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防治(共5篇)
合理防治 篇1
畜禽疾病能否及时治疗直接关乎养殖成败, 甚至会逐渐影响到人类安全, 需予以高度重视。抗菌药主要包括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 在防治畜禽疾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实际中滥用现象颇为常见, 不仅影响到防治效果, 还可能造成药物浪费、危害环境。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减少其毒副作用发生在当前显得极为重要。
1 畜禽疾病防治中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大意义
抗菌药物多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 目前主要有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等。因感染源不同, 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选择。从20世纪抗生素与合成抗菌药物发明以来, 许多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都得以控制, 于是掀起了抗菌药物研究高潮。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种类增多, 其抗菌抗感染功能有所下降, 致病菌耐药性逐渐增强, 甚至某些致病菌还具有多重耐药性。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物大量使用, 还引发了许多药物不良反应。究其原因, 根本在于药物滥用, 如没有严格遵循“最小有效剂量、最短必须疗程”的原则。畜禽养殖中同样如此, 长期不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 会导致抗药菌株增多, 本来致病力不强的细菌也会对畜禽构成危害。所以,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显得很有必要。
2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治畜禽疾病
2.1 坚持正确原则
即以预防为主, 需认识到预防重于治疗, 了解各种发生率较高的畜禽疾病, 掌握简单的防治方法。对当地养殖情况和疫情发生情况进行了解, 在无病期要及时使用疫菌预防接种, 并制定详细的计划, 合理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进入病发期后, 做好畜禽卫生工作, 每天严格检查, 一旦发现有患病倾向, 需隔离做进一步确认, 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尽量将危害降至最低。
2.2 正确诊断
要想做到合理用药, 必须对疾病做出正确诊断。所以发现畜禽感染疾病后, 应及时进行病原学检验、分离和鉴定, 最好能够判断出病原菌。如果条件允许, 尽可能地通过药敏试验检测来选择抗菌药物, 以免过于盲目。如果诊断结果或药敏试验结果还不明确, 可予以试验性治疗, 综合药物原理、功能、抗菌活性、不良反应等多个因素考虑, 合理选择药物。若条件不允许开展药敏试验, 可选用本地区不常用的药物, 为以后防治提供必要的经验。
2.3 用药量和时间
抗菌药物固然有良好的抗菌灭菌功能, 但细菌也有强弱, 如果用药剂量过小, 难以达到抑菌目的;而用药剂量过大, 则可能会产生毒副作用, 危害到畜禽和环境, 也造成药物浪费, 甚至会增强细菌的耐药性。所以在选择剂量和治疗时间时, 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合理做出决定。对于一些重症、急症, 通常可适当增加首次剂量, 在发挥作用后则要及时恢复正常使用量;而对于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的畜禽, 剂量要酌减。在疗程上亦然, 需根据疾病类型、畜禽身体状况而定, 慢性病可延长治疗期, 急性病可适当缩短。在疾病症状消失后可继续用药1-2d, 要实时观察病情变化情况, 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2.4 给药方法
用药时给药途径也不容忽视, 畜禽常用给药途径包括注射、饮水、拌料、气雾给药等。即便是同一种药物, 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 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能够根据疾病类型合理选择给药方式, 使药效得到最大发挥, 对疾病治疗大有裨益。如肠道感染适合采用内服给药方式;而呼吸道感染则适合采用链霉素、新霉素的气雾给药方法;注射法适用于疾病较严重者, 尤其是零星散养的畜禽效果更佳;拌料给药时需遵循递增原则, 特别是剂量小、安全范围小的药物, 务必要与饲料充分混匀, 以免出现药量过多中毒或药量过小而不起作用的情况;饮水给药时需把握好饮水量, 控制好药物溶解度, 使药效充分发挥。
2.5 了解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每种抗菌药物都对相对应的细菌有杀灭功能, 如氯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是广谱抗菌类u;红霉素、庆大霉素对金葡萄感染较为有效;青霉素、四环素类对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较为有效;氯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则适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感染。这就要求在发现畜禽感染疾病后, 必须查明原因对症下药。许多细菌都带有耐药性, 所以某一种抗生素如果使用时间过长, 或者更换过于频繁, 都可能会形成耐药菌株, 增加治疗难度。若条件允许, 最好能通过实验确定疾病类型和程度, 选择高效抗菌药物。
2.6 联合用药和综合治疗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 为增强药物疗效、降低细菌耐药性、消除不良反应, 往往会选择联合用药方式。通过联合用药, 可扩大对混合感染或不能进行细菌学诊断的病例的抗菌范围, 但同样应合理使用, 否则不但会影响到治疗效果, 还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 甚至导致2次感染。如红霉素通常不能与链霉素、氯霉素等联合使用, 否则会出现混浊失效。综合治疗也应受到重视, 在感染疾病后, 除了药物功效, 畜禽机体免疫力也不容忽视。所以在防治疾病时, 除了正确使用药物, 还要积极改善畜禽机体状况。
2.7 避免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
畜禽在使用抗菌素后, 不能完全代谢排除体外, 在体内还有一定程度的残留, 若长期大剂量的使用抗菌素, 使畜禽产品药残超标, 不仅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 食品药残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畜禽在上市前应加强休药期的管理, 一般在上市前2周应停止使用抗菌素等药物。
3 结束语
抗菌药物在畜禽疾病防治中的作用毋庸置疑, 能够有效抑菌杀菌, 保护畜禽安全。但需要熟悉整个环境, 及时采取预防方法, 在发生疾病后, 要正确诊断, 选择相对应的药物, 且要按照适量的剂量和疗程进行治疗, 以增强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摘要:为降低畜禽细菌感染率, 需及时做好各种疾病防治工作, 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此先简单介绍了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从诊断、剂量疗程、给药方法、药物适应症等方面给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畜禽疾病
参考文献
[1]苗铁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防治畜禽疾病[J].新农村, 2013, 22 (04) :70.
[2]孙洪梅, 孙英杰, 蔡皓璠.合理应用抗菌药治疗畜禽疾病[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27 (01) :139-140.
[3]时文贤, 张艳冰, 武爱香.如何正确使用抗菌素防治畜禽疾病[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 19 (03) :26.
[4]周述辉.用抗菌素防治畜禽疾病应注意事项[J].四川畜牧兽医, 2010, 37 (01) :154-155.
合理防治 篇2
关键词:鸡病预防;合理用药;用药误区
养鸡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一直作为副业在各农户家散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蛋、肉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大型养殖业发展起来。鸡病防治也显得更加重要,药物预防成为养殖业提高经济效益,减少养殖成本的重要手段。在鸡病多发时节,科学用药、合理用药成了当务之急。然而,很多养殖户不懂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规范的行为往往会造成病原体抗药性增强、肉蛋产品有药物残留等问题。这些用药上的盲点多数是由传统的养殖习惯发展而来,这样不仅会产生不良后果,而且还会埋下食品安全隐患。
1 鸡病防治中如何合理用药
随着规模养殖的迅猛发展,鸡病呈多发现象,不但发病种类越来越多,而且也越来越复杂。基于这种情况,广大养殖户在鸡病防治中该怎样合理用药,科学预防,下面介绍几种合理用药的方法:
1.1 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养殖家禽的过程中,养殖户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要加强鸡舍环境的管理,经常通风换气;定时定期对鸡舍进行消毒清洁,尽量降低病原微生物的密度,减少发病几率,净化鸡舍环境。
1.2 坚持鸡病防治的四字要求
鸡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要牢记“早”“准”“快”“足”四点要求。“早”即早发现、早治疗。当鸡群发生疾病症状时,要做到及时发现,采取措施把病情扑灭。避免鸡病扩大传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准”即准确找出鸡群发病的原因,作出诊断,有方向有目标的进行治疗,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控制住病情的蔓延。同时还要注意并发病和继发性疾病,施药治疗时还要兼顾预防。“快”即养殖户要尽快对鸡的病情作出诊断,尽快用药,绝不能拖延。“足”是指用药量足,不随意增减药量;用药时间足,不缩短或延长用药时间。
1.3 确定用药方法、剂量和疗程
鸡的给药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饮水、注射、拌料、气雾等。根据药品规定的使用方法选择给药的具体方式。明确药品使用方法确定后,根据使用说明确定用药剂量,不能随意增减药量。确定用药疗程,不能因为短时间内没有看到疗效就换药,也不能看到一点疗效就停止用药或减少用药。
1.4 药物选择的途径
选购药品务必采取合法渠道,选用正规药厂生产的各类文字标记(批号、有效成分及含量、生产日期、有效期、性状、适应症、用法、用量、副作用及处理办法、生产厂家、商标等)齐全并相符的产品。经济性在有同样预防效果的情况下,宜选价格低又无其他缺点的药物,用药绝非“越贵越好”,对于那些用药效果不明显或虽可控制疾病但经济不合算的药物,应放弃使用。
2 鸡病防治中的用药误区
2.1 不注意预防用药,导致用药的盲目性
大多数养鸡专业户误以为药用的多效果就会很好,盲目的加大了药剂的使用量。盲目用药对鸡体的伤害是很大的:容易引起鸡体自身免疫力的下降,造成慢性药物中毒,损坏鸡体;还有可能造成鸡体的新陈代谢紊乱,影响正常生长;鸡体容易产生抗药性,在以后的相应疾病的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影响。
2.2 用药的单一性和重复性
一些养殖户在用药时忽略了药物的使用功能,重复使用,而且不注意药物间的相互匹配,单一用药很难有效的治疗疾病,由于用药不恰当、不及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3 治疗用药的不彻底性
一些养殖专业户经常自作主张,随意停药,看病情一有好转即停药,造成治疗的不彻底,引起复发或二重感染,最后难以治愈。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是很多养殖专业户主要的误区所在。
2.4 药物选择的不科学性
很多养殖专业户往往对市面上的“新药”盲目推崇,认为“新药”无论是质量还是疗效都非常好,不存在抗药性。然而事实却非如此,虽然说有的新药效果确实不错,但是也有很大一部分所谓的新药,只是换了名字而已;同时还存在一些养殖专业户迷信进口药,总是认为进口的就是比国产药要好的多,然而有可能进口药和国产药的成分都是相同的,只是包装不同而已,其价格却比国产药要高很多。国产药都是根据国内的具体情况专门研制的,所以说效果会更好些,更适合我国鸡类的养殖。
综上所述,选药时遵循的原则是比较而言的,不是绝对的,同时各原则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防治鸡病的整个用药过程中,养殖户要重视总结实践经验,并认真选择、运用科学的给药方式,通过正规的渠道选择合格药物。对实际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树立“养重于防,防重于治”的观念。提高饲养管理水平,纠正“重治疗轻预防”的错误观点,做到健康养殖,少用药、用好药、用对药,才能对鸡病的治疗起到更好的效果,保证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鸡类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清国.治疗鸡病用药的注意事项[J].养殖技术顾问,2010,(8).
[2] 王海珍,翟文斌.鸡病防治中的用药误区与合理用药[J].养殖与饲料,2011,(2).
[3] 丁美风,贾文星.鸡病防治的用药原则及注意事项[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9,(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合理化防治 篇3
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性质
1.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多样性
病虫害的种类繁多, 仅1984年就全国43个城市的调查, 园林病害就有5500多种, 园林植物害虫就有8260种。随着现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病虫害的种类还在不断发现, 不断增加, 而且由于调查的局限性, 这些种类的病虫害还只是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一部分, 还有很多病虫害没有被发现或无法鉴定出种名。
目前, 在城市中栽植的乔木主要有白蜡、国槐、法桐、毛白杨、柳树、苦楝、丝棉木以及椿树等, 灌木主要有碧桃、紫叶李、紫薇、金银木、海棠、黄杨、女贞等。主要危害的病虫害种类包括食叶类 (如美国白蛾、国槐尺蛾等) 、刺吸类 (如螨类、蚜虫、介壳虫类等) 、钻蛀类 (如小线角木蠹蛾、国槐小卷蛾、沟眶象、天牛等) 、土壤害虫 (如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蝼蛄等) , 病害 (如白粉病、黑斑病、腐烂病等) 等。
1.2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不专一性
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要分清主次要病虫害, 因为同一种植物往往会感染多种病虫害。在防治的过程中要考虑如何同时防治多种病虫害, 达到同种药剂防治多种病虫害的效果。如对于受到多种食叶害虫危害时, 可视不同时期喷洒同种药剂进行防治等。对于不能使用同种药剂的病虫害, 视危害程度及后果的严重性判断哪种虫害优先治理, 以期把危害减少至最小。
1.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时间性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 “以防为主, 以治为辅”, 所以, 把握好特定的病虫害预防时期是治理病虫害的关键。每一种虫害的发生时期都不尽相同, 所以, 对每一种病虫害的发生时期都要做好相应的记录。
1.4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流动性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 城市绿化越来越受到各地的重视, 很多道路及小区都进行园林植物的补植补种, 这使得园林植物产品交流日渐频繁, 这也为一些危险性的病虫害远距离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多机会。
2 病虫害防治的几种方法
2.1 做好植物检疫工作
在引进苗木的过程中, 实行严格的苗木检疫, 发现有病虫害应及时治理, 严重者应及时销毁, 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切勿种植带有病虫害的苗木植株, 防止新的病虫害引入, 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2.2 物理防治
2.2.1 人工捕杀。
即利用人力与简单工具防治害虫, 包括捕杀幼虫、成虫、人工挖蛹、人工剪除卵块、人工清理越冬虫体等。人工捕杀的优势在于不污染环境, 不伤害天敌, 安全可靠, 但是其工效低, 可作为防治病虫害的辅助方法。
2.2.2 诱杀。
即利用害虫对某种物质或条件的强烈趋性, 将其诱集后灭杀。包括灯光诱杀、食物诱杀、潜所诱杀、色板诱杀等, 诱杀可用于集中消灭虫体。
2.2.3 阻杀。
即人为设置各种障碍, 切断病虫害侵害途径的方法。包括涂胶环、挖障碍沟、设障碍物、土壤覆盖薄膜等, 如防治草履蚧即可采用涂胶环的方法阻止其上树, 减少危害。
2.3 生物防治
2.3.1 以虫治虫。
即利用各种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 常见的几种虫害及其天敌: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广大腿小蜂;蚜虫——食蚜蝇、草蛉、捕食性瓢虫;天牛类——管氏肿腿蜂;黄刺蛾——上海青蜂;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充分利用天敌对病虫害的控制有一定的作用, 尤其是在大城市中, 重点道路人流量较大, 对园林植物发生病虫害的治理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 更能突出利用天敌治理病虫害的作用。
2.3.2 以激素和信息素治虫。
即昆虫的内激素和外激素, 内激素是昆虫分泌在体内的一种激素, 用来调节昆虫的蜕皮和变态等生理过程。外激素即信息素是由生物体分泌到体外的挥发性物质, 是昆虫对同伴发出的信号, 有利于寻找异性和食物等。利用昆虫的这2种性质, 用一些药剂或携带信息的载体来捕捉虫害。如可利用喷洒灭幼脲干扰昆虫蜕皮生理过程, 使昆虫缓慢死亡, 或悬挂携带各种诱芯的诱捕器来诱集成虫。目前, 此2种方法使用效果较好, 使用范围较广。
许多种化学农药严重污染水体、大气和土壤, 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危害人群健康。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 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 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2.4 化学防治
2.4.1 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尽量选用生物药剂。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 消灭害虫, 对人畜危害小, 对环境污染小, 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说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更具有持久性。例如, 防治美国白蛾, 使用敌敌畏等化学农药, 有效期仅为1天, 且刺激气味重, 有毒性, 不仅对人体造成危害, 还会污染环境, 而使用烟参碱 (即苦·烟乳油) , 有效期为可达7~10天, 且无刺激性气味, 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目前, 使用的生物药剂主要有烟参碱、灭幼脲、花保、吡虫啉、三锉酮、甲基托布津等。
2.4.2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
化学药剂的特点是高效、速效, 喷洒药剂后立刻会有虫害死亡, 使用方便、经济效益高等优点。但持续时间短, 使用不当还可对植物产生药害, 对人体和环境均会造成危害, 而且极易使虫害产生抗药性。所以, 化学药剂只在必须应急时使用, 并且使用时尽量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 适当变换药品, 防止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2.5 加强养护管理, 提高植物的抗性
有些病虫害的发生是因为其抗病能力的减弱,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生长势相关。所以, 在日常的养护管理中, 要按常规进行栽植、施肥、浇水等, 并结合修剪去除病虫枝, 增强树势, 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以减少其病虫害的发生。
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合理化控制
3.1 利用植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指一种植物 (供体植物) 通过对其环境释放的化感作用物质对另一种植物或其自身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利或有害的效应。在园林植物的配置方面除了考虑美观效果以外, 还要注重植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科学安排植物配置。如松树和云杉不能间种, 因为会造成松树的萎蔫;松树、杨树和接骨木不能共处, 因为接骨木根系的分泌物会抑制松树;杨树的生长以及果树旁不宜种植花卉等。因此, 科学的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原理就可以避免许多植物的死亡, 以及病虫害的发生。
3.2 避免转主寄生植物临近种植
自然界中, 有些植物混栽会造成病虫害的转移危害或造成某种植物的病虫害发生程度加剧, 如苹果、梨、海棠如果和桧柏混栽会诱发苹 (梨) 桧锈病;松树和芍药混栽容易诱发松芍锈病;在杨树、苹果树周围栽植桑树、栎树等树种会加重桑天牛的危害。因此, 在植物的种植规划中要避免这类植物的临近种植, 以免造成病虫害的大范围发生。
综上所述, 园林植物的病虫害是园林工作的一个重点, 认清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发生条件, 就可以很好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使之不会影响到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在此基础上, 应该合理的利用各种治理病虫害的方法, 防大于治。在治理过程中尽量使用生物低毒农药, 把病虫害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使之既可以在生态系统中存在而又不会对园林植物造成影响, 这将是我们在治理园林植物病虫害方面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崔迎, 石俊英, 柳妮莎.水上公园改造后园林植物病虫害调查及防治策略[M].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天津市园林学会, 2010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危害及防治对策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5月门诊及住院部处方4000份, 定为控前组;同时抽取2012年1~5月门诊及住院部处方4000份, 定为控后组。2组抗生素用量、种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8000份处方进行统计调查, 均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筛选, 由知名专家成立的评议组进行判断, 记录不合理处方数目及不合理原因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 6.1软件包,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控前组不合理处方数为296张 (7.40%) , 控后组不合理处方数为71张 (1.78%) ,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合理处方中各种原因所占比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通过对控前及控后进行抽查发现, 控前组不合理因素处方数目明显偏高, 为总处方数的7.40%, 其中主要不合理运用抗生素为指征不明、抗生素运用时间不当、联合运用抗生素不当、用法用量不当及其他。经专家组分析原因及对策如下。
3.1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原因
3.1.1 指征不明:
本组研究中共70例患者存在用药指征不明, 经病例调查发现, 多为发热患者。其中门诊最为多见, 未进行进一步检验单凭医师经验用药。住院病例主要出现于化验结果未明确前预防性用药。
3.1.2 时间不当:
本组57例为用药时间不当, 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主要出现于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反应能力差, 用药后药物代谢缓慢。用药时间长容易出现药物蓄积, 增加肝肾损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时间过短, 又会影响治疗效果[2]。
3.1.3 联合用药:
联合用药虽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但不合理联用则会影响治疗效果且加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组通过研究发现, 主要表现为杀菌剂和抑菌剂的不合理联用、同类抗生素不合理联用及不考虑患者因素的不合理联用[3]。不但加重了患者经济负担, 还降低治疗效果、增加肝肾损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有肝肾病变患者, 联合运用对肝肾有损害药物, 更容易导致肝肾功能损害加重。
3.1.4 用法与用量不当:
主要表现为用法、用量与给药间隔。用法应遵循可以口服治愈不注射, 可以注射治愈不静脉滴注的原则。用量应根据患者体质量及是否有肝肾病变调整, 术前及术后抗生素用量≤3d的原则。给药间隔应注意两种药物联用时, 是否相互影响, 如胃肠黏膜保护剂和抗生素联合应用, 应先服用抗生素, 30min后再服用胃肠黏膜保护剂, 以免影响抗生素药效[4]。头孢类或青霉素应根据半衰期等, 多次少量给药, 避免一次大剂量应用。
3.1.5 其他:
抗生素不合理应用还常见于年龄不当、追求新药、忽视不良反应、溶媒不当及忽视乳汁代谢药物通过乳汁影响婴幼儿。本组共出现68例, 其中18岁以下运用喹诺酮类药物5例;追求新抗生素及昂贵抗生素36例;忽视不良反应2例, 为忽视肝肾毒性, 均用头孢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头孢类联合氨基糖苷;溶媒不当10例, 为青霉素类抗生素选择葡萄糖为溶媒;15例为母亲用药未考虑婴幼儿。
3.2 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对策
随着我国城镇居民医疗报销、合作医疗、基药制度及药品零利润销售的实施, 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经解决, 这些有力制度也有效扼制了自行用药、乱用药现象。控前组与控后组对比, 控后组乱用药发生率明显降低, 可见其成效明显, 但依然有1.78%不合理用药情况。通过以上原因分析发现, 医师及患者均有一定关系, 医师关系更为突出。也可以说明, 医师观念陈旧、对抗生素认识不足、过度崇拜新药、过度自信等成为不合理应用抗生素隐患[5]。故提出, 应加强医师培训, 转变医师认识及观念, 加强《抗菌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学习, 加强监督及管理等, 以减少抗生素不合理应用、降低抗生素不良反应及提高抗生素有效利用度。
参考文献
[1]谢其梅.门诊314份处方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2) :142-143.
[2]周静秋, 曹秋茹, 郭玲玉.浅谈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13 (11) :1965-1966.
[3]孙波.内科不合理应用抗生素106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0 (11) :1241-1242.
[4]张晓红.门诊处方抗生素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医学, 2012, 32 (1) :112-113.
合理防治 篇5
1.1 管线方向出现的裂缝
在使用分离式配筋的住宅项目中,使用PVC塑料管进行预埋,则有可能出现沿管线方向存在裂缝。对该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多是由于混凝土和塑料的粘结性相对较弱,加上由于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使得管线应力集中。作为分离式配筋的板筋,混凝土收缩变形情况得不到单层钢筋的约束,一旦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将出现拉裂情况。针对于上述情况,提出的解决措施为:(1)采用KBG一类的金属材料为楼板内预埋管线,同时要求管线间距不小于150mm,并在管线位置面上部和底部分别增设宽度大于450mm的钢筋网带,使混凝土得到约束;(2)防止使用分离式配筋,改为采用双层双向配筋;(3)根据细而密的原则进行配筋,钢筋间距<150mm,屋面板筋间距<100mm以此提升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为降低施工中发生变形的情况,板筋尽量避免用I级钢。
1.2 楼板管线预埋
板楼中管线具有交叉数量多同时较为集中的特点,在对混凝土进行浇筑时管线周围容易出现孔洞以及蜂窝等情况,尤其是在户内配电箱或公共部位强电井中最为常见。针对于上述情况,应当使管线的间距>25mm,同时在布置管线时尽量分散,对管线走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尽可能降低管线出现交叉。视实际情况可采用过路盒。当设计管线数量过多时,需要尽可能降低预埋,改用明装的方式处理,针对于有吊顶遮挡的可在厨房设置配电箱,当部分管线明装后可利用吊顶进行遮挡。
1.3 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控制
若建筑物5层以下墙柱混凝土均采用C40的混凝土,则混凝土强度等级就高,所使用的水泥量也就越多,由于水化热大,并不易于对楼板裂缝进行控制。针对以上情况,所采取的处理措施则是应当使楼板混凝土的等级小于C30.
1.4 其他要求
在工程质量防治导则中都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长度>40m的伸缩缝,需要使平面尽量规则,将温度收缩钢筋设置在楼板平面急剧变化处,将放射筋设置在外墙转角,图纸审查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2 控制原材料阶段的质量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期间,大部分均采用的是商品混凝土,为确保混凝土的质量,需要做好以下控制:首先应当降低水灰比,对混凝土级配进行控制,可减少水泥用量,适量增添矿粉、粉煤灰等,降低水化热,可有助于避免混凝土存在温度裂缝。为防止混凝土出现泌水现象,可采用适当的减水剂,降低水化热,降低混凝土收缩裂缝发生。其次对混凝土坍落度进行控制,在施工期间需要对混凝土的浇捣时间以及出厂时间进行检查,尽量使时间差保证在2h内,防止初凝后对结构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3 控制施工阶段质量
3.1 钢筋质量保护
在抢工程进度时,楼板上层板筋的绑扎不能太早,多重工种的交叉作业,堆放的钢管材料,加上施工现场人员的不重视等造成了板筋形变或滑移,压碎塑料质马凳,引起楼板上部分的保护层发生偏厚,出现裂缝、渗漏等情况。此种情况下,采取的防治措施为: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在其他工种基本完成之后才绑扎板上部钢筋,绑扎过程中可以按照八字扣形式绑扎,在单向板上两道满扎,双向板上一道满扎;板筋绑扎过程中尽量使用钢筋马凳。若工程中使用塑料马凳的话,应该缩小适当间隔距离,掌控放置的时间,防止马凳被压碎而丧失效果。此外还应该控制阳台等部位的悬挑构件及其上皮钢筋位置;在混凝土浇筑及振捣过程中,钢筋工必须全程跟随,以便及时做出纠正及调整。
3.2 拆模和支模不当引起的渗漏
阳台、卫生间和室内的高差位置通常采用的是方木分隔,若方木拆除的过早会引起此部位混凝土的严重损坏,楼板的自防水能力大大减弱。梁侧模采取的是板模和钢丝的拉结,过早地拆除了侧模。混凝土若处于低强度时,工人利用撬棍直接拉断铁丝,松动了该部位的混凝土,成为了渗水的通道,尤其是屋面位置、阳台等位置。出现上述情况可以利用模板、方木做支撑,卫生间、阳台翻边位置的方木必须超过24小时后才能拆除。
3.3 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度不够
根据多个项目的实践经验,卫生间发生漏水现象等情况比较普遍,在后期再用修补材料如聚氨酯来注浆修补,使用费用较高,修补的效果不佳,还容易造成楼板内部预埋的线路管道堵塞。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工人在进行楼层混凝土浇筑中过于关注墙板、柱子和梁等位置的振捣,而轻视了楼板混凝土中可能部分的振捣不实,甚至出现漏振情况,为渗漏埋下了隐患。此种情况可采取防治措施是:在混凝土二次振捣中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内部出现裂缝的机率,提高防水能力。混凝土的二次振捣中很难掌控振捣时间和振捣细节规范,因此许多施工单位都没能按照要求操作。为了增强混凝土的密实度,应该安排人员运用平板振动器负责楼板混凝土的二次振捣。二次振捣的关键是掌握振捣时机,通常情况下可以适当提前进行,防止混凝土初凝后影响混凝土质量。
3.4 因上荷载过早引起的裂缝问题
某些施工单位为了加快进度,在混凝土还未达到强度规范时就开始吊筋、焊筋,特别是钢管堆放吊运过程中,会对楼板造成巨大冲击力,楼板因振动而开裂,影响钢筋、混凝土的密实度,楼板会出现渗漏网格状纹路。防治建议:楼板在浇筑、振捣完成之后,在24小时内不能承重及荷载,只可以弹线,所以材料卸货区应该设置在公共位置或者电梯井筒。若要在楼板上放置材料,必须方木加模板的方式保护楼板。此外,还要注重于现场指挥人员的交底工作,材料轻拿轻放,降低冲击力。
3.5 养护工作不到位
一般情况下,普通硅酸水泥的养护时间至少是七天以上;若混凝土中添加了粉煤灰、缓凝剂等外加剂,其养护时间还应延长,需要半个月以上。在具体施工中,由于养护时间过长,而施工单位追求进度,往往在养护阶段就进行下一步施工,水分的蒸发太快,造成裂缝收缩。出现此种情况的防治建议为:在楼板上要安排相关人员进行专门养护,在养护前期采用薄膜覆盖的方式,高温时在浇筑后两个小时就绪盖上薄膜,确保不流失水分,而且12小时内不上人。在施工放线搭设支模架过程中,应该用毛毯或者麻袋来保持水分,此过程中要注意防火。
3.6 其他因素引起的楼板裂缝与渗漏问题
施工时间的安排不合理,混凝土浇筑时会留下施工缝,施工缝处理不当就会成为渗漏通道;为了浇筑方便快速,施工人员在混凝土中加水;楼板和混凝土泵管中没有完全隔离,泵管的振动也会牵连楼板,影响楼板的密实性。因此,应该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确保施工中不会出现因工人问题引起的质量问题。
4 结束语
住宅楼中的渗漏或者楼板裂缝等都是质量通病,引起渗漏、裂缝问题的因素有很多,需要各个部门、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结合施工现场情况,制定出实用性高、针对性强的控制方案,强化管理过程,最大程度减少渗漏、裂缝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叶春欣.住宅楼板裂缝及渗漏的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J].浙江建筑,2012(11):33-36.
[2]台建华,陈斌.住宅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23):287,326.
[3]孙冬.住宅房屋的楼板裂缝与施工因素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