢性疼痛的发生率有明显下降, 但其效果仍然有待大样本临床实验的证实。
2.3 心理疗法
心理治疗目前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传统的生物-医学治疗模式正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对70例低位截肢术患者的研究发现, 原本预期会持续两年的幻肢痛, 在接受了心理治疗和社会关爱疗法后, 疼痛仅持续了一个月[19]。
2.4 其他
随着技术进步, 有些疗法或许会对慢性疼痛起到较好的效果。例如神经生长因子的使用, 会阻止伤害诱导产生的神经原基因转录方面的变化。使用神经保护因子阻止脊髓背角神经原的凋亡看起来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其他作用于离子通道或降低细胞兴奋性的药物, 以及谷氨酸载体都有着潜在的临床价值。
3 结语
目前在国内, 术后慢性疼痛的危害仍未被充分认识到。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它的认识必将越来越深入, 解决这一疾病的愿望也会越来越迫切, 这给我国的麻醉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的挑战。一方面我们对于它的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了;另一方面, 可用的治疗方法很少, 效果欠佳。而伴随这一问题所发生的治疗费用将使它不仅仅是一个临床问题, 更将进一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煤层冲击地压形成机制及防治措施 篇10
关键词:冲击地压,地质条件,现象分析,试验
1 冲击地压具有以下明显的显现特征
1.1 突发性没有明显的宏观前兆而突然
发生, 过程短暂 (持续几秒到几十秒) , 难以事先准确确定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1.2 瞬时震动性过程急剧而短暂, 伴有巨
大声响和强烈震动, 重型设备被移动, 人员被弹起摔倒, 震动范围可达几千米甚至几十千米, 地面有震感, 但震动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几十秒。
1.3 巨大破坏性顶板可能瞬间明显下沉,
但一般不冒落;底板可能突然开裂鼓起甚至接顶;常有大量煤块甚至上百立方米的煤体突然破碎从煤壁抛出, 堵塞巷道, 损坏设备。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经济损失。
1.4 复杂性在自然地质条件上, 除褐煤以
外的各种煤种都记录到冲击现象, 采深从200-1000m.地质构造从简单到复杂, 煤层从薄到厚, 倾角从水平到急斜, 顶板包括砂岩、灰岩、油母页岩等都发生过冲击地压。
七煤集团公司桃山矿2005年5月13日发生第一次冲击地压, 随着煤层开采深度的增加, 冲击地压发生频繁。冲击地压现已成为七煤集团制约生产的重大安全隐患之一。
2 采区工作面地质条件概况
桃山煤矿三水平一采区位于井田中部偏东, 采区走向长约1800-1900m, 倾斜长约2000m, 采区面积约3.6km2。可采煤层分别为85层、90层、95层。一采区首采煤层为85煤层, 煤层厚度0.65_0.92米, 平均厚度0.8m, 85煤层顶板以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为主, 直接顶为灰白色粉砂岩, 厚度0-7m, 坚固性系数f值为4~6。老顶以中砂岩为主, 坚硬稳定, 厚度达20.5~44.2m, 平均厚度在28m左右, 坚固性系数f值为8-10。三水平一采区85层右一片于2004年4月作为首采面正式开采, 现42035队开采85层右二片为第三个工作面。
42035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开采方式, 高档普采, 工作面长140m, 煤层倾角250。开采深度667-740m。该工作面位于采区右翼, 上部为85层右一片采空区, 下部为85层右三片未采区, 左部为皮带井煤柱线, 右部为采区边界。该工作面与85层右一片采空区留10m保护煤柱。上下巷共揭露断层5道, 落差在5m以上的有2条, 对工作面生产影响较大。
3 冲击地压现象分析
对桃山矿一采区前后发生的近10次冲击现象进行了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1) 发生冲击地压现象的地点, 其开采深度达到700m左右; (2) 冲击区域的顶板岩层与煤层出现离层, 且顶板完整没有破碎。2007年7月15日的冲击产生的煤、岩层离层距离达8cm, 向煤壁内延伸达5m之深, 说明冲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坚硬顶板所致; (3) 该区域内顶板为中砂岩, 根据钻孔资料, 其厚度在29-30m之间; (4) 大部分情况下, 工作面每推进25~30m就发生一次小的冲击地压, 这与工作面的周期来压规律比较吻合; (5) 上巷冲击地压发生时, 主要显现形式为巷道煤壁鼓出; (6) 冲击矿震发生时, 部分支柱被震歪, 发生较大的冲击时, 部分支柱被震断, 铰接顶梁被震断; (7) 冲击地压发生后, 上巷内的顶板有明显的下沉+下沉量达到200~400mm; (8) 几次冲击地压现象, 有较明显的底臌现象。
4 煤层及煤层与顶底板组合的冲击倾向性试验
为了分析桃山矿一采区的冲击地压发生机理, 防止冲击地压发生, 对该采区85煤层各冲击倾向性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
由试验得出, 85煤层煤样的单向抗压强度为15.99MPa, 煤样平均动态破坏时间为54.82ms, 平均冲击能指数为4.93, 平均弹性能指数为4.67, 对比行业标准MT/T174-1000可以认为该工作面煤样具有弱冲击倾向性。
组合煤岩的冲击倾向性试验结果为:单向抗压强度为20.40MPa, 煤样平均动态破坏时间为54ms, 平均冲击能指数为3.0, 平均弹性能指数为4.32。
综合比较可以看出, 岩一煤以及岩一煤一岩组合试样发生动态破坏的猛烈程度要远强于纯煤试样的破坏猛烈程度。
试验结果表明, 单纯煤试样的冲击倾向性指标与煤岩样的冲击倾向性指标基本上一致。但是, 煤岩样组合的单向抗压强度比单纯煤样的单向抗压强度大27.6%, 而且岩一煤以及岩一煤一岩组合试样发生动态破坏的猛烈程度要远强于纯煤试样的破坏猛烈程度。
5 一采区42035工作面冲击地压类型
一般说来, 冲击地压可分为由采矿活动引起的采矿型冲击地压和由构造活动引起的构造型冲击地压。而采矿型冲击地压又分为压力型、冲击型和冲击压力型。压力型 (煤柱型) 冲击地压是由于巷道周围煤体中的压力由亚稳态增加至极限值, 其聚集的能量突然释放。冲击型 (顶板或底板型) 冲击地压是由于煤层顶底板厚岩层突然破断或位移引发的, 它与震动脉冲地点有关。冲击压力型冲击地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当煤层受较大压力时, 来自围岩内不大的冲击脉冲作用下引发的冲击地压。
一采区回采的85煤层顶板, 老顶为坚硬稳定的中砂岩, 硅质胶结, 厚度大, 平均厚度在28m左右, 坚固性系数值为8~10。局部有直接顶, 赋存不稳定, 为粉砂岩和粉细砂岩互层, 厚度在0-7m之间, 坚固性系数f值为4-6。厚度大而且坚硬的老顶是产生冲击危险的一个主要因素。研究表明, 顶板岩层结构, 特别是煤层上方坚硬、厚层砂岩顶板是导致冲击地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主要原因是坚硬厚层砂岩顶板容易聚积大量的弹性能。在坚硬顶板破断或滑移过程中, 大量的弹性能释放, 形成强烈震动, 导致顶板煤层型冲击地压或顶板型冲击地压。
同时由于42035工作面上巷的采空区一侧, 老顶可能处于悬顶状态。此外, 在该区域形成较强烈的应力集中现象, 应力集中区域趋向采空区。这时, 在坚硬厚层顶板中聚积了大量的弹性能, 在其破断或滑移过程中, 大量的弹性能突然释放, 形成强烈震动, 导致顶板型冲击地压的发生。
6 顶板煤层型冲击地压的防治
对于42035工作面及其巷道冲击地压危险的监测预报主要采用综合指数法早期分析、电磁辐射和钻屑法及时预报等三种方法进行。电磁辐射法主要采用KBD5、KBD7冲击地压电磁辐射监测仪, 在42035工作面超前上巷200m范围内, 每10m布置一个观测点, 监测冲击地压危险。对监测到具有冲击危险性高的区域, 采用钻屑法进一步检测, 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此外, 还采用电磁辐射法检验防治措施的效果。
根据冲击地压的强度弱化减冲原理, 弱化煤岩体的强度和降低其冲击倾向性, 用钻孔卸压、煤体爆破卸压和顶板爆破等三种措施进行防治。在42035上巷靠工作面侧进行煤体卸压松动爆破, 降低了煤体的冲击危险程度, 使应力高峰区向煤体深部转移, 并降低应力集中程度。爆破产生振动使得煤体中聚集的能量得到了部分释放, 爆破使得煤体形成了近6m左右的防冲松散带, 从而有效地阻挡了煤体的冲出。在上巷靠近采空区处的巷道上方顶板采用钻机打深10m的钻孔, 并在孔内装4m长的刚性被筒炸药进行顶板深孔爆破, 破坏顶板的完整性, 释放因压力聚集而产生的能量, 减少顶板由于采动影响和时间效应而产生的断裂对煤层和支柱的冲击震动。
7 效果评价
对于42035工作面的冲击地压问题, 根据冲击地压的强度弱化减冲原理, 降低煤岩体和冲击地压发生的强度, 用钻孔卸压、煤体爆破卸压和顶板爆破等三种措施进行了防治,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保证了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曹淑良.复杂条件煤层轻型综采工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6.
[2]任勇杰.新汶矿区深部冲击地压防治与管理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 2006.
防治机制 篇11
【关键词】教育 负向社会功能 防治机制
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因此教育的负向社会功能就是指教育对于社会发展的消极和否定的作用,具体包括教育的负向政治功能、教育的负向经济功能和教育的负向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负向政治功能的规避
教育的负向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对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消极否定作用,如通过削弱公民的政治参与水平维护专制、通过教育的等级制度划分鞏固特权等。要规避教育的负向政治功能,必须不断地推进教育的民主化。
首先,民主的教育首先要求在教育实践的各个环节——决策、咨询、制定目标、课程改革、教学组织、发展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各个社会机构、组织、家庭以及个人的积极性,使更多的人成为教育改革发展和评价的主体,改变传统教育教学和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病,使教育事业真正成为一种由绝大多数人所参与的公共事业。
其次,民主的教育要求在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教育或学校的相对独立性,充分地尊重校长、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便使教育或学校免于对社会政治和市场的过分依赖,使教师免于对政府或学校管理者的过度依赖,使学生摆脱对于教师及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过度依赖。
二、教育的负向经济功能的防治
所谓教育的经济负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否定作用。教育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已经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但是教育对于社会经济的抑制与阻碍的负功能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发挥是有条件的,当不具备相应条件时,甚至会出现教育抑制或阻碍经济增长的功能。因此探索教育的这种负向经济功能的防治机制成了必要的工作。
首先,要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改革。这种改革一定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适合工业化时期需要的不一定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当然,知识经济所需的普遍人才特征,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中期,这就要求教育改革一定要以客观准确地定位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为基础。
其次,教育决策部门在制定教育改革方案时,必须对所处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有深刻的了解和理解。在一个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大国,还必须对不同地区和部门的情况和需要有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育改革方案。
最后,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和调节应及时合理。政府对教育和经济的干预和宏观调节必须是及时的、切合实际的、合情合理的,否则将后患无穷。我国农村教育与经济呈现的“反比原理”,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国既有的城乡二元体制。要使农村教育发挥对农村经济的正向功能,最根本的还在于努力消除城乡差别,给予全体国民以平等待遇。
三、教育的负向文化功能的消减
教育的负向文化功能,是指教育对文化发展的消极否定作用。教育对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保存与传递之功效已经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故无须多言,但是教育对于文化的消解与毁灭之负向功能同样深刻而严重。教育领域的文化霸权是导致教育出现文化负功能的主要原因,因此,消除教育领域的文化霸权,力行多元文化共存是规避教育的文化负功能的主要措施。
首先,要赋予教育自主的文化内涵,使教育由单纯的既有文化的复制、传递、维护的工具转变为自在的、自主的、自觉的文化主体。
其次,要树立文化和谐相处的观念。要想使各种文化都得到保存和发展,就必须承认文化的差异。在教育中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育者树立一种文化和谐相处的思想,真正尊重文化的起源、文化的传统和相应的文化特色,不带任何偏见地对待各种文化,从而避免由于教育的选择和整理而对文化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
最后,要倡导文化创新。消除文化霸权,倡导多元文化并存要变成一种可供操作的教育模式,必须通过文化创新这一条途径。要坚持发展民族文化教育,尤其要坚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弘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要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使他们具有开放的文化观念,敢于和愿意接纳新的文化要素;此外,还要鼓励民族文化的创新。
赋予教育自主的文化选择和文化创新地位,唯有如此,教育的负向文化功能才能得以消除,教育才能切实而完全地发挥传递和繁荣文化的正向功效。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巴西]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防治机制 篇12
关键词:小金库,危害性,审计监督
一、“小金库”的危害
《财政部、审计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清理检查“小金库”的具体规定》(财监字199529号)中指出“凡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单位收入和应上缴收入,且未列入本单位财务部门帐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均属‘小金库’”;2009年7月24日中央纪委对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解释的文件中指出:“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简言之,“小金库”是指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化大公为小公、化小公为私有,未在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列收列支和私存私放的各种资金。“小金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腐蚀了党的领导干部
由于“小金库”是依据少数领导干部出于某种不光明的目的搞出来的,管理权和支配权都掌握在他们手中,且普遍存在公款私存、随意进出、收支混乱、无账等现象。一些人就拿着手中掌控的“小金库”挥霍、挪用、私分、侵占甚至贪污。“小金库”的存在,严重地腐蚀了党的领导干部。
(二)助长了“拜金主义”思想
“小金库”已成为一些单位领导干部的个人银行,是游山玩水、乱奖滥发、隐瞒报账内容等非正常开支的重要渠道。“小金库”现象对“拜金主义”思潮的滋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小金库”花起来几乎不受任何约束,利用“小金库”享受高级别的“吃、喝、玩、乐”,“大款干不过公款”就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写照。
(三)损害了干群关系
少数党员干部凭借“小金库”请客送礼、侵占私分、贪污挪用,在群众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容易造成群众对我党和党的领导干部发出种种猜测、议论和不信任,这既损害领导干部的公仆形象,同样也严重损害了干群关系。
(四)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搞“小金库”违反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导致出现“两本账”、“多本账”,甚至假账。“小金库”的资金极具隐秘性,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企业对成本控制的决策和经营管理。
(五)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现在“小金库”的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小金库”数额已上至十几万、百万,甚至上千万。“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对企业各种收入的截留或转移,国有企业存在的“小金库”致使企业效益缩水,给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二、“小金库”的清查方法
(一)审查会计凭证
通过对一张张会计凭证特别是所附原始凭证的审查,核实有无采取虚报冒领、截留应上交、下拨款或假借上交、下拨,将单位的资金以某种名义付给其他单位或个人然后再从对方收回或存于对方、截留收入等手段为“小金库”筹集资金的情况。审查会计凭证时要注意从奇异的数字、时间、地点、物品、票据、编号、联系单位、报账手续、开支规律等中发现问题,如某单位按月发放某项补贴,若发现在财务账上开支不连续,则应查明原因,核实是否有从“小金库”中开支的情况。
(二)审查收款票据
主要审查已使用发票、收据的存根联是否齐全,有无缺号情况;所有开具了未作废的发票、收据的记账联是否都做了账,存根联与记账联上的数量、金额是否一致;未使用的发票、收据有无缺号的情况,每份未使用的发票、收据及发票、收据联是否存在;核实有无将收入放入“小金库”中的情况。
(三)审查货币资金
对库存现金进行突击盘点,核对库存现金实有数与现金日记账和总账余额是否相符,如发现溢余或短款,则应追查原因,核实是否有“小金库”的资金放入其中或“小金库”中的支出挪用了库存现金;如发现活期储蓄存折或定期存单,要追查资金来源、去向及其情况,核实是否属于“小金库”资金。对银行存款进行审查,核对被查单位所有银行存款账户的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单位银行存款实有金额是否相符,未达账款是否由于正常原因所致,特别要注意一收一付金额相等的未达账款,如发现不正常情况,则要追查资金去向及其原因,核实是否入了“小金库”中。另外,对有公款私存的,还要核实有无将其利息放入“小金库”中的情况。
(四)审查往来账户
有些单位惯用往来账户过渡设“小金库”,此种手法通常是把单位的正常收入先记入往来账户,虚列出结算中的债务,侍机再将其转入“小金库”中;还有的将已收回或可收回的债权列作呆账予以核销,把资金转入“小金库”中。在清查中,一是看往来发生和结算的单位名称是否一致,二是看往来款项支付的事由是否合理,三是看往来款项支付的手续是否正常,四是看列作呆账核销的条件是否充分,发现疑点则进行追查,核实是否将资金转入了“小金库”中。
(五)审查收费情况
将被查单位经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标准、范围与其实际收费情况进行核对,看有无已批准的收费项目没有收费或降低标准、缩小范围收费和巧立名目或提高标准、扩大范围收费的情况,收费收入是否进了账,并要注意深入到已收费和可能收费的单位、人员中去了解,核实有无收费入“小金库”中的情况。
三、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探索和思考
(一)企业领导树立全新的观念
领导人员必须积极面对新时期、新形势特别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共同发展的竞争形势,自觉转变经营管理观念,从传统思维方式中转变过来,不要再有小集体观念,要树立大企业概念,通过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产品质量,促进购销旺势来推动企业发展;而不是通过小金库推动生产发展。另外,领导应加强《会计法》和有关财经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遵守财经法纪的自觉性,同时督促检查会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严格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按《会计法》的规定做好会计工作。在企业内部要营造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社会环境,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财经纪律。
(二)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要从机制上、制度上加强建设,建立完整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二是要从会计人员个人的思想观念、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方面加强建设。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作为财务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是:坚持“会计诚信”原则。什么是“会计诚信”?前总理给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题词“不作假账”四个字对其作了最好的诠释,即根据原始凭据按会计准则、原则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及审计报告等。
(三)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工作力度
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指示精神,切实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小金库”治理工作之中,进一步深化对治理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把这项重要工作任务完成好,以治理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注重源头防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要按照“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的要求,结合“小金库”问题检查,从健全法制、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加强监督、注重教育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出台制度、采取措施、推进改革,建立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审计监督
近几年,国家审计署从整顿和规范会计制度入手,加大力度清理整顿了某些部门和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各类账户和“小金库”的问题。严肃查处转移国家资金、私分国家资财等违法行为。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对那些别有用心者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应当继续加强审计机关、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监督作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评,以杜绝企业管理部门负责人滥用职权所造成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应进一步深化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促进被审计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增强领导的廉洁自律意识,促使其勤政廉政。
参考文献
【防治机制】推荐阅读:
联合防治机制08-23
扬尘污染防治长效机制11-09
浅谈构建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08-27
企业沟通机制——提升内部沟通机制12-31
防治设计07-17
山洪防治07-17
人工防治10-14
生产防治10-19
窃电防治10-20
自然防治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